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原创)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原创)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原创)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

摘要:自然观是一种系统的体系,即人们关于自然界的存在、演化的根本观点。中国古代自然观和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古代自然观有诸多共同之处与差异。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可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两方面来对照比较。本文着重于从多方面分析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所在,并对中西方自然观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关键词:自然观;天人合一;主体;客体

1. 引言

通俗地说,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严格上来说,自然观是一种系统的体系,即人们关于自然界的存在、演化的根本观点。中国古代自然观与西方古代自然观分别代表了人类两种典型的文化发展方向,两者之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及差异。

2.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相似之处

西方古代自然观以古希腊为代表。古希腊自然观特征有:(1)强调物质世界的客观性;自然界统一于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2)自然界是一个变化不停的过程;(3)万物变化有自己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可以言说的。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共同之处在于:(1)总体上都认为自然界是自然而然的。(2)都是从某种浑沌到秩序的变化发展过程。(2)是有规律的,客观世界有统一性。(3)事物普遍联系着,自然界是演化发展的。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均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做直观的考察,勾勒了自然界的总画面,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但两者有着自身的局限性:(1)质朴性,具体表现是把自然界统一为具体事物;(2)思辨性,具体表现是圆圈式的简单循环;(3)猜测性,具体表现是有启发性,但幼稚,有神秘色彩。

3.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不同之处

3.1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本质区别

现代中西方在很多文化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区别,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古代中西方自然观体现在哲学层面的差异性。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以天人关系的命题表述出来的。“天”是指外在于人类的客观世界,即大自然界。“人”则是指人类或人类社会[1]。对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中西方有不同的取向。如果说,西方强调对立的一面,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那么,中国哲学则强调天与人统一的一面,强调人对自然的崇尚和协调。具有典型意义的是道家和儒家的思想。

笔者认为,这两者的本质区别可以用两方面的关系来概括:人和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体可概括为:前者强调人和自然的融合,表现为“天人合一”;但人与人之间有着严格的秩序划分,因此社会阶级严密,很自然就有了“三纲五常”。后者强调人和自然的对立,因此自然作为人研究的对象,自然科学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因此有“城邦公民”的类似说法。

正是由于“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长期居于中国古代科技观念和思想的中心,跟西方“天人相分”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中国科技无论是在思维方式还是在理论建树上都走上了与西方科技发展完全不同的道路。

3.2古代中西方自然观差异表现

3.2.1中西方哲学差异

中国古代儒家主要是从人伦道德意义上阐发天人合一思想,把它作为一种人生哲学,追求一种道德的内在超越,实现天道、天理与人性的和谐统一。古希腊自然哲学作为理性主义开端,其最大的特点是关注自然,把人作为研究客观世界的主体。即要把客观世界作为独立于人之外的事物来研究客观世界分为本质世界和现象世界,目的是通过认识现象世界背后的本质,来揭示客观世界的性质[2]。

在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可认识、可言说方面,前者不可言说性强,而后者可言说性强。在把自然观作为认识自然的框架还是作为社会行为实用基础方面,前者以为社会服务的特征更强,后者以认识自然本身的特征更强。在自然的始基方面,前者提倡一元论,比较无形(如气);后者比较有形(如水,土,原子等)。在自然哲学推理方面,前者在五行和阴阳学说上有重要的理论推理,但是没有为了理论而沉湎于抽象的推理,后者有重要的理论推理,且为理论而沉湎于抽象的推理,同时有种类繁多的、鼓吹极端的见解。在辩证法方面,前者对辩证法中的某些辩

论技巧和合法性感兴趣,后者对形式逻辑和对论证的纯抽象分析感兴趣。在哲学科学风格上的总倾向方面,前者更重实效,追求圆满、中庸的解释与答案,不大关心基础性的问题,也没有为了理论而追求抽象思维的观念,后者更专注于基础性问题,有为了理论而追求抽象思维的观念,追求极端、激进的答案。

3.2.2中西方科技差异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还可以在两者古代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可以窥见一二。公元5世纪~15世纪,中国在科学技术上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其标志是形成了:四大学科体系(农、医、天、算)和四大发明(指南针、印刷术、火药、造纸术)。与古希腊比较:由定律、定理表现的理论自然科学不如古希腊,而实用科学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古代实用科学:与技术没有分化的一种知识形态。中国古代从事理性研究和非理性研究的分野,是汉代以后开始,到宋代才基本以理性思想为主。这种五行、阴阳学说在中国民间特别流行,迄今仍然与民俗文化一起发挥着作用。

不妨将医学作为例子阐述二者的具体区别。中医不但强调人体脏腑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且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因此人与自然是和谐为一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这个思想在降一个规模以后,可以认为人体内部的器官也是互相影响的,是一个整体。因此中医善于综合病人全身的症状来诊断,也善于利用人体内部某个器官的症状来诊断其他器官的病变情况,例如“望闻问切”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但同时由于这个合一性,中医没有发展成像西医那样种类繁多的临床医学,一名中医往往是所有病都治,因此中医医术真正称得上精湛的并不多。

西医则习惯于将人与自然隔离,同理,也习惯于将人体各类器官分离,而且最后很自然将人视为一台机器。这样的好处在于,他们确实可以找到一些对口性较强的临床诊治方法,但却忽视了人体是一个整体的事实,忽略了生命过程中微观与宏观、机体与环境、结构与功能、控制与反馈、内因与外因、本质与现象、局部与整体、必然与偶然等一系列的辩证过程。

自然中存在着分形理论,即自然界存在着自相似性。假如这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推而广之,不难看出中医的合理性所在。即整体出现病变时,所有的局部也会呈现不同的症状,反之亦然,因此不宜“脚痛医脚,头痛医头”。

3.2.3中西方艺术差异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造成后来中西方艺术的路线区别。中国提倡“天人合一”,主体和客体的融合。或者说,中国思维里不存在绝对的客体和绝对的主体。而西方则不然,主体和客体的区别是较为明显的。

