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①山门圮于河 ________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________

③阅十余岁 ________ ④不亦颠乎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从表达方式来看,文章以记叙为主,最后一句的议论揭示了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C.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D.文章启示我们: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仅靠主观判断,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4)结合链接材料和原文,说说为什么楚人找不到剑,而老河兵的方法却可以成功找到石兽?

链接材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注释】①遽(jù):立即。②契:用刀雕刻。

【答案】(1)倒塌;事物的道理、规律;经过,经历;颠倒,错乱

(2)①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②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在原地深处寻找石兽,不是更颠倒吗?

(3)C

(4)楚人找不到剑是因为水在流动,舟在行动,一切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楚人只凭主观臆断做事情,死守教条。这样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老河兵

成功的原因在于他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和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地综合起来考虑,从而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解析】【分析】(1)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圮”是“倒塌”;“物理”是古今异义词,“事物的道理、规律”的意思。

(2)①句中的“是(这)、木杮(指木片)岂能(表反诘,怎么能)、为(被)、去(离开)”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下流(指下游)、固(本来,固然)、颠(颠倒,错误)、求(寻找)”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3)从文章内容看,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是“据理臆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由此可见,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据此,选项C的理解是不准确的。故答案为C。

(4)本文中的老河兵,之所以能够找到是因为老河兵能综合石兽的特点、沙子的特性和水流运动等因素,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才得出了符合实际的结论。而“刻舟求剑”故事中的楚人找不到剑,是因为水在流动,舟在行进,楚人只凭主观臆断来判断,自然是找不到剑了。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倒塌;事物的道理、规律;经过,经历;颠倒,错乱

⑵①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②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在原地深处寻找石兽,不是更颠倒吗?

⑶C;

⑷楚人找不到剑是因为水在流动,舟在行动,一切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楚人只凭主观臆断做事情,死守教条。这样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老河兵成功的原因在于他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和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地综合起来考虑,从而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⑷本题考查的是问题的探究能力。考生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

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链接材料: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

【乙】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①,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②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③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④,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⑤,六幕⑥相联如胠箧⑦,人履⑧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梵天寺木塔》沈括)【注】①级:层。②布:铺排。③贻(yí):赠给。④讫(qì):完毕。⑤弥束: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的束。弥:紧密。⑥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面。⑦胠箧:打开的箱子。胠箧,音qūqiè。胠:从旁边打开,打开。⑧履:走,踩踏。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山门圮于河圮:________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________

③遂反潮流逆上矣遂:________

④患其塔动患: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②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3)读了【甲】文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请用原文回答)

(4)《河中石兽》与《梵天寺木塔》刻画人物的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案】(1)倒塌;事物的道理、规律;于是;担心

(2)①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②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这样。”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4)两篇文章都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1)本题中,“物理”是古今异义词,古义为“事物的道理、规律”;“患”是动词,理解为“担心”“忧虑”。

(2)①句中,“啮”本义是“咬”,这里理解为“侵蚀、冲刷”;“为”意思是“形成”;②句中,“故”意思是“所以”,“如此”意思是“这样”。

(3)《河中石兽》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记叙僧人、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事情,告诉人们“认识事物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的道理,所以本文从开头到“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都是在叙事,最后一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是作者的议论,这句议论也揭示了故事的寓意,所以通过这个议论句就能找到答案。

(4)《河中石兽》中,有对老河兵和讲学家的语言和神态描写,例如:“闻之笑曰……”“又笑曰……”;《梵天寺木塔》中,也有对喻皓的语言和神态描写,例如:“皓笑曰……”。《河中石兽》中,老河兵和讲学家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谦虚稳重,一个骄傲自负;《梵天寺木塔》中,“无可奈何”写出了匠师的无能,“笑”写出了喻皓的胸有成竹,二人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故答案为:⑴① 倒塌;② 事物的道理、规律;③ 于是;④ 担心

⑵ ①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②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这样。”

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⑷两篇文章都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

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主旨的能力。其实文章的主旨文中已经有所揭示,只要找出主旨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即可。

⑷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需要通晓全文大意,了解刻画人物有哪些方法。

【附参考译文】

【甲】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乙】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3.阅读下面一则文言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邴①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②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③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注]①邴(bǐng):姓。邴原,三国时北海朱虚人。②恻(cè):心中悲伤。③苟:如果。(1)选出下列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邴原少孤孤:失去父亲

B.一则羡其不孤羡:羡慕

C.二则羡其得学其:代词,自己

D.师恻然曰然:……的样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从邴原泣学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案】(1)C

(2)童子如果有志向,我只相救,不祈求钱财。

(3)示例:A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B书塾中的老师们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他免收邴原的学费,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魅力。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C项解释不正确,其:代词,他。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苟:如果,要是。资:费用。

