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屈原

论屈原
论屈原

论屈原

大家都知道,端午节,是纪念屈原殉国而死于汨罗江的纪念日。两千多年来,我们国家的的成千上万人民群众,一直在端午节这一天,开展各种各样的形式的活动来纪念这位伟大的人,比如说:龙舟竞赛,吃粽子等。当然,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祖国历史上,只要是站在祖国人民的立场为祖国和人民做好事的人,将会被人民永远记住。

现在距离端午节还有几天,我觉得这篇小论文,写屈原是最好不过了,所以,尽管我的知识有限,但是在平常老师的教学下和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还是有一点了解,所以在这里写了下来。

在我国丰富的成语中有这么一句话,“盖棺定论”,虽说人死了,他的生平功过自然是有后人来说,但是事情并非这么简单。屈原已经死了两千多年,可是直到现在还没有个稳定的“定论”。从古代到今天,仍然有许多不同的评价和看法。有一种很有趣的说法“屈原否定论”,不承认有屈原本人的存在,这个问题的究竟我是谈不了,我只能从自己仅有的知识来叙说,把屈原的经历和形象略略勾画出一个轮廓。

那么,我用三句话总结和概括一下我所认识的屈原:屈原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的变法革新的政治家,抗敌救国的外交家,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

第一,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变法革新的政治家。

屈原出生于战国中期的时代,楚国。那个时代,是我们国家历史上大混乱的时代,大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进步的时代,我们国家的历史

有奴隶制向封建制过度的时代,正是奴隶制和封建制两大阵营对战到如火如荼的阶段。

浅谈屈原的爱国主义

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 有人讲:屈原的‘爱国主义’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爱国,而是一种忠君,忠于自己理想抱负的终极体现。对于这种说法,我并不反对,因为他的理由让我无力去反对,从小被告知:端午节要吃粽子、划龙舟、吃包子,这是为了纪念屈原,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屈原。这种教导早已在我脑中根深蒂固,大家都这样子认为,何必去改变大家认为的“事实”呢?就算你改变了又能怎样,有什么现实意义呢?在我看来:屈原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我有自己的理由。对于屈原的”爱国主义”只是一种忠君,我并不反对,保持中立的态度。 他洞悉列国形势,对楚国的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屈原为挽救楚国于危难之中,实现“存君兴国”的夙愿,在思想保守的楚国倡导并推行了一系以“美政”为核心的政治改革。由于改革触犯了旧贵族既得利益,遭到了贵族群小的极力诋毁。尽管屈原“忠而见疑,信面被谤”,但屈原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与权奸的斗争中显示了不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赤诚。屈原一生坎坷,在痛苦中孕育的诗篇显示了屈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精神。 一、坚持“美政”理想,坚持改革弊政 屈原作为战国时代一名高瞻远瞩的政治人物,屈原对当时的社会现状了如指掌。屈原深知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崇高权谋谲诈,推行弱肉强食法则的侵吞攻伐时代:列国纷争,狼烟四起,万民缟素,血

流成河,弱国的苟存只能仰人鼻息,成为附庸;弱国的灭亡只是利益相争的殉葬品。此时的楚国已陷入重重危机,形势岌岌可危,可楚国君臣对潜在的威胁视而不见,依旧沉醉于丝竹管弦,声色犬马之中。他多么希望楚国统治者从沉醉中醒来,面对残酷现实,上下一心,整顿朝纲,励精图治,大有作为,重现昔日鼎中原的辉煌,完成统一中国的理想。屈原把这一理想称之为“美政”,欲以“美政”作为振兴保守落后楚国的一剂良方。 屈原大力倡导“举贤授能”,着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历史根据的。从历史上看,能“举贤授能”者不乏其人。那些兴国的圣君都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历史上这些明君都善于搜罗人才,并委以重任,最终导制了盛世景象的出现。历史的经验教训证明了这样一条真理:国运之兴衰系于贤才。国家的兴盛离不开贤臣,只有举贤授能才能不国安邦,富国强民。现实中的楚国要改变贫弱挨打的被动局面,就必须反对世卿世禄制度,打破旧贵族对于权住的垄断,效法兴国圣君不拘身份选拔人才,委以重任。只有这样,楚国才能重新走上富强之路,重现昔日之辉煌。 屈原始终不渝坚持“美政”理想,坚持改革,如能实施,必使老气横秋的楚国脱胎换骨,涣发出咄咄逼人的青春锐气。然在愚昧保守落后的楚国,无人赏识他。他们残酷地将屈原逐出了政治舞台中心,将屈原治国安邦的“美政”蓝图扼杀于襁袍之中。屈原被逐,这是屈原的悲剧,更是楚国的悲剧。尽管屈原为政治理想屡蒙谗遭毁,但仍

从《离骚》看屈原的思想

从《离骚》看屈原的思想 战国时期,楚国出现了位了不起的人物,那就是屈原。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诗人,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一生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许多不朽的篇章,千古流传,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何其芳这样评价过他:“《诗经》中也有许多优秀动人的作品,然而,像屈原这样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在他的作品打上异常鲜明的个性烙印的,却没有。”可见,作为中国文学的先驱,时至今日,屈原的思想和成就仍旧光彩夺目,异常耀眼。尤其是《离骚》,一直以来都是人人称赞的典范之作。 谈及屈原的伟大成就《离骚》,我们不得不先来了解一下屈原的生平。屈原名平,后人据《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二句推测他的出生年月。他和楚国王室是同姓一族。屈原年轻时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学识渊博,记忆力很强,对国家存亡兴衰的道理非常了解,对外交往来,接人待物的辞令又非常熟悉。因此,他“入则与怀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待宾客,应对诸侯。”楚怀王对他非常信任。而上官大夫和屈原职位相同,他为了得到怀王的宠信,很妒忌屈原的才能。有一次,怀王命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刚写完草稿,上官大夫代表保守势力要修改其中的有关条文,屈原不同意。上官大夫十分生气地跑去对怀王说:“王使屈原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刚愎自用的怀王听信了他

