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社会学第十章 社会组织

人大社会学第十章 社会组织
人大社会学第十章 社会组织

第十章社会组织

第一节社会组织概述

社会组织是次级群体的表现形式,现代社会是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社会组织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有特定的涵义和构成要素。对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广义的组织,即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另一种是狭义的组织,即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它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现代组织活动与传统的人类活动相比具有某些截然不同的特征:第一,现代组织具有非人格化特征;第二,现代组织具有整体合理性与个体非合理性特征;第三,现代组织具有非道德性两重性特征。

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即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它们的相互关系和联系构成了社会组织的基本结构。

组织运行是指组织实现自身目标和发挥自身功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包括的内容复杂多样,既有组织内部结构及其功能转换,同时还包括组织与个人,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交换关系。组织研究的特点表现在研究变项的运用。组织的研究变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内的基本变项包括组织的结构、部门化、操作和相互行为;(2)输入系统的变项包括人和物两个方面;(3)输出系统的变项包括生产力因素,如产品、商品等,团结或整合的目的及高昂的士气等;(4)人与组织的关系以及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组织始终是更大社会结构的一部分。组织之间存在着差别,这种差别是由更大的社会母体造成的,分类的目的是要使研究更加专门化。按照功能和目标进行分成经济生产组织、政治目标组织、整合组织和模式维持组织;以受惠者为基础的分类,互惠组织、服务组织、经营性组织;以组织谋求人们顺从方式的分类,疏远型组织、功利型组织、道德型组织;以组织所使用的技术为基础的分类,长链组织、媒介组织、集约组织。

第二节社会组织的目标

组织目标是每个组织都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达到的某种有待实现的未来状态。它是组织开展活动的依据和动力,代表着一个组织的未来和发展方向。社会组织的形成是特定社会分工的结果,社会分化程度越高,社会组织的类型也越复杂,组织之间的区别体现为目标和分工的差异。因此,组织目标对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每一个社会组织都有其确定的目标体系,即便是同一类型的组织,其目标体系也是有差别的。几种常见的目标分类方法:第一,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第二,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第三,平衡性目标和改进性目标;第四,显目标和隐目标。

组织目标的制定过程基本上是协调平衡过程。它是不同利益集团争夺的结果。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组织内部参与人员及权力都在发生变化。因此,组织目标也在不断地反映着这种变化。制定组织目标

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一般应遵循这样三项原则:第一,互惠原则,即目标对所有参与人员都有利;第二,评估原则,即运用能够进行测量的技术以评估目标实现程度;第三,选择原则,是指组织在确定目标时要遵循选择最优目标的科学程序。

目标确定以后,就要安排人力、物力和财力贯彻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一般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选择适当机会,二是检查所制定的目标是否为组织实际追求的目标。

每一组织都有它存在的社会基础,一方面它要满足组织成员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受外部环境的制约。组织目标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受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一般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文化环境对目标的影响,(二)组织内部不同目标层次的相互影响,(三)组织参与者对目标的影响。

目标实现程度是决定组织能否持续运行的关键因素。管理部门有责任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测定目标是否达成。管理学家西蒙认为,组织活动实际上不可能达到完全合理,因此组织追求的目标应当是“满意”,而不是最优。对于一般组织来说,测定目标实现程度及效绩的标准包括三个:有效性、效率、人道主义或人文关怀。

第三节社会组织结构

所谓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正式规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组织结构作为组织内部各个职位、部门之间正式确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其内容具体包括两个方面,即总体结构和职务工作结构。组织结构的总体设计是根据组织活动的内容与方式进行的,内容与方式的不同,决定了组织结构的不同。组织结构的职务工作结构设计,是对某类工作进行研究,以确定这一工作的内容和数量及完成该工作所应具备的责任、权力和技能。

为保证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在组织结构设计中应遵循如下原则:1.目标任务原则;2.有效管理跨度原则;3.分工协作原则;4.统一指挥原则;5.责权对等的原则;6.精简与效率原则;7.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的原则。

