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美术教育发展模式研究分析

民国时期美术教育发展模式研究分析
民国时期美术教育发展模式研究分析

民国时期美术教育发展模式研究分析

张杰

(发表在西南大学学报12期)

摘要:从1911年至1949年,中国近代美术教育是在初期的社团、师范学堂、私立、公立的美术教育的基础上,形成了后期的国统区与延安鲁艺的美术教育,教育理念借鉴与效法“新式”、“兼容并包”、“通才”、“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教育环境;美术教育;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D693 文献类型:D

从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近40年间,是中国近代高等美术教育在曲折中得到较大发展的时期。[1] 在当时的大学办学者中,多是从海外留学归来的人员,因而从一开始就敏锐地注意到大学理念在大学发展中的作用。借鉴西方的高教艺术教育理念,效法西欧、日本的美术教育体制,探索本土化的美术教育路径,是这一时期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主流。

一、民国时期的美术教育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远离欧洲战场的中国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社会潮流的推动下经济有了极大发展的机会,民国政府教育部门在教育政策中把美术列为发展的学科,同时社会大众对美术的消费欲求迅速膨胀。

(一)、民国时期的政策环境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告成立。1912年4月蔡元培发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2]1912年9月2日教育部根据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决议公布民国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力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3]在近代高等教育中第一次提出了美育教育。1912年10月22日颁布教育部颁布《专门学校令》,在专门学校类别中把美术专门学校列为专门学校。1922年11月1日,北洋政府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既壬戌学制,在总体框架上采用美国学制,这是指导20世纪20年代教育改革的方针。[4]1924年2月颁行《国立大学校条例》,这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在经历了近十年的改革,最终完成了由模仿日本、学习德国到借鉴美国的转变。

(二)、民国时期的美术教育

民国政府对美术教育政策的颁布及大的促进了美术社团、师范学堂、私立、公立美术教育的发展,各画种、流派、风格并立,融进社会,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中国美术多元化、大众化的开始。1915年秋季以后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有如狂飙突进,给高等美术教育发展以深刻的影响。

1、民国初期的社团美术

19世纪后期欧洲新型印刷技术传入中国,石板印刷和照相制版技术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木刻印刷,1875年美国教会学校清新书院在上海创办《小孩月报》,连载了题为《论画浅说》的介绍习画技法的文章;1884年《点石斋画报》创刊,随《申报》赠送订户。上世纪20至30年代不少接受西方美术影响的中国美术家参与各种艺术活动,开办画室和学校。在众多开办画室和学校的美术家当中,周湘在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于1852年开办的土山湾孤儿院附属手工工场;1904年丁辅之、吴隐等人在杭州创办西冷印社;1912年留学日本回国的美术家李叔同在上海组织文美会,从事书刊的封面设计;李毅士1927年创办“上海美术供应社”,供应各种美术用品并提供设计等服务;1930年庞薰琹留学巴黎回国以后开办“工艺美术社”,承担广告和商业美术设计;李秋君等人1934年于上海成立的“中国商业美术作家协会”。不少地区的实用美术工作者纷纷响应,都在从事艺术设计,如蒋兆和、李可染,早年曾从事商业美术工作,此外鲁迅对书籍装帧的关注,丰子恺、司徒乔等人的封面设计,叶灵凤的书籍装帧和插图,张爱玲的封面设计和服装设计等等。

2、民国初期学堂的美术教育

1911年以后中国各地的许多师范学校都纷纷设立图画手工科,强调技术的传授和练习。“图画手工”课程后改称“美术、劳作”课程,成为20世纪前期我国美术教育最主要的课程。如始创于1902年的两江师范学堂,开设图画手工科,“学科以图画手工为主课,音乐为副科,此单一图画言之,西洋画,中国画,用器画(平面、立体),图案;”[5] 1905年奉天体育美术专修科成立;1906年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创立,学习西方和日本艺术教育体制、设置美术专科; 1907年由直隶师范学堂升格的保定优级师范学堂开设了图画手工科;1907年在天津开办的北洋师范学堂开设了图画手工科;1915年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办三年制图画手工科;1920年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开办图画手工专修科;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1926年设立美术科,增设西画、国画、图案三个专业等;图画手工科课程有竹工、木工、金工、粘土工、石膏工及刺绣(女生为限)等。

3、民国初期的留学热潮与私立美术学校的出现

在百年中西文化交汇的历史进程中,数量众多的海外中国美术留学生为西方美术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美术教育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⑴、留日热潮与美术教育

中国的新式美术教育最早受到日本的影响,学堂建立之初,教学多为日本教习担任。当时的中国美术学生多赴日本求学,如陈师赠1904年至1909年进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高奇峰1907年至1908年留学日本学习绘画,1913年与其兄高剑父1913年又来日本研习制版印刷技术;张善孖1917年至1919年入京都市美术学校学习染织美术,其弟张大千1917年至1919年入京都市美术学校学习染织美术;陈之佛1920年至1926年入东京美术学校图案科学习工艺美术教育,1923年毕业回国以后在上海开办“尚美图案馆”;傅抱石1933年至1935年赴日学习美术史等等。留日归国的学生将明治维新以后向西方学习、结合日本本国实际形成的美术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带到中国,为西方美术教育的中国本土化奠定了基础。

⑵、留学欧美与美术教育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国留学热潮不断高涨,李铁夫1887年至1930年入英国阿灵顿美术学校学习油画;冯纲百1906年至1921年入墨西哥城国立美术学院学习;林风眠1919年至1925年入法国第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王祖荫1920年至1929年入德国汉诺威工科大学学习;闻一多1922年至1925年入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常书鸿1928年至1936年入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学习;艾青1929年至1932年入法国巴黎自由画室习画等。他们当中很多人回到祖国,将欧洲、尤其是法国的美术学院教育模式引进中国,为我国现代美术体制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⑶、私立美术学校的出现

1911年后的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从实业学堂的技能美术教育到师范学堂的师资美术教育,再到专门美术学校的兴起,中国美术教育发生了质的变化。首先蓬勃发展起来的是私立美术专科学校,周湘于1911年上海开设私立中西图画函授学堂,1918年开办中华美术专门学校;刘海粟、乌始光、汪亚尘等人1913年私立图画美术院正式成立,1914年改名为上海图画美术院,1921年改名为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颜文梁1922年创立的私立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32年定名为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33年学校创建开中国先河的实用美术课,并设印刷制版工厂,成为培养印刷制版人才的发端等。总体上看,20世纪30年代以前,从日本回国的美术学子创办私立学校居多,实力最强。这些私立学校改变了早期单纯模仿日本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把对自然的写生放到教学的重要位置,形成西洋画、中国画、雕塑、工艺美术并驾齐驱的教育格局。这种转变,使得西方近现代美术及其思潮大规模东渐,为促成新型的更高层次的国立高等美术专门学校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4、民国时期的中国公立美术教育

