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土地整理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土地整理是指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规划、整理和利用的一项重要工作,其目的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

发展。耕地质量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和保障,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的研究对于

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土地资源有限,而农业生产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增加,因此进行耕地

整理是非常必要的。耕地整理的首要任务是对土地进行质量评价,通过对

土地资源的调查、分析和评价,确定土地的适宜利用方式和区域布局。耕

地质量综合评价的研究是对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的基础和依据。

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包括土地的物理、化学、生物和经济属性的综合评估。物理属性包括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等。化学属

性包括土壤的养分含量、有机质含量、酸碱度等。生物属性包括土壤中的

微生物、蚯蚓等生物量的含量和活性水平。经济属性主要是指土地的产出

能力和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通过对这些属性的综合评价,可以得到土地

的综合质量评价结果。

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的研究不仅可以为土地整理的规划和布局提供科学

依据,还可以为农业生产技术的合理选择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优化提供参考。通过合理配置和利用耕地资源,可以增加粮食产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增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另外,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的结果还可作

为农业保险、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转等方面的参考,有利于土地资源保护、

管理和增值。

目前,国内外对于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的研究较为广泛,主要从土地利

用度、土壤肥力、水土保持、农业生产潜力等方面对土地质量进行评价和

划分。其中,土地利用度是指地区土地利用的程度和是否合理,通常以耕地利用率为标准进行评价;土壤肥力是指土壤对农作物提供养分的能力,可以通过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等含量和pH值来评价;水土保持是指土地对水分和土壤的保持和调控能力,主要通过土壤的容重、坡度、坡形等指标来评价;农业生产潜力是指土地的农业生产能力和潜力,主要从土壤、水、气候等条件出发进行评价。

总之,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的研究对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土地整理的规划和布局、农业生产的技术选择和土地资源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的研究也应不断地与时俱进,结合新技术、新要求和新政策的发展,为农业生产和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提供更加精准和可靠的评价方法和结果。

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

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 培训教材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 二〇一四年六月

目录 一、土地整治耕地及其质量特点 (1) (一)土地整治耕地特点 (1) (二)土地整治耕地质量变化过程与特点 (1) 二、土地整治耕地质量评定的理论基础与依据 (3) (一)理论基础 (3) (二)政策及技术依据 (4) 三、工作目标及内容 (5) (一)工作对象 (5) (二)工作目标 (5) (三)工作组织 (5) (四)工作程序 (6) (五)工作费用 (7) 四、评定方法 (8) (一)评定原则 (8) (二)评定方法 (9) 五、评定步骤 (10) (一)收集资料 (10) (二)评定底图确定 (11) (三)评定单元划分 (11) (四)确定基本参数和评定因素 (12) (五)外业调查 (13) (六)数据获取 (14) (七)等别计算 (14)

(八)结果校验 (18) 六、项目区耕地质量等别确定 (18) 七、成果编制 (19) 八、成果应用 (20) (一)信息报备 (20) (二)年度更新 (20) 九、其他事项 (20) 附件1:X省X县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因素调查表 (22) 附件2: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 (24) 附件3:31 个省(区、市)国家级等别指数转换规则 (27) 附件4:评定案例 (28) 案例一、湖南省醴陵市大障镇新联村补充耕地项目 (28) 案例二、浙江省常山县天马镇占家山村段家等低丘缓坡土地开发项目 (34) 案例三、浙江省松阳县林村林场大坪垦造耕地项目耕地 (37) 案例四、河南省新郑市耕地质量建设区耕地质量等别评定 (39) 案例五、土地开发复垦项目耕地质量监测评定 (52)

土地整治项目耕地质量评定报告

项目名称: 项目编号: 项目所地:下达预算与计划文号: 整理规模(公顷):复垦规模(公顷): 开发规模(公顷):实际新增耕地面积(公顷): 建设前耕地平均质量等级(国家级利用等)为:等,通过土地平整工程降低耕地坡度级,客土工程增加土层厚度,新修拦河坝沟渠等工程提升耕地灌排条件,新修田间道路、生产道路等工程提升土地利用系数,建设后耕地平均质量等级(国家级利用等)为:等。 XX县自然资源局(盖章)

项目名称: 项目编号: 项目所地:下达预算与计划文号: 整理规模(公顷):复垦规模(公顷): 开发规模(公顷):实际新增耕地面积(公顷): 项目临近区耕地平均质量等级(国家级利用等)为:等,由于新开耕地土壤肥力、耕作条件较临近区熟化耕地差,建设后耕地平均质量等级(国家级利用等)为:等。 XX县自然资源局(盖章)

说明 土地整治项目耕地质量等别是土地整治备案信息必填内容,填写国家级平均利用等,等别数值越小质量越好,贵州省国家级利用等主要等别集中分布在10、11、12等上,最高等别7等,最低等别15等,填表说明具体如下: 一、土地整治项目建设前耕地质量等别为2018年贵州省耕地质量补充完善成果等别。 二、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后耕地质量等别一般要求在原有等别上提高1个等别。项目建设后国家级自然等一般不会在近期内发生改变,但可提高土地利用系数从而提高国家级利用等,一般可在原有等别基础上提高1个等别。 三、土地开发项目,由于是新开发土地,土壤肥力、耕作条件较熟化耕地差,质量等别一般比周边耕地质量低一个等别。 四、经贵州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研究院测算,土地整治项目建设前、后耕地质量等别变化具有以下规律,可作为测算参考: 1、旱地:有效土层厚度提升1个指标级别,国家级利用等一般提高0.4个等级左右;耕地坡度级降低1个指标级别,国家级利用等一般可提高0.4个等级左右。 例1:一块旱地原有耕地坡度级是15°-25°,国家级利用等是11等,现通过土地平整工程将坡度级降低至6°-15°,提高了1个等级(见附表4),则其国家级利用等一般可提高0.4个等级,提升至10.6左右;同时,该耕地土层厚度指标级别由建设前<30cm提升至

