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发展概述

第一章建筑行业发展概述

第一节行业概述

一、行业定义及分类

建筑业是专门从事土木工程、房屋建设和设备安装以及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的生产部门。其产品是各种工厂、矿井、铁路、桥梁、港口、道路、管线、住宅以及公共设施的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

《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是以在中国境内证劵交易所挂牌交易的上市公司为基本分类单位,以上市公司营业收入为标准,采用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合并报表中的财务数据对上市公司进行分类,其规定了上市公司分类的原则、编码方法、框架及其运行与维护制度。

鉴于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我们在本报告中采用《指引》中所规定的行业分类方法。

图表1:建筑行业分类情况

二、行业特征

建筑业生产是由劳动者利用机械设备与工具,按设计要求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制作,从而生产出一定的产品,这使它具有工业生产的特征。但是,它又有许多不

同于一般工业生产的技术经济特点,因而是一个独立的物质生产部门。

其主要特点是:①固着地上,不能移动;②复杂多样,彼此各异;③形体庞大,整体难分;④经久耐用,使用期长。建筑业产品的这些特点,又造成了建筑业生产上的一系列特点,主要是:

(一)生产的流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人员和机具,甚至整个施工机构,都要随施工对象坐落位置的变化而迁徙流动,转移区域或地点;二是在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施工人员和机具又要随施工部位的不同而沿着施工对象上、下、左、右流动,不断地变换操作场所。为了适应施工条件的经常变化,施工机具多是比较小型或便于移动的,手工操作也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业技术的发展。

(二)生产的单件性。由于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功能要求不同,所处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各异,每个工程都各有独特的工程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产品价格也必须个别确定并单独进行成本核算。

(三)生产周期长。较大工程的工期常以年计,施工准备也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在生产中往往要长期占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不可能在短期内提供有用的产品。

(四)露天和高空作业多,受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大,质量和安全问题突出。

三、发展历程

现代建筑业是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工业和城市的发展,要求大量兴建房屋,促使原来分散的手工艺人为包工头所雇用而产生了专业的建筑承包商。在股份公司产生和信用制度发展后,又出现了为市场建筑整排房屋或建筑整个市区的商品化生产经营方式。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产业经济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完成了从工

业革命到大规模生产,再到大规模营销最后纸质后工业时代的过渡,走过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上百年的发展历程。

同中国国民经济领域所有其他行业一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业行业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过程,2010年建筑业行业全年产值扩张到了96031.13亿元,并且在2010年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3.9%。建筑业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做出了积极重大的贡献,并且全行业始终处于持续扩张状态。

第二节行业生命周期

产业生命周期是指每个产业都要经历的一个由成长到衰退的演变过程,一般分为初创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四个阶段。识别产业生命周期所处阶段的主要标志有:市场增长率、需求增长潜力、产品品种多少、竞争者多少、市场占有率状况、进入壁垒,技术革新和用户购买行为等。

图表2:产业生命周期

从建筑行业的各个特征分析,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生命周期处于成长到成熟的盘整期。

图表3:建筑产业生命周期特征分析

第三节行业产业链

建筑行业的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建材行业、下游房地产开发行业组成。

近年来,产业链上下游给建筑业企业带来的压力较大,建筑业企业受到开发商和供应商两端的挤压。一方面,开发商议价能力强,而且原材料价格等信息透明;另一方面,供应商议价的能力强,而且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进一步挤压建筑企业利润空间。

第四节行业发展驱动因素

一、行业政策影响分析

(一)去库存背景下,房建与基建子行业投资增速底部企稳

在我国政府去库存和稳增长的政策影响下,房地产、基建等分行业出现了企稳并且出现向上的趋势。

(二)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及地下管廊建设的推进,进一步提振专业建筑市场

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解决城市内涝的重要方式,近两年相关政策扶持不断加码;且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投资对拉动经济的作用愈加显著,海绵城市作为重要的基础建设投资,有望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抓手之一,产业市场空间巨大。根据住建部的估算,海绵城市建设成本大概在1.6-1.8亿元/平方公里。依据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目标要求,到2020年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投资规模至少需要达到2万亿。

目前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建设工作全面开展。2015年4月,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公布了首批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目录,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一共16个城市入选。现已有多个城市申报2016年海绵城市国家试点,且有超过20个省市发布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规划,并启动数千个项目。2016年5月,福州、珠海、宁波、玉溪、大连、深圳、上海、庆阳、西宁、三亚、青岛、固原、天津、北京等14个城市入选第二批试点。

地下综合管廊:2014年,国务院曾出台文件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计划用10年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地下管线体系,提出在36个大中城市开展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对拉动经济增长、保障城市安全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2015年7月,住建部宣布我国全面启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在10个试点城市3年内建设地下综合管廊389公里,年内开工190公里,总投资351亿元。地下城市管廊建设,将直接拉动相关投资和经济增长。根据《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截至2011年底,我国城市仅供水、排水、燃气、供热4类市政地下管线长度已超过148万公里。如果按照综合管廊的设计模式,将这几种管道设计为一体,建设管廊长度

约为37万公里左右。假设每年能建8000公里的管廊,每公里1.2亿元,就是1万亿投资。

(三)区域规划的兴起,对区域建筑市场有提振作用

首先,是国际级新区的建立。自第一个国家级新区——上海浦东新区成立至今,国务院共批复了17个国家级新区,其中11个是2014年以来获批的,批复速度加快,其中2014年和2015年分别批复了5个,2016年至今已批复1个。而1992年至2013年的22年间,一共批复了6个。分别是: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甘肃兰州新区、广东南沙新区、陕西西咸新区、贵州贵安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大连金普新区、四川天府新区、湖南湘江新区、南京江北新区、福州新区、云南滇中新区,哈尔滨新区以及长春新区。这些国家级新区数华东和西南地区最多。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还有至少9个城市有意向打造国家级新区,分别是:武汉长江新区、江西昌九新区、石家庄正定新区、南宁五象新区、合肥滨湖新区、中山翠亨新区、沈阳沈抚新区、济南黄河新区、襄阳东津新区。

这些国家级新区规划的实施直接拉动大型公共建筑的建设,根据统计,已经批准的17个国家级新区面积达到22519平方公里;而拟申报的国家级新区面积达到了29349平方公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