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语文导学案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语文导学案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语文导学案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秋天的怀念

1.略。 2.略。 3.第①段两个“悄悄地”折射出母亲小心翼翼,去留不安的心理状态。第②段中的“悄悄地”,是因为母亲怕自己的情绪或者措辞而刺激到“我”,心理变得异常敏感。 4.第①段母亲说“好好儿活”,带着几分无奈,几分互依,几分顽强,不希望儿子失去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第⑥段中“我”说“要好好儿活”,体现出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明白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找到了生活下去的勇气。 5.“看花”是全文的中心,“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6.“秋天”是背景,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7.文章为我们刻画了一位重病缠身、形容憔悴的母亲,面对双腿瘫痪后暴怒无常的儿子,小心翼翼,悄无声息地诠释这伟大的母爱。

参考答案:

1. 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

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受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有“较高要求”的意思。

2.“我”说“要好好儿活”,体现出了“我”心中的坚强与自信, “我”明白了母亲没有说

完的话,找到了自我,感悟了生活的真谛。

3. 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

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4. ①母亲身体不好,得和病魔做斗争。②“我”因瘫痪经常向母亲发脾气,作为母亲还得坚

强面对儿子的瘫痪,以及女儿未成年的压力,顶住儿子和自己厄运的双重打击。

1.面对“我”的“暴怒无常”,母亲逆来顺受,表现出极大的理解、忍耐和宽容。“悄悄地”“偷偷地”等词语,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慈爱。

2.面对厌世自弃的“我”,母亲尽其所能地劝抚、安慰“我”。“扑”“抓”等词语,表现了母亲反应的强烈;“忍住哭声”说出的话语,字字沉重,句句贴心,读之令人怆然。

3.“憔悴的脸”表明母亲积劳成疾,“央求般的神色”见出母亲的耐心、慈祥。即使是“暴怒无常”的“我”,也不由得为之感动了。

4.仅仅因为“我”勉强同意出游,母亲就“喜出望外”,展开话题,提起“我”儿时的趣闻逸事,她有些“忘情”,忘乎所以,暂时忘记了眼前的烦恼,直到她突然意识到犯了“禁忌”,才从“梦”中惊醒。

5.母亲“忽然不说了”,她意识到她说多了,因为现在的“我”,完全丧失了“跑”和“踩”的能力,母亲怕又勾起“我”的烦恼。“她比我还敏感”,说明她的内心比“我”还沉重。

三、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结尾重复母亲“好好活儿”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本题意在提醒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景物描写的象征意义,以及母亲“好好活儿”这句话的含意和分量。

课文最后一段详写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象征了母亲菊花一样的精神品格,也表明“我”和妹妹实现了母亲生前的遗愿,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结尾重复母亲“好好活儿”的话,表明成熟的“我们”现在已经懂得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不会再徒叹命运的无情,会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

散步

1.下边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B )

A.分歧(qí) 委屈(qū) 鱼塘(táng) 熬(áo)过苦日子

B.拆散(chāi) 散步(sǎn) 温馨(xīn) 嫩(nan)

C.粼粼(lín) 蹲下来(dūn) 毕竟(j ìng) 水波(bō)[来源:学科] D.稳当(wěn) 责任(z?) 习惯(guàn) 铺着(pū )

2.对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 )

A.分歧(岔道) B.熬(忍受)

C.粼粼(形容水的明净) D.各得其所(每个人都得到合适的安排) 3.《散步》的作者写的是( D )

A.一次舒心愉快的散步。B.一次小小的家庭矛盾。

C.一家互相支持的三代人。D.一种挚爱深沉的亲情。

4.改正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

(1)树上的嫩芽也蜜了。(密)(2)我想折散一家人,终不愿意。(拆)(3)儿子虽然很胖,毕竞幼小。(竟)(4)不过,一切都取绝于我。(决)5.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

“我”的母亲、“我”、妻子、儿子。

6.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1)“我”劝母亲散步;(2)全家一起散步;(3)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4)“我”决定委屈儿子;(5)母亲却依从了孙子;(6)“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走小路。

二、阅读理解课文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

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⑤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7.选文第①段从记叙的要素看,交代了散步的地点和人物。

