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的热胀冷缩说课稿-(1)

空气的热胀冷缩说课稿-(1)
空气的热胀冷缩说课稿-(1)

《空气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零陵区千秋岭小学蔡琼芳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千秋岭小学的蔡琼芳,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热胀冷缩》,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课。

【说教材】

《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在这一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概括能力。同时学好《空气的热胀冷缩》是学生学习固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理解和掌握空气的热胀冷缩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及这一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经历对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观察认识气体在受冷受热时的体积变化,描述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并合理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严谨的科学态度及良好

的合作习惯。

2.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情及年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位在以下两个方面:

·

【说教学重点】通过科学实验,观察气体受冷受热时的体积变化过程,合理分析,总结得出实验结论。

【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观察空气遇冷遇热后体积发生变化的实验方案

【说实验材料的准备】教师准备:烧杯、冷水、热水、药瓶、泡泡水、试管等。学生准备:气球、瘪饮料瓶、等。我让学生准备饮料瓶,气球等是想让学生知道,实验探究的方法形式多样,可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材料进行实验,同样可以达到目的。

【说教学方法】

我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有:情境设置法、观察比较法、小组合作探究。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实验的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实验材料,供学生选择。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灵活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说教学过程】我将本课设计为四大板块: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首先,为了吸引学生,我出示一个被踩瘪的乒乓球问: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将它恢复原形吗

.

2.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后,师表扬道:同学们想的办法真多真好。并请两位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学生在下面仔细观察。

3.待学生看见瘪乒乓球在热水中真的能自动鼓起来时,师问:请你猜猜看是什么原因呢(学生根据上节课学过的知识猜测空气和液体一样也许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入课题。板书课题:空气的热胀冷缩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经常遇到的生活问题,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进一步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分三步进行教学:

第一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如何才能让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先用幻灯片展示学生要解决的问题:

1.空气有什么特点。

;

2.用什么容器装空气如何设法密封

3.怎样让空气受冷和受热

4.用什么办法才能看清空气的体积发生了变化

然后教师介绍实验材料,让学生选取自己所需的材料进行实验探究,最后,全班交流,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实验计划,师生共同完善实验计划。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的难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第二步:小组合作探究

利用投影仪展示的实验方法,学生选择实验方案,领取材料进行实验,教师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仪器要轻拿轻放,注意安全,小心热水,小组同学分工合作,细心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

(1)方法一《气球涨大了》

可以在药瓶口套上小气球,借助气球的鼓凹来判断空气体积的变化。—

(2)方法二《热水吹泡泡》

让试管口在泡泡水里沾一下,把试管直立放在热水里,一个又大又圆的泡泡吹出来了……

(3)方法三《瘪矿泉水瓶复原》

瘪的矿泉水瓶放入热水中很快就复原了,说明空气在热水中,体积膨胀了。

(4)、、、、、、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第三步: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1)小组交流汇报实验现象。

(2)学生得出实验结论。通过以上的实验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空气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汇报时善于捕捉教学中生成性的东西,挖掘内在隐含的科学性,使师生之间的科学素养在互动中得到提升。

三、联系实际,应用知识

我设计了一个知识闯关游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保温瓶塞塞得太紧会发生什么现象(会蹦起来)为什么

(2)夏天,自行车轮胎打气太足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

(3)冬天,打足气的篮球第二天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

首先,我让学生畅谈收获,在交流中很好地培养学生知识概括能力。再来讲述物质的三种状态分别是固态、液态和气态。而空气属于气态。最后让学生用一句话完整地概括一下今天我们所得到的结论。

(教师板书)

说教学反思

本课实验现象明显,趣味性强,实验器材简单,操作简便,选用的是一些比较常见的材料,课上设计了气球涨大了、热水吹泡泡、瘪矿泉水瓶复原等实验,丰富了学生感观认识,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式,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说板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体积膨胀

1.空气

受冷体积收缩

2.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板书设计简单,突出教学重点,便于学生整理、归纳和记忆。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恳请评委和老师们指正,谢谢!

