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基站原理

移动通信基站原理
移动通信基站原理

移动通信基站基础知识关键词: 移动通信基站, GSM 基站,GSM 基站优化摘要: 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是我国移动通信运营商投资的重要部分,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一般都是围绕覆盖面、通话质量、投资效益、建设难易、维护方便等要素进行。随着移动通信网络业务向数据化、分组化方向发展,移动通信基站的发展趋势也必然是宽带化、大覆盖面建设及IP 化。本讲座主要介绍移动通信基站基础知识、GSM 基站简介、GSM 基站的优化、GSM 基站的维护及移动通信基站对健康的影响。

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是我国移动通信运营商投资的重要部分,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一般都是围绕覆盖面、通话质量、投资效益、建设难易、维护方便等要素进行。随着移动通信网络业务向数据化、分组化方向发展,移动通信基站的发展趋势也必然是宽带化、大覆盖面建设及IP 化。本讲座主要介绍移动通信基站基础知识、GSM 基站简介、GSM 基站的优化、GSM 基站的维护及移动通信基站对健康的影响。(一).移动通信基站基础知识

在城市,基地站可以安装在办公楼中;在农村,安装在集装箱内。基地站是一套为无线小区服务的设备,通常是一个全向或三个扇形无线小区。90 年代初中国移动通信市场上竞争的有美国的摩托罗拉、瑞典的爱立信及日本的NEC 公司。三者生产TACS 制系统均有一定的经验。TACS 制式基地站包括无线收、发信设备及其接口或控制系统。通常基地站有两种控制方式,一种是由移动业务交换中心直接控制,基地站除配备收发信设备外,只有必要的各种接口,爱立信及NEC 两家公司即采用这种方式;而另一种是基地站具有控制系统(BSC),即具有一定的智能,摩托罗拉公司即是这种方式。摩托罗拉公司的设备有两种系列。图1 是一个典型HC 系列 5 个机架基地站的组合固,从右到左看,第一个是电源架,第二、第三是发信架,第四个是收信架,第五个是基地站控制系统(BSC)及音频架。一个发信架包括8 个话音信道和一个控制信道。现两个发信架互为主备用状态,自动倒换,即采用所谓冗余式。图 2 是一个典型LD 系列3 个机架基地站的组合图,从右到左看,第一个是电源架,第二、三个是收发信架(包括基地站控制系统)。一个收、发信架有8 个话音信道和两个控制信道。每一个电源架只能提供两个收、发信架的需要,当根据扩容需要增加收、发信架时,电源架也必须相应地增加。每增加一个机架就可增加10 个话音信

道,可根据所需信道数组成多机架,最多可达13 个。由于摩托罗拉公司的基地站设备具有一定的智能,它可以分担移动业务交换中心的部分功能,所以从基地站到移动业务交换中心的接续和挂机过程与爱立信及NEC 两家公司不同,其移动用户被呼过程,如图 3 所示。移动用户主呼过程,如图 4 所示。移动用户释放过程,如图 5 所示。

图1. HC 系列5 机架基地站的组合图

图2. LD 系列3 个机架基地站的组合图

图3. 移动用户被呼过程示意图

图4. 移动用户主呼过程示意图

图5. 移动用户呼叫释放过程示意图下面以爱立信的基地站设备(RBS883)为主进行简要介绍。其基地站主要作用是处理基地站与移动台之间的无线通信,为数据和话音信号,在MSC 与MS 之间起中继作用。在通话期间,基地站利用监测音(SAT)和测量接收信号强度的方法,监示无线传输质量。其基地站设备主要由一至多部收发信机架(根据信道的需要)、交换机与无线信道接口机架、电源架及天线等组成。一、收、发信机架(单机架) 收发信机架上具有与移动台进行无线通信所需的全部设备。它包括:信道单元、发射机(TX)合成器、接收机(RX)多路耦合器(MC)、信号强度接收机(SR)、参考振荡器(用于CMS8810)、控制信道备用倒换(CCRS)、信道测试器(CT)、功率监视单元(PMU)等功能块,其组成框图及其在机架中的位置,如图 6 及图7 所示。

图6. 无线信道(RCG)功能块框图

图7. 无线柜(架)1、信道单元控制信道和话音信道的信道单元是相同的。每个信道单元由一个发射机、一个接收机、一个控制单元和一个功率放大器组成。功率放大器有三种,它们的输出功率分别是:10W、25W 及40W;究竞选年哪一种,取决于小区覆盖半径的大小。为了获得所需的覆盖,在安装时可在三种功率放大器中选择一个。发射机的输出功率受软件(SW)和硬件(HW)控制。硬件是装在收发信盘(TRM)面板上的一个电位器,可用人工进行调整,调节范围可从最大输出功率下调20dB。软件调节有7 个档次,每档4dB 调低输出功率。硬件和软件控制后的最小输出功率为100mW。收发信盘(TRM)装在一个双面铝/锌合金材料铸成的盒子里。发信机(除功率放大器外)、接收

机和电源装在一边,控制单元(CU)装在另一边,功率放大器(PA)单独地用螺丝固定在收发信盘的后面,并配有一个温控电扇。一个基地站可以由一个或几个收发信机架组成,最多96 个信道单元。在同一个机架中的信道单元,可由MSC 指令分配给本基地站的不同无线小区。同样,信道单元也能指定为话音信道、控制信道或作信号强度接收机。通常CMS8810 机第一信

道为控制信道,2~8 信道为话音信道单元,第二信道(Ch2)为备用控制信道单元。控制单元由微处理机组成,为信道单元的智能部分,它负责管理送向MSC 的信令过程和送向MS 的信令,并负责对收发信单元的控制,同时也负责测量来自MS 话音信道的质量和整个收发信单元的故障监测。2、接收机多路耦合器(MC) 单机架(A 机架)的接收机多路耦合器,用于把接收信号分配给二个功率分配器。每个分配器所引入的6dB 衰耗,由多路藕合放大器的增益(前置放大器)来补偿。功率分配器是无源的,没有截止频率,输出端口之间的隔离大于30dB。多路耦合器由带通滤波器、放大器和功率分配器等组成。放大器的电流是受到监视的,如果出现故障,有告警信号指示,并把告警信号送到配线单元(DBU)。不同频段使用不同形式的多路耦合器(MC)。当收发信单元的数量超过16 时,需要配置一个主功率分配器(MPS),它可以把功率分配给四个功率分配器;当数量超过32 个时,需要增加第二个主功率分配器。因此,在多个机架的情况下,一个接收机多路耦合器最多可容纳48 个信道接收机和 2 个信号强度接收机。3、信号场强接收盘(SR) SR 由接收机和控制单元组成,其性能指标与信道收信单元相同。SR 按照MSC 的指令,连续地、逐路地对邻近无线小区的信道进行扫描,并把测量结果送到MSC;MSC 根据测量结果,判断一个行进中正在通话的移动台是否需要进行交换(信道转换),即是否转换到所考虑的邻近无线小区中。4、参考振荡器(ROU) ROU 是一个高稳定度的振荡器,可产生一个31.250kHz,具有0.25ppm 频率稳定度的信号。此信号分配给所有信道单元发射机、接收机的频率发生器中,作本机振荡器锁相环的参考信号。该信号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数字形式(采用PCM 方式),用于MSC 的交换机与无线接口机架之间;另一种为模拟形式,用于模拟信令时的调制与解调。当采用PCM 连接时,ROU 的输出信号作为PCM 的外部基准。当交换机与无线信道接口机架(ERl)收到一个来自MSC 的时钟信号(2048000 土

