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化差异

英美文化差异
英美文化差异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

英美人的思维模式的特点是呈线性顺序进行演绎推理,而中国人则偏重于直观、直觉,多用意象思维方式。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这种不同表现在:英语国家的人着眼于对客观事实的主观看法,中国人则着眼于对对方发出的信息或表明的态度所做出的直接反应。比如,对某一产品或某一设计,不管满足与否,英美人倾向于先给予赞扬,而中国人往往更挑剔。对来自对方的赞扬,中国人和英美人的反应和回答也是不同的。英语国家的人对…称赞语?做出的反应,往往是欣赏、兴奋,认为对方的赞扬是对自己某件事的认同和认可,对待这种赞扬,英美人觉得应表达自己的谢意,所以通常用“Thank you.”,“I?m glad to hear that.”。而中国人觉得,谦逊是一种美德,得到他人赞赏时,经常表现出不好意思和受之有愧之感,往往会以“哪里,哪里”,“过奖,过奖”,“还差得很远”等作为回答,则会使英语国家的人感到迷惑不解。

二、价值观念的差异

由于各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沉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相同,历史文化的不同往往会使人们形成对待同一事物上的不同观念。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时间观念、决策方式和处理冲突的态度上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在美国用两天就能签订的合同,在中国起码需要两个星期。美国人信仰自由竞争与个人主义。在美国谈判代表实权在握,可以在他被授权范围内自行决策。个人敢于承担责任在美国人眼里是一种美德,是积极进取的表现。然而,中国人却十分注重集体决策,强调集体聪明。我们知道中国早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之说。

中西方价值观念差异导致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对某些事物理解不同,造成在贸易活动及语言交际中不能相互沟通。

三、风俗习惯的差异

中国与英语国家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他们在传统生活方式、爱好、忌讳等方面体现出的风土人情都不尽相同。

在接待宴请时,中国人更殷勤好客,非常注重面子,规格、档次、品味、数量,都要考虑周全;而英美人较注重礼貌、得体和实效,并给客人一定的自由空间。英语国家的人请客,饭菜一般比中国简单,习惯是每人一份,在饭馆请客也是主客各点自己的饭菜,饭后也可能各付各的账。这种分食法、AA制是西方个人独享主义在饮食文化中的典型反映,中国人却是一种共享方式。

我们一贯强调中国是礼仪之邦,受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为了顾及“面子”,涉外企业在贸易洽谈中有时表现得过于恭谦和随和,强调客气。比如,喜爱用一些模糊词,如“也许/或许”,“随便”等。虽然从汉语语境和文化心理上讲,我们做得很有礼貌和委婉,但这类词语在商务往来用得过多过滥便会起反作用。西方人,非凡是美国人,性格开放豪爽,说话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过多的模糊词给人模棱两可、缺乏自信、言不由衷的印象。他们会觉得和中国人商务交往非常困难,会产生中国人在与他人交往时不能公开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也没有能力公开地阐明自己的看法和态度的印象,其结果造成商务往来困难和无效率。造成的对外商务交往冲突。克服“面子”困惑,不要因小失大。

在喜好和忌讳上双方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不要问对方收

入、体重、年龄、宗教信仰、婚姻状况、“去哪儿”、“吃了吗”等。懂得和了解这些一般商务往来英语语用常见的技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中国人假如听到“Y ouarealuckydog”时,会感到不快,因为汉语中多借用狗一词来骂人,但在西方社会,人们对狗的爱甚至超出对家庭成员的爱,而“Y ou are a lucky dog”要表达的意思是“你是个幸运儿”。中国人喜欢“666”、“888”,不喜欢数字“4”,而英语国家的人不喜欢数字“13”,若13日又是星期五,则更不喜欢举行或参加社交活动。中国人没有这一忌讳,但是在与英语国家的人交往中,就不能不注重避开这个数目了。

四、语言现象的差异

美国文化学家萨姆瓦认为,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的文化因素,除了中国和英美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外,还有语言形式和内涵的差异。不同的语言形式和丰富的语言内涵的客观存在影响着对语言的理解,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并造成贸易活动中的误会和冲突。

两种文化中都具有某词句、某事物或某现象,但两种文化分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或感情色彩,因而影响语言的准确表达,造成误会。一个简单的英语单词“table”用作动词时,英国人是指马上行动,而美国人则是稍后再作处理,若在商谈中双方就此达成共识,问题可想而知。

在对外贸易中,非凡是使用非母语与对方交流时,对词汇选择、语体等都应加以留意。比如,北方有家企业向英国出口“山羊牌”羊绒被,他们把中文里的“山羊牌”说成英语“Goats”,结果虽然羊绒被的品质上乘,但却滞销,这是因为“Goats”在英语里含有“色鬼”之意。

综上所述,中国和英美文化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差异表现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语言现象等方面。跨文化交际成败的关键在于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坚持不懈地排除文化优越感、文化模式化和文化偏见的干扰,正确对人,正确待已,相互尊重,平等交往。