1919年以后,各种美术思想及活动广泛开展,蔡元培力推新式美术教育,促使公立美术学校在北京创立,继而各地纷纷开办,从而纳入国家教育政策范围。

⑴、民国时期的美术教育环境

在变革传统旧文化、创造新文化的立场上,具有变革思想的中国知识分子又高度的一致。1906年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强调审美的非功利性意义,强调美育的精神作用和潜移默化改造心灵的作用。梁启超在北京美术学校成立后的演讲中主张将中国美术和美术教育与社会变革结合在一起。蔡元培1912年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文中将“美育”列为国民教育的五项宗旨之一,1917年做了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强调“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

[6]1919年提出“既然实施科学教育,尤其普及美术教育。”[7]蔡元培提倡新艺术活动,推动了新式美术学校的建立。

⑵、民国时期的公立美术学校

中国最早的公立美术学校是1918年4月5日建立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今中央美院前身),继国立北京美术学校成立以后,1922年成立的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在蔡元培的大力推动下,1928年杭州国立艺术院成立。其他如1927年在南京开设的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专修科,1937年改为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等。[8]1938年1月,在徐悲鸿的倡导下,在桂林开办了“广西省会国民基础学校艺术师资训练班”。[9]

(三)、延安鲁艺的美术教育

1937年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延安同桂林、重庆一起成为了中国抗战时期美术教育的主要阵地。延安鲁艺的美术教育继承了20世纪30年代左翼美术运动的革命传统,采取新式美术教育方法,形成了重视深入生活,重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业务技术训练与创作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联系的办学方式。194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成为解放区办学的方向。美术工作者在当地民间工艺的基础上,从内容到形式都反映出解放区美术“政治化”、“民族化”、“大众化”的走向,从而形成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美术教育的主要流向。[10]

二、民国时期美术教育的培养模式

辛亥革命后,在高等教育体制上,效法西欧和日本在国统区这一时期,壬戌学制的基本精神得到延续,在解放区美术教学紧密结合社会实践为培养的特点。

(一)、难以摆脱日本“新式”美术教育的影响

20世纪初中国形成的新式教育制度最初主要借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学习西方和日本本土实际需要而形成的新式教育制度。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学成归国后将西方的现代美术教育观念移植到中国,仿照日本教育模式办学,学堂使用的教材多是由日本教习和留日本归国的中国学生翻译,有的学校则直接采用日本的教材,学校从日本购回书籍仪器和标本图画进行教学,许多学校的校舍按照日本的

样式修建,留学日本的学生回国后不仅从事教育工作,尤其对上层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11]

(二)、德国大学“兼容并包”制度的引进与实验

蔡元培1907年至1910年由清政府派入德国留学,深受柏林大学和莱比锡大学办学模式的熏陶,并由此形成了办综合性大学、学术型大学的理念。他在任国民政府教育总长期间,即主张按德国模式,以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为大学课程之核心开办综合性大学,这些观点被反映到《大学令》中。1917年他任北大校长之后试图通过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造就学术型人才,他力主“学”、“术”分途。为了使培养的人才具备融会贯通之能力,他高举学术自由旗帜,网罗众家学者,兼容并包,而在教学中,则废年级制、采分系选课制及学分制以打通文理沟壑、舒展个性,由此形成德国教育模式在中国的展开。

(三)、美国高等“通才”教育制度的全面借鉴

1922-1949的27年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主旋律是受美国高等教育影响最盛的时期,从地方分权制的教育体制模仿,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为一体,系科设置、课程内容,到大学实行选课制、学分制,经费筹措等,都显示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强大影响。可以讲,民国时期的大学逐渐倡导“通才教育”,大多数名牌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主张通与专结合、学术性与职业性兼取的。这种教育模式,无疑有助于文理交汇、理工融通,有助于培植学生的自我拓展能力和融会贯通能力。如南开大学的“理以救国、文以治国、商以富国”的思路设置文、理、商三科;[12]梅贻琦曾提出“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的观点,要求学生兼具自然、社会、人文三方面知识,同时,又关注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出路;[13]竺可桢任职浙大校长时,倡导全面发展,主张通才教育与技术教育并重而偏于前者。仔细分析,旧中国大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接纳和推行了美国通才教育模式的基本做法,即兼顾了构成人才发展潜力的“自由拓展度”两个方面的要求。在抗战之初,国民政府教育部曾明确规定,“大学教育应为研究高深学术,培养能治学治事治人创业之通才与专才之教育”,后来则主张以“实用科学”为主旨的专才教育。

(四)、解放区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延安鲁艺诞生于抗战时期,培养了大量服务于民族解放斗争需要的文学艺术人才。共产党本身是一所以外来意识形态信仰为核心的大学校。新民学会、觉悟社、少年中国学会等都曾是革命精英的摇篮,农民运动讲习所则是十年土地革命战争和红色根据地的重要基础,尤其以延安时期的抗大等为典型的标志,显然,这一类的大学不同于一般普通大学,实质是干部培训学校,但上述人才培养原则却影响到建国后的高等学校。解放区的美术人才培养主要是以延安鲁艺的美术教育模式为主。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和生产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树立了走艺术大众化道路的信念。鲁艺的美术教育思想及经验对新中国美术教育也产生了持续影响。

三、结语

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高等美术教育在曲折中得到较大发展的时期,从无到有,“以日为师”、“兼容并包”、“通才”教育的思想并存并立,历经环境与制度多样变迁。在当时的美术教育者中,许多是从海外留学归来的仁人志士,因而从一开始就敏锐地注意到艺术理念在美术教育发展中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近代历史中,外国列强屡次入侵我国所造成的崇洋媚外背景的原因,中国在接受西方的美术教育理念的时候是以“拿来主义”的态度来照搬西方的写实主义人才培养模式,引进西方有形的教育体系,没有考虑中西方文化源的差别,没有能与中国的传统哲学观相融合,忽视了社会是教化体系的内核,只注重方法的模仿与技术的吸收,没有注意与中国传统生态空间与精湛工艺美术的结合,没有认真分析“借鉴而来”的美术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与不足,忽略了继承与创新是一脉相传的,忽视了对传统美术教育培养模式的继承,缺乏西方艺术加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待知识的行为与意识犹如“狗熊掰棒子”的眼前功利主义。

我们回顾民国时期的美术教育发展模式,使我们知道学习世界各国的有益经验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各国的美术教育模式都有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背景的。所以,现代中国美术教育必须在向传统与西方先进文化学习的基础上才能形成自己办学模式的核心。要深刻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各种理论观点,倡导一种基于文化基础上的创新。

