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的起源

物流的起源

Logistics is to point to to satisfy the needs of customers, the lowest cost, through the transport, storage, and distribution, and other methods to realize raw materials, semi-finished products and finished products or related information of the origin of the goods from the goods to the consumer to the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entire process, the logistics components: the object of transportation, distribution, storage, packaging, transportation and handling, circulation processing, and related logistic information and other links 物流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以最低的成本,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或相关信息进行由商品的产地到商品的消费地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物流构成:物体的运输、配送、仓储、包装、搬运装卸、流通加工,以及相关的物流信息等环节。

对于“物流”的概念,不同国家不同机构不同时期有所不同,关于物流活动的最早文献记

载是在英国。For "logistics" concept,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different agencies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first documentary about the logistics activity is recorded in the UK.1918年,英国犹尼利弗的哈姆勋爵成立了“即时送货股份有限公司”,目的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商品及时送到批发商、零售商和用户手中。

Modern logistics not only simple consider from producers to the consumer goods distribution problems, and is considering from supplier to the manufacturer to purchase raw material, and producer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itself, transportation, storage and information, and other aspects, comprehensive, integrated to improve economic benefit and efficiency problem现代物流不仅单纯的考虑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货物配送问题,而且还考虑从供应商到生产者对原材料的采购,以及生产者本身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运输、保管和信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综合性地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的问题。

Logistics (logistics) in the narrow meaning, that is, business process warehousing and transportation. 我国对物流的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贮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Our country to the definition of logistics for: "items from the source of the entity to accept flow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needs, will transport, storage 我国对物流的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贮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三起源问题

宇宙的起源 现今学术界影响较大的理论是‘宇宙大爆炸’,是由比利时数学家勒梅特提出的。总的来说,宇宙大爆炸的主要论据如下:1。大爆炸理论主张所有恒星都是在温度下降后产生的,因而任何天体的年龄都应比自温度下降至今天这一段时间为短,即应小于200亿年。各种天体年龄的测量证明了这一点2。观测到河外天体有系统性的谱线红移,而且红移与距离大体成正比。如果用多普勒效应来解释,那么红移就是宇宙膨胀的证据。3。在各种不同天体上,氦丰度相当大,而且大都是30%。用恒星核反应机制不足以说明为什么有如此多的氦。而根据大爆炸理论,早期温度很高,产生氦的效率也很高,则可以说明这一事实。4。根据宇宙膨胀速度以及氦丰度等,可以具体计算宇宙每一历史时期的温度。大爆炸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伽莫夫曾预言,今天的宇宙已经很冷,只有绝对温度几度。1965年,果然在微波波段上探测到具有热辐射谱的微波背景辐射,温度约为3K。 但是,我认为,假如我们把黑洞理论加入猜想之中,就会觉得大爆炸理论仍然有不完美的地方。如果黑洞连接着白洞,虫洞跨越了时间和空间,那么时间的跨度即不同的时间就可以当作平行空间,譬如十年之前的元素可以到十年之后。这部分地可以解释元素衰变问题及氦丰度。黑洞究竟是不是大质量恒星衰亡形成?霍金最新发表的关于黑洞问题,他承认大质量恒星形成的是灰洞(是大质量星的坍缩不足以形成黑洞,但有可能形成比典型

中子星有较小的半径和较大的密度的星体的原因形成的,在可见光波段看不见的大于太阳质量3倍的一个星体可能就是很暗的灰洞),不存在黑洞。那么黑洞是否在宇宙形成之前就存在呢?如果宇宙来源于奇点,那么奇点爆炸所需能量来自哪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奇点来自于白洞,能量来自黑洞,理论上是可行的。 但是,这些尚需要证据来证明。 天体的起源 。现在普遍认为,天体的前身是颗粒构成的星云,也存在着其他理论。关于星系的起源和演化也存在着弥漫说和超密说。弥漫说认为,星系际弥漫物质逐渐集聚成很大的星系际云,然后分裂成较小的云,形成各种大小不同的星系集团。这种说法能够较满意地说明银河系的自转、各星族的空间分布和空间运动以及化学组成等方面的差别;超密说认为其他星系也都是超密物质形成的。 从合理性来说,星系的形成应来源于宇宙大爆炸的粒子,因为这与当前的宇宙温度相适应,当前的最终结合为星系的物质必须冷却以后才能聚结成星系—太过炽热,其组成就会跳动得十分剧烈,所以引力就不能把它们结合到一起。 所以,天体应当来源于宇宙大爆炸。 生命的起源 对于这个,我持有与天体起源同样的看法,均来自粒子。

童话的概念与起源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样式,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它完全借助幻想来表现现实生活和人民的理想、愿望。“童话”英语为fantasytale,即“幻想故事”(金山词霸为fairytale)台湾《中华儿童百科全书》中解释为: “童话就是写给小孩子看的故事,不过这故事并不是普通的故事,也不是真的故事。这故事是想出来的最可爱的故事。这故事把天底下所有的东西都当作人来看待,让所有的东西互相交朋友,让好的愿望能实现,让一切有趣的事情都能发生。” 童话源远流长,最早的童话是由神话、传说演变而来,起源于民间口头创作与传播。童话与神话传说有着渊源关系,都以幻想为主要特征。 神话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是远古时期的人民所创造的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当原始人类由于生产力低下还无法解释给自己带来巨大危害、神秘莫测的自然现象的时候,他们就幻想在这强大的自然力背后,有一个能掌握和驱使自然的人,那就是神。人们凭借幻想去描述神的行为和生活,就产生了神话。随着社会发展,神话的表现内容不断扩大,发展到对宇宙的起源、生命的产生及各种社会现象的解释与说明。希腊神话中,地母盖娅生天父乌位诺斯,普罗米修斯用黄土造成了血肉之躯,智慧女神雅典娜给人以灵魂等;我国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攒黄土造人”等都是典型的例子。在对神的故事的叙述中,人们逐渐发现了自己,萌发了要描述自己的生活、表现自己的意志的愿望,同时又希望自己也能像神一样具有无所不能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意愿。这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实现的,于是人们就幻想在另一个世界里去实现这一切,以此来排遣自己的渴望。由幻想造成的这种变异故事就是童话。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童话慢慢地演变成一种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寄托美好理想的方式。 创造神话与童话的幻想,都是以现实为依据的。神话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神,但不管千变万化,这些神都是按照现实生活中某些人的特征设计的,只不过形象是怪异的,力量是超人的;神话中的神化世界、鬼怪世界、天堂、地狱,都是按照当时社会来描摹的;神话中神与神之间的关系也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异的体现。童话中的万物都被赋予了人的思想,童话中展示的神奇世界也都是源于生活而生成的。童话与神话根本的不同,是两者表现内容不同。神话描写神的故

