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林金辉

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林金辉 赵叶珠
性 别 女

研 究 室 高等学校学科与课程研究室

职 称 副教授

电子邮箱 yzzhao@https://www.360docs.net/doc/c78681162.html,

学 位 博士

 
学历 与工作经历
1987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图书情报学系,获文学学士。
1987.07——1990.09于安徽大学图书馆学系任教。
1990.09——1993.07于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学习,毕业获教育学硕士。
1993.07——至今 于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后改名为教育研究院)工作。
1999.09—2005.06于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毕业获教育学博士。

出国出境经历
2000年10月-11月,赴加拿大圣玛丽大学(Saint Mary's
University)和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进行学习和学术交流。


2002年1月至10月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社会性别与跨文化研究所作学术访问。


2003年2月至8月于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关西中心学习研究,期间访问了创价大学、御茶女子大学、大阪外国语大学、广岛大学等。


2005年8月赴英国牛津参加在牛津布鲁克斯大学举办的“第四届欧洲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平等国际会议”。


2007年10月赴立陶宛维尔纽斯和考纳斯参加考纳斯科技大学举办的“第五届大学质量发展国际会议:变化中的大学文化 ”。


主要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基本理论、女子高等教育、欧洲高等教育政策、社会性别研究
主要科研成果
一、主要承担课题:
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特点与规律研究"。(主持人)


中、加、越国际合作课题"基于公众的环境保护与管理"(1998-2003),任Gender Task Force
Representative in Xiamen。


中国妇女研究会2004年重点资助课题“小康社会教育资源性别分配指标体系研究”(主持人)。


中国妇女研究会2005年重点课题、福建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留守女童的教育现状与问题调查研究(第一合作者)。


福建省教育厅项目:福建省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知名职业院校合作的领域与途径研究(主持人)


国家“985”二期厦门大学“高等教育体系创新与女性发展研究”正在进行(主持人)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青年基金类“中国高校类型定位的政策导向

研究”(参加者)。


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委托课题“英国高等教育文凭(SQA HND)项目研究”(主要参加者)。


厦门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课题“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主持人)。


福建省妇女联合会资助课题“福建省妇女流动人口教育需求调查研究”(主持人)


2009年度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闽台高等教育一体化战略构想》(主持人)。


二、获奖:
1997年9月获厦门市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000年6月获厦门市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背景、进程与意义》获厦门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百年》获厦门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三、专著:
《中国妇女教育》韦钰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出版,本人承担"中国高等教育中的女性教育"部分。


WOMEN'S EDUCATION IN CHINA, by Higher Education
Press,1995.8.(此书为第四次妇女大会中国政府对外宣传文件,本人承担 Women's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


《传承与变革》副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


《女性学导论》2006年11月厦门大学出版社,本人承担“女性教育”部分,计4万余字。


《美日中三国女子高等教育比较》,独撰,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


6.
《中国妇女教育发展报告No.1(1978-2008)》(妇女教育蓝皮书),2008年10月出版,本人承担《大陆妇女教育与世界若干国家的比较》部分。


四、论文
英法日等国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模式及其结构发展(译),《国外高等工程教育》,1992年第2期。


大学生空间思维的性别差异研究,《心理科学》,1993年第2期。


建国后我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研究,《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3年第5期。


高等教育中的女性教育现状,《教育情报参考》,1995年第1期。


关于高等教育研究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十年),《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2期。


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产生及启示,《江苏高教》,1997年第3期。


女性教育研究的认识误区辩析,《教育评论》,1998年第1期。


台湾的社会大学,《中国成人教育》,1998年第5期。


妇女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




日本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原因探析,《外国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


90年代大学生专业选择行为研究,《青年研究》,1999年第4期。


近代中国女子教育思潮的演进及评析,《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9年第5期。


21世纪我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展望,《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4期。


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青年研究》,2000年第3期。


我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及原因探析,《半个世纪的妇女发展--中国妇女五十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3月版。


高等教育质量:世纪之交引起关注的原因,《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1年第2期,《高等教育》,人大复印,2001年第5期。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过程中基本理论的哲学思考,《江苏高教》,2001年第6期。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过程中的女性参与--美日两国比较,《国际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田正平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


美日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过程中女性参与的比较 《现代大学教育》,2002年第1期;《高等教育》人大复印2002年第3期全文转载。


潘懋元"高等教育通向农村"学术思想初探 《集美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学术职业性别差异的国际比较研究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妇女研究》人大复印,2002年第6期全文转载。


萨本栋办学治校经验探索--纪念故校长萨本栋诞辰一百周年,《厦门大学报》2002年6月21日。


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背景、进程与意义,《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7期。


欧洲高等教育发展的里程碑--评《索尔邦宣言》的出台背景及其影响,《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12期。


日本的大学教师任期制,《集美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美日两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过程中女性参与,《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3年第1期。


中国女子教育百年,《中国高等教育百年》(潘懋元主编)广东高教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


An Empirical Study of Contextual Factors on Chinese Female Access
to Higher Education. Inheritance and Reform. Xiamen University
Press, 2004.8.


试论日本大学教师任期制.《复旦教育论坛》2004年第6期。(第二作者)


Female Access to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since the
1990s:Process, Problem and Prospect,Higher Education
Forum(Japan),Volume2,March 2005



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途径及女子学院的专业设置研究,《妇女教育与和谐社会》,中国妇女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


高校收费调查分析,《理工高教研究》2006年第2期。(第二作者)


中日女校大学生自信心水平的比较研究,《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CN11-3809/B


试论中日教育交流对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影响,《大学教育科学》2006年第6期ISSN1672-0717CN43-1398/G4,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7年第2期全文转载。


中国高校女教师队伍发展的现状分析,《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年第2期。CN50-1178/G4 ISSN 1673-7164


An analysis on the status of female faculty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2007,2(3)415-429.
Higher Educaiton Press, co-published with Springer-verlag GmbH.
ISSN 1673-341X(print), 1673-3533(online),
https://www.360docs.net/doc/c78681162.html,/content


Women's Studies in China: Its Evolvement and Effect on University
Culture. Social Science. 2007/4(58).


Women Faculty in China: An Analysis from Gender Perspective. Key
to University Quality Assurance: Faculty/Satff Development in the
Global Context.Fujian Education Press, 2007.9.


欧盟促进女性参与科技创新的政策与措施述评,《妇女研究论丛》2008.1,ISSN1004-2563/CN11-2876/C.


社会维度: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的行动路线,《江苏高教》2008.1,ISSN1003-8418/CN32-1048/G4


试论博洛尼亚进程的政策目标及基本特征,《现代大学教育》,2008.5.


博洛尼亚博洛尼亚进程对学生流动的影响分析《教育与考试》2008.6.


欧盟治理的新工具.《科学与管理》2009.2.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妇女教育成就——基于全球视野的分析《妇女研究论丛》2009年专刊。


欧盟应对金融危机的教育政策与措施述评《比较教育研究》2009.9.


社会变革与高等教育发展新动力——2009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公报《中国高等教育》2009.17.(译)


主要教学任务
教学:近年来开设课程有:《欧洲高等教育政策》(硕士生课程)、《高等教育学》(教师岗前培训)、《女性与发展》(本科生课程)、《女子高等教育研究》(硕士生课程)、《教育社会学》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