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储蓄持续增长原因、影响与调整

中国居民储蓄持续增长原因、影响与调整
中国居民储蓄持续增长原因、影响与调整

1 绪论

发展经济学认为,资本的形成和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资本最终来源于储蓄,只有储蓄有效转化为投资时,它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资本支出。近年来,我国国内储蓄(主要是居民储蓄)不断增长,截至2001年11月底,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高达7.23万亿元,至今年2008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数额更胜往年。与此同时,我国政府从1996年开始连续7次下调银行存贷利率,并于1998年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刺激投资需求,但我国的投资率却逐年下降。本文在探讨中国居民储蓄持续增长因素的基础上,从各方面寻求调整的对策。

2 中国居民储蓄的现状

近10年间,中国人民银行已连续数次调整储蓄利率。尽管利息一降再降,但我国的居民储蓄率却节节攀升,每年以0.5个百分点的速度一路高涨。

2006年1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截至05年12月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突破14万亿元,达到141050.99亿元。数据显示,05年12月末,我国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8.72万亿元,同比增长18.95%。这是05年一年内,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连续跨越的第三个万亿元大关。05年1月,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12万亿元,5月份即突破13万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增速,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储蓄存款持续增长阶段(1978年到1988年)。这一阶段储蓄存款平均每年增长30%以上。

2、储蓄存款高速增长阶段(1989年到1996年)。这一阶段在基数已经较大的情况下,储蓄存款余额继续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这一时期储蓄存款余额的年均增长率达到31.6%。

3、储蓄存款减速增长阶段(1997年到2000年)。这一阶段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继续增长,但储蓄存款余额的增长速度开始下降,增长率从94年的41.5%,一直下滑到98年、99年、00年的15.4%、11.6%、7.9%。同时,新增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开始出现负值。

4、储蓄存款恢复性增长阶段(2001年至今)。这一阶段居民储蓄资金经过99年下半年和00年明显分流之后,01年居民储蓄分流明显减缓,储蓄存款增长速度重新加快,定期储蓄占比提高,存款的稳定性有所增强。①

特别是今年以来,居民储蓄数额已达到历史上的顶点。中国人民银行12日发布的8月份金融数据显示,当月居民户存款增加3404亿元,同比多增3823亿元。根据此前央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截止到上半年,居民存款已达19.7万亿元,再经过七、八两个月增长,目前居民在银行的储蓄已超过20万亿元。

①引自:我居民储蓄存款首破14万亿元的思考。

3 我国过度储蓄原因分析

我国的过度储蓄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贫富差距过大引起的过度储蓄;二是未来大额刚性支出引起的过度储蓄;三是未来收入的不确定引起的过度储蓄。

3.1、收入差距过大。根据霍布森的过度储蓄理论,如果收入或消费力的分配符合需要倾向,消费将随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但在一个经济社会中,如果需要对分配并无固定性的关系,分配是由另外的条件来决定的,即有些人分配到的消费力大大超过需要或可能的用途,而其他人分配到的消费力甚至不足以满足体力的全部需要,就会产生过度储蓄。

凯恩斯也认为,人们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水平的费用通常首先从他们的收人中扣除掉,然后,他们会把生活水平的费用和实际收人之间的差额储蓄起来。增加的储蓄往往伴随着收入的上升,而减少的储蓄则伴随着下降的收入。只有在到达一定的舒适程度以后,积累的动机才会转变为较强。因此,如果一个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由于富人的储蓄更为强烈,则会导致过度储蓄。

应该说,有一定适度合理的收入差距对一国的经济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形成,极大地刺激了一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了人们致力于开拓创新的积极性,也促进了资源从相对低收益地区流向高收益区域,提高了总体资源的利用效率,支撑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发达地区之所以有持续高增长的可能,一个重要原因也正是国内不断扩大的要素供给,特别是劳动力和储蓄资金的供给。

3.2、大额刚性支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长期实行低收入、低价格的收入分配和消费政策。同时,政府在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使居民对未来收人和支出的预期比较确定。在这种经济背景下,居民收入绝大部分用于生活消费,现期消费的主要约束是现期收入。相应地,居民的储蓄意愿非常淡薄,储蓄呈现稳定但水平低下的特征。但是,随着我国经济转轨的不断深入,原有的社会保障受到极大的削弱,尤其在养老、医疗、住房和教育等方面的改革,使人们产生大额刚性支出的预期。”人们普遍认识到,今后个人在这些方面的支出会大大增加,虽然他们无法知道到底会增加多少、占其收入的比重会有多大。为此,人们必然要选择增加现期储蓄,以备未来支出之

需。随着我国老年社会的到来,人们为医疗的大额支出进行储蓄的必要性日益显现。因此,我国居民必将面临的大额刚性支出愈发成为过度储蓄的重要原因。

3.3、未来收入的不确定。利兰德(Hayne E.Leland)将由未来不确定性收入而引起的额外储蓄称为预防性储蓄。我们认为,我国目前的过度储蓄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的预防性储蓄。

目前的储蓄过度是过高的居民储蓄和过大的企业储蓄两大原因造成的。2006年末,在总额34.8万亿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中,居民储蓄存款几乎占了一半,达16.7万亿元。从表1可见,一个时期以来城镇居民储蓄率一直在上升,农村居民储蓄率在上世纪90年代末以前一直在上升,在2005年以前的几年中保持在高位,自2005年以来才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回落。但由于农村居民收入远低于城镇,城乡居民加权平均的储蓄率仍然保持了一定程度

注:城乡居民储蓄率分别根据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及城乡居民人均消费计算;设储蓄率=1-(人均消费/人均收入)。城乡居民加

权平均储蓄率的权重根据各年城乡人口比例和城乡人均收入比例计算。

居民储蓄率过高的首要原因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众所周知,高收入居民用于生活必需品消费的比例远低于平均水平,而储蓄率则远高于平均水平。当收入分配更多地向高收入居民倾斜时,就会导致更高的储蓄率。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国家统计局,历年),

