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 (古厝)

闽南文化 (古厝)
闽南文化 (古厝)

课题名称:中国古民居的奇葩——闽南古厝组长:庄焱法

成员:叶家镇、王逸群、方毓韬、张凯旋、郭鸿辉

班级:高二(5)班指导教师:林发茂

中国古民居的奇葩——闽南古厝

摘要:在闽南的方言里,“厝”是房子,红砖厝就是用红砖盖的房子,也是闽南最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今天,闽南大地上数百座红砖厝建筑,为我们敞开着一扇扇充满温暖而疏远记忆的大门。它浓缩了闽南人坚韧、开朗、沉稳、豁达的性格。闽南人对生活的美好祈愿,也酝酿了红砖厝丰富多彩的建筑表达,形成了红砖文化深沉而独特的底蕴。在中国封建社会典型的农村生活中,必定包含了家居、教育、祭祀三要素。而100年前的闽南人家已经在一个家族体制建设上完成了这样严谨精巧的布局构思,巧妙地结合了居住、家族教育系统、宗庙祠堂三位一体的生活模式,以深远的睿智思考着如何繁衍家族,和谐共存。这是秉承自闽南人性格中温良、自省的特质,凝聚着每一位红砖厝中家族成员的魂灵,传承关于家的荣耀。

一.闽南古厝的命名:

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为主,故又名“皇宫起”。在不少地区,又名“红砖厝”。它形似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坐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

二.闽南古厝的样式:

1.闽南古厝的内部布局:

“光厅暗屋”为闽南古厝的布局特点。中间厅堂宽敞明亮,为奉祀祖先、神明及会客的场所。厅堂后壁多用可开启折合的大扇木门隔成,平时闭合与后轩分开。后轩可布置成小书斋,遇有贵客要事,也可延入后轩密谈。有事时,可把大扇木门打开,把厅堂与后轩合并为一,增大活动空间。厅堂两侧为东西大房,是主要居室。大房房门悬布帘,以屋顶小窗取光,室内较暗。大房前有檩步,是梳洗的地方。大房后有后房,是婢妾居室或存放随身用物、箱笼的储藏间。这种“一明两暗”的三开间结构,是闽南古厝最基本的构成单位。五开间即三开间左右再扩展一间而成。古厝就是“一明两暗”布局基础上,由数个单体建筑及外部空间组合衍化而成的合院建筑。

2.闽南古厝的开间:

根据开间大小,民间普遍称呼这种合院建筑为三间张和五间张,其按进深大小可分

为“一进”、“二进”、“三进”、“四进”、“五进”五种。其中二进的大厝为小三开间或小五开间,三进或三进以上的称大三间张或大五间张。而“一进”民间俗称“一落”,如“三进”为“三落”。在建筑单体名称上,以三落为例,通常第一进称“下落”(前落),第二进称“顶落”(上落),第三进称“后落”。

3.闽南古厝的榉头:

正屋前面两侧有二厢房,俗称“榉头”。“榉头”朝天井一面常敞开,使大房既能通风,又避免阳光逼射,有遮阴纳凉作用,也是客人、随从休憩之所。前落与后落以两“榉头”相连,两落往来甚为方便。

4.闽南古厝的埕:

首落前即屋身正前,留设的户外广场称“埕”。埕中或仅排列小盆花,留出较大场地,作为来客停放车辆、轿马的地方;或布置为庭园,栽花植树,假山小池。

5.闽南古厝的天井及护厝:

每落厅前都有“深井”(天井),保证厅堂轩敞明亮、通风采光。

厢房之外,两侧或一侧增建的纵向长屋为“护厝”。如属单护厝,另一侧也常留有通巷,既作为前后各落出入的另一通道,使各落自成单元,又可使正屋免受邻居活动的影响。护厝又可增加一些辅助用房,或作厨房、杂物工具放置场所,或作客舍,或为僮仆居室,或作书斋别筑。

三.闽南古厝的建筑材料:

从审美的角度看,闽南的红砖墙反映着其地域的风格特性,形成了所谓的闽南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是有多方面的因素,虽然我们现在已无法追溯其产生的渊源,但我们从整个中国建筑史了解所知,闽南古厝特别是砖石混砌和墙面的装饰及色彩纹样在中国建筑史上有它独特之处因而有学者认为这个区域的民居是属于“红砖文化区”。

砖作为建筑用材由来已久,开始时它大多是出现在墓室中,这种说法之依据是,在汉代,砖雕、砖画已有相当的水平,可它多数作为王公贵族墓室的装饰深埋于地下。虽然“明

代制砖的质量和加工技术都有很大的提高,砖雕艺术已很娴熟”。

在民用建材普遍推广砖材这种趋势下,砖作为建筑材料开始广泛应用,于是,从地下走到地上,从贵族到平民,有一个很大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同时也带来了审美观念和样式的变革。另外由于闽南作为石材产地,花岗石在建筑上也是应用较广的一种材料,最终这两种材料在历史长河中终于走到一起,加上广大工匠们独具慧眼的创造精神,促使闽南民居在墙面形式方面有别于其他地区民居的墙面。中国各地的民居建筑,用的都是青砖青瓦,只有闽南民居使用红砖红瓦,他们称为“红料”。这很奇怪。一般认为,青砖青瓦的质量更好。闽南的红瓦分两种,板瓦和筒瓦。

闽南砖墙是属于实砌砖墙,但上面所说的石建筑的同时存在,于是闽南民居中其墙面的最大特色是在于它能如此协调地混合着砖和石,并在混合中隐藏着艺术化的本义。挖掘闽南民居中砖石墙审美性元素时,特别是砖石墙里面所蕴含的审美样式、装饰图式,某种角度说,对我们现代全球化中本土文化的保持和理解是极富现实意义的。虽然也有学者认为福建民居有海洋文化的痕迹,特别闽南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海外交流繁多,多文化之间影响痕迹明显,但就从民居而言,这种海外宗教及装饰的影响,更多局限于寺庙等带有宗教色彩的地方。我们认为闽南民居虽有多样性文化的影响,但更多是本土文化,特别是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和气候的特点及血统等诸多因素,使其崇仰中原文化的痕迹表露无遗,这从一些纹样、一些隐喻符号以及一些建筑样式上得以证明。当然,其他民族文化影响的建筑也同样存在,诸如土楼、圆楼、吊脚楼、手巾寮等。但这不影响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墙的类型化的形式。

四.闽南古厝的外墙及雕刻:

1.闽南古厝的外墙:

闽南古厝墙的构造和装饰的最大特点是墙石混砌,即“出砖入石”,它就是砖与石两种不同材料的混砌,其造成一种装饰美感在于石的表面与砖的表面产生质地的对比,石

块作为面、点,而砖缝作为线,这之间产生点、线、面的组合,那么这种点、线、面组合,某种程度上产生一种整体面积上的韵律,这是其一;第二,白色花岗岩与红色清水砖在色彩形成既和谐又对比的效果,对比存在于明度上,和谐却体现在它的白石并不是纯白的,而是带点灰色的白,白灰色作为“面”本身能起一种缓冲的作用,在对比中表达和谐,在和谐中表达冲突,这种矛盾的解决也是砖石墙的特点之一;在谈到色彩时,红砖白石形成红白相间的墙面视觉效果,而且这种凹凸是建立在光线的基础上并形成一种微妙的韵律,整栋民居在绿荫之中极为突出。我们认为,青石、红砖加上一些装饰的边线图案,在阳光照射下,这些色彩能与周围环境形成一种互动关系,响亮又有调和,具有一种亲和力。第三,闽南古厝大多采用清水墙勾缝的形式,其规则的砖缝与不规则的石头之间又形成一种对比,这是“线”“面”之间的对比关系,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在墙面上也有些闽南古厝采用“规则”红砖与“规则”条石并按照一定排列样式混砌,以造成另外一种形式感,通过讲究构成元素,讲究一种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的视觉效果的应用以及窗的缕花柱的点缀配合,其形成的表面空间使这种美妙韵律在一墙之间,就是一幅动人的艺术作品和浮雕作品。第四,花样墙面的应用极大的丰富单调的墙面。如梅花封墙砖、万字花砖墙、龟背砖花墙、古钱花砖墙、葫芦花砖墙、并花砖墙等

在山墙部分中,用泥塑材料的纹花起一种丰富视觉的效果,近现代民居也有用一些彩色瓷片,纹样有火纹、云纹等,两边对称适合,并以花灯、花篮摆在中间,这些纹样装饰大体构成一种如意葫芦形,当然,在这个表现区域中,曾出现一些古典人物和一些象征物品。色彩上,蓝白相间,为了与墙面的协调用一些紫、红诸如此类同类色穿插其间。在整体型制上常用近似青铜器饕餮的纹样,但我个人认为上面中心图像应为辟邪形象演变而来,这符合民俗习惯。然后整体通过一些诸如绶带飘动流转把所有图形统一起来,从山墙的装饰来看,云、水、火龙、凤的象征自然是一种传统上的隐语,这种隐语表现在花篮、花灯,如灯就是添“丁”的谐音,作为民居,对子孙后代的衍生不息是极为重视的。

谈到墙面,我们不得不谈到它的一些细部特色,而这些细部特色也是服从于整体,但丰富的细节,并没有从视觉整体上影响我们的视线。闽南古厝外墙封墙砖除上规

格砖,也有模制砖,这些模制砖砖都有翻制的图案,在整堵墙上它利用形式美的规律进行排列,用现代构成语言来说是一种四方连续纹样的应用,就单个砖来说是单独适合纹样,同时在墙上四周加一框线,这框线本身就是连续纹样,俗称花边,花边有时采用另外一种材料,如瓷砖等,以“提”亮整个墙面。在墙窗之下还有一条青石装饰腰线,这也是工匠们做文章的地方。细节之美并不只存在墙中间,例如在壁柱上,也用红砖花砌柱身,也一些图形纹饰。闽南民居砖石墙很注意各种不同类型因素的综合应用,就单个砖(清水砖)而言,它烧制时的黑色条线,可工匠们把它们作几何式排列,就产生另外一种效果,从视觉所见的屋檐上的蓝白花纹,窗洞的窗柱雕花,边线角隅图案的运用,都有其特的特到之处,比如边线的运用,除泥塑外,经济稍好的,就利用青石影雕,内容是梅兰竹菊等,也有文字的运用。

闽南古厝封墙处理手法,是很有闽南传统特色,它讲究虚实平衡,讲究位置经营,却很有现代构成的意味,如在规则中体现不规则,不规则中又隐含逻辑条理,通过一些重复来体现节奏韵律。构成上有对称式、有窗景式,一些装饰条线通过卷浪式、回转,使人产生起伏波动的视觉感受以此来突破石砖的硬度和冷峻,用人物形象故事来冲淡墙面单调的平面,使僵硬的外砖石墙,升华为具有人文色彩的建筑艺术品。

2.闽南古厝的雕刻:

闽南古厝的雕刻种类繁多。按雕刻材料分,有石雕、木雕、砖雕和泥灰雕;按造型分,有浮雕、阴雕、线雕和透雕;按雕刻内容分,有山水雕、人物雕、花鸟雕、楼阁雕。檐边,一般都是浮雕形式,用泥塑彩绘,多山水人物,有故事情节。墙身最具特色,山墙也是泥塑作浅浮雕呈对称式,腰线有红砖、有白石、有青石影雕。窗的种类繁多,有砖构窗、石构窗、瓷构窗、木构窗等。砖构窗、瓷构窗特点在于本身独立形成一个整体图案。石构窗的窗柱常以一种圆雕形式出现,雕有动物花卉,如果是镂花窗,常见戏曲人物。

社会实践报告——闽南古厝调查.doc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 报告 ——闽南古厝调查

目录 第一部分本次调查报告基本情况 (4) 1.1闽南古厝简介: (4) 第二部分选题依据 (4) 2.1选题背景: (4) 2.1.1文化积淀 (4) 2.1.2建筑遭受破坏 (6) 第三部分研究思路和方向 (7) 3.1闽南古厝的现状和不足 (7) 3.2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必要性和潜力 (7) 3.3数据分析 (8) 第四部分调查过程 (9) 4.2.1文献参考与问卷设计 (9) 4.2.2电话访谈与记录 (9) 4.2.3发布问卷与数据统计 (9) 4.2.4资料集成与整理 (10) 4.2.5完善调研报告 (10) 第五部分调查结果与分析 (10) 5.1访谈结果与分析 (10) 5.1.2采访背景 (10) 5.2采访记录和分析——政府方面 (10)

第六部分问卷调查结果和分析 (13) 第七部分研究结论 (18) 7.1闽南古厝的现状和不足 (18) 7.1.1闽南古厝的现状 (18) 7.1.2闽南古厝今后保护和开发的外部优势 (18) 7.1.3闽南古厝今后保护和开发的不足 (19) 7.2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必要性和潜力 (20) 7.2.1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必要性 (20) 7.2.2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潜力 (20) 7.3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措施 (20) 第八部分我们的建议 (21) 8.1保护是前提,保护比申遗重要 (21) 8.2传播闽南古厝文化很有必要性 (22) 8.3保护的同时开发闽南古厝 (22) 参考文献 (23)

