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借鉴

外国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借鉴
外国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借鉴

外国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借鉴

作者:张环宙1, 许欣2, 周永广2 来源:《人文地理》2007 年第4 期浏览:2715 发布时间:2012/5/14 10:02:14

提要: 乡村旅游是我国新时期旅游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系统的介绍了欧美乡村旅游的发展和主要成功经验, 包括正确的定位, 合理的形式选择, 政府和社区的协调参与以及法律法规和专门的管理机构。在这一基础上, 结合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提出了外国乡村旅游发展在几个方面对我国乡村旅游发

展的借鉴。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外国经验; 借鉴

1 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

目前国外对乡村旅游并没有权威的定义, 有时候乡村旅游等同于农场观光( Farm Tourism) [1], 有时又可以包括生态旅游( Ecotourism) 、农业观光( Agri-tourism) 、自然观光( Nature tourism) 、探索性旅游( Discovery Tourism) 、和绿色旅游( Green tourism) 等[2]。甚至可能包括美食、骑马、航海、打猎或其他运动和历史、文化观光[3]。

Gilbert [4]认为, 乡村旅游是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条件, 使其在农场、牧场等典型的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他把乡村旅游限定在农场和牧场, 其实质是农业旅游。Inskeep[1]则将对偏远乡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旅游称之为村舍旅游

( Village tourism) 。Cloke[5]指出, "乡村?? ( 是) ??一种特殊的居住地, 乡村社区( 是) 买卖的背景; 乡村生活方式??可以被移植; 乡村文化的生活画面??可以被加工、整体推销和出售"。他们实际上是把乡村旅游定义为文化和传统旅游。

Lane [6]的乡村旅游概念比较宽泛, 他认为乡村旅游是一种复杂的多侧面的旅游活动, 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观光旅游外, 还包括由农民和乡村居民提供的服务、活动和接待业。包括假日步行、登山、骑马等活动, 探险、运动和健康旅游, 打猎和钓鱼, 教育性的旅游, 文化与传统旅游, 以及一些区域的民俗旅游活动。

综上所述, 由于乡村旅游概念的复杂性和复合性, 学者们对乡村旅游的界定不完全一致。但绝大部分学者都认同乡村性(Rurality)是乡村旅游的本质属性, 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标志。

2 外国乡村旅游的成功经验

乡村旅游因其不可抗拒的独特魅力, 早在19 世纪30 年代就为欧洲一些旅游开发者所重视。经过100 多年的发展,由最初的萌芽阶段, 到观光、度假和体验阶段, 活动内容和形式日趋完善。目前, 欧美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已成为一种高档次的旅游度假活动。1998 年, 法国游客中33% 选择了乡村度假, 仅次于海滨度假的比例(44%)。当年, 法国乡村接待的200 万( 其中1/4 是外国游客) 游客中, 50% 是中高级雇员或自由职业者。这些游客非常

稳定, 据法国小旅店联合会统计, 七年来一直采用乡村度假方式的度假者占44% , 更有15%的度假者每年都住在同一地方[7]。他们选择乡村度假, 不是为了收费低廉, 而是在寻找曾经失落了的净化空间和尚存的淳厚传统文化氛围。他们参与农业劳动追求的是精神享受而不是物质享受。从这些可以看出, 目前在欧美国家, 乡村旅游已成为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 乡村旅游的形式选择

欧洲多为小国, 国与国之间相距很近, 许多生活习惯和特点都是相同或相近的。但是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 各国十分重视发挥自己的特色优势, 政府部门也都确立自己的工

作重点, 力求有别于他国。如法国以发展特色农场为主,荷兰以养殖、花卉为主, 德国在服务质量方面下功夫, 英国一直致力于乡村旅游资源保护方面的工作。特色优势使各国形成了自己的主体吸引物, 吸引了更多的乡村旅游者。

综合来看, 国外乡村旅游的主要表现形式可以划分为三类:

第一种是休闲游憩式的乡村度假, 这种方式类似于我国“农家乐”的旅游方式, 以爱尔兰和新西兰作为代表。旅游者住农民家, 吃农民自产自制的食品, 观赏农庄周围的自然风景, 到附近的小池塘里游泳、钓鱼, 学习制作面包、奶酪、果酱、葡萄酒的手艺, 通过感受农家的生活来获得旅游体验。这种方式可以体会到恬静幽雅的乡村生活, 融观光、娱乐、知识、疗养为一体, 游客的平均旅游时间在一周以上, 度假的特征比较明显。

第二种即Lane 所定义的农庄旅游( farm tourism) [6],主要指在乡村农场进行的各种旅游活动。欧洲各国主要表现为农业观光, 如农产品采摘、乡村音乐会、垂钓比赛、果品展览、宠物饲养、自制玩具、微型高尔夫等。美国和日本则还有参与各种农业劳动的旅游产品, 称为“务农旅游”, 旅游者通常以类似短期帮工的身份到农场、牧场、渔场参与农事生产劳动。但日本和美国不同的是, 日本旅游者不以取得劳动报酬为主要目的, 通常还要付费。

第三种类型的乡村旅游, 是指与其他旅游形式紧密结合起来, 形成自己独特的魅力和

核心竞争力的类型。如波兰的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相结合, 开展乡村旅游的主力是生态农业专业户, 乡村旅游在特定的生态农业区内进行。到1996年底, 波兰全国已有由450 家生态农业专业户组成的总面积超过4000 公顷的生态农业旅游区[8]。而在匈牙利, 乡村旅游与

文化旅游、遗产旅游结合起来, 使游人在领略风景如画的田园风光中, 体味着几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民族文化。

2.2 乡村旅游的定位和功能认识

二战以前, 欧美主要关注农业观光和乡村地区变化的特征, 很少关注乡村旅游与乡村社会、文化和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战之后乡村旅游与乡村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导致了对乡村旅游功能的再认识, 各国不再仅从单一的旅游观点观察乡村旅游, 而开始研究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 甚至从对整个社会( Society) 的影响来考察乡村旅游[7]。如“拯救欧洲乡村的乡村旅游”[9]。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乡村传统产业的替代产业, 甚至乡村文化与整个社会的维系方式, 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比如日本各级政府制定政策, 通过乡村旅游替代林业、种植业、渔业等滑坡产业, 避免乡村衰落, 保持乡村文化传承; 新西兰、爱尔兰、法国等国家把乡村旅游作为稳定农村, 避免农村人口过度下降的重要手段[10]。尽管近年来, 关于通过乡村旅游解决乡村问题的置疑观点开始出现[11], 但是, 乡村旅游功能认识和定位的提升, 无疑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2.3 乡村旅游的政府规制和扶持