山区耕地整理潜力分析与评价

山区耕地整理潜力分析与评价 农业是中华民族的立命之本,土地也无可替代地成为支撑生命活动最重要的元素。因此,保有一定数量和相当质量的耕地,不仅有保护生命线的意义,还有保护生态,优化环境,促进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使命。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占用一定的耕地搞建设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怎样才能守住耕地红线?怎样在确保耕地数量动态平衡的情况下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践已经证明,土地整理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是一项结合了现代科学管理思想和生态环境的综合工程。 标签:耕地整理;潜力;效益 1、西吉县耕地整理的背景与条件 1.1西吉县土地利用现状 西吉县土地总面积4694995.5亩,其中耕地1743405.2畝,占土地总面积的37.2%;园地1107.3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03%;林地1377411.6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9.4%;牧草地746666.7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5.9%;其它农用地259801.7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6%;建设用地178144.2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8%;未利用地388458.8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9%。依据西吉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1743350.9亩。但随着我县人口不断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公路、住宅、水利设施等建设用地还将占用大量耕地。从我县后备土地资源看,数量少,质量差,开垦难度大,生态环境脆弱,几乎没有可垦价值。如何才能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摆在全县人民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县晌应党的号召,顺应潮流,高举耕地整理大旗,向整理要耕地,向整理要效益。 1.2西吉县耕地整理现实条件 按照西吉县农业区划,将西吉县划分为葫芦河川道区、黄土丘陵区和土石山区三个区域。 葫芦河川道区土地总面积236877亩,耕地面积占70%,分布在葫芦河两岸,田面平整,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水资源丰富。但耕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都很低。原因在于,一是川旱地没有灌溉设施,已有的水浇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二是田间存在一定规模的闲散地,沟、路、埂分布杂乱,土地利用率低;三是耕作地块小,形状不规则,沟、渠、路不协调,影响机械化耕作。实施耕地整理,合理布局田、路、渠、林,增加有效耕地面积,配套渠系,实施旱改水,提高耕地质量大有潜力可挖。 黄土丘陵区土地总面积3936679.0亩,耕地面积占40%,主要分布在梁、卯的腰部坡面上,黑垆土层较厚,光照充足。但土壤干燥,坡面支离破碎,田面坡度大,保水保墒能力差,水土流失严重。这些地区解决田面坡度是关键。实施土

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地力评价

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地力评价 背景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土地被广泛的利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意味 着土地资源的持续压力和环境耗损。土地整理项目则是解决土地资源及其环境质量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土地整理项目中,土地的功能和服务质量被极大地提升与优化。 土地整理项目与耕地地力评价的关系 土地整理项目是保护耕地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重在解决农村生产生活 和农民问题。其主要工作是通过土地整理,对土地资源作出整体、系统的规划,优化农田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使农民的土地得到保护,农业生产得以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与土地的功能和服务质量密切相关,尤其是对于耕地的质量保障。 而地力评价,则是在土地整理项目中的必要环节之一,主要是对耕地的生产能 力及其产能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为土地整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正因为如此,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地力评价已经成为土地整理项目重要的环节。 推进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地力评价的措施 加强土地整理项目中耕地地力评价的技术指导和管理 针对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地力评价的需求,有必要对土地整理项目中的耕地 地力评价进行技术指导和管理。通过对农田土壤、地形、水文、气象等各项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全面分析农田的产能和生产潜力,为耕地的利用、建设和管理等提供可靠科学的依据。 技术手段的支持 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地力评价,技术条件的支持非常重要。目前,各类遥感 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日渐广泛,能够实现对大规模土地利用的监测,能够准确掌握时空信息,提高土地综合利用和开发的质量。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新技术,加强对耕地信息的研究和管理,提高农业地球信息服务的能力,确保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完善法规政策 完善法规政策是保证土地整理项目顺利实施和耕地地力评价的关键。完善法规 政策,建立健全的制度体系,对于保障耕地地力评价信息的留存、数据的归档、耕地地力评价结果的报告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方案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的和意义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是指对耕地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类,为 科学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其目的是为了掌握耕地质量 状况,了解土壤特性和植被状况,制定合理的管理计划和保护措施,提高 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并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此外,耕地质量等级 调查评价工作还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承包经营以及土地资源整治等 提供依据。 二、工作内容和方法 1.耕地质量等级分类 根据耕地土壤的肥力、水分状况、土壤质地、土壤深度、土壤酸碱度、土壤排水状况、土壤腐殖质含量等指标,将耕地划分为优质、良好、中等 和劣质四个等级。具体的分类指标和标准可以参考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 2.田间土壤采样和分析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耕地样点,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可根据 耕地面积和分布情况,确定采样点位数和采样深度。土壤样品的分析项目 可以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PH值 等指标。 3.田间植被调查 利用遥感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耕地植被进行调查。通过遥感 技术可以获取大面积的植被信息,而实地调查可以对植被种类和覆盖度进 行详细记录和观测。

