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对农业的影响

科技对农业的影响
科技对农业的影响

科技对农业的影响情况调查

由于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三农”问题。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但是由于其本身固有的两面性,对农业的影响自然也是有利有弊。尽管如此,经济发展、工业社会的前进对农业的要求愈来愈高,同样的道理,水涨船高,农产品高产量高质量目标的达成对科学技术的要求也随之增高。故,农业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参与,同时还必将是高度参与。

农业的主体是农民,而农民生活在不同的地域,气候、土壤、适种植物,以及熟制存在差异,交通的闭塞程度不一,与外界尤其是新兴媒体的接触机会不等,势必导致科技对不同地域的农业发展的影响也呈现出不一性。换言之,现代信息的载体固然多种多样,新媒体的传播速度也是愈见先进快捷,但是农民能否及时有效地了解并运用到农业生产活动中呢?尤其是在一些相对来说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的地方,新信息、新技术、新知识的传播途径依旧狭窄,信息的及时性,有效性依然不畅,科技对农业的影响就更显得渺小了。而不同地域的农民,甚至是生活在同一地域的农民,由于其个体本身的年龄、文化素质,思想开放程度不

同等众多因素的制约,对科学技术的运用程度也可能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差异。以下是针对科学技术对农业的影响这一课题所进行的调查以及相关情况的介绍。

调查目的

进一步了解科技对农业的影响情况

调查对象及一般情况

芜湖市部分农村地区的农民,年龄一般在30至70之间

调查内容

科技对农业的影响

调查方式

问卷式

访谈式

观察法

资料法

本人走访了芜湖市部分农村地区的农民,年龄一般在30至70之间,在亲身参与、仔细观察一些农业生产活动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先前利用互联网等

媒体渠道、询问师长等途径获取的相关资料,与当地农民交流经验想法,并组织农户填写了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见附表1

调查时间

2012年7月20日——2012年8月20日

调查结果

1、农民了解科技信息的渠道及效果分析:

电子媒介,如电视机、广播、移动电话等

纸介,如报纸、杂志、图书等

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等

部分农村地区经济仍然比较落后,农业人口众多,文化素质较低,大部分乡村地区地理位置偏僻,受众多因素制约,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依然狭窄。

①、90%的农民朋友都是利用家庭电视机,收看相关

的科技频道,简单地了解一些科技知识、农业政

策类信息。由于电视机的不断普及和其频道节目

的不断丰富,农民在文化娱乐和业余消遣的同时,也能顺带着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天气预报、生

产资料和农副产品供求,以及一些涉农信息,但

是这些节目中往往所含科技信息较少,使用的效率较低,实用性也不强,农户真正从中获取的科技信息量非常少。

②、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

断提高,广播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圈。但是现

在仍有极少数的农民通过收听广播了解政策,获

取信息,学习科技。

③、移动电话在农村的普及率愈来愈高,既沟通了

生活信息,也便利了农户获取以农业新技术,新

品种为主的农业生产信息,以农产品销售等市场

信息为主的农业经济信息,以及以外出务工就业

信息为主的社会信息。

④、报纸、杂志、图书这类信息来源量小,时效性差,

且报纸杂志订阅的数量和人均占有量极低,订阅分布不均衡,邮路不畅,受文化素质的制约。同时,在农村订阅的报纸杂志当中,主体是村集体按照上级政策要求订阅的党报党刊部分,农民自己花钱订阅的报刊少之又少。这一渠道稍显无力。

⑤、人际传播媒介是农民获取信息的另一主要

方式。通过与村生产能力人,致富带头人,亲戚朋友,技术员和村干部的面对面交流,从中找到自己所需的科技信息,例如新技术和新品种方面的信息。

但这类信息的传递往往不够及时、缺乏准确性、速度缓慢,严重影响了对信息及时有效地利用。

2、最需要的指导技术和相关信息:

农业实用科技信息、农业经济信息、优良农业品种信息、优质农业生产资料信息、农产品加工信息、农产品流通信息、农村政策信息、种植养殖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实用技术、以及相关工业信息等

3、影响农产品安全的因素及应对方法:

农产品安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产量安全和质量安全。产量安全除了受台风、洪水、干旱、地震、海啸等不可抗力因素、病虫害等环境因素的制约之外,还受到各种污染的威胁,大体上同质量安全受到的主要威胁相同。而质量安全受到的威胁主要体现在:

①、农产品的生产或收获过程中操作不规范,不

慎在农产品中混入了有毒有害杂质,导致农产品受到污染,需规范操作加以预防

②、滥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造成有毒有害

物质残留,需通过标准化生产进行控制

③、自然界中各类生物性因子,如致病性细菌对

农产品安全产生危害,需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④、农产品产地环境中的污染物,例如产地环境

中的水、土、气的污染或重金属超标等,需通过净化产地环境或调整种养品种等措施加以解决

据分析,这些污染大体上可分为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和本底性污染。

4、农业科技现状分析及提升农业科技的方法:

目前农民的科技知识结构普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对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发展情况既缺乏了解也缺乏理解。农民的科技兴趣不浓厚、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科学的经济管理意识比较薄弱,导致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无法对其所拥有的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处理和安排。不能在最大程度上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资源的效能。

5、政府及社会的参与:

在部分农村地区,小农思想的狭隘性、保守型和封闭性阻碍了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上的进一步深入。而在另外一些地区,政府通过加强文化教育力度,组织农业科学技术培训,进行理论宣传,政策指引。也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区域、不同需求

的农民进行有强针对性的多样化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对农村各种专业户,示范户,和生产技术能手进行专业知识培训。组织科技人员或周边大学城的相关专业的教师、学生,根据不同的服务内容建立系统可行的科技服务队,使农民不仅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作物种植的方法,还加强熟悉相应的病虫害防治,种植管理,加工销售的先进科学的方法。

调查体会

传统农业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生产工具简陋,生产方式单一,但是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的优点。随着机械、化肥、燃料、电力等各种形式的工业辅助能的参与,农业不仅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也引发了各种环境问题和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例如农业化肥虽然有利于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但是化学肥料中所含的过磷酸钙、硫酸铵、氯化铵、氯化钾等属于生理酸性肥料,也就是说,在植物吸收肥料中养分离子后,土壤中H+增多,引起土壤酸化。另外像由磷矿石生产而来的磷肥,含有一定的重金属,必将引起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水污染恶性循环,生态堪忧。还有目前转基因技术

尚不稳定,安全性有待确定。所有的这些问题都足以说明科学技术对农业的影响是有利亦有弊,而现实社会的发展又决定了科技参与的力度只能是有增无减。在这种情况下,农业对科技的应用不仅要趋利避害,还要注重创新,发挥科技创新对农业的益处。用现代科技武装农民朋友的头脑,积极运用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现代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营方法,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量。这势必又谈到另外一个问题,也就是改善农村的信息化条件。充分发挥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在有选择地继承传统信息传递渠道的基础上,再利用现今日益便捷的多媒体传递实用信息。

发展农村农业信息化必将对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村生产力跨越发展,缩小数字鸿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乃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重大贡献,具有战略意义。