一、两个文化与思维方式背景下的教育差异中英美主要的文化与思维差异表现为:中国人讲求整体性,而英美人更注重个体性;中国人重视求同思维而英美人往往追求求异思维。这些差异性表现在两个文化与思维方式背景下教育差异性。 (一) 首先,表现在教育体制差异方面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专业教育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大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高等院校大多是单科性学校,以行业性甚至岗位型专业为主。而英美教育方式则是以通识教育为主,训练学生们的忠诚和负责任的公民意识以及语言和思维能力。在学习方式上,中国和英美存在着较大的不同,英美教育是体验式学习。这种学习有利于能力的形成,不利于知识的形成,不擅长考试。中国教育是一种接受式学习。接受式学习有利于知识的形成,不利于能力的形成,不利于突破思维和创新。英美国家的教育体制更看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看重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等社交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而国内学生更看重的是考试成绩和自我发展、提高方面,团队意识不强。在国内,学业的完成多以讲授方式为主,考核内容多以书本知识为主,在这样的学习背景下,基础知识扎实牢固。而国外优秀的学生在回答考试问题时漏洞百出,想法甚至怪异,但长远来看我们看到的现象却是作为科学最高奖项的诺贝尔奖很难见到中国人的名字,原因就在这里。中国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是全盘接受,分不清学科理论体系哪些部分在未来是可发展的,哪些部分是必须淘汰的。他们的导师根本就不喜欢学生的想法与自己有稍稍相悖之处。学生习惯于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更不习惯于怀疑,他们以拥有丰富的知识而自豪。英美的学生在学习中注重发展学科中的合理内核,通过判断把学科的价值观念发展出来,把过时的和走到顶峰的那部分扬弃掉。他们热衷于吸收各学科的成就,热衷于辩论,使自己混乱的知识体系在辩论中剔除糟粕和谬误,从而获得迅速的进步。因此,英美学生应该学一点中国的传统,中国的学生则应该多多地学习英美学生那种敢于怀疑、敢于创新,以兼收并蓄为主的学习方式,应该勤于辩论,把辩论放到与学习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去。

(二) 其次,表现在教育核心和目标差异性中国和英美教育最大差别就在于英美教育灵活、自然、多姿多彩,更接近孩子的天性。差异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英美教育并不过于强调分数,而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为根本目的。当学校或家长不恰当地强调分数的时候,学习效果会受到影响。尖子学生一般具有竞争力,但获取高分并不是他们的动机,英美的学生把许多时间用在和自己竞赛上,为自己树立目标,然后设法实现这些目标,这就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关键所在——学习并不只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提高学习兴趣。而中国教育比较注重分数,升学、高考等都是以分数来决定优先次序。 2.英美教育鼓励学生从社会中,大自然中获取知识,顺其自然发展。英美的学生经常出去旅行,学到什么内容,就去实地参观、考察什么内容,工厂、农场哪儿都去。如果有学生因家庭困难没钱出去,学校也会积极支持,并不认为会耽误学习,反而认为这是最生动的学习,可以开阔眼界。英美国家的父母承认孩子的个人爱好和执著精神,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通过课外活动来了解学生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可以形成宝贵的性格特征,譬如毅力、领导才能和协作能力,让孩子顺其自然发展。而中国的教育注重知识的接受,所有知识都是来自于书本,缺乏从社会中吸取知识,不能辨别知识的对与错,好与坏。 3.英美教育注重人性化、社会实践的教育方式。英美学校不会让孩子去苦背标准答案,更注重人性化、社会实践的教育方式,上课时大家围坐在一起畅所欲言讨论答案。英美孩子的创造力、表达力和独立的思维永远是被鼓

励的,而一个孩子是否出色,重在其个性鲜明和锋芒毕露的智能表现上。无论孩子对一个问题的回答多么离奇古怪,都会得到一句“Good Try (尝试得好)”的赞许。在英美国家,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占的比例很大,四年大学本科教育中,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时间的比例是:一年级2 :8,二年级4 :6,三年级6 :4,四年级8 :2。比较起来,我国的大学生实践课程少得多。英美国家的中学生有近三分之二的课时是在实验室、机房、图书馆、博物馆和实习基地度过的,而我国却让学生大部分时间是纸上谈兵,动脑不动手,劳心不劳力,只注重让学生去接受、学习书本知识,而严重忽视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不善于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三) 最后,表现在培养的学生创新性上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伟大的文明成果,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然而到了近代却远远落后于英美国家,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主要是: 1、教育传统差距。教育方式不同。中国的教育方式可用压制、保守来形容。老师对孩子说的最多的是“不许”、“不行”,从小引导孩子学会约束自己,服从集体的需要和要求。英美国家老师多采用引导、启发的方式,说的最多的是“yes” 、“go”。从小鼓励孩子对周围环境进行探索,放手让孩子自己进行自主思考与学习,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2、教育理念不同中国的教育理念与英美国家的教育理念截然不同,最大的区别是:中国偏重于灌输式教育。中国学生的根基非常扎实,这是优点,但也有缺点,中国的学生面对新事物总有畏缩心理,与英美国家学生比起来,创新意识较差,无论是各门课程的课程学习报告、设计报告还是期末考试,中国大学更为重视学生的答案是否符合“标准”;而英美国家大学更看重实践以及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国内教育与英美国家教育的重要区别。国内的学生往往有惊人的记忆能力和良好的数学基础,这也是中国学生能在应试教育中取得佳绩的原因,但是英美国家的高等教育更多地要求学生去参与、实践、创造,许多课程都安排有案例学习与讨论的时间以及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陈述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老师对学生的面授时间很短,大约为学生所用学习时间的30%左右。其余时间要靠学生自学、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才能学懂有关的知识。在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自学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由于他们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态度不同,学习的效果就有天壤之别。英美国家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课并提问。虽然有些问题看起来非常简单,但老师都会认真解答。而有的问题则非常尖锐,学生甚至可对老师的观点进行反驳。课程作业一般要求学生对现行政策或评估方法进行批判性的论述。英美国家高校老师对学生的课程报告或者课程设计的评阅多以鼓励为主:对思维独特、见解不一般的学生大加褒扬;即使一些学生的报告刚刚过关,老师也可以从报告中找到文章的亮点予以鼓励。这些鼓励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并可明白自己报告中存在的问题。英美国家高等教育重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通过各种渠道来搜索信息,确定实际而全面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自我吸纳知识。英美国家高校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重在培养学生有高度的责任感、社会感、自我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道德素养,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由于教育体制不同,中国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较差,高校大学生的外语、计算机、基本的信息检索技能不如英美国家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形成自己的新观点,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好的学习方法。 3、中国与英美国家高校科研模式不同。从教师的科研成果看,随着社会整体研究实力的增强,人们对高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大学面临的

