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沈萍《微生物学》(第8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NEW)沈萍《微生物学》(第8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NEW)沈萍《微生物学》(第8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生理学考研问答题精选(98个)

生理学考研98 个问答题精选 1、试述O2 和CO2 在血液运输中的形式和过程 [参考答案] 02和C02在血液中以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的方式运输。02和C02化学结合方式分别占各自总运输的98.5%和95%,物理溶解的量仅占 1.5%和5%。物理溶解的量虽然少,但是一重要环节,因为气体必须首先物理溶解后才能发生化学结合。 1)02 的运输:主要以Hb02 的方式运输,扩散入血的02 能与红细胞中Hb 发生可逆性结合:Hb+02 TH b02。在肺由于O 2分压高,促进02与Hb结合,将02由肺运输到组织;在组织处02 分压低,则Hb02 解离,释放出02。 2)C02 的运输:C02 也主要以化学结合方式运输。化学结合运输的C02 分为两种形 式: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和HC03-的方式。①HC03-方式:HC03-的方式占C02运输总 量的88%。由于红细胞内含有较高浓度的碳酸酐酶,从组织扩散入血的大部分C02在红细 胞内生成碳酸,HC03-又解离成HC03-和H+。 HC03-在红细胞内与K+结合成KHC03-。随着红细胞内HC03-生成的增加,可不断向血浆扩散,与血浆中的Na+结合成NaHC03-, 同时血浆中Cl-向红细胞内扩散以交换HC03-。在肺部,由于肺泡气Pco2低于静脉血,上述反应向相反的方向进行,以HC03-形式运输的C02逸出,扩散到肺泡被呼出体外。②氨基甲酸血红蛋白方式,大约7%的C02 与Hb 的氨基结合生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这一反应无需酶的催化,,反应迅速,可逆,主要调节因素是氧和作用。由于氧和血红蛋白与C02 的结合能力小于还原血红蛋白,所以在组织外,还原血红蛋白的增多促进了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生成,一部分C02 就以HHbNHC00H 形式运输到肺部。在肺部,氧和血红蛋白的生成增加,促使HHbNHC00H 释放出C02。 2、何谓心输出量?影响因素有哪些?并简述其机制。 [参考答案] (1)每分钟由一侧心室收缩射出的血量,它等于每搏输出量乘以心率。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输出量约5L/min 。 (2)影响因素;心输出量取决于搏出量和心率。 1)搏出量的调节。 a. 异长自身调节:是指心肌细胞本身初长度的变化而引起心肌收缩强度的变化。在心室 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凡是影响心室充盈量的因素,都能引起心肌细胞本身初长度的变化,从而通过异长自身调节使搏出量发生变化。心室充盈量是静脉回心血量和心室射血后余血量的总和,因此凡是影响两者的因素都能影响心室充盈量。异长自身调节也称starling 机制,其主要作用是对搏出量进行精细调节。 能影响心室充盈量。异长自身调节也称starling 机制,其主要作用是对搏出量进行精细调节。 b. 等长自身调节:是指心肌收缩能力的改变而影响心肌收缩的强度和速度,使心脏搏出量和搏功发生改变而言。横桥连接数和肌凝蛋白的ATP 酶活性是控制收缩能力的主要因素。 c. 后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心室肌后负荷是指动脉血压而言。在心率,心肌初长度和收缩力不变的情况下,如动脉血压增高,则等容收缩相延长而射血相缩短,同时心室肌缩短的程度和速度均减少,射血速度减慢,搏出量减少。另一方面,搏出量减少造成心室内余血量增加,通过异长自身调节,使搏出量恢复正常。随着搏出量的恢复,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加强心肌收缩能力,使心室舒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历年研究生考试真题

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人学统一考试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 植物生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1一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元素缺乏时,导致植物幼叶首先出现病症的元素是 A.N B.P. C.Ca D.K 2.能诱导果实发生呼吸跃变的植物激素是 A.ABA B.IAA C.ETH D.CTK 3.植物一生的生长进程中,其生长速率的变化规律是 A.快一慢一快 B.快一慢 C.慢一快一慢 D.慢一快4.植物细胞中质子泵利用ATP水解释放的能量,逆电化学势梯度跨膜转运H+,这一过程称为 A.初级主动运输 B.次级主动运输 C.同向共运输 D.反向共运输5.植物叶片中进行亚硝酸还原的主要部位是 A.线粒体 B.细胞基质 C.液泡 D.叶绿体 6.高等植物光系统Ⅱ的作用中心色素分子是 A.P680 B.P700 C.A0 D.Pheo 7.植物光呼吸过程中,氧气吸收发生的部位是 A.线粒体和叶绿体 B.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 C.叶绿体和乙醛酸循环体 D.叶绿体和过氧化物酶体 8.类胡萝卜素对可见光的吸收范围是 A.680~700nm B.600~680 nm C.500~600 nm D.400~500nm 9.1mol NADH + H+经交替氧化途径将电子传给氧气时,可形成A.4molATP B.3molATP C.2.molATP D.1molATP 10.若某一植物组织呼吸作用释放C02摩尔数和吸收O2摩尔数的比值小于1,则该组织在此阶段的呼吸底物主要是 A.脂肪B.淀粉C.有机酸D.葡萄糖

