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的图文资料

解放战争时期的图文资料
解放战争时期的图文资料

解放战争时期的图文资料

解放战争,又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于一九四五年八月至一九四九年九月进行的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的战争。这一时期,国民党军队被消灭了六百二十五万余人,国民党各级反动政权被消灭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被彻底推翻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解放南京

基本信息

解放战争

日期:1946年6月-1949年6月

地点:中国

结果: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10月1日在中国大陆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由中国国民党领导的中华民国政府撤退到台湾自那以来,台湾海峡一直处于对抗状态。

参加者

国民党:中国国民革命军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蒋介石、李宗仁、唐、顾、张、廖耀祥、胡宗南、杜、白崇禧等

共产党:毛泽东、朱000(1948年6月)1,490,000(1949年6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7月1日,XXXX) 2,800,000(1948年6月)4,000,000(1949年6月)

历史背景

4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后,全国人民渴望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医治创伤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三个口号,表示愿意在建国问题上继续同国民党合作。它派毛泽东和周恩来到重庆与蒋介石举行会谈,并签署了《会谈纪要》,又称“双十协议”。为了应对已经发生的武装冲突,签署了停战协定,全国各政党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达成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决议,并为战后建设和平作出了积极努力。但是,国民党统治集团在谈和平的时候,以“投降”的名义,派军队夺取东北民主联军的战略要地辽西,侵占第八、新四军从日军手中夺回的解放区,镇压进步民主力量,坚持专政,准备内战。美国在调解国共冲突的同时,向国民党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希望通过国民党把中国变成其唯一的殖民地。到1946年6月26日,从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开始,终于爆发了全国内战。起初,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处于自卫的地位,所以称之为自卫战争。后来,随着战争的发展,它被改名为解放战争。

199解放战争的第一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防御阶段。战争开始时,国民党军队有430万人,人民解放军,包括地方部队在内,三月份只有1万人。国民党军队把全面进攻改为大规模进攻,即集中兵力于陕甘宁和山东解放区。虽然占领了延安一段时间,但没有达到目的,

损失惨重。

解放战争第二年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向战略进攻。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行南渡黄河,8月挺进大别山。随后,陈赓和谢富治于8月率领另一支晋冀鲁豫野战军向豫西挺进。9月,陈毅和苏羽率领华东野战军主力向豫皖苏边区挺进。这三支军队在江淮和汉江之间的地区进行了战略部署,形成了一个“产品”编队。他们互相配合,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开辟了中原广大的解放区,威胁着国民党军队的后方和中部。结合解放区内部的反攻,国民党军队由进攻转向防御,逐渐陷入被动地位。

解放战争在解放战争的第三年,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军进行了一场战略决战济南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接着,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金三大战役相继组织起来,歼灭了东北、华北、华东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主力,解放了东北、华北、长江以北广大地区。人民解放军的总人数达到400万,而国民党军队的总人数下降到大约XXXX。1949年4月渡江战役和占领南京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于6月开始从战略上追击国民党军队,秋风扫落叶。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中国人民解放

军在全国范围内行进。到1950年6月,留在东、中、西南、西北战场的国民党军队全部被消灭,只有少数逃到台湾。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到目前为止,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完成了解放大陆和近海岛屿的任务,解放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

199战争胜利后,从1946年到195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推翻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这是一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最后胜利的战争。也被称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解放战争

争取和平与民主,准备应付蒋介石集团发动的全面内战(1945年9月至1946年6月)抗日战争结束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坚持其专政政策、内战政策和卖国政策,企图消灭国民党废除解放区,独占抗战胜利果实,继续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然而,蒋介石的独裁和内战政策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对。与此同时,他花了一些时间为全面内战做准备。因此,他不得不采取和平立场,采取假和平、真战争的反革命两手战略。一方面,他邀请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企图压迫中国共产党交出军队,割让解放区。在加快全面内战部署的同时,他们以接受日伪投降为名,动员大批军队向华

东、华北和东北地区夺取战略要地,对解放区进行武装进攻。

中国共产党考虑了国内外对和平的呼声。同时,也考虑到蒋介石在国内外舆论的压力下,可以通过和平谈判有条件地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从而开创两党合作与和平发展的新局面。因此,中共中央决定与国民党举行和谈。1945年8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了《时局宣言》,提出了建设和平、民主、团结的新中国的主张。28日,、、王若飞等人从延安来到重庆,与国民党政府就国内和平问题进行谈判。10月10日,双方代表签署了《会谈纪要》(即《双十协议》);1946年1月10日,达成了停止军事冲突的协议,并发布了停战令。同一天;由所有政党代表和知名社会人士组成的政治协商会议开幕。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斗争,会议通过了关于和平建国纲领的五项决议。

