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耳聋的研究和治疗

遗传性耳聋的研究和治疗

遗传性耳聋是指由遗传基因突变所致的耳聋。据统计,全球4000万人口患有耳聋,其中20%~25%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族组成的大国,各地方、不同族群之间的遗传音感差异很大,因此遗传性耳聋也是我国最常见的聋病类型之一。本文将探讨遗传性耳聋的现状、诊断、治疗等话题。

一、遗传性耳聋的分类

遗传性耳聋可分为两大类:非综合征性遗传性耳聋和综合征性遗传性耳聋。

非综合征性遗传性耳聋又分为两种类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综合征性遗传性耳聋则是一种遗传、发育、代谢上的复合症,是由多个突变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如米特·沃恩综合症、乌谷病、Pendred综合症等。

二、遗传性耳聋的诊断

遗传性耳聋的诊断有许多方法,主要有DNA测试、听力情况

评估、家族史调查等。其中,DNA测试是最主要的检测方法之一。目前,已有许多的遗传基因与耳聋相关,在检测耳聋基因方面也

有一些比较成熟的方法,如PCR扩增、基因芯片、基因测序等技术。通过DNA测试,不仅可以确定患者是否携带耳聋基因突变,

还可以明确遗传类型,并为后续的临床治疗提供较可靠的依据。

三、遗传性耳聋的治疗

截至目前,遗传性耳聋仍是无法根治的疾病。一些药物、手术

等治疗方法仅适用于一些特定类型的耳聋。但是,科学家们在探

索新的治疗方案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1、基因治疗

在此之前,科学家们已经研究出了一种基因修复技术,可以使

听觉神经细胞继续产生新的毛细胞。这一技术还处于试验阶段,

但是科学家们认为,这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2、干细胞治疗

干细胞治疗是一种利用干细胞重建听神经的治疗方法,通过将干细胞注入到耳中,将其转化为听神经细胞,从而恢复听力。干细胞治疗目前已经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成功,但是仍需在人体实验中进行进一步研究。

四、遗传性耳聋的预防

遗传性耳聋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进行严格的遗传咨询和检查,及早诊断患者的耳聋情况,更好地进行辅助听力治疗,对于遗传耳聋的预防和治疗十分关键。此外,孕妇还需注意保持良好的健康饮食习惯,避免一些孕期药物和化学品的接触等,以最小化胎儿体内突变发生的可能。

总之,遗传性耳聋是一种常见疾病,其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但是治疗方法的复杂性和耗费时间的长短,使得获取治疗成果需要更长的时间。虽然这些方法目前尚未最终证实其有效性,但这些方法的发展表明,科学家正在不遗余力地向着治疗遗传性耳聋的目标迈进。而在放眼未来的同时,人们也应该更加重视遗传性耳聋的防范,共同为预防和治疗遗传性耳聋而努力。

遗传性耳聋简介

遗传性耳聋包括非综合征性耳聋(nonsyndromic hearing impairment,NSHI)和综合征性耳聋(syndromic hearing impairment,SHI)。NSHI是指除听力受损外基本无其他异常,SHI是指听力障碍只是构成全身多处临床症状之一的遗传综合征。 几乎所有NSHI和绝大部分SHI是孟德尔单基因遗传病,极少数NSHI和SHI是母系遗传的线粒体基因突变引起的,极个别罕见的SHI是由于大的染色体异常。发达国家60%的耳聋由遗传缺陷引起,新生儿重度以上的先天性耳聋一半是遗传因素所致。遗传性聋具有非常高的遗传异质性,据估计NSHI耳聋基因可能超过100个,SHI基因可能更多。 另外,老年性聋是多基因遗传病,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近5 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遣传学的迅猛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完成及生物信息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出现,耳聋的基因研究取得了飞速发展。 一、遗传性非综合征性耳聋(NSHI) 非综合征性耳聋(NSHI) -般只表现单一的听觉症状。NSHI按遗传方式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遗传及线粒体遗传。在学语前NSHI 的致病因素中,遗传因素占50%~60%,其中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占75%~80%,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占20%~25%,X连锁遗传占1%~1.5%。 常染色体显性、隐性和X连锁遗传性耳聋分别以前缀DFNA、DFNB和DFN表示,根据定位的先后次序分型。有些基因位点有两个致聋基因,有些致聋基因与常染色体显性和隐性遗传NSHI都有关。在这些已克隆的耳聋基因中,最重要的基因是GJB2 (Cx26)基因,约so%的非综合征性耳聋病人是由该基因突变引起的。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NSHI (DFNA) 在非综合征性耳聋中,DFNA占15%~20%,绝大部分表现为学语后进行性感音神经性聋。DFNA1和DFNA6首先出现低频听力减退,其余以高频听力减退开始,逐渐发展为所有频率中一重度聋;DFNA3、DFNA8和DFNA12表现为学语前中一重度聋,听力保持稳定或轻微进行性下降,其余类型听力减退与年龄和频率有关,1000Hz以上频率每年T降1~5dB,1000Hz以下频率每年下降0. 2~0.5dB。我国学者夏家辉等克隆出了DFNA2的致病基因GJB3。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NSHI (DFNB) DFNB约占NSHI病人的80%,绝大部分表现为学语前非进行性重度以上的感音神经性聋。接近一半的DFNB患者是GJB2 (Cx26)基因突变,该基因在高加索人种中的突变热点是第35位氨基酸(鸟苷酸)缺失(命名为35deIG)。但该突变的频率在不同地区的白种人中也有较大变化,在欧洲地区,35delG占GJB2突变从28%~88%不等,北欧最低,从中欧向南欧逐渐增高。北欧人口中35delG的杂合突变携带率为1/75,而在南欧为1/35,即35delG的携带率随地域有很大变化。在犹太人种中,GJB2基因最常见的突变是167delT。在日本人中,最常见的突变是235delC。在不同人种中GJB2基因的突变热点被认为是先证者效应(founderef-fect),即由共同的祖先遗传下来。国内郑文波等报道来自浙江的耳聋病人GJB2基因235delC占总突变率的76%;王萍等报道235delC在东北散发先天性聋病人中的突变率为33.0%,在遗传性先天性聋中为26. 7%。DFNB1基因GJB2在儿童语前聋中占20%,在儿童NSHI中占40%。PDS突变的DFNB4患儿中50%表现有前庭导水管扩大,而内听道、耳蜗、前庭、中耳、听骨链无异常。该类突变在儿童先天性聋中占10%。