(3)本题考查结合文章内容谈自己的理解。这类自主探究的题目,是中考的主流题型,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做这类试题,一方面要结合全文内容,另一方面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自己的真实感受。我们应该学习邴原刻苦勤奋的学习精神。

故答案为:⑴ C;

⑵童子如果有志向,我只相救,不祈求钱财;

⑶示例:A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B书塾中的老师们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他免收邴原的学费,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魅力。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实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邴原从小就失去父亲,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就哭起来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孩子,你为什么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凡是能够学习的人,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有父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到悲伤,所以就哭了。”老师为他感到悲伤,说:“你想要读书吗?”邴原说:“我没有钱支付学费。”老师说:“孩子你如果有志向,我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于是邴原就开始读书。只过了一个冬

天,就已能背诵《孝经》《论语》。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尝射于家圃(________)②尔安敢轻吾射(________)

③夫没者岂苟然哉(________)④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B.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C.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D.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3)翻译下面句子。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4)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分别获得了什么启示?

【答案】(1)曾经;怎么;难道;方法、技巧

(2)A

(3)①卖油翁看见陈尧咨射箭,十只能射中八九只,卖油翁只是微微的点头。

②有些人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船就害怕它。

(4)从陈康肃和卖油翁的故事中,我懂得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从北方勇者学没“不学而务求其道”而“未有不溺者”的故事中,我领悟到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踏踏实实地学习,认认真真地操练。(虚心向他人学习是掌握技能的一种方法、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是掌握技能的一种方法)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尝”:曾经。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岂”在现代汉语中也有“难道”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A。即: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译为: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注意标志性的数词和结构的对称。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发矢”:射箭。“但”:只是。“颔”:点头。“虽”:即使。“壮”:到了壮年。

(4)甲文可从熟能生巧的角度作答。乙文可从学习要坚持不懈才能熟能生巧或学习没有捷径,学习并亲身实践才能真正熟练地掌握技能等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⑴曾经;怎么;难道;方法、技巧

⑵A

⑶①卖油翁看见陈尧咨射箭,十只能射中八九只,卖油翁只是微微的点头。②有些人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船就害怕它。

⑷从陈康肃和卖油翁的故事中,我懂得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从北方勇者学没“不学而务求其道”而“未有不溺者”的故事中,我领悟到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踏踏实实地学习,认认真真地操练。(虚心向他人学习是掌握技能的一种方法、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是掌握技能的一种方法)

【点评】⑴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⑵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主谓之间要停顿,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⑶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

⑷回答启示类题目要注意联系文章内容谈。

【参考译文】

【甲】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乙】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了到了船就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注】①原:原国。②卫:卫国。

(1)解释划线的词语。

①罢兵而去________

②是亡吾信也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3)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答案】(1)离开;失去

(2)得到原因却失去了信义,我不做这样的事。

(3)赞成晋文公,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

【解析】【分析】(1)此题多是古今异义词,如,去:离开。亡:失去。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吾:我。为:做。

(3)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如,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

故答案为:⑴离开;失去;

⑵得到原因却失去了信义,我不做这样的事;

⑶赞成晋文公,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晋文公攻打原国,只携带着可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士大夫黄越约定十天做期限,要攻下原国。可是到原国十天了,却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便下令敲锣退军,准备收兵回晋国。这时,有战士从原国回来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以攻下原国了。”这是攻下原国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眼看就要取得胜利了。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再等待一些时日吧!”文公语重心长地说:“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的期限,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为了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于是下令撤兵回晋国去了。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于是原国的百姓纷纷归顺了晋国。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有君主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跟随他呢?”于是向文公投降。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秦观劝学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①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②饮酒者游。旬朔之间③,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囊⑤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⑥,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寨答邢词日:“我精骑三千,足敌君蔽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⑦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选自《精骑集》)【注】①暗疏:默写。②滑稽:巧言善辩。③旬朔之间:指十天一月之内。④惩艾(yì):惩戒。⑤囊(nǎng):从前。⑥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⑦勒:编辑。(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故虽有强记之力\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而常废于不勤\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C.而聪明衰耗\结友而别

D.庶几以此补之\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2)请用三条“/”给画线句断句。

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3)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简要说明。

【答案】(1)B

(2)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普忘/庶几以此补之。

(3)秦观现身说法,说明自己年轻时凭借记性好不勤奋苦读,以致后来常因善忘而影响学业的情况,告诉我们要趁大好时光,勤奋学习,有所成就,而不应终日玩耍,以致荒废学业。

【解析】【分析】选自《精骑集》,作者:秦观,年代:北宋。(1)A项,结构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项,都是介词,在。C项,表转

折;表顺承。D项,介词,用;连词,相当于“来”。故选B。

(2)根据句意“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或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可知应划分为: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普忘/庶几以此补之。

