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学概论

贝类学概论
贝类学概论

贝类学概论

绪论

?贝类→软体动物(11.5万种其中化石类3.5万种)

?贝类生物学包括的内容:解剖学,生态学,生理学,发生学,分类学,遗传育种,

苗种生产和增养殖基础生物学。

?贝类的增养殖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产量、价值与经济效益

2.健康食品与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

3.解决就业和渔民收入的社会效益

我国渔业与贝类养殖概况

?我国海洋面积为483万平方公里。濒临中国的海洋有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属

封闭程度不同的太平洋西北部的陆缘海

?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北起鸭绿江南至北仑河,岸形曲折,港湾众多。海

域内,大小岛屿5000多个,岛屿岸线14000多公里,总长32000多公里

?浅海滩涂面积在水深15m以内的为1200万公顷,潮间带面积200万公顷。

?渔业水域和生物资源丰富,可供捕捞生产的渔场面积为81.8万平方海里。我国海洋

生物有3000多种,其中可捕捞、养殖的鱼类有1694种,经济价值较大的有150多种。

?我国从事渔业生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许多传统的技术。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水产品产量只有44.8万吨。人均占有量不足1千克。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渔业生产蓬勃发展,逐步发展成

为世界上最大的渔业生产国。使我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持续数年超过世界人均占有水平。

?1989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1151.66万吨,成为第三个产量超千万吨的国家,海水养

殖产量跃居世界第一。

?1990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到2002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565.18万吨,人均占有量比世界人均水平约高

4公斤。

?养殖面积681.464万公顷。

?全社会渔业总产值为3109.93亿元。

?根据渔民家庭收支调查数核定的渔民人均纯收入为5051元,劳均纯收入为8667元。

?渔业生产力综合水平显著提高。渔业为国民经济作出的贡献越来越大。

?2005年总产量5101.65万吨,养殖产量3393.25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1384.78

万吨(贝类产量1067.5万吨,占海水养殖产量的77.09%),淡水养殖产量2008.47万吨。

水产品是人类的健康食品

?水产品不仅味道鲜美,蛋白质等营养成份丰富,而且含有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

以及多种维生素,易为人体消化吸收,所以更加倍受青睐。

?水产品中含有很多对人类健康有利的物质,属于健康食品。

?英国称鱼是使人聪明的食品。

?美、德、法、日本等科学家更是对鱼油中含有的DHA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

专题召开过有关DHA的国际研讨会,认为在人类的大脑发育中“肯定”离不开DHA。

?科学家们还发现,DHA对健脑、防癌、治哮喘、消炎症,对人体发育和预防衰老,

都有重要作用,无论是孕妇、婴幼儿、青少年、中年和老年人,都离不开DHA的

补充。

?发展水产是人类食粮安全保障的重要措施。

第一章总论

贝类的主要特征

?身体柔软不分节或假分节,通常由头、足部、躯干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五部

分构成

?除瓣鳃纲,口腔内有颚片、齿舌

?神经系统包括神经节、神经索和一个环绕食道的神经环

?体腔退缩为围心腔

?间接发育的具有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

贝类的分类

?无板纲(Aplacophora)约100种,龙女簪

?多板纲(Polyplacophora)约600种,石鳖

?单板纲(Monoplacophora)8种,新蝶贝

?瓣鳃纲(Lamellibranchia)约1.5万种,分为5 个亚纲

?掘足纲(Scaphopoda)约200种,角贝

?腹足纲(Gastropoda)8万多种,3个亚纲

?头足纲(Cephalopoda)现生500余种,2个亚纲

瓣鳃纲的特征与分类

一、特征

?鳃呈瓣状

?身体左右侧扁,有左右两壳

?头退化,足发达呈斧状

?神经系统由脑侧、脏、足3对神经节及其相连的神经索构成

?心脏有1个心室2个心耳

?肾1对,一端开口围心腔另一端开口外套腔

?多数雌雄异体,少数雌雄同体

?发育经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

二、分类

?古列齿亚纲:胡桃蛤目,胡桃蛤

?翼形亚纲:蚶目,蚶

贻贝目,贻贝

珍珠贝目,珠母贝

牡蛎目,牡蛎

?古异齿亚纲:蚌目,无齿蚌

?异齿亚纲:帘蛤目,镜蛤

海螂目,海螂

?异韧带亚纲:笋螂目,帮斗蛤

隔鳃目,孔螂

腹足纲特征与分类

一、特征

?足发达位于身体腹面

?通常有一个螺旋的壳

?头部发达,有口、眼、1对或2对触角

?有些种类的内脏囊,因旋转形成左右不对称

?神经系统由脑、侧、脏、足4对神经节及其连结神经组成

?心脏位于身体背侧,1个心室,1或2个心耳

?雌雄同体或异体

?发育期间经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

二、分类

?前鳃亚纲:原始腹足目,鲍

中腹足目,田螺

新腹足目,骨螺

?后鳃亚纲:头盾目,无盾目,被壳翼足目,裸体翼足目,囊舌目,无壳目,背盾目,

裸鳃目

?肺螺亚纲;基眼目,椎实螺

柄眼目,大蜗牛

头足纲的特征与分类

一、特征

?头和足部很发达,足环生于头部前方

?多数能快速、远距离游泳

?除鹦鹉贝有外壳,其他为内壳或退化

?神经系统较复杂,神经节集中在头部

?头两侧各有一个构造复杂的眼

?足部特化成腕(8条或10条)和漏斗

?心脏有2个或4个心耳(相当鳃的总数)

?口内有颚片和齿舌,多数种类有墨囊

?雌雄异体,体内受精,直接发生

二、分类

?四鳃亚纲:鹦鹉贝

?二鳃亚纲:十腕目,乌贼

八腕目,章鱼

贝类的形态构造

一、外部形态

1.贝壳

?贝壳的构造:外层角质层皮层贝壳素

中层棱柱层壳层方解石

内层珍珠层壳底霰石

?贝壳形成:角质层、棱柱层由外套膜背面边缘分泌

珍珠层由外套膜全表面分泌形成

?贝壳的成分:95%碳酸钙,少量贝壳素及有机质;

无机成分镁、铁、磷酸钙、硫酸钙、硅酸盐和氧化物等。

贝壳的构造和形成 2.外套膜

?外套膜的构成:

躯干背侧皮肤褶襞延伸而成

由内、外表皮和结缔组织和少数肌纤维组成

?分泌机能:生壳突起分泌贝壳角质层

膜缘背面表皮分泌棱柱层

全外表皮分泌珍珠层

?其他功能:呼吸,保护,感觉,调水流

?外套腔:排泄、生殖孔和肛门开口于此

3.头部

?位于体前端,有口、眼、触角

?头叶、颈叶、触角叶、棘状突起等附属物

?从十分发达到完全退化

?掘足类头部不发达

?瓣鳃类没有头部

4.足部

?身体腹面的肌肉质突起

?形状:块状(鲍),斧状(蛤),柱状(角贝),腕(乌贼)

?固着种类成体足完全退化(牡蛎)

?附着种类足退化,足丝发达(贻贝)

?穴居种类足发达形似梨,用于挖掘、潜穴

?作用:运动器官,爬行,附(固)着,挖(凿)穴,浮游和捕食

5.躯干部(内脏囊)

?位于身体的背面

?包括心脏、肾脏、胃、肠和消化腺

?除某些腹足类外,都是左右对称

6.皮肤肌肉

?贝类体表面被有柔软、极薄的表皮层

?表皮外生纤毛,内含很多腺质细胞分泌粘液,使皮肤柔软而粘滑

?有的种类分泌发磷光物质,在海中可发光

?表皮中分布神经末梢,司感觉

?有的种类皮肤表面分泌具保护作用的几丁质或石灰质的棘和骨片

?表皮内有各种色素细胞,显出不同色彩和拟色

?皮下有发达的结缔组织,由中胚层形成。因结缔组织发达体腔退缩成围心腔

?结缔组织中有血腔,扩张时使皮肤因血液汇流而肿胀

?结缔组织有时含石灰凝结物和皮下棘,部分硬化成支持物

?结缔组织下方有肌肉层,由纵走肌纤维或环走肌纤维形成

?表皮、结缔组织、肌肉构成的皮层有时很厚,生有突起

二、内部构造

1.消化系统

?消化管:口、食道、胃、肠、肛门

?消化腺:唾液腺、食道腺、消化盲囊

?消化管分三段:前肠(口腔、食道)中肠(胃)后肠(肠)

?消化管由内胚层形成,口、食道、肛门是外胚层凹陷与消化管连通而成

?口:为简单开孔,其后为膨大的口腔。瓣鳃类缺乏。其他类口腔有颚片和齿舌,唾

液腺开口

?齿舌:位于口腔底部舌突起,舔食

?齿式:分类依据。掘足类2·1·2,头足类3·1·3,前鳃类鲍∞·5·1·5·∞,

后鳃类壳蛞蝓1·0·1,后鳃类褐云玛瑙螺∞·1·∞。

?食道:接口腔。有的具有附属膨胀部,如素囊、腺体

?胃:食道下膨大囊状,胃侧有时具盲囊。瓣鳃类内有胃盾,晶杆,消化腺开口

?肠:包括肠、直肠,开口肛门。某些腹足类和头足类有肛门腺

2.呼吸系统

?鳃:外套膜腔内面皮肤伸张而成,称为“本鳃”。(盾鳃、栉鳃)

?有些贝类本鳃消失,皮肤表面形成二次性鳃呼吸,陆生种类形成肺室

3.循环系统

?心脏:心室(1个),心耳(数目和位置随鳃而异)

?循环方式:开管式和闭管式

?开管式循环:心脏→动脉→血窦→静脉→心脏

?闭管式循环:心脏→动脉→微血管→静脉→心脏

?血液:一般无色,含变形的血细胞。有的种类含血红素或血青素

4.排泄系统

?肾脏:管状,一端开口围心腔(肾口),一端开口外套腔(排泄孔),一般成对

?肾脏收集排泄围心腔内的废物

?肾管壁腺细胞排泄血液中的代谢产物

?一些种类,围心腔壁的腺体也有排泄作用

?贝类的肾脏、围心腔、生殖腔之间的联系,各纲有所区别

5.神经系统

?无板纲、多板纲、单板纲的中枢神经为:围绕食道的神经环和派生的足神经索、侧

神经索

?一般由神经节和节间连络神经形成神经中枢

?神经节:脑、脏、足、侧神经节

?神经索:脑足、脑侧、侧足、侧脏神经连索

?头足类:神经节集中头部形成发达的脑

?司感觉的神经末梢分布于感觉器官。如:皮肤,触手,触角,眼,外套眼等

6.生殖系统

?生殖腺:由体腔壁形成,生殖输送管内端通生殖腺腔,外端开口于外套腔或体外

?雌雄生殖细胞由生殖上皮形成

?贝类为雌雄同体或雌雄异体,有性变现象,

?雌雄同体者异体受精

?头足类、部分腹足类交尾行为

?生殖方式:卵生、幼生、卵胎生,有的有卵群

贝类的经济价值

1.食用

2.医用

3.饲料用

4.工业用

5.工艺用

6.装饰用

第二章贝类的外部形态

一、瓣鳃纲的外部形态

1.贝壳

?有两片贝壳—双壳类

?左右相称,左右不相称

?两侧相等,两侧不等

?壳顶:贝壳背面突出的小区(胚壳)

