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力特征

土壤肥力特征
土壤肥力特征

第二章土壤肥力特征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处北讳23°33'-28°19',东经115°50'-120°43'之间,全省陆地面积1.214X105千米2,山地丘陵面积约占85%,素有“东南山国”和“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第一节自然条件概况

一、地形地貌

福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带构成福建地形的两大骨架,整个地形呈W型。武夷山脉带由武夷山脉、杉岭山脉等组成,北接浙江仙霞岭,南连广东九连山,全长约530千米,平均海拔1000米,是闽赣两省水系的分水岭。戴云山脉带斜贯福建省中部,被闽江、九龙江截成三部分。闽江干流以北为鹫峰山脉;闽江与九龙江之间称戴云山脉;九龙江以南为博平岭。山带中段的山势最高,山体最宽。德化境内的戴云山主峰,海拔1856米,为闽中最高峰。

福建地貌可归纳为侵蚀剥蚀-构造中山、侵蚀剥蚀-构造低山、侵蚀剥蚀丘陵、侵蚀剥蚀台地、冲积平原、冲积海积平原、风积沙丘、沙垄等类型

侵蚀剥蚀-构造中山主要分布于闽西和闽中两大山带,面积约2.67X104千米2,占陆地面积的21.99%,海拔800-2158米。

侵蚀剥蚀-构造低山主要分布在两大山带外侧及山间盆地的外围,面积约3.81X104千米2,占陆域面积的31.39%。

侵蚀剥蚀丘陵丘陵在福建分布较广,主要在沿海地区和内陆盆地的沿河两侧,面积约3.52X104千米2,占陆域面积的29-01%,海拔

50-500米。福建的丘陵是赤红壤、红壤集中分布地带,由于长期受水流的强烈侵蚀和分割,地形比较破碎,化学风化较为旺盛,有较厚的红色风化壳,坡度较小,温光条件优越,有利于亚热带植物生长。

台地台地主要分布于闽江口以南海岸带、半岛、岛屿及河谷盆地周围。基本上都是海蚀阶地或河流阶地。台地台面平坦微向海倾斜,坡面覆盖深厚的红色风化壳,虽有沟壑发育,但切割不深,密度不大。

堆积平原福建省堆积平原面积约占陆域面积的10%,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沉积环境错综复杂,根据成因和形态特征,可分为冲积平原、冲积海积平原、风积沙丘和沙垄。

福建地貌的复杂性,决定着福建土壤“层次”分布和农业生产“立体”结构的特点。各大山脉的形态均是从低到高,依次有平原-台地-丘陵-低山-中山,呈梯级上升;相应的土壤类型依次有水稻土-耕作赤红壤(或耕作红壤)-赤红壤、赤红壤性土(或红壤、红壤性土)-红壤、红壤性土-黄红壤-黄壤、山地草甸土,呈“层状”分布。农业结构也按农(粮、糖)-农(粮、果、油)-农林(果、林)-农林(林、茶、果)-林农(林、茶)-林牧的顺序变化。

二、成土母质

福建土壤的成土母质主要受地层的组成和分布所支配,同时亦受流水营力和人为活动的影响。按其成因类型,大致可分为残坡积物、冲积物、洪积物、海积物、风积物以及局部出现的牛扼湖沉积物。由于地史的变迁和沉积环境的改变,二元结构母质类型相当普

遍。如河谷平原和山间谷盆地,广泛分布着冲-洪积物;滨海平原,

尤其三角洲平原则多分布冲-海积物。

三、气候

福建地跨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兼具有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光热资源充沛,气候温和,生物资源极其丰富。福建省大致以闽中山带为界,闽东南沿海地区属南亚热带气候,闽东北、西北和西南属中亚热带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福建是亚热带季风盛行区,冬季受冷高压影响,干燥少雨;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温暖湿润。春夏之交冷暖气流交错,霉雨连绵,气温湿热;夏秋之际,则晴热少雨。

热置资源丰塞福建省年平均太阳辐射量为(427-532) X103焦/厘米2,总的趋势是从西北向东南递增。全省除海拔较髙的中部山区外,年平均气温17.0-21.2X:,最热月28°C左右,最冷月6-13°C,气温>10°C的积温多达5000-7800X:。

雨置充沛福建省倚山面海,受夏季风影响,全省约4/5的地方年降水量在1500-2000毫米。降水的区域分布,总的趋势是自东南向西北递增,闽东南沿海年降水量1000-1700毫米,闽

-西北则达1700-2000毫米。降水的季节性分布不均,干湿季节分明。常年3-6月是雨季,时段雨量合计550-1100毫米,占年降水量50%-60%,其降雨特点是雨区广、雨量多、雨期长、强度大、年际变幅小。7-9月平均时段降雨量为350-700毫米,占年降水量的20%-40%,年际变幅较大,降水量多少取决于台风有无和影响程度。每年10月至翌年2月是干季,时段降水量160-380毫米,只占全年降水量的

15%-20%。

曰照充足福建省全年日照时数在1700-2300小时,东南沿海为2000-2300小时,西北内陆为1800-2000小时,山地农业区为1700-1800小时。在季节分配上,多年平均3-7月总日照数700-950小时,占全年40%;8-10月总日照数580-700小时,占全年32%。

气候垂直分布明显福建系多山省份,气候的垂直分带十分明显,山区各气候要素的垂直分异甚至超过水平方向的变化。该地区热量随海拔上升而递降的情况是:海拔每上升100米,冬季气温下降0.4-0.5°C,夏季下降0.6-0.7°C,气温>10°C的积温相应减少220-250°C。

第二节主要地带性土壤肥力特征

福建地跨南、中亚热带,成土条件复杂,土壤类型多样。全省土壤类型可划分为铁铝土、初育土、半水成土、盐碱土和人为水成土等5个土纲,赤红壤、红壤、黄壤、石质土、粗骨土、紫色土、石灰土、新积土、风沙土、潮土、山地草甸土、滨海盐土、酸性硫酸盐土和水稻土等14个土类,其中以红壤、赤红壤和水稻土3大类为主,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77.21%。

福建省自然土壤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特征,既具有与生物气候带相适应的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乂呈随海拔升高而变化的垂直分布规律,以及因地域因素的差异而呈多种结构形式的区域和微域分布。

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红壤和赤红壤分别为福建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两个地带的代表性土壤,受纬度以及多山地貌等因素的影响,赤

红壤和红壤在一定纬度范围内,平行于山脉走向和海岸线,呈从东南向西北逐步过渡的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其分界线大致是:东北自福清市的海口(经该市的宏路),莆田城厢区的常太,仙游县的榜头,永春县的五里街,安溪县的官桥,华安县的仙都、城关,南靖县的和溪,西南迄平和县的九峰与广东相接。但红壤和赤红壤之间并没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而是以过渡的形式存在,界线基本从戴云山脉东南麓展布。赤红壤地带水热条件优越,光温资源丰富,适宜种植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经人类活动发育为水田和旱作土壤,适宜发展水-旱轮作等多熟制农业生产。红壤地带的热量条件逊于赤红壤地带,但水资源较为丰富,适宜发展粮食和亚热带经济作物,是福建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福建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福建省丘陵山地的海拔变化在250-2158米之间,随着海拔的升高,水热条件、成土母质及植被类型等均产生明显的变化,从而形成了相应的土壤类型。土壤垂直地带分布规律可分为南亚热带地区和中亚热带地区土壤垂直带谱。南亚热带地区土壤垂直带谱自下而上依次为:赤红壤(<200-400米)-红壤(200-800米)-黄红壤(750-1000米)-山地黄壤(1000-1200米)-山地草甸土(>1200米),中亚热带地区土壤垂直带谱自下而上依次为:红壤(600-700米)_黄红壤(700-1000米)-山地黄壤(1000-1800米)-山地草甸土(>1800米)。土壤分布特点既具有与生物气候带相适应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又随海拔升高而呈有规律的垂直分布,以及因地域因素的差异而呈多种结构形式的区域和微域分布,影响到气候

因子的变化,尤其是小流域、小山沟(岙)构成了特殊的小气候特征。

一、赤红壤

赤红壤是福建东南沿海分布最广的地带性土壤,面积923.16万亩(1亩=1/15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09%。包括漳州市、厦门市和莆田市的各县(区),泉州市的晋江市、惠安县、南安及鲤城K、安溪县、永春县东南部,福州市的福清市和平潭县。

赤红壤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低丘台地、河流阶地及沿海岛屿,母岩以花岗岩和其他岩浆岩为主。气候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具有高温多雨,干湿季节明显,温湿同季的特点。年均气温19.5-21.2°C,气温>10°C积温在6500-7800°C,年降雨量1000-1700毫米,但雨量分配不均,雨量多集中于4-9月,每年10月至翌年3月为旱季。

在湿热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决定赤红壤风化淋溶较为强烈,易溶性基离子和硅酸大量淋溶,而难溶性铁、铝氧化物则在土壤中明显富集,赤红壤钙、镁、钾、钠的迁移量分别为50.3%-100%,74.6%-100%,63.9%-75.9%和93.7%-96.3%。硅的迁移量为41.3%-51.3%,铁、铝氧化物的富集系数为4.07-4.89和1.51-1.74,淀积层的风化淋溶系数<0.12,风化指数为5.59-5.97。土壤中黏粒含量较高,剖面分异明显。直径<0.001毫米的黏粒含量一般>20%,以淀积层最高。