物流起源与发展

物流起源与发展 物流的起源具有悠久的历史,从人类社会开始有产品的交换行为就存在物流活动。“Distribution”一词最早出现出美国。1921 年阿奇.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Some Problem in Market Distribution)一书中提出“物流是与创造需要不同的一个问题”,并提到“物资经过时间或空间的转移,会产生附加价值”。这里,Market Distribution 指的是商流;时间和空间的转移指的是销售过程的物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1918年,英国犹尼里佛的利费哈姆勋爵成立了“即时送货股份有限公司”。其公司宗旨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商品及时送到批发商、零售商以及用户的手中,这一举动被一些物流学者誉为有关“物流活动的早期文献记载”。 30年代初,在一部关于市场营销的基础教科书中,开始涉及物流运输、物资储存等业务的实物供应(Physical Supply)这一名词,该书将市场营销定义为“影响产品氖权转移和产品的实物流通活动”。这里,所说的所有权转移是指商流;实物流通是指物流。 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最早对物流进行了定义:“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与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点流动过程中伴随的种种活动”。 上述历史被物流界较普遍地认为是物流的早期阶段。 日本在1964年开始使用物流这一概念。在使用物流这个述语以前,日本把与商品实体有关的各项业务,统称为“流通技术”。1956年日本生产性本部派出“流通技术专门考察团”,由早稻田大学教授宇野正雄等一行7人去美国考察,弄清楚了日本以往叫做“流通技术”的内容,相当于美国叫做“Physical Distribution”(实物分配)的内容,从此便把流通技术按照美国的简称,叫做“P?D?”,“P?D?”这个术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1964年,日本池田内阁中五年计划制定小组平原谈到“P?D?”这一术语时说,“比起来,叫做‘P?D ?’不如叫做‘物的流通’更好。”1965年,日本在政府文件中正式采用“物的流通”这个术语,简称为“物流”。 1981年,日本综合研究所编著的《物流手册》,对“物流”的表述是:“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动,是创造时间性、场所性价值的经济活动。从物流的范畴来看,包括:包装、装卸、保管、库存管理、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等诸种活动。” 我国开始使用“物流”一词始于1979年(有人认为,孙中山主张“贸畅其流”,可以说是我国“物流思想的起源”)。1979年6月,我国物资工作者代表团赴日本参加第三届国际物流会议,回国后在考察报告中第一次引用和使用“物流”这一述语。但当时有一段小的曲折,当时商业部提出建立“物流中心”的问题,曾有人认为“物流”一词来自日本,有崇洋之嫌,乃改为建立“储运中心”。其实,储存和运输虽是物流的主体,但物流通更广的外延。而且物流是日本引用的汉语,物流作为“实物流通”的简称,提法既科学合理,又确切易懂。不久仍恢复称为“物流中心”。1988年台湾也开始使用“物流”这一概念。1989年4月,第八届国际物流会议在北京召开,“物流”一词的使用日益普遍。 Logistics一词的出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军火等进行的战时供应中,首先采取了后勤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这一名词,对军火的运输、补给、屯驻等进行全面管理。从此,后勤逐渐形成了单独的学科,并不断发展为后勤工程(Logistics Engineering)、后勤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和后勤分配(Logistics of Distribution)。后勤管理的方法后被引入到

中外智慧物流发展的差异比较及经验借鉴

中外智慧物流发展的差异比较及经验借鉴 伴随经济发展和市场开放,物流企业开始走向信息化,智慧物流成为未来发展的新趋势。智慧物流是基于物联网技术,通过接入各种物联传感设备,如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RFID 标签、GPS技术等,对产品进行不同阶段的信息采集、筛选、分析、跟踪、汇总,以此实现物流的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可视化和实时化,是一种新型的物流业态。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智慧物流发展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存在着物流基础设施、物流技术、物流装备、物流管理滞后,物流信息标准化缺失等问题。因此,本文比较中外智慧物流发展的差异,从而获得相应的经验启示,以期促进我国智慧物流业的发展。 一、国外智慧物流发展经验分析 (一)拥有良好的交通运输网络环境 国外政府积极打通物流通道,多式联运发展迅速,为智慧物流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设施环境。一方面,国外政府积极推进流通基础设施的衔接。如欧盟从1996开始实施全欧交通网络计划(简称TEN-T)。TEN-T计划将衔接各国主要的公路、铁路、河航道、机场、港口、交通管理系统,消除跨

