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文言虚词专项练习

18个文言虚词专项练习
18个文言虚词专项练习

高考文言虚词复习

一、解释下列语句中“而”字的用法和意义。

1、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2、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5、骊山北构而西折。《阿房宫赋》)

6、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7、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晏子治东阿》)

8、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9、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谏太宗十思疏》)

10、君子疾夫舍之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1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

12、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13、汝秭在吾怀,呱呱而泣。(《项脊轩志》)

14、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15、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

16、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

17、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18、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29、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20、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二、解释下列语句中“何”字的用法和意义。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2、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3、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4、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短歌行》)

5、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6、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7、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阿房宫赋》)

8、杀一老卒,何甲也?(《段太尉逸事状》)

9、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10、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短歌行》)

11、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蜀道难〉〉)

12、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13、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三、解释下列语句中“乎”字的用法和意义。

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3、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4、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5、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7、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8、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10、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11、相与枕藉乎舟中。(《赤壁赋》)

1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四、解释下列语句中“乃”字的用法和意义。

1、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上邪》)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3、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晏子治东阿》)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7、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8、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9、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五、解释下列语句中“其”字的用法和意义。

1、今者项庄拨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2、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4、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5、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6、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7、其声呜呜然。(《赤壁赋》)

8、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论毅力》)

9、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

1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1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13、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两章》)

1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15、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16、汝其勿悲!(《与妻书》)

六、解释下列语句中“且”字的用法和意义。

1、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2、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3、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梦游天姥呤留别》)

4、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报任安书》)

5、且臣少仕伪朝,历职朗署。(《陈情表》)

6、且勇者不必死节(《报任安书》)

7、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8、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9、磐石方且厚。(《孔雀东南飞》)

10、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段太尉逸事状》)

1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过秦论》)

七、解释下列语句中“若”字的用法和意义。

1、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其自视也亦若此也。(《逍遥游》)

4、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6、久不见若影,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

7、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8、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9、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八、解释下列语句中“所”字的用法和意义。

1、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2、为吾与汝双栖之所。(《与妻书》)

3、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

4、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6、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7、重为乡党所笑。(《报任安书》)

8、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矣。(《师说》)

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10、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

九、解释下列语句中“为”字的用法和意义。

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季氏将伐颛臾》)

2、先是,太尉在泾州为营田官。(《段太尉逸事状》)

3、余既为此志。(《项脊轩志》)

4、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5、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

6、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7、王子晞为尚书。(《段太尉逸事状》)

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9、轩东故尝为厨。(《项脊轩志》)

10、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1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过秦论》)

1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13、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

14、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

15、慎勿为妇死。(《孔雀东南飞》)

1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17、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18、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行》)

19、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21、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

2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十、解释下列语句中“焉”字的用法和意义。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3、置杯焉则胶。(《逍遥游》)

4、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6、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

7、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

8、寡人无复与焉。(《晏子治东阿》)

9、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10、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1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

12、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

十一、解释下列语句中“也”字的用法和意义。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2、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4、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5、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六国论》)

6、苟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7、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六国论》)

8、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论语》)

9、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10、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逍遥游》)

十二、解释下列语句中“以”字的用法和意义。

1、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自以为关中之固。(《鸿门宴》)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4、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5、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6、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

7、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谏太宗十思疏》)

8、谨拜表以闻。(《陈情表》)

9、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0、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11、樊哙侧其盾以撞。(《赤壁赋》)

12、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1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15、是以区区不敢废远。(《陈情表》)

16、娘以指叩门扉曰(《项脊轩志》)

17、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

18、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

19、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段太尉逸事状》)

20、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21、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22、南取北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23、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24、秋以为期(《诗经?氓》)

25、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十三、解释下列语句中“因”字的用法和意义。

1、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2、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过秦论》)

4、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5、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6、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7、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8、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

9、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10、因招樊哙出。(《鸿门宴》)