解放南京

在努力实现中国和平与民主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对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阴谋保持高度警惕,领导解放区的军民做好了充分的战斗准备。根据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形势,中共中央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实施了军事战略转型的决策。决定从广东、浙江、苏南、皖南、皖中、湖南、湖北、豫西等省撤军,坚持抗日游击战争。同时,关内解放区的十一万多军队和二万多干部将转移到东北,东北解放区将与东北人民自卫军(改编自东北抗日联军)一起开辟在主要战略地

区的部队将进行重组,并组建野战军。东北军组建了东北人民自治军(后改名为东北民主联军);新四军和八路军在山东组成山东军区(新四军和陆军)、山东野战军、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晋冀鲁豫军区和晋察冀军区的主力组成了晋冀鲁豫野战军和晋察冀野战军;中原军区、晋绥军区和陕甘宁晋绥联防主力,分别为

,组成若干野战军纵队或野战军旅到1946年6月,全军已形成27个野战军纵队(包括相当于纵队的师)、6个野战军旅和14个炮兵团,野战军总数超过60万人。此外,还有60多万当地士兵和民兵。2XXXX 年5月4日《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发布后,土地改革逐步展开。耕者有其田,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增强了解放区支援战争的力量。

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重庆谈判前后,蒋介石集团在美国的帮助下,以接受日伪投降为借口,先后调动80多万兵力进攻解放区,重点是开辟津浦、平汉、桐浦、平绥四条铁路停战令发布后,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新成立的东北解放区,同时侵占关内解放区。解放区的军民坚决反击国民党军队的进攻。晋冀鲁豫军区的部队打了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杀伤国民党军

队六万余人,并以第十一战区副司令、新第八军司令高树勋为首的近万人参加了邯郸起义。东北民主联军举行保卫四平战役其他解放区的军队也对入侵的敌人作出了强烈的反应。这些战役延缓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配合了和谈,取得了用现代装备以运动战消灭国民党军队的初步经验。

人民解放军开展内部作战,粉碎国民党的战略进攻(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战争准备就绪后,蒋介石公开撕毁停战协定,于1946年6月26日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然后将战争扩大到其他解放区。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奋起自卫,解放战争全面展开。

论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89731502.html, 论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黄一波 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4年第02期 摘要: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在和平谈判的掩盖下向解放区进攻,中国 人民陷入内战危机。中国共产党积极领导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围绕着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和建立新中国的中心任务而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保障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而且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思想政治教育 一、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民党蒋介石政府执意维持独裁统治,因此党为了使领导下的解放区做好内战的思想准备,对全国人民进行了一场关于中国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宣传教育。国民党反动派坚持内战、独裁、卖国的在政策,终将中国引向黑暗,而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大众要建立一个和平、民主、独立的新中国,要把中国引向光明从而使党内和全国人民坚定了认识,为将来的解放战争做了良好的思想准备。 内战爆发之前,中国共产党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本质,动员可利用力量准备战争。在解放战争期间,一方面巩固胜利果实,加强解放区内部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针对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争取,做了大量思想政治工作。在这些工作之中,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1.党内思想政治教育 战争爆发之前,党内部分人对国民党抱有不切实际的和平幻想,没有认识到蒋介石的反动本质。这种情况在党内也有反映。毛泽东针对这种麻痹思想的存在,作了题为“抗战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的讲话。讲话指出了蒋介石的内战方针,通过科学分析揭露蒋介石的反动本质,剔除党内外的和平幻想。 为了巩固和发展解放区,做好自卫战争的准备,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为了配合土地改革运动,针对广大党员进行了多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明确思想立场,做好自卫战争的思想准备,号召和鼓励广大党员深入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土地改革运动当中。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既从思想上正确认识自卫战争,也密切了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联系。

解放战争的几个著名的战役

解放战争的几个著名的战役 几大著名的战役(已有影视上映) 一、孟良固战役 50多年前,在沂蒙大地一个不起眼的山头上,打响了一场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惊心动魄的战役——孟良固战役。这次在我军战争史上歼敌并不算多的战役之所以引起世人的关注,是因为它在当时整个中国战局的棋盘上起了关键作用。 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并没有使苦难的中国人民走出黑暗的尽头,早有准备的蒋介石又把枪口对准了自己的同胞。 内战一开始,陈毅、粟裕和张灵甫就成为一对难解的冤家,在全套美式装备、兵力古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下,我军作战多次失利,得意的蒋介石和张灵甫盘算着在山东临沂决战,为此他们将国民党五大主力中的3个军共45万兵力集中于此,而当时我军兵力只有27万。 当时摆在陈毅、粟裕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是与气势汹汹的蒋军决战,这是蒋介石和张灵甫梦寐以求的;二是让蒋军“集团滚动”过来,我们北渡黄河,卷着铺盖离开山东,这又正中蒋介石和张灵甫的下怀。此时的陈毅、粟裕陷入了两

