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区管理模式

我国社区管理模式
我国社区管理模式

我国社区管理模式

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社会学家给社区下出的定义有140多种。普遍认为一个社区应该包括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范围的地域、一定规模的设施、一定特征的文化、一定类型的组织。总之,社区就是这样一个“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服务是工业化、现代化的产物,最早起源于西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区服务迈向了新阶段。英国的社区照顾是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社区服务工作的一个范例。它作为一种运动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是针对“住院式照顾”提出来的。社区照顾有两层含义:一是社区内照顾。亦即不使被照顾者离开他(她)所熟悉的社区,而是在本社区内对其提供生活服务。二是由社区来照顾。也就是动员本社区的人力资源,运用社区支持体系开展照顾服务。至70年代,社区照顾在英国各地已相当普及。

“社区”是我国社会学者从外文翻译过来的一个名词。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最早提出“社区”的概念,其后,美国人罗密斯将德文“社区”英译为Community有公社、团体、共同体等含义,后来,美国社会学家帕克等又赋予了它地域性的含义。1933年,燕京大学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翻译美国社会学家帕克的社会学论文集时,首次将community译成中文“社区”。费孝通的《江村经济》被看成是最为经典的“社区研究”之作。

我国的社区服务建设是从以关注城市基层特殊民政对象的社会福利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服务”开始的。1987年9月起,全国各地民政部陆续开始了社区建设的探索。然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区服务工作的发展,社区工作的内容不断扩展,社区服务的概念已无法涵盖社区工作的全部内容。为了更好地推动社区建设的开展,自2001年起,民政部着手构建社区建设的激励机制。在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积极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这一重大战略部署之前,我国的社区建设通常只限于城市社区。但实际上,以社区自治为内容的社区建设早在90年代初就在农村地区开始了。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大中城市掀起了社区建设的热潮,民政部首先选择在北京、上海、天津、沈阳、武汉、青岛等城市设立了26个“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通过几年的实践总结和经验概括,形成了几种代表性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

(一)上海模式。上海在实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改革的过程中,将社区定位于街道范围,构筑了领导系统、执行系统和支持系统相结合的街道社区管理体制。

①社区管理领导系统:由街道办事处和城区管理委员会构成。

②社区管理执行系统:由四个工作委员会构成。

③社区管理支持系统:由辖区内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居民群众及其自治性组

织构成。

(二)沈阳模式。从1998年下半年起,沈阳市在和平、沈河两区试点的基础上,开始在全市展开社区体制改革,重新调整了社区规模,理顺了条块关系,构建了新

的社区管理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沈阳模式,在全国产生了

广泛的影响。其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①明确社区定位。沈阳将社区定位在小于街道办事处、大于原来居委会的层面上。

②合理划分社区。沈阳市将社区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按照居民居住和单位的

自然地域划分出来的“板块型社区”;二是以封闭型的居民小区为单位的“小区型

社区”;三是以职工家属聚居区为主体的“单位型社区”;四是根据区的不同功能

特点以高科技开发区、金融商贸开发区、文化街、商业区等划分的“功能型社区”。

③建立新型的社区组织体系。这个组织体系由决策层、执行层、议事层和领导层

构成。“

(三)江汉模式。这是指武汉市江汉区社区制实践的经验。江汉区在学习借鉴沈阳模式的基础上重新将社区定位为“小于街道、大于居委会”,通过民主协商和依法

选举,构建了社区自治组织,即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协商议

事会(与沈阳模式不同的是,江汉模式没有把社区协商议事会作为社区成员代

表大会的常设机构),并明确提出社区自治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选

择是转变政府职能和培育社区自治。它的主要做法有:

①理顺社区居委会与街道、政府部门的关系,明确职责,保障社区居委会的自治

性。

②政府职能部门面向社区,实现工作重心下移。

③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区街政府部门需要社区居委会协助

处理“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工作时,经有关部门批准,并征得社区组织同意后,

区街政府部门必须同时为社区组织提供协助所需的权利和必要的经费;二是区

街政府部门做不好也做不了的社会服务性职能向社区转移时,必须同时转移权

利和工作经费,做到“谁办事、谁用钱,谁负责、谁有权”,从而保证社区在协

助工作时或在承接社会性服务职能时,做到“有职、有权、有钱”。

④责任到人、监督到人。主要指为保证区街政府部门职能转换到位,不走过场,

根治过去那种“遇见好事抢着做,遇见麻烦事无人做,遇见责任…踢皮球?”的顽症,

建立“责任到人、承诺到人和监督到人”的实施机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加强社区建设,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改革、发展社会稳定的大局,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对于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扩大就业、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的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中国整个社会格局正由“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转变,“国家制”正日益向“社会制”演进。从微观角度看,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是适应人们由“单位人”向“社区人”的转变以及建立科学有序、先进高效和结构合理的社区管理新模式的先决条件。社区建设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和社会的稳定,而且它还是政府和公民的一个交流平台,是解决城市下岗与失业、扶贫、帮困、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第一道“防护网”,也是防止突发事件的第一道“防火墙”。

