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小学分值比例与考试重难点

综合素质小学分值比例与考试重难点
综合素质小学分值比例与考试重难点

实用文档

2013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综合素质(小学)

国家教师资格综合素质考试介绍

考纲解读

一、考试目标:

一、主要考查申请教师资格人员的下列知识、能力和素养:

一、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一、2.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一、3.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一、4.具有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

一、二、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三、试卷结构:

一、

题型例块比模13%职业理念单项选择题13%教育法律法规材料分析题13%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3%文化素养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48%基本能力写作题单项选择题:约47%合计100%53%题:约非选择

考核真题内容导读

一、职业理念(正确认识、观念及价值取向)

1、教育观;

2、学生观;

3、教师观(共13%)

二、教育法律法规(特别是关于中小学教育改革及教育教学规范方面)

1、有关法律法规;

2、教师权利与义务;

3、学生权利保护(共13%)

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班主任工作条例、教师行为规范)

1、职业道德;

2、职业行为(共13%)

四、文化素养(代表性科技、文化、艺术知识)

1、中外科技等常识;

2、文学文化常识及艺术鉴赏知识(共13%)

五、基本能力(辨析、处理、解决综合应用)

1、阅读理解;

2、逻辑思维;

实用文档

3、信息处理;

4、文体写作(共48%)

备考建议

1.知识涉及面很广(关键词:素质教育、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法律法规、教师权利与义务、学生权利保护、职业道德、职业行为、文化素养、科技常识、文学知识、艺术鉴赏、阅读理解、逻辑思维、信息处理、写作能力…..)

教材记忆理解表达关注教育相关新闻

第一章教师职业理念

一考纲标准要求:

1.1素质教育观

1.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其他各节见当节内容)

二本章知识结构

素质教育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一、素质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

1.狭义:有机体有生具来的某些解剖生理上的特点--遗传因素或其他先天因素。

2.广义:身心发展总水平—先天素质、后天环境和教育、自身认识和实践

素质教育:操作性定义—“五育”、“六学会”、“四有”。

—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一种主要思想

《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操作性定义:

1.提高民族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的教育。

5.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在比较中加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素质教育观之—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教育要面向全体

2.教育要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人格、思维、技能。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5.培养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小学素质教育的构成:含义、内容、影响、要求。

1.德育

2.智育

实用文档

3.体育

4.美育

5.劳动技术教育

6.心理健康教育

单选题:

*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的是(A )。

A.德育

B.劳动技术教育

C.体育

D.智育

(四)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人才观、教育质量观、师生观。

2.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3.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单选题:

*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属于(C )。

A.道德素质教育

B.思想素质教育

C.政治素质教育

D.心理素质教育

* 在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强调的是( B ),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A.记忆知识

B.“发现”知识

C.积累知识

D.搜集知识

(传统教育强调的是对过去知识的记忆,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发现”知识) 素质教育观之—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五)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A.基本途径:学校教学,教学最优化

1.课程计划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2.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3.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4.教学方法的科学性

5.教学评估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6.以课堂为主渠道进行交往的和谐性

B.实施小学素质教育的辅助途径:学校教育(校内课外活动)、家庭教育、社区活动。

(六) 实施素质教育应避免的误区—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

实用文档

象。

1.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

2.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3.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

4.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5.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

6.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

7.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考纲标准要求:

1.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2.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3.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有教无类

4.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现代学生观内容: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以人为本是核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终极目的。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义:量、质、度

二、“以人为本”的基本涵义:以“人”为“根本”—人的价值、人的发展、人的幸福。

三、“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

理念。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可能性、可塑性,个体与环境互动。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学校教育主导性,教师的权威性

4.学生是独特的人。--完整性,独特性,与成人差异性

5.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学生观之——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

性发展。

四、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人尽其才,人人成才—教师职业的基本责任所在

(一)因材施教的前提

1.分析研究学生的内容—备课第一步备学生

2.分析研究学生必须的技能—沟通,分析、观察,双向互动

3.分析研究学生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教学目标、思想、内容、方法。

4.分析学生差异,因材施教:成绩、性别、个性特点。

(二)实施因材施教的措施

1.教学要有针对性。

2.多引导,多表扬:欣赏教育、鼓励教育

单选题:

*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学生的优点,学生才能产生上进心。”这句话提示教师(A)

A、尊重和欣赏学生

B、对学生严慈相济

C、对学生因材施教

D、团结和关心学生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考纲标准要求:

实用文档

1.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2.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3.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4.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本节主要内容: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一)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1.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教与学的关系。

2.注重实效性学习:盲目式、盲从式。

3.强调研究性学习

4.提高专业化学习

5.坚持工作中学习

6.成为反思型教师

(二)强化创新精神

(三)重视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师要成为课程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二、教师专业发展方法

(一)制定教师发展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可持续发展和成长,“育己”过程。

(二)履行教师职业承诺:学校、学生、教学、专业、职业。

(三)丰富教师专业生活:

目标感,责任感,专业技能,学习能力,约束力,积极性。

材料分析题

* 为推广新的广播操,某学校决定举行广播操比赛。有人选择某年级四个班针对广播操比赛全过程的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四个班主任在动员、训练中对学生的教育大同小异,不同的是比赛结束成绩公布之后。

某(1)班(冠军):“同学们,经过全班同学的努力,我们班荣获了四个班级广播操比赛的冠军,老师祝贺你们,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某(2)班(第三名):“老师不打算对这件事进行评价。”

某(3)班(第四名):“同学们,这次广播操比赛,很多同学都尽力了,但还有一些方面做得不太好,因而成绩不太理想。失败不可怕,只要同学们总结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并将成功的经验用于今后的活动中去,改进这次比赛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我想我们一定能够成功!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这次比赛同学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某(4)班(第二名):“这次比赛由于有的同学不努力,我们班没能获得冠军,老师很失望。”* 问题:请你根据四位老师不同的做法,发表自己的看法。

【答案要点】比赛结束后,有一个班获得冠军,至于是哪个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师不能把这次比赛与整体教育割裂开来,只注重比赛成绩。从动员比赛到比赛结束的过程中的教育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更好地总结经验和教训。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

本章知识结构与考纲标准要求:

一教育基本法律法规

了解国家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

二教育类的特殊法律政策

实用文档

了解国家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

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节选)

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内容。

四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1.理解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熟悉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为,依法从教。

2.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五学生的权利保护

1.了解有关学生权利保护的教育法规,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2.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权利保护等实际问题。

一、教育基本法律法规:实施时间,地位,重点内容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3月18日,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1995-9-1实施;我过教育根本大法;第三条、第九条、第十二条、第72条、76、77、78条。

2.《中国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4-12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2006-6-29十届人大常务委员会22次会议修订;19-24条,28-31条,34-36条。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10-31八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四次会议通过,1994-1-1起实施;

3、7、8、11、13、37条。

单选题:

*(B )主管全国的教师工作。

A.国务院

B.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

C.全国人大

D.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

下列现象中,可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是(C )*

A、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造成严重损失的

B、违反有关规定享受教育者收取费用的

C、侮辱、殴打教师,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

D、侵犯学校校舍、场地和其他财产的

* 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府领导和管理教育的原则是(A)

A、分级管理,分工负责

B、统筹规划,以县为主

C、统筹规划,协调管理

D、统一管理,分工负责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自(A )起施行。

A.1994年1月1日

B.1994年9月10日

C.1993年11月1日

D.1995年1月1日

二、教育类的特殊法律政策

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1-9-4七届人大常委会21次会议通过,2006-12-29修订,2007-6-1实施;1、2、3、5、17、18、19-26、63条。

单选题: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C )周岁的公民。

A.14

实用文档

B.16

C.18

D.15

* 未成年人享有(),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B )。

A.学习权

B.受教育权

C.集会权

D.人身权

2.《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1999-6-28,1999-11-1起实施;5、7、16、24条。

单选题:

*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坚持(A )的原则。

A.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B.惩罚为主、教育为辅

C.教育与惩罚并重

D.开除学籍

3.《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2002-9-1教育部颁布;3、4、5、9、13、15条。

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节选)

1.第一部分之一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之二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2.第三部分体制改革之一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一)(二)