难的境地。 战争本是军人的角斗场,但发生在沂蒙山区的这场征战,普通百姓却和子弟兵一同登上了战争舞台,他们手无寸铁,他们走上战场拿出的武器是他们几世几代用过的独轮车,是他们房前屋后的树木砍伐后做成的担架。 深明大义的沂蒙人民把维系军队战斗力的上百万斤的粮食放在成千辆的独轮车上,在上万人的肩膀上紧随我军南征北战。 二、济南战役 在解放战争史中,标志国共双方大决战的三大战役,在观众中已是家喻户晓。然而揭开三大战役序幕的一场攻城血战,却并不为人们所熟知,它就是五十多年前发生在齐鲁大地的济南战役。 1948年的济南,曾经是国共双方共同关注的焦点。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影响,使它成为毛泽东和蒋介石都势在必夺的重要城市。为此双方尽遣名将出马,作为守方的蒋介石派出在抗战中战功赫赫的“黄埔三期第一将”——王耀武;而作为攻方的毛泽东则派出有“军中第一将”美称的粟裕和那位颇有传奇色彩的许世友。 决定攻守双方命运的决战,不知为何选在了八月十五中秋月圆之夜拉开了帷幕。双方军人各自为自己的命运殊死搏

解放战争试题及答案

【单元过关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 1945年8月,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的阶段过去了,新的情况任务是国内斗争。”你认为此斗争主要集中在() A. 国共两党内部的派系斗争 B. 内战与和平之争 C. 建立什么样的国家之争 D. 是否争取外援之争 2.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A.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D.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3. 国民党民主派柳亚子先生赋诗称颂毛泽东赴的某一行动是“霖雨苍生”、“弥天大勇”。毛泽东的这一行动是去() A. 秋收起义 B. 井冈山会师 C. 长征 D. 重庆谈判 4.毛泽东在一次出行前,指示党内:“绝对不要依靠谈判,绝对不要希望国民党发善心,它是不会发善心的。”你知道毛泽东这次出行的目的地是() A.上海B.广州C.重庆D.西安 5.“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切悬盼之至。蒋中正,八月十四日。”其中的“先生”是指() A.蒋介石B.毛泽东C.周恩来D.王若飞 6. 抗战胜利后共产党同国民党进行的重庆谈判是一场政治斗争。下面对这场斗争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 国民党进行谈判是政治欺骗 B. 中国人民希望谈判成功 C. 共产党不应该同骗子谈判 D. 谈判有一定成果 7.对于重庆谈判,有人说成功了,有人说失败了。下列哪一史实说明重庆谈判的失败() A.签订《双十协定》B.在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C.全面内战的爆发D.对解放区发起重点进攻 8. 国民党《中央日报》总编陶希圣,对他的编辑们说:“我们明知共产党不会来渝谈判,我们要假戏真做,制造空气。”这说明国民党() A. 内战是真,和谈是假 B. 企图以军事优势争取谈判优势 C. 根本不把中共放在眼里 D. 军队纪律败坏,根本不服从调遣 9.在历史课本剧晚会上,《西安和平谈判》《重庆谈判》两块节目中。你会看哪一人物都曾出场()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高考真题演练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高考真题演练 河北省泊头市交河中学罗进美 [命题趋向] 本单元包括1945年到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结,高考中有较多的大跨度题目最后落点都不能落在这里。本单元美国对华政策可和列强侵华史、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政策结合命题。国民党的内外政策可和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时期有关内容结合命题。共产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总路线可和前后不同时期党的土地政策相结合命题。 [应对策略] 1.按照争取和平民主(1945年8月-1946年6月)、战略防御(1946年6月-1947年6月)、战略反攻(1947年7月-1948年8月)、战略决战(1948年8月-1949年1月)和胜利进军(1949年1月-1949年10月)五个阶段来掌握这一时期历史,并注意时间和空间的结合。五个阶段以战略反攻为重大转折点。这之前,解放军是在内线作战;之后,转为外线作战,开始结束蒋家王朝在中国统治的过程。 2.理清贯穿五个阶段的两条基本线索,即国民党假和平及发动内战失败的过程,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进行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过程。如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进攻中原等解放区召开伪国大,制定伪宪法重点进攻陕北、山东解放区;共产党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组织、领导反蒋第二条战线。在战略反攻阶段,国民党实行独裁统治镇压民主运动,经济恶化,民主党派同蒋介石集团决裂,军事上陷于防守;共产党挺进中原,开始战略反攻,开展解放区土地改革,领导国统区民主运动。 3.抓住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国民大会”,反蒋第二条战线,北平谈判等关键点,掌握国共两党的政治斗争及其结果。从背景、目的、内容等方面比较重庆谈判与北平谈判。 4.归纳、整理人民解放军在战争不同阶段战略方针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防御阶段,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作战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反攻阶段,以外线作战为主,以中原地区为突破口展开全国反攻。决战阶段实行战略决战,将敌人主力歼灭于长江以北地区。渡江战役后,追歼残敌,解放全国。战略方针的变化,主要根椐敌我力量对比等因素进行分析。 5.了解、掌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工作重心发生的两次转移与标志。第一次由城市转向农村,标志是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