公共12340128 褚世昆

国外典型社区管理模式

国外典型社区管理模式及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启示  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区管理模式无外乎三种类型:政府主导模式、社区自治模式和混合模式。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政府与社区结合的紧密程度不同。正是由于这种结合紧密程度的不同,使社区的组织管理工作各具特色。在国外众多的社区管理模式中,较为突出的有以美国为代表的社区自治模式、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混合模式。本文汇编了三国的社区建设模式,供大家参考。 美国:公民自治的典型 一、美国社区治理的模式 美国的社区治理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公民自治的典型形态,社区并不是作为政府的一个基层管理单元(行政区划) 而存在。联邦各州乃至各个市、镇,都有其独特的社区治理方式,但是社区发展和管理上,基本都采取了“政府负责规划指导和资金扶持,社区组织负责具体实施”的运作方式。他们将具体事务交给社区组织和民间团体,政府只负责宏观调控。在社区的日常运作中,社区委员会、社区主任、专业社区工作者、非营利组织和社区居民、志愿者均是社区治理的主体, 对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负有职责和义务。 (一) 政府机构制定政策 美国政府一般通过制定政策影响社区的发展。例如,联邦、州地方政府一方面负责评估和修改社区的社会和经济政策,另一方面又采取措施消除在就业、信誉和住房等问题的种族、民族以及其他形式的歧视。联邦、州地方政府鼓励和支持社区组织的发展,并和慈善部门、社区企业形成合作伙伴关系,通过这些活动,联邦、州地方政府可以建立一个合作机制,探索社区发展的途径。联邦、州地方政府还通过扩展社区组织来执行有关政府社区开发项目,为了推动社区发展,政府还通过各种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和法规,引导私营企业投入社区建设。 (二) 第三部门提供服务 国际上一般将非政府非企业的机构称为非政府组织(NGO),又称第三部门,它是美国社区治理的支柱力量。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政府的财政缩减,

街道社区:“四化”管理模式_推进社会服务创新

道社区:“四化”管理模式推进社会服务创新 2011年09月13日15:33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围绕加强基层组织、增强服务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优化社会管理目标,山东省东平街道各社区立足实际,构建组织化、功能化、服务化、功能化“四化”模式创新服务社会管理,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出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以组织化为保障,夯实社会管理基础。积极推行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在10个城市社区党支部共建立了76个党小组,选拔了320多名优秀党员担任楼院服务管理信息员,使党组织的设置更具科学性,党组织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做到了小区有人管理、楼栋有人招呼。结合居“两委”换届工作,通过公推直选选优配强了党支部书记、党小组长,一大批党性觉悟高、文化素质高、群众威信高、组织观念强、宗旨意识强、工作能力强的“三高三强”党员充实到了社区“两委”班子中,为加强社会管理、增强服务水平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进一步完善了三务公开、党内民主等制度。每年由群众评议党员、党员评议支部,依法民主治居,党员群众高度参与社区管理工作。 以功能化为抓手,统筹社会管理资源。完善便民利民服务窗口、拓宽服务渠道,方便群众办事。在赤脸店、尹范村等社区设立了“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将居民文化生活、就业服务、民政低保、计划生育、流动人口管理等服务项目整合成数个服务窗口,实行一站式办公,为居民群众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服务。加强社区阵地建设。全街道10个城市社区的活动阵地均达到300平方米以上,并配套建设了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健 身娱乐广场等设施场地,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加大对上争取和居集体投入力度。各社区建立了标准化的卫生服务中心,向辖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多位一体的卫生服务。 以服务化为宗旨,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各社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李范村、虹桥等社区大力实施城中村改造,高标准规划、高质量

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形势变化,社区管理面临着新的机遇与问题,创新管理模式对于提高我国管理水平是非常必要的。在构建我国和谐社区建设过程中,改变管理模式对于提高我国和谐社区建设有着积极意义。本文分析了传统社区管理模式的弊端,并与网格化社区管理模式相对应,探讨了网格式社区管理的优势和特点,结合我国社区实际,指出了社区管理的操作流程和积极影响,为我国社区管理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和谐社区;网格化管理;创新

目录 内容摘要 ................................................................................................................... I 引言 .. (1) 1绪论 (2)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2)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研究内容 (4) 2和谐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7) 2.1传统管理模式弊端 (7) 2.1.1依赖政府经费 (7) 2.1.2主导行政观念 (7) 2.2管理理念落后 (7) 2.2.1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7) 2.2.2管理人员理念落后 (8) 3新形势下社区管理要求 (9) 3.1管理特点 (9) 3.1.1主动管理特性 (9) 3.1.2创新管理特性 (9) 3.1.3监督管理特性 (9) 3.1.4环形管理特性 (9) 3.2管理目标 (9) 3.2.1提高社区管理效率 (10) 3.2.2完善社区管理监督 (10) 3.2.3强化事故预警机制 (10) 4创新社区管理对策 (11) 4.1网格化管理模式 (11) 4.1.1实现社区管理全覆盖 (11)