的谗言,就“怒而疏屈原”,把他贬为“三闾大夫”。怀王十五年,秦国的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了子南郑袖等人充当内奸,诱骗了怀王。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发兵,可均惨败。于是,他命屈原出使齐国,重修旧好。怀王十六年,张仪又再次来到楚国,再次以谎言瓦解了“齐楚联盟”。楚国这次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而屈原亦被逐出了国都。在会盟之日,怀王被秦扣留,三年后客死异乡。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伊,楚秦邦交一度断绝,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的苟安。由于屈原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并斥责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着责任,子兰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了屈原再次被流放到了涴﹑湘一带。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越加危急,到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国发兵攻打楚国。屈原眼看自己的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也曾认真的考虑过出走他国,但最终还是舍不得离开故土,于悲愤交加中,自沉汨罗江,殉了自己的理想。 一段悲惨的经历,铸就了一部传世经典—《离骚》。所谓的“离骚”就是遭遇忧患之意。屈原坚持公正,行为耿直,对君王一片忠心,竭尽才智,但是却受到小人的挑拨离间,其处境可以说是极端困窘了。因诚心为国而被君王怀疑,因忠心事主而被小人诽谤,怎能没有悲愤之情呢?屈原写作《离骚》,正是为了抒发这种悲愤之情。因此《离骚》凝聚了诗人的忧愤,他的思想。相反的,从《离骚》我们可以看出屈原的思想。 一﹑忠君爱国

论屈原的哲学思想

论屈原的哲学思想 蔡靖泉 一屈原的哲学思想,最为集中地表现在被誉为“空前绝后的第一等奇文字”的长篇诗作《天问》中①。在《天问》的开篇,屈原就提出了关于宇宙本体和宇宙生成的问题: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体化?首先,宇宙本体和宇宙生成问题,是哲学探讨和致力解决的基本问题。屈原以层层问难的方式提出如此深刻的哲学问题,无疑是经过了对宇宙万物的深邃的哲学思考的。第一段的四句诗,高度概括地提出了玄奥的宇宙本体和宇宙生成问题。这四句诗,古往今来的学者,大都依照字面意思将其理解为追溯天的历史之语,因而将其解释为:远古初开的情况,谁能把它传说下来?那时天地还没有形成,根据什么去考定?姜亮夫先生在对这四句文意作反复推敲之后,率先提出了他的新理解:这四句不是讲认识天的历史,而是讲宇宙生成问题。“谁”应作“如何”解,即是说,那远古的开头是如何变化、生发变迁的。“传道”即所谓生发、变迁之义。何以见得呢?因为底下就有两句“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上下即天地;考,成也。②此语也大解笔者以往之蔽。笔者进而思之,觉得这四句诗既然是讲宇宙生成问题,就必然包含着宇宙本体问题。在先秦人的心目中,宇宙的生成就是宇宙本体的演化。实际上,屈原的宇宙本体论,就寓于“遂古之初”句中。此句意同“泰初”,既含有《庄子》所谓“泰初有天”的“泰初”之意,又含有《庄子》所谓“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泰初”的“泰初”之意。前者谓远古的开头,后者乃指宇宙的本体。成玄英释义云:“言其气广大能为万物之始本,故名泰初”。作为宇宙本体的“泰初”,指的就是天地来到之前的元气,也就是道家所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道”③。《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明言:“是故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又言“通天下一气耳”。屈原也有直接用泰初称元气之例,如《远游》云:“超无为以至清兮,与泰初而为邻”。正由于“遂古之初”乃谓宇宙洪荒、天地未开时那种元气始萌、混沌不分的状态,所以下句才会有追究它是如何变化的提问,三、四句也才能承上而进一步提出是如何通过变化而形成天地的。屈原以问难方式提出问题的哲学根据,基本上契合于同时代的庄子所阐述的“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以及“夫道……生天生地”的宇宙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又比庄子的

屈原爱国精神演讲稿

( 演讲稿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屈原爱国精神演讲稿Qu Yuan's speech on patriotism

屈原爱国精神演讲稿 屈原是中国古代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生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的楚国,当时正是中国历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的时期,秦、楚、赵、魏、燕、韩、齐七大诸侯国割据称雄,不断进行兼并战争。 战国七雄之中,秦国,而对秦国的军事压力和楚国的政治腐败,屈原极力主张对外联齐,对内变法图强,进而统一中国。 屈原的政治主张虽然遭到奴隶主贵族集团的破坏,未能在楚国实现,公园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军南下,攻破了郢都最后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自尽,但他的诗篇“离骚”,“天问”等,却在中国文学发展,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通过上述所叙及不断的学习使我懂得了一个强烈的爱国主义者对国家和人民做出的重要贡献从来都是可歌可泣的一段悲壮历史的

展示。在学习先辈屈原感人的爱国主义先进的思想中,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屈原与奴隶主权贵之间的斗争,其次,就是他门下的两个门生对人生观,价值观差异的鲜明区分和对照,下面就我个人用所学习的观点阐述以下三点学习心得体会: 一、对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认识 公园前3xx年楚国内忧外患,国贫兵弱,内有奴隶*反抗,外有强秦压境,以奴隶主贵族势力为代表的南后集团在此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为保其贪图享乐,荣华富贵及小集团利益向楚怀王游说亲秦顺从策略;而以奴隶,百姓、有识之士为代表的屈原集团则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的策略;这些表现可以在一次众大臣及屈原与楚怀王的交谈中得以佐证: 楚怀王言:楚国内外交困长此以往岂不是动摇国之根本。南后言:如今强秦压境,大王还是与秦国订立盟约世代修好顺从秦国。屈原言:难道顺从秦国楚国就可以安然无恙吗?秦国自变法以来,国力大增,他不仅攻占韩国,魏国、赵国的土地,如今又想来攻打我们楚国与齐国,秦国处心积虑要完成一统霸业,征服六国席卷天下,