0.000005Hz)时,把它转换成收发信单元的本地振荡器锁相环所需的参考信号。这个参考振荡单元中,还有一个稳定度为1.5ppm/a 的普通温度补偿晶体振荡器,作为PCM 外部基准的备用。模拟方式不设外部基准,但配以具有晶体恒温箱的高稳定度内部振荡器,它的稳定度可达到0.25ppm/a。所有的收发信机均有自己的石英晶体振荡器。ROU 系统发生故障时,当例如锁相环(PLL) 失锁,在参考振荡单元(ROU)发出告警信号的同时,它们自动投入运行。使用ROU 系统的优点是,每年维护时只需对一个振荡器核对即可,而无需涉及每一信道单元的各振荡器。ROU 通过配线单元(DBU)把参考信号分配到每个收发信单元、信号场强接收盘、信道测试盘等。它最多可供 6 个机架。5、信道测试盘(CT)

CT 是受MSC 操作人员控制的设备,用来测试基地站内的无线信道设备,并把测试结果通过数据线送回MSC。信道测试盘是由收发信机和控制单元组成,其接收机用同轴电缆与收发信单元的发信机相连,同时与星形联结器上的测试结点相连,其发射机通过多路耦合器的测试结点与收发信单元的接收机连接。它能连接9 个发射机和 3 个接收机天线。6、功率监测单元(PMU) 它联接在功率合成器的输出端,通过定向耦合器获取信号,测得天线馈线电缆上的前向和反射的功率,以达到监视前向和反射功率的目的。当反射功率太高时,就会启动告警。每个发射天线需要一个功率监测单元。7、控制信道备用倒换单元(CCRS) CCRS 由高频(RF)同轴继电器和控制逻辑电路组成。它有两种工作状态:正常和倒换。当处于正常状态时,控制信道(CC)作为控制信道使用,而备用控制信道(CCR)作为话音信道使用。一旦控制信道(CC)出现故障,不能工作时,它在接到MSC 指令后,处于倒换状态。此时,控制信道(CC)的输出为开路,备用控制信道(CCR)代替原控制信道起控制信道的作用。8、配线单元(DBU) 配线单元由安装在印刷电路板上的14 个连接器组成。机架内部和相互之间所有的告警、信息分配器连接、收信连接、发信连接和参考振荡单元时钟/告警信号都与配线单元连接起来。每个收发信盘、信号场强接收盘和信道测试盘均分别使用一个连接器。这样,一个机架的信道盘共需10 个连接器。剩下的 4 个连接器,一个用来与话音信道(VC)收发信单元的所有音频线连接起来;一个连接器把来自多路耦合器(MC)和功率监测单元(PMU)的告警信号连接起来,它也

把控制信号分配给控制信道备用倒换单元。最后的两个连接器,用来连接相邻机架间的各种信号。9、电源配线(PCB) 输入十26V 直流的电源,通过两对导线与机架顶部位于分配单元后面的电源连接板相连。在机架底部的电源配线条PD1 与电源连接板上的其中一对电源输入线相连;在机架顶部的PD2 与另一对输入线相连。PD1 供给:多种耦合器A、功率监视单元(PMU)、控制信道备用倒换(CCRS)、信号场强接收盘(SRM)、收发信单元2、Ch3、Ch4、Ch5。PD2 供给:多路耦合器B、功率监视单元(PMU)、信道测试盘(CTM)、Chl、Ch6、Ch7、Ch8、参考振荡单元(ROU)。如此安排即使0 其中一对输入电源支路发生故障,其单元仍可以维持工作;当然系统的话音信道数减少了,并无接收分集。二、交换机与无线信道接口机架

接口设备是连接基地站和移动业务交换中心的纽带,起信号交换的作用。为此,首先介绍一下MSC 和BS 间信号的传输情况。1、MSC 和基地站间的数据传输当MSC 经控制信道或话音信道向移动台发送报文时、MSC 接收BS 请求越区信道转换的报文时或为了定位MSC 向BS 发送请求测量报文时……都需要在移动业务交换中心和基地站间传送数据。其数据传输的硬件框图,如图8 所示。

图8. MSC-BS 数据通信(一条32 路PCM 线路)图中采用了30/

32PCM 线路(也可采用24 路PCM 线路或模拟传输线)。为分析方便,图中只画出一条PCM 线路。为了增强可靠性,控制设备处理机(CUs)通常装备一对区域处理机扩充模块(EMRP)一个EMRP 处于工作状态;而另一个备用。EMRP 为主控,每10 毫秒对所有CUs 扫描一次。如果发现任何CUs 中有报文等待处理,它就立即取出。区域处理机扩充模块(EMRP)最大控制(寻址)能力是:8 个控制信道、32 条话音信道和8 个信号强度接收机。下面以MSC 发送到指定控制单元(CU)的报文为例,来说明数据传输的过程。1.中央处理机向相关基地站的中央信号终端STC 发送报文。2.中央信号终端STC 处理报文标记,标记包含控制CU 接收报文的区域处理机扩充模块的确切地址和符合CCITTNo.7 协议的公共信道信号框图的报文内容。3.中央信令终端(STC)经由交换机终端电路(ETC)组成的传输媒介、PCM 链路的16 时隙(称为控制链路或信号链路)和复用器(MUX)将报文发给区域信号终端(STR)。ETC 和MUX 保