现代美术教育发展趋势

现代美术教育发展趋势 第十章现代美术教育发展趋势 本章提要 随着经济、文化的全球化步伐加快,美术教育也因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呈现多元化倾向的同时都在寻找小学美术教学的最佳点。本章重点介绍了发达国家小学美术教育现代化的一些模式与趋势,供广大小学美术教师学习与借鉴。 新世纪,随着经济、文化的全球化步伐加快,新的信息和通讯技术使人类居住的世界已成为现实的虚拟空间,消除了时空的限制,使地球真正变成了“村落”。美术作为“视觉文化”,以其直观、形象、方便的方式,不受语言、文化的限制,在各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美术教育也因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在教育发展纲要颁布和美术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开展下,美术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受到我们的关注。美术教育在完善人的品格、陶冶人的情操、发展人的智力、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及其有利于各科学习所必须的知识技能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的育人功能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与发挥。这也为美术教育,特别是普通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从未有过的良好契机,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开展美术教育,推进美术教育改革,使我们的美术教育与世界美术教育发展相适应、协调发展。我们应解放思想,把视野扩展到全世界,从而明晰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选择和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美术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结合实际以改进和丰富我们的美术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进美术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这样可使我们的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少走弯路。

一、外国美术教育的借鉴 由于地理、历史和文化的不同,不同国家的美术教育的特点与发展情况也不相同。为探寻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美术教育,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改革、探索与实践,并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 (一)欧美:工具论与本质论的争论与演进 概括欧美的美术教育发展进程,我们可以看到,美术教育受到来自整体普通教育的各种思想观念的强烈影响。而这些普通教育的思想观念又受到哲学、社会状况及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当一种观念占统治地位时,它的价值取向便被当做普遍的合法性而得到传播。这些思想来去匆匆,内容庞杂。在,,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两种不同的思想倾向:追求严谨性、完整性和目标可测性的科学理性主义倾向;偏爱行为和思维自由方式的浪漫主义倾向。这两种倾向在美术教育思想上的典型代表是本质论与工具论。 ,,世纪,,年代之前,工具论盛行。工具论又称“儿童中心论”,以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 (《创造性与心智的发展》)为代表,并采纳了英国美术教育家里德 (《通过艺术的教育》)的观点。其思想基础是法国哲学家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和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 工具论强调以“创造性的自我表现”为目标,强调通过美术促进儿童健全发展,主张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的兴趣和自然本性上。他们反对教师对学生横加干涉,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向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以异于他人的方式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感情,并以此树立自我表现的信心。赞同此观点的人,主张自由教育,在教学中采用发现法,在美术课中保证提供给学生优越的物质条件和可供学生自由创造的环境,让学生在自由创造和自行发现中受到教育,只重“过程”不重“结果”。在自我表现的旗号下,学生常被置于一种放任状态,并被剥夺了接触能够启发他们进行艺术探索的知识的权力。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对结果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及建议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及建议 摘要: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人类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美术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培养提升学生内在修养和增加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着越来越来显著的作用。通过对现代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调查,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受到师资、家长、老师、学校、经济和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导致农村小学的美术教育发展缓慢,实在令人担忧,本文通过了解身边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分析了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问题,就此问题开展论述,充分挖掘农村没事教育的乡土优势,提出发展现代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应进一步发展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村小学;美术教育;教育观念 一、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

在我国大多数农村小学中,美术教育没有得到重视,特别是在一些规模小、区域偏僻、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小学,基本上没有接受过什么正规的美术教育。百泉中心小学在河南省辉县属于村级小学,教育条件上不及城镇上的小学,环境和应急设备都严重缺乏。全校有六个年纪,每个年纪平均有100多个学生,全校只有一名美术教师也没有专门上美术课的画室,所有美术课程都在教室里完成,基本都在教室黑板上画个示范图,由学生照着画,由此看来美术教育在农村小学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来说,城镇的生活环境更好,刚毕业的美术师范类教师都不太愿意去农村。在这样的条件下,美术教师基本是由语文或者英语老师代教美术这样不受重视的学科。教师基本没有受到专业的美术基础培训,也没有认真学习过有关美术方面的专业知识。有的教师甚至占用美术课上语数外。从农村小学美术的听课中发现美术老师还是采取讲解示范,学生模仿并临摹出作品的方式,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们也大部分是机械的齐声回答,问题的答案老师也都是先再自己回答最后问“是不是”或者“对不对”,没有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机会。养成学生的惰性,对学生的成长学习不利。教学模式过于僵硬,学生绘画天赋得不到发挥。这样做严重阻碍了小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忽视了学生接受美术熏陶的重要性。