新闻史真题整理

新闻史部分 华科 2001年 一、填空题 1、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报纸原件是< > 2、1827年创刊与广州的< >是中国大陆的第一家英文现代报纸 3、1920年,周恩来赴法国勤工俭学,行前被天津《》聘为特约记者 4、国务院批准,从2000年起,将每年的11月8日确定为记者节,是因为___成立于1937 年11月8日 5、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机关刊物《共产主义杂志》1847年9月在伦敦试刊出版。试刊封面上 印有_____ 二、简答题 1、《申报》的创刊出版在中国新闻史上有什么意义? 2、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报刊业务改革的成就主要有哪些? 3、分析反“客里空”运动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4、为什么说《新莱茵报》是“革命的无产阶级最好的机关报”? 三、论述题(任选一,观点明确,层次清楚,联系实际,有一定深度,1000字左右) 1、评析中国国人创办的第一批近代报刊的遭遇 2、分析世界通讯社产生的社会背景 2002史论 一、填空题 1、宋代,“小报”的编印者为了扩大信息来源,聘请了业余与专业的采访人员,称之为__ 2、1897年11月24日,《字林沪报》创办附张__,开我国报纸附刊之先声 3、1900年,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第一张报纸《中国日报》是孙中山亲自筹办的,其 社长兼总编辑是__ 4、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1922年9月13日创刊于上海,第一 任主编是__ 5、1946年2月,华中新闻专科学校在江苏淮阴成立,这是解放区第一个专门的新闻学校, 由___任校长 二、简答题 1、梁启超前期与中期报刊思想有哪些不同? 2、简述启蒙报刊时期陈独秀民主、科学的办报态度及其在当时的意义。 3、简述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新闻整风改革的经过。 4、简述“韬奋精神”的主要内容。 三、论述题 1、评述20世纪20年代我国私营企业性报纸的大发展。 2、试论我国近代新闻史上“报刊政论时代”的成因、特点及其对我国新闻业的影响。 2003年史论 新闻史部分 一、名词解释 1、报房 2、《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3、时务文体 4、反客里空运动 5、《泰晤士报》 二、简答题

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1.七届二中全会(1949,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1)内容:①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②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③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④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提出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北平) 内容:①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②会议通过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 (五)新中国成立后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 内容: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选举国家主席,任命国务院总理。 2.“八大”(1956) (1)内容:①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③在经济建设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政治建设上,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在执政党建设上,强调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④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1)内容:①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②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③做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④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2)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4.“十二大”(1982):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 ②制定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 5.“十三大”(1987):①突出贡献: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②大会制定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③大会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十四大”(1992):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②大会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解放战争简介

解放战争简介 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 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根据全国人民和平建国的迫切愿望,同国民党统治集团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努力避免内战,实现国内和平,并试图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中国的社会改革。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1946年1月10日签订了《停战协定》。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却在虚假地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的同时,积极进行内战的准备。1946年6月底,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悍然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英勇地进行自卫,开始了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从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处于战略防御阶段。战争主要在解放区进行。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治方针,以及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的军事方针。人民解放军在这些正确方针的指导下,前8个月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后4个月努力打破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爱国运动也逐步高涨,形成了反对蒋介石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使蒋介石处于全国人民的包围之中。 从1947年7月起,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敌,迅速改变了敌我力量的对比。与此同时,在解放区彻底实行了土地改革,开展了整党和新式整军运动。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歼灭了国民党军主力,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决定了党对取得全国胜利以及在全国胜利以后的基本政策,批准了毛泽东主席关于以八项条件作为与南京

2017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分析历史史实的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等形式,认真分析观察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形势示意图,直观认识战役的简要过程,分析得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归纳综合得出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知在中共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使学生确立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 【教学重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 分析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出示《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学生齐读: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后写的,渡江战役是怎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如何解放的?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来解决这些问题。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2.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3.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后,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进攻,迫使国民党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 2.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新闻史题库

中国新闻传播史题库(五遍复习的总结)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倚马可待” 2、“进奏院状” 3、开元杂报 4、“敦煌进奏院状” 5、“邸报” 6、“定本”制度 7、“小报” 8、提塘报房 9、《万利邸钞》 10、《天变邸钞》 11、《急选报》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一、名解 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2、《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3、《蜜蜂华报》 4、《香港钞报》 5、《德臣报》 6、《孖剌报》 7、《六合丛谈》 8、《万国公报》 9、《申报》 二、简答 1、中国近代报刊诞生的背景? 2、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有哪些? 三、论述 试述在华外报及其历史作用。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在维新运动中报业的大发展一、名解