国内外社区现状及比较分析

国内外社区现状及比较分析 社区的概念是1887年由法国的著名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提出的。滕尼斯认为社区是由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富有同情味的社会团体。人们加入这种团体不是有目的的选择,而是自然形成的结果。是以共同利益和共同目的,以及亲戚、邻里、朋友等血缘或地缘为纽带;是家庭、经济、教育、文化、卫生、福利、娱乐及社会保障等主体构成的一个整体。 结合我们国家历史和现实情况看,社区是与整个社会密切相连的、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关系密切的社会群体。在这样的社会群体里,人们具有共同的生活空间、共同的权利义务、共同的文化特质,利益相连、感情相依、守望相助、危困相抚。 一、国外社区现状及主要特点 社区发展(community development)在西方国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在英美等国,社区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社区工作已成为城市行政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社区主要形成了“自治模式”、“行政模式”和“混合模式”三种模式。 (一)“自治模式”。 “自治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府行为与社区行为相对分离,社区内的具体事务完全实行自主自治,与政府部门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政府对社区的干预主要以间接的方式进行,其主要职能是通过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去规范社区内不同集团、组织、家庭和个人的行为,协调社区内各种利益关系并为社区成员的民主参与提供制度保障。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和北欧国家的社区。 1.美国的社区。 美国的市是州政府的分治区,市政体制采用的是“议行合一”或“议行分设”的地方自治制度。美国的社区是政治 制度下一个最小的单位,它是一个高度民主自治的机构。社区自治组织不仅享有社区发展规划与目标、社区公共事务、社区文化活动等方面的决策权与管理权,还享有对政府的社区行政管理以及专业机构的社区服务管理的建议权、监督权。社区委员会(又称社区董事会)成员由居民民主选举产生,具有一定的任期,他们大都是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义务为社区服务。社区公共卫生和公共环境等物业方面的管理,由社区委员会聘用的专业社区管理公司负责。

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分析

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 社区在城市的存在和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还存在种种弊端, 在新的形势下, 如何进行社区管理体制的创新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由于国情不同, 几种社区管理模式各具特点,所以我们无法直接采用国外的方式。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尚处于探索发展时期, 各地的实际情况也各不相同。因此, 应在比较分析不同社区管理模式的适应性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选择。本文的目的即是通过分析国内城市的社区管理现状,对比国内外经典城市的社区管理模式,总结出现如今我国城市的社区管理需要借鉴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社区管理模式,两种分化,比较研究,借鉴 引言 社区管理模式的研究是社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管理模式是以城市 街居组织的服务提供为基础的。世界各国社区管理模式的构成变量多种多样, 反映了各国的社会环境和制度安排。其城市社区管理大都有自己的特色, 社区管理模式的差别往往取决于政府和社区以及其他社会服务机构之间权能配置的方式。社区管理组织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完全照搬国外模式来运转。在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内, 科学地界定政府的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管理的职能权限, 并将二者有机地衔接起来, 是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网 络式社区管理体系的关键所在。随着中国城市社会的发展,社区的功能和作用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改革现行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已经列入了政府的议事日程,因此,在比较分析不同社区管理模式的适应性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选择迫在眉睫。 一、社区与社区管理模式概念与现状 首先,以北京为例,来说下社区管理的现状。 根据国内外关于社区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实践经验, 社区管理模式按照其发 展进程, 可以划分为四类, 分别是: 行政主导模式、并举模式、准自治模式和自治模式。在当前北京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框架下, 以及北京社区的不同发展水平, 北京社区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 分别是: ( 1) 行政主导模式------ 以纯居委会管理为主导, 传统的社区管理模式。它主要存在于居住条件相对较差的老旧传统

创新社区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

创新社区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 社区是整个社会的窗口和缩影,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和抓手。社区管理模式,一般是指社区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突出特点和经验。加强社区管理创新,形成富有特点的社区管理模式,对于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需要,壮大基层力量,夯实基层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围绕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积极推进社区内部组织结构创新。当前,影响和制约社区管理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仍然是社区居委会与街道职责不明,政社不分,导致在行政事务上错位,自治功能上的缺位。为破解这些难题,北京市在社区原有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增设服务站,专事居委会在组织群众自治过程中剥离出来的行政事务,成为政府加强基层社会管理的依托和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场所。同时,居委会复原自治职能,发挥了解居民需求、提供便民服务方面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协助社区服务站提供社区公共服务,这样就形成了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和以居委会为自治服务体系、以服务站为公共服务体系的“三驾马车”式的新型社区治理结构,三者互相配合、相互支持,共同推进基层社区协调运转。 围绕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积极推进社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是完善社区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社区工作者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的不职业,职业的不专业,难以承担复杂的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应加快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的录用、考评、培训和使用等各项制度,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措施,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围绕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资金经费保障机制创新。将社区服务配套设施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对符合固定资产投资支持范围的项目,应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吸引社会力量兴办社区基础设施,在社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 围绕培育壮大社区参与主体,积极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社区社会组织如老年人协会、志愿者协会、舞蹈协会等这些非政府和非营利性组织,在丰富社区生活、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由于管理不善,地位不合法,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应借鉴北京市“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经验,将性质相同、业务相近的社会组织联合起来,改革设立审批程序,实行“一站式”审批,引导鼓励其健康发展。围绕社区管理健康运行,积极理顺居委会与各参与主体的关系。推行社区服务站与居委会分设,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和服务半径,推行一个服务站对应多个居委会,开办“一门式”服务窗口,方便服务居民。推进居委会与物业管理公司的对应,在设立居委会时,不必拘泥于小区户数的多少,尽量单独设立居委会。推进居委会与业主委员会的整合,在“居站分设”情况下,二者范围重合起来,将会实现两种居民自治力量的联合,成为基层民主新的增长点。