8.对选文第③段中“强壮”“高大”该怎样理解?请结合文意说一说。

“强壮”是从母亲看儿子的角度说的,在年迈的母亲眼里,儿子正值中年,是“强壮”的;“高大”是从儿子看父亲的角度说的。

9.为什么说“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把你的理解说一说。

祖孙发生了分歧,等“我”定夺,“我”的处理,决定着一家人散步的气氛,而家里所有的人又都听“我”的,所以,责任重大。

10.下面两句话,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a我说:“走大路。”

b(母亲)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晚辈尊重孝敬老人。长辈爱惜小孙子。尊老爱幼的品质。

8.“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象征着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使命。家庭、民族、国家都是如

此。

参考答案:

1.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走大路。因为“我”伴同儿子的时日还长。

2. 不能。因为与母亲病弱的身体比较,我的身体是“强壮”的,与儿子幼小的身体相比,“我”是高大的;母亲基于对儿子的信任,早就开始听从儿子,而“我”的儿子还未长大,长大后也许会有自己的主张,就目前来看,用“还”字比较恰当。

3. 这三者的顺序与上段中提到的内容一致,都是由近到远,因此不能调换。

4. 母亲给我们生命,儿子是我的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

世说新语

一、

(一)、fù zh?u xù yì

(二)、1.急 2.差不多相比 3.乘4.“不”通“否”,在问句尾表示询问。

(三)、1.(道韫)就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我父亲)等了你好久(你)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

3.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了。

(四)1.南朝宋刘义庆

2.时间寒雪日地点内集人物谢太傅与儿女事件讲论文义

3.B

4.答:此题答案为开放性的。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②“笑”前喻,“乐”后喻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5.文中“儿女”即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天的“儿女”专指子女。

6.暗示作者赞赏她的才气。

7.第一种意见:“撒盐空中”好。它注重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与盐比较接近;而柳絮是灰白色,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与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

第二种意见:“柳絮因风起”一句好。好的诗句应有深刻的意蕴,“柳絮”句将物象与意蕴统一起来,形成了诗句的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而“撒盐空中”仅有物象而无意蕴。

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

..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三、1.C2.①即“令尊”,指代陈太丘②“君”即“您”指代友人“家君”即“家父”指代陈太丘 3.C

4.A.约定时间外出B.超过才C.舍弃离开D.惭愧拉回头看

5.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太丘)去后(友)乃至。 6.略。

7.元方,语言和行为8.守信用、讲礼貌。9.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10.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的行为表示抗议和蔑视。11.略

12.元方是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从信用方面,是父亲友人失约在先;从礼貌方面,是父亲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在两个方面他都站不住脚,根本没有资格指责谩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友人哑口无言,只好向元方道歉。

13.陈太丘之友:急躁,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元方:聪慧明理,有胆识,正直,爱憎分明

像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我反省,反而责怪别人,他被友人抛弃,受到儿童蔑视,实在是咎由自取。

文章表现了陈元方的聪慧,懂得为人之道,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道理: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失去友谊。

(1).通过元方的言行举止,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坚持原则的人。

(2).通过友人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知错就改。而友人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信用的重要性。

(3).通过陈太丘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三、1.(1)私下(2)毕,完(3)离开(4)安详的样子

2.(1)王冕是诸暨人。

(2)(王冕)傍晚回家,忘记了他放牧的牛,父亲非常生气地打了他一顿。

(3)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神,何不由着他呢?

3.第一层(第1句):交代故事主人公王冕的基本情况。第二层(“七八岁时……父怒挞之”):记叙王冕因为学习而丢了牛的趣事,表现王冕的聪颖和好学。第三层(“母曰……恬若不见”):记叙王冕在“恐怖”的寺庙中坚持读书,表现王冕的勤奋好学。

参考答案:

1.(1)约定。(2)同“否”。(3)才。 (4) 拉,牵拉。

2.(你父亲)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他却)丢下我离开了。

3. 对:①耐心说明;②据理反驳。错:入门不顾。

4.示例:为人处世要讲礼貌,讲诚信;要知错就改。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导学案及答案