移动通信技术1G~4G发展史

第1章移动通信现状问题与基本解决方法 1.1移动通信1G—4G简述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1897年是人类移动通信的元年。这一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在相距18海里的固定站与拖船之间完成了一项无线电通信实验,实现了在英吉利海峡行驶的船只之间保持持续的通信,从而标志着移动通信的诞生,也由此揭开了世界移动通信辉煌发展的序幕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现代意义上的移动通信系统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距今已有90余年的历史。本文主要简述移动通信技术从1G到4G的发展。移动通信大发展的原因,除了用户需求的迅猛增加这一主要推动力外,还有技术进展所提供的条件,如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小区制的形成、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通信调制编码技术的发展等。1.1.1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 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是第一代蜂窝网络移动通信系统发展阶段。第一代蜂窝网络移动通信系统(1G)是基于模拟传输的,其特点是业务量小、质量差、交全性差、没有加密和速度低。1G主要基于蜂窝结构组网,直接使用模拟语音调制技术,传输速率约s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978年底,美国贝尔实验室成功研制了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 AMPS),建成了蜂窝状移动通信网,这是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具有随时随地通信的大容量的蜂窝状移动通信系统。蜂窝状移动通信系统是基于带宽或干扰受限,它通过小区分裂,有效地控制干扰,在相隔一定距离的基站,重复使用相同的频率,从而实现频率复用,大大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容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移动通信基站技术方案

移动通信基站施工技术方案 施工单位: 编制单位: 编制日期: 目录 概述 随着铁塔公司的建立,基站及其配套机房、电源等将成为铁塔公司的技术要点,本文主要从基站设备安装、线缆布放、电源配置、天馈线安装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同时介绍了铁塔类型、施工工艺、标签规范等方面,是4G基站建设中不可多得的经验总结。 一、设备基站主要设备安装、各类线缆布放示意图基站内部设备安装示意图; 1、基站设备安装场景展示; 图-1 图-2 图-3 1.1基站场景电缆走线槽道安装简析(图-2); 1.1.1电缆走道及槽道安装位置应符合施工图的规定,左右偏差不得 >50mm。 1.1.2水平槽道水平度每米偏差不得>2mm,垂直槽道垂直度偏差不

得>3mm。 1.1.3电缆走道安装牢固稳定,具备防震功能。 1.1.4电缆应有序地绑扎在走道上。 1.2基站内部走线槽道布线安装(图-3) 1.2.1.1信号线的布放 1.2.1.2布放的信号线应平直,无扭曲打结,转弯处应自然圆滑, 符合设计要求。 1.2.1.3屏蔽线外层应与接地体连接可靠。 1.2.1.4芯线应无损伤,焊点光滑、均匀,无漏焊、虚焊、错焊。 1.2.1.5系统控制器到信道机的电缆最大允许长度应符合产品说明 书的要求。 1.2.1.6信号线、高频馈线、电源线应分开布放。 1.3电源线和地线的安装(图-3); 1.3.1电源线和地线安装方法: 根据电源线和地线的实际走线路径量得所用电源线和地线的长度,分别裁剪-48 伏电源线和工作地线、和保护地线;用 裁纸刀剥开电源线和地线的绝缘外皮,其长度与铜鼻子的耳柄 等长。用压线钳将铜鼻子压紧,用热缩管将铜鼻子的耳柄和裸 漏的铜导线热封;不得将裸线漏出.将电源线的一端与BTS 机柜 的电源接线柱固定,电源线沿走线架整齐布放,并用扎带绑扎,另一端和电源柜的接线排连接。 1.3.2电源线的区分:

移动通信发展历史及趋势

移动通信的发展和趋势 学号: 144402103 姓名:徐乐 移动通信是移动体之间的通信,或移动体与固定体之间的通信。移动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汽车、火车、轮船、收音机等在移动状态中的物体。 移动通信从19世纪90年代末出现,发展至如今,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始于上世纪20年代,大概分为4个阶段。 1、第一阶段 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为早期发展阶段。在这期间,初步进行了一些传播特性的测试,并且在短波几个频段上开发了专用移动通信系统。可以认为这个阶段是现代移动通信的起步阶段,特点是专用系统开发,工作频率较低,工作方式为单工或半双工方式。 2、第二阶段

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在此期间,公用移动通 信业务开始问世。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从专用移动网向公用网过渡,接 续方式为人工,网络的容量较小。 3、第三阶段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可以说,这一阶段是移动通 信系统改进与完善的阶段,其特点是采用大区制、中小容量,采用 450MHz 频段,实现了自动选频与自动接续。 4、第四阶段 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今。在此期间,由于蜂窝理论的应用,频 率复用的概念得以实用化。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是基于带宽或干扰受 限,它通过分割小区,有效地控制干扰,在相隔一定距离的基站,重 复使用相同的频率,从而实现频率复用,大大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 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容量。同时,由于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 信网络技术以及通信调制编码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在交换、信令网 络体质和无线调制编码技术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这是移动通信蓬 勃发展的时期,其特点是通信容量迅速增加,新业务不断出现,通信 性能不断完善,技术的发展呈加快趋势。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发展阶段 AX 责料黒it : ft 息产业昨旭恒崎死 用仁移动谨牯发展姐势兩 移戢性 199S )99? 20 (X) 洌3 时间- HSPPA USTFA U£V-DQ LTE j ME l^EV DV E3G - h B3GMG 高 -2G ? 3G^ -,c + 中 A5 IPS 1ACS WCDMA 02.16-^ iMAX

移动通信基础知识培训(全)

移动通信基础知识培训会议记录 一移动通信常用的专业术语 基站:即公用移动通信基站是无线电台站的一种形式,是指在一定的无线电覆盖区中,通过移动通信交换中心,与移动电话终端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无线电收发信电台。都是以主设备加基站天线的形式呈现,最直观的就是我们现实中看到的铁塔,抱杆,桅杆型的基站。 直放站:是在无线通信传输过程中起到信号增强的一种无线电发射中转设备。直放站的基本功能就是一个射频信号功率增强器。实际上基站在其覆盖范围内并不是100%的覆盖到每个角落,难免会由于某些原因而在有些地方出现信号弱,更甚者出现盲区的现象,这时候就需要直放站进行覆盖,达到消除弱信号或者盲区的目的。因此直放站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将基站信号接入并进行放大,进而改善信号不良区域。 天线(Antenna)——天线是将传输线中的电磁能转化成自由空间的电磁波,或将空间电磁波转化成传输线中的电磁能的专用设备。简单的理解,天线就是负责信号中转的无源器件。 室内分布系统:室内分布系统是将基站信号引入室内,解决室内盲区覆盖;它可以有效解决信号延伸和覆盖,改善室内通信质量;它将基站信号科学地分配到室内的各个房间、通道,而又不产生相互干扰。它是基站和微蜂窝的补充和延伸,有不能被基站和直放站所代替的优势,是大都市中移动通信不可缺少的组成