②王小鲁. 过度储蓄和消费不足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开放导报》2007年第5期

2005年城镇最高收入20%家庭的储蓄率为32%,最低收入20%家庭的储蓄率仅为8%。农村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20%家庭的储蓄率分别为41%和-45%(消费超过收入)。农村低收入居民之所以出现大幅度负储蓄的情况,主要是因为一个时期以来医疗和教育费用过高,而他们的收入水平过低,不足以支付生活必需品加上必须的医疗和子女教育费用,从而被迫负债消费。

导致过高的居民储蓄率,也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这主要与高昂的医疗和教育费用,医疗与教育方面的公共服务缺失,以及过高的房地产价格有关。在医疗、教育费用和商品房价格据高不下的情况下,中等以下收入居民为了应对未来发生的治病、子女教育、买房等大额支出,不得不尽可能压缩当前消费、提高储蓄。

4 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的贡献与危害

近20多年中,我国储蓄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储蓄率大体维持在38%至40%左右,而同期储蓄率同样较高的日本、韩国,其储蓄率则处于31%至32%左右。

高储蓄率带对我国经济发展既有好处也有危害,这都与中国不同时期的具体国情有关。

4.1、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方面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高储蓄率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资金来源,是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其次,源源不断的资金流保证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从银行角度而言,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背负大量不良资产的同时还能正常运转,其原因也在于储蓄率居高不下,银行有源源不断的社会资金流入。

最后,高储蓄率伴随着高投资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显著。最近10年间,中国以远高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率,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最根本原因在于高投资是以充分的国内储蓄为保障。

而对于普通百姓而言,14万亿的居民储蓄余额,意味着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有能力储蓄更多,这是看得到的财富。

4.2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的不利作用

事物都是两面性的,储蓄率居高不下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在当今情况下,高储蓄率带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第一,储蓄的高增长加大了银行的压力,极易形成和加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由于目前我国金融改革还没有到位,金融市场规模偏小,投资渠道狭窄,银行除了贷款给企业,很少有其他渠道来消化存款。储蓄转化投资的效率不高,就有可能导致银行业的风险累积。因为,这么多的钱存在银行,银行不仅将来要还本,还要为此支付巨额的利息,如果不能有效地运用这笔资金,那就会增大经营风险。目前,我国金融市场规模偏小,投资渠道狭

窄,银行除了贷款给企业,很少有其他渠道来消化这笔存款。在这一背景下,不少银行在向企业发放贷款时往往存在着盲目追求贷款规模、忽视贷款质量的倾向,这无疑是造成银行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储蓄的高增长使我国形成了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格局,而债券和股票市场等直接融资却发展总体滞后,导致间接融资比例过大。结果企业融资高度依赖于银行体系,银行承担了一些本应由金融市场承担的风险,金融风险向银行业集中。

第三,抑制即期消费。储蓄与消费的关系是一种此消彼涨的关系,与过高的居民储蓄率相伴随的,必然是过低的即期消费率和长期下降的平均消费倾向。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的最终消费率已经由1952年的83.6%下降到2002年的58.2%,而2003年消费率又下降至56%左右。一项2004年一季度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城镇居民认为“更多消费(包括借债消费)最合算”的人数占比30.8%,消费意愿接近历史最低水平,而选择“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为34.7%。其中城镇居民除对买车、买房表现出较大的热情外,普遍消费意愿减弱。

第四,不利于我国融资格局的优化。储蓄的高增长还使我国形成了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格局。2003年,国内非金融企业和部门各种融资方式所占的比例,银行贷款高居85.1%,包括国债、股票和企业债在内的直接融资仅占14.9%。这种融资格局的最大弊端,就是隐含着内在的不稳定性,因为作为金融中介的银行的资金来源结构是以高负债、低资本金为特征的,银行贷款方面出现任何问题,都会导致资产负债表的恶化,并有可能酿成金融危机;另外,这种融资格局易使企业形成以外源融资为主,尤其是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资本结构,事实说明,这种资本结构是不利于企业长远、稳定发展的。

第五,我国经济中存在的投资率过高、较多依赖出口、消费率偏低等问题的根本原因,也在于我国的储蓄率过高。

5 应对我国储蓄过剩的调整措施

以上经过对我国居民储蓄的多方面的分析,以下有几点调整措施:首先是减税增支,增加居民收入;其次降低储蓄率、扩大内需从而保持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再次是拓宽储蓄投资和利用渠道;最后提高政府消费。

一、“减税增支”

所谓减税就是降低企业生产税、所得税的税率和居民所得税的税率,为企业利润腾出空间,增加居民收入。

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安体富计算,我国的增值税税率为17%,换算成国外可比口径、即“消费型”的增值税,则税率高达23%,同时内资企业所得税33%的税率也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而居民所得税的税率也比较高,起征点也比较低,这都是可以改革之处,而在减税的同时,还要增加居民的收入,殷剑峰建议,要督促企业采取切实措施增加劳动者报酬,适度提高最低工资水平。

而所谓增支,就是政府增加社会福利包括教育医疗社保的支出,逐渐将当前以地方政府为主的与城市化相关的各类投资交由市场去做。

“譬如农民卖地给政府,政府补偿款后再高价卖给开发商,中间的差价就形成了地方政府的收入”李扬举例说,“这种事情今后能不能组织农民直接和开发商谈判,政府不进行干预呢?这都是可以探讨的。”

二、降低储蓄率、扩大内需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任务和重要手段之一

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既有贡献,也有危害。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在时间上来看,贡献更多地来自于过去,危害更多影响到未来;从性质上来看,贡献更多地指向我们应该竭力避免和改变的方面,危害主要针对我们要追求的方面。也就是说,我们经济发胀的目标是在不久的将来,让这种贡献无的放矢。这样,就目前的时间点和经济形势来讲,高储蓄率的危害成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为了保持我国经济在未来长期稳定的增长,降低储

蓄率、扩大内需是不仅是重要任务,也是重要的手段.