15、《说“屏”》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欣赏文章美点 3、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细心积累生字词 帷()幕伧()俗忒()文化休憩()2、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3、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4.根据文中关于屏的知识,用以下的形式说话 △假如时光倒流500年,你是屏风店的老板。 a、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 b、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的注意点? c、你将进购什么特点的屏风,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课堂探究 5、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和作用 6、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7、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8、阅读课文2-5段,完成下列各题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忒()倚()膝() 2.“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在第一段中起什么作用?屏除了分隔作用,还有什么作用? 3.概括第三段的段意 4.作者认为屏风怎样设置才合适? 5.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 当堂检测 阅读后答问: ①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指纹就是表皮上凸起的纹线。由于人的遗传特性,虽然指纹人人都有,但各不相同。伸出你的手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指纹也分好几种类型:有同心圆或螺旋形纹线,看上去像水漩涡的,叫斗型纹;有的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型纹;有的纹像弓一样,叫弓型纹。据说,全世界50多亿人,还没有发现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呢。 ②正因为指纹的这一特性,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在古代,人们把指纹当作“图章”,印在公文上。据说,在一百多年前,警察就开始借助指纹破案。近年来,指纹又和电脑成了好朋友。科学家已研制出一种“指纹锁”,这种锁的钥匙就是指纹,当人们开门时,只要用手按一下设在门上的电脑开关,电脑就能很快识别开门的人是不是主人,如果是的话,门马上就会自动打开了。 ③小小的指纹将来究竟还会有哪些新的用途?新的迷宫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寻求。 1.上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A.指纹的特性和类型。 B.指纹的特性和用途。

二年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

2018--2019学年度(下)语文学科导学案上课教师:夏少东授课日期: 4.1 课题: 4.中国美食课型:(新授课—预习课、展示课、 预习+展示课;练习课;复习课。) 新授课课时分配: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会认16个生字;会写9教学重难点归纳总结汉字的构字规律。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教法与学法讲授法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目标 学会归纳总结汉字的构字规律,并能说出常见的菜名。教、学具 准备 1. 2.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学导展练评)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及问题预设) 同科教师 补充 学生活动 (分组活动-预习探究-展示交流-师生互评) 同科教师 补充 设计意图同科 补充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说说对美食的了解,引入课题。 2.出示美食图片,指导学生说说菜名。 3.揭示课题,板书课文题目。1. 2.学生齐读课题。 视觉的效果直接让学生对 本课的学习充满乐趣。

二、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学、导、展) 三、当堂检测 拓展延伸(练)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词。 1.鼓励学生自主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认读要求 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生字 词学习方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新字。 (1)指认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2 (3 4. 5.知道学生利用字典查出与 “水”“土”“木”“金属”及“说 话”等相关的字。 1. 2.小组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3.仔细观察“我会认”中的生字,找出这些字的特点, 并组词。 4.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出怎样才能写好 5.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归纳汉字构字的规律。如与 “水”有关的字“海、河、淋、浇、洒、湖、波、浪” 等,它们都以“氵”为偏旁。 学生给加点字注音,并规范书写生字。 学生讨论交流选择自己喜 欢的识字方法。 检查课堂达标知识,强调易 错字。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答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新闻两则》 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基本要求:让事实说话 (4)新闻的三个特点 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 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C、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 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比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异同 两文的相同点: ①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②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③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④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⑤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两文的不同点: ①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②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③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④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统编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22《礼记》二则有答案

22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学习目标】 1.了解本课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3.理解并体会本文论述的道理。 【知识链接】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自主学习】 1.注音 嘉肴()自强() 兑命()学学半()教学相长() 2.解释下列词语 旨:至道: 困:达到: 学学半: 【整体感知】 给文章断句,理清文章大意。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合作探究】 1.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提示:教和学的关系。 2.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提示:实践出真知,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拓展延伸】 1.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提示: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比,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2.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你具体说说“教学相长”的原因。 提示:类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反省自己;感到不了解,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大道之行也》 【学习目标】