赤红壤的主要特性反映了其成土过程的特点。在形态特征上,具有深厚的土层,典型的土壤剖面构型为Ah-Bs-C,腐殖质层厚度10-20

厘米,暗黄棕色;淀积层(Bs)呈棕红色,且较紧实、黏重,为块状或棱块状结构,在孔隙或结构面上常出现有淀积的黏粒胶膜或铁结核。土壤的主要理化特性,有机质含量一般较低,磷素甚缺,钾素含量以花岗岩和流纹岩母质发育的土壤较髙,而玄武岩、砂页岩等母质发育的则较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一般较低,土壤呈酸性反应,土壤物理性质较差,质地较黏重,土壤结构不良。

赤红壤所处地K水热条件优越,除可种植双季稻等农作物外,还适宜发展甘蔗、香蕉、荔枝、龙眼、番木瓜、菠萝、杧果、胡椒等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和果树。

二、红壤

红壤是中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之一,面积11489.28万亩,占福建省土地总面积63.41%。广泛分布于全省各地,包括龙岩、三明、南平、宁德等地市的全部,福州市的大部和莆田泉州、漳州的西北部,红壤主要分布在海拔700-800米的山地、丘陵,成土母质多样,自然条件优越,土壤母质多数发育于花岗岩、片麻岩、12泥质页岩、板岩、粉砂岩、砂岩、砂砾岩,少数发育于闪长岩、正长岩、安山岩、英安质凝灰岩、玄武岩、辉长岩、石灰岩和第四纪红色黏土。

红壤形成于中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干湿交替明显,年均温15-19.5°C,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但雨量分配不均,多集中在3-9月,原生植被以亚热带绿阔叶林为主。

红壤形成的脱硅富铝化作用较强烈,但较赤红壤弱。据分析,红壤中硅和盐基总量大于赤红壤,铁铝含量较赤红壤低。黏土矿物也以

高岭石为主,但蛭石、水云母含量则较赤红壤高。但由于红壤植被生长较茂盛,加之气候较暖湿,因此生物富集也较明显,土壤有机质积累量较赤红壤高。

红壤的主要性状特点是:土层较深厚,剖面构型为Ah-Bs-C,表层呈灰棕色,淀积层橙红色并多有黏粒胶膜淀积。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因植被而异,磷素甚缺,钾素含量较高,阳离子交换量低,土壤呈酸性反应。

红壤是福建省发展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及亚热带经济林木的重要基地。在利用上应根据不同坡度和不同土壤情况因地制宜、综合利用。一般坡度在10°以下的地带,多种植粮食作物和果树;坡度为10°-20°的地带,种植茶叶、油茶、油桐等;坡度较大、土层较薄的,则以发展林业为主。

三、黄壤

黄壤主要分布于闽西北、闽东北、闽西南和闽中等山区。其中以南平市的武夷山、光泽、建瓯、政和,宁德市的周宁、寿宁、柘荣、屏南、古田、蕉城,三明市的永安、大田、尤溪、沙县,龙岩市的连城、漳平和泉州市的德化、安溪等县市为主,面积1337.7万亩,占福建省土地总面积的7.38%。

黄壤主要分布于中山地带,海拔均在900米以上,母质以凝灰岩、凝灰熔岩及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等风化物为主。黄壤形成于中亚热带温湿的气候条件下,年均温14-15°C.年降水量1800-2000毫米,相对湿度大于85%。与同纬度的红壤比较,其热量较低,降水量和相对

湿度较大,雾日多,光照较少,干湿交替不明显,因此其成土过程表现为轻度富铝化作用。黄壤的原生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常绿阔叶混交林,因植被生长茂盛,气候较凉湿,因此成土过程表现强烈的腐殖质积累。

黄壤具有下列特性土体分异较明显,剖面构型为(>Ah-Bs-C,表土层之上常见有1-3厘米的枯枝落叶层,表土层厚度可达20-30厘米,多呈暗灰色。

由于土体常年保持湿润状态,游离氧化铁水化,多以针铁矿、褐铁矿及含水氧化铁形态存在。土壤黏粒矿物组成以高岭石、水云母为主,并含有较多的铝蛭石和少量三水铝石。阳离子交换量平均为11厘摩/千克,其值略高于红壤。但由于淋溶作用强烈,交换性盐基含量低,表层土壤一般低于20%-30%,心土层低于20%,pH4.2-6.30。第三节主要农用地土壤肥力特征

一、水稻土

1.水稻土分类与分布情况

水稻土是指发育于各种自然土壤之上、经人为水耕熟化、淹水种稻而形成的耕作土壤。水稻土是福建分布面积最广的耕作土壤,总面积1303.04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16%。就地形而言(图2-1),滨海平原田约占8.11%,冲积平原和河谷平原田占29.72%,坡地梯田占33.41%,山垄田占26.30%,其他地貌类型占2.46%。坡地梯田和山垄田构成了福建水稻土组成的大部分,其生产条件差,产量低。从地域分布上看(表2-1),以南平市分布面积最大,其次为三明市和龙岩市。

根据土壤水的补给和移动形式,以及附加成土过程的差异,福建水稻土可分为淹育水稻土、渗育水稻土、潴育水稻土、潜育水稻土、漂洗水稻土、盐溃水稻土和咸酸水稻土等7个亚类。

淹育水稻土淹育水稻土主要分布于沿海丘陵台地,其次是局部山前倾斜平原和河谷坡地上部,面积17.65万亩,占土类面积1.1%。

该类型水稻土水耕历史较短,熟化度较低、酸性较强、矿质养分较贫乏。有机质平均含量(20.4±8.5)克/千克,全氮(1.0士4)克/千克,全磷(0.8±0.5)克/千克,全钾(14.4土(X8)克/千克,速效磷(4±4)毫克/千克,速效钾(77土57)毫克/千克,阳离子代换量(7.1±3.1>毫克当量/100克。

渗育水稻土渗育水稻土广泛分布于丘陵山区、沿海台地及河谷两侧高阶地。面积654.3万亩,占水稻土土类40.77%,仅次于潴育水稻土。

该类型水稻土水耕历史较长,熟化度较高,淋溶作用较为强烈。有机质平均含量(23.9士3.8)克/千克,pH4.5-7.0,全氮(1.2士0.4)克/千克,全磷(0.8±0.4)克/千克,全钾(23.0士9.3)克/千克,速效磷(10±8)毫克/千克,速效钾(62士37)毫克/千克,阳离子代换量(7.2士2.4)毫克当量/100克。

潴育水稻土潴育水稻土广泛分布于滨海平原、冲积平原,河谷平原及山间盆地。成土母质多为冲积物、冲洪积物、冲海积物及部分坡洪积物。面积719.04万亩,占水稻土土类44.8%,是福建省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水稻土。潴育水稻土的还原淋溶和氧化交替作用,土

壤剖面的发生层段较明显,具有典型水稻土的剖面构型,即A-AP-W-C(或G)型剖面。由于施肥和生物积累的影响,土壤有机质及矿质养分较丰富,为福建省髙产水稻土。

该类型水稻土水耕历史悠久,土壤有机质及矿质养分较为丰富。有机质平均含量(28.3±10.3)克/千克,pH4.5-8.5,全氮(1.5士0.5)克/千克,全磷(0.9±0.5)克/千克,全钾(25.9士9.4)克/千克,速效磷(15士17)毫克/千克,速效钾(78±52)毫克/千克,阳离子代换量(8.8±3.2)毫克当量/100克。小于0.2毫米物理黏粒平均44.8%士16.5%,小于0.002毫米黏粒25.8%士12.7%,容重1.3%±0.3%。

潜育水稻土潜育水稻土主要分布在山丘谷地泉水溢出带,或冲积平原低洼地。面积约191.94万亩,占水稻土面积的11.96%。由于地下水位髙,土体处于水饱和状态或常年受潜水浸溃,整个土壤还原作用占绝对优势。加上有机质进行嫌气分解,产生大量还原物质,加剧了铁锰氧化物的还原淋溶,土体被还原铁染为灰色,全剖面呈青灰色。

该类型水稻土长期浸水,土壤有机质累积,但矿质养分较为贫乏。有机质平均含量(34.1±11.6)克/千克,pH4.5-8.5,全氮(1.6士0.5)克/千克,全磷(0.7士0.4)克/千克,全钾(23.5士10.2)克/千克,速效磷(7±7)毫克/千克,速效钾(97士67)毫克/千克,阳离子代换量(10.1土L0)毫克当量/100克。小于0.2毫米物理黏粒平均48.0%±18.2%,小于0.002毫米黏粒29.6%士14.5%。