三、中国应拓宽储蓄投资和利用渠道

投资机会,特别是金融投资渠道的缺乏,是中国储蓄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因此,拓宽投资渠道,深化投融资改革,有益于问题的解决。发展债券市场就是其中的选择之一,因为对企业来说,发债便利了外部融资,减少了企业投资对内源融资的依赖,有利于降低企业储蓄。另外,发展债券市场,可以缓解投资储蓄转化不畅,并将由此带来的风险分散化,避免风险过分集中于银行业。

四、提高政府消费,并同时将企业红利应用于国民消费

当前我国的政府储蓄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财政收入增长很快,而且一直以高于快于GDP增速的速度增长;二是政府的公共支出一直较低。由于垄断及价格因素的变化,我国国企盈利增长很快。但由于体制的原因,这部分钱并没有进入消费。虽说国企名义是属于全民所有,但目前人民群众并没有权利要求把企业增长的利益用来分配。

造成高储蓄率的关键问题在于过高的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两个方面。目前的多项政策都在于提高居民消费以及降低个人储蓄率,但仅靠降低个人储蓄来减少未来经济风险是不可能的,由于我国的居民储蓄大量都是预防性储蓄,而本应积极鼓励的卫生、教育消费,却由于产品价格太高,抑制了消费。降低政府和企业的储蓄率才是解决经济内部失衡的关键。

8万多亿元居民储蓄是社会的稳定器。许多居民储蓄是出于养病防老以及后代教育的考虑,部分储蓄甚至是居民的“养命钱”。8万多亿元储蓄存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疗和养老保障不足、教育收费越来越高给社会带来的压力。

创造更多安全性强的投资工具,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近10年来,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加快,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有了较快发展。但它们为居民提供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匹配较好的产品仍显不足。从居民踊跃认购国债可看出,大多数居民对相对安全、利息收入又高于银行储蓄存款的投资工具存在巨大的需求。为此,可以创造一些安全性较高同时又具有一定盈利性的投资工具,主要是高等级债券。例如可以允许经济发达城市或地区发行市政债券等,以及收益稳定、具有特许经营权的公用事业债券等。

总的来看,2008年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同时存在需高度重视的通货膨胀压力。面对国内外各种因素存在的不确定性,需要我们审时度势,继续努力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变为过热,防止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同时要积极应对国际经济环境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争取主动,力争在深化改革和加强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同时,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的发展。

在本次论文设计过程中,李俊老师对该论文从选题,构思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细心指引与教导,使我得以最终完成学年论文设计。在学习中,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渊博的知识、敏锐的学术思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侮人不倦的师者风范是我终生学习的楷模,导师们的高深精湛的造诣与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这段时间中还得到众多老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此,谨向老师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1】李学彦.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储蓄过剩问题问题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2】钟声. 百姓储蓄. 西南财经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

【3】王小鲁. 过度储蓄和消费不足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开放导报》2007年第5期

【4】佚名.居民储蓄存款变化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网站:中国论文联盟.

【5】佚名. 中国经济症结在于储蓄大于投资。网站研究:中国广播网。

【6】佚名.我国今年居民储蓄分流的原因和影响。网站研究:。

【7】郑帆林月蓉. 储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现象探讨. 杂志汇(价值中国网)

【8】何帆. 政府和企业储蓄率过高影响经济失衡. 搜狐财经

【9】佚名.中国经济症结在于储蓄大于投资网站研究:中广网.

【10】佚名.我国居民存款的“高增长”与“高储蓄”因素分析. 网站研究:中国论文中心

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学号08050133班级08金融1班 计量经济学期末课程设计南京审计学院 2008 级金融学院 题目: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学生姓名庄梦琦学号08050133 专业金融学班级1班 2010年 6 月8日 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08050133 08金融一班庄梦琦 摘要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促进经济发展,我国多次采用利率政策调节居民储蓄与消费,但收效甚微。本文通过选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实际存款利率、通货膨胀率四个指标,基于1980年至2009年样本数据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检验了四个变量对于城乡居民储蓄的影响,并提出了四个政策建议: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完善资本市场以及农村金融市场、慎重使用利率政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完善税收财政体制。 关键词居民储蓄人均可支配收入多元回归

一、引言 居民储蓄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之一,也是促进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环节。通过储蓄而累积的巨大资本对于卓有成效的投资和消费市场的建立是非常有帮助的。一直以来,我国主要通过出口拉动经济,其他两架马车尤其是消费扮演的角色却无足轻重,而过高的储蓄是导致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此,我国曾多次采用利率政策以期影响居民的储蓄行为,但这对于数千年传统思维根深蒂固的消费和储蓄观的冲击显然是十分有限的。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210.6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260772亿元,增幅达1237倍之多,而2008年至2009年增长率也达到了20%,这种大额度、高增长的居民储蓄情况制约着我国经济的转型。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拉动内需、加大投资力度更是成了各国政府宏观政策的重中之重。我国也投放了4万亿人民币用于救助市场。随着各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而来的问题是各个市场面临着巨大的通胀压力,我国截至2011年4月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到了近一年的最高值5.3%。控制通货膨胀与拉动经济运行称为市场面临的主要难题。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有效手段在保持合理通货膨胀的同时充分释放居民储蓄的巨大购

我国居民储蓄行为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 毕业论文(设计) 课题名称:我国居民储蓄行为 完成时间:年 6 月7 日答辩时间:年 6 月9 日专业:经济管理 班级:07经济管理2班 姓名:苗晓伟 学号: 指导教师:杜美丽 - I -

摘要 居民储蓄存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高储蓄率支持了高水平的投资率和资本积累率,而资本正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当一个国家有大量储蓄时,经济中的资本存量和潜在产出水平都将快速增长。然而如果居民储蓄存款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就会阻碍经济发展。我国目前的居民存款出现了“超储蓄”现象。 本文从绝对收入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入手,描述了我国居民储蓄行为的现状,总结出我国居民储蓄的“超储蓄”现象,分析了“超储蓄”的消极效应,并进一步对“超储蓄”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我国居民“超储蓄”产生的原因有居民收入增加,为储蓄猛增奠定基础;我国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但收入结构严重失衡;消费倾向持续下降,消费总需求受到抑制;金融资产结构严重失衡,居民投资需求受到抑制;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居民手持现金减少。最后提出了解决我国居民“超储蓄”的建议与对策,应从稳定居民收入预期,提高居民对未来收入的信心;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来解决“超储蓄”现象。 关键词:居民储蓄行为超储蓄 - II -