正式结构是每一个组织的普遍特性,它是组织确定各种活动关系的蓝图,具有法规的性质。正式结构一般表现为结构图,并将组织的规章制度载入各种手册和正式文件之中。但是,并非所有正式组织结构都具有同样的特点,它受多重社会因素——制度、文化、技术、目标等——的影响。现代社会中的组织结构呈多元性特点。有的组织实行直线职能式结构,这种结构职权分明,要求管理人员有很高素质。实际上,这种结构的指挥与管理职能基本上由厂长自己执行。这种结构比较适宜小型组织的管理。有的实行矩阵式管理结构,这种组织结构把组织的垂直管理系统和横向的目标系统、集权与分权相结合,以完成管理的协调功能。而事业部组织形式则是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按照产品种类和地区分成若干个事业部,实行集中管理、分散经营的原则。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组织结构状况既受社会转型的影响,同时又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在社会转型这一宏

观背景下,考察我国组织结构的发展变化特点,确定调整组织结构的任务就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第四节社会组织的管理

社会组织的管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组织的管理与社会工业化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组织管理是指运用权威来协调组织内部的人力、物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主要目的是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率,这种效率除了受环境的影响之外,还依赖于对组织的管理。

从理论根源上来说,英国的工业革命带来了工厂制度和管理问题,用工厂式的组织形式进行生产导致社会和人的思想变化。这一时期出现两种观点,一方面有查尔斯·巴贝奇等人注重工业生产中的组织和技术,另一方面有罗伯特·欧文研究工业化对人类所产生的影响。直到美国国内战争以后才算是进行科学管理时代。从整个记载下来的历史看,这一时期人们已经考虑到人类组织的问题和政府、教会、军队、王国以及其他复杂的社会群体的行政管理问题。组织理论与工业化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组织理论的发展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传统组织理论,行为科学组织理论和现代组织理论。

纵观整个管理的历史,可以划分出以下两种主要的管理方式:(一)家长制的管理方式。它产生于农业社会,是小农经济的产物,它与初级社会群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特征是:第一,组织内部的权力集中于最高领导人手里;第二,分工不明,责任不清;第三,任人唯亲,因人设位;第四,办事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第五,终身制。

(二)科层制的管理方式。科层制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组织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其特征包括:第一,明确的分工;第二,明确的职权等级;第三,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第四,私人关系和公务关系的分离;第五,量才用人;第六,管理权力依附于职位,而不依附于个人。

凡是由于管理不善而造成的组织活动偏离目标的现象都可以称之为官僚主义。官僚主义不仅仅是管理者个人的思想作风问题,从根本上来看是一种管理制度问题。从管理的主体角度看,无论家长制还是科层制都可能产生官僚主义问题。由家长制产生的官僚主义主要表现为:遇事推诿、相互扯皮、敷衍塞责、热衷于谋取私利,不关心群众痛痒、一言堂及命令主义等。

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答案

2016年10月社会学概论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二、 1. 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中的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是马克思的( C ) 三、A.历史唯物主义 B .辩证法? C .阶级斗争理论?D .政治经济学? 四、 五、2. 主张社会批判理论的学术群体是( A ) 六、A.法兰克福学派? B .芝加哥学派? C .哥伦比亚学派?D .功能学派? 七、? 八、3. 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称为( C )? 九、A.预测性功能? B .规范性功能? C .解释性功能? D .描述性功能? 十、 十一、4. 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之一是( B )? 十二、A.文案法? B .普遍调查? C .实地实验? D .问卷调查? 十三、 十四、5. 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称为( D ) 十五、A.访谈法?B .典型调查?C .观察法? D .个案研究? 十六、十七、6. 在社会学研究的分析类型中,偏重经验实证主义原则的是( A )

十八、A.定量分析? B .定性分析?C .实地研究?D .非介入性研究? 十九、? 二十、7. 在社会结构类型中,由一些作为社会实体的基本单元和要素构成的社会结构是( A )?二十^一、A实体性社会结构? B .关系性社会结构 C .规范性社会结构?D .整体性社会结构?二十二、二十三、8. 人口数量通常是指( B )? 二十四、A人口素质?B .人口规模?C .人口结构?D .人口分布?二十五、 二十六、9. 人们直接感受文化多样性时的心理现象被称为( C )? 二十七、A文化冲突? B .文化边际? C .文化震惊?D .文化排斥?二十八、 二十九、10. “文化自觉”的提出者是( D )? 三十、A.吴文藻B .孙本文? C .李达? D .费孝通?三十一、 三十二、11. 再社会化也可称为( C )? 三十三、A反向社会化? B .继续社会化?C .重新社会化?D .基本社会化? 三十四、