国境运输瓶颈,实现交通运输一体化。TEN-T计划预计到2050年,将打通9条贯穿全欧洲的“核心运输通道”,其中包括2条南北走廊、3条东西走廊、4条对角线走廊。 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多式联运发展。国外政府允许可由两种及其以上的交通工具相互衔接,完成运输过程,推出一系列促进多式联运发展的行动计划,从而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如欧盟支持多式联运项目的马可波罗计划和组合运输试点 示的PACT计划等,并通过财政激励、关税豁免等手段对多 种运输混合运营方式提供信用优惠,如德国政府对联运设施的资助比例最高可达85%。国外政府通过推进流通基础设施的衔接性以及多式联运发展,实现国家之间及国政府、区域、企业等各方面的协调与合作,为智慧物流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设施环境。 (二)拥有雄厚的技术保障,物联网技术应用较强 智慧物流是依托物联网技术实现的,物联网是其发展的技术基础。国外企业积极参与并开发物联网技术,为智慧物流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如美国IBM 公司在2008 年11 月率先提出“智慧地球”战略,将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大坝等各种物体中,实现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2015年,亚马逊无人机快邮系统初见雏形,摆脱第三方货运,实现独自拥有大量物流份额。此外,英国Tesco、美国沃尔玛、德国麦德龙等企业都宣布自

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

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 ——破除迷信追求真理澄清历史还原中华改写人类文明史《源——人类文明中华源流考》导言节选二 科学论证猿进化成为人的过程大概发生在几百万年前,那么地球上在几百万年的时候,什么地方地理环境的变化促使猿不得不从树上下到地上来生活,从而逐步进化成为人的呢?能引起这样的地理大变化的地方不在非洲、欧洲、美洲、澳洲,唯一的地方就是昆雅(昆仑雅兮雅即亚细亚,亚洲)大陆的青藏高原。 四五千万年前印度板块冲击昆陆(亚欧)大板块,地带隆起,地质上叫“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形成南面高不可攀的喜马拉雅山、西面高寒冷峻的帕米尔高原、西北沙漠荒丘的地理格局。由于这种地理巨变,使得古猿生活区域的主体森林逐步减少,猿从树上下到地来,开始了前后肢“手”与“脚”的分工;随着地理、气候的进一步恶化,古猿不得不向周边森林地带分散转移,这就是后来以长江黄河流域、云贵高原为主体,放射到东南亚、印巴次大陆进而到非洲、欧洲等地从千万年前到几百万年前古猿集中的缘由,且非洲的南猿化石比较成系列。说人类起源于非洲、亚洲甚至还有欧洲,其实都是割裂开了古猿向人类进化的结果是由于年轻

的青藏高原的“逐步长高”而改变其周边环境促使古猿逐步向东向南的长江黄河流域、东南亚、印巴次大陆转移并延伸到东北非甚至欧洲这样一个整体链接反应的过程。而后来的考古发现证明,中国仅滇中及邻近地区就从1500万年前至400万年前间的开远古猿、禄丰古猿、元谋古猿、保山古猿、蝴蝶古猿到270万年前的东方人到250万年的建始人到200万年前的巫山人到170万年前的元谋人等等,还有后来从上百万年前到几十万年前到十万年前到几万年前到万年前到几千年前的古人类绵延不绝,脉络清晰,环环相扣,组成完整的人类进化链,是当之无愧的人类起源之所在。且所发现50万年到上万年之间的人类化石往往不止一处,越往后的年代无论化石的发现还是相关的遗址遍布中华大地,这些“地下史料”不得不让什么“十几万年或几万年前非洲人突然来到替代了原有人类或住民”的论调和“非洲起源论”暗然失色。相反,结合分子遗传说论证的各大洲人种基因的相同性正好证明非洲人、欧洲人并其它地方的人的来源都有一个共同的根和血脉,那就是中华人种中华血脉。如此说来,“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意义对人类来说才真正是上帝那只造人的“手”——猿进化成为人的第一推动力。 猿→人进化年代表

安全文化的概念起源及其内涵-13页精选文档

二、安全文化的概念、起源及其内涵 安全文化及其模式则是在1988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INSAG)提出的。众所周知,当今全球能源日趋贫乏,核能逐步受到各国的重视。据统计,有些国家和地区的核发电量超过总发电量的70%。但是人们至今不会忘记1979年3月美国三哩岛核电厂事故和1986年4月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安全地利用核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安全文化及其模式在核电厂成功应用,则迅速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对安全文化的极大兴趣。安全文化不断地被应用到城市防灾、减灾和一些企业安全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1991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的INSAG—4报告即“安全文化”出版物中,给安全文化定义为:“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概念,即核电厂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我国大部分专家认为:“安全文化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 安全文化是一种社会的、大众的、开放的文化,在企业中与企业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企业安全文化,即企业要把实现生产的价值与实现人的价值统一起来,以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为制约机制,以实现生产的社会价值及经济效益动力机制,建立起企业运行机制。 安全文化是一个由表面到本质,由形式到内涵结构严谨的系统。它由器物层次、制度层次、精神智能层次和价值规范层次所构成。 器物层次:包括人类因生产、生活、生存和求知的需要而制造并使用

的各种安全及防护、保护人类身心安全与健康的工具。 制度层次:包括劳动保护、劳动安全与卫生、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减灾安全、环保安全等方面的一切制度化的社会组织形式及人的社会关系网络。 精神智能层次:包括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安全哲学、安全文学、安全艺术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安全或安全管理方面的经验和理论。 价值规范层次:包括人们对安全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三、安全文化的发展及状况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近年来安全科学领域提出的一项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新对策,是安全系统工程和现代安全管理的一种新思路、新策略,也是企业事故预防的重要基础工程。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活动创造的安全生产及劳动保护的观念、行为、环境、物态条件的总和。对于现代的安全系统工程,企业的事故预防不仅充分依靠安全技术、安全工程设施等安全的硬手段,更需要安全管理、安全法制、安全教育等安全科学的软技术。但是,过去尽管做了很多工作,采取了很多措施,工业社会还是经历着各种各样的事故痛苦,在经过深刻的反省和系统科学的分析后,人们发现,在安全文化提出之前,我们在事故致因的认识中,对于“人因”的认识还存在着深层次上的欠缺,这就是:在常规认识到的人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意识以外,还应正视观念、态度、品行、道德、伦理、修养等更为基本和深层的人文因素和人文背景。这些因素的全面归纳,就是人的文化,人类的安全文化,她全面、深刻地影响着人的观念、思维和行为,从而形成客观的物态和环境的安全质量。

