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采矿

海洋采矿
海洋采矿

海洋采矿:国家需求的重要领域

2011年12月10日添加者:宁佳来自:文献情报室

近几十年来,随着一些重大进展的出现,人类对全球矿产资源的认识也发生了显著改变。海洋和洋底单位面积的潜在商业矿产和陆地是类似的,埋藏在海水或洋底的矿产占全球矿产资源的四分之三,但几乎未被开发。实际上,仅太平洋洋底的面积就比整个地球陆地的总面积还要大。

目前,一半的海底矿产由专属经济区(EEZ)的所属国家控制。沿海国家可将距其海岸线368公里(200海里)的范围划为专属经济区,在这些海域,沿海国有勘探开发自然资源的主权;超过各国管辖海域的另一半则由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局(ISA)管理,世界各国都可以通过国际海底管理局去勘探开发海洋。目前,包括中国、日本、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俄罗斯、德国、南非、库克群岛等一些国家正在积极开展海洋矿产的研究和开发。

1 什么是海洋采矿

海洋采矿是一个比较广义的词汇,包括对来自海洋环境的矿产资源的勘查、鉴定描述和开采利用,当然,这里的矿产不包含传统的油和气。海底采矿业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却常被当作新兴产业。

1945年,杜鲁门宣言中提出要进军大陆架外缘,以获得除油气以外的矿产资源,至此,美国才开始正式进行海洋矿, 产的探索。50年代在加州沿海发现了磷灰岩,随后又在太平洋中发现了海底锰结核。在随后的10年中,有近5亿美元的基金被投入到海洋矿产的勘探开发及此类矿床采矿技术的研发上。但当时一些政治和经济上的原因阻碍了海洋矿产的开发。然而,随着石油公司深水采油技术的突破,以及一些金属如铜、镍、钴以及稀土金属价格的上扬,人们开始意识到需要对深海多金属结核的经济潜力进行重新评估。该类矿产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中最为发育,经联合国批准其权属归美国、日本、德国、英国、俄罗斯、韩国、意大利、中国和印度。

最近,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的专属经济区中相继发现了多处位于构造板块边缘富含金、银、铅、锌和其他金属的海底热液多金属硫化物。此外,在海底还发现了大量冷冻天然气水合物,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对其评估后认为该类水合物中蕴含的能源相当于全球碳氢燃料能源总和的两倍多(Cruickshank和Ma sutani,1999)。为了鼓励这项研究,美国国会于1996年制定了“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和开发计划”,并将该水合物划归为一种特殊的固体矿产。

目前,海洋矿产开发遇到的最大困难在开采技术和环境保护两方面。海洋矿石的处理,可能在海底进行,也可能在海上平台或岸上进行,这取决于矿床具体情况。但无论如何,海洋采矿的过程与陆地矿床的开采应当大同小异。

2 海洋采矿的优势

海洋矿产开发潜力巨大,所有能在陆地上发现的矿藏几乎都能在海洋中找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矿业局对2000年之前美国及全球矿产资源需求和储备情况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在评估的86种矿产中,美国短缺32种,全球平均短缺20种。在这86种矿产中,有60种表观海洋资源量要大于陆地,并且能够弥补美国32种短缺矿产中的30种。在这5年前的一篇研究指出,加快开发大陆边缘和深海资源,也许能够彻底解决2000年时迅速增长的资源需求。在美国,由于国内所需矿产储量不足和1974年来不断上升的贸易逆差,人们还维持着对深海和近海岸矿产的兴趣。但是,联邦政府没有出台海底采矿的相关政策,阻碍了开发海洋资源资金的投入。这种36年前的情况,也完全适用于美国今天的现状。