社会学概论重点归纳整理!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社会学发展史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其主要内容?最基本的内容是什么?(生活技能的社会化) 1、生活技能的社会化:即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内容。 2、职业技能的社会化:传授生产技能和科学知识,为青年进入社会从事职业劳动打好基础。 3、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社会规范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之一。 4、生活目标的社会化:社会化的目的和意义,不仅要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二、了解人的社会化的主客观条件 本章要掌握的基本概念:依赖生活期、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同辈群体(一)社会化的主观条件(社会化的生物基础)(P86 )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离开了人的遗传素质,个体的社会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1、语言能力;2、思维能力;3、学习能力;4、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依赖生活期——所谓依赖生活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这段时期大致经过乳儿期、少年期甚至青年期。 (二)社会化的客观条件——1、家庭;2、学校;3、同辈群体;4、社区; 5、职业场所; 6、大众传播媒介 (三)了解社会化的几种基本类型?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含义以及两者的区别是什么?(P84) 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区别:继续社会化是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不断学习的过程。而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又分为主动在社会化和被动再社会化两种。 再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继续社会化是在原有生活方式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它着眼于人的进一步完善,而再社会化则是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或与过去断绝关系,进入新的方式,它着眼于人的改造;第二,再社会化,主要是指被动再社会化,其社会化的形式比继续社会化要剧烈。(要举例说明) (四)为什么要继续社会化?一是因为个体在基本社会化中的内容较为单一,且生活经历又往往比较贫乏;而一进入成年期,他的生活和社会关系等就变得复杂化了,社会不仅赋予了他新的角色、新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还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这就会使个体感到不适应。 二是因为在基本社会化中,家庭和学校所受教育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仅教育者本身要受到以前自身社会化效果的制约,而且未来社会的具体变化又难以预测,即不可能预先对青少年的未来生活进行全面指导,因此青少年社会化时期所学的知识、技能和规范就会不断地受到冲击。 三是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促使个体通过继续社会化来不断地提高自己。同时,每一个个体的继续社会化又在改造着社会,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因此,继续社会化无论从个体或从社会方面来看,都是非常必要的。 (五)试述社会化过程中某一外在社会化因素对自身社会化的影响。—如家庭、职业场所。 为什么说职业场所是成年人社会化不可缺少的社会环境条件?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

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目录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第三节社会学的功能 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第三节社会学的中国化 第三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 第四节社会指标 第五节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 第四章社会的构成 第一节社会及其构成 第二节社会结构与社会运行 第三节社会类型 第五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文化及其特征 第二节文化的分类 第三节文化的构成 第四节文化的功能 第六章人的社会化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 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第三节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 第四节社会角色扮演 第七章社会互动 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第三节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 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第一节社会网络 第二节社会群体 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 第四节婚姻与家庭 第九章社会组织 第一节社会组织的特征 第二节社会组织的结构 第三节社会组织的管理 第四节当代中国社会组织

第十章社会制度 第一节社会制度的概念与类型 第二节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一节社会分层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社会分层理论 第三节社会分层级制 第四节社会流动 第十二章社区 第一节社区的概念与理论 第二节社区要素与发展 第三节社区建设与协调 第四节虚拟社区 第十三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第一节社会变迁 第二节社会现代化 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特征 第四节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十四章越轨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越轨行为 第二节社会控制的概念与类型 第三节社会控制体系 第十五章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 第一节社会工作的由来与发展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第三节社会保障的发展 第十六章社会建设 第一节社会建设的概念 第二节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