先天性聋哑

先天性聋哑 先天性聋哑,是一种常见的单基因隐性遗传性疾病。本病的一对致病基因中,一个是父方传给的,另一个是母方传给的。先天性聋哑患者都携带有一对致病基因。如果均有致病基因携带者两人互相婚配,其子女就有四分之一的可能是是先天性聋哑患者。如果父母双亲都患有先天性聋哑,互相婚配,如果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的基因型均为纯合子,则子女一定患病,如果均为杂合子,子女患病概率为四分之三。 目录 1症2症-病因3症-临床表现4症-诊断5症-治疗6症-预防 症 聋哑症(deafmutism)通常说的聋哑症就是听觉与语言障碍兼有的病症。凡出生后或处于幼儿时期便有严重耳聋,不能听到说话的声音,以致无法学说话,或者初步学会说话,又因耳聋重新丧失说话能力者,都叫聋哑症。聋哑人不会说话,并不是语言系统的中枢部分或末梢部分有什么病变,而是由于听力障碍使之失去模仿学习的可能;丧失听到和辨别语言的能力;也就无法自我校正。聋是因,哑则是结果。 症-病因 引起聋哑症的原因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 1、先天性聋哑:是指出生以后即已有的听力障碍。原因可能是儿童在母体胚胎期听觉器官发育不全或没有发育。这常同时伴有头面部或其它部位的发育畸形,与遗传有关。患儿出生后常被发现有耳部畸形,如小耳、耳廓缺失、外耳道闭锁。这种仅有外耳道或中耳畸形的的病人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可以通过手术使听力得到提高,如果内耳发育异常,则表现为感音神经性耳聋,治疗方法是可以植入人工耳蜗。 另外,发生先天性耳聋的原因是在胚胎期母体受到了病毒感染和耳毒性药物的治疗,从耳影响了胎儿听觉系统而

聋哑症的病因 致先天性耳聋。能借母体影响到胎儿听觉的病毒有流行性感冒病毒、腮腺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风疹病毒等。 除此之外,即使胎儿在母体发育正常,母亲妊娠期健康情况良好,既没有伤风感冒亦没有用过什么药物,新生儿仍有发生先天性聋的可能。那就是在生产期前后发生的病变、如难产、早产、缺氧、妊娠高血压等情况,它们可能影响到了耳蜗发生听力障碍。另外,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及从母体感染梅毒螺旋体都可造成先天性耳聋。 2、后天性耳聋症:是指出生时听觉器官没有毛病,后来因为各种原因使听力损害,从而听不到别人说话或者虽初步学会了一些语言,但因耳聋后长期不用而逐渐遗忘,最终形成的聋哑。造成后天性聋的原因包括耳毒性药物的损害、创伤、传染病聋等。 症-临床表现 听力障碍 双侧严重耳聋,听不见一般声音,故对声响无反应。有的存在残余听力或可听到汽笛、雷鸣、放炮等声音,虽不会说话,但哭笑声正常。对幼儿时期的聋哑有时难以鉴定,年龄越小,困难越大。聋哑儿的主要症状是耳聋,但许多聋儿尚具有一定残余听力,能对外界响声做出反应。所以,往往到了学说话时仍不会说话,才发现耳聋。因此,优生优育,加强孕期和婴幼儿保健与医疗监督,是一项长远的有战略意义的措施。早期发现聋儿,是减少聋哑儿的重要方面。一般年满周岁的孩子不会说话就要引起重视。2-3岁以前,发现耳聋并及时治疗是相当关键的。 症-诊断 听力检查 包括详细询问病史(妊娠情况、出生情况、家庭史、应用耳毒性药物史),必要时作其它全身检查。耳部检查多属正常,即或存在病变,其程度也在听力情况不相符。此外,须注意腺样体是否肥大,鼓室有无积液。 听力检查:根据不同的年龄,可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查。对婴儿可用击掌铃声等突发声响测验,或用客观测听法,如听性脑干反应(ABR)、声阻抗测听等。对较大儿童或成人可用语言、音叉和纯音测听等进行检查,应尽早确定患儿是否有残余听力,以便配戴助听器,使患儿听到声音,进行语言训练。 前庭功能检查:聋人的前庭功能常有损害,先天性内耳发育异常者如仅限于耳蜗,则前庭功能良好,后天性者病变常侵犯全迷路,前庭功能亦常丧失。 症-治疗