现代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现代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新市区与新社区的建设日新月异,原有市区和社区的群落结构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社区中的问题以及社区管理工作日益受到政府的重视,已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焦点之一。城市社区的管理模式是一个关系到社区建设能否顺利发展的重大问题,更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改革我国现阶段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重新定位社区的职能,对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城市建设;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居民自治 目录 摘要 (Ⅰ) 第1章......................................................... - 2-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2- 1.2 研究现状 ................................................... - 2- 第 2 章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 2- 2.1 相关概念.................................................... - 2- 2.1.1 社区的定义................................................ - 3- 2.1.2 城市社区的概念............................................ - 3- 第 3 章国内外社区管理模式实践分析.............................. - 3- 3.1 国外社区管理模式 ........................................... - 3- 3.1.1 自治型管理模式............................................ - 3- 3.1.2 行政主导型管理模式........................................ - 4- 3.1.3 混合型管理模式............................................ - 4- 3.2 国内社区管理模式 ........................................... - 4- 3.2.1 国内主要社区管理模式...................................... - 4- 3.2.2 行政主导型................................................ - 4- 3.2.3 议行分离型................................................ - 5- 3.2.4 社区自治型................................................ - 5- 3.2.5 半行政半自治混合型........................................ - 5- 第 4 章现代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创新.............................. - 5- 4.1 国内现行社区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 5- 4.1.1 社区管理权责不分明........................................ - 5- 4.1.2 社区行政化倾向............................................ - 6- 4.1.3 社区居民参与不足.......................................... - 6- 4.2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 6- 4.3 管理模式创新的原则.......................................... - 7- 4.3.1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 7- 4.3.2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 7- 4.3.3 坚持权责分明的原则........................................ - 7- 4.3.4 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 - 7- 4.4 管理模式创新的实现途径...................................... - 7- 第 6 章研究结论................................................ - 8- 参考文献........................................................ - 8-

构建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的思考

关于构建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的思考 从逻辑角度来说,构建中国城市新型社区管理体制,首先应该解决构建什么和怎样构建等基本思路问题。本节就此作一些探讨。 一、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的主要特征 根据已经显露的端倪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走向,笔者认为,我国城市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应该是以基层法定社区为载体,多元管理主体相统一,多元管理手段相结合的基层社区管理体制。其基本特征主要有: 1.基层法定社区管理是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主体模式 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样,我国城市传统管理体制的主体模式是单位管理,此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主体模式不可能再是单位管理,应该是基层法定社区管理。这是由经济社会变革所决定的。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使基层法定社区越来越成为社会管理的最基本载体。笔者依据相关统计资料粗略估算,目前,就全国大多数城市而言,主要依靠基层法定社区组织来管理服务的成年市民已占其成年市民总数的60%以上,而主要依靠工作单位来管理服务的成年市民已降至总数的1/3乃至更少。即便对于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来说,由于传统单位体制的衰落,也促使他们从“单位人”向“社区人”、“社会人”转变。与此同时,越来越明显的居民利益社区化趋势客观上要求基层法定社区进一步发挥社会管理之基础载体的功能。 在肯定和认同社区管理是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新型管理的主体模式的前提下,还应该看到,作为城市基层社会新型管理之最基本载体的应该是基层法定社区而非自然社区,应该是基层法定社区体系而非其中的某一环节。关于基层法定社区的含义,本书第一章已经论及。简单地说,它是在自然性社区基础上,出于社会管理需要而设置的具有明确边界和法定组织管理机构,且有一定法律地位的基层社区,是基层政权组织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辖区共同体。这样的共同体所构成的社区体系之作为我国城市新型社会管理的最基本载体的必要性在于:它是由社会管理的操作性所决定的,因为社会管理是一种实际行动,是一种具体的操作过程,客观上要求其基本载体必须具有明确的地域范围和法定的组织管理机构;它是由社会管理的结构性所决定的,因为中国特色的基层社会管理是政府行政管理

国内外先进社区管理模式

国内外先进社区管理模式 时间:2012-03-29 来源:新华网字体:小中大 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区管理模式无外乎三种类型:政府主导模式、社区自治模式和混合模式。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政府与社区结合的紧密程度不同。正是由于这种结合紧密程度的不同,使社区的组织管理工作各具特色。 新加坡:社区管理突出“严厉” 在被誉为“花园城市”的新加坡,很少有人对小区内部的环境表示不满,这主要得益于小区严格完善的规章制度。 由于新加坡地小人多,人口密度比很大,因此无论是政府兴建的租屋还是开发商兴建的公寓,大多数都是临街而建。已建成10年的共管式公寓“东陵丽晶园”也不离外。这个公寓小区西面和南面是两条繁忙嘈杂的公路,东面和北面则是比较安静的社区公园。为了减小公路噪音对居民的影响,小区的西南两侧除了栽植花草,还特别种了许多高大的树木。 根据新加坡建设发展局有关共管式公寓房屋建筑与相关设施比例的规定,开发商必须将不少于40%的土地用作花园、风景区以及其他娱乐健身设施,从而保证小区居民拥有一个结构合理、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 在“东陵丽晶园”居住的每户都有一本《居住守则》,涉及日常生活、娱乐健身设施的使用、停车管理以及公共设施维修等多个方面,详细规定了住户在小区内可以进行的活动以及被严格禁止的行为。一旦有人违反了规定,保安人员会及时予以制止,物业管理处也会向各家各户发出书面通知进行提醒。如果违规者无视警告,没有在限定的时间内纠正错误或者给他人造成了损失,那么他除了要赔偿,还有可能“吃官司”。 新加坡社区管理在政府中设有国家住宅发展局负责对社区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其主要职能包括:(1)对住宅小区、邻里中心和社区中心及其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2)对社区管理员和居民顾问委员会、社区中心管理委员会及居民委员会等社区组织领导人进行培训;(3)为居民委员会提供场所和设施,沟通政府与社区的联系渠道;(4)发起某些社区活动,倡导特定的社会价值观念,(5)对社区建设予以财政上的支持。 新加坡的社区主要社会组织有以下三类:(1)咨询委员会。每一个