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和发展趋势探讨

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和发展趋势探讨 发表时间:2018-12-07T10:49:45.857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5期作者:何明 [导读] 是运用建筑设计人员专业能力和思维能力对建筑进行科学设计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也更加的多元化,对于现代建筑空间的要求也不断增多。基于此,现代化的建筑设计逐渐趋向于完善,从传统的设计方式发生了多元化的转变。本文分析了当前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及发展趋势。 何明 320401198xxxx13716 江苏常州 213000 摘要:建筑设计是建筑规划和建筑施工之间的重要工作,是运用建筑设计人员专业能力和思维能力对建筑进行科学设计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也更加的多元化,对于现代建筑空间的要求也不断增多。基于此,现代化的建筑设计逐渐趋向于完善,从传统的设计方式发生了多元化的转变。本文分析了当前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方法;趋势;节能 引言:建筑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不同的工作阶段,无论是前期的建设规划,构思方案,或设计方案和技术深化的阶段,始终渗透着合理性的理念。在对现代建筑进行设计时,理应充分考虑到建筑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利用建筑设计方式实现对空间的合理分配、建筑功能的合理构建,为广大群众创造出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居住环境。 1、现代建筑设计内涵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日常,也是在生存的基本条件。而建筑是人类在发展的历程中最基础的生存环境,逐渐完善建筑空间的内容能更好地帮助人们提升幸福感。另外,人们生活中的主要活动空间都是在建筑设施中完成的。因此,在建筑的设计上要结合实际考虑人们在心理以及精神方面的需求,以此来提升生活的乐趣。随着建筑设计工作量的逐年增加,大部分的设计人员存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设计质量的问题,建筑设计方案缺乏创新和可行性。建筑设计包括许多技术,如:建筑物理、材料、构造、结构、设备以及施工技术等,是建造房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注意科学合理地选择建材,进行设计时不要随心所欲,而是要根据有关规范以及标准进行,而且在进行设计时要考虑全面,如:物理要求、施工技术以及建筑设备,确保精确到位。建筑设计工作中做到结合实际是基本的要求,坚持建筑设计的合理性是设计工作得以进行的前提,因此,应该在建筑设计工作中完整、全面、系统地坚持合理性原则。通过对当前现代建筑设计过程中主要需要考虑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以及探究,可以看出现代建筑设计需要格外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重视建筑物的形象以及艺术感,进而有效的提升建筑物的质量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应当满足建筑物功能要求;第二、技术措施要合理;第三、经济效果要理想;第四、应当满足建筑美观要求;作为建筑作品的开发或是设计者,应当加强注重对建筑实体功能造型的处理,继而保证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现代建筑设计方法 2.1重视建筑艺术功能 建筑设计中的艺术性要求也是设计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它主要包括了对建筑内部与外部以及各层次、各环节中的设计,使建筑在施工后可以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另外,建筑设计中,还要考虑到外部设计对突出建筑物的特点以及对居住者心理的影响。在进行现代化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平面功能设计方式,建筑物的设计阶段,合理的利用平面功能分析法能够有效的将建筑物的功能进行调整和优化。建筑物设计还需要重视建筑的外部形象以及艺术感,建筑物的艺术感往往能够有效的提升居住者的舒适度。充分发挥符号对建筑物的装饰和象征作用,让建筑物成为一个独一无二和具有特殊文化特色的标志,是符号的意义。 2.2资源合理分配 建筑设计就是对城市空间资源、土地资源的有效整合,是城市集约化发展的有力保障,在建筑设计中应该注重城市发展的环境危机和资源困境,要结合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化开发的实际,将合理性原则体现在建筑设计的资源整合中,通过建筑设计平衡各方面利益,做到对发展的有效保障。结构和空间在建筑物内部往往相辅相成、相互影响,要想真正的保证建筑设计的质量,确保建筑设计符合一定的要求等,就需要合理的控制好建筑物内部的结构以及空间的关系,合理的分配建筑结构,选择恰当的结构形式,进而实现对建筑空间的合理分配。实现建筑方案设计和城市土地,空间等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互相协调,相互组织,积极配合城市车辆以及人流,从一定程度上说,高质量的建筑设计可以有效缓解交通压力。设计中应结合相关技术的进步,提高能源的集约化利用程度,积极结合自然气候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资源,以减少空调、照明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 2.3设计方法与技术的结合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的深入,各行各业都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建筑设计需要基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借助自然因素来装饰和点缀建筑外部形象,进而有效的体现出建筑物的自然美,将建筑的功能进行系统的协调。舒适、健康、高效和美观是住宅建筑的基本特点,这类特点的实现需保证设计环节遵循因地制宜思想、整体设计思想、以人为本思想,其中整体设计思想指的是综合结合气候、当地文化、经济等因素开展设计。同时,注重建筑与艺术的结合,结合制定的主题,进行艺术的创造,做到建筑、艺术、文化、景观的完美结合。应极力避免只注重某一个片面因素而忽略统筹整体所产生的设计缺陷。建筑设计应当立足于施工环节,应当重视起可实施性以及可操作性,在保证施工的要求之下在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及优化。总之,在现代化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得考虑到现代技术的利用,平面技术发挥对建筑功能的分配和调整,空间结构技术发挥对空间以及结构的有效调度,保证现代建筑设计的有效性。 3、现代建筑设计发展趋势 3.2建筑节能化设计 现代建筑中出现了更多的新型建筑设备以及更具备现今时代发展需求的高新技术,在提高建筑效果的同时增加了节能环保的难度。因此,在进行现代建筑空间设计时,要将节能意识融入到原有的基础设计中。在具体的住宅建筑设计中,围绕防晒墙与架空屋顶、遮阳板、窗户玻璃、自然通风开展的设计均可较好满足住宅建筑的节能诉求,而这些设计往往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建筑的美观性。例如,在夏热冬暖地区的住宅建筑设计中,遮阳板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夏季建筑内部所受辐射,结合计算机实现遮阳板的智能控制,即可较大程度降低

艺术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

艺术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 摘要: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中的设计艺术教育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全方位的作用。设计内容广泛,非常适合青少年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感知特征,使他们更乐于从其中丰富的内容里接受知识和各种情感的熏陶。设计类内容接近现当代艺术的内容,随着大众艺术观念的改变,无论是艺术创作手段、艺术呈现形态、欣赏艺术的方式还是对艺术的评价,都在发生变化。因此,应在基础美术教育中更多地融入设计艺术教育。现在的艺术教育发展的内涵与方向是什么?目前艺术教育现状是什么?未来艺术教育的发展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而现在的我们又要向什么方向努力。 关键词:艺术教育;未来;变化 中国从洋务运动开始,把艺术从西方引入中国,从此我们开始真正的在课堂内教授艺术。蔡元培先生在进行教育改革的时候,也寄托着希望用美育来代替宗教或者说儒学一类,(当然个人认为美育和艺术教育不同)我曾经认为艺术家要具有时代精神,要有社会使命感,要能对得起社会的认可。艺术是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机结合,艺术可以提高人类对美的感受与理解,从艺术的角度来讲,人可分为创造艺术的人和欣赏艺术的人两种。艺术教育是美育教育的核心,它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但是我国对艺术的教育最早发生于宋朝,中国艺术的历史是很悠久的。宋徽宗时画院从教育到艺术绘画的创作的是一条龙产出的。当时的绘

画理论着作种类繁多,比如说唐时张彦远写的《历代名画记》;宋郭熙《山水训》之类都是当时的最具名声绘画书籍。晚清到民国,许许多多的爱好艺术绘画的孩子是通过学习《芥子园画谱》来学习绘画的洋务运动之后引入课堂的更多的是中国艺术史中提到的西洋画通过在对西方艺术史,19世纪之前的西方艺术家,这些艺术家是有自己自觉的艺术追求的比如伦勃朗、米开朗基罗、库尔贝等。但是大多数艺术家,尤其是梵戴克和勒布伦为首的肖像画家,等多是在接受委托完成作品,而不是像蔡元培先生那样说的“艺术要具有时代精神,社会使命感,社会的认可”,是给艺术家增加无形的压力。 我们普遍化的艺术教育还有意义吗?艺术本来就是属于少数人的,正统艺术本来也服务于少数人的,当今“艺术家”这样泛滥,是不是本身就是对艺术的亵渎?艺术教育是否应该精英化教育?那出路又是什么呢 在我认为普遍化的艺术教育,是文化教育的一部分,是为了让孩子们或者我们掌握欣赏艺术的能力,而不是让所有人都从事艺术。并且让孩子们保持着创新、灵活、充满想象力的思维。所以说艺术并不是属于少数人的,在当代背景下的艺术早已经不是古典艺术哪些古典拘谨框架下的艺术,我们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智能手机,以及电脑等产品的设计就属于工业美术范畴;甚至我们生活中城市的建筑也是现代建筑以及空间设计的一部分。 我认为未来的艺术教育要实现三个统一:感性与理性理性的统一、人与社会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国内艺术教育现状,第一点艺术教育基础薄弱,从20世纪90年代,大学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艺术

