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婚礼文化习俗比较

中美婚礼文化习俗比较
中美婚礼文化习俗比较

中美婚礼文化习俗比较

摘要:婚礼是两个相爱的人为了结合所举行的仪式,证明了彼此的相爱。东西方文化有着诸多的差异,而婚礼文化作为文化百科中的一个分支,同样展现了东西方的迥异之处,本文旨在通过对中美婚礼习俗的文化对比来体现中美两种不同文化在现代多元文化时代中不同以及相互融合与发展。

关键词:文化对比中国婚礼美国婚礼

婚礼是两个相爱的人为了结合所举行的仪式,为了证明彼此相爱的一种表现。婚礼载着幸福,给人们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围绕着婚礼,有许多鲜为人知的事。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民族的婚礼,都包含着自己的文化和民俗特色,婚礼上的婚服、婚照、婚宴、婚俗无一不展示着时代与民族文化的特色。

一、中美婚姻观的比较

婚姻在两个家庭的关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 在古代,中国人对待婚姻是非常谨慎的, 甚至把它看作是改变人生命运的捷径。中国传统婚姻的主要目的是繁衍后代, 壮大家族, 维护并提高家族的声望和地位。由于结婚意味着要娶进一位不同姓氏的女子, 因此, 为了不有损家族的声望, 男方在选择结婚对象时是非常谨慎的, 选择妻子的意义对家庭比对个人更重要。结婚不再是个人的事, 而是整个家族的事, 爱情也不是婚姻的基础。当代中国, 婚姻的目的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不再以维护和提高家族声望、地位为目的。现在, 男

女双方是否相爱已经成为婚姻中最重要, 也是最基础的因素。年轻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爱人, 父母很少干涉。虽然婚姻仍包括订婚、结婚两步, 但礼节上已比过去简化多了。与中国传统婚姻观相比, 美国的传统婚姻观更加开放。对于美国人来说, 结婚并不是爱情的坟墓, 而是爱情的完美结局。父母对儿女的婚姻没有决定权。情侣们为了爱而结婚, 而不是为了家族的声望和地位。通过对中西传统婚姻观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 美国人的婚姻观更开放、更自由、更浪漫。

二、中美婚礼形式比较

(一)中美婚礼的总体形象

我们可以用两种颜色来形容中美婚礼:红色和白色。在中国,红色象征吉祥和兴旺。在中国婚礼上,可以说红色是结婚那天主要的颜色,墙上、门上、各类物品上到处贴满了大红喜字;新娘的传统衣着也是一身红装,新娘能穿着自己母亲亲手制作的红棉袄出嫁被认为是一生带着母亲的祝福和保佑;婚礼当天使用的蜡烛、鸡蛋、花生、红包以及新房被褥等都装饰为红色,象征了新人的幸福吉祥。

美国婚礼也相当看重对颜色的选择,在美国流传着一种有关婚礼颜色的象征意义的说法,大概意思是:白色的婚礼中,你将一切如意;蓝色婚礼证明选对了新郎;棕色婚礼预示你们将生活在小镇上;绿色婚礼预示你将羞与见人;红色婚礼是给自己下死亡咒语;黄色婚礼预示你找错了新郎;黑色婚礼,还是趁早取消。他们把白色作为是结婚装饰色调的首选,因此,无论是在新房还是在婚礼教堂都装饰了白色系列的鲜花,给人以安静和祥的气氛;而新娘所穿的婚纱也一律是白

色,身穿白色婚纱的新娘被认为是纯洁无暇的。

从声音上看,两个国家的婚礼也有着天壤之别。在我国,越是嘈杂的声音越被认为热闹,新人们才能得到越多人的祝福,因此在婚礼那天是鞭炮声不绝。而在美国,教堂里播放的婚礼进行曲是柔和安详的,在音乐播放期间,整个教堂没有任何其他声音,婚礼在一种非常严谨的气氛中完成。

对比中美婚礼的总体形象可以看出中美两国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观点,红色和白色在各自的国家都被认为是不吉祥的,不适婚礼装饰的。我国的新人认为只有在红色的气氛中才能把婚礼热热闹闹地进行,而美国的新人们则认为只有在安静祥和的环境中才能得到上帝的保佑和祝福。

(二)中美新娘的着装对比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新娘的传统服装已经很少见了,大多数为红色的唐装为主,但随着外来文化的传播,大部分新娘都会穿上和美国新娘一样的白色婚纱,来展示自己的纯洁美丽。同时,我国老传统并没有因新娘装的改变而停止传播,在白色的婚纱上依然会别上红色的鲜花或红绳,毕竟在我国全白的服装只能在办丧事时穿着。新娘的母亲会为将嫁的女儿买好从里到外的所有衣服以及鞋袜,而且在婚礼当天会嘱咐新娘不能穿着任何带有短字的服装,如短裤、短袜等,否则将预示着她的婚姻的短暂性。

在美国,关于新娘装有一种不成文的规定,新娘在婚礼当天的穿着中必须带有五样东西:“一样旧的,一样新的,一样借的,一样蓝

的,快乐的新娘子,还有一枚六便士在鞋里。”美国婚礼中的这一穿戴习俗源自维多利亚时代。“一样旧的”寓意新娘与娘家以及未嫁前的朋友的亲情与友谊将会在婚后持续下去。通常通过新娘佩戴一件家传首饰来体现,有的新娘则会穿上母亲出嫁时的婚纱。“一样新的”则代表新娘婚后的生活会是幸福。新娘婚礼装束中充满了新购买的物件,都可以用来代表这一传统。“一样借的”是指新娘必须向一位亲友中的婚姻幸福的女子借一样她婚礼上用过的物件,以求为自己带来好运。常见的为一块手绢或小饰物。婚礼后,一定要物归原主,以便应验“借”这个字。“一样蓝的”则是因为传统习俗中蓝色代表了纯洁和忠诚。通常通过新娘吊袜带上的蓝边或佩戴的饰物中的蓝色点缀来表现。“还有一枚六便士在鞋里”则是在新娘鞋中放上一枚硬币,以求婚后生活富裕。新娘的婚纱绝不能变卖,但是可以外借或者扔掉。否则预示着沾了钱的婚姻会很快走到尽头。

