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字体与秦文化的关系

秦始皇灭六国之后,为了巩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使其政令便于通行,采取了推行小篆统一全国文字的措施。这次文字统一工作,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形”的现象,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一书中说:“所有社会集体的思维的本质特征应当在它的成员们所操的语言中得到某种程度的反映。”虽然他说的是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但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也能反映出使用这种文字的人群的文化特征。从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篆书材料来看,小篆与其他六国文字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规整化和匀称化,这与它作为标准的文字以及秦人统一文字的目的是分不开的。小篆的字形匀称圆润,由粗细相等的线条构字,字体取内聚环抱之势,呈方圆融合之形,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与小篆几乎同时出现并通行于世的还有一种字体,那就是隶书。作为相对于小篆来说的俗体文字,隶书用方折的笔画取代了小篆圆转的线条,书写比小篆方便得多,以致在秦亡之后隶书迅速取代了小篆的地位而成为文字的正统,小篆在失去政治依托后就趋于消亡了。那么秦朝何以用小篆而不用隶书作为文字统一的标准呢?下面我们就从小篆的字体及其所反映出的秦人的文化心理、价值取向等方面来加以探讨。

一、小篆字体与秦人的重实用、尚功利

秦在统一六国之前,就有重实用、轻礼乐、尚功利的传统。秦文化实用性表现为:重用各国贤能人才,并且重用人才的唯一标准,就是看他们能否使秦国富强;立君主不论嫡庶,而是“择其勇猛者立之”,这与“嫡长子继承制”的西周及六国文化是明显不同的;“尚法制”“重法术”,如商鞅变法,倡导刑名之学,直斥“以诗书为教”“其国必削”,秦统一六国之后又实行了取缔私学、焚书坑儒、以吏为师的政策。秦人重功利则主要表现在政治和军事活动上,为了富强,为了取得战争和外交的胜利,往往不择手段,秦国上层人物“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福无所芬华”,下层百姓则“贪狠强力,寡义趋利”,秦国的君臣、父子、夫妇之间再也没有西周礼乐文明中的伦理关系,只有纯粹的利害关系。{1}20世纪70年代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日书》,明显地反映出秦人“重功利,轻伦理”的价值观念。从《日书》中我们可以看出,秦人不但崇拜“天”“帝”,而且崇拜日月星辰、山林草木、鸟兽虫鱼等诸神。秦人认为这些神、鬼、妖降灾或造福于人,与人间的道德毫无关系。在《日书》中找不到“德”“仁”“义”等字眼,而用以表示价值评

价的字是“吉”“凶”“祸”“福”等
,也不包含任何道德判断与评价的意义。而且作为供人们选择时日查阅的手册,《日书》本身也体现了趋吉避凶的功利性。

秦人的这种重实用、尚功利的思想文化特质,在小篆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小篆作为西周文字发展的正统,它由古籀大篆演变而来。但它并没有死守大篆的模式,而对其进行了省改。它去掉大篆中臃肿庞杂的部分,省去一些文饰性的符号,对于字体中相同的部件往往只保留一个,使书写更加的方便,体现出经济、实用的原则。{2}只是这种实用性在与后来的更加实用的文字形体的对比中,不容易看出来了。如“秋”字,甲骨文是象形字,画的是蟋蟀一类的昆虫,蟋蟀是秋天才有的,因其鸣声啾啾,借其鸣声指庄稼成熟的秋季,《说文》籀文将蟋蟀变为龟形,并另加义符“禾”和火,突出其禾谷成熟之意,小篆则省去了繁杂的龟形,仅剩下“禾”和“火”。“秦”字,甲骨文是会意字,字形上面两边是手,中间是杵,下面是双禾,合起来表示两手举杵舂禾,因古时陕西一带多种禾谷,故该地称为“秦”,《说文》籀文形体与之大体相同,小篆简省一个“禾”,只保留了一个。“秋”“秦”二字的小篆形体明显体现出秦人重实用、尚功利的思想意识。