目录 摘要 (1) 1 前言 (1) 1.1 本论文的目的与意义 (1) 1.2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1) 2 储蓄基本理论概念 (1) 2.1 储蓄的含义 (1) 2.2 储蓄理论 (2) 3 我国居民储蓄行为的现状分析 (2) 3.1 我国居民储蓄现状 (2) 3.2 “超储蓄”的消极效应 (3) 4 我国居民“超储蓄”的原因分析 (4) 4.1 居民收入增加,为储蓄猛增尊定基础 (4) 4.2 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居民手持现金减少 (4) 5 坚决我国居民“超储蓄”行为的对策 (5) 5.1 稳定居民收入预期,提高居民对未来收入的信心 (5) 5.2 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6) 5.3 建立、健全并完善社会保障关系 (6)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 III -

全面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

2016-2017-1《形势与政策》作业 学院: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 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姓名:吴楷文 课程号:B0900171C 学号:B16090312 任课老师:张娟 2016年12 月18日

全面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发展和政治格局变化的新时代,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新时期,中国已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所以,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因素及策略值得世界探究,也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去深入思考和探索。本文主要从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两个方面研究。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理论最重要的研究对象。解决经济增长问题,实现富国裕民,是许多经济学家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目标。本段从经济增长理论的综合分析中发现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的规律,通过这些规律来研究中国经济的增长事实,分析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因素,寻找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有效路径。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对中国经济增长进行因素分析,力图以严密的逻辑、丰富的材料、科学的分析,来发现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为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历史观为指导,以经济增长理论为分析线索,运用数学分析、计量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合理吸取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分析、探讨和研究要素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本段研究认为,要素投入的增加固然可带来经济增长,但生产要素资源是有限的,单纯依靠要素投入很难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都是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要素投入增加和综合生产率提高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制度是影响要素投入效率、技术进步的原因,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之原因。这个结论对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经济现实是经济增长理论赖以产生的基础,从丰富的中国经济增长现实中提炼出有规律 性的经济事实是中国经济研究的重要工作,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中国50年来的经济增长现实,从中得出要素投入的增加、要素效率提高、技术进步、改革开放等制度创新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经济的增长事实是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真实可靠的增长,从中得出未来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路径和增长趋势,并提出需要强化的五个方面政策选择(要提高教育水平、重视人力资本积累,扩大资本积累、优化融资机制,调整优化结构、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增加科研投入、推进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推进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率的制度),以推进要素的效率化和综合生产率的不断提离,推动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摘

计量经济论文-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影响因素分析 1问题提出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一直保持在高水平上的中国储蓄率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内外经济学家的关注。高储蓄率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充裕资金来源,是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更为重要的是,源源不断的资金流保证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与此同时,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过高的储蓄,必然伴随着投资或消费的不足。所以对影响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才能在制定宏观政策上采取适当的措施使储蓄率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促进经济增长。本文利用我国1992年以来的统计数字建立了可以通过各种检验的城镇居民储蓄率的模型。探讨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的规律,找出主要决定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储蓄的变化趋势做初步预测,成为确定本论文研究题目的宗旨之一。 2 经济现状综述 居民储蓄的快速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但过高的储蓄,必然伴随着投资或消费的不足。所以对影响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才能在制定宏观政策上采取适当的措施,使储蓄率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促进经济增长。可我国的资本存量已经远远超过了黄金律水平。也就是说,当前我国的储蓄率和投资水平已经偏高,而消费率则偏低。所以我们应该降低储蓄率,减少投资,把收入的更大份额用于消费,这样就会立即提高消费水平,并最终达到更高消费水平的稳定状态。 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动直接受到可支配收入和储蓄率的影响,而储蓄率的变化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通货膨胀率以及通货膨胀预期造成实际利率的变化,居民消费支出、房地产投资、金融投资收益及渠道的变化。我国居民的平均边际消费倾向是缓慢下降的,所以,个人可支配收入越大,储蓄存款增加越多;反之也成立。实际利率。我国居民存款对名义利率下调的利率弹性小,而对名义利率上调的弹性大;而样本期间的绝大多数时间里,我国名义利率是下降的且在调整以前名义利率是不变的,所以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居民存款变化受到名义利率变化的影响很小,主要受到通货膨胀引起的实际利率变化的影

居民储蓄率

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很多年以来我国一直是高储蓄率国家,由于高储蓄抑制消费,在我国提升内需的现实要求和新经济战略形势下对经济进一步发展不利。本文在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和预防性储蓄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转型经济的现实背景对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高储蓄率;生命周期-持久假说理论;预防性储蓄理论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高增长,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结构性矛盾,其中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最终消费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在近年来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与此相对应的则是中国居民的高储蓄行为,几乎所有的研究均显示,中国的居民储蓄率高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高储蓄、低消费的特点导致中国的经济增长长期依靠投资和出口的拉动,这不仅增加了经济运行的内在不稳定性,而且还可能带来一系列深层次问题,甚至影响着未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十八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因此强调储蓄并不符合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形势,过高的储蓄势必会挤占消费需求,对新的经济战略造成负影响,据此,对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本文用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和预防性储蓄理论分析了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收入水平的上升和收入差距是高储蓄率的主要原因。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由于劳动就业、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领域内的市场化改革,导致中国居民面临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由此预防性储蓄理论认为不确定性也是中国居民倾向于储蓄的重要原因。此外,住房状况和利率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居民储蓄率的持续升高。 本文第一部分是理论基础分析,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分析,第三部分是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分析,第四部分是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理论基础 莫迪利亚尼和布隆伯格(Modigliani and Brumberg ,1954)与弗里德曼(Freidman)分别在新古典经济学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理论基础之上,以跨期最优化作为基本的分析框架,提出了生命周期假说(Life Cycle Hypothesis ,LCH)和持久收入假说(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PIH)。 尽管两者并不完全相同,但基本思想均认为:理性的当事人在一生中将平滑自己的消费水平,从而实现生命周期中的各期消费产生相等的边际效用。也就是说,消费者将在整个生命周期跨度内依据其一生拥有的资源总量(持久收入)来安排他们的消费和储蓄,通过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跨期消费的平滑来实现一生消费效用最大化。消费平滑意味着消费者将在工作期储蓄、青少年期和退休期负储蓄,从而消费水平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保持稳定,但储蓄和财富呈驼峰型(hump-shaped)或倒V型。消费更多受总财富规模的影响,而不是受当期收入水平的影响,收入的短期改变并不会显著影响当期消费。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分析报告

