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指导原则及其在《中国药典》(20重点

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指导原则及其在《中国药典》(20重点
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指导原则及其在《中国药典》(20重点

《中药制剂分析》

课程论文

中药材 DNA 条形码分子鉴定法指导原则及其在《中国药典》 (2015年版中的应用

药学(药物分析方向 2012级

指导教师:高晓霞

2015 年 11月

摘要:中药材存在多基原物种及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等问题,鉴于传统基原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方法存在局限性,为保证中药材临床应用安全、准确、有效, 有必要增加中药材 DNA 条形码分子鉴定法。如今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药材鉴定领域的应用已逐步深入。《中国药典》 2010年版收载了乌梢蛇饮片、蕲蛇饮片、川贝母药材的 DNA 分子鉴定方法,而《中国药典》 2015年版收载了“中药材 DNA 条形码分子鉴定法指导原则” , DNA 条形码分子鉴定法是利用公认的相对较短的 DNA 序列来进行物种假定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 是传统形态鉴别方法的有效补充。这标志着中药材的分子鉴定由实验室科研层面进入国家标准的应用层面。

关键词:中药材; DNA ;鉴定;指导原则

一、中药材 DNA 条形码分子鉴定指导原则 [1]

1.1定义及原理

该鉴定方法主要适用于中药材 (包括药材、药材粉末及部分药材饮片及基原

物种的鉴定。 DNA 条形码分子鉴定法是利用基因组中一段公认的、相对较短的DNA 序列来进行物种鉴定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 是传统形态鉴别方法的有效补充。由于 DNA 序列是由腺嘌呤 (A 、鸟嘌呤(G 、胞嘧啶(C 、胸腺嘧啶(T 4种碱

基以不同顺序排列组成,因此一定长度 DNA 序列能够区分不同物种。

中药材 DNA 条形码分子鉴定指导原则通过对大样本量中药材进行 DNA 条形

码分子鉴定研究, 建立以 ITS2为核心, psbA-trnH 为辅的植物类药材 DNA 条形码鉴定体系和以 COI 为主、 ITS2为辅的动物类药材 DNA 条形码鉴定体系。

1.2方法与步骤

中药材 DNA 条形码分子鉴定法主要包括供试品处理、 DNA 提取、 PCR 扩增、测序、序列拼接及结果判定,以下内容详细说明各流程中的主要原理及注意事项。

1.2.1 供试品处理除特殊标明外, 药材使用 75%乙醇擦洗表面后晾干, 称取

10~100 Mg 2+备用。

1.2.2 DNA提取 DNA的提取包括破碎细胞壁、释放 DNA , DNA 的分离和纯化, DNA 的浓缩、沉淀与洗涤等基本步骤, 目前常用试剂盒法, 包括植物基因组 DNA 提取试剂盒和动物组织 /细胞基因组 DNA 提取试剂盒。

由于植物类中药材种类繁多, 可根据所研究中药材的具体情况对提取方法加以改进。植物细胞内含有大量次生代谢产物,如多糖、多酚等,这些物质在提取 DNA 的过程中与 DNA 共沉淀, 形成黏稠的胶状物难以溶解或产生褐变, 严重影响 DNA

提取的产量与质量, 以及后

续的 PCR 扩增实验。 EDTA (乙二胺四乙酸螯合 Mg 2+2+或 Mn 2+,抑制DNase (DNA 酶活性; CTAB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是一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可溶解细胞膜, 与 DNA 形成复合物溶于高盐溶液, 降低溶液盐浓度至一定程度, 则从溶液中沉淀, 经离心即可将 CTAB 与 DNA 复合物同蛋白质、多糖类物质分开。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HCl (pH 8.0提供一个缓冲环境,防止 DNA 被破坏。β-巯基乙醇是抗氧化剂,在提取 DNA 过程中加入β-巯基乙醇,可以抑制氧化反应,避免褐化。PVP (聚乙烯吡咯烷酮是酚的络合物,能与多酚形成一种不溶的络合物质, 有效去除多酚, 减少 DNA 提取过程中多酚的污染; 同时它也能和多糖结合,有效去除多糖。因此将 PVP 和β-巯基乙醇配合使用,能够有效地防止 DNA 提取过程中多酚及多糖的污染。

在提取根、根茎、茎木类、皮类的 DNA 时,一定要注意多糖、多酚的去除;提取叶、花、全草的 DNA 时要适当增加水浴时间, 并可将水浴温度降低; 对于果实、种子类以及动物药材类的 DNA 提取可以参考《中国药典》。

1.2.3 PCR 扩增植物类中药材及其基原物种扩增 ITS2或 psbA-trnH 序列,动物类中药材及其基原物种扩增 COI 序列,通用引物及扩增条件如下,具体如有改变见各药材项下。 ITS2序列扩增正向引物ITS2F :5′ -ATGCGATACTTGGTGTGAAT-3′;反向引物ITS3R : 5′ -GACGCTTCTCCAGACTACAAT-3′。 psbA-trnH 序列扩增正向引物 psbAF :

5′ -GTTATGCATGAACGTAATGCTC-3′; 反向引物trnHR :5′ -CGCGCATGGTGGATTCACAATCC-3′。 COI 序列扩增正向引物HCO2198:5′ -TAAACTTTCAGGGTGACCAAAAAATCA-3′; 反向引物LCO1490: 5′ -GGTCAACAAATCATAAAGATATTGG-3′。

PCR 反应体系以25 μL 为参照, 包括 1× PCR 缓冲液 (不含 Mg 2+Cl 2 , 2.0 mmol·L-1Mg 2+Cl 2, 0.2 mmol·L-1 dNTPs,0.1 mmol·L-1引物对,模板 DNA , 1.0 U Taq DNA聚合酶,加灭菌双蒸水至25 μL 。设置未加模板 DNA 的 PCR 反应为阴性对照。

ITS2序列扩增程序:94 ℃ 5 min ; 94 ℃ 30 s , 56 ℃ 30 s , 72 ℃ 45 s , 40个循环;

72 ℃ 10 min 。 psbA-trnH 序列扩增程序:94 ℃ 5 min ; 94 ℃ 1 min , 55 ℃ 1 min ,

72 ℃ 1.5 min , 30个循环; 72 ℃ 7 min 。 COI 序列扩增程序:94 ℃ 1 min ; 94 ℃ 1 min , 45 ℃ 1.5 min, 72 ℃ 1.5 min, 5个循环; 94 ℃ 1 min, 50 ℃ 1.5 min, 72 ℃ 1 min, 35个循环; 72 ℃ 5 min。

1.2.4 PCR 产物检测采取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检测 PCR 产物。电泳后, PCR 产物应在相应的 DNA 条形码序列长度位置出现一条目的条带,阴性对照应无条带。