?小月面:壳顶前方的小凹陷

?楯面:壳顶后方与小月面的相对一面

?壳耳:在扇贝、珍珠贝等,壳顶的前、后方具壳耳,前端称为“前耳”,后端称为“后

耳”。虾夷扇贝、企鹅珍珠贝的吊耳养殖是贝农广为采用的养殖方式。

吊耳养殖

?打孔扇贝规格:5~7㎝

?打孔位置:前耳

?孔径2㎜,用尼龙绞丝绳拴到吊绳上

?间距15㎝

?吊绳长3~10米

?生长线:壳表面以壳顶为中心的环形线

?放射肋:从壳顶向腹缘伸出的放射状条纹

?铰合部:两壳的衔接部分。一般有齿,有的没齿,原始种齿多(1或2列),演化种

齿少且异形,分为主、侧齿。

?壳内柱:海笋及船蛆在贝壳内面壳顶的下方有1个棒状物

?韧带:壳顶后方,铰合部背面有一呈黑色具弹性的几丁质韧带(外韧带),有些种类

具有内韧带,起开壳的作用

?外套痕:外套膜环走肌的痕迹

?外套窦:水管肌的痕迹,是外套痕末端向内弯入的部分。

?闭壳肌痕:闭壳肌的痕迹。前伸、缩足痕多在前闭壳肌痕的附近;后伸缩足肌痕多

在后闭壳肌痕的背侧。

?瓣鳃纲贝壳方位的辨别,首先确定前后方位,而后再辨别左右和背腹。

(1)辨别前后方位时可观察:

a 壳顶尖端所向的通常为前方;

b 由壳顶至贝壳两侧距离短的一端通常为前端;

c 有外韧带的一端为后端;

d 有外套窦的一端为后端;

e 具一个闭壳肌的种类,闭壳肌痕所在的一侧为后端。

(2)辨别贝壳的左、右和背、腹方位:

贝壳的前、后方向确定后,以手执贝壳,使壳顶向上,壳前端向前,壳后端向观察者,则左边为左壳,右边的贝壳为右壳,壳顶所在面为背方,相对面为腹方。

?贝壳的测量标准:

壳高:由壳顶至腹缘的距离

壳长:由前端至后端的距离

壳宽:左右两壳面间最大的距离

?副壳:某些两壳不能完全闭合外套膜特别封闭而具有水管的种类,它们常在壳外的

突出部分产生副壳(P227)。副壳有2种形式。

(1)副壳不属于贝壳而独立。在贝壳的背腹及后端有5种副壳

1)原板:在壳顶的正上方的1个或2个大的石灰质片

2)中板:位于原板之后,常为一近三角形的横板

3)后板:为紧接中板或原板之后的一个披针形长板

4)腹板:在贝壳腹面后部,为左右两片互相愈合而成的梭形板。

5)水管板:在水管基部有两个左右连接成管形的板。

船蛆的副壳为石灰质管及水管自由端左右两侧的2个石灰质片——铠(P31)。

(2)副壳与贝壳互相愈合而连成一个壳。如筒蛎(P229),它的双壳附着在石灰质管(副壳)上,石灰质管大,呈筒状,其顶端的帽状部由许多细管组成,排列在一个平面上。

2.外套膜

?位于左右贝壳内面,是身体两侧包蔽内脏囊的薄膜,背缘与内脏囊背面的上皮组织

相连。

?边缘较厚,背缘和中央部很薄,半透明。

?有的种类生殖腺伸入外套膜(贻贝,不等蛤)。

?有的外套膜内面有腺体(胡桃蛤有鳃下腺)。

(1)外套膜边缘

一般游离边缘分为三层

1)外层:生壳突起,分泌贝壳的角质层

2)中层:感觉突起,司感觉作用(有触手、感觉细胞、外套眼等)

3)内层:缘膜突起,调节水流

2)外套膜的形状

背缘愈着,前、后、腹缘愈着形式因种类而不同可分为4种类型:

1)简单型:左右外套膜除在背缘愈着外,在外套膜的前、后、腹缘完全是游离的,无愈着点(胡桃蛤、不等蛤、蚶、扇贝等)

2)二孔型:在外套膜的背后方有一愈着点,形成肛门孔和鳃足孔(珠母贝、牡蛎、贻贝等)

3)三孔型:外套膜边缘有两点愈着,即在第一愈着点的略近腹侧处,形成第二愈着点,形成肛门孔和鳃孔和足孔(帘蛤、蛤蜊、砗磲)

4)四孔型:外套膜边缘有三点愈着,形成肛门孔、鳃孔、足孔和腹孔(竹蛏、筒蛎等)。

腹孔作用,是当进出水管缩入体内时,作为水流进出的孔道,如筒蛎

管”。

(1)出水管由肛门孔引伸者为肛门水管或出水管

(2)入水管由鳃孔引伸者为鳃水管或入水管

(3)外套膜中的肌肉

?外套膜肌肉有4种

1)环走肌(外套膜环肌):为沿着外套膜边缘而环走的肌肉纤维,附着在贝壳内面,起收缩外套膜边缘作用。

2)水管肌:由外套膜环肌后部分化出来,是牵引水管的肌肉纤维。

3)闭壳肌:由外套膜分化而成,用来连接左右外套膜及左右贝壳的横行肌束。

a 前、后闭壳肌前闭壳肌位于口的前方背侧,后闭壳肌位于肛门的前方腹侧,有的种类前闭壳肌特别退化,甚至完全消失,如扇贝、牡蛎等。

b 闭壳作用横纹肌动作迅速,能快速把贝壳关闭起来;平滑肌运动迟缓,但能使贝壳紧闭。平滑肌的闭合力比横纹肌大。

c 横纹肌和平滑肌的组成比例与贝类的生活类型和栖息环境有关。

(4)副闭壳肌:有水管的瓣鳃类,外套膜在分隔鳃孔和足孔时,常出现交叉的肌肉束,这种肌肉束自左壳的边缘,斜走到右壳的边缘,形成了副闭壳肌束,如斧蛤,这种肌束可以控制贝壳开闭大小。

3.足部

?瓣鳃类的足部,一般左右侧扁斧刃状—斧足类,位于身体的腹面,足的背侧与体躯

相连,在足部内常有内脏囊伸入,如消化盲囊、肠、以及生殖腺。

?附着种类足退化,有足丝。如扇贝

?固着种类足完全退化消失。如牡蛎

?足为运动器官,但是动作很缓慢。它的另一个主要功能是挖掘泥沙,使身体潜入其

中,足的运动靠足中肌束。

?足肌4对:前缩足肌、前伸足肌、后缩足肌和举足肌

足丝是营附着生活的瓣鳃类的特殊器官,如贻贝、扇贝等,在成体时足部退化,但足丝发达,它们利用足丝附着在外物上生活。

足丝是由足丝腔和足部内单细胞腺体(足丝腺)分泌的产物,这种分泌物经过足丝腔与水相遇变硬则形成贝壳素的丝状物,集合而成足丝。

二、腹足纲的外部形态

1.贝壳

?螺旋形,不对称,大部分右旋,少部分左旋。分为螺旋部和体螺层

?螺旋部:内脏囊所在处,分很多螺层

?体螺层:贝壳的最后一层

?缝合线:螺层之间的界限

?螺层表面有生长线,突起,横肋,纵肋,棘和花纹

?壳口:肉食种类有缺刻或沟(不连续壳口,不完全壳口),草食性种类壳口圆滑无缺

刻或沟(完全壳口)

?螺轴:螺壳的旋转中轴,基部遗留的小窝—脐

?贝壳的方位,壳高,壳宽

2.外套膜

?薄,覆盖内脏囊,游离边缘在内脏囊和足的交接处,围成领状

?外套腔:位于右侧或前方,有鳃、肛门、生殖孔和排泄孔等

?原始种类膜缘不连续,中央线有裂缝(鲍)

?有的种类膜边缘扩张,运动时包被贝壳(宝贝,琵琶螺)

?外套膜边缘生有色素、触手等感觉器官

3.头部

?发达,位于身体前端,有1对或2对触角

?触角锥形或棒状,能伸缩

?眼:2对触角的种类位于后触角顶端(柄眼目);1对触角的种类位于顶端、中部或

基部

?附属物:触唇(蜗牛)头叶(鲍)颈叶(圆田螺)

?肉食性种类吻发达,腹面有腺质盘,能分泌溶解贝壳的液体(玉螺等)

?蜗牛类的头触角特化为交接器

4.足部

?形态:宽平,适于爬行,因生活方式而不同。生活于沙泥滩的,足部发达,分前、

中、后足,有的有侧足,鲍分为上足和下足,固着生活的退化成小型盘状突起。

?足腺:足前腺,位于前缘沟,分泌粘液润滑庶面

上足腺,开口在吻和足的前缘中央线上

腹足孔,中央线上孔状开口,足腺开口

后腺,分为背后腺和腹后腺

?足腺分泌物有的接触空气变硬,丝状(蛞蝓),浮囊(海蜗牛)

?厣:保护器,盖,身体缩入壳后用厣盖住壳口。因此,形状与壳口一致

5.内脏囊

?不对称,长期演化中经过旋转和卷曲形成

?侧脏神经连索交叉成“8”字

?后鳃类进化中又反扭转,神经索不交叉

三、头足纲的外部形态

1.贝壳

头足类的贝壳分为外壳、内壳、内外壳、假外壳

1)外壳:鹦鹉贝外壳。平面旋转,内腔分室

住室:壳口最后一室,软体部所在处

气室:可充空气用于漂浮,最内方为初室

隔颈:室间隔壁上有孔,隔壁延续成漏斗状

室管(串管):室管穿过孔连接各室

2)内壳:石灰质内壳-海螵蛸(金乌贼)

角质内壳(枪乌贼)

侧针(章鱼)附着漏斗和头的收缩肌

3)内外壳:贝壳大部分包埋在外套膜内,后端背腹面部分裸露(旋壳乌贼)4)假外壳:贝壳完全退化,由两只特化的背腕分泌石灰质壳(船蛸)