3.第四部分保障措施之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重点整理

小学教师考试《综合素质》重点整理 《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1、教育观;2、学生观;3、教师观;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1、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2、教师权利和义务;3、学生权利和保护;第三章:教师职业操守;1、教师职业道德;2、教师职业行为;第四章:文化素养;1、历史知识;2、中外科技发展史;3、科学常识;4、文化常识;5、文学常识;6、艺术鉴赏;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1、信息处理能 《综合素质》 第一章:职业理念 、 1、教育观 2、学生观 3、教师观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 1、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 . 2、教师权利和义务 3、学生权利和保护 第三章:教师职业操守 1、教师职业道德 2、教师职业行为 % 第四章:文化素养 1、历史知识

2、中外科技发展史 3、科学常识 4、文化常识 ¥ 5、文学常识 6、艺术鉴赏 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 1、信息处理能力 2、逻辑思维能力 ( 3、阅读理解能力 4、写作能力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 (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 (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1)坚持德育为先 (2)坚持能力为重 (3)坚持全面发展(1)素质教育目的融入各教育环节; !

(2)构建对接社会现实的课程体系 (3)启迪学生自主学习 (4)充分发挥教师的正能量 (5)创新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第二节、学生观 : 1、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 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条件紧密联系 (2)传统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3)科技革命为人类准备了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4)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条件 . (5)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6)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 (7)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4、什么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 : (1)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满足人的生存需要; (2)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满足人的发展需要; (3)人与人的关系:在维护公平正义的前提下优质优酬、兼顾公平。 (4)人与组织的关系:在自愿与共享的前提下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 6、“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2020小学教资《综合素质》必背考点,速看哈!

2020小学教资《综合素质》必背考点,速看哈! 必背考点清单 ●重要考点: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重要考点:“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②学生具有发展潜能;③学生是处 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①学生是完整的人;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③学生与成人

之间存在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意志为 转移的客观存在;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③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重要考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重要考点:教师行为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其他教师者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重要考点:教师职业道德 一、爱国守法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 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 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2019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口诀记忆汇总

2019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口诀记忆汇总

一、教育观

(二)教师行为转变 口诀:你我他它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与赞赏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口诀:“三爱”“两人”“一终身” (1)爱国守法——基本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为学生做出示范和榜样。 (2)爱岗敬业——本质要求(教师应有“鞠躬尽瘁”的决心和“蓬勃向上”的工作热情,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善于发现其“闪光点”,采取发展性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4)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这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人的要求,教师不仅应给予更多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全人”。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学生的向师性与教师的示范性,要求教师时时严格要求自己,自觉维护教师职业道德。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在学习中博览群书,厚积薄发,成为学生学习的“源头水”。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三爱两人一终身”方显教师本色,也会时刻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鞭策自己,精心培育桃李满园春。

爱国守法——基本要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爱岗敬业——本质要求。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重点) (1)必须学会学习,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反思能力,成为反思型教师 (3)培养和强化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重视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重点笔记(注释)

《综合素质》知识点 第一章:职业理念 一、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学生(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 动发展(4)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5)着眼于学生的可持 续发展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途径有:(1)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把握课改精神,实践新课程(基础教育 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2)学校管理,课外活动和班主任 工作(3)举行德智体美并进的教育活动 方法有:(1)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作用(主导性作 用,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素养)(2)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3) 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5)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根据要求和素质教 育观念进行分析 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 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 (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二、学生观 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人的劳动力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 学生观的思想基础就是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小学综合素质考试知识点

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 小学幼教《综合素质》重难点知识点 汇总 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观的定义和内涵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六项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2.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3.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 (三)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四)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统考小学综合素质 教育观 学生观 考点归纳