计量经济学及软件应用课程小论文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分析 小组成员学号 雨 呵呵 庞晓雅 晓锐 指导教师:西超

目录 1.背景 (4) 2.模型的建立 (5) 2.1理论模型的确定 (5) 2.2建立初始模型——OLS (9) 2.2.1使用OLS法进行参数估计 (9) 2.2.2对初始模型进行检验 (9) 2.3建立修正模型——WLS (18) 2.3.1使用WLS法进行参数估计 (18) 2.3.2对修正模型进行检验 (19) 3.模型经济意义分析与检测 (23) 3.1模型的经济意义分析——结构分析 (23) 3.2利用模型进行预测 (23) 3.2.1被解释变量Y的点预测 (23) 4.结论 (26) 4.1主要结论 (26) 4.2政策建议 (26) 5.参考文献 (27)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三年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本文根据计量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Eviews软件相关知识,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1980-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截止到2009年)三十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物质资本、劳动力、消费对国生产总值(GDP)的影响,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国生产总值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最终得出结论。 关键词:劳动力、投资、消费、经济增长、最小二乘法。

1 背景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GDP)和国生产总值的的增长来计算。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从古典增长理论到新增长理论,都重视物质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物质资本是指经济系统运行中实际投入的资本数量.然而,由于资本服务流量难以测度,在这里我们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来衡量物质资本。中国拥有十三亿人口,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本文用总就业人数(万人)来衡量劳动力。居民消费需求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经济增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1978—2008年的31年中,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6%,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仍然面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 本文将以中国经济增长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时间序列数据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将中国国生产总值与和其相关的经济变量联系起来,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我国中国经济增长变动趋势,以及重要的影响因素,并根据所得的结论提出相关的建议与意见。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数据的分析将得到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更加具体的指标,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进行预测与决策。因此,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学研究是有意义同时也是很必要的。

浙江省居民储蓄存款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统计学 浙江省居民储蓄存款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一、前言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居民储蓄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增幅明显加快。在影响居民存款变化的因素中,我们剔除文化背景、人文环境、政治和经济制度、消费和储蓄习惯、对今后收入和支出变化的判断等不易量化的影响因素后,就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利率、除储蓄以外的其他金融资产投资、房地产等因素,对居民储蓄存款变化成因的影响,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模型的预测和分析方法,运用SPSS、Eviews等统计软件进行定量回归分析和判断,并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符合我省实际的居民储蓄存款模型进行预测分析,以便了解居民储蓄存款变化受到的各种影响因素情况和把握浙江省居民储蓄未来的走势。 二、主体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 居民储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决定因素不仅有客观的经济变量,而且也有居民的心理行为;不仅有内生性的经济变量,而且有外生性的制度和结构因素。在我国基本确立了市场经济的20实际90年代中后期,居民储蓄不仅决定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1],而且还决定于收入预期、利率、通货膨胀等因素,而外生的制度和结构性等因素的作用减少甚至已经消失。通过对回归模型的分析,可使我们比较逻辑和量化地分析居民储蓄,揭示影响居民储蓄的变量及权重,从而为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居民[2]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是储蓄存款增长的原动力,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目前,我国居民存款仍多以预防动机为主.但是,随着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收入增速的减缓和实际利率为负,房地产投资旺盛,使得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增幅呈现下降趋势。目前我国居民储蓄年均增长速度接近20%,远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众所周知,居民储蓄额的高低对一国的经济增长、投资以及居民的生活等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过

中国居民储蓄现状和行为分析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I I 一、居民储蓄概述 (1) 二、我国居民储蓄历史及现状 (1) 三、影响居民高储蓄的因素分析 (2)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2) (二)居民可支配收入 (2) (三)利率 (3) (四)消费信贷制度及消费观念 (5) (五)居民的传统储蓄观念和心态 (6) (六)社会保障制度 (6) 四、高储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6) (一)高储蓄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6) (二)高储蓄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8) 五、关于改善居民高储蓄问题的政策建议 (8) (一)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 (8) (二)改善投融资市场环境 (9) (三)发展和完善消费信贷 (9)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0)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摘要 我国改革开放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更是迅猛增长,并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占目前国内生产总值半数的居民储蓄存款在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是资金的后备力量和保证。据此可以看出国民生活水平、国家稳定状态、城乡发展差别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高储蓄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充足的资金来源,是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与此同时,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很大挑战,例如我国国内储蓄水平远高于投资水平,给投资造成巨大的效率损失。本文对导致居民高储蓄现象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居民可支配收入、GDP总额、消费信贷水平、利率和文化性因素、社会保障制度,并针对如何保持合理规模、适度居民储蓄以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出一些个人的见解和建议。 关键字:高储蓄;经济发展;利率;投资

浅析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因素

浅析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因素 ————计量经济学模型国商02级2班第10研究小组 明晓丽40202025 刘兴华40202080 杜海波40202072 陈文犀40202083 吴旭晖40202033 指导老师:庞皓鲁万波 时间2004年9月---12月