物流的起源和发展 (1)

物流的起源和发展 1.物流的起源 年,美国少校琼斯·贝克认为“那个与军备的移动和供应相关的战争艺术的分支就叫物流”年,美国营销学家阿奇·萧在《市场分销中的若干问题》一书中首次提出而物流的概念。年,威尔德在《农产品的市场销售》中指出,市场营销的效用包括时间效用、场所效用、所有权效用和营销渠道的概念,从而肯定了物流在创造产品的市场价值中的时间价值及场所价值中的重要作用。 年,克拉克在《市场营销管理》中将市场营销定义为:影响商品所有权转移的活动和包括物流的活动。 年,美国销售协会对物流进行了定义:物流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从生产地点到消费地点的流动过程中,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 年,美国韦伯斯特大词典将后勤定义为:军事装备物资、设施与人员的获取、供给和运输。年,美国空军在一份学术报告中对后勤学的定义是:计划和从事部队的输送、补给和维修的科学。日本将引进的后勤学译为“兵站学”,将其含义表述为:除了军需资料的订购、生产计划、采买、库存管理、配给、输送和通用外,还包括规格化、品质管理等军事作战行动所必须的资材管理。 年,美国出版的《后勤工程与管理》中引用了美国工程学会对后勤学的定义:对于保障的目标、计划及其设计和实施的各项要求,以及资源的供应和保持等有关管理、工程与技术业务的艺术与科学。 2.物流的发展阶段 国外物流发展阶段 ○1物流初级阶段(20世纪50年代前后):实物分销 ○2物流开发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经济学界和实业界对物流的重要性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并推动了整个经济社会的物流开发。这一时期,改进物流的工作主要在企业内部进行。尽管在包装、装卸、保管、运输、情报信息等方面实现了局部合理化,但由于缺乏从整体上研究开发物流系统,各部门、行业、

浅析智慧物流未来发展趋势

浅析智慧物流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在我国供给侧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以先进物流技术为基础的智慧物流,其共享协同的理念符合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传统物流转型 升级的不可抵挡趋势。虽然我国现阶段智慧物流发展前景较为乐观,但是存在的 问题也不容忽视,如何利用智慧物流最大限度地“降本增效”,已经成为现阶段迫 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智慧物流;未来;发展趋势 1 智慧物流的基本含义与功能 1.1智慧物流的基本内涵 智慧物流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支柱,在物流的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及信息服务等各个环节实现系统感应、整体剖析迅速处理以及对 本身的调整,实现物流规整智慧、发觉智慧、革新智慧和系统智慧的当代归纳性 物流系统。 1.2智慧物流的基本功能 感知功能:采用各种领先技术获得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及信息服务等各个步骤的大批信息;及时完成数据汇集,使各方能确切掌控 货物、车辆和仓库的信息。 规整功能:既感知智慧之后把收集的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数据中心,用于数 据归档,搭建庞大的数据库。按部就班后加入新数据,使各类数据按需求工整, 实现数据的联系性、开放性及动态性;规范数据和过程,促进跨网络的系统整合。 智能分析功能:应用智能化的模拟器模式等办法解析物流难题。依据难题作 出暂时认定,并在施行流程中不断印证难题,察觉新难题,在系统运行中做到理 论与施行相结合。系统会自动调用原有经验数据,随时随地察觉物流作业活动中 的缺陷或者脆弱步骤。 优化决策功能:联合特殊需求,依照各样的情形来评价成本、时间、质量、 服务、碳排放和其他标准,评价基于或然率的风险行预定解析,联合拟定决议, 提议最合理有效的处理方法,使作出的决议更加精确科学。 系统支持功能:系统智慧集结呈现于智慧物流并不是分别自立,截然不同的 各个步骤自动运行,而是每个步骤都能互相关联,互通有无,同享数据,改良资 源配置的系统,从而为物流各个步骤提供最强大的系统支持,使各环节协作、协调、协同。 2 目前钢铁企业物流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2.1物流管理比较分散,缺乏整体规划 我国大多数钢铁企业由于自身运营模式、历史原因以及管理体制方面的影响,致使物流资源和各种运输资源集中程度不足。尽管都设置了独立运输部门以及仓 储部门,可是整体规划能力较低,物流管理还没有完全改变以前分管各片的管理 模式,所有物流环节均处于相互分割的状态,浪费了很多资源,并且增加了不少 无效作业环节,相关信息无法顺利流通,导致物流综合效率比较低。比如销售、 采购以及生产环节均设置了独立物流部门,同时职能性质比较相近的各个物流部 门因为不同环节之十分独立所以是相互隔离的,部门各自为政,销售物流、生产 物流以及供应物流也处于分割撕裂状态,经常出现集中卸车或者是压库等现象。