1.2.5 测序有 PCR 扩增条带的样品送测序公司进行 DNA 序列测定。使用 DNA 测序仪对

目的条带进行双向测序, PCR 扩增引物作为测序引物,测序原理同 Sanger 测序法。

1.2.6 中药材 DNA 条形码序列获得主要包括序列拼接和序列质量与方向 2个方面的内容。对双向测序峰图应用专业软件进行序列拼接, 去除引物区,获得相应的DNA 序列。为确保 DNA 条形码序列的可靠性, 需对测序质量进行评估, 去除测序结果两端的低质量序列。序列方向应与 PCR 扩增正向引物方向一致。

1.2.7 结果判定将获得的序列在中药材 DNA 条形码鉴定系统(http :

//https://www.360docs.net/doc/c210947027.html, 或 GenBank 数据库中应用 BLAST (basic local alignment search tool 方法进行结果判定, 结果中相似性最高的序列对应物种为查询序列最接近的物种。如果植物类药材 ITS2序列比对后最接近的物种为真菌, 则需采用psbA-trnH 序列重复上述方法流程。中药材 DNA 条形码鉴定数据库系统及GenBank 数据库 BLAST 鉴定系统操作流程见下。

登录中药材 DNA 条形码鉴定数据库系统网站, 在主页点击“物种鉴定”。根据需鉴定物种的种类,选择对应的鉴定数据库,如点击植物类药材鉴定(ITS/ITS2 。将需要鉴定的物种序列复制后粘贴到“植物类药材鉴定(ITS/ITS2”的序列输入栏,点击

“提交”按钮, 进行 BLAST 鉴定。在 BLAST 比对结果中, 在“序列比对信息”栏查看相关比对信息, 在“物种鉴定结果”栏显示与所查询序列最接近的物种。

登录 GenBank 数据库 BLAST 鉴定系统 (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c210947027.html,/Blast.cgi , 在 Basic BLAST中选择 nucleotide blast,在 Enter Query Sequence中粘贴需要鉴定的序列(Query (建议用 fasta 格式。在 Choose Search Set 中选 others (nr etc. 数据库, 点击左下角 BLAST 。在 BLAST 结果中查看序列相似性最高(max ident的物种,一般为与查询序列最接近的物种。

1.3 方法学验证

1.3.1方法适用性考察采用 DNA 条形码分子鉴定法对 20批次以上药材或基原物种进行测定,积累数据,确定种内序列变异大小,保证该测定方法的适用性。

1.3.2 精密度考察主要分为重复性考察、中间精密度考察及重现性考察。

重复性, 至少用 3批供试品, 每批 3次或同批供试品进行 6次测定试验后对结果进行评价。实验结果判定应基本一致。

中间精密度, 考察实验室内部条件改变 (如不同人员、不同仪器、不同工作日和实验时间对测定结果的影响,至少应对同实验室不同操作人员的结果进行考察。

重现性,实验结果在 3家以上实验室能够重现,相同样品在不同实验室获得 DNA 条形码序列应相同。

1.3.3影响因素考察考察 DNA 条形码分子鉴定法的影响因素, 包括 DNA 提取(样品量、水浴温度和水浴时间、 PCR 条件 (变性时间、退火温度与时间及延伸时间及产物纯化 (考察不同纯化试剂盒 ,保证实验方法的准确性。

1.3.4 基原物种对比验证以分类学家确认的基原物种叶片为对象,采用该方法获得 DNA 条形码数据,与相应药材产生的 DNA 条形码数据进行对比,避免内生真菌等污染,保证结果准确性。

1.4 中药材 DNA 条形码分子鉴定核心序列选择依据

1.4.1植物类中药材 ITS2和 psbA-trnH 条形码的选择依据 DNA条形码研究的

首要任务是确定通用 DNA 条形码序列。在植物界, 研究者主要从叶绿体基因组和核基因组中寻找理想的 DNA 条形码,曾提出诸多候选条形码序列或组合。 2009年,国际条形码协会植物工作组对来自 550个物种 907个样品的 7个序列 (rbcL , matK , rpoC1, ropB , psbA-trnH , psbK-psbI , atpF-atpH 进行了分析比较,建议将 rbcL+matK

组合作为植物通用条形码 [10]。然而,植物工作组认为该组合还远不够完美,寻找植物 DNA 条形码的工作还没有结束 [2]。同年,在墨西哥召开的第三届国际条形码大会上,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应对 ITS/ITS2和 psbA-trnH 序列进行进一步评估。

2010年, 陈士林等 [3]分析比较了 7个候选 DNA 条形码 (psbA-trnH , matK, rbcL, rpoC1, ycf5, ITS2, ITS 。研究对象为药用植物及其密切相关物种。研究结果表明ITS2表现突出, 在物种水平的鉴定效率高达 92.7%。因此, 陈士林等建议将 ITS2作为药用植物标准 DNA 条形码。鉴于研究中 psbA-trnH 仅次于 ITS2序列,也具有较

好鉴定能力,因而推荐其作为 ITS2的辅助条形码。 Yao 等 [4]基于大样本量分析证

实 ITS2序列可以作为植物物种鉴别的通用条形码, 并以 ITS2序列为基础初步建立了药用植物 DNA 条形码数据库网络查询系统 (http : //https://www.360docs.net/doc/c210947027.html,/ 。2011年,中国植物条形码工作组(Chinese Plant BOL Group 对来自 42目 75科 141属1 757物种的 6 286样本的 rbcL , matK , psbA-trnH , ITS 序列进行研究, 其结果进一

步验证了 ITS2的鉴定能力, 建议 ITS/ITS2应成为种子植物的核心条形码,当 ITS 难以扩增和测序时, ITS2可以有效地弥补该缺陷 [5]。陈士林等 [6]提出建立以 ITS2

为核心、 psbA-trnH 为补充序列的植物类药材 DNA 条形码鉴定体系。

1.4.2动物类中药材 COI 和 ITS2条形码的选择依据在动物界, Herbert 等于2003年首次提出将一段长度约为 650 bp的 COI 基因序列作为动物条形码鉴定的基础片段 [7]。同年, Herbert 等 [8]对 11门 13 320个物种的线粒体细胞色素 c 氧化酶

亚基 I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 , COI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物种的种间遗传距离在 0.0%~