研究课题和目标也越来越多。目前,中国高校对教师的科研工作都有硬性的要求,并建立了相应的激励与考核机制,其初衷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使其有更多的科研成果。但机制本身有一定的不足之处,教师为了完成聘期内的论文数量,随便抓个热点问题,通过互联网搜索,两三天就能凑出一篇质量不高的论文,导致目前高校教师的科研质量不高,“学术腐败”现象随处可见。英美国家对学术腐败普遍的提法是“不正当科学行为”。不正当科学行为指的是“在提议、开展和评议科研项目或报道科研成果的过程中,出现的捏造、篡改或剽窃”。英美国家对于学术腐败采取的方针是揭露、调查等工作,主要由了解内情的科学界承担,但对于在调查过程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包括如何获取物证、传唤人证等,该办公室则准备了一整套非常细致的对策。英美国家高校教师的科研压力很大,但教师能认真专一地在自己的聘期内,就某一个或两个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为了取得一项成果往往要耗费几年的时间,堪称“十年磨一剑”,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的现象基本见不到。二、文化差异在政治、经济中的表现 (一) 文化差异在政治上的表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导致了中西方国家在对待一些国际政治问题上产生分歧,主要体现在: 1、在对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事关联合国改革问题上。冷战后,在一系列国际纷争中如在新世纪的美国对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问题中,中国一直主张由联合国起主导作用来解决,并加强联合国的权威;而美国则意在操控联合国,一旦无法操控,便倾向于单边主义。在联合国扩常改革上中国坚持增加第三世界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以确保国际秩序的平等建构,而美国坚持以对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经济和维和贡献及综合国力和人权的实现状况来做评判标准,支持日本等国入常。美国的这种态度除了有自己的国际政治经济考虑外,含有明显的强国优势论。 2、在国际秩序建构上美国由于失去了苏联这个大对手,更加志在建立单极世界。它力促北约东扩,又借打击恐怖主义之机进人中东、中亚和东南亚,并将中国当作未来假想敌等等。而中国一直坚持反恐非扩大化,在国际社会反复倡导反对美国的单边主义和独霸世界。 3、在国际经济领域中在国际贸易方面,美国一味单方面强调其对华贸易逆差的中国倾销因素,而回避谈及自身产业结构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因此发起多次纺织品等产业的贸易纠纷;中国则坚持认为贸易逆差的造成是美国方面部分产业发展过分受到保护而失去竞争力,贸易纠纷应该在双方让步的情况下进行解决。在国际金融领域,美国引导西方大国不断向人民币施加升值的压力,以压迫人民币实行可自由兑换等国际金融自由化;而中国坚持认为现阶段只能按中国经济发展步伐有步骤地进行金融改革,否则不仅中国经济将会动荡,而且世界经济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4、在价值观方面美国倡导全人类的民主、自由,认为美国价值观是最好的,其他民族应该遵循美国价值观。中国也追求民主和自由这一目标,但是更强调在天下体系下的民主,强调各个民族实现民主的方式有差异,强调多样化和平等,不承认有任何一种文化占绝对优势地位和实现全球单一的价值观和文化。通过上面四个方面态度的差异,可以发现中华民族性格的温和性。中国在国际政治上崇尚“和为贵”。要求各国在解决分歧时相互妥协,这是化解国际矛盾的最好和最重要的思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是这一民族文化的折射。而美国明显是清教精神下的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下的现实主义。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很多早期思想家受到欧洲“天赋人权”思想影响,获得独立后,美国更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和拥有最好的制度,如果世界其他地方需要,就可以向它们进行传播。 (二) 文化差异在经济上的表现中国的教育侧重硬技术,由此产生的人才结构,使中国即使想实现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转移

也非常困难。从上幼儿园到读研究生,中国教育一直强调死记硬背应对考试,强调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技能。科学和工程几乎被所有家长、老师所认同.这样的教育体制使中国差不多也只能从事制造业。西方国家教育重在培养全方位的使实用性人才,并且所倡导的“平等自由”、“独立开放”、“民主”等思想的作用下,很多优秀的人才开始到美国等发达国家移民,这就使得西方国家各个行业的人才比较平均,因此经济结构失衡的几率较小,并且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三、中国教育培养人才缺陷中国教育的落后,原因多种多样,但从根本上说,教育理念与核心价值观上的缺失是造成一系列失败的根源。对于一代人的培养不仅仅是学校的事,而教育的失败也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更是家长的责任。中国教育从根本上说,是教育理念的缺失以及对人才认识的片面。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只重视灌输知识,忽视对下一代做一个具有正常社会人的培养。近年来,中国教育界虽然引进了能力培养的观念,但是知识加能力也不能足以使一个人在社会中发挥正常的功能。要培养一个在社会上正常发挥作用的人,教育的核心内容必须涵盖如下三条基本理念,这也正是中国教育所缺乏的:1.独立的思想和人格;2.缜密的科学精神;3.博大的人文情怀。虽然如今国内也讲所谓“素质教育”,可这种素质教育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形式上,以为减少作业,学些棋琴书画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创造力,而创造力的核心是独立的思想和人格。我们的教育理念还有一个误区,把打基础和做研究割裂开来,认为教育的初级阶段是打基础,重在学习知识,高级阶段才做研究。其实,创造力、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必须从小就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里才能成长壮大。独立的思想是一颗种子,起初没有一个宽松的土壤,必定发育不良,等到基本定型之后,即使移植到良好的土壤里,或许能成才,但要成为栋梁之材就非常困难了。中国的传统教学还是教师传一个“道”,学生通过大量的习题操练去“悟道”。四、创新型人才培养在国际科技、经济激烈竞争的当今时代。特别是金融风暴肆虐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创新是保持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创新型人才是推进和实现创新的关键。正处于结构调整与效益提高的关键时期的中国,由于高能耗、低效率、重污染的传统工业化老路已经走到了尽头,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就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因而对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机构要以先进的理念、有效的措施顺应国内外的发展趋势,为我国和全球的创新体系提供支持做出贡献。建立创新型社会必须侧重思辨能力的培养,也必须重视综合人文社会科学的训练。只看重硬技术、偏重训练工程思维,这样离开市场和人性的研究,难以建立价值。高等教育大规模发展带来的可能不是社会科技和生产效益的全面提高,而是社会性的过量教育和就业困难。我对于高校的教育改革的建议就是:“做中学”、“产学合作”和“国际化”。