(3)阅读全文,了解大意,可以看出本文是秦观对自己学习得失的一个总结,从文中“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可以看出其优点之一是倚仗自己天资聪颖就不愿用功学习;“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可以看出他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他读《齐史》,中可得出要注重后天的努力,勤于学习和总结,善于吸收前人智慧来提升自我的优点。由此可见作者目的在于以此文来劝诫后人,要勤奋学习,善于吸引前人的智慧,方能有所成就。

故答案为:⑴B;

⑵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普忘/庶几以此补之;

⑶秦观现身说法,说明自己年轻时凭借记性好不勤奋苦读,以致后来常因善忘而影响学业的情况,告诉我们要趁大好时光,勤奋学习,有所成就,而不应终日玩耍,以致荒废学业。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太大的错误。然而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十天一个月之内,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

近几年来,(我)非常勤奋以惩戒自己,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聪明已经耗尽,大概不如以前的十分之一二。每看一件事,一定从头到尾翻寻几遍,合上书还是感到茫然不知,就又不知道了。所以即使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荒废在善忘上。

唉!损害我的学业的,常常是这两种情况。等到读《齐史》,看到孙寨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赢卒数万。”心中赞同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许多条,编辑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或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

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

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①,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②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刘元卿《南岐之人》)【注】①瘿:读yǐng。颈瘤,俗称大脖子病。②焦:细瘦干枯。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湮于沙上________

②转转不已________

③及见外方人至________

④焦而不吾类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

B.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

C.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

D.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

(4)【甲】、【乙】两文揭示的共同道理是什么?

【答案】(1)埋(埋没);停(停止);来(来到);像(类似)

(2)C

(3)①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河水(或大水)带走呢?②我们这地方(或乡里)的人全都是这样,哪里用得着(或:为什么要)除去呢!

(4)示例一:做任何事情不可囿于自己的见识而主观臆断。

示例二:一个人不能孤陋寡闻自以为是,用自己片面的看法去看待事物。

【解析】【分析】(1)“湮”是本文重点掌握的词解释为“埋没”;“已”古今异义,“停止”;“至”古汉语中的重点词语解释为“来到”;“类”古汉语中的重点词语解释为“类似”。

(2)“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有“南岐”“其水”“凡饮之者”三个名词,通读全句,可以判断这三个词作主语,一共三句话,分别断在“其水”“凡饮之者”之前。故选C。(3)本题①句“是”应理解为“这”,“岂”应理解为“怎么”,“去”应理解为“带

走”,本句是被动句;②句注意“然”应理解为“这样”,“焉”应理解为“哪里”,“去”应理解为“除去”。

(4)甲文“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直接揭示“做任何事情不可囿于自己的见识而主观臆断”的道理;乙文“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可以看出“做任何事情不可囿于自己的见识而主观臆断”的道理。

故答案为:⑴① 埋(埋没);② 停(停止);③ 来(来到);④ 像(类似)。

⑵ C

⑶①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河水(或大水)带走呢?②我们这地方(或乡里)的人全都是这样,哪里用得着(或:为什么要)除去呢!

⑷示例一:做任何事情不可囿于自己的见识而主观臆断。

示例二:一个人不能孤陋寡闻自以为是,用自己片面的看法去看待事物。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是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做停顿。

⑶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甲】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

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南岐这个地方在四川的山谷中,这里的水甘甜却水质不好,凡饮用它的人都会患上颈瘤病,所以这里的居民都没有不得颈瘤病的。当看到有外地人来,就有一群小孩妇女围观取笑他,说:“外地人的脖子好奇怪,(脖子)细小一点也不像我们。” 外地人说:“你们在脖子那肿大是得了病,你不去寻找药来祛除你的病,反而认为我的脖子是细小的呢?”取笑他的人说:“我们乡里的人都是这样的,不用去治的!”最终没有谁知道自己是丑的。

8.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世隶耕________

②日扳仲永________

③称前时之闻________

④受之天________

(2)下面各组划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夸父与日逐走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C.又七年,还自扬州屠自后断其股

D.于舅家见之但当涉猪,见往事耳

(3)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方仲永作诗由“________”到“________”,充分说明了________。

【答案】(1)属于;通“攀”,牵,引;相当;承受

(2)C

(3)①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②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泯然众人(矣);后天受教育的重要(或:后天教育对一个

讲人是否成材是至关重要的。再或:后天教育对成材的重要性)

【解析】【分析】(1)本题中古今异义词,称:相当。通假字词,“扳”通“攀”,牵,引。(2)A.给/和。B.名字/说出。C.都是“从”。D.见到/了解。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指:指定。就:完成。文:文采。就:完成。卒:最终。于:被。至:达到。

(4)《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从开始的“指物作诗立就”到后来的“泯然众人矣”,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故答案为:⑴① 属于;② 通“攀”,牵,引;③ 相当;④ 承受