高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及答案

必修一第一单元导学及练习案 现代诗歌 第一课时·预习《沁园春·长沙》(兼及《浪淘沙·北戴河》《七律·长征》《采桑子·重阳》)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格律诗的一些基本规则:压韵、对仗、平仄、粘对等等。 2、了解“沁园春”“浪淘沙”“采桑子”三种词牌的固定格律。 3、识记重点字词及典故的读音和解释,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的意象。 4、深情顶礼一代伟人的博大情怀,感悟主席心忧天下的豪情壮志。 【重点难点】 1、重点——字词典故和格律; 2、难点——意象把握、情怀解读。 【教学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动) 语文必修1导学案·练习案第1页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③峥嵘岁月图:抓住“忆”字。(提问:思考什么叫“书生意气”?) 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粪土当年万户侯”,怎样的情怀啊?试回想一下《沁园春·雪》中哪些词句的思想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成了最美的意象。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有时潇洒地抽烟,轻易不朗诵, 抬头望断南飞雁,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 五、阅读下列诗句(提问:比较本词中的秋景,看看在感情色彩上有何不同?) ①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 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③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 ④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红楼梦》 语文必修1导学案·练习案第2页 六、掌握格律诗的一些规则(重点。律诗排序必用到这一知识点!) 补充:平仄(“天子圣哲”)、对仗、三“粘”四“对”、压韵、起承转合、用典孤平、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附答案

八年级上册导学案(人教版) 一《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学习难点】 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关于消息 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

又称“消息”。 (3)通讯社: 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 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 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 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 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4、相关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

一年级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

识字3 温馨寄语:学而不思则以,思而不学则殆。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雾”“霜”等13个生字,会写“和”“语”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有收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 课前准备: 1、自读对子歌,并圈出生字。 2、收集对联。 课前积累: 冬对夏,杨柳岸, 暮对晨,杏花树, 走兽对飞禽,白雪对红云, 鱼唇对鹿角,鸟归沙有迹, 虎爪对龙鳞。帆过水无痕。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20分钟) 一、读一读 我会借助文中注音认真读课文,争取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添字、丢字,不破句。 二、画一画 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在文中所连的词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三、做一做 1、把生字所连的词读一读,写一写。 2、对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进行解决。 3、完成以下练习。 (1)我会给下列生字组词 朝()蜂()杨()夕()蝶()李()(2)我会给下面的字归类 【1】有雨字头的:雾、霜、霞。 【2】有虫字旁的:蝶、蜂。 四、想一想 (1)课文分为几个部分?用双竖线在文中标出。数一数,课文共有几句话? (2)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在这些词语中,哪些词语可以与哪些词语

相对? 五、问一问 在生活中还有哪些词语是相对的?比如,山清对水秀。 交流分享 一、对学(5分钟) 1、互读课文,进行正音。 2、互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3、交流预习导学3的问题。 4、互相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 二、组内群学(2分钟) 组内交流解决对子间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班级展示解疑(7分钟) 1、大组长总结汇报学习情况。 2、对各小组提出的问题在班上再次研讨。 3、还不能解决的教师讲解。 学后小结(1分钟) 当堂检测(5分钟) 1.读一读,填一填。 对字歌里提到的植物有:柳树 _________________ 对字歌里提到的动物有:__________________ 对字歌里提到的天气现象有:风 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朝霞:__________ 夕阳:___________ 碧野:_____________ 3、找朋友:学生各选一个词语写在一张纸上,把这张纸放在胸前,然后找到能与自己相对的词语,比比谁的朋友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写好6个生字 课前引桥: 1.读课文,试着对读。2.认识13个生字及课后“我会读”的生词。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22分钟) 1.自学指导:观察田字格中的“和、秀、香”范字并练写。 (1)你发现了什么? (2)你认为哪几笔该给大家提个醒的? (3)说一说“和”字应注意什么。 (4)观察练写写“语、千、李”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秀导学案(附参考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优秀导学案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案 一、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走进新闻----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重点 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三)预习导学 1.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写作背景 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玩弄“和谈”阴谋,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1949年4月1日,中共代表团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经多次商谈,中共代表团在4月15日将和平修正案送交国民党代表团。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本文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写作知识 新闻特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新闻写作是新闻事实的文字表达手段,是准确、鲜明、及时地报道新闻的重要环节。在新闻实践活动中,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采访就无从获取新闻事实、掌握新闻素材。但通过采访得到的大量的第一手新闻材料,并非都可以报道,还要经过分析、筛选、提炼、剪裁和加工,方能使之成为新闻作品。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构成新闻的细胞,离开了事实,新闻也就不存在了。新闻写作,实际上就是客观地记叙事实、评述事实。