53.7%,物种种间遗传距离平均可达到 11.3%,79%的物种种间遗传距离均大于 8%。以上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撑了前期的结论。随后,COI 基因特定片段的鉴定能力在鸟类、鱼类、节肢动物、哺乳动物等具体动物类群的鉴定研究中均获得了印证,因此研究者一致建议将 COI 序列作为动物的通用条形码。基于大量前期研究结果,中药材 DNA 条形码分子鉴定法选用 ITS2 和 psbA-trnH 作为植物类药材的核心条形码,COI 和 ITS2 作为动物类中药材的核心条形码。 1.5 中药材 DNA 提取方法的确定 1.5.1 植物基因组 DNA 提取方法的确定依据植物基因组 DNA 提取方法较多,常用基于 CTAB 原理的试剂盒法和改良的 CTAB 法。应用不同公司植物基因组 DNA 提取试剂盒等提取中药材基因组 DNA,结果表明试剂盒法适用于中药材基因组 DNA 的提取。由于中药材所含成分复杂,可针对不同入药部位改进DNA 提取试剂盒方法 [10] [9] 。针对根及根茎、花、果实、种子和皮类等药材质地,确定各自合适的样品量。通过对 2 373 份药材样品的 DNA 提取实验,叶类、花类药材取样量约 10~20 Mg ,根类、果实类、种子类、皮类药材约 20~40

Mg 。某些药材需要增加样品量,如沉香药材 DNA 提取时取样量为 80 Mg 。因此,通过对大量样品 DNA 提取的研究,确定中药材 DNA 条形码鉴定法取样量为10~100 Mg 。通过对不同入药部位实验不同水浴时间梯度(20,30,40,50,60 min,3 h 及水浴过夜),发现叶类药材水浴时间一般在 20~40 min,根类药材在60 min~3 h,一些质地坚硬的药材可 56 ℃水浴过夜。 1.5.2 动物类药材 DNA 提取方法的确定依据动物基因组 DNA 的提取采用血液/细胞、组织基因组 DNA 提取试剂盒。采用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血液/细胞、组织基因组 DNA 提取试剂盒(基于 SDS 法原理)提取动物药材的 DNA,结果表明试剂盒法适用于动物基因组 DNA 的提取,根据动物药材药用部位的不同(肌肉、角甲、壳类),选用不用的 DNA 提取试剂盒。动物类药材 DNA 提取前,应针对不同取样部位对样品进行不同的前期处理。肌肉类动物药材需进行紫外杀菌处理并充分捣碎;骨甲类药材由于 DNA 含量稍少,应适量增加取样量,并充分研磨粉碎;含有脂类较多的动物内脏器官可先用不含蛋白酶 K 和 SDS 的缓冲液浸泡药材,并试剂盒消化缓冲液中适量增加 SDS,以利于脱去脂类;分泌物类动物药材(如胆汁),在消化前同样需进行必要的处理。如干蛇胆用双蒸水浸泡 6 h,其间更换水数次,使

其软化并洗去表面污染物;乙醇浸泡蛇胆,用流水浸泡 1 d,以除去乙醇及表面污染物 [11] 2+ 2+ 2+ 2+ 。目前多

选用试剂盒法提取 DNA,方法相对简洁、易控,而且在大多数动物药材中都获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 1.6 确定可靠的 DNA 条形码鉴定数据库 DNA 条形码数据库的可靠性是中药材 DNA 条形码鉴定的关键。目前已有的公共数据库,如GenBank,EMBL 等,由世界各地的研究者进行独立提交,缺乏相互之间的验证,数据质量参差不齐,中药材 DNA 序列数据的系统性和代表性尚显不足。为保证中药材 DNA 条形码数据库的可靠性,首先需要在基原上保证物种鉴定的可靠性,然后采用严格的序列校对机制确保获得序列和基原样品的一致性,最后规范管理数据库,确保数据库的安全维护和有序增减。二.中药材 DNA 条形码分子鉴定法指导原则在《中国药典》(2015 年版)中的应用 2.1 蕲蛇饮片的鉴别(聚合酶链式反应法) 2.1.1 模板 DNA 提取取本品 0.5g,置乳钵中,加液氮适量,充分研磨使成粉末,取 O. lg ,置 1.5ml 离心管中,加人消化液 275m1[细胞核裂解液200μ l,0.5mol/L 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溶液 50ml,蛋白酶K(20mg/ml20μ l,RNA 酶溶液5μ l],在 55°C 水浴保温 1 小时,加人裂解缓冲液250μ 1,混匀,加到 D N A 纯化柱中,离心(转速为每分钟 10000 转)3 分钟;弃去过滤液,加入洗脱液

8OOμ l[5mol/l 醋酸钾溶液26μ l, 1mol/LTris -盐酸溶液(pH7.518ml,0.5mol/L 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溶液(pH8.030,无水乙醇480μ 1,灭菌双蒸水273μ l],离心(转速为每分钟 10000 转) 1 分钟;弃去过滤液,用上述洗脱液反复洗脱 3 次,每次离心(转速为每分钟 10000 转)1 分钟;弃去过滤液,再离心 2 分钟,将 DN A 纯化柱转移人另一离心管中,加入无菌双蒸水100μ l,室温放置 2 分钟后,离心(转速为每分钟 10 000 转)2 分钟,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置零下 20°C 保存备用。另取蕲蛇对照药材 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模板 DNA 溶液. 2.1.2 PCR 反应鉴别引物:5' GGCAATTCACTACACAGCCAA-CACAACT 3’,和 5' CCATA

GT CAGGTGGTTAGTGATAC 3’。PCR 反应体系:在200μ l 离心管中进行,反应总体积为 25m1,反应体系包括 10*PCR 缓冲液2.5μ l,dNTP(2. 5mmol/L2μ 1,鉴别引物(10μ mol/L各0. 5μ 1,高保真 TaqDNA 聚合酶(5U/μ 10.2μ 1,模板 0.5 士无菌双蒸水18.8μ 1。将离心管置 PCR 仪, PCR 反应参数: 95°C 预变性 5 分钟,

循环反应 3 0 次(95°C30 秒, 63°C45 秒),延伸(72°C5 分钟。 2.1.3 电泳检测

照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方法 2(通则 0541,胶浓度为 1 % ,胶中加入核酸凝胶染色剂GelRed;供试品与对照药材 PCR 反应溶液的上样量分别为8μ 1,DNA 分子量标

记上样量为2μ l(0. 5μ g/μ l。电泳结束后,取凝胶片在凝胶成像仪上或紫外透射仪上检视。供试品凝胶电泳图谱中,在与对照药材凝胶电泳图谱相应的位置上,在 300?400bp 应有单一 D N A 条带。 2.2 川贝母药材的鉴别(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方法) 2.2.1 模板 D N A 提取取本品 0.lg,依次用 75 %乙醉 1ml、灭菌超纯水 1ml 淸洗,吸干表面水分,置乳钵中研磨成极细粉。取