⑵ C

⑶①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②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⑷指物作诗立就;泯然众人;后天受教育的重要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⑶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9.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①。有一乡人,醉而詈②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公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

【注释】①泰山北斗:像群山拱卫着泰山,像众星环绕着北斗星,比喻对某人的极度尊崇、敬仰。②詈(lì):辱骂,责骂。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含义。

①归故里归:________

②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欲: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

(3)吕公后悔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归:回,回到;欲:想,想着,打算

(2)这就是因为发善心而做错事的一个例子啊。

(3)原因:因为心存善念而没有追究醉后辱骂他的人,从而导致这个人越发嚣张,继续为恶,最终犯了死罪。

启示:①宽容待人可能会“姑息养奸”。②行善时,要考虑后果,避免“好心办坏事”。

【解析】【分析】(1)“归故里”翻译为“回到故里”,“归”意思是“回,回到”。“ 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翻译为“我只想到保持自己的厚道”,“欲”意思是“想,想要”。

(2)“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句中“以”意思是“因为”,“者”在这里是“……的例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3)文中吕公因为心存善念当初没有和醉汉计较,从而导致“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所以吕公很后悔。至于启示,我们结合文章内容来谈即可。文中的吕公当初的目的是想做件好事,没想到却没有好的结果,所以告诫我们做事要考虑后果,别“以善心而行恶事”。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① 归:回,回到;② 欲:想,想着,打算

⑵这就是因为发善心而做错事的一个例子啊。

⑶原因:因为心存善念而没有追究醉后辱骂他的人,从而导致这个人越发嚣张,继续为恶,最终犯了死罪。启示:①宽容待人可能会“姑息养奸”。②行善时,要考虑后果,避免“好心办坏事”。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回到故里,海内外的人都十分景仰尊重他,就像是群山拱卫着泰山。偏偏有一乡下人喝醉酒后大骂文懿公,但是吕公并没有因为被他骂而生气,并向自己的用人说:这个人喝酒醉了,不要和他计较。。吕公就关了门,不理睬他。一年后,这个人触犯死罪入狱,文懿公才后悔说:“假使当初稍微和他计较,送去官府责问,施以小小的惩罚,可以给他很大的警戒。我只想到保持自己的厚道,反而养成他的恶行,而陷入犯罪的地步。” 这就是存善心,反倒做了恶事的一个例子

10.阅读刘禹锡的《陋室铭》,完成小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________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选出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4)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和道德情操?

【答案】(1)能散步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指官府文书

(2)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3)C

(4)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解析】【分析】(1)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要结合句子的意思来理解。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馨:德行美好。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案牍:官府的公文。

(2)本题为重点语句的翻译,重点词语:上:动词,长到,蔓到。入:映入。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指的是诗人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并没有表现“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故C错误。

(4)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铭文。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它单纯、简练、清新像一首精粹的诗,充满了哲理和情韵。

故答案为:⑴能散步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指官府文书

⑵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⑶C

⑷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解答此题要读懂文中,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人物的描写,相关的语言和情节,要仔细分析归纳。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资治通鉴》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时期)政治家、史学家。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但当涉猎________

②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③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

④自以为大有所益________

(3)文章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进步的?

(4)孙权在劝说吕蒙时说:“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请你谈谈孙权这样劝说的好处。

【答案】(1)司马光;北宋

(2)只,只是;到,等到;擦拭;收益,好处

(3)通过鲁肃的“惊”或他与吕蒙的对话或“拜母”、“结友”的行为,以此侧面表现(侧面烘托)出吕蒙学习进步。

(4)“现身说法”、“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利于接受”。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注意答题时不要张冠李戴。

(2)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以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但”属于古今异义词。

(3)结合有关语句分析,文章结尾部分写鲁肃的进步,通过对鲁肃神情、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我们体会到吕蒙进步非常的大,这是属于侧面描写。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当孙权劝吕蒙学习时,吕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针对吕蒙的话

就说:“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意思是说,你忙,能比我还忙吗,我却抽出时间来读书,而且认为读书有很大的好处。这其实是孙权以自身的经历来劝说吕蒙学习,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这样可以让吕蒙能接受读书的建议。

故答案为:⑴司马光北宋

⑵只,只是;到,等到;擦拭;收益,好处

⑶通过鲁肃的“惊”或他与吕蒙的对话或“拜母”、“结友”的行为,以此侧面表现(侧面烘托)出吕蒙学习进步。

⑷ “现身说法”、“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利于接受”。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的识记情况。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⑶本题考查探究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掌握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及其特征。答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再仔细分析文章内容与表现文章主旨的关系即可知道文章使用的表现手法。

⑷此题考查赏析人物语言的能力。赏析人物语言的角度很多,有修辞、词语、描写方法、表达方式、手法、内容、情感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选择赏析角度和分析表达效果。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何泽为洛阳令。唐庄宗好田猎,数践民田。泽乃潜身伏草间伺庄宗,当马谏曰:“陛下未能一天下①以休民②,而暴敛疲民以给军食。今田将熟,奈何恣田游以害多稼?使民何以出租赋吏何以督民耕?陛下不听臣言,愿赐臣死于马前,使后世知陛下之过。”庄宗大笑,为之止猎。

(选自《新五代史》)【注释】①一天下:统一天下。②休民:使人民休养生息。

(1)文中“数践民田”中的“数”的意思是________。

(2)请用“/”为文中画线句断句。

使民何以出租赋吏何以督民耕?