从各自的婚礼服饰上可看出两国文化的相同之处,他们都不希望看到短暂的婚姻,都希望新人们能白头偕老,终身幸福。因此在服装上,两国的婚礼习俗可以产生一定的文化融合同时又保持自己文化的延续。

(三)中美婚礼中的不同礼仪比较

在新郎迎娶新娘的礼仪中中美婚礼习俗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在我国,无论这对新人是如何认识、相恋并走进婚礼的,婚礼必须由媒人来主持,以示新郎是明媒正娶了新娘,而且所请的媒人必须是三代同堂并生有儿子的福人来担当。而在美国,新人们往往选择在教堂由

牧师来主持婚礼的进行,让牧师来宣布他们的婚姻合法性。

我国新郎迎娶新娘并不是顺顺利利的,新娘家人会千方百计阻止新郎把新娘从家中接走,如故意不让新郎进门,除非他给红包贿赂,进了门之后也会故意让新郎找不到新娘的鞋子以致新娘出不了家门等等。这些仪式都是为了表现新娘家人如何不舍得新娘的离开,同时也让新郎对得之不易的新娘更加的珍惜。美国的新娘是由她的父亲亲自搀扶着女儿从教堂红地毯的一端送到站在另一端的新郎手里,表示新娘的家人正式地把女儿托付给新郎。在我国,在吃完新娘母亲做的午饭后,媒人或新娘的兄弟等把新娘背出屋外到婚车上,途中新娘脚不能着地,否则意味着把娘家的运气带走。新娘坐上车后不能再回头。家人们还会向离去的婚车泼水喻指嫁出去的女儿如泼出去的水一去不回头。到了新郎家中开始拜堂仪式,但现在很多新人把这个仪式放在晚上举行的婚宴上由专业司仪主持进行,仪式主要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中华民族重视伦理、道德并传承着天人合一的传统宇宙观,把自然界尊敬地奉为天地,新人结婚以这三拜表示礼成,表示得到了祖先及父母的同意正式结婚。西方文化中的宗教信仰占有很大地位,在美国婚礼中,新人选择在宁静的教堂,在牧师的主持下得到上帝的承认和祝福。他们要在庄严的气氛中互相宣誓:“从今天开始相互拥有,相互扶持,无论是好是坏,富裕或贫穷、疾病还是健康都彼此相爱、珍惜,直到死亡才能将我们分开。”并相互交换戒指以及相互亲吻。礼成后新郎带着新娘开始新婚之旅,往往在他们的婚车上会绑上气球、锡罐等,以噪声驱除邪恶之类的跟随。

三、中美婚礼文化不同的根源

产生中美婚礼文化不同的根源就是中美基本的文化不同。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古国, 中国的文明是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 长久以来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 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和以村落为主的生活方式始终没有太大的变化,带有农业文化的特征。而从美国的文化起源来看, 美国具有海洋文化的特征,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中国的文化风格是落实于儒家和道家的。儒家强调“入世”, 希望以温暖的人际关系整合社会, 它缔结社会关系的方式既自然又特别, 它以天然的血缘关系为纽带, 将其扩散出去, 为全社会的格局和运转提供模式。社会中人有的以血缘关系来理解, 君臣如父子, 师徒如父子, 朋友如兄弟, 同志如兄弟……儒家讲究的是人伦, 使人际关系保持着融洽与温馨、相助与帮扶渡此人生。东西方对社会阶级和权利分配不平等现象持有不同态度。儒家思想是一种人性哲学——认为恰当的人际关系是社会的基础, 基本原则是“仁”, 意为温暖的人际感情, 这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互惠的这种相互关系意味着每个人必须能站在他人的立场感受, 体恤他人内心, 同情他人。另一个是“义”, 是人性的一部分, 根据儒家的原则, 基于共同利益上的社会关系非常重要。这种传统文化有利于团体合作, 产生温暖和谐的人际关系, 使集体主义与团体精神协调一致。

西方强调个体意识, 主张个人主义。从美国的历史来看,美国的清教主义一方面强调个体主义; 另一方面, 又强调为了共同利益,

团体有控制其成员的权利。美国人对国民利益的理解很少建立在国民合作的基础上, 而是基于个人自由,美国人生活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个体主义。适者生存是自然法则, 也是美国之所以伟大的秘密。任何对个人自由的限制都不符合美国式的观念并且会扼杀主动性。自美国建国以来, 自由伴随着美国的独立而降生, 每个人都想要充分享受自由和实现自我的价值。美国人同时又把小团体内的合作看得尤为重要。作为一个工业化后期国家, 美国有了新的价值观, 这包括“个人权利感”。它“强调自我的重要性, 没有相应的对他人及整个社会的责任感”这样个人始终将自己的需要和利益放在第一位。美国人强调实用主义, 推崇解决问题的实用性方法。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 美国人会优先考虑现实,个人价值至上是整个西方文化的特点。

四、结语

婚礼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式婚礼的的西方化,西式婚礼的中国化,都在说明婚礼的形式在变迁,是婚礼文化的丰富,是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碰撞。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全球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中西方两种文化开始了更广泛的碰撞和交融。中国灿烂而悠久的传统文化引起了世人的瞩目。而婚礼文化只是现在文化百科中的一个分支。所谓文化,是一种矛盾的复合体。文化间可以相互渗透,也可以相互排斥。当两种不同的文化碰撞时,就会迸发出绚丽多彩的火花,一方面再度激起新的矛盾,一方面会化成亮丽的星光。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是当今全球环境中的真实写照。如果把这两种文化的碰撞喻为一个正在发生的故事,那这是一段正在演绎的故

事,一个从东方到西方和从西方到东方的故事,一个融合了中西方文化,思想和价值的故事,一个神秘与通俗的故事。

参考文献

[1] 顾希佳.礼仪与中国文化[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 潘晓梅.婚俗简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 李仲祥.婚丧礼俗面面观[M ].济南:齐鲁书社,2001.