浅谈中国美术教育现状

浅谈中国美术教育现状 自古以来,美术及其教育活动就是人类医治心理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一种手段。人们发现美术作品及其构成因素均具有良好的心理治疗作用。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曾经说过:“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便失去了一半,这就会给各种疾病的入侵洞开了门户。” 在当代中国,美术教育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但仍有不少的问题出现,我想这些问题正是我们教育的薄弱之处,也是眼下全社会都关注的,让我们为了中国美术教育的进步一起来探讨吧! 小学阶段是中国义务教育的开始,从小给学生打好基础,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中国美术教育的初级阶段的教育理念。美术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实施,其实直接影响人的文化素质、思维品质、思想品德、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形成。但我们当前小学美术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美术教育的受重视程度并不理想,有些学校甚至不开这门课程,很多人认为美术课可有也可无。存在着重语数轻美育、重技能轻创造、重考分轻过程、重智育轻德育、重讲解轻学习、重课内轻课外、重“学会”轻“会学”的现象,束缚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意识的培养。要克服这些不良倾向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明确小学美术的指导思想是着眼素质、培养智能、培养兴趣、重视美育、发展个性,教学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为此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应该做到:一、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接受美术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必须提高艺术素质,必须从培养每一个人的艺术素质入手,因为每一个人的艺术素质是民族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素质是每一个人素质的融合和升华。所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从而实现全体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第二,全社会应重视美育教育,学校应尊重美术课教师,安排好美术课程,教师应切实上好每美术课。上好小学美术课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好差生问题,不能排斥他们,帮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能亲自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树立坚强的自信心,然后再逐步提高要求,从而使他们不断进步,最终让全体同学的都对美术有浓厚兴趣,都来上好美术课。第三,鼓励优等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教师可通过对他们提出较高学习要求,来带动全班强烈的艺术兴趣,以此实现艺术教育关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客观要求。小学阶段艺术素质能否得到发展,都直接影响到他们个性的全面发展,对他们的一生均有深远的影响。 在初高中阶段美术教育会因为其他课程的设立而产生不同的现象,初中三年绝大部分学校都开设美术课,总的现象和小学差不多,都不受重视。心喜的是许多学校开设美术兴趣小组进行专门辅导,遗憾的是这些兴趣小组多数是开始为日后竞争异常激烈的美术高考好准备,美术训练枯燥而乏味。近几年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虽然制定了美术欣赏课教材,但高中美术欣赏课很少有学校开设,绝大多数的高中不开美术欣赏课,高中课程基本上把美术课踢出了课程表,只有为了想考入美院的部分学生开始了他们漫长而枯燥的考前美术培训。几乎所有的高中都有美术高考生在上考前培训班,这种考前培训班分两校内的和校外的,而

农村美术教育现状

浅谈农村美术教育现状

————————————————————————————————作者:————————————————————————————————日期: 2

浅谈农村美术教育现状 原文地址:浅谈农村美术教育现状作者:蜜桃心情 我已经参加工作近9年了,先后在农村的小学和初中从事美术教育教学工作。在我工作的7年里农村的美术教育教学有了一定的发展和提高,这要归功于党和国家高度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但是,我认为美术教育教学的发展还是落在了其他相关学科的后面。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们农村的美术教育起步晚,并且受客观原因限制发展一直滞后。就单农村而言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一些农村地区的美术教育还存在着相当大的空白。农村美术教育现状若得不到改善,农村中小学生的整体素质就不能得到提高,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和推进素质教育就会空谈。 一、对农村美术教育的定位和认识 当前的教育体制,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仍然把应试教育作为首选,“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已经成了“共识”,与考试无关的美术课,虽然已经不是“旁门索道”。尽管上级部门一再强调必须开齐上好各门课程,教育部也签发了相关文件,但一到“关键”时刻,如期中、期末考试、毕业复习,或有其他应急的事,美术课就会让位于“主”课。这样,学生很难系统地接受美术基础知识的教育,更谈不上培养他们创造美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而这时文件就真的只是“文件”了。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使他们学会生存,具有拼搏、竞争的生活能力;学会学习,具有自学的能力;学会做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学会创造,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造能力。在学校美术教育中,强化审美教育,有利于对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文化艺术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丰富想象力,提高表现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提高视觉形象的阅读能力;更有利于全面素质教育的落实。农村初中的美术课教学,不是培养学生当画家,而是培养有一定审美素质的公民。 发展农村美术教育,首先要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对学校美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美术不是简单的“画画”是审美教育的主体,除了传授美术基础知识技能外,还要在扩展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审美境界,完善人的意志、品格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教育有助于发展人的全面思维,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感情世界、陶冶高尚情操;更有助于加强德育工作。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其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不论是从学生个体的发展还是从提高民族素质的高度认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都应该把学校美术教育工作纳入到教育的各项工作中去,真正确立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二、农村美术师资存在的问题与建设 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匮乏,业务素质低下,是制约农村美术教育发展的一大因素。有专业的美术教师或受过专业培训的兼职美术教师,能有效地开展好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但是有的学校是安排美术教师兼上其他学科,并对所兼学科进行和其他教师一样的考评,致使美术教师的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所兼学科上,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而绝大多数边远的农村学校无专业美术教师和良好的教育教学条件,从事美术教育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是“多面手”,但在美术基本知识和美术基本技能方面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而相关的继续教育又不是十分的及时,致使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得不到提高,限制了美术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 农村美术教师,不仅数量不足,而且教师的素质偏低,很难完成美术学科的教学任务。要想解决现状必须从一下几个方面做起:1.建立并完善美术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体制提高美术美术教师师资的数量;2.为中小学美术教师创造参加更多学习的机会;3.开展各种规模的美术教学研究活动;4.定期对美术教师进行专业素质的考核;5.专人专用,改变美术教师的“资源”浪费现象;6.进行区域内的美术教师交流如“城乡交流”、“学校交流”等改变个

