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教案(第1课时)

浮力教案(第1课时)

浮力教案(第1 课时)

第五节水的浮力(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感受浮力的存在。

2、确认水及其他液体对浸在其内部的物体都会产生浮力的作用,确认空气也有浮力。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2、学习从现象和实验中形成科学的概念,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3、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备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

2、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浮力的存在

三、教学难点:

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探究阿基米德原理及原理的应用、推导物体的浮沉条件及条件的应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弹簧秤、乒乓球,木块,水槽,水,盐水,铁块,铝块,矿

水的浮力教学设计教案

水的浮力【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第一章第五节属于“物质科学”领域。本节课主要内容为浮力的理解以及阿基米德原理的阐述。而科学课程标准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要求为理解浮力的产生和运用阿基米德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水的浮力是水的重要的性质之一在《生活中的水》这一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为接下来学习水的其他性质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1、认识浮力的存在 2、水及其他液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浮力的作用,空气中也存在浮力【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二学生。在知识基础方面在小学阶段他们对于水中物体的沉浮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缺乏一定的理性认识在能力基础方面该阶段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的能力在心理认知方面他们对于新奇事物具有非常大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喜欢探究科学现象的原理 学习目标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3.知道浮力的应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浮力的产生 2、理解气液都能产生浮力 3、掌握阿基米德原理的推导以及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过在水中压空矿泉水瓶的活动学会用实验感知科学的方法。 2、通过测量浸入水中物体的浮力的实验体会到对比的实验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浮力与排开水的关系活动感受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学会与他人合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浮力产生的学习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培养细心观察周围事物善于发现科学问题的精神。 2、对阿基米德原理进行探究和推导以及对于有关浮力知识的科学史学习了解到前人对科学的贡献从而形成努力在科学中求真理的价值观。 2、四、STS 通过对水的浮力的学习联系实际从而来解释生活中的轮船航行原理从而达到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用空矿泉水瓶的实验,以及钩码和弹簧秤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探究得到浮力的存在。 2、用气垫船的视频使学生们认识,原来空气也是有浮力的,进而推广到气体也是有浮力的。二二二二、、、、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并概括出阿基米德原理。 2、能用测力计测量浮力,能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第3节 水的浮力(第4课时)

日期周次课时 / 课题 1.3 水的浮力(第4课时) 教材解读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联系各种自然界的物理现象,通过比较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自然和生活中寻找各种有关物体浮沉方面的事例,认识到实践出真 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 重点会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会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情 本节是浙教科学八上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第3节水的浮力第3课时, 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节内容的学习是在前几节所学知 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来了解浮力 的额产生而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其中影响浮力大小 的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能为后面学习物体的浮沉,浮力的应用奠定 理论基础。而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 广泛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是中学生走向社 会的必备知识。 教学 准备 投影仪、PPT 环节师生活动占用时间 教学 过程 设计 一、引入: 物体浮沉的条件不但可以用来解释许多生活现象,而且在生产、生 活和科研上也有许多重要的应用。 二、讲述: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1、轮船 轮船漂浮在水面上

思考:1.一块钢板放在水里会下沉,但为什么用钢板制造的轮船却能够漂浮在水面上呢? 活动:1.把一块橡皮泥放在水面上,观察橡皮泥的浮沉? 橡皮泥将沉入水底 2.将橡皮泥捏成碗状,再把它放在水面上,观察橡皮泥的浮沉?橡皮泥将能浮在水面上 钢板制成的轮船,由于船体中间很大部分是空的,能够排开比自身体积大得多的水,获得更大的浮力,所以能够漂浮在水面上。 轮船船体浸入水越深,表明排开的水量越多。 吃水线(吃水线标志),通常指船舶载重线,表明船舶载货后可能的各种吃水程度。标在商船边上的。 轮船的大小常用排水量来表示,所谓排水量就是轮船装满货物时排开水的质量。 思考:2. 一艘轮船自重0.7万吨,它的排水量为1.8万吨,则它最多可运载多少货物? 思考:3. 一艘轮船从江河驶入大海后,受到的浮力如何变化?排开水的体积如何变化? 从江海驶入大海,都是处在漂浮状态,故受到的浮力都等于重力,并保持不变。 但由于海水的密度要大于江河水的密度,所以,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 g V排液可知,轮船排开水的体积将减少。 2、潜艇 潜艇是海军的主要舰种之一,它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潜入水下进行机动作战。 活动:1.如右图所示,在玻璃球内装满水,并用橡皮管把它连到针筒上。 2.用针筒将玻璃球内的水抽出,观察玻璃球的运动状况。 3.用针筒把水再次压入玻璃球内,观察玻璃球的运动状况。 你知道了潜艇在水中如何实现上浮和下沉的吗? 改变潜艇自身的重力。 潜艇原理: 当水舱充满水时:潜艇重力大于浮力潜艇下沉 水舱里的水排出:潜艇重力小于浮力潜艇上浮 水舱里留适量的水:潜艇重力等于浮力潜艇悬浮 3、密度计 1.构造:密度计是一根密封的玻璃管,玻璃管下部的玻璃泡内封装有小铅丸或水银,玻 璃管的上部标有刻 度。 2.原理:

第十章 浮力 教案(全)

第1节浮力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浮力以及浮力的方向。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体所受到的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密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和通过实验认识浮力的过程。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3.尝试应用平衡力和液体压强的相关规律去解释生活中的浮力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并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教学重点 1.浮力概念的建立。 2.“称重法”测浮力。 教学难点 1.浮力产生的原因。 2.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具准备 弹簧测力计、乒乓球、装满水的水槽、细线、石块、烧杯、水、盐水、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 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奴隶们被扔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奴隶们扔到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狄杜大惊失色,认为奴隶们受到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如图甲)由此引入浮力。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浮力 1.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 教师演示:出示一个装满水的水槽,用手将一个乒乓球压入水中,然后放手。(如图乙)现象:乒乓球从水中浮起。 提出问题:浮在水面的乒乓球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谁?力的方向如何呢? 交流、讨论后,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这个力叫作浮力。 2.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 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石块、铜块等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作用? 创设情景:将木块、泡沫塑料、石块、粉笔头投入水中,前两者漂浮,后两者下沉。 提出问题: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浮力,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浮力作用吗?怎样来验证你的想法?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学生展示方案,教师点评后,依据图示演示、讲解并记录: 空气中所受重浸没在水中时的 分析:物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各力的方向如何?这几个力的关系如何?两次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之差说明了什么? 小结:石块在水中静止不动说明石块所受的重力=石块受到的拉力大小+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所以,浮力大小=石块重力-石块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物理学中把这种测浮力大小的方法,叫作称重法。 得出结论: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F浮=G -F弹。 注意:在液体中,无论物体上浮还是下沉,形状规则还是不规则,运动还是静止,浸在哪种液体中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 3.浮力产生的原因。 提出问题:为什么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的作用? 引导提示:利用液体压强的知识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上、下表面受到压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方向如何?压力差的作用效果体现在哪里?方向又是如何呢?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由于液体的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所以浸没在液体中并静止的立方体侧面每个位置上受到的液体压力,都会有正对的侧面上同一深度处受到的压力与之抵消。这样立方体侧面所受液体的压力的合力为零。但是,上、下表面所处的深度不同,上表面受到的压力小;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大(如图所示)。于是,就产生了竖直向上的压力差。立方体在竖直方向上,受到液体竖直向上的压力差就是浮力。

八年级科学上册1_3水的浮力第3课时教学设计新版浙教版

《水的浮力》 一、教学内容: 物体的浮沉条件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浙教版教材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5节第三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力的存在、二力平衡、力的作用效果、水的密度、水的压强、浮力的存在以其阿基米德定律的基础上,对物体在液体中浮沉情况的研究,也是对前面学习有关力的知识的大集合。也为第四课时学习浮力的应用的储备知识 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简单计算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单一的学习力的知识应该具有较好的学习能力,但是将这么多的力学知识综合起来考虑应用,具有较大的难度。 四、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力和运动的关系推导出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并试着推导出密度层面的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 2.会用物体浮沉条件解释有关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会用浮力知识进行简单计算 五、设计思路 1.用演示实验“乒乓球三兄弟”在水中的三种不同状态引入,快速切入正题。 然后通过演示实验: 乒乓球在水中上浮的实验→对乒乓球在水中的受力分析→乒乓球上浮的原因 鸡蛋在水中的下浮实验→对鸡蛋在水中的受力分析→鸡蛋下沉的原因 引入悬浮的概念→悬浮的原因 总结“力”层面的物体浮沉条件