11、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

十四、解释下列语句中“于”字的用法和意义。

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项脊轩志》)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4、使人言于项羽曰。(《鸿门宴》)

5、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6、室西连于中闺。(《项脊轩志》)

7、移其民于河东。(《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8、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

9、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伶官传序》)

10、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1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

1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13、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

1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15、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十五、解释下列语句中“与”字的用法和意义。

1、朝过夕改,君子与之。(《论语》)

2、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3、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4、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晏子治东阿》)

5、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6、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7、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

8、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9、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

10、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11、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十六、解释下列语句中“则”字的用法和意义。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3、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4、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6、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7、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10、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1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1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

十七、解释下列语句中“者”字的用法和意义。

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

3、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4、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

5、客有吹洞箫者。(《赤壁赋》)

6、邠人偷嗜暴恶者。(《段太尉逸事状》)

7、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8、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9、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10、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11、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游褒禅山记》)

1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13、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14、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十八、解释下列语句中“之”字的用法和意义。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2、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

4、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陈情表》)

5、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赤壁赋》)

6、先妣抚之甚厚。(《项脊轩志》)

7、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

8、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9、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10、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11、师道之不存也久矣。(《师说》)

1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1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

1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15、何陋之有?(《陋室铭》)

1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17、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18、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19、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20、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文言虚词练习参考答案

一、“而”

1、2、连词,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3、4、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5、6、7、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8、9、10、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11、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12、13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14、15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16、17、表示目的关系.

18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

19〖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20〖然而〗这样的话,那么(然:承上,指代。而:启下,表转折。)

二、“何”

1用作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2、3用作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4、5用作疑问代词。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6、7、8、9用作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10、11用作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12、13“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14、15【奈何】表示疑问或反问,“怎么办”“为什么”。

三、“乎”

1、2用作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3、4表示反问语气,作“吗”“呢”讲。 5、6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7用于感叹句,表感叹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等.

8、9、10、11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12助词,作形容词、动词的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地”,

四、“乃”

1、2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

3、4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

5、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

6、7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8、9【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五、“其”

1、2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3、4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5代词,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我们(的)”“自己(的)”。

6、7、8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9、10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9、10连词,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13、14、15、16用作语气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

六、“且”

1、2副词,相当于“将”、“将要”。 3、4副词,暂且、姑且。

5、6连词,递进关系,而且,并且;况且,再说. 7、8连词,让步关系,尚且,还。

9、10连词,并列关系。又;又……又……;(连接两个形容词)一面……,一面……(连接两个动词)

11【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

七、“若”

1、2、3动词,像、好像。

4、5、6用作代词。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7用作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8、9【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八、“所”

1、2名词,处所,地方。

3、4、5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地方、人)”等。

6代词,用在动宾词组前面,与动宾词组的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做动宾词组的宾语的定语,相当于“……的……”。

7助词,在“为……所……”结构中用在动词前,表被动,

8〖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

9、10〖所以〗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九、“为”

1、2、3、4、5动词,当“做”讲,是“为”字的基本意义,可以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灵活翻译。6动词,以为,认为. 7、8、9、10 判断词,是。

11、12、13介词,当“被”讲,有时与“所”连用组成“为……所……”结构表示被动。

14、15介词,介绍目的或原因。为了,因为。

16、17、18介词,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19、20、21介词,对、向、跟。

22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十、“焉”

1、2、3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4、5、6、7疑问副词(代词),哪里、怎么。

8、9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10、11、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12助词,作形容词、动词的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地”,

十一、“也”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 2、3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5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 6、7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8、9、10助词,用在句中(一般是简单主语之后、复杂主语之后、时间词之后以及复句的第一个分句之后),表示停顿。

十二、“以”

1、2动词,以为、认为。

3、4连词,表并列,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5、6、7、8连词,表目的,译为“来”、“用来”,9连词,表结果,译为“因而”“以至”“而”“才”。 10、11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不译。 12、13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14、15介词,因为、由于。 16、17、18介词,表示工具。拿、用。