国外物流发展特点及启示

国外物流发展特点及启示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作者:佚名日期:2009年05月21日访问次数:???经济界广泛关注的现代物流,其发展水平正成为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中的物流,已成为推动“无国界世界”的强大动力和构筑区域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因而备受国内外政府和企业界的重视,纷纷组织和整合多方面力量全面推进现代物流的发展。???一、国外物流发展特点???分析国外物流发展的经验与特点以及研究重点,应该说各有千秋,典型的是美国和日本,欧洲基本与美国相似。???美国强调企业“物流管理???经济界广泛关注的现代物流,其发展水平正成为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特别是经济全 球化中的物流,已成为推动“无国界世界”的强大动力和构筑区域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因而备受国内外政府和企业界的重视,纷纷组织和整合多方面力量全面推进现代物流的发展。 一、国外物流发展特点 分析国外物流发展的经验与特点以及研究重点,应该说各有千秋,典型的是美国和日本,欧洲基本与美国相似。 美国强调企业“物流管理”:美国作为物流理念的发源地,其物流研究、设计和技术开发一直处于世界前沿,有十分成熟的物流管理经验和发达的现代物流。特别是商贸流通和生产制造企业十分重视现代物流能力的开发。从二十世纪50年代物流发展初期的“实物配送”(PhysicalDistribution)阶段,到80年代的“物流”(Logistics)阶段,再到当今的供应链管理阶段(SupplyChainManagement),一直将物流战略作为企业商务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予以高度重视,因此物流理念在企业广为普及。物流管理作为支持企业商务战略而对材料、在制品和库存成品的流通加以控制的系统设计和行政管理,成为企业物流行政主管(ChiefLogisticOfficer,即CLO)的核心责任。因此美国十分重视企业物流管理,可以说美国的物流发展史是一部以企业物流管理发展为核心的历史,一直是在企业不断追求产品和服务竞争力以完善物流战略的基础上不断推动美国物流的发展。整个物流的发展始终是围绕企业物流管理理念的升级和物流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向前发展。这从美国物流领域权威民间组织机构称呼的演变足以说明这一点。美国从60年代物流发展初期的权威组织机构名称“国家实物配送管理委员会”,即“NationalCouncilofPhysicalDistributionManagem ent,简称NCPDM),到1988年改为物流管理委员会(CouncilofLogisticsManagement,CLM),其灵魂一直是“物流管理”,目前该委员会仍然是全世界物流领域最为权威的组织机构。 日本强调社会“物流系统”:作为现代物流发展后起之秀的日本,自从1963年从美国引进“物流”概念后,即开始受到企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70年分别成立了日本物流管理协会(JapanLogisticsManagementAssociation,即JLA)和日本物流管理委员会(JapaneseCouncilofLogisticsManagement,即JCLM),1992年6月10日两个组织合并设立日本物流系统协会(JapanInstituteofLogisticsSystems,即JILS)。日本主要突出了“物流系统”的观念,强调从社会角度构筑人性化物流环境,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延伸内容至与物流相关的交通系统等领域,突出物流作为社会功能(SocialFunction)系统对循环型社会发展的贡献。这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企业的行为空间,因此政府在整个物流发展方面的推动作用十分显着,规划引导力度较大。1997年4月日本政府出台了第一份物流策略方面的政策文件,即《综合物流施政大纲》,提出在2001年前各相关政府部门协调一致,共同完成三大目标:一是向亚洲、太平洋地区提供最便利和高度魅力的物流服务;二是以不妨碍产业布局竞争力水平的成本,提供物流服务;三是解决好与物流相关的能源问题、环境问题以及交通安全问题。在通过几年努力三大目标取得一定进展的基础上,2001年7月6日日本国会又通过了《新综合物流施政大纲》,指出如何加强国际竞争力,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新形势;如何加强环保,构筑循环型社会;如何开发现代信息技术,促进物流事业发展;如何发展物流业,满足国民的需求,与国民生活相和谐等四个问题,确定了今后5年的奋斗目标,即创建符合日本经济社会要求的新物流体系,从提供不亚于国际水平的物流服务目标出发,全方位推进各项施政措施,通过降低物流成本等措施,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市场。同时,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政府要在提高物流效率,提供方便、快捷的物流服务方面狠下工夫,努力创建一个能减轻环境负担的新的物流体系和可循环型的新社会。 事实上,作为现代意义上的物流,只是在信息技术发展提供了技术可能性背景下才发展的,至今其实没有多少年的历史。美国是在1988年真正开始走向现代物流的,而日本也是在1992年开始的。例

语言的起源问题是语言学理论中的一个老问题

语言的起源问题是语言学理论中的一个老问题。这里所说的语言的起源,既不是指小孩生下来后怎样学会说话,也不是指汉语、英语、法语等任何一种具体语言的形成,而是指整个人类怎样开始说话。这个问题太大了,也太难了。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学者绞尽脑汁探索人类语言起源的奥秘。但因收效不大,所以有些人就想回避这个问题。比如一百多年前,巴黎语言学会在会章里就宣布:“本会……不接受任何关于语言起源……的报告。”倒是挺干脆的。 当然,区区一个章程,不会也不可能阻止人们对语言起源问题的探索。人们总在想:世上万事万物无不有个发生发展的过程,而且作为掌握语言的人类本身都是从猿猴变来的,那么语言也应该是从什么个玩意儿变来的。再说,作为语言科学的研究对象,如果人们对语言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都是一笔糊涂账,那么语言学的其他许多重要问题,恐怕也难以交待清楚。正因为如此,所以语言起源的探讨和研究从未停止过。科学家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学说。其中在语言学史上影响比较大的有以下几种。 有人提出“拟声说”,认为人类是用模仿事物声音的办法形成语言的。这些人注意到了人类语言的声音特性,这是可取的,而且许多语言的确都有数量多少不等的拟声词。比如汉语“猫”(māo)、“鸭”(yā)等,大概是通过模仿这两种动物的叫喊声来命名的。但是在任何一种语言中,拟声词都占极少数,那些不发声音的事物的名称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另外,有些词在甲语言里是拟声的,而在乙语言里却不一定拟声,这用拟声说就不好解释了。汉族人常说:“‘吱妞’一声,门开了。”这个“吱妞”应该算作拟声词了吧?可是几年前曾经有一个学汉语的外国留学生问我:“老师,我仔细地听开门关门的声音,怎么也听不出‘吱妞’(zīniū)的声音来,怎么回事?” 有人主张“感叹说”,认为人类最初的词都是表达感情的。这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各民族的语言中都有感叹词的缘故,比如汉语中的“哎呀”、“哼”、“噢”等等都属这一类。但是,各种语言中那些占绝大多数的不表示感叹的词又是怎么产生的呢?这种理论注意到了语言与人类感情表达之间的关系,这是对的,但用这种理论来解释整个人类语言的起源,却是站不住脚的。 有人倡导“契约说”。比如人们感到需要给某个东西起名了,就在一块儿讨论一番,取得一致意见,这个叫“树”,那个叫“石头”等等,于是“树”和“石头”这类词就这样产生了。看来,主张“契约说”的人是从人类交际的需要来考虑语言的起源的,而且也认识到了语言的约定俗成性质,这在几百年前是可贵的。但这里也有个问题不好说清楚:人们最初约定时所用的词语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还有人主张“手势说”,也叫“身势说”。他们看到人在说话时常常用手来比划,甚至还带有身势动作,于是就猜想,大概语言是从手势发源的。不错,手势的确是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甚至还是聋哑人主要