很多国家通过制定发展政策、制定土地和资源管理计划、提供人力和财力管理等方式规制和扶持乡村旅游的发展。在英国, 中央政府在80 年代, 关于乡村旅游方面的立法达到12 部以上, 重要的包括土地基本开发法( General Development Order) , 国家公园与乡村亲近法案(The National Park and Access to the Countryside Act) , 土地替代性使用与农村经济计划法案( Alternative Land Use and Rural Economy) , 亲近乡村法案

( Countryside Access Scheme)等[12]。众多法律的出台, 保证了乡村旅游的有序和可持续发展。在法国, 1988 年成立了隶属国会农业委员会的农业观光服务处, 作为推广农业旅游的中央机构。该机构拥有行政权力, 与国家农业咨询委员会等密切合作, 开展多方面的推动乡村旅游的服务性工作。

2.4 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

欧美重视民众和社区在乡村旅游中的作用, 乡村旅游发展的每一步几乎都让当地人加入进来, 从乡村旅游规划的初步评价, 到规划的实施, 直至不断发展中的监测。这使西方国家的乡村旅游规划能反映出称为“共享的社区设想”的东西, 增加了社区支持和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而且, 由于对社区和民众的尊重, 乡村旅游的各个利益主体也建立起了一种有效的协调机制, 增强了对环境与文化的保护性。当地社区居民可以不同意那些会损害他们的环境, 或会对农村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措施。

3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和现状

3.1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

我国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与农业发展交叉结合的产物, 起步较晚。从我国80 年代末以来的乡村旅游发展状况来看, 笔者认为,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阶段是萌芽时期。90 年代以后大都市郊区产生了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的萌芽形态, 同时基于乡村地区旅游景区的附属餐饮和住宿的乡村旅游也开始在大型景区周围出现, 此时的乡村旅游基本上处于自发和粗放式经营的阶段,理论界对此也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尚无乡村旅游的总括性提法。

说明和规制。或者以文件、规划的形式, 先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或者“乡村旅游促进计划”等, 同时各地方政府和各主管部门制定“乡村旅游地规划与建设管理条例”“乡村旅游经营者上岗管理条例”和“乡村旅游质量投诉与责任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控制性管理条例, 以促进乡村旅游的有序发展。

4.3 乡村旅游的形式选择

受制度、资金等方面的制约, 我国目前的乡村旅游点分布分散、规模小、个体化经营, 乡村旅游产品深层次开发不够, 产业经济结构不健全, 经济贡献小。因此, 应思考综合利用乡村的景观资源和农业体验资源, 提供多方面、全方位的体验产品与服务, 推动乡村旅游的规模发展。

由于我国各地区在经济, 文化, 历史上的不同, 各地区乡村有着巨大的差异, 很难有一个适用于各地的乡村旅游形式。因此, 各地应该学习各国的经验, 确定自己的发展重点与优势, 形成各地的特色优势, 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乡村旅游开展主要的依托, 不是先人遗留下来的、死气沉沉的静景观, 不是靠恢复、模仿而再现的历史场景, 而是伴随人类繁衍、进化, 充满生气与兴旺景象的能将游人融于其中的环境、氛围和活动, 即乡村性(Rurality)。我国的乡村旅游不能只停留在观赏、采摘的表象繁荣上, 必须走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 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如根据笔者2005 年9 月在黄山宏村和苏州的调查, 我国南方游客特别是广东和港澳游客对风水观光有很大的旅游需求。在我国南方, 乡村旅游可以考虑与风水、宗族文化、少数民族风情的结合。

4.4 乡村旅游利益主体的协调机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面临人口众多、土地经营规模小、服务设施滞后、经济水平低等多种制约因素。同时, 乡村旅游资源受农业、林业、文化、宗教、环保、规划、建设、水利等多个部门的多头管理, 可能形成了重要的机构制约, 阻碍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因此, 借鉴各国经验, 在政府机构中( 农业部门或旅游部门) 成立乡村旅游发展主题工作组是我国采取新对策, 帮扶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手段。

同时, 乡村旅游的发展初期, 必须明确政府、企业、社区和民众在乡村旅游中的不同作用, 加强社区参与和对农民的培训引导, 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在深化阶段, 需要农民参与到旅游开发的决策中来, 激发农民办旅游的积极性和提高农民办旅游的能力, 开拓乡村旅游的本土特色。通过乡村旅游, 不仅增加农民收益, 而且使农村社区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Inskeep E. Tourism Planning: an Integr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pproach[M].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1991.7-9.

[2] Edmunds M. Rural tourism in Europe[J].Travel &Tourism Analyst,1999, 6:37-50.

[3] Reichel A. Rural tourism in Israel: service quality and orientation[J].Tourism Management,2000,21:451-459.

[4] Gilbert D. Rural tourism and marketing: Synthesis and new ways of working[J]. Tourism Management,1989,10(1):39-50.

[5] Cloke P. The countryside: development, conservation and an increasingly marketable commodity. Policy and Change in Thatcher's Britain[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92.269-295.

[6] Lane B. What is rural tourism? [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1994,

2(1-2):7-21.

[7] Nilsson P A. Staying on Farm: An Ideological Background[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7-24.

[8] M. Augustyn. National Strategies for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 The Polish Experience [J].Journal of

SustainableTourism ,1998,3:191-197.

[9]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Rural tourism to the rescue of

Europe'scountryside[N].WTO News3,1996.6-7.

[10]PomplW,LaveryP.Tourism in Europe: Structures and developments[M]. Wallingford :CAB international,1993.123-129.

[11]Jenny Briedenhann. Tourism routes as a tool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vibrant hope or impossible dream [J].Tourism Management ,2004,25:71-79.