英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

英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 英美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 一、英美语言差异 尽管英美两个国家都是讲英语的,但是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是不相同的。英国人与美国人虽然说的都叫英语,但这两种英语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学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中有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两种。英国人的英语,相对而言,发音比较清楚,连读的部分较少,一般听起来相对比较字正腔圆;而美国人说英语,则秉持这能省则省,能连就连的原则,因此,对于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来说,听英国人的发音相比较下会舒服得多,而如果要习惯美音,恐怕只有在美国生活过的人才真正做到了。另外,两国在字 词上的用法也有很多的不同 二、英美生活习俗差异 英国人和美国人在自己日常生活习俗上也有区别。 从服饰上看,英国2人非常讲究衣着,讲究绅士风度,西装革履,皮鞋锃亮。美国人则比较随便,想穿什么就是什么,以自己舒适为主,不会去介意别人的评价,别人也不会去评价。有的英国女士接待黄皮肤朋友时,专门涂抹上黄色面霜,以表示对朋友的亲近和尊重。美国人可方便多了,近几年,美国流行大花裤衩,校内校外,老老少少,都少不了它的影子。但这也并不是说,他们到处随意,在一些场合,他们也是西装革履,文质彬彬,很有些“绅士”的派头。但如果一看到没有旁人,这些“绅士”就原形毕露,鞋也脱了,领带也松了,扣子也解了,脚也搭起来了。 从饮食上看两国的美食都像英语一样,是一个大杂烩,广泛吸收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影响。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聚集了诸多绅士淑女的地方,而英国的饮食,也处处散发着英国上流社会应有的高贵气质,从选材到烹饪,再到餐桌上的一言一行,英国人无不将细致发挥到了极致。特别在餐桌礼仪上,不能在餐桌上说话,不能有餐具敲击的声音,刀叉的握法……几乎所有我们所了解的法式西餐的规则都被英国人所遵守而同样是吃饭,到了美国人身上,则就显得随意了许多。美国式饮食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一日三餐都比较随便。老美的最爱便是所谓的垃圾食品。对于生活节奏极快的老美来说,五分钟就能搞定的汉堡薯条显然要比规矩多多的西式大餐要吸引人的多。至于这种饮食习惯导致的结果,便是老美的街头行走的人中,大腹便便者显然要比标准身材的人多得多。这样的饮食习惯某种程度上也折射了美国人的生活,雷厉风行,不向英国人那般拖沓,那样注重细节。 另外美国人除了过和英国人一样的节日外,还有自己的感恩节等。

英美文化差异

英美文化差异 英国人和美国人虽然说着相同的语言,却有着许多完全不同的处事态度与生活习惯。在很多生活细节上,你一眼就能区分出高冷的英国人和不拘小节的美国人。 一、语言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相当密切。著名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在描述语言与文 化的关系时说:“语言永远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文章所表达的意思都 直接或间接地与所属文化相关联。归根结底,离开了相关文化,词汇就失去 了意义。文化的不同自然而然意味着语言的不同……”由此可见,文化差异包 括语言差异。 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并不是两种独立的语言。众所周知,美国是由英国 在北美的殖民地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而独立的国家,英语也是被移民美国的英 国人带去的。在过去的几百年时间里,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的发展各不相同,但是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大。这些差异体现在发音、拼写、词汇等方面。 正如每个地方有自己的方言一样,英美两国由于地理位置相距甚远,发 音规律各不相同。这也正是为什么人们把英语发音归为英音和美音两类。在 拼写上,美国英语较之英国英语更简洁,更接近发音,如color(美)/colour(英),realize(美)/realise(英),theater(美)/theatre(英),prolog(美)/prologue(英)。英美语 言在词汇方面的差异体现在英国人和美国人在表达同样的意思时选词倾向不同,如flat(英) /apartment(美),lift(英)/elevator(美),rubber(英)/eraser(美),postbox(英)/mailbox(美),film(英)/movie(美)。 二、人口 英美两国同为移民国家,但人口组成各不相同。 英国是由历史上不同时期从欧洲入侵英国的不同人种组成,包括伊比利 亚人(Iberians)、凯尔特人(Celts)、古罗马人(Romans)、盎格鲁——撒克逊人(Anglo—Saxons)、北欧人(Danes)、诺曼人(Normans)。其中入侵英国的日尔曼

英美文化差异论文

南昌工程学院 英美影视文化 《刮痧》的观后感 电影《刮痧》主要讲发生在美国的华裔,因为中外对抚养孩子的差异。其中最突出的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教育孩子的不同见解。文化的差异不但存在与中外,可以说是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不同的政体也会对文化起到一定的影响,还有一方面是接受不同文化教育。 回望电影的故事情节简介:5岁的华裔孩子丹尼斯闹肚子发烧,在家的爷爷因为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而这就成了丹尼斯一次意外事故后父亲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庭上,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西医理论无法解释通过口耳相传的经验中医学,许大同最后终于失去冷静和理智,法官当庭宣布剥夺许大同的监护权,不准他与儿子见面。父亲因此事决定回国,为了让老人临行再见一面孙子,许大同从儿童监护所偷出儿子丹尼斯到机场送别,因此受到警方通缉,父子分离,夫妻分居,朋友决裂,工作丢失,接连不断的灾难恶梦。 看似简单的问题为什么会变得如此复杂,可能不同的人站在立场上想吧!我先对我们中国教育方法说一下,中国有就老话:“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的道理,这是我国古时流传下来的真谛,可以这么说,严是爱溺是害,往往严格的家庭子女都有出息且孝敬父母的多,而溺爱的子女多没出息而且容易在社会上惹事端,大多也不会孝敬父

