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3611高效课堂八年级历史学科教学设计第 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第课时(总第课时)

主备教师:张志学执教教师:备课组长签字年级主任签字

(一)自主学习(自学阶段)

(二)课堂实施

世纪初,世界上最畅销的纯碱是“红三角”牌纯碱。为中国的制碱工业做出突出贡献的

(1)图一的名称是——,图二的人物是

(2)图一交通工具传人中国,有何作用?

(3)图二人物有何杰出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关系 近代以来,关于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的问题,学界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中国人只讲求实用的技术,而缺乏真正的科学。我们到底应当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事实并非如此。中国古代的科学是非常发达的。比如,在数学方面,祖冲之关于圆周率的计算,准确到小数点后七位,在世界上领先了一千年。《墨经》中光学部分,虽然只有八条,但次序安排合理,逻辑严密,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光学著作。在化学方面,西汉时的《淮南万毕术》发现了金属置换反应。东汉末年的《周易参同契》认识到了物质进行化学反应时配方比例关系。东晋时的《抱朴子》发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而中国人在天文学、地学和医药方面的成就,更是有口皆碑,就不必细说了。 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与如何定义科学有关。李约瑟认为,近代科学与古代科学的区别是将数学与实验结合起来。他分析伽利略方法的特点是:(1)从所讨论的现象中,选择出几个可用数量表示的特点;(2)提出一个包括所观察各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式在内的假说(模型);(3)从这个假说推出某些能够实际验证的结果;(4)观察,然后改变条件,再观察即进行实验(反复实验),尽可能把测量结果用数值表示出来;(5)接受或否定第二步所作的假说;(6)用已经接受的假说作新的假说的起点,并让新的假说接受考验。如果按照这样完整的六步进行才算是科学研究的话,不仅中国古代没有,西方也没有,就连文艺复兴的巨人达·芬奇也还没有做到这一步。 上世纪80年代有位留美学者说中国古代一无对科学的兴趣,二无科学教育,三无科学的思想方法,四无对科学作用的认识。我认为,这种看法过于偏激。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为了解决自己的衣食住行,就必须发展生产,必须去认识自然界,去发展自然科学,只是关注的程度有所不同,发展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中华民族能够持续发展几千年,没

2020高中历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2.1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45分钟作业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学习视点 重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难点: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造成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深刻社会原因。 课前预习 一、纸的发明 1.背景:秦汉时期,以________和丝织品作为主要书写材料,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2.经过:西汉早期可能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东汉________改进了造纸术。 3.外传:公元8世纪,________开始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之后,造纸术传到欧洲。 4.意义:使得________的记录、传播和继承有了革命性的进步;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最为显著。 二、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 1.发明 (1)战国时期出现了“________”。 (2)宋代出现了指南鱼,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________的技术。 2.外传: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________。 3.意义:指南针应用于________,对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为郑和下西洋和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技术保证。 三、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1.发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具有了有关硫磺和硝石的知识;东晋________的《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 2.使用:________,出现了火箭和火炮;明代出现了早期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 3.外传:12、13世纪,火药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4.意义:为资产阶级打败________创造了条件。 四、印刷术的进步 1.概况 (1)雕版印刷术:唐代的________,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活字印刷术:宋代________用胶泥制作的活字排印,提高了印刷效率。 (3)元代王祯创制了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明代中期出现了铜活字。 2.外传:由波斯传到了西方。 3.影响:推进了文化的传播;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________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五、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 1.特点: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________的关系;比较重视总结________,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2.影响:中国文化具有强调实用技术,忽视________的倾向。 答案: 一、1.竹木简牍 2.蔡伦 3.阿拉伯人 4.信息 二、1.(1)司南(2)指南针 2.欧洲 3.方向测定