第一部分本次调查报告基本情况 1.1闽南古厝简介: “厝”在闽南方言中是“房子”的意思,闽南古厝是厦漳泉闽南地区的古代建筑群,也是现今闽南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为主,又名“皇宫起”。由于古厝主要由红砖砌成,在不少地区也叫做“红砖厝”。它形式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做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 第二部分选题依据 2.1选题背景: 2.1.1文化积淀 闽南古厝产生于明清时期,它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缩影,有着深厚

社会实践报告-闽南古厝调查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闽南古厝调查 目录

第一部分本次调查报告基本情况 (4) 1.1闽南古厝简介: (4) 第二部分选题依据 (4) 2.1选题背景: (4) 2.1.1文化积淀 (4) 2.1.2建筑遭受破坏 (6) 第三部分研究思路和方向 (7) 3.1闽南古厝的现状和不足 (7) 3.2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必要性和潜力 (7) 3.3数据分析 (8) 第四部分调查过程 (9) 4.2.1文献参考与问卷设计 (9) 4.2.2电话访谈与记录 (9) 4.2.3发布问卷与数据统计 (9) 4.2.4资料集成与整理 (10) 4.2.5完善调研报告 (10) 第五部分调查结果与分析 (10) 5.1访谈结果与分析 (10) 5.1.2采访背景 (10) 5.2采访记录和分析——政府方面 (10) 第六部分问卷调查结果和分析 (13) 第七部分研究结论 (18)

7.1闽南古厝的现状和不足 (18) 7.1.1闽南古厝的现状 (18) 7.1.2闽南古厝今后保护和开发的外部优势 (18) 7.1.3闽南古厝今后保护和开发的不足 (19) 7.2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必要性和潜力 (20) 7.2.1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必要性 (20) 7.2.2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潜力 (20) 7.3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措施 (20) 第八部分我们的建议 (21) 8.1保护是前提,保护比申遗重要 (21) 8.2传播闽南古厝文化很有必要性 (22) 8.3保护的同时开发闽南古厝 (22) 参考文献 (23) 第一部分本次调查报告基本情况

1.1闽南古厝简介: “厝”在闽南方言中是“房子”的意思,闽南古厝是厦漳泉闽南地区的古代建筑群,也是现今闽南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为主,又名“皇宫起”。由于古厝主要由红砖砌成,在不少地区也叫做“红砖厝”。它形式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做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 第二部分选题依据 2.1选题背景: 2.1.1文化积淀 闽南古厝产生于明清时期,它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缩影,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国仅存的少数古民居建筑。闽南古厝是以家庭为单位,通常是几个有着血缘关系的家庭居住在同一古厝内,这正是体现

晋江古厝

晋江古厝,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缩影,是中国仅存的少数古民居群落。它承载着一段历史。 20日上午,第五届中国网络媒体海西行记者团走进晋江城市展馆,在晋江古厝的图片面前,他们纷纷拍照,对这种独特的闽南民居表示了高度的关注。 晋江地处福建东南沿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晋江古代民居不同于北方大地和江南水乡的民居,也有别于南方山区的。晋江古代民居既承袭汉人的中原传统,又深受闽越人海洋文化的影响,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民居建筑。如,那“出砖入石”的“皇宫式”大厝,那花岗石砌成的“石头厝”,那用夯土夯就的“土挡撞厝”,那以土结垒成的“土结厝”,还有用牡蛎壳为墙的“蚵仔壳厝”;近代以来,晋江华侨又带来了西方和东南亚建筑文化,回乡建造了一座座“番仔楼”,堪称为中西合璧。这,在全国的民居建筑中都是别具一格、不同凡响的。 “红砖厝”是以家庭为单位,四周封闭式大厝,有二进、三进,甚至有五进、七进的。一般来说,一进为门厅,二进为迎客厅或祖先牌位厅,厅两侧居室和后落均住人,有一定的私密性,外人是不能随意进出的。进前有左右两厢房,一般用作厨房和储存草料工具等。进两旁外侧,通常各建一条狭长的房子,称为“护厝”,也叫护龙。厅堂多为三间七架(间,

面宽的单位;架,进深的单位),间架多寡是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进与护厝之间有过水廊连通出入,结构完整。大门进去,有前院,深井(天井)两边是护廊,穿过天井就是正厅,左右是东西两厢,是正房。大厅后面就是后院。闽南古厝砖瓦主要为红色,红砖白墙,所谓“红砖文化”。古厝都有两个“飞檐”,上面常雕有龙、凤等形象。 晋江古厝。(申家驹摄) “皇宫式”大厝是晋江典型传统民居,这种大厝建筑特征与古代由中原南迁的族姓大多是官宦人家有直接关系 。“皇宫式”大厝建筑布局特点是轴线对称,多层次进深,前后左右有机衔接,均齐配置。大厝一般为四柱三开间或六柱五开间。大厝诸房必然左右均齐配置,厅堂、天井、房间必然由走廊连通一体,体现中华民族的对称、连络的审美意识、形成以厅堂为主轴,以天井为中心的建筑格局。 “皇宫式”大厝为封闭式建筑。大厝前一般铺设宽敞的石埕。大厝的墀头大门门位凹入,有的两侧有小边门。入门处有下厅,左右建两间下房。下厅止步衔接天井,天井两侧有走廊并建有厢房。走过天井踏上石阶及廊沿石即到主屋正厝,中为厅堂,厅堂左右各有大房,其后有小后厅及两侧的后房,这部分是主人的起居住房。厅堂和大房前走廊铺设巨大的廊沿石,两侧辟有两个小边门,可通厝外或护厝。规模完整的“皇宫式”大厝出后厅复有天井,两侧有走廊和厢房,后面建有一排平屋作厨房、杂间。主屋正厝两边建有护厝。正厝边门有廊道通护厝中间小厅,其余房间亦为住房。护厝房间前仍有走廊,有的并辟有小天井。这样,就形成了“皇宫式”大厝左右均齐配置,而又浑然贯通的建筑特征。 “皇宫式”大厝屋顶为悬山式曲线燕尾脊,屋面顶铺红瓦,间以瓦简压,檐口挂滴水、瓦当。下房、厢房、护厝的屋顶较低,为硬山式屋顶或马头式山墙。这种屋顶斜面成凹曲线,屋脊两端高高翘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曲红审美意识。而且主屋屋顶较倾斜,厢房、下房屋