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标准答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答案 【篇一: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学案及答案】 教师寄语: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艾青 “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学习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填空 1.艾青(1910~1996),原名,浙江金华人。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 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作品有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等。

2.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湖南衡阳人。现居。主要作品有《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 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二、理解探究 1. 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表达某种观点,《我爱这土地》 抒发了;《乡愁》咏叹 了。 2.《我爱这土地》升华主题的句子是哪几句? 3.有人说,《乡愁》两次写到对母亲的思念,显得有些重复,使全诗不简洁,所以第三节可 以删去,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三、合作释疑 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我爱这土地》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我爱这土地》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5.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四、课内精读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三语文上第三单元导学案

“心中的秋天”单元主题学习第一板块:课内课外,自主预习(一)通读本单元课文,自学生字词,搜集有关描写秋天的词语或句子,了解作者王维、叶绍翁、贾平凹。 (二)梳理预习,基础达标 我会读: 9课:倍.思亲 10课:磨坊憧憬 选字填空。 异忆导 回()教()()口同声 2.按要求填空。 ①“爽”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____部,第十笔是_____。它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明朗,清亮;②(性格)率直;③舒服,畅快;④ 违背,差失。写出下面词语中“爽”的意思。(填序号) 秋高气爽.()毫厘不爽.()精神爽.朗()性格豪爽.() ②“插”一共有_____笔,第八笔是_____,组词_____。 (三)初读感知 1.《古诗两首》初读古诗,了解这两首古诗是描写什么的诗? 2.《风筝》一课围绕风筝写了那几件事? 3.《秋天的雨》每段主要讲了什么? 4.《听听,秋的声音》读诗歌,了解诗中讲了那些事物的声音? 第二板块:主题探究,品析写法《古诗两首》

(一)精读感悟 反复吟诵两首古诗,理解诗意,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二)巩固练习 1.背诵两首古诗。 2.实践运用。 今年中秋节的时候,爸爸给远在 老家的奶奶打电话:“都说‘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确实呀,妈妈,我很想你……”(填 古诗中的名句) (三)推荐同步阅读《古诗两首》《风筝》 (一)精读感悟 细读课文思考:体会作者是怎 样把“我们”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 具体的?画出相关的词句,可以在 旁边做上批注。 (二)巩固练习 1.我要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垂头丧气、大惊失色、兴高采烈这些都是描写心情的词语,这样的词语还有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选择你喜欢的一个或者两个词语写一句话或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推荐同步阅读《草原上的风》《秋天的雨》 (一)精读感悟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秋天的雨每个特点写具体生动的?在相关的词句后面写上自己的想法。 (二)巩固练习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

5、翠鸟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翠鸟、清脆、饲养”等词语;摘抄描写翠鸟外形和动作的句子。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翠鸟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体会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3、体会翠鸟的外形特点与捕鱼本领之间的关系,透过具体语句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学法点拨: 1.归纳主题的方法之一:抓抒情句法。有的作者时常把主题放在抒情部分来表达,在阅读课文的时候,我们要重视这些抒情的句段,这样才能领会文章的主题。 2.本文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在介绍翠鸟时,就紧紧抓住了它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将翠鸟的美丽、敏捷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自主合作探究: ( 1、給加点字注音。 苇.秆.褐.色锐.利绣.花叼.起蹬.开橄. 榄. 2、读拼音,写词语。 cuìniǎo wěi gǎn fùbùchèn shān dǎxiāo niàn tou ()()()()() dǒu qiào yòu jiān yòu cháng qīng cuìjífēi yīzhǎ yǎn

()()()() () táo tuōsìyǎng yúwēng shíbìguǎng fàn tòu liàng ()()()()()()] 3、多音字: 悄{爪{ 待{朝{ 4.近义词: 灵活——()鲜艳——()锐利—— () 希望——()逃脱——()注视—— () 5.反义词: 摇晃:陡峭:灵活:清脆: 6、比一比,填一填 观察考察 (1)我要乘宇宙飞船到太空去()。 (2)我认真地()蚂蚁的活动规律。 希望失望愿望 (3)爸爸没给我带回游戏机,我很()。