11.某植物制造100g干物质消耗了75kg水,其蒸腾系数为 A.750 B.75 C.7.5 D.0.75 12.下列蛋白质中,属于植物细胞壁结构蛋白的是 A.钙调蛋白B.伸展蛋白C.G蛋白D.扩张蛋白 13.在植物的光周期诱导过程中,随着暗期的延长 A.Pr含量降低,有利于LDP开花 B.Pfr含量降低,有利于SDP开花C.Pfr含量降低,有利于LDP开花D.Pr含量降低,有利于SDP开花 14.根据花形态建成基因调控的“ABC模型”,控制花器官中雄蕊形成的是A.A组基因B.A组和B组基因 C.B组和C组基因D.C组基因15.未完成后熟的种子在低温层积过程中,ABA和GA含量的变化为 A.ABA升高,GA降低 B.ABA降低,GA升高 C.ABA和GA均降低 D.ABA和GA均升高 二、简答题:16—18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6.把一发生初始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放入纯水中,细胞的体积、水势、渗透势、压力势如何变化? 17.简述生长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18.简述韧皮部同化物运输的压力流动学说。 三、实验题:19小题,10分。 19.将A、B两种植物分别放置在密闭的光照生长箱中,定期抽取生长箱中的气体样品,分析其中的C02含量。以C02含量对光照时间作图,得到下列曲线图。据图回答: (1)分析图中曲线变化的原因。 (2)推测两种植物的光合碳同化途径。 (3)请用另一种实验方法验证你的推测。

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沈萍陈向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微生物习题集 第一章? 绪论 一、术语或名词??? 1.微生物(microorganism)? 因太小,一般用肉眼看不清楚的生物。这些微小生物包括: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类病 毒、拟病毒、朊病毒);具原核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以及具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但其中也有少数成员是肉眼可见的。 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 研究肉眼难以看清的称之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科学,分离和培养这些微小生物需要特殊技术。 3.分子微生物学(molecularmicrobiology)? 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4.细胞微生物学(cellularmicrobiology)? 重点研究微生物与寄主细胞相互关系的科学。 5.微生物基因组学(microbic genomics)? 研究微生物基因组的分子结构、信息含量及其编码的基因产物的科学。 6.自生说(spontaneousgeneration)? 一个古老的学说,认为一切生命有机体能够从无生命的物质自然发生的。 7.安东·列文虎克(AntonyvanLeeuwenhoek,1632—1723)? 荷兰商人,他是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人,他利用自制放大倍数为50~ 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当时被称之为微小动物),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界。 8.路易斯·巴斯德(LouisPasteur,1822—1895)? 法国人,原为化学家,后来转向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 卓越的贡献,成为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主要贡献:用曲颈瓶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生说”,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 研究了鸡霍乱,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以预防鸡霍乱病;其后他又研究了牛、羊炭疽病和狂犬病,并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证实 其免疫学说,为人类防病、治病做出了重大贡献;分离到了许多引起发酵的微生物,并证实酒精发酵是由酵母菌引起的,也发现乳酸发酵、 醋酸发酵和丁酸发酵都是不同细菌所引起的,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和工业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9.罗伯特.柯赫(Robert Koch,1843—1910)? 德国人,着名的细菌学家,曾经是一名医生,对病原细菌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A具 体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B分离、培养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这是当时死亡率极高的传染性疾病,因此柯赫获得了诺贝尔奖; C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氏定律。他也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10.伍连德(1879—1960)? 我国广东香山人,着名公共卫生学家,我国海港检疫创始人。他用微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对鼠疫和霍乱的病原进 行研究和防治,在中国最早建立起卫生防疫机构,培养了第一支预防鼠疫的专业队伍,在他的领导和组织下,有效地战胜了1910—1911 和1920—1921年间我国东北各地鼠疫的大流行,被国际上誉为着名的防疫专家,世界鼠疫会议1911年4月在我国沈阳举行时,他任大会 主席和中国首席代表。着有“论肺型鼠疫”、“鼠疫概论”和“中国医史”等。 11.汤飞凡(1879—1958)? 我国湖南醴陵人,着名的医学微生物学家,在医学细菌学、病毒学和免疫学等方面的某些领域做出·了显着的 贡献,特别是首次应用鸡胚卵黄囊接种法从病人的眼结膜刮屑物中分离、培养沙眼衣原体的成功,确证了沙眼衣原体的存在,为世界上首 创,成为医学微生物学方面的重大成果。 12.SARS?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的简称,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即我国称为的非典型肺炎,也简称为非典。 二、习题 ? 填空题 1.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你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微生物是一把十分锋利的双刃剑,它们在给人类带来??? 的同时也带 来?? ? 。 2.1347年的一场由?? ? 引起的瘟疫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有1/3的人(约2 5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 3.2003年SARS在我国一些地区迅速蔓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严重地被打乱,这是因为SARS有很强的传染性,它是由一种新型 的?? ? 所引起。 4.微生物包括:?? ? 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具?? ? 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5.着名微生物学家Roger Stranier提出,确定微生物领域不应只是根据微生物的大小,而且也应该根据有别于动、植物的??? 。 6.重点研究微生物与寄主细胞相互关系的新型学科领域,称为?? ? 。 7.公元6世纪(北魏时期),我国贾思勰的巨着“?? ? ”详细地记载了制曲、酿酒、制酱和酿醋等工艺。 8,19世纪中期,以法国的?? ? 和德国的??? 为代表的科学家,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 建立了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微生物技术,从而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同时开辟了医学和工业微生物学等分支学科。??? 和?? ? 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9.20世纪中后期,由于微生物学的?? ? 、?? ? 等技术的渗透和应用的拓宽及发展,动、植物细胞也可以像微生物一样在乎 板或三角瓶中分离、培养和在发酵罐中进行生产。 10.目前已经完成基因组测序的3大类微生物主要是?? 、? ?及?? ? 。而随着基因组作图测序方法的不断进步与完善, 基因组研究将成为一种常规的研究方法,为从本质上认识微生物自身以及利用和改造微生物将产生质的飞跃。 11.微生物从发现到现在的短短的300年间,特别是20世纪中期以后,已在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形成了继动、