_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_简介

科学学研究000321 科学学研究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2000 Vol.18 No.3 P.107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是我国也是世界第一本全面展示和系统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和21世纪科技前沿探索中有着重大促进作用”的论著.尽管当代文化和文化史学界比较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现代价值的研究,但是至今只承认其对当代的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爱国主义教育功能,近10多年来也开始注意其对当代科技政策和管理科学的促进作用.但是,一个较普遍的观点则认为,在科学技术发展已十分先进的今天,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科学技术)对当代科学技术不可能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然而历史的发展常是出人意外的,科学技术新的综合性潮流的崛起和面临越来越多复杂性、非线性和自然史问题的探索,已越来越显示:中国传统文化(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经济、伦理、哲学,乃至宗教等)在当代和21世纪科技前沿探索中有着广泛的、重要的促进作用.本书的意义就在于组织了多学科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对近年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第一次集大成的工作,向学术界全面系统地展示了这一全新的学术领域,必将有助于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自己的科技领域中自觉地发挥我们民族文化的优势. 本论文集主要是北京"天地生人学术讲座”所积累的学术成果.1990年创办此"讲座”至今已有290多讲,共组织近600次学术报告.其中约有150个报告是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科技前沿发展”内容的.在此"讲座”基础上,1995年以"中国传文化与当代科技前沿发展”为主题的第58次香山科学会议顺利召开,与会专家一致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科技前沿探索中有着广泛的促进作用,并联名发表了题为<中国传统文化在21世纪科技前沿探索中可以做出重要贡献>呼吁书,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之后又出现不少论文和笔谈. 鉴于上述成果,在浙江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这部专著性论文集问世了.本书分七编,百余篇论文对此全新学术领域进行系统展示和全面论述:第一编,总论;第二编,系统思维与当代科学整体化;第三编,古代自然史料与当代自然史探索;第四编:天人合一观与当代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第五编:当代大型工程的历史论证;第六编:传统科技基因与当代科技创新;第七编:科技传统缺陷的研究与当代科技发展.本书前六编,主要谈中国传统科技的光辉成果在当代和21世纪科学技术中的作用;第七编是实事求是地反映了中国传统科技的不足,并提出了系统深入研究这一领域的历史任务.本论文集的出版,将助于这一领域的系统深入研究,并能使更多的人了解这一领域、投身于这一领域,以完成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任务,开创富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现代化道路. 真海松 出版日期:2000年9月19日 万方数据 file:///E|/qk/kxxyj/kxxy2000/0003/000321.htm2010-3-23 2:54:14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试题及解析:_5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人教版)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试题附详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2005年11月,我国科学家已成功研制出“人用禽流感疫苗”。我国东汉末年为防治传染病而写成《伤寒杂病论》的医学家是( ) A.扁鹊 B.华佗 C.张仲景 D.蔡伦 2.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天工开物》的作者是( ) A.贾思勰 B.郦道元 C.宋应星 D.徐光启 3.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我国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某一古代建筑的描述如下:“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在明代,又继续加以修筑,使之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这一古代建筑是( ) 4.“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皮日休诗中的“千里赖通波”是指大运河( ) A.成为南北交通枢纽 B.有千里之长 C.起到防洪作用 D.发挥灌溉作用 5.与右图相关的信息是( ) A.唐朝毕升雕版印刷术 B.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