比如体现在美术上,我们可以看到国画中,人和自然是特别和谐的,尤其以山水画为代表。中国山水画艺术有悠久的历史,根据考古发现,中国人把自然景物作为审美对象至少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6000年~前3000年的新时期时代。并且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和视觉艺术比哲学更早地昭示了中国民族渴望与自然共生共荣、天人合一的趋向[3]。有自然的地方就有人,这是因为自然和人已融为一个整体,二者之间并没有很明确的区别。而西方美术作品中不乏单纯的人体画和单纯的风景画,因为在西方人的思维中,二者是独立存在的。体现到诗歌上,我们可以在田园诗人中找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种虽然没有描述到人,但却让人感觉到“忘我”境界的意境,这是因为诗人已经将自己融入到自然中,在自然中超越了“自我”的极限,主体和世俗社会的界限消失了。而西方诗歌中则难以找到类似的作品。体现到园林艺术上,中国艺术家更喜欢“自然之美”,但这种美往往像意境一样难以描述,而西方艺术家则更喜欢“人造之美”,这种美基本是可以用几何来刻画的。这恐怕也是由于西方艺术家把人和自然分开并对立了起来的缘故。

3.2.4中西方其他文化差异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也使得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巨大。中国菜系庞大,却有异曲同工之处,与西餐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各大菜系都讲究菜的“和谐”,讲究将多种佐料和主要的菜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而西餐则刻意将各种荤食、素食分开。在进餐时,中国人都喜欢围在一桌有吃有笑,而西方人则更着迷于自助餐。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还使得中西方文字自成体系。仔细比较一下中西方文字的差异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中国文字每个字都有特定的含义,并且字的结构包括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等等。而西方文字则基本是并排,即字母的组合,不存在结构一说。笔者认为,这实际上也反映了二者之间自然观的差异。前者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等级关系,有尊卑、并列、从属等关系,而后者提倡人生而平等,因此是并排的。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还可以从当今中西思维方式中瞥见一二。中国重关联感应,重综合,对事实和现象进行罗列,条目式的分类;同类并举,没有蕴涵、推演、演绎的关系;没有形成结构;只有结论,没有推论的陈述方式;关联式的思考,所谓关联式思考大致包括:直觉、类比论证、想象等。而西方重抽象分析,重过程论证;形成不同的推演、演绎关系,文本形成结构注重分析。这也是由于二者是否将主体、客体分开,经过长期而导致的结果。

4. 结论

西方的自然观经历了古希腊、中世纪之后,引发了文艺复兴的自然科学革命,人类成为自然的征服者,这构成西方文明发展的底蕴;中国的自然观则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东方文化前提,但这种伦理意义上的自然观念,在一定意义上束缚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使得近代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中西自然观的不同发展实际上也是人类在面对自然时的不同价值取向:理想与欲望的难题。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和欧洲为历史各自画出了不同甚至可以说是相反的轨迹。中国始终是以“天人合一”的理想为前提,与自然和谐相处;西方则是将人和自然隔离开来,并在征服自然方面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是,科学革命面临着巨大的生态失调、环境污染问题、内心归属。总的来看,西方自然观将人和自然过于对立,长久下去势必得到自然界更大的抱复,同时人们的内心归属也成了新时代的哲学话题。而中国自然观则缺少严格的推理、逻辑判断,没有很好的将自然界作为一个客体来研究其中的规律,因此在科技手段方面还落后于西方国家。新的文化理念应该是对中西文化的新一轮整合,这样人类社会才能继续大步前进。

参考文献:

[1] 何正欣.浅析中西自然观之差异[J].理论学刊(社会科学版),2000.5,97(3):53-55.

[2] 刘文英.论原始思维中的客体和主体观念(上)[J].甘肃社会科学,1998.6:3-8.

[3] 王贵胜.山水画境与理想自然[J].清华大学研究生园地,2007:61-63.

东西方自然观比较

1.题目:东西方自然观比较

摘要:自然辨证法中马克思主义自然辨证法,通过对东西方自然观的分析以及东西方自然观形成的基础,最后从本专业方面分析了自然观的应用 关键词:自然观主客二分古代自然观机械 1. 什么是自然观 所谓“自然观”,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者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世纪,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三个形态。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2. 西方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由于发生了物理学的革命,自然科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现代科学自然发展阶段。这场革命起源于19世纪末的经典物理学危机。所谓主客二分学说,是指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人与自然的二分对立的学说,在西方思想界,主客二分学说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在古希腊哲学中,主体与客体、心灵与自然是浑然一体的。笛卡尔开创了“主客二分”式的哲学主导原则,缔造了一个新的完全不同于古希腊的哲学体系。在笛卡尔看来, 有两种实体: 一种是灵魂或

心灵、精神、自我(这些概念在他那里是同义词) , 其本质是能思维而无广延;另一种是物质实体,包括人的躯体,其本质是有广延而不能思维。这两种实体不仅本质不同,而且各具有不同的功能、属性,这样,笛卡尔将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对立起来,西方哲学的二元论思想从此发端。 当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被一分为二时,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上,必然产生一个问题, 即主体怎么能够走进客体, 认识客体?精神怎么能够把握或认识那本质上是非精神的自然? 弗兰西斯·培根极力鼓吹发展自然科学。他提出:“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合而为一”;“达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达到人的知识的道路是紧挨着的, 而且几乎是一样的”,鼓动人们发展科学技术, 提高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 建立人对自然的统治。在康德的哲学中, 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被视为一种立法关系:“人为自然立法”,“自然的最高立法必须存在于我们心中, 即存在于我们的理智中, 我们不必借助经验从自然中去寻找自然的普遍规律, 而是相反, 我们必须根据自然的普遍规律从存在于我们感性和理智中的经验可能条件里去寻找自然”。他认为人对外部自然界的关系是自主的、能动的,尽管唯物主义论者认为意识是无法决定物质的。黑格尔则以无比乐观的笔调写道:“自然对人无论施展和动用怎样的力量——寒冷、凶猛的野兽、火、水,人总会找到对付这些力量的手段,并且是从自然界本身获得这些手段, 利用自然界来对付自然界本身”。费尔巴哈将神学溶化在人学之中,在他看来,人类可以征服一切东西,能够得到人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 论文题目: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学院理学院 专业物理