促进民族团结

《促进民族团结》说课稿 固城中学白建华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促进民族团结》,我主要从教学内容要求、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效果预测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学内容要求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意义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和谐与梦想》第七课“中华一家亲”中的第一框内容。本课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懂得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的人民友好交往,尊重不同的文化与习俗;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来实现。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国情,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增强学生维护祖国稳定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国情感,所以,本课在教材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社会主义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维护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让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明确加强、巩固和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团结不仅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本节课在中考的地位也很重要,每年都会涉及到3分——5分的考试内容。 2.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民族政策、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新型的民族关系是什么,让学生明确国家加强和巩固、促进民族地区的所做的努力。能力目标是团结各民族同学,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核心素养目标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难点是国家为维护和促进民族民族团结采取的措施。 4、学生情况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学习上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够学习一些基础知识;身体和心理处于由少年期向青年期的转变时期,身心发展较快,成人感进一步增强,他们对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有不同程度、不同侧面的了解。但不可否认,这种认识既有生动、具体、真实的一面,也有零碎、片面、感性的一面。因此应结合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引导他们全面地了解我国发展的现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学会如何正确处理民族之间的关系,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完善学生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 道德与法治课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实践性特点,教法的选择遵循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物示人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

小学科学说课稿;热胀冷缩

小学科学说课稿;热胀冷缩 一、教材分析《热胀冷缩》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第二课的教学内容教材共4页由4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这个活动是引导学生探索水的热 胀冷缩性质 活动二:其他液体也热胀冷缩?这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活动三:空气是否热胀冷缩教材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探究的 内容以两点建议给学生的探究提供帮助:1.想办法把空气装起来;2. 想办法看到空气的体积变化这些帮助本身不是教学重点这个活动的 重点在于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学生动脑筋想出自己的观察办法来例如:①用什么容器装空气可以用烧瓶、试管、玻璃瓶、软塑料瓶、软包装饮料盒、易拉罐……无论什么容器都要设法密封密封的材料有胶带纸、橡皮泥、黄泥球等②用什么方法使空气受热或受冷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热水和冷水使用烧瓶只要用手捂就可以看到明显的效果③怎样观 察空气体积的变化常用的几种方法是:通过容器的鼓凹来发现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容器凹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小当容器鼓时说明空 气体积变大这种方法适于用软塑料瓶、软包装饮料盒及易拉罐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体来发现教材65页的插图给学生提示:可以在烧瓶口 上套小气球探究之后与水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 个问题是鼓励学生通过比较有新的发现例如:空气的体积变化比水明显对学生们的这类发现应给予肯定给他们充分的机会交流、探讨这个活动不可忽视活动四:观察固体的热胀冷缩学生在认识了液体、气体

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会很自然地想到另一个问题:固体会不会也热胀冷缩呢?教材以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作为典型的观察材料在这个活动中要强调使用酒精灯的安全禁止学生触摸加热后的铜球防止烫伤可以考虑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以上的活动内容和对观察结果的分析、归纳和概括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水、空气及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性质的概念教材这里的结论蕴涵着两层含义:一是强调科学探究中严谨的科学态度仅仅靠一两个事实材料就下定义是不严谨的;二是为学生的课后探究提出了空间省略号所涵盖的探究活动会接连不断地出现这也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二、说目标及重难点课时目标1、让学生经历对空气的热胀冷缩的探究过程认识气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2、通过探究提高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比较能力和对结论的概括能力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4、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学重点对空气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的观察并得出相应的结论教学难点观察比较空气与水的热胀冷缩的不同之处 三、说教学程序1、创设情景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决是兴趣”如果学生对学科、学习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一开始我以孩子们感兴趣的吹泡泡游戏导入通过吹大肥皂泡是空气的增多与烧瓶吹肥皂泡是体积的膨胀的比较让学生明确空气热胀冷缩的本质同时提出怎样使肥皂泡更大的问题渗透受热越