20mg,置 1.5ml 离心管中,用新型广谱植物基因组 D N A 快速提取试剂盒提取 DNA [加人缓冲液API 400μ 1 和 RNA 酶溶液(10mg/ml4μ l,涡漩振荡, 65°C 水浴加热10 分钟,加入缓冲液AP2 130μ 1,充分混匀,冰浴冷却 5 分钟,离心(转速为每分钟 14000 转)1 0 分钟;吸取上淸液转移入另一离心管中,加人 1.5 倍体积的缓冲液 A P 3 / E,混匀,加到吸附柱上,离心(转速为每分钟 13000 转)1 分钟,弃去过滤液,加入漂洗液700μ 1,离心(转速为每分钟 12000 转)30 秒,弃去过滤液;再加入溧洗液500 μ 1,离心(转速为每分钟 12000 转30 秒,弃去过滤液;再离心(转速为每分钟 13000 转) 2 分钟,取出吸附柱,放入另一离心管中,加入50μ 1 洗脱缓冲液,室温放置 3?5 分钟,离心(转速为每分钟 12000 转)1 分钟,将洗脱液再加入吸附柱中,室温放置 2 分钟,离心(转速为每分钟 12000 转)1 分钟],取洗脱液,作为供试品溶液,置 4°C 冰箱中备用。另取川贝母对照药材 O.l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模板 DNA 溶液。 2.2.2 PCR-RFLP 反应鉴别引物:5' CGTAACAAGGTTT-CCGTAGGTGAA 3 ’和5’ GCTA CGTTCTTCATCGAT 3 '。PCR 反应体系:在200μ 1 离心管中进行,反应总体积为30μ 1,反应体系包括 10* P C R 缓冲液3μ 1,二氧化镁(25mmol/L2.4μ l, dNTP(10mmol/L0.6μ l,鉴别引物(30μ mol/L各0.5μ l,髙保真 Taq DAN 聚合酶(5U/μ l0.2μ l,模板1μ l,无菌超纯水 21.8m1。将离心管置 PCR 仪,P C R 反应参数:95°C 预变性 4 分钟,循环反应3 0 次(95°C 3 0 秒,5 5?58°C3 0 秒,72°C 3 0 秒),72℃延伸 5 分钟。取 PCR 反应液,置500μ l 离心管中,进行酶切反应,反应总体积为20μ l,反应体系包括10*酶切缓冲液2μ 1,PCR 反应液6μ l,SmaI(10U/μ 10.5μ l,无菌超纯水11. 5μ l,

酶切反应在 30° C 水浴反应 2 小时。另取无菌超纯水,同法上述 P C R - R F L P 反应操作,作为空白对照。 2.2.3 电泳检测照琼脂糖凝胶电泳法(通则 0541,胶浓度为 1.5 %,胶中加入核酸凝胶染色剂 GelRed;供试品与对照药材酶切反应溶液的上样量分别为8μ 1 ,DNA 分子量标记上样量为lμ l(0.5μ g/μ l。电泳结束后,取凝胶

片在凝胶成像仪上或紫外透射仪上检视。供试品凝胶电泳图谱中,在与对照药材

凝胶电泳图谱相应的位置上,在 100?250bp 应有两条 DNA 条带,空白对照无条带。

参考文献 [1]《中国中药杂志》2013 年第 02 期. [2] Thomas C. Plant bar code soon to become reality[J]. Science, 2009, 325: 526. [3] Chen S L, Yao H, Han J P, et al. Validation of the ITS2 region as a novel DNA barcode for identifying medicinal plant species[J]. PLoS ONE, 2010, 5: e8613. [4] Yao H, Song J Y,

Liu C, et al. Use of ITS2 region as the universal DNA barcode for plants and animals[J]. PLoS ONE, 2010, 5 (10): e13102. [5] China Plant BOL Group.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 large dataset indicates that ITS 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core barcode for seed plants[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1, 108: 19641. [6] 陈士林,庞晓慧,姚辉,等. 中药 DNA 条形码鉴定体系及研究方向[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1, 13(5): 747. [7] Hebert P D N, Cywinska A, Ball S L, et al. Biological identifications through DNA barcodes[J]. Proc R Soc Lond B, 2003,270: 313. [8] Hebert P D N, Ratnasingham S, Dewaard J R. Barcoding animal

life: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1 divergences among closely related species[J]. Proc R Soc Lond B (Suppl), 2003, 270: S96. [9] Chiou S J, Yen J H, Fang C L,et al. Authentication of medicinal herbs using PCR-amplified ITS2 with specific primers[J]. Planta Med, 2007, 73: 1421. [10] 罗焜,马培,姚辉,等. 中药

DNA 条形码鉴定中的 DNA 提取方法研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 14(2): 1433. [11] 曹琳,刘忠权,郝明,等. 不同种类中药材的 DNA 提取方法[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4, 21(6): 465.

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指导原则

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指导原则 1. 背景 中药材存在多基原物种及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等问题,鉴于传统基原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方法存在局限性,为保证中药材临床应用安全、准确、有效,有必要增加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 2. 定义及原理 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是利用基因组中一段公认的、相对较短的DNA序列来进行物种鉴定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传统形态鉴别方法的有效补充。由于DNA序列是由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四种碱基以不同顺序排列组成,因此一定长度DNA序列能够区分不同物种。 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是以ITS2为主体条形码序列鉴定中药材的方法体系,其中植物类中药材选用ITS2为主体序列,psbA-trnH为辅助序列,动物类中药材采用COI为主体序列,ITS2为辅助序列,符合中药材鉴定简单、精确的特点,有明确的判断标准,能够实现对中药材及其基原物种的准确鉴定。本指导原则用于规范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为其应用提供指导。 3. 适用范围 适用于中药材(包括药材、药材粉末及部分药材饮片)及基原物种的鉴定。4. 方法流程 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主要包括供试品处理、DNA提取、PCR扩增、测序、序列拼接及结果判定,以下内容详细说明各流程中的主要原理及注意事项。1)供试品处理 除特殊标明外,药材使用75%乙醇擦洗表面后晾干,称取10-100 mg备用。具体见各药材项下。 2)DNA提取 DNA的提取包括破碎细胞壁、释放DNA,DNA的分离和纯化,DNA的浓缩、沉淀与洗涤等基本步骤,目前常用试剂盒法,包括植物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和动物组织/细胞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 由于植物类中药材种类繁多,可根据所研究中药材的具体情况对提取方法加