1、王韬 2、《循环日报》 3、《万国公报》&《中外纪闻》 4、《国闻报》 5、“报章文体”&“新民文体”&“时务文体” 6、《金山日新录》 二、问答 1、王韬有哪些新闻思想? 2、维新派的第一份报刊是什么?它的创办有何意义? 3、《国闻报》的宣传特色? 4、戊戌变法期间的新闻立法活动有何意义? 三、论述 1、试述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及其对中国报业的贡献。 2、试述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出现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3、试述清末新闻立法活动及其意义。 4、评述梁启超及《时务报》。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一、名解 1、《中国时报》 2、郑贯公 3、《开智录》 4、《民报》 5、《清议报》 6、“苏报案” 7、《苏报》 8、《大公报》 9、“竖三民” 10、于右任 11、《时报》

二、问答 1、《中国日报》的创刊有何意义?她早期宣传的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2、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特点是什么? 3、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维新派新闻思想的异同是什么? 4、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有哪些? 三。、论述 1、试述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活动的兴起和发展。 2、评述郑贯公及其报刊活动。 3、试述《民报》与《新民丛报》论战的经过、内容、结果及意义。 4、试述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及其内容、特点、意义。 5、试述“苏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 6、试述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形成、发展、特点。 7、简述于右任的报刊活动。 8、试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及其与维新派新闻思想的异同。 9、试述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后新闻业务的发展。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一、名解 1、黄远生 2、邵飘萍 3、胡政之 4、《中华民国暂行报律》

高中历史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25课 人民解放战争教案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教案 课程标准:1.了解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2.认识全面内战的爆发。3.了解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4.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课标解读:1.从“史实论证”角度分析解放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及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2.从“家国情怀”角度分析影响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1945年8月~10月) (1)原因: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 (2)结果: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 2.政协会议: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 1.爆发原因 2.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3.进程 (1)全面进攻 ①时间:1946年6月~1947年3月。 ②方针:针对国民党在军队数量、军事装备、后备资源及外来援助都明显超过中国共产党的形势下,中共确立了自力更生,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的方针。 ③成果:1946年7月~10月,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正规军32个旅,连同非正规

军在内,共约30万人,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2)重点进攻 ①时间:1947年3月~1947年6月。 ②方针: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③成果: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1.经济崩溃 (1)原因:滥发纸币、通货膨胀、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 (2)影响 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向萎缩。 ②国民党在人民中的信誉一落千丈。 2.政治孤立 (1)1946年11~12月,在内战声中,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同盟坚决反对,拒绝出席。 (2)会议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不过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介石独裁的装饰品,进一步暴露了国民党当局坚持独裁和内战的真面目。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内容:1947年夏,制定了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的《中国土地法大纲》。 (2)意义: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 2.过程

解放战争时期有哪些著名英雄人物

解放战争时期有哪些著名英雄人物? 刘胡兰刘胡兰山西省文水县人。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和六位老乡一起,在文水县的云周西村,被国民党阎锡山部残杀。那天,阎军突然包围了云周西村,刘胡兰被捕。她在敌人的威胁面前,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他说: “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阎军没有办法,将同时被捕的六个农民当场铡死。但她毫不畏惧,从容地躺在铡刀下,并大声痛斥敌人说:“死有什么可怕!”“我再活十七岁还是这个样子!”说完从容就义。事后, 毛主席为刘胡兰题写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赞扬刘胡兰光辉的一1947年2月2日,即刘胡兰烈士遇难二十一天后,我晋中解放军独二旅和独四旅的战士们,经过六分钟战斗,全歼了守敌,收复了文水县城,俘虏阎锡山军一千五百名,阎军七十二师政治部副主任兼县长唐剑秋也被我活捉。 董存瑞董存瑞(1929一1948),河北怀来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5月26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为扫除部队前进的最后障碍,他担任爆破敌人一座桥上碉堡的任务。当他冲到桥下时,发现没有安放炸药包的位置,眼看部队总攻时刻已到,他毅然托起炸药包顶在桥身,猛拉雷管,炸毁碉堡,完成任务,壮烈牺牲。

部队党委授予他“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称号。 郅顺义郅顺义,原热河丰宁县人。1948年春,部队攻打隆化时,他和董存瑞并肩战斗,董存瑞舍身炸毁大桥后,郅函义高喊“给董存瑞报仇!”的口号,用董存瑞留给他的炸药包,轰坍了敌人最后一个碉堡,炸开了围墙,为部队打开了胜利的通道。隆化战斗结束后,郅顺义怀着给董存瑞报仇的决心,参加了昌黎、上庄蛇等一连串战斗,先后立大功四次,在他胸前挂着一枚毛泽东奖章,三枚勇敢奖章。1950年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 柴学久柴学久,河北邢台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0年入党。他是一个爆破大玉,在历次战斗中,他用各式各样的作药,炸毁过敌人的土墙、碉堡、电网、桥孔、铁路..他所在的兵团,授予他“开路先锋”的荣誉称号。他富有创造精神,在抗日和解放战争中,先后制造了炸药包、炸药炮、标语弹、曲射炮筒,改装过延性炮弹、迫击炮发射炸药、渡河草包、浮桥、轻便桥等十多种爆炸大器和工兵建筑器材,对部队战斗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1950年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 刘四虎,原绥远省丰镇人,1946年参军,1947年入党。他所领导的班、排都勇于拼刺杀敌。1948年在宜川战役中,他单身冲人敌阵,与敌肉搏,刺死七个敌人。在他的头上、脸上、脖子上、咽喉、腹部、左眼、左手,都被敌人刺伤过,