2.水稻土肥力及演变特征

据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⑴显示,福建省水稻田土壤养分平均含量为:有机质27.6克/千克,全氮1.40克/千克,速效磷11.0毫克/千克,速效钾75.0毫克/千克。其中淹育水稻土受频繁干湿交替,有机质矿化较强,有机质一般低于其他类型水稻土。土质黏重,酸性强,矿质营养贫乏,存在“旱、酸、黏、瘦”等障碍因素。据福建省农田建设与土壤肥料技术总站对全省4个国家级监测点(建阳、泰宁、福安、连城)和12个省级监测点的10年(1998-2008年)统计资料[2],福建省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略有上升,速效磷上升较明显,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均有下降,农田土壤氮磷投入盈余,钾亏缺。

二、菜园土

1.蔬菜种植与分布情况

菜园土是长期种植蔬菜,经旱耕熟化形成的人工土壤,其剖面包括腐殖质层、熟土层、耕作淀积层及稳定层等,腐殖质层和熟土层厚度总和一般都超过50厘米,因此将其合称厚熟表土层。根据蔬菜土旱耕熟化和开垦种植年限情况,可简易分为老菜园土和新垦菜园土。

由于蔬菜生长周期短,复种指数高,因此蔬菜种植面积大,产量高。2008年,福建省蔬菜播种面积达965.98万亩,其中叶菜类469.38万亩,瓜类93.52万亩,根茎类154.39万亩,茄果类19万亩,葱蒜类46.47万亩,菜用豆类82.72万亩,水生菜类16.16万亩,其他蔬菜23.18万亩。就分布区域而言,漳州市蔬菜播种面积最大,达到155万亩,其次分別为福州市和南平市。

2.菜园土肥力特征

蔬菜具有高需氧量、高喜水喜肥及根系的高盐基代换量等特性,频繁的土壤耕作、土壤生物对养分的生物富集、人为常湿润水调控等均影响土壤熟化的进程。探明菜地土壤肥力状况,对于指导蔬菜合理施肥具有重要意义。

酸化趋势明显由于长期大量施用酸性肥料,如氯化钾、硫酸钾、过磷酸钙和含硫复合肥等,导致菜园土壤pH偏低。其中福建省中南部菜园74%的土壤PH<6.0[3];张潮海4〕研究龙岩新罗区菜园土,耕层土壤pH4.2-6.2,其中pH<5.5的强酸性土样占88.9%;黄东风[5]调查福州市郊菜地土壤pH4.74-6.75,平均为5.97。总体而言,福建省菜园土呈现酸化趋势。pH降低会增加土壤中铝的溶解度,引起植物中毒;其次当pH<5.5时,会导致抑制土壤病菌的微生物活性降低,引发土传性病害发生,尤其是使得十字花科蔬菜的根肿病和茄果类蔬菜的青枯病、黄萎病加剧,同时产生蔬菜缺镁、缺钙、缺钼等生理性病害。

磷素大置富集菜地经过多年种植,土壤的全磷、速效磷等均出现明显的累积现象。福州市市郊土壤全磷含量为1.353- 478克/千克,平均为2.043克/千克⑴;土壤速效磷(Olsen-P)为96.1-289.3毫克/千克,平均为182.9毫克/千克。福建中南部蔬菜地耕层土壤速效磷平均82.36毫克/千克,其中速效磷>60毫克/千克的占70.19%。土壤磷素大量积累是菜园土养分的重要特性之一,这是由于蔬菜生产中长期重施磷肥。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子,当土壤速效磷>60毫克/千克时,将会导致土壤磷的垂直渗漏,因此蔬菜地土壤应控制磷肥的施用。

中微量元素存在不足福建省中南部蔬菜土部分土壤钙、镁和硼含量较低⑴,10.58%的土壤交换性镁含量<50毫克/千克,24.04%的土壤交换性钙含量<500毫克/千克;有效硼含量为04=-1.4毫克/千克,平均为0.55毫克/千克,有效硼含量<0.5毫克/千克的样品占49.04%。龙岩市新罗区交换性钙、交换性镁严重缺乏和缺乏的土样分别占48.5%和78.8%[|]。南方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中镁和钙大量淋失。蔬菜对钙、硼需求量较大,因此应加强中微量元素的施用。

三、茶园土

1.茶园土分类与分布情况

茶园土壤是在人为耕作、施肥、栽培管理等措施下,定向培育的土壤,主要分布红壤及部分赤红壤、黄壤、紫色土等,海拔400-900米。茶园土壤土体构型包括耕作层、心土层和底土层等,耕作层受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影响,福建茶园土壤淋溶性强,脱硅富铝明显,红色风化耕作层较为深厚,土壤酸性强。

福建素有“茶树良种王国”之称,茶类涉及黑茶、黄茶、乌龙茶、白茶、红茶、绿茶等六大类。2008年,福建茶园种植面积283.61万亩,产量达24.73万吨。就地域分布而言,以宁德市种植面积最大,达到85.85万亩;其次为泉州市和南平市,分别为52.68万亩和50.18万亩。

2.茶园土肥力特征

影响茶叶品质主要包括气候、品种、树龄和土壤,其中土壤是较易控制的因子,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调查,岩茶正岩产

区的土壤含砾量高,质地以轻壤为主,土层较厚,土壤疏松,孔隙度在50%左右,土壤通风透气性适中;从茶叶的化学成分看,同一茶树品种和长势,其茶叶品质随着铝和钙含量的增加而下降,随着钾含量的增加而提髙。

局部茶园土壞PH偏低茶树是喜酸嫌钙作物,土壤适宜

pH4.0-6.5。福建省闽南铁观音主产区土壤pH2.85-5.15,平均为3.96,整体呈强酸性[9]。武夷岩茶名岩、丹岩产区,名岩土壤pH4.99-5.55,平均为5.35,丹岩土壤pH平均为4.70Dn]。刘义平[11]分析闽东福安茶园土壤pH3.99-5.95,绝大部分为4.5,少部分为5.5-6.5。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对建阳、武夷山主要茶园土壤pH调查表明,pH4.71-5.36。土壤pH对茶树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pH4.5-5.5最好,高于6.5生长逐渐停滞,超过7.0生长停滞直至死亡,低于4.0茶树生长受抑制。

土壤有机质总体偏低福建省闽南铁观音主产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8-51.7克/千克,平均20.6克/千克[9]。武夷岩茶名岩、丹岩产区,名岩土壤为6.4-15.5克/千克,平均为11.9克/千克-]。刘义平["]分析闽东福安茶园土壤有机质,总体含量偏低,有机质含量在20-30克/千克的占36.6%,在10-20克/千克的占44%,低于10克/千克的占19.4%,且逐年呈下降趋势。建阳、武夷山大部分茶园有机质含量为11.1-20.1克/千克。

四、果园土

1.果园土分类与分布情况

果园土壤是自然土壤经过人为的栽培、耕作、灌溉、施肥及改良,通过有效地控制土壤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按人们的意志定向培育而成的。福建省果树大部分种植在丘陵山地的赤红壤和红壤地带,部分种植在溪河两岸的洲地、滩地的潮土或新积土,平原、台地、山垄谷地的水稻土,小部分种植于滨海风沙土。从垂直分布上看,以海拔800米以下的丘陵低谷地面积最大,主要是种植喜温的热带、亚热带果树;海拔800-1200米以上的黄壤地带,局部种植苹果、猕猴桃等温带果树;至于平原台地、山垄谷地的潮土、新积土、水稻土,则多种植对土壤条件要求较高的香蕉、柑橘、柚子等果树,是主要高产果园所在。

2008年,福建省种植面积约812.14万亩,产量553.37万吨。从地域分布上,果园土壤主要分布在闽东南沿海地区,其次是闽西北的南平、三明,而宁德、龙岩种植面积较小。从作物种类来看,以柑橘面积最大,达到163.14万亩,产量达148.67万吨;种植面积其次的分别为龙眼、蜜柚。

2.果园土墉肥力

土壤pH和有机质偏低福建省果园主要分布在闽东南沿海,地带性土壤为赤红壤和红壤。章明清:12:对福建蜜柚主产区平和的土壤调查表明:土壤pH4.2-4.9,其中pH<4.5的样品占总样品数39%,pH4.5-5.5的样品数占60%。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6.8士5.5)克/千克,

有机质含量为10-20克/千克的土样数占75%。邹俊毅对莆田主要果园土壤肥力调查M示,pH99-6.91,有机质含量为7.4-22.5克/千克。

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丰富,中微量元素差异较大福建省平和蜜柚园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较丰富:12<,水解性氮大于120毫克/千克、速效磷大于30毫克/千克和速效钾高于100毫克/千克的土样分别占42%、77%和57%。钙镁及微量元素含量处于中等到丰富水平。而莆田枇杷园硼、镁、铜、锌元素缺乏,龙眼园和荔枝园钙含量下降明显[⑴。另据陈神禧等⑴」研究指出,福建街红壤有效硼含量大面积处于植物营养的临界值(0.5毫克/千克)以下,全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显示全省缺硼土壤占1497个土壤样品的99%。

五、林地土

1.林地分类与分布情况

林地是指成片的天然林、次生林和人工林覆盖的土地,包括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防护林等各种林木的成林、幼林和苗圃等所占用的土地。福建省地跨中、南亚热带,气候温热,雨量充足,林木生长的fl然条件优越,是我国四大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62.96%,居全国第一,素有南方“绿色宝库”之称。林地面积13621.05万亩,占土地面积74.74%。

福建省自然植被分属南亚热带季雨林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受人为活动影响,原生植被多遭破坏,以马尾松林、杉木林、竹林、灌丛及荒草坡等次生植被和人工林为主。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南平、三明、龙岩3个市;马尾松次生林是福建分布最广的常绿针叶林,遍

及全省;杉木林在福建省分布较普遍,绝大部分是人工经营的纯林;诏安至闽江口长乐、平潭等,还营造了以木麻黄为主的防护林。竹林面积1327.8万亩,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竹林面积的1/5;竹的种类有近百种,其中分布最广的是毛竹,占全国毛竹总面积的22%。

2.林地土壤肥力

福建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显示.-全省林地土壤冇机质<20克/千克的有2365.36万亩,占17.3%;全氮含量<1克/千克的有7738.54万亩,占56.6%;速效磷含量<10克/千克的有12957.45万亩,占94.8%;速效钾含量<100克/千克的有7483.7万亩,占54.8%;全省林用土壤普遍严重缺硼,并且严重缺磷,已构成影响林业生产的限制因素。

参考文献

福建宵土壤普查办公室.福建土壤[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周琼华-福建省土壤定位监测点养分变化规律及平衡分析[J].福建农业学报.2006,21(1):66—71.