DNA条形码

DNA条形码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 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是近几年国际生物学研究的重点,即通过使用短标准核酸片段,对物种进行快速、准确的识别和鉴定。该技术在动物研究中采用线粒体COI基因中650bp片段,在植物中条形码主要在叶绿体基因组上进行选择,此外还有核基因ITS等。虽然DNA条形码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巨大的挑战,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DNA条形码可以广泛应用于生物的分类和鉴定,是一种简便、高效、准确的物种鉴定技术。本文简略的概述了DNA条形码的主要研究方法,开发应用以及面对的困难和争议,并展望该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DNA条形码,物种鉴定,分类 引言 科学准确的鉴别区分物种是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的和利用的前提和基础。自瑞典植物学分类家Carolus Linnaeus建立双名法命名体系以来,虽然已经鉴定出大约一百七十万种生物,但是地球生物种类繁多,已鉴定分类的物种斤占生物总数约15%,人类仍然没有认识鉴定的物种占大多数,尤其是深海,原始丛林中的物种。 传统生物分类法主要依据形态学特征,比较解剖学等,在形态特征显著的脊椎动物,高等植物,昆虫等生物类群中应用效果较好,对形态差异较小的微小生物则差强人意,此外许多生物的形态容易受环境及生理时期影响,会导致分类产生误差。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DNA双螺旋结构提出以来,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与日俱增,特别是PCR技术、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利用DNA 蕴藏的信息对系统发育学的快速发展,并应用至生物分类学研究。 条形码技术是现代零售业发展的需求而产生的,在零售业的商品管理与销售中发挥了无法替代的关键作用。生物分类学家从中得到启示,DNA分子一级结构上的线性核苷酸序列可以建立类似的生物条形码,应用于快速鉴别生物。基于此,加拿大Guelph大学教授Hebert等(2003a)首次提出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

DNA条形码技术

D N A条形码技术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DNA条形码技术 一、DNA条形码 1、定义 DNA条形码(DNA barcode)是指生物体内能够代表该物种的、标准的、有足够变异的、易扩增且相对较短的DNA片段。 2、特点 理想的DNA barcoding应当符合下列标准:(1)具有足够的变异性以区分不同的物种,同时具有相对的保守性;(2)必须是一段标准的DNA区来尽可能鉴别不同的分类群;(3)目标DNA区应当包含足够的系统进化信息以定位物种在分类系统(科、属等)中的位置;(4)应该是高度保守的引物设计区以便于通用引物的设计;(5)目标DNA区应该足够的短以便于有部分降解的DNA的扩增… 。 DNA barcoding作为生物“种水平species—level”鉴定的工具引人注目。Genbank数据库中CO I序列正在快速增加。Min等分析了CO I序列及其来源基因组核苷酸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849个CO I基因的5 端的DNA barcoding 序列令人惊奇地准确地代表了其来源完整线粒体基因mtDNA的重要信息,也就是说对于未测序的基因组,从DNA barcoding能快速预知完整基因组的组成。 3、优点 (1)以DNA序列为检测对象,其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会改变。同种生物不同生长时期的DNA序列信息是相同的。同种生物不同生长时期的DNA序列信息是相同的,即经过加工,形态发生变化,而DNA序列信息不会改变,较之传统的方法,扩大了检测样本范围;同时样本部分受损也不会影响识别结果。(2)可进行非专家物种鉴定。该技术是机械重复的,只要设计一套简单的实验方案,经过简单培训的技术员即可操作。 (3)准确性高。特定的物种具有特定的DNA序列信息,而形态学鉴别特征会因趋同和变异导致物种的鉴定误差。

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指导原则及其在《中国药典》(版)中的应用复习课程

中药材D N 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指导原则及其在《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的应用

《中药制剂分析》 课程论文 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指导原则及其在《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的应用 药学(药物分析方向)2012级 指导教师:高晓霞 2015 年 11月

摘要:中药材存在多基原物种及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等问题,鉴于传统基原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方法存在局限性,为保证中药材临床应用安全、准确、有效,有必要增加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如今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药材鉴定领域的应用已逐步深入。《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了乌梢蛇饮片、蕲蛇饮片、川贝母药材的DNA分子鉴定方法,而《中国药典》2015年版收载了“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指导原则”,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是利用公认的相对较短的DNA序列来进行物种假定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传统形态鉴别方法的有效补充。这标志着中药材的分子鉴定由实验室科研层面进入国家标准的应用层面。 关键词:中药材;DNA;鉴定;指导原则 一、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指导原则[1] 1.1定义及原理 该鉴定方法主要适用于中药材(包括药材、药材粉末及部分药材饮片)及基原物种的鉴定。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是利用基因组中一段公认的、相对较短的DNA序列来进行物种鉴定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传统形态鉴别方法的有效补充。由于DNA序列是由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4种碱基以不同顺序排列组成,因此一定长度DNA序列能够区分不同物种。 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指导原则通过对大样本量中药材进行DNA条形码分子鉴定研究,建立以ITS2为核心,psbA-trnH为辅的植物类药材DNA条形码鉴定体系和以COI为主、ITS2为辅的动物类药材DNA条形码鉴定体系。 1.2方法与步骤

植物DNA条形码研究简介

植物DNA条形码 摘要DNA条形码技术是利用标准的、具有足够变异的、易扩增且相对较短的DNA片段在物种内的特异性和种间的多样性而创建的一种新的生物身份识别系统, 从而实现对物种的快速自动鉴定。尽管这一技术在理论上和具体应用上仍存在很多争论, 但DNA条形码概念自2003年由加拿大分类学家Paul Hebert首次提出后就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该技术在动物研究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所采用的标准片段是线粒体COl基因中约650 bp长的一段。然而在植物DNA条形码的研究进展相对缓慢,目前尚处于对所提议的各片段比较和评价阶段,还未获得一致的标准片段。由于植物中线粒体基因组进化速率较慢,因此条形码片段主要在叶绿体基因组上进行选择,被提议的编码基因片段主要有rpoB,rpoC1,matK,rbcL,UPA,非编码区片段有trnH-psbA,atpF-atpH,psbK-psbl,此外还有核基因ITS。 关键词DNA条形码,物种识别,ITS, matK, 形态分类学,植物DNA条形码, rbcL, trnH-psbA,DNA barcoding,DNA barcode,plant DNA barcoding 期刊或会议 生命条形码联盟(CBOL):由研究条形码的学者、专家所组成的国际性组织。2008年2月在昆明召开“中国生命条形码研究战略研讨会”。会议邀请十余名国外顶级专家以及国内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知名学者,就DNA条形码的研究技术、策略和进展以及条形码管理发表演讲。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科技部领导和近150名国内外专业人士参加了本次会议。2009年,为了明确中国生命条形码研究的发展战略,部署与生命条形码相关的各项工作,由中国科学院牵头,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承办的“生命条码联盟(CBOL,the Consortium for the Barcode of Life)中国会议”近日召开。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建立国内的生命条形码合作平台,保持独立性并体现特色,在此基础上实现与国际进行接轨合作。大会旨在引进国际上生命条形码发展的先进理念、技术和成功经验,扩大与世界各国在生命条形码相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进并指导我国生命条形码发展进程。 PLOS:公共科学图书馆(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简称PLoS)是一个由科学家和医生组成的非营利机构,致力于把世界上科学和医学的文献作为免费资源向公众开放。2003年,PLoS作出一个非营利科学医学发布的决定,为科学家和医生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期刊,其中会发布他们最重要的作品。在这个开放资源的模式下,PLoS期刊直接在网上可以看到,免费使用,之后再发布或使用也没有任何限制,只要按创作共享注明出处授权条款的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即可。 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分子生物学期刊