学号 姓名+++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摘要:自然观是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的哲学概括,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自然观的变化不断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反过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着自然观的形成。本文从中国和西方的自然观、科技发展史出发,比较两者的异同,说明两个文件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揭示自然观和科学技术间的关系,论证人类认识对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在文章最后指明认识到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辩证关系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字自然观科学技术西方文明东方文明辩证关系 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式、运动变化及动力原因的根本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观,不同时期人类的自然观也不同。其中,科技对自然观的演变起着重要的导向功能,随着科技的发展,自然观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共经历了原始的宗教自然观、古代朴素自然观、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自然观、近代的机械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过程,最终形成科学的自然观。下面通过分析中国和西方的自然观及科技发展史来探讨其辩证关系。 一、中国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史 1、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 蒙昧之初,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思考都是从很直观的自然现象出发,在中国人看来,天地万物是由五行组成的,五行按一定顺序,相生相克。五行学说解

释了宇宙的结构,但是没有解释宇宙的起源。阴阳学说解释了宇宙起源,阴阳学家认为是阴阳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世间万物。这种观点带有浓郁的思辨性质,讨论的是世界的本源和对运动规律的思辨解说,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整体角度出发,注重的是辨证统一。正是由于这种思维方式的引导,由起初的认为天定胜人,对自然界的恐惧和绝对服从,到后来尊崇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理念。产生的儒家、道家等学派,与其说是结果还不如说是原因。然而这种思维也潜移默化中限定了中国人的思维,中国人长于整体性思维、重直觉和顿悟, 在直观的基础上进行联想、类比, 然后用朴素的唯物论、辩证法进行归纳、总结, 说理往往带有玄虚、混沌色彩, 缺少严密推理的逻辑过程, 有时甚至带有几分神秘色彩, 对事物发展的深层原因追究甚少。因此,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天人一体、万物有情的自然观, 不但化解了人与自然的争斗, 也阻碍了传统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使我国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的科学技术一直没有形成严密的、理论化、系统化科学。 2、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整体上有三个阶段:初期为春秋战国到南北朝;全盛时期从隋唐到两宋;到元明清时开始衰落。其中,天文学从商代就开始有记载,数学中计算工具的发明,医学体现在大量的医药著作,四大发明,水利水系,都代表了各个时期中国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正如李约瑟所言: 在公元3 世纪和13 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在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个高峰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大约是公元前700 年到公元前200 年前后的五个世纪。周王朝的衰落,导致了大一统的专制制度的崩溃。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争霸天下。纷纷改革内政,有力地推动了科学与文明的发展。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军事家、纵横家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思想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春秋时期的各大学术流派大都拒绝拜倒在宗教迷信的鬼神之下,因此这段时间的中国始终是政教分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享有思想和职业上的自由与平等对待。随着魏晋时期进一步的思想解放,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却很快进入了第二个高峰期。时间进入大约13世纪时,中国出现了一股对近代中国社会形态影响最为严重的哲学思潮——程朱理学。程朱理学的禁欲主义不仅抛弃了古典哲学中对自然界和理想社会的追求,而且阉割了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古代思想家的人文精神。从此中国社会进入一种思想禁锢保守、等级制度森严的专制社会。在社会上也形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从事自然科学和技艺的人成了只是会一点“雕虫小技”的小人。天文学、数学和医学家们在社会地位、生活待遇上和“科举出身、八股取仕”的进士们根本不能相提并论。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古代

中西方自然观的不同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它是世界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唯物主义者心中他们认为自然界是不随人的意识而改变的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在唯心主义者心中他们认为自然界是人的精神或上帝的世界中的产物;在辩证唯物主义者心中他们认为自然界是时时刻刻不停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在机械唯物主义者心中他们认为自然界是静止的,是形而上学的。总的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以自然界的发展为基础,正是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改造才会引起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 中国人的自然观与西方的自然观是不同的,首先西方的自然观是主客体分明的,西方常把世界万物分为两种:物质和精神。在他们心中自然界中可以被人们认识的被叫做物质的,而那些人类所不能解释的自然之谜被他们戏谑为精神的。在这些原因的指导下,他们懂得利用自然,努力去改造自然,认为自然是为了人类的利益存在而存在的物质。在他们的自然观指导下,他们创造了神话,上帝等等。例如在西方产生了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他们认为人与自然万物虽然是神所造,但是人的地位高于物质,人类研究自然万物为的是寻找失落的神性。在他们的世界当中他们认为神是第一,人是第二。他们极力的推崇神的力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他们就是被神学的氛围笼罩着。例如,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在其后半生也是极力的探寻神的存在,再者在神学界极力推崇的地心说的时期当中,他们不相信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真理,无情的用火烧死了日心说的忠实拥护者布鲁诺。西方一直鼓吹人类至上论和自然科学万能论。认为人类依靠科学和理性, 一定可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让自然为人们的利益而服务,自然只不过是人类征服和改造的对象。虽然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整个人类的力量却是无限的。人类在对自然的改造过程当中,现在不能克服的困难将来一定能够得到解决。在西方一些早期的哲学家、科学家眼中他们对自然的认识又是什么呢?弗兰西斯·培根极力宣扬自然科学的发展。他提出:“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合二为一,通往人的力量的道路和去向人的知识的道路是紧挨着的”,极力怂恿人们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增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以实现人对自然的完全控制。康德的哲学体系中,他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看做一种立法关系:“人为自然立法,自然的最高立法必须存在于我们心中,即存在于我们的理智中,我们不必借助经验从自然中去寻找自然的普遍规律,而是相反,我们必须根据自然的普遍规律从存在于我们感性和理智中的经验可能条件里去寻找自然”。他认为人对外部自然界的关系是自主的、能动的。黑格尔则很兴奋的写道:“自然对人无论施展和动用怎样的力量——寒冷、凶猛的野兽、火、水,人总会找到对付这些力量的手段,并且是从自然界本身获得这些手段,利用自然界来对付自然界本身”。费尔巴哈则认为神学是人学的一部分,人类可以战胜一切,能够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任何财富。按照历史的视角,过去所渴望的,现在可以得到;现在不能得到的,将来一定会得到。以上就是西方的自然观。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刀耕火种维持了早期中国人民的繁衍生息。在早期中国一直想要的是风调雨顺那样才能有一个好的收成,即所谓的“靠天吃饭”。土地、农业、自然与民生密切相关,中国文化的精髓——天人合一,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而生了。它视人与自然为和谐统一的整体,人类文化与自然的统一。“天”是指外在于人类的客观世界, 即大自然。“人”则是指人类或人类社会。对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中国哲学强调的是天与人统一的一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观念中,自然孕育出万类霜天和万物的灵长——人类,人与世界万物一样是“自然之子”,自然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系统,他们之间存在着和谐共鸣。中国哲学的最高状态就是“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达到一种物我两相忘的关系。这样的自然观深刻地影响到后世的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于是山,水,石,树,这些没有生命的东西也被赋予生气,在自然母亲的观念当中,人与物是平等的,正如宋代哲学家张载所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鉴于中西方自然观的不同,由自然观衍生出来的科学技术也是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的。从文学方面来说,西方的文学没有中国的那种细腻的情感,例如《希腊神话》、《故事圣经》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差异》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差异》 英语 2012年9月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差异》 班级:英语 姓名:自古,东西方文明就存在着巨大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种差异已经深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从每一个可能的角度影响着世界的文明进程,也使东西方文明拥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呈现出了巨大的差异。那么,东西方文明背后的自然观都是什么?它们有哪些不同?这些自然观怎样形成的呢? 一、什么是“自然观”? 首先需要搞清楚自然观的定义,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系统的体系,包含了很多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存在、演化的根本观点,比如,“自然是什么?”“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什么?”“自然可以怎样影响人类?”“人类应该如何面对自然?”等问题。 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1 二、东西方自然观都有什么? (一)中国古代的自然观 1、神话和巫术——原始自然观 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用幻想的形式,按照自己的心理和愿望,对自然和社会潜在力量所进行的描摹、解释和传述的故事。其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神话的涵盖范围非常广,然而就今天所需要提及的为创世神话。是神话的主体部分。大体上在新石器时代;就社会形态上而言,大约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后期。 1)汉文古籍与口头流传的创世神话 如《三五历记》记载的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与《述 异记》中盘古化生万物的故事,还有女娲补天,夸 父追日等故事。 1摘选自百度百科“自然观”词条https://www.360docs.net/doc/c810604284.html,/view/50583.htm