C.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D.唐朝张仲景发明火药 6.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促进了航海事业发展的是( ) A.造纸术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7.“文字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字的出现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没有文字,就无法全面了解过去的文化和文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下列各项中属于我国最早文字的是( ) 8.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中国某典籍,全句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你认为该典籍是( ) A.《韩非子》 B.《孙子兵法》 C.《道德经》 D.《论语》 9.“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互相转化的道理,这和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张不谋而合。这位思想家所属的学派最有可能是( ) A.儒家学派 B.法家学派 C.道家学派 D.墨家学派 10.某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介绍一位历史名人时,展 现右图画面,该名人是( ) A.孔子 B.孙武 C.墨子 D.孟子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科技和文化竞争 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民族存在主体的国家之间的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相互之间角逐,被置于一个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更广阔和开放的世界历史舞台上,这种竞争和发展的共存使各个国家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会空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从政治、经济到文化软实力、民族精神,各个领域,无时无处不在进行着激烈地碰撞与磨合,在这种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巨大作用被凸显出来,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科学技术的实力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在这个世界历史大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和其所处的地位。 当今的世界大舞台无疑是全球化的,从有形的人口、产品、资本到无形的理念、文化、意识形态,这些介质在世界范围内无比自由的得以流通。这种流通带来了世界范围的物理概念的消失,世界人民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在这里,国家和民族的概念受到了冲击,每一个个体与世界整体无比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人类面临着的是全球问题,接触到的是全球资讯。而这样的世界地球村的形成无疑是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伴生物,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指数函数速度的增长,把人类从记忆中的农耕劳作、手工经济、祭天祈福、兵车马行的古代社会带入到了如今的现代化大生产、电子化生活、交通便利的全球社会。 然而,国家仍然是民族的存在主体,仍然是国际活动的主体,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旺仍然是各个国家民族不变的主题。各国在把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武器强大自己的同时,传统文化也同样成了各个民族用作保护自己的特色化发展、抵制全球化浪潮的另一件武器,科学技术和文化成了新的国际形势下各国维护国家主权的两把利器。 传统的国家主权主要是指领土、领海、领空的主权。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肆虐、大国关系的新的变化,国家主权问题更涉及到信息主权、生态主权、文化主权等更广阔的范围。一个国家的稳定发展需要军事实力、经济水平、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共同的保障。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都有其不可抗拒的规律。历史总是有章可寻,回顾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当前的国际竞争形势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强者生存有着可以比照的相同历史痕迹。达尔文的“物竞天择”、自然界的“丛林法则”在人类社会的历史潮流中仍然具有普适性。 各个国家只有在用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硬实力提升的同时,用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来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在适者生存的国家丛林中立足。 二、不平衡发展下的文化侵略 然而,不可回避的是,目前存在于国际交往中的仍然是不公正的国际旧秩序,各国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不同的形式依旧存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并没有带来世界的永久和平,“弱肉强食”在经济繁荣、世界大同的面具下悄然进行。 文化帝国主义成了让世人担忧的新的名词,它是在20世纪60年代“新帝国主义”的国际环境下诞生的。所谓“新帝国主义”,指的是在二战后许多殖民地国家获得民族独立的条件下,帝国主义的扩张战略由军事手段和直接的殖民统治为主,转向以经济和文化控制为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反思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教学反思 田庄中学----李洪敏 通过本课教学,在广大教师的评课与指导中,在同学们接受过程中,我认识到了教 学中的闪光点与不足之处,反思如下: 闪光点: (一)本课教学设计基本上贯穿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即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 主体地位,调动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有效指导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和 全面发展。具体表现在: 1、对本班学生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2、制订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目标。 3、选择了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策略。 4、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本课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基础教育课改所提出的“以发展为本”的理念, 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 1、有机整合了“三维目标”。 2、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双提高。 (三)本课的教学对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的综合运用进行了尝试,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1、教师打破常规,一反教科书先介绍两位科学家,后介绍两位思想家之顺序,而将其颠倒, 并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统领全文,大胆创新,此举并不违反教学理论。 2、发挥了学生的首创精神,教师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强调了学生合作与 交流的作用,最后让学生自我反馈。 3、不歧视问题学生,发现和发展了学生特别是问题学生的智能强项 不足之处: 通过教学发现课堂时间比较紧张。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要想充分发挥学生对探究问题的自主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则时间的矛盾总是存在的,把握不好就会使一个问题的讨论面太大,时间拖得太长,还会远离研究主题,浪费时间等等。 所以我们老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使每个环节十分严密,力争排除一些客观干扰因素,也就是要把握好引导的“度”,对于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培养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问题也值得再讨论。 堂堂讲,堂堂练,堂堂思,反思中,让我的教学得到实践,水平得到提高,课堂效率也在稳中上升。