2.对演示实验“乒乓球三兄弟”的解密,总结“密度”层面的物体浮沉条件。 3.运用对演示实验“乒乓球三兄弟”的解密训练学生有关浮力计算的能力 六、课前准备 1.乒乓球三只(甲:不作任何处理。乙和丙分别有注射器注入体积不同的液体,使乙刚好能悬浮在水中,丙能沉入水底) 2.量筒三个,剪刀、烧杯2只,鸡蛋一只 七、教学过程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知识回顾1.习题: 如右图所示,图丙中浸 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 到的浮力为牛, 其方向是 .该 物体的体积为, 该物体的密度 为。量筒中的液体的密度为。 2.要求学生复述阿基米德定律,并说出阿基米德定 律的表达式, 3.强调F浮=ρ液gV排液是阿基米德定律的推导公 式,而非阿基米德定律的表达式。 1.完成习题 2.复述阿基米德定 律及其表达式 3.辨析阿基米德定 律的表达式和它的 推导公式 新题引入 1.演示“乒乓球三兄弟”教师出示三个“乒乓 球”(两个提前已用注射器注入了不同量的盐 水),设置情景,三兄弟去河里游泳,会有什么 情况发生呢?……把球放入水中,结果出现了 不同的情况, 对了,一个“沉底”,一个"潜泳",一个“仰 1.回答观察到的实 验现象:三个乒乓 球,一个下沉、一 个上浮、一个停留 在水中。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浮力教案

指导教学书 备课教师:何培旺参与教师:芦加虎李玉桂齐桃芝

指导教学书

课题:第十章浮力 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 星期()累记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过程方法目标: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猜想并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教具准备: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器、弹簧测力计、多媒体及课件 教学过程个性修改 一、互阅作业:小组内成员互批作业,并在组内评出作业优秀, 二、感情调节 播放录像。(包含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鸭子、轮船漂在水面 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等) 同学们猜想这里面可能蕴含着什么知识呢? 三、自学互帮 (一)自学提示 自学内容: 1、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2、如何设计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3、如何拓展阿基米德原理公式,V排、V物有怎样的关系? 自学方法:动手实验观察思考、讨论交流。 (三)互帮小组同学们交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与公式推导过程。 四、探究释疑 1.引入:以上节的称量法F浮=G-F引入 2.演示阿基米德原理实验:(P54图10.2-2浸没在水中石块受到浮力) (1)介绍实验器材。(2)观察的现象。 (2)分析实验:F 浮 =G-F=0.93牛-0.33牛=0.6牛 G 排=G 总 -G 桶 =0.85牛-0.25牛=0.6牛 (3)实验结论的归纳和分析:F 浮= G 排 —G 排 =ρ 液 gV 排 结论: 3.通过实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板书:F浮= G排=ρ液gV排) (1) 理解原理的内容 (2) 适用于液体和气体。 (3)从F浮=ρ液gV排可知物体受到的浮力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形状,质量等无关。 (4)讲清物体的体积V物与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的关系。 4.验证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有什么关系?实验P179图12-7:结论:F浮= G木=G排 5.例题分析(介绍分析法:从问题→已知) F浮= G排 =ρ液gV排 五、练习反馈 “武汉号”导弹驱逐舰在亚洲处于领先水平,参加

水的浮力教学设计教案

水的浮力 【教材分析】 浮力的理解以及阿基米德原理的阐述。而科学课程标准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要求为理解浮力的 水》这一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为接下来学习水的其他性质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1、认识浮力的存在 2、水及其他液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浮力的作用,空气中也存在浮力 【学情分析】 学习目标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3.知道浮力的应用【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浮力的产生 2、理解气液都能产生浮力 3、掌握阿基米德原理的推导以及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1 2 3 合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题的精神。 2、对阿基米德原理进行探究和推导以及对于有关浮力知识的 2、四、STS 而达到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用空矿泉水瓶的实验,以及钩码和弹簧秤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探究得到浮力的存在。2、用气垫船的视频使学

生们认识,原来空气也是有浮力的,进而推广到气体也是有浮力的。二二二二、、、、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并概括出阿基米德原理。2、能用测力计测量浮力,能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评价任务 感知与激疑 (一)引入新课:日常生活中常见到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等现象,同学们猜想这里面可能蕴含着什么知识呢? (二) 1 2让学生来直接 受到向上的浮力。 学习活动 让学生来直接参与该活 研究水中会下沉的物体的浮力1 数记为N1。2N2。3、比较弹簧测力计读数N1、N2的大小。研究水中会下沉的物体的浮力N1 N2 气体浮力存在的实验教师阐述课本中的实验。 体也会产生浮力。 其内的物体产生向上的浮力 活动四 写着