部分。 盲区:在移动通信中,盲区表示信号覆盖不到的地区,在这样的地区移动信号非常微弱,甚至是没有。由于建筑物的隔墙、楼层等障碍对电磁波产生阻挡、衰减和屏蔽作用,使得大型建筑物的底层、地下商场、停车场、地铁隧道等环境下,移动通信信号弱,手机无法正常使用,形成了移动通信的盲区。 通话质量:顾名思义,就是手机通话时的语言质量即清晰程度。在移动通信中通话质量是一个很重要的网络参数,按照语言的清晰程度将通话质量分为0到7不同的8个级别,0最好,客户通话时的感知最好;7最差,通话时的感知最好,客户。一般正常的通话质量应该为0-3。 信号场强:是指信号信号的强弱。在移动通信中信号的强弱用具体的电平值表示,通过测试手机可以测得,一般-40~-90dBm为可正常通话的强度范围,也可直观的从普通手机的信号显示格数看出。 手机发射功率:手机发射功率是指,手机在寻呼基站时的功率。手机发射功率越高,说明上行越弱,客户感知为拨打电话上线慢。 切换:就是指当移动台(用户手机)在通话过程中从一个基站覆盖区移动到另一个基站覆盖区,或者由于外界干扰而造成通话质量下降时,必须改变原有的话音信道而转接到一条新的空闲话音信道上去,以继续保持通话的过程。 掉话:是指用户手机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出现异常而自动挂断的现象。 单通:是指用户双方正在通话时,由于异常出现只有一方可以听见另一方的

绿色通信基站的组成和功耗分析

绿色通信基站的组成和功耗分析 本章首先对基站的组成、工作原理以及技术发展方向进行简单介绍,再进一步分析基站的功耗的组成和降耗的可能性。 2.1基站的概述 为了深入了解基站的节能技术和产业情况,我们首先对基站的基本组成和技术应用做简单的分析和介绍。 2.1.1基站定义 基站即公用移动通信基站是无线电台站的一种形式,是指在一定的无线电覆盖区中,通过移动通信交换中心,与移动电话终端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无线电收发信电台。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是移动通信运营商投资内容的重要部分,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一般都是围绕着覆盖范围、通话质量、建设难易、维护方便、投资效益等要素进行。随着移动通信网络业务向数据化、分组化方向发展,移动通信基站的发展趋势也必然是宽带化、lP化及大覆盖面建设。 广义的基站,是基站子系统(Bss,BaseStationsubsystem)的简称。以GSM网络为例,包括基站收发信机(BTS)和基站控制器(BSC)。一个基站控制器可以控制几个、十几个以至数十个基站收发信机。而在WCDMA等系统中,类似的概念称为NodeB和RNC。 狭义的基站,即公用移动通信基站是无线电台站的一科,形式,是指在一定的无线电覆盖区中,通过移动通信交换中心,与移动电话终端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无线电收发信电台。 2.1.2基站的构成 一个基站的选择,通常需要从性能、配套、兼容性及使用要求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其中特别要注意的是基站设备必须与移动交换中心相兼容或配套,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通信效果。基站子系统主要包括两类设备:基站收发台(BTS)和基站控制器(BSC)。 基站收发台 大家经常看到的房顶上高高的天线,就是基站收发台的一部分。一个完整的基站收发台包括无线发射/接收设备、天线和所有无线接口特有的信号处理部分。基站收发台可以被看作一个无线调制解调器,负责移动信号的接收、发送处理。一般情况下在某个区域内,多个子基站和收发台相互组成一个蜂窝状的网络,通过控制收发台与收发台之间的信号相互传送和接收来达到移动通信信号的传送,这个范围内的地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网络覆盖面。如果没有了收发台,那就不可能完成手机信号的发送和接收。基站收发台不能覆盖的地区也就是手机信号的盲区。所以基站收发台发射和接收信号的范围直接关系到网络信号的好坏以及手机是否能在这个区域内正常使用。基站收发台在基站控制器的控制下,完成基站的控制与无线信道之间的转换,实现手机通信信号的收发与移动平台之间通过空中无线传输及相关的控制功能。收发台可对每个用户的无线信号进行解码和发送。 基站使用的天线分为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且有全向和定向之分,一般可有下列三种配置方式:发全向、收全向方式;发全向、收定向方式;发定向、收定向方式。 由于信号传输到基站时可能比较弱,并且有一定的信号干扰,所以要经预选器模块滤波和放大,进行双重变频、放大和鉴频处理。功率放大器模块的作用是把信号放大到IOW,不过这也依据实际情况而定,如果小区发射信号半径较大,也

移动通信基站类型

基站类型 在网络规划设计过程中,实际应用环境非常复杂,需要应用各种基站进行组网,充分利用不同产品的优势,使网络性能最大程度满足客户的需要。可以采用的基站包括宏基站、微基站、射频拉远、直放站和室内分布系统等。本文将介绍各种基站的特点和应用环境。 宏基站 宏基站一般有专用的机架,可以提供容量,下面介绍其主要特点和应用环境。 1、特点 容量大,需要机房,可靠性较好,维护方便。 覆盖能力:比较强,使用的场合较多;馈线长度大于70m时,馈线损耗较大,对覆盖有一定的影响。 容量:根据配置的载频数,支持的用户数可以变化;总的来说宏基站可以支持的容量比其他产品要大很多。 组网要求:2Mbps传输(可用微波或光纤)。 缺点:设备价格较贵,需要机房,安装施工较麻烦,不易搬迁,灵活性差。 2、应用环境 广域覆盖:城区广域范围的覆盖;郊区、农村、乡镇、公路的覆盖。 深度覆盖:城区内话务密集区域的覆盖,室内覆盖(作为室内分布系统的信号源)。 微基站 微基站可以看成是微型化的基站,将所有的设备浓缩在一个比较小的机箱内,可以方便安装;同时微基站和宏基站一样可以提供容量。微基站的主要特点和应用环境如下。 1、特点 体积小,不需要机房,安装方便;不同作用的单板一般集成在设备上,维护起来不太方便; 覆盖能力:可以就近安装在天线附近,如塔顶和房顶,直接用跳线将发射信号连接到天线端,馈缆短,损耗小;可以根据覆盖需求选择相应功放的微基站,其覆盖范围不一定比宏基站小; 容量:微基站体积有限,可以安装的信道板数量有限,一般只能支持一个载频,能提供的容量较小。 组网要求:2Mbps传输(可用微波或光纤)。 缺点:室外条件恶劣,可靠性不如基站,维护不太方便。 2、应用环境 深度覆盖:城区小片盲区的覆盖,室内覆盖(如作为室内分布系统的信号源),城区的导频污染区覆盖。 广域覆盖:采用大功率微蜂窝覆盖农村、乡镇、公路等容量需求较小的广域覆盖。 宏基站和微基站均包括三种类型:S1/1/1(含S1、S1/1)、OTSR、O1。 常用基站扇区配置 基站扇区配置适用原则典型使用区域