4.数据分析和等级评定 根据耕地质量等级分类指标和样品分析结果,对耕地进行等级评定。 可以采用多因子评估模型,根据各项指标的权重来计算得到耕地质量等级,并根据国家相关标准进行评定。 三、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 1.编制工作计划和调查方案:确定调查范围、区划、样点布设等,制 定调查和实验流程。 2.样点布设和土壤采样:根据调查方案在耕地中合理布设样点,采集 土壤样品,并记录位置和相关信息。 3.样品实验室分析:将采集的土壤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土壤分析。 4.田间植被调查:利用遥感技术获取植被信息,并结合实地调查进行 植被调查。 5.数据整理和分析:整理土壤和植被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得到耕地 质量等级。 6.等级评定和编制报告:根据计算结果和国家相关标准进行等级评定,并编制调查报告。 四、工作保障措施 1.人员培训:组织工作人员进行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相关知识和技 能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 2.设备采购和更新:配备必要的调查设备和技术工具,确保调查工作 的顺利进行。

关于土地整治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关于土地整治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因素研 究 摘要:本文首先界定了土地整治和耕地质量的内涵,继而剖析了土地整治各个影响因素与耕地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不同土地整治因素对耕地质量影响的分析,进一步明确影响耕地质量变化的主要土地整治工程要素,使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能够切实带来耕地质量水平提升,为实现耕地数量和质量并重管理理念的转变和下一步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土地整治;耕地质量;影响因素;发展; 一、土地整治和耕地质量 土地整治是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土地整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主要包括土地开发、土地整治和土地复垦活动。土地整治的内容主要有农用地整理、农村建设用地、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理、未利用地开发与土地复垦等综合整治活动,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促进农村增产增收、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耕地是用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地,耕地的特性既包含耕地固有的自然特性,也包括经人类利用改造后汇聚在耕地中的人工特性,后者也包含了耕地在利用过程中受到工程设施和人工措施影响所产生的特性。耕地质量是一个多层次综合的概念,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土地利用因素,是农作物光温生产潜力、土壤质量及土地利用水平等综合质量状况的体现。 二、土地整治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因素 1、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是以耕作田或梯田为具体单位施行的,为使经过整理后的土地能够满足农田灌排以及耕作的需要而进行的田块修筑以及地力保持工程措施的总

称。土地平整工程的实施能够影响地形坡、耕层厚度以及有效土层的厚度。平整一般意义上划分成两种类型:即局部平整以及完全平整,前者主要是指结合地形情况来实施,而后者则是将完整的项目视为一个具体的平整模块,以平均高程为基准面对作业区域实施全方位的平整,两种方法均通过机械或者人工手段挖方填方来“削高填低”,对田块的地形坡度、耕层厚度和有效土层厚度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耕地质量。此外,土地平整工程通过对坡度和地面高差进行合理设计,能够间接防止土壤侵蚀状况,增强项目区的水土保持能力。 2、灌溉与排水工程 灌溉排水工程是指调节农田水分状况的工程措施总称,应结合田、路、林、电、村等进行统一规划和综合布局,主要包含水源、明渠灌溉、管道灌溉工程等类型。通过兴建“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的灌排体系可以有效地抑止土壤盐碱化程度、改善灌溉水源状况、改善排水条件、提高农田灌溉保证率,增加农田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保证粮食稳产高产,进而影响耕地质量变化。 3、田间道路工程 田间道路工程指的是旨在达到项目区农业生产活动以及日常生活的需求而修建的田间道路和生产道路等的统称。田间道路工程通过田间道路密度和连通度来影响耕地利用条件和管理水平进而影响耕地质量。一般用道路密度来界定田块耕作的交通便利度,其密度越高,通达性也越好。实施田间道路工程,构建便捷高效的田间道路体系,能够缩短农户往返居住地与田块的时间,提高田块与居民点的交通通达度,满足了物资运输、农业耕作和其它农业生产活动需要,为农业机械化生产提供条件,进一步改善了耕地的利用条件,也提高了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进而改善了耕地的质量状况。 4、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指的是为保障土地利用的安全性、保护生态条件、抵御自然灾害而采用的措施总和,主要涉及农田防护林网和岸坡防护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通过改善环境、防风治沙、维护农田和提升作物产

耕地质量评价

耕地质量评价 简介 耕地质量评价是一种综合考虑农田土壤肥力、排水和土地利用状况的评估方法。它是农业生产规划和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要依据,可为农民合理选择种植作物、合理施肥、科学排水等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将介绍耕地质量评价的定义和意义,以及评价方法和指标的概述。 定义和意义 耕地质量评价是通过对土壤肥力、排水和土地利用状况的评估,确定耕地的质量水平,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管理的一种方法。耕地质量评价可帮助农民了解土地资源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合理规划农作物种植结构和施肥措施,提高土地的产出和效益。 耕地质量评价在农业生产规划和土地资源利用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可为农民提供科学的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选择适合当地土壤条件的农作物品种和施肥方式。其次,耕地质量评价可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合理规划农田布局和土地利用结构,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此外,耕地