浮力第一课时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一节《浮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太和县郭庙中心校高原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及测量浮力; 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量生活实例了解浮力,从而引出浮力的概念; 2、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通过实验,初步探究浮力大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生活、生产中浮力的了解,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二、重点: 1、通过大量经验事实,认识浮力的存在; 2、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浮力的大小; 三、难点: 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浮力大小。 方法:实验演示、谈话、分组实验探究、归纳、对比等、 四、教具: 教师:铝块、弹簧测力计、大烧杯、水槽、乒乓球、去底饮料瓶、水等、学生(分组):烧杯、水、弹簧测力计、铝柱、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1、出示“死海不死”的故事,提问:“为什么淹不死他们?是神在保护他们吗?”通过故事导入本节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2、出示浮在水面的船和人,分析受力情况,从而导入浮力,并板书课题“10.1浮力”。

(二)新课教学 1、概念揭示:观察幻灯片“浮力的广泛应用”,师引导生概括概念,符号及单位。 2、浮力的方向:是将一段带有颜色的线将乒乓球与杯底相连接,向杯中注入水,请大家观察细线的现象,再将烧杯倾斜,再次观察细线仍被拉直。结论:浮力方向为:竖直向上。(板书) 3、板书:施力物体:液(气)体 4、浮力的产生:师问:那么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呢?也许下面这个实验会给大家以答案。 师演示:1、将乒乓球放入瓶内,向瓶里倒水,乒乓球不浮起;2、将瓶盖拧紧,乒乓球瞬间就浮起。为什么呢?接下来我们以浸没在水中的正方体为例,结合图示进一步分析一下。 得出结论:浮力是由于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即F浮力=F 向上—F向下 5、(出示幻灯片)讨论:深入水底的桥墩受到浮力吗?使物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6、师提问:乒乓球、木块放在水里会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那么会沉入水底的铁块有浮力吗?怎样才能证实,在这里老师向大家介绍一种方法:(师边演示边讲解) 测出空气中铝块的重力G; 将其浸入水中,观察并记录F; 得出:F浮=G—F(称量法) 7、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师巡视指导:学生分工协作是否合理;如何设计表格;对获取的数据如何处理;针对学生在不同的问题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 8、展示数据并归纳结论。此处展示学生的成果,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师再归纳。 师生共结本节所学内容。 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浮力第一节浮力

《浮力》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浮力及浮力产生的原因,知道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2)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实验与探究,感受浮力,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并在活动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能实事求是的记录数据根据收集的数据提出自己的见解,要善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浮力概念的建立。 2、“称重法”测浮力 教学难点 1、浮力产生的原因 2、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教学用具 教师:烧杯、水、弹簧测力计、橡皮泥、乒乓球,小气球学生:烧杯、水、弹簧测力计、橡皮泥、小石块,细线,盐水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演示:将一个乒乓球浸没在水中,放手后逐渐上浮。思考: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见到物体在水中或空气中的浮沉现象,请大家看课本的插图以及对应的文字,还能举出生产生活中物体受到浮力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 师:到底什么是浮力,浮力的大小有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这将是本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希望大家积极参与思考,大胆发言交流!(板书:认识浮力) 2、学习新知 (1)什么是浮力 师:乒乓球能够漂浮在水面上,受到浮力作用,在水中沉底的物体受浮力作用吗?请结合你的生活实践在组内谈谈你的想法。 学生交流、展示。 师: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想法呢?请在组内讨论实验方案。 学生讨论展示实验方案。 师:请按照刚才的方案进行试验探究,并将探究的结果填在探究记录单上 学生展示探究结果。 师总结:金属块浸入水中后测力计的示数减小说明它受到了一个向上的托力,可见金属块在水中受浮力。 师:能通过实验知道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吗? 学生交流回答。 板书:浮力=物重一物体浸入液体中时测力计的示数 师:这种测浮力的方法叫做“称重法”请再陈述一下“称重法”测浮力的的步骤。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第十章浮力复习 教案