杨振宁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

杨振宁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 【内容提要】近代科技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为什么受到强有力的抗拒?科学技术在中国的未来走向如何?著名的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近年来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并提出了独到的看法。本文对此作了介绍与评述。( 燕南, https://www.360docs.net/doc/c15320799.html, )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科学技术/欧几里德几何 一引言 文艺复兴以后,近代科学在欧洲迅速产生,以1687年牛顿出版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标志,近代科学革命到达高潮,这本已是历史,然而,问题是:“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在应用自然知识满足于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胜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1)这一问题难倒了20 世纪的科学史学家和其他许多学者。由于该问题是英国著名科学史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90——1993)最初提出,后包括李约瑟本人在内,至今无人能给出满意的答案,遂被称为“李约瑟难题”。作为近代科学革命之后,有中国血统和中国文化背景,又为世界科学做出巨大贡献,与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等并列的科学家——杨振宁对这个问题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中国科技的未来发展等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提出了一些独到的看法。( 燕南, https://www.360docs.net/doc/c15320799.html, ) 二中国古代没有发展出欧氏几何及其逻辑系统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主要原因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发,杨振宁认为,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李约瑟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经成篇地讨论过这个问题,并给出了种种理由:中国早期的哲学如阴阳五行等理论尽管曾促进过中国早期的科学发展,可是这些理论本质上的经验性和思辨性在后来却成为阻碍实验科学在中国产生的原因;中国没有充分发展资本主义是实验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基本的社会原因;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不鼓励、甚至是抑制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产生。…… ( 燕南, https://www.360docs.net/doc/c15320799.html, ) 杨振宁指出:“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和其中的某些自大有关系。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想把世界上所有的问题一下子都解决了。……他们第一想解决人文问题,第二想从总体上解决人文问题。”(2) 因此,他们不愿去做具体的事情。古希腊的哲学家中,也有人企图总体上解决所有的问题,“可是他们也有人从事非常具体的问题”。( 燕南, https://www.360docs.net/doc/c15320799.html, ) 从解决具体的、现象的问题入手,“希腊人发现正立方形只有5 个,这是非常美妙的画像,而这个画像如果没有准确的几何思想是不可能想到这个定理。后来有人说欧几里德所以写了欧几里德几何,就是因为要证明这个定理。这是西方思想方向的结晶。” (3) 欧氏几何的产生并不是孤立的。在力学方面,阿基米德为了鉴别皇冠的含金量,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和研究。在一次洗澡时,他感觉到身体受到向上的托力,由此悟出了解决皇冠问题的方法,同时发现了著名的浮力定律。此外,阿基米德还发现了杠杆原理。 随着欧几里德几何、阿基米德浮力定律等力学原理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是与之相关的一套逻辑思维方法、逻辑系统的诞生,这些为近代科学在西方的产生奠定了逻辑及方法基础。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与文化第40讲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练习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与文化第40讲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练习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卓著。古代中国的艺术独具东方神韵。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相互渗透,京剧成为中华文化的国粹,形成了鲜明的民族艺术特征。从先秦到清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灿烂辉煌。现代中国文化事业曲折发展,人民教育事业也历经曲折。科学技术方面,“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银河”系列计算机、“神舟”系列航天飞船,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突出成就。 一、四大发明 1 2.

《金史》中记载:“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材料描述的科技成就是什么?开始用于军事是在何时?对欧洲社会的转型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成就:火药。时间:唐朝末年。作用:有助于新兴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二、其他成就 1.数学 (1)先秦:出现九九乘法口诀;发明了筹算计数法。 (2)东汉:应用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成书,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形成。 (3)魏晋南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领先世界大约1000年。 2.天文历法 (1)天象观测 ①留下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彗星和太阳黑子的记录。 ②《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2)天体观测仪器:郭守敬创制简仪。 (3)历法:元朝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了三百年。 3 其中《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为什么中国古代与农业相关的科技成就突出? 提示: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业在古代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统治者重视农业,因而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得到发展。 1.(经典再现)下列中国古代科技著作中,成书于汉代的是( ) A.《本草纲目》B.《齐民要术》 C.《九章算术》 D.《石氏星表》 答案:C 2.(经典再现)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科技发展的因素

