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设施农业科技发展对策研究

天津市设施农业科技发展对策研究
天津市设施农业科技发展对策研究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王伟,糜志勤,王章红,蒋珞晨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武汉430071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通过定量方式,对中国农业科技成果的主要载体———专利文献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研究,可初步评价和判断中国农业科技发明创新活动的状况。 1创新能力震荡提升,规模化程度略有降低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c47593410.html, )公布的数据,对2000-2006年专利文献的统计表明,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从2000年初期的1548件提高到2006年统计期末的3198件,7年间累计增加1650件,数量提高了106.59%。其间虽然有2年出现负增长,但历年平均增幅高达13.83%。其所占权重除2002年为13.04%、2003年为12.10%之外,其他几年基本保持10%以上,累计量权重指标为11.09%,规模化程度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且略有降低(表1)。表明中国的农业科技水平总体上在发展进步, 但并没有出现突破性的变化,尚有待于全社会的进一步重视和支持。 2省域创新能力呈正态分布,差距逐渐增大 2000-2006年,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发明专利总数排在前6位的依次是北京(1473件)、山东(1070件)、江苏(1047件)、浙江(910件)、广东(830件)、上海(804件),这6个省市主要是科技经济发达地区和农业大省(表2);排名在最后6位的依次是澳门、西藏、青海、香港、宁夏和海南,这6个省(市、区)主要是经济科技相对 落后的省份和农业资源较为缺乏的地区。中国各省(市、区)农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呈现与科技和农业资源相关的正态分布态势。 从各年度的专利数量排名看,北京市2000-2005年一直位居全国首位,到2006年下降至第4位;而山东省2000-2002年、2004年均排名全国第2位,到2006年专利数量超过北京市,跃居第1位;江苏省从2000年的第5位,每年都有增长,到 2006年跃居第2位;浙江省从2000年的第10位跃居2006年的第3位;上海市从2000年的第12位跃居2006年的第5位;广东省一直居第6位;辽宁省从2000年的第3位跌至2006年的第7位;湖北省从2000年的第4位跌至2006年的第8位。专利增长量最大的是山东,以339件位居第1位,其次是江苏(335件)、浙江(315件)。增长率超过100%的省份有上海、江苏、浙 江、山东、湖北、天津、宁夏、吉林、河南、海南。青海、西藏虽然增长率高达200%以上,但其起始基数很小,农业科技创新发明能力仍相当薄弱。 截至2006年末,在中国34个省(市、区)中,只有广东、重庆、台湾、香港4个省(市、区)农业科技创新出现负增长,呈现发展后劲不足的势头。并且,排名在前6名和后6名之间的创新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差距从2000年的396件扩大到2006年的 1302件,呈现不断扩大的势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全国2000-2006年地域态势前6名排位见表2。 3创新领域呈地域特色,新兴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通过对2000-2006年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发明专利申请的分 类研究,共有山东、广东、北京、湖北、浙江、江苏、黑龙江、四川、云南、河南、湖南、上海、河北、辽宁、内蒙古、吉林、陕西17个省(市、区)进入12个农业科技发明创造专利大类的前5名。但从进入前5名的次数来看,山东在全部大类中有7次位列第1,广东有3次排在第1位,北京为2次居第1位,显示出这3个省在相关技术领域的强劲实力。另外,在单个大类中申请发明专利总数超过200项的,山东有5次,北京、广东均为3次,浙江2次,江苏、云南、湖北、黑龙江、上海均为1次。根据上述数据,可将国内各省(市、区)农业科技创新实力分布划分为3个层次,其中:山东、广东、北京、浙江为第一层次,申请的专利数量最多,在国内相关农业领域具有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江苏、云南、湖北、黑龙江、上海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第2个层次,竞争实力较强;其余省(市、区)农业科技能力为第3个层次,竞争能力一般。 而且,中国各个省(市、区)由于自身在农业资源和科技发展等方面具有的优势和特点不同,其农业科技发展呈现出显著的地域特色。山东最优势领域主要集中在A01N 、A01K 、A01C 、A01D 、 A01F ;广东最优势领域主要集中在A01P 、A01M 、A01K 、A01G ;北京最优势领域主要集中在A01G 、A01H 、A01M 、A01C (表3)。4 国外机构和个人所占份额逐步减少,但竞争实力强大 2000-2006年,外国机构和个人在中国申请的农业科技创新发明专利数量从680件略减到662件,其所占份额由1:0.78降低到1:0.26(表4)。由中国专利数量上升而导致的外国申请专 利数量的下降,说明中国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在不断地增强和提高。 表1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总体态势 年份20002001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数量/件增长速度/%权重/% 1548— 10.37 16224.7810.87 224338.2913.04278924.3412.102785-0.1410.87337821.2910.393198 -5.6010.02 表2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地域态势 地域排序 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 北京山东江苏浙江广东上海 12510612 124836 124635 142753 123456 142365 412365 注:权重指农业科技发明专利数量占人类生活必需专利类别的比例。 学术聚焦(Focus ) 104科技导报2009,27(12)