浅谈我国社区服务治理模式的探讨(一)

浅谈我国社区服务治理模式的探讨(一) 论文关键词:社区治理组织结构制度创新社区服务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及发展,我国的社区建设已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在新的体制下,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社区服务治理体系,完善系列制度,进而保证社区服务的质量和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社区服务治理模式的建立,有利于理顺社区服务各主体间的责、权、利,从而达到相互协调、共同治理的目的。 一、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发展回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确保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发展,有效地提取社会资源,促进经济尽快恢复和社会全面进步,党和政府对旧有的基层社会组织进行彻底颠覆,废除了国民党时期的保甲制度,在城市社会基层组建了形式多样的社区组织模式。1954年12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制定并公布了《城市居委会组织条例》,以法律形式对居委会的性质、任务、组织结构、工作方法、经费等作了具体规定。至1956年,全国各城市都建立了居民委员会,从此这一城市社会基层组织形式正式形成。然而,随着单位制度的强化,城市社区组织的作用与单位组织体系相比便显得越来越微不足道。社区组织(居民委员会)逐渐演变成“拾单位之遗,补单位之缺”的组织。 1986年,民政部提出了开展“社区服务”的要求,在我国首次提出了“社区”这一概念。到20世纪90年代,政府有关部门借鉴国外社区发展的基本理念.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社区建设的思路,随之确定了在若干城市进行试点。2000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23号文件).这也是指导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该文件指出:“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随后,全国范围内的社区建设广泛开展起来,在政府的推动和社区居民的参与下,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由试点进入全面推进阶段。有的学者认为,我国的社区治理模式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政府主导的行政型治理模式、政府推动与社区自治相结合的合作型治理模式和社区主导与政府支持相结合的自治型治理模式。也有学者将这一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街居制——国家行政全能主义治理模式和社区制——合作主义治理模式。 两种观点都反映了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发展趋势:社区治理的主体由政府组织扩展到社区内的自治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政府组织通过授权和权力的下放,逐步将其承担的社会职能让渡给社区内的社会组织,社区自治性逐步增强。社区组织将拥有越来越多的权利和责任,政府不再需要包办社区建设中的各项事务。因此,在新的管理体制下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社区管理体系,完善系列制度,进而保证社区服务的质量和资源合理有效利用,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现阶段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中美比较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单位制”、“街居制”的惯性,城市社区建设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美国目前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社会化社区管理模式,在社区管理中,美国地方政府、社区委员会、非营利组织、社区居民定位合理,职责明确,运作规范有序,成效明显。尽管中美两国社会制度、政府体制和运行机制及历史文化都有很大的差别,但其社会化社区管理模式对我国仍有借鉴意义。 (一)管理部门角色和职能的越位 我国社区工作从总体上看属于“政府主导型”模式。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政社不分”,政府承揽了许多本不该由其承担的职能;二是仍然习惯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将非政府社会组织作为依附于政府的下属单位,直接干预这些组织的工作。 在美国,社区服务主要由社区非营利组织提供。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即除

创新社区管理模式,探索发展新思路

创新社区管理模式,探索发展新思路 ——胜利街社区小区建设思考自去年12月以来,在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在社区干部干部和小区工作人员的精心努力下,小区工作井然有序的开展。小区建设,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对社区社会管理工作提出的新的思路和要求,小区设立初期,小区的很多工作可谓是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探索。 胜利街社区肩负着小区建设工作“先锋队”和“示范点”的双重使命和责任,从去年小区建设筹备开始,社区党委、社区委员会高度重视,把小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积极思考,努力探索,不论从经费上,还是从人力物力上,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到目前为止,我社区6个小区的工作都已经走上正轨,正激励投入到基础建设工作中。回顾这大半年来的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小区建设要完成“四个基本” 1、要强化基本服务意识。小区的设立,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挥社区居委会服务基层,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职能,因此,小区工作应该凸显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要求小区工作人员熟悉辖区内的医疗卫生、金融信贷、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服务机构,熟悉办事流程,能够以发放便民服务卡片等形式,为办事居民提供便利。 2、要熟悉责任区基本情况。小区管理的是基层居民,由于基层情况复杂,每个人所负责的范围广,担负的任务重,要提高办事效率,就必须熟悉责任区内的基本情况,做到“找房知其方”、“查户知其人”、