在21世纪,不利和敌对的地理和政治因素使勘探成本提高,陆地矿产资源的重大发现受到了限制。同时,陆内新发现矿产资源的开发还受到环保、土地征用、采后复垦和偏远地区基建等多方面费用增长的制约。与之相反,海洋矿产的开发却呈现出新的优势,比如可移动的基础设施、广阔的未勘查地区,潜在的高品位矿床、便利的运输条件以及不太激烈的竞争等。当然,海洋采矿也具有一定的劣势,最主要的就是不可预知的气候环境以及探测和开采需要开发新的工具和工作系统。其中,气候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在很多情况下,可以选择在平静海面的海下进行作业。至于对新技术和新工作系统的需求,其实也可以参照迅猛发展的空间技术和深海油气开采技术。此外,海洋采矿对环境的影响肯定要小于陆地开采,并且可以预测,未来实现无环境破坏的开采是完全有可能的。

需要指出的是,对海洋矿物原料进行开采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其成本要低于陆地上同类矿物原料开采和运输成本。虽然陆地或海洋矿产开发对市场价格很敏感,而且是盛宴与饥饿并存,但我们应力求做好融资。未来任何采矿企业的成功与否事实上可能不是受工程师控制,而是取决于政治家或官僚。

3 美国专属经济区的矿产潜力

美国的专属经济区面积是其本土陆地面积的近两倍,其潜在矿产资源储量可能和美国陆地的矿产储量处于同一数量级。主要的矿产包括金、铂、重矿物砂、水泥骨料、碳酸盐砂、磷灰岩、多金属硫化物、锰结核和锰结壳以及天然气水合物。其中前5种已在开采中,后4种的开采前景较好。

新的海底调查手段主要适用于有海底地图资料的地方,比如20世纪60年代为了探测海底锰结核而进行海底填图的区域。另外,最近对大洋中脊扩张中心的研究也引发了人们对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开采权的维权活动。此外,一些已经比较成熟的海下油气开采技术也可以转化应用于海洋采矿工业中。需要指出的是,美国人对海洋矿产重要性的认识处于下降中,因此需要通过支持私人企业来强调海洋矿产在提升美国政治、经济实力以及环境方面的重要性来挽回这一局面。

4 当前的海洋矿业市场

近年来对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主要集中在勘探和开发一些特殊的资源方面,如金刚石、天然气水合物、多金属硫化物以及一些沿海国家或岛国关切的可持续的淡水资源等。另外,由于全球稀土金属市场主要由中国主导,而多数国家在这方面存在很大的短缺,所以寻找富含这类金属的海底金属氧化物(锰结核和锰结壳)被重新提上议题。这些稀土元素金属是航天、通讯和电池工业所必须的,其在海底金属氧化物中虽然仅以痕量(百万分之几)元素的形式存在,但却显著提升了海底矿石的经济价值。

对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在美国主要受1996年的“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和开发

条例”鼓励或资助。研究手段主要包括三维地震技术、红外射线技术等。除美国外,日本、加拿大、印度、中国、韩国、挪威和墨西哥近年都涉足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研发。近年石油价格的快速上涨,无疑助推了这一研究。

在深海多金属硫化物方面,巴布亚新几内亚政府于2011年1月向深海采矿商业公司Nautilus Minerals授予了世界上第一例深海采矿租约,允许其实施在B ismarck海的“Solwara 1”项目。该租约涵盖面积约59平方公里。Nautilus公司拟在水深约1600 米的海底进行高品位铜和金矿石开采。其他国家如新西兰、汤加、斐济等国也陆续给一些矿业公司颁发了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的勘探许可证。

除此之外,重矿物砂、金刚石,以及砂和水泥骨料(主要用于海岸防护和开发)等的生产开采仍在全球各地进行。后两者每年都会创造出高达数十亿美元的利润。2009年7月在欧洲举行的海洋圆桌会议达成了“蓝色能源”计划,决定向海底矿产资源项目投资,发展深海采矿项目和近海矿物开采提取项目。法国国家海洋开发研究院(IFREMER)最先响应,于2010年秋在西太平洋的瓦利斯群岛和富图纳群岛周围海域寻找淡水资源。2010年7月,库克群岛政府也同意正式建立海底矿产工作机构。