附表1

我国农业产业链的现状分析

我国农业产业链的现状分析 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产业链的发展现状:农业产业链短且窄;农业产业链存在断裂现象;农业产业链组织化程度低,主要表现在: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育程度低,农业产业链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农业产业链存在多重风险。 标签:农业;产业链;农产品 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不到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基本解决了中国的温饱问题。但是,在新的时期,我国农业的发展面临着资源要素等新的制约,农民增收的难度也更加巨大;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培育农业产业链为破解“三农”问题开辟了现实有效的途径。 一、我国农业产业链短且窄 链条短且窄是我国农业产业链的重要问题。农业产业链的长度是指链条起点到终点的环节的多少,链条越长,中间环节就越多;反之,链条越短,中间环节就越少。农业产业链的长度与产业的深度成正比,延长农业产业链就是加深农产品的开发深度,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一个高级的农业产业链应该是加工环节较多且复杂、采用现代储运手段、销售渠道网络健全,各环节的服务与配套健全完善的链条网络。 我国农业产业链的短主要表现为下游农产品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的发展滞后,几乎还是停留在出售初级农产品的阶段。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农产品的开发深度,有资料显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美国为3.7:1,日本为2.2:1,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为2:1,全国平均值为1:1[1]。目前,我国的玉米加工产品只有200-300种,80%的中小企业产品比较单一,只能生产3-10个产品,不能形成产品链条和系列产品开发。加工环节是农业产业链条的重要环节,是农产品附加值的形成环节,农产品的深度开发,农业产业链延伸与拓宽是提高农业效率、实现农民增收的现实途径。 二、我国农业产业链存在断裂现象 产业链断裂是我国农业产业链的突出问题。农业产业链是由与农产品生产相关的不同产业的各环节/节点有机构成的,链条作用的发挥,链条价值的实现,依赖于各环节/节点的相互匹配,相互协调。产业链的核心是产业间的供给与需求,以及由此引起的产业关联关系。产业链的顺畅运行要求供给与需求协调,各环节环环相扣,衔接紧密协调。任何一个环节/节点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链的运行效率和结果,只有产业链各环节/节点之间匹配与协调才能保证整个农业产业链健康运行。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王伟,糜志勤,王章红,蒋珞晨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武汉430071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通过定量方式,对中国农业科技成果的主要载体———专利文献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研究,可初步评价和判断中国农业科技发明创新活动的状况。 1创新能力震荡提升,规模化程度略有降低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c13189808.html, )公布的数据,对2000-2006年专利文献的统计表明,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从2000年初期的1548件提高到2006年统计期末的3198件,7年间累计增加1650件,数量提高了106.59%。其间虽然有2年出现负增长,但历年平均增幅高达13.83%。其所占权重除2002年为13.04%、2003年为12.10%之外,其他几年基本保持10%以上,累计量权重指标为11.09%,规模化程度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且略有降低(表1)。表明中国的农业科技水平总体上在发展进步, 但并没有出现突破性的变化,尚有待于全社会的进一步重视和支持。 2省域创新能力呈正态分布,差距逐渐增大 2000-2006年,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发明专利总数排在前6位的依次是北京(1473件)、山东(1070件)、江苏(1047件)、浙江(910件)、广东(830件)、上海(804件),这6个省市主要是科技经济发达地区和农业大省(表2);排名在最后6位的依次是澳门、西藏、青海、香港、宁夏和海南,这6个省(市、区)主要是经济科技相对 落后的省份和农业资源较为缺乏的地区。中国各省(市、区)农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呈现与科技和农业资源相关的正态分布态势。 从各年度的专利数量排名看,北京市2000-2005年一直位居全国首位,到2006年下降至第4位;而山东省2000-2002年、2004年均排名全国第2位,到2006年专利数量超过北京市,跃居第1位;江苏省从2000年的第5位,每年都有增长,到 2006年跃居第2位;浙江省从2000年的第10位跃居2006年的第3位;上海市从2000年的第12位跃居2006年的第5位;广东省一直居第6位;辽宁省从2000年的第3位跌至2006年的第7位;湖北省从2000年的第4位跌至2006年的第8位。专利增长量最大的是山东,以339件位居第1位,其次是江苏(335件)、浙江(315件)。增长率超过100%的省份有上海、江苏、浙 江、山东、湖北、天津、宁夏、吉林、河南、海南。青海、西藏虽然增长率高达200%以上,但其起始基数很小,农业科技创新发明能力仍相当薄弱。 截至2006年末,在中国34个省(市、区)中,只有广东、重庆、台湾、香港4个省(市、区)农业科技创新出现负增长,呈现发展后劲不足的势头。并且,排名在前6名和后6名之间的创新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差距从2000年的396件扩大到2006年的 1302件,呈现不断扩大的势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全国2000-2006年地域态势前6名排位见表2。 3创新领域呈地域特色,新兴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通过对2000-2006年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发明专利申请的分 类研究,共有山东、广东、北京、湖北、浙江、江苏、黑龙江、四川、云南、河南、湖南、上海、河北、辽宁、内蒙古、吉林、陕西17个省(市、区)进入12个农业科技发明创造专利大类的前5名。但从进入前5名的次数来看,山东在全部大类中有7次位列第1,广东有3次排在第1位,北京为2次居第1位,显示出这3个省在相关技术领域的强劲实力。另外,在单个大类中申请发明专利总数超过200项的,山东有5次,北京、广东均为3次,浙江2次,江苏、云南、湖北、黑龙江、上海均为1次。根据上述数据,可将国内各省(市、区)农业科技创新实力分布划分为3个层次,其中:山东、广东、北京、浙江为第一层次,申请的专利数量最多,在国内相关农业领域具有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江苏、云南、湖北、黑龙江、上海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第2个层次,竞争实力较强;其余省(市、区)农业科技能力为第3个层次,竞争能力一般。 而且,中国各个省(市、区)由于自身在农业资源和科技发展等方面具有的优势和特点不同,其农业科技发展呈现出显著的地域特色。山东最优势领域主要集中在A01N 、A01K 、A01C 、A01D 、 A01F ;广东最优势领域主要集中在A01P 、A01M 、A01K 、A01G ;北京最优势领域主要集中在A01G 、A01H 、A01M 、A01C (表3)。4 国外机构和个人所占份额逐步减少,但竞争实力强大 2000-2006年,外国机构和个人在中国申请的农业科技创新发明专利数量从680件略减到662件,其所占份额由1:0.78降低到1:0.26(表4)。由中国专利数量上升而导致的外国申请专 利数量的下降,说明中国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在不断地增强和提高。 表1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总体态势 年份20002001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数量/件增长速度/%权重/% 1548— 10.37 16224.7810.87 224338.2913.04278924.3412.102785-0.1410.87337821.2910.393198 -5.6010.02 表2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地域态势 地域排序 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 北京山东江苏浙江广东上海 12510612 124836 124635 142753 123456 142365 412365 注:权重指农业科技发明专利数量占人类生活必需专利类别的比例。 学术聚焦(Focus ) 104科技导报2009,27(12)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 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 1.1 农业科技创新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的需要 进入21世纪初,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科技实力的竞争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农业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浪潮正在世界各国全面兴起。在这场新的农业科技浪潮中,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都在制定实施新的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改革农业科技体制与运行机制,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抢占农业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这既对我国农业科技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更提供了迎头赶上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入WTO后的过渡期,农业面临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仅使国内市场国际化,而且使国内农业国际化。在世界农产品和贸易方面,对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的需求比重会提高,对农产品卫生和质量标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措施。 1.2 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这些都依赖于