第十章《浮力》复习课 【复习目标】 1、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和浮力的方向,了解浮力现象;会探究浮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2、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深 刻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并能书写其数学表达式,能应用公式F浮=G排和F浮=ρ 计算浮力问题。 液gV排 3、知道物体的浮沉状态,会用重力与浮力之间的大小关系、物体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之间的比较来判断物体的浮沉状态。 4、知道浮力的应用,能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轮船、潜水艇、热气球的工作原理;认识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5、正确选择公式进行浮力计算;会从图像中分析出和浮力有关的信息。 【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1、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2、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加强浮力知识的系统性。 难点:从众多计算浮力的一般方法中正确选择出合适的公式进行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应用浮力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弹簧测力计、铝块、细线、小石块、溢水杯、水、烧杯、盐、小桶、鸡蛋、橡皮泥、密度计、导学案 【前置准备】

【复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复习 多媒体展示图片: 提出问题:看过上面几幅图片,你知道我们本节课要复习什么内容吗?你能说出哪些有关浮力的知识吗?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回答所学过的浮力知识,从而引出复习的内容:浮力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情景,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生活;通过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分析,把各知识点涉及的内容、问题展示给学生;通过学生思考回答,把浮力知识串联起来,明确复习目标。 二、专题复习 【专题一】浮力的基础知识 (一)知识点聚焦: 1.浸在液体(气体)中的物体受到_________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浮力的方向是_________。 2.称重法测量浮力的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其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不同,这就是浮

《水的浮力》说课稿

《水的浮力》说课稿 说教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沉和浮的现象之后,指导学生学习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课文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水的浮力;第二部分指导学生研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第三部分指导学生了解水的浮力的应用。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什么是水的浮力。 (2)认识“在水中沉着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第一个实验,让学生感知水的浮力。 (2)通过第二个实验让学生知道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向上的浮力。 (3)联系实际了解水的浮力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说教学重点: 理解什么是水的浮力。 说教学难点: 理解“在水中沉着的物体也受到身上的浮力”。

说课堂设计理念: 1、科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科学知识。 2、通过实验探究引导策略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合作、交流,并让学生亲历水的浮力的科学探究过程。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说学法: 1、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通过亲身探索主动寻求真知,自主获取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1)我们曾经学过“浮和沉”一课,谁能举出三种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三种浮在水面的物体。 (2)这是一块包装用的泡沫塑料,把它放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学生回答后,演示一下。) 2.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关于物体在水中浮和沉的问题。 二.实验探究 1.实验探究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1)讲述:每组的实验桌上都有一块泡沫塑料,把泡沫塑料放入水槽中,用手向下按一按泡沫塑料,再抬一抬手,反复几次,手有什么感觉?每个同学都试一试。 (2)学生分组实验。

浮力(第一课时)

第十章第1节《浮力》课题第十章第1节浮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3.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 4.初步探究浮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大量生活事例了解浮力,从而引出浮力的概念; 2.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生活、生产中浮力的了解,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1.通过大量经验事实,认识浮力的存在; 2.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决定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运用实验和分析的方法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 方法 实验、归纳、对比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法、探究法 教具学具教师:木块、铁块、弹簧测力计、水槽、烧杯、乒乓球、饮料瓶(去底)、立方体液体压力显示装置 学生(分组):烧杯、水、酒精、浓盐水、细线、弹簧测力计、圆柱体(上标有等距离的格)、空饮料罐、水桶 教学过程 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展示教学图片 展示木筏、帆船、轮船、航空母 舰、鸭子、救生圈、热气球、飞 艇、潜水艇等图片。 提出问题 1、船为什么能在海面上航行? 2、救生圈、救生衣的作用是什 么? 3、人在死海中游泳,为什么漂 浮在海面上? 4、孔明灯为什么能升空? 5、木块在水面上漂浮,受到浮 力吗? 6、铁块在水中沉底,受到浮力 吗? 观察图片并思考 思考生活、生产中的浮 力的实例 对问题进行思考 从有趣的实际问题 中引入课题,引起学生 的研究兴趣 连续提出几个与浮力 相关问题,引起学生对 生活中浮力问题的关 注。 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 认识浮力的存在,了解 到在生活和生产中浮 力的各种应用。进而引 发浮力的概念的思考。 新课 讲授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联系实际 引出概念演示实验 木块和铁钉在水中受到浮力 提出问题 铁块在水中会沉底,铁块在水中 受浮力吗? 观察 观察木块在水中受到浮 力,漂浮在水面上。 思考问题 通过实验得出:铁块在 水中受到水对铁块向上 的托力。 引导学生认识到物体 在浮力的作用下可以 漂浮在水面上 引起学生思考,培养迁 移能力。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一节 浮力》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十章第一节 《浮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1.什么是浮力 2.浮力产生的原因 3.影响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什么是浮力、浮力产生的原因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能够根据条件比较浮力的大小。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2)渗透物理学方法教育,在充分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出物理规律,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三、重难点 重点:浮力的概念、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四、教学准备