我的闽南古厝梦_高一作文

我的闽南古厝梦 闽南人把房子叫做厝,闽南的古厝其实是闽南文化的一种体现,对于闽南的传统建筑,我心里一直都是敬畏的,我喜欢闽南古厝,我希望闽南古厝可以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恒久流传。 其实,众多古宅大厝虽然掩映在老旧的街巷里,艳艳红砖外加妖娆陡峭的燕尾脊,依然格外引人注目。在众多不计其数的古民居中,以蔡氏古民居、南俊巷的老范志大厝、李光第故居等为最。 “宫殿式”大厝,是泉州民居最为典型的民居住宅类型。它有三开间、五开间、带护厝、突山庭堂,两边对称。较多运用砖、瓦,多用石砌底和红砖砌筑外围墙。屋顶多采用“燕尾式”脊角,弯曲起翘,华丽动人。 在门楣窗楣,墙面转角,建筑立柱上不仅有精细的雕刻团,其色彩的讲究也使红砖的美感得到完美的体现。座座屋脊高翘,雕梁画栋,门前墙砖石浮雕,立体感强,窗上镌花刻鸟,装饰巧妙华丽,门墙厅壁书画点缀,制有一番情趣,篆隶行楷,各具韵味。书画如墨、彩、金、素等,色彩斑谰;匾额如书、卷、扇、菱等,别具一格;门窗如圆、拱、菱、方等,形式多样。随处可见的木雕、泥塑、砖雕及石雕,工艺精美。 在丰泽北峰有一座气势辉煌、建筑精美而又带有南洋风格的闽南大厝,虽历经几十年风雨,但仍安然无恙。大厝建于1935年,二进五开间,悬山式屋顶,燕尾形屋脊,东西两侧各有护厝一组, 第1页共2页

共54间,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整座建筑富丽堂皇,为闽南民间建筑中少有。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泉州师范学院也在此创办,可谓人文历史丰富。 关于闽南古厝,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探讨,挖掘,这是闽南的一种文化特色,我希望闽南古厝可以展现在全世界面前,向全世界展现它的魅力。我相信我的梦想总有一天会实现的! 第2页共2页

闽南传统建筑

闽南传统建筑

————————————————————————————————作者:————————————————————————————————日期:

闽南建筑—屋顶 这次将闽南传统建筑的屋顶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和设计方法的视角,对闽南传统建筑屋顶进行研究。就是对其形态、构造、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研究,分别对各个部分的形态、构造、施工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了分析。首先对闽南地区的人文和地理环境因素做介绍。 一、源远流长的闽南建筑文化 东汉时期,闽南地区还是一片荒凉之地,文化状态也处于最原始的状态。大量的民族人口迁移带来了新的中原汉文化。具有多元性的中原汉文化逐渐成为了闽南文化的主导。历史记载中汉民的多次迁移,还有闽南地区依山傍海的独特的地理特征,以及儒学、释、道家这三大文化的交流汇集,受这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最终形成了闽南文化。 南北朝时期的泉州已有不错的发展程度,而到了宋朝,泉州港成为了世界著名的贸易大港,名扬内外。这时的泉州凭借着海洋经济的繁荣发展,早期的闽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达到了顶峰。外来的西方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等都开始了融合的过程。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华侨文化,更是对后期的闽南民居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闽南民居建筑色彩中多以红砖为主旋律,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渊源。据专家推断:闽南地区开始出现红砖建筑是在宋元时期,随后开始日趋流行起来,红砖也成为了闽南地区所独有的一种建筑材料。所以说,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是在历史的积淀和闽南文化的熏陶下形成,并逐渐发展、成熟。 闽南民居建筑从建筑形式上看,并不是类型化千篇一律的,也不是张扬、个性的形式,它在屋顶的装饰和美化美学角度上,有着较为特殊精彩的表现。闽南民居建筑的屋顶装饰从审美的角度上体现了闽南地域的风格和特性,这就是所谓的闽南风格建筑。 二、闽南建筑屋顶屋脊的特色

浅谈泉州红砖古厝

浅谈泉州红砖古厝 摘要:泉州的民居称作“厝”,其中有一种是模仿“皇宫”风格的建筑——“红砖厝”,它是我们泉州特有的建筑。现在我们从建筑艺术、形式、装饰、文化内涵四个方面谈谈闽南建筑风格。 关键词:泉州、红砖厝、建筑艺术、形式、装饰、文化内涵 泉州的民居称作“厝”,其中有一种是模仿“皇宫”风格的建筑——“红砖厝”,它是我们家乡特有的建筑。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古大厝逐渐破败和消失,而流逝的不仅是儿时的回忆,更是一种文化。现在我们从建筑艺术、形式、装饰、文化内涵四个方面谈谈闽南建筑风格。 红砖厝的传说 红砖厝在福建的其它地方是很少见的。至于其中缘由,还得从历史的故事说起。相传闽南是相传唐昭宗光化年间一位王妃的出生地,即惠安县黄田(今张坂后村)人、工部侍郎黄纳裕的侄女黄小厥,有幸被闽王王审知选入宫中,因其才貌双全后来又被立为王妃。 每年的雨季于她来说是一段难过的日子,她深知家乡的父老乡亲正处在由于大雨等灾害带来的水深火热的日子里,苦不堪言,因而很是忧伤。由于闽王对黄皇后的的宠爱,在加之黄皇后对家人住房条件的担心,便特允许她府上建皇宫式房屋。于是闽南就出现了很多皇宫式的民居。当然这不过是传说,其实闽南大多喜欢建造皇宫式的房屋,是因为在闽南人心中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皇宫是世界上最美、最高贵的建筑,所以闽南人富裕后便盖起了他们心目中向往已久的富贵、豪华建筑。闽南文化中保留着很浓厚的中国文化传统和审美习惯,这种建筑风格正体现出了闽南文化的这一特点。 红砖厝的艺术风格 建筑风格,是从建筑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同意中体现出来的独特艺术特色,是建筑设计者的文化人格在作品中的综合体现。闽南的红砖厝早期以官似大厝为主,在建筑造型上华丽古典,严肃大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装饰手法多样,建筑群中的雕刻艺术手法精湛,线条流畅,构图完美,充分体现了泉州地区古建筑巧,美,秀,雅的风格,同时也将能工巧匠的艺术才华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

闽南古厝建筑的保护和开发

毛概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作业 调研名称:闽南古厝建筑的保护和开发 调研类别:一般类别

目录 一、闽南古厝简介 (3) 二、选题依据 选题背景 (3) 选题意义 (4) 三、可行性分析 (5) 四、研究思路和方向 (6) 五、调研过程 (7) 六、调查结果 访谈结果与分析 (8)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10) 七、研究结论 (13) 八、我们的建议 (15) 九、附录 (17)