Kennedy(2010)提出,美国在稀土业以及相关产业上的地位完全丧失,因为以稀土氧化物为基础的电子部件和磁铁战略材料制造已向中国转移。Hein等(2000)公布了深海锰铁氧化物矿床中稀土的含量,指出在这些矿床中稀土元素的总含量可达0.1%~0.3%,这一数值较高,可作为未来开发此类深海资源的参照值。Moore(2010)在一篇题为“海下采矿新浪潮”的报告中指出,许多大的矿业公司和设备公司(如英美、安格鲁黄金、戴比尔斯等)都开始关注海洋矿产如砂和水泥骨料、重矿物砂、金刚石、多金属硫化物、含金属的泥、金和磷灰岩等,许多公司还得到政府的扶持。

受近期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影响,美国相关部门作了一些调整。如原先硬质矿产品受矿产管理局(MMS)管理,而现在移交到了一个新的机构,即海洋能源管理、监督和执行局(BOEMRE)。为了保护海岸,矿产部门的许多现有采矿项目都受到限制。

5 美国国家海洋计划

2002年,美国立法机构曾借鉴美国内政部在管理大陆架外缘的油、气和矿产项目方面的经验,作为近海地区矿产开采活动的成功管理模式,提出立法以便支持大陆架外缘(OCS)的开发。该立法还同时建立了统一的许可程序,用以协调联邦机构之间的关系。出于国家安全、经济利己主义以及国际领导地位的考虑,美国相关行政机构曾强烈承诺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大会,但是这一立法未通过国会批准。

“大洋生态系统”(LME)这一概念,指的是提供一种以生态为基础的管理方法,通过协作来完成生态相似海域资源的管理。该理念由美国倡议,旨在借此提升其在联合国环境计划中的区域海洋项目中的地位。2003年9月,美国和日本共同领导的联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开始实施,其目的主要是通过大洋钻探国际合作从覆盖地球表面70%的海洋中采集沉积物和地壳岩石样品。美国13547号总统令提出了当前的国家海洋计划,其中有些方面就涉及海洋矿产,尽管近海的矿产资源本身并不包括在内。

6 结论

显而易见,鉴于世界经济低迷和一些组织不顾国内和全球需求增长一味支持“保护优先于发展”的压力,美国行政当局正以比较正确的方法应对采矿问题。长期与美国采矿、冶金和勘察学会(SEM)维持协作关系的组织机构包括近海技术联盟(OTC)、水下采矿协会(UMI)、国际海洋矿产协会(IMMS)、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美国土地管理局(BLM)、海洋能源管理、监督和执行局(BOEMRE)、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环境保护署(EPA)以及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局(ISA)等。在国家和国际平台上,与这些组织及其他组织的合作是美国发展海洋采矿产业的基础,也是我们在未来拥有充分的战略资源和重要矿产的保证。

(徐佳佳摘译自: Marine mining: an area of critical national need. Mining Engineering, 20

11, May, 89~93.谭惠静、宋学信校对)

当今世界深海采矿技术的发展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当今世界深海采矿技术的发展 国际海底区域活动及其科技、经济、政治及法律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主要特点是:当今区域活动由单一多金属结核资源向多种资源(富钴结壳、热液硫化物、多金属软泥、天然气水合物、生物基因资源等)发展和出现区域多种资源的第二轮竞争的严峻形势。 70 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进行深海多金属结核资源采矿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开发。以美国公司为主的四大财团研究开发的集矿机和管道提升采矿系统,于70 年代末在太平洋C-C 区首先进行了每小时30-40t 的海上中间性试验。该系统配套的设备是:拖曳式水力和机械式动力集矿机;气力和水力提升管道,以及2-4.5 万t 级宽体双底采矿船。 80 年代,法国研制成PKA2-6000 号深海多金属结核采矿系统,可从6000m 的深海底进行快速采矿,日产可达1500-2000t,然后按自控程序返回海面。英国也正在研制一种气力提升采矿系统,日产量可高达10000t。专家普遍认为日产千吨级以上的采矿系统将成为21 世纪最有前途的第一代深海商业开采系统。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目前在深海开采技术方面已经拥有了足够的技术储备,正在等待商业开采时机的到来。 我国自90 年代以来开展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开采技术的研究开发,现已研 制出两套集矿原理机-水力式集矿机和复合式集矿机的模型机,具有结构简单、作业可靠、采收率高的特点,其室内集矿效率达到85%以上;建成了一套高 30m、管径100cm 的实验室扬矿系统。研制单位较系统地进行了水力(矿浆泵、清水泵、射流泵)和气力扬矿方法的实验室研究,以及配套的遥测遥控技术。但是这套系统仅局限在试验室不足5m 水深的水池内,距离五、六千米水深采矿的技术要求相差甚远。大洋协会计划2000 年将对这套改进的采矿系统进行水