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

1 小蝌蚪找妈妈 导学案设计 课题小蝌蚪找妈妈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此,让学生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先让学生自己找答案,再在小组里交流,最后小组代表发言,这不但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而且能使学生智力互补,实现共同提高,还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并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到的是引导者、服务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教学目标1.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字;掌握多音字“教”。(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难点)。 3.了解青蛙的生长特点,懂得要保护青蛙和小蝌蚪的道理(难点)。增加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读通读熟课文;了解小蝌蚪的演变过程;搜集有关其他小动物的成长过程的资料。(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和课文中小动物的图片、头饰;查找介绍青蛙及其他小动物成长的资料。(教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 一、识字激趣,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1.导入:池塘里有一群小蝌 蚪,他们想找自己的妈妈,但 又不知道妈妈是谁,她在哪 儿。我们跟他们一起去找找, 好吗?(板书课题)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 题。重读“找”,“妈妈”要 读得亲切一些。 1.学生对比观察图片,认识蝌蚪和青 蛙。 2.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题,读准字 音。重读“找”,“妈妈”要读得亲 切一些。 课堂伊始,教师可以出示蝌 蚪和青蛙的图片,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用时:20分钟)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准字 音、注意停顿。 2.引导学生在读中识记、理解 生字。 (1)边读课文边在文中圈出生 字,读准字音,多读几遍。 (2)标出自然段序号。 (3)同桌交流识字。 (4)同桌互考,检查识字情况。 (5)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1.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停顿。 2.学生同桌之间开展自学。自由朗读 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圈画生字, 反复认读和识记生字,练习把课文读 正确、读通顺,在自学的基础上同桌 之间开展相互交流。 3.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自学情 况。 (1)在老师的指导下按步骤认读生字和 词语,师生相机正音:“捕”读bǔ, 不读pǔ;“迎、顶”是后鼻韵母,不 要读成yín、dǐn。 (2)根据已有经验交流对字形的识记。 4.学生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把课 文读正确、读通顺。 识记生字环节,教师要注意 利用课件和游戏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也可制作汉字部 件,进行拼字游戏、扩展词 汇。 三、图文结合,感悟快1.指导学生看图说话。 1.学生看图,按要求说图意。 (1)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游来游去。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注意指 导以下几个重点词语。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教师版(含答案)