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和支撑,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已成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为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离不开现代农业科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农业科技创新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的调整,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我国的经济安全。 2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据有关专家介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在大多数领域仍落后于发达国家10~15年,从而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近几年,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已经提高到了45%,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都在75%以上,德国、法国、英国等甚至达到90%,以色列也达到了90%以上,世界农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得益于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农业科技的创新。我国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也比较低,据资料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取得科技成果6 000多个,但转化率不足50%,真正

(word完整版)现代农业高技术的发展现状、方向和趋势

类别:综述 现代农业高技术的发展现状、方向和趋势 龚德平 现代农业是市场化、工业化、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补贴与福利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物资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组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管理农业,用现代市场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知识文化型农民发展农业。现代农业高技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 (一)、现代农业高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农业高技术发展迅速。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不断向农业科技领域渗透和融合,逐渐形成了分子育种技术、转基因技术、数字农业技术、节水农业技术、食品加工技术、航天育种技术等农业高技术体系。 1、农业生物技术发展迅速,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对科学、技术、方法、理念、产业、社会与伦理产生一系列的革命性影响。现代分子育种学与传统动植物育种技术的结合,促进了新兴分子育种技术的发展。近年来由于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影响尚存在一些科学意义上的不确定性,科技界纷纷把研究重点转向动、植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该技术具有高效、安全的突出优点,已经展示出部分常规育种技术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以转基因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产业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最活跃的农业高技术产业领域之一。农业生物药物技术研究取得了一

批重大突破,成为农业高技术研究领域角逐的重点领域,目前以基因重组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是农业生物药物研究的核心技术。生物技术在理论和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为现代农业高技术的孕育、成熟、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直接地影响着人类的精神生活,冲击着传统的伦理观念,衍生出许多新的伦理道德问题。 2、农业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显示出强劲的动力。农业信息化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主要有数据库技术、农业专家系统、3S技术、农业网络技术以及精确农业技术等。农业专家系统最早于1986年出现在美国,现在专家系统通过网络传送到田间和饲养场正成为一种趋势;以3S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与精确农业技术为基础的精确农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农业现代高技术装备迅速地吸收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发展成就开发出智能、高效、多功能和大型化农业现代装备。与此同时,农业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社会物资生活、精神生活方式、以及人类物资、精神文明空间的拓展与延伸产生深刻的变革。 3、高技术引领驱动和支撑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成为世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根本标志。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解决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现代农业综合发展问题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节水农业技术、新型肥料技术、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等方面。目前节水农业研究的目标是不断提高作物水分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依据作物生理需水确定作物用水;在新型肥料技术方面,目前主要研究主要集中在纵横向动态平衡施肥

设施农业园区规划(一)

设施农业园区规划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农业园区的内涵 一、概念 农业园区:是指相关经济主体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和农业高新技术特点, 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展示现代农业科技为主要目标, 利用已有的农业科技优势、农业区域优势和自然社会资源优势, 以高新技术的集体投入和有效转化为特征, 以企业化管理为手段, 进行研究、试验、示范、推广、生产、经营等活动的农业试验基地(蒋和平. 1997)。 农业园区是一个以现代科技为依托, 立足于本地资源开发和主导产业发展的需求, 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化生产和经营体系配置要素和科学管理, 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建立起的科技先导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农业园区是以农业技术创新为重点,以高科技、高转化为特征,融现代工程设施体系、高新技术体系和经营管理体系于一体,代表当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 要在全国建立一批符合21 世纪农业发展方向、对不同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与示范作用的农业科技园区。

从各地园区建设的实践来分析,农业科技园区至少应具确“三高一新”4个基本特征: 1、科技含量高 瞄准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加强引进、消化、创造。突出技术的集成与配套,以生物技术为重点,加强种子种苗、设施化栽培、工厂化立体种养、节水灌溉、无公害生产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推动农业科技总体水平的提高。 2、科技成果转化率高 重点突出科技与市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促进农业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园区成为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桥梁和纽带。 3、综合经济效益高 在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基础上,突出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园区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采用新品种、新设施、新技术,获得高效益。目前江苏省园区效益平均为6×104~7.5×104元/hm2,为大面积生产的5~10倍。 4、经营管理机制新 改变以往计划经济的运行和管理模式,建立企业化经营管理运行制度,推进“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世界农业科技发展与趋势

世界农业结课论文 题目世界农业科技发展与趋势 姓名与学号郝伟明1302001032 指导教师 年级专业小班园林专升本13-1班 所在学院和系林学院 2014年12 月4 日