体育考研-运动生理学试题集1-15章

运动生理学试题集(1-15章) 运动生理学试题集1-3章 绪论 一、就是非判断题(正确记为“+”,错误记为“-”)?1、运动生理学就是研究人体机能活动变化规律得科学.() 3、人体对运动得适应性变化就是运动训练得生理学2、任何组织都具有兴奋性。( )? 基础.() 4、新陈代谢就是生命得本质,它就是机体组织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与能量转移得过程。( ) 5、神经调节就是机体最主要得调节方式,这就是通过条件反射活动来实现得。() 二、选择题?1、运动生理学就是()得一个分支.?A、生物学B、生理学C、人体生理学 2、运动生理学就是研究人体对运动得()。?A、反应B、适应C、反应与适应 3、运动生理学得研究方法,主要就是通过( )来观察分析各种机能活动变化得规律。?A、人体实验B、动物实验C、人体实验与动物实验? 4、任何组织对刺激发生得最基本反应就是()?A、兴奋B、收缩C、分泌D、物质代谢改变E、电变化 5、神经调节得特点就是()而( ),体液调节得特点就是()而( ).?A、缓慢B、迅速 C、广泛 D、精确 6、负反馈可使控制部分得活动(),正反馈可使控制部分得活动()。 7、组织对刺激反应得表现形式就是( ) A、加强 B、减弱 C、不变D、加强或减弱? A、兴奋 B、抑制 C、兴奋与抑制?8、人体机体得机能调节主要由()来完成。?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1、运动生理学 2、新陈代谢 3、刺激 4、应激性 5、兴奋6、兴奋 三、概念题? 性7、适应性8、神经调节9、体液调节*10、正反馈*11、负反馈 1、机体得基本生理特征就是什么? 四、简答题:? 五、问答题: 1、为什么要学习运动生理学??答案: 1、(—) 2、(—)3、(+) 4、(-)5、(—)?二、 一、就是非判断题参考答案:? 选择题参考答案:?1、(C)2、(C)3、(C)4、(D)5、(B、D、A、C) 6、(B、A) 7、(C) 8、(C)?四、简答题答案: 1、答:机体得基本生理特征主要指新陈代谢,应激性,兴奋性与适应性。?五、问答题答案(答题要点) 1、答:运动生理学就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得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得科学,它就是体育科学得一门基础理论学科。通过学习,在正确认识人体机能活动基本规律得基础上,可掌握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发展变化得影响,体育教学训练过程中得生理学原理以及不同年龄、性别、运动项目,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得生理特点,从而能科学地组织体育教学,指导体 ?第一章肌肉收缩 育锻炼与运动训练,更好地为体育实践服务。? 一、就是非判断题(正确记为“+",错记为“—")?1、肌肉纤维就是组成肌肉得基本单位。() 2、肌原纤维最基本得结构就是肌小节.( ) 3、在肌小节中肌肉收缩时明带与暗带在变化。() 4、温度对肌肉得伸展性与粘滞性没有影响。()?5、肌肉不就是一个弹性体而就是粘弹性体。( )

考研微生物学笔记沈萍版

主要内容大豆的结构与成分?传统豆制品的生产?豆乳制品?豆乳粉及豆浆晶的生产?大豆低聚糖的制取及应用?大豆中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及应用?大豆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 大豆的结构与成分第一节一、大豆子粒的形态结构及组成? 二、大豆的主要化学成分?碳水

化合物1.? 大豆中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人 体内的的消化酶不能分解水苏糖、棉子糖,但它们是人体肠道内有益菌-双歧杆菌的增殖因子,对人体生理功能提高有很好的 作用。大豆中的不溶性碳水化合物?果胶质、纤维素纤维有延缓 食物消化吸收的功能,可以降低对糖、。保健功能中性脂肪和胆 固醇的吸收,对人体产生 2.蛋白质?分为清蛋白和球

