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社会学理论

国外社会学理论
国外社会学理论

《国外社会学理论》教学大纲

(一) 课程说明:

1、课程英文名称:The Foreign Sociological Theory

2、课程编号:0111084002

3、课程计划学时:64学时

4、学分:4

5、课程简介:

《西方社会学理论》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遵循西方社会学研究的两个传统的主题,即一是社会秩序或社会稳定,二是社会变迁或社会发展,介绍了西方社会流行的社会学理论,即秩序论、功能论、交换论、互动论、冲突理论、批判理论、后现代理论、介入理论。内容包括上述理论的代表人物、理论的历史渊源、基本内容、对社会研究所具有的意义,是社会学理论的重要课程。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西方的社会现实,阐述和介绍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来源、基本内容、各种表现及其变化发展规律,为我们全面认识和深入理解西方社会的实际状况,分析西方社会的现实提供了广阔的途径,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取其精华,用这些理论中合理的、适应我国具体形势的部分,来正确地认识与对待我国的改革开放,对待我国社会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有助于学生更为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为提高工作效率,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作出贡献。

(二) 大纲正文:

一、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

1、本课程主要内容

绪论:国外社会学发展概述(4学时,采用讲授的教学形式展开教学。)第一节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基本问题

一、社会学理论的内涵及其建构

二、西方社会理论产生的思想基础

三、西方社会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四、社会学理论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第二节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与基本范式

一、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

二、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规则

三、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研究范式

四、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前景及基本问题

第一章秩序论

(6学时,采用讲授和自学的教学形式展开教学。本章重点内容为第二节杜尔克姆的思想)

第一节社会秩序的原则--孔德的观点(本节为要求了解的内容,考核概率为20%)

一、社会表面下的结构

二、整体性方法论

三、社会秩序的原则

四、社会学的四大法则

五、社会学的实证方法

第二节社会整合的机制──杜尔克姆的观点(本节为要求理解的内容,考核概率为50%)

一、杜尔克姆生平

二、社会团结

三、社会动乱的诊断

四、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

第三节国际社会的秩序──阿隆的观点(本节为要求了解的内容,考核概率为15%)

一、雷蒙.阿隆生平

二、国际社会关系

三、国际社会的"反社会"特征

四、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特征

五、国际社会秩序的冷战期结束

第二章功能论

(10学时,采用讲授和自学的教学形式展开教学。本章重点内容为第三节卢曼的思想)第一节社会系统的功能体系──帕森斯的观点(3学时,本节为要求理解的内容,考核概率为30%)

一、帕森斯生平

二、构造理论的方法

三、社会系统

四、功能系统

五、社会整合均衡

六、经济与政治的功能相互作用

七、社会变迁

第二节中层功能分析范式──默顿的观点(3学时,本节为要求理解的内容,考核概率为40%)

一、默顿生平

二、中层功能分析范式

三、功能分析概念

四、中层功能分析范例

五、中层功能分析理论的应用

第三节社会系统的简化机制──卢曼的观点(4学时,本节为要求掌握的内容,考核概率为50%)

一、卢曼生平

二、一般系统方法

三、系统简化机制

四、社会系统分化和整合

五、宗教的社会功能

第三章交换论

(6学时,采用讲授和自学的教学形式展开教学。本章重点内容为第二节布劳的思想)

第一节交换是社会的基础──霍曼斯的观点(2学时,本节为要求理解的内容,考核概率为30%)

一、霍曼斯生平

二、功能论缺乏解释力

三、互动的经验规则

四、互动的公理规则

五、社会交换微观定律

六、社会交换宏观定律

第二节不平衡交换产生权力与分化──布劳的结构交换观点

(4学时,本节为要求掌握的内容,考核概率为50%)

一、布劳生平

二、社会交换的特性与条件

三、不平衡交换

四、间接交换

五、社会结构的基本原理

六、布劳有关社会结构的社会学八大定律。

第四章互动论

(6学时,采用讲授和自学的教学形式展开教学。本章重点内容为第三节戈夫曼的思想)

第一节互动论传统(2学时,本节为要求了解的内容,考核概率20%)

一、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

二、米德的想象演习理论

三、托马斯的"情境定义"理论

四、莫雷诺的角色扮演理论

第二节符号互动论──布卢默与登津的观点(2学时,本节为要求理解的内容,考核概率30%)

一、布卢默的符号互动论

二、登津的六个符号互动论原则。

第三节表演互动论──戈夫曼与伯克的观点(4学时,戈夫曼为要求重点掌握的内容,考核概率50%)

一、戈夫曼的拟剧分析框架

二、伯克的拟剧社会模型

第四节约定互动论──舒茨与加芬克尔的观点(2学时,本节为要求了解的内容,考核概率30%)

一、舒茨的理解社会学

二、加芬克尔的民俗方法学

第五章冲突理论

(8学时,采用讲授和自学的教学形式展开教学。本章重点内容为第二节达伦多夫的思想)

一、科塞生平

二、社会冲突的功能

三、社会冲突的起因

四、社会冲突的形式

五、社会安全阀

第二节强制引起冲突与变迁──达伦多夫的观点(2学时,本节为要求掌握的内容,考核概率50%)

一、达伦多夫生平

二、后资本主义社会

三、社会冲突模式

四、社会冲突的根源

五、社会冲突的形成

六、社会冲突的程度

七、社会冲突的结果

第三节冲突的根源与回避策略──柯林斯的观点(2学时,本节为要求理解的内容,考核概率30%)

一、柯林斯生平

二、互动仪式链

三、冲突的根源

四、职业分层

五、冲突论模型

第四节冲突与一致的交织──李普塞特的观点(2学时,本节为要求理解的内容,考核概率30%)

一、李普塞特生平

二、社会结构与社会变革

三、不同意识形态的融合与冲突

四、政治力量的整合与分裂

五、激进主义与改良主义

六、现实主义与保守主义

七、道德主义与暴力主义

第六章批判理论

(10学时,采用讲授和自学的教学形式展开教学。本章重点内容为第二节哈贝马斯的思想)

导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发展历史和理论特征(1学时)

第一节病态社会的诊断──马尔库塞的观点(2学时,本节为要求理解的内容,考核概率40%)

一、马尔库塞生平

二、病态社会

三、单面社会

四、工人阶级的革命性

五、新左派的本能革命

第二节晚期资本主义的危机──哈贝马斯的观点(4学时,本节为掌握的内容,考核概率50%)