谈屈原

谈屈原,韵离骚 -------物工1701张赵艳摘要:《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历年来,对它的分段,有着不同的看法,以我而言,分为两段,第一段从开头到“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先叙述世系,次叙出生年月和名字,再叙自己的人格,学识,才干,最后叙怀王的昏庸,党人的斗争以及女嬃的教诲,第二段从“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庸娱以自纵”至结尾,主要是借理想的事实来表情。离骚中有许多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句子,像“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其中所富含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几千年来一直感动并激励着中国知识分子为国为民殚精竭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又能看出屈原一直坚持真理,为理想而献身。“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又能看出他刚正不阿,一生正气.‘朝饮木兰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表现出他洁身自好,不断完善自己。 关键词:屈原离骚忠君爱国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书写了高杰的志向与人格。屈原是我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开创了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从此出现了骚体诗,即以《离骚》为代表。

正文: (一)离骚作品分析 屈原,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战国时期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的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使。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元湘江流域。秦将白起破楚都郢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1953年,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他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他的作品《离骚》《九歌》《九章》《招魂》等篇,从不同的方面艺术地表达了他热爱祖国的深切情怀,而他的一生是悲催的一生,既有“存国兴君”的志向,又有治乱的能力,但却因为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累,缠绵悱恻的情绪。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它创作于屈

屈原的文化意义

屈原的文化意义 屈原以其不朽的人格魅力,当之无愧地获得世界文化名人的殊荣。有人说:屈原的精神是由汨罗江的江水缔造的,虽然有些夸张,但是他以自己的瘦弱之躯溅起了微弱的浪花,同时也激起了后人心中永久不息的波澜,我们无时不感受到一种水的精神在洗涤着我们的思想,冲刷着我们的灵魂。屈原那拒绝污染,拒绝诱惑的精神让后人仰止,站在两千多年前的屈原,真真切切成了统领了世世代代民族精神的灵魂,成了丰碑式的符号。 构建了士大夫的精神人格 李白这样评价屈原“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包含着对屈原人格的美学向往;淡泊极致的陶渊明也“于世事未能忘情”,无不是被屈子精神冲洗的结果。屈原是中国的第一诗人,他的出现,唤起了文人清醒的自我意识;屈原也是中国士大夫第一人,他用自己辅助楚怀王的经历、政治举措、清高的操守为后世的士大夫构建了完美的精神人格体系。 确立价值标准。 屈原一生刚正不阿,坚持真理,献身理想。身为贵族的他,极力排斥外在权势、物质的诱惑,具有抗污染的持久耐力;屈原的眼光超越时代,具有宇宙意识,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定位为“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争光”,即用时间的刻度来度量人的价值,对后世的士大夫影响极大,宋人王安石锐意改革,推行变法,表现出的九死而不悔的精神就是屈原所传下的衣钵。 构建道德体系。 屈原身体力行儒家的道德伦理,“竭诚以事君兮”(屈原《惜诵》),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以一颗诚心来待君,为后来的士大夫创立了行为标准,构建了道德自律的体系;“重仁袭义兮,谨厚以为丰”(屈原《怀沙》),树起士大夫仁义之操守;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屈原《离骚》),立忠正清高之典范。 孔子从人性的角度,为士大夫的忠君观念确立了理论依据;屈原身体力行,忠心为楚王,为楚国,为士大夫的忠君观念演绎了实践的可能,开启忠君意识之风。从此君王以君临天下的姿态,傲视天下,脚下匍伏着忠心耿耿的臣民。 成为历史隧道中的“路标”。 屈原是一个典型的殉道者,屈原心中的“道”是辅佐楚王,捍卫楚国的荣誉。当“道”不立时,屈原经过心灵的抉择之后,以身殉道。 屈原的为中国失意文人的价值取向制造了永久的尴尬:沿着屈原的足迹而前行;或改路异道,寻找新的出口,屈原自杀的行为成为中国历史隧道中的“路标”。 开启“绿色”通道。 在汨罗江水文化的滋润下,中国的传统文学从此有了明确的载体,而屈原的自杀,也为中国文人开创了自毁的先河。 历史上有很多文人,有着与屈原相同或相似的无法向人诉说的哀伤,从屈原那里继承了洁身自好的品质,继承了屈原以死来成全自己的政治理想、保全清高人格的方式。当自己的完美人格遭受破坏与侵犯时,采取自戕的方式,毁掉自己的肉身。国学大师王国维,出于对他身处其中的文化精神的失望,不仅主动地选择,而且平静地走向死神,把自己的生命毫不留恋地交给了颐和园的湖水,没有任何情绪的波动。正是这种视死如归的平静,只有一个对自己的精神意义世界寻觅无着的人,才会如此安详地从容走向地界。王国维的临水情结,为自己在文化史的坐标系上圈定了一个独特的位置。 划上红色警戒线。 以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毕竟不是人生最好的出路,汨罗江里浸泡的灵魂,让封建士大夫们不得不对生命的终极目标进行思考,屈子之死成了他们眼中触目惊心的“红色警戒线”,他们从屈子身上看到了人生的别一种意义之所在。