浅谈深海矿产资源开采现状及发展形势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课号:课程名称:海洋工程基础改卷教师:朱克强 学号:1511084924 姓名:薛连金得分:浅谈深海矿产资源开采现状及发展形势 摘要:本文介绍了深海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和热液硫化物等几种矿产资源的基本情况,然后就相关采矿技术的国内外现状进行了陈述,提出了采矿技术要实现商业开采必须做好的工作。 关键词:海洋资源;多金属结核;热液硫化物;采矿技术;集矿技术; 1引言 21世纪是海洋开发的世纪。在当前各国陆地资源日趋减少的情况下,战略资源的国际竞争焦点逐步转向海洋。深海矿产资源作为人类尚未开发的宝地和高技术领域之一,已经成为各国的重要战略目标。随着人类对矿产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和陆地矿产资源的不断枯竭,海底矿产资源必将成为人类21世纪的接替资源。 深海矿产资源开采技术是海洋资源开发技术的最前沿,标志着一个国家开发海洋资源的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海底矿产资源存在水深大都在几千米以上,因此通常也被称为深海矿产资源。显然,深海矿产资源的开发必须依赖深海采矿装备进行。西方各国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投资进行商业开采活动,抢先占最具商业远景如多矿产结核,富钴结壳和多矿产硫化物等矿产矿产资源。并且已形成了多金属结核等矿产资源商业开采前的技术储备。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所能到达的海洋开采深度逐渐增加。目前,海洋油气资源领域的海上工业平台最大开采深度已经突破了3000m,深海各项开采技术也在不断跟进和完善。照此趋势可以推测,人类将于2019年达到多金属结核的开采深度。世界著名的深海商业采矿公司Nautilus和Neptune正在作开采技术和资金方面的积极准备[]1,拟在他国专属经济区实现海底热液硫化物预期的商业开采。随着深海越来越多的富矿区进入人类的视野,深海采矿技术发展的步伐正在加快,商业开采的时代即将来临。 2深海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 多金属结核又称锰结核,主要分布于水深4000~6000m海底表层,富含铜、钴、