杨锋,谢建茂,黄小芳,等-福建中南部蔬菜地土壤养分状况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1):218—220.

张潮海-新罗区菜园土壤的肥力状况与施肥建议[J] -福建农业科技,2006(3):54—55.

黄东风,邱孝煊,李卫华,等.福州市郊蔬菜施肥现状及菜地土壤养分累积特征分析[门-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9,38(6):633—638. DanielTC:,SharpeleyAN,

LemunyonJL.Agriculturalphosphorusandeutrophication:八symposiumoverview[J].JournalofEnvironmentalQuality,1998(27):251—257.

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土肥室.武夷岩茶及其土壤调杳总结报告[J] -茶叶科学简报-1981(1):2-6.

福建昝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土肥室.武夷岩茶及其土壤调査总结报告II[J]-茶叶科学简报,1981(1):2—6.

郑丽燕,侯玲利,陈炎辉-等.福建铁观音茶园土壤氮素状况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17(2):225—229.

孙威江,陈泉宾,林锻炼,等.武夷转茶不同产地土壤与茶树营养元素的差异[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8,37(1):47-50.

刘义平-福安市茶园土壤质最现状及改良措施[J] -福建茶叶,2005

:29—30.

章明清,林琼,杨杰,等.平和琯溪蜜柚果园养分状况与平衡施肥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2003,18(3):163-167.

邹俊毅,傅丽君,曹长青.莆田主要果园土壤肥力的测定与评价[J] -莆田学院学报,2007,14(5):88—92.

陈神樁,肖振林-福建硼的地球化学特征与红壤果园硼的管理[J].福建农业科技,2003(4):29-30.

北京地区耕地肥力评价标准

北京地区耕地肥力评价标准 在调查基础上,结合北京市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和北京市土壤肥力状况,研究制定了《北京市耕地肥力分等评价标准》。 在专家指导下,首先构建了北京市耕地土壤肥力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土壤有机质、全氮(N)或碱解氮(N)、有效磷(P)和速效钾(K)4个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各指标的评分规则如表1所示。 表1 北京市土壤肥料指标评分规则 注:各指标数值分级区间的分界点包含关系均为下(限)含上(限)不含,例如有机质“高”等级中,“25-20”表示“大于或等于20,且小于25的区间值”,其他类同。 根据北京市土壤各肥力指标特点和各指标在土壤肥力构成中的贡献水平,参考历史资料和有关专家的意见确定北京市土壤肥力参评指标权重值(表2)。 表2 京市土壤养分指标权重 项目权重(W) 有机质0.30 全氮(N)或碱解氮(N)0.25 有效磷(P)0.25 速效钾(K)0.20 合计 1.00 计算每个评价地块的肥力综合指数,采用加法模型: I=∑F i×W i(i=1,2,3,……,n),式中:I代表地块肥力综合指数,F i=第i个指标评分值,W i=第i个指标的权重。

根据各指标的评分值和指标对应的权重值计算得到的肥力综合指数,依据北京市土壤养分等级划分规则(表3)将全市耕地土壤肥力划分为“极高、高、中、低和极低”共5个等级。 表3 北京市土壤养分等级划分规则 等级综合指数(I) 极高100-95 高95-75 中75-50 低50-30 极低30-0 注:综合评分数值分级区间的分界点包含关系均为下(限)含上(限)不含,如“高”等级中,“95-75”表示“大于或等于75,且小于95 的区间值”,其他类同。

土壤肥力因素

浅谈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土壤肥力 万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经过我几年来在绿化施工中的观察,苗木的成活率很大方面取决于土壤因素,就此我想就我了解的关于土壤的一点小认识在此作一肤浅的探讨。 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是土壤各种基本性质的综合表现,是土壤区别于成土母质和其他自然体的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土壤作为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物质基础。 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前者指在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影响下形成的肥力,主要存在于未开垦的自然土壤;后者指长期在人为的耕作、施肥、灌溉和其他各种农事活动影响下表现出的肥力,主要存在于耕作(农田)土壤。 中国的一些土壤工作者根据中国农业生产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将土壤肥力归结为土壤中养分、水分、通气状况和温度状况(简称水、肥、气、热)等 4 个因素的综合。 土壤中的许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肥力的某一方面或所有方面,这些因素可以归纳如下。 养分因素指土壤中的养分贮量、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主要取决于土壤矿物质及有机质的数量和组成。就世界范围而言,多数矿质土壤中的氮、磷、钾三要素的大致含量分别是0.02?0.5%、0.01? 0.2%和0.2?3.3%。中国一般农田的养分含量是: 氮0.03?0.35%;磷0.01?0.15%钾 0.25?2.7%。但土壤向植物提供养分的能力并不直接决定于土壤中养分的贮量,而是决定于养分有效性的高低;而某种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化学位又是决定该元素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化学位是一个强度因素,从一定意义说,它可以用该营养元素在土壤溶液中的浓度或活度表示。由于土壤溶液中各营养元素的浓度均较低,它们被植物

土壤肥力等级区分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推荐的土壤肥力分级 狭义的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供应给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养分的能力,据全国第二 次土壤普查及有关标准,将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分为以下级别(见下表)。 表1 土壤主要养分分级标准 土壤主要养分分级标准主要针对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缓效钾(二者合称有效钾)的含量进行分级,每种级别对不同成分的含量不同。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对照或若参考这个标准,对要进行施肥的土地进行测试分析,以了解土壤的真实肥力状况。 而土壤养分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索。包括碳(C)、氮(N)、氧(O、氢(H)、磷(P)、钾(K、钙(ca、镁(Mg、硫(3、铁(Fe)、锰(Mn、钼(M0、锌(Zn)、铜(Cu)、硼(B)、氯(Cl)等16种。在自然土壤中,除前三种外,土壤养分主要来源于土壤矿物质和土壤有机质、其次是大气降水、坡渗水和地下水。 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标志性物质,其含有丰富的植物所需要的养分,调节土壤的理化性状,是衡量土壤养分的重要指标。它主要来源于有机肥和植物的根、茎、枝、叶的腐化变质及各种微生物等,基本成分主要为纤维素、木质素、淀粉、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等,为植物提供丰富的C、H O S及微量元索,可以直接被植物所吸收利用。有机质的分级可

作为土壤养分分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主要养分分级标准共六级,且六级为最低,一级为最高。 有效态的钙(Ca)、镁(Mg、硫(S)为土壤中存在的,为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而且能够被吸收利用的中量元素养分,其分级标准共有五级,且五级为最低,一级为最高: 表2 土壤中量元素养分分级标准 项目有效钙有效镁有效硫 级别含量mg/kg Mg/kg Mg/kg 一级>1000 >300 >30 二级700-1000 200-300 16-30 三级500-700 100-200 <16 四级300-500 50-100 五级<300 <50 土壤中微量元素养分分级如下: 表3 土壤中微量元素养分分级标准 项目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钼有效硼级别含量mg/kg mg/kg mg/kg mg/kg mg/kg mg/kg 1 >1.80 >3.00 >20 >30 >0.30 >2.00 2 1.01~1.80 1.01~3.00 10.1~20 15.1~30 0.21~0.30 1.01~2.00 3 0.21~1.00 0.51~1.00 4.6~10 5.1~15.0 0.16~0.20 0.51~1.00 4 0.11~1.20 0.31~0.50 2.6~4. 5 1.1~5.0 0.11~0.15 0.21~0.50 5 / 0.30 / / 0.10 0.20 广义的土壤肥力就是土壤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同时不断地供应和协调植 物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及其它生活条件的能力(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

陕西白水农业土壤养分现状分析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陕西白水农业土壤养分现状分析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班级:地理112班 毕业年份:2015 姓名:梁木风 学号:110846037 指导老师:胡明 职称:副教授 第二导师:张全峰 工作单位:渭南市土肥所