(3)通过选文,可以看出何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1)多次,屡次

(2)使民何以出租赋/吏何以督民耕?

(3)是一个敢于犯颜直谏,为民请命,不畏身死的好官吏。

【解析】【分析】(1)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数践民田”:曾经多次践踏百姓的田地。“数”:多次,屡次。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使民何以出租赋/吏何以督民耕?译

为:这让老百姓拿什么交纳租子,官吏又怎么督促百姓耕作呢?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两个意思之间划开。注意句式结构的对称。

(3)可分析“泽乃潜身伏草间伺庄宗,当马谏”的动作描写,“今田将熟,奈何恣田游以害多稼”“陛下不听臣言,愿赐臣死于马前,使后世知陛下之过”等语言描写,即可分析出何泽是一个敢于犯颜直谏,为民请命,不畏身死的好官吏。

故答案为:⑴多次,屡次

⑵使民何以出租赋/吏何以督民耕?

⑶是一个敢于犯颜直谏,为民请命,不畏身死的好官吏。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按照现代语法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⑶本题考查文章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文中对人物描写的语句,结合其主旨进行分析理解。

【参考译文】

何泽担任了洛阳的首令。唐庄宗喜欢打猎,曾经多次践踏百姓的田地,(于是)何泽(为了劝谏庄宗)于是藏在草中等候庄宗。在马前直谏道:“陛下没能够一统天下来使人民安康,却暴敛穷苦的百姓来供应部队。如今田里庄稼将要成熟,为什么要践踏农田来害庄稼呢?这让老百姓拿什么交纳租子,官吏又怎么督促百姓耕作呢?陛下不听我的话,希望你让我在马前死了吧,来让后世知道陛下的过失。”庄宗大笑,为了这件事停止了打猎。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部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精编学案(新人教版) 一、伤仲永 王安石 背景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属江西省,临川镇于1955年设立抚州市)人。庆历进士。初知鄞县,借官谷给农民,试图减轻高利贷剥削,有成效。仁宗嘉 三年(1058)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被任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他积极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由于保守派固执反对,新政推行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现在江苏省南京市),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所著《字说》《钟山日录》等,多已散失,现存的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又《老子注》若干条保存于《道藏·彭耜集注》中。 《伤仲永》是一篇借事说理的随笔。通过方仲永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文章叙述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是“其受于人者不至”,通过生动的事例得出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金溪:地名,现在江西省金溪县。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 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隶,属于。○“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 凡,暗点下文其父“不使学”的一个原因。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生:生长。尝:曾经。书具:书写工具,指笔、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见过笔、墨、纸、砚,(有一天)忽墨、纸、砚等。啼:放声痛心地哭。○生五年, 然哭着讨要这些东西。点明其年龄尚小;未尝识却知啼求,神奇之极。 )诧异。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不 力突出的并非仲永言行举止之奇,而是才能之非凡。 。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 、团结。意:主旨。一乡:全乡。一,全。 :读书人。○以秀才之众衬仲永之神。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完整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 孙权劝学司马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卖油翁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课外古诗词背诵 竹里馆王维(唐)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归纳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归纳 一.文言文文学常识积累: 1.《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也被称为王文公;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 2.《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又叫《木兰辞》,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对后代的文学艺术产生过不小的影响。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了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辑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乐府。 3.《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字君实。《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全书长于描写战争。《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都是本书描写战争的代表作。这里“资”是“帮助”;“治”是治理;“通”是“通史”;“鉴”是“借鉴”;整个书名的意思是:以历史上的得失为鉴戒来帮助加强政治。 4.《口技》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顺治年间进士。代表作有《铁崖文集》《秋声诗》《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 5.《夸父逐日》节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6.《共工怒触不周山》节选自《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7.《狼》选自《聊斋志异》。作者: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聊斋志异》是短篇小说集。“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二.本册出现的通假字。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bān) 通“攀”牵、引。《伤仲永》 2.对镜帖花环“帖”(tiē) 通“贴”粘,粘贴。《木兰诗》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yé) 通“耶”语气词《孙权劝学》 4.满坐寂然“坐”(zuò) 通“座”座位,这里指宾客《口技》5.止有剩骨只增笑耳“止”(zhǐ) 通“只”只有《狼》三.古今异义举例: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 2.或以钱币乞之(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理—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4.泯然众人矣(众人——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5.卷卷有爷名(爷——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6.双兔傍地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几欲先走 7.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古义:只,副词。今义:常用作转折连词。)但当涉猎 8.出郭相扶将(郭——古义:外城。今义:仅用作姓氏。) 9.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古义:研究。今义:治理。) 10.见往事耳(往事——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 11.及鲁肃过寻阳(过——古义:到。今义:经过。) 12.治经为博士邪!(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最高的一级。) 13.会宾客大宴(会——古义:适逢,正赶上。今义:聚在一起,合拢。) 14.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微——古义:隐隐约约。今义:小,细微。) 15.微闻有鼠作作索索.(闻——古义:听,今义:用鼻子嗅。) 16.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间——古义:其中夹杂。今义:里面。) 17.两股战战(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屁股)屠自后断其股 18.虽人有百手(虽——古义:即使,表假设连词。今义:虽然,标转折连词。)19.河、渭不足(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20.只增笑耳(耳——古义:文言文中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今义:耳朵。) 四.一词多义举例: 1.自: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2.闻: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3.其: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4.然: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5.宾客: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 6.为: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成为)卒之为众人(动词,成为)7.名:并自为其名(名词,名字)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 8.就: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动词,完成)蒙乃始就学。(.动词,从事,做)9.于:贤于材人远也(.介词,此,)于厅事之东北角(.介词,在)