2.外套膜—胴部

?十腕目的外套膜边缘,除耳乌贼在背部与头愈合外,大部分是游离的

?八腕目的外套膜边缘与头部在背部和两侧愈合

?十腕目的鳍型:周鳍型,中鳍型,端鳍型

?色素细胞:表皮下有色素细胞,含黑、黄、橙黄等色素,伸缩与扩张使体表变色。

十腕目还具有虹彩细胞

3.头部

?特别发达,圆球状,顶端中央有口,口周围有腕

?眼:发达,构造复杂,有透明的角膜。角膜一般是封闭的,有些种类角膜有小孔

?泪孔:十腕目眼前方的小孔

?嗅觉陷:金乌贼眼后方,靠近外套膜边缘有1个小孔或凹陷

?漏斗陷:头腹面的凹陷

?八腕目眼的周围常有棘状突起

4.足部

?包括腕和漏斗

?腕:鹦鹉贝约90只腕,八腕目8只腕,十腕目10只腕

?二鳃亚纲的腕左右对称,4对腕分为背腕、侧腕和腹碗

?生殖腕:又称茎化腕或交接腕。八腕目通常右侧第三腕茎化,十腕目一般左侧第四

腕茎化;有输精沟;吸盘缩小或变为肉刺;有的末端形成舌状端器

?触腕:位第三、四对腕之间,基部有触腕囊,顶端有触腕穗

?吸盘:腕和触腕穗内面有吸盘其排列和构造是分类依据

?腕间膜:有些种类腕间有膜,可作分类依据

?漏斗:由足特化而来,贴附于漏斗陷。分为三部分

1)水管:前端游离,露于外套之外,锥型管。管内有“舌瓣”防止水从漏斗进入,“漏斗器”分泌物有润滑作用

2)漏斗基部:与身体相连,隐于外套膜内;漏斗基部与外套膜以闭锁器连接

3)漏斗下挚肌:漏斗基部向后控制漏斗运动

?漏斗是头足类的主要游泳器官

第三章贝类的内部构造

一、瓣鳃纲的内部构造

1.消化系统

1)唇瓣:口的两侧,三角形,收集食物的器官,靠纤毛摆动将食物引入口。外唇瓣、内唇瓣

2)口:简单的横裂,大多无口腔和口器

3)食道:紧接口后面,极短,食道壁具纤毛上皮,仅是食物从口到胃的通道

4)胃:膨大的卵形或梨形袋状物,胃壁无肌肉,有胃楯和晶杆

胃楯:胃表皮一种能脱落的厚皮质物

晶杆:几丁质棒状物,末端突于胃中,靠幽门盲囊“晶杆囊”表面纤毛转动和挺进搅拌食物,溶解液中含有糖原酶

5)消化盲囊:肝脏,又称消化腺。葡萄状褐色腺体,包被胃的周围,有输出管与胃相通,消化液中含大量的酶。消化盲囊内的吞噬细胞能吞食食物营细胞内消化

6)肠:细长的管道,位于胃的腹面,上皮具有纤毛,后接直肠;直肠内常有“肠沟”,内有粘液细胞。

直肠与心脏关系:穿过心室(扇贝),经过心室腹面(蚶),经过心室背面(珍珠贝)

7)肛门:直肠的末端为肛门,开口于后闭壳肌的后部

2.呼吸系统—鳃

?位于外套腔中,由外套膜内壁延伸而成,起始于外套膜与内脏囊后方,扩展到唇瓣。

4种类型

1)原始型:羽状本鳃1对,鳃轴隆起,两侧各有一行排列成三角形的小鳃叶(胡桃蛤)2)丝鳃型:变化较大。鳃小叶延伸成鳃丝,鳃丝靠纤毛盘联结(丝间联结)成鳃板,上行板和下行板有间隔(板间联结)连成鳃瓣,上行板和下行板间形成“食物输送沟”

鳃丝:主鳃丝,移行鳃丝,普通鳃丝

鳃丝上的纤毛:前纤毛,侧前纤毛,侧纤毛,上前纤毛

3)真瓣鳃型:上行板末端与外套腔壁愈合,板间间隔和同列鳃丝以血管贯通,形成横格代替纤毛的联系。鳃构成规则的格子状

4)隔鳃型:体各侧的两片鳃瓣愈合,退化,在外套膜与背隆起间架起一个肌肉性,有孔的隔膜。呼吸作用主要靠外套膜内表皮

?鳃既是呼吸器官又是摄食器官

3.循环系统

?由心脏、血管和血窦组成

1)心脏:1心室2心耳,位于内脏囊背侧的围心腔,浮离于围心腔液中。心室与心耳有孔相同,有瓣膜相隔

心耳三角形,较薄,由单层上皮构成,外壁常被覆腺质上皮,两心耳有时相通

2)血管:动脉和静脉。由心室派出前、后动脉,有瓣膜或动脉球阻止血液倒流;静脉血管(壁极薄)

3)血窦:组织间空隙,周围是结缔组织

血液的循环

?开放式循环

心室→动脉→血窦→静脉(肾静脉)→鳃(外套膜)→心耳→心室

4.排泄器官

?肾脏(鲍雅氏器官)和围心腔腺(凯伯尔氏器官)

1)肾脏:位于围心腔腹面,左右对称

原始种类1对肾管,内端开口围心腔,外端开口外套腔,管壁为腺质上皮

分化种类,分为内半(排泄部分)和外半(非排泄部分),两部分膜端相接,内半内端开口围心腔,外半仅为输出管,开口外套腔

2)围心腔腺:围心腔壁的表皮在某些区域分化成排泄器官,分枝状腺体,褐色,原始种类较发达,进化种类不发达

3)吞噬细胞:可把废物排泄到肾脏和围心腔

5.神经系统

?瓣鳃类3对神经节,胡桃蛤科4对

1)脑神经节:脑与侧神经节愈合成脑侧神经节(胡桃蛤科除外),控制唇瓣、前闭壳肌、外套膜

2)足神经节:位于足内面,两个足神经节相互结合,控制足。足退化的种神经节也退化3)脏神经节:位于后闭壳肌腹面,原始种两节分离,一般两节并列,少数愈合。控制心脏、内脏、鳃、外套膜后部和水管

4)侧神经节:胡桃蛤科有,紧靠脑神经节

5)神经节之间有节间连索

6.感觉器官

?触觉:触手,主要在外套膜边缘,水管口的触手环;感觉上皮

?嗅检器和外套器:尝试水流

1)嗅检器:为外套腔或呼吸腔的感觉器,是鳃基部嗅检神经节的皮肤变化而成

2)外套器:一种附属器官。无水管种类,位于后闭壳肌上,肛门两侧;有水管种类,位于进水管内端

?平衡器:位于足部,足神经节附近。表皮内陷而成,内有耳沙或耳石

?视觉器:外套眼和色素细胞,位于外套膜和水管口

7.生殖器官

?一般为雌雄异体,生殖腺1对,位于内脏囊两侧表层部的脉状分枝的盲囊式器官。

有的伸入足,有的伸入外套膜

?生殖腺:由滤泡、生殖管和生殖输送管构成

1)滤泡:生殖管末端膨大而成,囊泡状。滤泡壁由生殖上皮构成,产生生殖细胞

2)生殖管:叶脉状,密布于结缔组织间,内壁由生殖上皮和纤毛上皮构成,产生和输送生殖细胞

3)生殖输送管:许多生殖管汇集而成的大导管,管内壁为纤毛上皮,输送生殖细胞。开孔在后闭壳肌下方或内鳃基部

瓣鳃类雌雄同体生殖腺的形式

? 1.全长都是雌雄生殖腺,精卵由同样的滤泡形成,交替产生卵子或精子(食用牡蛎)

? 2.雄性生殖腺在前,雌性生殖腺在后,没完全隔离,有一个共同的输送管(大扇贝,

海湾扇贝)

? 3.精巢和卵巢完全分离,精巢靠前腹面,卵巢靠背后侧,分别有独立的输送管(色

雷西蛤)

?雌雄同体,一般精子先熟,卵子后熟

二、腹足纲的内部构造

1.消化系统

?消化管:发生过程旋转卷曲后口和肛门不在一直线上

1)口:在头部的前腹面,圆形或裂缝形,多突出成吻。肉食性种类口吻发达(玉螺有穿孔腺,芋螺有毒腺)

2)口腔:口后膨大部分,口球。有唾液腺开口,颚片和齿舌

?颚片:由外皮厚化而成,在口腔两侧,成对。有的一个,肉食性种类多没有

?齿舌:位于口腔底部,带状,由许多角质齿固定在一个基膜上构成,齿舌生自腹盲

囊(齿舌鞘)前端伸到口腔底部。齿的排列方式—齿式,齿的形状、大小、数目,

是分类的依据

3)食道:较长,壁上有褶皱和纤毛细胞,常有一膨大部分或嗉囊

4)胃:卵形,长管形,袋形。有的胃壁肌肉发达,前鳃类胃壁很薄,后鳃类有胃板,有的种类有软骨的沙囊,有的有幽门盲囊和晶杆

5)肠:有瓣膜与胃隔开,肠内有纵走的凸起和肠沟

6)直肠与肛门:肠迂回后向前成直肠,肛门开孔在外套腔。玉螺、骨螺直肠处有肛门腺注入

消化腺—唾液腺、食道腺、肝脏

1)唾液腺:一种粘液腺,开口在齿舌左右,缺少消化酶。肉食性种类含有蛋白酶

2)食道腺:新腹足目食道中部有一个食道腺,肉食种类食道腺参与消化作用

3)肝脏:消化腺,分泌淀粉酶或蛋白酶,营细胞外消化。肝脏位于胃周围,肥大,黄褐色或绿褐色,分成叶状,以管与胃相通

2.呼吸系统

?本鳃:原始的种类楯鳃,进化的种类栉鳃

?鲍有1对鳃,分左右两侧。多数种类仅一侧有鳃,另侧消失,左侧有鳃

?后鳃类有时本鳃消失,背部生出二次性鳃。有些种类缺少呼吸器,以皮肤表面呼吸

?海岸附近的滨螺鳃和外套膜呼吸,陆生的肺螺类本鳃消失,肺室呼吸

3.循环系统

1)心脏:位于背部呼吸器官附近。悬于围心腔中,1个梨形或卵圆形心室,1或2个心耳。1对心耳的,对称地位于心室两侧;1个心耳的,位于鳃的同侧

2)血管:动脉从鳃的相对一端派出,大动脉离心后分为前后2支动脉,前动脉将血送到头、足和外套膜,后动脉送到内脏。静脉经鳃或肺交换气体后回心耳

?心室→动脉→血窦→静脉(鳃或肺)→心耳→心室

4.排泄器官

?肾脏,围心腔腺和血窦

1)肾脏:袋状物,内壁褶叠和分割成蜂窝状或海绵状。

◎原始腹足目肾脏1对,开口在肛门两侧,左肾不发达,右肾管部分变为生殖输送管

◎有1个肾的种类,左侧肾转移到围心腔右侧,右侧肾管形成生殖输送管

2)围心腔腺:位于围心腔的外壁或内壁,行排泄作用

3)血窦:莱狄氏细胞有排泄作用

5.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脑神经节,足神经节,侧神经节,脏神经节,胃肠神经节和神经连索