陕西白水农业土壤养分现状分析 梁木风 (渭南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11级2班) 摘要:本文主要以白水县为研究对象,利用手持GPS定位,在2010年采集农业用地0~20cm土壤样本500个,对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利用EXCEL2007进行数据录入、统计、处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白水县土壤养分有机质的均值14.13 g/kg,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59.06mg/kg、11.93mg/kg、146.07mg/kg。土壤养分微量元素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的含量分别为3.79mg/kg、5.28mg/kg、1.76mg/kg、1.34mg/kg。其中碱解氮和有机质为低肥力水平,只有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达到了中等肥力水平;各养分含量均为中等变异。有效铁和有效锰含量缺乏,有效铜和有效锌含量适中。各微量元素均为中等变异性。从现状分析来看,该区的土壤养分和土壤微量元素均与该区域土壤的类型、气候、岩层、成土条件、人为外在因素等有关。 关键字:土壤养分;现状分析;合理施肥;白水县 1引言 土壤具有为陆生植物提供水分、热量、二氧化碳、氮素等多种营养物质的功能,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水分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质的场所[1]。土壤养分则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目前,国内外对土壤养分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结合GIS技术对土壤养分进行空间变异性研究,如杨勇[2]等通过克里格插值并制图,准确了解土壤养分含量的分布状况,并运用半方差函数分析,得出土壤中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存在中等空间相关性,速效钾的空间相关性较弱,为有针对性的进行施肥及有效利用土壤供了依据。而关中地区对土壤养分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秦岭北麓地区农用土壤方面,如戴相林[3]等在周至、户县、长安,研究农用土壤时发现秦岭北麓地区氮素、磷素盈余、钾素亏缺,应采取“减氮、控钾、增磷”的措施,进行合理施肥。对白水县土壤养分方面的研究比较少。虽然近20年来白水地区的主要农作物苹果的产量得到快速的提高,经济效益得到稳定增长,但是从长远利益来说,目前的优质土地资源还是很缺乏的。所以需要我们了解当地的土壤养分现状,并对其进行一些改善建议。只有提高土壤肥力,进行科学的养分管理,建立健康的农业生态系统。才能促进该地区农业的优质、高产、高效的发展。本文就白水县农业土壤养分现状的分析,了解当地土壤现状,从而为该地区农业的发展,产量的提高提供科学依据。 2材料与方法 2.1区域概况 白水县位于陕西省东北部,处于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是关中与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常考知识点---土壤肥力精选习题

20** 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常考知识点 --- 土壤肥力精选习 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46小题,共 92.0 分) 读某地区的经纬网和等高线图,回答下列小题。 1. 图中甲地区土地盐碱化较轻、耕地质量较好的自然原因是( ) A. 人类长期耕作,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 B. 多为紫色土,冲积土壤比较肥沃 C. 土壤中水、肥、气、热条件协调较好,肥力高 D. 土壤中含钙质较多,黑土分布广 2. 图中乙地区的经济作物和林木主要为( ) A. 甘蔗、柑橘 B. 甜菜、柑橘 C. 花生、苹果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 某地土壤剖面图,图 2 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 题。 图 1 图2 3. 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 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 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 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4. 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A. 免耕直播 B. 深耕改土 C. 大棚温室 如图为某区域地理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D. 棉花、茶树 5%。图 1 为我国东部 D. 砾石压土

5. 按照字母顺序将“①色暗、肥沃的土壤、②地理位置、③冷湿的温带季风气候”填 入,顺序正确的是 6. 该地区森林面积锐减对本地区的土壤和河流的影响主要有 ( ) 7. 下图为江南丘陵某研究区红壤在不同措施下(均不施肥)实验结果。据此回答。 与处理措施①比较,该实验结果表明( ) A. ②处理措施使土壤有机质增多,利于保持水土 B. ③处理措施使土壤酸性增强,利于积累有机质 C. ②处理措施导致水土流失增强,土壤酸性减弱 D. ③处理措施导致水土流失减弱,土壤酸性增强 8. 影响我国苹果带苹果产量浮动的主要因素是 A. 土壤肥力变化大 B. 天气条件变化大 C. 种植习惯 D. 市场需求 埃尔埃希多地区(下图小方框所示)干旱少雨,年降水量小于 300mm ,土壤贫瘠。当 地农业科技人员对土壤进行“三明治”式的改良,很好地改善了作物生长的水肥条件。A. ①②③ B. ③②① C. ②①③ D. ②③① ①土壤腐殖质增多 ②水土流失加剧,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 ③河流含沙量减小 ④降水多时易形成洪水、无降水时河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土壤肥力分级指标

土壤肥力分级指标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一、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推荐的土壤肥力分级 二、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分级 三、北京市土壤养分指标评分规则 北京市土壤养分分等定级评价选择土壤有机质、全氮(N)或碱解氮(N)、有效磷(P)和速效钾(K)共4个指标,各指标的评分规则如表1所示。 表1 北京市土壤养分指标评分规则

注:各指标数值分级区间的分界点包含关系均为下(限)含上(限)不含,例如有机质“高”等级中,“25-20”表示“大于或等于20,且小于25的区间值”,其他类同。 2、北京市土壤养分指标权重 根据北京市土壤养分特点和各养分指标在土壤肥力构成中的贡献,参考历史资 料和有关专家的意见确定北京市土壤养分各参评指标权重值(表2)。 表2 北京市土壤养分指标权重

3、土壤综合养分指数计算 计算每个评价地块的养分综合指数,采用加法模型: I=∑Fi×Wi (i=1,2,3,……,n),式中:I代表地块养分综合指数,Fi =第i个指标评分值,Wi=第i个指标的权重。 4、北京市土壤养分等级划分规则 根据各指标的评分值和指标对应的权重值计算得到的养分综合指数,依据北京市土壤养分等级划分规则(表3)将土壤养分划分为“极高、高、中、低和极低”共5个等级。 表3 北京市土壤养分等级划分规则 注:综合评分数值分级区间的分界点包含关系均为下(限)含上(限)不含,如有“高”等级中,“95-75”表示“大于或等于75,且小于95 的区间值”,其他类同。

土壤肥力鉴定指标

在农业生产中,通常用高产或低产来说明一块地的肥力,这是很不全面 的。必需有一些主要的鉴定指标。在土壤学中,常用的土壤肥力鉴定指标有以 下几项: 1、土壤酸碱度:用“p H”符号表示,适宜大多数作物的酸碱度(pH)值 为~。 2、土壤有机质:以百分数(%)表示,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供肥能力大。 大田:有机质含量高于5%的为高肥力,有机质含量为3%左右的为中上等肥 力,有机质含量低于1%的为低等肥力。 3、土壤全氮:代表土壤供氮能力,以百分数(%)表示。产量水平低的, 全氮量小于%;中等水平产量的,全氮量为~%;产量高水平的,含氮量一般 高于%。 4、土壤有效磷:代表土壤供磷能力,以mg/kg为单位来表示,土壤有效磷 含量低于5mg/kg的,为严重缺磷;土壤有效磷含量为5~15mg/kg的,属缺 磷,土壤有效磷含量为15~30mg/kg的,属中等水平。 5、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是指土粒间的距离,表示土壤的渗水透气能力, 用土壤孔隙占土壤总体积的百分数表示。一般旱地和水田孔隙都能达到55%~ 60%。如果单指空气孔隙,一般通气好的水田,能达到12%~14%,通气好的 旱田为15%~22%。孔隙度过大过小,都会影响保水和通气性能,使根系生长 发不良。 6、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指土壤大小土粒的搭配情况,以一定体积的土壤 中,不同直径土壤颗粒的重量,所占土壤重量的百分数表示。粘土的直径小于 毫米土粒的含量大于30%;壤土的直径为~毫米土粒的含量大于40%;砂土的 直径为~毫米土粒的含量大于50%。 土壤肥力指标体系 土壤营养(化学)指标土壤物理性状指标土壤生物学指标土壤环境指标 1.全氮 2.全磷 3.全钾 4.碱解氮 5.有效磷 6.有效钾 7.阳离子交换量 8.碳氮比1.质地 2.容重 3.水稳性团聚体 4.孔隙度(总孔隙度、毛管 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 5.土壤耕层温度变幅 6.土层厚度 7.土壤含水量 8.粘粒含量 1.有机质 2.腐殖酸(富里酸、胡敏酸) 3.微生物态碳 4.微生物态氮 5.土壤酶活性(脲酶、蛋白酶、过 氧化氢酶、转化酶、磷酸酶等) 1.土壤pH 2.地下水深度 3.坡度 4.林网化水平 一、 棕壤 冬小麦、棉花、花生