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科技发展的因素 摘要: 精神形态的科学技术属于文化的一部分,物化科学技术则属于现实生产力。科学技术革命发生的基本原因除了生产的需要之外,便是文化的孕育。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近代、现代、乃至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与科学技术革命,都产生过深刻影响。中国传统用文化对于科技的发展有利也有弊,我们应该辩证的去看待这个问题。本文主要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科技发展的因素,这不仅能引导我们更加全面地客观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科技发展的关系,同时也能促使我们在现代科技发展中不断改革和进步。 关键词:传统,文化,科学,技术,因素 传统文化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在制定、实施和改进技术创新政策时必须考虑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具体国情,文化的变迁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我国的技术创新政策及其相关的配套政策是可以加速或控制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的,相应的,传统文化也对我国科技发展过程有着一定的导向作用。文化与科技发展在互动的过程中必然有取舍的问题,那么是取还是舍,要根据科技发展的事迹情况来定。但是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积攒,有些思想是不可动摇的,这对于科技发展有着一定的制约,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主义缺乏西方“平等、自由、民主”精神,导致了封建专制,这对于科学,人才和思想都是一种压抑。因此我们应该把文化中的这些制约科学发展的不利方面剔除,同时吸收借鉴外国的先进文化思想,外国文化崇尚对真理的追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具有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注重对自然的探索。为我们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不断改革和进步提供参考。本文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科技发展的关系进行解读,从而去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科技发展的因素。 1. 对于天人合一的重度推崇 中国古代文化是在历史变迁中逐步完备其独具特色的传统的。这一传统从朦胧到明确的转变时期大致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当文明的进步把地理上浑然一体的中国大陆联系为社会整体时,当历史在小国寡民与大一统帝国之间作出抉择之后,中国传统文化便深深烙上了由此而导致的物质生活与社会生活方式的印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的中国古代自然观,在其中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思想,是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观。古代的中华民族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开拓了民族的生活空间,并稳定地保持着。陶醉于这一胜利的中国人把自己的国家看作世界的中心和主要部分,进而认为整个天地、整个宇宙都在他们的视野之中。他们虽依然同蒙昧时代的人类一样畏惧、崇拜着“天”,但却已当仁不让地将自身置于“天”之意志的执行者,“天”之利益的维护者的地位;或者说,他们并不简单地把自己看作“天”的奴隶,而是把自己看作天的某种化身。他们宁可将一切未知事物都驱入“天命”的领地,以否认自己的无知,从而使自己的观念被封闭在一个稳固的城堞之中。

古代科技与文化知识梳理

古代科技与文化知识梳理 1.四大发明 造纸术: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初年已有用于书写绘图的纸,人们开始用丝絮和麻纤维纸。105年,东汉蔡伦改进 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造纸术后来东传朝鲜、日本,西传印度、阿拉伯。唐朝时,阿拉伯人将造纸术经北非传入欧洲。 印刷术:隋唐时候已有佛经、日历、诗集雕版印刷品,868年印 刷的《金刚经》卷子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北宋毕昇发 明陶活字印刷术。元朝出现了锡、木、铅、铜活字印刷术。后来活 字印刷术传入朝鲜、日本、埃及和欧洲。 指南针:战国时,我国人民已经发现了磁石指南北的特性,制造了用以指示方向的“司南”。后来又制成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用 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火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了火药。唐朝《千金方》中记载了制火药的方法。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北宋时,在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用来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当时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 火炮等。明朝时采矿开始用火药爆破法。元朝时,火药和火器由阿 拉伯人传入欧洲。 2.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带领民众在岷江修建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3.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创造。 4.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安济桥)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石拱桥。 5.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农学名著。