19、20、21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22、23、24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25

介词,相当于“在”,大多数是表示时间,

十三、“因”

1动词,依靠、凭借、利用。 2动词,沿袭。

3、4介词,依靠、凭借、利用。 5、6介词,就着、趁着、趁此。 7介词,通过、经由。

8介词,因为、由于。

9、10、11副词,因而、于是、就,

十四、“于”

1、2介词,表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间,译为“在”“到”。

3、4、5、6介词,与、跟、同、向、对,引出动作涉及的另一方。

7、8介词,到,表示目标、归趋。

9、10介词,从、自,表起始。

11、12、13介词,比,表比较,用于形容词之后。

14、15介词,被,表被动。

十五、“与”

1动词,赞成、赞许。 2动词,给、赠。 3动词,结交,亲附。4动词,参加,参与.

5、6、7 介词,和,跟,同。引进动作涉及的另一方,组成的介词结构,主要作状语。

8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

9、10连词,和、同,表并列关系。

11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十六、“则”

1、2副词,就是,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

3、4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 5、6、7连词,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8、9、10连词,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 11、12连词,却、可是,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十七、“者”

1、2代词,用在动词、动词性词组或形容词之后,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3、4代词,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

5、6助词,放在后置的定语之后,相当于“的”。

7、8助词,放在判断句、陈述句、描写句的主语之后,表示提顿。 9、10助词,放在目的、因果关系的复句的前一个分句之后,相当于“……的原因”,后文解释原因。

11、12助词,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

13助词,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14语气词,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十八、“之”

1、2动词,往,到……去。

3、4、5结构助词“的”,用在偏正结构中。

6、7代词,代人、代事、代物,译为“他(她、它)”“他(她、它)们”。 8代词,我。

9、10指示代词,这,此,表近指。

11、12、13结构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中,取消句子独立性。

14、15结构助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16、17结构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18结构助词,用在动补之间,译为“得”。

19、20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最新苏教版18个文言虚词整理及练习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练习集锦文言虚词练习(一) 而:A连词,表并列;B连词,表递进;C连词,表承接;D连词,表转折;E连词,表假设;F连词,表因果;G连词,表修饰;H代词,你,你的;I复音虚词“而已”,相当于“罢了”;J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2.人非生而知之者() 3.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4.抱明月而长终() 5.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7.赂秦而力亏() 8.穷山之高而止() 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12.激于义而死焉者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去今之墓而葬焉() 15.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16.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17.潦水尽而寒潭清() 18.酌贪泉而觉爽() 19.忽然奔腾而澎湃() 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22.而母立于兹() 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4.既而儿醒,大啼()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选项见上)。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而()思也。三思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而()。 文言虚词练习(二) 何:A疑问代词,作谓语,“为什么”“什么原因”;B疑问代词,作宾语,“哪里”“什么”;C疑代,作定语,“什么”“哪”;D副词,句首或动词前,“为什么”“怎么”;E副词,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怎么”“多么”;F复音虚词“何如”,表疑问或反诘语气;G复音虚词“何以”即“以何”。 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大王来何操?() 4.其间旦暮闻何物?() 5.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6.徐公何能及君也?() 7.开国何茫然!() 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9.是何故也?() 10.今日之事何如?() 11.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12.何以伐为?() 13.童子何知。() 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 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 例句: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最新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突破必备知识——高考常考的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文言文阅读突破必备知识 一、高考常考的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一)何 1.疑问代词 (1)译为“什么”。 例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例2: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2)译为“为什么”。 例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3)译为“谁”“哪里”。 例1:牛何.之?(何,哪里。全句译为:把牛牵到哪里去?)(《齐桓晋文之事》) 例2:吾实为之,其又何.尤!(何,谁。全句译为:这实在是我造成的啊,又能责怪谁呢!)(《祭十二郎文》) 2.副词 (1)疑问副词,译为“怎么、哪里、为什么”,表示反问。 例1: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孔雀东南飞》) 例2: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作疑问代词的“何”用在疑问句中,需要做出回答。作副词用的“何”用在反问句中,不必做出回答。) (2)副词,译为“多么”,表示感叹。 例1: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例2: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3.复音虚词 (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 (2)“何以”,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凭什么”。 例:王问:“何以 ..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乎 1.句末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例1: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 例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例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3)表揣测语气,相当于“吧”。 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4)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2.句中助词,用在句中缓和语气或表示语气的停顿。 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3.助词,用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 例1: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超全)高考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最新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教学目标: 1、掌握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的意义及用法。 2、通过学习为文言文整体阅读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整理汇编