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筑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建筑设计对整个建筑的使用和功能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建筑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类将丰富的智慧和想象力发挥到建筑设计中,使建筑设计得到不断的创新,加快了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设计 随着科技和信息的高速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生态与环保主题仍然是不可动摇的话题,而复古、浪漫、简明的情怀与高科技的应用成为了新时期创作的热点,这些都主导了建筑设计的灵感来源。因此,经过对各地建筑设计发展趋势的相关研究,总结出高科技智能建筑、绿色生态建筑、实用主义建筑在现在和将来都必将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1建筑设计的技巧 1.1不因时尚影响个性化设计 建筑设计即要有时代感,又要兼有民族性,要以独特的眼光进行创意性的设计,充分显示出崭新的风格。在设计意识上应体现出一种社会的进步、一种民族的使命感。建筑设计整体的多元化和部分个性化的发展,使人们对设计形态、设计情感产生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更新的题材和形式出现;建筑设计中反映出的轻松、简洁、独特、浪漫、新奇的趣味性和深沉、朴实得体及创世纪性的超前意识,体现出别具一格,风华正茂的态势,是一种时尚和个性化在建筑设计发展变化中的体现。 1.2用设计的特殊语言表现一定的文化内涵 如同一部优秀音乐作品一样,好的建筑设计必须有其明确的主题。建筑设计的艺术特色是在不经意中自然而然显露出来的,是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无意之中体会到的,而那些过分强调文化内涵,欲把中外文明史全都汇集于一室的设计,会有堆砌繁复,令人窒息之感;而没有文化内容的设计又显得空间呆板,缺乏品位。 1.3掌握和运用建筑设计的基本规律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美术学专业) 课程编码:186522060 学时:28 学分:1.5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课程类别:必修 课程性质:专业课 考核方式:考试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美术史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主要学科之一。美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美术作品是作者对生活认识的物化形态。美术史是通过具体作品对美术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事实的概括及学术性研究。需要以科学的观点把握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和美术的发展规律,它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论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该课程的讲述及对形象资料的展示,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除了典籍的文字记载,更是美术作品对历史发展中各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直观反映。美术的发展、演变和技法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创新,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化特征,是完全和历史的发展同步的。它是中国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了解美术的发展规律。从而转变学生对美术专业学习的单纯技巧观念,更加自觉地重视对祖国文明的了解和自身文化素养的形成。 二、课程的基本容: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美术 本章主要教学容: 1.1概述 1.2石器的制作与审美意识的萌芽 1.3新石器时代的器艺术 1.4雕塑与绘画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美术学所涵盖的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各自研究目的、方法、互相之间的联系。 2、了解原始社会的美术现象及美术作品的特征。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

重点:器艺术 难点:了解彩艺术各期特征及黑艺术特征。 第二章奴隶制时代的美术 本章主要教学容: 2.1概述 2.2灿烂的青铜工艺 2.3建筑 2.4绘画与雕塑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奴隶制时代青铜艺术所负载的强烈的政治与的功能及工艺制作的灿烂辉煌。了解各个历史时期对青铜纹饰的崇尚及区别。 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青铜艺术 难点:青铜“礼器”的艺术精神及分期特征。 第三章战国汉美术 本章主要教学容: 3.1概述 3.2绘画形势 3.3缣帛画 3.4画像石(砖)艺术 3.5壁画 3.6器物上的装饰绘画 3.7汉绘画的艺术特征 3.8雕塑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美术作品表现容、技巧等与奴隶制社会的区别以及主要代表作品、风格。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3.3 3.4 3.8 难点:封建社会尤其是汉的艺术的功利性及其特征。 第四章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 本章主要教学容: 4.1概述 4.2人物画的新发展

艺术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

艺术教育未来的发展趋 势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艺术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 摘要: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中的设计艺术教育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全方位的作用。设计内容广泛,非常适合青少年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感知特征,使他们更乐于从其中丰富的内容里接受知识和各种情感的熏陶。设计类内容接近现当代艺术的内容,随着大众艺术观念的改变,无论是艺术创作手段、艺术呈现形态、欣赏艺术的方式还是对艺术的评价,都在发生变化。因此,应在基础美术教育中更多地融入设计艺术教育。现在的艺术教育发展的内涵与方向是什么目前艺术教育现状是什么未来艺术教育的发展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而现在的我们又要向什么方向努力。 关键词:艺术教育;未来;变化 中国从洋务运动开始,把艺术从西方引入中国,从此我们开始真正的在课堂内教授艺术。蔡元培先生在进行教育改革的时候,也寄托着希望用美育来代替宗教或者说儒学一类,(当然个人认为美育和艺术教育不同)我曾经认为艺术家要具有时代精神,要有社会使命感,要能对得起社会的认可。艺术是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机结合,艺术可以提高人类对美的感受与理解,从艺术的角度来讲,人可分为创造艺术的人和欣赏艺术的人两种。艺术教育是美育教育的核心,它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但是我国对艺术的

教育最早发生于宋朝,中国艺术的历史是很悠久的。宋徽宗时画院从教育到艺术绘画的创作的是一条龙产出的。当时的绘画理论着作种类繁多,比如说唐时张彦远写的《历代名画记》;宋郭熙《山水训》之类都是当时的最具名声绘画书籍。晚清到民国,许许多多的爱好艺术绘画的孩子是通过学习《芥子园画谱》来学习绘画的洋务运动之后引入课堂的更多的是中国艺术史中提到的西洋画通过在对西方艺术史,19世纪之前的西方艺术家,这些艺术家是有自己自觉的艺术追求的比如伦勃朗、米开朗基罗、库尔贝等。但是大多数艺术家,尤其是梵戴克和勒布伦为首的肖像画家,等多是在接受委托完成作品,而不是像蔡元培先生那样说的“艺术要具有时代精神,社会使命感,社会的认可”,是给艺术家增加无形的压力。 我们普遍化的艺术教育还有意义吗?艺术本来就是属于少数人的,正统艺术本来也服务于少数人的,当今“艺术家”这样泛滥,是不是本身就是对艺术的亵渎艺术教育是否应该精英化教育那出路又是什么呢 在我认为普遍化的艺术教育,是文化教育的一部分,是为了让孩子们或者我们掌握欣赏艺术的能力,而不是让所有人都从事艺术。并且让孩子们保持着创新、灵活、充满想象力的思维。所以说艺术并不是属于少数人的,在当代背景下的艺术早已经不是古典艺术哪些古典拘谨框架下的艺术,我们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现状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现状 内容摘要:基于对当前农村条件、文化背景与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认识,针对当前农村小学美术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本文将对当前农村小学美术课堂的重新定位和策略设置提出几点拙见和看法,以作借鉴。 关键字:农村小学分析策略设置 一、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新课改的声势已在全国中小学浩浩荡荡的展开,纵观九年制义务教育新教材,有其成功之处,比起旧教材来内容更加丰富,更切实际。但是美术教育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我认为在方向上没有根本的改变。而美术作为人类的一大社会精神行为,其本质从来就是以审美与实用共存共荣的一门艺术。美术教育也就必须适应于时代的要求,必须为现代化的需求和国家精神文化建设服务的同时为物质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而当前农村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美术教育,是提高整个国民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很长的时间里,农村美术基础教育总是没有起色,真正相当一大部分学校还没落实美术课,由于片面强调给语文、数学教师的作业课、自由课、轻松课;长期如此语文、数学成为老师的责任田,而艺术学科则成为被遗弃的一片荒土,无种无收。大部分农村学校老师将美术课视为负课,可上可不上,有美术活动任务就上一上,活动一过,学生就再也想不到上美术课,在各级各类美术竞赛活动中,农村学生获奖甚少。严重的是使学生失去一个最重要的培养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机,因为多数农村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毕业后就不升学了,他们再也没有机会接受应有的美术教育,于是许多人在艺术方面就成了终生“荒废”,造成农村人口素质低下,长期以来制约了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 针对上述种种现象,在当前农村小学美术课堂中,我觉得不例外为以下几种情况: 教学理念的陈旧 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农村教师因信息闭塞、教学设施等条件的限制,传统的教学磁场仍强于新课程的理念。因此,在教学观念上仍旧是:美术教学就是传统知识与技能,教室是唯一的教学场所,教材是唯一的教学内容;教学还是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