母。 “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只是一个比方,寓意为父母要严格管教孩子,教他正确的做人观,让他懂得分辨是非好坏。我认为慈母严父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解释,而并非真的要用棍棒来教子,毕竟暴力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而所谓的“不打不成器”是指在某些无能为力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极端措施,毕竟有些时候只有让人受到巨大的困难后才会吸取教训,并不是说毫无观念的打孩子。 虽然现在一些教育家说不提倡棍棒教育,但我个人认为,所谓的棍棒教育并不是说像一天三餐饭一样,老是打孩子,应以说服教育为主,多和孩子讲道理,以理服人。不过在孩子犯了重大错误的时候,应该给于一定的惩戒,让孩子记住,同样的错误不可再犯因为小孩的记性好。但对于所犯的错误却是忘性大,但事后也要和他讲道理,让他知道错在哪里了。 越不孝顺的子女父母越是从小就宠爱有加,孝顺的孩子从孩提时代父母就对其较为严厉。为什么会这样呢?从现在心理学角度来看,父母宠爱孩子,会让孩子误以为自己就是家中的老大,父母不仅要对他们言听计从,还要柔顺地巴结、恭维和讨好他们。这样久而久之从襁褓到成人,历经十几个风霜雪雨,这种习惯、思维和观念就会逐渐在子女的心中定型。长大乃至成家立业后他们会照样对父母颐指气使,不仅从未树立起孝敬回馈父母之心,而且掠夺搜刮父母之心更盛。 为何如此,皆因随着年龄日增,欲望的胃口也会越来越大,自己

从《天生一对》看英美文化差异

[摘要] 外语电影是了解外语国家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资源。《天生一对》以温情浪漫的喜剧方式,使观众得以鲜明直观地对比两个最重要的英语国家——美国和英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对比影片中两国语言上的差异、国民性格的差异以及人文环境的差异,来揭示背后的国家文化差异,以期使读者及观众对美语和英语有正确的认识。对两国的文化有基本的了解,从而能有效帮助解决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文化障碍。 [关键词] 英国文化;美国文化;差异 一、故事梗概 该片于1998年7月上映,中译名《天生一对》,以现代手法重拍了20世纪60年代经典同名作品,故事内容改编自德国小说Das Doppelte Lottchen。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双胞胎姐妹花荷莉和安妮。她们的父母尼克和伊丽莎白在一次航海旅行中在“伊丽莎白二世”号上相遇并在旅途中结为夫妇,可后来婚姻破裂。尼克独自在自己的纳帕山谷葡萄园里抚养荷莉,而安妮则与当婚纱设计师的妈妈伊丽莎白一起生活在伦敦;直到她们在夏令营相遇以前,两人彼此都不知道自己还有一个孪生姐妹。不过11年之后,命运却巧妙地让她们在缅因州一个夏令营的活动中相遇。尽管她们的外貌惊人的相似,但是两人性格、气质、行为习惯等却大相径庭,从而引得两人冲突不断。很快她们发现原来是一对双胞胎姐妹,为了更多地了懈她们的父母,她们两人决定交换身份,来到她们各自从未谋面的父亲或母亲身边。她们本打算一直这样装下去,直到尼克宣布他要再婚,两姐妹决定帮助她们的父母破镜重圆。虽然尼克那富有魅力但却让人讨厌的未婚妻给她们的计划带来很大麻烦,但姐妹俩合力设计痛整并气走了她。最终在两个女儿的安排下,二人重拾旧爱,一家人开始了新的幸福生活。影片充满情趣,两个小姐妹交换身份闹出不少笑话,搞笑情节层出不穷,而片中也穿插着温情情绪,让观众在观看电影的时候感到温暖而又愉悦。 二、影片中的美英文化差异 由于本片两个小主人公分别生长于美国和英国,两个社会文化明显差异的家庭背景,因而片中从多个视角呈现了两种文化的差异,为片中的喜剧元素增色不少。 (一)两国文化在语言上的差异 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一面镜子。一个民族的语言折射出这个民族纷繁多彩的文化形态。英语通过其漫长的发展与完善,最终形成了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两种主流形式。两者在语音和表达习惯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势必会给非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带来难,给中外交流造成障碍。而这些差异在影片台词中可见一斑。 1.语音差异 首先,英式英语讲究抑扬顿挫,语调变化大,且发音短促,重读音较多,给人以严肃刻板之感;而美式英语讲究发音圆润饱满,连音略音较多,则更显自然随意。以夏令营场景之一为例:当荷莉堵在安妮的宿舍门口以阻止训导员发现她对安妮等的整蛊行为时说,“I、can't let,-.,yougo,.-,in there.She一's、highly contagious.”句中只两处重读,语调平稳没有起伏,倒是有三处连读和cani(t)词尾省音。而随后安妮为了揭发荷莉说道,“、Actually,We Kre、^all、quite、fine in、here unless、荷莉Parker knows、something We、don't、know.”很明显,她的伦敦口音在一句话中多处重读,而只有一处连读且无省音,整句呈现出很强的节奏感。其次,美英两种英语在很多单词的发音习惯上有很大差异。在英国英语中,字母?r只在元音之前才发音,其余位置不发音。但在美国英语中,不管“r”在词中任何位置都要发音,听起来读音大不相同,这也就是美语中有名的卷舌音(r化音)。片中的一个重要道具——扑克牌“poker”。伦敦管家马丁拿出牌时的读音为,’pouko。而当荷莉在询问同伴是否会玩时的读音为,’p;ukzr/。片中此类 词语不胜枚举。另外,还有一些个别情况,如荷莉在问伙伴会否打牌时说“Either of you,by