社会学概论之大学生的社会互动

大学生的社会互动 学院班级姓名学号 社会互动是指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通过接触、沟通等方式而发生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群体活动和社会过程是由互为条件和结果的社会行动为基础的。当相关双方相互采取社会行动时就形成了社会互动。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作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即我们不断地意识到我们的行动对别人的效果,反过来,别人的期望影响着我们自己的大多数行为。它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社会互动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方式。与其他动物间的互动相反,人类互动是有意义的。社会存在于社会互动过程之中。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的人,几乎随时随地都要与他人发生接触和交往,相互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感情,同时也在相互地影响。 由此可知,任何社会互动发生都需要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互动主体必须发生相互的接触;互动主体对于互动符号的意义有比较一致的理解。 然而,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时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而且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在非面对面的场合下发生。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社会互动的情景有二人关系、三人关系与多人关系。齐美尔深入分析过人数对互动形式的影响。 对于二人关系,充分考虑对方具体的需要、愿望和个人特点,有着其他形式下不可能达到的亲密感情和独特性,产生排他的特征,可能使两人冲突更加强烈。 对于三人关系,一方都需要考虑两个人的个性特征,如果其中两人冲突,第三者可能选择成为(1)中间者,从局外、公平客观地调解(2)仲裁者,经双方认可,公平解决争端(3)渔利者,以支持一方为由提出利益要求(4)分裂者、征服者,助长双方矛盾以得利。 对多人关系,组成社会网络。其中,大型群体,会形成超越个体的结构;在正式组织中,分工、组织较规范,对个体进行制约。 在大学中,这几种关系都非常普遍。例如我们现在的宿舍有三个人,因此,在各种事情的处理上,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其他两个人的想法。在各种活动中,例如运动会、晚会等等这种大型群体,需要考虑的因素则会更多。 根据互动者之间的人际关系来分,社会互动可以分为情感关系、工具关系、混合性关系。 情感关系:家庭、亲密朋友等初级群体,满足个人关爱、温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需要。遵循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规则,当一人有需要时,其他人会尽力补足。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精心整理)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社会学复习题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复习思考题: 1、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2、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3、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4、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 5、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是何关系?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运行条件的主要含义,它与社会要素、功能主义、社会条件三种角度所作的研究的异同在哪里? 2、如何理解作为社会运行条件的社会转型效应和迟发展效应? 3、如何理解社会运行机制的主要含义和分类? 4、如何把握社会运行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保障机制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5、研究社会运行条件和机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三章社会与社会运行复习思考题 1、简析“社会”概念。 2、怎样理解社会的功能? 3、什么是社会运行? 4、怎样对于社会运行的状态作出评价? 5、试析血缘、地缘与业缘关系。 第四章文化与社会运行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文化? 2、文化可以区分为哪些不同的类型? 3、试比较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4、什么是文化震惊和文化边际? 5、怎样理解文化的社会功能?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概念在社会学史上前后有哪些发展? 2、社会化主要有哪些类型?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3、社会化的生物基础和社会主体各有哪些?各自的作用及特点是什么? 4、关于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主要有哪些理论?它们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5、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有哪些?请简述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的内涵、过程和社会功能。 第六章社会角色复习思考题 1、简述什么是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 2、试述社会角色的类型。 3、试分析社会角色的扮演。 4、怎样运用角色距离理论? 5、如何处理社会角色失调问题? 第七章社会互动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人性、自我和社会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 2、简述社会互动的涵义。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章节题库-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圣才出品)

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一、选择题 群体类型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可以划分为以下哪几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 A.血缘群体 B.初级群体 C.次级群体 D.业缘群体 E.趣缘群体 【答案】ADE 二、概念题 1.社会群体(华中农大2011年研) 答: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2.次级群体(中山大学2008年研) 答:次级群体,又称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是指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在这类群体中,成员间的感情联系很少,面对面的接触很有限,主要是依据既定的角色联系在一起。其典型是各类社会组织,如军营、学校、大工厂和政府部门等。

3.初级社会群体(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2008年研;中财2007年研) 答:初级社会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由社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复杂组织中的一些非正式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的工友小集团以及学校里的“哥们儿”群体等。 4.非正式群体(北科大2010年研) 答:非正式群体是指正规化程度低,群体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尤其是成文的规定)的群体。在非正式群体中,成员间通过经常性的自由交往,形成了一些不言而喻的规范和角色期望,大家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5.内群体(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研) 答:内群体是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在内群体中,成员具有相互爱护及相互同情的情操;与同属于一个群体的人在一起,彼此容易认识和了解,因而感觉自然自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大多以内群体为中心。内群体的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在1906年提出来的。他试图通过内群体与外群体两个概念来描述群体成员对自己人或别人群体的感情。 6.参照群体(中财2011年研)