“数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数学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简单地说,是研究数和形的科学。 由于生活和劳动上的需求,即使是最原始的民族,也知道简单的计数,并由用手指或实物计数发展到用数字计数。在中国,至迟在商代,即已出现用十进制数字表示大数的方法;又至迟至秦汉之际,即已出现完满的十进位值制。在成书不迟于1世纪的《九章算术》中,已载有只有位值制才有可能的开平、立方的计算法则,并载有分数的各种运算以及解线性联立方程组的方法,还引入了负数概念。刘徽在他注解的《九章算术》(3世纪)中,还提出过用十进小数表示无理数平方根的奇零部分,但直至唐宋时期(欧洲则在16世纪S.斯蒂文以后)十进小数才获通用。在这本著作中,刘徽又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逼近圆周长,成为后世求圆周率更精确值的一般方法。虽然中国从来没有过无理数或实数的一般概念,但在实质上,那时中国已完成了实数系统的一切运算法则与方法,这不仅在应用上不可缺,也为数学初期教育所不可少。至于继承了巴比伦、埃及、希腊文化的欧洲地区,则偏重于数的性质及这些性质间的逻辑关系的研究。早在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中,即有素数的概念和素数个数无穷及整数惟一分解等论断。古希腊发现了有非分数的数,即现称的无理数。16世纪以来,由于解高次方程又出现了复数。在近代,数的概念更进一步抽象化并依据数的不同运算规律而对一般的数系统进行独立的理论探讨,形成数学中的若干不同分支。 开平方和开立方是解最简单的高次方程。在《九章算术》中,已出现解某种特殊形式的二次方程。发展至宋元时代,引进了“天元”(即未知数)的明确观念,出现了求高次方程数值解与求多至四个未知数的高次代数联立方程组的解的方法,通称为天元术与四元术。与之相伴出现的多项式的表达、运算法则以及消去方法,已接近于近世的代数学。在中国以外,9世纪阿拉伯的花拉子米的著作阐述了二次方程的解法,通常被视为代数学的鼻祖,其解法实质上与中国古代依赖于切割术的几何方法具有同一风格。中国古代数学致力于方程的具体求解,而导源于古希腊、埃及传统的欧洲数学则不同,一般致力于探究方程解的性质。16世纪时,F.韦达以文字代替方程系数,引入了代数的符号演算。对代数方程解的性质的探讨,则从线性方程组导致行列式、矩阵、线性空间、线性变换等概念与理论的出现;从代数方程导致复数、对称函数等概念的引入以至伽罗瓦理论与群论的创立。而近代极为活跃的代数几何,则无非是高次联立代数方程组解所构成的集体的理论研究。 形的研究属于几何学的范畴。古代民族都具有形的简单概念而往往以图画来表示,形之成为数学对象是由工具的制作与测量的要求所促成。规矩以作圆方,中国古代夏禹治水时即已有规、矩、准、绳等测量工具。《墨经》中对一系列的几何概念,有抽象概括,作出了科学的定义。《周髀算经》与刘徽《海岛算经》给出了用矩观天测地的一般方法与具体公式。在《九章算术》及刘徽注解的《九章算术》中,除勾股理论外,还提出了若干一般原理以解多种问题。例如出入相补原理以求任意多边形面积;阳马鳖臑的二比一原理(刘徽原理)以求多面体的体积;5世纪祖暅提出“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的原理以求曲形体积特别是球的体积;还有以内接正多边形逼近圆周长的极限方法(割圆术)。但自五代(约10世纪)以后,中国在几何学方面的建树不多。中国几何学以测量与面积体积的量度为中心,古希腊的传统则重视形的性质与各种性质间的相互关系。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建立了用定义、公理、定理、证明构成的演绎体系,成为近代数学公理化的楷模,影响及于整个数学的发展。特别是平行公理的研究,导致了19世纪非欧几里得几何学的产生。欧洲自文艺复兴时期起出现了射影几何学。18世纪,G.蒙日应用分析方法于形的研究,开微分几何学的先河。C.F.高斯的曲面论与(G.F.)B.黎曼的流形理论开创了脱离周围空间以形作为独立对象的研究方法;

物流管理试题十及答案

物流管理试题十及答案 一、判断题(共10个小题,每题1分;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对错,对的打钩,错的打叉) 1、物流起源于美国,而我国的物流引自日本() 2、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业区别于传统物流业最明显的特征() 3、物流成本管理就是管理物流成本() 4、包装最主要的作用是为了使商品美观,吸引顾客() 5、物流系统的各个环节均达到了最优,则整个系统一定是最优的() 6、占物流成本主要部分的是配送的成本,而不是运输的成本() 7、物流各环节中,直接和顾客接触的环节是配送() 8、电子商务的三种运作模式中,B to C指企业和顾客间的商务来往() 9、生产和流通中产生的排泄物的全部构成企业的废气物物流() 10、条码的原理为黑色条和白色条对光的反射率及它们的宽度都不相同() 二、单项选择题(请将答案填在下面的表格内。共10个小题,每题1分.) 1、通过提供资源、能源、设备、劳力等手段对某一系统发生作用,统称为外部环境对物流系统的() A 输入 B 输出 C 处理 D 物流服务 2、为组织一个企业生产所需要的物品供应而进行的物流活动称为() A 供应物流 B 生产物流 C 销售物流 D 回收及废气物物流 3、企业的供应物流和社会物流的衔接点是() A 采购 B 运输 C 仓储 D 供应 4、MRP是指() A 物料需求计划 B 制造资源计划 C 精益生产 D 分销需求计划 5、DRP是指() A 物料需求计划 B 制造资源计划 C 精益生产 D 分销需求计划 6、集装箱船舶的装载能力通常以能装多少个()为衡量标准。 A TEU B TAU C TEC D NEU