天津市建筑工程规划管理技术标准(试行)

天津市建筑工程规划管理技术标准 (试行) 2019年4月12日

目录 目录 (2) 1总则 (1) 2术语 (2) 管理篇 (4) 1规划管理 (5) 1.1建筑工程规划管理 (5) 1.2建筑工程规划管理市区两级事权 (5) 2技术文件 (5) 2.1一般规定 (5) 2.2规划选址(条件)申请书 (6) 2.3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类)设计方案 (7) 2.4建设工程(建筑部分)规划放线测量技术报告 (8) 3规划受理权责 (9) 3.1一般规定 (9) 3.2选址意见书或规划条件的核提 (9) 3.3建筑工程规划许可 (9) 技术篇 (11) 1基本规定 (12) 2总平面规划设计 (13) 2.1一般规定 (13) 2.2规划布局 (13) 2.3基地出入口 (14) 2.4内部道路和交通组织 (15) 2.5空中连廊或地下通道 (15) 2.6停车场(库) (15) 2.7地下空间利用 (16) 2.8竖向设计 (16) 2.9绿地、开敞空间和景观设计 (16) 2.10围墙和雕塑 (17) 2.11场地防护 (17) 3建筑平面和形态 (18) 3.1建筑平面 (18) 3.2建筑层高 (18) 3.3建筑高度 (18) 3.4建筑层数 (19) 3.5建筑形体 (19) 3.6建筑立面 (20)

3.7建筑屋面 (20) 3.8建筑色彩 (20) 3.9建筑设施 (20) 4建筑退线 (21) 4.1城市道路红线等控制线退线 (21) 4.2建筑用地退线 (21) 5建筑间距和日照影响分析 (23) 5.1一般规定 (23) 5.2一般区域建筑间距 (23) 5.3试点区域建筑间距 (25) 5.4日照影响分析 (25) 6建筑面积计算 (27) 6.1地上建筑面积计算 (27) 6.2地下建筑面积计算 (27) 6.3居住社区公共配套设施建筑面积计算 (28) 7容积率、建筑密度与绿地率 (29) 7.1容积率奖励 (29) 7.2容积率计算 (30) 7.3建筑密度 (30) 7.4绿地率 (31) 8其他规定 (32) 8.1避免违规设计 (32) 8.2鼓励设计创新 (32) 8.3新技术推广应用 (33) 8.4合理分期实施 (33) 本标准用词说明 (34) 引用标准名录 (35)

设施农业园区规划(一)

设施农业园区规划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农业园区的内涵 一、概念 农业园区:是指相关经济主体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和农业高新技术特点, 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展示现代农业科技为主要目标, 利用已有的农业科技优势、农业区域优势和自然社会资源优势, 以高新技术的集体投入和有效转化为特征, 以企业化管理为手段, 进行研究、试验、示范、推广、生产、经营等活动的农业试验基地(蒋和平. 1997)。 农业园区是一个以现代科技为依托, 立足于本地资源开发和主导产业发展的需求, 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化生产和经营体系配置要素和科学管理, 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建立起的科技先导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农业园区是以农业技术创新为重点,以高科技、高转化为特征,融现代工程设施体系、高新技术体系和经营管理体系于一体,代表当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 要在全国建立一批符合21 世纪农业发展方向、对不同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与示范作用的农业科技园区。

从各地园区建设的实践来分析,农业科技园区至少应具确“三高一新”4个基本特征: 1、科技含量高 瞄准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加强引进、消化、创造。突出技术的集成与配套,以生物技术为重点,加强种子种苗、设施化栽培、工厂化立体种养、节水灌溉、无公害生产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推动农业科技总体水平的提高。 2、科技成果转化率高 重点突出科技与市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促进农业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园区成为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桥梁和纽带。 3、综合经济效益高 在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基础上,突出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园区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采用新品种、新设施、新技术,获得高效益。目前江苏省园区效益平均为6×104~7.5×104元/hm2,为大面积生产的5~10倍。 4、经营管理机制新 改变以往计划经济的运行和管理模式,建立企业化经营管理运行制度,推进“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世界农业科技发展与趋势