海底采矿的研究与开发

海底采矿的研究与开发 王爱武,王和平 (长沙矿山研究院,湖南,长沙 410012) 摘要: 深海采矿是人类获取海底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机器人在深海采矿中的广泛应用是大洋开发的必然产物。文章介绍了海洋采矿的发展状况,采矿系统,机器人在采矿系统中的应用及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海洋采矿;集矿机器人;采矿系统; 控制;其他深海机器人; The State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Sea-bed Mining Robot WANG he-ping, WANG ai-wu (Changsha Institute of Mining Research, Changsha, Hunan, 410012, China) Abstract:Deep-sea mining is a way to obtain resources for human being in which robot is used widely, which is inevitable.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ing conditions about deep-sea mining, the system of mining, the type of robot used in the system of mining and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ning robot. Key Words: Deep-sea mining; mining robot; mining system; control; other Deep-sea robot; 由于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虽然人们不断地在内陆上发现和发掘出了大量的资源,但是随着消耗的增加,陆地资源在不断地减少,人们越来越担心这样无休无止地发掘,将导致陆地资源的匮乏,那样将不仅仅影响了经济建设的发展,而且将导致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最终影响人类的生存。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就只好另找出路,期望能够既得到丰富的资源,又不会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大海就成了人们首选的目标。 地球的四分之三都被海水所覆盖,并且大部分都处于原始的、没有被开发的状态。在大海的深处,科学家已经论证了确实存在有大量的人类急需的资源。因此,如何开采这些资源就成了各个国家竞相研究的课题。目前海底世界已被人类认为是未来最大的潜在战略资源基地。近年来,国际海底区域活动及其科技、经济、政治及法律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各国为未来的发展和获取、占有海底多种资源已出现相互竞争的形势。 7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进行深海多金属结核资源采矿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开发。以美国公司为主的四大财团研究开发了集矿机器人和管道提升采矿系统。 80年代,法国研制成PKA2-6000号深海多金属结核采矿系统,可以从6000m的深海底进行快速采矿,日产量可达1500~2000t,然后按自控程序返回海面。英国也研制了一种

深海采矿

深海底矿产资源采矿业的前景 Nautilus Minerals 公司的战略是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行深海底商业采矿公司,以取得深海底矿产资源商业开发”第一进入者”的地位与优势。公司目前的首要目标是于2009年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专属经济区内水深约1,700米的海底进行多金属硫化物商业开采。为此目标,2006年Nautilus公司在筹资、勘探范围以及技术储备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Nautilus公司及在计划的时间内进入海底多金属硫化物商业开采作业的前景看好。 筹资活动 Nautilus 公司宣布,自2006年5月该公司在多伦多股票交易所上市发行股票以来,至2006年底,已筹资1.216亿美元。Nautilus集团目前股东的资金构成如下:Teck Cominco公司 9.2%;Anglo American公司 10.1%;Epion公司19.9%;Barrick Gold公司 5.8%1。其中Teck Cominco公司于2006年12月7日以每股3.3美元的价格直接购得Nautilus公司9,425,758股普通股股票。这一价格比11月2日Anglo American公司购得Nautilus公司股票的价格高出了10%(每股3.0美元),而Nautilus 公司上市股票的初始发行价为每股2加元。筹资过程折射出采矿工业界和投资商对Nautilus公司进行深海底商业采矿的信心。 勘探范围 自1997年巴布亚新几内亚作为世界上第一个颁发海底热液矿床勘探执照的国家以来,Nautilus公司一直在该国海域勘探海底热液(火山)结构的多金属矿 1Teck Cominco公司国际上主要的锌、铜和煤产商;Anglo American公司国际上最大的采矿集团之一;Epion公司为俄罗斯人Alisher Usmanov 私人拥有,Alisher Usmanov是Metalloinvest集团的主要股东,该集团是俄罗斯最大的铁矿生产商和第五大钢产商; Barrick Gold公司,世界上主要的金矿生产商。