第十三单元人民解放战争

第十三单元人民解放战争 [复习目标] 1.正确分析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国内外形势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准确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的原因和影响。 2.了解国民党反动派准备内战、发动全面内战的史实和在国统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外交政策,分析国民党军队失败的原因。 3.掌握国民党制造的一系列反对民主和团结的惨案及重大影响;正确分析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4.掌握人民解放军在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追歼残敌等阶段的斗争情况,分析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5.分析战略决战时机成熟的原因及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认识其伟大意义。 6.深入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要点梳理] 本单元包括1945年抗战胜利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主要内容是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 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是抗日战争到国内战争地过渡时期。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在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先后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经过战略进攻阶段和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渡江战役,国民政府统治崩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准备。 这一阶段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人民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既是蒋介石集团走向败亡的过程,又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退出中国大陆的历史,既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确立过程,又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过程。 2.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 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力量壮大,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②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实行全球扩张政策,以建立世界霸权。美国在中国推行扶蒋反共的基本政策,以发展美国侵略势力和控制中国。

中国新闻事业简史

中国新闻事业简史 古代 1官报 邸报定本制度《读开元杂报》印刷技术应用----宋代 P9 两份进奏院状《天变邸抄》P28 《急选报》 2 小报(非官报) 内容:封建官报不准备报道和未来得及报道的事情P18特点P19第四段商品性(报纸开始成为商品宋代) 3京报 清代(明代中叶开始产生我过民间报房办的报纸P21 P38 京报的内容 辕门抄,京门抄的概念P40 为什么说京报是古代最完备的报纸?发行,内容P38 近代 1 外国人办报 A 鸦片战争以前 代表报刊 境外《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米怜3条原则P45 境内《东西洋考》〈新闻纸略论> 中文报刊中第一篇新闻学转文 -<天下新闻>------印刷 2外文报纸 第一家<蜜蜂华报> <广州记录报> <中国丛报> <各国消息>------第一个石印 这一时期报刊的性质 B 鸦片战争以后 1传教士办的中文报刊<遐尔贯珍> P53 <万国公报> 2商人资本家半的中文报刊申报,,上海新报,,新闻报字林沪报所办副刊<消闲报> 3外文报刊P51得臣报,士蔑西报, 耔剌报, 字林西报----旧中国影响最大 天津<时报> eg: 外人在华办报活动(论述) 答:1过程(鸦片战争前后) 2 性质(两个方面) 中国人办报 上海<隳hui报> <西国近事汇编> P77 1873年8月<昭文新报> P76 <述报> ---印刷 (重点)香港<循环日报>王韬 三个第一--------政论著称,报刊政论家,政论文集 写作原则及其意义 维新派办报: <万国公报>---à<中外记闻> 作为强学会机关报.创办时间 华东,华南,华中,华北各个代表报,创办时间,创办人 <清议报>和<新民丛报> P109—110 <大公报>,<京话日报>,<时报>,<东方杂志> 需注意: 1时务文体 2 梁启超的板报活动极其新闻思想,舆论观(对他这个人物要能够串起来),可分为两个时期: 戊戌时期和辛亥革命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战役