屈原的爱国精神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都曾经留下过他们或深或浅的足迹,都曾回响着他们或铿锵或低沉的声音,是他们让厚重的历史精彩,让后世景仰。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就是我们民族长河中的珍贵品。读屈原的作品,理解屈原作品的精神内核,在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时代,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彰显得更加光芒四射。 一、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异彩纷呈。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她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精神,并鼓励人们自觉地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抵御外来侵略,保持高昂的正气与民族气节,积淀为一种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弘扬其为人民幸福而奋斗。为国家为民族利益而献身的积极精神。创造更加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成为各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 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进程中,楚文化对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楚国人世世代代生存、繁衍、发展的文明旅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立志报国、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操;刚正不阿、宁折不弯的民族气节;以民为本、舍己为人的价值观等等。正是楚人的这种爱国主义传统,养育了屈原这样一位跨越时空、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的世代典范。 屈原(约前340-前277),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出身贵族,加上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才能超群,受到了楚怀王的信任和擢升,受命担任左徒要职,“人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实现他的“美政”理想,即进行政治改革――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举贤授能”,刷新政治,限制旧贵族的权益;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收复失地。但是屈原的改革在

谈屈原之忧

谈屈原之忧 发表时间:2017-07-26T16:53:36.553Z 来源:《素质教育》2017年6月总第239期作者:吴虑[导读] 王逸在《(离骚)经序》中说“离,别也,骚,愁也”,“离骚”即抒写去国别后之愁。 湖南省娄底市第五中学417000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的意思,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骚”即遭受忧。王逸在《(离骚)经序》中说“离,别也,骚,愁也”,“离骚”即抒写去国别后之愁。忧或愁,都是内心深处的痛苦。那么,屈原到底忧什么,又为什么忧呢? 一、屈原忧什么 1.忧君。谗人蒙蔽了君王的耳目,虚言蛊惑误导欺骗君王,君王不检验考察事实,不分真假美丑善恶,偏信混浊的谗言阿谀,深陷其中,不知省悟,反而盛气发怒,远迁忠臣,屈原为此忧心如焚。 2.忧民。忧民生之多艰。屈原时期,天下大乱,狼烟四起,战争迭发,所谓虎狼之国的秦国有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包举宇内之意,国运日衰的楚国内忧外患,民生艰难凋敝,可想而知。屈原流放在外,行吟于江畔湖泽,见闻亲历民生的惨象悲剧不少,故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同时,屈原的忧君忧民之心君王不察,世人不懂,“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混浊,没人理解,屈原处于无边的孤独之中,忧郁苦闷至极。 3.忧己。忧自己的美政理想无法实现。屈原认为“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昔三后之纯粹兮,因众芳之所在”,屈原崇拜尧舜,遵循正道走上正路,屈原极其推崇夏禹、商汤、周文王的德行,觉得完美无暇,致使群贤聚集。屈原愿“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他想奔走于贤君前后,追及先王的脚步。然而,在君将不君、国将不国的楚国,屈原的美政理想就像闪烁在远天的孤星,可望而不可及,屈原为此陷入了自我无法解脱的深重痛苦之中。无论怎么求索,无论怎么抗争,却看不到光亮,而时光的流逝使他忧心如焚。屈原忧自己的高贵高尚无人领会。屈原出身贵族,出生于吉年吉月吉时,自认为有王族血统天命在身,他有端丽的姿容,有内在的美质,有超人的才华,有奇特的装饰,一切都显得高贵,一切都如此完美,但他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不被别人理解,甚至还遭人嘲讽,受人冷眼,而他又不随波逐流,不愿低下高贵的头,放弃高尚之心,还要上下求索,董道不豫,他越坚持越痛苦,越固守越忧郁。“忧”像一个无底的深渊,无法逃离,无法自拔。屈原忧小人围诼无力回击,“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小人们嫉恨他,造谣诬蔑他,而楚怀王又听信小人,屈原只能承担羞辱,在苦闷失意穷困窘迫中度日,他无计可施,无可奈何。 屈原忧君忧民,重在忧己,即使为君而忧,为民而忧,其实是忧己。忧君就是忧国,当时楚国风雨飘摇,江河日下,屈原认为自己有王族血脉,与楚王同宗,楚国也就是自己的国家,现在国败家亡,楚王又无能无力重整河山,屈原自己也有心但无力收拾金瓯,因此生忧。屈原自认为有帝王血统,出身高贵,他目睹民生多艰,深感有愧于民,因此,哀伤不已,悲痛难释。屈原是一个精神孤独者,是一个灵魂独行者。“忧”是屈原的生命情调,它决定了屈原的生命质量,它铸造了一个不可复制的伟大。 二、屈原为什么忧 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无法调和。屈原有美政理想,他崇拜尧舜,追念夏禹、商汤、周文王,他认为尧舜循道治国,夏禹、商汤、周文王严谨恭敬,举贤授能,遵循法度,德劭行美。他认为“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及”,让豺狼放羊,让恶人称王是违天逆道的,背义纵恶的。然而,现实的土壤完全污化、沙化了,根本容不得屈原理想的种子,更谈不上发芽生根长茎开花了。屈原下定决心,绝不让雄鹰与燕雀合群,绝不和异路人携手同行。女媭之婵媛絮絮叨叨的劝诫,他全然不听,仍坚守信念,他朝发苍梧,暮到昆仑,去寻找神女,寻觅美人,他渡过湘水一路南行,找尧舜陈述丹心,然而,他的一切努力都无济于事。“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屈原眼见自己的美政理想将付之东流,他只好效法彭咸投水自尽。 2.诗人与世人对峙难以消解。屈原是一位诗人,他有诗人的清思妙想,有诗人的浪漫激情,有诗人的孤独高傲,有诗人的情怀血性。他与世人对峙,完全不可消解。他对把臭艾草插满腰间,反说幽兰不可佩戴,把粪土充实香囊,却说花椒不芬香的世人,义愤填膺,怒不可遏。“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世幽睐以眩矅兮,孰云察余之善恶?”屈原对这浑浊污秽善恶不分、压抑贤能、嫉妒美丽的世道嫉恨如仇,而他“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纵然粉身碎骨也不改初衷,遭受惩治也不改变去向,诗人屈原越是坚守也就越“忧”了。 3.超我与自我的冲突日趋尖锐。屈原独立特行,无时无刻不在凸显自己与众不同,无时无刻不在超越自我。然而,现实却是小人围诼他,世人冷漠他,楚王疏远他,女媭劝诫他,渔父警醒他。在“国人莫我知兮”的情势下,他没有屈服顺从,没有同流合污。他的精神在高处,灵魂在飘升,他在努力摒弃自我,在竭力挣脱世俗。当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他瞧见了可爱的故乡,在车夫悲泣马也怀恋,蜷身顾首不愿行往他邦之时,屈原神思邈邈高驰不顾。“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此时,屈原连苦苦眷怀的故都他都忍痛割舍了,他义无反顾地追随彭咸走向了他的居处,举身投入汩罗江。生命完结的仪式正是屈原战胜自我、完成超我的庄重写照,留下了汩罗江上万古悲风,中华民族精神巨人。 屈原之“忧”是高贵者之忧,高尚者之忧。“忧”彰显了屈原高贵的灵魂和高尚的人格。他在追求中忧,在忧中追求,“忧”造就了一位伟大的诗人,“忧”堆砌起了一座难以超越的精神高峰。“忧”使屈原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千古楷模,“忧”使中国文脉增添了几多气度和神韵。屈原之“忧”,意义非凡,价值无限,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深深地挖掘和永恒珍藏。