新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完整版)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背诵篇目 4、孙权劝学 司马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8、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2、卖油翁 原文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 译文:当初,孙权对大将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太多为借口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渊博的学者吗?只是粗略地阅读,让你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事情多,怎么能比得上有我多呢?我经常读书,认为读书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从此就开始学习。后来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讨论议事,鲁肃大吃一惊,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吴下的阿蒙了!”吕蒙说:“有志之士分开三日,就应该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另眼看待),长兄你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啊!(或指鲁肃愚钝)”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而后分别。字词释义 1、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国号吴,不久迁都武昌(今湖北鄂城)。229年称帝。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5、今:现在。 6、涂:同“途”。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掌事,掌管政事(异议:当涂:地名)。

7、辞:推托。 8、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9、孤:古时候王侯或帝王的自称。 10、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11、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2、但:只,仅。 13、涉猎:粗略地阅读。 14、见往事:了解历史。见,见解,见识;往事,指历史。 15、耳:表示限制,语气词,罢了。 16、乃:于是,就。 17、及:到了…的时候。 18、过:到;拜访。 19、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20、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21、非复:不再是。 22、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23、孰若:谁比的上;谁像(我)。孰:谁,若:比得上。木兰诗原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资料

孙权劝学 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ǔ)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当初,孙权对大将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太多为借口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渊博的学者吗?只是粗略地阅读,让你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事情多,怎么能比得上有我多呢?我经常读书,认为读书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从此就开始学习。后来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讨论议事,鲁肃大吃一惊,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吴下的阿蒙了!”吕蒙说:“有志之士分开三日,就应该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另眼看待),长兄你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啊!(或指鲁肃愚钝)”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而后分别。 字词释义 1、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国号吴,不久迁都武昌(今湖北鄂城)。229年称帝。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5、今:现在。 6、涂:同“途”。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掌事,掌管政事(异议:当涂:地名)。 7、辞:推托。 8、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9、孤:古时候王侯或帝王的自称。 10、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11、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2、但:只,仅。 13、涉猎:粗略地阅读。 14、见往事:了解历史。见,见解,见识;往事,指历史。 15、耳:表示限制,语气词,罢了。 16、乃:于是,就。 17、及:到了…的时候。 18、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诗文汇总(含文言文翻译)