全国统考小学综合素质考点归纳:第一章教育观 第一章教育观 考点归纳 1.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重点提示 一、素质教育 1999年,国家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 《决定》对素质教育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了新的规范,成为当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依据。 1.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素质教育的实质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育改革,真正实现"两全"的目标,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素质教育的基点是通过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3.素质教育的目标 《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4.素质教育的要求 《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5.素质教育的内容结构 《决定》指出:"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根据《决定》的精神,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 质知识点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小学《综合素质》大题重点 备注: 1.此文档是知识点精简提要,材料分析题必背知识点,至于其他章节知识点请看书,并理解。 2.《综合素质》答题主旨:往好的方面答就对了。 3.表格中加粗字体为复习重点和主要题型 4.为什么综合素质只有几页,问的同学有点多,我统一回复一下:综合素质主要是看书,其中作文就占了50分;选择题,如法律法规部分知识点需看书理解,文化素养部分知识点太多太杂,我也提炼不出知识点来,剩下就是材料分析题了,分析题主要考以下知识点。 第一章职业理念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观“两全两发展创新和实践”)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教育改革,为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教育的高质量的教育队伍; 3.将教育目的落实;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①顺序性—循序渐进 ②阶段性—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分阶段进行 ③不平衡性—把握最佳关键期 ④互补性—扬长避短 ⑤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2)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学生观对小学教育的具体要求 1.把握小学教育的本质特征(基础性、全面性、全民性) 2.全面促进小学生的发展 ①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2019年小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综合素质考点:教师职业道德(一) ——教师职业道德 根据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的要求,《小学综合素质》学生的权利保护这一节需要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尊重法律及社会接受的行为准则。 一、教师职业道德品质 教师职业道德品质是指教师行业的道德要求在教师个人思想和行动中表现出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教师职业道德品质是教师职业道德认识、教师职业道德情感和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等要素的统一体。 1.教师职业遁德认识 教师职业道德认识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认识。从教师职业与社会的关系和教师职业内部的关系这个广义的理解看.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包括思想要求、政治要求和职业内部活动的道德要求。教师职业道德认识的核心是职业道德价值观。其中.“义务”是教师职业道德认识的重要范畴,道德范畴的义务是由人的内在精神力量支持的。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个人必须履行的义务。 2.教师职业道德情感 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是教师在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认识时的情感体验。当教师将职业道德认识付诸职业实践时.有一种积极的情感付出的要求,也在道德实践时感受到这种情感付出后的满足感。这就是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教师职业道德情感的重要范畴是“爱”——“教师爱”。教师没有职业之爱,就没有真正的教师职业道德情感。 3.教师职业道德行为 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教师行为上的体现。教师的行为自觉地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是形成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标志。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基本范畴是“责任”。当教师把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作为“责任”时.教师就会自觉地把自己的职业行为约束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准则下。 二、教师职业道德在小学教育活动中的意义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素养,是教师完成教育任务的保障,也是教育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知识点

1.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3.素质教育的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 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 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4.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5.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美育是培养学生创新 4. 政府行为具有导向作用、调控作用和约束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 5.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把教学目的的实现,落实到每一堂课,乃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2.构建紧密的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发展相联系的学科内容体系; 3.全方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 4.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 5.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人格意义的人,而非单纯的只是容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每一个学生,实现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教师应该有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从课程的重视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也为,用于探索创新;主义研究与反思,探索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性 四、人文主义是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综合构建起来的涵括人的价值、尊严、情趣、意志、道德、态度、人性等的一种文化精神和生活准则,它"以实现完整人性为基础,以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目标". 五、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独立个体,他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由于遗传、后天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影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教育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就必须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地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要使教师掌握较高的专门(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2)经过较长时间的专门职业训练,掌握教育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并需经过"临床"学习。(3)有较高的职业道德。(4)教师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能力,即进修的意识和不断学习的能力,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 1)自我反思:梳理问题,明晰视野,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 (2)同伴互助:专业切磋、共享经验、共同成长。(3)利用书报、网络在资源共享中前进。 (4)专家引领:借力登高,登高而望远。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1)新旧比较适应变化。(2)重在互动,注重过程。(3)尊重个体差异。 (4)倡导方法。促进学习。 2.终身教育的特点:(1)终身性(终身教育最大的特征)(2)全民性(3)广泛性(4)灵活性和实用性 3.教师职业素质主要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 心、教师职业作风和教师职业荣誉八个因素,这些因素同时又互相配合,构成一个严谨的教师职业素质结构模式。 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三)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小学综合素质文化素养考点归纳:文学常识