质量评价也是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减少土地的退化和污染。 评价方法和指标 耕地质量评价方法根据评价目的和数据的可获取性不同, 可划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类。定性评价主要依靠专家经验和判断,通过观察和分析土壤的性质和现象来评价土地质量。定量评价则依赖于详细的土壤调查和采样分析数据,采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进行评价。 在定量评价中,常用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包括土壤肥力指数、土壤物理性质指标和土地利用指标。土壤肥力指数是评价土壤肥力程度的重要指标,常用的指标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和全钾等。土壤物理性质指标包括土壤质地、土壤容重和土壤水分保持性等,这些指标反映了土壤的保水性和透气性。土地利用指标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和农田排水状况等,这些指标能够反映土地的利用效益和可持续性。 耕地质量评价的步骤 耕地质量评价的基本步骤包括数据收集、评价指标确定、 指标权重确定和评价结果分析等。

耕地质量定级评价方法研究

耕地质量定级评价方法研究 一、引言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农民的收入。耕地质量 定级评价的目的在于科学、合理地评价耕地的质量,为科学合理的耕地管理和利用提供依据。目前,我国耕地质量定级评价方法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改进。 二、耕地质量定级评价的意义 1. 为耕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耕地质量定级评价,可以全面了解耕 地的质量状况,从而采取相应的保护和管理措施,有效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2. 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通过耕地质量定级评价,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的 技术支持和指导,帮助农民合理规划种植结构、施肥、灌溉等工作,提高耕地的生产力和 品质。 3. 为土地资源利用规划提供依据。耕地质量定级评价可以为土地资源的利用规划提 供科学依据,帮助政府科学合理地规划土地利用,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耕地质量定级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 1. 定性评价 定性评价是根据耕地的自然条件和土地利用状况,综合评定土地的质量等级。其评价 指标主要包括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层厚度、斜坡度、地形类型、土壤养分含量等因素。定性评价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不需要大量的数据和设备,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存在主观性较 强的问题,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1. 综合利用遥感和GIS技术 目前,遥感和GIS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和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利用遥感技术可 以获取大面积土地的信息,包括土地类型、土地利用状况、植被覆盖情况等,为耕地质量 定级评价提供了数据支持。GIS技术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整合,为耕地质量定 级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支持。 2. 发展智能化评价模型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评价模型成为土地资源评价的一个新趋势。利 用专家系统、模糊逻辑、神经网络等技术,可以建立土地资源评价的智能化模型,能够更 加客观、准确地评价耕地的质量,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3. 完善耕地质量定级评价标准

耕地质量评定报告

耕地质量评定报告 一、引言 本报告是对地区耕地质量进行评定的结果报告,通过对该地区的耕地 进行调查、采样和分析,评估其耕地质量的优劣,为管理者提供科学决策 支持,以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 二、调查与采样方法 1.调查范围:本次调查选取了该地区的100个农户的耕地作为样本。 2.调查内容:对土壤肥力指标、土壤水分状况、土壤质地等方面进行 调查。 3.采样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的分布情况,选定相应的区域进行采样。 4.采样点:每个样本农户的耕地分为3个地块,每个地块选取1个采 样点,一共采集了300个土壤样本。 三、评价指标和方法 1.土壤肥力:采用常规土壤肥力指标,包括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 有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 2.土壤水分:采用土壤含水量指标,包括田间持水量和土壤锦田含水量。 3.土壤质地:采用国家标准土壤质地分类系统进行评价,包括黏粒含量、砂粒含量和粉粒含量。 四、结果和分析

1.土壤肥力评价 根据采样点的土壤肥力指标测定结果,评价样本农户的耕地肥力情况 如下: 有机质含量:样本农户中有机质含量在0.5%~3.2%之间,平均值为 1.8%。 全氮含量:样本农户中全氮含量在0.02%~0.18%之间,平均值为0.1%。 有效磷含量:样本农户中有效磷含量在5 mg/kg~25 mg/kg之间,平 均值为15 mg/kg。 速效钾含量:样本农户中速效钾含量在50 mg/kg~250 mg/kg之间, 平均值为100 mg/kg。 综合评价:该地区耕地整体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处于 中等水平,但个别样本农户存在养分缺乏的问题,需进行合理施肥。 2.土壤水分评价 根据采样点的土壤水分指标测定结果,评价样本农户的耕地水分状况 如下: 田间持水量:样本农户中田间持水量在15%~35%之间,平均值为25%。 土壤锦田含水量:样本农户中土壤锦田含水量在12%~28%之间,平均 值为20%。 综合评价:该地区耕地的土壤水分状况良好,但个别样本农户土壤水 分偏低,需注意增加灌溉措施。 3.土壤质地评价

基于土壤养分的皋兰县耕地质量评价

基于土壤养分的皋兰县耕地质量评价 基于土壤养分的皋兰县耕地质量评价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对土壤养分的需求越来越高。土壤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因此,对耕地土壤质量进行科学评价尤为重要。本文将以甘肃省皋兰县为例,探讨基于土壤养分的耕地质量评价方法与结果。 一、研究区概况 皋兰县位于甘肃省兰州市西北部,东经103°37′至103°54′,北纬35°32′至35°54′之间。该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日照充足,四季明显。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地貌以丘陵为主,土壤类型以黄土为主要类型。 二、评价指标的选择 耕地质量的评价需要综合考虑土壤理化性质、养分含量、土地利用现状等多个因素。本文主要选取土壤养分作为评价指标,包括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 1. 全氮含量 全氮含量是衡量土壤养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全氮是植物生长过程中必需的元素,对于保证农作物的高产和优质具有重要意义。全氮含量的测定方法主要采用硫酸-碱采样法和导气封闭燃烧法。 2. 全磷含量 全磷是植物生长和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对农作物的养分供应起着重要的作用。全磷含量的测定方法主要有酸解-高锰酸钾滴定法和干燥灼烧法。 3. 速效钾含量