?原始种类神经节不集中,神经连索较长

?较进化的种类神经节相互接近

?高等腹足类神经中枢集中在头部

?胃肠神经节是由脑神经节生出的神经连索在齿舌囊上面形成的神经节

6.感觉器官

1)触觉器:触角(头、外套、足);皮肤,特别是头足边缘

2)嗅觉器:腹足类的头触角兼有嗅觉作用,2对触角的后1对司嗅觉,鲍等的头触角被覆许多小纤毛

3)嗅检器:外套腔或呼吸腔的感觉器官,由上皮特化而来,有突起,纤毛,感觉细胞

4)味觉:味蕾,多位于口腔腹面

5)听觉器或平衡囊:皮肤凹陷的小囊,囊壁内面由纤毛上皮构成,上皮中有感觉细胞,囊中有液体,液体中有耳石

6)视觉器:腹足类有1对眼,通常位于触角基部,也有的生在触角上。眼主要由皮肤凹陷构成网膜,有感觉细胞和色素细胞。

?4种类型的眼:a.开孔,无晶体或玻璃体(帽贝)b.开孔,有玻璃体(鲍、马蹄螺)

c.有角膜封闭眼窝的孔(蝾螺)

d.角膜加厚,有玻璃体(骨螺)

7.生殖器官

?雌雄异体的生殖器官由生殖腺,生殖输送管,交接突起,交接囊及附属物组成

1)生殖腺:簇状,由滤泡构成紧密的块状体,位于内脏囊顶部或分散在肝脏上

2)生殖输送管:原始腹足目与肾脏相通;中腹足目和新腹足目与肾脏无关,长管状直接开口外套腔

3)交接突起:多数中腹足目、新腹足目的雄性具有交接突起

4)交接囊(受精囊):多数种类的雌体具有输卵管外孔和交接囊,也有具备育儿室或腐化室

?雌雄同体的生殖器官:较复杂,包括两性腺,生殖输送管,外孔和交接器

1)生殖输送管:雌雄同管,雌雄生殖孔,开口于体右侧外套腔口;雌雄输送管分开,外孔也分开

2)附属器:雌雄同体1个生殖孔的种类,阴茎常有一个附属物。几丁质针状物;

腺体:蛋白腺,粘液腺分泌物形成卵群的胶质膜。柄眼肺螺类有指状腺,射囊分泌石灰质的刺,刺交尾对方的皮肤;鞭状体分泌精荚

三、头足纲的内部构造

1.消化系统

?消化管:前端为口球,有颚片和齿舌,食道很长与胃相连。富肌肉的胃有2个幽门

盲囊。肠前部蜿蜒,末端的肛门开口在外套腔。

1)口与口球:口位于腕的中央,周围有唇,唇具乳头突起。口腔为口球,前端背、腹面有1对颚片,切取食物。底部有齿舌(齿式3·1·3),可锉碎食物,推进食物

2)食道:很长,膨大部分形成嗉囊。

3)胃:球形或长圆形囊状物,胃壁肌肉发达,有喷门和幽门。胃后肠基部有螺旋盲囊肝导管开口于此

4)肠和肛门:肠较短,肛门开口在外套腔前部的中央腺上。肛门附近有墨囊,由墨腺和墨囊腔构成

?消化腺:

1)唾液腺:分泌消化酶,尤其后唾液腺分泌蛋白和淀粉的消化酶。有毒性,杀伤猎物。(十腕目唾液为毒腺)

2)肝脏或肝胰脏:胰脏只位于肝输出管的基部,几乎包在肝脏内。肝输出管2支,穿过肾脏,将胰蛋白酶和淀粉酶输入胃

3)副舌腺:由腺质器上皮的褶叠形成

2.呼吸系统

?鳃左右对称,鹦鹉贝4枚,其他头足类2枚

?鳃羽状,背侧以薄的肌肉褶与外套膜相连

?鳃丝内有微血管循环

?羽状鳃两侧不十分相等

?鳃叶片数随种类而变化,八腕目少

3.循环系统

?头足纲的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微血管

1)心脏:1心室2心耳(鹦鹉贝4心耳),位于胃的腹面中央,围心腔退化,心脏在围心腔中

2)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血窦)

?闭管式循环。

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肾,鳃心,鳃)→心耳→心室

4.排泄器官

?肾:薄壁囊,相当大。鹦鹉贝4个,其他2个

?鹦鹉贝的肾与体腔不通,彼此无联系

?八腕目2个肾在中央线上相接与鳃心相通

?十腕目两肾互通,包括门静脉分支和腹静脉末端的腺质附属物。肾孔位于围心腔前

端,肾外孔开口于直肠前部腹面

?排泄物:鸟粪素

5.神经系统

?由脑神经节、足神经节、侧神经节集中在头部形成主要的神经中枢

?四鳃亚纲集中程度较小,1个厚的神经半环

?八腕目为脑神经块,包被在头软骨内。脑神经中枢腹面或食道下,主要为足神经中

枢和脏神经中枢

?十腕目脑神经中枢横分为二,一部分在前较小,另一部分在后较大

?足神经节又分为腕神经节和足神经节

6.感觉器官

?触觉器:腕(二鳃类),触手(四鳃类)

?嗅觉器:嗅觉陷,眼腹面的凹洞

?嗅检器:鹦鹉贝的鳃间和肛门后的乳头突起

?平衡器:有两个腔。

◎鹦鹉贝位于足神经节旁,靠近头软骨,内有许多耳沙

◎二鳃类位于头腹面的头软骨内,有1对耳石,耳石上随生长形成轮纹

?视觉器:眼,位于头两侧。

◎鹦鹉贝的眼简单,开孔,无虹彩和折光体

◎二鳃类的眼构造复杂,由头软骨的眼窝支持

?二鳃类的眼有假角膜,开眼类开孔;闭眼类封闭,有泪孔。虹彩具肌纤维,可调节

瞳孔大小。还有巩膜(眼球壁),晶体,玻璃体,视网膜。

?二鳃类眼的发育过程:

1)外胚层内陷成凹陷腔-眼泡,腔底为网膜

2)内陷生出虹彩和晶体

3)内陷生出前室和角膜

7.生殖器官

?头足类雌雄异体,两性异形。异形显著者,雄性个体较大;枪乌贼雄体较长。一般

区别,是雄性有茎化腕

?生殖器官:精巢、卵巢(体腔后端),输精管、输卵管(开口体腔内),腺体

1)雌性生殖器官:卵巢、输卵管、蛋白腺、缠卵腺和副缠卵腺。

◎卵细胞包在滤泡内(1个滤泡1个卵,以卵柄固着),繁殖时落入生殖腺腔

◎输卵管上的腺体(输卵管腺、缠卵腺)产生卵的外被和弹性物质,形成卵群

2)雄性生殖器官:精巢、精巢囊、输精管、储精囊、前列腺、精荚囊和阴茎(茎化腕)

?精巢位体腔内后部,精子在此发育成熟由1个孔落入精巢囊

?精巢囊储存精子,与输精管相通,输精管上有精囊和精荚囊

?精子在输精管开始处游离,到达精囊(腺体)包被鞘状外皮形成精荚,然后进入精

荚囊储存,成熟时,精荚茎输精管、漏斗到茎化腕

?精荚由弹性鞘内陷形成,深处储存精子,一端为弹出装置

复习思考题(绪论、第一章、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贝类学;本鳃;内肾孔;外肾孔;脑足神经连索;脑侧神经连索;侧脏神经连索;侧足神经连索;微眼(外套眼);幼生型;卵生型;卵胎生;壳顶;小月面;楯面;前耳;后耳;放射肋;铰合部;壳内柱;外套痕;外套窦;闭壳肌痕;副壳;简单型;二孔型;三孔型;四孔型;外套膜环肌;副闭壳肌;足丝;不完全壳口;完全壳口;二次性鳃;足腺;厣;内外壳;假外壳;周鳍型;中鳍型;端鳍型;嗅觉腺;漏斗腺;腕;攫腕;背腕;侧腕;腹腕;颈化腕;漏斗

二、问答题:

1、贝类的主要特征

2、列举贝类分为哪几个纲及各纲代表动物

3、瓣鳃纲分为哪些亚纲,各纲代表动物

4、腹足纲分为哪些亚纲,各亚纲又分为哪些目

5、简述贝壳的3层结构

6、简述外套膜分泌机能区域性

7、简述贝类的本鳃结构

8、简述贝类对人类的利与弊

9、如何辨别双壳类的方位以及测量标准

10、什么是副壳,其形式怎样

11、简述双壳类外套膜的不同类型

12简述外套膜中的4种肌肉类型

13、简述腹足类足部腺体特征

14、头足类贝壳分为哪几种,各自特征如何

15、简述头足类的生殖腕和触腕

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机理

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机理 院系: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08级生物科学 姓名:黄秀兰 学号:2 指导老师:吴小莉 【摘要】免疫系统是机体防卫病原体入侵最有效的武器,它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免疫系统发挥生物学作用的三条途径分别是经典激活途径,旁路(替代)激活途径和凝集素(MBL)激活途径。人体的三道免疫防线(皮肤和黏膜,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中由第三道防线所引起的免疫可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他们两者之间既存在着区别同时又相互协调发挥着作用,以协调机体保持一种相对稳定和谐的状态。

【关键词】免疫系统免疫免疫效应补体激活途径 在季节变迁之际,在南雁北飞之际,有人会被风一吹就凉了,有人却铁骨铜皮毫不介意天气冷暖。有些人感冒一两天就好,有些人却要折腾好久。众所周知,人体内的免疫系统有生理免疫、自身稳定和免疫监视的功能,到底是什么东西在悄悄导致作用效果的不一样呢,或者,在我们的身体里,那个叫做免疫系统的问题在如何工作呢?以下我们一起来做以下探究。 人体内有一个免疫系统,它是人体抵御病原菌侵犯最重要的保卫系统。这个系统由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小肠集合淋巴结、阑尾、胸腺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因为血小板里有IGG)等),以及免疫分子(补体、免疫球蛋白、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等)组成。免疫系统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免疫,其中适应免疫又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那么什么又叫免疫?所谓“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人体共有三道免疫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