乒乓球、金属块、弹簧测力计、水、塑料瓶、酒精、细绳、玻璃小瓶、体积相同的铝块和铜块、烧杯、水、水槽;自制课件;安排学生准备学习用具;探究活动记录表。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教学、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六、教学突破 积极创设条件,提供比较好的背景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通过演示实验、体验,让学生亲身实验探究;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七、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多媒体展示与浮力有关的几幅图片,学生利用浮力知识 取出落入杯中的乒乓球,引出本节课题《浮力》 2.通过小实验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浮力,并引出浮力的定义等有 关内容 (二)合作学习 浮力 1.动手动脑 让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呢?鼓励学生提出猜 想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教师提出具体要求:①利用所 给器材,可以参照教材50页给出的实验步骤,也可以自主

浙江省绍兴县杨汛桥镇中学八级科学上册《水的浮力(第三课时)》教案 浙教版

课题 水的浮力(第三课 时)课型 新课 主备人审核人备课日期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1.能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2.能用力和运动的关系推导出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条件。会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能用力和运动的关系推导出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条件。 教学难点:会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新课 提问:既然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为什么物体有的上浮、有的下沉、有的还可停留在液体中的任何地方? (二)科学探究 一、物体的浮沉 演示:提示同学观察物体在水中运动情况。 把铁块浸没在水中,放手后铁块下沉。 把木块浸没在水中,放手后木块上浮。 把装有少量水并用胶盖盖严的小瓶(可用装青霉素的小药瓶,用注射器仔细调整瓶内水量或调整装入的细砂,直至可悬浮在水中为止)浸没在水中,放手后小瓶可悬浮在水中。 学生讨论:浸没在水中下沉的铁块、上浮的木块、悬浮的小瓶各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大小关系如何?说明力的方向。 教师结合实验,边讲边画出浸没在水中下沉的铁块、上浮的木块和悬浮的小瓶受力分析示意图,总结出浮沉条件。 让学生观察实验:浸没在水中的木块放手后上浮,最后浮出水面,漂在水面不动。教师指出,木块漂在水面上时,只有一部分浸入水中,叫做漂浮。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关系如何?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物体的浮沉条件并板书:

板书:“3.物体的浮沉 (4)漂浮:F浮=G——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教师说明: (1)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 (2)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不动。但漂浮是物体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在判别物体的沉浮时,常常需要利用以下隐含条件: 若实心物体密度ρ物,液体密度为ρ液。 (1) 。 ,物体将在液体中下沉 时, 当 液 物 F G> >ρ ρ 物体静止时必浸没于 液体底部。 (2) 。 ,物体将悬浮在液体中 = 时, = 当 液 物 F G ρ ρ (3) 。 ,物体将在液体中上浮 时, 当 液 物 F G< <ρ ρ 物体静止时必漂浮于 液面。 二、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1、密度计 把密度计分别放入水中和盐水中 T:为什么将密度计放入不同的液体中,液面所对的位置会不同? S:因为不同的液体密度不同。 注意:密度计的下端装有铅丸或水银;密度计上所标的数值是纯数,这个纯数代表被测液体的密度与水的密度的比值。(下大上小,刻度不均匀)原理:密度计悬浮在水面上。F=G。 2、关于轮船 T:捏成一团的橡皮泥会沉入水底,而做成空心的橡皮泥却为什么会漂浮

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三节水的浮力第一课时(学生版)