[4] 完颜绍元.婚嫁趣谈[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全英文论文)浅析中美婚礼习俗差异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5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者 学院、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字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 805990749。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 萌芽中矿工罢工失败原因的分析 2 从合作原则的角度分析成长的烦恼中的言语幽默 3 礼仪在商务谈判中的作用 4 德国功能目的论指导下广告口号的汉译 5 通过有效的阅读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6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 7 合作性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探索 8 中学英语教学中师生互动策略研究 9 论商务英语广告的语言特征 10 中西文化中颜色词的象征意义 11 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 12 XX九中英语课堂中师生互动的调查英语教育 13 案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14 从关联理论看电影字幕翻译 15 评河湾主人公-萨林姆的非洲观 16 浅析初中英语“学困生”现象及转化策略 17 谈商务谈判的技巧 18 少儿英语课堂教师语码转换现象之调查研究 19 英语委婉语的特点及运用 20 委婉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21 评价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调查报告 22 论双城记中的“自我牺牲”与“复活” 23 新课标下的小学英语第二课堂

24 分析汉英篇章衔接和意合形合的关系 25 浅谈中外记者招待会中口译者的跨文化意识 26 从冗余理论浅谈翻译技巧之增译法与减译法 27 中式菜谱英译策略研究 28 英语小词在口语中的应用 29 自主学习环境对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 30 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之比较 31 怎样提高中学生的英语写作 32 中美公益广告语中的文化差别 33 高中生英语学习策略的调查 34 从西进运动谈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 35 浅析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 36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37 英语商务广告的人际分析 38 从“目的论”看国外汽车商标的翻译 39 不同时期乔治?华盛顿与亚伯拉罕?林肯为美国独立和发展贡献 40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游戏应用 41 分析旅游景点公示语翻译策略 42 傲慢与偏见中所折射出的简?奥斯汀的婚姻观 43 吸血鬼形象之美国化特点-夜访吸血鬼暮光之城为例 44 英语新词的构成及其汉译 45 从释意理论看“两会”记者招待会口译的忠实性 46 英国议会制辩论-探究与实践 47 小王子中主人公对爱的探索 48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生活大爆炸的字幕翻译 49 英汉问候语的对比及其文化根源探究 50 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51 从曼斯菲尔德庄园看简?奥斯汀的婚姻观 52 分析达洛卫夫人中提出的艺??术风格 53 谈源于基督教的英语习语

中西方婚礼文化比较论文(完成版)

中西方文化比较 ——中西方的浪漫婚礼 课程名称: 授课老师: 班级: 学号: 姓名: 1+1=3?

目录 摘要:婚礼作为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仪式之一,它在中西方不同文化的熏下也逐渐的呈现出了不同的婚俗习惯,因而这些差异也明显的体现着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本文旨在对中西方婚礼的举行地点、服饰、色调、婚俗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并对造成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浅谈中西方不同的婚礼文化。------------------------------------------------------------- 3 关键字:婚礼文化差异比较婚俗分析------------------------------------------------ 3 一、中西方婚礼差异比较----------------------------------------------------------------- 3 婚礼举行地点比较------------------------------------------------------------------ 3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结婚是一件大喜事,既是喜事当然要办的热热闹闹、喜气洋洋,这也是我们自古以来的传统。中国人喜欢热闹的气氛,因而婚礼的地点当然也要是能闹起来的地方。在古代,人们会选在开阔的场院里,大家围坐桌前,爽朗的笑声,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派祥和与红火。在当代难以寻得过去的场院,交通方便的大型酒店自然成了首选,与以往一样,从招待到入席,所有的人,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席间的欢歌笑语都体现了热闹这一传统。 --------------- 3 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更为看重圣洁与庄重,所以西方的婚礼大多会选择在教堂等安静的地方举行,进行发誓,显得非常的神圣,他们的婚礼井井有条,不像我们中国人的婚礼那么热闹。 ------------- 3 婚礼服饰及色调比较---------------------------------------------------------------- 3 西方的婚礼的主色调是白色。在西方婚礼中,新娘一般都会一直穿着白色的婚纱,新郎则是穿着笔挺的西服。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象征欢庆,1850年到1900年之间,白色亦是富贵的象征,到了本世纪初白色所代表的纯洁意义更远超其他。西方认为白色与童贞有关,古罗马的新娘穿着白色的婚纱,蒙着鲜橙黄色的面纱,象征着激情的火焰。在西方的天主教传统里,白色代表着快乐,代表圣洁和忠贞。新娘的捧花、周围环境的装饰也都是以白色为基调的。------------------------------------------- 3 结婚仪式比较---------------------------------------------------------------------- 4 在传统结婚仪式上面,中国的传统婚俗有“三书六礼”“三拜九叩”这些繁俗礼节。所谓“三书”,就是指聘书、礼书、迎亲书。(聘书:订亲之书。纳吉时用。礼书:过礼之书。纳征时用。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而“六礼”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谋,谓之纳采,今称「提亲」。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而在这之间更有换庚谱、过文定、过大礼、安床等一系列的活动。而在这些活动中有着大量的禁忌和礼俗,比如新娘嫁妆中要有剪刀(蝴蝶双飞)、痰盂(子桶)、尺(良田万顷)、片糖(甜甜蜜蜜)、银包皮带(腰缠万贯)、花瓶(花开富贵)、铜盆及鞋(同偕到老)、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两双用红绳捆着的筷子及碗(有衣食)、七十二套衣服,用扁柏、莲子、龙眼及利是伴着(丰衣足食)等物,每样物品都有其不同的含义。------------------------------- 4 二、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分析 --------------------------------------------------------- 5 中西方人性格不同------------------------------------------------------------------ 5 西方人虽然历史积淀不如中国深厚,但随着时间的累积,逐渐的西方人的性格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他们崇尚自由,不受礼节规定的影响,更加注重本心的想法,随心而动,更为讲究感觉。所以在婚礼中他们

中西方婚礼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婚礼文化的差异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多元化的,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行为方式、思考习惯、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包罗万象。历史发展至今,中西方文化就像两条时而交着、时而分离的不规则线,同样源远流长,同样博大精深。自成体系、相互交融。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建筑、教育、饮食文化、礼仪、宗教等诸多方面。 然而婚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全球化的影响下,社会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婚礼文化也在不断的变化。我国的婚礼文化也不断地受到西方婚礼文化的冲击。那么在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相互影响的大环境下,我国的婚礼文化和西方的婚礼文化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差异?本文从婚礼的不同方面试图对中西婚礼进行比较,找出其差异,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以促进文化交融。 一.中西婚礼文化的差异 1.婚礼形式: 1)中国:中国传统婚礼习俗有“三书六礼”,“三跪九拜”的礼节。六礼:①纳采:男方请媒人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方家求亲;②向名:男方在求婚后托媒人问女方的出生年月,准备合婚的仪式;③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礼仪,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礼仪形式。 ④纳征:纳吉后,男方将聘礼送往女方,是成婚阶段的礼仪,俗