“问人知其所”;要熟悉辖区重点人口和重点安全隐患部位基本情况,做到“重点人口握手心”、“重要部位记心头”。 3、要加强基本业务素质的培训。通过这半年来小区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在计划生育工作的实施过程中,虽然曾经搞过几次业务培训,也不免有部分工作人员不熟悉业务流程而闹些笑话。小区工作刚刚起步,虽然小区工作服务的是基层,处理的是最基础的工作,但是,各项政策的落实,各项工作的起点都在基层,关键点都聚焦基层,因此,要把握好关卡,落实好政策,就必须要求工作人员熟悉政策,精通业务,特别是计划生育工作,和民政低保工作,不过不熟悉政策,不精通业务,想搞好工作,简直是无稽之谈。 4、要落实基本保障。要想小区建设“走高速”,就必须配齐设施,备足“粮草”。 这半年来,在小区办公硬件设施上面投资不小,目前,各小区基本上能保证正常办公,但还是有很多欠缺的地方,例如硒都小区的办公场所并不理想,一是楼层高,对不方便居民前来办事,二是房屋结构不适合作为办公室,空间过大,不好布置,无法营造办公室的氛围。首府小区办公室还没有着落。 另外,关于小区工作人员待遇的问题。基层工作本来就很苦很累,然而目前给小区工作人员承诺的待遇,不足以让工作人员安心工作,前期有部分工作人员就有辞职的想法。虽说小区工作人员这个岗位很多人都期盼,不愁岗位缺人,但是,小区工作不是说撒手就能丢,伸手就能捡起的,它同时具有“时间和经验”双重制约,就拿基本情况

中国社区新型管理模式研究

第34卷第1期2011年2月 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Jour 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 echno log y Liaoning Vo l.34N o.1 F eb.,2011中国社区新型管理模式研究 孙成彬 (中国银行鞍山分行,辽宁鞍山 114001) 摘 要:在分析总结国内外多个案例基础上,比较和借鉴新型社区管理模式的实践经验,对社区管理的多种新型模式做了归纳,指出现有社区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上的问题,提出了完善中国新型社区管理模式的对策。 关键词:社区管理;和谐社区;新型模式 中图分类号:D669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1048(2011)01 0087 05 社区管理模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社区管理模式主要是指由社区管理的各相关组织机构及其各自特定的管理职能组成的社区管理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物质载体和运作方式;广义的社区管理模式除了必须包括相应的管理机构及其特定的职能之外,还包括这些机构发挥其特定职能所需要的基本的保障机制,即狭义的机制。这时,特定的社区管理模式就与其相应的管理机制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一套完整的社区管理模式[1]。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全面提高生活质量为特征的基层社区建设蓬勃兴起。许多学者通过借鉴国外社区管理理论,结合国情,从各个不同视角对社区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社区管理实践莫定了理论基础。 吴志军、张波指出: 全能政府 的减员与 单位制 的解体决定了当今城市社区管理的主题是 自治与服务 ,这就需要由此出发,充分利用社区内已有的组织资源,通过不同的功能组合构建起能够实现这两个主题的基本管理模式。以社会中介组织为主导、以基层党组织为整合、以居委会为辅助是比较理想的选择[2]。王菊娥指出,社区多元型管理模式与目前的社区管理体制比较,多元型管理模式完善了社区的横向管理体系,改变了社区以 条 为主、 条块分割 的局面,使社区管理开始向 条块结合 的网络化管理方向转变。这种管理模式提高了社区事务的民主参与度,并相应弱化了行政干预的力量,从而为逐步建立起多元互动、民主自治管理模式积累了经验[3]。汪月虹认为社区管理只有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才能走出符合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特点的社区管理之路[4]。陈雪莲研究了 街居制 的发展困境及成因,提出以 社区制 为制度载体探索多元合作的城市基层治理机制。由 街居制 到 社区制 的转换不是简单的挂牌或翻牌,应在 精简机构,缩减人员 的基础上,重点进行转变职能和整合社会资源,建立高效的行政管理机制、社区民主自治机制和市场配置机制,将政府、市场以及第三部门的力量整合起来,共同参与城市基层治理工作[5]。李海艳认为,社区委员会作为政府与市民进行联系的桥梁与纽带,将替代街道办事处全面行使对社区的综合管理职能。在经历了近10年的探索之后,反思其运行轨迹,不难发现,城市社区管理中 政社不分 的情况依然存在,在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内,科学地界定政府的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管理的职能权限,并将二者有机地衔接起来,是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网络式社区管理体系的关键所在[6]。杨稣、贾明德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由纵向单一型的链式结构变为纵横交错的网络型结构,社会功能、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需求、社会组织间的相互关系等都日益趋于多元化。社区作为人们安居乐业的重要场所和实现社会整合的基础单元,时代呼唤 收稿日期:2010 11 20。 作者简介:孙成彬(1971-),男,辽宁鞍山人,经济师。