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经济理论: 三、关于研究方法: 四、模型的数据: 五模型的具体形式和检验 (一)多重共线性检验 1、多重共线性检验 2、多重共线性的修正(逐步回归法)(二)异方差性检验 (三)自相关性检验与修正 1、自相关的检验 2、自相关性的修正(迭代法) 3、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分析 4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分析 六、模型的经济解释 七、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储蓄余额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价格指数 [摘要]本文旨在对影响我国储蓄余额的多个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从中选出影响较大的一个或者是几个因素,建立储蓄模型,以此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于储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首先,我们选择了可能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几个因素,根据计量经济学的知识以及经济意义建立了相应的模型,随后,我们收集了从1985到2003年的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对模型进行了一系列的参数估计和检验,不断对模型进行修正,得出我们自己的结论。最后,对这个结论从宏观的经济意义上进行了自己的一些解释,并针对如今在储蓄方面的一些问题提出我们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问题的提出: 自经济体制改革以后,我国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居民收入和物价水平迅速提高。这使居民的储蓄行为对于经济发展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探讨中国居民储蓄的规律,找出主要决定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储蓄的变化趋势做相应研究,成为确定本论文研究题目的宗旨之一。 居民储蓄是现代社会总储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居民储蓄是指居民在银行中的储蓄存款。广义的居民储蓄是指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未被消费的剩余部分,是城乡居民持有的各种金融资产之和 与西方经济理论比较,我国关于居民储蓄行为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我们将在较大程度上借助西方主要的储蓄理论,并且针对中国的具体国情做必要的修正。根据“鲁滨逊.克鲁索经济”假定投资等于储蓄,消费和储蓄决策是完全一样的,给定可支配收入,消费者一旦选定了消费,那么储蓄也就决定了,所以我们可利用各种消费收入理论来间接分析对储蓄的影响: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强调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其实际收入是指现期、绝对、实际的收入水平,即指本期收入、收入的绝对水平和按货币购买力计算的收入。因此,扩大消费须提高居民的实际收入。如城市居民每隔两年一次的加工资。但如何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却始终没有切实的措施,这是我国总消费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杜森贝相对收入理论:强调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其他人的

全面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应对策略

全面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应对策略 总的说来30 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中国经济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具体说主要是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持续提高。市场化程度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经济增长是大起大落还是平稳增长。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极低,各种商品和服务产品的价格形成几乎完全由政府管制,市场因素在经济生活中受到极端压抑,计划体制的管制力量远远大于市场力量,外在的政府干预因素经常冲击正常的经济周期,导致经济多次大起大落。近年来,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就是导致经济增长? 其次是宏观调控的完善,适宜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撑,也就是1998 年年中以来扩大 内需的政策,其政策手段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6 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政策转向是成功的,理论分析上也站得住脚。扩大内需的政策能使新一轮经济周期呈现出新特征,还在于这项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该项政策组合持续达6 年之久。2004 年积极财政政策逐渐淡出,转向中性的财政政策,这种转变是很必要和及时的,避免了严重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的出现,确保经济稳定增长。政策需要一定的稳定性、连续性,否则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这方面有个很好 的反面案例,就是日本20 世纪90 年代的财政政策。 90 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以后,为了刺激经济,日本政府积极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到政策缺乏连续性的影响。 然而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哪里?国民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与净出口之和2008 年中国消费和投资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

我国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国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国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学院:国贸班级:国贸(4)班姓名:杨德庆学号: 一问题的提出 1979年之后,我国的经济呈现蓬勃发展趋势,与此同时我国居民的储蓄也随之快速增长。进入90年代后,我国居民储蓄额的增长上升到一个新的阶层,保持着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这一现象引起国内各经济学家及政府的广泛关注。这对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有着有利的一面,但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适度的储蓄是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均衡发展的,主要表现为居民储蓄使银行能够有足够的资金来源为企业提供贷款,有利于国家经济的长期发展,但是居民储蓄如果达到适度的点后依然高居不下,说明国家居民的消费欲望和能力不强,需求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一直保持快速的增长势头。1991年到2021年的18年间,居民储蓄存款率增长率达到25倍多。1998到2000年期间由于中央银行的连续降息、政府开征利息所得税、储蓄实名制的实行等因素,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开始减缓。进入2001年后,储蓄存款增长势头再次加快,到20xx你12 月末17.25万亿元,20xx年到20xx年我国虽然经历了一轮巨大的牛市,增长幅度有所降低,但是总量依然高居不下。从国际角度看,我国储蓄从80年代以来,一直列居世界前列,这对于高速发

展的中国而言无疑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因为伴随着储蓄的高速增长,消费的持续低迷将对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我国居民储蓄多年居高不下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来鼓励居民消费,但成效均不明显。不管从宏观还是微观来分析,我国居民存款额都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国民经济运行及整个经济的发展,所以对我国居民存款的问题进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十分重要。我们可以运用研究的结果来分析现状并制定正确的应对方针。 二理论综述 近代人们关于储蓄的研究主要是以凯恩斯的消费函数推到而来: 凯恩斯认为,消费是限期可支配收入的函数,消费与可支配收入之间处在着以下的关系: (1)在短期无论可支配收入多少,是否等于零,消费支出总是大于零。可支配收入等于零时的消费支出,来源于从前的储蓄或现在的借债,这部分的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无关,称为自发消费; (2)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支出也增加。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变动而变动的消费叫引致消费;(3)消费支出的增加量少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量。假定消费函数为线性,则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可表述为 C=C0 +cYd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实证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实证分析 姓名:胡旭学号:20126701 班级:国贸五班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本文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具体分析了物质资本,劳动力,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建立计量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中国国民产出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 【关键字】资本,劳动力,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1引言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既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来计算。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到新增长理论,都重视物质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物质资本是指经济系统运行中实际投入的资本数量,然而,由于资本服务流量难以测度,在我们这里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来衡量物质资本。中国拥有十三亿人口,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本文用总就业人数(万人)来衡量劳动力。