速效钾是土壤中可供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钾的量。速效钾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水稻等作物的养分需求较高。速效钾含量的测定方法主要有酸解滴定法和铵化法。 三、评价结果与分析 本文选取了皋兰县不同地段的12个耕地样点进行土壤养 分含量测定并进行了综合分析。 通过对所测得的土壤样品进行养分含量的测定,得出以下结论: 1. 全氮含量:样点之间的全氮含量差异较大,平均值为0.67%,最低为0.35%,最高为1.10%。其中,东部地区的全氮含量普遍较高,而西部地区的全氮含量相对较低。 2. 全磷含量:样点之间的全磷含量差异较小,平均值为0.58%,最低为0.48%,最高为0.70%。整体上,全磷含量较为均衡,符合农作物生长的需求。 3. 速效钾含量:样点之间的速效钾含量差异较大,平均 值为87.25 mg/kg,最低为47.30 mg/kg,最高为157.40 mg/kg。其中,东部地区的速效钾含量普遍较高,而西部地区 的速效钾含量相对较低。 综合以上评价结果,可以得出皋兰县耕地的整体质量较好,但存在养分含量不均衡的问题。对于养分含量较低的地区,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来提高土壤肥力。此外,还需要加强土地管理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进,进一步优化土壤养分结构,提高耕地质量。 四、结论 本文基于土壤养分对皋兰县耕地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整体上耕地的质量较好,但存在养分含量不均衡的问题。针

湖北省区域耕地地力评价及其应用研究

湖北省区域耕地地力评价及其应用研究 湖北省区域耕地地力评价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耕地地力是评价土地质量和农田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对于合理进行农业生产布局、提高农田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湖北省耕地资源特点,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湖北省区域耕地地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探讨了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 引言 耕地是农田生产的重要基础,优质耕地对于提高农田生产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湖北省作为中国的重要农业大省,其耕地资源分布及其地力特点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对湖北省耕地地力进行评价及其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北省耕地地力进行评价。定性评价主要从土壤质地、水分状况、肥力状况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评价。同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及农作物产量数据等指标,采用数学模型进行定量评价。最终将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相结合,得出综合的耕地地力评价结果。 3. 综合评价结果 通过对湖北省各地耕地地力的评价,得出以下结论: (1) 湖北省耕地地力空间分布不均,东部地区地力较强,中部和西部地区地力较弱。 (2) 耕地土壤质地以黄壤和水稻土为主,水稻产区地力相对较强。 (3) 土壤水分状况与耕地地力关系密切,水分胁迫较严重的地

区地力较弱。 (4) 土壤肥力状况是影响耕地地力的重要因素,湖北省东部地区的肥力状况相对较好。 4. 应用研究 (1) 农田生产布局优化 基于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可对湖北省农田生产布局进行优化调整。将地力较好的耕地用于重要农作物的种植,提高农田生产能力和产量。 (2) 耕地质量提升 通过研究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可指导农民选用合适的土壤改良措施,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农田生产能力。 (3) 农业可持续发展 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可为湖北省农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5. 结论 通过对湖北省区域耕地地力进行评价及其应用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布局、提高耕地质量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提供了对该领域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对于其他地区耕地地力评价和应用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湖北省、耕地地力、评价、应用研究、农业生 在湖北省耕地地力评价及其应用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分析其对农业生产布局、耕地质量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义。该研究的结果显示,湖北省耕地地力空间分布存在不均的情况,东部地区地力较强,中部和西部地区地力较弱。此外,黄壤和水稻土是湖北省耕地的主要土壤质地,水稻产区的地力相对较强。与耕地地力密切相关的是土壤水分状况,水

河北省唐县耕地质量评价-最新文档资料

河北省唐县耕地质量评价 DOI:10.16640/jki.37—1222/t.2017.11.227 1 唐县土地利用现状与指定作物光温生产潜力指数 本次耕地调查评价工作,共查出耕地面积1456。41公顷,其中土地面积32657。59公顷。其中水田面积602公顷,水浇地面积18128公顷,旱地面积13927公顷。耕地主要分布在王京镇、北店头乡、长古城镇、高昌镇、白合镇. 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指数在我们取值时,有灌溉条件区域的选取光温生产潜力指数,无灌溉条件区域的选取气候生产潜力指数。根据《唐县农用地分等技术报告》和《农用地分等规程》中查取资料,获取到唐县土地整理项目的各个指定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指数以及气候生产潜力指数。 2 指定作物产量比系数与评价因子的选取 产量比系数是指以国家指定作物为基础,按照评价区当地的各种作物单位面积实际产量与基准作物实际产量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某区域内指定作物的产量比=基准作物单产/指定作物单产 结合保定唐县指定作物最高产量、平均产量的实际情况,确定各指定作物产量比系数为:冬小麦 1.00,夏玉米 0.73. 根据现有资料情况和保定市唐县的耕地现状特点,建立耕地质量评价的因子体系。主要选取耕地质量评价的评价因素主要包括土壤养分状况、土层厚度、灌溉保证程度、、排水保证程度、