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班会教案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铸中国梦主题班会教案 九年级(1)班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民族团结的故事。 2、懂得各民族之间应互相尊重,平等相等,和睦相处。 3、敬仰维护民族团结的人,培养各民族之间团结友爱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学生通过查阅图书、上网等手段,搜集和整理反映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服饰特点、文化艺术的资料。 三.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大中国》。 2、师导入:大家都喜欢这首歌吗?歌中的“兄弟姐妹”指的是什么?(生答:56个民族)那么56个兄弟姐妹生活在祖国大地上,怎样才能使祖国繁荣富强呢? 3、生答后,板书课题: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班会。 (二)、学文明理,激情导行。 【一】学习认识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 1、师:今天老师邀请了6位同学在我们课堂作客。(出示课件)请根据他们的服饰打扮判断他们是哪个民族的? 2、生答:汉族、蒙古、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傣族。 3、师:你们回答得不错。那么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少数民族?

生:高山族、土家族。 生:朝鲜族、苗族。 生:白族…… 4、师出示课件(中国地图),简要介绍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汉族、少数民族所占的比例及少数民族存在的优势。 【二】国家的民族政策; 思考:你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民族政策?看谁说的最多。 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 二、民族区域自治 三、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 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五、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等事业 六、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七、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八、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三】畅谈民族团结的故事: 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一小组收集的最多。 (三)民语亲密大接触 让我们一起先来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子叫——双语词汇大竞猜。 女:下面我来说一下游戏规划: 1、请各小组派一名民族同学站到台前来,面向大屏。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 空气的热胀冷缩名师教案 教科版

空气的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教学过程】 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引入 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 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 (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预设: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我们要看到原本看不到的空气的体积变化是需要其它物体的,可以用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设计各种可能想到的实验方法,所以教师要充分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气球、液柱、红墨水......)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 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 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建立我们的假说。 (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板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体积胀大 空气热胀冷缩 受冷体积缩小。

《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 一、单元构架及学情 《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单元中的第6课。本单元共有8课,《热起来》《给冷水加热》《液体的热胀冷缩》《空气的热胀冷缩》《金属热胀冷缩吗》《热是怎样传递的》《传热比赛》《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前5课重点观察探究热胀冷缩现象,6课、7课观察探究热传递现象,8课重点是对本单元知识的一个综合运用。本单元探究的是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观察的变化,即热现象。由此可见,学习本课时,学生对热现象中的热胀冷缩已经掌握,对热传递处于懵懂状态。所以本课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教学。 二、内容及难点 《热是怎样传递的》是《热》单元的第六课,由“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两个部分构成。因为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是隐性的,所以本课的难点就在于把隐性的热传递过程通过实验让它直观地显现出来。 三、目标及依据 课标中对五年级学生有明确要求:在实验中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其次,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第三,通过理性思考和大胆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依据课标中对五年级学生要求和本课教学内容,本课目标确定了三条。 1.科学概念: (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2.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改进实验的方法,获得更多、更明显的观察现象,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理性思考和大胆质疑,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部编道德与法治小学五年级上册《中华民族一家亲》说课稿

部编道德与法治小学五年级上册《中华民族一家亲》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道德与法治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本单元的教学要通过感受我们神圣的国土,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及民族关系等问题,培养学生爱国土、爱祖国的情感及民族团结意识,这是本单元的价值取向。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的第2课,教材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阅读材料谈启示、查找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贡献的例子、开展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展示会、班会策划建议等活动园,安排了阅读角和知识链接,通过这些环节引导学生充分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新型民族关系,使学生懂得各民族共同为中华腾飞做出贡献,培养学生民族团结互助的情感。本课包括“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和“互相尊重守望相助”三部分内容。分两课时教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民族的构成和分布特点,感受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2.了解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共同奠定祖国疆域,开发