[12]Lesson J D. Environment Law [M]. London: Pitman Publishing,1995.1-14.

[13] 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

刊,1999,(2) :38-42.

[14]Simpon F, Chapman M,MahneL.Partnership Approaches to Tourism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Post Socialist Europe,the Experience of NortranjiskiKras, Slovenia [C]. "Rural Tourism Management:Sustainable Option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Scotland: SAC,Auchincruive, 1998.74-82.

成都市三圣乡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与启示

成都市三圣乡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与启示 刘泽华冉文红陆凯丰玉军 近期,我们参加了市人大组织的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乡村旅游发展考察学习活动,受益非浅,感触很深。农家乐是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亮点和典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榜样。 一、三圣乡乡村旅游业发展基本情况 该乡辖区面积平方公里,辖个行政村,总人口人,其中农业人口人,耕地面积亩,人均耕地面积亩。常年花卉种植面积亩,年产值多万元,蔬菜种植亩,年产值万元,年农民人均纯收元。今年月,该乡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和“国家级旅游景区”称号。 三圣乡曾是锦江区最穷的乡之一,连村里的路都是泥路。三圣乡红砂村有农民种花的习惯,年月,成都市在这个村举办了四川省首届花卉博览会,村里一下涌进来多万游客。受此启发,红砂村以花卉产业为载体打造乡村型开放公园,把上百家“农家乐”组合起来构建大型生态休闲空间。“农家乐”成为乡村生态旅游公园中的旅游服务点。周边村受此影响,也发挥各

自特色竞相发展。 年,乡政府因势利导,根据区域传统农民种花习俗,明确打造国家级风景旅游区“三圣花乡”目标,以花卉产业为载体,统一规划,大力发展新型都市观光、休闲农业。充分挖掘梅、菊、荷等花文化内涵,将全乡资源开发与特色文化旅游景区建设紧密结合,把全乡五个区分别建设成为各具特色的农业文化旅游观光区,五个区分别为“幸福梅林”、“东篱菊园”、“荷塘月色”、“江家菜地”和“花乡农居”,简称“三圣乡——五朵金花”。这“五朵金花”特色各异,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不同,营造出的文化氛围也有区别,但都拥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产、供、销一体化,观光,旅游、休闲、度假、购物、美食、消费一条龙。三圣乡鼓励多元投入,广泛引资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标准和经营水平,旅游业快速发展。“五朵金花”两年共接待游客万人次,实现经济收入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年元增长到目前的元。 幸福梅林:总面积余亩,余亩梅花环抱亩水面。各色梅花万余株,多个品种,堪称中国四大梅花之首,主要品种有字梅、江梅、宫粉、玉碟、朱砂、垂枝梅、杏梅、樱李梅等。有农户余户,农居建筑风格充分借鉴了“川西民居”特点。景区内林木葱茏、竹树掩映,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

乡村旅游发展论文旅游业发展论文

乡村旅游发展论文旅游业发展论文 县域乡村旅游产品及其开发探索 摘要: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大力推动、旅游需求市场的强劲拉动下,中国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迎来了又一轮的高潮。衡阳县旅游开发起步不晚,而且已有一定基础,但总体发展不快,发展水平较低。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优势资源、主导产品、目标市场进行准确定位,并应对农家乐、观光休闲农业、乡村生态游、节庆旅游等乡村旅游产品优先开发,重点发展。 关键词:县域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设计衡阳县 0 引言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和《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业的决定》(湘发[2007]13号)文件精神,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农村旅游发展的通知”,要求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大力开发农村旅游产品。2009年12月,湖南省人民办公厅根据《国务院加快旅游是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文件精神,又下发了《湖南省农村旅游建设“3521”工程实施方案》(湘政办涵[2009]127号)。有感于党和政府对发展农村旅游的高度重视,本文仅就以湖南省农村旅游资源丰富多奇的衡阳县为例,对县城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设计进行探索。

1 衡阳县农村旅游产品开发的背景 1.1 乡村旅游产品及其开发的一般认识 关于乡村旅游产品的感念国内外学者对其鉴定的见解很多,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也形成了几个方面的共识,即①乡村旅游产品发生在农村地区;②以特有的农村景观资源对城区居民具有吸引力、魅力;③有自己的独特农村文化内涵;④乡村旅游产品所对应的资源市场主要为城市居民;⑤强调乡村社区和农民参与经营。在此基础上对学者们的各种界定进行归纳和概括。较多完整的乡村旅游产品概念;应该是从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以乡村社区为载体,以乡村自然人文景观,乡村产业和乡村文化为媒介,以乡村地区的一系列乡村旅游活动为手段达到旅游者对乡村自然和人文的感知和体验,从而达到精神升华的新型旅游产品[1]。乡村旅游产品具有本质上的乡村性、空间分布的独特性、产品供给的丰富多样性,旅游消费的低水平性,参与性和体验性等特点。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区设计是根据乡村旅游发展规律和市场需求而制定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各项旅游要素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而且必须遵循政府主导社区与农民参与市场主体。择优开发突出特色综合功能,可持续发展,符合标准化原则[2]。 衡阳县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相对较早。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配合“纪念王船山逝世三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就开发了船山文化专项旅游项目,为此,修通了从衡阳县城西渡镇至王船山故居曲兰乡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现状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现状息烽县办公室罗修军 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喧哗拥挤、竞争猛烈和节奏紧张的都市感到压抑和疲乏,追求返璞归真、回来自然的心理需求更加迫切。乡村的清新空气和自然风光,以及乡村文化的神韵和意境,对久居都市的居民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迎合了游客追求乡土化靠近感和“天人合一”完美境域的需求。乡村旅行是指在乡村地区人,以具有乡村性的乡村景观为旅行吸引物,面向多样化市场需求而开展的参与性强、文化内涵深厚、乡土趣味浓郁的复合型活动。乡村是有关于都市的一个相对地域,是进展的、变化的。因此,乡村旅行也应随之进展和变化。 一、乡村旅行进展现状 在“2006乡村旅行年”、“2007和谐城乡游”两个主题年的推动下,围绕“旅行活县”战略,息烽县乡村旅行得到进一步进展。目前,已有多处农家乐和乡村旅舍在了解市场需求、把握旅行进展趋势的前景下,立足现有资源特点,从休闲娱乐、度假、避暑等方面展开旅行接待活动。依靠旅行景区、森林资源、湖泊河流、经果林等资源,通过近几年的自我进展,乡村旅行呈分散进展状态,有红岩葡萄沟乡村旅行、刘二姐休闲山庄、青山湖度假村、奇志生态园、果馨园休闲山庄、蓬荜休闲渔庄、潮水河流域乡村旅行、底寨河流域乡村旅行等共20家,其中农