城市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模式

城市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模式 摘要:本文关注焦点在于流动人口管理的一种新方法社区化管理模式,通过把握流动人口的主题,应用城市管理中的社区化研究视角对这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文章以这一视角分析城市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模式的范围、框架和内容,比较客观的还原这一管理模式的原型;结合新旧模式的对比,分析了社区化管理模式的优势,并指出城市管理过渡的背景下这一研究视角的应用趋向。 关键词:城市管理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 1.引言:城市管理与社区化研究视角 1.1 社区化管理模式概述 社区化管理是指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宏观调控下,在有关职能部门的积极配合和指导下,基层以社区资源为基础,运用社区管理的机制与手段,促进社区整合与稳定运行的一种管理模式。 与以往的管理模式比,社区化管理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属地化管理,即以一定的聚集地为前提,实行的是人住哪里,哪里负责的原则,进行管理和提供服务;二是服务型管理,即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需求为基础,提供迫切必需的服务和保障,因此社区化管理也是一个社区整合的过程;三是参与式管理,即社区化管理特别强调让普通平民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 1.2 社区化研究视角:社区化管理与城市管理的联结

城市管理强调城市不应该由政府单一中心主导,各种准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企业以及市民也可以、并且应该积极的参与到城市管理的过程中来,以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促成公共目标,在社会上形成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不难看出现代城市管理的理念与社区化管理中的属地化管理、参与式管理和服务型管理不谋而合,因此我们在这里找到了二者的连接点,这也是本文中的社区化研究视角题中之义。 2.实践:城市流动人口的社区化管理新模式 2.1 传统流动人口管理概述 目前,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约1.5亿,占全国人口的10%,是城市住民管理中的一大核心点。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规模的扩大,流动人口在城市居住的时间逐步延长,许多人已经是事实移民,同时流动人口管理中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一种以社区化研究视角为基础、针对城市流动人口的新型管理模式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也就是流动人口的社区化管理。 2.2 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的范围与框架设计 简单地说,流动人口的社区化管理就是在流动人口聚集的地带,模仿城市社区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服务方式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以维持聚集地社会秩序的稳定,并通过服务的提供为流动人口提供一定的社会保障。按照这一概念,我们不难发现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模式的范围应该包括法制管理、户籍管理、劳务管理、治安管理、人口管理、社

沈阳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沈阳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以珠东社区为例

强联促发展,打造五星新社区 ——珠东社区党委与业委会、物业公司联合共建社区 社区是一个城市的基本单位,在我国管理体制走向“小政府,大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城市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大量的“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社区上要为政府分忧,承担行政职能;下要为百姓解愁,倾听百姓的呼声,社区地位越来越重要,所承担的工作责任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艰巨,迫切需要加强社区建设,创建和谐社会,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一.自然情况 珠东社区是皇姑区老牌资深社区,成立时间长,有效资源丰富。珠东社区毗邻繁华的北行商业街,以“关注民生,完善服务,科学发展,共创和谐”为理念。东起长江街,西至金沙江街,南起宁山中路,北至崇山中路,占地面积5.5平方米,现有居民3238户,人口9616人,现有23栋楼,包括7栋散体楼和16栋物业管理小区,物业公司有经典生活所管辖的14栋楼,名仕之都和四季菁华各一栋。全体工作人员在社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心,努力拼搏,连续2年被评为先进集体,在全国第2次经济普查中被评为沈阳市先进集体。 二.社区优势 1.办公面积大。总面积608平方米,内部装修齐全、配套设施完善,为打造星级社区、服务社区居民提供了“硬件”支持。其中三层有专为老年人准备的代养等居家养老服务,二层设有“一站式”服务大厅,低保救助、计划生育、就业服务、退休管理、民政优抚、综合治理等项目,面向社区居民进行“一站式”敞开服务。多种服务项目应运而生,良好的服务态度和精神风貌,提高了工作效率。 2.社区干部年轻有活力。平均年龄24岁,他们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发挥自身的才能和优势,为社区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3.宣传力度强。社区投入的人力物力多,建设成果显著,辽宁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和《新北方》栏目等多家媒体均到社区进行采访,市内其他社区也来参观学习,为珠东社区打造五星级社区创造了宣传基础。 4.活动丰富。社区成立以来,成立了合唱团,乐队等娱乐团体,相继开展了

资产为本社区发展模式的五个步骤

资产为本社区发展模式的五个步骤社区发展属于社会工作的范畴,1915年美国社会学家法林顿最先提出了社区发展的概念。一百年来,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社区发展”与“社区工作”两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从广义上说,社区发展等同于社区工作,它们都是社会工作的介入手法,都是一项有计划的行动或过程;从狭义上说,社区发展可作为社区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掌握科学的社区发展模式对于社区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 从国际经验来看,社区发展主要有5种模式:需求为本模式(Needs-Based Approach),即传统模式,参与性农村评估模式(PRA),可持续生计模式(SLA)以及资产为本社区发展模式(Asset-Based Community Development)。1993年美国学者John P. Kretzmann 首先提出了资产为本社区发展模式,并创建了资产为本社区发展研究所,为世界各地的社区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证指导,目前,资产为本社区发展模式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不过在实际工作中,不少社区工作者对资产为本社区发展模式还比较陌生,例如某些工作者已经选择利用资产为本模式进行社区工作,但其关注的焦点问题却是“社区需求”而不是“社区资产”,甚至会有“以需求为导向的资产为本模式”的错误提法。实质上需求导向和资产导向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在选择模式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白两种模式的区别,如表1所归纳。 表1传统模式与资产为本模式的区别 (2009). 传统(需求为本)模式与资产为本模式并没有孰好孰坏之分,需要澄清的是资产为本模式并非完全无视需求,相反它的目标包括通过建设社区自组织,培养公民意识来回应需求。我们选择资产为本模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区的需求存在多元性、重叠性和复杂性,难以