蛋白,其中球蛋白占到90%左右,球蛋白中7S和11S 球蛋白之和占总蛋白含量的70%以上。3.脂肪?。18%大豆中脂肪含量约为 4.大豆中的酶及抗营养因子脂 肪氧化酶:对食品影响作用:一是改善面粉色泽,?强化面筋蛋白质的作用,二是产生不良风味。尿素酶:大豆中抗营养因子,含量较高,受热失去活?性;淀粉分解酶和蛋白分解酶:豆粕中;?;,活性丧失90%20min℃:胰蛋白酶抑制剂100处理?:受热失活。

细胞凝集素?. 5.大豆中的微量成分无机盐?十余种,通常是含有钙、磷、铁、钾等的无机盐类。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为主,脂溶性很少。皂苷?抗营又称皂甙或皂素,具有溶血性和毒性,通常视为,但研究表明其对人体并无生理上的障碍作用,养成分反而有抗炎症、抗溃疡和抗过敏的功效。. 6.大豆中的味成分(1)脂肪族羰基化合物(2)芳香族羰基化合物(3)挥发性脂肪酸(4)挥发性

胺(5)挥发性脂肪醇(6)酚酸7.有机酸、异黄酮异黄酮抗氧化。柠檬酸、醋酸、延胡索酸等。.三、大豆蛋白质的性质?溶解性1. 四、大豆蛋白质的变性?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大豆蛋白质分子的内部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功能性质随之改变的现象称为大豆蛋白质的变性。1.酸碱引起的大豆蛋白的变性处于极端的酸性和碱性条件下的蛋

沈萍_陈向东__高教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_

微生物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术语或名词 1.微生物(microorganism) 因太小,一般用肉眼看不清楚的生物。这些微小生物包括: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原核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以及具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但其中也有少数成员是肉眼可见的。 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 研究肉眼难以看清的称之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科学,分离和培养这些微小生物需要特殊技术。 3.分子微生物学(molecularmicrobiology) 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4.细胞微生物学(cellularmicrobiology) 重点研究微生物与寄主细胞相互关系的科学。 5.微生物基因组学(microbic genomics) 研究微生物基因组的分子结构、信息含量及其编码的基因产物的科学。 6.自生说(spontaneousgeneration) 一个古老的学说,认为一切生命有机体能够从无生命的物质自然发生的。 7.安东·列文虎克(AntonyvanLeeuwenhoek,1632—1723) 荷兰商人,他是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人,他利用自制放大倍数为50~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当时被称之为微小动物),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界。 8.路易斯·巴斯德(LouisPasteur,1822—1895) 法国人,原为化学家,后来转向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主要贡献:用曲颈瓶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生说”,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研究了鸡霍乱,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以预防鸡霍乱病;其后他又研究了牛、羊炭疽病和狂犬病,并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证实其免疫学说,为人类防病、治病做出了重大贡献;分离到了许多引起发酵的微生物,并证实酒精发酵是由酵母菌引起的,也发现乳酸发酵、醋酸发酵和丁酸发酵都是不同细菌所引起的,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和工业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9.罗伯特.柯赫(Robert Koch,1843—1910) 德国人,著名的细菌学家,曾经是一名医生,对病原细菌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A具体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B分离、培养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这是当时死亡率极高的传染性疾病,因此柯赫获得了诺贝尔奖;C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氏定律。他也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10.伍连德(1879—1960) 我国广东香山人,著名公共卫生学家,我国海港检疫创始人。他用微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对鼠疫和霍乱的病原进行研究和防治,在中国最早建立起卫生防疫机构,培养了第一支预防鼠疫的专业队伍,在他的领导和组织下,有效地战胜了1910—1911和1920—1921年间我国东北各地鼠疫的大流行,被国际上誉为著名的防疫专家,世界鼠疫会议1911年4月在我国沈阳举行时,他任大会主席和中国首席代表。著有“论肺型鼠疫”、“鼠疫概论”和“中国医史”等。 11.汤飞凡(1879—1958) 我国湖南醴陵人,著名的医学微生物学家,在医学细菌学、病毒学和免疫学等方面的某些领域做出·了显著的贡献,特别是首次应用鸡胚卵黄囊接种法从病人的眼结膜刮屑物中分离、培养沙眼衣原体的成功,确证了沙眼衣原体的存在,为世界上首创,成为医学微生物学方面的重大成果。 12.SARS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的简称,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即我国称为的非典型肺炎,也简称为非典。 二、习题 填空题 1.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你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微生物是一把十分锋利的双刃剑,它们在给人类带来的同时也带来。 2.1347年的一场由引起的瘟疫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有1/3的人(约2 5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 3.20XX年SARS在我国一些地区迅速蔓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严重地被打乱,这是因为SARS有很