7、国际运输中可以做到直达“门到门”运输的方式是() A 航空运输 B 海洋运输 C 铁路运输 D 公路运输 8、国际物流运输中采用最广泛的一种运输方式是() A 航空运输 B 海洋运输 C 铁路运输 D 公路运输 9、全球范围内统一以()作为代码标识。 A EAN-8 B UPC-A C UPC-E D EAN/UCC-13 10、销售时点信息系统的英文简称是() A EDI B EOS C POS D GIS 三、项选择题(共10个小题,每题2分;每题有若干个正确选项,选出正确选项填入下表,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1、现代物流业的行业组成包括() A 交通运输业 B 仓库业 C 通运业 D 配送业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流所要“流”的对象是一切物品,包括有形和无形物品 B 只有物品物理位置发生变化的活动,如运输、搬运、装卸等活动才属于物流活动 C 物流不仅仅研究物的流通与储存,还研究伴随着物的流通与储存而产生的信息处理 D 物流是从某个企业原材料的供应、储存、搬运、加工、生产直至产成品的销售整个过程 3、下列情况中()属于不合理运输 A 单程空驶 B 舍近求远 C 无效运输 D 长途联运 4、物流生产率通常包括() A 实际生产率 B 利用率 C 行为水平 D 成本和库存 5、运输的质量标志有() A 完好 B 正点 C 运力 D 经济 6、配送中心按其专业化情况可分为() A 专业配送中心 B 柔性配送中心 C 刚性配送中心 D 特殊配送中心

智能物流发展状况_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_张军杰

Logistics Sci-Tech 2011.3 收稿日期:2010-11-04 作者简介:张军杰(1977-),男,湖北武汉人,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光纤通信技术和网络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物联网技术、物流技术。 物流科技2011年第3期Logistics Sci-Tech No.3,2011摘要:介绍了智能物流的概念、关键技术、发展动力及发展趋势,分析了国际国内智能物流的发展状况以及影响我国智能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我国智能物流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智能物流;发展状况;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3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key technologies,developing power and trend of intelligent logistics,analyzes the de -velopment status of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intelligent logistics and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China's intelligent logistics,fi -nally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logistics in China. Key words:intelligent logistics;development status;influential factors;countermeasure 1 智能物流的概念及趋势1.1智能物流的概念 智能物流是基于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流通和信息管理技术,完成包括运输、仓储、配送、包装、装卸等多项基本活动的货物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移动的整个过程,为供方提供最大化利润,为需方提供最佳服务,同时消耗最少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保护好生态环境的整体智能社会物流管理体系。智能物流主要特征为:多元化的数据采集、感知技术;泛在网络支撑下的可靠传输技术;基于海量信息资源的智能决策、安全保障及管理技术[1]。 1.2智能物流的关键技术 智能物流的关键技术从宏观层面讲包括:物流实时跟踪技术;网络化分布式仓储管理及库存控制技术;物流运输系统的调度与优化技术;物流基础数据管理平台和软件集成技术。从微观层面来看,智能物流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低功耗、大容量、读写等效的电子标签,多电子标签的防冲突技术;低成本、小型化、嵌入式、可密集部署的高效读写器;中间件的数据处理和安全性技术;规模化应用的网络服务构建技术;面向开环应用的系统集成技术;RFID 技术与无线传感技术等其它技术的融合等[1-2]。 1.3智能物流的发展动力 智能物流是物流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发展智能物流的动力是多方面的,归结如下:网络经济、电子商务以及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对物流提出新要求;更多的企业开始寻找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市场竞争加剧,优化供应链各个环节,加快产品流通变得更为重要;后金融危机时代,物流市场竞争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国家和各级主管部门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1.4智能物流的发展趋势 智能物流是智能交通系统的基础上电子商务化运作的物流服务体系。它通过智能交通系统解决物流作业的实时信息采集,并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通过在各个物流环节中的信息传输,为物流管理者和用户提供详尽的信息和咨询服务;在电子商务的运营环境下,为客户提供增值性的物流服务。智能物流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4.1加快反应速度和降低服务成本 快速反应已经成为物流发展的趋势之一。传统物流做法将加快反应速度变成单纯对快速运输的一种要求,但在需求方对速智能物流发展状况、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Status,Influential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telligent Logistics 张军杰1,2 ZHANG Jun-jie 1,2(1.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09;2.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光纤通信技术和网络国家重点实验室(筹),湖北武 汉430074)(1.School of Management,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9,China;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ptical Communica -tion Technologies and Networks Wuh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Wuhan 430074,China) 誗理论研究誗 文章编号:1002-3100(2011)03-0062-03 62