摘要: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农业也与时俱进的走起了科技兴农的路线,传统农业正在快速向现代农业转变。世界农业科技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企业成为农业应用性研究的主体,农业知识产权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各国政府更加重视农业科技发展,并努力改善农业科技创新环境。上述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动向与特点,对于明确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方向,改善农业科技创新环境,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字: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现状趋势 一、世界农业的发展现状 可耕地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但按人口平均计算的耕地面积在这些地区之间差别悬殊。北美、欧洲和大洋洲的经济发达国家为0.56公顷,而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仅为0.22公顷,其中亚洲仅0.16公顷(1984)。森林以欧洲和拉丁美洲的分布面积较大;草原面积则非洲居首位,亚洲其次;其中不同国家、地区之间也有很大差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已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农业生产技术的新进步表现在:个别作业环节的机械化已发展为整个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形成机械化、自动化的综合系列;化肥、农药的施用水平进一步提高且更趋高效化,生长剂、塑料薄膜等化工产品的应用也更加广泛;除传统育种技术外,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也开始在农业中应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人工控制生物遗传特性的能力,为获得更加高产、优质和抗逆的生物品种提供了可能。所有这些,加上核技术以及电子技术等的应用,已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产量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都获得了突破性的提高。 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如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农业国。除了如中国等已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以外,许多国家在取得政治独立后,对原来的土地制度等也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革。但它们不仅仍受资本主义世界的剥削,而且尚未摆脱国内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束缚,多数国家尚处于传统农业阶段,有的还保存着原始的游牧农业和刀耕火种式农业。饲料、种子、肥料等生产资料主要依靠自给。农产品除一部分特产品供出口外,也以自给消费为主,商品率很低。殖民地时期遗留下来的单一作物经营的局面长期未能彻底改变,农业人口庞大,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产量水平都很低。 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就是将工业要素投入农业来替代传统要素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以机械作业替代畜力和手工作业;以化肥等工业投入要素替代农家肥等

农业行业研究分析

农业行业分析

————————————————————————————————作者:————————————————————————————————日期:

农业行业分析 一、宏观分析 (一)行业概况 1.行业简介 农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产业部门,属于第一产业。是以土地资源为生产对象的部门,它是通过培育动植物产品从而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农业广义农业是指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种产业形式,狭义农业是指种植业。包括生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等农作物的生产活动。 2.行业分类 细分行业行业定义 种植业利用土地资源进行种植生产 水产业利用土地上水域空间进行水产养殖,又叫渔业 林业利用土地资源培育采伐林木 畜牧业利用土地资源培育或者直接利用草地发展畜牧 3.农业产业链

数据来源:百度百科 现代农业产业链是一种新型产业组织方式,它是一个规模巨、结构复杂的网状要素系统,贯通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3大领域,含括各种农产品的物流链、信息链、价值链、组织链4大链条,链接产前、生产、加工、流通、消费5大环节。其中,由5大环节构成产业链主链,每个环节又包含若干次级链。同时,组成链条的每个环节都对应农业生产领域不同的功能,实施这些功能的主体包括企业、合作社或农协、专业的社会化服务机构以及农户等。 农业的上游行业主要包括农药、化肥、农业机械等农资行业,这些行业主要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游是生产部门,即种植和养殖,地理分布分散,产业集中度低,土地是生产的必要条件,具有资源稀缺性,包括耕地资源、水面资源、林地资源、牧场资源等。 下游是服务和食品加工部门,农村生产服务部门包括农村金融以及谷物的仓储、运输、粗加工、贸易等。 4.我国农业现状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用各种指标所衡量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在不断下降,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农业作为解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尽管农业增加值在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成就与启示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成就与启示时间:2009-2-20 来源: 农村网作者:进入百姓问答 资源圃、野外台站、科研协作网络等一大批科技创新平台。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农科院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开放30年为新的起点,加快发展步伐,为使我国农业科技到2020年走在世界前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而努力奋斗。 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要求,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加强作物科学、畜牧兽医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等九大学科群建设;从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战略前沿高新技术开发、重大应用基础研究三个层面统筹布局全院科技创新工作,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争取在种质资源收集挖掘利用与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农产品高效生产与质量安全、重大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等领域,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选题,创新一批关键技术,带动全国农业科技及农业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发挥中国农科院的综合优势,加快成果培育与推广;加强与地方、尤其是重点农产品主产区的科技合作,促进区域农业发展;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把科技成果产业化作为服务“三农”的重要内容抓实抓好、做大做强;

因地制宜,开展直接面向农民、基层推广单位、农业企业的科技推广服务工作;积极配合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为跨出国门的农业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加快自主创新团队建设。坚持人才强院战略,围绕国家重点科研任务和学科建设,集聚和培养一批站在国际农业科技前沿、推动重大科技创新的战略科学家、学术领军人物和创新骨干力量;培养造就一批技术精湛、业务一流、兢兢业业的科研辅助人才;形成一批具有攻坚能力和较高水平的创新团队;搭建人才梯队,优化资源配置,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队伍。 加强科研条件平台建设。围绕中国农业科学院未来的发展战略目标,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重大科学设施和重点实验室,完善种质资源库圃、科学实验基地和野外观测台站,建设完善一批国际一流的农业科学数据库,形成完善的网络科技环境,为全院及全国农业科技工作者打造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深入推动农业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巩固和拓展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渠道,加强与国际农业科研机构和国外农业大国、农业科技强国的科技合作,组织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参与国际重大合作计划,承担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发挥中国农科院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交流中心的地位和作用。