中国古代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的异同等哲学问题

中国古代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的异同 古代希腊唯物主义者以天才的直觉方式提出一种素朴辩证法的自然观。 其基本内容主要有 3 个方面: ①设想万物的始基是某种东西。 早期的唯物主义者大都认为这种始基是可以感知的 具体东西, 如水、气和火等等。 后来的唯物主义者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只能用把握的物质微粒, 例如提出的“种子”和所谓的原子。②大都用物质本原固有的内部矛盾,诸如气的稀散和凝 聚、对立面的斗争以及原子的集结和疏散等,说明自 然事物不断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 但也有少数唯物主义者 陷于外因论, 就诉诸爱和恨两 种外在力量; 克萨戈拉将它归 因于外在的“” 复归于本原的 合乎规律的过程, 主义者却带有循环论的色彩,如认为世界周而复始地变化着;也有的表现出宿命论的缺陷, 如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只有作直线下降运动的必然性。 伊壁鸠鲁 (见纠正了这个错误, 认为 原子在降落中会由于自身的原因而发生偏离, 从而揭示出规则运动通过不规则运动实现的运 动法 则,确认了原子运动中的统一。 古希腊唯心主义者提出了另一种自然观。毕达哥拉(见)主张 ,万物由数产生 ,按照特定的比 例构成和谐的秩序。 认为,变动不居的具体事物是虚妄不实的, 不变不动的抽象才是真实的。 认为, 万物是由神创造和安排的,并体现了神的目的。在看来,具体事物组成的感性世界是 从世界派生出来的。 这种唯心主义自然观尽管包含某些合理成分, 如毕达哥拉认为天体按成 比例的距离围绕中心火而运转, 巴门尼德则涉及了运动的连续性与间断性、 相对性与绝对性 的矛盾等。但整个来说却是的。 自然观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和形而上学之间。 他在其自然哲学中, 一方面认为万物 的基础是原始物质,它具有热和冷、干和湿的对立特性,它们相互结合就形成火、气、土、 水四种元素, 从而构成整个自然界; 另一方面又认为天宇和星球是由非物质的神圣以太构成 的,否定物质的统一性。 他研究了物质运动的各种形态, 但又断言天上的运动才是完善的运 动,提出了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体系。同时,他还按照灵魂的等级,把生物分为植物、动物 和人,但又肯定物种是不变的。 关于古希腊自然观的历史意义,恩格斯曾经指出,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 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 萌芽。 因此, 如果理论自然科学要想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 原理 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古希腊人那里去。 ”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 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 中国古代, 人们把自然 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 不断运动的整体, 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 如“阴阳说”、“五行说”、 “元气说”等。古代自然观是一种有机论自然观,强调整体和联系,注重事物的变化发展, 注重解释事物与现象的关系, 注重的是辨证统一。 第二,古代的自然观具有浓郁的思辨性质, 不注重实验方法和逻辑推理。第三, 它是一种经验性、实用性的自然观,讲究直观的经验的 积累和服务于农业生产实际。 古希腊自然哲学, 宏观地来说就是人们对大自然万物 的一种理解方式。 相对是比较特殊的, 因为自然哲学 是科学的源头, 除希腊文明与后来继承了希腊文明的 欧洲人之外。 式在早期其实与我们中国人的自然观并 没有巨大差异。 样与我们的自然观一样, 是把自然现象附着于不同的 神身上, 情欲, 爱恨争斗上的相似性, 但是在这里 说明一点, 自然观有一个主要区别,那就是古希腊诸 例如,在说明水、 气、火、土4种元素的结合与离散时 在解释数目无限、 性质各异的种子组成各种自然事物时, 阿那 的推动。③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是从本原产生出万物、 万物又 它既有从简到繁的进化, 也有从繁到简的退化。 但有些唯物 这一点在人类历史上 科学做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象并不存在于 自然哲学做为古希腊人一种特有的思维方 希腊神话做为一种最原始的自然观同 也同样表现出了神与人在个性, 古希腊最原始的自然观与中国最原始的 ,而中国的神基本是人神不分, ,也就是这一点为后来中国与希腊这两 为什么这种小小的区别会造成这种巨大