国土,发展经济,创造中华文化; 3.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4.感受各民族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尊重,守望相助,相互尊重彼此的生活习俗。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材料谈启示、查找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贡献的例子、开展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展示会、班会策划建议和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民族团结互助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懂得各民族互相尊重、守望相助。 2.教学难点: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初入高年级的时期,他们经过前四年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在道德认知和情感上有所发展,已形成了一些初步的民族团结情感,但对我国民族状况及各民族的关系认识不多,因此,教学有一定难度。但学生已具备将外界环境状况与自身生活联系起来思考的能力。根据以上分析,特制订以下教学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 2.4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空气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热胀冷缩》,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课。 【说教材】 首先我来说说教材《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再热这一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空气的热胀冷缩》是学生学习固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理解和掌握空气的热胀冷缩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科学能力: 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动手实验、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 2.在实验中,获得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3.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说教学重点】用多种实验方法观察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通过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能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的本质。 【说教学难点】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的本质是本课的难点。 【说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冷水、热水、气球、饮料瓶、捏扁的乒乓球等。我让学生准备饮料瓶,气球,乒乓球等是想让学生知道,做实验不只限于科学器材,用我们身边的材料同样可以达到实验目的。 【说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我尽量通过设置疑问来激发学生兴趣。这节课实验并不难,所以我没有设计教师演示实验,只设计了学生分组实验,而且给他们提供了不同的实验器材和生活中的材料,更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和丰富性。 【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老师这儿有一个瘪了的乒乓球,孩子们,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又鼓起来吗?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说。有孩子说用热水烫。为什么烫了就能鼓起来呢?

最新《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五年级科学下册《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液体的热胀冷缩》,这一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的内容,下面我从教学分析、实验材料、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把我设计的这一课向大家汇报一下,请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教学分析:主要包括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目标这四个方面。 1、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热”主要研究液体、气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传递现象。通过第二课“给冷水加热”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冷水在加热过程中体积增大了。本课将进一步研究水和其它液体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的变化情况,让学生体验到不断改进实验装置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学生分析: 对于大部分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头脑中早有了热胀冷缩这个概念。这堂实验课,重要的不在于得出科学结论,而是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掌握细致观察、动脑思考、动手实验、论证假设、总结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技能。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改进实验装置的过程。 教学难点: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与解释。 4、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水以及许多液体受热后体积会膨胀,受冷后体积会缩小,液体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②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改进实验装置和探究水、牛奶等液体受热或受冷后体积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探究态度,意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为了使本节课有序有效的进行,我提前准备好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 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平底烧瓶1个,玻璃细管1个,橡皮塞1个,量杯1个,量桶1个,水槽1个,高锰酸钾,暖瓶,记录表1张。 教师准备材料:“试管气球皮”实验装置、酱油、醋、牛奶、料酒、红茶、露露等液体。 为了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这节实验课能有序有效的开展探究活动,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我事先准备好实验物品,先在办公室做实验,对实验现象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实验前让学生做到:实验目的明确,小组分工明确,注意事项明确。在实验中让学生做到:规范操作实验仪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等观察完实验现象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再把实验现象记录下来。在实验后我要求学生整齐地摆放好实验物品。总之,本堂实验课我力求围绕着“有序有效”来开展实验活动。 教学过程:为了更好地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程序: 一、复习引入,提出问题。 二、小组讨论,改进装置。 三、自主探究,实验验证。 四、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在第一个程序中:我首先让学生回顾前一节课“试管气球皮”的实验,然后,我往这2个杯子里倒入温度不同的热水,把这2个装满凉水的试管,同时放入热水中,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个时候学生发现两个气球皮都稍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实录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实录-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 版 (一)、复习旧知,引出主题 教师出示一个装有红墨水和玻璃细管的装置 师:这个装置老师在研究什么问题中用过呢 生:液体\水的热胀冷缩。 设计意图:这个导入很简单,但却能够唤起学生的“热胀冷缩”知识,这既是对旧知识的复习,也为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埋下伏笔。 师:如果我把水倒掉,并擦干瓶子(教师演示),似乎这个瓶子是空的,其实里面还装着满满的一瓶东西,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空气 》 师:老师就知道这个问题肯定难不倒大家,的确,这个瓶子里面还有空气。 请问,你觉得空气也像水之类的液体一样也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吗 板书——空气的热胀冷缩 生:有! 设计意图:从“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自然过渡到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让学生能够自然迁移所习得的知识。 师:你能把你的猜测说得具体一点吗 (多叫几位学生回答)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到底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呢,刚才同学们都进行了大胆的猜测,那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证实我们的猜测呢, 师:可是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该如何设计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情况呢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要解决三个问题—— 课件出示: (1)、准备借助哪些材料帮助我们“观察”空气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