第一部分本次调查报告基本情况 一、闽南古厝简介: “厝”在闽南方言中是“房子”的意思,闽南古厝是厦漳泉闽南地区的古代建筑群,也是现今闽南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为主,又名“皇宫起”。由于古厝主要由红砖砌成,在不少地区也叫做“红砖厝”。它形式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做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 二、选题依据 (1)选题背景: 1、文化积淀:闽南古厝产生于明清时期,它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缩影,有着 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国仅存的少数古民居建筑。闽南古厝是以家庭为单位,通常是几个有着血缘关系的家庭居住在同一古厝内,这正是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宗族文化。现在的古厝也仍然发挥着这样的作用,许多已经移居台湾、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的闽南人,因挂念古厝上的祠堂,在老去之前仍会回到家乡看望。四周封闭式闽南大厝,有二进、三进,甚至有五进、七进的。一般来说,一进为门厅,二进为迎客厅或祖先牌位厅(闽南人注重宗族血缘关系),厅两侧居室和后落均住人,有一定的私密性,外人是不能随意进出的。门外有一排木桩,由于古代女子不得“抛头露面”,因此用其来遮掩女性,这也是古代男女尊卑的体现。进前有左右两厢房,一般用作厨房和储存草料工具等。进两旁外侧,通常各建一条狭长的房子,称为"护厝",也叫护龙。厅堂多为三间七架(间,面宽的单位;架,进深的单位),间架多寡是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进与护厝之间有过水廊连通出入,结构完整。大门进去,有前院,深井(闽南语译过来的,和表面意思不一样,指的是天井,采光的一个地方)两边是护廊,穿过天井就是正厅,左右是东西两厢,是正房。大厅后面就是后院。闽南古厝都有两个“飞檐”,上面常雕有龙、凤等形象,其雕刻精致。在这些古厝中还存有一些著名的“豪华”古厝,如果杨氏

闽南传统建筑

闽南建筑—屋顶 这次将闽南传统建筑的屋顶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和设计方法的视角,对闽南传统建筑屋顶进行研究。就是对其形态、构造、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研究,分别对各个部分的形态、构造、施工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了分析。首先对闽南地区的人文和地理环境因素做介绍。 一、源远流长的闽南建筑文化 东汉时期,闽南地区还是一片荒凉之地,文化状态也处于最原始的状态。大量的民族人口迁移带来了新的中原汉文化。具有多元性的中原汉文化逐渐成为了闽南文化的主导。历史记载中汉民的多次迁移,还有闽南地区依山傍海的独特的地理特征,以及儒学、释、道家这三大文化的交流汇集,受这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最终形成了闽南文化。 南北朝时期的泉州已有不错的发展程度,而到了宋朝,泉州港成为了世界著名的贸易大港,名扬内外。这时的泉州凭借着海洋经济的繁荣发展,早期的闽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达到了顶峰。外来的西方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等都开始了融合的过程。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华侨文化,更是对后期的闽南民居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闽南民居建筑色彩中多以红砖为主旋律,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渊源。据专家推断:闽南地区开始出现红砖建筑是在宋元时期,随后开始日趋流行起来,红砖也成为了闽南地区所独有的一种建筑材料。所以说,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是在历史的积淀和闽南文化的熏陶下形成,并逐渐发展、成熟。 闽南民居建筑从建筑形式上看,并不是类型化千篇一律的,也不是张扬、个性的形式,它在屋顶的装饰和美化美学角度上,有着较为特殊精彩的表现。闽南民居建筑的屋顶装饰从审美的角度上体现了闽南地域的风格和特性,这就是所谓的闽南风格建筑。 二、闽南建筑屋顶屋脊的特色

闽南文化 (古厝)

课题名称:中国古民居的奇葩——闽南古厝组长:庄焱法 成员:叶家镇、王逸群、方毓韬、张凯旋、郭鸿辉 班级:高二(5)班指导教师:林发茂 中国古民居的奇葩——闽南古厝 摘要:在闽南的方言里,“厝”是房子,红砖厝就是用红砖盖的房子,也是闽南最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今天,闽南大地上数百座红砖厝建筑,为我们敞开着一扇扇充满温暖而疏远记忆的大门。它浓缩了闽南人坚韧、开朗、沉稳、豁达的性格。闽南人对生活的美好祈愿,也酝酿了红砖厝丰富多彩的建筑表达,形成了红砖文化深沉而独特的底蕴。在中国封建社会典型的农村生活中,必定包含了家居、教育、祭祀三要素。而100年前的闽南人家已经在一个家族体制建设上完成了这样严谨精巧的布局构思,巧妙地结合了居住、家族教育系统、宗庙祠堂三位一体的生活模式,以深远的睿智思考着如何繁衍家族,和谐共存。这是秉承自闽南人性格中温良、自省的特质,凝聚着每一位红砖厝中家族成员的魂灵,传承关于家的荣耀。

一.闽南古厝的命名: 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为主,故又名“皇宫起”。在不少地区,又名“红砖厝”。它形似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坐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 二.闽南古厝的样式: 1.闽南古厝的内部布局: “光厅暗屋”为闽南古厝的布局特点。中间厅堂宽敞明亮,为奉祀祖先、神明及会客的场所。厅堂后壁多用可开启折合的大扇木门隔成,平时闭合与后轩分开。后轩可布置成小书斋,遇有贵客要事,也可延入后轩密谈。有事时,可把大扇木门打开,把厅堂与后轩合并为一,增大活动空间。厅堂两侧为东西大房,是主要居室。大房房门悬布帘,以屋顶小窗取光,室内较暗。大房前有檩步,是梳洗的地方。大房后有后房,是婢妾居室或存放随身用物、箱笼的储藏间。这种“一明两暗”的三开间结构,是闽南古厝最基本的构成单位。五开间即三开间左右再扩展一间而成。古厝就是“一明两暗”布局基础上,由数个单体建筑及外部空间组合衍化而成的合院建筑。 2.闽南古厝的开间: 根据开间大小,民间普遍称呼这种合院建筑为三间张和五间张,其按进深大小可分

社会实践报告——闽南古厝调查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 告 告 ——闽南古厝调查 目录

第一部分本次调查报告基本情况 闽南古厝简介: “厝”在闽南方言中是“房子”的意思,闽南古厝是厦漳泉闽南地区的古代建筑群,也是现今闽南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为主,又名“皇宫起”。由于古厝主要由红砖砌成,在不少地区也叫做“红砖厝”。它形式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做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 第二部分选题依据 选题背景: 文化积淀 闽南古厝产生于明清时期,它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缩影,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国仅存的少数古民居建筑。闽南古厝是以家庭为单位,通常是几个有着血缘关系的家庭居住在同一古厝内,这正是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宗族文化。现在的古厝也仍然发挥着这