家乐15家,乡村旅舍5家。据统计,2006年接待游客91.07万人次,旅行收入4233.3万元;今年上半年,乡村旅行接待游客3.85万人次,同比增长42.6%,占全县接待游客总数的8.1%;收入216.3万元,同比增长65.7%,占全县旅行总收入的6.6%。同时,吸纳农民直截了当和间接就业从业的有160人,占全县旅行就业人数的15%。 二、存在咨询题 由于乡村旅行进展起步晚,资源等级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在进展中存在诸多咨询题亟待解决和加大治理。 (一)缺乏精品、没有龙头带动,全面进展乡村旅行的氛围尚未形成。表现在项目建设盲目,缺乏科学论证及合理规划。目前,在我县从事乡村旅行经营接待的多是个体经营者和荒山开发者,且多以副业形式进行,规模小、档次低。再加上农民的思维特点是有用理性,重仿照、缺乏创新,经营理念雷同化的倾向严峻,缺乏个性化色彩,导致游客消费方式出现快进快出的浅层旅行状态,回头率低。缺乏有序规划和龙头带动,导致经营治理的随意性和纷乱性,形不成规模经营和规模效应,使乡村旅行产品处于低质量、低收入的经营状态之中。 (二)定位模糊,进展方向不明确,产品开发粗放,经营者的认识不足。第一表现在乡村旅行提供的产品内容单一,缺乏特色,品位不高,大部分乡村旅行差不多成为“乡间麻将会所”的代名词。其次,乡村旅行进展走入了重设施建设、轻乡土文化环境营造的误区,片面地追求现代化,却忽视了一些原真性、自然性旅行资源的开发,使景区显现了大量“突兀”建

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之路

众所周知,在高速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面积扩大、农村人口净流出、公共资源倾斜,不可避免的会导致农村空心化,并最终走向衰落。乡村旅游由于其能够直接将乡村资源转化为经济增长动力,起到美化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村产业能力的作用,而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将它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一剂良药。特别是今年7月底,国家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培育1000个左右特色小镇,乡村旅游将迎来更多机遇。 事实上,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安徽的西递宏村、江西的婺源、 成都的五朵金花、陕西的袁家村和马嵬驿、浙江的安吉……我们随口都能说出很 多知名的旅游乡村。也有很多城市人背着行囊走在了去往乡村的路上,他们或是 寻找一个古镇、山村租下一栋民居,按着自己的喜好进行改造,当起了民宿老板;或是承包数顷良田,种菜养鸡,当上了农场主;再有抱负的就是弄出了像裸心谷 这样的乡村休闲极品。但不能否认,中国的乡村旅游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产业 链条过短,产业体系不健全;旅游业态单一,规模化程度较低;旅游产品同质, 分工协作水平低;低价恶性竞争,服务质量不稳定…… 归结起来,最主要的还是乡村旅游产业化水平低,产业是乡村旅游得以持续 发展的动力,要想做大乡村旅游最关键的是打通一产、二产、三产的联系,形成 产业链。 一、做好一产:一地一品,发展高效精细农业 农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产业基础,因为特色农业既是乡村旅游的景观营造, 也是休闲体验的内容,消费的对象。一村一品、一镇一韵,是现代农业走向规模化、精致化、社会化、差异化的重要形式之一。一个地区形成一种产业特色,一 个农户发展一种主导产品,有利于形成明确的专业分工,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依存,构建现代农业经济的整体框架,保持以农为本的本色。而建立单一农产品为 主的专业性农场,可以有效的提高农产品产量,形成农业和观光两用园,是乡村 旅游的主力军。 日本的精致农业闻名世界,发展注重“大而专”。一些地区的无土栽培和温室 大棚精细化堪比园艺盆景。而普通农户只种植1-2个品种,一般作为商品出售。专业性的农场则会同时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农业,如葡萄公园农场,可以将葡萄 园景观的观赏、采摘、制品,以及与葡萄有关的品评、写作、绘画、摄影、体验、竞赛与季节、庆典活动融为一体。 二、联动二产:打造IP,深化旅游商品开发

全国生态旅游发展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

全国生态旅游发展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 收藏本文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百度搜藏百度空间更多>>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与会代表: 大家好!我是新疆喀纳斯景区党委书记谭卫平,很荣幸参加本次会议!下面,我就近年来喀纳斯景区发展生态旅游的相关情况作简要介绍。 一、喀纳斯景区概况 喀纳斯景区位于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中段,地处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接壤的黄金地带,规划面积10030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喀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白哈巴国家森林公园、贾登峪国家森林公园、布尔津河谷、禾木河谷、禾木草原、那仁草原及禾木村、白哈巴村、喀纳斯村等国内外享有胜名的八大自然景观区和三大人文景观区。喀纳斯素有“人间净土”之美誉,近年来,喀纳斯旅游发展迅猛,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年均增长三十个百分点。2007 年,喀纳斯的游客接待量突破了百万人次,全年累计接待游客131.4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6433.5万元,旅游收入8.13亿元,占到了XX区旅游业总产值的63%。喀纳斯作为新疆各大旅游景区中发展速度最快、成长性最好的龙头景区,已经成为新疆对外交往的一张名片和一扇窗口。自2001年以来,喀纳斯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景区示范点、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示范保护区以及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数十项荣誉和品牌。 二、发展生态旅游的主要做法 (一)因地制宜走生态路,抢抓旅游业发展机遇。 喀纳斯生态优良,资源丰富,人文和自然景观荟萃,是人们休闲度假、科考探险的一方乐土。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进一步加大了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开发力度,国家旅游局将以喀纳斯为核心的XX区作为全国六大重点旅游区——“西北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了全国旅游发展“十一五” 规划和2010—2020年远景发展目标。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也将喀纳斯旅游发展作为新疆旅游业发展的龙头,先后就喀纳斯旅游开发、建设和管理下发了五个专题会议纪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了重点扶持。