一、哈贝马斯生平

二、批判认识模型

三、技术决定论

四、晚期资本主义的危机

五、交往行动理论

第三节社会问题的新解释──米尔斯的观点(3学时,本节为要求理解的内容,考核概率40%)

一、米尔斯生平

二、社会学想象力

三、社会问题

四、权力精英

五、社会学发展趋势

六、社会学的行动纲领

第七章后现代理论

(8学时,采用讲授和自学的教学形式展开教学。本章重点内容为第二节布希亚的思想)

第一节后现代理论的发展脉胳(2学时,本节为要求了解的内容,考核概率230%)

一、后现代概念家族

二、后现代的早期论述

三、后现代转向

四、后现代理论的特征与倾向

第二节后现代符号理论──布希亚的观点(2学时,本节为要求掌握的内容,考核概率50%)一、布希亚生平

二、消费社会

三、象征交换

四、后现代时期的特征

第三节后现代知识状况──利奥塔的观点(2学时,本节为要求理解的内容,考核概率30%)

一、利奥塔生平

二、研究方案

三、领域

四、问题:合法化

五、方法:语言游戏

第四节后现代文化批评──詹姆逊的观点(2学时,本节为要求理解的内容,考核概率30%)

一、詹姆逊生平

二、晚期资本主义与文化主因

三、后现代社会的特征

四、认知标绘与空间策略

第八章介入理论

(4学时,采用讲授和自学的教学形式展开教学。本章重点内容为第一节托夫勒的思想)

第一节社会转型的观察──托夫勒的观点(2学时,本节为要求理解的内容,考核概率40%)

一、托夫勒生平

二、未来的冲击

三、超工业社会

四、权力的转移

第二节社会未来的规划──贝尔的观点(1学时,本节为要求理解的内容,考核概率30%)

一、贝尔生平

二、后工业社会的结构变化

三、后工业社会权力结构变化

四、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五、后工业社会的政策制定

六、社会选择与社会计划

七、贝尔的学术思想结构

第三节社会政策的选择──蒂里阿基安等人的观点(1学时,本节为要求了解的内容,考核概率15%)

二、社会控制的参与

三、国家垄断的机制

四、全球性行动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⑴各教学环节的安排与要求

①在课堂讲授过程中,要求授课教师具有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设施,采用启发式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并且能够通过提问等方式促使学生掌握好基本知识和一般原理。

②双语讲授的状况与发展趋势:鉴于本校本专业二年级本科学生基础理论水平和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的限制,本课程没有把双语教学列入计划。

③课外自学部分,要求学生确实自学要求内容并通过相应的课堂讨论、课堂发言、读书笔记等形式检查和考核;

④每学期有一篇学业论文,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部分,要求包括字数、格式、内容等各方面,其中字数要求在1000字以上,内容要求有思想性,确实是学生自己所感所想。

⑤最终考核方式为闭卷,平时考勤和作业情况占最后成绩的一定比例。

⑵教学辅助资料(如:试题集,CAI课件等)的运用要求。

本课程为学生准备了一定量的练习题,在平时各章节学习过程中可以参考使用,巩固知识,考试时也可以汇总当试题集。同时,本课程部分章节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

⑶实践环节的实践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的实践环节包括课程讨论、社会调查问卷等,要求在讨论前准备好讨论大纲,讨论后写详细的感想或者分析。

⑷作业布置要求达到的目的要求,分章节写出布置的题量。

本课程的作业主要是比较不同理论之间的同与异,进而更好地掌握西方社会理论的主要思想,同时通过对国内若干问题如自杀等进行调查和原因分析。要求1000字以上,写出真实的感受,并要求达到应有的理解水平。

⑸考核环节要求

本课程成绩评定办法包括闭卷考试和平时两大部份,其中闭卷考试占70%,平时的作业和考勤加起来共占30%。考核知识点分布同需要掌握的内容相一致,一般各部分占的比例按照课程内容所要求的“了解”、“理解”、“掌握”一次递增,其中需“了解”部分不超过20%,需“理解”部分约占30%,需“掌握”的内容占50左右。考核中包括部分的选择和材料分析题,避免学生死记硬背。

二、教学内容学时分配一览表

(三) 大纲附录

1、建议教材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西方社会学理论》(宋林飞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

2、参考书目

1、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2、杨善华、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法]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葛智强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4、[美]刘易斯·A·科瑟社会学思想名家石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5、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邱泽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6、文军,西方社会学理论:经典传统与当代转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7、成伯清,走出现代性: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重新定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有关说明(教学建议)

《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内容丰富,授课要点多,但是学时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本着精而宽的原则,尽量把问题讲清楚,涉及的面也要广一些,以免学生一知半解。

①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着重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各章的内容既有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学生应首先全面系统地学习各章节,记忆应当识记的基本概念、名词,深入理解基本理论,同时要掌握各章节之间的内容联系,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并有计划、有目的地深入学习重点章节。这就要求学生要反复通读、精读教材,在全面掌握的基础上抓重点和难点。

②要正确处理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之间的关系,努力引导学生将实际、领会和运用联系起来,把基础知识和理论转化为应用能力结合起来,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要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课程内容有重点和一般之分,但考试内容是全面的,因为重点和一般是互相联系的,不能截然分开。学生应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要把重点学习同兼顾一般结合起来。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解论)【圣才出品】

第七章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解论 7.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学术背景 1.家庭和教育背景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出生于德国爱尔福特市,父亲是一位地方