DNA条码

DAN条码的应用及前景 摘要:DNA条形码技术在最近几年发展迅速,本文就DNA条码技术在医学媒介生物鉴定中的应用,用该技术进行物种鉴定具有快速、简便的优点,及其DNA条码技术的背景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DNA 条形码技术;背景;物种鉴定;生物多样性保护 DNA条形码技术是运用来自生物体基因组适当部分的一段短的核苷酸序列对物种进行种级水平鉴定,DNA条形码技术的核心是选择合适的DNA片断其变异速率必须足够的慢从而使种内变异最小,同时也要求充分的快来显示种间变异,同时它必须相对容易得到,人或缺失尽量的少,使序列的对比更容.理想中的DNA条码技术应符合下列标准:(1).同一物种不同个体之间作为条码的DNA序列一致,而不同物种之间具有差异;(2).应该是标准化的,即同分类群使用相同的DNA片断作为条码;(3).条码DNA片断应包含足够的系统发育信息,以便很容易将未知的或尚未“编条码”物种划入其分类等级(属,科等)中;(4).应该非常稳健,有高度保守的引物区和高可靠性的DNA扩增和测序;(5) 条码DNA片断应该足够的短,以便允

许降解的DNA 的扩增.因此,理想的DNA条码标记应具有差异的,标准化的,含有系统发育信息,极度稳健并且短的等特性,不但这样的一个理想的DNA标记尚未被发现,或许,根本存在?.用于动物和真菌的分子条形码技术的DNA片段——线粒体eoxl基因(编码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1)在陆地植物中高度保守,因此不适合作为植物的DNA条码.事实上,在植物中所有的线粒体基因进化速度都太慢,以至于不能精确的鉴别物种,因此它没有被选作植物的DNA条形码技术.核基因组在植物系统发育研究中通常使用I TS 序列,但核基因组高拷贝区复杂的一致性进化和旁系同源等性质,影响了该片断在某些类群的植物中的运用.在比较了7个主要候选质体DNA片断(at pF —at pH 间隔区,mat K基因,r b c L基因,r poB基因,r poC1基因,psbK—psbI间隔区,和t r nH—ps b A 间隔区)的性能后,CBOL推荐r b c L.mat K两个片断的联合作为植物条形码.通过对通用性、序列质量、分辨率和成本之间复杂的权衡后,这种提议可能是目前最务实的方案.[1]以2个位点r b c L—mat K为核心的条码为运用DNA序列数据鉴定物种提供了一个通用的框架,从而有助于发现陆地植物中更多的物种.选择了合适的用于分析的DNA 区段以后,必须

植物DNA条形码序列筛选与鉴定研究

植物DNA条形码序列筛选与鉴定研究 DNA条形码是指用短的、标准的DNA序列作为物种标记来鉴定物种的一种新技术,它是传统形态学分类的有效补充。目前,植物类群中DNA条形码的研究和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筛选候选片段、进而确定通用条形码是当前植物条形码研究的首要任务。 为了评估候选条形码在植物中的通用性,本文选取了植物主要类群之一裸子植物门作为取样对象进行研究。此外,由于DNA条形码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属内物种水平,因此本文还专门针对被子植物门中蔷薇科和大戟科两个具体类群进行小范围研究,进而加快植物标准DNA条形码的确定,促进植物完整条形码数据库的建立。 综合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扩增效率、种内种间遗传距离、"DNA barcoding gap"和物种鉴定能力四个筛选标准,本文评估了七个DNA 片段(psbA-trnH, rbcL, matK, rpoB, rpoCl,ITS和ITS2)对裸子植物鉴定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ITS2是所选片段中最适合鉴定裸子植物的条形码。 为了进一步验证ITS2对裸子植物的鉴定能力,我们扩大了样本范围对其进行评估。对于涵盖12科80属502种的888个样本,ITS2的正确鉴定效率在种水平和属水平分别达到73%和98%。 (2)以蔷薇科植物为研究对象,本文分别对四个DNA片段(rbcL, matK, rpoCl 和ITS2)的扩增成功率、遗传距离差异、"DNA barcoding gap"和物种鉴定能力四个方面进行了评估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ITS2是所评估DNA片段中最有潜力的DNA条形码。 为了进一步检验ITS2对蔷薇科植物鉴定的有效性,本文基于一个更大的样

中国动物药材DNA条形码数据库

中国动物药材DNA 条形码数据库 [摘要]课题组联合相关研究者开展动物药材DNA 条 形码分子鉴定研究,并结合分析GenBank 序列,采用BLAST 分析防错、系统树分析防错和Barcoding Gap 检验防错等方法核验序列的可靠性,构建了中国动物药材DNA 条形码数 据库。该库由样品数据库、序列数据库和文献数据库组成, 包含800 余种动物药材和大量动物药材混伪品及密切相关物种。中国动物药材DNA 条形码数据库可以通过中药材DNA 条形码鉴定系统 ( https://www.360docs.net/doc/c210947027.html, )进行网络访问并实现未知动物样本的DNA 条形码鉴定。该研究首次构建统一的 中国动物药材DNA 条形码数据库,对动物药材鉴定、资源 可持续利用和濒危物种保护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动物药材;数据库;COI ;鉴定 DNA 条形码技术是动物药材鉴定的新工具[1] ,国家药典委员会已讨论通过在《中国药典》增补本中列入中药材DNA 条形码分子鉴定指导原则[2] 。本课题组联合相关研究者开展了大量的动物药材DNA 条形码分子鉴定研究工作。 鄢丹等对包含羚羊角、鹿角的传统角类药材进行DNA 条形 码研究[3] ,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濒危动物药材的贸易监控和替代品寻找策略[4] 。张辉等对《中国药典》45 种动物药材及