对现代农业新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农村行政管理专业《现代农业新技术》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对现代农业新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学生姓名:孙化 学号: 1551204458852 指导教师:鲁泽冰 专业:农村行政管理 年级:15秋 学校:黔江广播电视大学

对现代农业新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摘要:针对我国现代农业新技术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本文主要围绕农业新技术需要创新,农业新技术推广,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来探讨我国农业新技术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业新技术的发展趋势,这对我国的农业技术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农业技术;现状;趋势 一、引言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此,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一直是我国政府常抓不懈的一项重要工作。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农业科技新技术在改革创新中快速推进,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农业对科技新技术的依赖会越来越强,但在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新形势下,我们正面临着资源紧缺、基础设施薄弱、耕地连年减少、种粮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情况。因此,把农业科技作为推动农业技术和农业发展的战略高地,重视和加强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将是一项事关国家昌盛、民族兴旺的基础性、战略性、长期性任务。 农业新技术的实质要求就是“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业结合、生产生态协调”,这是对我国农业发展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也是中国农业新技术路线的体现[1]。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对农业领域的项目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反映了我国致力于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而农业技术则是基础之基础,发展农业新技术具有长远战略意义,只有造就坚实的技术基础,才能保障农业长期稳定发展。因此,对我国现阶段农业新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做一全面的探讨很有必要。 二、农业新技术发展的现状 通过文献检索发现,目前我国在农业新技术发展过程中,主要农业新技术需要创新、农业新技术推广、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农业新技术教育培训等方面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围绕农业新技术推广、农业高新技术

最新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其中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实践证明,科技进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性力量和根本途径。 一、充分认识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科技事业发展,始终坚持把农业科技进步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特别是近些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绩。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一些重大技术和关键领域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随着良种推广补贴、农业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等政策措施和重大项目的实施,一大批农业实用技术广泛运用到生产实践中,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连续稳定增长,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但也必须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8%,肥料、水、农药利用率只有30%—35%。农业科技重大突破性成果比较少,科技储备相对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能够运用到生产领域的新成果少;科研课题设置重复分散,农业科研效率不高;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滞后,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突出,如此等等。事实表明,要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应用水平,

还必须付出艰苦努力。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农业发展的历史就是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历史。农业科技的每一次突破和创新,都带来了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才能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走上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轨道。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任务。现阶段,我国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只有依靠科学技术,走“稳定面积、提高单产”的路子,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只有依靠科技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才能不断拓宽农民持续增收的渠道。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只有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才能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农业的国际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农业科技的竞争。我国农业要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关键是要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要提升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资源环境等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 二、大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现状与前沿动态

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现状与前沿动态 一、现代农业与现代农业科技 (一)现代农业 1.现代农业的概念 农业是最古老、最悠久的产业,也是永不衰退、不断推陈出新的母亲产业。至今为止,农业大体上经历了以刀耕火种为标志的原始农业、以自给自足为标志的传统农业和各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农业三个发展阶段。现代农业正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从世界范围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在封建土地制度废除、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开始萌芽,第一次产业革命和现代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的。 2007年的中央1号文件对现代农业给出这样的定义: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2.现代农业的特征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最本质的特征是科学化、市场化。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现代农业商品化,突破了传统农业的自足性。传统农业长期处在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状态,难以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现代农业实现了商品化,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

用、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现代管理手段的运用。 二是现代农业的工业化,突破了传统农业的自然性。打破了传统农业自然经济状态,走出了农业工业化的道路,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物质手段武装改造提升农业,从而大大增强农业快速发展和抗御风险能力。 三是现代农业的产业化,突破了传统农业的封闭性。改变了传统农业单兵挺进,就农业抓农业的工作路径,打破了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有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的产业化生产,农业的内涵得到了拓展,农业的链条得到了不断延伸,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 四是现代农业的一体化,突破了传统农业的分割性。传统农业组织管理手段明显表现为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具有相当的局限性。现代农业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 五是现代农业的一元化,突破了传统农业的边缘性。传统农业远离城市,城乡壁垒森严,阻碍了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现代农业是立足农村但不排斥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 (二)现代农业科技 1.现代农业科技的特征 农业科技发展的交融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科技通过与现代高新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的交融,在人工创造新物种、构建人工环境和数字农业等方面将取得重大突破,从而实现生物之间的大跨度交融,更新我国传统农业科学(如遗传学、育种学、作物栽培学、畜

农业科技公司章程

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章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公司的行为,保障公司股东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章程。本章程如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第二条公司类型为有限责任公司,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第三条本公司章程对公司、股东、执行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具有约束力。 第二章公司名称和住所 第四条公司名称:XXXX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 第五条公司住所:XXXXXXX 第三章公司经营范围 第六条公司经营范围:农业技术的开发、转让、咨询、服务;蔬菜、花草、苗木种植、销售;中草药种植、仓储服务(危险品除外);食用农产品的初级加工、销售;农业机械、化肥批发兼零售;园林绿化工程、景观设计、蔬菜、瓜果采摘服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第四章公司注册资本 第七条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股东认缴的出资额。公司的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00万元。