2022听力筛查及基因检测在遗传性耳聋诊疗中的应用进展全文

2022听力筛查及基因检测在遗传性耳聋诊疗中的应用进展(全文) 摘要 新生儿耳聋发病率逐年升高,遗传因素是新生儿耳聋的主要病因之一。耳聋基因检测为遗传性耳聋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方向。本综述比较不同听力筛查和基因检测手段,介绍耳聋基因检测的现状、成本与效益,以及基因检测在耳蜗植入疗效预测中的价值,以期提高新生儿遗传性耳聋的检测效率及经济学效益。 耳聋是新生儿常见的出生缺陷,发病率1%。~3%。,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 )中达2%~4% [ 1 ]o根据2015 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共有5亿耳聋患者。在所有致残原因中,耳聋从2010年第11位上升至2015年第4位,其中儿童有3 200万[2, 3 ]O 我国新生儿耳聋发病率为2%o-3%o [ 4 ]o至2015年,我国0-14岁儿童中有262万中度及以上耳聋患儿[5 I O耳聋可由遗传因素(包括先天性和后天性)和环境因素(如感染性聋、药物性聋、老年性聋和噪音性聋)引起[6 ],由遗传因素或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所致的耳聋为遗传性耳聋, 主要为单基因病,占耳聋的50%以上[4, 5 ]0听力异常可影响儿童期语言发育和社会认知功能,导致学习困难和永久性残疾[7 ],如能在生后3 个月内明确诊断并在生后6个月内开始干预,患儿在发音、理解力、社会

适应和行为等方面得分将升高20%~40% ,故早期识别、早期干预对耳聋患儿十分重要[8 I o本文就新生儿听力筛查和耳聋基因检测方法的选择及对遗传性耳聋诊疗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一、新生儿听力筛查 L听力筛查方法:2018版(新版)婴幼儿听力损失评估的国际共识认为, 耳声发射(Otoacoustic emission , OAE )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uto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ABR建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首选方/9 ]0 OAE主要检测外耳道至耳蜗外毛细胞的功能,双耳筛查时长一般不超过5 min ,敏感度[93% ( 87%~96% )]和特异度[94% ( 84%~98% )]者B 很高,最为常用[10 ],但受外耳道内胎脂、中耳羊水、呼吸或环境噪声等影响可出现假阳性,且不能检出蜗后病变[11 L最有效的技术是瞬态诱发OAE和畸变产物OAE ,分别针对中频段(2 000-4 000 Hz )和中低频段( 500~1000 Hz)[12]0 AABR能检出听神经功能障碍、定位病变部位并判断耳聋性质,且不受患 儿意识及镇静剂影响[13 ],敏感度为70% ( 62%~77% ),特异度高达97% ( 92%~99% )[10]r更推荐用于NICU新生儿[8 L但AABR检测 费用高、耗时长,对操作人员专业技术要求更高[11 L 2 .听力筛查模式:听力筛查有一阶段(初筛)和两阶段(初筛与复筛)2 种模式,国际上更推荐两阶段模式。对无耳聋高危因素新生儿建议采用 OAE-OAE模式[14 ];对有耳聋高危因素的新生儿使用OAE-AABR或

遗传性耳聋的基因研究进展

遗传性耳聋的基因研究进展 王继 【摘要】Deafness is the common reason which affects human health and causes human disability. The progress of many deafness have genetic factors. Hereditary hearing loss includes the nonsyndromic hearing impairment and syndromic hearing impairment. The research shows that:at least 50% of congenital deafness is caused by genetic factors, the nonsyndromic hearing impairment accounts for 70% , about 77% of the nonsyndromic hearing impairment is autosomal recessive inheritance. The syndromic hearing impairment is a kind of genetic syndrome which means the hearing obstacles is one of many clinical symptoms of the whole body. 40% deaf people can get a clear genetic diagnosis by the deafness gene detection. Here is to make a review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genetic deafness.%聋病是影响人类健康和造成人类残疾的常见原因,许多聋病发病过程都有遗传因素作用.遗传性耳聋包括非综合征型耳聋和综合征型耳聋.研究表明,至少50%的先天性耳聋由遗传因素导致,非综合征型耳聋占70%,约77%的非综合征型耳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综合征型耳聋是指听力障碍只是全身多处临床症状之一的遗传综合征,因此通过耳聋基因检测可为我国40%的聋病患者明确遗传学诊断,该文就遗传性耳聋基因研究的进展予以综述.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年(卷),期】2013(019)003 【总页数】3页(P442-444)

遗传性耳聋的研究和治疗

遗传性耳聋的研究和治疗 遗传性耳聋是指由遗传基因突变所致的耳聋。据统计,全球4000万人口患有耳聋,其中20%~25%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族组成的大国,各地方、不同族群之间的遗传音感差异很大,因此遗传性耳聋也是我国最常见的聋病类型之一。本文将探讨遗传性耳聋的现状、诊断、治疗等话题。 一、遗传性耳聋的分类 遗传性耳聋可分为两大类:非综合征性遗传性耳聋和综合征性遗传性耳聋。 非综合征性遗传性耳聋又分为两种类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综合征性遗传性耳聋则是一种遗传、发育、代谢上的复合症,是由多个突变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如米特·沃恩综合症、乌谷病、Pendred综合症等。 二、遗传性耳聋的诊断

遗传性耳聋的诊断有许多方法,主要有DNA测试、听力情况 评估、家族史调查等。其中,DNA测试是最主要的检测方法之一。目前,已有许多的遗传基因与耳聋相关,在检测耳聋基因方面也 有一些比较成熟的方法,如PCR扩增、基因芯片、基因测序等技术。通过DNA测试,不仅可以确定患者是否携带耳聋基因突变, 还可以明确遗传类型,并为后续的临床治疗提供较可靠的依据。 三、遗传性耳聋的治疗 截至目前,遗传性耳聋仍是无法根治的疾病。一些药物、手术 等治疗方法仅适用于一些特定类型的耳聋。但是,科学家们在探 索新的治疗方案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1、基因治疗 在此之前,科学家们已经研究出了一种基因修复技术,可以使 听觉神经细胞继续产生新的毛细胞。这一技术还处于试验阶段, 但是科学家们认为,这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2、干细胞治疗 干细胞治疗是一种利用干细胞重建听神经的治疗方法,通过将干细胞注入到耳中,将其转化为听神经细胞,从而恢复听力。干细胞治疗目前已经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成功,但是仍需在人体实验中进行进一步研究。 四、遗传性耳聋的预防 遗传性耳聋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进行严格的遗传咨询和检查,及早诊断患者的耳聋情况,更好地进行辅助听力治疗,对于遗传耳聋的预防和治疗十分关键。此外,孕妇还需注意保持良好的健康饮食习惯,避免一些孕期药物和化学品的接触等,以最小化胎儿体内突变发生的可能。 总之,遗传性耳聋是一种常见疾病,其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但是治疗方法的复杂性和耗费时间的长短,使得获取治疗成果需要更长的时间。虽然这些方法目前尚未最终证实其有效性,但这些方法的发展表明,科学家正在不遗余力地向着治疗遗传性耳聋的目标迈进。而在放眼未来的同时,人们也应该更加重视遗传性耳聋的防范,共同为预防和治疗遗传性耳聋而努力。