土壤中的四个因素决定着土壤肥力的高低-推荐下载

土壤中的四个因素决定着土壤肥力的高低 1 土壤水分 1.1 土壤水分类型 土壤水分常以三种形式存在于土壤中,束缚水。紧紧吸附在土粒表面,不能流动,也很难为作物根系吸收的水分叫束缚水。土粒越细,吸附在土粒表面的束缚水越多;毛管水。土粒之间小于0.1mm的小孔隙叫毛细管,毛细管中的水可以在土壤中上下、左右移动,是供作物吸收利用的主要有效水。因此,毛管水对作物生长发育最为重要;重力水。是土粒之间大于0.1mm大孔隙中的水分。由于受重力作用只能向下流动,所以叫重力水。在水稻田中,重力水是有效的水分。在旱田中,重力水只能短期被植物利用,如较长期地充满着重力水(即地里积水),则土壤空气缺乏,对作物生长非常不利。 1.2 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土壤水分并不能全部被作物吸收利用,束缚水和重力水都是不能被作物利用的无效水,只有毛管水是能被作物利用的有效水。当土壤中只存在着束缚水时,因作物不能利用,而表现出萎蔫,这时的土壤含水量叫萎蔫系数。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毛细管中开始充水,当土壤中毛细管全部充满水时的含水量,叫田间持水量。土壤有效水的数量是田间持水量减去萎蔫系数的数值。 土壤有效水含量的多少,主要受土壤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砂土和黏土有效水都低于壤土。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毛细孔隙增加,有效水含量高。 2 土壤养分 2.1 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根据作物吸收土壤养分的难易,可把土壤养分分为两类。一类是速效态养分叫有效养分,另一类是迟效态养分又叫潜在养分。速效态养分以离子、分子状态存在于土壤溶液中和土壤胶凿表面上,能够直接被作物吸收利用。持效养分存在于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中,难溶于水而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需经化学作用和微生物作用,分解成可溶性的速效养分才能被吸收。理想的土壤,不但要求养分种类齐全,含量高,而且要求速效和迟效各占一定比例,使养分能均衡持久地供给作物利用。

论土壤肥力评价指标和方法12

论土壤肥力评价指标和方法 摘要 阐述了土壤肥力的概念及土壤肥力评价影响因子,分析了土壤肥力评价的指标选取和方法选择,提出了科学合理的综合性土壤评价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关键词: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土壤肥力

1前言 土壤作为植物生产的基地,动物生产的基础,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人类耕作的劳动的对象,与社会经济紧密联系,其本质是肥力。土壤肥力也正是土壤各方面性质的综合反映,体现了其在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土壤肥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作物生长,影响着农业生产的结构、布局和效益等方面。如何科学、合理、实用地评价土壤肥力,为指导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显得尤为重要。土壤是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的自然基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要发展农业生产,就必须十分重视资源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以促进土壤肥力的不断提高和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为充分发挥土壤资源的生产潜力,对区域的土壤应做出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的规划,实施因土耕作和种植。合理施肥是因地制宜的一项措施,需要对肥力的种类、用量、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的选择,不仅要根据作物的要求和气候的变化,还要考虑土壤性质和肥力水平。 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业可持续发展又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土壤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人类生存所需物质和能量来源的基地,其本质是土壤肥力。土壤肥力也正是土壤各方面性质的综合反映,在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土壤肥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影响着农业生产的结构、布局和效益等方面。不同地区和地形的土壤肥力差异很大,其肥力状况和演变规律与分布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有关。 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是指一个质地视为均一的区域内,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田区因子之间存在的明显差异性。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的研究始于田区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20世纪70年代,地统计学方法被引入土壤科学研究领域,克服了应用经典的fisher统计理论在研究土壤性质空间变异性规律方面的不足。近年,随着GPS、GIS和地统计学等方法应用于土壤领域,土壤特性的空间变异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在土壤肥力评价上。 研究土壤肥力,是进行精确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产量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等性质的综合反映,土壤各种基本性质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影响植物生长发育。耕地为人类提供最基本的物质资料,为保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化肥使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现阶段有不少文献提出提高化肥质量、研制新型肥料、科学施肥(如测土施肥,养分循环与平衡施肥)等方法用于提高土壤养分肥力,增加粮食的产量,但无论哪种措施都必须因地制宜的进行,都需要对耕地土肥力水平准确的把握,因此,耕地土壤肥力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土壤肥力是个综合广泛的概念,它是土壤各方面性质总的反映,受环境条件和土壤管理等技术的限制。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并能直

土壤养分分级

土壤养分分级 土壤养分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其含量的状况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方面。上世纪八十年代进行的第二次土壤普查,对北京市土壤进行了大规模的养分调查测定工作,获取了大量的农化分析结果,涉及的样品约有13000多个,对全市土壤养分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掌握。但由于土壤速效养分具有易变的特性,其中氮素养分变化相对磷钾的变化要更大些,土壤氮素需要适时监控,进行养分的及时调控,磷钾养分一般采用衡量监控,指导养分管理,一般3-5年进行一次即可,因此土壤养分氮素状况的调查可更密集一些,磷钾的相对少些。 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标志性物质,其含有丰富的植物所需要的养分,调节土壤的理化性状,是衡量土壤养分的重要指标。它主要来源于有机肥和植物的根、茎、枝、叶的腐化变质及各种微生物等,基本成分主要为纤维素、木质素、淀粉、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等,为植物提供丰富的C、H、O、S及微量元素,可以直接被植物所吸收利用。按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分级标准将土壤养分划分为六级: 表1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级标准 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 很高高中等低很低极低 >44-33-22-11-0.6<0.6 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及有关标准,将养分含量分为以下级别(见下表)。 表2 土壤养分分级标准 项目有机质 %全氮 % 速效氮 PPM 速效磷 PPM(P2O5) 速效钾 K2O 级别含量 1>4>0.2>150>40>200 23~40.15~0.2120~15020~40150~200 32~30.1~0.1590~12010~20100~150 41~20.07~0.160~905~1050~100 50.6~10.05~.07530~603~530~50

土壤养分分级等级标准

农业土壤养分分级标准 土壤养分分级标准主要是针对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进行分级, 每种级别对不同成分的含量不同。而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参照这个标准进行测试分析,以 了解土壤的真实肥力情况。 而土壤养分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植物必须的营养元素。包括碳(C)、氮(N)、氧(O)、 氢(H)、磷(P)、钾(K)、钙(Ca)、镁(Mg)、硫(S)、铁(Fe)、锰(Mn)、铜(Cu)、锌 (Zn)、硼(B)、钼(Mo)、氯(Cl)等16种。在自然土壤中,除前三种外,土壤养分主要 来源于土壤矿物质和土壤有机质,其次是大气降水、破渗水和地下水。 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标志性物质,其含有丰富的植物所需要的养分,调节土壤的理化性 状,是衡量土壤养分的重要指标。它主要来源于有机肥和植物的根、茎、叶的腐化变质及各 种微生物等,基本成分主要为纤维素、木质素、淀粉、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等,为植物提供 丰富的C、H、O、S及微量元素,可以直接被植物所吸收利用。其中有机质的分级可作为土 壤养分分级,土壤养分分级等级标准共六级,且六级为最低,一级为最高。 表1 土壤pH值分级 注:按:1水土比例浸拌土壤,pH玻璃电极和甘汞电极(或复合电极)测定。 表2 有机质及大量元素养分含量分级 注:有机质测定为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碱解氮测定为碱解扩散法;速效磷测定为碳酸氢钠提取-钼锑抗比色法(Olsen法);速效钾测定为醋酸铵浸提-火焰光度计法。 表3 中量元素养分临界值(mg/kg)

注:有效钙和有效镁即交换性钙、镁,测定方法为醋酸铵提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或火焰光度计)测定;有效硫测定为磷酸盐-醋酸提取,硫酸钡比浊。 表4 有效微量元素含量分级(mg/kg) 注:铁、锰、铜、锌分析方法均为DTPA溶液浸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钼的分析方法为草酸-草酸铵浸提—极谱法;硼的分析方法为沸水浸提-姜黄素比色法。 表5 阳离子交换量分级(meq/100g土) 注:阳离子交换量测定方法为EDTA-铵盐浸提,蒸馏滴定法。 山西云大中天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土壤肥力鉴定指标

精心整理 在农业生产中,通常用高产或低产来说明一块地的肥力,这是很不全面的。必需有一些主要的鉴定指标。在土壤学中,常用的土壤肥力鉴定指标有以下几项: 1、土壤酸碱度:用“p H”符号表示,适宜大多数作物的酸碱度(pH )值为6.5~7.5。 2、土壤有机质:以百分数(%)表示,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供肥能力大。大田:有机质含量高于5 3%; 4的,的,属 5 6、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指土壤大小土粒的搭配情况,以一定体积的土壤中,不同直径土壤颗粒的重量,所占土壤重量的百分数表示。粘土的直径小于0.001毫米土粒的含量大于30%;壤土的直径为0.01~0.05毫米土粒的含量大于40%;砂土的直径为0.05~1.0毫米土粒的含量大于50%。 土壤肥力指标体系 土壤营养(化学)指标 土壤物理性状指标 土壤生物学指标 土壤环境指标 1.全氮 2.全磷 3.全钾 4.碱解氮 5.有效磷 6.有效钾 1.质地 2.容重 3.水稳性团聚体 4.孔隙度(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 5.土壤耕层温度变幅 1.有机质 2.腐殖酸(富里酸、胡敏酸) 3.微生物态碳 4.微生物态氮 5.土壤酶活性(脲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磷酸酶等) 1.土壤pH 2.地下水深度 3.坡度 4.林网化水平

7.阳离子交换量 8.碳氮比6.土层厚度 7.土壤含水量 8.粘粒含量 一、华北平原 黄土地棕壤 冬小麦、棉花、花生 中、低产田,有机质含量不高,缺磷少氮 褐土 三、 北部 树种: 针叶林――红松、落叶松 落叶阔叶林――白桦、紫椴 四、四川盆地紫色土 丘陵地区 粮、棉、油菜、