生理学考研习题及答案

生理学考研习题 第一章绪论 [A1型题] 1 人体生理学的任务是阐明人体 A 细胞的生命现象 B 器官的功能活动 C 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D 体内的物理化学变化 E正常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 2 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征是 A 物质代谢 B 新陈代谢 C 适应性 D 应激性 E 自控调节 3 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的情况下对刺激所产生的 A 适应性反应 B 旁分泌反应 C 稳态反应 D 非自控调节 E 前馈调节 4 以下哪项是由负反馈调节的生理过程 A 分娩 B 排尿反射 C 降压反射 D 小肠运动 E 血液凝固 5 体内哪种物质是不直接传递信息的 A 神经递质 B 调制物 C 内分泌激素 D 旁分泌物质 E 局部体液因素 6 内环境是指 A 细胞外液 B 细胞内液 C 血液 D 体液 E 组织液 7 能比较迅速反映内环境变动状况的体液是 A 脑脊液 B 血浆 C 尿液 D 淋巴液 E 细胞内液 8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从受控部分发出到达控部分的信息称为 A 偏差信息 B 干扰信息 C 控制信息 D 反馈信息 E 自控信息 [A2型题]

9 家兔,雄性,体重2.1kg,20%氨基甲酸乙酯麻醉,剂量1g/kg。切开腹壁找到膀胱,两侧输尿管扦管,收集尿液观察影响尿生成的因素。这种实验方法属于 A 整体实验 B 离体实验 C 在体慢性实验 D 在体急性实验 E 生理实验 10 人体对外环境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是依赖体内的调节机制而实现的。其中,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A 作用迅速、精确、短暂 B 作用缓慢、广泛、持久 C 有负反馈 D 有生物节律 E 有前瞻性[B1型题] 题11-13 A 整体水平 B 局部水平 C 组织水平 D 细胞、分子水平 E 器官、系统水平 11 揭示细胞膜的物质跨膜转运机制,属于那类研究 12 探索神经轴突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属于那类研究 13 阐明呼吸节律的形成机制,属于那类研究 题14-16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自身调节 D 负反馈调节 E 前馈调节 14 运动员进入比赛场地,心血管、呼吸活动便开始增强,属于 15 平均动脉压在一范围内升降,脑血管口径产生适应性改变以保持脑血流量相对恒定,属于 16 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属于 试题答案 1.E 2.B 3.A 4.C 5.B 6.A 7.B 8.D 9.D 10.A 11.D 12.D 13.E 14.E 15.C 16.D 第二章细胞 单项选择题 1 细胞膜的热力学稳定性主要由于

微生物学课后习题(沈萍)复习进程

微生物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选择题(4个答案选1) 1.当今,一种新的瘟疫正在全球蔓延,它是由病毒引起的( )。 A 鼠疫 B 天花 C 艾滋病(AIDS) D 霍乱 2.微生物在整个生物界的分类地位,无论是五界系统,还是三域(domain)系统,微生物都占据了( )的“席位”。 A 少数 B 非常少数 C 不太多 D 绝大多数 3.微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已形成了基础微生物学和应用微生物学,它又可分为( )的分支学科。 A 几个不同 B 少数有差别 C许多不同 D4个不同 4.公元9世纪到10世纪我国已发明( )。 A曲蘖酿酒 B用鼻苗法种痘 C烘制面包D酿制果酒 5.安东·列文虎克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 )倍,利用这种显微镜,他清楚地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物。 A50—300 B10左右 C2—20 D500~1 000 6.据有关统计表明,20世纪诺贝尔奖的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中,从事微生物问题研究的就占了( ) 。 A1/10 B2/3 C1/20 D1/3 7.巴斯德为了否定“自生说”,他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试验,其中著名的( )无可辩驳地证实:空气中确实含有微生物,它们引起有机质的腐败。 A厌氧试验 B灭菌试验 C曲颈瓶试验 D菌种分离试验 8.柯赫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 )。 A巴斯德原则 B柯赫原则 C 菌种原则 D 免疫原理 9.微生物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在某些微生物中存在一些与人类某些遗传疾病相类似的基因,因此可以利用这些微生物作为( )来研究这些基因的功能,为认识庞大的人类基因组及其功能做出重要贡献。 A 模式生物 B 受体 C 供体 D 突变材料 10.我国学者汤飞凡教授的( )分离和确证的研究成果,是一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开创性成果。 A 鼠疫杆菌 B 沙眼病原体 C 结核杆菌 D天花病毒 是非题 1.微生物是人类生存环境中必不可少的成员,有了它们才使得地球上的物质进行循环,否则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将无法繁衍下去。