二、小篆字体与秦人精神文化的缺失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学术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学者辈出、学派林立、百家争鸣。“三晋是法家、纵横家的发源地,楚国是道家的发源地,鲁国是儒家的发源地,齐国则是黄老道家、兵家的发源地和主要传播地,而燕国则是孕育神仙家的重要摇篮。”{3}秦国在精神文化方面却远远落后于六国,甚至可以说是很贫乏的,没有产生过一个学术派别,没有一个堪称思想家的秦人,也没有一部秦人的思想理论著作出现。秦国虽然也有像商鞅、李斯等这样的政治家,但他们都不是本土的秦人,而且他们的主要贡献是实践而非思想、理论。虽然出现了《吕氏春秋》这样一部流传于后世的辉煌的著作,但它是出自身为“阳翟大商人”的吕不韦招集东方诸国的宾客所作,是名副其实的“杂家”,它包含了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名家、法家、农家、纵横家等诸多学派的思想,而这些思想正是东方六国“百家争鸣”的结晶,因此《吕氏春秋》也不能算是秦人的著作。林剑鸣认为,“当然,秦人的意识形态也不是一片空白,只是其发展程度较低而已。1974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发现的秦简中,有《日书》两种,从而为我们研究秦人意识形态提供了

直接的、可贵的资料。毋庸赘言,由于《日书》的性质乃是一般人求福消灾所用
的迷信书,与‘诸子’的哲学、政治、伦理等理论著作不属于一个层次,但从《日书》中反映出来的秦人的鬼神观,与东方各国意识形态中同一层次的宗教迷信观念相比较,也可以看出发展水平的高低。”{4}

精神文明的空缺使得秦人缺少创新的精神,体现在文字上则是忠实地继承了西周传下来的“史籀大篆”,虽然也“或颇省改”,但毕竟保留了大篆的基本文字精神,没有改变文字的性质,还大部分保留着文字的构形理据,仍带有浓厚的象形意味,属于古文字体系。赵平安说:“小篆是古文字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总体上仍属于古文字的范畴,有许多字的形体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原来的构形理据并没有变,原始理性仍然存在。”{5}正是因为这一点,现在我们才能得以通过小篆研究甲骨、金文的字形。王国维在《说文今叙篆文合以古籀说》中也指出:“小篆因古籀而不变者多。”如“山”“人”“又”“力”“而”“果”“采”等字的写法与甲骨文、金文的写法无二;“鸟”字,小篆与甲骨文的写法很一致,仍然是描画出鸟的形状,只是书写上更加整齐了;“子”字,甲骨文是象形字,凸显出小孩的囟门,有头发和两条腿,小篆虽然没有突出囟门和头发,身子也简省成了一条线,但是从字形我们仍然能清晰地看出是一个双手上举的活泼可爱的婴孩。这些字例都说明,从某种意义上看,小篆的形体是缺乏创造性的,这正是秦人精神文化缺失在文字改革上的体现。

三、小篆字体与秦人的“方圆”思想

虽然秦文化有着不同于其他六国的重实用、尚功利的特质,但秦文化本身也具有多元化、开放性和神秘性的特点。“方圆”思想即是一个体现。成书于春秋时代的《周髀算经》说:“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环矩以为圆,合矩以为方。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明代的项穆说:“圆为规以象天,方为矩以象地,方圆互用,犹阴阳互藏。”{6}由此可见,方圆思想在我国由来已久,且影响深远,而且“方圆”与“天地”作为一对孪生姐妹,她们的神秘性与宗教色彩早已深入人心。“秦始皇将秦国的圆形圆孔货币换成方孔,并非如旧论所说是向东方货币流通较发达地区的币制看齐,而是运用传统固有的宗教资源对货币进行的一次神学改革,其意义不在于交换和流通,而在于董仲舒的‘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春秋繁露·玉杯》)的‘人副天数’(《春秋繁露·人副天数》)说上

,在于《白虎通·辟雍》所谓的‘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宗有德,重有道,显有能,褒有
行者也。明堂上圆下方,八窗四达……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八窗像八风,四达法四时’这一类天人合一、神道设教的神权教化说中。”{7}说白了,就是把天人合一、人副天数的神权教化说运用于钱币的改造。其实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于秦人货币改革上,在小篆字形上也能看得出来。

小篆是由圆转的线条构成,既不是纯粹的圆,也不是纯粹的方,而是方与圆的完美融合,整体上呈长方之形,给人以上束下展之感,结构匀称圆润,有圆弧的流畅之美。如“日”在甲骨文中常刻写成一个多边的太阳形,而小篆则写成四角为圆弧形的站立的长方形;“目”在甲骨文中刻写成一个眼睛的形状,小篆中写成四角为圆弧形的站立的长方形。我们通过小篆与大篆的对比可以看出,这种方圆融合的结构,正是秦人在使用文字的过程中进行的一种创造,也正是秦人方圆思想在文字中的反映。从小篆书写的内容来看,秦代碑刻往往体现出一种向上天汇报事功,启示黎民,“垂万世之则极”的意义。从小篆的这种使用场合可以看出,在某种程度上,秦人正是以这种方圆融合的字体传达出一种通天感地的思想。天圆地方,阴阳互藏,书写者正是把天地间生生不息的大自然精神纳入其中,从而表达出一种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美好愿望。