行政官员,母亲是一位加尔文教信徒,祖父和外祖父都是新教教徒。 韦伯在18岁那年考入海德堡大学,服军役后来又来到柏林大学继续学业,博士后毕业后留在柏林大学任教。1889年以博士论文《中世纪商业团体的历史》通过答辩并获博士学位。1891年,韦伯又写了博士后论文《罗马农业史》,获得了在柏林大学授课的资格,被聘请为柏林大学的法学讲师,1892年提升为副教授。 2.学术生涯 1895年,韦伯发表了就职演说《论民族国家和经济政策》,受到了学术界和政治界的广泛关注,1896年被聘为海德堡大学经济学教授,同时还兼任弗赖堡大学的经济学教授。这期间,韦伯的学术活动十分活跃,他不仅发表了许多有关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学术论文,而且还热情地同各界学者开展广泛的交往,并且还在基督教团体中参与一些政治活动,韦伯逐渐成为德国学术界和政治界一位很有影响的青年学者。 1903年,韦伯同维尔纳·桑巴特和埃德加·雅费合作编辑德国主要学术刊物《社会科学文献》。1904年,韦伯应邀到美国讲学,1905年发表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被认为同在美国的这段经历有关。 3.主要著作 《用作文化科学逻辑性的批判性研究》、《新教各派与资本主义精神》、《俄国资产阶级民主形势》、《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关系》、《论广义社会学的某些范畴》、《(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的导言》、《儒教与道教》、《印度教和佛教》、《古代犹太教》、《论社会和经济学中价值哲学中立性的意义》、《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城市社会学研究》、《经济与社会》、《音乐理性及社会的基础》、《经济通史》、《国家社会学》等。 4.思想来源 对韦伯思想产生较大影响的有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文德尔班、李凯尔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第一章至第八章【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章节题库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 答:“社会学”是对人类社会做整体研究的社会科学。它横跨经济、政治、人类学、历史及心理学。它的意义在于寻找混合了人类知识及哲学的源头。“社会学”一词是由孔德首创的,他试图使用一种物理学的方法来统一所有的人文学科——包括历史、心理和经济学,从而建立经得起科学规则考验的学科。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期,是一门研究社会的学科。社会学使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实证调查和批判分析,以发展及完善一套有关人类社会结构及活动的知识体系,并会以运用这些知识去寻求或改善社会福利为目标。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由微观层次的社会行动或人际活动,至宏观层级的社会系统或结构。社会学研究的重心很大一部分放在现代社会中的各种生活实态,或是当代社会如何形成演进以至今日的过程,不但注重描述现况,也不忽略社会变迁。家庭、各式各样的组织、企业工厂等都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而这些研究对象的共通点是一些具有社会性的社会事实。 2.工业革命 答:工业革命最早是由恩格斯提出来的,是指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前期发生在英国的从手工生产转向大机器生产的技术、经济变革,后来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国。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工业革命是生产技术的变革,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的变革。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

它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从社会关系说,它使社会明显地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3.社会问题 答:社会问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问题,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狭义的社会问题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社会问题,是指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况,也是人们主观构造的产物;是被人们感知、察觉到的状况;是由于价值、规范和利益冲突引起的,需要加以解决的状况;是社会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二、简答题 1.简述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与思想背景。 答:(1)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①历史背景(时代条件):工业革命带来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导致社会结构的变迁。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带来了资本主义民主意识的觉醒,但也伴随着社会规范的混乱。十九世纪上半叶,是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也是其弊端开始暴露的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带来整个社会的急剧变化,资本主义发展中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和社会问题。例如市民社会的危机表现为三次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罢工和德国纺织工人起义。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急切寻求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来对这一变化进行科学解释。 ②科学条件: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论等自然科学方法的影响。当

北大国外社会学说2017课程大纲

国外社会学学说(上、下) 适用对象:北大社会学系大一下—大二上;其他院系本科生 先修要求:社会学概论。如无,建议阅读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五版北大2009或第七版北大2015)时间地点:周一15:10-17:00 理教309 任课教师:李康linran@https://www.360docs.net/doc/c32664114.html, 助教邮箱:gaohanyun@https://www.360docs.net/doc/c32664114.html,(高含昀,读书报告收发、答疑申请调度) 课件邮箱:sociologos2016@https://www.360docs.net/doc/c32664114.html, 第一学期(2017年春季)授课进度 2月20日一开场白:教育、社会学与典范Education, Sociology & Canon 2月27日二西方社会视野中的大学与知识分子University & Intellectuals in Western societies 3月6 日三启蒙之梦:现代社会与社会理论的兴起Enlightenment and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theory 3月13日四阿列克塞·德·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 I:论美国的民主 3月20日五阿列克塞·德·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 II:旧制度与大革命 3月27日六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 & 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 4月3 日七埃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 I: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自杀论 4月10日八埃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 II:社会分工论、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4月17日九埃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 III: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原始分类 4月24日十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I: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学基本概念5月1日放假 5月8 日十一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II:宗教社会学 5月15日十二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III:政治社会学 5月22日十三费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nnies);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 Simmel I 社会学的眼光5月29日十四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 Simmel II:文化社会学、大都市与货币哲学 6月5 日十五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 Simmel II:陌生人与都市漫游者;世纪末的乡愁 文献指南 ·课外阅读 弗朗索瓦·迪贝《社会学有什么用?》,陈艳译,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 [社会学、理论之多元立场平衡] 艾伦·布卢姆《美国精神的封闭》,战旭英、冯克利译,译林出版社2007 [大学是什么?理论、典范、虚无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代教材(如果一定要有一本教材才踏实的话): 1、古典社会学理论(第六版中译),乔治·瑞泽尔著,王建民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全年适用] Classical Sociological Theory (第六版影印),George Ritzer,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 [全年适用] (一)重点参考教材史论 2、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杨善华、谢立中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按人分章] 3、社会思想名家,刘易斯·科瑟著,石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本身为名家名著,“思想文化性”较强,凸显思想家的生平、学说、时代与受众关系] 4、社会学理论的兴起,乔纳森·特纳等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美国著名教材编纂者之作,“命题体系性”较强,每个重点人物的篇幅更充分] (二)推荐比较阅读史论 5、发现社会——西方社会学思想述评(第八版),兰德尔·柯林斯等著,李霞译,商务印书馆2014 [全年适用,尼采、弗洛伊德等章节特有] 6、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安东尼·吉登斯著,郭忠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本身为名家名著,经典三大家对比串讲,有北大出版社英文影印本对照,大量原文选段] 7、有争议的知识——后现代时代的社会理论,史蒂文·塞德曼著,刘北成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全年适用,注重院外思潮,作者批判立场明显,文气恣肆,校勘错误较多] 8、社会学何为——社会道德生活的基本形式,希林、梅勒合著,李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全年适用,凸显社会学理论思维的道德、规范维度,稍难]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25-30章)【圣才出品】

第二十五章社会信任理论 25.1 复习笔记 一、西方社会信任研究的历史发展 1.心理学家对信任的研究 (1)多伊奇 多伊奇(Deutsch)是研究信任问题最为著名的心理学家。多伊奇对囚徒困境中的人际信任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人际信任的有无以双方合作与否来反映,两个人之间的信任程度会随着实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人际信任被看作是一个由外界刺激决定的因变量。多伊奇有关囚徒困境中人际信任的实验研究开创了社会心理学信任研究的先河。 多伊奇将信任理解为对情景刺激的反应,而情景刺激决定了个体心理与行为。他又将信任理解为一种心理预期或期望,一种非理性的风险行为,这一思想影响了以后学者对于信任的界定。在多伊奇之后,众多的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都将信任界定为一种心理期望或期待。 (2)罗特尔与赖兹曼 罗特尔(Rotter)与赖兹曼(Wrightsman)把信任看成是存在于个人内部的性格特质,或一种经过社会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罗特尔认为,信任是个体对另一个人的言词、承诺以及口头或书面的陈述之可靠性的一般性的期望。赖兹曼认为,信任是个体特有的对他人的诚意、善良及可信性的普遍可靠性的信念。信任是对他人的动机、人格方面的信任。罗特尔与赖兹曼对于信任的看法不像多伊奇那样,认为信任是外在情景刺激的结果,而是内