第二章文学常识 考点归纳 1.了解一定的文学知识和文化常识。 2.了解中外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 重点提示 一、文学常识 (一)上古神话 1.所谓神话,是上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所幻想出来的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2.上古神话的生要内容有: (1)解释自然现象的: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辟地。 (2)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3)反映社会斗争的:黄帝战蚩尤。 3.记载上古神话的主要作品:《淮南子》、《山海经》、《庄子》等。 (二)两汉文学 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有: 1.贾谊,又称贾生、贾长沙、贾太傅。其主要作品为《新书》。另有《吊屈原赋》等赋,开“史论”之先河,其赋上承楚辞下启汉赋,影响很大。 2.刘安,封淮南王。其主要作品为《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

“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故事均出于此。 3.司马迁,字子长,别称太史公,简称史迁。其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全书130篇,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 4.乐府民歌和赋乐。乐府原为汉代音乐机关,后指所搜集的诗。《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发展的高峰。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有: 1.“三曹,即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曹操著有《观沧海》、《蒿里行》,曹丕著有《典论》及诗歌《燕歌行》等,曹植有《名都篇》、《白马篇》、《洛神赋》等传世。 2。“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于、阮璃、应场、刘桢。“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王戎、向秀、阮咸。 3.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封武乡侯。著有《诸葛亮集》,《出师表》即出于此。 4.干宝,字令升。主要作品为《搜神记》,《干将莫邪》、《东海孝妇》都出于此。《搜神记》是我国最早的短篇小说集之一,多为志怪故事。 5.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我国古代杰出的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传世,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

小学综合素质文化常识考试重点

一、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二、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强调发展性评价。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三观 1.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学习方式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 3.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具体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4.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5.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6.新课程的课程评价观---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包括: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2)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3)评价内容综合化; (4)评价标准分层化; (5)评价方式多样化; (6)评价主体多元化; (7)关注发展过程。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综合素质必考知识点梳理(超强)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综合素质必考知识点 梳理(超强) 一职业理念 第一章教育观 考点归纳 1.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重点提示 一、素质教育 1999年,国家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 《决定》对素质教育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了新的规范,成为当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依据。 1.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素质教育的实质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育改革,真正实现"两全"的目标,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素质教育的基点是通过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3.素质教育的目标 《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4.素质教育的要求 《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5.素质教育的内容结构 《决定》指出:"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根据《决定》的精神,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政治思想素质教育 ①政治素质教育,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学生进行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重点整理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重点整理 《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1、教育观;2、学生观;3、教师观;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1、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2、教师权利和义务;3、学生权利和保护;第三章:教师职业操守;1、教师职业道德;2、教师职业行为;第四章:文化素养;1、历史知识; 2、中外科技发展史; 3、科学常识; 4、文化常识; 5、文学常识; 6、艺术鉴赏;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1、信息处理能 《综合素质》 第一章:职业理念 1、教育观 2、学生观 3、教师观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 1、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 2、教师权利和义务 3、学生权利和保护 第三章:教师职业操守 1、教师职业道德 2、教师职业行为 第四章:文化素养 1、历史知识

2、中外科技发展史 3、科学常识 4、文化常识 5、文学常识 6、艺术鉴赏 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 1、信息处理能力 2、逻辑思维能力 3、阅读理解能力 4、写作能力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 (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1)坚持德育为先 (2)坚持能力为重 (3)坚持全面发展(1)素质教育目的融入各教育环节; (2)构建对接社会现实的课程体系

(3)启迪学生自主学习 (4)充分发挥教师的正能量 (5)创新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第二节、学生观 1、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 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条件紧密联系 (2)传统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3)科技革命为人类准备了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4)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条件 (5)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6)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 (7)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4、什么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 (1)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满足人的生存需要; (2)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满足人的发展需要; (3)人与人的关系:在维护公平正义的前提下优质优酬、兼顾公平。 (4)人与组织的关系:在自愿与共享的前提下满足个人的发展需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小学考点归纳

第一章教育观考点归纳 1.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重点提示 一、素质教育 1999年,国家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 《决定》对素质教育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了新的规范,成为当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依据。 1.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素质教育的实质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育改革,真正实现“两全”的目标,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素质教育的基点是通过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3.素质教育的目标 《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4.素质教育的要求 《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5.素质教育的内容结构