(2)、准备用什么方法让空气受热、受冷; (3)、猜测可能产生的现象。 设计意图:“空气是看不见的,我们怎么知道它的体积有没有变化呢”通过一个个小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有利于拓展思维,以及实验方法的指导,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实验验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设计实验,以事实说话。 (二)、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 1、设计实验探究方案 师:请同学们根据屏幕上的三个提示,先自己静静地思考1分钟,我们再交流。 生:思考1分钟 师:有没有谁能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生:回答。 师:还有其他想法吗 设计意图:“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虽然让孩子们思考的时间只有一分钟,但是仅仅在这一分钟的时间里,孩子们会全神贯注地思考,调动已有的知识库。 2、小组合作,进入实验探究 / 师:同学们想的办法真多,那这节课我们先来试一种方法。 出示准备好的量杯,热水(红色)、冰水;气球、空矿泉水瓶、筷子、毛巾 实验记录单一“让学生在空烧瓶上画气球的变化”; 实验记录单二“让学生画想象中的空气微粒的变化” 师:同学们能利用这些材料,动手实验来验证空气是否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吗 生:回答,教师做适当提示。 课件出示实验温馨提示: 分工合作、注意安全;细心操作、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及时记录。 |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一边实验,一边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到实验记录单一。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知识点复习总结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1.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拉瓦锡用定量法研究空气成分 实验步骤:①把少量的汞放在一个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结果发现有一部分银白 色的液态汞变成红色粉末,同时容器内空气的体积减小约1 5 ;①研究剩余的 4 5 体积的气体, 发现这部分气体既不能供给呼吸,也不支持燃烧;①把在汞表面生成的红色粉末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容器里加强热,得到了汞和氧气,而且氧气的体积恰好等于密闭容器里减少的气 体体积;①把得到的氧气加到前一个容器里剩下的4 5 体积的气体中,结果得到的气体与空气 的性质完全一样。 实验结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 5 。 (2)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u u u u u r 点燃五氧化二磷 ①实验步骤:将仪器连接好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在集气瓶底 装入少量的水,并将水面上方的空间分为5等份;用弹簧夹夹紧 橡皮管;在燃烧匙内放入过量的红磷;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然 后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待红磷熄灭,集气瓶冷却至 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②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并放出热量;集气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 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1 5 。

③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 5 。 (3)空气的组成:通过实验测定,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 (4)纯净物和混合物:像空气这样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组成混合物的各成分保持它们各自的性质;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叫做纯净物,纯净物可以用化学符号来表示。 2.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3.保护空气 (1)空气污染源 ①气态污染物:二氧化硫(主要来自含硫燃料的燃烧;会引发呼吸道疾病,严重者死亡;造成酸雨,破坏地面设施等);氮氧化物(主要来自汽车、飞机等的尾气;会引发眼睛、呼吸系统炎症;形成酸雨;破坏高空臭氧层等);一氧化碳(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会破坏人体血液输氧功能,使人窒息死亡等);氟氯烃(主要来自空调机;会破坏高空臭氧层)。 ②固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建筑、生活等城市垃圾扩散;会引发咳嗽、咽喉病、“尘肺”;导致云雾增多,使能见度降低)。 (2)防治措施:①加大环境和大气质量检测;②使用清洁能源;③工厂废气经过处理后再排放;④对化石燃料进行脱硫处理等;⑤使燃料充分燃烧;⑥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⑦消除污染源。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说课稿