学习-----好资料 18个文言虚词整理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②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察传》)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二、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③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常见18个文言虚词例释

常见18个文言虚词例释 常见18个文言虚词例释 一、而 (1)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与和又。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才接着,或不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表示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谏太宗十思疏》)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项羽本纪》) (2)用作代词。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本纪》) (3)复音虚词而已,语气助词,表示限止,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二、何 (1)用作疑问代词。 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并序》) (2)用作副词。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竟日默默在此?(《项脊轩志》)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何如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乎 (1)助词。 表疑问,相当于吗呢。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表反问,相当于吗呢。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整理

18个文言虚词整理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②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察传》)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 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③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练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18 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表并列) 2.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表承接) 3.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表假设:如果) 4.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表假设:如果) 5.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表承接) 6.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表转折,标因果) 7.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表修饰) 8. 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表转折) 9.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表修饰) 10.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表承接) 11.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表转折) 12.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语气词) 表并列) 1.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疑问代词“什么”) 2. 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疑问代词“什么原因”) 3. 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疑问代词“什么原因”) 4. 今仆不幸,……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疑问代词,如的宾语) 5. 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疑问代词“哪”) 6. 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副词“怎么”) 7.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疑问代词“什么”) 1.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 2.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3.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4.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语气助词,表商量语气) 5.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介词,于) 作词尾,“……的样子”“……地”) 1. 且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副词,才) 2.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判断词,是) 3.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 《国语》;(连词,于是) 4.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副词,表承接,不译) 5.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副词,竟) 6.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的) 代词,你的)

高中语文18个常见文言虚词大全

基础课程教学资料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 文言虚词大全 虚词是“实词”的对称。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 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见“《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介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经常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组成介词结构;有些介词可附着在动词后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虚词不能独立成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 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总结和整理

高考十八个文言虚词的用法的归纳整理 一、而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永州之地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4)(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出于蓝,而青于蓝。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忘秦之续耳。 (5)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6)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地”“着”等,或不译。 如:吾恂恂而起。 吾尝终日而思矣。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而母立于兹。 3、助词,附在其它的词上。 (1)作时间词,“既而”“俄而”“已而”“而后”等。