2.研究方法 2.1数据 表1.1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模型时间序列表 资料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2.2模型建立 为了具体分析各要素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大小,我们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Y作为对经济发展的衡量,代表经济发展;用总就业人员数X1衡量劳动力;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2衡量资本投入。中国经济增长除了受劳动力、资本投入影响外,还可能受其他一些变量及随机因素的影响,我们把它统一归并到随机变Ui中,根据Y与X1、X2的表1.1数据,作Y于X1、X2之间的散点图,如图1,采用的模型如下:Y= ?0+?1X1+?2x2+Ui 其中Y代表国内生产总

我国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国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居民储蓄存款的理论基础 在西方经济理论界,关于个人消费——储蓄的理论函数不胜枚举。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斯密西斯的“绝对收入理论”、杜森贝的“相对收入理论”、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和莫迪里亚尼的“储蓄生命周期论”。凡此种种,各有千秋。但是,总的来说,这些经济学大师的个人消费——储蓄的理论函数都是建立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运行环境基础之上的,与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有一定的差距,不能生搬硬套。现代经济理论的精髓在于,首先对某一时空的经济运行环境(即前提假设)进行抽象概括,然后建立与该时空的属性贴近的、反映某一经济现象内在数量关系和逻辑关系的理论函数。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经济现实,为决策提供依据。 二、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居民储蓄额一直持续且迅速的增长。据报道,2003年2月末,我国国内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机构)本外币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10.03万亿元;2003年9月末,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又创10万亿元新高。10万亿元储蓄大体上相当于我国200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1990年——2001年我国居民存款余额的年增长率达17.8%。这种储蓄增量可以说是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人民收入的增长,但是居民储蓄的增速略高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这表明储蓄增量还有一部分来自于居民的“超储蓄”。居民“超储蓄”反映居民储蓄意愿在增强。随着我国住房、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人们在考虑收入的支配时,防患意识明显提高。为应对不确定性,许多居民进行预防性储蓄。而且我国目前的投资市场还并不健全,因此很多居民选择了保守,即传统的储蓄。 近来,居民储蓄存款的迅猛增长势头已有所放缓。2004年一季度,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1.2万亿元,同比增长18.3%。而2003年一至四季度同比增幅分别为20.1%、19.5%、19.9%、19.2%。今年1月份全国居民储蓄增幅同比再度下降,当月居民储蓄存款增加2683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2924亿元,以百分比来算,同比增长11.9%,增幅比上年12月末下降3.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8.6个百分点之多。 那么,究竟都有些什么因素影响了我国的居民储蓄额的变化呢?尽管前人已经有一些研究这个问题的文献,但是在解释变量的选择上存在着差异,而且在数据的选用上往往采用跨度较长的年度数据,使得拟合的模型缺乏指导性,同时,这些文献的研究已经离现在的时代较远。针对上述情况,本文收集了我国近4年来的全国数据,并加以实证分析,分析我国居民储蓄增长的影响因素。 三、变量的引入 根据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并结合中国近几年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最初建立的模型中,可能影响储蓄增长的解释变量有: 1. 股票成交额 居民的储蓄资金是作为剩余资金的一种投资渠道,股票作为剩余资金的另一投资渠道,可带来更多的收益,理论上会造成居民储蓄的下降。由于数据获取的局限性,本文采用股票成交额作为衡量股票这一投资渠道的指标。 2. 消费价格指数 物价指数会带来居民消费的变化,从而带来居民储蓄额的变化。理论上讲商品价格上升会导致居民储蓄的减少,在此选用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作为衡量商品物价的指标。 3. 利率 理论上说,储蓄利率越高,居民的储蓄倾向就会越高。但由于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影响,人们的存款动机主要是备于未来不时之需,而取息增值的动机相对较弱。虽然近来我国银行存款的实际利率经常为负值,人们为安全和损失最小化起见,仍以银行存款为主要储蓄渠道,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额还是持续上升的。由此看来,银行存款利率虽对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有影响,但影响程度不会很大。 4. 人身险 我国住房、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入,总的趋势是许多由单位负担的支出将转由个人承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了投保,这就成为了又一个资金的流出渠道。

浅谈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

研究生课程论文 (2014 - 2015 学年第1学期)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浅谈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 摘要:本文从经济和人文角度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本文认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有:第一,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二,城镇化进程加快,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撑点;第三,中国地大物博,经济建设以极大消耗资源和破环环境为代价;第四,改革开放,廉价的劳动力和巨大的市场吸引大量外资;第五,中国人有这传统的勤劳优秀品质,也有封建社会的那种忍性,没有西方人那么强烈的反抗和冒险精神。本文最后提出了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根本方法在教育。关键词:中国经济;经济政策;人文原因;能源消耗;教育 1 中国经济概述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7%以上,甚至有几年超过了10%。很多国内外人士都对此感到吃惊。从1979 至2010 年[1],中国GDP 年平均增长率接近10% ,人均GDP 由改革开放前不到300 美元增加到当前的3500 美元左右,一跃成为当今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13 亿人口的大国,中国不但摆脱贫困,实现了经济腾飞,而且在持续30 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仍然保持近百分之十的年均增长速率,这一巨大变化被国内外一些学者称为“中国奇迹”或“中国经济增长之谜”。2014年[2],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发展改革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全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创新宏观调控,奋力激发市场活力,努力培育创新动力,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平稳运行,呈现出增长平稳、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4%,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3%,四季度增长7.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8332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71392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306739亿元,增长8.1%。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计量经济学-我国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计量经济学期末课程设计 南京审计学院 2009 级金融院 题目:我国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_ 学生姓名_ _ 学号 专业班级___ _ __ 2011年 12 月 12 日 摘要:自经济体制改革以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变化之一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