在的个人经历、个人对人性的看法等使他(她)形成了对一般性的他人的可信赖程度的一般性期望。信任只是个人人格特质的表现,是一种经过社会学习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点。 (3)萨贝尔 萨贝尔(Sabel)对于信任的研究较早地涉及社会信任。在他看来,信任是交往双方共同持有的、对于双方都不会利用对方之弱点的信心。萨贝尔对于信任的这一界定,说明他将信任理解为基于人际交往双方共有的信心或认识(如共有的概念、观念,道德或法律共识),并且这种信任具有一定程度的风险性。萨贝尔所理解的信任就是一种相互信任。 (4)莱维斯和维格尔特 莱维斯(Lewis)和维格尔特(Weigert)等人对于人际信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认为人际信任是人际交往的产物,它基于人际交往关系中的理性算计和情感关联。他们依据人际信任的基础是理性还是情感,将人际信任分为认知性的人际信任与情感性的人际信任两种类型。前者是基于对他人的可信程度的理性考察而产生的人际信任,后者是基于与他人的强烈的情感联系而产生的人际信任。 2.社会学对信任的研究 社会学对于信任的研究基本上脱离了纯粹的个体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范畴,开始把信任理解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与社会文化结构和文化规范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把信任本身看做是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学家将信任理解为社会制度和文化规范的产物,是建立在法理(法规制度)或伦理(社会文化规范)基础上的一种社会现象。有的社会学家将这种意义上的信任理解为“社会信任”。 (1)卢曼 卢曼以新功能主义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信任,认为信任是一种社会关系结构,信任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微观的个体信任或“私人信任”,而是宏观层面的“系统信任”。卢曼把行为者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霍曼斯的人际交换论)【圣才出品】

第九章霍曼斯的人际交换论 9.1 复习笔记 一、学术背景 1.学术生涯 霍曼斯(George C.Homans)1910年出生于美国波士顿,l93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在美国海军服役四年后,到哈佛大学任教,在那里渡过了他的大部分学术生涯。在一次关于帕累托社会学理论的研讨会上,霍曼斯对社会学产生了学术兴趣,从此开始了社会学研究活动。1964年曾当选为美国社会学会会长。 2.主要著作 《帕累托学说入门》、《人类群体》、《婚姻、权力及最终原因:对单系交表婚姻的研究》、《社会行为的基本形式》、《社会科学的本质》。 3.思想来源 霍曼斯的人际交换理论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英国古典经济学、马林诺夫斯基和列维一施特劳斯为代表的人类学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1)同米德和库利等人一样,霍曼斯也从华生和斯金纳等人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中接受了很大影响。他认为,确实应当像行为主义者所坚持的那样,把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人们的外显行为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交换行动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否则又将陷入形而上学的抽象思辨中。 霍曼斯从行为主义心理学那里接受的基本命题主要有7个:

①在任何既定的情境中,有机体都能开展获得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的行为。 ②有机体能够重复开展那些过去已证明能够获得报酬的行为。 ③有机体能够在与过去曾获得报酬相似的情境中重复过去的行为。 ④现在发生的刺激如果在过去发生过、并且曾使行为者获得了报酬,那么当下的刺激将使有机体重复过去的行为。 ⑤行为的重复只有在继续获得报酬时才能发生。 ⑥如果在相同情境中发生了与过去相同的行为,但是没有获得报酬,这时有机体将会出现情境冲动。 ⑦有机体从某一行为得到的报酬越多,越有可能发出替代行为,以便谋取其他方面的报酬。 (2)马林诺斯基通过对太平洋的美拉尼亚群岛中土著人的实地考查,阐述了原始群体以互惠为基本特征的生活方式,认为互惠性的交换活动是原始人结成社会群体、维持交往关系的基本条件。马林诺斯基关于原始人社会交往的互惠原则为基础的观点,不仅使霍曼斯确立互利的社会交换理论获得了思想来源,而且也为他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3)英国古典经济学比人类学更重视人际关系中的利益因素。亚当·斯密认为应当从个人趋利避害的本性出发看待一切社会现象,任何复杂的社会生活都可以从个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中找到根源。霍曼斯的的社会交换理论中,许多解释都沿用了经济学的术语,尤其是代价和报酬两个概念,已经成为社会交换理论的核心范畴。 二、小群体的结构与功能 1.活动、互动、情感 活动、互动、情感,这三个概念是霍曼斯分析小群体行为结构的基本概念。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 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六章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 一、名词解释 1.方法论整体主义 答:方法论的整体主义是指以整体作为研究的基点,通过群体行动的分析来说明学科的基本立场和基本内容的方法体系。西方社会学理论以功能主义为代表,坚持方法论的整体主义。他们以宏观社会为研究对象,侧重于对社会系统层次的问题的分析。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学术环境的变迁,整体主义方法论暴露出越来越多的不足。 2.社会组织 答:社会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狭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社会组织一般由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 3.社会资本(科尔曼) 答:社会资本是指个人所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所组成,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和结构之中,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义务与期望;②信息网络;③社会规范;④权威关系;⑤社会组织。 4.法人行动者

答:科尔曼所说的“法人行动者”是指,自然人行动者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在一定条件下与其他行动者在委托——代理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新的行动单位,它同自然人行动者一样具有自己的资源、利益、权利、义务和责任,其行动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科尔曼认为,现代社会所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原始的社会组织正逐渐被人工创建的、有目的的各种社会组织所代替。这些新的社会组织已经和自然人一起构成社会的基本行动单位,科尔曼称之为“法人行动者”。在现代社会,企业、学校、行政部门、社会团体等等社会组织都是科尔曼所说的“法人行动者”。 5.形式理性 答:形式理性是指理性选择中的意识活动形式应当是计算的。计算有几个最基本的特点或内容:量化、符号化、逻辑推论和效益预测。 6.实质理性 答:实质理性是就理性选择行为的内容而言,是理性选择的目标和结果的实现程度。同形式理性相比,实质理性的表现具有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因为它并未表现出清晰的形式。 7.过程理性 答:过程理性是由西蒙提出来的。西蒙借鉴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过程理性”概念,他指出,行为是过程理性的,是指它是适当的深思熟虑的结果。其过程的理性取决于成生他的过程。当心理学家使用‘理性’一词时,通常他们头脑中想到的是过程理性。西蒙在论述过程理性时,不仅仅注意选择中的计算和推理形式,而是要在选择的过程中揭示意识活动形式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课后习题(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圣才出品】