6.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7.故宫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建筑和宫殿建筑的典型风格,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 1.春秋时期,公元前613年鲁国天文学家观测到一颗慧星并作了最早记录,比欧洲早600多年;我国历法已经形成固定系统,基本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西方早160多年。 2.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书中记录了800个恒星以及五大行星运行情况。当时还测定了一年中的主要季节。 3.《周髀算经》是编写于公元1世纪的一部天文著作。 4.汉武帝时期,天文学家制订出我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载,世界最早。 5.东汉科学家张衡创造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发明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并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6.唐朝僧一行的《大衍历》表明我国历法体系成熟;实测得到地球子午线的长度,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对子午线的测量。 7.北宋沈括创制的“十二气历”是一种先进、合理的历法。 8.元朝科学家郭守敬制造了十多种天文仪器,对天象进行实际观测;精密推算出一年为365.2425天,编成《授时历》,同现行公历一年的周期相同,比现行公历确立早300年;他主持了元朝规模空前的天文测量工作,最北观测点是北海(在今西伯利亚),最南的观测点是南海(在今西沙群岛)。 1.《皇帝内经》是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著名医书,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no.1)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第21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学习目标】 詹天佑、侯德榜及其代表性成就(√) 魏源和严复的主要思想(√) 【知识梳理】 一、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及成就: 年,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全线通车,它的设计督建者是 。他出色地完成了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处艰难的 隧道工程,设计出 路轨,以减缓坡度,确保行车安全。地位:这 是 。 二、化学家侯德榜及成就: (时间),我国著名化学家 ,制出纯 碱,并撰写 一书,公布制碱奥秘。为表彰他的贡献,这种制碱法被命名 为 。 1、背景:近代以来,列强入侵,国家危难,一些爱国的思想 家认识到要改变现状,就必须学习西方的长 三、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 处。 2【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右图是20世纪初青龙桥站西“人”字形轨道上下行车 的情景。这种设计是应用在哪一条铁路上 ( ) A . 京广铁路 B . 京沪铁路 C .京张铁路 D . 京九铁路 2、右图为建在青龙桥车站的一座人物铜像, 这是纪念科学家 ( ) A .詹天佑 B . 魏源 C .严复 D .侯德榜 3、20世纪初,世界上最畅销的纯碱是“红三角”牌纯碱。为中国的制碱工业做 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 A .张謇 B . 詹天佑 C .侯德榜 D .邓稼先 4、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整体落后,但仍然出现了跃居世界前列的科学技术,这一 技术产生在( ) A .农业科技 B .文化教育 C .电子工业 D . 化学工业 5、近代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家是( ) A .魏源 B .林则徐 C .严复 D .康有为 6、严复翻译的著作是( ) A .《海国图志》 B .《四洲志》 C .《天演论》 D .《三国志》 二、非选择题 7、鸦片战争后,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革新救国的方法。下图是其中的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的影响

摘要 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伟大民族,几千年文化的发展与积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行为。传统文化对科技发展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的封建性、专制性、宗法性和保守性也制约着科技的发展与文化的创新。另一方面,它又对科技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本文从解析传统文化入手,重点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及阻碍因素,指出了传统文化也面临着挑战。科学的发展、社会和经济的进步都呼唤着新的科学、新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产生和发展起着有益的导向作用,中国的科技发展也势必在未来的时代取得成功。 关键词:传统文化科技制约推动影响

前言 1.概述 1.1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人民创造的一切。传统,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世代相传相继。所谓“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而广义的文化是指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形成较稳定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精神的表现,称为民族魂或民族性格。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世代相传有一定特色的思想、道德、风俗、心志、文化、艺术、制度等等,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代创造的文化的综合,它代表和反映了我们祖先的心灵和智慧。由于它具有被社会所接受的认同性和稳定性,它对科学技术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又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 1.2科学技术 科技是科学技术的简称。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

高考历史专题提升训练五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

培优点五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 一、高考知识点命题研究 典例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6,4分)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典例2.(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6,4分)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二、知识点精准提分集训 一、选择题 1.据《周礼》记载,大司马的属官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大司徒的属官土训“掌道(解释)地图,以诏地事”,遂人“以土地之图经田野”。这一记载反映出西周() A.中央集权开始萌芽B.分权制约意识已经出现 C.国家专营局面形成D.地图绘制已有相当水平 2.《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身、心、行共同构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谐发展。“德”管的就是心,(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材料认为《黄帝内经》()

A.蕴含了朴素的唯物论思想B.强调了中医医德的重要性 C.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D.奠定了传统中医学理论基础 3.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王徵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赘述。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B.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 C.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D.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盛行 4.下表是1600年前后中西方科学家关于科学研究方面的论述和方法。由此可知,此时中国()科学家论述方法 伽利略 没有它们(数学),人们就会在黑暗 的迷宫中徒劳的徘徊 在比萨斜塔演示自由落体定律, 伽利略利用望远镜观察天文 朱载堉凡天地造化,莫能远其数依凭象器测验天文,治历之本 徐光启盖凡物有形有质,莫不资于度数在上海试种甘薯,在天津种水稻 A.孕育了近代科学精神B.固守了传统经学的藩篱 C.徘徊于传统科学范式D.对外来文化的积极汲取 5.下图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的某一成就,与图片对应的文字材料应为() (第4题) A.“竹火鹞,编竹为疏眼笼,形微修长,外糊纸数重,刷令黄色” B.“夫其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贞。含章蕴藻,实好斯文。” C.“水浮多荡摇,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 D.“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6.图4是古代中国某时期形势示意图。据此推断,下列能反映这一时期时代特征的文学诗句是()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第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一、课前检测 1.1905年被清政府任命为京张铁路总工程师的,克服一系列困难,大胆创新,设计出路轨。1909年京张铁路全线通车,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铁路干线。 2.20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化学家,撰写一书,并探索出制碱新工艺,这种制碱法被命名为“”。 3.生活在鸦片战争时期的,编著一书,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的目的是“”。 4.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他翻译了大量外国思想家的著作,以第一部译著影响最大。书中“”“”的进步观点,在当时的中国,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 二、问题探究 1、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有关系吗?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 2、严复和魏源思想产生的背景分别是什么?他们各自的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在他们思想的主张下进行的变革分别是什么?对中国社会进步产生了什么影响? 三、梳理深化 (一)京张铁路