第3节水的浮力 第1课时阿基米德原理 A聚焦教材课前预习) 1.浮力的定义:浸在液体(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__ __叫浮力。 2.浮力方向:__ __,施力物体:__ _。 3.称重法测浮力: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G,把该物体浸入水中,读出测力计的示数F′,则物体所受到的浮力为F=G-F′ 4.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浮=G排=ρ液gV排,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只与液体的__ __和物体__ __有关,而与物体的__ __等均无关。 (3)适用条件:__ __。 B练就好基础基础达标) 5.一个盛有盐水的容器中悬浮着一个鸡蛋,容器放在斜面上,如图1-3-1所示。图上画出了几个力的方向,你认为鸡蛋所受浮力的方向应是() A.F1B.F2C.F3D.F4 图1-3-1 图1-3-2 6.如图1-3-2所示容器中,底部和侧壁分别有木塞a和b,且a和b在水中的体积相等,则() A.a受到的浮力大 B.a和b受到的浮力相等 C.只有a塞受到的浮力为零 D.a和b塞受到的浮力均为零 7.两物体分别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将它们同时浸没在水中,两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值相同,则两物体一定具有相同的() A.密度B.体积C.质量D.重力 8.将重为6 N的物体浸没在水中,它排开水的重是5 N,则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B) A.6 N B.5 N C.1 N D.11 N 9.下列四个情景中,受到的浮力增大的物体是() A.从深水处走向海岸沙滩的游泳者 B.从长江驶入大海的轮船 C.海面下正在下沉的潜水艇 D.在码头装载货物的轮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一节《浮力》(课程教学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章第一节 《浮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二、具体教学任务分析

学习目标阐明一、物理观念: 1.认识浮力的概念、方向、大小; 2.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3.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二、科学思维: 1.通过观察以及动手做实验,体会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2.大胆猜想浮力产生的原因,并严谨科学地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三、科学探究: 1.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浮力的影响因素; 2.运用上一章学习过的压强的知识,推导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 1.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策略制定 课堂中拟 使用的教 学方法 1.讲授法 2.讨论法 3.实验法 4.演示法 拟选用的 教学媒体 及教学资 源 1.教材 2.多媒体课件 3.教材参考书 4.网上资料 三、本节课知识梳理及教学流程 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或思维导图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图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1环节具体任务新课导入预计时间3分钟教学目标教师的课堂活动设计:学生课堂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引起他们的思考【引语】相传2000年前,罗马帝国 的远征军来到了死海附近,击溃了这 里的土著人,并抓获了一群俘虏,统 帅命令士兵把俘虏们投进死海。奇怪 的是,这些俘虏竟然没有沉下去,而 是个个都浮在水面之上,统帅以为这 是神灵在保佑他们,就把俘虏释放 了。 【提问】俘虏们为什么淹不死呢? 学生回答后… 【小结】俘虏们可以浮在海面上是由 于受到浮力的作用。 【板书】§10.1浮力 带着浓厚的兴趣听故事,听 完后认真思考并回答老师 提出的问题 通过讲解故事, 吸引学生的注 意力,引起学生 的思考,激发他 们的学习兴趣, 为后面内容讲 解打下基础。 小结与过渡: 俘虏们可以浮在海面上是由于受到浮力的作用,在我们的生活中,船可以浮在水面上,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金鱼可以轻盈地在水下游动等等都是一些有关浮力的问题,那么从本节起,我们开始学习新的一章《浮力》。 第2环节具体任务浮力的概念与方向预计时间5分钟 教学目标教师的课堂活动设计:学生课堂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木块放手 后,木块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 面上静止不动。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思 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进行受力分析,思考问 题。 演示实验中出 现的现象,引起 学生的思考,激 发他们的学习 兴趣,为后面内 容讲解打下基 础。

最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水的浮力》说课教案

最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水的浮力》说课教案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水的浮力》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以及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对本节课做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初中科学八年级上第1章第 5 节内容,是继水的压强、水的密度之后学生学习的又一个与物理学有关的基本概念。本节课既是对前面压强与密度知识的生化和具体化,同时它又为后面学习力学埋下了伏笔,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从实验入手,引导学生 学习浮力的概念。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育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 (2)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2)同时通过介绍科学家的贡献,鼓励学生树立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4.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1)由于人们掌握了浮力的知识,从而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制定为: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则为: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二:说学情 当然,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需要考虑学生的情况,下面我来分析一下学情。 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经了通过预习,明白浮力的基本概念,对常见的船漂浮在水面、皮球浮在水面、水受到向上的力的现象也较为熟悉。在能力方面,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但实验、观察、描述、区别、判断总结能力还较为缺乏,另外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容易产生焦躁厌学情绪,控制力还较弱,针对以上情况,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热爱科学,在课堂上应加于适当的教法和学法指导。 三: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猜想、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得出规律”。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铁块会沉在水中,而铁船却能浮在水面上,同样由铁制成的潜水艇就能潜入水下航行。有些人游泳会淹死,而死海里,人们却能悠闲地躺在水面上看报。水为什么会有这样截然不同的现象呢? 生:有浮力的作用,死海的浮力更大。 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怎样?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研究一下: 水的浮力是水对浸入其内的物体向上托的力。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11课时1-5水的浮力(三)