移动通信基站原理

移动通信基站基础知识关键词: 移动通信基站, GSM 基站,GSM 基站优化摘要: 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是我国移动通信运营商投资的重要部分,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一般都是围绕覆盖面、通话质量、投资效益、建设难易、维护方便等要素进行。随着移动通信网络业务向数据化、分组化方向发展,移动通信基站的发展趋势也必然是宽带化、大覆盖面建设及IP 化。本讲座主要介绍移动通信基站基础知识、GSM 基站简介、GSM 基站的优化、GSM 基站的维护及移动通信基站对健康的影响。 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是我国移动通信运营商投资的重要部分,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一般都是围绕覆盖面、通话质量、投资效益、建设难易、维护方便等要素进行。随着移动通信网络业务向数据化、分组化方向发展,移动通信基站的发展趋势也必然是宽带化、大覆盖面建设及IP 化。本讲座主要介绍移动通信基站基础知识、GSM 基站简介、GSM 基站的优化、GSM 基站的维护及移动通信基站对健康的影响。(一).移动通信基站基础知识 在城市,基地站可以安装在办公楼中;在农村,安装在集装箱内。基地站是一套为无线小区服务的设备,通常是一个全向或三个扇形无线小区。90 年代初中国移动通信市场上竞争的有美国的摩托罗拉、瑞典的爱立信及日本的NEC 公司。三者生产TACS 制系统均有一定的经验。TACS 制式基地站包括无线收、发信设备及其接口或控制系统。通常基地站有两种控制方式,一种是由移动业务交换中心直接控制,基地站除配备收发信设备外,只有必要的各种接口,爱立信及NEC 两家公司即采用这种方式;而另一种是基地站具有控制系统(BSC),即具有一定的智能,摩托罗拉公司即是这种方式。摩托罗拉公司的设备有两种系列。图1 是一个典型HC 系列 5 个机架基地站的组合固,从右到左看,第一个是电源架,第二、第三是发信架,第四个是收信架,第五个是基地站控制系统(BSC)及音频架。一个发信架包括8 个话音信道和一个控制信道。现两个发信架互为主备用状态,自动倒换,即采用所谓冗余式。图 2 是一个典型LD 系列3 个机架基地站的组合图,从右到左看,第一个是电源架,第二、三个是收发信架(包括基地站控制系统)。一个收、发信架有8 个话音信道和两个控制信道。每一个电源架只能提供两个收、发信架的需要,当根据扩容需要增加收、发信架时,电源架也必须相应地增加。每增加一个机架就可增加10 个话音信

移动通信工程基站建设工艺要求

一、基站选址要求 1.远离大功率电磁干扰或强脉冲干扰(雷达站、广播电台、电视台等) 2.与高压线的水平距离必须大于20米 3.必须远离存储易燃、易爆的仓库、企业和加油站,距离>20米 4.与高速公路国道线的隔离距离大于50 米 5.考虑站址及周围的防洪、塌方、滑坡、断层、开山等因素 6.尽可能避开幼儿院、医院 7.避开在沼泽、湖、塘和河沟等洼地,以避免造成巨额配套投资 8.话务量不高的区域(如人口稀疏地区和公路),尽量利用地形优势(如小山头、山坡等), 避开阻挡,尽量扩大覆盖面和覆盖路段 9.中等发达乡镇地区,考虑各扇区话务量的均衡,减少不必要的增设基站 10.避免选择在开阔水面和十字街口转角的建筑上;市区相邻基站的位置应避免形成正四边 形,以避免形成“乒乓效应” 11.尽量考虑市电和传输线路引入、施工进出道路的方便,以及维护移动油机车进出的便利 12.室外的信号的接收电平要求,城镇等密集城区的路面信号98%区域不小于-75dBm,乡 村、平原等区域的路面信号95%区域不小于-80 dBm 13.基站的征地面积控制在100平方米左右 14.市区基站的天线高度根据情况取30~45 m,市区G网站距要求大于400 m,市区C网 站距要求400~600 m。有条件时天线高度尽量靠上限(45m) 15.郊区基站高度根据覆盖需要取45~60 m。郊区基站站距也应严格控制,根据设计需要 确定,在保证覆盖、容量需要的前提下不实施小区分裂,尽可能减少建站的数量 16.租用机房时尽量选择位置、结构、高度符合设计规定的设站条件。租用房的面积宜在 15 平方米以上,层高大于2.8 米,承重不小于600Kg/m2或根据设备要求。对于宏基 站,自建机房的面积宜控制在12~30 m2;对于微基站,自建机房的面积宜控制在10~15m2或采用室外一体化机柜 17.各扇区天线主瓣宜对人口密集区,同一交换区内(主要指平原或覆盖连片的地区)基站 天线方位角尽量一致,天线正对50 m以内不能有高大建筑物阻挡(如选址困难必须使用有阻挡的机房,应尽量设法将天线延伸到能够绕开阻挡建筑的位置进行安装)。“孤岛式”基站的天线方位角应按实地情况合理确定 18.对于租用楼宇基站,尽量不建楼顶铁塔和框架高桅杆,而建拉线塔和短桅杆 19.自建机房设计必须满足今后扩容和增加新系统的需要,租用机房基站尽可能考虑到满足 室内、外部分安装位置增加新系统的需要。 20.自建铁塔须有预留平台。

移动通信系统的系统结构与发展史

移动通信系统的系统结构 2g3g4g的演变发展史 移动通信系统的系统结构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是由交换网路子系统(NSS)、无线基站子系统(BSS)和移动台(MS)三大部分组成。其中NSS与BSS之间的接口为“A”接口,BSS与MS之间的接口 为“Um”接口。在模拟移动通信系统中,TACS规范只对Um接口进行了规定,而未对A接 口做任何的限制。因此,各设备生产厂家对A接口都采用各自的接口协议,对Um接口遵 循TACS规范。也就是说,NSS系统和BSS系统只能采用一个厂家的设备,而MS可用GSM通信系统的组成 不同厂家的设备。 1、交换网路子系统 交换网路子系统(NSS)主要完成交换功能和客户数据与移动性管理、安全性管理所 需的数据库功能。NSS 由一系列功能实体所构成,各功能实体介绍如下:MSC:是GSM系统的核心,是对位于它所覆盖区域中的移动台进行控制和完成话路交换的功能实体,也是移动通信系统与其它公用通信网之间的接口。它可完成网路接口、公共信道信令系统和计费等功能,还可完成BSS、MSC之间的切换和辅助性的无线资源管理、移动性管理等。另外,为了建立至移动台的呼叫路由,每个MS、还应能完成入口MSC(GMSC)的功能,即查询位置信息的功能。 VLR:是一个数据库,是存储MSC为了处理所管辖区域中MS(统称拜访客户)的来话、去话呼叫所需检索的信息,例如客户的号码,所处位置区域的识别,向客户提供的服务等参数。 HLR:也是一个数据库,是存储管理部门用于移动客户管理的数据。每个移动客户都应在其归属位置寄存器(HLR)注册登记,它主要存储两类信息:一是有关客户的参数;二是有关客户目前所处位置的信息,以便建立至移动台的呼叫路由,例如MSC、VLR地址等。 AUC:用于产生为确定移动客户的身份和对呼叫保密所需鉴权、加密的三参数(随机 号码RAND,符合响应SRES,密钥Kc)的功能实体。 EIR:也是一个数据库,存储有关移动台设备参数。主要完成对移动设备的识别、监视、闭锁等功能,以防止非法移动台的使用。 2、无线基站子系统 BSS系统是在一定的无线覆盖区中由MSC控制,与MS进行通信的系统设备,它主要负责完成无线发送接收和无线资源管理等功能。功能实体可分为基站控制器(BSC)和基 站收发信台(BTS)。 BSC:具有对一个或多个BTS进行控制的功能,它主要负责无线网路资源的管理、小区配置数据管理、功率控制、定位和切换等,是个很强的业务控制点。