耳聋遗传学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前景

耳聋遗传学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前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耳聋治疗技术也在不断进步。通过对于人类基因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发现耳聋的遗传机制,更可以根据这些研究成果研发出更加精准、有效的耳聋治疗方法。本文将对耳聋遗传学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前景进行探讨。 一、耳聋的遗传机制 耳聋是指神经听觉系统的功能失调,使得人们无法听到声音或只能听到部分声音。耳聋不仅会影响语言发育和社交能力,还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和认知障碍。据悉,全球大约有4660万人面临失聪风险。 根据研究,大约有50%的耳聋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因此,研究耳聋的遗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遗传性耳聋包括单基因遗传耳聋和多基因遗传耳聋。单基因遗传耳聋通常是由一对突变基因引起的,例如自配对、隐性和显性遗传。而多基因遗传耳聋则是由多个基因突变引起的,而不是单一基因的问题。 二、遗传学研究的进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可以更加精准地研究耳聋的遗传机制。现在可以通过遗传学筛查、基因组测序、全外显子基因组测序、单核苷酸多态性等方法来诊断遗传性耳聋。此外,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也已经应用到了耳聋研究中。在这方面,CRISPR-Cas9已成为最有前景的工具之一。 目前,已经发现了大约140个遗传耳聋相关基因。这些基因的突变可以导致不同的遗传性耳聋表型,如先天性耳聋、劳损性耳聋、眩晕和平衡障碍等。最近的研究表明,转录因子、细胞间蛋白质相互作用和信号转导通路也与遗传耳聋有关。 三、临床应用前景 随着遗传学研究的深入,遗传因素诊断和治疗技术得到了大幅提高。例如,通过遗传学筛查可以检测出导致听力受损的基因突变,并在婴儿出生前进行唾液或羊水取样来诊断遗传耳聋。对于成人,全外显子基因组测序技术已经可以用来诊断遗传耳聋。 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和基因载体则提供了另一种遗传疾病治疗方法。这些技术可以直接编辑患者的DNA,以矫正或恢

耳聋遗传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耳聋遗传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听力丧失是人类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在2020年3月3 日世界听力日的主题之一。近年来,随着生活环境的变迁和噪声污染的不断加重,听力障碍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而其中耳聋遗传病的发病率则让人感到惊讶,这种疾病往往会伴随着家族的传承和多个世代的积累,甚至在出生时就存在。因此,研究耳聋遗传病的分子机制和如何防治这种疾病是至关重要的。 一、常见遗传耳聋疾病 人们长期以来一直在研究各种与耳聋相关的基因突变。目前已经发现,耳聋疾病遗传模式包括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X染色体遗传、线粒体遗传等。常见的遗传耳聋疾病包括嵌合素缺乏症、乳糖留存病、苯丙酮尿症、家族性鱼鳞病等。这些疾病往往会对听力产生毁灭性的影响,甚至导致完全失聪。 二、分子机制研究的重要性 在分子生物学领域中,研究基因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调控机制的范畴被称为分子遗传学。遗传性疾病是一类由基因突变所致的疾病,因此分子遗传学技术是研究遗传性耳聋疾病发生机制的重要手段。耳聋遗传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不同疾病的分子机制不尽相同,因此需要深入研究,以制定出更科学、更系统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三、研究进展与成果 在过去的十年中,随着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研究耳聋遗传病的分子机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已经发现近200种与耳聋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突变是耳聋遗传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大规模基因测序技术的应用。近年来,随着DNA测序技术的不断提高,大 规模测序已成为研究耳聋遗传病领域不可或缺的技术之一。通过大规模测序,研究人员可以更快地鉴定疾病相关基因,以便更好地理解其致病机制。 2.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由于遗传耳聋疾病是由某些基因突变所引起的,因此 基因编辑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治疗耳聋遗传病带来了巨大的希望。目前,CRISPR基 因编辑技术已经应用于研究和治疗多种耳聋遗传病,例如Usher综合征。 3. 基因疗法的应用。基因疗法包括基因替换、基因敲除和基因修复等技术,可 以通过与抗体和药物等技术的结合,来治疗耳聋遗传病。目前已经有一些基因疗法被成功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如聋-盲症患者的基因替代治疗。 四、展望未来 虽然基因编辑技术和基因疗法已经成为治疗耳聋遗传病的有力工具,但由于技 术的局限性和临床应用中的难度,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因此,人类需要更加注重研究耳聋遗传病的分子机制,从而创造更多创新型治疗手段,以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听力,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耳聋遗传病是一个十分严重、复杂的疾病,研究其分子机制和治疗手段 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推进。尽管有一些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被成功应用于治疗该疾病,但我们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增加治疗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医学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应用前景。