道路密度、田块平整度、田块规格、单位产出等相对稳定的因素。 有机质是主要存在于表土层的含碳有机化合物,有机质是土壤的化学性质之一,是各种作物所需要养分的主要来源。土地评价可通?^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工程来影响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根据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对其进行等级量化。 整理前,土层的厚度分布十分不均匀,差异比较大,部分区域土层较簿,不太利于作物生长。整理后,经过深耕深松然后进行土地平整、覆土等工程后,可以有效使土层厚度发生变化。 灌溉条件经过水资源平衡分析,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并在征求当地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区内灌溉水源选择地下水作为灌溉水源。 3 评价区自然质量等的确定与评价区耕地利用等的确定 (1)计算耕地自然等指数: Rj=αtj×CLj×βj Rj为整治耕地第 j 种指定作物的自然等指数; αtj为第 j 种作物的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 βj为第 j 种作物的产量比系数; (2)耕地自然质量指数由下式定义: 式中:Ri为第i个评价单元的自然质量等指数; Rij为第i个评价单元第j个指定作物各评价单元的自然质量等指数; 耕地利用等指数是按照标准的耕地制度所确定的指定作物,

课题研究论文:浅谈土地开发整理与耕地质量管理

121659 地理地质论文 浅谈土地开发整理与耕地质量管理 当前政府加大了对土地的开发和资源质量保护力度,从而使土地资源整理和耕地开发取得一定成效。但结合当前的发展现状能获悉,土地资源开发还存有诸多不良因素,要求相关人员能探索对应方法强化质量管理,从而让开发整理和耕地质量保护得到统一发展。 一、土地开发整理和耕地质量的内涵 土地开发主要是利用技术手段将当前如荒山、荒地和滩涂等未被开发的土地进行开发。分析土地开发概念时,根据土地具体使用情况进行研究,如开发的土地用途是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以及未被利用过的土地等。从土地开发角度考虑问题,我们能看到土地开发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内涵,第一,开发所有未曾被利用过的土地;第二,整理已经利用过的土地,让土地的利用效率得到提升。另外,土地整体实施开发期间,相关的规章制度制定要在一定范围内严格执行,通过因地制宜的调整,使土地的结构得到优化,系统得以完善。

耕地是指用于种植的土地,耕地质量主要是对相关生产条件如土地综合水平,生产水平和耕地的环境等进行综合利用,从而评估土地肥力。从耕地质量的角度考虑问题,土地开发整理主要是用于调整耕地环境和耕地限制因素,以形成良好的土地利用状况。 二、土地开发整理和耕地质量问题分析的概述 我国部分地区在开发和整理耕地时,多是通过扩大耕地的面积的方式进行整理,期间没能真正的重视环境对耕地产生的影响。其实土地开发和整理期间,耕地质量对实际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国很多地域的荒地都已经被开发出来,且这项工作还在不断地推进,甚至只要有荒地都要进行整理和开发,表面上看土地开发和整理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但若探寻能发现该项工作开展的实质性进展不够,开发时受到地域环境影响土地差异性较大,不但很难实现土地的开发和整理目标,甚至这种野蛮的开采方式能破坏土地的质量。目前,土地开发和整理期间,不仅应该重视开采的数量,质量问题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土地面积急剧增加的情况下,不但要保有土地的质量,也要在开发中具有环保意识。特别是农村土地整理开发期间,为让水资源能满足农作物的生长,且在新农村建设中美化村民的居住环境,设计人员可以在设计规划过程中可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耕地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耕地资源的稀缺性日益凸显,加之人口增长、气候变化等影响因素的叠加,使得耕地质量问题备受。为了科学合理地保护和管理耕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的现状、方法及相应对策。 中国耕地资源丰富,但耕地质量却存在较大差异。近年来,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大量优质耕地被占用,使得耕地质量下降,粮食生产面临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系统地调查分析,可以全面了解耕地的地力、物理、化学等质量状况,为后续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的对象应包括各类农业用地,如水田、旱地、园地等。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耕地的地势、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灌溉条件等方面。通过深入现场调查,收集相关数据,为后续的等级评定提供基础资料。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可采用遥感影像解译、现场调查、专家评估等多种方法。遥感影像解译可通过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获取耕地的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等信息。现场调查则可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土壤质地、有机

质含量等具体情况。同时,可借助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系统等工具,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耕地质量等级评定应参照《中国耕地质量等级划分的标准》等行业规范,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定。一般而言,耕地质量等级可分为优等、高等、中等和低等四个等级,其中优等和高等耕地具有较高的生产能力,适用性较广。 通过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我们发现中国耕地质量整体水平较高,但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在东部沿海地区,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加之长期以来的农业投入和精耕细作,形成了大量优等和高等耕地。而在中西部地区,由于地形地貌复杂、气候条件较差等因素影响,耕地质量相对较低。 从不同质量等级的角度来看,优等和高等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和部分中部地区,这些地区具有较高的农业生产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价值。而低等耕地则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农业产出较低。 通过对中国耕地质量等级的调查与评定,我们得出以下中国耕地资源整体质量水平较高,但地区差异较大。不同质量等级的耕地在生产能力、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现行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