1.时间:1905年——1909年 2.修建者:詹天佑 3.特点:采用“人”字形路轨,以减缓坡度 4.历史地位: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二)侯氏制碱法 1.制造者:著名化学家侯德榜 2.成就:撰写《制碱》一书;探索出制碱新工艺,比欧洲制碱方法成本降低40%。 3.历史地位:打破了欧美对制碱行业的垄断。 (三)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 1.源 (1)生活的时代:鸦片战争时期 (2)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3)代表作:《海国图志》 (4)历史地位: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严复 (1)生活的时代:戊戌变法时期 (2)思想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强保种” (3)代表作:《天演论》 (4)他的进步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也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 四、检测反馈 1.1926年中国的“红三角”牌纯碱,闯入万国博览会,获得金质奖章,为举步维艰的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带来希望,也打破了西方长期对这一行业的垄断。这位为国争光,制造这种先进制碱工艺的科学家是() A.詹天佑 B. 侯德榜 C. 张謇 D. 严复 2.下列观点中不属于进化论观点的是()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C. “世道必胜,后胜于今” D. “优胜劣汰” 3.下列各项中无法形成对应关系的是()

现代科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现代科学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关系科学就是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而现代科学是指16世纪中后叶以来,随着分析方法的形成和深入,由哥白尼、笛卡尔、牛顿等科学巨匠开创和建立起来的科学体系。它是与古代科学理论体系相对并且相互区别的一个概念。众所周知,与现代科学体系相比,古代科学具有更多的模糊性、猜测性。而现代科学则是以理论的清晰性、严密性和可证性为特征的。钱学森从系统科学思想出发提出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钱学森认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从横向上看有11大科学技术部门。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行为科学、人体科学、军事科学、地理科学、建筑科学、文艺理论;这是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到目前水平所作的划分,今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还会产生出新的科学技术部门。所以,这个体系是动态发展的系统。 文化本身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由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根据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的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其核心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其本质是传播。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文化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但它只能进行研究和深入研究,不会在有向前的发展。 现代科学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存在两方面的影响。1543年5月(天体运动运)发表,他创立了以太阳为中心的地动学说(日心说),否定了在西方统治达一千多年的以地球为中心的地静学说(地心说)。哥白尼创立的日心说,即名著《天体运行论》的发表,不但是天文学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推动了天文学研究的飞速发展,而且引起了人类宇宙观的重大革新,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神权的统治,“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中医的四诊八纲是中华民族的创举,但是中医中兵没有给我们以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和过程,现代科技恰恰可以利用其分析方法对其进行研究,以期使中医更好的为人类服务。自然科学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传统文化的进步。一个国家就像一个复杂的机器,没有一定的程序就会陷入混乱局面,要想国家、社会有序不紊的运行必须有良好的社会管理秩序。比如说国家的政治体制,社会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说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的政治体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淹没在历史的潮流中,现代社会科学的发展推动历史的进程。 传统的文化艺术,例如秦岭兵马俑、故宫这些文化遗迹,以及京剧、昆曲等