四、小篆字体与秦人厚重内敛的性格特征

中国人自古就有守成内敛的性格特点,非常注重韬光养晦、藏而不露,并以此作为做人的最高境界。而且无论是为人还是做事都讲究严密、不露。秦文化作为整个华夏文化的一部分,自然也有此特征。秦国故地在今陕西一带,属于典型的内陆国家。“秦国领土(指秦王嬴政即位时)西部、北部为黄土高原,南部为四川盆地和成都平原,中部为关中平原,东部为黄河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黄河及长江两大水系从其境内通过。这种由大川、高山、平原、高原、盆地、丘陵山地组成的秦国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秦文化属于典型的内陆型文化。”{8}秦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农业发达,而且长期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因此民风比较醇厚,这也造成了秦人守成内敛的思想文化特质。且秦朝素有“以法治国”的传统,这也使秦人的思想趋于规整而不事张扬。秦人不但有守成内敛之风,而且有很强的团体意识,表现在军事上主要就是“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这也为秦人在攻打六国时军事上的节节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小篆改变了金文和古籀大篆的古朴凌乱的文字风格,字形呈内聚环抱之形,显得拘谨严密、不事张扬,这和秦地民族厚重内敛的性格特征是密切相关的。通
过小篆与六国文字的对比,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小篆的内敛含蓄与端庄凝重,与它的内陆型文化特质也是恰相吻合的。秦人很强的团体意识在小篆中也反映了出来,小篆的结构是非常严密的,就像一个紧凑的团体,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如“万”字,甲骨文画的是一只张牙舞爪的蝎子的形状,两螯向外舒展,而在小篆中,蝎子的两个大螯向内收缩,同时蝎子的尾巴也用线条围了起来,字形结构就显得严密紧凑;“为”字,甲骨文是用手牵象形,表示役使大象以帮助劳动之意,手在上,象在下,小篆则在象的上面、左面和右面加了线条,把象包围了起来,呈内聚环抱之势,显得内敛含蓄。

五、小篆字体与秦人强硬专制的文化心理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下令“车同轨,书同文”,并统一度量衡。为了排除异己统一思想,又实行了焚书坑儒等政策。秦国是一个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也是一个高度重视法制的国家。从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中可以看出,当时秦国的法律是很严密的,其中有《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等记载秦国律令的简册,包括《田律》、《厩苑律》、《金布律》、《工律》、《徭律》、《传食律》等等,涉及农田水利、山林保护、牛马饲养、徭役征发、工程兴建、货币流通、市场交易等诸多方面。{9}在这种种严密、苛刻的法律条文下,人们文化思想的禁锢是毋庸置言的,人们的思想极易形成一种规整统一的局面,而这也正是秦朝统治者所需要的。

这种文化专制心理反映到文字上,则是小篆字形的整齐划一和雄健挺拔。小篆可以说是中国自有文字以来的第一种成系统成体系的规整严密的字体,小篆字体的严密规整和它的瘦纵挺秀,与秦人在政治文化上的严厉专制正有一种内在精神的联系。小篆与其他字体相比有极其强烈的自我风格,其字体看似柔和秀气,其实里面却蕴藏着刚强之力、雄健之姿、浩然之气、凛然之风,其线条虽则圆转,但其骨劲、力健、严肃、凝重深藏其中,这与秦人的刻厉、强硬是相通的。{10}

虽然小篆的推行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因为与六国文字相比,小篆在结构、字体、书写等方面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小篆被秦国定为文字正统并加以推广,与秦人的思想文化倾向和性格特征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在文化精

神空缺的秦国,小篆的创造、使用和推广极大地丰富了秦文化的内涵。

注释

{1}{3}{8}邱文山、张玉书等《齐文化与先秦地域文化》745~747、800、759页,齐鲁书社,2003

{2}古敬恒、孙建
波《小篆对籀文的省改与秦人的思维倾向》,《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1期

{4}林剑鸣《从秦人价值观看秦文化的特点》,《历史研究》1987年第3期

{5}赵平安《〈说文〉小篆研究》97页,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6}转引自姚淦铭《汉字与书法文化》201页,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7}苏志宏《传统钱币的宗教神权特征——兼论“天圆地方”形制的大一统政治学意义》,《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1期

{9}王学理、梁云《秦文化》58页,文物出版社,2001

{10}姚淦铭《汉字与书法文化》88~92页,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通讯地址:273165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专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