第一章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展望

第一章 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展望 第一节 免疫学简介 本节为浅近简介免疫学的最基本内含,免疫系统的功能及其功能产生过程的特点,这些内容将在以后的各章中会逐步介绍。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机体是多种器官系统组成,各自执行专职功能,如呼吸系统主要执行气体交换,呼出CO2,吸入O2,供新陈代谢需要;免疫系统则执行免疫功能,保卫机体免受生物体的侵害。为使医学生在学习免疫学课程之始,即对免疫学有初步印象,本章将简介免疫学基本概念,并从免疫学发展过程理解这些概念的形成,开拓、发展及取得的成就,从而成为一门生命科学前沿的一门医学免疫学科。 免疫(immunity)即通常所指免除疫病(传染病)及抵抗多种疾病的发生。这种通俗认识在科学上的含意则包括:免疫由机体内的免疫系统执行,免疫系统具有:(1)免疫防御功能: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分子;(2)免疫监视功能(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监督机体内环境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并予以清除;(3)免疫耐受: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细胞表达的抗原(解释见后)不产生免疫应答,不导致自身免疫病,反之,对外来病原体及有害生物分子表达的抗原,则产生免疫应答,予以清除,从这层功能上说,免疫系统具有“区分自我及非我”功能;(4)调节功能:免疫系统参与机体整体功能的调节,与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连接,构成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系统,不仅调节机体的整体功能,亦调节免疫系统本身的功能。 二、免疫应答的特点 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胸腺、骨髓、脾、淋巴结等)、免疫组织(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免疫细胞(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T及B淋巴细胞)及免疫分子(细胞表面分子、抗体细胞因子、补体等等)组成。体内的免疫细胞通常处于静止状态,细胞必须被活化,经免疫应答过程,产生免疫效应细胞,释放免疫效应分子,才能执行免疫功能。免疫细胞分为两类:(1)固有免疫应答细胞,如单核-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多形核中性粒细胞等等,这类细胞经其表面表达的受体,能识别一种分子,这种分子表达于多种病原体表面,如单核-巨噬细胞表面的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 4, TLR4)能识别脂多糖(LPS),它表达于多种Gram-肠道杆菌表面,经受体-配基作用,固有免疫细胞被活化,迅速执行免疫效应,吞噬杀伤病原体,并释放细胞因子,如干扰素(IFN),抑制病毒复制,这类细胞在病原体入侵早期,即发挥免疫防御作用,称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固有免疫应答不经历克隆扩增,不产生免疫记忆。(2)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即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及B细胞,这类细胞是克隆分布的,每一克隆的细胞,表达一种识别抗原受体,特异识别天然大分子中的具有特殊结构的小分子(如蛋白中的多肽、糖中的寡糖、类脂中的脂酸、核酸中的核苷酸片段)。这些能被T或B细胞受体特异识别的小分子,我们称之为抗原(antigen, Ag)。T 细胞识别的主要是蛋白中的多肽,但T细胞不能直接识别游离的多肽,它们必须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编码分子组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表达于抗原提呈细胞表面,才能与T细胞受体结合,使相应克隆的T细胞开始活化。但要使T细胞充分活化,尚须抗原提

贝类学论文

《贝类学课程论文》 题目:双壳贝类能量代谢研究进展 学生: 学号: 专业: 电话:

双壳贝类能量代谢研究进展 摘要:双壳贝类的能量代谢是双壳贝类的经济种类收益的核心问题,也是提高双壳贝类经济价值的又 一途径。双壳贝类能量代谢的核心问题是阐明能量在生物体内的分配以及与环境因子间的定量关系。本文 研究了不同物理和化学因素下,对双壳贝类的摄食率、滤水率、同化率、耗氧率和排氨率等生理指标的影响。 关键词:能量收支排氨率同化率耗氧率 0 引言 本文研究的内容是双壳贝类的能量代谢在不同因素影响下的特点,在中国对海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的同时,双壳贝类养殖技术的日益完善,为提高双壳贝类的产量,对前人方法作出的总结,为了提高经济类双壳贝类的经济效益,增加养殖户的效益。 1 双壳贝类的能量收支方程 能量收支方程是研究贝类生理能量学的重点,能量分配及各因素对这种分配的影响都能通过收支方程表现出来,许多贝类能量学研究者都把收支方程的建立作为研究重点。 1.1 能量收支方程的起源 贝类能量学研究起源于20 世纪60 年代,其核心问题是研究能量收支各组分之间的定 量关系, 以及生态因子对这些关系的影响。贝类能量学收支模型[1,2,3]可表示为: C= P + R + U +F , 式中, C 为贝类摄取食物中的总能量(即摄食能),P 为贝类用于生长消耗的能量, 包括个体生长能(P g) 和生殖能(P r),R 为贝类呼吸代谢消耗的能量(即代谢能),U 为排泄消耗的能量(即排泄能), F 为贝类摄取的食物中没有被利用而随粪便排出的能量(即排粪能)。 1.2 摄食能 摄食能是指鲍实际摄取的食物中所含的能量。在能量收支研究中, 摄食能的测定通常有直接测定和间接测定两种方法。直接法测量是直接测定实验前后食物的差量, 再测定食物的含能值, 即可得到最大摄食能。间接方法则是通过分别测定生长、代谢、排泄及排粪能, 然后通过能量收支方程求得。 实验表明,温度,水质,体重,饵料等是影响鲍摄食率的主要因子。摄食量随水温的上升而增加,水温低于7℃后则摄食量锐减。直到至2.5~2.9℃时仍有少量摄食的迹象。水温低于20℃时,摄食量随水温的下降而减少,至10℃时约减少50%,7℃时减少80%~90%,4℃时则基本停止摄食。 海水中的某些化学因子,如溶解氧、氨氮、硫化氢、等的含量,也能对双壳贝类的摄食活动造成影响。溶解氧是保证双壳贝类生理代谢活动最重要的水环境理化因子之一,溶氧不足,将可能抑制双壳贝类的正常生理活动,摄食量也将随之下降,甚至还可能导致双壳贝类死亡。氨氮对双壳贝类的机体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其含量过高,会对双壳贝类的摄食量等活动产生抑制作用,对双壳贝类造成毒害,甚至导致死亡。 1.3 呼吸能 呼吸代谢是鲍重要生理活动, 主要作用是维护鲍正常的新陈代谢以及其他生命活动, 其结果是消耗O2, 产生CO 2 并释放出热量。因此, 代谢能可通过热量计直接测定(量热法) , 但由于仪器及手段尚不能满足要求, 故通过测定鲍耗氧率然后换算为能量是目前被广泛采 纳的方法[4,5]。 在一定条件下,双壳贝类的耗氧量与水温呈相关关系,单位体重的耗氧量与体重呈负相关关系,即水温增高耗氧量增大,个体越小则单位体重的耗氧量越大。 1.4 排泄能 与其他水生动物一样,鲍的排泄产物主要有氨、尿素、氨基酸等, 其中氨占的比例最大,

昆虫分类学基础知识(一)教案资料

昆虫分类学基础知识(一) 昆虫分类学基础知识 昆虫是自然界中最昌盛的动物类群,其种类及数量极多。据报道,全世界现有昆虫1000万种,已描述的昆虫种类约110万种,约占整个已知动物种类总数的60%以上,并且每年仍以7000种的速度增加。 我国地域辽阔,环境复杂多样,生物资源极为丰富,是世界上昆虫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据报道,我国的昆虫种类约占世界昆虫种类的1/10,按这个比率,我国昆虫种类应超过100万种,可是我国目前已记载鉴定的昆虫种类不超过8万种,还有更多的昆虫尚未被发现和开发,而且,有不少种类在未被我们认识之前就已灭绝。因此,查清自然界昆虫资源及区系是当代科学上一项重要的内容和任务。在这方面,我国的任务尤为繁重。 昆虫不仅种类繁多,数量庞大,而且分布范围之广也是惊人的,地球上的每个角落几乎都有它们的踪迹,其中有很多种类与人类有着极为密切的利害关系。人类在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中,不但有许多害虫和益虫要认识,而且有许多在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近似种类或易混淆的种类要区别。 昆虫分类学(insect taxonomy)是昆虫学(entomology)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昆虫种的鉴定(identification)、分类

(classification)和系统发育(phylogeny)的科学。在数以百万计的昆虫种类中,存在着血缘的远近和亲疏关系。亲缘关系越近,其形态特征和对环境的要求、生活习性以及发生发展规律也愈相近。而昆虫分类就是在这种亲缘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的科学方法,对地质年代中的化石昆虫与现存的昆虫种类之间,现存昆虫彼此之间以及近缘生物间进行对比研究,以了解种与种、类与类间的异同,反映不同类型昆虫间的亲缘关系,进而阐明昆虫的起源和进化,以及各类昆虫的系统发生,探讨种及种群的形成与变异,从而建立一个客观完整的分类系统来反映自然谱系的一门基础学科,其最终的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预见性的分类系统和丰富的信息存取系统,为人类开发和利用益虫(包括资源昆虫及天敌昆虫),测报及控制害虫,提供基础理论知识和科学依据。 第一节昆虫分类的基本原理 一、分类的阶元 昆虫分类的阶元(也称单元)和其它生物分类的阶元相同。分类学中有7个主要阶元:界(Kingdom)、门(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为了更详细地反映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还常在这些主要阶元加上次生阶元,如“亚”“总”级阶元等。例如在“门”下添加“亚

昆虫分类学笔记

第五篇 昆虫分类学 第一章 概 述 一、分类学的意义、任务及历史发展 1.意义 分类学是适应生活和生产实践的要求而产生的科学。分类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最基本的方法。分类不仅是对世界上浩如繁星的物种进行分门别类列成系统,而且探索各个分类阶元之间的内在联系,目的是能够更好地反映生物界中的自然关系。此外,昆虫分类在生产实践上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益虫利用和害虫防治工作中,对某些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种类,因形态近似而易混淆,若忽视分类鉴别,可能给工作带来巨大损失。 ●在卫生害虫方面。区别能传播疾病的种类,对划分疫区及制订防治措 施均有重要意义。e.g.我国按蚊共40多种,但能传播疟疾的主要是中华按蚊Anophehes hycanus sinensis Wiedemam等10余种。弄清了这一基本情况。我们可根据这些传疟种类的分布进行重点防治。 ●在植物检疫方面。正确鉴定害虫种类并查明分布区,有助于准确划分 疫区和确定对外对内植树物检疫对象名单。eg.棉红铃虫在新疆尚未发现。 ●在国防上。昆虫分类工作也很重要。eg.美国侵朝战争中曾空投大量 携带细菌的昆虫,查明空投下来的大量带菌昆虫,对揭露敌人罪行,迅速扑灭病菌害虫,保障中、朝人民的健康与生命安全都有巨大意义。 当时前往现场工作的有: 刘崇乐, 马世骏(东北地区);1952年9月5日,中国昆虫学会作出(第一届理事长,解放初主席) 《关于抗议并扑灭美帝撒布细菌毒虫的决议》。 何琦, 陈世骧,朱弘复(赴朝鲜前线) (第二届理事长) (第三届理事长) ●在农业上。对于农业害虫的防治更是不言而喻进行农作物,果树,蔬菜等方面害虫的科学研究工作,首先必须正确的鉴别种名。 2.分类学工作的基本任务 ①鉴定和描述物种 ②在种类鉴定准确的基础上,按物种的亲疏关系建立系统关系,研究并 阐明其进化过程。 ③预见该系统范围内尚未发现的新物种。 原则:共同性和特殊性的对立统一。 方法:分析特性与归纳共生的综合运用,是分类的基本方法。 3.昆虫分类学的历史发展 ①古代至林奈时期 在古代,由于受分类学知识的限制,昆虫常易同其它节肢动物、甚至和其它动物混淆。故追溯古代昆虫分类学的历史时,就自然联系到动物分类学的历史发展。