第三章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 1.如何评价斯宾塞对孔德未能真正坚持客观性原则的批评? 答:(1)斯宾塞认为,孔德的学说不是关于社会客观性研究的学说,而是从主观性出发,实质是对社会的主观方面展开研究的学说。斯宾塞指出:孔德所倡导的目的是对人的概念的进步作出完整的回答,而他的目的是对外部世界作出全面的回答;孔德认为各种思想具有必然和实在的继承关系,他却认为各种事物具有必然和实在的继承关系;孔德希望弄清自然知识的起源,他是要弄清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构成。孔德研究主观,斯宾塞研究客观。 (2)在斯宾塞看来,若想对社会进行真正客观地研究,首先必须面对真实存在着的社会有机体,而不是面对作为社会有机体附带的思想状态。只有把个人存在、群体活动和社会组织都看成像生物有机体一样独立于人的思想的外在存在,才能真正客观地观察社会现象,客观地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进化。 (3)斯宾塞认为,坚持对社会展开客观性研究更重要的是排除研究者的主观成见。但避免主观性的干扰,寻求社会科学知识的客观性是难以办到的。因为社会现象是由人的行为来完成的,当在一定条件中开展研究活动的社会学家面对在同样条件中存在的人或人群时,因利益、处境、传统等因素的相关性,研究者的情感、意志、评价就会同被研究对象发生错综复杂的联系。 (4)斯宾塞认为追求客观性的理论往往要排斥个别性,只有在同类事物的一般性上成立的知识才具清楚的客观性。 一般说来,强调客观普遍性、排斥主观个别性的社会理论,往往忽视社会个别存在,而专注于社会普遍规律的研究。斯宾塞与此不同,他在强调客观性前提下,不但没有过高估计

社会普遍规律的作用,反而高度重视社会个别性的研究。 (5)斯宾塞的理论出发点是排除或忽视个人情感、意愿等主观因素的客观个人主义。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自然主义。 (6)总之,同孔德相比,斯宾塞追求的客观性确实要彻底得多,因为他不仅主张克服研究者的主观性,而且还排斥研究对象的主观性,并且把这种客观性追求扩展为对社会的自然主义态度或不干涉主义态度。 2.怎样评价斯宾塞提倡的政府对社会生活应当采取不干涉的自然主义? 答:斯宾塞不赞成像孔德那样试图以社会学理论来指导和管理社会,他主张对待由个人活动构成的社会,应当像对待自然那样顺其自然,而没有必要采用种种政府行为来干涉社会过程,他指出:“一位著名学者认为干涉自然秩序不知会产生什么结果,如果他说的能适用于低于人类的自然秩序,那么就更能适用于存在于人类社会的自然秩序。”斯宾塞崇尚个人自由,认为一个好的社会是个人按照自己的利益达成契约而形成的,如果个人不受政府束缚而像其他生物那样竞争求存,社会将在不断的优胜劣汰中而趋向进步与和谐。 3.怎样理解斯宾塞关于社会分化的理论? 答:斯宾塞认为社会同生物有机体一样,其成长与进化是通过不断的分化与整合过程来完成的。社会有机体增长的基本形式是机体增大和功能增强。斯宾塞更注意的是后者,他首先从社会功能的增强与分化人手讨论社会有机体增长。他认为,引起增长的原因是物竞天择。 (1)社会成员在竞争中保持优势的有效方式是其职能的专门化。只有强化某一方面的能力,社会成员才能在社会竞争中保持其他成员难以取代的优势。斯宾塞所说的社会有机体的增长,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加和机能膨胀,而是因竞争推动的社会成员专业分化和社会结构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9~12章)【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九章霍曼斯的人际交换论 9.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学术背景 1.学术生涯 霍曼斯(George C.Homans)1910年出生于美国波士顿,193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在美国海军服役四年后,到哈佛大学任教,在那里渡过了他的大部分学术生涯。在一次关于帕累托社会学理论的研讨会上,霍曼斯对社会学产生了学术兴趣,从此开始了社会学研究活动。1964年曾当选为美国社会学会会长。

2.主要著作 《帕累托学说入门》、《人类群体》、《婚姻、权力及最终原因:对单系交表婚姻的研究》、《社会行为的基本形式》、《社会科学的本质》。 3.思想来源 霍曼斯的人际交换理论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英国古典经济学、马林诺夫斯基和列维一施特劳斯为代表的人类学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1)同米德和库利等人一样,霍曼斯也从华生和斯金纳等人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中接受了很大影响。他认为,确实应当像行为主义者所坚持的那样,把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人们的外显行为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交换行动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否则又将陷入形而上学的抽象思辨中。 霍曼斯从行为主义心理学那里接受的基本命题主要有7个: ①在任何既定的情境中,有机体都能开展获得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的行为。 ②有机体能够重复开展那些过去已证明能够获得报酬的行为。 ③有机体能够在与过去曾获得报酬相似的情境中重复过去的行为。 ④现在发生的刺激如果在过去发生过、并且曾使行为者获得了报酬,那么当下的刺激将使有机体重复过去的行为。 ⑤行为的重复只有在继续获得报酬时才能发生。 ⑥如果在相同情境中发生了与过去相同的行为,但是没有获得报酬,这时有机体将会出现情境冲动。 ⑦有机体从某一行为得到的报酬越多,越有可能发出替代行为,以便谋取其他方面的报酬。 (2)马林诺斯基通过对太平洋的美拉尼亚群岛中土著人的实地考查,阐述了原始群体

(完整版)2017年10月00034社会学概论真题

2017年10月00034社会学概论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题干】帕森斯认为,任何社会若要生存就必须具备维持系统所必须的一般条件,这些必要功能条件包括了()。 【选项】 A.两个方面B.三个方面C.四个方面D.五个方面 【答案】C 【解析】帕森斯认为,任何社会若要生存就必须具备维持系统所必须的一般条件,这些必要功能条件包括了四个方面。即适应、达鹄、整合和维模。 【考点】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2.【题干】社会学符号互动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 【选项】 A.吉登斯B.布鲁默C.默顿D.布劳 【答案】B 【解析】吉登斯是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代表人物。默顿是结构功能论的代表人物,布劳是交换理论的代表人物。 【考点】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3.【题干】费孝通用“五胜六腑”来比喻社会学的建设,其中所谓六腑,是指一个社会学专业至少要有()。 【选项】 A.六门基础课程B.六个学会组织 C.六种出版物D.六种学说 【答案】A 【解析】费孝通用“五胜六腑”来比喻社会学的建设,其中所谓六腑,是指一个社会学专业至少要有六门基础课程。它们是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城乡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国外社会学说。 【考点】中国社会学百年