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1 中西自然观历史渊源的差异 1.1东方的“天人合一”和西方的主客二分学说 毫无疑问,东西方的自然观无疑是奠基在以上的两个观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即所谓“靠天吃饭”。农业、土地与民生息息相关,所以就形成了“天人合一”这一中国文化的精髓。即把人与自然视为和谐统一的整体,人类文化与天命自然统一。“天”是指外在于人类的客观世界, 即大自然界。“人”则是指人类或人类社会。所谓“天人之际”则以此为本意。对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中西方有不同的取向。如果说, 西方强调对立的一面, 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 那么, 中国哲学则强调天与人统一的一面, 强调人对自然的崇尚和协调。这里具有典型意义的是道家和儒家的思想。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主旨是崇尚自然,反对对自然的干预,追求对自然本性的顺从。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人、地、天都统一于“道”,而“道”又是自然的, 人应当顺应自然, 不可有意作为。老子反对人为, 所以菲薄智识技巧。老子自然观的中心是“抱朴”, 返朴归真是他的理想境界。庄子则将天人对举, 并赞叹自然之伟大, 悲悯人类之渺小。《庄子·外篇》云:“有天道, 有人道。无为而尊者, 天道也; 有为而累者, 人道也。”天道为尊, 人道有累, 庄子主张“不以心捐道, 不以人助天”, 即不以人力改变自然, 这与欧洲近代自然观是迥然而异的。庄子认为,真正有修养的圣人是不参与大自然的造化过程的, 而是安然地随顺自然, 任变而终, 这就是人与天为一, 如果硬要有所作为, 终究会有不良的结果。道家的天人合一学说是消极无为的, 在天人关系上, 只见于天而无见于人, 尊天抑人是显而易见的,但是, 庄子明确提出天与人应统一起来,主张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一致, 这表明其消极无为的思想又不乏合理的因素。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比道家积极得多。道家的天人合一说完全取消了人的能动性, 顺自然无所为。儒家的天人合一说虽然也以天为本, 却不否定人的独立存在, 而是主张积极有为,“天行健, 君子自强不息”, 以积极的入世态度来追索天与人的相通之处, 以求天人之间的协调、和谐与一致。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认为人与天相通, 人的善性是天赋的, 认识了自己的善性便能认识天, 人与天地万物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他要求通过主体内心和本性的探索, 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天人合一境界。北宋张载提出气一元论的主张,宋程明道认为人与世界本是一体,“天人本无二, 不必言合”,宋明理学中理学一派的代表朱熹说:“理也者, 形而上之道也, 生物之本也”,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王阳明认为:“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 其发窍之最精处, 是人心一点灵明。”都是从人伦道德意义上阐发天人合一思想, 把它作为一种人生哲学, 追求一种道德的内在超越, 实现天道、天理与人性的和谐统一。但是, 从这种人伦道德意义的天人学说中, 我们仍可以窥见其倡导人与自然相待相成、统一和谐的合理观点。当然, 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 尚不是凭借科学知识去认识自然而达致的。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思想家对自然始终抱有一种神秘感, 很少提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而大多是建立在对人的自我内心主体的探索上。通过弘扬主体内心的一种至刚至上的阳刚之气,

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发展-研究生作业

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概论 上课老师:胡广丽 姓名:朱涛 学号:2012020180 学院:能源学院

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姓名:朱涛学号:2012020180 任课老师:胡广丽 摘要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1]。要了解自然观首先要了解自然观的历史与发展。本文依次讲述了了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宗教神学的自然观、近代机械论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并指出各阶段自然观的特点及意义。只有理清自然观发展的不同历史形态,对其进行全面深刻地剖析,才能揭示其本质,从而有助于人们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发展观。 关键词:自然观;宗教神学;辩证唯物主义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一种认识和看法。对自然界的看法主要受两个因素的限制:一是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二是受到和生产力相应的科学水平的限制。在这两个因素之中,生产力因素是最基本的,因为对自然界的认识要通过科学来实现,而科学的发生和发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2]。它的产生、发展源远流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观,不同时期人类自然观也不同 一、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最初尝试,是想用一种理性的方式取代传统的神秘主义来对自然界中所发生的一切事件做出解释[3]。我们把16世纪以前的科学技术统称为古代科学技术,与之相适应的是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古代朴素辩证自然观认为万物有共同的组成成分,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把精神看作是物质的派生物。古代朴素自然观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做直观的考察,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提供了一幅自然界的总图景。但它也有历史局限:它在直观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自然现象进行笼统的、粗糙的哲学概括。表现出直观性、思辩性和猜测性等历史局限性。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古代自然观最显著的特点是,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作直观的考察,勾画了自然界的总画面。它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思想。这些基本观点在本质上是正确的。具体地说,古代自然观对自然界的认识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力求简单;第二,认为万物的本原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物质;第三,整体直观性;第四,富于想象;第五,深信和谐;第六,相信守恒;第七,合乎常识[4]。 古代自然观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概括起来,第一,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这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第二,意味着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哲学要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作为自己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不可能回避对自然界总的观点的问