世界农业结课论文 题目世界农业科技发展与趋势 姓名与学号郝伟明1302001032 指导教师 年级专业小班园林专升本13-1班 所在学院和系林学院 2014年12 月4 日

摘要: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农业也与时俱进的走起了科技兴农的路线,传统农业正在快速向现代农业转变。世界农业科技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企业成为农业应用性研究的主体,农业知识产权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各国政府更加重视农业科技发展,并努力改善农业科技创新环境。上述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动向与特点,对于明确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方向,改善农业科技创新环境,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字: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现状趋势 一、世界农业的发展现状 可耕地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但按人口平均计算的耕地面积在这些地区之间差别悬殊。北美、欧洲和大洋洲的经济发达国家为0.56公顷,而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仅为0.22公顷,其中亚洲仅0.16公顷(1984)。森林以欧洲和拉丁美洲的分布面积较大;草原面积则非洲居首位,亚洲其次;其中不同国家、地区之间也有很大差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已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农业生产技术的新进步表现在:个别作业环节的机械化已发展为整个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形成机械化、自动化的综合系列;化肥、农药的施用水平进一步提高且更趋高效化,生长剂、塑料薄膜等化工产品的应用也更加广泛;除传统育种技术外,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也开始在农业中应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人工控制生物遗传特性的能力,为获得更加高产、优质和抗逆的生物品种提供了可能。所有这些,加上核技术以及电子技术等的应用,已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产量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都获得了突破性的提高。 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如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农业国。除了如中国等已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以外,许多国家在取得政治独立后,对原来的土地制度等也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革。但它们不仅仍受资本主义世界的剥削,而且尚未摆脱国内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束缚,多数国家尚处于传统农业阶段,有的还保存着原始的游牧农业和刀耕火种式农业。饲料、种子、肥料等生产资料主要依靠自给。农产品除一部分特产品供出口外,也以自给消费为主,商品率很低。殖民地时期遗留下来的单一作物经营的局面长期未能彻底改变,农业人口庞大,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产量水平都很低。 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就是将工业要素投入农业来替代传统要素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以机械作业替代畜力和手工作业;以化肥等工业投入要素替代农家肥等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成就与启示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成就与启示时间:2009-2-20 来源: 农村网作者:进入百姓问答 资源圃、野外台站、科研协作网络等一大批科技创新平台。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农科院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开放30年为新的起点,加快发展步伐,为使我国农业科技到2020年走在世界前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而努力奋斗。 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要求,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加强作物科学、畜牧兽医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等九大学科群建设;从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战略前沿高新技术开发、重大应用基础研究三个层面统筹布局全院科技创新工作,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争取在种质资源收集挖掘利用与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农产品高效生产与质量安全、重大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等领域,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选题,创新一批关键技术,带动全国农业科技及农业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发挥中国农科院的综合优势,加快成果培育与推广;加强与地方、尤其是重点农产品主产区的科技合作,促进区域农业发展;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把科技成果产业化作为服务“三农”的重要内容抓实抓好、做大做强;

因地制宜,开展直接面向农民、基层推广单位、农业企业的科技推广服务工作;积极配合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为跨出国门的农业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加快自主创新团队建设。坚持人才强院战略,围绕国家重点科研任务和学科建设,集聚和培养一批站在国际农业科技前沿、推动重大科技创新的战略科学家、学术领军人物和创新骨干力量;培养造就一批技术精湛、业务一流、兢兢业业的科研辅助人才;形成一批具有攻坚能力和较高水平的创新团队;搭建人才梯队,优化资源配置,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队伍。 加强科研条件平台建设。围绕中国农业科学院未来的发展战略目标,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重大科学设施和重点实验室,完善种质资源库圃、科学实验基地和野外观测台站,建设完善一批国际一流的农业科学数据库,形成完善的网络科技环境,为全院及全国农业科技工作者打造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深入推动农业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巩固和拓展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渠道,加强与国际农业科研机构和国外农业大国、农业科技强国的科技合作,组织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参与国际重大合作计划,承担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发挥中国农科院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交流中心的地位和作用。

最新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其中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实践证明,科技进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性力量和根本途径。 一、充分认识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科技事业发展,始终坚持把农业科技进步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特别是近些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绩。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一些重大技术和关键领域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随着良种推广补贴、农业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等政策措施和重大项目的实施,一大批农业实用技术广泛运用到生产实践中,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连续稳定增长,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但也必须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8%,肥料、水、农药利用率只有30%—35%。农业科技重大突破性成果比较少,科技储备相对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能够运用到生产领域的新成果少;科研课题设置重复分散,农业科研效率不高;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滞后,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突出,如此等等。事实表明,要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应用水平,