第八条股东姓名(名称)、认缴出资额、出资比例、出资方式、缴纳出资时间如下: 第九条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必须由股东作出决定。公司减少注册资本,还应当在报纸上登载公司减少注册资本的公告,对公司债务进行清偿,并自公告之日起45日后依法向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第五章公司股东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条公司股东享有如下权利: (一)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 (二)选举和更换非由职工代表担任的执行董事、监事,决定有关执行董事、监事的报酬事项; (三)审议批准执行董事的报告; (四)审议批准监事的报告; (五)审议批准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 (六)审议批准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七)对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作出决议; (八)对发行公司债券作出决议; (九)对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清算或者变更公司形式作出决议;

中国农业现状分析

中国农业现状分析 农产品批发市场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出现后,得到了迅猛发展,迄今已走过三十多年的历程,不仅加快了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进程,而且对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也起了重要作用。 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跌到了87%,全部农产品的自给率差不多是70%左右,30%左右是需要通过国际市场来调节的。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历来都是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幸福生活的保障。然而近年来我国的粮食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2014年5月份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农商高峰论坛上,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就已经表示,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跌到了87%,全部农产品的自给率差不多是70%左右,30%左右是需要通过国际市场来调节的。这些数字是触目惊心的。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本国的粮食产量连本国人民都供应不上,还需要依靠进口来补充,长期以往,我们必将受制于人。现代农业的迅速增长是建立在机械化、化学投入(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灌溉、以及对化肥和灌溉系统敏感的高产出种子。现代农业高度依赖不可再生的矿物燃料,用于化学投入品的生产、农具的操作、包装及运输。从生态的角度看,现代农业根本是不可持续的。机械化耕作、化学肥料的使用、大规模单一栽培都导致了土壤的退化。害虫发展出了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终年不休的的灌溉导致涝灾、盐碱化、以及地下蓄水层的枯竭。从长期来看,所有现代农业的要素都经历着报酬递减。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迅速扩张带来的是农业的迅速萎缩。农村农业人口减少、土地抛荒、基建征用、城市扩张使得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水利设施荒废、工厂废物任意排放、农业农药化肥不合理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地力下降、农作物减产;粮食种子被外资控制转基因泛滥成灾,长此以往中国不仅农作物种子被外资控制,粮食也会严重依赖进口,那时中国将受严重制于人! 1、“大包干”将农业经济打回个体经济 1978年开始推行“大包干”,到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为标志,个体经济基本上占了主导地位。个体经济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个体经济不利于农业发展。个体农民难以承担水利等公共工程,也无力购买机械设备。其次,个体经济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共同发展的一条道路。个体农民难以和公司在市场上竞争,“公司加农户”只能让农民吃亏。久而久之必然会使农民受到剥夺,拉大城乡差别,农民纷纷涌入大城市,最终导致农村凋敝和城市贫民窟化。此外,个体经济不利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农民共同富裕。个体经济不仅难以兴办合作医疗等福利设施,个体经济的恶性竞争必然会导致农民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当时农民说“辛辛苦苦30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不仅退回资本主义,而且退回封建主义,倒退了2000年”。 1984年,随着人民公社的撤销,社队工业改为了乡镇企业,事实上开启了社队工业私有化的大门,90年代的后期,通过一轮“股份合作制”为旗号的私有化浪潮,基本上完成了乡镇集体企业的私有化。社队工业和乡镇企业是有本质不同的,社队工业是集体所有,可以就地实现农村工业化、现代化和农民共同富裕,而乡镇企业实行了私有化,只能让少数农民富裕起来,大多数农民只能日益贫困。 人民公社的解体同时意味着农村共同体的解体,农民变成单个个体参与到社会竞争中,面对权力倾轧、资本剥削完全失去了谈判的能力,成为被资产阶级和基层腐败官员鱼肉的对象。农村共同体的解体导致农村完全回复到无政府主义状态,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公共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利设施)常年失修,农民各自为战,相互帮扶的局面一去不复返,农村社会风气骤然恶化。更主要的是,碎片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将中国农业挡在现代农业大门之外,机械化、农业基础设施维护、精密化的农业田间管理均变作不可能。单位农业生产效率长期维持在很低水平,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工农差距。

“互联网+农业”行业分析报告

“互联网+农业”行业分析报告 ——成都农商通研究中心

前言 (5) 一、什么是“互联网+”? (7) 二、“互联网+农业”基本概况 (7) (一)什么是“互联网+农业”? (7) (二)“互联网+农业”现状分析 (7) (三)“互联网+农业”SWOT分析 (9) 1、S(优势) (9) 2、W(劣势) (10) 3、O(机会) (11)