移动通信基站的组成

第4章移动通信基站的组成 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期,模拟移动通信系统投放市场,这是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该系统采用频分复用方式,小区内所有用户共用若干个信道,信道中传输的是模拟话音信号,所以被称为“模拟移动通信系统”。应用不久,电信运营部门就发现该系统存在诸多缺陷,如用户容量小,保密性差,各国制式不兼容等等。 面对这一现状,欧洲电信运营部门于1982年成立了一个移动特别小组(简称GSM),开始制定一种泛欧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规范。经过6年的研究、实验和比较,于1988年确定了主要技术规范并制定出实施计划。从1991年开始,这一系统在德国、英国和北欧许多国家投入试运行,吸引了全世界的广泛注意,使GSM向着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的宏伟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4.1 GSM系统组成 GSM系统也叫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属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该系统采用频分多址和时分多址结合的方式,扩大了用户容量,信道中传输的全部是数字信号,保密性能提高。我国参照GSM标准制订了自己的技术要求,主要内容有:使用900MHz频段,即890~915MHz(移动台→基站)和935~960MHz(基站→移动台),收发间隔45MHz,载频间隔200KHz。共124个载波,每载波信道数8个,基站最大功率300W,小区半径0.5~35Km,调制类型GMSK,传输速率270kbit/s。 对900MHz频段,上行(MS→BS):890~915MHZ,下行(BS→MS):925~935MHZ,双工间隔:45MHz,载频间隔:200KHz。 对1800MHz频段,上行(MS→BS):1710~1785MHz,下行(BS→MS):1805~1880MHz,双工间隔:95MHz,载频间隔:200KHz。 GSM系统由3部分构成,即交换子系统、基站子系统和操作维护子系统。如图4-1所示。 图4-1 GSM系统的组成示意图 4.1.1 交换子系统(SSS) 交换子系统是整个GSM系统的控制和交换中心,它负责所有与移动用户有关的呼叫接续

场地租赁合(移动通信基站)

编号:_____________ 场地租赁合同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签订日期:____ 年 ___ 月____ 日

甲方(岀租方):法定代表人:乙方(承租方):法定代表人: 为加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业的发展,甲乙双方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就乙方 租用甲方屋面相关场地建立移动通信基站一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其它相关规定,经双方充分协商,达成以下协议: 第一条租用房屋、面积及用途 1、甲方将其所拥有的下列场地租赁给乙方使用。 地址: 面积: 具体范围说明:(以下简称场地) 2、乙方将场地用来安装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及铁塔、天线、物。 7/8英寸馈线、空调、走线架及附属 第二条租赁期限、租金及付款方式 1、本合同的租赁期限为_____ 年。(自_______ 年 _____ 月_____ 日起至________ 年 _____ 月 _____ 日止。) 2、乙方租用房屋和场地的年租金为人民币 ________________ 元整(该租金包括乙方基站设备设施所 用室内外空间的所有费用,包含但不限于在楼顶架设的桅杆或铁塔、空调外置主机放置及WLAN 设备、抱杆配重杆、天线、五类线、交换机等附属物费用及发票税金),甲方不得以任何理由再 要求其它额外费用。 3、场地租金支付方式为: 首次支付_____ 年租金共计______________ 元。支付时间:甲方向乙方交付场地后,且甲方向 乙方提供___________ 年场地租金的租赁业或地税通用发票后___________ 日内支付租金。 第二次起按________ 支付租金。支付时间:每年___________ 月 ______ 日前支付下一年度租金。租金 支付前甲方应提供发票。 4、税务条款:合同双方将承担中国有关机构根据中国税务法律其征收的所有与合同执行有关的 税款,在本合同履行过程中无偷漏税等违法行为,双方应各自承担其未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税 务法规足额缴纳税款而产生的全部责任。乙方在向甲方支付合同款项时,甲方应向乙方开具符合 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普通发票。不开具或开具不合格的,乙方有权迟延支付应付款项直至甲方 开具合格票据之日且不承担任何违约责任,且甲方的各项合同义务仍应按合同约定履行。 5、甲方应提供银行账号或个人银行卡号及开户行信息: 指定收款账号: 开户行:

移动通信基站基础知识

移动通信基站基础知识 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是我国移动通信运营商投资的重要部分,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一般都是围绕覆盖面、通话质量、投资效益、建设难易、维护方便等要素进行。随着移动通信网络业务向数据化、分组化方向发展,移动通信基站的发展趋势也必然是宽带化、大覆盖面建设及IP 化。本讲座主要介绍移动通信基站基础知识、GSM基站简介、GSM基站的优化、GSM基站的维护及移动通信基站对健康的影响。。。 GSM数字移动通信发展非常迅速,从早期规划的大区制,到后来的小区制,直到现在的微蜂窝、微微蜂窝,相对应的天线从早期架设在屋面铁塔上,到后来天线降到屋面上,直到现在要把天线设置在屋面下的外墙侧面上。所有的这些变化都说明,对GSM基站站点的优化在不同阶段要有不同的思路,只有不断更新思想,才能建设和优化好GSM无线网络的通信质量。 在GSM建设初期,建设基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无线覆盖面,尽可能力移动用户提供较为满意的连续覆盖,所以基站数量相对较少,无线网络也相对简单。 随着GSM移动电话用户数量的飞速增长,GSM基站只有不断地进行扩容与新建,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随着无线网络的不断扩大,网络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日益突出,因此,在GSM基站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应重视对基站的优化。 下面以福州市区GSM基站为例,从3个方面阐述影响移动通信质量的原因,并提出采取优化的方法。 一、预测模型的影响及其优化 1.预测模型的影响 根据所使用的频率不同,通常有两种不同数学模型预测GSM基站无线覆盖范围。 (1)Okumura电波传播衰减计算模式 GSM900MHz主要采用CCIR推荐的Okumura电波传播衰减计算模式。该模式是以准平坦地形大城市区的中值场强或路径损耗作为参考,对其他传播环境和地形条件等因素分别以校正因子的形式进行修正。 (2)Cost-231-Walfish-Ikegami电波传播衰减计算模式 GSM 1800 MHz主要采用欧洲电信科学技术研究联合推荐的"Cost- 2-Walfish-Ikegami"电波传播衰减计算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从对众多城市的电波实测中得出的一种小区域覆盖范围内的电波损耗模式。 不管是用哪一种模式来预测无线覆盖范围,只是基于理论和测试结果统计的近似计算。由于实际地理环境千差万别,很难用一种数学模型来精确地描述,特别是城区街道中各种密集的、下规则的建筑物反射、绕射及阻挡,给数学模型预测带来很大困难。因此。有一定精度的预测虽可起到指导网络基站选点及布点的初步设什,但是通过数学模型预测与实际信号场强值总是存在差别。