2015年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要点

2015年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要点 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四个条件:社会变革的需要;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社会经验的积累;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例题·多选题]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有() A.社会变革的需要; B.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C.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D.阶级斗争的需要 E.解决社会问题的需要 [答案]ABC [解析]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社会变革的需要、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以及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例题·单选题]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是() A.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B.社会变革的需要 C.自然科学的发展; D.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在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中,资本主义制度内寻求社会变革的现实需要是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 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 1、奥古斯特·孔德。“社会学之父”,秩序和进步是孔德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2、卡尔·马克思。马克思对社会学的主要贡献。 3、赫伯特·斯宾塞。社会有机体和社会进化。 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 1、埃米尔·涂尔干。社会事实,失范理论,社会研究方法准则,功能分析与历史分析方法。 2、马克斯·韦伯。社会行动及其类型,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科层制 [例题·单选题]1838年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次提出社会学概念的思想家是() A.斯宾塞; B.涂尔干; C.马克思; D.孔德。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孔德被称为“社会学之父”,首次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 [例题·单选题]斯宾塞认为,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 A.大有机体; B.超有机体; C.进化有机体; D.聚合有机体。 [答案]B [解析]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认为社会是一个超有机体。 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一)芝加哥学派 1、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 2、芝加哥学派的学术成就(四个方面) (二)结构功能论 1、帕森斯:著作、AGIL功能分析图式 2、默顿:著作、显功能与潜功能 (三)冲突理论 1、科塞的功能冲突论

00034社会学概论高频考点

单选题 1.社会学主要研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社会学之父---孔德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代表作之一是:《自杀论》 3.霍尔的个人空间理论中,为朋友和熟人保留的个人空间是:个人距离;比较正式的场合保持的距离是:社会距离; 为一些类似演说家等任务保留的距离是:公众距离。 4.社会资本:通过社会联系与社会关系获取的资源。 5.定性分析资料的三个步骤是:审查、分类和汇总。人口的双重属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6.联合家庭: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外孙子女组成的家庭。 7.种姓制度: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或社会集团的社会等级制度。 8.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语言 9.“无孩家庭”被称为:丁克家庭人口数量一般是指:人口规模 10.一般认为,所有家庭形式中,最稳定的是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11.主干家庭:由一对夫妇+父母+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12.社区发展的经费要在社区内自筹集资,社区发展的人在和骨干要在社区内物色、培养,社区发展的物资资源要尽量的 利用和开发,这体现了社区发展原则中的:自立原则 13.有关社区发展的具体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步骤和措施,都经过该社区成员的广泛讨论,并根据多数人的意 愿来决定,这体现了社区发展原则中的:民主原则 14.社区发展说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以改善社区的居民生活,鼓励社区居民自己来判断和认定其自身的需要,而不是 简单地由政府或其他专家来判定,这体现了社区发展原则中的:民众需要原则 15.结构式流动:由于生产技术或社会体制变革的规模较大的社会流动。 16.在社会研究的分析类型中,偏重实证主要原则的是:定量分析 17.社会结构类型中,由一些作为社会实体的基本单元和要素构成的社会结构是:实体性社会要素 18.符号: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之外的标的事物的象征。 19.按照一个人在社会网络中获得的利益来划分,可将社会网络分为: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20.根据个人和社会网络连接的机密成功度不同,可将社会网络分为: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21.一个人进出社会网络的难易程度的不同,可将社会网络分为: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22.分层研究:以“生活机会”为分配和获得作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不平等研究传统。 23.在社会流动的过程中,子女相对于父母地位的变动被称为代际流动 24.偏差行为只是一种被社会定义为偏差的行为,这种观点来自:标签理论 25.定性分析: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或特征做出概括的 分析的方法。 26.社会管理: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行,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 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27.基本社会化:“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的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28.社区发展: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状况,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29.种族:在体质形态上具有共同生活遗传特征的人群。我国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 30.再社会化也可以被称为:重新社会化;人在成年之后的社会化被称为:继续社会化。 31.垂直流动:社会分层体系中不同层次之间的上下流动。文化反哺又称为:反向社会化 32.在社会化理论中,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找到自己的道德价值观。 33.社区建设:以人们日常居住生活的基层社区为载体,通过社区居民自治、社区与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合作, 建立一个和现代保障体系、现代城市管理体制度和社会化服务网络相适应的社区支持系统的过程。 34.等级:按经济地位和政治法律地位不同而相互区别的群体或社会集团。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第八章 社会群体——第十章 社会组织)【圣才出