俄而百千人大呼。 (2)“而已“,放在句未,表示限制的语气,相当于“罢了”。 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二、何 1、疑问代词 (1)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什么”“什么原因”。 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如:大王来何操? 子何恃而往?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如:然则何时而乐耶? 2、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如:徐公何能及君也。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怎么这样”。 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吏呵一何怒。 3、复音虚词。 (1)“何如”,用在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者“什么样”。 如:今日之事何如? 如太行王屋何? (2)“何以”,即“以何”。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的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如:荣禄待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总结及练习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总结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该考点在《山东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表述为“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虚词的具体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与实词一道组成某些结构(如结构助词“者”“所”“之”等) ②联系词、词组、句子乃至段落(如连词、介词以及语气词中的发语) ③表示语气(如语气助词、词气副词) ④修饰限制 ⑤称代(代词) ⑥调整语序乃至规定语序(如:“惟利是图”中用虚词“是”将宾语“利”提到动词“图”的前面,就是调整语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定位于动词之前,这便是规定语序) ⑦表示一定的声音或使音节匀称(前者如叹词,后者如音节助词)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还”。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递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②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5.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各位如果有这个意愿,看我的马头行事就可以了。 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成“因此”“因而”。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其疾病而死,亦已众矣。《五人墓碑记》 8.表示目的关系。可译成“以”“以此”。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二:《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与蔺相如》) ③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完整版)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练习题)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表并列) 2.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表承接) 3.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表假设:如果) 4.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表假设:如果) 5.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表承接) 6.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表转折,标因果) 7.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表修饰) 8.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表转折) 9.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表修饰) 10.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表承接) 11.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表转折) 12.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语气词) .后私仇也(表并列) 1.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疑问代词“什么”) 2.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疑问代词“什么原因”) 3.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疑问代词“什么原因”) 4.今仆不幸,……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疑问代词,如的宾语) 5.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疑问代词“哪”) 6.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副词“怎么”) 7.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疑问代词“什么”)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 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3.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4.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语气助词,表商量语气)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介词,于) 作词尾,“……的样子”“……地”) 1.且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副词,才) 2.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判断词,是) 3.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连词,于是) 4.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副词,表承接,不译) 5.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副词,竟) 6.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的) .父之志。(代词,你的) 1.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指示代词,那)

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用法18個常見文言 虛詞用法 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②朝而往,暮而归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何 ⑴什么。例: 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 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⑵怎么样。例: ①如太行、王屋何? ②其如土石何? ⑶哪里。例: 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 ②却看妻子悉何在。 ③豫州今欲何至? ⑷多么。例: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⑸为什么。例: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③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⑹怎么。例: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例: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⑻何:通“呵”,喝问。

文言虚词练习及参考答案

文言虚词练习 文言虚词练习(一) 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图穷而匕见 4、余闻而愈悲 5、庄宗受而藏之 6、温故而知新 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18、徐而察之 19、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0、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1、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文言虚词练习(二) 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4.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 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 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10.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12何以哉?(《曹刿论战》) 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大王来何操 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文言虚词练习(三) 一、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高中语文 18个常见文言虚词大全

文言虚词大全 虚词是“实词”的对称。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见“《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介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经常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组成介词结构;有些介词可附着在动词后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18个虚词的用法 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练习集锦(含参答)

18个文言虚词考点练习 文言虚词练习(一)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图穷而匕见 4.余闻而愈悲 5.庄宗受而藏之 6.温故而知新 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18.徐而察之 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4.既而儿醒,大啼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文言虚词练习(二) 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3.豫州今欲何至?大王来何操? 4.然则何时而乐耶?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整理

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高考十八个文言虚词趣味记忆

高考十八个文言虚词趣味记忆 一、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①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②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而③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而④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而⑤思也。三思而⑥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而⑦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而⑧。 二、判断“何”在文段中的意义。 “徐公何①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何②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何③也?其所据何④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可见,情之误,何⑤其大也!然何⑥人能忘情耶?何⑦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何⑧如? 三、判断“乃”在文段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①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②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乃③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④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⑤不得已而谢。 四、判断“其”在文段中的意义。 人言,蔺相如徒以其①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其②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其③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④必曰:“吾其⑤与之。”焉敢如此?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其⑥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为,其⑦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其⑧勿以他人之言为训。 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其(9)一二。其(10)是耶,其非耶?其(11)若是,则虽见霰雪纷其(12)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其(13)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 五、判断“且”在文段中的意义。 “存者且①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声歌,且②委政非人。则李唐且③亡,必矣。于斯世,河水清且④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则必危。纵有“死且⑤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识记与运用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识记与运用 一、之 一僧欲之(1)南海,询于唐僧,久之(2),唐僧不之(3)应。其独往,其待也与?均之(4)二策,僧以箪食瓢饮至南海,夸之(5)于唐僧:“此何难之(6)有?”唐僧曰:“汝之(7)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8)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9)乎?” 1、解释: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语段:

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1、解释: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语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