浅谈国内乡村旅游【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 浅谈国内乡村旅游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Richard Sharpley在2002年6月的《Tourism Management》中发表了《Rural tourism and the challenge of tourism diversification》一文。通过对诸多权威旅游研究的周刊,例如《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旅行研究》中刊登的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作者指出了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内容,根据其提供的资料,我认为可以集中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一、乡村旅游供给。作为乡村旅游的供给方,乡村旅游的开发者、经营者、目的地居民和地方社区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原始的驱动力;二、对乡村旅游者旅游动机及其特点进行剖析作为基础,再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市场细分,旅游市场将更为合理、精确;三、居民对乡村旅游的理解和态度。旅游地居民是乡村旅游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和感知会给乡村旅游企业带来直接的影响;四、乡村旅游的经济影响、社会影响以及环境影响,但总体看来,集中于前两者;五、乡村旅游营销。目前,国外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营销主体与营销策略、乡村旅游形象和品牌等方面;六、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在国外,人们认为乡村是独特的,因此对其格外关注与保护。实现可持续地开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保持乡村性的需要。 Suzanne Wilson在《Factors for Success 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一文中介绍了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认为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离不开一个世纪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作者将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从概念内涵、经济、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展开分析总结,认为国外关于乡村旅游,从概念到乡村发展原因,发展方向、模式等都已有了一套相对完整全面的研究体系。除了传统的分析推理等研究方法,访谈法、图表法、综合法等也成为重要的运用手段。国外研究人士注重细节研究,将实际应用情况与理论相结合,将乡村旅游的实践创新推到一个新的层面。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何景文在2004年第19卷第一期《旅游学刊》中发表的《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一文中,提到了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取得的可喜成绩,也对其旅

试论中国乡村旅游标准化发展历程及体系架构

试论中国乡村旅游标准化发展历程及体系架构 (旅游学刊第26卷2011年第2期,58~64页) 周建明1 ,蔡晓霞2 ,宋涛1 (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100101; 2.中国航空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北京,100120) [摘要]本文系统梳理我国乡村旅游标准化的定义、历程和特征。在对现状和发展趋势认知的基础之上,提出我国建设乡村旅游标准体系,是在我国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和乡村旅游标准化方兴未艾背景下的适时要求。并结合现有乡村旅游标准存在问题,提出我国乡村旅游标准体系构架的总体目标,构建包括基础标准、综合标准和技术标准的我国乡村旅游标准体系架构。 [关键词]乡村旅游;标准;体系构架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生态旅游观念的推动、国际旅游的示范和脱贫致富政策的促进下,中国,特别是一些都市区域的旅游市场开始导入乡村旅游模式,并很快形成超速发展的态势1 。截止到2007年,我国已建成的两万多个旅游景区(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全国拥有“农业旅游示范点”359家。根据农业部网站公布数据,2007年全国乡村旅游总收入超过498亿元,接待城乡居民达3.35亿人次,直接、间接就业达1600万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乡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旅游形式逐渐增多,游客兴趣的多样化发展态势都使得以往那种“住农家屋、吃农家饭”的传统乡村旅游形势逐渐衰落。乡村旅游逐渐从初级观光向高级休闲、从同质开发向差异发展、从个体经营向企业化操作、从分散布点向集群布局转变,乡村酒店、休闲农庄等现代乡村旅游业态不断出现。现代乡村旅游业态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内涵,以乡村环境和文化体验为特色,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成为乡村经济的新业态——现代乡村服务业,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新动力。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历程中,以促进乡村旅游规范发展为目标,融合最新市场和管理趋势而制定的各种规范和标准,一次次成为推动乡村旅游向着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升级发展的新动力。 而目前,学术界对乡村旅游标准的研究和实践则较少。理论方面,周永博等学者研究了乡村旅游标准的基本构成,认为我国乡村旅游标准应当包含乡村旅游服务基础标准化、服务管理标准化、服务质量标准化、服务资质标准化等九部分的内容2。蔡碧凡在其硕士论文中从乡村环境、社会、经济、旅游支持4个方面构建了乡村旅游示范区评价标准3 。李艳娜等从旅游系统、农业和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3个方面来构建了乡村旅游示范区评价体系4 。王云才综合研究了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经验,提出了我国乡村旅游在替代产业、旅游基地、主题工作组、社区参与、合作组织和法规体系6个领域的政策经验借鉴5。实践方面,学者对乡村旅游现有标准和规范的实践工作也较少,乡村旅游标准化往往成为旅游主管部门的独角戏。 相比国内旅游标准规范的方兴未艾,国外在乡 村旅游法律法规建设方面已发展的较为成熟,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爱尔兰、罗马尼亚、德国等国都制定了乡村旅游法或行业标准。例如在西班牙,每一个地区政府都有乡村旅游方

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征求意见稿)

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 (2009-2015年) (征求意见稿) 乡村旅游具有资源潜力大、覆盖面广、受益群体多、市场需求旺盛、综合带动性强等特点,对拉动社会消费、促进农民就地现代化、优化乡村经济社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提升文化传承与文明程度、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促进乡村旅游更好更快发展和转型升级,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贡献,进一步发挥乡村旅游对拉动消费、促进增长、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特殊功能,在当前应对金融危机的特殊背景下,特编制此发展纲要。 一、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实现产业联动和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满足游客旅游文化消费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各类乡村风光,宣传文化和生活吸引,开展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和体验性旅游活动,对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和弘扬民族文化,丰富和优化我国旅游产品