第八章社会群体 一、选择题 群体类型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可以划分为以下哪几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 A.血缘群体 B.初级群体 C.次级群体 D.业缘群体 E.趣缘群体 【答案】ADE 二、概念题 1.社会群体(华中农大2011年研) 答:社会群体是指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个人的集合体。社会群体有广义狭义之分:①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②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2.次级群体(中山大学2008年研) 答:次级群体,又称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是指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在这类群体中,成员间的感情联系很少,面

对面的接触很有限,主要是依据既定的角色联系在一起。其典型是各类社会组织,如军营、学校、大工厂和政府部门等。 3.初级社会群体(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2008年研;中财2007年研) 答:初级社会群体,又称为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社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初级群体这一概念。初级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复杂组织中的一些非正式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的工友小集团以及学校里的“哥们儿”群体等。 4.非正式群体(北科大2010年研) 答:非正式群体是指正规化程度低,群体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尤其是成文的规定的群体。在非正式群体中,成员间通过经常性的自由交往,形成了一些不言而喻的规范和角色期望,大家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5.内群体(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研) 答:内群体的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在1906年提出来的。他试图通过内群体与外群体两个概念来描述群体成员对自己人或别人群体的感情。内群体是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在内群体中,成员具有相互爱护及相互同情的情操;与同属于一个群体的人在一起,彼此容易认识和了解,因而感觉自然自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大多以内群体为中心。

2018年自考《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有二个至五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全部选出,并将其字母填入题干的括号内,正确答案没有选全或有选错的) 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战后四十余年来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社会、政治领域的一系列变化,具体表现在(ABCD ) A.产业结构的变化 B.物质生活水平提高 C.闲暇时间的增加 D.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E.生产关系的变化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在70年代开始出现了逆转,主要表现在(ABD ) A.人口从以工业为主的中心城市向边缘地区流动 B.人口向城市郊区扩散蔓延 C.城市结构由多核心式、一城多镇式向方格网状、同心圆式发展 D.出现了由交通线连成的长达数百公里的城市群或城市带 E.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大城市经济中作用下降,而代之以服务业与知识产业 3.社会变迁的形式有(ABCE ) A.社会进化 B.社会革命 C.社会改革 D.社会发展 E.社会倒退 4.“众口铄金”说明(BE ) A.社会舆论的压力有时也会成为一种强制性的控制手段 B.“众口铄金”属于一种社会控制的“过控”现象 C.“众口铄金”说明非制度化控制的力量不如制度化控制的力量容易驾驭 D.“众口铄金”是通过舆论对被控制对象进行内在控制 E.“众口铄金”说明社会控制与个人

自由是一对矛盾 5.下列关于道德的论述,正确的是(ACDE ) A.道德由习俗发展而来 B.道德比习俗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力弱 C.道德比习俗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力强 D.道德相对于法律,约束力更广泛 E.道德是法律的补充形式 6.下列行为中哪些不属于社会行为(BC ) A.“追星族”对影视偶像的盲目崇拜 B.口渴想喝水 C.过度疲劳时产生幻觉 D.受到伤害时对对手进行报复 E.小学生受到老师表扬后更加努力学习 7.邓肯提出的“人文区位结丛”模式中,强调了哪些要素之间有相互关系?( ACDE) A.人口 B.权力 C.环境 D.组织 E.技术 8.下列各项判断中正确的是(ABC )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国家“超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大批蓝领工人向白领工人的转移属于结构性社会流动 B.社会结构开放程度的提高既是社会流动的结果,也是进一步加强社会流动的前提 C.从重视个人发展的先赋条件到重视个人后天获得的条件的转变,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D.在现代社会中,先赋条件对社会流动的影响不存在了 E.从流动的方向看,空间流动属于水平流动 9.帕森斯把社会组织分为( ABCE) A.经济组织 B.政治组织 C.整合组织 D.文化组织 E.文化维系组织