称过大礼。 ⑤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备礼到女方家,征得同意; ⑥亲迎: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这项仪式往往被看作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 2)西方的婚礼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浪漫的气息。一般有以下步骤: ①来宾入席; ②奏结婚进行曲,亲友点上蜡烛,牧师领唱诗班进场,宣布婚礼开始,伴郎伴娘和新郎陆续进场,女方家长陪新娘进场全体起立; ③女方家长入席,新娘挽着父亲的手,步入大堂,伴娘和花童一同进入会场,全体来宾起立,父亲郑重的把女儿交给新郎,女方家长就坐,全体来宾就坐; ④牧师证婚,新人进行结婚宣誓,宣告愿意结为夫妻; ⑤新郎新娘互戴婚戒,宣誓; ⑥献诗,来宾在唱诗班的带领下,唱祝福歌; ⑦礼成,奏乐,新郎站右边,新娘站左边,两人一起走出教堂,伴郎伴娘随后,家属以及来宾随后退场; ⑧茶会或晚宴。但整个婚礼过程却有着让人不可亵渎的神圣与庄重。由此看来,传统的中国婚礼仪式比西方传统婚礼仪式要简单得多。2.婚礼服饰: 中西方审美与习俗的差异决定彼此传统婚礼服饰的不同。 1)中国服饰强调统一而不突出个性,因此在中国红色象征喜庆、幸福。在传统的婚礼仪式上,新郎新娘都要穿着红色的礼服。

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综述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中西方传统婚礼习俗差异学生姓名许展薇指导教师佘烁娜 系(部)外语系专业五年制英教班级 093班学号 60912340 提交日期2014年月日答辩日期年月日 2014 年月日

浅谈中西方传统婚礼习俗差异 论文提纲 前言 一、中西方婚礼差异比较 1、婚礼举行地点比较 2、中西婚礼服饰比较 3、中西婚礼仪式比较 (1)婚前准备 (2)婚礼当天 (3)婚礼过后 二、中西方婚礼习俗差异的原因 1、文化背景不同 2、宗教信仰不同 3、价值观念不同 结束语

浅谈中西方传统婚礼习俗差异 许展薇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五年制英语教育093班)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研究和比较,并进一步分析中西方传统婚礼的差 异。婚姻,无论是哪一个国家的人们,都是十分重视的。本文旨在对中西方婚礼的举行地点、服饰、仪式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并对造成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浅谈中西方不同的婚礼文化。 关键字: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原因分析 前言 婚礼,一个浪漫而温馨的名词,它是情侣步入婚姻的大门,也是夫妻关系确立的标志,婚礼是一个开始,从此夫妻之间要相互鼓励、相互搀扶,相守一生,因而,各种美好的祝愿也都在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日子变得更加有意义、更加的珍贵。而婚姻习俗是伴随着婚姻的产生而产生的,它展示了民族群体的社会生活面貌,以及审美观,伦理观,价值观,宗教观,性意识和民族心理的发展态势,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积累和精神财富。婚俗反映出的时代背景与风俗民情对后代有重要影响。中西婚俗研究也始终是研究的热点问题,因为它可以是我们更多的了解外国文化,对于不同文化间的传播与交流有积极意义。婚俗研究的课题层出不穷,研究的方向也不尽相同,有些着眼点放在中西文化的差异上,有些重点比较了中西婚俗中的一些具体不同。本文试从四个方面更全面的比较中西婚俗差异,同时进行婚俗差异原因的深层探究,使我们也对中西文化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一、中西方婚礼差异比较 1、婚礼举行地点比较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结婚是一件大喜事,既是喜事当然要办的热热闹闹、气洋洋,这也是我们自古以来的传统。中国人喜欢热闹的气氛,因而婚礼的地点当然也要是能闹起来的地方。在古代,人们会选在开阔的场院里,大家围坐桌前,爽朗的笑声,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派祥和与红火。在当代难以寻得过去的场院,交通方便的大型酒店自然成了首选,与以往一样,从招待到入席,所有的人,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席间的欢歌笑语都体现了热闹这一传统。

酒店婚礼仪式流程大全

酒店婚礼仪式流程大全 酒店婚礼仪式流程:酒店婚礼作为当下最大重化的婚礼方式,其婚礼仪式流程一直需要准新人们学习并实践,会不会有很多亲们对这些酒店婚礼仪式流程不清楚呢,那么就来看看潍坊自由国际婚纱摄影为您分享的酒店婚礼仪式流程 ◎教你准确预算酒席数 一、敬请亲友赐覆 帖上应写上“敬请赐覆”,即请客人通知出席与否。帖上应清楚注明你的联络电话及地址,以便客人回复。若你设想周到,可附寄一张回复咭,好让亲友填妥后寄回。 二、致电确实出席 亲自打电话给宾客查询他们出席与否,直接又具诚意。若新人无暇兼顾众多宾客,可分散给筹委会成员代为办理。 三、订定席数申缩度 应订下“最低确保席数”及“最高预计席数”。 如确保十八席,预计二十席,这样便可加减两席。在极繁忙的好日子,新人可将出席率打八折,而普通日子则可预九成,最好向食肆请教,并最迟于婚宴前三日确定席数之申缩度。 ◎新婚礼仪:婚宴上的新娘桌 在新婚礼仪中,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婚宴,而新娘桌又是众人瞩目的焦点。 婚庆活动告一段落后,参加婚礼仪式的人员就可以坐下来好好用餐、畅饮和跳舞。即使婚宴所提供的食物只是一些开胃小菜,外加冰淇淋和结婚蛋糕,参加婚礼仪式的人员还是应该有一张专属新夫妻的新娘桌,让新人可以坐下来舒舒服服享用食物和香槟,兴致来的时候还可以到舞池里去活动活动筋骨。即使在不是十分正式的婚宴上,新人也应该有座位卡,标示出他们专属的座位。至于其他的宾客,婚宴会场内应该摆有几张比较小的桌子,好让他们在交际和跳舞之余有地方可以坐下来。 在穿着婚纱新娘的桌上,新娘和新郎应该紧邻而坐,而新郎的另一边则坐着大伴娘,新娘的另一边则是男傧相,紧邻男傧相则坐着小伴娘。招待和女傧相则按照男女相间的方式,依次安排座位。如果空间够大,应该邀请招待和女傧相的配偶或男女朋友一同坐在这张餐桌上。不过,如果参加婚礼仪式的人员数目众多,招待和女傧相的配偶或要好朋友可能就无法共坐这张新娘桌了,在这种情况下,只好请他们改坐在另一张紧邻的餐桌上。 在宾客都有座位的正式午宴或晚宴场合上,所有宾客及参加婚礼仪式的人,都应当有自己的座位卡和所坐餐桌的编号。 ◎饭店行礼仪式 一般在喜宴上的仪式如下: 1.新郎、新娘在宴会厅门口迎宾;