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市场结构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着力点。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可以实现城乡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对接,实现城乡、区域的统筹协调发展,使广大农民立足自身实际,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特色化,增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农民不离土、不离乡,就地走向现代化,开创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径。 (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是破解当前经济发展难题,扩大内需和刺激消费的重要手段。乡村旅游既可以拉动广大的城镇居民旅游消费市场,也可以培育广大农民旅游消费的能力,形成巨大的农民旅游消费市场,通过城镇和乡村两大旅游消费市场的开拓,成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 (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是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业可以有效带动相关旅游服务要素发展,促进农副产品品种、品质结构的调整和农副产品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无公害发展,带动乡村旅店经营、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运输业、装修业、建筑业和文化产业等的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实现传统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可以有效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可以有效利用农村人力资源,吸纳老弱妇等弱势群体就业,实现农民就

乡村旅游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乡村旅游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2012年5月30日) 一、发展概况 近年来,民和旅游业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区位优势和气候优势,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全县旅游业的重点来抓,通过有序引导和政策支持,使我县乡村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截止目前,全县乡村旅游接待点有66家,其中四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6家,三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9家,直接从业人员达2360人、间接就业人数达5800余人。2011年,全县接待人数达135.7万人(次),实现收入1.15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77.2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595.04万元,分别占全县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的56.9%和57.3 %,乡村旅游已成为民和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在乡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发展经验 1、坚持政府引导先行。乡村旅游涉及面广、关联性强,针对以上特点,对所有从事休闲园、“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经营户进行统一登记、建档立卡,纳入旅游资源数据库,并分别设计制作了“农家乐”、“乡村旅游餐饮接待点”、“乡村

旅游住宿接待点”等标牌,实行挂牌经营。通过这种方式,将全县以休闲园、“农家乐”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经营户全部纳入规范管理。在此基础上,进行规范引导、星级评定、重点扶持,并将星级休闲园、“农家乐”列入县政府职能部门的指定接待单位,极大地调动了经营户上星级、创品牌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同时,在节庆活动和旅游旺季,联合工商、卫生、物价等部门对乡村旅游接待点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整顿,加大旅游市场监管力度,树立民和旅游良好形象。 2、加大项目扶持力度。为提高乡村旅游接待点文化品位,编制完成了《民和县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对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户从规划设计、经营类型、风格定位、服务标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并创新设计、施工改造、提升档次。对具有一定规模或发展潜力的经营户进行整改、提高服务。整改后达到星级标准的,经省乡村旅游评定委员会审评后列入星级旅游接待点,并积极争取乡村旅游环境整治项目资金,在星级接待点分别实施厨房改造、微缩景观、厕所改造以及修建迎宾大门,制作指示标牌等充满乡村文化品位的项目,从而提升档次,全力为乡村旅游服务。为了提升乡村旅游形象,增加文化内涵,通过项目争取,在国家AAA级景区——桃园林区,通过修建景观大门、观景台、文化长廊、文化墙、文化石等举措,积极打造了“翠泉农家乐一条街”

乡村旅游发展论文乡村旅游论文

乡村旅游发展论文乡村旅游论文:天水乡村旅游产业 的发展研究 【摘要】关于天水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研究能够大力推进天水乡村旅游的健康有序发展。并且给出了四种发展模式。提 出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天水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一、天水乡村旅游产业总体推进思路 1.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围绕我市争创“全国最佳优秀旅游城市”、各县(区)争创“中国旅游强县(区)”的目标,充分利用我市旅游品牌优势,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遵循旅游经济发展规律,坚持“政府主导、农民自愿、管理规范、突出特色”的方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抓点带面、立足服务、打造品牌,大力推进我市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2.发展目标。以天水市丰富的旅游资源、田园风光为主,全面构筑结构合理、服务良好、效益明显,与观光旅游、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多模式、多层次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到“十一五”末,全市拟建成1-2个乡村旅游示范县区、3-4个乡村旅游示范乡镇、10个以上乡村旅游示范村点,并力争其中有1/3进入国家及行列。到

2010年,全市以旅游业为重要产业的自然村争取达到全市自然村总数的1%,直接从事旅游业的农民达到1万人,间接从事旅游业的农民达到5万人,乡村旅游产业总收入达到1.8亿元,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10%,逐步形成人文资源、自然风光和乡村旅游“三位一体”的旅游格局,使乡村旅游成为我市旅游产业的重要内容。 3.开发原则。①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之一,通盘考虑,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政策和措施都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在充分发挥旅游业综合带动功能的同时,探索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机制、新路子,确保乡村旅游健康永续和持续发展。②把全面推广和示范引导结合起来,建立示范点,重点扶持,以点带面,逐步推广,从而带动和推动乡村旅游的整体发展。③结合实际,科学规划部署,合理开发在乡村旅游项目的民俗性、亲和性、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多样性上不断创新。④在利用和开发农村旅游资源的同时,要加强对生态环境、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的保护,坚决避免因盲目发展,统筹不够和低层次开发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⑤树立以服务促发展的理念,提升服务层次,创新服务手段,加强协调、规划、信息、促销和培训等服务工作,拓宽乡村旅游的公共服务领域,逐步建立面向农村和农民的旅游服务体系,提高乡村旅游的公共服务水平。 4.工作重点。各县区政府及旅游、农业部门要紧密协作,建立顺畅高效的工作机制,把乡村旅游的发展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布局中,结合实际,发展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为可持续发