探讨现代建筑设计的主流发展趋势

探讨现代建筑设计的主流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随之加快,城市建设也因此而日新月异,居住者对于建筑设计要求也随之拔高。但就当前来看,建筑设计仍然存在较多不足。基于此,笔者针对现代建筑设计主流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标签建筑设计;现代建筑;发展趋势;主流 在当今经济与社会极大发展的前提下,生态和环保仍然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主题,高科技的应用以及简明、浪漫以及复古情怀俨然成为当代创造热点,这在建筑行业中也有具体体现,并在建筑设计灵感来源中发挥主导作用。从当前建筑设计各类发展趋势来看,实用主义建筑、绿色生态建筑以及高科技智能建筑成为建筑设计在当下和未来的重要构成部分。 一、对建筑设计的认识 人类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所学新工艺、新技术、科技知识以及自然资源用于建造能够与人类活动要求相适应的人工环境可称之为建筑。建筑类型包括多种,如学校、住宅、医院、体育、酒店以及商业办公等,不同的建筑类型其风格也有所不同,其功能和类型决定了其个性特征需要以不同建筑形式进行表达。而建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建设水平的提高,建筑功能质量也随之提升,居住者使用更为便捷,同时舒适度也得以满足。 建筑设计应始终保持与环境相适应,其建筑风格、色彩、立面应与周边建筑环境保持协调一致。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基础上,建筑设计应采取合理、先进的建筑技术,实现建筑功能目标与技术手段二者之间的和谐一致,坚持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充分结合的设计理念,对经济、技术以及环境等客观条件予以综合考虑,并尊重客户需求,坚持理性前提下的创意和个性。 作为一项复杂性较高的综合系统工程,建筑设计在其各工作环节中始终秉承经济适用理念。因而在建筑设计实施过程中,建筑设计全过程的优化控制是极为必要的。优化建筑设计有利于保持方案的最佳性,并通过最短路径实现现代科学技术的引入与使用,进而通过现代化工具的应用来实现既定目的。就此点来看,信息、情报以及技术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倘若只着眼于设计质量合乎设计要求,或仅仅依靠设计条文和相关规范的被动性制约是远远不够的,这与现代化发展趋势也难以适应。 二、现代建筑设计的主流发展趋势 (一)绿色设计理念 (1)节约能源:现代建筑对太阳能加以充分利用,或通过设计节能型建筑围护结构,以此来降低空调以及其他采暖设备的使用率。同时以自然通风原理为

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王佳义 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黑龙江哈尔滨邮编:150080 摘要:我国的美术教育迎来了一个发展与变革的好机遇。我们应该把握时机,根据我国的素质教育要求和美术教育的现状,对于合理的理论要吸收和改造。 关键词:美术教育功能目的发展 新时期的学校美术教育有这样一些特征:首先,美术学习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更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因为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中,美术本来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是在情感、思想的表达、交流中产生发展的;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辅助者,以学习者的平等的心态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去,协同合作,师生互动,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美术教育的定义是将人类在视觉艺术方面创造的理论,技法及成果,按照教育规律再创造成适合不同对象的教学材料.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学生对美的认识,判断,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教育决不能只满足于给学生一点知识和技艺,它必须将学生置于一个有尊严、有个性、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活的生命体的位置上,全面关注他们的发展需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进而使他们在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过程中真正为自己一生的幸福作好准备。这是一个至高的目标和境界,它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教育从思想观念到操作方法进行彻底的全方位的变革. 我国具有现代意义和现代形态的高等专业美术教育,在经历了本世纪初至三、四十年代的发端与建构模式时期,五十至六十年代初的重新整合与变革时期,六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的停滞与恢复时期后,到八十年代中后期,近几年,开始进入了全面勃兴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美术专业点大幅度增设,办学规模和招生人数迅速扩大,专业结构有较大变化,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化.我过现代美术教育起步晚,底子薄,不少长期将美术视为“准科学”的综合大学也建立了美术专业,作为扩大规模,完善科学教育结构的新思路`心创举.据有关资料统计,1987年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点140个,近6年来,已经增加到了300多个.如今的美术教育专业如雨后春笋般.成为实实在在的“热门”专业.但是,盲目的扩充规模既是一种浪费,也是对艺术教育的诋毁.我国原有的实力美术院校规模不大,招生数目有限,而不具备条件的院校盲目的扩大招生,不仅带来美术教育的自身贬值,接踵而来的是艺术的恶性循环.评价美术教育效果最根本的原则,就是看其是否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准的美术生.所以我们在对待美术生扩招方面应该持冷静和谨慎的态度 “什么是美术教育”,“美术教育的功能和目的是什么”,对于这类问题,长