七年级下册 1.伤仲永(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乡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他天生聪明,像这样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2.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3.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多好处。”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与吕蒙讨论议事,十分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完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完整版本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背诵篇目 4、孙权劝学 作者:司马光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8、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2、卖油翁 原文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唐太宗诲太子 (宋)司马光 上谓侍臣曰①:朕自立太子②,遇物则诲之,见其饭,则曰:“汝知稼穑③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见其乘马,则曰:“汝知其劳逸,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见其乘舟,则曰:“水所以载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见其息于木下,则曰:“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三》)【注释】①上:指唐太宗李世民。侍:在尊长旁边陪伴。②太子:指唐高宗李治。③稼穑:泛指农业生产。稼,耕种。穑,收割。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见其饭/见往事耳 B.汝知稼穑之艰难/人不知而不愠 C.上谓侍臣曰/权谓吕蒙曰 D.木从绳则正/择善而从 (2)请用三条“/”给文中的画线句子断句。 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3)读了这段文字,你受到哪些启发和教育? 【答案】(1)C (2)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3)要尊重劳动,要体贴和爱惜劳动者;要懂得君与民、上级与下属之间的辩证关系,尊重百姓,尊重下属;要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解析】【分析】(1)A.见其饭/见往事耳(见:看见/了解)B.汝知稼穑之艰难/人不知而不愠(知:知道/了解)C.上谓侍臣曰/权谓吕蒙曰(曰:都是“对……说”的意思)D.木从绳则正/择善而从(从:按照/跟从) (2)语句“水所以载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的意思是:水能把船浮起来,也能把船掀翻,老百姓就好像水,皇帝就好像船一样啊!故正确的句读为: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3)从“汝知稼穑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要尊重劳动,要体贴和爱惜劳动者的启示;从“汝知其劳逸,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可得到要尊重下属的启示;从“水所以载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可得到要懂得君与民之间的关系的启示;从“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可得到人要能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要努力克服缺点的启示。据此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⑴C; ⑵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⑶要尊重劳动,要体贴和爱惜劳动者;要懂得君与民、上级与下属之间的辩证关系,尊重百姓,尊重下属;要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Word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衰玩焉。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②不若己者。……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③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选自《孔子家语》)【注释】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②说:谈论。③化:融为一体。④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香远益清则商也日益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C.水陆草木之花一老河兵闻之 D.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陈康肃公善射 (2)用“/”给乙段中的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 (4)人生在世,应该如何修炼自身,让自己不断进步发展?请联系甲乙两文的内容,阐述你的看法。 【答案】(1)B (2)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3)①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显得妖艳。 ②商喜爱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赐喜欢谈论才质比不上自己的人。 (4)示例:人成长与他外在环境有关系,我们要与优秀的人交朋友,增加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修养,正如乙文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另外,要坚守本心,不忘初心,即便外在环境不如意,也应如周敦颐笔下的莲一般,保持独立高洁的人格,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分析】(1)A.前者“更加”,后者“进步,长进”。B.加下划线词的意思相同。都是表转折的连词。C.前者助词“的”,后者代词,指讲学家说的话。D.前者“品行高尚的人”,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解析(1)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解析(1)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给下列划线的词语注音。 ________________ 山门圮于河棹数小舟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众服为确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B.当求之于上流/生于忧患 C.其反激之力/然则天下之事 D.如是在啮/如其言 (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沿河求之。(顺着河流寻找石兽) B.石必倒掷坎穴中。(用石头把坑洞填满) C.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D.竟不可得。(最终没找到) (4)请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并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寺僧们、讲学家和老河兵分别代表了哪三种生活态度? 【答案】(1)pǐ;zhào (2)C (3)B (4)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不能片面的里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以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主题。 (5)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们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自恃博才,空谈事理,不切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整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织合考虑各种因素,自信满满,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解析】【分析】(1)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

(完整word版)部编本教材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

七年级下册 目录 1、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2、木兰诗 3、卖油翁(欧阳修) 4、陋室铭(刘禹锡) 5、爱莲说(周敦颐) 6、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7、望岳(杜甫) 8、登飞来峰(王安石) 9、游山西村(陆游) 10、己亥杂诗(龚自珍) 11、河中石兽(纪昀) 12、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王维)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逢入京使(岑参) 晚春(韩愈) 泊秦淮(杜牧) 贾生(李商隐)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约客(赵师秀)