样的作用,许多已经移居台湾、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的闽南人,因挂念古厝上的祠堂,在老去之前仍会回到家乡看望。四周封闭式闽南大厝,有二进、三进,甚至有五进、七进的。一般来说,一进为门厅,二进为迎客厅或祖先牌位厅(闽南人注重宗族血缘关系),厅两侧居室和后落均住人,有一定的私密性,外人是不能随意进出的。门外有一排木桩,由于古代女子不得“抛头露面”,因此用其来遮掩女性,这也是古代男女尊卑的体现。进前有左右两厢房,一般用作厨房和储存草料工具等。进两旁外侧,通常各建一条狭长的房子,称为"护厝" ,也叫护龙。厅堂多为三间七架(间,面宽的单位;架,进深的单位),间架多寡是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进与护厝之间有过水廊连通出入,结构完整。大门进去,有前院,深井(闽南语译过来的,和表面意思不一样,指的是天井,采光的一个地方)两边是护廊,穿过天井就是正厅,左右是东西两厢,是正房。大厅后面就是后院。闽南古厝都有两个“飞檐”,上面常雕有龙、凤等形象,其雕刻精致。在这些古厝中还存有一些着名的“豪华”古厝,如果杨氏古厝、王式古厝、宏琳厝

闽南厦门泉州漳州石狮祠堂宗祠祖厝古厝石雕

闽南泉州厦门漳州晋江同安南安石狮 祠堂宗祠古厝祖厝石雕 福建省惠安县是我国著名的石雕之乡。石雕是惠安民间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工艺之一。惠安石雕文化独有的艺术风格,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惠安石雕广泛应用于闽南传统民居中,逐渐形成了稳定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地域建筑模式和形态,并以其鲜明的特点自成体系。 明清以来,惠安石雕的应用是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它主要应用于传统民居的大门、外墙体、柱础、排水口、天井、井圈等部位和构件的装饰,融实用、审美于一体,提高采光、通风效果,增添了建筑的形体变化,丰富立面的阴影效果,使建筑在造型上显得立体生动。 1 大门 闽南民居建筑往往被视为房主人的脸面,大门更是户主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的象征,所以闽南居大门正立面往往是惠安石雕装饰的重点。 ①门楣即门框上沿。其正中设有一块与门洞同宽的石匾,早期石匾大都采用线雕,现常出现影雕石匾。石匾刻有与户主身份相应的文字,石匾两侧有走马板,走马板为石雕,内容多为人物故事。 ②门簪,即“刀挂簪”,就是在门楣上的凸出的两个雕刻,平面圆形,有如印章或龙头,后尾穿过门楣以锁住门臼,还具有辟邪的象征意义。

③门框两侧余塞板位置自上而下,分三段进行雕刻,并结合图框的长短不同,选用适合的题材,如上段最长,所以雕刻对联,中段接近方形,多以单个的动物为雕刻内容,下段矩形框较短,以雕刻花瓶和植物为多。 ④门枕石,立于大门门框两侧的巨大石块。实际上是门轴的支点。作用是平衡门扇重量,防止门框摇动,同时门枕石夹住门槛,又成为门槛的支撑体,而门槛在将门枕石分隔成内外两部分的时候,也为匠人们留下了充分展示其技艺的空间,往往成为装饰的重点,正面分别雕刻松、鹤和竹、鹿等,寓“福禄双全”、“平安长寿”之意。 2 外墙体 惠安石雕常应用于闽南传统民居外墙体,构件有门堵、地伏、石阶、石窗。 2.1 门堵 即墙上的石块,也写成石堵。门堵通常分为正面门堵和侧面门堵。 正面门堵的装饰构图类似于隔扇门的构图,自上而下分为五段,依次为:顶垛,多作成高浮雕;垛仁,内外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石材制作,以明确界定区分边框和图面;腰垛,技法多用浅浮雕或线刻;下裙垛,整块石作,内雕图案;座脚,即石制地伏或勒脚,与墙面转角处的柱珠雕刻相呼应。 侧面门堵的装饰构图基本与正立面石门堵相同,不同之处有:一、内容不同,侧立面基本以诗句或对联为内容,而正立面的多以人物故事为题材;二、材料不尽相同,侧面的视线吸引度低于正面,所以,可以是石雕,也可以是砖雕,而正面为了保证门廊材质在视觉感觉上的统一,只能用石雕。

大班艺术活动:红砖古厝(手工)

大班艺术活动:红砖古厝(手工) 一、活动目标 1.了解红砖古厝的建筑特色,尝试用剪纸艺术表现。 2.运用对称剪的方法表现出红砖古厝对称的图案、花纹、燕尾、马鞍 脊等,体验剪纸的乐趣。 重点:了解红砖古厝的建筑特色,尝试用剪纸艺术表现。 难点:运用对称剪的方法表现出红砖古厝对称的图案、花纹、燕尾、马鞍脊等。 二、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参观过红砖古厝或欣赏过图片,并以绘画形式表现出红砖古厝,将绘画作品展示在活动室。 物质准备:红色蜡笔纸、纸膜、铅笔、剪刀、浆糊、红砖古厝的视频、红砖古厝的图片。 三、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引导语:咚咚咚,小朋友们,请看老师带来的这几个好朋友,他们有什么特点?屋顶和墙上、门窗上的花纹像什么呢? 小结:红砖的墙,飘逸的燕尾脊,圆润的马鞍脊,精美的丰雕、砖雕、石雕等真美!这就是闽南建筑特色,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红砖古厝。 (二)观看视频,学习剪纸的方法。 1.播放视频,师幼共同观看。

引导语: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红砖古厝是怎么制作的,一起来学习一下。 2.集体交流,分享观察结果。 引导语:你观察到视频中是用什么材料和工具来制作的?他是怎么制作的? 小结:先对折,画出屋檐剪出红砖古厝的外形,将剪好的红砖古厝再对折,绘画花纹,剪出红砖古厝的窗户、门、花纹等。(教师边讲边做示范) (三)实际操作,尝试对称方法剪纸。 1.分发材料,幼儿动手操作。 引导语:假如你是一位小小设计师,你心目中的红砖古厝是什么样的呢?按照我们学的方法试着剪一剪,用对称剪的方法剪出的红砖古厝会更好看哦!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能力强的幼儿能用对称剪的方法完成自己的作品,能力差的幼儿能积极参与剪纸活动完成剪纸作品。 (四)展示作品,体验手工制作的快乐 1.引导语:请小朋友将剪好的作品展示成一幅古厝村庄,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2.引导幼儿互相观赏,谈一谈哪幅红砖古厝作品最美,最有创意。小结:小朋友的手真巧,用剪纸的方法剪出了各种各样的红砖古厝作品,“剪”出一个新的红砖古厝村庄,特别美,让我们请其他小朋友