免疫学论文

简述免疫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及其意义 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并消除有害生物及其成分(体外入侵,体内产生)的应答过程及机制的科学;是研究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耐受,防止自身免疫病发生的科学;是研究免疫系统功能异常与相应疾病发病机制及其防治措施的科学。免疫学是人类在与传染病斗争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从中国人接种“人痘”预防天花的正式记载算起,到其后的Jenner接种牛痘苗预防天花,直至今日,免疫学的发展已有三个半世纪。前后走过经验免疫学时期、免疫学科建立时期、现代免疫学时期。在后两个时期中,随着科学发展,免疫学经历了四个迅速发展阶段,即:①1876 年后,多种病原菌被发现,用已灭活及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疫苗,预防多种传染病,从而疫苗得以广泛发展和使用;②1900 年前后,抗原(Ag)与抗体(Ab)的发现,揭示出“抗原诱导特异抗体产生”这一免疫学的根本问题,促进了免疫化学的发展及Ab 的临床应用;③1957 年后,细胞免疫学的兴起,人类理解到特异免疫是T 及B 淋巴细胞对抗原刺激所进行的主动免疫应答过程的结果,理解到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不同效应与协同功能;④1977 年后分子免疫学的发展,得以从基因活化的分子水平,理解抗原刺激与淋巴细胞应答类型的内在联系与机制。当今,免疫学正进入第五个迅速发展阶段,即后基因组时代,从功能基因入手,研究免疫应答与耐受的分子机理,及新型疫苗的设计研制。 现代免疫学已超越狭义“免疫”的范围,以分子、细胞、器官及整体调节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现代免疫学,研究生命中的生、老、病、死等基本问题,是生命科学中的前沿学科之一,推动着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全面发展。 免疫学发展的另一特色,是其理论与应用的紧密联系。免疫学的应用,为治疗和预防人类的疾病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Jenner 发明牛痘苗,到1980 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已在全世界被消灭”这一事实,被认为是有史以来,人类征服疾病的最为辉煌的成绩。 一、经验免疫学的发展 天花曾是人类历史上的烈性传染病,是威胁人类的主要杀手之一。在欧洲,十七世纪中叶,患天花死亡者达30%。我国早在宋朝(十一世纪)已有吸入天花痂粉预防天花的传说。到明代,即公元十七世纪七十年代左右,则有正式记载接种“人痘”,预防天花。从经验观察,将沾有疱浆的患者的衣服给正常儿童穿戴,或将天花愈合后的局部痂皮磨碎成细粉,经鼻给正常儿童吸入,可预防天花(图1-2,A)。这些方法在北京地区较为流行,且经陆上丝绸之路西传至欧亚各国,经海上丝绸之路,东传至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国家。英国于1721年流行天花期间,曾以少数犯人试种人痘预防天花成功,但因当时英国学者的保守,未予推广。由于种“人痘”预防天花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使这一方法未能非常广泛地应用。然而,其传播至世界各国,对人类寻求预防天花的方法有重要的影响。 公元十八世纪后叶,英国乡村医生Jenner 观察到牛患有牛痘,局部痘疹酷似人类天花,挤奶女工为患有牛痘的病牛挤奶,其手臂部亦得“牛痘”,但却不得天花。于是他意识到接种“牛痘”可预防天花。为证实这一设想,他将牛痘接种于一8 岁男孩手臂,两个月后,再接种从天花患者来源的痘液,只致局部手臂疱疹,未引起全身天花(图1-2,B)。他于1798年公布了他的论文,把接种牛痘称为“Vaccination”(拉丁语中,牛写为Vacca),即接种牛痘,预防天花。在

免疫学

1、免疫细胞的归巢再循环 2、免疫系统的功能 3、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4、抗原的分类 5、比较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类受体;主要特点;三个时相; 6、适应性免疫的特点;类型; 7、T细胞的分化与成熟 8、T细胞的胸腺选择 9、CD3的结构 10、T细胞的激活全过程 ①T细胞识别抗原②信号跨膜传递③保内的信号转导转录因子的活化和转位⑤核内基 因的转录激活⑥新分子的合成与表达⑦细胞因子的分泌⑧进入细胞周期⑨细胞亚 群的分化10、面以及以的形成 11、未致敏T细胞激活需要双重信号 12、为什么一个T细胞只能表达一种特异性TCR,只显示一种Ag识别特异性 答:①TCR的V区基因重排:只发生在T细胞分化的早期---特异性重组酶只存在早期,且其活性具有严格的时限性和组织cell特异性,所以T细胞在分化成熟的过程中,只能进行一次有效的基因重排。②等位排斥现象:与Ig基因一样,TCR的Vβ、Vα基因重排过程中也存在等位排斥现象,即一条染色体上的TCR基因重排时,可抑制另一条染色体上的TCR基因TCR基因重排。当一条染色体上的TCR基因重排出现错误即无法有效重排时,第二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方可进行重排。 等位排斥的意义:保证了一个T细胞克隆只能产生一种类型的TCR基因,表达一种特异性TCR。若两条染色体上的TCR基因均不能有效的重排,则该T细胞可因细胞凋亡而遭到克隆清除。 13、TCR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14、记忆性T细胞长期维持的机制 ①残存抗原和交叉抗原的刺激:某些抗原及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在免疫组化的特定部位长期停留,其中起主要作用者为外周淋巴组织生发中心的FDC,FDC借助表面的Fc受体与Ag-Ab-补体复合物结合,树突部分形成成串的颗粒状结构,成为免疫复合物覆盖小体(immune complex-coated body,iccosome),FDC对这些复合物不做常规的吞噬和分解,滞留数月甚至数年而不断刺激记忆性淋巴细胞。另外,机体会经受多种病原体的感染,不能排除这些病原体和当初所遭遇的抗原在结构上的相似性,通过抗原的交叉反应,也可能为记忆细胞提供新的刺激

基础免疫学原理

得分阅卷人免疫学原理 三、名词解释(10题,每题3分,共30分) 、半抗原: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可成为完全抗原。 、细粘附分子: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总称。根据其结构特点可分为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等。、补体: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不耐热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细胞因子:是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 、抗体亲和力成熟:随着抗体应答的不断进行,B细胞产生的抗体亲和力不断提高的现象。与体细胞高频突变有关。 、ADCC: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可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识别结合于靶抗原上的抗体Fc段,直接杀伤靶抗原。 、PRR:模式识别受体。主要是指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结合病原微生物或宿主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主要包括MR,SR, TLR。 、超敏反应: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所致。 10、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 髓和胸腺。 四、问答题(25分) 1、简述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过程(6分) 答: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 ⑴识别阶段:抗原与抗体(IgM、IgG)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 活C1。C1是由C1q、C1r、C1s组成的多聚体复合物。当两个以上的C1q 头部被抗体结合固定后,其构象发生改变,依次激活C1r、C1s,并裂解为大小片段。

免疫学发展简史

免疫学发展简史 分三个时期:①经验免疫学时期(公元前400年~18世纪末); ②免疫学科建立时期(19世纪~1975年);③现代免疫学时期(1975年至今)。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公元前400年~18世纪末) (一)天花的危害 天花是一种古老的、世界流行的烈性传染病,死亡率可高达25%~40%,我国民间早有“生了孩子算一半,得了天花才算全”的说法。患天花痊愈后留下永久的疤痕,但可获得终身免疫。 16世纪由于西班牙殖民者侵略,将天花传播到美洲,墨西哥土著人从16世纪初(1518年)的2000~3000万人到16世纪末减少到100万人,阿茨特克帝国消亡。16世纪中期之后向南进发,在美洲中部毁灭了玛雅和印加文明,随后又毁灭了秘鲁。 (二)人痘苗接种 1.人痘苗接种实践: 中医称天花为“痘疮”,据史书记载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是在公元前约400年由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建立的。Zinsser微生物学(1988):发明于中国2000多年之前。 明庆隆年间(1567~1572);16~17世纪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已在全国普遍展开。清康熙27年(1688)俄国曾派医生到北京学习种痘技术。并经丝绸之路东传至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国家,西传至欧亚、北非及北美各国。 1700年传入英国/Momtagu夫人在英国积极推广人痘苗接种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1721~1722年天花在英国爆发流行期间,英国皇家学会在国王的特许下,主持进行了用犯人和孤儿做人痘苗接种的试验,均获得了成功,试验者无一人死于天花。在此基础上,1722年给英国威尔士王子的两个女儿(一个9岁,一个11岁)也进行了人痘苗接种,也都获得成功。 2.人痘苗接种意义:有三个方面: ①能有效预防天花。 ②在接种方法、痘苗的制备和保存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科学方法,为以后疫苗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借鉴。 清代吴谦所著的《医宗金鉴·幼科种痘心法要旨》(1742年)中介绍了四种接种法: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并指出这些方法的优劣:“水苗为上,旱苗次之,痘衣多不应验,痘浆太涉残忍。” 对痘苗保存指出:“若遇热则气泄,日久则气薄,触污秽则气不清,藏不洁则气不正,此蓄苗之法。”“须贮新磁瓶内,上以物密覆

小学语文最全基础知识归类复习及练习题汇编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归类复习及练习题 一、字 1、的、地、得的填空。 的后接名词或代词;得前为形容词;地后接动词。 美丽()天空轻轻()飘着白()那么纯净优雅()环境 特殊()称呼红()透亮 2、看的近义词有瞧、望、瞥;想的近义词有忖、思、念; 二、词。 1、写出含有看意思的词语并填空。 抬头向上看()从高向下看()向四周看()暗中偷偷地看()聚精会神地看() 目光迅速地向四周看() 值周教师迅速()了一下班级的整体卫生 老师进班()了一下同学们开开始上课。 ()泰山,好高呀! 从北山向下(),吉林尽收眼底。 做人要光明,不要()别人隐私。 同学们()着老师的眼,无比入神。 2、排序 除夕、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春节 桃花、梅花、菊花、荷花、迎春花