刍议中西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刍议中西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于景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海淀 100191) 摘要: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中西方古代朴素的自然观总体上都认为自然界是有规律的,统一的,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二者具有一定的共性,但二者在哲学、自然科学观、逻辑等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概要介绍中国古代自然观和西方古代自然观,从多方面阐述中国古代自然观和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关键词:西方古代自然观;中国古代自然观;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629(2012)S0-0083-03 收稿日期:2012-05-16作者简介:于景阳,女,河北承德市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1级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龙岩学院学报JOURNAL OF LONGYAN UNIVERSITY 2012年7月 第30卷增刊 July 2012 Vol.30supp.一、导论 在自然与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类更多的是积极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而不是一味的消极地去适应自然。自然观既不同于唯心主义所议,也非人的思维的自由创造,更不是如机械唯物主义所阐述的,只是思维对于自然界的消极反应,而是依托自然界自身所形成的总的看法。 自然观大体指的就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的看法,它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原、结构、演化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总体而言,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往往用天人合一来概括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互为依存的关系,而西方文化由于主客二分,各走一端,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这种观点,相对来说更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由此可见,中西方的古代自然观存在一定的异同点。 二、中国古代自然观(一)中国古代自然观 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更是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对于自然的研究也不例外,其留下了许多对后世人们的认知产生深远影响的观点。如“天人合一”思想,即人与自然的合一性、内在性的统一;“气-原论”自然观,即认为气是宇宙的本源。然而,不同学派的观点是不同的。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无”、“有”是老子关于万物生化的概念。老子描述的宇宙万物生成模式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这个生成链条中最早的存在,自然也就是万物最初的源头了。万物由道辗转而生,所以应该合道,才能顺利成长和生存。因道生一,所以道便是“太一”。其著作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不止如此,还有“阴阳五行学说”。以阴阳两种相对之气为天地万物之源,以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 文化·艺术 83

中西方自然观差异

中西方自然观差异 在希腊哲学中,主体与客体、心灵与自然是十全十美的。笛卡尔开创了“主客二分”式的哲学主导原则,成立了一个完全分别于古希腊的哲学体系。弗兰西斯·培根竭力煽动成长自然科学。他提议:“人的知识和人的气力合而为一”煽惑人们成长科学技能, 进步人类征服自然的本领, 创建人对自然的统治。在康德的哲学中, 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联系被视为一种立法联系:“人为自然立法”,他以为人对外部自然界的联系是自主的、能动的,纵然唯物主义论者以为认识是无法决定物质的。黑格尔则以无比乐观的笔调写道:“自然对人无论发挥和动用怎样的气力——严寒、凶横的野兽、火、水,人总会找到应付这些气力的方法,而且是从自然界自己得到这些方法, 使用自然界来应付自然界自己。”。费尔巴哈将神学溶化在人学之中,在他看来,人类可以征服一共器械,也许得到人所必要的任何产业。而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自己的特点,因而反映这个制度要求的各家自然经济思想以及以后的演变,与西方古代的自然经济思想比较,除在重视农业生产、社会分工思想等方面有些共同之处而外,也有它自己的特点。“道法自然”是道家的经济思想,道家从自然哲学出发,主张经济活动应顺从自然法则运行,主张清静无为和“小国寡民”,反对在当时日益发展的封建等级制度下儒家所提倡的礼制和法家所主张的刑政。“百姓足,君孰与不足”是儒家早期的富国思想。以后商鞅在秦国变法,提出富国强兵和“重本抑末”政策,他是法家富国理论最早的提出者和实践者。中国古代的经书、史籍如《尚书》、《周礼》、《国语》等,常有关于田地分级和贡赋分等的论述。这些都表明中国古代思想家在公元前就有了朴素的级差地租观点。

东西方自然观比较

题目:东西方自然观比较 摘要:自然观作为科学历史的文化背景之一,对科学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科学是自然观形成的基础,科学在自然现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早期不同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东西方自然观的特殊性。通过分析东西方自然观以及东西方自然观形成的过程,进行东西方自然观的比较,为掌握正确的自然观提供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东西方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天人合一 不同的早期自然条件, 使得东西方社会对自然界的理解产生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也对东西方各自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两种不同的自然观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影响。对东西方不同的自然观的比较认识与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历史哲学的发展与演变,从而为世界建设和谐社会积累宝贵的经验。 1. 自然观的定义 所谓“自然观”,系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世纪、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三个历史形态。[1] 23 2.西方自然观 西方自然观源于古希腊,其中主要包括唯物主义者的素朴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自然观。 古代希腊唯物主义者以天才的直觉方式提出一种素朴辩证法的自然观。其基本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1)设想万物的始基是某种物质东西。早期的唯物主义者大都认为这种始基是可以感知的具体东西,如水、气和火等等。后来的唯物主义者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只能用思维把握的物质微粒,例如阿那克萨戈拉提出的“种子”和德谟克利特所谓的原子。(2)大都用物质本原固有的内部矛盾,诸如气的稀散和凝聚、对立面的斗争以及原子的集结和疏散等,说明自然事物不断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但也有少数唯物主义者陷于外因论,例如,在说明水、气、火、土4种元素的结合与离散时,恩培多克勒就诉诸爱和恨两种外在力量;在解释数目无限、性质各异的种子组成各种自然事物时,阿那克萨戈拉将它归因于外在的“奴斯”的推动。(3)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是从本原产生出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本原的合乎规律的过程,它既有从简到繁的进化,也有从繁到简的退化。但有些唯物主义者却带有循环论的色彩,如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周而复始地变化

东西方自然观的差异

邵春涛142200858 化学工程 东西方自然观的差异 东西方人由于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人们对于自然的理解也存在着差异。在漫长相对隔绝的历史时期里,各自形成了不同的自然观念。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世界自古以来对自然的态度就是崇尚自然,不违天命,顺其自然,认为在人与自然相处中世界万物都是在不停地循环往复。概括来说就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一个蕴含古代先人哲学思想的命题。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其中有“畏天”、“惧天”的含义,认为“天意”难违,“天”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力的表现,推崇“天”的权威,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知天命”。因此,人们应“顺天”,不违背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思想家对自然始终抱有一种神秘感,很少提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而大多是建立在对人的自我内心主体的探索上。通过弘扬主体内心的一种至上之气,圣人便认为可以实现与天地合而为一。与天地形成统一的整体。 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则恰恰相反。可以说,在西方文明中,人和自然是对立的。并习惯于把人与自然分隔开来,认为人的思维是独立于自然界之外的客观事物,注重人对大自然的探索,认为人可以通过斗争与努力改造自然甚至是征服自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方人认识到自然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而规律一旦为人类所认知,就能为人类所用。西方人从屈服于自然转向了利用科学技术来征服自然、驾驭自然。避雷针消解了雷电的作用,蒸汽船可以自由驰骋在海洋中。久而久之,西方人产生了对机械、对科技的迷信,似乎依靠科技和机械就能使自然服从人类的意志,把大自然看成是被动的、被占有的、被征服的对象,这种自然观成为引发西方人生存和发展的动力。