其混伪品进行 DNA 条形码研究, 结果表明 45 种动物药材的 正品来源与其混伪品均可相互区分 [5] 。崔丽娜等利用 COI 序列对金钱白花蛇及其常见混伪品进行 DNA 条形码鉴别研 究,结果表明, 金钱白花蛇 COI 序列可以明确地与混伪品区 分开[6] 。胡嵘等对海马、海龙及其混伪品共 14 个种 20 份样 品的 COI 条形码序列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运用 COI 序列能够 准确鉴定海马、海龙的基原动物及其混伪品 [7] 。此外,还开 展了龟甲、鳖甲、鹿茸以及蛤壳等的 DNA 条形码研究工作 [8-11] 。动物 DNA 条形码分子鉴定研究工作的大量开展,为 构建中国动物药材 DNA 条形码数据库奠定了基础。 DNA 条形码数据库不仅是存储样品信息和 DNA 条形码 序列的工具,而且是 DNA 条形码研究和物种鉴定分析的生 物信息学平台,对推动 DNA 条形码研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第一个国际 DNA 条形码数据系统( BOLD ) 命条形码联盟( CBOL )于 2007 年建立 [13] 。此外 Barcode of Life Campaign ( FISH-BOL , http : //https://www.360docs.net/doc/c210947027.html,/ ), Lepidoptera Barcode of Life ( http : //https://www.360docs.net/doc/c210947027.html,/ ), Mammalia Barcode of Life Campaign 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c210947027.html,/ )。此外,邵鹏柱等初步构建 了传统药物 DNA 条形码数据库( http : //137.189.42.34/mherbsdb/ ),包含 1 661 个物种, 36 679 条序 由国际生 还有多个针对特定动物类群的条形码数据库,如: Fish

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指导原则

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指导原则 《中国药典》2015年版 本法用于中药材(包括药材及部分饮片)及基原物种的鉴定。 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是利用基因组中一段公认的、相对较短的DNA序列来进行物种鉴定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传统形态鉴别方法的有效补充。由于不同物种的DNA序列是由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四种碱基以不同顺序排列组成,因此对某一特定DNA片段序列进行分析即能够区分不同物种。 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通常是以核糖体DNA第二内部转录间隔区(ITS2)①为主体条形码序列鉴定中药材的方法体系,其中植物类中药材选用ITS2/ITS为主体序列,以叶绿体psbA-trnH②为辅助序列,动物类中药材采用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I)③为主体序列,ITS2为辅助序列。 一、仪器的一般要求 所用仪器有电子天平、离心机、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仪、电泳仪和测序仪。 DNA序列测定用测序仪,是一台具有自动灌胶、自动进样、自动数据收集分析等全自动电脑控制的测定DNA片段中碱基顺序或大小,以及定量用精密仪器。测序方法主要采用双脱氧链终止法,又称Sanger法。4种双脱氧核苷酸(ddNTP)的碱基分别用不同的荧光进行标记,在通过毛细管时,不同长度的DNA片段上的4种荧光基团被激光激发,发出不同颜色的荧光,被电荷耦合元件图像传感器(charge-coupled device,CCD)检测系统识别,并直接翻译成DNA 序列,获得供试品的峰图文件和序列文件。 二、测定步骤 本法主要包括供试品处理、DNA提取、DNA条形码序列PCR扩增、电泳检测和序列测定、序列拼接及结果判定,主要步骤如下。

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指导原则及其在《中国药典》(20重点

《中药制剂分析》 课程论文 中药材 DNA 条形码分子鉴定法指导原则及其在《中国药典》 (2015年版中的应用 药学(药物分析方向 2012级 指导教师:高晓霞 2015 年 11月 摘要:中药材存在多基原物种及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等问题,鉴于传统基原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方法存在局限性,为保证中药材临床应用安全、准确、有效, 有必要增加中药材 DNA 条形码分子鉴定法。如今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药材鉴定领域的应用已逐步深入。《中国药典》 2010年版收载了乌梢蛇饮片、蕲蛇饮片、川贝母药材的 DNA 分子鉴定方法,而《中国药典》 2015年版收载了“中药材 DNA 条形码分子鉴定法指导原则” , DNA 条形码分子鉴定法是利用公认的相对较短的 DNA 序列来进行物种假定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 是传统形态鉴别方法的有效补充。这标志着中药材的分子鉴定由实验室科研层面进入国家标准的应用层面。

关键词:中药材; DNA ;鉴定;指导原则 一、中药材 DNA 条形码分子鉴定指导原则 [1] 1.1定义及原理 该鉴定方法主要适用于中药材 (包括药材、药材粉末及部分药材饮片及基原 物种的鉴定。 DNA 条形码分子鉴定法是利用基因组中一段公认的、相对较短的DNA 序列来进行物种鉴定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 是传统形态鉴别方法的有效补充。由于 DNA 序列是由腺嘌呤 (A 、鸟嘌呤(G 、胞嘧啶(C 、胸腺嘧啶(T 4种碱 基以不同顺序排列组成,因此一定长度 DNA 序列能够区分不同物种。 中药材 DNA 条形码分子鉴定指导原则通过对大样本量中药材进行 DNA 条形 码分子鉴定研究, 建立以 ITS2为核心, psbA-trnH 为辅的植物类药材 DNA 条形码鉴定体系和以 COI 为主、 ITS2为辅的动物类药材 DNA 条形码鉴定体系。 1.2方法与步骤 中药材 DNA 条形码分子鉴定法主要包括供试品处理、 DNA 提取、 PCR 扩增、测序、序列拼接及结果判定,以下内容详细说明各流程中的主要原理及注意事项。 1.2.1 供试品处理除特殊标明外, 药材使用 75%乙醇擦洗表面后晾干, 称取 10~100 Mg 2+备用。 1.2.2 DNA提取 DNA的提取包括破碎细胞壁、释放 DNA , DNA 的分离和纯化, DNA 的浓缩、沉淀与洗涤等基本步骤, 目前常用试剂盒法, 包括植物基因组 DNA 提取试剂盒和动物组织 /细胞基因组 DNA 提取试剂盒。 由于植物类中药材种类繁多, 可根据所研究中药材的具体情况对提取方法加以改进。植物细胞内含有大量次生代谢产物,如多糖、多酚等,这些物质在提取 DNA 的过程中与 DNA 共沉淀, 形成黏稠的胶状物难以溶解或产生褐变, 严重影响 DNA 提取的产量与质量, 以及后