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方法

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方法 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方法 耕地是我国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必须加强耕地质量的监测和评价。为了全面了解我国耕地的质量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保障 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必须对耕地质量进行调查、监测和评价。本文 将对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方法进行探讨。 一、耕地质量调查 耕地质量调查是指对耕地土壤、植被、水文、水土流失和土地利用进 行全面、综合的调查,以了解其主要特征、分布和变化趋势。耕地质 量调查应该包括土地利用类型调查、土壤质量调查、植被资源调查、 水文水资源调查等方面。各方面信息收集与整理需要采用全面、系统、科学的方法,以保证收集到具有代表性和可靠性的数据。 二、耕地质量监测 耕地质量监测是指以一定的频率和方法对耕地进行持续的观测和测量,以及对耕地资源的变化趋势、质量问题和环境效应等方面进行实时监测。耕地质量监测应该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利用现代化的卫星遥感、

航空遥感等技术手段实现对耕地质量的实时监测。同时,耕地质量监 测还应该结合耕地利用和管理情况,对耕地生态和环境指标进行测量 和监测,全面了解耕地生态状况和环境效应。 三、耕地质量评价 耕地质量评价是指通过对耕地资源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以评价 其资源价值和开发潜力的能力。具体来说,评价应该包括:评估耕地 的生产能力,评估耕地的保育能力、水文环境影响等方面。评价结果 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以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促进耕地 可持续利用。 四、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方法的建议 为了做好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利用遥感和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实现高精度的土地利用图斑提取、分析和监测。 2.建立全面、科学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把握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趋势。 3.建立全国、区域和县级耕地质量评价标准体系,保障评估的科学性和可比性。

基于土地整治的耕地质量分析

基于土地整治的耕地质量分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资源正在迅速减少,耕地保护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战略性问题。耕地是最重要的农业资源之一,耕地质量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开展了大量工作,以望突破当前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面临的困境。土地整治是提高土地耕种质量、增加耕地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然而以往土地整治大多是以增加耕地面积为目标,而忽略了耕地质量的提升。因此,土地整治工程不仅要考虑耕地面积增加,同时也要考虑耕地质量的提升。基于此,本文就基于土地整治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进行探讨。 标签:土地整治;耕地质量评价 1、土地整治概述 1.1土地整治内涵 土地整治是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的活动,其主要目的之一是通過提高耕地质量水平提高粮食产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在中央层面提出“土地整治”的概念,从内容来看,由增加耕地数量为主向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并重转变。土地整治发展到今天,可以概括为是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和未利用的土地进行治理,对生产建设破坏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恢复利用,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活动。土地整治主要包括农用地整理、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和建设用地整治。近年来,农用地整理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增加了基础设施,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生活条件。对农田的整理改善了土壤性状,提高了对水资源和光能资源的利用率,增加了水土保持能力。 1.2土地整治中该采取的措施 土地整治项目是国家惠民政策的具体体现,其特点在于投资规模大,社会效益好。通过治理,可使农村达到“田成方、树成林、路相通、渠配套、村规范、增耕地、增高产”。在土地整治项目工作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应积极响应土地开发策略,强化耕地开发整理质量,使土地的开发更为合理、耕地质量得到保障。 (1)加强政府的管理。各级政府应该加强对耕地质量的监管和城市发展的规划,由于城市的发展,非农业建筑开始逐渐占据城市郊区的高产农业用地,虽然各大粮食产地对于城市发展作出了一定的妥协和调整,努力做到农业耕地的发展和城市发展互不干扰,但是新开垦的耕地未经过耕种,其产量不高,交通不便,不利于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我国的农田大多属于中低产量的耕地,因此,各级政府应该对城市发展的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批,并且,建议国家开展对耕地质量管理的立法研究,明确耕地质量管理的机制和耕地质量的保护措施,并对耕地的保护数量作出明确规定。(2)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建立标准的评价体系。为了在建设中