中国古代自然观及特点

浅谈中国古代自然观 中国古代主要是指旧石器晚期到中国近代史开始之前的漫长历史。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是辉煌的,四大发明,圆周率的计算都是领先世界很多年的。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中国古代,人们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如“阴阳说”、“五行说”、“元气说”等。古代自然观是一种有机论自然观,强调整体和联系,注重事物的变化发展,注重解释事物与现象的关系,注重的是辨证统一。第二,古代的自然观具有浓郁的思辨性质,不注重实验方法和逻辑推理。第三,它是一种经验性、实用性的自然观,讲究直观的经验的积累和服务于农业生产实际。中国古代自然观主要有: (1)阴阳五行说 阳字本是指日光,阴字本是指没有日光。到后来,阴、阳发展成为指两种宇宙势力或原理,也就是阴阳之道。阳代表阳性,主动、热、明、干、刚等等;阴代表阴性,被动、冷、暗、湿、柔等等。阴阳二道互相作用,产生宇宙一切现象。阴阳家认为,五行按照一定的顺序,相生相克四季的顺序,与五行相生的顺序是一致的。木盛于春,木生火,火盛于夏,火生土,土盛于中央;土生金,金盛于秋;金生水,水盛于冬;水又生木,木盛于春。五行学说解释了宇宙的结构。 阴阳五行学说中的科学方面,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物对立统一的客观面貌,并能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有效的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得以保存和延续下来,并不断得到细致化和丰富化。在这种理论中,很少有意志论和目的论的主观臆测,而更多的是具有机械论和决定论的倾向。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阴阳学说是以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来探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变化,从而说明人体的机能活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来划分,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我们把对于人体具有推进、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归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原创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原创)

————————————————————————————————作者:————————————————————————————————日期: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 摘要:自然观是一种系统的体系,即人们关于自然界的存在、演化的根本观点。中国古代自然观和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古代自然观有诸多共同之处与差异。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可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两方面来对照比较。本文着重于从多方面分析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所在,并对中西方自然观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关键词:自然观;天人合一;主体;客体 1. 引言 通俗地说,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严格上来说,自然观是一种系统的体系,即人们关于自然界的存在、演化的根本观点。中国古代自然观与西方古代自然观分别代表了人类两种典型的文化发展方向,两者之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及差异。 2.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相似之处 西方古代自然观以古希腊为代表。古希腊自然观特征有:(1)强调物质世界的客观性;自然界统一于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2)自然界是一个变化不停的过程;(3)万物变化有自己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可以言说的。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共同之处在于:(1)总体上都认为自然界是自然而然的。(2)都是从某种浑沌到秩序的变化发展过程。(2)是有规律的,客观世界有统一性。(3)事物普遍联系着,自然界是演化发展的。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均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做直观的考察,勾勒了自然界的总画面,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但两者有着自身的局限性:(1)质朴性,具体表现是把自然界统一为具体事物;(2)思辨性,具体表现是圆圈式的简单循环;(3)猜测性,具体表现是有启发性,但幼稚,有神秘色彩。 3.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不同之处 3.1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本质区别

东西方自然观比较

东西方自然观比较 摘要中西方由于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使东西方人们对自然观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与认识,而两种不同的自然观也造就了东西方人们不同的性格特征。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在审美艺术上也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而这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也对东西方各自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两种不同的自然观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影响,对东西方不同自然观的比较与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对以前历史的在认识而且对我们社会现在与将来的发展也很有益处。关键字:中西方;自然观;比较引言:自然观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主观映像,也可以是人们对自然的态度与想法。中西方人们由于所处自然环境的不同,以及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自然观。东西方由于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使东西方人们对自然观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与认识,而两种不同的自然观也造就了东西方人们不同的性格特征。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在审美艺术上也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而这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也对东西方各自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两种不同的自然观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影响,对东西方不同自然观的比较与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对以前历史的在认识而且对我们社会现在与将来的发展也很有益处。一、东西方对自然的不同观点及其体现。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世界自古以来对自然的态度就是崇尚自然,不违天命,顺其自然,认为在人与自然相处中世界万物都是在不停地循环往复,繁衍生息。如道家就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于道”的著名论断。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儒家文化亦讲求“天人之际,合二为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也是讲求“天人合一”,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概括来讲,就是东方把人与自然看做是和谐统一的整体,认为人应该服从自然,遵循自然的法则已达到最总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则恰恰相反,他们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并习惯于把人与自然分隔开来,认为人的思维是独立于自然界之外的客观事物,注重人对大自然的探索,认为人可以通过斗争与努力改造自然甚至是征服自然。东西方对自然的不同观点造成了中西方审美艺术方面的不同。中国的画,尤其是山水人物画、花鸟人物话都讲求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只有画中的人物与大自然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才算是上乘之作。而西方则注重抽象性或实用性,想表达什么就突出什么,不一定要与大自然完美的融为一体。而且可以用夸张的手法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不一定如实地反映自然界的实物。从建筑审美观上讲,中西方也不同。中国的传统建筑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在中国大规模的建筑群,如宫殿、陵墓等常常是依山而建,利用山势起伏自然形成建筑物的错落排列,达到更好的效果。中国的园林更是如此,园林中往往置假山,小桥流水以及丰富的花草树木,可以说是源于自然有融于自然,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西方的建筑则大相径庭。欧洲的城堡多建在山顶,建筑物高大雄伟,在砍掉周围的树木,其雄姿数里之外就可以一目了然。欧洲的园林往往只栽培几种物种而且均被人为地修成圆锥、球形等规则的几何形状,而占地最大的则是单一的草坪。可见,欧洲建筑追求的是区别于自然,突出彰显人对的自然的改造与征服。二、东西方自然观不同的形成原因。东西方在自然观上有如此之大的差异,它的原因何在?是什么造成了东西方人们在自然观上的差异?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应该是东西方生存环境的不同。中国长期居住在长江、黄河平原那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宜,适合农业耕种。东方人长时间在这种环境下生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农耕性的民族性格,人们只要遵循季节气候的变化,按时播种、收割,就可以丰衣足食。这种相对安逸的生活养成了人们崇拜自然、臣服与自然的观念。再加上道家、儒家“道生万物,万物归于一”、“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论道,更加坚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便是偶遇天灾,人们首先想到的总是向神灵祈求,而很少与天灾相抗争,一旦天灾过去,人们则又恢复到对天的崇拜、对自然的崇拜而他们也会认为是自己的祈求得到了回报,这就更加助了这种自然观的形成。而且人们对神灵的崇拜也就是对自然的崇拜,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关于太阳、月亮、风、雨、雷、电等的传说故事,并将他们加以神仙的名称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初探

