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论文!

中国地震灾害及防灾减灾对策
关键词:中国地震灾害 减灾对策
摘要:通过对地震的特点,成因分析,时空分布的学习,进一步对地震有更深入的了解,进而为中国预防地震和减灾提出相应对策。

地震是地表在内外盈利的作用下,积聚的构造应力突然释放,产生震动弹性波,从震源向四周传播引起的地面震动,它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一)地震的一般特点:
1破坏性;强烈的地震使一座城市变成废墟。如汶川大地震使房屋倒塌,建筑物破坏,短时间内把城市夷为平地, 。。
2突发性, 地震一般是在平静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自然现象。强烈的地震可以在几秒或几十秒的短暂时间内造成巨大的破坏,严重的顷刻之间可使一座城市变成废墟。尤其发生在夜间的地震,后果更为严重。如唐山大地震发生在凌晨3点42分,当时人们正在酣睡,事先毫无警觉,结果伤亡惨重,造成经济损失上百亿元以上。

3 续发性强烈的地震不仅可以直接造成建筑物、工程设施的破坏和人员的伤亡,而且往往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造成更大的破坏。如由地震灾害诱发的火灾、水灾、毒气和化学药品的泄漏污染,以及细菌污染、放射性污染等,还有滑坡、泥石流、海啸等次生灾害等等。

4呈纵性,在一个区域,或者一次强烈地震发生后,为调整区域应力场,或岩石破裂的延续活动,往往在某一时间内地震活动呈成纵性出现,连续造成灾害。

(二)成因和类型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地震,如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

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三)中国地震的特点:
我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位于两大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地震活动呈现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的特点。

首先,频度高。从上世纪到现在,全国共发生五级以上地震3000余次,六级以上地震800余次,其中8级和8级以上的地震11次,中国大陆面积占全球大陆面积的1/14,而地震却占全球大陆地震的1/3左右。

其次,强度大。自公元前1831年有记载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的8级以上地震达19次。本世纪以来,全球发生13次八级以上特大地震,发生在中国大陆的有两次。分别为2001年昆仑山8.1级和2008年汶川8级地震。

再次,分布广。我国所有的省份都发生过五级以上地震。其中31个省(市、区)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19个省(市、区)发生过七级以上地震。

最后,震源浅。中国大陆地区95%的地震震源深度都在40公里以内,尤其是东部地区,一般在十至二十公里,震源越浅,造成地表的破坏越严重(。
张晓东(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主任)
(四)中国地震的时空分布(摘自地质学基础(第四版))
1 地震带
1华北地区(含东北南部):包括郯城——庐江带,燕山带,河北平原带,山西带,渭河平原带。
2 东南沿海地区:包括东南沿海带(主要是福建及广东潮汕地区),台湾西部带和东部带。
3西北地区:包括银川带,六盘山带,天水——兰州带,河西走廊带,塔里木南缘带,南北天山带。
4西南地区:包括武都——马边带,康定——甘孜带,安宁河谷带,滇东带,滇西带,腾冲——澜沧带,西藏察隅带,西藏中部带。
5西北深震带(主要在吉林和黑龙江东部) 。
2时间分布
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并与空间分布相适应。。(摘自地质学基础(第四版))

地震破坏性之大,严重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更有甚者可以毁掉一个国家和民族,加上其突发性,更给人们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虽然当今社会还无法精确地预测地震,但是,人们可以根据一些地震前兆临时预测地震。例如,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包括井水、泉水等。主要异常有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突升、突降、井孔变形、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等。人们总结了震前井水变化的谚语: 井水是个宝,地震有前兆。 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

。 水位升降
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知道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例如海洋中水母能预报风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矿井崩塌等等。地震前动物反应 动物 异常表现 牛、马、驴、骡 惊慌不安、不进厩、不进食、乱闹乱叫、打群架、挣断缰绳逃跑、蹬地、刨地、行走中突然惊跑。
为了更大程度的减少地震损失,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个人,集体和政府都必须参与进来,为防灾减灾贡献力量。
(五)防灾减灾措施

1 个人

(一)平时区分谣言,对待地震谣传,要做到不相信、不传播、及时报告。 3、学习地震常识,消除恐震心理。掌握科学的自防自救方法。学会并掌握基本的医疗救护技能,如人工呼吸,止血,包扎,搬运伤员和护理方法。多参加地震演习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
(二)临震时
1. 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
2. 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
3. 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4. 在户外时,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
5. 在百货公司、剧场时依工作人员的指示行动 。如在发生地震、时,不能使用电梯。
6. 汽车靠路边停车,管制区域禁止行驶
7. 务必注意山崩、断崖落石或海啸
8. 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
(三)灾后自救和救助他人
1.地震发生后,应积极参与救助工作,可 将耳朵靠墙,听听是否有幸存者声音。
2.使伤者先暴露头部,保持呼吸畅通,如 有窒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3.一旦被埋压,要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 结实的倒塌物,并设法用砖石、木棍等 支 撑残垣断壁,加固环境。
4.地震是一瞬间发生的,任何人应先保存自己,再展开救助。先救易,后救难;先救近,后救远。

2 集体和家庭,平时注意强调防灾知识,普及到每个人,定时进行演习,特别是地震多发区,更应注意演习,以弥补避震措施中的不足之处和正确识别地震。

3 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地震知识,提高全民防灾减灾对策的意识。地震发生时,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及时做好指挥和应急预案,争取使灾害损失降低到最少。另外,还应加大科技投入,使地震预报的技术更上一层楼。

总之,随然地震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灾难,但如果掌握科学的方法,也不是不能减低其损害程度,通过对地震知识的学习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类一定能准确地预测地震。我们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