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土壤肥力既是土壤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地生产力的基础。随着精准农业的提出和发展,土壤肥力的空间变异性研究,已成为现代土壤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从施肥制度、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酸碱性、经济条件和作物种类等方面对土壤肥力进行了分析,从而可以为合理施肥提供一些理论基础。 关键词土壤肥力因素影响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肥力又是土壤的本质属性,人类对土壤肥力的研究具有相当长的历史。尽管到目前为止对土壤肥力的定义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人们对土壤肥力的基本属性却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对土壤肥力的本质也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某些领域的研究在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 1 施肥制度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化肥直接、快速地增加土壤速效养分,供应作物生长利用;有机肥料则除其中的养分大多可直接被作物吸收利用外,有机物质如纤维素、半纤维素、脂肪、蛋白质、氨基酸、激素和胡敏酸类等及其腐解产物将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供给土壤微生物以碳源,促进其繁衍活动。化肥施入土壤后也能被微生物直接利用,微生物体的代谢,以及化肥直接与土壤中的有机物及其降解的中间产物结合成新的有机物(如微生物体内的有机酸与吸入的铵结合生成氨基酸)等过程,都能使土壤中的有物质不断更新,保持甚至提高有机质含量,减缓有机质的消亡。因此,施用有机肥料固然可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施用化肥在保持土壤有机质方面也有积极作用[2]。因此,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不但能使作物获得高产,而且能够保持和改善土壤肥力。中国历来倡导和贯彻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相结合的施肥制度,实际生产中化肥与有机肥混合或配合使用十分常见。广州市耕地土壤监测的耕作记录统计显示,52.4%监测点农户施用有机肥料,平均施用量为每年562.7 kg/667m2;监测点土壤有机质、全氮和pH 均呈平稳衡定态势,表明长期的常规耕作施肥没有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降低和导致土壤酸化,保持着稳定的土壤肥力[3]。 秸秆还田也是保持土壤肥力的一项措施,对于还到田中的秸秆、根茬越多相应的微生物活动也愈旺盛,这对平衡和补偿土壤有机质具有重要意义。,平衡合理地施肥,特别是化肥与有机肥结合,是促进作物增产、提高土壤肥力、发展现代化农业保障农业可持续生产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

土壤肥力鉴定指标

土壤肥力鉴定指标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在农业生产中,通常用高产或低产来说明一块地的肥力,这是很不全面的。必需有一些主要的鉴定指标。在土壤学中,常用的土壤肥力鉴定指标有以下几项: 1、土壤酸碱度:用“p H”符号表示,适宜大多数作物的酸碱度(pH)值为~。 2、土壤有机质:以百分数(%)表示,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供肥能力大。大田:有机质含量高于5%的为高肥力,有机质含量为3%左右的为中上等肥力,有机质含量低于1%的为低等肥力。 3、土壤全氮:代表土壤供氮能力,以百分数(%)表示。产量水平低的,全氮量小于%;中等水平产量的,全氮量为~%;产量高水平的,含氮量一般高于%。 4、土壤有效磷:代表土壤供磷能力,以mg/kg为单位来表示,土壤有效磷含量低于5mg/kg的,为严重缺磷;土壤有效磷含量为5~15mg/kg的,属缺磷,土壤有效磷含量为15~30mg/kg的,属中等水平。 5、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是指土粒间的距离,表示土壤的渗水透气能力,用土壤孔隙占土壤总体积的百分数表示。一般旱地和水田孔隙都能达到55%~60%。如果单指空气孔隙,一般通气好的水田,能达到12%~14%,通气好的旱田为15%~22%。孔隙度过大过小,都会影响保水和通气性能,使根系生长发不良。

6、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指土壤大小土粒的搭配情况,以一定体积的土壤 中,不同直径土壤颗粒的重量,所占土壤重量的百分数表示。粘土的直径小于 毫米土粒的含量大于30%;壤土的直径为~毫米土粒的含量大于40%;砂土的 直径为~毫米土粒的含量大于50%。 土壤肥力指标体系 土壤营养(化学)指标土壤物理性状指标土壤生物学指标土壤环境指标 1.全氮 2.全磷 3.全钾 4.碱解氮 5.有效磷 6.有效钾 7.阳离子交换量 8.碳氮比1.质地 2.容重 3.水稳性团聚体 4.孔隙度(总孔隙度、毛 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 度) 5.土壤耕层温度变幅 6.土层厚度 7.土壤含水量 8.粘粒含量 1.有机质 2.腐殖酸(富里酸、胡敏酸) 3.微生物态碳 4.微生物态氮 5.土壤酶活性(脲酶、蛋白酶、 过氧化氢酶、转化酶、磷酸酶 等) 1.土壤pH 2.地下水深度 3.坡度 4.林网化水平 一、 棕壤 冬小麦、棉花、花生 中、低产田,不高,缺磷少氮二、 褐土 谷子(小米) 三、 黒土地(黒土、黒钙土)

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你知道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吗?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时间:2014年07月21日浏览量:30 农民把大的土块称为“坷垃”,俗话说:“庄稼既怕草,更怕坷垃咬”。土壤质地对土壤性状如养分含量、通气透水性、保水保肥性以及耕作性状等都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在说土壤肥力时,质地是首先考虑的因素之一。 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的颗粒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砂土、壤土和粘土),主要是继承了成土母质的类型和特点,又受到耕作、施肥、排灌、平整土地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是土壤的一种十分稳定的自然属性,对土壤肥力有很大影响。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在植物生长发育全部过程中不断地供给植物以最大量的有效养分和水分能力,同时自动地协调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最适宜的土壤空气和土壤温度的能力。肥沃土壤的标志是:具有良好的土壤性质,丰富的养分含量,良好的土壤透水性和保水性,通畅的土壤通气条件和吸热、保温能力。 砂质土通透性好,易耕作,升温快,但砂土抗旱能力弱,易漏水漏肥,因此土壤养分少,加之缺少粘粒和有机质,故保肥性能弱,速效肥料易随雨水和灌溉水流失,而且施用速效肥料效猛而不稳长,因此,砂土上要强调增施有机肥,适时追肥,并掌握勤浇薄施的原则,适宜种植西瓜、花生、马铃薯等作物。 粘土土壤养分丰富,而且有机质含量较高,因此,大多土壤养分不易被雨水和灌溉水淋失,故保肥性能好。但粘土通透性差,难耕作,遇雨或灌溉时,往往水分在土体中难以下渗而导致排水困难,影响农作物根系的生长,阻碍了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对此类土壤,在生产上要注意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以避免或减轻涝害,并选择在适宜的土壤含水条件下精耕细作,以改善土壤结构性和耕性,以促进土壤养分的释放。 不粘不砂的是壤质土,兼有砂土和粘土的优点,是较理想的土壤,其耕性优良,适种的农作物种类很多。

土壤肥力分级指标

土壤肥力分级指标 一、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推荐的土壤肥力分级 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及有关标准, 将土壤养分含量分为以下级别(见下表)。 土壤养分分级标准主要针对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进行分级, 每种级别对不同成分的含星不同。而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可以对照或若参考这个标准, 对要进行施肥的土地进行测试分析,以了解土壤的真实肥力状况。 而土壤养分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索。包括碳(C )、氮(N )、氧(O )、氢(H )、磷(P)、钾(K )、钙(Ca )、镁(Mg )、硫(S )、铁(Fe )、锰(Mn )、钼(Mo )、锌(Zn )、铜(Cu )、硼(B )、氯(Cl )等16种。在自然土壤中,除前三种外, 土壤养分主要来源于土壤矿物质和土壤有机质、其次是大气降水、坡渗水和地下水。 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标志性物质,其含有丰富的植物所需要的养分,调节土壤的理化性状,是衡量土壤养分的重要指标。它主要来源于有机肥和植物的根、茎、枝、叶的腐化变质及各种微生物等,基本成分主要为纤维素、木质素、淀粉、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等,为植物提供丰室的C 、H 、O 、S 及微量元索,可以直接被植物所吸收利用。其中有机质的分级可作为土壤养分分级,土壤养分分级标准共六级,且六级为最低,一级为最高。

二、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分级 三、北京市土壤养分分等定级评价 1、北京市土壤养分指标评分规则 北京市土壤养分分等定级评价选择土壤有机质、全氮(N)或碱解氮(N)、有效磷(P )和速效钾(K )共4个指标,各指标的评分规则如表1所示。 注:各指标数值分级区间的分界点包含关系均为下(限)含上(限)不含,例如有机质“ 高” 等级中, “25-20” 表示“ 大于或等于20,且小于25的区间值” ,其他类同。 2、北京市土壤养分指标权重 根据北京市土壤养分特点和各养分指标在土壤肥力构成中的贡献, 参考历史资料和有关专家的意见确定北京市土壤养分各参评指标权重值(表2)。 3、土壤综合养分指数计算 计算每个评价地块的养分综合指数,采用加法模型: I =∑ F i ×W i (i =1,2,3, …… ,n ) ,式中:I 代表地块养分综合指数, F i =第i 个指标评分值, W i =第i 个指标的权重。