国防教育宣传材料(一) 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战役 全国解放战争是我国民主革命阶段革命力量同反革命力量进行的一场决战。在这一时期,我军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采取了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的战略方针,遵循毛泽东提出的十大军事原则,先后进行了规模较大的战役140多次,消灭国民党军队800多万人,和全国人民一道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从1946年7月至1950年6月,我军进行的歼敌10万人以上的重要的作战行动和著名战役主要有:东北冬季攻势(1947.12.15~1948.3.15);晋中战役(1948.6.11~7.21);辽沈战役(1948.9.12~11.2);济南战役(1948.9.16~24);淮海战役(1948.11.6~1949.1.10);平津战役(1948.11.29~1949.1.31);渡江战役(1949.4.20~6.1);甘肃河西战役及解放新疆(1949.7~9);广西战役(1949.11~12.12);西南战役(1949.11~1950.4)等。在上述作战行动和著名战役中,以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以及渡江战役最为著名。兹简介如下: 辽沈战役:指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我军在东北地区对国民党军队发起的大规模进攻战役。解放战争当时已进入第三年,国民党军在东北地区的总兵力共55万人,分别收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我东北野战军按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的决战部署,集中70余万兵力,首先攻打锦州,接着会战辽西,解放沈阳、营口。此役,共歼敌47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使全国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淮海战役:指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我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队发起的一次大规模进攻战役。当时,集结在这个地区的国民党军共80万人。我军参战的有二野、三野和一部分地方武装共60余万人。战役过程中,我军先在徐州以东新安镇、碾庄地区围歼了黄伯韬兵团17万余人,继而在宿县西南双堆集围歼黄维兵团12万人,在永城县东北地区围歼了杜聿明的三个兵团,此役共歼灭敌人55万余人,国民党反动集团从此陷入土崩瓦解的状态。 平津战役:指1948年11月23日至1949年1月31日,我军在平晋地区对国民党军队发起的一次大规模进攻战役。辽沈战役结束后,北平、天津、张家口三个地区的国民党军60余万人,企图从海上南逃或西窜绥远。我东北、华北野战军的两个兵团及地方部队100万人,根据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首先以神速动作将华北敌人分割包围于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五个据点,接着围歼了新保安、张家口、天津之敌,使北平20余万守敌完全陷入绝境,同意接受和平改编。此役歼灭和改编了国民党军52万余人,解放了华北大部地区。 渡江战役:我军进行三大战役后,蒋介石加强了长江防线,并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1949年4月20日夜起,根据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在刘、邓、陈、粟、谭组成的总前委领导下,以木帆船为主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一、不定项选择题 1.1946年,中共上海地下组织秘密创办的党在国统区唯一的一家广播电台是()。 A.中央广播电台 B.中联广播电台 C.上海广播电台 D.新华广播电台 【答案】B 【解析】1946年,中共上海地下组织乘民营电台纷纷申请复业之际,秘密创办起党在国统区唯一的一家广播电台——“中联广播电台”,以上海市文化运动促进会的名义开办,l946年3月初开始播音,至7月间被国民党当局借口整顿而查封。 2.战后中国共产党在香港创办的第一家党报是()。 A.《前进报》 B.《民主报》 C.《正报》 D.《解放报》 【答案】C 【解析】战后中国共产党在香港创办的第一家党报《正报》于1945年11月13日创刊,除了在港、澳和华南地区广泛发行外,还远销新加坡、马来亚等地,最高发行量达2万份,至1948年11月13日因党在华南地区工作重点的转移而自动停刊。

3.下列报刊中,属于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民主同盟创办的是()。 A.《民主星期刊》 B.《平民》周刊 C.《民主报》 D.《民主生活》周刊 【答案】AC 【解析】抗日战争胜利后,其他进步人士和民主党派的报刊也纷纷创刊或复刊.加入国统区争取新闻阵地的斗争行列。在重庆,中国民主同盟先后创办了《民主星期刊》、《民主报》,人民救国会创办了《民主生活》周刊,民主建国会创办了《平民》周刊。 4.1945年9月22日,通过了废止新闻出版检查制度的决定与办法的是()。 A.国民参政会四届二次会议 B.国民党新闻党团聚餐会 C.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 D.国民党中央第10次常会 【答案】D 【解析】1945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第10次常会通过了废止新闻出版检查制度的决定与办法。至此,国统区新闻文化界为之奋斗多年的取消新闻出版检查制度的斗争,经过为期两个月的拒检运动的洗礼,终于获得了巨大的胜利。 5.下列报刊中,属于抗日战争后国民党主办或控制的是()。 A.《和平日报》

解放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的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的发展 摘要: 在解放战争时期,伴随着革命战争的持续发展和深入实行,新民主主 义革命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革命总路线、革命道路、革 命纲领、革命的“三大法宝”等理论都得到了完善,新的统一战线的 形成,武装斗争形式的多样化,党的建设的进一步推动,都体现了该 理论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新发展。 关键词: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解放战争时期;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党带领人民在抗击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反动 势力的革命中,在具体分析我国当时革命具体实践的基础上所形成的 重要理论成果。它系统地回答了当时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问题,为中国 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引导着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总结中国历次革命战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这个理论做出 了更为全面细致的阐述,推动了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1新民主主义理论之革命总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提出,是一个持续发展完善的过程。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他对中国社会矛盾、革命对象、任务、动力等做了最初的描述。中国国情及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当时的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革命对象 决定了革命任务,所以中国共产党既要实行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革命,也要实行对抗本国封建势力的民主革命;革命力量比较广泛,人民大众、一切受压迫和迫害的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都是革命的 主要力量;随后,毛泽东又对中国革命的前途实行了分析,他认为中国 革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民主主义革命,能够更好地实现社 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这个时期,官僚资本主义作为新的革命对象被 提出。以蒋介石为首的反动力量勾结国外侵略势力和国内封建势力,