苏轼、郑燮、王冕、吴承恩、司马迁、杜甫 水流如注、晴空万里、电闪雷鸣、狂风大作、暴风骤雨、黑云密布年、世纪、日、月、旬、周、小时、分、秒 3、成语人物 三顾茅庐卧薪尝胆纸上谈兵负荆请罪望梅止渴闻鸡起舞凿壁借光杀妻就将围魏救赵悬梁刺骨惊弓之鸟洛阳纸贵指鹿为马东窗事发退避三舍 4、用然组词填空。 竟敢、偶然、显然、截然、必然、果然、当然、突然、 1、姐妹两个的性格()不同 2、敌人居高临下,()更容易发现我们。 3、侵略者最终()获得失败的下场。 4、我()闻到一股焦味。 5、没想到小敏在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6、(),敌人觉得阵地不安全了。 7、他一向准时,这次迟到是()的。 8、气象预报说今天有雨,中午()下了一场雨。 有一对反义词的成语:如上天入地中的天地是反义词,再写三个:

有一对近义词的成语:如前思后想中的思想是近义词,再写三个: 写AABC、AABB、ABCC式的词语各三个 AABC AABB ABCC 写出对应词。 棉花对棉布正如面粉对(),正如()对木床。 老师对学生正如医生对(),()对顾客。 平静对湖水正如()对海水懒惰对愚蠢正如()对聪明。公路对宽阔正如山道对()详细对具体正如简略对()可耻对自私正如光荣对()微笑对高兴正如流泪对()简单对容易正如复杂对()虚心对进步正如()对落后。高梁对粮食正如笛子对()轮船对大海正如飞机对()声音对耳朵正如味道对()高耸对山峰正如()对峡谷。剪刀对布匹正如()对钉子坚硬对金刚石正如()对海绵。归类 1、人山人海、鸟语花香、地动山摇、气吞山河、青山起舞、粉妆 玉砌、山欢海笑、枫叶似火 拟人: 比喻:

贝类学重点1

(1、2、3、4唔多记得考左边个) 1、贝类主要特征:1、身体柔软不分节或假分节,通常由头部、足部、躯干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五部分构成。 2、除瓣鳃纲外,口腔内有颚片和齿舌。 3、神经系统包括神经节、神经索和一个围绕食道的神经环。 4、体腔退缩 为围心腔。5、间接发育的具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头足类为直接发育。 2、瓣鳃纲主要特征:1、鳃通常呈瓣状,故称“瓣鳃类”。2、身体左右侧扁,有左右两壳,又名“双壳类”。 3、头部 退化,足部发达呈斧头状,故又称“无头类”或“斧足类”,神经系统简单,由脑侧、脏、足3对神经节及其相连的神经索构成。4、心脏1个心室2个心耳。5、肾1对,一端开口于围心腔,另一端开口于外套腔。6、大多数雌雄异体,少数为雌雄同体。7、发育期间经过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 3、腹足纲的主要特征:1、足部发达,位于身体的腹面,故名“腹足类”。2、有一个螺形的贝壳,也称“单壳类”或 “螺类”。3、头部发达,有口、眼及1对或2对触角。4、部分种类内脏囊因发生时经过旋转而形成左右不对称。5、神经系统由脑、侧、脏、足4对神经节及其连结的神经组成,结构比较复杂。6、心脏位于身体背侧,有1个心室,1个或2个心耳。7、雌雄同体或异体。8、发育期间经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 4、头足纲主要特征:1、头部和足部很发达,足环生于头部前方,故名“头足类”。2、多数能在海洋中作快速,远距 离的游泳。3、除鹦鹉贝具外壳,其他种类为内壳或退化。4、神经系统较复杂,神经节集中在头部。5、头部两侧各有1个构造复杂的眼睛,足部特化由8条或10条腕及一个腹面的漏斗组成。6、心脏有2个或4个心耳,相当于鳃的总数。7、口内有鄂片和齿舌,多数种类在内脏的腹侧具墨囊。8、雌雄异体,体内受精,直接发生,无变态。 5、贝壳的形成:角质层、棱柱层由外套膜背面边缘分泌,珍珠层由外套膜全表面分泌。 6、贝壳:贝壳可分为三层,最外一层为角质层或皮层;中间的为棱柱层,又称“壳层”,内层为珍珠层,又称“壳底”。 角质层包含贝壳素,耐酸腐蚀,棱柱层占据壳的大部分,由角柱状的方解石构成。珍珠层由叶状霰石构成。 7、生长线:在动物繁殖期间生长停止,或者食物不同,或者因季节不同而形成对角质层和棱柱层生长速度的不同影响, 因而在贝壳表面形成生长线。 8、外套膜:贝类躯干部背侧皮肤的一部分褶襞延伸而成,由内、外表皮和纤维组织及少数肌肉纤维组成。 9、外套腔:在外套膜与内脏囊之间,与外界相通的空腔,称“外套腔”。通常鳃、排泄孔、生殖孔和肛门有时甚至口 (瓣鳃类)都开口在外套腔中,有呼吸、保护、感觉、调节水流功能。 10、消化腺:由唾液腺、食道腺、消化盲囊或肝脏等组成。 11、重要概念:1、齿式P14 2、辨别方位(瓣鳃类)P30 3、辨别方位(腹足类)P37 4、P70 5、P96 12、鳃:由外套腔内面的皮肤伸张而成,又称“本鳃”,在原始种类中,位于外套腔。每一片鳃在鳃轴的两侧生有并列的小瓣鳃叶,使全鳃呈羽状称楯鳃,仅在鳃轴一侧着生鳃叶,使全鳃呈栉状的称为栉鳃,部分贝类本鳃消失,在皮肤表面形成二次性鳃,以营呼吸。陆生的种类,无本鳃,在其外套腔壁密生血脉网,形成一种肺室,适于在空气中呼吸。 13、血液循环:分为开管式循环和闭管式循环。开管式循环:血液自心室送到动脉,进入组织间的血窦中,经肾脏和呼吸器官然后收集于静脉中,再回到心耳:心脏(心室)---》动脉---》血窦---》静脉---》心脏(心耳)。闭管式循环:心脏---》动脉---》微血管---》静脉---》心脏。 14、排泄器官的起源:成贝排泄器官起源于中胚层,这与幼虫排泄器官有所不同。贝类典型的担轮幼虫,有1对原肾,它由外胚层发育。原肾固有的焰细胞,只出现在瓣鳃类、肺螺类和淡水前鳃类。 15、眼:腹足类有头眼,多板纲、瓣鳃纲和掘足纲的成体中均无头眼,但在它们的贝壳或外套膜上,常生有微眼或外套眼。 16、生殖系统:贝类的生殖腺由体腔壁形成,生殖输送管内端通向生殖腺腔,外端开口于外套腔或直接与外界相通,雌雄生殖细胞均由表皮形成。 17、发育:贝类除头足纲是不完全卵裂(盘裂)外,都是全裂中的不等卵裂。贝类有的是直接发育,如头足类;有的是间接发育,具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面盘幼虫继续发育后变态为稚贝。 18、食用:淡菜(贻贝干)、干贝(扇贝闭壳肌)、蚝豉(牡蛎干)、蛏干、蛤干、墨鱼干、乌贼蛋(乌贼的缠卵腺)和各种贝肉罐头、带子(江珧柱、日月贝闭壳肌) 19、药用:石决明(鲍的贝壳)、海巴(宝贝的内壳)、海螵蛸(乌贼的内壳) 20、毒贝:节香螺、骨螺、荔枝螺、波纹蛾螺、盘鲍、黑斑海兔;芋螺口腔内部有毒腺和箭头状齿舌,刺伤后,受伤部分会溃烂。 21、贝壳为中间宿主:钉螺(日本血吸虫)、萝卜螺(肝片吸虫)、多脉扁螺(姜片虫)、短沟蜷(肺吸虫)。 22、农害:许多肉食性的螺类,是贝类养殖的敌害,如玉螺、红螺等,能杀害大量牡蛎和泥蚶,特别是幼贝。 23、贝类结构:贝壳背面有一个特别突出的小区,称“壳顶”。有些种类壳顶位于中央或后端。壳顶前方常有1小凹陷,为椭圆形或心脏形,称为“小月面”。壳顶后面与小月面相对的一面称为“楯面”。在丁蛎、扇贝、珠母贝等,壳顶的前、后方具壳耳,前端称为“前耳”,后端称为“后耳”。

考博免疫学总结

1、试分析导致AIDS患者CD4+T细胞数目减少的可能原因。 HIV损伤免疫细胞的机制HIV在靶细胞内复制,可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损伤多种免疫细胞。 (1)CD4+ T细胞:CD4+ T细胞是HIV在体内感染的主要靶细胞。AIDS患者体内CD4+ T细胞不仅数量减少,且功能发生改变,表现为:IL-2分泌能力下降;IL-2受体表达降低;对各种抗原刺激的应答能力减弱等。HIV感染损伤CD4+ T细胞的机制为: 1)HIV直接杀伤靶细胞:①病毒包膜糖蛋白插入细胞膜或病毒颗粒以出芽方式从细胞释放,引起细胞膜损伤;②抑制细胞膜磷脂合成,影响细胞膜功能;③感染HIV的CD4+ T细胞表面表达gp120分子,与周围未感染细胞的CD4分子结合,导致细胞融合或形成多核巨细胞,加速细胞死亡;④病毒增殖时产生大量未整合的病毒DNA及核心蛋白分子在胞质内大量积聚,干扰细胞正常代谢,影响细胞生理功能;⑤HIV感染骨髓CD34+ 前体细胞,在造成细胞损伤的同时,还削弱其生成增殖性骨髓细胞克隆的能力。此外,由于骨髓基质细胞被感染,使骨髓微环境发生改变,导致造血细胞生成障碍。 2)HIV间接杀伤靶细胞:①HIV诱导感染细胞产生细胞毒性细胞因子,并抑制正常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 ②HIV诱生特异性CTL或抗体,通过特异性细胞毒作用或ADCC效应杀伤表达病毒抗原的CD4+ T细胞; ③HIV编码产物有超抗原样作用,可引起表达TCRV链的CD4+ T细胞死亡。 3)HIV直接诱导细胞凋亡:①可溶性gp120、HIV感染DC表面的gp120可与T细胞表面CD4分子交联,通过激活钙通道而使胞内Ca2+ 浓度升高,导致细胞凋亡;②gp120与CD4分子交联,促使靶细胞表达Fas 分子,通过Fas途径诱导凋亡;③HIV附属基因编码的tat蛋白可增强CD4+ T细胞对Fas/FasL效应的敏感性,从而促进其凋亡。 2、试述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 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所介导的、对自身细胞或自身成分发生的免疫应答是导致自身免疫病病理损伤的原因。其发病机理与超敏反应的发生机理相同。针对自身抗原发生的免疫应答可通过下述一种方式或几种方式共同作用导致免疫损伤或功能异常,继而引发自身免疫病。 一、自身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病 1. 自身抗体直接介导细胞破坏针对自身细胞膜成分的自身抗体结合细胞后通过II型超敏反应引起自身细胞的破坏,其病理损伤机制为:①激活补体系统,溶解细胞;②补体裂解片段招募中性粒细胞到达发生反应的局部释放酶和介质引起细胞损伤;③补体裂解片段通过调理吞噬作用促进吞噬细胞损伤自身细胞; ④NK细胞通过ADCC杀伤自身细胞。 自身抗体也可通过直接结合自身抗原,阻断其生物学作用。 2. 自身抗体介导细胞功能异常抗细胞表面受体的自身抗体可通过模拟配体的作用,或竞争性阻断配体的效应等导致细胞和组织的功能紊乱,引发自身免疫病。 3. 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介导组织损伤自身抗体和相应的自身抗原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多处毛细血管基底膜后,激活补体,并在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嗜碱粒细胞等效应细胞参与下,导致自身免疫病,其病理损伤机制为III型超敏反应。 二、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病 自身反应性T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引发自身免疫病。参与此型组织损伤的效应细胞主要为CD4+Th1和 CD8+CTL,其病理损伤机制为IV型超敏反应。活化的CD4+Thl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引起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活化的自身反应性CD8+ CTL对局部自身细胞有直接杀伤作用。 有些自身免疫病是自身抗体和自身反应性T细胞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有些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体内既存在抗乙酰胆碱受体的自身抗体,也存在针对乙酰胆碱受体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 3、青霉素进入机体后引起超敏反应的机制是什么?举例并作简要说明。 青霉素进入机体后引起超敏反应的机制通常为I型超敏反应,具体是:①致敏阶段青霉素作为一种半抗原进入机体后与体内蛋白质结合成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IgE,IgE吸附到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上。②