社会学概论第六章 社会互动

第六章社会互动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互动 一、社会互动的界定 (一)社会互动概念 社会互动就是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做出反应的过程。它包括所有的社会行动。 (二)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 构成社会互动,一般具备以下三个因素 (1)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 (2)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 (3)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的考虑到行动?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所谓社会互动,就是个人和个人之间、个人和群体之间、群体和群体之间,基于对行动意义的理解,发生的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过程。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一)符号互动论布鲁默 符号互动理论的很多关键思想都是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最早的著作中作了论述。简单地说,我们可以把符号互动理论解释为:第一,我们通常用符号来代表一些事务,这些符号都是能够由意义地代表另一事务地,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地;第二,我们针对我们对符号的意义来采取行动;第三,我们对彼此的行动有所反应之前,经历了一个内在阐释的过程。 (二)拟剧论戈夫曼 拟剧论使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的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是一个舞台,全体社会成员是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他们都在社会互动中?°表演?±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拟剧论的代表人物是戈夫曼。 (三)常人方法学加芬克尔 常人方法学的创始人加芬克提出了常人方法学这一词。 常人方法学的基本假设是: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来进行社会互动,这些日常生活中不成文的、大家公认的互动规则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常人方法学是对一定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的社会互动中所遵循的规则的社会学研究。 第二节社会化的类型与过程 一、交换 (一)交换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社会生活中的很多互动的表现形式是交换。 交换指的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换言之,交换是不同行为者之间彼此通过转让自己所有物而获得对方所有的的行动。 按照这个定义,构成交换应该有四个要素:目标、付出、回报和效益。 (二)交换的类型 交换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物质的交换和非物质的交换。 (三)交换存在的社会基础 交换主要是有社会差异引起的,在社会中,处于交换行为中的各方都以自己的所有物为手段,以对方的所有物为目的,因而才有了交换。 二、合作 (一)合作的概念 合作,就是指在社会互动之中,行为者之间为达到某些共同的利益或目标彼此密切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二)合作的类型 按照合作的发展程度,可以将合作划分为四种类型: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二、填空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 1.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2.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 3.问卷调查的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行为和态度。 4.问卷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 5.文献来源: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 6.定性资料的主要来源:实地源、文献源。 三、简答 1.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2)教育功能(3)社会管理功能(4)社会批评功能 2.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1)社会现象的性质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建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3.实验法的类型: (1)根据试验环境分为: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 (2)根据实验方法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盲实验 4.文献法的优缺点: 优点:(1)资料信息恒古不变(2)费用较低(3)可研究历史现象(4)适合做纵横分析

刘豪兴《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社会互动)【圣才出品】

第六章社会互动 一、名词解释 1.社会角色(中山大学2011年研;华中农大2010年研) 答: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具体说来,它包括以下四方面含义:①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②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③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④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社会角色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社会角色分类有如下几种:①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②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③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④自觉的角色和不自觉的角色。 2.镜中我 答:美国社会学家库利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他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 ①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②在做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③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3.社会互动(华中农大2012、2010年研;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社会互动又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互作用,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社会互动的含义:①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②社会主体之间发生以信息交流为基础的相互依赖性关系和行为是社会互动的前提条件;③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交往,也可以借助媒介进行;④社会互动与特定的社会情境密切相关,并形成特定的互动模式;⑤社会互动不仅会影响互动关系,而且会对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4.合作(中财2008年研) 答:合作是指社会互动主体之间为达到对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相互配合的互动形式。合作性互动也是群体和社会形成和维持的基础。一般来说,成功的合作应具备以下条件:①合作各方有某种共同目标,否则就无合作的必要;②对于如何达成目标有基本共识; ③合作各方的行动相互配合;④合作各方要讲信用。此外,能否顺利合作还受到互动各方个性特征和社交技能的影响。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以及学会合作,已成为现代社会对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 5.集体行为 答:“集体行为”是指那些在某种社会因素刺激下,许多人脱离或违背社会制度和常规而共同做出的组织性、结构性和秩序性比较差的行为。集体行为的组织性、结构性和秩序性较低,主要表现在:它没有确定的可以遵循的行动规则,没有明确的角色分工,没有明确的