还必须付出艰苦努力。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农业发展的历史就是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历史。农业科技的每一次突破和创新,都带来了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才能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走上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轨道。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任务。现阶段,我国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只有依靠科学技术,走“稳定面积、提高单产”的路子,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只有依靠科技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才能不断拓宽农民持续增收的渠道。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只有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才能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农业的国际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农业科技的竞争。我国农业要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关键是要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要提升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资源环境等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 二、大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现状与前沿动态

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现状与前沿动态 一、现代农业与现代农业科技 (一)现代农业 1.现代农业的概念 农业是最古老、最悠久的产业,也是永不衰退、不断推陈出新的母亲产业。至今为止,农业大体上经历了以刀耕火种为标志的原始农业、以自给自足为标志的传统农业和各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农业三个发展阶段。现代农业正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从世界范围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在封建土地制度废除、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开始萌芽,第一次产业革命和现代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的。 2007年的中央1号文件对现代农业给出这样的定义: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2.现代农业的特征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最本质的特征是科学化、市场化。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现代农业商品化,突破了传统农业的自足性。传统农业长期处在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状态,难以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现代农业实现了商品化,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

用、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现代管理手段的运用。 二是现代农业的工业化,突破了传统农业的自然性。打破了传统农业自然经济状态,走出了农业工业化的道路,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物质手段武装改造提升农业,从而大大增强农业快速发展和抗御风险能力。 三是现代农业的产业化,突破了传统农业的封闭性。改变了传统农业单兵挺进,就农业抓农业的工作路径,打破了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有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的产业化生产,农业的内涵得到了拓展,农业的链条得到了不断延伸,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 四是现代农业的一体化,突破了传统农业的分割性。传统农业组织管理手段明显表现为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具有相当的局限性。现代农业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 五是现代农业的一元化,突破了传统农业的边缘性。传统农业远离城市,城乡壁垒森严,阻碍了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现代农业是立足农村但不排斥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 (二)现代农业科技 1.现代农业科技的特征 农业科技发展的交融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科技通过与现代高新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的交融,在人工创造新物种、构建人工环境和数字农业等方面将取得重大突破,从而实现生物之间的大跨度交融,更新我国传统农业科学(如遗传学、育种学、作物栽培学、畜

天津市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现行标准范本)

天津市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协议书 (参考填写格式) 发包人:(全称) 承包人:(全称)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双方就本建设工程施工事项协商一致,订立本合同。 一、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 工程地点: 工程内容: 群体工程应附承包人承揽工程项目一览表(附件1) 工程立项批准文号: 资金来源: 二、工程承包范围 承包范围: 三、合同工期 开工日期: 竣工日期:

合同工期总日历天数:天。 四、质量标准 工程质量标准: 五、合同价款 金额(大写):万元(人民币) ¥:万元 六、组成合同的文件 组成本合同的文件包括: 1、本合同协议书 2、中标通知书 3、投标书及其附件 4、本合同专用条款 5、本合同通用条款 6、标准、规范及有关技术文件 7、图纸8、工程量清单 9、工程报价单或预算书 双方有关工程的洽商、变更等书面协议或文件视为本合同的组成部分。 七、本协议书中有关词语含义与本合同第二部分《通用条款》中分别赋予它们的定义相同。 八、承包人向发包人承诺按照合同约定进行施工、竣工并在质量保修期内承担工程质量保修责任。 九、发包人向承包人承诺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和方式支付合同价款及其他应当支付的款项。

十、合同生效 合同订立时间: 合同订立地点: 本合同双方约定后生效。 发包人:(公章) 承包人:(公章) 住所:住所: 法定代表人:(盖章、签字)法定代表人:(盖章、签字)(或授权委托人)(或授权委托人) 联系人: 联系人: 电话:(电话:传真:传真: 开户银行: 开户银行: 账号:账号: 邮政编码: 邮政编码:

国外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内涵_特征及借鉴_基于英美两个案例的讨论_朱金

国外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内涵、特征及借鉴 ——基于英美两个案例的讨论 朱金蒋颖王超 【摘要】通过对国内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文献的梳理,总结了研究的进展与不足。基于对英国卡莱尔市和美国纽约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案例解读,总结了两个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各自的规划背景、规划目标、规划框架及经济效益分析,详细介绍了其规划步骤和要点。从绿色基础设施的内涵与范畴、规划的功能定位、方法手段几方面对两个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案例的侧重点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谈及了国外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绿色基础设施;内涵与特征;启示 1.引言 近年来,我国不少学者针对国外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 ,简称GI)的起源和概念发展进行了整理和综述,如吴伟、付喜娥(2009)介绍了绿色基础设施概念的起源、内涵,规划设计的原则与方法,强调我国建立绿色基础设施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及土地的永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0;周艳妮、尹海伟(2009)简要介绍了国外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发展历程,并基于案例总结了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切入点和一般步骤0;李开然(2009)对GI概念进行了辨析,认为其与生态保护、土地利用、水资源管理体系、基础设施工程、节能利用等均息息相关0;贺炜、刘滨谊(2011)分析了GI概念的来源,总结GI相对于绿带、绿道等绿地规划的优势,并指出目前GI实施所面临的挑战0。在相关案例研究方面,付喜娥和吴人韦(2009)从美国马里兰州的案例详细介绍了绿色基础设施评价系统0;沈清基(2005)评价和讨论了“加拿大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导则”0。 近年来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厘清GI概念的起源与演变,而对GI具体的实践案例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国外GI概念的发展趋于多元化并受地方自身条件的影响,欧洲与北美地区对GI的理解也有所差异,在下一层次的各个城市运作中,GI规划也呈现了多样化态势,根据不同地区的特征条件、尺度差异各有侧重,只有深入研究具体案例,方能对不同地区GI概念及其规划实践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为我国的规划实践提供经验的借鉴。本文对英国、美国两个城市的案例作进一步研究。

公共设施设计案例分析

九个公共设施案例分析 寸录 公共信息设施 ---- 标识设施 公共交通设施——公交站点 I 行车停放设施 四、 商丄〃艮务设施- -—售货亭 五、 公共管理设施 -—树池篱 八、 公共照明设施- -—广场照明 七、 公共卫宀设施 -垃圾箱 八、 公共配景设施- -—景观雕翊 九、 无障碍设施一- -无障碍卫生 休息游乐设施 、

'、公共信息设施标识设施 、标识设施指在城市公共空间利用建筑、构筑物、 场地、空间等设置的给人行为指示的公共服务设施。具有显著的记号作用和通俗易懂的特点。 、标识设施包括的内容: 指示牌、门牌标识、路名指示牌、 大楼指示系统、商业招牌、公交车站 牌、交通信息屏、导游图等。 、形式: 屋顶塔式、独立式、地面固定式、 壁面固定式、悬挂式等。 四、设计要点: 1.醒目度。即在视野中,标志较其背景更容易引起注意的程度。 醒目度主要考虑的内容是标识牌本身及其背景之间的关系。在标识牌的规划设计中标识牌与周围环境的统一协调是标识设计的整体目标。但标识不能过分 与环境中各元素类 似,其要具有足够的 可识别性。在旅游的 过程中,能够明确的 看到各种标识牌可以 给游客节省寻找各种信息的时间,使游客的游览过程更顺利,节省

游客时间,保护了游客的利益。 2.觉察。即人的视觉系统从视野中感受到刺激的能力。标识 系统的功能主要在于传达信息,而信息传播是视觉传达的中心主题。 同时,与视觉传达有关的各要素中最重要的即是“色彩”,不同的 颜色可以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反应。因此在标识设计创作中,不但要有主观性色彩的积淀和经验,而且要理性地运用各种色彩为标识设计服务。 3.视角。即从观察者眼睛向标志长轴方向两端点的连 线 所夹的角。景区标识的视角主要有平视、仰视、俯视、鸟瞰四种。平 视的效果给人感觉便捷、 规则、有序;仰视的效果 给人感觉稳定、雄伟、 高大具有较强的震撼力 和标志性;俯视时标识给 人一种随意、亲切的感 受;平视视距是标识高度 的1.5?2倍时, 旅游者容易看清标识内容,把握标识全貌。由此 可见,平视设计时要注意留有足够的视距空间。 4.空间秩序感。标识的布局应具有空间秩序感,遵循系统性、 可视性、合理性、安全性、环境统性、视觉效应有效性等原则。 标识之间的距离既不能太近,否侧会让人产生厌烦心理,也不能太远, 否侧会让人没有安全感,身在一个陌生环境中产生恐惧心理。