1、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Word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揶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D.可据理/臆断/欤 (2)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山门圮于河________ ②棹数小舟________ ③是非木柿________ ④盖石性坚重________ (3)翻译下面句子。 ①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4)阅读本文后,你有何启示? 【答案】(1)C (2)崩塌,倒塌;划船;此,这;原来(是) (3)①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人太多了,怎能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呢? (4)启示我们: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人太多了,不能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 【解析】【分析】(1)C项,“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的正确句读是: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故答案为C。 (2)本题中的“圮”是“崩塌,倒塌”;“是”是古今异义词,“这”的意思。 (3)本题①句中的“求(寻找)、下流(下游)、固(本来)、颠(颠倒,错误)”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但(只)、臆断(主观地判断)”几个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孙权,劝学,孙权劝学 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ǔ)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当初,孙权对大将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太多为借口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渊博的学者吗?只是粗略地阅读,让你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事情多,怎么能比得上有我多呢?我经常读书,认为读书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从此就开始学习。后来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讨论议事,鲁肃大吃一惊,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吴下的阿蒙了!”吕蒙说:“有志之士分开三日,就应该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另眼看待),长兄你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啊!(或指鲁肃愚钝)”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而后分别。 字词释义 1、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国号吴,不久迁都武昌(今湖北鄂城)。229年称帝。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5、今:现在。 6、涂:同“途”。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掌事,掌管政事(异议:当涂:地名)。 7、辞:推托。 8、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9、孤:古时候王侯或帝王的自称。 10、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11、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2、但:只,仅。 13、涉猎:粗略地阅读。 14、见往事:了解历史。见,见解,见识;往事,指历史。15、耳:表示限制,语气词,罢了。16、乃:于是,就。17、及:到了…的时候。18、过:到;拜访。 19、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20、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21、非复:不再是。 22、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以下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乙) 刘羽冲,沧州人。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②于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节)【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②[列说]到处劝说。③[沟洫(xù)]沟渠。 (1)根据文段意思填空。 ①《说文解字》中“竟”是会意字,意思是“乐曲终尽”。由此推断,甲文“竟不可得”一句中“竟”的意思应为 ________ ②《说文解字》中“角”是象形字,本义是“兽角也,与刀相似”。由本义引申出以下义项:①像角一样的古代量器和盛酒器具;②较量,竞争;③演员,或指演员在戏剧中所扮演的的人物。乙文中“练乡兵与之角”中“角”的义项应为________。(填序号) (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尔辈不能究物理。翻译: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理解:这句话表现出了讲学家因能正确探究事物的道理而拥有的谦虚和自信,所以被人们所信服。 B.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翻译:(石头)不停地翻转,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理解:河中石兽最后被打捞成功的事实证明老河兵的实践经验是极其丰富的。石头在水流的反冲击力下,终会被冲到河的上游。 C.古人岂欺我哉! 翻译:古人怎么会欺骗我呢!理解:刘翀只会死读书,不能结合实际进行变通,种种实践都失败了。他却一直不悟,认为自己的失败都是写书的古人在欺骗他。(3)从甲文中,我们可得出这样的结论:遇事不可“________”,老河兵依靠自己丰富的实际经验方才判断出沉石的正确打捞地点;乙文告诉我们“ ________”的道理,刘羽冲死读古兵书和古水利书,屡次失败。甲乙两文给我们的共同启示是:________。(①②空用原

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1篇汇总

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1篇汇总【一】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那么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迨②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④。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那么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⑤;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那么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⑥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芙蕖?,有删改〕 【注】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迨:及,等到。③菡萏:未开的荷花。④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呈献〕完毕。⑤异馥:异香。⑥芙渠:荷花。 15.解释以下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不蔓不枝蔓: 〔2〕陶后鲜有闻鲜: 〔3〕日上日妍妍: 〔4〕此皆言其可目者也目: 〔5〕及其茎叶既生既: 16.翻译以下句子。〔4分〕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17.【甲】文写牡丹、菊有什么作用?〔2分〕 18.【甲】【乙】两文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概括。〔4分〕【二】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解释以下加点词语。〔3分〕 〔1〕濯清涟而不妖〔〕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8.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 B、在第二段中,作者由评花进而对人作出评价,发出感慨;当今之世趋炎附势的小人比比皆是,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少啊! C、作者以牡丹为正衬,以菊为反衬,使莲花挺拔超群的高洁形象矗立在读者心中,歌颂了自己坚贞不渝的理想和洁身自爱的君子情操。 D、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说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三】 曹冲称象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完整版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背诵篇目 4、孙权劝学 作者:司马光 原文 初,权谓wèi 吕蒙曰:“卿qīng 今当dāng 涂tú掌事,不可不学!”蒙辞 cí 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gū岂qǐ欲yù卿qīng 治经为博士邪y é!但当涉shè猎liè , 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shú若ruò孤gū?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yì 。” 蒙乃始就学。及鲁lǔ肃sù 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jí更g ēng 刮目相待,大兄何 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 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

(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8、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jī杼zhù声,唯wéi 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yì无所思,女亦yì 无所忆。昨夜 见军帖ti ě,可kè汗hán 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ju àn 卷ju àn 有爷名。阿爷无 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ān 马,从此替tì 爷征。 东市买骏jùn 马,西市买鞍ān 鞯jiān ,南市买辔pèi 头tóu ,北市买长鞭。旦dàn 辞cí爷娘去,暮mù宿s ù 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ji ān 溅ji ān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 y ān 山胡骑j ì 鸣啾啾。 万里赴fù戎róng 机jī,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chuán 金jīn 柝tuò ,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cè勋xūn 十二转zhuǎn ,赏shǎng 赐cì 百千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试题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答案 《伤仲永》 一、常识积累:⑴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 ⑵文学常识: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古代随笔的特 点是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意境隽永。叙事成分较多,是抒情、议论的基础,不追求细节的生动性,力求简约。常常借一件事情来抒写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二、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贤于材人远矣(“材”通“才”,才能) 三、一词多义 自: 1.并自为其名(自:名词,自己)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1、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 四、古今异义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 2、(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4、(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5、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五、重点句子翻译。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定事物叫他作诗,他立即写成,文章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乡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币求仲永题诗。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县里的人,不让他学习。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