(完整版)中国美术史教案

中国美术史教案 第1周 教学内容:史前美术 教学日期: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史前美术。 教学重点: 彩陶 授课过程: 第一章史前美术 概述 史书中被称为“帝王”的人,都同文化创造和劳动工具创造有关:燧人氏发明火;伏羲氏作八卦;神农氏造耒耜,作陶器。苍颉造文字;史皇作图画,曾画过蚩尤的像,并把“神荼”、“郁垒”画在桃木板上以御百鬼;禹铸九鼎,上面雕饰着鬼神百物之形,使民分辨“神奸”。 旧石器时代的美术主要体现在石器工具上。新石器时代陶器在实用性的前提下,发展了美的造型和装饰,所以新石器时代的美术绝大部分都与陶器的发展密切相关,这时期的绘画和雕塑也在陶器的造型和装饰上得到表现。 第一节、石器 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是把砾石的边沿加以敲打,现出厚刃,可为敲砸之用,没有进行第二步加工。 继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之后的磨光石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以磨和钻孔技术和极整齐对称形式成为石器工具发展的高级阶段。 先民已有多种多样的审美创作活动,我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装饰品,是约三万年前的一件石墨装饰品, 中央有穿孔,可系绳佩挂。钻孔是人找到深度和厚度的劳动,钻孔突破平面,发展了第三空间,是雕塑造型的基本因素。山顶洞人已采用赤铁矿粉末与红色泥岩作染色材料。 第二节、玉器 我国古代有极发达的玉石工艺,玉石器具有多种形式:圭、笏、璧、环等,在古代社会的宗教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及审美价值。儒家哲学中关于玉的学说,成为古代美善合一的美学思想的一部分。 良渚玉器造型宏大雄浑,风格严谨深刻,纹饰以神秘莫测的神人兽面引人入胜,阴线雕刻和浮雕完美组合。 “神似”是红山文化古玉最大的特色,玉匠能巧妙地运用玉材,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典型玉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

农村美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浅谈

农村美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浅谈 基本现状: 一、认识不到位,观念行动跟不上节拍 当前的教育体制,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仍然把应试教育作为首选,与考试无关的美术课,被不少人视为“鸡肋”,弃之不能,食之无味。尽管上级部门一再强调必须开齐上好各门课程,教育部也签发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但一到“关键”时刻,如期中、期末考试、毕业复习,或有其他应急的事,美术课就会让位于“主”课。这样,学生很难系统地接受美术基础知识的教育,更谈不上培养他们创造美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真正成了“轰轰烈烈搞素质,扎扎实实在应试”。 二、师资不完善,专业教师匮乏 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匮乏,业务素质低下,是制约农村美术教育发展的一大因素。有条件的地区领导重视,有专业的美术教师或受过专业培训的兼职美术教师,有较好的管理措施,能有效地开展好美术教育教学活动。而绝大多数边远的农村学校无专业美术教师和良好的教育教学条件,从事美术教育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是半路出家,对美术教育的基本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如果不加强对这些美术教师的继续教育,必然会把美术课视为“杂科”,也就无从谈及专业科研意识。 三、发展不均衡,良锈层次不齐 地区间差异大,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均衡,导致农村美术教育出现重重困难,如:经费收入、教育设施、教学观念、课程资源开发等问题。经济上的困境仅仅是显性的,也是暂时的。而另一种隐性的,也是更大的困境,即“文化差异性”。美术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总是同一定的社会、民族、地理、历史、文化等因素相适应,作为具有人文性的美术教育毫无疑问地应该体现和遵循美术的这一规律,使之能适应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需要。而现实的状况却并非如此,我们的美术教育在政策、理论和实践上都没有处理好“文化差异”的问题,也没有真正做到美术教育的多元化。 对策: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发展农村美术教育,确立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首先要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对学校美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美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教育有助于发展人的全面思维,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感情世界、陶冶高尚情操;更有助于加强德育工作。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美术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716178906.html, 美术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作者:于斐 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09期 摘要: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促进了音乐、体育、等教育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中 学美术教育也不断受到重视。纵观我国当前的中学美术教育情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教学的经验,论述了中学美术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同时分析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能够为相关的教学实践提供些许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学美术;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美术教育能够使学生充分领略到生活的美,并能够从中体会到美术的魅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最终促进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内涵所在。中学阶段是人生教育的重要阶段,美术教育也显得尤其关键,在改革开放以来,美术教育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同时也建立了完善的教育体制,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制约中学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当前美术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学美术教育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中仍然存有很深的应试教育的思想 近些年,虽然国家在大力地提倡素质教育,并将它作为了一项基本国策,使各个学科教育的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但是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素质教育,或者说,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使得中学美术教育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学校和家长以至学生本身都尚未充分认可美术教育,所以就导致在学校教育中,美术课会频频给“正课”让贤,在家庭教育中,美术爱好被斥为不务正业,归根结底是陈旧的观念所致。 2.学生难以对美术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主要是教学方式的问题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当然希望学生也可以像自己一样热爱美术,所以就难免将学科本位的思想注入课堂的教学当中,强调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就会不知不觉地陷入灌输式教学的模式中,学生往往在被动地接受美术知识、机械地练习美术技能,缺少思维的创新和灵感的发现,课堂气氛就显得死气沉沉,没有活力。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美术课堂都提不起任何兴趣,何谈教育质量的提升呢?所以一定要让学生从心底热爱美术,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美术素质教育的发展。 3.美术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美术教育发展趋势的把握

美术教育发展趋势的把握 与美术课程构建的对策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尹少淳 一、情意性的加强是一个明显的动势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进步,以及素 质教育的推行,我国的美术教育也在进一步发展。所谓发展一方面指的是出现了一些新的东西,另一方面指的是一些因素趋于合理的调整。任何发展均体现为一种倾向性,因此,对美术 教育的一些带有倾向性的动势的认识和把握是十分重要的,这将导致我们在一些更为具体的方面采取相应对策,适应和推动这种发展。情意性的加强是目前我国美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十分明显的动势。这种情意性体现为一种暖性和活性,对应着人的情感、直觉,并与兴趣发生 关联。这种动势的出现从本质上说,体现出人们对平衡的追求,实际上是平衡机制在起着调节作用。 平衡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原则之一,追求平 衡是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作为人类活动之一的美术教育同样要追求平衡。 所谓平衡指的是各种力的因素处于一种相 对静止的状态。平衡的原则可以说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原则之一,人们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总是对涉及平衡的各种因素加以调整,使之达到平衡状态,从而获得对外界环境和自身心理状态的一种安定感。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所推崇的“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平衡思想。只有达到平衡,事物的各种功能才能在一种最佳的状态中得以发挥。 人类生活的各种因素可以归为明显的两 极。人类追求平衡的努力主要体现在这两极之间所做的某种程度的调适。 在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中,讲求理智、逻 辑、秩序、规范、严谨与必然的科学理性主义与推崇情绪、自由、想像、直觉、随意和偶然的浪漫表现主义构成了明显的两极。人的一切形形色色的思想和行为均未能超出这一“如来佛之掌”,只不过是倾向性与倾向的程度不同而已。人类的思想史、文化史的变化都是由各自领域内的不同学派、风格在这两极中的动态变化所衍成的。在这些变化中,平衡的机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一种思想和行为处于某种极端的状态,那么它在变化的过程中,就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