序号:22号 自然辩证法古代自然观初探 姓名:马珍 专业:自然地理学 学号:2013020700

古代自然观初探 马珍1 摘要:古代自然观,是古代社会的人们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形成的自然观,是当时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反映。中西方古代的自然观总体上都认为自然界是有规律的,统一的;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二者具有一定的共性,但中西方古代自然观仍然存着一定的区别。中西方古代自然观差异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的理解不同、中西传统文化以及对待自然的态度不同,对自然认识的方式不同等。 关键字自然观中国西方古代朴素 1、引言 自然观就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的看法,它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原、结构、演化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1]。早期的自然观被马克思主义称之为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它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了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 李约瑟认为:“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到形式逻辑的时候,中 国人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2]。” 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往往用天人合一来概括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互为依存的关系,而西方文化由于主客二分,各走一端,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这种观点,相对来说更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由此可见,中西方的古代自然观存在一定的异同点[1]。 2、中西方对自然观的理解 2.1 中国对自然观的理解 在古中国道家所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交合生成万物,在世界的生成的源头中存在着一个不为人所感、比“气”更本质的本原。西汉时期的王充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1马珍1990.12 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自然地理学研究生 邮箱:382738619@https://www.360docs.net/doc/c810604284.html,

东西方哲学传统与科学的自然观_孙江

法学杂志·2009年第1期各 科 专 论 作者简介:孙 江(1965-),男,汉族,天津市人,西北政法大学法学研究所、经济法学院环境资源法教研室副教授。 东西方哲学传统与科学的自然观 O n E a s t e r n &W e s t e r n P h i l o s o p h y T r a d i t i o n A n d T h e S c i e n t i f i c N a t u r a l I d e a s 孙 江 (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3) 内容提要:20世纪,在对工业文明引发的生态危机反思中,西方学者将现代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等等归咎到西方固有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和现代工具理性,而对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传统推崇备至,认为是解决环境问题的灵丹妙药。在解决现代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上,东方的“天人合一”与西方的“天人相分”既是对立的,又是互补的,合理的态度是恰当地把二者结合起来,实现一种现代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 关键词:哲学传统 自然观 天人相分 天人合一 一、东西方哲学传统比较(一)西方哲学主客二分的哲学传统 西方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是一种强调人与自然的主客二分的哲学传统。 西方文明的起点是古希腊工商业城邦。希腊半岛海岸线曲折悠长,形成许多天然良港。然而古希腊地区耕地却狭小贫瘠,粮食生产不足,促使希腊不得不进行海外贸易以获得生活、生产所需的谷物、金属、木材、纺织原料等等。大规模的海外贸易活动,带动、刺激着希腊商业的发展,而希腊文化也正是在对海洋的挑战与迎战中逐步走向成熟,形成海洋性的文化模式,把人身外的自然作为其改造的对象加以研究、探索,以利于人类的征服;商业活动的变化莫测与逐利本性则刺激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欲望与实践躁动。在这种条件下所形成的对自然征战的意念,可视为后来西方“天人相分”、“征服自然”观念的理性“种子”。 到了近代,由西方自然条件以及基督教文化所萌生的“天人相分”观念日益在理论上明朗化并迸发出实践力量。在《圣经》故事里,上帝因为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而把他们驱逐出伊甸园,让土地长出荆棘,人们必须辛苦劳作才能获得食物生存下去。这里就蕴涵着这样一个理解:人类是站在自然的对立面的,人为了生存必须不断地从自然中索取物质和能量。人要在征服、战胜自然的艰苦奋斗中才能生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向前,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现代科技的发展应用以及工业的兴起让人们看到了自己“征战自然”的辉煌成果,在整个自然系统中,人的主体性不断提升,人类中心主义大行其道。自文艺复兴起,思想家高扬人的价值与尊严,人类在不断通过对上帝的否定解放着人类自身,“上帝死了”,人成了仅有的具有灵性或精神的实体,从而只有人才是主体,非人类的一切皆没有主体性,都只是供人类利用的客体,自然只是实现人类需要的手段和工具。 (二)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哲学传统根源于《易经》的中国哲学,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以后的新儒家,“天人合一”是其主干,注重意向性、情境和经验性以及“意欲中道“的和谐性。 中华民族的祖先生活在远离海洋的内陆江河流域,中国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所采用的主要是农业劳动与土地这种自然力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农业生产周期长,与工业相比,更明显地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人对自然的顺应是维持生产活动的前提。因此,中国的先民们在漫长的农耕生活实践中就已经直观而深刻地认识到,只有顺应自然,顺应万物之性,才能天地有序从而获得自然的恩泽;相反,一旦天地之气失和,逆物之性,就会产生可怕的灾难,危及人的生存。这样一种农耕文化造就了中国“大陆文明”的文化形态,所以我们可以说,正是中国特定的自然条件以及几千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的发展,造成了中华民族眷恋与追求“天人合一”理想目标的心态。这种农业文明的条件生成了人与自然的顺应关系,并且,人对自然的这种顺应性是依赖直接的、经验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