英语Presentation-各个国家文化差异

Presentation Country: France Member:第二组 Outline 1、History Gaul period (AD fifth Century) Frank occupied Gaul under King Clove‘s West transgression, and then they moved to Paris to establish the Frankish kingdom. In the early medieval period (5 ~ tenth Century): Merovingian and Carolingian Middle ages (10 ~ fifteenth Century): Agriculture, handicraft, business developed. Gradual growth of population. Rise of new city. Commodity money relationship strengthened economic ties. All of these created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national unity. The late Middle Ages (16 ~ eighteenth Century): An important period of transition from feudal to capitalist society. Capitalism began to sprout and development. New routes flourished foreign trade and then led to the colonial expansion. Enlightenment was also booming in this time when people preached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freedom, equality and rationality. 2、The government Democratic Republic. Led by Prime Minister, Minister of state, the Secretary of state and other members. Responsible for guidance of national policy,military, as well as formulating regulations and orders. 3、Religions France’s main religion is Roman Catholicism(天主教)followed by protestant Christian, (基督新教)orthodox Christianity (东正教), Islam(伊斯兰教), and Judaism(犹太教). 4、 Languages Most French people speak French, some people speak English, there are very few people speak other language. 5、Population According to the French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INSEE) published the latest statistics, as of January 1, 2010, France's population reached 64612939. Since the 2006-2010, French new population of 1.4 million, the increase amplitude is at the same time two times the average growth of the population of Europe. 6、greeting The most common is Bonjour

英美文化差异

英美文化差异 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交际的过程是人们运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传递信息的过程,所以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分不开的。了解英美文化知识,有助于交际畅通。相反,缺乏了解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必然导致交际障碍,冲突和误解。我们从一下几个方面来了解一下英美两过的文化差异: 一、民族性格差异 英国比美国拥有更悠久的历史,因为英国曾经被法国侵占,所以英国文化以及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法国上流社会的影响,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英国人特有的“绅士”风度。他们说话客气、行为礼貌,做事情喜欢绕圈子,如果想给你提一些批评指正意见也许需要大费周章的绕很多圈子。 美国作为一个年轻的国家,在近代的发展中体现出该国强大的生命力。该国民族文化的形成与殖民主义、独立战争、工业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也因此美国民族风格的形成就具备了资产阶级的特质。美国人性格的一大特点就是时刻把民主与平等挂在嘴边,这是因为美洲大陆在为殖民地期间,人们要想更好的发展下去,就必须建立起平等的合作关系以保证生产的持续进行。这也就解释了美国人为何一直以世界警察自居,去干涉他国的人权问题,这不仅仅是因为美国政府为了自身经济利益考虑,也符合美国的民族性格。 二、语言差异 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之间的差别有时是惊人的,在发音、词汇的使用、语法、和表达方式上都不同。在国内时英语学得很不错的人,一旦到了美国,往往感到美式英语的困惑,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来适应美式英语。尽管英美两国都是说英语的国家,但是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之间还是存在这很大差异的。首先从发音来看,英式英语讲究字正腔圆,发音比较清楚,很少有连读现象。而美式英语中连读频率很高,卷舌音很多,美国人讲话秉承的就是能省则省,能连则连的原则。另外,两国在用词上也有很大差异,有时同一事物用的词语是不同的,有时要表达同一意思用的句子也是不同的。比如两个人见面打招呼,英国人会用‘How are you‘,而美国人就会简单的用’Hi’来代替。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别也很惊人。当我看到一本英语口语教材中“好久不见了”的英语口语竟然是“Long time no see”时,我非常反感,认为这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式英语。但是,当我问在美国定居的一个朋友时,他告诉我,有些美国人就是说“Long time no see” 三、生活习俗差异 英国人非常讲究衣着,讲究绅士风度,西装革履。美国人相对就随意很多,想穿什么就穿什么,不介意别人的评价。两国在饮食上也有很大差异,英国人在饮食上也处处散发着上流社会的高贵气质,从选材到烹饪都精细到了极致,尤其是餐桌礼仪,餐桌上不能发出任何声音,包括说话以及餐具敲击的声音,几乎所有西餐的规则英国人都会遵守。美国人在就餐问题上就随意多了,美国人饮食不讲究精细,只关心方便便捷,一日三餐都很随便,垃圾食品是美国人的最爱。 四、教育差异 英国人的保守与严谨,体现在教育上就是完善的教育体系。英国有一套严格的质量监控体制,各大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估与科研评估结果向全世界公布,英国的高等教育会定期受到检查。英国大学的科研水平长期保持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也是与这个体制分不开的。英国教育的质量也体现在对学生的严格考核上,有的专业可以用“残酷”来形容,被淘汰拿不到学位的也大有人在,英国老师通常不会因为学生只差一点而放学生一马,他们的职业道德和敬业风度有力的保证了教育质量。

中国与英美文化差异

中国与英美文化差异 【篇一:中国与英美文化差异】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国际社会的不断进步,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 交流越来越广泛,而文化一直跟随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见证着 国家的兴衰存亡。纵观世界,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都具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在不断发展的国际社会条件下,被赋予了新的内 容和含义,随着大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深入,使得各国之间文化交 流和碰撞也日益频繁。本文就目前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发展现状,简要分析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发展的差异所在。中国论文网 /9/view-6808314.htm 关键词:英美文化中国文化差异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007-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水平和国际地位有了 很大的提升,与国际社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越来越频繁,这就使 得我国文化承受着来自各国文化的冲击,特别是英美等西方经济发 展大国,在进行经济、文化、贸易交流时,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 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及时分析各国之间的 文化差异,对于继承和发扬我国优良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1 研究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差异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处于国际社会中的每个国家要想得到高速的发展,就需 要保持与其他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等交流,而各国自身的发展历 程有着很大的区别,这就使得各国之间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有着 很大的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因此,研究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于国家之间的发展有着重 要的意义,下面就研究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差异的必要性做具 体分析。 1.1文化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 通常来讲,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 号化结构,主要包括文字、语言、文学、绘画等内容,不同地域、 不同时代的文化特点也不尽相同。文化是对人类社会长期的历史实 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集中体现,不仅是对当时社 会人类生活特点的体现,也是对一个国家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文化特 色的积淀,更是对每个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 1、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 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导致它们文化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1、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