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 一、说教材 《民族大团结》一课是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第一课这节我主要围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做线索贯穿本课。 二、说目标 在反复阅读教材、认真钻研《历史课程标准》我将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与能力: 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知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了解党和国家实行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图片及视频,了解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归纳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加强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和正确评价历史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对孔繁森先进事迹的学习,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使学生认识搞好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做出应有贡献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2、教学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 三、说教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多媒体演示法,给学生以直观的历史感受;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四、说学法 由于历史课分值较少,课时不多,学生普遍不是太重视历史课的学习,对于近代史的内容了解较少且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根据八年级的学生的了解,学生心理素质较好,善于交流,敢于表达,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探究历史真实的欲望强烈。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其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其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所以,本课采用的学法有: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科版五年级下《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下《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南阳市油田二中宋海明 【教材分析】 《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四课内容。教材从液体的热胀冷缩出发,引出“空气是否热胀冷缩”的探究问题——“空气是看不见的,我们怎么知道它的体积有没有变化呢?我们能想出一些观察的办法来吗?关于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教材的插图给了学生们提示:在锥形瓶上套小气球,分别放进热水、常温水、冰水里面,观察现象。在教材设计中还联系了水的热胀冷缩,对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是对学生知识链和推理能力的培养。通过前面的探究活动,学生已经知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于是便对气体是否也具备这样的性质,产生了探究的兴趣,本课将带领学生借助之前的研究方法和技能,对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进行深入研究,并让学生亲身经历模拟物体“微粒”运动的游戏的过程,对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进行科学解释。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研究,已经具备了一些研究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方法和技能,对探究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不仅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热情,还具备一定的生活感知经验,但对于如何揭示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以及如何合理解释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却缺乏深入研究和了解。 【设计思路】 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实验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本课《空气的热胀冷缩》中教学策略采取的是探究式教学法,其教学思路确定为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激发学生参与科学课堂的欲望,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从“情境导入,引出主题→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比较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解释热胀冷缩的原因→课堂巩固、拓展延伸”,五个教学环节紧密联系。通过探究活动以及学习“微粒”假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探究意识的培养,促进探究精神的落实。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①、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②、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 ①、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②、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③、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

空气的热胀冷缩讲课稿

空气的热胀冷缩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空气的热胀冷缩》 【教材分析】 《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内容,教材从液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出发,引出“空气是否热胀冷缩”的探究问题——“空气是看不见的,我们怎么知道它的体积有没有变化呢?我们能想出一些观察的办法来吗?”这个活动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地启发、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想出自己的观察办法来。无论学生们想出的方法是否可行,都应该给孩子们发言的机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也很棒。 关于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教材的插图给了学生们提示:在锥形瓶上套小气球,分别放进热水、常温水、冰水里面,观察现象。在教材设计中还联系了水的热胀冷缩,对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是对学生知识链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本课的难点在于最后一个环节,即“怎样解释热胀冷缩现象”,而“微粒”假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课本中安排了一个模拟游戏,让学生经历游戏的过程,用生动形象的游戏来解释深奥的科学原理,至于如何处理“游戏”和“微粒假说”之间的关系,就要视实际的教学情况而定。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找到事物的本质特征、训练知识的迁移以及逻辑思维的形成非常重要,他们虽然在科学知识的探究中有了比较好的基础,但是毕竟他们的科学知识还是比较浅显的,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是比较具有挑

战性的活动,学生们的好奇心以及动手的欲望会让他们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很有探究的热情。 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兴趣点着手,展开讨论“怎样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随着探究内容的不断丰富以及活动的展开,会提出问题,接着分析问题,再解决问题环环相扣,学生会不知不觉地下进入到了科学探究中,运用所学习的研究方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实验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设计思路】 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实验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本课《空气的热胀冷缩》中教学策略采取的是探究式教学法,其教学思路确定为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激发学生参与科学课堂的欲望,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从“复习旧知,引出主题→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比较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解释热胀冷缩的原因→课堂巩固、拓展”,四个教学环节紧密联系。通过探究活动以及学习“微粒”假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探究意识的培养,促进探究精神的落实。 根据以上分析进行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民族团结说课稿