24厦门红砖古厝精品集萃

厦门红砖古厝精品集萃 龚洁 闽南的红砖古厝,是我国民居建筑中最靓丽的一种。厦门的红砖古厝,龙其是海沧区华侨回乡建造的红砖古厝,乃是闽南大地上的锦绣艺术品,特别精美漂亮,令人过目难忘,长留记忆。特精选五幢,作简要介绍。 邱新样豪华厝 邱新样豪华厝座落新垵北区,是邱新样在缅甸致富后,于1933年携款回乡,在马銮湾海边建造的一座豪华三合院红砖大厝,取名“锦庆堂”。其用料之上佳,工艺之精湛,是新垵600多幢红砖大厝中的精品,虽七十多年过去了,至今仍金碧辉煌,宛如新的一样。 锦庆堂所有梁、檩、桁、枋、均施以彩绘或漆金,云纹、故事栩栩如生。枋为整块透雕漆金板,精致华丽。梁檩间坐斗、趖瓜上的狮、象、花草形象逼真,甚是可爱。格扇的边挺,格心的彩绘,尤其是中厅屏门上的彩绘,颇富闽南文化色彩。雀替雕成龙凤、鳌还加上花草,装饰性极强。垂花、斗拱以及花篮坐斗,漏雕漆金,十分鲜丽。这些屋内雕饰与大厝燕尾上的剪粘、水车堵里的彩塑,互相呼应,更显得格外高贵华美! 锦庆堂的石雕工艺也十分精湛,墙裙均为精琢细磨的泉州白花岗岩,其手工雕琢的精度,完全可以与机磨比美,且有一股机磨无法达到的人智润度。花岗岩基础均雕柜台脚,和谐匹配,内墙上嵌以浅雕青斗石,增加了艺术美感。大门为方形马鞍脊门罩,罩下石库门楹联镌“克勤克俭善人是富,美轮美奂君子之居”,眉批是“新江启宇”。石库门两旁装饰青斗石竹节窗,窗下又是大片精琢的泉州白,甚是气派。墙石组砌成寿字花纹,水车堵特地镶上玻璃,以防强光风雨的侵蚀。山尖的悬鱼饰也颇有特色,金鞍里藏着盾形浮雕,把大厝装点得分外妖娆,更显得雍容华贵,人见人爱。 锦庆堂的两厢甚是宽敞,厢外增加卷棚顶敞廊,廊间的梁枋、趖瓜、月板、斗拱、雀替,均为透雕,施以漆金。坐于其下,空气通畅,眼观四方,华贵之气阵阵袭来。这种敞廊一改传统的家居功能模式,变成可以在廊下会客、叙读、品茗、纳凉、读书、议事的共享空间,这说明主人经过外部世界的生活体验,把开放意识融入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里,使古建筑悄然发生了改变,这在新垵古民居中是惟一的。 锦庆堂的豪华,中厅表现得淋漓尽致。厅的两旁摆放镶有大理石的酸枝太师椅,古色古香,油光埕亮,一进去就有一种高雅之气。厅中上首高挂“仁能济众”匾额,其下为四扇雕花神龛,两侧为冠字联“新竹敷茶繁茁儿孙万个,江霞焕彩平铺锦乡千重”。长供桌、八仙桌置于龛下,桌上均有透雕几腿罩,极为华丽。这些与神龛上方的漆金板装饰和铺地大红砖互为呼应,形成金碧辉煌的气氛,极显豪华。 锦庆堂的右侧,特意修建了一座二层小洋楼小巧精致,专供儿孙读书之用。小洋楼为金马鞍脊,彩色磁砖,铁栏杆外廊,整洁安静,确是读书写文的好地方。堂前为大石埕,埕左

闽南红砖厝装饰图案视觉符号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09142782.html, 闽南红砖厝装饰图案视觉符号研究 作者:陈歌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12期 摘 ; 要:闽南红砖厝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建筑中的纹样、砖式、门窗、饰件和雕刻等视觉元素,都构成了特色文化建筑的经典符号样式。文章试以符号学原理来分析红砖厝的传统装饰纹样,解读其意义,为进一步提高艺术创作和审美意识提供借鉴。 关键词:红砖厝;符号学;雕刻图饰 中图分类号:J524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5-0164-01 一、符号学与建筑装饰语言 美国哲学家皮尔士把符号分为标识符号、图像符号、象征符号,其中对象征符号的解释 往往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是普遍观念与具有形象意义内容的结合。建筑独有的雕饰纹样向人们传递着文化意义和时代精神的讯息,当符号学方法被引入建筑设计中,人们十分关注建筑装饰图案所代表的符号意义,既是构成建筑艺术风格的重要元素。建筑纹样在某个时代下形成的图像符号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即代表了幸福、平安、长寿、高贵等美好愿景。建筑中的雕刻装饰做工精细、色彩艳丽,主要用于外装修,雕刻形式有浮雕、线雕等,图案为几何图案、花鸟、人物等。红砖厝文化也很好地将中西方文化融于一体,石雕中的鱼尾狮可以看出受到南洋文化的影响,山花艺术透出伊斯兰艺术的气息。“饰中有意、意必吉祥”是建筑纹饰内在的发展动力,同样体现了纹饰符号象征意义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 二、多彩绚丽的红砖古厝图饰 1.墙身图饰。红砖在烧制的过程中侧表面会规律性的烧出两到三条黑色纹理,称为“烟灸 砖“。这是建筑图案的一种代表性符号,使得人们第一眼就知道这是闽南红砖古厝独有的视觉形象。空斗墙的组砌方也是闽南红砖厝的一大特色,是用红砖的侧面和平面交替筑成空心墙体,具有省料、隔音性强等优点。用空斗组砌的手法,配合两种色彩且规格不同的红砖组成的吉祥图案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特点,红砖组成的符号也代表着不同的意义,砌成的几何图形有六角形、八角形、钱币形、葫芦形等图形,六角形符号代表“六六大顺”;八角形符号代表“八方如意”(图1);钱币符号代表着富贵财运;葫芦与“福禄”音似,葫芦图形又有福气的意思等等。砌成的文字图形有“福”、“囍”、“寿”(图2)等,代表着一种美好的愿景。大小不同的红砖砌成的福字,从符号学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分析出该图案的符号代表物是“福”,诸如此类的墙饰符号丰富了建筑立面的多变效果。

闽南古厝建筑的保护和开发

闽南古厝建筑的保护和 开发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毛概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作业 调研名称:闽南古厝建筑的保护和开发 调研类别:一般类别 目录 一、闽南古厝简介 (3) 二、选题依据 选题背景 (3) 选题意义 (4) 三、可行性分析 (5) 四、研究思路和方向 (6) 五、调研过程 (7) 六、调查结果 访谈结果与分析 (8)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10) 七、研究结论 (13) 八、我们的建议 (15) 九、附录 (17) 第一部分本次调查报告基本情况 一、闽南古厝简介: “厝”在闽南方言中是“房子”的意思,闽南古厝是厦漳泉闽南地区的古代建筑群,也是现今闽南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为主,又名“皇宫起”。由于古厝主要由红砖砌成,在不少地区也叫做“红砖厝”。它