4.【题干】社会学研究中实验法的不足之处主要是()。 【选项】 A.实验过程的自然性B.实验对象的重复性 C.实验结果的广泛性D.实验环境的人为性 【答案】D 【解析】实验法的缺点包括实验环境的人为性;实验过程的反应性;实验对象的有限性;实验结果的适应性。 【考点】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5.【题干】社会学研究中文献法的优点之一是()。 【选项】 A.文献资料的客观真实性B.文献法可直接获得第一手资料 C.文献均有标准化的资料D.文献法适于作纵贯分析 【答案】D 【解析】文献法的优点包括文献法的资料信息恒存不变;文献法的费用较低,文献法可以研究其他方法不可及的历史现象;文献法适于作纵贯分析。所以D正确。 【考点】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6.【题干】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是()。 【选项】 A.散进主义理论B.社会批判理论 C.后现代主义理论D.社会有机体理论 【答案】B 【解析】社会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 【考点】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国外社会学理论复习大纲

国外社会学理论(一)复习大纲 一、绪论 1 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有哪些历史传统?具体表现为哪些方面? 二、孔德 2 孔德把人类智力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3 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什么? 4 孔德在什么著作中阐述其社会学思想,其社会学思想的内容主要有哪两个方面? 三、涂尔干 5 有机团结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6 机械团结的精神基础是什么? 7 涂尔干在什么著作中阐述其社会学方法论思想? 8 社会事实具有哪些特点? 9 自杀论的作者是谁,他区分了哪些类型的自杀? 10 涂尔干如何分析自杀现象? 11 集体意识指什么? 四、西美尔 12 谁把离婚率上升和社会分化联系起来? 13 西美尔把社会学的问题领域分为哪几个层次? 14什么是主观文化和客观文化? 五、韦伯 15 韦伯把社会行动分为哪些类型? 16 韦伯如何界定其理想类型概念? 17 韦伯的合法性统治有哪些类型? 18 什么叫价值合理性? 19 什么叫工具合理性? 25 科层制是什么?

六、帕森斯 20 帕森斯的AGIL分析模式中,其中各个字母代表什么意思。 21 结构功能主义创始人是谁? 22 功能分析学派崛起的标志是什么? 23 什么是模式变量? 24 什么是单元行动? 26谁是科学社会学之父? 27 行为有机体执行什么功能? 七、冲突论 28 达伦多夫用什么来表示冲突的程度? 29 科塞如何论述其冲突理论? 30 科塞认为社会冲突的根源有哪些类型? 31 哪些因素影响冲突的强度? 32 社会安全阀制度是谁提出来的? 33 什么是现实性冲突和非现实性冲突? 34 谁提出了社会学想象力这一观点? 八、交换论 35 为什么布劳的交换论称为结构交换论? 36 布劳认为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有什么区别? 37交换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38用交换网说明交换关系的社会学家是哪位? 九、互动论 39 什么是印象管理,戈夫曼是如何论述印象管理的?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课后习题(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一章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 1.布迪厄怎样反对“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他在什么意义上超越了二者的对立? 答:(1)在传统的社会科学中,面对初级客观性和次级客观性形成了不同学科或不同思维方式,布迪厄称之为“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的对立。 ①社会物理学的代表是孔德和迪尔凯姆,他们把社会世界看成是外在于主观意识的,可以用外部观察、测量和统计的方法加以研究的物理现象,并自誉为采取了一种纯客观的、确实可信的科学原则。 ②社会现象学的代表是萨特和加芬克尔,他们强调社会世界的主观性,把个人的意志选择、价值理想和情感体验看成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像叔本华和尼采那样从个人的表象和意志出发来解释社会生活。 (2)在布迪厄看来,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表现了学术界对社会生活的分裂性认识。 ①社会物理学方法所把握到的物质关系和社会现象学所把握到的精神关系,是从不同的原则分析出来的两种层面的客观关系,但二者在现实生活中是统一在一起的。 布迪厄认为,社会物理学关于社会生活客观性的理解是简单的,其重要失误在于它未能在形成过程中来理解社会客观性,而无论何种类别的社会客观性都不是离开主观性独立自生的,都是在各种主观因素的参与中才生成的,社会物理学方法否认了这一点,把具有客观性的物质关系或经济关系中的主观因素完全“物化”了。 ②社会现象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社会物理学的直观机械性。强调了社会生活中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它未能把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放到具体的社会条件中去考察,缺乏对主观性要受

到种种外在条件限制的理解,所以陷入了欧洲哲学史上目的论的旧辙。 (3)布迪厄从关系主义方法论超越主观和客观二元对立,要把主观和客观各种层面的研究都纳入自己的视野中,但是客观性研究应当优先于主观性研究,并且关于各种社会位置或社会条件的客观性分析是关于精神意识的主观性分析的前提和基础。 2.怎样理解和评价布迪厄关系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答:(1)布迪厄多次指出,他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确立了研究社会问题的关系论原则。在他看来,社会学视野里展开的社会世界,其本质就是各种关系。 布迪厄的关系主义方法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标志着布迪厄超越了古典社会学的实体主义方法论,而且也使他论述场域结构和实践逻辑等方面问题时展开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2)布迪厄关系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则体现 ①初级客观性和次级客观性 布迪厄认为,二元论的思维方式的现实基础是现实世界的两种方式:“初级的客观性”和“次级的客观性”。 初级客观性包括各种物质资源的分配,以及运用各种社会稀缺物品和价值观念的手段;而次级客观性则体现为各种分类体系,体现为身心两方面的图式,在社会行动者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如行为、思想、情感、判断中,这些分类系统和图式发挥着符号范式的作用。简言之,初级客观性实质就是社会世界中的物质构成或物质关系,次级客观性实质就是社会世界中的意识因素或意识关系。 ②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 在传统的社会科学中,面对初级客观性和次级客观性形成了不同学科或不同思维方式,布迪厄称之为“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的对立。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课后习题(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圣才出品】