《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喀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喀什》。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四个部分谈一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与地位 首先,从教材的内容与地位来看,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包括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和各民族共同发展两个子目。本单元教学内容以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为主,民族关系问题历来是古今中外各国政治中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喀什》是本单元的开篇之章,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在本单元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感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具有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 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根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认知水平,我确定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方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分布特点、加强民族团结是建设美好喀什的本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读图识图能力等。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课前布置学生问爷爷奶奶或父母了解他们

在小时候生活情况,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我设置的讲故事、说事实等环节,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讲故事、读图识史以及分析归纳的方法。 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认识我们生活中的改变,使学生感谢党和祖国对我们新疆及喀什各民族人民的关怀,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了解喀什的过去和现在,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对发展的重要性。 (三)、重点与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重点是加强民族团结的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发展的政策;难点是了解团结与发展的关系。由于这一知识点涵盖的知识面较广,理论性较强,一年级级学生不好掌握,因而具有较高的难度。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一年级学生大多是七岁的学生,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处于他们对抽象事物不了解,并且没有分析问题的能力。往往注意力不够集中,无法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并且对于我国的少数民族的特点以及政策不了解。这就需要教师设置内容丰富有趣的课堂活动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三、教法学法 基于以上的教材与学情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讲以前故事教学法进行新课导入,在讲授新课方面,我将采用图示法、兴趣激励法等教学方法。在学法方面则引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收集资

小学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特别说明:该节课是在“热”这一单元前三节内容未进行教学的前提下进行设计的。 一、设计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科学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逐步由传统的教师讲授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探究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针对某些教学问题进行探索,在探索中相互交流与质疑,从而了解彼此的想法,进而促进问题的解决。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不是教师简单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主动构建的过程。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取知识。 根据以上理念,本节课主要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形式,并以螺旋式上升的问题为载体,同时辅以多媒体课件、直观仪器等教学材料,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定了解,再进行深入地探讨与交流,最终达到意义上的建构。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STS的教育思想,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在实践背景下学习科学知识,并在尝试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入了解科学核心概念。 二、教材分析 《空气的热胀冷缩》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当中第四节课的内容。由于这节课是在学生未学完前三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对于内容中空气和水的热胀冷缩作比较这一环节作删除处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关注并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由于空气是肉眼是看不见的,因此如何借助其他物体的变化而间接地“观察”到空气体积的变化,是观察方法设计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膨胀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空气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空气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清泉学区南湖小学杜金兰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是清泉学区南湖小学的杜金兰,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热胀冷缩》,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课。 【说教材】 首先我来说说教材《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再热这一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空气的热胀冷缩》是学生学习固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理解和掌握空气的热胀冷缩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科学能力: 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动手实验、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 2.在实验中,获得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3.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说教学重点】用多种实验方法观察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通过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能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的本质。 【说教学难点】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的本质是本课的难点。 【说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冷水、热水、锥形瓶、气球、饮料瓶、捏扁的乒乓球等。我让学生准备饮料瓶,气球,乒乓球等是想让学生知道,做实验不只限于科学器材,用我们身边的材料同样可以达到实验目的。 【说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我尽量通过设置疑问来激发学生兴趣。这节课实验并不难,所以我没有设计教师演示实验,只设计了学生分组实验,而且给他们提供了不同的实验器材和生活中的材料,更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和丰富性。 【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 由课件出示生活中的热胀冷缩实例,学生说出现象产生的种种可能性,提出问题: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猜测,引入课堂探究。

《民族团结一家亲》说课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 《民族团结一家亲》说课稿 平顶山市新华区焦店镇龙门口小学 王继民