论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论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概述了中国的科技发展和特点,然后从解析传统文化入手,辩证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及阻碍因素,并就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传统文化,科技发展,展望 科学技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在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中存在和发展的,一定的文化基质构成科学技术发生与发展的社会条件。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集合。这种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溶解在社会的各种制度之中,隐含在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之中,并且经过历史的积淀形成强大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构成了科学技术生长的土壤,它影响着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认识、进行科技创造的思维方式、从事科技活动的实践行为、社会的科技体制以及科技的发展状况。纵观中国各个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概况和各个时期的文化特点,不难看出科学技术打上的深深的文化烙印[1]。 1. 中国的科技发展 东方从前究竟有没有科学呢?东方为什么科学不发达,或者完全没有科学呢?对第一个问题,有些答案似乎确然是没有。薛尔顿教授说:“西方产生了自然科学,东方没有产生。”诺思洛浦也说:“(东方)很少有超过最浅显最初步的自然史诗的知识的科学。” 1.1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成就以技术为主 中国古代有很多令我们引以为自豪的科技成果。中国有四大发明,印刷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这些发明传到西方,极大影响了世界的格局。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过:“我们应该观察各种发明的威力、效能和后果。最显著的例子便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这样的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是世界领先的。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科技取得了令我们自豪成果,但是它们大多是技术成果,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经验得到的一些技术改进,很多著名的发明创造都是直接从生产实践当中总结的经验而来的,并没有深入去研究理论性的东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知识点展示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知识点展示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知识点展示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新编初二历史上册知识点: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希望大家理解这些知识并牢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悠久文化,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文化瑰宝。 1、詹天佑和京张铁路: 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设计出了“人”字型的路轨。 2、侯德榜:撰写《制碱》探索出了新的制碱工艺“侯氏 制碱法”。 3、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编成《海 国图志》。 4、严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他认为要救国,只有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天演论》是他译著的书中影响最大的, 书中阐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论和“世道必进, 后胜于今”的社会进步论的思想。在当时的中国起到了打击封建势力, 对当时中国的知识界起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师夷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摘自《海国图志》 回答:(1)魏源编制《海国图志》的目的是什么? 答: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2)材料提出主要从哪个方面学习西方?你认为这种做法能

达到书中的目的吗,为什么? 答: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不能达到目的。因为仅仅学习军事技术是远远不够的, 如洋务运动学习军事技术,但在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却遭到失败。 严复著《天演论》的背景是什么? 《天演论》提出学习西方是主张和《海国图志》相比有何发展? 答: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给严复以很大的震动,在此背景下,他译述了《天演论》, 魏源的'思想借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来巩固清朝的统治, 《天演论》则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是生物进化论和“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社会进步论,在当时的中国起到了打击封建势力, 对当时中国的知识界起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作用。 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编初二历史上册知识点: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可以认真阅读!s();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知识点展示】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三明质检)《庄子·天下》篇记载:“惠施(人名)有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其中“书”的材质应为() A.龟甲兽骨B.丝帛 C.竹木简D.植物纤维纸 解析:《庄子·天下》是战国时期的著作。龟甲兽骨是殷商时期的,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书”的材质是丝帛、竹木简,竹木简笨重,而丝帛轻,又从材料“其书五车”可以判断是竹木简,故B项错误,C项正确;植物纤维纸出现在西汉时期,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7·海口调研)《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义军见严纲兵来,都伏而不动;直到来得至近,一声炮响,八百弓弩手一齐俱发。”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这一推断() A.依据正确,结论正确 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 解析:三国演义属于小说,有虚构的成分,仅仅用《三国演义》作为依据是不充分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火药用于军事是在唐末宋初的战争中,所以“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的结论错误,故D 项正确。

答案:D 3.(2017·浙江金丽衢十二校模拟)材料一考古工作者曾在新疆、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的汉代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西汉纸的残片。 材料二《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阅读上述材料而得出的结论最为合理的是() A.造纸术诞生于西汉 B.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C.汉代是造纸术发明的重要阶段 D.两汉时代,纸是唯一的文书用品 解析:材料一反映了造纸术诞生于西汉,材料二反映了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A项对材料的理解是片面的;B项说法错误,蔡伦改进而非发明造纸术;D项“唯一”说法错误,故选择C项。 答案:C 4.(2017·福建泉州质检)“书坊自经史子集事类,州县所试程文,专刊小板,名曰夹袋册,高价竞售,专为怀挟(夹带)之具,则书不必读矣。”对此,下列对这段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商品经济渗透到科举考试中 B.反映了科举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C.反映的内容与印刷术发展有关 D.肯定了书坊在普及知识上的贡献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书坊把考试的内容印刷成“夹袋册”高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