第11课时1.5 水的浮力(三)——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学习目标 1.能用物体浮沉条件解释、解决实际问题。 2.理解密度计的原理,会用密度计测液体的密度。 3.加强对浮力知识的有关计算。 课堂学习设计 [课前练习] 1.简述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物体的浮沉情况。 [答] 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来说: (1)当F浮>G物,物体就上浮,最后处于漂浮状态; (2)当F浮=G物,物体悬浮在液体中; (3)当F浮ρ物,上浮后漂浮; (2)当ρ液=ρ物,物体悬浮; (3)当ρ液<ρ物,物体将下沉。 2.浸没在液体中的某一物体,如果它所处的深度增加,则它受到液体的 ( A ) A.压强增加,浮力不变 B.压强增加,浮力增加 C. 压强不变,浮力增加 D.压强不变,浮力不变 3.如图l一28所示,A、B是体积相同的木块和铁块,当同时将它们的绳子剪断后,在木块上浮未露出水面和铁块下沉未到底部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D ) A.木块所受的浮力增大,铁块所受的浮力减小 B.木块所受的浮力减小,铁块所受的浮力增大 C. 木块所受的浮力增大,铁块所受的浮力不变 D.木块所受的浮力不变,铁块所受的浮力也不变 4.甲、乙两只小球的质量、体积都相同,把它们分别浸在A、B两种不同的液体中,静止状态如图1—29所示。若它们受到的浮力是F甲与F乙,两种液体的密度为ρA与ρB,则( C ) A.F甲>F乙,ρA>ρB B.F甲ρB D.F甲=F乙,ρA<ρB

[科学探究] 一、实验 将一块橡皮泥放在水面上,可观察到橡皮泥下沉到容器底部。将橡皮泥捏成碗状再放在水面上,又可观察到橡皮泥将漂浮在水面上。 1.轮船:用钢铁制成空心即可。 其大小通常用排水量表示。排水量是轮船装满货物后排开水的质量,即为轮船满载时受到水的浮力,排水量可用吃水线来表示。 2.潜水艇。 潜水艇的浮沉原理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 现的。需下沉时,水舱内充水,到G>F浮;当G=F浮时,能停在任何位置(悬浮);需上浮时,用压缩空气将水排出,到Gρ水,石块投入水中后要下沉,即F浮石F浮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1=ρ水gV排1,F浮2=ρ水gV排2,因此V排1>V排2,即水面要下降一些。 [答] C [例3] 用同一支密度计测甲、乙、丙三种液体的密度,如图1—3l所示,则甲、乙、

八年级科学上册1_3水的浮力教案新版浙教版

课题:1.3水的浮力 教学目标:1、确认水及其他的液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浮力的作用,确认空气也有浮力。 2、能通过实验方法,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并概括出阿基米德原理。 3、能用测力计测量浮力,能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4、能用力和运动的关系推导出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条件,并会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1、物理知识得出的公式比较多,一多学生就感觉摸不到头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公式代表的字母含义要一直强调,先中文再字母的方式。在得出阿基米德定理的时候,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进行渗透。 2、对物体在水中的状态,漂浮,悬浮,下沉等字的规范表达要强调。实验比较多,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思考非常重要,如实验的目的,为什么要这样做等等。 3、密度计的原理应该让学生自己摸索出来,这样对前面的知识也是种巩固。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浮力的存在和测量 1、液体的浮力。 船能浮在水面上,但有时候确会沉入大海呢?有些人游泳会淹死,而有些人确可以在死海上看书呢?(除了游泳的技巧) 答:有浮力的作用,死海的浮力更大。 【实验】P19,水的浮力是水对浸入其内的物体向上托的力。 得出:※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实验】p20,图1-43,先用手托一下悬挂在空气中的物块,使测力计的读数变小。(物块受到手对它向上的托力);将物块浸没在水下,测力计的读数也变小。(水对物块有一个向上托的力) 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浮力,得出:※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也受到向上的浮力。F浮=F-F ‘。(条件:物体在水中会下沉) 推广:所有的液体都会对浸入其内的物体产生一个向上的浮力。 2、气体的浮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