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 1.藤野先生 鲁迅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 (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教诲.()系.住()芦荟.() 瞥.见()畸.形()匿.名()诘.责() 绯.红()杳.无消息()深恶.痛疾()油光可鉴.() (2)解释词语。 宛如绯红 油光可鉴驿站 掌故不逊 诘责杳无消息 瞥见 3、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从“我就往仙台”到“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 第三部分:从“我离开仙台之后”到完。.. 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2.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看到的盘着辫子的清国留学生成群结队地赏樱花,听到的是他们在中国会馆学跳舞。 ○3.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无非,只不过。表达了作者对在东京留学日本学生中效忠满清王朝。醉生梦死状况的失望情绪。 ○4.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鉴,本义是镜子,词性由名词转化为动词在这里是光照或反射出去光亮的意思。 ○5.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5.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清国留学生既要赶时髦,又要表示效忠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揶擒的口吻,对他们盘辫子进行明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麻木的思想本质,表达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5、课堂小结, 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对“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的不满和恶。在全文结构上是为离开东京去往仙台求学作铺垫。 研读第二部分。 1. 提问: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因为“日暮里”让人想起屈原<离骚>中的“日忽忽其将暮”的诗句,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衰败,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它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记住这两处地名都透露着作者的爱国情结。 2. 提问: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 、“大概”表示推测、估计。作者到达仙台后,受到免交学费的优待和生活上的关照。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待遇,反映日本人民善意的心地和友好情谊。而作者却把这些善意统统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因为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内心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3.提问: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蚊子多,“居然”睡得安稳;吃的是“难以下咽的芋梗汤”。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立志苦学,学成作实现医学救国的理想。 讨论并归纳:外貌描写:“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外貌特点是其貌不扬,有点学究气。接着又借留级生之口介绍藤野先生“穿衣服太模胡”“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这些说明藤野先生穿衣“不修边幅”“生活俭朴”的特点。 4、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 、(1)添改讲义对教学认真负责 (2)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习对学生热情诚恳 ( 4)了解女人裹脚对学术严谨求实 5.提问: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人物的主要特征。 、(1)抓住富有特征的外貌,写出主要印象——不修边幅,生活俭朴。 (2)抓住言谈举止,写出人物性格——语速缓慢,显得沉稳。 (3)通过叙事,表现思想品质——(见第2题讨论并归纳)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写作学会记事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写作学会记事 1.学会记叙一件完整的事,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学会安排事情的详略,事情的经过重点写,写详细些。 3.写出要表达的真情实感。 步骤一写法指导名师导航 1.写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才能够将事情的经过写得清楚、完整。在六个要素中,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重点,而写清楚“经过”是其中的关键。要想把“经过”写得清楚,完整,有意思,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是否有一条清晰的脉络,如时间先后,场景变化,情感发展等。(2)是否有一些前后连贯的情节?(3)对重要的情节是否做了较为详细的描写?(4)对涉及的人物是否做了一定程度的刻画? 2.完整叙述事情时,特别要注意条理清晰、巧用顺序。 顺叙,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这样写,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来龙去脉,十分清楚。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倒叙的写法,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倒叙的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必要的文字过渡。这些地方处理不好,会使文章脉络不清,头绪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3.要做到叙事完整,还要注意过渡与照应。 所谓过渡,是指文章层次与层次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转换和衔接。它像沟通两岸的桥梁,起着承前启后、贯通全文的作用。 所谓“照应”,就是文章中某些内容的彼此照顾和呼应。即前边写的后面要有着落,后面写的前面要有交代。恰当地运用照应这种手法,能使文章贯通自然、脉络清楚、结构严谨。 4.写出真情实感。 (1)寻找“感动力”,大胆写“我”。 我们作文普遍存在两大毛病;一是流行空谈,空话、假话、套话多;二是目光总是关注别人,不敢写“我”。这就意味着这些作文势必华而不实,虚情假意。只有大胆写“我”,写“我”的生活,写“我”的所见所思所感所悟,才能做到有“真情实感”。 (2)要选好文章的“动情点”。 生活是琐碎的,写真情实感不能理解为照搬生活的本来面目,要进行艺术的选择与加工,要找准能够打动读者或者阅卷老师的动情点,也就是要选择能抓住人心的事情。 在选材时必须坚持两个原则: ①真实原则。文章的选材要贴近生活,强调真实。一篇文章,如果材料失真,又何谈抒写真情,使人感动呢?尤其是写记叙文,就应该反映生活的本质,抒发真挚的感情。当然,强调“真实”不是说不能虚构,不等于生活琐事的简单“拷贝”,而是说虚构的情节也应该符合生活的必然规律,即“文学来自生活并高于生活”。 ②细微原则。这里的“细微”就是那些显示人情美、人性美,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我们要善于选取有丰富内涵、能感动人的细小材料,以小见大,在平淡中见真情,于细微处见精神。 步骤二活学活用实战演练 一、文题展示 以“那一次,我真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完整版)最新部编版2017八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导学案(含答案)(优质文档)