贵州乡村旅游发展历程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贵州乡村旅游发展历程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学术 汇报笔记 主讲:王茂强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 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乡村秀丽的田园风光,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宁静祥和的生活氛围是城市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也就是说,乡村性和地方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也是发展的重要资源。所以,依托优美的乡村自然环境、挖掘浓郁的地方特色(包括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展现真实的乡村生活,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也是发展乡村旅游、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基本要求。 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贵州旅游从无到有、从不发展到发展,逐步深人的体验性活动内容;逐步深人的学习型活动内容;接受环境教育、开展生态环境补偿方面的活动内容。旅游内容进一步得到充实和丰富。贵州蕴藏着丰富悠久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价值,且拥有秀丽的自然景色、特的环境特征和自然特征的乡村地区,是开展乡村旅游活动的理想之地。当前,中国政府大力倡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国上下正以饱满的热情,精准扶贫,久久为功。因此,加快贵州的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贵州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贵州由于自然环境的局限性,旅游发展相对滞后,因此,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改善贵州旅游条件对于促进经济改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乡村旅游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旅游市场发展业已成熟,旅游需求已经表现为多极化发展,乡村旅游动机同时包括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方面的因素, 其内容是“观光一休闲一专项”旅游的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风光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贵州省多山,高原山地和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92.5%,是我国惟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是一座山奇水秀的“绿色喀斯特王国”,分布在奇山秀水中的农村自然村寨中, 数民族村寨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众多的民族村寨因地处偏远、山水相隔, 塞成就了保留,造就了丰厚的、原生态的多民族文化,成为贵州历史文化积淀最为厚重的地方之一。在这些民族村寨中,处于原生状态的文化遗产与原生状态的乡村自然环境往往相辅相成,对游客充满了神秘感和吸引力。在这些区域开展旅游活动,可以客提供高质量的、内容丰富的乡村旅游产品。根据贵州省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建设应着重一下几点: 第一,依托城市的城郊型农家乐产品系列。深人挖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保持其乡土气息的浓郁性和真实性,打造农家乐精品。 第二,依托大型景区的乡村观光与体验型系列产品。要依托成熟景区的知名度,精精心设计文化旅游内容,将文化旅游活动和环境旅游活动紧密结合。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及启示_陈泉

第13卷第3期 2015年3月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13 No.3 Mar.2015   DOI:10.3969/j.issn.2095-333X.2015.03.029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及启示* 陈 泉1,2 (1.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与外语系,安徽马鞍山 243000;2.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摘 要:分析了英国、日本、法国、美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认为处于当时环境背景下的欧洲,之所以会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扩张,是因为受到工业化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影响。针对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特点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应用的模式,探讨了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国外;乡村旅游;旅游产品;特色化;品牌创建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3X(2015)03-0100-03 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迅速的背景下,旅游业也相应地得到了发展。其中,乡村旅游作为一道独特的、亮丽的“风景线”,被世界各国旅游业所重视,并且呈现了日趋成熟的势态。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是乡村旅游的起源地,100多年来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萌芽期、规模扩张期以及成熟期等[1]。目前,像英国、法国、日本以及美国等国家的乡村旅游业均具备了较大的规模,发展迅速、经验丰富,值得我国乡村旅游业学习及借鉴。 一、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分析 国外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譬如英国、日本、法国以及美国的乡村旅游发展,便具备多方面的特点及优势,并且能够得到国家政府的充分支持,投入大量的资源以及充足的人力资源等。总之,不同的国家在乡村旅游发展上具备不同的优势,具体表现如下。 (一)英国乡村旅游发展及经验分析 英国乡村旅游发展相对较早,到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之间,已经具备很大的发展规模。并且在逐渐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英国特色的乡村旅游。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先生在1898年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概念思想,让人们能够在城市中享受美好的环境,与此同时还能够营造优良的社会经济环境[2]。在田园城市当中,着重对城乡之间的和谐与统一作出了强调。强调城市需要传达出自然的美感,要实现社会的公正性,要与乡镇充分融合,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霍华德在“莱奇沃斯”这座田园新城的规划设计中投入了3亿英镑,并设定了居住3 000人的目标。使莱奇沃斯成为世界第一座公园城市,这座公园城市充分利用古镇人文环境,并结合城市优美的环境,使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得到有效加快,充分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在乡村旅游财政以及政策支持方面,英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与心血,英国政府每一年都会投资进充足的资金,保证乡村旅游设施设备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进行。并且,在渔业方面以及农业方面,均给乡村旅游景点带来了资金上的帮助。在向农场主提供资金上的帮助的基础上,使农场主能够对乡村旅游业加以经营,并带来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进一步对乡村旅游生态景观进行了全方面的保护及改善,使乡村旅游的发展更加更加稳健、更加快速、更加有效。 英国乡村旅游之所以能够取得较为快速的发展,总结起来具备了以下几大优势。其一,能够得到政府在政策方面以及财力方面的大力支持,干预力度小,使乡村旅游能够快速发展起来;其二,对农业主体的地位及优势给予充分肯定,并将农业与旅游业充分融合在一起,在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运行准则作为保障依据的前提条件下,使乡村旅游更具发展前景;其三,考虑到乡村旅游未来更好地发展起来,融入了景点与景点融合的开发模式,与此同时对英国自身的旅游规划系统加以完善,进而使英国乡村旅游实现全面发展。 (二)日本乡村旅游发展及经验分析 日本的土地面积以及农户耕作面积是不占优势的,然而日本具备美丽的景观,在民俗风情文化方面 *收稿日期:2014-12-05;修订日期:2015-01-02 作者简介:陈泉(1978-),男,安徽马鞍山人,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与外语系助教,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旅游管理方面的研究。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分析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分析 日期:2006年5月16日点击:138 现代乡村旅游市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我国的乡村旅游一般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 一、乡村旅游的相关概念 (一)乡村旅游的定义 西班牙旅游学术界将乡村旅游分为传统乡村旅游和现代乡村旅游。传统的乡村旅游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来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虽然传统的乡村旅游对当地会产生一些有价值的经济影响,并增加了城乡交流机会,但它与现代乡村旅游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传统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没有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没有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实际上,传统的乡村旅游在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目前都广泛存在,在中国常常把这种传统的乡村旅游归类于探亲旅游。 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具有现代人特色的旅游者迅速增加。现代旅游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中国学者一般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农家乐”的概念。去年在贵州举行的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中国专家们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意见,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丰富性;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

发展乡村旅游业经验做法

发展乡村旅游业经验做法 发展乡村旅游业经验做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外出旅游已经成为大家在忙碌的工作和学习之余的一项重要选择。乡村生态游已经成为城里人的偏好和时尚追求。然而,虽然广大的农村旅游资源丰富,市场开发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但基础设施薄弱已经成为了制约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必然将成为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扩大农村就业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下面结合我地实际和个人的一些想法与大家交流,希望对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深挖优势资源 (一)挖掘好自然优势资源 例如笔者所在的**乡地处云贵高原南麓中段,平均海拔1000米,四季风光分明。每年的三月中旬至四月中旬,漫山遍野的桐花由低海拔向高海拔逐渐绽放,到了三月底花期的旺盛时节,震撼场面绝不亚于日本樱花绽放的场景。夏天到了,特别是到了夏季傍晚,天气凉爽,气候宜人。进入深秋,位于**村大、小**及**村**路口的大片红枫不甘寂寞地竞相露面,似乎要把人带到梦幻般的童话世界中。到了冬天,山上的草木银装素裹,白皑皑的雪成了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正所谓“春赏桐花,夏避暑,秋看红枫,冬观雪”。 除了十万亩桐花,还有**连片的梯田,春雨漫在田里,远远望去,