移动通信基站的安装

移动通信基站的安装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成为现在通信发展的热点之 一,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日益广泛,在移动通信网络中,基站系统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因此,移动通信基站的安装也就成为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基站安装质量的好 坏将直接影响到移动网络通信的质量。本文简要介绍了移动通信基站及其在移动通信中的重 要作用,并以某具体基站的安装过程为例重点介绍了移动通信基站安装过程中所要完成的主 要工作及其注意事项。 关键词:移动通信;基站系统;安装施工 1 移动通信基站系统概述 1.1移动基站系统及在通信系统中的作用 基站或称基站子系统(BBS )是指移动通信网络中负责无线通信部分的设备子系统。 它通过无线接口直接与移动台相连,负责无线发送、接收和无线资源管理。另一方面,BBS 通过接口与移动交换中心(MSC )相连,并受移动交换中心(MSC )控制,处理与交换业务中 心的接口信令,完成移动用户之间或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之间的通信连接,传送系统信号和 用户信息等。因此BSS 可视为移动台与交换机之间的桥梁。BSS 还建立了与操作支持子系统 (OSS )之间的通信连接,向用户提供一个操作维护接口,使系统运行时有良好的维护管理 手段。网管中心与BSS 之间可以没有直接的物理链接,而通过系统交换机转接。 1.2基站系统的组成结构 基站主要由:基站收发信台(BTS )和基站控制器(BSC )以及相应的接口电路BIE 、SM 等部分组成,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Um 接口 Um 接口 A 接口 图1 基站结构示意图 其中基站收发信台(BTS )部分主要负责无线传输,主要由主控部分、基带处理部分、 上下变频处理部分、射频前端部分、线性功率放大器(MCPA )、时钟同步部分、电源部分组 成。BTS 一般通过基站接口设备(BIE )采用远端控制与BSC 边接。BTS 的天线通过7/8馈线 电缆与收发信息机架相连接。BSC 部分主要实现对基站的控制功能,它掌握和控制整个BSS 系统的资源分配。

移动通信的发展史

移动通信发展史 调研报告 组员:周小灵 韦娅彬 薛琰 陈亦斌 陈健 夏文伟 时间:2012年4月6号 摘要和关键字是我加上的,标注为红色的是我认为可以删掉的,我觉得一代和二代大概3页不到的样子,3G大概3页多,这样的布局比较好。还有一些标点符号和段落前的空两格我改了。

摘要:移动通信发展至今经历了三代,第一代主要是模拟制式的频分双工;2G 是基于数字传输的,主要采用TDMA和CDMA技术;3G使用高的频带和TDMA技术传输数据来支持多媒体业务。未来的四代和五代是在服务质量、传输速率、带宽等方面的再次提升。 关键字:移动通信技术服务质量数据传输速率移动通信业务 引言 生活于21世纪的我们,每天都在用手机进行通信,似乎它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有时会觉得没了它生活总少了点什么。 作为21世纪的我们,作为通信专业的学生,我们即应该了解时代的尖端技术,也应该了解技术的起源,了解它的成长史。很多技术的发展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追本溯源,才能对得起自己的所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程控交换、数字通信的发展,近些年来,移动通信系统以其显著的特点和优越性能得以迅猛发展,应用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到目前为止,全球移动用户超过 1亿,预计到本世纪末用户数将达到2亿。无线通信的发展潜力大于有线通信的发展,它不仅仅提供普通的电话业务功能,并能提供或即将提供丰富的多种业务,满足用户的需求。 本调研基于对移动发展各历程的调查,介绍移动通信各阶段的发展,及其相应的技术,并对其做简要的描述,让大家对于移动的发展史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对未来的移动通信的发展进行展望。 从通信网的角度看,移动网可以看成是有线通信网的延伸,它由无线和有线两部分组成。无线部分提供用户终端的接入,利用有限的频率资源在空中可靠地传送话音和数据;有线部分完成网络功能,包括交换、用户管理、漫游、鉴权等,构成公众陆地移动通信网PLMN。从陆地移动通信的具体实现形式来分主要有模拟移动通信和数字移动通信这两部种。 移动通信系统从40年代发展至今,根据其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四代是目前正在研究的热门,而第五代是对未来的展望。下面我们就来看下各个阶段的发展。

移动通信基站机房建设指导意见

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陕西省分公司 2015年2月

目录 一、总则 (1) 二、规范引用文件 (2) 三、新增机房建设要求 (3) 1 新增机房总体要求 (3) 2 自建砖混机房 (4) 3 地面活动机房 (5) 4 屋面活动机房 (7) 5 租用机房 (8) 5.1租用机房总体要求 (8) 5.2租用机房装修要求 (9) 5.3租用机房的负荷分担 (10) 6 机房布置要求及布置模板 (11) 6.1新建标准机房摆放布置(5米×3米) (11) 6.2新建标准机房摆放布置(5米×4米) (11) 6.3紧凑型机房摆放布置(5.7米X2.2米) (12) 7 围墙及排水沟等其他土建部分 (13) 7.1围墙 (13) 7.2排水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堡坎 (13) 7.4其他 (14) 8 机房防雷接地系统 (14) 8.1新建机房防雷接地系统 (14) 8.2租用机房防雷接地系统 (16) 9 集装箱式机房 (16) 10 活动机柜............................................................................................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现网机房改造 (20) 1 砖混机房或活动机房改造措施 (20) 2 活动机柜改造措施 (20)

一、总则 为规范网络工程建设,提高工程的实施质量,特制定本建设指导意见。 本指导意见分为新增机房和机房改造两部分内容,适用于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陕西省分公司业务范围内的移动通信网络无线基站配套机房工程建设。机房工程的设计、监理、施工、验收在遵从工程建设相关技术规范的同时必须遵从本指导意见。 在本指导意见与国家有关标准、规范不一致时,应执行其中相对较高的标准。