深海矿产资源开发装备研究

国际深海矿产资源开发技术装备发展综述 深海开采是一个多环节串联的系统工程,在数千米水深、承受海流和风浪流影响及海水腐蚀的环境下作业,作业条件恶劣,开采难度很大,这就对开发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需要较长的周期。据国外的经验,深海开采技术研究开发周期需要15—20年的时间,才能达到深海预开采中间试验的目标。如以美国为首的几个国际财团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研究开发至70年代末进行深海试验,花了近15年时间;日本从1981年开始进行集矿机采集、管道提升开采方案研究,至90年代后期尚未实现深海试验目标。 尽管研制和开发深海矿产资源技术困难重重,但海底矿产资源具有长远战略意义,世界各国仍很重视这项技术及其配套技术系统地研制和开发。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国家利用其技术优势,已经开始了包括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热液硫化物和天然气水化合物在内的多元化海底矿产资源的综合勘查与研究开发工作。 国际上,深海采矿技术从1972年开始研制,经过30年的开发研究,技术日趋成熟。迄今美国、日本、加拿大、德国、法国等已提出了多种开采方案,诸如液压提升式、气压提升式、链斗提升式,深潜器开采等等,作业深度为5000—6000m。液压提升式采矿原理如同水泵,把海底矿物吸扬上来。这种方法被认为是一种较好的开采方法,目前已经研制出若干样机,如日本1989年开发的一种样机,其作业水深达5000m,具有日产矿10000t的能力。 采矿机技术、向水面输送技术及水面支持系统研究进入工业实用化试验阶段 采矿机技术在深海采矿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专有技术之一,许多国家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的专利和设计几十种,有代表性的属70年代末80年代初包括美、日、德、法等国在内的跨国财团研制出的工作原理和土豆收获机相似的链板式机械集矿机,同期日本人还研制出了抽吸式水力集矿机,80年代末90年代初德国人研制出了将水力和机械复合在一起的复合式集矿机,对钴结壳的采掘机也进行过原理研究。 从海底向水面输送采集到的矿物技术,研究了水力提升技术、气力提升技术、轻介质提升、重介质提升、管道容器提升,以及将收集和运输结合在一起的连续绳斗法、穿梭艇法等近10种方法。以美国为首的几个财团70年代末的海上试验中进行过的输送方法有,OMCO 的气力提升,OMI的水力和气力提升,OMA的气力提升,试验证明水力提升和气力提升技术对开采多金属结核具有可行性和工业应用前景。 在已进行过的海试中,水面系统是采用采矿船、钻井船或打捞船改装而成,用于水下采矿设备的吊放回收则要专门设计加工。采矿系统的测量和控制技术由于是6000m水深条件下使用,也是专门设计的,如动力通讯复合电缆,成像声纳等。进入90年代,西方国家已经具备了进行多金属结核商业开采前的工业实用化试验的技术储备。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重心转向了深海多种资源的全方位技术开发。俄罗斯2005年前建造3—6艘排水量2万—2.5万吨级的采矿船,船上分别配备有采集洋底多金属结核及采集海山区富钴壳的遥控潜水器。 锰结核的开采技术初步进入商业性阶段 总体上,锰结核的开采至今仍处于详查、评估和试开采阶段,从6000m深的海底开采锰结核要解决一系列技术难题,作为商业性开采和生产还要考虑投入产出比。但是,目前锰结核开采系统的研制技术已基本成熟,大致有流体提升采矿系统、连续链斗采矿系统、海底机器人采矿系统、拖网采集法等。世界普遍趋向采用的是以下三种开采技术:

深海采矿系统

深海采矿技术简述 1.引言 当前,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大量的资源开发造成地球陆地矿产资源日益枯竭。而人类的生存和创造都是以资源消耗为前提的,矿产资源的利用水平从一个侧面直接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水平。矿产资源的危机将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据科学预测,全球矿产资源的储量增长速度始终高于产量的增长速度。陆地资源在本世纪大多趋于耗竭,在陆地资源耗竭之前,尽早开辟新的资源供给渠道已是当今各国共同的抉择。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要,世界各国从上世纪初就将目光投向海洋。 自1872~1876 年英国在发现多金色结核以来,大洋经勘探查明是丰富的矿产资源基地。根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Mero 教授估计,大平洋海底的多金属结核和结壳就有117 亿t 。多金属结核和结壳中有铜、钴、镍、锰、铁、钨、钛、钼、金、银等70多种元素,其中铜、钴、镍、锰的平均品位分别为1100 %、0122 %、113 %、25 %,上述四种金属的储量分别50 亿t 、30 亿t 、90 亿t 和2000 亿t ,相当于陆地储量的9 倍、539 倍、83 倍和57 倍①。 2.深海采矿技术的现状 2.1 国外现状 国际社会深海开发技术的发展均以多金属结核开采技术研发为起点,19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技术移植、相关技术借鉴和二次开发及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工作,完成了深海多金属结核开采的技术储备。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在取得多金属结核采矿技术领先地位后,及时把研究领域扩展到富钴结壳、海底热液硫化物、天然气水合物等多种资源领域。 目前,世界上已有鹦鹉螺矿业公司和海王星矿业公司在积极地进行开采海底热液矿床可能性的探索,海王星公司正在评估他拥有采矿权的位于新西兰北岛北海岸水域的矿产资源,鹦鹉螺公司和加拿大一家金矿公司正从拥有采矿权的巴布 ①人类深海采矿时代即将到来杜华斌中国西部科技,29