好像一幅油画,秋天到了,稻穗飘荡在田野里,好像地上撒满了金子。纳彩河天上人间景观、高原日出日落以及夏秋千山雾海让人仿佛处于仙境之中。 (二)发挥好地域资源优势 **乡处于两省三县(市、区)交界处,西面与**省**县**镇和**乡、西北面与**镇隔河相望,东北面与**县**镇和**乡、东面与**镇接囊。该乡处于**省**县连接**至**旅游黄金分割线上,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 (三)传承保护好文化资源 一是要充分激发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文化挖掘和宣传热情。在当地党委政府合理的政策引导下,基层文广站负责同志和其他文化爱好者涌现出了极大的文化挖掘热情,经常深入村屯走访,收集整理当地的文化资料,为当地文化保护作出了不小贡献。目前该乡已经完成了**桐花节、****的商标注册工作。推动了****服饰和婚俗的非物质文化申报保护工作。接下来就是要成立**刺绣专业合作社,推动刺绣产业发展壮大。同时要推动**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活动,抓好文化传承工作。 **乡民风民俗淳朴,群众热情好客,目前**文化传承良好。**文化中保存和传承最为完好的当数**服饰和婚俗文化。 **服饰是用纱线纺成的土布经过用一种叫“蓝靛”的天然颜料染色后形成的蓝衣土布,因为当地壮家男女老少皆喜欢穿上自制的服装,以蓝为美,俗称**。**服饰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其手工刺绣。一幅完整的刺绣作品通常要通过绘画、剪纸、镶纸、布线、刺绣等程序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加上市场经济营造的激烈竞争的氛围,导致城市居民向往宁静的田园生活和美好的乡间环境,乡村旅游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西班牙开始发展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随后,乡村旅游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农村地区迅速发展,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中国的乡村旅游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良好,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自我发展和20世纪90年代的倡导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了21世纪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迄今为止,学者们对它进行了研究,并创造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现将近年来国内关于乡村旅游研究的文章综述如下。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与兴起研究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研究 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者,都作了很多种界定。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被社会各界普遍认可的说法。不同的专家学者所关心的领域和重点不同,因而对于什么是乡村旅游,其观点和看法各有侧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Bramwell&LaneB (1994)认为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假日旅游外,还包括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在假日步行、登山和骑马等活动,探险、运动和健康旅游,打猎和钓鱼,教育型的旅游,文化与传统旅游以及一些区域的民俗旅游活动。[1]何景明,李立华(2002)给出了狭义的乡村旅游的概念: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2] 杜江 (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3] 王兵 (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活动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活动。[4] 肖佑兴 (2001)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即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旅游形式。[5] 通过对现有一些乡村旅游概念的比较和分析,乡村性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因素。因此,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如果对这个乡村旅游概念中“乡村性”这个特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就可能导致乡村旅游概念的模糊。 (二)乡村旅游发展动因研究 任何旅游活动产生的动力都来自于需求市场和旅游动机两个方面,乡村旅游的兴起也同样如此。

中国乡村旅游的十大发展模式0204192342

中国乡村旅游的十大发展模式 一、乡村度假休闲型(农家乐型) 是指地处城镇周边的乡村,利用离城市近、交通便利的条件,以乡村生态景观、乡村文化和农民的生产生活为基础,以家庭为具体接待单位,开展旅游活动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的特点是:投资少、风险小、经营活、见效快。发展这种模式必须注意:一是要做好规划,防止产品简单重复;二是挖掘文化内涵,提升产品的品位;三是推行行业质量标准,规范服务;四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 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有: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花乡、重庆市南岸区石牛片区、浙江省安吉县报福镇、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团结镇、青海省循化县积石镇、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麦积镇后川村、河南省栾川县重渡沟村、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石河镇东沟村、湖南省湘潭县响水乡青竹村、天津市蓟县穿芳峪乡毛家峪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市铁厂沟天山村、陕西省汉阴县城关镇大兴村等。 二、依托景区发展型 是指把附近旅游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周边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农民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旅游商品和农副产品,从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周边农村发展的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必须具备的条件:一是必须临近重点景区;二是游客量较大;三是周围农民具备旅游意识和服务意识。发展这种模式应注意:要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一定的服务功能;培养农民的旅游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强对从业农民的组织和引导。 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有:湖北省秭归县周坪乡、北京市房山区十

渡镇、广东省信宜市旺将村、山东省五莲县靴石村、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迎水桥镇、福建省泰宁县水际村江西省宜春市明月山风景区温汤镇、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南强村、山西省壶关县桥上乡、浙江省余姚市大岚镇、西藏自治区定日县扎西宗乡、安徽省石台县大演乡、湖南省中方县中方镇荆坪村、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四家乡等。 三、旅游城镇建设型 是指在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把旅游开发与城镇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建设旅游小城镇,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发展这种模式应该具备的条件:一是居住条件、基础设施具有一定基础;二是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旅游吸引力大。这种发展模式应注意:要对小城镇进行科学规划,确保规划实施不走样;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要多渠道增加投入,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农民参与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有:云南省腾冲县和顺镇、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云南省大理州喜州镇等。 四、原生态文化村寨型 是指利用当地原生态的村寨文化资源,包括当地居住环境、建筑、歌舞等独特性,以保护为主,因势利导开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的模式。这种发展类型必须是当地村寨是原汁原味的,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这种发展模式要注意:一是做好整个村寨旅游发展规划;二是引入市场开发机制,促进旅游开发;三是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着重强调对当地原生态环境的保护。 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有:贵州省凯里市三棵树镇南花村、广东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