运动生理学考研真题题库

各校《运动生理学》考研专业课真题选编广州体育学院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请考生将全部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考试科目:运动生理学 一填空选择 1 若增加外液中的Na浓度,可导致静息电位?;动作电位? 2 正反馈的作用是使? 3 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由于? 4 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有? 5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使突触后膜出现 6 前庭器官的敏感度高对旋转、滚翻等运动能力的影响是 减弱轻度增强大为增强无规律 7 囊斑的适宜刺激是 8 肾小球滤过作用决定于 9胸内压在整个呼吸过程中通常都?大于还是小于大气压 10 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 11 机体产生热适应时其生理反应的结果是:产热?散热? 12 在水中游泳,若停留时间太长会引起小动脉?小静脉?而出现皮肤和嘴唇紫绀 13 老年人健身锻炼时适宜运动量可用?公式来掌握。 14 反应速度取决于? 15 在鼠长时间游泳至明显疲惫时,大脑中的ATP明显降低时,明显增高的物质是? 16 依据肌丝滑行理论,骨骼肌收缩表现为? 17 红细胞比容是指? 18 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代偿间歇是由于? 19 肌紧张属于?反射 20 运动技能的形成,是由于大脑皮质上各感觉中枢与?细胞发生暂时神经联系 二是非题 1 儿童在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主要是依靠增加每搏输出量来加大的 2 准备活动可以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间 3 对抗肌放松能力的提高,可以显著增加肌肉收缩的力量 4 速度素质的高低与能量输出功率的高低无关 5 血红蛋白的数量是影响最大吸氧量的一个因素 6 大脑皮质处于适宜兴奋状态,有益于运动技能的形成 7 运动动力定型越巩固,该动作就越难改造 8 高级神经活动是指大脑皮质的活动 9 肌紧张时由于骨骼肌纤维轮替交换地产生的微弱的收缩 10 牵张反射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分别在不同的骨骼肌中 11 在学习体育动作时,若能感受到动作微细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本体感受器功能提高了

微生物学(沈萍)考试重点

微生物学考试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微生物学的定义 微生物学一般定义为研究肉眼难以看清的称之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科学。 2、微生物的种类 ①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因子(卫星病毒、卫星RNA和朊病毒); ②原核细胞结构的细菌、古生菌; ③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菌、霉菌、覃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3、微生物生命现象的特性和共性 ①微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不具备的生物学特性、代谢途径和功能; ②微生物具有其他生物共有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③易操作性:微生物具有个体小、结构简单、生长周期短、易大量培养、易变异、重复性强等优势。 4、微生物的发现 荷兰商人安东?列文虎克利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 5、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①1867:Lister创立了消毒外科; ②1890:Von Behring制备抗毒素治疗白喉和破伤风; ③1892:IV anowsky提供烟草花叶病是由病毒引起的证据; ④1928:Griffith发现细菌转化; ⑤1929:Fleming发现青霉素; ⑥1977:Woese提出古生菌是不同于细菌和真核生物的特殊类群; ⑦1995:第一个独立生活的细菌(流感嗜血杆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完成; ⑧1996:第一个独立生活的古生菌(詹氏甲烷球菌)基因组测序完成; ⑨1997:第一个真核生物(啤酒酵母)基因组测序完成。 6、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者 ①巴斯德和科赫是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者。 ②巴斯德的贡献 a彻底否定了“自生说”:巴斯德用著名的曲颈瓶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生说”,并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 b免疫学—预防接种:巴斯德研究了鸡霍乱,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以预防鸡霍乱病,他为人类防病、治病作出了重大贡献; c证明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d其他贡献—巴斯德消毒法和家蚕软化病问题。 ③科赫的贡献 a证明炭疽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 b发现肺结核的病原菌; c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科赫原则; d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技术; e配制培养基。 ④科赫原则 a在每一相同的病例中都出现这种微生物; b要从寄主分离出这样的微生物并在培养基中培养出来; c用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接种健康而敏感的寄主,同样的疾病会重复发生; d从实验发病的寄主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这种微生物。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1、无菌技术的概念 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其被其他微生物所污染,其自身也不污染操作环境的技术被称为无菌技术。 2、最常用的灭菌方法 高压蒸汽灭菌 3、接种操作 ①接种环在火焰上灼烧灭菌; ②烧红的接种环在空气中冷却,同时打开装有培养物的试管; ③用接种环蘸取一环培养物转移到一装有无菌培养基的试管中,并将试管重新盖好;

微生物学笔记沈萍版

微生物学研究生考试大纲 第一章绪论 1. 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利弊) 2.微生物的发现与奠基人 荷兰列文虎克:用自制放大倍数约300倍显微镜观察到微生物的存在 巴斯德的工作 (1) 发现并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3) 免疫学——预防接种(4) 其他贡献:巴斯德消毒法等 柯赫的工作 (1) 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方面的贡献 a)细菌纯培养方法的建立b)配制培养基 c)流动蒸汽灭菌d)染色观察和显微摄影 (2)对病原细菌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a)具体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b)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c)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原则 1 在每一病例中都出现这种微生物; 2 要从寄主分离出这样的微生物并在培养基中培养出来; 3用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接种健康而敏感的寄主,同样的疾病会重复发生; 4 从试验发病的寄主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这种微生物来。 微生物的定义:人肉眼难以看清的微小生物总称。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个体小、结构简、胃口大、食谱广、繁殖快、易培养、数量大、分布广、种类多、级界宽、变异易、抗性强、休眠长、起源早、发现晚、。 微生物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 发展历程:8000年前早起应用阶段,微生物发现,微生物生理生化阶段(微生物奠基人),现代微生物学(多学科交叉,人类肠道微生物) 发展趋势:多学科交叉、微生物学促进生命科学的发展、我国微生物学的发展、21世纪微生物学的发展趋势:1)微生物基因组;2)环境微生物;3)微生物生命现象的共性与特性;4)多学科交叉;5)人体微生物;6)现代微生物产业。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一、无菌技术:微生物不被污染且不污染周围环境的技术 二、微生物纯菌种的分离方法: 固体培养基分离微生物纯菌种的技术:涂布平板,平板划线、倒平板和稀释摇管法,最常用且可靠 液体培养基获得纯菌种的方法:稀释不同培养器皿中,95%不长菌,但长出的被认为是纯菌种,不太可靠且很少用。 单细胞分离:在特定显微镜和工具下取得单个细胞,要求细胞个体较大且有特殊工具。 三、微生物保藏技术:不死亡、不污染、不退化 传代培养保藏、冷冻保藏、干燥保藏 四、显微镜和显微技术