论未来30年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与战略

论未来30年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与战略 陈玉荣 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科技实力的竞争已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农业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世界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世界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显著特点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技术成果向农业领域的迅速渗透与转移,开始形成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重点的农业高技术产业。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此,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一直是我国政府常抓不懈的一项重要工作。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农业科技在改革创新中快速推进,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农业对科技的依赖会越来越强,但在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新形势下,我们正面临着资源紧缺、基础设施薄弱、耕地连年减少、种粮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情况,因此,把农业科技作为推动农业技术和农业发展的战略高地,重视和加强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将是一项事关国家昌盛、民族兴旺的基础性、战略性、长期性任务。 一、我国农业发展动力分析。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现实状态是:主要粮食作物实际单产仅为品种区试产量的一半左右,农业新品种的产量潜力依然很大;我国耕地中低产田比例占到三分之二,通过改良耕地质量提高单产的空间还很大;气候变化带来农业生物灾害和自然灾害频发,我国农作物平均每年因灾损失率为12.9%,通过灾害防控可以挽回的损失还很多;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整体水平还很低,利用农机农艺融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空间还很大。因此,未来30年,我国农业发展主要受到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的“双重”影响。内部动力包括:1农业基本职能的驱动,给粮食及农产品的生产带来很大发展空间,主要体现在品种光合潜能的利用空间大、土地利用的空间大、良种良法配套集成应用的领域广、农艺与农机结合效率提升的幅度高;2农业功能拓展的驱动,使农业由单一生

天津市建设项目收费标准

天津市建设项目收费标准天津市建设项目收费标准 2005年6月11日 天津市建设项目收费标准

一、土地获取阶段成本测算步骤 第一步:发展部结合研发中心及销售进行简单方案初选,形成项目总平面图,并填写《项目各项经济技术指标明细表》,将方案意图反映为直观数据,便于成本测算。 第二步:依据初选方案进行成本测算,计算项目利润率,判断方案是否合理,利润率是否满足要求,否则需进行方案重选,重新测算,直至方案最优,利润率最大。 二、成本测算方法 1、面积计算统一口径为:可售面积。 2、产品形式需按照建筑类型(多层、高层等)、结构类型(如砖混、框架、钢结构等)以及使用功能(住宅、商业、非经营性公建等)加以分别列项,进行测算。 3、项目综合成本区分住宅、商业、别墅等售价出入较大产品类型,其中不计入可售面积部分(如:地下车库、会所、幼儿园、小学等)成本摊入可售面积部分。 4、项目毛利率=(销售均价-直接成本)/销售均价 项目净利率=(销售均价-完全成本)/销售均价 5、在具体成本测算过程中,应合理预计各项成本需发生的费用,属于有固定收费标准的项目,按照标准进行预测;属于经验判断项目,结合以往类似工程

及项目实际测算。 6、具体各项明细测算经验总结:以杭州市区标准为例。 序号 项目名称 收费标准 备注 一、 土地成本 1 地上物拆迁安置补偿费 含在地价中(见土地出让合同) 2 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政府收益 评估地价*20%(见土地出让合同) 3 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配套费(大配套) 城镇普通商品住宅项目 不大于165元/平方米建筑面积 指小区地块红线外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大配套的费用,包含区外给水、雨

21世纪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战略重点

21世纪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战略重点 我国农业基础研究的重点与方向 针对未来30年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对基础理论与方法的需求及我国的基础研究能力,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开展工作,其重点是: 1、主要农作物杂种优势及其利用的生物学基础的研究,使我国在水稻、油菜、小麦、大豆等作物杂交优势研究开发与应用方面继续保持国际领先水平,杂交玉米、棉花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我国主要农作物品种在提高粮食作物单产中的贡献率达到30%以上。 2、光合作用高效光能转化的机理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为大幅度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及新思路、新途径。 3、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创新及重要新基因发掘与有效利用研究。重点在水稻、小麦、大豆中发掘新基因,开展基因的标记、克隆、转移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 4、粮食作物高产优质的生理及分子基础研究。从分子-细胞-器官-个体-群体不同层次上对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和抗逆的生理生化机理研究,为大幅度提高农作产量与品质提供科学依据。 5、水稻生殖发育重要基因的分离与功能分析。获得较为完整的水稻生殖发育及禾谷类作物中利用遗传操作的方法,为有效的改善作物生产能力和品质发挥直接的效应。 6、畜禽遗传育种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开展畜禽功能性基因组(猪)及重要经济性状(肉、蛋、奶)基因定位研究、畜禽超高产育种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以及畜禽遗传资源评价、保护和利用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全面提高畜禽遗传育种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 7、重大畜禽疫病原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研究。为下世纪研究开发防检技术和基因工程产品、制定科学合理的防疫政策,提高动物防疫技术整体水平、丰富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方法,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8、森林植被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调控机理研究。研究森林植被对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影响机制、森林植被对土壤侵蚀与土壤环境影响机制、森林植被下垫面与大气水热耦合机制、森林植被与生态环境协同变化的调控机理,为我国国土保安和生态环境安全、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促进我国生态工程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分类方法