2021 中小学教资考试《综合素质》必考知识点

2021 中小学教资考试《综合素质》必考知识点 一、常识 1. 十五的月亮从东方升起。 2. “人日”指的是正月初七。 3. “连中三元”是指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 4.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及其作者:吴承恩《西游记》、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施耐庵《水浒传》。 5. 男子二十岁即“加冠”(也称“弱冠”),三十岁叫“而立”;四十岁为“不惑”;五十岁乃“知命”。 6. 女子十三四岁叫“豆蔻”,十五岁为“及笄”。 7. 中国四大发明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 8. 东汉张衡发明了地动仪。 9. 1876年,美国贝尔发明了有线电话。 10. 美国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和白炽灯泡。 11. 三更半夜的“三更”是指23—1时。 12. 长江三峡包含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13.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14.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指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15. 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 16.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作品。 17. 天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18. 地支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9. 中医四诊是指望、闻、问、切。 20. 汉字四声包括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21.《周髀算经》 汉武帝时期,我国第一部数学著作,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录勾股定理的著作。 22.《九章算术》 汉代著作,应用了分数、负数、比例、开平方、二次方程与联立一次方程等,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完整体系的形成。23.九九乘法表 春秋战国时代发明。十进位制和九九表是古代中国对世界文化的一项重要的贡献。 24.《齐民要术》:贾思勰著。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农书,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巨著之一。 25.《农政全书》:徐光启著。系统总结了明代以前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是传统农业生产的集大成之作。 26.《梦溪笔谈》:北宋,沈括著。以笔记形式,纵论政治、军事、历史、文学艺术以及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各个领域,是作者对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成就的总结。 27.《天工开物》:明末宋应星所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

2020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综合素质考点

2020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综合素质考点 【篇一】 1.春节: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另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2.元宵节: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3.寒食: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4.清明: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5.端午:又称端阳、重午、重五。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6.乞巧:又称少女节或七夕。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天上的织女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 7.中秋:又称团圆节。有赏月与祭月之俗。 8.重阳: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9.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谓之“守岁”。零点时,在庭前拢火燃烧,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

10.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11.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 12.生辰八字: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 13.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14.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15.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16.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17.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3)佛道徒之死称:涅槃、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2017小学《综合素质考试大纲》、《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

《综合素质》(小学) 一、考试目标 主要考查申请教师资格人员的下列知识、能力和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3.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4.具有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职业理念 1.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2.学生观 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教师观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二)教育法律法规 1.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 了解国家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 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内容。 2.教师权利和义务

理解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熟悉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为,依法从教。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3.学生权利保护 了解有关学生权利保护的教育法规,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权利保护等实际问题。 (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教师职业道德 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尊重法律及社会接受的行为准则。 理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的文件精神。 分析评价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道德规范问题。 2.教师职业行为 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 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在教育活动中运用行为规范恰当地处理与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教育管理者的关系。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依据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四)文化素养 了解中外科技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 了解一定的科学常识,熟悉常见的科普读物。 了解一定的文学知识和文化常识。 了解中外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 了解一定的艺术鉴赏知识。 了解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并能有效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 (五)基本能力 1.阅读理解能力 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筛选并整合图表、文字、视频等阅读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逻辑思维能力 了解一定的逻辑知识,熟悉分析、综合、概括的一般方法。 掌握比较、演绎、归纳的基本方法,准确判断、分析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 准确而有条理地进行推理、论证。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重点整理 最新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重点整理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 (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1)坚持德育为先 (2)坚持能力为重 (3)坚持全面发展(1)素质教育目的融入各教育环节; (2)构建对接社会现实的课程体系 (3)启迪学生自主学习 (4)充分发挥教师的正能量 (5)创新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第二节、学生观 1、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 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条件紧密联系 (2)传统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3)科技革命为人类准备了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4)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条件

(5)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6)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 (7)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4、什么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 (1)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满足人的生存需要; (2)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满足人的发展需要; (3)人与人的关系:在维护公平正义的前提下优质优酬、兼顾公平。 (4)人与组织的关系:在自愿与共享的前提下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 6、“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学生是完整的个体 (2)学生是学习的个体 (3)学生需要尊重 (4)学生都有潜能 第三节、教师观(1)树立正确的专业意识 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学生成才是教师之福 (2)拓展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3)提高专业能力 教师专业能力是指课堂教学和反思能力。 教学改革、教学研究 2、终身学习的意识(看一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