英美文化作业:英美文化差异(英文版)

英美文化作业:英美文化差 异(英文版)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the differences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culture The British are, in some ways, less conservative than Americans - the drinking age is 18, not 21, homosexual civil unions are legal, and abortion hasn't been a serious political issue in years. Mixing religion and politics is extremely rare in the UK.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stricter controls on some things - it's much harder to get a driving licence, and the age requirement is higher than in most states, there are speed cameras everwhere, CCTV cameras in many public places (although they may or may not be working), and carrying weapons or other objects for "self defence" is illegal (in particular, note that pepper spray is illegal). Getting into a debate about the right to bear arms will be very time consuming, and may also lead people to think that you're a gun-nut before they've got to know you properly. Smoking in enclosed public places is illegal that includes pubs, the underground, train stations... more or less any non-residential building actually... (similar to New York, so not so much of a cultural difference there). The British apparently have a wider vocabulary of swear words than Americans. While most Britons will use them fairly freely in a social setting, things are a lot more reserved in formal settings & talking to strangers. I've not yet encountered an American "pub" which bears more than a passing resemblance to a typical British pub. People might go to a pub just to drink and socialise, have a pub lunch, or as part of an attempt to get alchohol poisioning (otherwise know as a "pub crawl"), as well as to watch sporting fixtures (which seems to be the main purpose in America). Going to the pub does not usually imply getting drunk. Although the drinking age is 18, bartenders are supposed to ID anyone who looks under 21. Though I doubt your friend will do much driving, he should be aware of the following things: Most cars in the UK have manual transmission. Cars are smaller and more efficient, petrol is more expensive. Speed limits are higher, but enforced more rigourously. Driving in London is not worth it. Central London has a congestion

俄英美文化差异及研究

俄英美文化研究 1·俄罗斯的习俗文化 俄罗斯人接待贵客的方式很特别,当贵客到来,俄罗斯人则端出一个托盘,里面放了一盘切好的切片面包和一小碟盐。客人须拿一片面包,撕开后,蘸盐吃下。在旧时的俄罗斯,盐是十分珍贵的,只有在贵客来的时候才会拿出来享用,而面包又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久而久之,产生了用面包和盐招待贵客的习俗。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大多惯以握手为礼;也习惯以拥抱礼会见客人。人对亲朋好友问的相见,一般惯施亲吻礼:长辈对晚辈,一般以吻额为最亲切;朋友之间,一般都吻面颊;男子对尊敬的妇女,多施吻手礼;夫妇或情侣之间施吻唇礼。 俄罗斯人天生好酒,国酒伏特加的浓烈,与其性格如出一辙,豪爽大方,热情,爱憎分明。能喝与不能喝,随每个人的情况而不同,但俄罗斯人不劝酒,能喝多少就喝多少。喝酒时,人们会想出各种理由干杯,从爱情到友谊,什么理由都可以,常常将烈酒一次一杯或半杯地喝下,有时再喝一口果汁,防止醉酒。但是喝酒时一定不要作弊,否则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俄罗斯人对盐十分崇拜,认为盐能驱邪除灾,故又对把盐碰撒比较忌讳,认为是不祥的预兆。他们忌讳以黄色的蔷薇花为赠礼,认为这是断绝友谊的象征,是一种令人沮丧的花,在送花时都是单数。他们对“13”数字很讨厌,认为“13”是个凶数,会给人以大祸临头的印象或给人带来灾难。而认为7为幸福数字。他们对以左手搞社交活动的人很反感,认为使用左手为不礼貌的举止。他们忌讳黑色,尤其见到黑猫,更会使他们感到沮丧。 2·俄英美文化差异 美国自称是民主和自由的“灯塔”,并极力向世界各国推广美式民主。俄则地处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区,受欧亚多种文明的影响,其文化传统独具欧亚混合的特色。尽管俄强调自己是欧洲国家,而且按西方模式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但美国并不认可,始终认为俄具有专制主义传统,同西方文明有质的差别。俄在国内实行“主权民主”,美国更斥之为“民主的倒退”,是“专制独裁”,而且不断干涉俄的内政。由于俄美价值观的差异,必然导致双方在“民主”、“自由”、“人权”等问题上出现尖锐分歧。这也是俄美双方产生矛盾和纠纷的重要原因。 英美民族特性差异在语言上的反映1.语法上,英语墨守陈规,美语形式简洁美国人喜欢

英美文化差异

从英美的历史的发展看两国文化的差异性摘要: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际这一词语对我们来说已不算陌生,留学、出境游、甚至移民,都早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在这样一个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的时代,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可以让我们在国际交往中游刃有余。本文从英美两国的历史文化入手,研究两国现在在国际上的各种行为的差异,以及这种历史原因对本国公民的影响等问题,让读者不只是了解两国文化的差异,而且学习到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从而更好地了解两国的文化。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美历史日常文化 在谈及一个国家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用一个或几个词语去形容这个国家的整体风格: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日本人忙绿……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国家形象或者一国的民族风格。造成我们对其他国家有这样认识的原因,除了该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这个国家历史发展中的各种因素:法国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主要阵地,产生了大量的先锋艺术(就当时来讲),这些艺术对法国的民众影响颇深,因此法国人性格中多为艺术性的浪漫。而德国则是哲学的热土,需要的是缜密的思维,这使得德国人形成了偏向严谨的风格。也因此造成了两国产品的不同,法国有香奈儿、路易威登,而德国则是奔驰宝马以及精密仪器。可见,一个国家的文化特色对该国影响之大。 通过法国与德国我们可以了解到认识国家间的文化差异应从该国的历史入手,下面我们来看看英国与美国的历史与文化的差异。英国与美国,是当今世界社会上的两大强国,这两国在很多方面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都说的是英语,都是资本主义国家,都主宰着当今世界诸多事件的走向,都有着严格的法律制度与健全的社会体系,都拥有莘莘学子们梦寐以求的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英国人和美国人互不服气,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历史,美国人说英国人不懂未来。这样相似的两个国家,又有着那些明显的不同之处呢?我将从一下几点进行论述。