论屈原爱国主义精神

摘要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一位伟大的诗人,其爱国主义精神名传千古,万古传颂。屈原为挽救楚国于危难之中,实现“存君兴国”的夙愿,在思想保守的楚国倡导并推行了一系以“美政”为核心的政治改革。由于改革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了贵族群小的极力诋毁。但诗人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与权奸的斗争中显示了高标节操,爱国赤诚。诗人一生坎坷,在痛苦中孕育的诗篇显示了诗人赤诚的爱国心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通过对春秋中叶以来,对当时楚国的屈原生活的时代环境,生平事迹和爱国主义精神进行分析评论。本文主要就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的原因及表现作分析。 关键字: 屈原美政以民为本爱国精神

目录 摘要 (1) 一、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原因 (3) (一)屈原身世 (3) (二)社会背景 (3) 二、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 (4) (一)美政理想 (4) (二)以民为本,忧国忧民 (6) (三)嫉恶如仇的批判精神 (7) 三、小结 (8) 四、参考文献 (9)

一.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原因 (一)屈原身世 屈原的少年时代充满着浪漫色彩。他诞生在山水灵秀的巫峡附近,环境的熏陶使他从小便养成个性高洁,好奇服,爱花草的品格。屈氏家族虽然与楚国同姓,但与楚国的王公贵族比较,只能属于远离王族的疏族。屈原的父亲伯庸一生不得志,他深居僻壤。靠世袭的“食邑”过日子,早已从贵族显赫的地位上跌落下来。屈原出生时,家道已中落,但也在一般人之上,过着丰衣足食,不忧冻馁的生活。屈原从小聪颖过人、开卷过目成诵,提笔作文为诗。在乐平里,当时能够搜集到的书,他几乎都读过。如晋《乘》、楚《木寿杌》、鲁《春秋》等正史,《论语》等儒家经典,以及广为流传的诸子学说等。屈原更喜欢山歌、渔歌和祭祀歌曲,每得到一首,便如获至宝,从中汲取营养。 屈原出身贵族,但到屈原出生时,家道中落。因此,谋求政治地位是屈原振兴家族的唯一出路,屈原虽然出身于家道中落时期,但是他仍然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进步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社会背景 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与当时社会背景密切相关。春秋时期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期,在此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下,各诸侯国争相兼并,改革活动和战争十分活跃。到了战国时期,过百的诸侯国只剩下七个。每个诸侯国都想兼并其他国家而完成统一大业,屈原生在楚怀王和倾襄王时期,各国的兼并战争不断,而楚国又在慢慢的衰落,面对着西边秦国的慢慢强大,楚国岌岌可危。在这一背景下.屈原挺身而出,希望用一系列的政策来改变楚国的现状,同时屈原也希望楚国的统治者能从日酣宴饮的享乐中清醒过来。屈原抱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试图来改变楚国的命运,他提倡以民为本,并且一直坚持着他的“美政”理想。在楚王信任他时,他表现得更有信心,更有激情。当屈原的思想受到当朝恶势力的抵制和迫害时,他不计个人得失,依旧坚持着自己的思想,置生死于度外,誓死不渝地忠于自己的事业和理想!