摘要:我国的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渐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体系,对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进行分类,有利于推动设施农业工程的建设工作,促进农业工程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文章分析了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分类方法及其各自的特点。 关键词:农业工程;设施农业;分类方法 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一直是我国发展社会经济的长期战略任务,其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发展设施农业。数十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研究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从简单的工程技术,一直发展到如今的系统性强、科学、合理的综合体系,并在其中融合了多学科、多门类科学知识,作为我国设施农业技术发展的战略指导。尽管我国大部分学者归纳和综合研究设施农业技术,但是对于其充分把握的程度还是比较低,无法更加完整和深入地研究整个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体系。对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进行分类,能够充分掌握其中存在的规律,为建立完善的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学科体系打好基础。 一、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含义 所谓设施农业工程是指综合工程手段和某种保护设施,合理控制和调节农业环境因素,为农作物改善和创造合适的生长环境条件,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效率和产量。设施农业工程技术选用的都是先进的农业技术、新型的生产材料,以及优良的工程技术措施,充分利用光热资源作为主要生产能源,调节和控制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如光照时间、环境温度、湿度、营养等各种条件,实现设施农业的优质高产高效生产。 二、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分类的概念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可分为生物技术、环境技术和工程技术,但这一分类方法是根据技术的类型进行划分,只能体现出宏观层面的特征,不能够充分体现设施农业技术中更深、更细的层次结构、时代特点等各方面的特征。所以需要在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广义概念基础上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设施农业工程一直是我国农业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所以其包含的要素也具有一定的广义性,不仅需要根据农业工程的生产工具进行分析,同时还需要根据生产者、生产对象以及生产环境进行分析。研究和分析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广义要素,有利于构建一个联系性强、相互作用的以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作为主体的有机整体,其主要内容涉及到自然技术、社会技术和人文技术等多种社会学科内容,形成合力的技术系统,并有效体现系统的人文科技精神。所以总的来说,要充分发挥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重要作用,首先要提高农业组织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增强生产者的综合素质,才能有效促进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发展方式的转变,并随之解决转变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三、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分类的主要特征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实际上是一个繁杂的技术系统,系统内部的各项技术相互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性,既能够相互作用,也能够相互影响,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特定功能就体现在这些技术相互作用下,所以对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系统进行合理的组织结构,能够有效放大各项技术的功能,所以在对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进行分类时,应注意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主要特征: 3.1层次性复杂的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系统由多个小系统组合而成,所以在进行分类时,需要通过解释不同层次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之间不同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完善研究内容,同时提高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层层递进,从低到高逐渐增加分类的层次。 3.2稳定性分类时,全面根据设施农业产业的发展情况、技术创新的过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研究,增强系统结构的独立性、长期性和基础性,放大细分技术的功能,提高系统的功能水平,充分发挥设施农业工程技术。 3.3开放性开放性是推动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发展和创新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分类工作的本质要求,能够有效长期保持技术系统的动态性和成长性。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体系,是一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问题与对策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依赖于农业科技的发展?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阶段,对农业科技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需求?本文就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字:农业;科技;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The Developing Status,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Industry Abstract:The agri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improv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epend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t present, China's agriculture is in the stage of extensive to intensive transformation, a higher reques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een set.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China are discussed. Key words: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ing Status; Problem; Countermeasure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生产在我国已有上千年历史,但是目前我国仍面临着生产水平相对落后,农产品产量偏低,农产品质量有待提高等一列问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分工的变革,农业生产劳动力转移,农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均以“三农”为主题,体现了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和重视?农业科技是农业生产的强大推动力,提高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对于促进农业生产的良种化?机械化?集约化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本文就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一?现状 (一)农业技术发展迅速 在“科教兴农”的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农业科技蓬勃发展,国家对农业领域科研投入也稳步增长?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源泉和动力?国家大力支持农业类科研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发展,目前我国农林类“985”或“211”高校有中国农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七所,农业部直属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热带作物科学院三院?近年来,国家不断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广大科研工作者潜心科研,如黄路生院士团队为解决仔猪断奶前腹泻问题给出了答案[1],王辉教授为小麦的良种繁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以及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大大提高了动植物的品种选育速度[2]?为适应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教育部设立了“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3],专注于农业科技型人才的培养,这对于提高我国农业应用研究水平和农业技术的推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完整版)天津市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现行标准范本).doc