关于儒家起源的三个问题

2005年2月社科纵横Feb,2005 总第20卷第1期S OCI A L SCIE NCES RE VIEW VO L.20NO.1?哲学与史学? 关于儒家起源的三个问题 马得禹 (兰州大学中文系 甘肃兰州 730000) 【内容摘要】儒家的起源问题从汉代至今研究者颇多,也有些争议。纵观古今,到目前为止,所涉及到的有这样三个问题:一是“儒”的来源问题;一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来源问题;一是关于儒家创始人的问题。 【关键词】儒家 起源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5)01-0110-02 关于儒家的起源,研究者已多有论述和考证。笔者认为所涉及到的问题无非有这样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儒”的来源问题;一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来源问题;一是关于儒家创始人的问题。其中第一和第二个问题绝大多数学者的观点都是一致的,本文将作以总结性的阐释。第三个问题是有所争议的,本文试图通过历史推测,作以重新阐释。 一、关于“儒”的来源 关于“儒”的来源是从“儒”字的含义和“儒”所代表的人物的身份两方面去研究的。《周礼?天官?太宰》郑玄注曰:“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周礼?地官?大司徒》郑玄注曰:“儒,乡里教以艺者。”《礼记?儒行》孔疏引郑玄《三礼目录》又云:“儒之言优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又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广雅?释古》曰:“儒,柔也”。许慎《说文解字》说:“儒,柔也,术士之称。”杨雄《法言?君子》称:“通天地人曰儒”,《风俗通义》称:“儒者,区也,言其区别古今”。唐?颜师古注《汉书?司马相如传》称:“凡有道术者皆为儒”。章太炎说,“儒”作“需”,是求雨的巫师;胡适在《原儒》中说,儒是“殷商的教士”,以“治丧相礼”为业。从古人对“儒”的解释来看,“儒”指一类人,根据众多解释认为其性格是“濡”,那么他在当时的身份以及其适合的职业应当是私家讲学的私学之师,讲学者最初是官方的,官方讲学之人一般称为“师”,《周礼?天官?太宰》郑玄注云:“师,诸侯师氏有德行以教民者”。“儒”字始见于《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清人刘宝楠解释为“儒为教民者之称”,又说:“子夏于时设教,有门人,故夫子告以儒之道”。这些解释都是从古代典籍中对“儒”的字面上的解释而推断出的它的名称的涵义及身份,那么其来源又是什么呢?也就是说在“儒”字产生之前,这类人应该是干什么的。除对“儒”的字面解释之外,是要通过他的外在特征去探求他的源头,古人所注重的“衣、食、住、行”其中放在首位的是“衣”。那么,可以根据他们的服饰再进行推断。春秋以来有“儒服”一词出现,如《墨子?公孟》:“公孟子戴章甫, 忽(笏),儒服而以见墨子”;《庄子?田子方》托言鲁哀公称“举鲁国而儒服”,《说剑》又记庄子欲“儒服而见(赵)王”;《礼记?儒行》托言孔子与鲁哀公的对话是讨论关于“儒服”的问题;荀子攻击儒者,以“逢衣博带”的服饰为言。《后汉书?儒林传》注曰:“儒服,谓章甫之冠,逢掖之衣也”。《礼记?儒行》郑注:“逢,犹大也,大掖之衣,大袂禅衣也。此有道艺者所衣也”。《列子?黄帝》称孔子为“逢衣徒”,向秀注:“儒服宽而长大”。据学者考证,“章甫”是殷代的冠饰,为高高的儒冠;“绅”是扎着宽宽的大布带子; 笏”,就是在腰带上插着笏板。这种穿着打扮是殷代主持祭祀的巫师们穿的。衣服都有着一定的象征意义,儒者的服饰来源于史巫的服饰,而且他们在身份性质上有相通之处,都是有道艺之人,并且孔子还说:“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也”(见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中的一篇《要》)。殷代的统治阶层是以“神” 为本的,神的启示及其相关原则在王事活动的一切领域中有着决定性的控制作用,如《礼记?表记》中所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巫师是人与神之间的桥梁,可见其作用之大,地位之高,对知识的统治权也掌握在他们手中。在周灭商之后,统治阶层主导精神也由“神本”转向“人本”,掌握知识的群体的地位也随之下降,其中一些人也失去以往的官职从而成为私学的传授者,而他们的服饰并没有改变。这就是儒者与史巫的源流关系。 二、关于儒家思想的来源 儒家具有系统思想是从孔子之后才开始的。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是“仁”、 “礼”、 “道”。孔子曾自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孔子还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孔子的主张是仁,但他用仁来释礼,而且在礼的框架内去阐述他的仁,可见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仍然是“礼”,也就是说儒家思想的来源便是“礼”了。关于“礼”的产生,一般认为在三代以前,这是以一些考古发现的礼器得到证明的,到了夏商周三代,礼逐渐成熟完善。在三代以前的原始社会,人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进行着单纯地为自己的生存而劳动,用暴力的手段获取猎物,在内部表现为一种原始的共产主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农耕的出现,原始部落逐渐分化,出现了基本的社会单位家庭,并且伴随着私有制的出现,作为统治者要管理很多家庭组成的国家,其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就是“礼”。“礼”产生于人的意识形态,是人的一种文化现象,如《礼记?礼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焚黍捭豚,汗尊而杯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礼”是一种仪式,它起源于祀神,古人对天、地、祖先都要祭祀,祭祀时要举行各种仪式,这种活动便是礼的起源。后来统治者为了能牢固地统治人民,利用原始宗教,将自己的意志归结于上天,认为自己是天子,代天行事,当然非常注重祭天。关于像天一类的人无法解释的现象都显得很神秘,于是就产生了各种神,通过祭祀来达到敬神祈福的目的。人们对于祖先也是非常崇拜的,因为要繁衍后代,所以要经常祭祀祖先。统治者将这些祭祀活动时举行的仪式制度化,便形成了礼制。使之形成一种规范来约束人民,它是一支无形的力量,使人们的生活形成一种秩序,从而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在生产力不断发展提高的过程中,上层社会对财富的追求越来越强烈。社会的发展从蒙昧到野蛮,由野蛮到文明,贪欲成为发展的动力。在原始社会末期,财富的积累,导致无度的掠夺和厮杀,氏族制度已无能为力,社会失去控制,面临着一场巨大的危机,统治阶层开始考虑,怎样才能使社会规范化、秩序化。当然一个社会的运转光靠暴力是不行的,于是作为祭祀鬼神时的仪式经过规范化形成了礼制。礼制之所以能成为早期社会秩序的支柱,是与周代建立之后,否定“神本”重 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