中国新闻事业史大事年表

中国新闻事业史大事年表 1815.8.5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1822.9.12葡萄牙殖民者在澳门创办葡文周刊《蜜蜂华报》这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 1827.11.8英国鸦片商人马蒂讯和美国商人伍德在广州创办英文报刊《广东纪事报》这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 1833德国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这是中国本土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1853..9.3香港第一份中文报刊《遐迩贯珍》 1858.1.由《子子刺报》创办的《香港船头货价纸》是香港最早的商业报刊1850.8.3英国商人奚安门创办上海首家报刊——英文报刊《北华捷报》 1872.4.30英国商人美查创办《申报》以营利为目的,不同于之前的宗教报刊 1882字林洋行创办中文报《字林沪报》 1893.2.17英国商人创办《新闻报》上海报坛形成“申,沪,新”三报鼎力的局面 1874王韬创办早期国人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循环日报》这是第一份完全由中国人管理而取得成功的报纸 1895——1898年间形成了我国第一次报刊出版高潮 1895.8.17维新派在北京创办他们最早的报刊《万国公报》这是维新派“欲开民智,先开官智”的理论实践 1895.11维新派成立了具有政党性质的社团“强学会”12.16日《万国公报》改名《中外纪文》 1896.8.9维新派在上海创办《时务报》 1898.12保皇派在日本横滨创办《清议报》其宗旨是“主持清议,开发民智” 1900.1.5革命派兴中会第一份机关报《中国日报》在香港创刊 1902.2.8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丛报》其宗旨是“开民智,造新民” 1903.4革命家邹容写了一个小册子《革命军》《苏报》连续发表,震怒清廷,著名的《苏报》案发生P21 1905.8.20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 1905.11.26《民报》在东京创刊,其后《民报》和《新民丛报》展开论战P16 1907.4.2于右任创办的《神州日报》第一份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报纸同时,于右任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创办了《民呼报》《民吁日报》《民立报》被称为“竖三民” 1911.1.3詹大悲创办《大江报》 1911.10.10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党人创办了影响较大的报刊《大汉报》《中国民国公报》 1912史量才接办《申报》在各方面进行改革P73 1913葵丑报灾P34

人民解放战争课堂笔记(强烈推荐!!)

人民解放战争课堂笔记 1、关于民主革命时期的三条土地路线比较 2、比较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不同阶段实施的战略方针、实施依据和最终结果 3、比较重庆谈判和北平谈判 (1)从形式上看: 相同点:都是国民党主动提出和谈,国民党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维持国民党的统治地位。 不同点:重庆谈判是在国民党军事力量处于优势的情况下为其军事部署准备时间,同时给全国人民造成和平民主的假象,将战争的罪责嫁祸于共产党;而北平谈判是在国民党军事上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国民党主动求和的,目的是延缓时间,通过缓兵之计达到卷土重来

或与共产党“隔江而治”的目的。 (2)从结果上看: 相同点:中共都通过和谈挫败了国民党的阴谋;两次和谈都存在结束内战、实现民主政治的可能性,但都因国民党缺乏诚意而致使这种希望完全破灭。 不同点:重庆谈判迫使蒋介石承认了中共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地位、获得了制止战争的主动权;而北平谈判使国民党缓兵之计破产,人民解放军迅速发起了渡江战役,推翻了南京国民党政权。 作重心的转移 (1)第一次工作重心转移是由城市转向农村。 1927年,中共将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2)第二次工业重心转移是由农村转向城市。 1949年,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会议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应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3)第三次工作重心转移是由经济建设转移到阶级斗争 1957年后党的左倾错误发展,阶级斗争扩大化,发展到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偏离了经济建设中心,造成建国和建党以来最严重的挫折. (4)第四次工作重心转移是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8、战略反攻首选中原地区的原因 (1)中原地区国民党兵力空虚。因为当时国民党正在重点进攻陕北、山东,兵力分散在东西两头,中原地区就成了要害和薄弱环节。 (2)中原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地跨苏、皖、豫、鄂、陕五省,地处长江淮河之间。进军中原,就可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直接威胁国民党的统治中心,迫使其山东、陕北之敌回援。这个计划一旦实现,就可从根本上改变战局,达到将战争从解放区引向国统区的战略目的。 (3)便于战略进攻的展开。三路大军进入中原后,布成倒“品”字形阵势,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调动和吸引了蒋军南线的全部兵力,迫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有利于其他解放区转入战略反攻,构成了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形势。 9、战略决战首选东北地区的原因 (1)在兵力对比上解放军占优势,是全国五大战场上兵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唯一战场。 (2)东北敌军孤立分散,补给困难,而且敌军战略意图或撤或守,正处于举棋不定的状态。 (3)解放军后方巩固,支援战争的物质力量雄厚。 (4)人民解放军歼灭了东北敌军,就能粉碎敌人战略收缩的企图,就能实施战略机动,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战场上的作战。 (5)攻占东北,就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国战争,使解放军获得战略总后方。 10、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1)国民党方面: ①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失败的根本原因);②军队厌战,士气低落;③贪官横行,统治腐败;④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2)共产党方面: ①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③有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坚持武装斗争;④组成了一个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⑤有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以上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