LTE发展历史简介

TD-LTE的历史与发展;1.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早在1897年,马可尼在陆地和一只拖船之间用无线;1.1.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AT&T公司通过;1.2.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为了解决由于采用不同模拟蜂窝系统造成互不兼容无法;CDMA系统的IS-95B技术,大大提高了数据传;1.3.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也就 TD-LTE的历史与发展 1.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早在1897年,马可尼在陆地和一只拖船之间用无线电进行了消息传输,成为了移动通信的开端。至今,移动通信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移动通信技术日新月异,从1978年的第一代模拟蜂窝网电网系统的诞生到第二代全数字蜂窝网电话系统的问世,现如今第三代个人通信系统的方案和实验均已开始逐步完善。 1.1.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AT&T公司通过使用电话技术和蜂窝无线电技术研制了第一套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取名为先进的移动电话系统,即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ervice)系统。第一代无线网络技术的一大成就就在于它去掉了将电话连接到网络的用户线,用户第一次能够在移动的状态下拨打电话。这一代主要有3种窄带模拟系统标准,即北美蜂窝系统AMPS,北欧移动电话系统NMT和全接入通信系统TACS,我国采用的主要是TACS制式,即频段为890~915MHz与935~960MHz。第一代移动通信的各种蜂窝网系统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也有很大差异,它们只能提供基本的语音会话业务,不能提供非语音业务,并且保密性差,容易并机盗打,它们之间还互不兼容,显然移动用户无法在各种系统之间实现漫游。 1.2.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为了解决由于采用不同模拟蜂窝系统造成互不兼容无法漫游服务的问题,1982年北欧四国向欧洲邮电行政大会CEPT(Conference Europe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提交了一份建议书,要求制定900MHz频段的欧洲公共电信业务规范,建立全欧统一的蜂窝网移动通信系统。同年成立了欧洲移动通信特别小组,简称GSM(Group Special Mobile).第二代移动通信数字无线标准主要有:GSM,D-AMPS,PDC和IS-95CDMA等。在我国,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主要以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GSM和CDMA为主,网络运营商运用的主要是GSM系统,现在中国联通的CDMA系统经过两年的发展也初具规模。为了适应数据业务的发展需要,在第二代技术中还诞生了2.5G,也就是GSM系统的GPRS和 CDMA系统的IS-95B技术,大大提高了数据传送能力。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在引入数字无线电技术以后,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提供了更更好的网络,不仅改善了语音通话质量,提高了保密性,防止了并机盗打,而且也为移动用户提供了无缝的国际漫游。 1.3.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也就是IMT-2000,简称3G,它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宽带移动多媒体通

移动通信基站工程

移动通信基站工程 1.通信工程建设整体流程介绍 通信工程建设的整个流程包括:工程勘测---工程设计---工程基础建设---生产发货---开箱验货---硬件机架安装---通信电源安装---通信线缆制作---通信线缆综合布线---天馈系统安装---硬件验收---工程初验---开通调试---设备试运行---工程终验 2.通信工程建设分类 一般通信工程项目分类:通信工程建设根据项目执行的类型不同可分为:一般施工项目和交钥匙施工项目。 一般施工项目是国内的工程雇主参与工作,交钥匙项目是国外的落后的国家雇主不参与工作。 移动通信基站建设项目可分为:新建站、扩容站、搬迁站、分裂站、替换站。 3.通信工程建设的基本特点: (1)多种配套建设需同时进行(2)设备先进、技术密集(3)通信站点建设需考虑附属设施的可靠性(4)防雷与防磁电(5)测试手段复杂 4.项目经理岗位职责 (1)负责了解运营商工程管理组织结构 (2)负责按照工程技术规范要求,向客户提供现场准备所需的各种资料规范,指导并追踪客户现场准备是实施情况; (3)接到工作任命书后,负责查询工程信息并分析工作量,在3个工作内制定工程实施计划并配置工程所需的人力资源,填写《***工程师人力资源配置表》,并在第一时间将人力资源规划配置表提交给工程经理; (4)负责协调工程人员到位,规划落实工程服务所需的各种工具和测试仪器; (5)负责组织并跟踪勘察、设计、安装、调测及开通验收的工程进度,确保工程能按期开通验收; (6)负责控制工程服务质量,监督和管理工程师在工程服务过程中对工程规范执行的效果; (7)负责工程服务的成本预算、核算、监督和控制; (8)负责确定工程外包内容和范围,参与招标合同审批和结算等工作,监督工程外包管理,包括裁定工程质量问题、重新返工计划、按合同条款罚款等; (9)负责在工程结束后,将所有工程资料归档汇总,移交给工程经理。 5.工程督导岗位职责 (1)负责依据工程设计文件指导现场设备安装,监督和检查工程安装质量,并向工程经理汇报工程安装进度; (2)负责设备安装现场与用户的业务接口; (3)负责协调客户、施工人员参加现场设备的开箱验货,如发现设备损坏、错发、漏发等情况,向供应商提出补发货申请; (4)负责安装人员的设备安装技能培训; (5)负责向工程设计变更申请单提交给项目经理并由经理转交给客户和设计工程师; (6)负责现场安装阶段工程资料的整理和完善及设备的安装验收和移交; 6.移动通信基站设施介绍 BBU:基带信息处理RRU:射频信息处理 ODF:(光纤配线架)是专为光纤通信机房设计的光纤配线设备,使用ODF和尾纤可以将线路或设备间的光接口连接在一起。DDF:(数字配线架)数字配线架势数字复用设备

可移动通信基站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 目录 1. 可移动通信基站综述................................................ - 1 - 1.1. 项目背景.................................................... - 1 - 1.2. 可移动基站简介.............................................. - 2 - 1.3. 可移动基站应用定位.......................................... - 3 - 2. 可移动通信基站的特点.............................................. - 3 - 2.1. 方便的安装、维护和监控...................................... - 3 - 2.2. 紧凑的结构设计.............................................. - 4 - 2.3. 灵活的组网应用.............................................. - 4 - 2.4. 灵活的供电设计.............................................. - 4 - 3. 可移动基站系统结构................................................ - 5 - 3.1. 系统结构组成................................................ - 5 - 3.2. 系统配置.................................................... - 5 - 3.2.1.箱体系统 - 5 - 3.2.2.铁塔及天馈系统 - 9 - 3.2.3.通信系统 - 12 - 3.2. 4.电源系统 - 14 - 3.2.5.监控安防系统 - 21 - 4. 可移动基站系统参数及技术指标..................................... - 23 - 4.1. 环境条件................................................... - 23 - 4.2. 系统参数及技术指标......................................... - 23 - 4.2.1.基站箱体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