基因突变与遗传性耳聋

基因突变与遗传性耳聋 遗传性耳聋是一种由基因突变引起的耳聋疾病。在人类基因组中,有许多基因与听力发育和听觉传导有关,当这些基因发生突变时,会导致遗传性耳聋的发生。本文将探讨基因突变与遗传性耳聋之间的关系,以及对遗传性耳聋的研究和治疗的进展。 一、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耳聋 遗传性耳聋是由父母传给孩子的一种遗传疾病。它可以是由单一基因突变引起的单基因遗传疾病,也可以是由多个基因突变引起的复杂遗传病。基因突变可能影响内耳的发育、听觉传导通路或听觉神经系统等方面,从而导致听力受损。 研究已经发现了许多与遗传性耳聋相关的基因。其中最常见的基因突变是在connexin 26基因(GJB2)中发现的。GJB2基因编码一种蛋白质,它在内耳细胞之间形成连接通道,帮助信号的传递。如果GJB2基因突变,这些连接通道就无法正常工作,导致听力受损。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基因与遗传性耳聋相关,如GJB6、SLC26A4等。所有这些基因突变都会对听力发育和传导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引起耳聋。 二、遗传性耳聋的研究和治疗进展 遗传性耳聋的研究和治疗一直是科学界的热点。科学家们通过基因测序技术,能够准确地检测出与遗传性耳聋相关的基因突变。这为遗

传性耳聋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了新的途径。一旦发现患有遗传性耳 聋的基因突变,医生可以通过遗传咨询和合适的治疗手段来帮助患者。 在治疗方面,基因治疗被认为是一种有希望的方法。基因治疗通过 修复或替换受损基因,以恢复正常的听力功能。目前,基因治疗已经 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一些成功,并有望不久的将来应用于人类。 此外,干细胞疗法也是一项前景广阔的研究领域。干细胞可以分化 为各种类型的细胞,包括内耳细胞。科学家正在探索通过干细胞培育 功能性内耳细胞,用于治疗遗传性耳聋的可能性。 总结: 基因突变是导致遗传性耳聋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对遗传性耳聋基 因的深入研究,我们对该疾病的认识不断加深。基因治疗和干细胞疗 法等新兴治疗方法为遗传性耳聋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我们期待未来 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能够为遗传性耳聋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遗传性耳聋的研究及治疗进展

遗传性耳聋的研究及治疗进展 遗传性耳聋也称家族性青少年型耳聋,指的是由于基因和染色体异常所致的耳聋。这种疾病是由父母的遗传物质(包括染色体及位于其中的基因)发生了的改变传给后代而引起的耳聋,并且在于孙后代中以一定数量出现。婴幼儿遗传性耳聋的发病率平均为0.05%~0.1%.约占儿童耳聋的50%。 一:遗传途径 本病属于血缘遗传疾病,凡双亲之一有耳聋(先天)基因者,可遗传给第2代或 间隔的第三代。如其母亲携带耳聋基因时,其子女可能有1/3发病,其父亲携带时,其子女可能全部发病;其次是自身基因突变和先天代谢障碍,都可演变为对后代产生遗传性耳聋的因素。二:遗传性耳聋的分类 根据病症表现与过程分为三类遗传性耳聋 1:遗传性先天性耳聋 此类耳聋占遗传性耳聋的1/5,因胎儿受父亲或母亲的遗传基因所致听觉神经细胞发育不全或严重发育不全,出生时就聋或全聋,病情终生少有变化,性格以及智力发育正常。因有血缘遗传致残的危害,所以从保障人口质量、防止遗传(子女婚姻)的角度出发,我们要对和本类耳聋表现症状类似非遗传性先天性耳聋进行认识区别。区别点: (1)表现是出生即聋。 (2)病因:非遗传性先天性耳聋是因患儿在出生前受到母体病毒,细菌,梅毒,耳毒性药物等因素破坏或抑制听神经的发育。 (3)因早产或产程中颅脑受到损伤所致。

(4)父母双方家族中无遗传病史和过敏性体质病史,此类耳聋不具备遗传性危害。 这两种先天性耳聋对治疗的反应和转归是相同的,全聋残占80%以上。据我们的研治体会,早期听力损失在70分贝以内者,经适当治疗多可收到稳定病情提高听力,次者也可以收到阻止病情加快加重发展的效果。但凡听力损失超过80分贝者任何药物都难收效。此类患儿应配带助听器或去聋哑学校训练语音能力,有条件的可以进行电子耳蜗植入。 2:伴有先天遗传疾病的遗传性耳聋 本类耳聋也称耳聋综合征。除耳聋外还有先天遗传病,按其症状分为普通型和重症型,其普通型有: (1)伴头颅,面颌骨,上颚骨和指(趾)骨发育不全。 (2)骨性耳蜗导水管异常,经促发育治疗,多可随体格发育而逐渐矫正。 (3)伴眼眶骨及眼球发育畸形视网膜色素变性视力不全者。 (4)伴有生殖器(腺)发育畸形者。 重症型有: (1)伴有脑积水者。 (2)伴有先天性贫血和先天性心脏病者。 (3)伴有先天性肾病和甲状腺肿大并智力低下者。 (4)伴有全身成骨软骨发育不全者(脆骨病)。

遗传性耳聋基因的鉴定及治疗研究

遗传性耳聋基因的鉴定及治疗研究耳聋是一种导致听力受损的疾病,可影响个体社交、教育、就 业和生活质量。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有超过4亿人口患 有听力障碍,其中约三分之一为遗传性耳聋。遗传性耳聋就是由 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先天性听力障碍。因此,对于人们解决遗传 性耳聋疾病问题至关重要。 基因突变与遗传性耳聋 人类的听觉基因共有约1200个,其中超过500个与听力相关。不同基因的突变可以导致不同类型的遗传性耳聋。有些突变只涉 及一个基因,并会遗传给下一代。常见的遗传性耳聋类型包括单 基因隐形遗传耳聋、自发性耳聋、隐性遗传聋盲和病毒感染导致 的致聋突变等。 单基因隐形遗传耳聋是最常见的遗传性耳聋形式之一,频发发 生于人类群体中。在这种类型的遗传耳聋中,缺陷基因在很长时 间内处于隐形状态且不会表现出任何症状,而只有一个包含了相 同DNA序列的正常基因,因此,有时候两个健康的父母也可能会 生下聋儿。目前,研究人员正致力于发现这种遗传耳聋类型的基 因突变,为其治疗提供有效手段。