所有分类管理学基础练习题

管理学基础练习题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管理 2.管理学 3.归纳法 4.试验法 5.演绎法 二、填空题: 1.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具有以下特点:()、()、()、()。 2.管理学在研究生产关系时,主要研究()。 3.管理学在研究生产力时,主要研究()。 4.管理学在研究上层建筑时,主要研究()。 5.管理学和其他许多社会科学一样,其研究和学习方法基本上有()、()和()。 三、简答题: 1.如何深刻理解管理的基本概念? 2.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各是什么? 四、问答题: 什么是管理的两重性?掌握管理的两重性有何重要意义? 第二章 一、填空题: 1.自古以来,人类的经济、政治、军事、宗教及其他一切社会活动,都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点:()、()、()。 2.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和微观管理的(),主要 包括如下要点:()、()、()、()、()、()、()、()()。 3.“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的(),他创立的管理制度称为()。 4.组织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 5.马斯洛在需要层次理论中将需要分为五级()、()、()、()、()。 6.赫茨伯格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正式提出了激励的双因素理论,这两类因素分别是()和(),前者是以()为中心,后者是与()有关。 二、单项选择题: 1.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这5个层次由低到高的顺序是() A.生理、安全、感情、尊重、自我实现 B.安全、生理、感情、尊重、自我实现 C.生理、感情、安全、尊重、自我实现 D.安全、生理、尊重、感情、自我实现 2.在下列各因素中属于保健因素的是() A.监督;与上下级的关系;工资;工作安全 B.提升;责任;工作安全;工资 C.监督;责任;与上下级的关系;提升 D.监督;工资;与上下级的关系;提升 三、判断说明题: 1.回顾我国的管理史,可以发现学会管理、加强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2.X理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好的,并非天生懒惰。因此管理者应创造一个能多方面满足工人需要的环境,使人们的智慧、能力得以充分的发挥,以更好地实现组织的和个人的目标。而Y理论正好相反。 四、简答题: 1.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有哪些内容? 2.“行为科学”学派中“需要层次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当今免疫学的发展

当今免疫学的发展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及医学领域中的前沿学科,涉及抗感染免疫、血液病、自身免疫病、移植免疫和肿瘤免疫等诸多范畴。该学科近二十年来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以及生物化学相互渗透,发展迅猛。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以及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分子免疫学、免疫遗传学以及免疫生物学等新的分支学科的形成,使人们在分子水平上对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生命科学中许多重大问题的发现、解决或应用都首先与免疫学研究的突破有关,免疫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突破不断导致生命科学领域的革命。自1960年迄今共有13位免疫学家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本文仅就免疫学研究近年来的发展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做简要的评述。 1 免疫学在分子水平上的深化与发展 分子免疫学近年来的突破性进展层出不穷。例如,发现天然免疫系统可通过特异性受体识别病原体共有的保守性分子特征(pattern),称此种受体为特征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目前对PRR分子结构与信号转导途径正在深入研究中,并探讨天然免疫系统对获得性免疫应答类型导向作用的分子机制。此外,应用单克隆抗体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了大量膜分子,被统一命名的白细胞膜表面分化抗原(CD分子)已有250个之多。再之,对免疫球蛋白分子、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bility complex, MHC)分子、T细胞和NK 细胞识别受体、补体分子、细胞因子以及趋化因子等的分子结构、生物学功能、基因结构等均有了相当深入的了解。近年来对淋巴细胞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也有突破性进展。例如,发现PU.1/Ikaros可调控T、B细胞的发育,GATA-3影响T谱系的发育,EIA/EBF/Pax可调控B细胞的发育等。对T细胞在胸腺内分化发育分子机制的研究表明,胸腺细胞膜分子、pTA/TCR分子、Bortch分子、CD30/CD153以及CD69等分子与其分化相关。此外还发现Ras-MAPK信号转导与阳性选择相关,而与阴性选择无关。对T、B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T、B细胞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涉及多种膜受体分子如TCR/BCR复合分子、粘附分子、趋化因子受体、补体受体、Fc受体以及Fas等。这些分子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小鼠和人辅助性T细胞(Th)可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如APC类型、抗原种类、细胞因子)发育分化为不同功能性Th细胞(如Th1、Th2、Th3等)亚群。目前区分这些T细胞亚群的主要指标是它们分泌细胞因子的特点,可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还会发现可用于区别不同Th细胞亚群的膜表面分子。Th1/Th2平衡调节可导向免疫应答类型,其在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倍受重视。 2 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相互作用 80年代初发现免疫细胞可以合成阿片肽,其后对免疫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迅速,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机体内环境稳定机制的理解。目前已证实免疫细胞表面具有神经递质和内分泌激素受体,而神经细胞表面也具有细胞因子受体,因此各系统可通过各自表面受体及其释放的介质进行信息交流及功能调节,藉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贝类学

贝类免疫学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系统性地介绍了贝类免疫学的研究进展,分别从贝类免疫的两大方面——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进行详细地分析。其中细胞免疫的论述包括吞噬作用,吞噬和杀伤机制,贝类血细胞的分类。体液免疫的论述包括凝集素、抗菌肤、溶酶体酶、化学递质。 【关键词】贝类免疫学细胞体液研究 【前言】贝类免疫学是新兴学科无脊椎动物免疫学中的一个分支,近些年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贝类的免疫反应系统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者密切相关,在抵御异物侵袭方面相辅相成,贝类通过免疫应答,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本文就从贝类免疫学的两大防御系统进行综述。 【正文】 1.贝类的细胞免疫 贝类血细胞参与了机体损伤的修复、贝壳的重建、吞噬异物颗粒和消除有毒物质等过程,是贝类免疫的主要承担者。异物入侵贝类机体直至异物被吞噬和消化的整个过程,需要血细胞内和血淋巴中很多物质的参与,一些学者指出该过程受到温度、盐度和污染物等环境胁迫因素的影响。张朝霞[1]等首次研究了对杂色鲍流行病病原弧菌具有良好抑菌效果的。种抗生素对杂色鲍血细胞的吞噬、趋化和溶酶体膜完整性等免疫功能的影响,发现种抗生素对鲍血细胞的免疫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且促进血细胞吞噬活性的作用并非随抗生素的浓度上升而提高,以此说明贝类养殖中滥用抗生素和盲目加大投放浓度的严重后果,并发现链霉素用于治疗鲍弧菌病,不但可以显著地提高杂色鲍血细胞对病原弧菌的吞噬活性,对鲍血细胞的趋化和产生活性氧等免疫功能的破坏程度也低。 1.1吞噬作用 贝类的主要防御手段是由血细胞完成的吞噬作用(PhagocyLosis) 。吞噬作用能够清除入侵的病原体包括细菌、原虫、大分子物质及无机颗粒等。当外界条件改变,尤其是动物受到外界抗原物质刺激时,贝类的主要表现就是吞噬反应,而且其血细胞吞噬外来异物时,清除的速率大小取决于细胞表面的特征。在大多数报道的贝类中,吞噬作用主要是由颗粒细胞完成的,颗粒细胞表现出很高的吞噬能力,而且其吞噬能力与年龄无关,但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盐度等,透明细胞也具有一定的吞噬能力,但不是主要的。从免疫防御的角度讲,血细胞可以活跃地趋化到炎症和损伤部位,进行吞噬,是免疫防御的主要细胞类型。 1.2吞噬和杀伤机制 吞噬作用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趋化、粘附、内吞以及杀伤消化四个阶段。研究证明贝类血细胞可以向外源颗粒趋化靠近,贝类具有开放式循环系统,器官浸浴在血淋巴中,血管也没有完整的内皮系统,血细胞可以较自由地到达广泛的器官和组织。与外来物质的接触较为充分,因此,趋化的选择意义不像在高等动物那样重要。血细胞靠近异物后首先发生茹附,随后,血细胞伸出伪足对异物进行包裹,伪足相接触后细胞质膜融合,形成吞噬小体进入细胞。Cajaraville和Pal对贻贝(MYtilus edulis)亚显微结构的电镜研究表明,颗粒细胞和透明细胞都可以由局部细胞质膜内陷形成衣被小泡或无衣被的电子透明的内吞小体,完成内吞。LPGaII 等还证明内吞过程有细胞骨架的活跃参与。 血细胞对吞噬后的病原体的杀伤作用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实现,一是将外源颗粒内化后形成吞噬小体,然后吞噬小体与含有水解酶类的胞质颗粒融合,逐步将外源颗粒水解消化,颗粒细胞中的水解酶包括溶菌酶、磷酸酶、脂酶、蛋白酶、葡萄糖苷酶等[2]。Mohandas等[3]用扫描电镜的方法证明,在受到细菌刺激时,硬壳蛤的颗粒细胞在吞噬外来细菌的过程中,将溶菌酶释放到血清中,可见血细胞不仅直接参与吞噬反应,还释放水解酶类到血淋巴中参与体液免疫。Gushing等[4]用一种革兰氏阴性菌EMD-1作诱导源,对红鲍、粉红鲍、黑鲍进行注射诱导研究他们的兔疫反应,其结果表明,在体液中不仅发现溶菌酶,而且还发现了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