土地质量评价研究综述

土地质量评价研究综述 摘要:土地质量评价主要是通过对构成土地的自然,经济因素进行评价。随着 人口的增长,全球的土地资源利用,耕地减少,人地矛盾等问题日益突出。明确 各类土地的适宜性,制约性,土地利用状况和生产潜力,从而为科学管理土地资源,合理组织土地,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显得尤为重要。本 文主要介绍了土地质量评价的内容,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土地管理;土地质量评价;土地质量评价指标 前言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土地质量评价是综合尺度土地质量水平,反映土地质量差异的有效途径。它是农业土地资源调查的重要内容,是土地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这是非常重要的调查评价工作。研究土地质量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在土地资源合理 利用和管理,实施宏观尺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占有极其重要的部分。 1.土地管理中土地质量评价的内容 1.1土地适宜性与生产力评价 土地质量评价主要是根据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或利用潜力对土地质量进行评价。土地的 自然生产能力表现在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定性上主要体现在农林牧业或其他用途的潜力或 适宜性上。从数量上看,主要体现在农作物和森林的单位面积产量上。土地生产力和适宜性 是土地质量最早、应用最广泛的概念,一直是土地评价质量标准和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土 地适宜性评价是对土地为农作物、牧草、森林正常生长所提供的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评价。 土地按其适宜用途一般分为多重适宜性、简单适宜性和不适宜性。确定土地适宜性应充分估 计土地利用对当地及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土地适宜性评价可分为总体评价和单项评价。土 地综合评价是根据农用地、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用地的适宜性和限制强度,确定土地质 量等级。单项土地评价是以土地是否适合种植某种作物和评价土地质量的限制因素为基础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是:划分土地评价单元,选择评价项目,确定土地定级标准,评价土 地定级,整理结果数据。土地生产力评价是对土地在特定用途下所能达到的生产力水平的评价。土地生产能力是土地的基本特征,是土地评价的主要依据。土地生产力水平是各要素组 合的综合表现,也取决于生产集约化经营的水平。土地生产力评价分为当前生产力评价和潜 在生产力评价。土地生产力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土地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单位面积产量是土地 生产力的综合指标,反映了土地生产力。在土地评价中,往往要考虑稳定的、与土地生产和 土地生产力有关的土地自然属性,以确定土地生产力水平。该方法通常是通过实验获得必要 的数据,建立土地自然属性与单位面积土地产量之间的经验公式,并应用于同一土地类型的 质量评价。 1.2按照评价单元评价 土地评价单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与土地自然特征相一致的区块。它是土地质量评估和 分类的最小空间单位。它在地图上显示为一定大小的点。划分的目的是客观反映土地质量的 空间差异。相同的土地基本属性应在同一评价单元内,不同评价单元之间存在差异性和可比性。由于土地利用类型单一,地势尺度,各村土地利用差异不大,故以该地块作为评价单位。同一土地利用类型的质量相对统一,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质量差异贯通,因此以土地利用

某县耕地质量现状及对策研究调研报告

某县耕地质量现状及对策研究调研报告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载体,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关系到农业、农村和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大局。为贯彻落实《云南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了解我县耕地质量情况,切实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县农业局查阅了大量资料,并组织人员深入全县10个乡镇实地开展了调研。 一、耕地数量变化及质量分布状况 1.耕地数量变化及耕地后备资源情况 1.1现有耕地数量变化 据统计,全县XX年有耕地面积27551公顷;而到XX年,耕地面积减少至26191公顷,人均耕地面积是1.062亩。10年内耕地总数减少了1360公顷,平均每年减少了136公顷。而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非农产业发展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等用地速度的加快,耕地数量还会进一步减少。目前,全县中、低产田面积为15.49万亩,占常用耕地面积40.2万亩的38.5%,占上报耕地面积39.29万亩的39.4%。近年来,农业系统通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中低产

田地改造等工作,对促进我县地力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长期以来,耕地管理法制不健全,耕地使用者和耕地占用者对耕地质量不重视,我县耕地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1.2耕地后备资源情况 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县耕地资源特别是后备资源日趋紧张,原有的耕地后备资源已开发殆尽。迄今为止,县已经没有可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了。 2.耕地质量分布 2.1耕地对农作物的适应性 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连作是我县玉米、水稻栽培中的普遍现象,这主要是由于我县耕地面积较少引起的。可以说,主要粮食作物连作已成为暂时不可逆转的事实。连作已经给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连作为病原菌提供了有利的生活和繁殖条件,降低土壤养分含量。实践证明,只有合理轮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连作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合理轮作能均衡地利用土壤养分,充分发挥土地生产潜力,能够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供肥能力,消除土壤中有毒物质,并可防治和减少病虫害,有效地提高粮食作物产量和品质,是一项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不断增产的有效措施,对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耕地质量评价方法

耕地地力评价方法与应用 1 相关概念 1.1土壤质量(健康) 土壤在生态系统的范围内,维持生物的生产力、保护环境质量以及促进动植物健康的能力,土壤具有不同等级的质量,这是与土壤的各种形成因素以及土壤耕作引起的动态变化有关的一种固有的土壤属性。它是土壤的许多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以及形成这些性质的一些重要过程的综合体。简言之,即“土壤运行能力”。单一的土壤性质无法定量表达土壤质量状况,土壤质量评价工作是根据已知的土壤外部性质对土壤的内在属性进行量化表达。常用评价方法是指数和评分法,简称指数法。 1.2耕地地力 在当前管理水平下,由土壤本身特性、自然背景条件和基础设施水平等要素综合构成的耕地生产能力。 2 耕地地力评价方法 2.1耕地地力评价方法 耕地地力评价大体可分为以产量为依据的耕地当前生产能力

评价和以自然要素为主的生产潜力评价。本次耕地地力评价是指耕地用于一定生产方式下,在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潜在生产能力。 生产潜力评价又可分为以气候要素为主的潜力评价和以土壤要素为主的潜力评价。在一个较小的区域范围内(县域),气候要素相对一致,耕地地力评价可以根据所在地的地形地貌、成土母质、土壤理化性状、农田基础设施等要素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综合特征,揭示耕地潜在生物生产力的高低。 耕地地力评价结果表达方法一:指数法 旧=b i X i+b2X2+……+bnXn 式中:IFI二耕地地力指数; Xi二耕地自然属性(参评因素); bi 二该属性对耕地地力的贡献率(层次分析方法或专家直接评估求得)。 耕地地力评价结果表达方法二:回归模型法 Y=b0+b1X1+b2X2+ ...... +bnXn 式中:Y二单位面积产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