中西方婚礼

首先,是在传统结婚仪式上面。中国的传统婚俗有“三书六礼”“三拜九叩”这些繁俗礼节。所谓“三书”,就是指聘书、礼书、迎亲书。(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而“六礼”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谋,谓之纳采,今称「提亲」。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而在这之间更有换庚谱、过文定、过大礼、安床等一系列的活动。而在这些活动中有着大量的禁忌和礼俗,比如新娘嫁妆中要有剪刀(蝴蝶双飞)、痰盂(子孙桶)、尺(良田万顷)、片糖(甜甜蜜蜜)、银包皮带(腰缠万贯)、花瓶(花开富贵)、铜盆及鞋(同偕到老)、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两双用红绳捆着的筷子及碗(有衣食)、七十二套衣服,用扁柏、莲子、龙眼及利是伴着(丰衣足食)等物,每样物品都有其不同的含义。同时,在婚礼进行时也有一定的顺序,按一般的情况,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有:祭祖(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出发(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燃炮(迎亲礼车行列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等待新郎(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等候新郎,新郎下车后,应赏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讨喜(新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闺中密友要拦住新郎,不准其见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过后才得进入。)、拜别(新人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并由父亲盖上头纱,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出门(新娘应由福高德劭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子在结婚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因此不得与天争大。)、礼车(在新娘上礼车后,车开动不久,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车后,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予过问,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掷扇(礼车起动后,新娘应将扇子丢到窗外,意谓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去,扇子由新娘的兄弟拾回,掷扇后必须哭几声,且在礼车之后盖「竹筛」以象征繁荣。)、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同样要一路燃放礼炮。)、摸橘子(迎新车队到达新郎家时,由一位拿着橘子或苹果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橘子,并赠红包答礼。这两个橘子要放到晚上,让新娘亲自剥皮,意谓招来「长寿」。)、牵新娘(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新娘进入大厅。进门时,新人绝不可踩门槛,而应横跨过去。)、喜宴(时下颇流行中西合壁式的婚礼,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礼服,换上晚礼服向各桌一一敬酒。)、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家门口送客,须端着盛香烟、喜糖之茶盘。)、闹洞房(新人被整之灾情大小,端视新人是否曾在其他的婚礼上戏弄别人,或平素待人够不够忠厚等。)、三朝回门(在婚后第三天,新妇由夫婿陪同下,带备烧猪及礼品回娘家祭祖,甚至小住一段日子,然后再随夫婿回家。)。有此可以见到我国文化的繁琐,但不要以为繁琐是我国婚礼的特有特征,其实,不同国家虽然有不同的婚俗,但从繁复的细节与用品的喻意,都可见对婚姻的尊重和期许无分国界。在西方国家中,婚礼时有旧(Something Old)、新(Something New)、借(Something Borrowed)、蓝(Something Blue)等习俗。旧是指母亲传下来之婚纱,头饰或首饰,代表承受美好的一切;新是指朋友送的礼物如裙子,饰物,象征新的生活;借是指可向任何人借东西回来,据说从富裕亲友借来金或银放在鞋内,象征带来财运;蓝是指新娘的一些小饰物或花束用蓝色,意味着新娘的纯洁及贞洁。而在进行婚礼时,西方亦有大量的习俗。比如,在结婚时新娘总要带着一方手帕,西方人认为白手帕象征好运。根据民俗说法,农夫认为新娘在磨擦婚当天所流下的泪能使天降甘露,滋润家作物。

婚礼简单流程及主持词

简单婚礼仪式流程 一、主持人开场 二、新郎新娘入场; 三、证婚人致辞; 四、爱的心声以及交换戒指环节(司仪发问,新人答愿意即可,然后带戒 指,同时可以采访一下) 五、新郎新娘喝交杯酒仪式(喝大交杯酒) 六、新郎致答谢词(新郎宣誓幽默环节,感谢领导、同事) 七、新郎新娘鞠躬致谢全场来宾(鞠躬答谢) 八、新人退场后敬酒 【开场】: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还有我们的同事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是2017年的月日,在这样一个充满喜庆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新郎先生、新娘XXX女士的结婚庆典,我是你们的老朋友。非常荣幸的受到二位新人的委托为他们主持并见证这一神圣而又浪漫的婚礼时刻,在此我代表两位新人以及他们双方长辈,对各位来宾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谢谢你们! 谢谢大家。(司仪给来宾鞠躬) 【新人入场】:如果说爱情是美丽的鲜花,那么婚姻则是甜蜜的果实,如果说爱情是初春的小雨,那么婚姻便是雨后灿烂的阳光。在这样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一对真心相恋的爱人,从相识、相知、到相恋,走过了一段浪漫的爱的旅程。 好的,亲爱的朋友们,此时此刻,我想所有的嘉宾和我的心情都是一样的,都是怀揣着一颗万般激动地心情、期待的心情,等待着我们今天的新郎和新娘的出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把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新人身上,并且以最热烈的掌声有请二位新人步入这神圣的婚礼殿堂。 伴随着这美妙的音乐,一对新人正携手并肩向我们走来,今天,是他们人生的转折点和里程碑,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祝贺他们吧。两人手挽着手走上礼台,这一刻是一副两个人共同撑起的一方天空的风景,象两棵依偎的大树,枝叶在蓝天下共同盛放,树根在地底下相互盘缠。风也罢,雨也罢,每一刻都如此的美好,每一刻都是一首动人的情诗,每一刻都值得用所有的时光去回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宣誓问誓】:朋友们,婚姻是相互的理解和信任,更是彼此的托付和珍惜。婚姻是爱与爱的交融,情与情的交换,更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相连。传颂着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交织出一个美好的爱情誓言。此时此刻我想新郎新娘都会有一句话想对彼此说,那么现在有请二位新人转过身来,相对而立,看着彼此的眼睛,新郎请你拉起新娘的手,在众人面前说出这份爱的告白吧。先生,当你的手牵定她的手,从这一刻起,无论贫穷和富贵,健康和疾病,你都将关心她,呵护她,珍惜她,保护她,理解她,尊重她照顾她,谦让她,陪伴她,一生一世,直到永远,你愿