体育考研-运动生理学试题集1-3章

体育专业—运动生理学试题集1-3章 绪论 一、是非判断题(正确记为“+”,错误记为“—”) 1、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2、任何组织都具有兴奋性。() 3、人体对运动的适应性变化是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4、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本质,它是机体组织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移的过程。() 5、神经调节是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这是通过条件反射活动来实现的。() 二、选择题 1、运动生理学是()的一个分支。 A、生物学 B、生理学 C、人体生理学 2、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对运动的()。 A、反应 B、适应 C、反应和适应 3、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来观察分析各种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 A、人体实验 B、动物实验 C、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 4、任何组织对刺激发生的最基本反应是() A、兴奋 B、收缩 C、分泌 D、物质代谢改变 E、电变化 5、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而(),体液调节的特点是()而()。 A、缓慢 B、迅速 C、广泛 D、精确 6、负反馈可使控制部分的活动(),正反馈可使控制部分的活动()。 A、加强 B、减弱 C、不变 D、加强或减弱 7、组织对刺激反应的表现形式是() A、兴奋 B、抑制 C、兴奋和抑制 8、人体机体的机能调节主要由()来完成。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三、概念题 1、运动生理学 2、新陈代谢 3、刺激 4、应激性 5、兴奋 6、兴奋性 7、适应性 8、神经调节 9、体液调节 *10、正反馈 *11、负反馈 四、简答题: 1、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是什么 五、问答题: 1、为什么要学习运动生理学

首都运动生理学历年考研真题 (1)

首都体育学院历届《运动生理学》真题 运动生理学 2003年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运动生理学》试卷 一.选择题 1.起源于大脑皮质经内囊和延髓锥体交叉下行到达脊髓的传导束 称为(锥体系) 2.神经类型是根据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下列 那些是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特征(强度均衡性灵活性) 3.基础体温是指什么时间的体温(清晨2—6时) 4.青春期高血压的特点是(收缩压不超过150mmhg,舒张压在正 常范围) 5.不同距离跑时心输出量最高的是(长跑) 6.训练使体制增强的生理本质是积极的适应过程,当训练终止后, 适应会(逐渐消失) 7.一般人进行耐力训练时,其运动强度应达到最高心率百分比的 (60%--70%) 8.反映肌肉中磷酸肌酸含量的间接指标是(尿肌酐) 9.发展速度素质的最佳时期是(7—14岁) 10.赛前状态是指人体在比赛前或训练前产生的何种反射(自然条 件发射) 11.前庭反映是指(躯体性和植物性功能改变) 12.幼儿时期,甲状腺分泌不足可导致(呆小症) 13.人体安静时的射血分数约为(50%--60%) 14.影响血红蛋白氧饱和度的最主要因素是(Po2) 15.与慢肌纤维相比,快肌纤维的形态特征是(肌纤维直径粗,肌 浆网发达) 二,填空 16.将条件反射建立以后,若反复使用条件刺激,不给非条件刺激 的强化,则反射活动就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消退抑制) 17.学会运动技能以后,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内兴奋和抑制都有着一 定的顺序和严格的时间间隔的交替发生,形成一定的形式和格局,使条件反射系统化,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动力定型) 18.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在定量负荷工作时的反映特点是(动员快) (反映小)(恢复快) 19.兴奋和抑制过程同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相互加强的现 象叫做(同时诱导) 20.影响力量训练效果的因素有(负荷大小)(速度快慢)(训练次 数)(年龄)(性别) 21.“极点”出现的迟早和反映强弱以及消失的快慢等,与(运动 强度)(运动项目)(训练水平)(赛前状态)(?) 22.肌肉活动时直接供能物质是(A TP)最终供能物质是(糖)和 (脂肪,补充形式的能量物质是(CP 三,名词 23.积极性休息 24.神经—体液调节25.心力储备 26.腹式呼吸 27.生理排泄四.论述