学习“屈原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屈原精神”心得体会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学习“屈原精神”心得体会 又是一年端午,节日的气氛浓烈并不断地涌满了大街小巷,各种各样的促销活动也随之而起,一个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而迎来的节日,随着年代的更替和时间的流逝,已经被后来者赋予了各种气息和指纹。学校和社区等等,不断地举行各种朗诵活动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将苍茫岁月中的爱国激情在现实中“重现”。 为什么要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有什么样的精神让我们传承和纪念?这是时代和端午给人们留下的命题,需要人们了解并能在任何时期、任何情境下给予解答。 屈原的一生是追求理想的一生,他的理想是国家强盛、人民安定,这样的

理想是伟大而无私的理想,这样的理想决定了他具有让我们仰望和学习的高度。所以,千百年来人们对他的纪念绵延无尽。谁能在心里装得下天下人,天下人才会永远地纪念他。这样的关于理想和博爱的心怀,就值得并必须让我们永久地纪念。时值端午,这样的胸怀,正是被广而告之,广泛学习的时候。是找不到理想和对现实迷茫的人,用以借鉴的一个日子! 屈原的一生跌宕起伏,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用肉身来殉国,身躯消失的时候,求索以悲剧的方式终结,但在那样的时刻,他为了理想而上下求索的精神却得到了永生!这种“求索“的精神,让我们永远地传承和纪念。 无论时代怎样变迁,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人的精神凝聚力是一切的主导,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是一个时代的前行动力和发展源泉!纪念的形式可以各种各样,纪念的主旨和核心却一定要以价值体系的建立为准则!一个国家、一个

名族,一定要有精神动力,不能安于现状。所以,端午时节,对屈原的精神动力的诠释是每一个信念不曾缺失的人的责任! 诚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热爱国家的方法,一个时期的人有一个时期衡量价值的尺度,但麻木不是避风港,热血和情怀、信仰和精神应该永远都在,民族的凝聚力、精神的红火,在任何时候都应该照耀着生活!这样人们在看似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中,才会有内在和素质的表现,才会有作为一个中国人的人格和特质。爱国和理想不是时时挂在口头上,应该在我们的心里,而它在人们的心里怎样不知不觉地体现了出来呢?! “以淡泊、宁静、从容、平和的心态来面对一切诱惑、压力和问题。”“保持立志、勤学、清醒、改过、责善的人生态度。”这样的理念平实而接地气,每个人可以扪心自问并衡量一下自己,你做到了吗?热爱祖国、传承精神,并不是

浅析屈原的文艺思想(一)

浅析屈原的文艺思想(一) 【摘要】:屈原是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虽然没有留下理论著作,但是提出了“发愤抒情”说,而其作品中更蕴含着丰富的文艺美学思想。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屈原的相关作品,探析屈原的文艺思想。 【关键词】:屈原;发愤抒情;香草美人;离骚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政治舞台上坚持变法图强、联齐抗秦,在内政外交起过重要作用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学识渊博、品格出众的诗人。屈原生前虽然没有文艺理论著作留世,但从他的诗篇中可以看到“,博闻强志、明于治乱”的思想家、政治家与“忧愤深广、秉德无私”的爱国诗人是统一在一起的。屈原的诗篇不仅真实地反映了他的时代和生活,也反映了他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想。他的文艺思想散见于他的《离骚》《惜诵》《抽思》、《思美人》、《大招》、《招魂》等辉煌的诗篇中。认真地探讨和总结屈原作品中体现的文艺思想,对于屈原文艺思想的研究,对于我国文艺思想发展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屈原文艺思想的主要内容。 屈原是一个具有高度鉴赏力并按照自然法则和美的规律进行创作的著名诗人,他对情感与诗歌的关系、真善美的统一、对前人文献的利用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发愤以抒情。 发愤以抒情的思想贯穿于屈原后半生的大部分作品之中,屈原的一生,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志得意满,衣食无忧,其作品也大多以歌舞、颂圣为主,绝少悲愤之作。后阶段随着政治上失意、流放汉北,诗风变得悲放: 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 所作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 (《楚辞·惜诵》) 愁叹苦神,灵遥思兮。 路远处幽,又无行媒兮。 道思作颂,聊以自救兮。 忧心不遂,斯言谁告兮! (《楚辞·抽思》) 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 (《楚辞·离骚》) 在以上诗歌中,屈原提出了“发愤以抒情”的文艺理论,开辟了我国抒情诗的新天地。他明确的肯定了“情”在作者作文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申明了诗歌创作是诗人将客观世界见之于主观世界的过程。而“道思作颂,聊以自救兮”则道出了诗歌宣泄个人情感的作用,从侧面反映了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的主体地位。在屈原眼中,诗歌是传达个人思想、进行讽谏的工具。他以此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反抗君臣昏庸的政治,我国文学界也自此形成了以诗存史、以诗存真的优良传统。 1.2诗言志。 鸟兽鸣以号群兮,草苴比而不芳。 鱼葺鳞以自别兮,蛟龙隐其文章。 故荼荠不同亩兮,兰茞幽而独芳。 惟佳人之永都兮,更统世而自贶。 眇远志之所及兮,怜浮云之相羊。 介眇志之所惑兮,窃赋诗之所明。

学习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心得体会

学习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心得体会 屈原是中国古代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生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的楚国,当时正是中国历史上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的时期,秦、楚、赵、魏、燕、韩、齐七大诸侯国割据称雄,不断进行兼并战争。 战国七雄之中,秦国最强,而对秦国的军事压力和楚国的政治腐败,屈原极力主张对外联齐,对内变法图强,进而统一中国。 屈原的政治主张虽然遭到奴隶主贵族集团的破坏,未能在楚国实现,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军南下,攻破了郢都最后屈原 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自尽,但他的诗篇“离骚”, “天问”等,却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通过上述所叙及不断的学习使我懂得了一个强烈的爱国主义者对国家和人民做出的重要贡献从来都是可歌可泣的一段悲壮历史的展示。在学习先辈屈原感人的爱国主义先进的思想中,令我记忆犹新 的是屈原与奴隶主权贵之间的斗争,其次,就是他门下的两个门生 对人生观,价值观差异的鲜明区分和对照,下面就我个人用所学习 的观点阐述以下三点学习心得体会: 一、对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认识 公园前3XX年楚国内忧外患,国贫兵弱,内有奴隶暴动反抗,外有强秦压境,以奴隶主贵族势力为代表的南后集团在此国家生死存 亡的危机关头为保其贪图享乐,荣华富贵及小集团利益向楚怀王游 说亲秦顺从策略;而以奴隶,百姓、有识之士为代表的屈原集团则主 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的策略;这些表现可以 在一次众大臣及屈原与楚怀王的交谈中得以佐证: 楚怀王言:楚国内外交困长此以往岂不是动摇国之根本。南后言:如今强秦压境,大王还是与秦国订立盟约世代修好顺从秦国。屈原言:难道顺从秦国楚国就可以安然无恙吗?秦国自变法以来,国力大增,他不仅攻占韩国,魏国、赵国的土地,如今又想来攻打我们楚