基因诊断技术 目前,已经开发出了多种对遗传性聋进行诊断的技术。这些技 术包括基因测序、单核苷酸多态性和基因芯片技术。其中,基因 测序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快速地鉴定出与耳聋相关的基因 突变。 基于基因测序的基因诊断技术已经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一些特定类型的遗传性聋患者的遗传病因诊断问题。这为治疗和预防遗传性耳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因治疗技术的应用 基因治疗技术是指通过改变或替代患者体内缺陷基因的外源基 因来治疗遗传性耳聋的治疗手段。近年来,基因治疗技术已经成 为研究遗传性耳聋治疗的热点领域之一。 目前,针对一些遗传性耳聋基因的基因治疗技术正在研究和开 发过程中。例如,针对缺陷的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基因编辑技

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芯片系统的研制及其应用-清华大学成果与知识

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奖提名项目 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芯片系统的研制及其应用 二、提名单位意见: 此项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芯片系统是国际首个获得临床行政批准的耳聋分 子诊断产品,具有准确、灵敏、高效、稳定等特点,解决了痕量样品基因检测的难题,且研制出全套适合大规模筛查的配套仪器及整体解决方案。项目已获授权专利40项(含中国发明专利16项,国外专利20项),其中2项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获得软件著作权证1项,医疗器械注册证书4个。项目成果于2017年获得黄家驷生物医学工程奖一等奖及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15年获得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科技成果奖一等奖,2014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0年获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 2009年至今的应用实践中,该项目在婚育指导、产前筛查、新生儿和高危人群筛查耳聋病因诊断等领域,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已推广到全国包括台湾在内的30余个省市及越南,并在20个省市纳入政府民心工程。截至今年6月底,已成功检测294余万人份。使我国成为国际上规模最大的遗传病分子筛查的国家。通过提前干预,降低了耳聋出生缺陷,为提高我国人口质量起到了突出的支撑作用,经卫生经济学分析,耳聋基因筛查的效益成本比为7.27:1。项目成果近三年累计销售额突破2.4亿元人民币。 对照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条件,提名该项目为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三、项目简介: 我国听力残疾者高达2054万,占残疾人总数24%,居第二位,且每年新增3 万聋儿。在治疗方面,除昂贵的人工耳蜗植入外,重度耳聋尚无法治疗。因此,早期诊聋防聋至关重要。研究表明,60%重度耳聋源于遗传,且具有高度种族及等位基因遗传异质性。然而对于多基因、多位点、多样本分析,传统技术要么操作繁琐、通量低;要么平台昂贵且耗费人力物力,如测序法。迫切需要在阐明中国耳聋群体遗传致聋因素基础上,研发高精度、高灵敏度、高通量、低成本的新型基因突变检测技术及配套设备,以实现规模化预防耳聋。 项目组在国家863等重大项目支持下,取得如下创新成果: 技术发明点一:在临床收集了7630例耳聋临床病例和2898例正常个体样本,进行遗传性耳聋高危人群的分子病因学研究,确定GJB2、SLC26A4、12SrRNA、GJB3为中国人群主要的遗传性耳聋致病基因及其上9个突变为中国耳聋人群高发突变。