DNA条形码技术

DNA条形码技术 一、DNA条形码 1、定义 DNA条形码(DNA barcode)是指生物体内能够代表该物种的、标准的、有足够变异的、易扩增且相对较短的DNA片段。 2、特点 同的物种,同时具有相对的保守性;(2)必须是一段标准的DNA区来尽可能鉴别不同的分类群;(3)目标DNA区应当包含足够的系统进化信息以定位物种在分类 计;(5)目标DNA区应该足够的短以便于有部分降解的DNA的扩增… 。 DNA barcoding作为生物“种水平species—level”鉴定的工具引人注目。 信息,也就是说对于未测序的基因组,从DNA barcoding能快速预知完整基因组的组成。 3、优点 (1)以DNA序列为检测对象,其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会改变。同种生物不同生长时期的DNA序列信息是相同的。同种生物不同生长时期的DNA序列信息是相同的,即经过加工,形态发生变化,而DNA序列信息不会改变,较之传统的方法,扩大了检测样本范围;同时样本部分受损也不会影响识别结果。(2)可进行非专家物种鉴定。该技术是机械重复的,只要设计一套简单的实验方案,经过简单培训的技术员即可操作。 (3)准确性高。特定的物种具有特定的DNA序列信息,而形态学鉴别特征会因趋同和变异导致物种的鉴定误差。

(4)通过建立DNA条形码数据库,可以一次性快速鉴定大量样本。分类学家新的研究成果将不断地加入数据库,成为永久性资料,从而推动分类学更加快速深入地发展。 4、运用 DNA条形码技术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使用一个或一些短的DNA基因片段作为条形码来对物种进行快速、准确识别的技术。 DNA条形码技术的出现将极大地增强人类监测、了解和利用生物多样性资源的能力,其在生命科学、法医学、流行病学,以及医药、食品质量控制等领域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DNA条形码技术不仅会进一步发展传统的分类学研究,更会加速微生物资源的保藏、鉴定工作,推动微生物资源的更有效利用。

植物DNA条形码研究进展

生物多样性 2008, 16 (5): 417–425 d oi: 10.3724/SP.J.1003.2008.08215 Biodiversity Science 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c210947027.html, 植物DNA条形码研究进展 宁淑萍1, 3颜海飞1郝 刚2葛学军1* 1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广州 510650) 2 (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广州 510642)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 摘要: 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已成为近5年来国际上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 即通过使用短的标准DNA片段, 对物种进行快速、准确的识别和鉴定。该技术在动物研究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所采用的标准片段是线粒体COI 基因中约650 bp长的一段。然而在植物中DNA条形码的研究进展相对缓慢, 目前尚处于对所提议的各片段比较和评价阶段, 还未获得一致的标准片段。由于植物中线粒体基因组进化速率较慢, 因此条形码片段主要在叶绿体基因组上进行选择, 被提议的编码基因片段主要有rpoB, rpoC1, matK, rbcL, UPA, 非编码区片段有trnH-psbA, atpF-atpH, psbK-psbI, 此外还有核基因ITS。已有的研究表明以上任何一个单片段都不足以区分所有植物物种, 因而不同的研究组相继提出了不同的片段组合方案, 目前被广泛讨论的组合主要有5种。本文综述了DNA条形码序列的优点、标准、工作流程、分析方法和存在的争议, 重点论述了植物条形码研究中被提议的各序列片段和组合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 DNA条形码, 物种识别, 分析方法, 条形码评价 Current advances of DNA barcoding study in plants Shuping Ning1, 3, Haifei Yan1, Gang Hao2, Xuejun Ge1* 1 South China Botanical Gard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650 2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3 Graduate Universit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Abstract: DNA barcoding has become one of hotspots of biodiversity research in the last five years. It is a method of rapid and accurate species identification and recognition using a short, standardized DNA region. DNA barcoding is now well established for animals, using a portion of the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1 (COI or cox1) as the standard universal barcode. However, in plants, progress has been ham-pered by slow substitution rates in mitochondrial DNA. A number of different chloroplast regions have been proposed. There has been considerable debate, but little consensus regarding region choice for DNA barcod-ing land plants. Direct comparative assessment of different barcoding regions is now a priority to enable a standard barcoding solution to be agreed in plants. The proposed chloroplast barcoding regions mainly in-clude five coding (rpoB, rpoC1, matK, rbcL, UPA) and three non-coding (trnH-psbA, atpF-atpH, psbK-psbI) regions. In addition, nrITS is also suggested as a potential plant barcode. Limited by the universality and re-solvability of single barcoding region, five combinations of these regions are proposed. In this review, the advance of these barcoding regions, both their universality of primers and resolving power are reviewed. The advantages, standards, workflow and existent dispute of DNA barcoding are summarized. Key words: DNA barcoding, species identification, analysis methods, barcoding evaluation 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是利用一个或少数几个DNA片段对地球上现有物种进行识别和鉴 —————————————————— 收稿日期: 2008-08-23; 接受日期: 2008-09-18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重点项目: 植物标本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平台建设 *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xjge@https://www.360docs.net/doc/c210947027.html,

植物dna条形码的研究

植物dna条形码的研究 DNA条形码是利用标准DNA片段对生物物种进行快速鉴定的新技术,由加拿大科学家PAULHEBERT于2003年正式提出,近年来已发展成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2008年,我国正式加盟国际生命条形码研究计划(IBOL)。2009年,在中国科学院依托大科学装置开放研究等项目的支持下,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德铢带领研究团队发起和实施了中国维管植物DNA条形码计划。经过两年的共同努力,提出了植物条形码新标准 (LIETAL.,2011)。2013年,“第五届国际生命条形码大会”在昆明召开,会议发布了《关于促进DNA条形码和生物多样性科学的昆明宣言》,并举办了“DNA条形码信息学与实验技术国际培训班”。与此同时,基于新一代测序技术,该研究团队进一步发展了细胞器条形码(ORGANELLE-BARCODE)的研究内涵和物种鉴定的关键技术(YANGETAL.,2013)。目前,该研究团队正在进一步完善中国维管植物属级水平的条形码物种鉴定的参考数据库,并对疑难类群开展了超级条形码(叶绿体全基因组和核糖体大亚基)、微条形码(MINI-BARCODE)和微卫星分子标记的测试与评价,积极探索构建微管植物DNA条形码2.0(PLANTDNABARCODE2.0)。 基于DNA条形码研究和新一代植物志IFLORA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在中国与国际生命条形码计划合作备忘录的框架下,李德铢与国际生命条形码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主席PETERHOLLINGSWORTH开展了深入合作。近日,在2015年第六届国际生命条形码大会报告的基础上,HOLLINGSWORTH和李德铢等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术刊物 PHILOSOPHICALTRANSACTIONSOFTHEROYALSOCIETYB发表了植物DNA条形码的专题综述。文章回顾和总结了近年来国际上植物核心条形码应用于物种发现、分类学、植物区系和生态学等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分析和探讨了核心条形码在物种鉴定成功率、局限性和可能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指出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扩增子测序(AMPLICONSEQUENCING)、叶绿体基因组测序(PLASTIDGENOMESEQUENCES)、靶向富集 (TARGETEDENRICHMENT)、基因组浅层测序(GENOMESKIMMING)等方法的涌现,应积极规划DNA条形码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提出新的共识:(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