屈原精神的内涵

屈原精神的内涵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都在称道屈骚精神。但屈骚精神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却众说纷纭。我这里简单地阐述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屈骚精神是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怀,也许有人要说当时的“国”与现在的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或者有的人会认为屈原是“忠君”,而不是“爱国”。潘啸龙〈屈原评价的历史审视〉提出,在屈原身上,存在着两种看似矛盾而又统一的精神,即“抗争精神”与“忠贞精神”。在汉代到明清期间,屈原精神被改塑为“忠贞”、“忠君”的楷模,而在抗战时期,又闪耀者“爱国诗人”的光芒。我认为这是屈原爱国精神在各个不同时代的具体表现与诠释。我们不能以今人的国家民族意识来苛求古人,在屈原的时代,忠君与爱国本来在一定的程度上就是一个统一体。中国人很晚近才有了民族国家的观念,才认识到了爱国与忠君的区别。爱国主义不可能脱离时代,它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它作为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内容,是不需要作出复杂的界定的。我们应该看到,屈原的爱国精神在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关头发挥了十分关键的鼓舞作用,在抗日战争时期,屈原的爱国精神得到了充分的肯定。郭沫若高度评价屈原,并为他创作了大型历史剧《屈原》,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一个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人物,能够引起全国亿万同胞的共鸣。除了爱国主义力量的感召,还有什么能够激荡起这亿万颗跳动的心脏。 其次,屈骚精神反映了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追求完美人格的精神。在屈原的作品中,作者表现了一种与中原内敛的文化大相径庭的一种对于自我的高度自信甚至于狂热的崇拜。屈原崇拜自己的才华,自比于尧舜禹汤。认为自己治理国家将会“上能安君,下能养民”;崇拜自己的伟大人格,认定自己是真善美的化身。总之,在他看来他具有一种光照日月,如幽兰美玉、出水芙蓉一般的无与伦比的高尚情操与高贵品质。 正是因为屈原有着这样一种精英意识,才使得他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怀有一种常人所没有的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他希望能够成为与伊尹、吕尚、周公比肩的贤臣良相,作出一番名垂青史、泽被古今的伟大事业。但是屈原生不逢时,期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他生在了战国末期的楚国。在他的面前,始终存在着一个强大的对立面。他们在楚王面前不断进谗,离间君臣。于是,一个痛苦的抉择摆在了屈原面前,要么“与世推移”,“随其流而扬其波”,与世俗

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自春秋中叶以来,楚国一直是当时中国社会的强国。从楚庄王问鼎中原时起,楚国统治者已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战国时代,楚国君墨守成规,缺乏改革的锐志,被后起的倡导地主阶级政治改革的国家抛在了后面。楚国国势渐趋衰落,在与西方强秦的连年的战争中,损兵折将,丧城失地。而以怀王为首的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却偏安一隅,仍过着醉生梦生死的生活,置国家、民族的安危于不顾。 屈原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环境里,他洞悉列国形势,对楚国的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诗人为挽救楚国于危难之中,实现“存君兴国”的夙愿,在思想保守的楚国倡导并推行了一系以“美政”为核心的政治改革。由于改革触犯了旧贵族既得利益,遭到了贵族群小的极力诋毁。尽管诗人“忠而见疑,信面被谤”,但诗人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与权奸的斗争中显示了高标节操,爱国赤诚。诗人一生坎坷,在痛苦中孕育的诗篇显示了诗人拳拳报国心,殷殷故国情。其爱国主义精神名传千古,垂范后人。 一、坚持“美政”理想,坚持改革弊政是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核心。诗人作为战国时代一名高瞻远瞩的政治人物,诗人对当时的社会现状了如指掌。屈原深知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崇高权谋谲诈,推行弱肉强食法则的侵吞攻伐时代:列国纷争,狼烟四起,万民缟素,血流成河,弱国的苟存只能仰人鼻息,成为附庸;弱国的灭亡只是利益相争的殉葬品。此时的楚国已陷入重重危机,形势岌岌可危,可楚国君臣对潜在的威胁视而不见,依旧沉醉于丝竹管弦,声色犬马之中。诗人忧心忡忡,若蹈虎尾,涉于春冰。他多么希望楚国统治者从沉醉中醒来,面对残酷现实,上下一心,整顿朝纲,励精图治,大有作为,重现昔日鼎中原的辉煌,完成统一中国的理想。诗人把这一理想称之为“美政”,“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欲以“美政”作为振兴保守落后楚国的一剂良方。 “美政”是屈原思想的核心,也是其爱国主义精神的原动力。屈原的“美政”理想在作品中虽表述得比较空泛,介也有其具体的时代内容。从诗中来看,主要是指使楚国独立富强,并走上完成统一中国大业的道路。这一理想是契合时代发展脉搏的,其本质就是反对楚国旧贵族的世袭特权。为了实现理想,诗人针对楚国种种流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政治改革的主张:“举贤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所谓“举贤授能”,即不分贵选拔人才来治理国家;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即修明法度,严格依法办事。这两点归结起来就是实行改革,除去弊政。这一主张如能施行,将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剜除楚国政治肌体上的毒瘤、烂疮,使衰老的楚国变得更更健康,更茁壮,从而走上国富民强的康庄大国之道。 诗人大力倡导“举贤授能”,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历史根据的。从历史上看,能“举贤授能”者不乏其人。那些兴国的圣君都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戚之讴歌兮,齐恒闻以该辅。”历史上这些昏君都善于搜罗人才,并委以重任,最终导制了盛世景象的出现。相反,那些嫉贤妒能的昏君,如殷纣王荒淫残暴,迫害忠良,使一代贤臣,“比干菹醢”;吴王夫差昏庸无能,不辨忠奸,使一代忠臣,“武子逢殃”。而这些毁灭人才者,也毁掉