英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

英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英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 英美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 一、英美语言差异 尽管英美两个国家都是讲英语的,但是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是不相同的。英国人与美国人虽然说的都叫英语,但这两种英语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学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中有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两种。英国人的英语,相对而言,发音比较清楚,连读的部分较少,一般听起来相对比较字正腔圆;而美国人说英语,则秉持这能省则省,能连就连的原则,因此,对于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来说,听英国人的发音相比较下会舒服得多,而如果要习惯美音,恐怕只有在美国生活过的人才真正做到了。另外,两国在字词上的用法也 有很多的不同 二、英美生活习俗差异 英国人和美国人在自己日常生活习俗上也有区别。 从服饰上看,英国2人非常讲究衣着,讲究绅士风度,西装革履,皮鞋锃亮。美国人则比较随便,想穿什么就是什么,以自己舒适为主,不会去介意别人的评价,别人也不会去评价。有的英国女士接待黄皮肤朋友时,专门涂抹上黄色面霜,以表示对朋友的亲近和尊重。美国人可方便多了,近几年,美国流行大花裤衩,校内校外,老老少少,都少不了它的影子。但这也并不是说,他们到处随意,在一些场合,他们也是西装革履,文质彬彬,很有些“绅士”的派头。但如果一看到没有旁人,这些“绅士”就原形毕露,鞋也脱了,领带也松了,扣子也解了,脚也搭起来了。 从饮食上看两国的美食都像英语一样,是一个大杂烩,广泛吸收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影响。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聚集了诸多绅士淑女的地方,而英国的饮食,也处处散发着英国上流社会应有的高贵气质,从选材到烹饪,再到餐桌上的一言一行,英国人无不将细致发挥到了极致。特别在餐桌礼仪上,不能在餐桌上说话,不能有餐具敲击的声音,刀叉的握法……几乎所有我们所了解的法式西餐的规则都被英国人所遵守而同样是吃饭,到了美国人身上,则就显得随意了许多。美国式饮食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

中美文化差异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性格、思维方式等的总模式,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它为一个语言社会的全体成员所共有,也为这个语言社会所独有。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虽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正变得越来越像个“地球村”,中美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但是中美文化差异依然存在。 一、中美文化差异现象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和历史的沉淀,而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却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巨大的,它是两国人民交流和理解的障碍和鸿沟。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复杂而多面的。 (一)文化观念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也就是说,凡事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并受到等级观念的制约。例如,晚辈见到长辈为表尊重要主动打招呼;学生要尊敬老师。而美国文化主要承袭了基督教中的新教思想,等级观念淡薄。美国人更注重个人权益,追求人人平等,没有辈份间过多的礼节。子女对父母、学生对教师都直呼其名,子女可以与父母争论问题.或提出自己个性主张。 在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中,人情占很重要的地位。人情在中国社会中有其一定的社会结构性,人情与面子是相互联系的,讲情面的人会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地回报别人的情谊。因此,在中国文化中.自我评价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及互相交往的情谊中建立和实现的。中国人强调家族及阶级层次。中华文化崇尚集体主义。人们之间相互信赖,团结合作,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矛盾时,集体利益总被放在首位。在衡量个人行为时,往往是以道德为准则,注重和谐、群体利益的维护,这与美国文化截然不同。美国人崇尚个人自由,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标的实现及个人利益的追求,信奉法律至上。在美国,人与人之间多为互利关系,表现出人情较为淡漠,但却十分重视个人利益和自由,个人自我意识较强。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受到生产方式、历史传统、哲学思想及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受不同文化背景制约的中美两国人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偏向综合性思维.强调整体优先,采用从整体到部分的思维方式,如表达顺序时,要由大地方到小地方,即国家一省一市一区一街一号;表达时间是按年一月一日的顺序。美国人则偏好分析性思维,强调部分的优先,在表达空间顺序时与中国相反,由小地方

英美文化差异论文 英文版

1)A,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n the eyes of the Chinese people, "summer sorching", "hot summer," summer always linked with intense heat. In Shakespeare a sonnet yet such lines,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 's day? /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can I take with you? / summer than you ah, than summer came cute and photos.) The poet's compared to summer, lovely and always. "Summer" to the Chinese and British lenovo can be so different. Reason is that in different geographical position, China is located in the Asian continent, belong to a continental climate and four distinct seasons, summer most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is scorching, hot challenging. Britain is located in the north temperate, belong to sea climate, beautiful summer mild, pleasant. And of course many example of this, for example, in the Chinese "dongfeng" to make people think of the warm sunny, the west wind that have seed the bitter taste. And in the west the opposite. Reason is the same, the two are in different geographical position, bring feel different. 2)Second, production In English and aquaculture, ship the words very much, such as fish in the air (climb a tree to look for fish), an odd fish (weirdo), miss the boat (miss), etc. This kind of words in Chinese is much less. Reason is that British around water, aquatic fishing industry and ring navigation in its economic occupies an important place in the life, so many such words. And in China only coastal areas have fishermen netting fishing, so this relatively few words. To express "with the physical negative things" of the verbs in Chinese language has many, such as "carry, the Netherlands, pick, bear, carry, back, carry, negative, carry, ku" and so on, each word has certain negative luck with the corresponding things (such as soil, water, pick bear, the box), is really a very close. In English, but only a carry to "refers to the-action. The Chinese will this verb fine add distinguish, probably because in the long run, China agricultural society, manual work much more special reason. Chinese, we will encounter "like the same said work", "QiZhuangRuNiu" word, in English, to express the same meaning, will say work like a horse, as strong as a horse, flog a willing horse. Why the Chinese use the "bull" and English with horse? The answer is Chinese have always use cows to plow fields, the early English but with the Malay farming. Cows and hors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were divided into two countries do good helper, earned the people with the words can be as above usag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