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的最新研究进展

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的最新研究进展 马聪;孙艳美;张萍萍;张攀;苗绘;李亚丽 【摘要】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新的耳聋基因、新突变位点及新致病机制不断被发现,SLC26A4基因c.918+2T>C及c.821C>G突变位点与Pendred综合征相关,TP53 p.R175H突变在甲状腺肿瘤中被发现.丝氨酸蛋白酶基因的新错义突变c.624C>G可致聋,HSD17B4基因突变位点c.298G>T与c.244G>T为Perrault 综合征新致病突变.导致WS的PAX3及EYA4基因的新致病突变位点不断被发现,且SOX10突变c.422T>C与慢性便秘相关.CEP78基因为Usher综合征新的致病基因,对该疾病治疗的研究也有了新的进展.GJB2基因c.130T>G和c.178T>G突变通过对蛋白质构象产生影响而致耳聋.对OTOF基因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时发现新位点c.1392+1G>A.SLC26A4基因四个新突变位点(c.1673A>G,c.1708-1G>A,c.1952C>T,c.2090-1G>A)可导致非综合征型耳聋.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 【年(卷),期】2018(058)045 【总页数】5页(P103-107) 【关键词】遗传性耳聋;综合征型耳聋;非综合征型耳聋;致病基因 【作者】马聪;孙艳美;张萍萍;张攀;苗绘;李亚丽 【作者单位】河北省人民医院,石家庄050071;河北省人民医院,石家庄050071;河北省人民医院,石家庄050071;河北省人民医院,石家庄050071;河北省人民医院,石家庄050071;河北省人民医院,石家庄05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64.43 听力损失是常见的感觉神经性障碍。全球约有3.6亿人患中至重度耳聋,1 000名新生儿中,有1.33名耳聋患者[1],至少50%患者的病因与遗传因素相关。遗传 性耳聋根据是否有除听力损失以外的症状分为综合征型耳聋(SHI)和非综合征型耳 聋(NSHI)。NSHI约占70%。SHI常伴头部畸形、皮肤异常、视网膜色素变性等 症状。迄今为止,耳聋大约与90余个基因的1 000多个突变位点有关。近年随着产前基因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耳聋基因的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本文就近年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如下综述。 1 SHI相关基因 SHI表型和遗传学背景复杂多样。世界上已报道的耳聋相关综合征有400余个, 较常见的有Pendred综合征、Waardenburg综合征、Treacher-Collins综合征、Usher综合征、Alport综合征及线粒体基因突变综合征。 1.1 Pendred综合征相关基因 Pendred综合征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十万人中 发病7.5~10人,占先天性耳聋患者的10%[2],由SLC26A4基因突变产生,编码pendrin蛋白,除在甲状腺、内耳表达外,肾脏、前列腺、子宫内膜、乳腺也有表达。表型包括伴前庭导水管扩张(EVA)的神经性耳聋、甲状腺肿大、碘有机化功能障碍。Goncalves等[3]对葡萄牙Pendred综合征女性患者的筛查中发现, SLC26A4基因的新突变位点为c.918+2T>C及c.821C>G。Mironovich等[4]首次在Pendred综合征患者和非综合征型EVA伴或不伴Mondini发育不良患者中 发现突变c.222G>T,孤立的Mondini发育不良患者未检测到该突变。不同原因 致聋者人工耳蜗植入后效果不同,Pendred综合征患儿术后效果好于不明原因耳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舒易来教授团队详解遗传性耳聋基因治疗的进展、前景及挑战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舒易来教授团队详解遗传性耳聋 基因治疗的进展、前景及挑战 超过全球人口的5%,即4.66亿人患有致残性听力障碍(中度以上听力障碍),其中3400万是儿童。中国致残性听力障碍患者约7000万,每年新生3万聋儿,其中60%是由遗传因素也就是基因缺陷引起。尽管目前已有150多种耳聋基因得到鉴定,但临床上尚无可以治疗的药物。随着生物医药技术的革新和发展,基因治疗目前被认为是根治遗传疾病最有前景的策略。基因治疗(gene therapy)是一种通过操纵目的基因来实现疾病治疗的技术,主要包括基因替代(gene replacement)、基因抑制(gene suppression)和基因编辑(gene editing)等策略。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舒易来教授团队在美国细胞与基因治疗学会会刊 Molecular Therapy上发表了题为:Advances in gene therapy hold promise for treating hereditary hearing loss 的综述论文。 该论文系统、全面论述了遗传性耳聋的分类及细胞学机制,并重点阐述了三种主要的基因治疗策略在遗传性耳聋临床前试验中的成功应用及现有临床试验进展,最后讨论了遗传性耳聋基因治疗的现有挑战和未来应用前景。 Molecular Therapy是国际上基因和细胞治疗领域顶级期刊,该杂志国际审稿人对于该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本文主要通讯作者舒易来医生作为具有强大科学背景的临床医生,在耳聋基因治疗领域做出了多项重要的原创性贡献”,同时评价“本文对临床转化的总结和观点会引起读者兴趣、富有意义”。("The senior authors have been active in the field for a number of years and haveauthored several i mportant original articles…Written by clinicians with a strong scientific background, the translational aspects of the research are highlighted and an overview of

遗传性耳聋的诊断与治疗

遗传性耳聋的诊断与治疗 遗传性耳聋是指由遗传或基因突变导致的耳蜗发育异常或损伤,从而引起听力 障碍。发病率相对较低,但对患者和家庭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将重点介绍遗传性耳聋的诊断和治疗。 诊断 1.家族遗传史的询问 遗传性耳聋有遗传倾向,因此询问患者是否有家族遗传史非常重要。对于有这 类遗传史的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可以确定这种遗传耳聋的类型和基因突变。 2.听力测试 听力测试是诊断遗传性耳聋的重要方法。常见的听力测试包括声音传导测试和 听力神经测试。声音传导测试通过测量声音对外耳道和耳蜗的传导来评估外耳和中耳的功能。听力神经测试通过检测听神经传导能力来评估内耳和听神经的功能。 3.人工耳蜗 如果患者的耳聋程度过深,无法通过听力设备恢复听力,人工耳蜗是一个很好 的治疗选择。人工耳蜗分为外部部分和内部部分,内部部分植入耳蜗,外部部分则包括语音处理器和发射线圈。通过发射线圈接收声音信号传送到人工耳蜗内部部件,再通过内部部件处理将听觉信号传到听觉神经,达到恢复听力的效果。 治疗 1.药物治疗 在一些特定基因突变的遗传耳聋中,某些药物可用于改善耳蜗的神经传导功能,如对缬氨酸酶II (PHEX) 基因突变引起的氟骨病性耳聋患者采用生长激素治疗;对

缬氨酸酶II (SLC26A4) 基因突变引起的侧卧位眩晕和耳聋患者采用硫氢酸氨基酸治疗等。 2.早期干预 早期干预也是遗传性耳聋治疗中重要的一环。提前采用听觉、语言、认知等方面的干预,帮助患者发育正常,促进学习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3.基因治疗 随着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治疗逐渐成为遗传性耳聋治疗的研究热点。基因治疗主要分为基因替换治疗和基因编辑治疗。目前,熊猫基因、基因森林、资生堂集团等国内外多家单位都在开展基因治疗的研究。 总结 遗传性耳聋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听力障碍,尽管目前无法完全治愈,但诊断和治疗手段的不断提高,能够为患者提供帮助和希望,例如基因检测、人工耳蜗以及早期干预等措施。未来,基因治疗或许成为遗传性耳聋治疗的一个重要方向。尽管如今遗传性耳聋给家庭带来很多压力和实际问题,但是我们应该心存希望,相信未来医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将能够为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帮助。