中西方婚礼差异论文正稿

下载可编辑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外语系 学年论文 论文题目浅析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 专业年级英语(商务英语方向) 姓名_______任思楠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2012201120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郝晓瑞_________________ 日期 2015年6月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in Wedding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By Ren Sinan

Business College of Shanxi University June, 2015

Contents Abstract (i) 摘要 (ii) 1. Introduction (1) 2. Literature review (2) 3. Different wedding cultur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3) 3.1 Differences in wedding ceremony (3) 3.2 Differences in wedding dress and color tone (4) 3.3 Differences in wedding customs (5) 3.3.1 Differences in wedding banquet (5) 3.3.2 Differences in taboo wedding date (5) 3.3.3 Differences in wedding venues (6) 4. Causes of different Chinese and Western wedding customs (6) 4.1 Historic culture (6) 4.2 Religious belief (7) 4.3 Family Education (7) 4.4 Values (8) 5.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 and Western wedding customs . 8 5.1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wedding customs (8) 5.2 The reasons about integr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wedding customs (9) 5.3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ese and Western wedding customs (9) 5.4 Chinese and Western wedding custom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10 6. Conclusion (11) References (12)

有创意的婚礼仪式流程

有创意的婚礼仪式流程 引导语:结婚是一个人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意义是非常重大的,那么有关有创意的婚礼仪式流程该怎么设计呢?接下来是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 一、迎宾布置篇: 1、许愿树集满来宾的祝福:迎宾区前的小树上挂了许多空白的祝福卡片,到场来宾可以在卡片写下对新人的祝福。(写满祝福的卡片也可进行抽奖) 2、新人一角:把新人成长历程的照片贴在迎宾牌上。 3、播放现场迎宾外接摄像。 4、播放新人的温馨画面:新人的诸多美丽而温馨照片可以制作成播放程序,通过投影仪投在大屏幕上,供来宾欣赏。 5、进场向每位来宾分发小跳灯,烛光仪式时一起打开。 6、把来宾与新人当天迎宾时的合影转入电脑,在做游戏时进行抽奖。 7、别让来宾等久了,婚礼开始前准备一个自助餐吧,提供一些饮料和小点心。 二、进场篇: 1.常规新人入场: a 由两位花童将新人带入场内,步伐稳定的、缓慢的(花

童一男一女,花童分别手挎花篮撒花瓣或持小捧花和戒枕)。伴郎、伴娘跟在新人身后。花亭两旁由未婚青年放礼宾花及撒掷鲜花花瓣。 b 三名伴娘分别手捧烛光杯(或鲜花)先行进场,新人跟在其后,花亭两旁由未婚青年放礼宾花及撒掷鲜花花瓣 2.西式入场:新郎先行进场站在指定位置下,新娘挽着父亲的手臂慢步走进来,走到新郎前停下与新郎简短交流,父亲将女儿交给新郎,主持人与父亲交流并提示新人走向舞台。 3、情歌情景入场: a(灯光灭)新郎在台上唱刘德华的《结婚进行曲》(一追光灯对新郎),有请新娘,(追光灯对住入口)。三名伴娘分别手捧鲜花先行进场,新娘跟其后走到方厅。新人在方厅下用眼神作感情交流,并慢慢携手走向舞台。 b 还没进场,歌声先传了出来,新娘缓缓露出身影,唱着歌走近新郎。 4.童趣入场: a、小女孩(5-6 岁)吹着海螺走进场。 b、唱起老鼠爱大米:4-6 名小孩子头上的帽子画上可爱的小老鼠或用纸剪成小老鼠,蹦跳入场,送喜糖。放老鼠爱大米 CD。 5.中式入场:

中西婚礼礼仪服装的差异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西婚礼礼仪服装的差异 篇一: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 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 摘要:婚礼作为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仪式之一,它在中西方不同文化熏陶下也逐渐的呈现出了不同的婚俗习惯,因而这些差异也明显的体现着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本文旨在对中西方婚礼的地点、着装、礼仪、婚宴的差异进行比较。 关键词:婚礼文化地点着装婚俗内涵 婚礼,是一个温暖的词汇,它开启了情侣通往幸福婚姻的一扇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佳话从此刻被书写。伴随婚礼的是各样多彩的婚庆习俗,这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一)中西方婚礼地点差异 作为人们一生最重要的日子之一,作为一对幸福恋人新的起点,中国人的婚礼是隆重热闹的。古代的时候,人们会在自己家里或是酒楼里摆上酒席以宴请亲朋好友作为新人