《民族团结一家亲》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民族问题一直是我国的一个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民族问题,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并采取措施,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本课着重强调各民族互相尊重、平等对待、和睦相处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平统一、共同繁荣。让学生初步树立各民族“共融共存”思想,体会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着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 过程与方法:学会观察社会现象的能力;提高从收集的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懂得要维护民族团结,就要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树立各民族“共融共存”的思想,体会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怀,从而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3、重点、难点。 重点:实现民族团结的方法,民族团结的作用。 难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搞民族分裂和独立,而是实现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有效途径。使学生懂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各民族共同奋斗,才能实现祖国的繁荣昌盛。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了解国家的民族政策;收集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的故事;收集体现各民族特色的歌曲;准备一些少数民族代表的图片和一张大合影照片。 学生准备:分组收集各民族的礼仪、风俗习惯;收集民族团结、祖国繁荣发展的图片。 二、说教法。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己学习建构而获得。因此,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图表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扮演一些角色,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不易理解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4、比较法:为了加深学生对民族团结所取得成就的理解,我出示民主改革前后的西藏图片,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视和改革的成效。 三、说学法。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能力、思想,具体表现在:1、学生已经了解到各民族的团结,对民族团结的

液体的热胀冷缩

《液体的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变小。 过程与方法: 1.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2、经历改进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实验装置的过程。 3、经历用此装置探究水、油、醋、牛奶、老酒、橙汁、酱油等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 教学重点: 水受热受冷过程中所发现现象的描述并尝试作出解释。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课前准备: 演示器材:150毫升的平底烧瓶、橡皮塞、细玻璃管、红墨水、胶头滴管、热水、冷水、500毫升的烧杯、温度计、可乐、雪碧、醋、酱油。 上节课的实验装置一套、学生组装实验装置、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装置、喷泉装置 学生器材:装有红水的实验装置每组一个,冷水杯一个,热水杯一个,记录表一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课前分组摆好桌椅,分发实验记录表,各组一杯冷水(出示上节课的试管气球装置在讲台桌上) 1 复习:上节课我们给冷水加热,为了验证体积是否发生变化,做了“试管气球皮实验”,把它放在热水里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气球皮会有什么现象? (师出示装置。)(气球皮鼓起) 2这种现象是水受热以后什么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大还是变小? 3、但是这种装置能使我们清楚地观察到水的体积变化吗?

二、改进“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的实验装置 1、如何改进这个实验装置?让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水受热或者受冷后的体积变化。 2、生思考,师出示器材引导: (从左到右依次排列:冷水、平底烧瓶、橡胶塞、细玻璃管、红墨水、胶头滴管、烧杯、热水) 参考上节课的试管气球皮装置,在此基础上可替换或添加器材进行改装。 师指导 3、组装具体指导如下:(按器材放置的顺序指导) 1)试管可用平地烧瓶代替;气球皮可用橡胶塞代替; 2)细玻璃管有什么作用? (口子太大,上升不明显,可以用塞子和细管。这样水的体积只要增加一点点,在细管里就会上升一大截。) 3)红墨水有什么用? (水是透明的,看不太清楚,可以加点红墨水看的更清楚,待会可以先用胶头滴管往烧瓶里滴入红墨水再加冷水) 4)水是否需要装满?为什么? (研究的是水受热或受冷的体积变化,不装满会混进太多空气干扰实验) 5)最后盛放热水的烧杯不变 4、师总结组装步骤:①往烧瓶里滴入红墨水②烧瓶内装满冷水③将橡胶塞和玻璃管套上④将烧瓶放入烧杯中,最后由教师来倒热水 生上台组装 生代表演示实验一:组装改进装置。 三、水的热胀冷缩实验 1、这位同学的改进装置还有疑问吗?如果没有问题,现在先猜测一下水受热时体积如何变化?在记录单上先写上你的猜测。时间半分钟。 2、生回答,师板书:水----受热-----体积增大? 3、师演示实验二:往改进装置中倒水 热胀 是否真如同学们所猜测的,现在老师往烧杯里倒水,仔细观察,水受热细玻璃管里会出现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