遗传疾病及基因治疗技术研究进展

遗传疾病及基因治疗技术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已经可以对一些遗传疾病提供有效的治疗手段,其中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是基因治疗技术。基因治疗技术可以通过编辑人体的遗传信息,改善或治愈某些遗传缺陷导致的疾病。在此,我们将从三个方面谈论遗传疾病及基因治疗技术研究的进展:遗传疾病的种类、基因治疗的方法以及现有治疗的局限性。 遗传疾病的种类 人类的遗传信息包含大约2万5千个基因,每个基因都有自己的特定功能。当这些基因中的某个出现突变时,就可能导致遗传疾病的发生。遗传疾病可以分为几种:单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疾病、复杂遗传性疾病等。单基因遗传病是由单个基因突变所致,如囊性纤维化、遗传性耳聋等;染色体异常疾病包括唐氏综合症、爱德华氏综合症等,都是由染色体异常所导致的;复杂性遗传性疾病则是受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共同作用所导致的疾病,如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基因治疗的方法

在基因治疗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是通过编辑人体的遗传信息来改变细胞的功能。目前基因治疗的主要手段包括:替换缺陷基因、降低突变基因的表达以及将正常基因导入细胞中。 替换缺陷基因 替换缺陷基因的方法是将一份完整的基因序列导入到遗传缺陷所在的细胞中。这种方法在治疗囊性纤维化、免疫缺陷等单基因遗传疾病中已经获得了成功。 降低突变基因的表达 另一种常用的基因治疗方法是降低突变基因的表达,这可以通过RNA干扰和锁核酸等技术实现。RNA干扰是通过合成一段特定的RNA,使其能够与靶细胞中的某个基因相结合,从而抑制其表达。这种技术广泛用于治疗癌症、免疫缺陷等疾病。锁核酸技术则是通过绑定并拦截某个患者体内的RNA,从而阻止其产生对人体有害的蛋白质。

遗传性疾病的研究进展与治疗

遗传性疾病的研究进展与治疗在人类长期发展的漫长历史上,疾病始终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难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逐渐了解到疾病的病因和诊断方法,同时也探索出了多种有效的治疗方案。然而,还有一类疾病,即遗传性疾病,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困扰。遗传性疾病是 由遗传物质(基因)异常所导致的疾病,其不同病因和症状表现 形式使得其治疗难度大、费用高、不易根治。然而,随着近年来 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遗传性疾病的治疗也取得了许多进展。 一、遗传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1. 基因编辑技术 基因编辑是近年来来自生物技术领域的一大突破。基因编辑是 一种照片修图一样的技术,它可以直接对细胞DNA进行编辑修改,从而实现育种和基因改良。Suicidal MTO1 mutant 基因的突变导致 脱发和致命的肺部疾病,基因编辑技术设计的巨大精度和灵敏性,不仅确保了对肺癌、脱发、遗传性失明和其他许多疾病进行精确 定位,而且可以使用敲除、替换和调节技术来在细胞层面进行治疗。

2. 基因驱动治疗 基因驱动治疗是基于患者个体基因特性,开发的一种针对个体的治疗方法。通过对患者的基因进行分析,可针对某些基因突变或基因表达失调等问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来治疗疾病。在肿瘤抗体药物的发展中,基因驱动药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特别是在癌症治疗中,它是目前全部治疗策略中最为花哨的一种。相比于传统的化学治疗和放射性治疗,基因驱动治疗的优势在于疗效更加明显,同时有着更小的毒副作用。 3. 细胞治疗 细胞治疗是一种通过生物工程技术来达到治疗效果的方法。细胞治疗首先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其特定功能的基因或复合体轨道进细胞外,从而塑造患者身体内的内在机制,来治疗特定的疾病。通过改初始细胞的传输方式,遗传性疾病可以获得与全身细胞抗癌效果相当的优异目标效果。 二、遗传性疾病的治疗进展

耳聋的遗传机制和治疗

耳聋的遗传机制和治疗 耳聋是一种极为普遍的听力损失,它可由环境因素造成,也可 以由遗传因素引起。对于自然界中属于极稀有现象的耳聋人群, 遗传因素可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遗传基础 遗传学研究可分为分子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和生态遗传学。其中,分子遗传学主要研究基因的分子结构及其表达方式,细胞遗 传学则主要研究基因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变化,生态遗传学主要 研究基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对于遗传性耳聋的研究,遗传学家主要关注分子遗传学。科学 家发现,耳聋与基因突变有关。其中,非综合征性遗传性耳聋占 据了一半的比例。非综合征性遗传性耳聋系指耳聋患者除了听力 下降外,并没有出现其他影响身体发育等的病征。科学家们通过 对遗传性耳聋病人样本的基因检测,发现了在各种基因中都存在 具有致聋突变的基因。代表性的有GJB2,DFNB1,SLC26A4等,这些致聋突变的基因都与耳蜗内的细胞声导管形成以及音波在耳 蜗内的传导过程有关。 治疗手段

虽然目前遗传性耳聋还难以从根本上治愈,但是随着医学技术 的发展,我们有一些有效的治疗手段。主要有人工耳蜗、听力助 听器、喉镜放显微镜手术治疗等。 人工耳蜗是一种适用于严重耳聋患者的治疗手段。人工耳蜗通 过转化音波成电信号,再将其送入劣势耳蜗中。如此一来,患者 便可重新感知到外界的声音,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听力助听器是一种应用极广的耳聋治疗手段。助听器是应用现 代电子技术制造的用于增强听力的套装,其中包括微型音响、麦 克风、放大电路和电池等。适用于轻度至中度的耳聋患者,安全、方便、无痛苦。 喉镜放显微镜手术治疗主要针对耳鼻喉科疾病。手术过程通过 显微镜对于患者的病灶进行切除、磨削等。此项手术完全可以缓 解与耳鼻喉科疾病相关的听力障碍,有效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未来展望 对于遗传性耳聋疾病,我们仍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便找 到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然而,如今的医学技术已然得到极大的 进步,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将能够给遗传性耳聋的病人带 来更多的希望和温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