第四章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 1.迪尔凯姆怎样界定社会事实?社会事实本质特征有哪些? 答:(1)社会事实的含义 迪尔凯姆认为,真正的客观性追求不能仅仅归结为对社会有机体组织与行为的研究,而应从社会现象的一般普遍性来把握社会学研究对象。迪尔凯姆把他规定的一般性的研究对象称为社会事实。 (2)社会事实的特征 ①不可还原性 即社会事实不是个人事实,它不能用个人的行为和情感来说明和解释。迪尔凯姆指出:社会事实虽然是通过个人的行为来构成的,但是当个人行为一旦相互作用地构成社会现象时,“它们呈现出存在于个人意识之外的显著特性。” a.迪尔凯姆所说的社会事实有两类:社会比率和“集体表象”。社会比率是由个人行为或个别事实相互联系而构成的统计比例或计量关系,他说:“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强度不同的舆论潮流推动着某些群体,或者有更多的人结婚,或者有更多的人自杀,或者有更高的或更低的出生率等等。这种舆论潮流完全是社会的事实……统计学以把它们孤立起来的方式把它们提供给我们……由于这些数字中的每一个都无区别地包括了所有个人的情况,那么在现象产生中都占有一份个人情况就被中立化了,因此,个人情况不对现象起决定作用。” b.从这个十分清楚的论证可以看出,所谓社会事实的不可还原性是在舆论和统计中经过认识过程形成的。在人们对相互联系的个别社会现象的认识中,那些个别人或个别事件的个别属性被抽象掉了,剩下的仅仅是表现一般性或普遍性的关系,如出生率、死亡率等等。

迪尔凯姆认为,这些往往被人们称为概念或名称的关系,不是单纯的思想观念,而是确实的客观事实,并且是独立于个人意识与个人行为的客观事实,人们常常因为迪尔凯姆的这个观点而把他称为社会唯实论者。 ②对个人的制约作用 他指出:社会事实“具有强制力量,这种力量使它们凌驾于每个社会成员及其独立的个人意志之上。” a.社会事实的另一类是:公众意见、社会心理、社会规范、道德理想和思维模式等,迪尔凯姆称之为“集体表象”。这里,社会事实的观念性更为清楚,不过迪尔凯姆明确地指出它不是一般意义上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观念,而是作为某些社会成员共有的“集体表象”,即集体观念。只有在社会成员的交往联系和群体关系中,集体表象才能形成,所以集体表象有别于传统认识论所讲的个人意识过程。迪尔凯姆也认识到不能把集体表象同个人意识简单对立起来,他指出:这些社会事实“既超越我们之上,又存在于我们之中。”一方面,公众意见和道德规范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心理或观念,不仅是个别人的情感意志所左右不了的,而且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制约着个别人的行为;另一方面,这些集体表象又必须被个人内化到自己的思想意识中,才能发挥制约和规范个人行为的实际作用。 b.当社会秩序和社会利益受到侵犯时,集体表象无论以法律还是以风俗习惯出现,它们总是引导、牵制和限定个人的思想方式、价值取向和情感意志,无论个人自觉还是不自觉都是如此。这种力量实质是迪尔凯姆十分重视的社会整合力量,它是社会得以团结和凝聚的纽带与灵魂。 ③普遍性 既然社会事实是经过概念思维的抽象或因社会成员的普遍性认同而形成的,那么它就一定要超越个人或个别事件之上,它表达和显示的就一定是社会层次的一般性。迪尔凯姆强调,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导论)【圣才出品】

第一章导论 1.1 复习笔记 一、西方社会学的兴起 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的学问,是对社会危机的反应 (1)社会学概念的提出 孔德在19世纪30年代提出社会学概念之际,正是旧的封建秩序被暴力革命摧毁,新的资本主义秩序尚未确立,资产阶级政权不断更迭,各种经济问题频发的时期。如何摆脱秩序混乱的社会困境,取得资本主义工业和文化的胜利,是摆在思想家面前的紧迫任务。孔德把社会秩序作为其社会学核心概念之一,充分地说明社会学形成之初就是对社会危机的反应。 (2)各类社会学 实证社会学把社会现象作为客观对象,试图用物理学方法描述社会整合与进化的规律; 解释社会学把社会现象看作人的主体活动结果,试图用人文学科的理解与评价方法阐释社会行动的根据与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社会学把社会现象看作实践过程,试图用唯物的辩证思维方式,批判地揭示社会异化原因和人类自由解放道路。 不论从何种角度出发,采用何种方法,得出何种结论,社会学都是一种直面现实、参与现实、力求把现实从困境中解脱,让人类从危机中超越,寻求幸福、和平、自由的实践性学科。 2.社会学是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继续

社会学同传统形而上学,尤其是同黑格尔的理性哲学,并非简单的对立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无论是实证社会学,解释社会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都是欧洲形而上学的传统,尤其是对黑格尔理性哲学的批判性继续。 (1)实证社会学。孔德不是在一般意义上反对理性,而是反对被包含在传统理性概念中的价值理性和审美理性,实证社会学并未完全超越理性哲学的传统,只不过把科学理性、认知理性和客观理性,从作为总体的传统理性中提取出来并绝对化罢了。实证社会学试图以科学理性把握客体的确定规定性。 (2)解释社会学。以韦伯为代表的解释社会学,试图通过意义阐释来解释社会行动的主观根据或主观理性。如果说实证主义社会学强调科学理性、客观理性是传统理性哲学的片面性继续,那么把主体意愿和主观理性作为基本原则的解释社会学,是传统理性哲学的又一种片面性继续。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公开声明自己的社会历史理论是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继承。马克思主义不否认理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但是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理性原则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和发挥作用。以实践为基础的理性是现实的、批判的、总体的活动根据,因为实践本身就是综合,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过程,是包含认识、评价和审美等总体意识于其中的物质活动。 总之,西方社会学的兴起既是西方社会问题的反应,又是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继续,我们应当在现实基础和文化传统的双向统一中考察和把握西方社会学的生成。 二、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1.实证主义 西方学者一般把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三人的理论统称为实证社会学的古典理论。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课后习题(福柯的“知识考古”社会学)【圣才出品】