4、T(威胁) (12) 三、“互联网+农业”可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哪些问题? (13) (一)市场决策问题 (13) (二)产品流通问题 (15) (三)品牌培育问题 (15) (四)高效生产问题 (16) (五)精准管理问题 (16) (六)质量安全问题 (17) 四、“互联网+农业”可以带来哪些商机? (17) (一)跨界农业 (17) 1、产品跨界 (18) 2、营销跨界 (18) (二)定制农业 (19) 1、认筹定制 (19) 2、个性定制 (20) (三)平台农业 (20) (四)精准与智能农业 (22)

1、农产品市场与产量的精准预测 (22) 2、精准营销 (23) 3、农业生产智能化管理 (23) (五)安全农业 (24) 1、农产品质量追溯 (24) 2、农产品“第三方”检测 (25) (六)众筹农业 (26) (七)数据农业 (27) 五、“互联网+农业”背景下的生产关系变革 (28) (一)“互联网+农业”背景下的政府管理者 (28) 1、实时了解农产品供需平衡状态 (29) 2、有效监管农产品生产与供应过程 (30) 3、提供优质的农业全产业链服务 (32) (二)“互联网+农业”背景下的农民 (33) 1、有效管理农业生产,提高产出率、劳动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33) 2、了解农产品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 (34) (三)“互联网+农业”背景下的消费者 (36)

论未来30年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与战略

论未来30年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与战略 陈玉荣 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科技实力的竞争已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农业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世界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世界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显著特点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技术成果向农业领域的迅速渗透与转移,开始形成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重点的农业高技术产业。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此,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一直是我国政府常抓不懈的一项重要工作。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农业科技在改革创新中快速推进,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农业对科技的依赖会越来越强,但在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新形势下,我们正面临着资源紧缺、基础设施薄弱、耕地连年减少、种粮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情况,因此,把农业科技作为推动农业技术和农业发展的战略高地,重视和加强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将是一项事关国家昌盛、民族兴旺的基础性、战略性、长期性任务。 一、我国农业发展动力分析。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现实状态是:主要粮食作物实际单产仅为品种区试产量的一半左右,农业新品种的产量潜力依然很大;我国耕地中低产田比例占到三分之二,通过改良耕地质量提高单产的空间还很大;气候变化带来农业生物灾害和自然灾害频发,我国农作物平均每年因灾损失率为12.9%,通过灾害防控可以挽回的损失还很多;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整体水平还很低,利用农机农艺融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空间还很大。因此,未来30年,我国农业发展主要受到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的“双重”影响。内部动力包括:1农业基本职能的驱动,给粮食及农产品的生产带来很大发展空间,主要体现在品种光合潜能的利用空间大、土地利用的空间大、良种良法配套集成应用的领域广、农艺与农机结合效率提升的幅度高;2农业功能拓展的驱动,使农业由单一生

农业科技知识

农业科技知识 一、禽病的发生与传播 禽病是家禽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各种致病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发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 病原微生物侵入家禽体内,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与有机体各种防卫机能相互作用,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如果病原微生物具有相当的毒力和数量,而机体的抵抗力相对地比较弱小,不能抵抗病原的感染时,家禽会在临床症状上出现一定症状和病理变化。 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必须具备三个相互连接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禽群。其中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都不可能流行和传播,只有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时,才会造成传染病的蔓延。因此了解和掌握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制定正确的防疫措施,控制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一)传染源 亦称传染来源,是指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具体地说传染源就是受到感染的病禽,包括传染病病禽和带菌(毒)家禽、死禽、野鸟、鼠类和其它动物。家禽在急性爆发疾病的过程中或在病情转剧期可排出大量病原体,故此时传染源的危害作用最大。 (二)传播途径 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它易感动物所经

的途径为传播途径。了解传染病传播途径的目的在于切断病原体的继续传播,防止易感动物受到感染。从传播方式上,它可分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两种。 1.直接接触 是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参与下,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病(死)禽(传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而引起的传播。 2.间接接触 是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参与下,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传播: (1)经空气(飞沫、飞沫核或尘埃)为媒介传播所有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而传播,如家禽的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等。 (2)经污染的饲料和水传播以消化道为主要侵入门户的传染病,如鸡新城疫、沙门氏菌病等,其传播媒介主要是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传染源的分泌物、排出物和病禽尸体及其流出物污染了饲料、饲槽、水池、水井、水桶,或由于某些污染的管理用具、车船、畜舍等辗转污染了饲料、饮水而传给易感动物。 (3)经污染的土壤传播随病禽排泄物、分泌物或其尸体一起落入土壤而能在其中生存很久的病原微生物可称为土壤性病原微生物。易感家禽接触被污染的土壤而被感染。 (4)经活的媒介物传播经非本种动物(如节肢动物中虻类、蝇、蚊、老鼠和黄鼠狼等)传播,而人类也可能作为传播煤介。 综上所述,传播途径是十分复杂的,但就目前所知,病原体在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