社区学校在构建工业区终身学习服务体系模式上的探究(3月11日)

社区学校在构建工业区终身学习服务体系模式上的探究 ——企业中社区教育培训服务模式的新探索 摘要:上海市莘庄工业区社区学校在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建设背景下,以实验项目为抓手,从挖掘社区教育需求资源入手,采用文献查阅、问卷调查、行动实验和个案研究等方法,通过实地抽样,收集分析资料,建设工业区社区学校网站,利用社区教育信息化网络多方合作,整合资源,搭建工业区社区教育服务平台,在学校课程管理和项目开发上运用项目管理运作模式推进社区教育,以满足园区内企事业单位员工和居民对教育培训的多元化需求。 关键词: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社区教育工业区社区学校实验项目 一、“企业中社区教育培训服务模式的新探索”项目研究背景及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1〕《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为全市人民终身学习提供了法律保障。“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终身教育工作的领导,将终身教育工作纳入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采取扶持鼓励措施,促进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企业应当按照规定,足额提取职业培训经费,并可依法在税前扣除。企业用于一线职工的培训经费所占比例,应当高于职业培训经费总额的百分之六十,并每年将经费使用情况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2〕上海市莘庄工业区是1995年成立的市级工业开发区,位于上海市的中心区域,总开发面积17.88平方公里。有上千家企事业单位落户园区,一批国际著名跨国企业已纷纷进驻,其中世界500强企业42家,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94家。莘庄工业区已形成信息产业、机电和汽车配件、生物医药、新型材料为主要产业的新兴工业区,并成为全国率先通过“质量、环境与健康安全”三认证的工业园区,未来将形成一个平板显示产业、航天科研产业、跨国公司投资中心、研发中心、分销中心集聚的都市型工业区。主要资源还有社区学校、网站、9个居委教学点和鑫泽阳光公寓教学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会、商会、招商科等政府背景。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产业、就业结构转型发展的现状,为使园区内企事业单位员工和居民得到更好的教育培训服务,上海市莘庄工业区社区学校根据区域特点,以闵行区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和莘庄工业区被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办公室 1

国内外城市社区管理的模式_经验与启示_刘见君

DOI:10.16064/https://www.360docs.net/doc/c817895049.html,34-1003/g0.2003.05.015 国内外城市社区管理的模式、经验与启示 刘见君 #中共安徽省委政策研究室,安徽合肥%&’’’!$ 摘要:本文概括介绍了国外城市社区管理的主要模式及其不同特点,分析了国内城市社区管理改革实验 的两种趋向,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创新社区管理体制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必须坚持和完善在党的领 导和政府指导下的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培育发展主体多元化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在过渡时期寻求单 位与社区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关键词:社区管理;社区组织;模式;体制创新 文献标识码:()!*中图分类号:+ 一、国外城市社区管理的不同模式及特点 世界各国的城市社区管理大都有自己的特色,现代社区管理模式的差别往往取决于政府和社区以及其他社会服务机构之间权能配置的方式。概括来说,国外城市社区管理的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 型,即自治型管理模式、行政主导型管理模式和混合型管理模式。 !"自治型管理模式 欧美、日本等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到现代大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城市社区自治组织管理体系。这些国家比较重视城市社区的科学规划,社区一般 都具有明确的地理界限,作为基层社会管理单元,社区内设有社区委员会、社区服务顾问团、社区自治 会等自治组织机构。许多城市都制订有自己的宪章或者相应的法规,对社区自治组织机构的权限作出 明确的规定,保障社区依法实行自治管理。 例如,美国的市是州政府的分治区,市政体制采用的是“议行合一”或“议行分设”的地方自治制度,城市社区没有政府基层组织或派出机构,实行高度民主自治,依靠社区自治组织来行使社区管理职能。 社区自治组织不仅享有社区发展规划与目标、社区公共事务、社区文化活动等方面的决策权与管理权, 还享有对政府的社区行政管理以及专业机构的社区服务管理的建议权、监督权。社区委员会成员由居 民民主选举产生,具有一定的任期,他们大都是志愿利用业余时间义务为社区服务。社区公共卫生和公 共环境等物业方面的管理,由社区委员会聘用的专业社区管理公司负责。而大量的、具体的社区服务内 容和项目的开展,则由非政府非赢利的社区服务组织承担和实施。社区服务组织在美国第三部门中占 有重要地位,享受美国政府的资助和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全方位、多层次的社区服务体系,给美国 居民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和保障,同时在提供充分就业、缓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 要作用。 在日本,市作为地方自治体享有法律允许范围内的自主管理权,城市社区内最小的组织单位是町,设有町内会#町自治会$,居民以户为单位加入并定期向町内会交纳会费。町内会是法定的居民自治组 织,一般由会长、会计和若干名干事组成,町内还有居民自愿参加的老人会、妇女会、消防会、中学生会、 小学生会等各种居民团体。日本町内会的成员由民主选举或平等协商产生,一般都不领取报酬在基层 町内会之上,各地还在更大的范围内选举产生町内会联合会,以至在全市成立联合自治会,作为社区和 政府联络的桥梁以及加强各社区相互联系的中心,并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