深海采矿举升硬管力学分析与集矿机设计

深海采矿举升硬管力学分析与集矿机设计 随着全球陆地资源的日趋紧张、世界经济和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开发海洋矿产资源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战略目标。随着各国对深海采矿技术研究加深,研究关键聚焦在如何高效、节能的采集输送矿石, 矿石输送的核心部件举升管道受到复杂的海况载荷影响,容易产生共振、疲劳、冲蚀等各种失效,需要对其力学特性进行分析,为减小共振、缓解疲劳、减小冲蚀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提高矿石采集效率,有必要对海底集矿机进行优化设计。针对现有采矿举升方案和集矿机技术的不足,本文广泛调研国内外深海采矿举升系统和集矿机研究现状后, 采用全硬管阶梯式管柱水力举升方式,提高了举升效率、降低了管柱在波浪洋流下的振幅、减小了管柱所受轴向应力;深海采矿集矿机则选用复合双喷式结核获取方式,此方式既能克服纯机械式结构复杂, 可靠性不高的缺点,又能避免纯水力式引起的流场作用受限于集矿机离地高度,提高了矿石采集效率、扩大了集矿机应用范围。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广泛调研国内外深海采矿系统研究现状,确定了全硬管深海采矿系统研究方向,并建立了举升硬管力学模型,对举 升硬管模型进行求解,得到不同管柱结构形式轴向振动、应力规律和不同海浪周期下阶梯举升硬管纵向振动、应力规律,为减小举升硬管振幅及轴向应力、避免共振导致管柱寿命缩短提供了理论基础。(2)运用相似理论,对采矿船拖拽管线情况进行模拟,求解出扬矿管线上 下端连接处弯矩变化曲线,确定集矿机的采矿范围为以采矿船为中心,半径133m~430m的环形区域。(3)对硬管和软管受管内矿浆冲蚀规律

进行分析,发现软管在深海中呈弯曲状,冲蚀程度远大于硬管,验证了采用全硬管结构的合理性;对不同矿石体积浓度、矿浆速度和结核粒径情况下硬管冲蚀情况进行分析,得到不同因素对冲蚀性能的影响规律。(4)在对国内外集矿机现状详细调研的基础上,经过优选确定了复合双喷式采矿方式,对水力采矿可行性进行了验证,对关键部件—— 集矿头、破碎模块进行详细设计,集矿头喷嘴采用射流性能优越,能量损失小的圆锥收敛型喷嘴。破碎模块采用螺旋布置的双齿辊破碎方式,将块状物料进行多次破碎,提高了破碎效率、改善了破碎效果。对集矿机周围流场进行分析,为集矿机在海底的矿石采集和自身运移提供了理论基础。