第十九章福柯的“知识考古”社会学 1.怎样理解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是一种历史社会学或知识社会学视野? 答: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是一种历史社会学或知识社会学视野: (1)概念 福柯对历史的考古是在对古人知识的追忆中揭示现实世界存在、异变和扭曲的根源。如是观之,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是一种追根溯源地研究现实生活的新社会学,亦可称为在时间过程中理解现实的“历史社会学”。 (2)福柯把现实放到历史过程中考查,这与他对现实的历史本质的理解是一致的。福柯像狄尔泰和伽达默尔等解释学家一样,认为现实不过是历史的延续,现实中存在和变化着的事物在历史中能捕捉到它嬗变的踪影。 (3)与解释学强调现实同历史不可分的一般论述不同,福柯认为无论现实还是历史,都是以扭曲的异化形式存在着和联系着。因此,对现实和历史都不能不加怀疑地理解和解释,而要在种种矛盾关系中开展批判性地阐释。福柯像马克思和法兰克福学派那样,在否定现实的前提下揭开遮盖于其上的种种假象,找出被人们忽视的真实规定性和网络联系。并且,个性、自由、解放等价值理想从未被隐没,对现实的激烈抨击都是以这些理想原则为根据而提出的。 (4)福柯不仅要求现实按照理想原则发生变革,而且认为现实在历史中也是通过种种断裂性变化而展开的。因此,福柯反对历史仅仅是量变的进化过程的观点,而是在量变中看到了质变,在演进中看到了飞跃。福柯在肯定变革的激烈言辞中追求多样异质性,而不是普遍规律性。

2.通过考察话语方式研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方法论意义如何? 答:(1)福柯建立了丰富的语言学理论,但不是一般的语言学理论,而是以语言为对象展开的社会学理论。通过对语言的研究,揭示语言所指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是怎样被语言建构起来的,又是怎样在语言的控制下存在、断裂和异变的,福柯称之为“话语实践”。福柯指出话语研究揭示了另外一项任务,就是把话语作为系统地形成这些话语所言及的对象的实践来研究。 (2)福柯的语言学研究是由语言触及人的社会行动或社会实践的社会学研究,是在社会学视野里展开的语言学研究。 (3)福柯通过考察话语方式研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人们面向实际的经验过程,虽然话语实践没有形成科学知识,但是这种处于实证性或经验性层面上的陈述,却是科学知识或思想体系得以建立的前提和基础。 (4)给人们新的启示,让人们更加关注面向实际经验过程的话语实践。 3.为什么福柯认为近现代欧洲医学关于疯狂诊断反映了理性的疯狂? 答:(1)疯狂的现代时期开始于法国皮内尔和英国图克创立了新型精神病医院。在福柯看来,皮内尔和图克建立的精神病院不是解放疯人的科学的医疗机构,而是从道德和心理上对疯人施行更残酷压迫的改造所: ①图克的精神病院以给疯人提供休养的名义对疯人施行心理治疗,实质上是把宗教和道德融为一体对疯人实行恐怖性惩罚。这种做法使疯人在心理上持续地处于恐怖状态,不断地保持自己的负罪感。 ②皮内尔的精神病院没有把宗教作为治疗手段,但是那里施行了更严厉的道德惩罚。对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852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北京科技大学 2014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编号:852试题名称:社会学理论 适用专业:科学技术史、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 1.文化 2.社会互动 3.社会群体 4.社会组织 5.虚拟社区 6.社会现代化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请简述社会化的主要类型。 2.谈谈社会角色失调的一般状况。 3.请简述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特征。

4.请简述齐美尔(西美尔)关于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基本观点。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西方社会学理论至今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请举出每个阶段的一位主要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延迟退休的看法。 参考答案 北京科技大学 2014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编号:852试题名称:社会学理论(共1页) 适用专业:科学技术史、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 1.文化 答:文化是指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社会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按照一定的文化逻辑来进行的。文化的主要特征包括:超生理性、超个人性、象征性、全括性、整体性、传递性与变迁性。

2.社会互动 答:社会互动,又称社会交往活动或社会交互作用,是指社会主体之间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发生的、以信息传播为基础而形成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及心理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社会行动过程。社会互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①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主体(包括个体与群体)之间;②社会主体之间发生以信息交流为基础的相互依赖性关系和行为是社会互动的前提条件;③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借助媒介进行;④社会互动与特定的社会情境密切相关,并形成特定的互动模式;⑤社会互动不仅会影响互动关系,而且会对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3.社会群体 答:社会群体,又称社会团体,是指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个人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的存在,不仅个人自己能够意识到,而且也被群体以外的人们所意识到。即群体成员有共同的认同及某种团结一致的感觉,对群体中每个人的行为都有相同而确定的目标和期望。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其主要特征包括:①有明确的成员关系;②有持续的相互交往;③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④有一定的分工协作;⑤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4.社会组织 答:社会组织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会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狭义上的社会组织,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

外国社会学史笔记 16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趋势

第15章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综合趋势 社会学理论在不同的时代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发展取向,这一方面是因为理论反映的现实社会发展变化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决定的。 第一节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综合趋势的背景 一、社会学发展的历史回顾 四个阶段: 1st.从19c30到70年代末,是社会学的奠基时期,以提倡实证主义,主张“普遍的和谐”,试图建立资产 阶级人道教的孔德和斯宾塞为代表; 2nd.从19c80到20世纪20年代,是社会学的形成时期,以主张社会唯实论和集体主义论的法国社会学 家杜尔凯姆和主张唯名论,提倡建立“理解社会学”的德国理论家韦伯为代表; 3rd.以1937年《社会行动的结构》为起点到20c60年代中期,是帕森斯试图综合包容多家理论于一体, 强调均衡与稳定的结构功能主义独霸天下的时期。 4th.从60年代中期直至70年代末,是社会学理论发展史上的“群雄割据”时代。 5th.80年代开始,社会学理论新的综合尝试。 二、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综合的社会背景 1st.世界格局的改变;2nd.学术界的反思 三、理论背景 1st.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2nd.主流社会学理论的不足;3rd.欧洲社会学理论的复兴 第二节当代西方主要社会学理论的综合尝试 第三节当代西方主要社会学理论的综合趋势的主要特点和实质 一、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综合的主要特点 (一)多种综合并存 (二)关注宏观与微观的综合 (一)综合多采用对传统理论的重构 (二)广泛借鉴其他学科的思想 二、当代西方主要社会学理论的综合趋势的实质及其前景 当代西方主要社会学理论的综合趋势的实质 当代西方主要社会学理论的综合趋势的前景 附: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最新发展趋势 自社会学创立以来,西方社会学家就试图以不同的理论视角去观察社会:孔德、斯宾塞这两位早期的社会学创立者持论迥异,“三圣”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理论立场相差甚远。在帕森斯之后,社会学更是流派纷呈,成为一门多范式的学科。在经过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综合发展以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十大最新趋势。 一、经典依然处于核心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