天津市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协议书 ( 参考填写格式 ) 发包人:(全称) 承包人:(全称)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 筑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 实信用的原则,双方就本建设工程施工事项协商一致,订立本合同。 一、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 工程地点: 工程内容: 群体工程应附承包人承揽工程项目一览表(附件1) 工程立项批准文号: 资金来源: 二、工程承包范围 承包范围: 三、合同工期 开工日期:

竣工日期: 合同工期总日历天数:天。 四、质量标准 工程质量标准: 五、合同价款 金额(大写):万元(人民币) ¥:万元 六、组成合同的文件 组成本合同的文件包括: 1、本合同协议书 2 、中标通知书 3、投标书及其附件 4、本合同专用条款 5、本合同通用条款 6、标准、规范及有关技术文件 7、图纸8、工程量清单 9、工程报价单或预算书 双方有关工程的洽商、变更等书面协议或文件视为本合同的组成部分。 七、本协议书中有关词语含义与本合同第二部分《通用条款》中分别赋予它们的定义相同。 八、承包人向发包人承诺按照合同约定进行施工、竣工并 在质量保修期内承担工程质量保修责任。

九、发包人向承包人承诺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和方式支付合同价款及其他应当支付的款项。 十、合同生效 合同订立时间: 合同订立地点: 本合同双方约定后生效。 发包人:承包人: (公章)(公章) 住所:住所: 法定代表人:(盖章、签字)法定代表人:(盖章、签字)(或授权委托人)(或授权委托人) 联系人:联系人: 电话:(电话: 传真:传真: 开户银行:开户银行: 账号:账号: 邮政编码:邮政编码:

公共设施设计案例分析报告

九个公共设施案例分析 目录 一、公共信息设施——标识设施 二、公共交通设施——公交站点 ——自行车停放设施 三、休息游乐设施 四、商业服务设施——售货亭 五、公共管理设施——树池篱 六、公共照明设施——广场照明 七、公共卫生设施——垃圾箱 八、公共配景设施——景观雕塑 九、无障碍设施——无障碍卫生设施

一、公共信息设施——标识设施 一、标识设施——指在城市公共空间利用建筑、构筑物、场地、空间等设置的给人行为指示的公共服务设施。具有显著的记号作用和通俗易懂的特点。 二、标识设施包括的容: 指示牌、门牌标识、路名指示牌、 大楼指示系统、商业招牌、公交车站 牌、交通信息屏、导游图等。 三、形式: 屋顶塔式、独立式、地面固定式、 壁面固定式、悬挂式等。 四、设计要点: 1.醒目度。即在视野中,标志较其背景更容易引起注意的程度。醒目度主要考虑的容是标识牌本身及其背景之间的关系。在标识牌的规划设计中标识牌与周围环境的统一协调是标识设计的整体目标。但标识不能过分与环 境中各元素类似,其 要具有足够的可识别 性。在旅游的过程中, 能够明确的看到各种 标识牌可以给游客节 省寻找各种信息的时间,使游客的游览过程更顺利,节省游客时间,

保护了游客的利益。 2.觉察。即人的视觉系统从视野中感受到刺激的能力。标识系统的功能主要在于传达信息,而信息传播是视觉传达的中心主题。同时,与视觉传达有关的各要素中最重要的即是“色彩”,不同的颜色可以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反应。因此在标识设计创作中,不但要有主观性色彩的积淀和经验,而且要理性地运用各种色彩为标识设计服务。 3.视角。即从观察者眼睛向标志长轴方向两端点的连线所夹的角。景区标识的视角主要有平视、仰视、俯视、鸟瞰四种。平 视的效果给人感觉便捷、 规则、有序;仰视的效果 给人感觉稳定、雄伟、 高大具有较强的震撼力 和标志性;俯视时标识给 人一种随意、亲切的感 受;平视视距是标识高度的1.5~2倍时,旅游者容易看清标识容,把握标识全貌。由此可见,平视设计时要注意留有足够的视距空间。 4.空间秩序感。标识的布局应具有空间秩序感,遵循系统性、可视性、合理性、安全性、环境统一性、视觉效应有效性等原则。标识之间的距离既不能太近,否侧会让人产生厌烦心理,也不能太远,否侧会让人没有安全感,身在一个陌生环境中产生恐惧心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