的见证。在当代中国,新人一般会邀请亲朋好友去酒店或是宾馆。会在酒店宾馆里将排场弄得很大,突显婚礼隆重、热闹的特点。而在西方,人们的婚礼一般是在教堂或者是其他比较安静的地方举行,井井有条,不像中国婚礼般热闹。西方的婚礼突出庄重和圣洁,追求浪漫与实在的结合。 (二)中西方婚礼着装差异 中国传统婚礼进行时新郎和新娘具着红色的礼服。中国人的婚礼离不开红色,习惯以鲜艳的颜色来烘托气氛。因此,历朝女式婚服颜色为大红色已成了定制,以示喜庆,衬托新人,预示未来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满。新娘礼服为广袖对襟翟衣,头戴珠凤冠。值得说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图案很有讲究。对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对称感,且在中国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称、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布的左右对称且成双成对的锦鸡图案,则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和乐。一般新娘在婚礼当天高挽发髻,区别于未婚女子。而在婚礼当天,新娘子以红色头盖蒙面,象征着童贞、年轻、纯洁。结婚后由新郎亲手揭开。而西方的新娘则穿白色的礼服。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象征欢庆。1850年到1900年之间,白色亦是富贵的象征。到了本世纪初,白色所代表的纯洁意义更远超其他。西方认为白色与童贞有关。古罗马的新娘穿着白色的婚纱,蒙着鲜橙黄色的面纱,象征着激情的火焰。在西方的天主教传统里,白色代表着快乐;其他一些地区,

常规婚礼流程

现代婚礼流程 相对与传统西式婚礼、中式婚礼,现代婚礼有所不同。传统西式婚礼到中国后因时因地不同而不断发展。善于学习的中国人因地制宜,研习了一套将中西方文化结合的婚礼模式。当下在我们长沙,比较流行的现代婚礼就是通常的酒店婚礼,即在酒店举办的酒席婚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吃”是最重要的事情。因此,像结婚人生这么重大的事情怎么能不请别人吃上一餐了。当然,吃也不是白吃。中国人尚礼,总要送人家点什么表示祝贺。于是,在物质高度繁华的情况下,送钱,打个红包最实际。说开了,言归正传。酒店婚礼分为:接亲、仪式、用餐三部分。之前还包括筹备(今天不议这个,改天专门传授如何筹备婚礼)。现根据本人天天结婚,多年结婚的经验,就接亲和仪式做详细讲解。 一、接亲: 上午9点左右,新郎召集众人组建一支庞大、豪华、统一的车队,在男伴的簇拥下,一路凯歌“雷”到新娘家门口。 敲门,塞红包、挤门;进了里外“三重门”后,首先单膝跪地,向新娘献花求婚(对方到这一步了还不答应,纯属娱乐),然后双方互相佩戴腕花和胸花。 一般求婚过程中,新娘闺密会想出一揽子措施来“折磨”新郎及众兄弟,其中常见的有唱歌、坐俯卧撑、读保证书、做广播体操、说肉麻话,等等。此后才允许新娘接过手花。

接下来,新郎开始了漫长的寻觅藏在新娘家里的新娘鞋(一般由众姐妹把两支鞋分开藏,藏匿地点常见的有衣柜、床下、梳妆台、电视机柜、被子下,甚至现场某女的包包内,等等)。如果新郎找不到,这时一般就要“晒洋子”了——拿出一个大红包“贿赂”新娘的妹妹之类的人物,希望买到消息找到鞋子(红包内银子不少,曾几何时有“猛男”花1200买双鞋)。 鞋子找到后,新郎单腿下跪为新娘换上新鞋。(为什么要有这个环节?这就是与中国传统婚俗有关。据史料记载,这种民俗源于妇女缠足的陋习。从南唐妇女开始缠足以来,脚的大小已成为衡量女性美的关键。但是,封建时代,男女婚姻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双方不见面,媒婆说媒时,只好要来女方的鞋样儿,供男方定夺。为防受骗,男方同意了就留下鞋样,按照尺寸做一双绣花鞋连同订婚礼物一并送至女家。成亲时,新娘必须穿上这双绣花鞋。新郎亲自给新娘穿鞋,一探究竟。如果穿不了,可以悔婚!而辛亥革命开始后,革除了缠足陋习,但送鞋之俗仍留传下来,并演变成接亲时由新郎给新娘穿鞋。当然,女方所穿之鞋不一定是由男方赠送的。还有一种说法是新娘换上新鞋是不把娘家的喜气、福气、财气带走;同时也不能穿旧鞋去婆家。如今,全国各地都有成亲换鞋的风俗,只是在时间和当事人上有不同。比如在上海,是在新娘上花车一刻由新娘的妈妈亲自为新娘换上;在南京,是在新娘出娘家门后,由新郎给新娘子换上新鞋。) 穿完鞋后,新娘的妈妈把早早准备好的一碗汤圆端上,新人互喂汤圆吃下,寓意着小两口幸福生活甜甜蜜蜜,圆圆满满。(也有吃桂圆煮蛋

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

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 摘要:婚礼作为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仪式之一,它在中西方不同文化熏陶下也逐渐的呈现出了不同的婚俗习惯,因而这些差异也明显的体现着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本文旨在对中西方婚礼的地点、着装、礼仪、婚宴的差异进行比较。 关键词:婚礼文化地点着装婚俗内涵 婚礼,是一个温暖的词汇,它开启了情侣通往幸福婚姻的一扇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佳话从此刻被书写。伴随婚礼的是各样多彩的婚庆习俗,这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一)中西方婚礼地点差异 作为人们一生最重要的日子之一,作为一对幸福恋人新的起点,中国人的婚礼是隆重热闹的。古代的时候,人们会在自己家里或是酒楼里摆上酒席以宴请亲朋好友作为新人的见证。在当代中国,新人一般会邀请亲朋好友去酒店或是宾馆。会在酒店宾馆里将排场弄得很大,突显婚礼隆重、热闹的特点。而在西方,人们的婚礼一般是在教堂或者是其他比较安静的地方举行,井井有条,不像中国婚礼般热闹。西方的婚礼突出庄重和圣洁,追求浪漫与实在的结合。 (二)中西方婚礼着装差异 中国传统婚礼进行时新郎和新娘具着红色的礼服。中国人的婚礼离不开红色,习惯以鲜艳的颜色来烘托气氛。因此,历朝女式婚服颜色为大红色已成了定制,以示喜庆,衬托新人,预示未来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满。新娘礼服为广袖对襟翟衣,头戴珠凤冠。值得说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图案很有讲究。对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对称感,且在中国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称、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布的左右对称且成双成对的锦鸡图案,则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和乐。一般新娘在婚礼当天高挽发髻,区别于未婚女子。而在婚礼当天,新娘子以红色头盖蒙面,象征着童贞、年轻、纯洁。结婚后由新郎亲手揭开。而西方的新娘则穿白色的礼服。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象征欢庆。1850年到1900年之间,白色亦是富贵的象征。到了本世纪初,白色所代表的纯洁意义更远超其他。西方认为白色与童贞有关。古罗马的新娘穿着白色的婚纱,蒙着鲜橙黄色的面纱,象征着激情的火焰。在西方的天主教传统里,白色代表着快乐;其他一些地区,白色在他们的婚礼和葬礼里指示各种各样的通路典礼和意义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大多数的新娘只能穿传统的国家服装,只有上层阶级才能穿代表权力和身份的白色婚纱。一直到近代,贵族阶级的特权消失以后,白色的婚纱才成为普通新娘的礼服。 (三)中西方文化婚俗差异 中国的传统婚俗有“三书六礼”“三拜九叩”这些繁俗礼节。所谓“三书”,就是指聘书、礼书、迎亲书。而“六礼”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而在这之间更有换庚谱、过文定、过大礼、安床等一系列的活动。而在这些活动中有着大量的禁忌和礼俗,比如新娘嫁妆中要有剪刀、痰盂、尺、片糖、银包皮带、花瓶、铜盆及鞋、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两双用红绳捆着的筷子及碗、七十二套衣服,用扁柏、莲子、龙眼及利是伴着(丰衣足食)等物,每样物品都有其不同的含义。同时,在婚礼进行时也有一定的顺序,按一般的情况,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有:祭祖、出发、燃炮、等待新郎、讨喜、拜别、出门、礼车、掷扇、燃炮、摸橘子、牵新娘、喜宴、送客、闹洞房、三朝回门。由此可以见到我国文