全国2018年10月自考真题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0034)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歹|J出的备选顼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孔德对科学的分类中,科学的最高层次是 A.天文学 B.数学 C.物理学D.社会学 2.结构功能论兴起于20世纪 A. 20年代 B. 30年代 C.40年代 D.50年代 3.交换理论的建立者是 A. 霍曼斯 B.科塞 C.达伦多夫 D.帕森斯 4.社会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来自于 A. 奥地利 B.英国C.德国 D.法国 5.在社会学传入中国之时,翻译出版了日本女子大学社会学教授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的是 A.谭嗣同 B.康有为 C.严复D.章太炎 6.在费孝通提出的“五脏六腑”说中,属于“五脏”的是 A.学术会议B.学会组织 C. 社会学课程 D.研究方法 7.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被称为 A. 预测性功能B.解释性功能 C.规范性功能 D. 描述性功能 8. 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被称为 A. 访谈法 B.观察法C.个案研究 D.典型调查 9.属于定性方法的是 A. 实地研究 B. 问卷调查 C.实验方法 D.统计调查 10. 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被称为 A.人口结构 B. 社区结构 C。环境结构 D。社会结构 11.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被称为 A. 文化采借 B.文化互斥 C.文化冲突 D。文化排斥 12.重新社会化也称为 A. 再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C.二级社会化 D.文化反哺 13.达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是 A.知识积累 B.社会实践 C.观察学习 D.角色扮演 14。某公司几个合伙人之间的合作,属于 A。契约式合作 B.制度化的传统合作C.自发性合作 D.指导性合作 15。在霍尔提出的四种不同的个人空间中,距离最长的是 A。亲密距离 B.个人距离 C.社会距离D.公众距离 16.以个人在社会网络中获得的利益来区分,社会网络的形态可以分为 A.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B.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C. 利己形态和利他形态 D.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17.一对夫妇没有子女并且自愿终生不育的家庭,属于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社会学概论 第七章群体

第七章群体 第一节什么是群体 一、群体的涵义和特征 群体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它是社会和个人的中介。 群体的特征:(1)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2)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3)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4)有一定的行为准则。(5)在时间上有一定的连续性。 二、群体的类型 (一)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是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这是社会学群体研究中最经典的分类之一。 初级群体又称作为首属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初级群体具有规模较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烈等特性。 次级群体又称作为次属群体,是用来表示与初级群体相对应的各种群体,如学校、职业群体、社团等。(二)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是以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正式群体也就是社会组织。 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不同,它不是由上级社会结构组织起来的,而是在成员个人倡议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一般说来,非正式群体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无正式组织结构、无正式章程的群体,如朋友群、游伴群等。非正式群体既存在于这鞥是群体之外,也可以在正式群体内部形成。 (三)内群体和外群体 内群体和外群体是以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内群体和外群体,又称作我群和他群。这连个概念由萨姆纳在《民俗轮》一书中最先提出。凡是成员感到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对群体有强烈归属感的,就是内群体;而那些由他人结合而成、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群体,就属于外群体。(四)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和成员群体是以群体成员的归属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成员群体也就是内群体,个人属于该群体的成员,并以本群体的规范作为自己活动的准则,各成员之间在行为上彼此互相影响。 参照群体是指被某一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的群体。参照群体不是人们所属的群体,而是个人心目中想要加入或理想中的群体,它的价值观和规范体系常常是参照这个人的目标或标准。(五)大群体和小群体 大群体和小群体是以群体的规模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大群体一般指规模较大、人数较多、人员之间较少直接互动的群体。典型的大群体是如阶级群体这样的利益群体。 小群体则是指那些规模较小、成员之间能够直接互动的群体。小群体的主要特征是:成员之间有面对面的联系,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成员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保持着直接的思想沟通;具有共同认可的群体规范。 三、初级群体 (一)初级群体的涵义和特征 初级群体作为由面对面对的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从总体上分析初级群体具有以下特征: (1)规模小;(2)是长期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3)是成员的人格特征可以得到比较全面的表现;(4)是成员之间的角色位置难以替代;(5)是习惯、伦理道德和感情在维系群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初级群体的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