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提纲 第一单元 一、单元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学习多角度、多手法描写景物和人物的方法。 3.揣摩、品味文中精彩的段落和关键词句,领悟作品内涵。 德育目标:了解各种文化艺术形式,发现并感受生活中丰富多样的文化现象和民俗风情。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社戏》是一篇小说,课文通过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作者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回延安》是诗人贺敬之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一首现代诗,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安塞腰鼓》是一篇颂扬激荡生命和磅礴力量的抒情散文。《灯笼》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学习这个单元,应该学会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的词语句子,要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还要加强朗读的训练,进而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是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的语言。学习时还应注意利用当地文化生活,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使语文学习更加鲜活,更加有趣。四、学情分析: 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语文基础又有了提升。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学生对于此类主题的文章接触较少,要尽可能让学生感受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学习时要要求学生体会作者是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的语言。五、教学课时安排 第一课两课时 第二课两课时 第三课一课时 第四课一课时 六、写作:《学习仿写》 (一)学习目标 1、可以模范范文的篇章结构。 2、还要注意模仿范文的写作手法。 3、根据内容和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确定具体的仿写点。 (二)内容:选择学过的一篇文章进行仿写。 (三)形式:写作修改并在班内展览。 七、口语交际:应对 (一)活动过程 1、准确判断对方的态度 2、掌握一定的应对技巧 (二)内容:口语实践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9) 1.社戏(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的情节。学习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 2.体会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德育目标: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有答案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有答案) 二芦花荡 【学习目标】 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真善美。 【教学难点】 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中“过于”二字。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知识链接】 题目解读: 本文是孙犁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用明快、优美的笔墨叙述了芦花荡里一位老人护送两位女孩及智杀日本鬼子的经过,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英雄形象。 走近 孙犁,1913年4月6日,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白《芦花荡》《荷花淀》主要作品派代表作家。“荷花淀”洋淀记事》等。《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 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共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景。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 【自主学习】 给加点字注音。 疟子寒噤仄歪阴惨泅着飒飒悠闲 《芦花荡》的作者是现代作家。《芦花荡》的姊妹篇是。 .指出下列描写句是属于哪一类描写。 A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 B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 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怎样理解这句话,用自己的话概括,表现人物怎样的 性格?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导学案

1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摄.(shè)影薄.(bó)冰韶.(sháo)光鬼鬼祟祟 ..(suì) B.纨.(wán)绔(kù) 琐屑.(xiè) 踱.(duó)步少不更.(ɡēnɡ) 事 C.懵.(měnɡ)懂敕.(chì)令嫡.(dí)系曲.(qū)高和寡 D.脸颊.(jiá) 名媛.(yuàn) 盥.(huàn) 洗是非曲.(qū)直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惊悸笑咪咪沁人心脾垂涎三尺 B.雾霭掉脚楼姣花照水三番五次 C.和蔼陪笑脸白浪滔天长篇累牍 D.洞箫风萧萧买椟还珠穷兵黩武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海外华侨华人纷纷发表声明或谈话,坚决拥护《反分裂国家法》。 ②在灿烂的灯光中,由24名聋哑演员表演的“千手观音”精妙绝伦,人心。 ③控制人口和实行计划生育,使我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了4年。 A.制定振奋推迟 B.制定震撼推迟 C.制订振奋延迟 D.制订震撼延迟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华全国总工会紧急拨款100万元,用于对在黑龙江省鹤岗新兴煤矿爆炸事故中遇难矿工家属的慰问。 B.领导班子是否廉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C.这个垃圾处理厂原设计日处理垃圾1000吨,现在,平均日处理垃圾达到了2300吨,早就处于超负荷运转了。 D.在宣泰战斗中,我军歼灭国民党军两个团,生俘团长一名,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和武器资源。 合作探究·提升能力 (一)课内语段鉴赏 1.阅读鉴赏——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1)鲁迅的《祝福》第一段的环境描写: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 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的第一段作这样的环境描写?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6、北京的春节 导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导学重点:引领学生随着坐着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 导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导前准备 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阅有关资料,收集古今文人苗雪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 导学课时:2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检查预习学案 一、我会读:腊月、初旬、展览、蒜瓣、饺子、翡翠、杂拌儿、榛子、栗子、爆竹、风筝、逛庙会、走马灯、零七八碎、万象更新、张灯结彩 二、我知道:课文是按__________顺序写的,从_______写到________,重点写了_____、______、_______的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北京春节的________________. 三、我的疑惑 在预习的过程中,还有那些不明白的问题,记下来,和同学讨论。 导学案 一、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1.出示探究内容: (1)默读单元导读,了解单元内容,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 (2)默读课文,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并完成下表: 时间风俗习惯 2.学生自由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根据所给题目自读自悟,画出相关语句,并完成上表。。 3.小组内交流:学生分小组边读课文边根据所给题目进行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朗读品评,了解北京春节的特点,教师相机指导: (1)体会年前的忙碌。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指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语句进行感情朗读。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2)体会过节的热闹 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较:同是写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二、深入探究: 提出你认为值得讨论的问题,教师点拨,并和全班同学深入探究 三、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