中西婚礼习俗对比

中西婚礼习俗对比 1、引言 自古以来,婚姻是人伦之首,更重要的是人们可以透过纷繁绚丽的婚俗,更清楚的认识人类社会历史,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和西方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渐频繁,中国和西方国家人民之间的合作与往来与日俱增,这种要求更显迫切。而婚礼作为将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关系公开确定下来的一种方式,在每种文化形式中,都有其不同的婚礼习俗。而在中国与西方国家交流日益密切的形势下,更透彻的了解西方国家的婚礼习俗是必要的。 2、中西婚礼习俗概况 2.1中国婚礼习俗的概况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婚姻习俗一直实行的是“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六礼之仪。中国人传统的婚礼通常在男方家举行。婚礼当天新郎新娘都穿崭新的传统中式服装,多为红色,以取讨喜、避邪之意;新郎古代多穿九品服,近代多穿长袍马褂,大红花扎在胸前,头戴礼帽,新娘古代多戴凤冠、披霞披,近代则多穿大红花的新衣、长裙,还要头盖红盖头。迎亲时新郎要骑高头大马,用花轿到新娘家去接新娘。而新娘上轿时是不能沾地的:或者将花轿抬至屋门口,再由新娘的父兄将其抱上花轿,或者在地上铺上红毯子或席子让新娘踩踏而过;或者在不乘花轿时要由新娘的舅舅或兄弟轮流背至新郎家中。据说这样可以新娘的身份高贵,同时也不至于把新娘家的财气和福气带走。迎亲路上还要请过乐队吹吹打打,一路上唢呐声声、锣钹阵阵以示喜庆,返回时还要抬着新娘的各色嫁妆。抵达新郎家后,新娘要先迈过火盆方可入室,寓意“婚后生活红红火火”。然后一对新人要在长辈的主持下施行拜堂大礼,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最后是送入洞房,新郎要揭开新娘的红盖头、和新娘喝合婚酒,亲友们还要请新娘“吃喜糖”,如红枣、花生、栗子等,意为早生贵子,表达了人们希望子孙昌盛的愿望;到了近代还有亲人闹洞房等。新郎家中还要大摆宴席,招待新娘家的客人,而且新郎还要敬酒。与此同时,新娘家里的人不是所有的不会都去,俗话有“姑不娶,姨不送;舅妈送,一场病”的说法,意思就是新郎的姑姑不能去迎亲,而新娘的姨妈、舅妈也不能去送亲。一般的酒席须摆三天,等候新娘偕同新郎一同回家,这叫做“回门”(又叫“归宁”)。新娘的回门就说婚礼结束。到了8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和西方婚仪习俗的涌进中国,中国民间婚礼习俗有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中西方式的婚礼习俗,他们先经过自由恋爱决定成亲的男女首先到结婚

中西方婚俗文化差异 --毕业论文

【标题】中西方婚俗文化差异 【作者】 【关键词】 【指导老师】 【专业】英语 【正文】 I. Introduction Marriage is the basic system and form that both sexes combine in society. The marriage culture is produc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riage, which reflects a certain marriage conception. Marriage custom not only incarnates the social appearance in some times, but also shows values, ways of thinking, and religious beliefs of one nation.1 In ancient China, people thought highly of marriage culture. Ancient people regarded marriage as the primary and incipience of all decorum. Chinese long history and abundance culture have penetrated into marriage culture, so it is the cohesion of Chinese culture. While because of geography, nationality, history, religious beliefs and other aspects, the marriage culture in western countries is different from Chinese. Therefore, this paper has discussed the differences of marriage culture among Chinese, British and American. Firstly, it has introduced some similarities of marriage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Secondly, it has described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marriage culture, the British and American marriage culture. Besides, it has introduced some main differences, such as the wedding process, the wedding dress, the wedding car and other details. Finally, it analyzed the causes of differences, including religious beliefs, the ways of thinking. II. Similarities of Marriage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Every country has her nationality, but they have some similarities. No matter in China or Western Countries, marriage is a great turning point in life. Both of people all pay great attention on it, and they always choose a nice day, which is sunny and propitious time, so wedding date is very important in every country. In ancient China, people would like to choose an auspicious day based on lunar calendar, which meant the couple would love each other and live a good life in the future. Similarly, the foreigners also choose a perfect day to hold wedding. For example, in England men hate to hold wedding in May. Because May has been considered an unlucky month to marry in. In addition, Fridays were considered unlucky particularly Friday the 13th. There has a famous old rhyme advises a wedding of the week. “Monday for wealth, Tuesda y for health, Wednesday the best day of all, Thursday for losses, Friday for crosses, Saturday for no luck at all.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