深海技术介绍

深海高新技术简介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控制海上交通线、争夺海洋资源、海洋权益争端等问题日益突显。《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以及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的建立,使处于大洋深处而属于全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国际海底区域,正以其广阔的空间、丰富的资源和特殊的政治地位日益成为各国关注的重要战略区域。 深海高新技术是海洋开发和海洋技术发展的最前沿与制高点,也是目前世界高科技发展的方向之一。随着世界深海高新技术的发展,这一领域正在形成高技术群,有望成为与航天技术、核能利用技术等相并列的高新技术领域,辐射并带动相关技术产业的发展。 过去20多年来,我国在持续开展大洋勘察工作的同时,深海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深海勘察、深海多金属结核矿物开采、运载和冶炼等高技术平台,形成了一定的技术储备。但由于我国的大洋事业起步较晚,深海勘察技术手段和研究水平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新资源的勘察上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要想在和平开发利用国际海底资源中发挥积极作用,就必须增强在国际海底区域的活动能力和监测能力,大力发展我国的深海高新技术。 1 深海技术的概念 深海海底蕴藏着大量未来发展所需的资源,特别是丰富的能源、金属和稀土元素等,深海是通用技术应用的领域,也是高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重要领域。半个世纪以来,开发勘查与利用深海底的设备和技术一直是科技领域的一项重大挑战。 按照海底资源研究开发工作的先后顺序,可以将深海技术归纳为勘查技术、开采技术和加工技术。而水深达6000米、能在恶劣洋底环境下稳定运行的深海运载技术同时作为当今深海勘查技术与未来开发技术与装备的基础性技术,是深海资源勘探和开采共用的技术平台,它涉及系统通讯、定位、控制、能源和材料等各种通用基础技术。因此,深海技术体系从内容上应是深海运载技术与资源勘查技术、资源开采及加工专有技术的有机组

Deep-sea mining technology in progress(深海采矿技术的发展)

Two IHC Merwede studies highlighted Advanced equipment The dawn of the discovery of minerals and mineral nodules at the bottom of the sea was heralded by the scientific expedition of the British naval corvette HMS CHALLENGER (1872-1876). At that time, however, there was no great need for immediate action, nor did technological possibilities enable large-scale exploration of this unimaginable wealth Deep-sea mining technology in progress 26 Ports and Dredging |Spring 2012

Spring 2012 | Ports and Dredging 27 Further research delivered a kind of quantification and in the Eighties the nodule deposits were estimated at 500 billion tonnes, with economically viable concentrations in the Pacific and Indian oceans, and the most promising deposits located between Hawaii and Central America. The nodules contain significant concentrations of manganese, cobalt, nickel, copper , iron, silicon and aluminium, for example. Seafloor massive sulphides (SMS) deposits (figure 1) can be as large as 10 million tonnes locally, and they are very rich in common and precious metals, such as gold, silver, copper, zinc and lead. The amounts of these are expected to represent economically viable metal values per tonne and constitute a resource that can last for many years. The need to explore such treasures was felt more severely after the reporting of the Club of Rome on limits to growth and resources in the Seventies. Large operators combined extensive research and gathered huge investments, and succeeded in collecting manganese nodules and extracting significant quantities of nickel, copper and cobalt from them using complicated processes. Among them were IHC Merwede’s predecessors and Dutch dredging contractor Royal Boskalis [1].After initial enthusiasm and high expectations, deep-sea mining lost momentum. Impediments at that time included high costs and risks, the lack of legislation and many technical challenges. In addition, the predicted rise in commodity prices, implied by the perspective of scarcity, did not materialise. Ideas for deep-sea mining projects were dropped or at least postponed until now [1, 2].Now there is a kind of consensus that the fast-growing world population and subsequent economic requirements, including the increasing need for critical metals and phosphorous artificial fertilisers, demand a shift to new resources and a renewed focus on the ocean floor . However , despite the urgency and the settlement of the legislative issues by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f the Law of the Sea (UNCLOS, 1994),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re still hesitant to invest in deep-sea mining. The risks, costs and technical and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all remain serious obstacles [2, 4], so in a kind of stalemate, technology developers and investors are gradually starting to work together on this. IHC Merwede and deep-sea mining By 2008, IHC Merwede already perceived the challenges accompanying the exploration of deep-sea resources and realised that answers to these challenges would require a long-term strategy. Therefore, it established a Deep Sea Dredging & Mining Seafloor massive sulphides (SMS) deposits can be as large as 10 million tonnes locally, and they are very rich in common and precious metals, such as gold, silver, copper, zinc and lead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