形式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做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二、选题依据 (1)选题背景: 1、文化积淀:闽南古厝产生于明清时期,它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缩影,有着 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国仅存的少数古民居建筑。闽南古厝是以家庭为单位,通常是几个有着血缘关系的家庭居住在同一古厝内,这正是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宗族文化。现在的古厝也仍然发挥着这样的作用,许多已经移居台湾、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的闽南人,因挂念古厝上的祠堂,在老去之前仍会回到家乡看望。四周封闭式闽南大厝,有二进、三进,甚至有五进、七进的。一般来说,一进为门厅,二进为迎客厅或祖先牌位厅(闽南人注重宗族血缘关系),厅两侧居室和后落均住人,有一定的私密性,外人是不能随意进出的。门外有一排木桩,由于古代女子不得“抛头露面”,因此用其来遮掩女性,这也是古代男女尊卑的体现。进前有左右两厢房,一般用作厨房和储存草料工具等。进两旁外侧,通常各建一条狭长的房子,称为"护厝",也叫护龙。厅堂多为三间七架(间,面宽的单位;架,进深的单 位),间架多寡是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进与护厝之间有过水廊连通出入,结构完整。大门进去,有前院,深井(闽南语译过来的,和表面意思不一样,指的是天井,采光的一个地方)两边是护廊,穿过天井就是正厅,左右是东西两厢,是正房。大厅后面就是后院。闽南古厝都有两个“飞檐”,上面常雕有龙、凤等形象,其雕刻精致。在这些古厝中还存有一些着名的“豪华” 古厝,如果杨氏古厝、王式古厝、宏琳厝……

社会实践报告——闽南古厝调查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 告 ——闽南古厝调查 目录

第一部分本次调查报告基本情况 闽南古厝简介: “厝”在闽南方言中是“房子”的意思,闽南古厝是厦漳泉闽南地区的古代建筑群,也是现今闽南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为主,又名“皇宫起”。由于古厝主要由红砖砌成,在不少地区也叫做“红砖厝”。它形式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做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 第二部分选题依据 选题背景: 文化积淀 闽南古厝产生于明清时期,它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缩影,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国仅存的少数古民居建筑。闽南古厝是以家庭为单位,通常是几个有着血缘关系的家庭居住在同一古厝内,这正是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宗族文化。现在的古

厝也仍然发挥着这样的作用,许多已经移居台湾、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的闽南人,因挂念古厝上的祠堂,在老去之前仍会回到家乡看望。四周封闭式闽南大厝,有二进、三进,甚至有五进、七进的。一般来说,一进为门厅,二进为迎客厅或祖先牌位厅(闽南人注重宗族血缘关系),厅两侧居室和后落均住人,有一定的私密性,外人是不能随意进出的。门外有一排木桩,由于古代女子不得“抛头露面”,因此用其来遮掩女性,这也是古代男女尊卑的体现。进前有左右两厢房,一般用作厨房和储存草料工具等。进两旁外侧,通常各建一条狭长的房子,称为"护厝",也叫护龙。厅堂多为三间七架(间,面宽的单位;架,进深的单位),间架多寡是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进与护厝之间有过水廊连通出入,结构完整。大门进去,有前院,深井(闽南语译过来的,和表面意思不一样,指的是天井,采光的一个地方)两边是护廊,穿过天井就是正厅,左右是东西两厢,是正房。大厅后面就是后院。闽南古厝都有两个“飞檐”,上面常雕有龙、凤等形象,其雕刻精致。在这些古厝中还存有一些着名的“豪华”古厝,如果杨氏古厝、王式古厝、宏琳厝……

闽南大厝

《闽南大厝》 闽南话里管房子叫厝。众多故宅大厝虽然掩映在老旧的街巷里,艳艳红砖外加妖娆陡峭的燕尾脊,依然格外引人注目。在众多不计其数的古民居中,以蔡氏古民居、南俊巷的老范志大厝、李光第故居等为最。 “宫殿式”大厝,是泉州民居最为典型的民居住宅类型。它有三开间、五开间、带护厝、突山庭堂,两边对称。较多运用砖、瓦,多用石砌底和红砖砌筑外围墙。屋顶多采用“燕尾式”脊角,弯曲起翘,华丽动人。 在门楣窗楣,墙面角,建筑立柱上不仅有精细的雕刻团,其色彩的讲究也使红砖的美感得到完美的体现。座座屋脊高翘,雕梁画栋,门前墙砖石浮雕,立体感强,窗上镌花刻鸟,装饰巧妙华丽,门墙厅壁书画点缀,制有一番情趣,篆隶行楷,各具韵味。书画如墨、彩、金、素等,色彩斑谰;匾额如书、卷、扇、菱等,别具一格;门窗如圆、拱、菱、方等,形式多样。随处可见的木雕、泥塑、砖雕及石雕,工艺精美。 在丰泽北峰有一座气势辉煌、建筑精美而又带有南洋风格的闽南大厝,虽历经几十年风雨,但仍安然无恙。大厝建于1935年,二进五开间,悬山式屋顶,燕尾形屋脊,东西两侧各有护厝一组,共54间,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整座建筑富丽堂皇,为闽南民间建筑中少有。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泉州师范学院也在此创办,可谓人文历史丰富。 “红砖白石双拨器,出砖入石燕尾脊”这一切都是泉州红砖厝建筑形式的特色,是它的独特个性反映着这座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的风采。 晋江古厝位于福建东南沿海,历史悠久。晋江古民居不同于北方大地和江南水乡的民居,也有别与南方山区的。晋江古民居既承汉族人的中原传统,又深受闽粤人海洋文化的影子,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民居建筑。如,那“皇宫式”大厝,那花岗石砌成的“石头厝”,那用夯土夯就的“土当撞厝”,那以土结磊成的“土结厝”,还有“蚵仔头厝”。 在闽南的方言里,“厝”是房子,红砖厝就是用红砖盖的房子,也是闽南最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今天,闽南大地上数百座红砖厝建筑,为我们敞开着一扇扇充满温暖而疏远记忆的大门。它浓缩了闽南人坚韧、开朗、沉稳、豁达的性格。闽南人对生活的美好祈愿,也酝酿了红砖厝丰富多彩的建筑表达,形成了红砖文化深沉而独特的底蕴。在中国封建社会典型的农村生活中,必定包含了家居、教育、祭祀三要素。而100年前的闽南人家已经在一个家族体制建设上完成了这样严谨精巧的布局构思,巧妙地结合了 居住、家族教育系 统、宗庙祠堂三位一体的生活模式,以深远的睿智思考着如何繁衍家族,和谐共存。这是秉承自闽南人性格中温良、自省的特质,凝聚着每一位红砖厝中家族成员的魂灵,传承关于家的荣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