沈萍微生物学(第2版)知识点笔记课后答案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一、微生物和你 微生物是一把十分锋利的双刃剑,它们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残忍”的破坏。 1.有利方面 (1)微生物为人类提供很多有用产品,例如:啤酒、抗生素。 (2)微生物参与地球上的物质循环。 (3)微生物为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生物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有害方面 微生物引起的瘟疫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二、微生物学 研究对象及分类地位 (1)定义 微生物学一般定义为研究肉眼难以看清的称之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科学。 (2)微生物包括的种类 ① 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因子(卫星病毒、卫星RNA和朊病毒); ② 原核细胞结构的细菌、古生菌; ③ 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研究内容及分科 微生物学已形成了基础微生物学和应用微生物学,其又可分为许多不同的分支学科,并且还在不断地形成新的学科和研究领域。其主要的分科见图1-1。 (a)基础微生物学

(b)应用微生物学 图1-1 微生物学的主要分支学科 三、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展 微生物的发现 荷兰商人安东·列文虎克利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 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由列文虎克揭示的多姿多彩的微生物世界吸引着各国学者去研究、探索,推动着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表l—1列出了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表1-1 微生物学发展中的重大事件 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者 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1)巴斯德的贡献 ① 彻底否定了“自生说” 著名的曲颈瓶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生说”,并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 ② 免疫学―预防接种巴斯德研究了鸡霍乱,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以预防鸡霍乱病。他为人类防病、治病做出了重大贡献。 ③ 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④ 其他贡献-巴斯德消毒法和家蚕软化病问题。 (2)柯赫的贡献 ① 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 ② 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

医疗药品部分药科大学研究生生理学复试试题

药科大生理学试题99硕 名词解释 1.Autoregulation 2.Preferentialpathway优势传导通路3.Facilitateddiffusion 4.Pulmonaryventilation 5.Trophicaction营养作用6.Insensibleperspiration不感蒸发7.Glomerularfiltrationrate 8.Generatorpotential 9.Decerebrate 10.Emergencyreactionhypothesis应急学说 问答题 1.何谓前馈抑制系统?有何生理意义? 2.何谓心输出量?哪些因素可影响心输出量? 3.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有哪些生理作用? 4.何谓食物的氧热价及呼吸商? 5.何谓最后公路? 6.简述FSHCV和LH对睾丸功能的调节? 7.支配心脏、血管的神经有哪些?各有何作用?

8.何谓内向电流与外向电流?它们对膜电位有何影响? 9.何谓消化道平滑肌的基本电节律?如何形成的? 10.简述尿液的浓缩过程中内髓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机制? 11.用生理解颇知识解释内囊出血为何引起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 12.长期使用皮质激素类药物时,为何不能骤然停药,而必须逐渐减量?00硕 名词解释 1.bloodclottingfactors 2.specificpliance比顺应性 3.inpletetetanus不完全强直收缩 4.pacemakercurrent起搏电流 5.fenestration1 6.juxtaglomerularapparatus肾小球旁器 7.fastpain 8.cold-sensitiveneuron 9.salutatoryconduction跳跃传导 10.basalelectricrhythm 问答题 1.何谓电紧张性扩布? 2.加速和延缓血凝的方法有哪些? 3.何谓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有哪些生理作用?

体育考研运动生理学试题集章

体育考研运动生理学试题 集章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体育专业—运动生理学试题集7-9章 第七章体温 一、是非判断题(错记为“—”,正确记为“+”) 1、人体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大部分被用于做机械功,其余少部分转变为热能。() 2、人的正常体温平均为36.80度,波动范围不超1度。() 3、人的正常体温通常习惯用腋窝温度来表示。() 4、一般来说,女子的基础体温比男子稍低些。() 5、人体温度的恒定,主要决定于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的动态平衡。() 6、人体进行剧烈运动时,体温越高对机体越有利。() 7、肝脏是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剧烈运动时其产热量占总产热量90%以上。() 8、研究证明,人体活动的最佳温度为38度,而肌肉的温度为37.2℃。 二、选择题: 1、安静时,在室温条件下()皮肤的温度最高,()最低。 A、胸部 B、头额部位 C、四肢未端 2、人体各部位的温度并不相同,以()的温度,较能代表体内深部的温度。

A、口腔 B、腋窝 C、直肠 3、儿童的体温()成人,老人则()成人。 A、略低于 B、略高于 4、人体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其有效利用率约为() A、30% B、50% C、70% D、90% 5、安静时人体最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运动时最主要的产热器官是() A、心脏 B、肺 C、肝脏 D、骨骼肌 6、女子的基础体温随着月经周期发生有规律的波动,()较低,()最低,()逐渐回升。 A、经期及排卵前 B、排卵后 C、排卵日 7、人体热量通过四个途径不断向体外散发,其中()散发热量最高。 A、呼吸道 B、皮肤 C、加温冷空气或冷饮食 D、尿粪 8、在不穿衣服的情况下,当空气温度达到()时,对流散热将减少至零。 A、34.50°C B、36.40°C C、36.70°C D、36.80°C 9、当环境温度升至28—30°C以上时,()就成为主要的散热方式。 A、传导 B、对流 C、蒸发 D、辐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