学习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心得体会【精选】

学习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心得体会 学习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心得体会 屈原是中国古代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生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的楚国,当时正是中国历史上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的时期,秦、楚、赵、魏、燕、韩、齐七大诸侯国割据称雄,不断进行兼并战争。 战国七雄之中,秦国最强,而对秦国的军事压力和楚国的政治腐败,屈原极力主张对外联齐,对内变法图强,进而统一中国。 屈原的政治主张虽然遭到奴隶主贵族集团的破坏,未能在楚国实现,公园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军南下,攻破了郢都最后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自尽,但他的诗篇“离骚”,“天问”等,却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通过上述所叙及不断的学习使我懂得了一个强烈的爱国主义者对国家和人民做出的重要贡献从来都是可歌可泣的一段悲壮历史的展示。在学习先辈屈原感人的爱国主义先进的思想中,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屈原与奴隶主权贵之间的斗争,其次,就是他门下的两个门生对人生观,价值观差异的鲜明区分和对照,下面就我个人用所学习的观点阐述以下三点学习心得体会: 一、对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认识 公园前3XX年楚国内忧外患,国贫兵弱,内有奴隶暴动反抗,外有强秦压境,以奴隶主贵族势力为代表的南后集团在此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为保其贪图享乐,荣华富贵及小集团利益向楚怀王游说亲秦顺从策略;而以奴隶,百姓、有识之士为代表的屈原集团则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的策略;这些表现可以在一次众大臣及屈原与楚怀王的交谈中得以佐证:楚怀王言:楚国内外交困长此以往岂不是动摇国之根本。南后言:如今强秦压境,大王还是与秦国订立盟约世代修好顺从秦国。屈原言:难道顺从秦国楚国就可以安然无恙吗?秦国自变法以来,国力大增,他不仅攻占韩国,魏国、赵国的土地,如今又想来攻打我们楚国与齐国,秦国处心积虑要完成一统霸业,征服六国席卷天下,在这种时候还想用讨好秦国的办法来换取楚国的太平岂不是异想天开,自欺欺人吗?楚国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内修法制,弃旧图新才能扫除疾病富国强兵抗拒秦国的兼并。 二、屈原门生宋玉放弃信念投奔权贵昭然若揭 因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期间,在这最艰难的时刻,他曾精心教导赋予厚望的门生宋玉弃他而去投奔权贵南后集团,这使得屈原不得不发

论屈原思想对贾谊辞赋的影响

论屈原思想对贾谊辞赋的影响 中文师范041班盛淑珍 摘要 汉初贾谊具有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进取心,鲜明地体现了汉初知识分子在大一统封建帝制创始时期积极用事的人生态度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贾谊同屈原有着相近的人生遭际,同屈原一样,时刻以国家兴亡的责任感来要求自己,《吊屈原赋》、《惜誓》和《鵩鸟赋》是他在谪居期间所作,在思想和内容上、艺术手法上都深受屈赋的影响。这些作品展现了他的抑郁愁闷,批判了统治阶层贤愚不分,压制摧残人才。贾谊的辞赋思想感情强烈,如同屈赋一般,把对黑暗的社会的揭露和鞭挞,把怀才不遇的愤懑与忧伤,把对人民的关怀和同情,都强烈而集中表现出来。 关键词:贾谊,辞赋,屈原,传承 贾谊,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从政时间只有短短的11年,却多次上书给汉文帝,对当时的政治制度、文化礼仪、经济发展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法,许多思想对当时的社会问题产生过一定影响。贾谊20岁便出任博士和太中大夫,汉文帝采纳了贾谊许多的政策性意见,他差一点位列公卿,可谓是仕途得意。但是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贾谊很早就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只活到33岁。贾谊一生志洁行廉,竭忠尽智,却数次被弃置不用,他的生平遭遇赢得了不少文人骚客的同情感慨。贾谊不能见容朝中重臣,被排斥出朝廷,他的一生共作了七篇辞赋,《汉书·艺文志》载“贾谊赋七篇”。[1]今存五篇:《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有《吊屈原赋》、《鵩鸟赋》,《楚辞》载有《惜誓》,《古文苑》载有《旱云赋》、《虚赋》,而《虚赋》残缺甚多。贾谊的赋为“屈原赋之属”。[2]屈原和贾谊有着相似的命运遭遇,屈原的人生经历和爱国精神对贾谊产生了莫大的影响,屈原的楚辞富有抒情色彩,贾谊的赋与之一脉相承。 一、屈贾的共性特征 司马迁的《史记》中,最动情的杰作当属《屈原贾生列传》,而屈原与贾谊二人相差数百年,却有着相似的人生遭遇。白居易的《读史》中曾涉及到将屈贾二人作对比:“良时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