常见的增加土壤肥力的几种方法简介

河南莲味宝肥业官方授权刊物有机肥专家https://www.360docs.net/doc/c811115693.html,/ 常见的增加土壤肥力的几种方法简介 对于某些低产土壤(酸性土壤、碱土和盐土)要借助化学改良剂和灌溉等手段进行改良,消除障碍因素,以提高肥力水平。此外还要进行合理的耕作和轮作,以调节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防止某些养分亏缺和水气失调。 用地与养地相结合、防止肥力衰退与土壤治理相结合,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的基本原则。具体措施包括:增施有机肥料、种植绿肥和合理施用化肥,以便不仅有利于当季作物的高产,而且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与提高。 增施有机肥,通过施用人、畜的粪、尿肥及堆肥、沤肥、绿肥等有机质含量高的农肥来增加和保持土壤有机肥含量,有条件的地方可大量施肥(河泥、草炭等),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明显作用。 合理轮作,适当增加豆科作物种植面积,在轮作过程中四年左右种一茬豆科作物可增加土壤中氮素含量,同时豆科绿肥作物经翻压入土后,大量的根、茎、叶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 增施土壤改良剂,土壤改良剂可以改善土质,使酸化、盐化、板结、施肥过度土壤恢复活力,改善土壤连作障碍,提供适宜生长的土壤环境,有利于土壤良性循环,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减少落花落果,提高结实率,提早收及延长采摘期,增加果实营养水平,提高土壤保水性改善土壤吸附性能。 秸秆还田,在作物收获后,把秸秆切碎撒在地表后用犁翻压,直接还田,这样能够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增加透气、透水、保肥能力,从而提高土壤肥力。 防止土壤受重金属、农药以及其他污染物的污染;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林、牧布局,促进生物物质的循环和再利用;防止水土流失、风蚀、次生盐渍化、沙漠化和沼泽化等各种退化现象的发生,保护森林、草原,维护生态平衡等。

土壤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 1.19世纪,俄罗斯土壤发生学家创始人道库恰耶夫提出了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2.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的介质,是地球陆地表面的脆弱薄层。 3.土壤形态特征土层( soil horizon) ----土壤剖面中与地面大致平行的物质及性状相对均匀的各层土壤,称为土壤发生层 ( soil genetic horizon) 4.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 5.1967年国际土壤学会提出把土壤剖面划分为有机层(O)、腐殖质层(A)、淋溶层(E) 、淀积层(B)、母质层(C)、母岩层(R)。 O 层:以分解的或未分解的有机质为主的土层; 位于 矿质土壤的表面,也可被埋于一定深度 A 层:土层中混有有机物质或具有因耕作、放牧等扰 动作用形成的土壤性质;位于表层或O 层之下 E 层:硅酸盐粘粒、铁、铝等单独或一起淋失,石英或其他抗风化矿物的砂粒或粉粒相对富集的矿质发生层; 位于O 层或A 层之下,B 层之上 B 层:① 硅酸盐粘粒、铁、铝、腐殖质、碳酸盐、石 膏或硅的淀积;② 碳酸盐的淋失;③残余二、 三氧化物的富集;④有大量二、三氧化物胶膜,使土壤亮度较上、下土层为低,彩度较高,色调发红;⑤具粒状、块状或棱柱状结构 C 层:母质层 , 位于上述各层的下面 R 层:即坚硬基岩 6.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和空气)的能力。 土壤自净能力---土壤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生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7.俄罗斯土壤地理学派的发展 P16 8美国土壤诊断学派的发展 第二章土壤固相组成及其诊断特性 1.土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物),液相(土壤水和溶液),气相(土壤空气)额土壤生物有机体四部分组 成。 2.脱盐基阶段---- KHAl2Si6O16 + H2CO3 → H2Al2Si6O16 + KHCO3 游离铝硅酸 KHAl2Si6O16 + HOH → H2Al2Si6O16 + KOH 游离铝硅酸 3.脱硅阶段---- H2Al2Si6O16+HOH H2Al2Si2O8 · H2O (高岭石)+4H2SiO3 4.富铝化阶段---- H2Al2Si2O8+4HOH → 2Al(OH)3+2H2SiO3 5.影响土壤矿物风化的因素 P27 (1)土壤矿物的组成、结晶构造及其理化性质是影响其风化过程和程度的内在因素。一般来说,矿物化学成分愈复杂(如含盐基离子较多)的矿物,较易于物理风化,化学分解也比较复杂;原生矿物自熔岩依稳定的冷却而渐次结晶析出,其愈先结晶的矿物愈易被风化。 (2)在地理环境中水分和温度,以及环境介质的 pH 值和氧化还原电位 ( Eh 值)是影响矿物风化过程的主要外在因素。一般随着温度、湿度和酸度的增加,矿物的化学风化程度亦随之增强,如在高温高湿、强酸性热带雨林地区的矿物风化过程最为强烈,其表土中原生矿物已被风化殆尽 (3)环境介质的Eh 值主要影响含有变价元素的矿物的风化过程,如铁、锰氧化物在 Eh 值较高的氧化条件下呈惰性,而在 Eh 值较低的还原条件下则是可溶性化合物。另外生物因素对矿物风化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其对矿物风化的影响方式可归结为:① 植物根系的穿插可加速矿物的机械破碎;② 生物体所分泌的有机酸,可极大地促进矿物的溶解、水解过程 Eh = -lg[e] e 表示电子对, Eh 值越小,电子浓度 6.土壤质地---土壤质地不仅是土壤分类的重要诊断指标,也是影响土壤水、肥、气、热状况、物质迁移转化及土壤退化过程研究的重要影响因素。 7.土壤有机质可分为两大类:P 42 非特异性土壤有机质 土壤腐殖质 非特异性土壤有机质是有机化学中已知的普通有机化合物,主要来源于动植物和土壤生物的残体,人类通过施用有机肥也会增加非特异性土壤有机质的数量 土壤腐殖质属于土壤所特有的、结构极为复杂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是土壤微生物利用植物残体及其分解产物重新合成的一类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8.土壤结构P57 团块-粒状结构、块状结构、柱状结构、片状结构 第三章 土壤流体组成及诊断特性

土壤肥力因素

第四节土壤肥力因素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特征。它是指土壤能够供给和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的能力。土壤肥力状况是土壤水、肥、气、热四大肥力因素的综合体现,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关系。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水、肥、气、热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协调程度。 一、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为活跃的一个肥力因素。作物的生长发育、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必须有水分才能进行。土壤水分的变动,对土壤通气性、土壤温度状况和土壤有效养分的做含量都起直接的促进和抑制作用。因此,了解土壤水分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采取措施调节土壤中有效水的含量,满足作物所需的水分条件,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 (一)土壤水分的类型及其性质 土壤水分主要来自降水与灌溉水。根据土壤水分所受力的不同,可分为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与重力水。不同的水分类型具有不同的性质。 1.吸湿水由干燥土粒的吸咐力所吸附的气态水而保持在土粒表面的水分称为吸湿水。吸湿水受土粒的吸持力很大,因此,这种水分不能移动,无溶解能力,具有固态水的性质,植物不能吸收利用,是一种无效的水分类型。 土壤吸湿水达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最大吸湿量或吸湿系数。其大小与空气的相对温度、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等因素有关。 2.膜状水在吸湿水的外面,依靠土粒剩余的分子引力吸咐的液态水膜叫膜状水。由于它所受的吸力比吸湿水要小,水分能够在土壤中缓慢移动,其中有部分水分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因此,膜状水是部分有效的水分类型。植物发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叫萎蔫系数。它是土壤有效水的下限。萎蔫系数通常是最大吸湿量的1.5倍。 3.毛管水是依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毛管孔隙中的水分。它所受的毛管吸持力很小,因此,很容易被作物吸收利用,是有效水。另外,毛管水还溶解有各种养分,利于植物的养分供应。所以说,毛管水是土壤中最宝贵的水分类型。 根据毛管水是否与地下水相连接,可把毛管水分为两种类型。 (1)毛管悬着水。当降水或灌水后,依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上层毛管中的水,像悬在上层土壤中一样,因此称毛管悬着水。地下水位较深的地方,土壤上层毛管中保持的水,多属毛管悬着水。 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量时(即所有毛管孔隙都充满水时)的土壤含水量叫田间持水量。它是土壤所能保持的最大水量。是土壤有效水的上限。是计算土壤相对含水量、判断是否需要灌水和确定灌水定额的重要依据,也是土壤保水性能的重要指标。田间持水量的大小与土壤质地密切相关(见表2-5)。 由上表可知,土壤质地由粗到细,田间持水量逐渐增大。 (2)毛管上升水。当地势较低,地下水位借毛管力上升而保持在土壤毛管中的水分,称为毛管上升水。一般地下水位在1.5-2.5m,毛管上升水可达到根系活动层,它是作物所需水分的重要来源。但在地下水含盐多的地区,毛管上升水可达到地表,往往是造成土壤盐碱化的主要原因。毛管上升水的最大含量叫毛管持水量。 4.重力水是指当土壤含水量超过田间持水量后,受策重力作用,沿土壤大孔隙向下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