的比重迅速提高。自1949年以来,中国储蓄率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提高呈不断上升趋势,因而高储蓄率也被认为是解释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虽然高储蓄率总是会导致更高的收入及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但并非储蓄率越高越好,必然会存在一个最优的储蓄率。这使居民的消费和储蓄行为对于经济发展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探讨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的规律,找出主要决定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储蓄的变化趋势做初步预测,成为确定本论文研究题目的宗旨之一。 关键字:居民储蓄 CPI GDP 存款利率股票市值物价指数 一,文献综述 居民储蓄的快速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但过高的储蓄,必然伴随着投资或消费的不足。所以对影响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才能在制定宏观政策上采取适当的措施,使储蓄率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促进经济增长。 据统计,我国近年来的实际GDP平均每年增长9%左右,而资本的净边际产量即MPK-δ,约为0.9%。我国的资本收益MPK-δ=每年0.9%,大大低于经济的平均增长率(n+g=9%)。可见,我国的资本存量已经远远超过了黄金律水平。也就是说,当前我国的储蓄率和投资水平已经偏高,而消费率则偏低。所以我们应该降低储蓄率,减少投资,把收入的更大份额用于消费,这样就会立即提高消费水平,并最终达到更高消费水平的稳定状态。 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动直接受到可支配收入和储蓄率的影响,而储蓄率的变化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通货膨胀率以及通货膨胀预期造成实际利率的变化,居民消费支出、房地产投资、金融投资收益及渠道的变化。我国居民的平均边际消费倾向是缓慢下降的,所以,个人可支配收入越大,储蓄存款增加越多;反之也成立。实际利率。我国居民存款对名义利率下调的利率弹性小,而对名义利率上调的弹性大;而样本期间的绝大多数时间里,我国名义利率是下降的且在调整以前名义利率是不变的,所以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居民存款变化受到名义利率变化的影响很小,主要受到通货膨胀引起的实际利率变化的影响。居民消费支出。居民消费支出对储蓄存款的影响比较微妙:当居民的收入不变时,消费支出增加了,可以用来储蓄的资金自然会减少;另一方面,居民消费支出也受到收入的影响,所以,把可支配收入和居民消费支出同时引进回归方程时,会引起复共线性;最后,居民消费支出还受到通货膨胀及其预期的影响。总而言之,把居民消费支出引进方程时,要十分谨慎。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表示居民消费支出。关于金融投资渠道及收益,一方面,我国居民的金融投资意识越来越强;另一方面,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可供居民选择的投资渠道越来越多,如股票、国债以及多种多样的基金等金融资产不断进入居民的资产组合之中。本文选取相应期间股票指数来反映金融投资对储蓄存款的影响。 居民储蓄存款总额是我国评价经济运行情况的一个重要总量指标,它与许多宏观经济指标之间都存在着密切联系。为了解释居民储蓄变动的原因,有必要引进居民储蓄函数,从数量上分析相关变量对居民储蓄变动的影响。 二,经济理论陈述 1.收入水平:收入水平是影响储蓄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居民可支配收入数据的不可获得性,本文将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居民收入水平的指标。只有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才能进行储蓄,而且根据凯恩斯的理论,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收入水平越高,边际消费倾向越低,消费越少,储蓄越多。 2.利率水平:利率作为消费的机会成本也会对储蓄产生影响,从理论上说利率水平越高,消费的机会成本就越大,居民就会压缩当前消费,增加储蓄。反之,利率水平越低,消费的机会成本就越小,当前

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研究

学号:112010303000328 姓名:魏云凤 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 魏云凤 (经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 112010303000328)摘要:中国消费者行为动机研究,在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中,对目标消 费者行为的认识和理解是营销活动的基础。本文是通过消费函数来对消 费者行为进行研究的。通过构建分析理论模型依据预防性储蓄理论结合 生命周期假说进行分析,运用中国城镇居民1991 年~1998 年间名义 货币收入与名义消费支出月度数据,从而得出结论进而提出了政策性建 议。 关键词: 消费函数;误差修正模型 1.问题的提出 进入90 年代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率呈下降态势。消费占GDP 的比重,由80 年代的52 %降低到现在的46 %。近年来,政府采取了包括降低银行存款利率,鼓励个人信贷消费、提高中低层居民收入等一系列举措,然而居民消费并没有摆脱低迷状态,1998 年全国消费品零售增长618 % ,比1990~1997 的年均增长低1415 个百分点。 与居民低消费率相对应,居民储蓄持续增长成为我国最引人注目的经济现象之一。居民储蓄是指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和转移支付后的余额,包括实物性储蓄和金融性储蓄。在我国的居民储蓄中,金融性储蓄约占75 % ,是居民储蓄的主要部分。金融性储蓄又包括银行存款、有价证券、保险、外币储蓄和手持现金等,其中银行存款约占60%~70 %。1990 年我国城乡居民银行储蓄余额为703412 亿元,到1999 年末为59622 亿元,十年间增长8148 倍,年均增长2318 % ,呈超常增长的特征;同期我国GDP 年均增长9175 %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年均增长率是其2144 倍。值得注意的是,自1996 年5 月以来,中央银行连续

城镇居民储蓄存款模型

关于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模型的计量经济分析内容摘要:本文利用我国1978年以来的统计数字建立了可以通过各种检验的城镇居民储蓄率的模型,对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情况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该模型的经济含义分析得出各种主要因素对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数量的影响程度,并针对我国城镇居民存款储蓄现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 居民储蓄存款实证分析主要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 1978年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居民储蓄也出现高速增长的态势。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始终保持在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持续增长这一经济现象引起国内理论界的广泛关注。这对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有着有利的一面,但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所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刺激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分流储蓄,但是居民储蓄依然持续增加。由于居民的储蓄存款直接影响着居民的消费行为,影响着货币的供给量,进而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宏观调控的力度和效果,因此,对我国居民存款储蓄问题的深入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有助于帮助大家认清现状,做出合理的决策。虽然我们作为本科阶段的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研究还不够深入和透彻,但对此问题的探索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了解国情,提高实际操作水平和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b5E2RGbCAP 二、文献综述 我国有很多学者建立了许多的储蓄模型来分析各因素对居民储蓄的影响程度,但 分析结论的差异很大。整理以前的研究成果,一个社会的储蓄总量受很多因数的影响,根据经典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储蓄水平主要受收入因数、利息率、物价水平、收入分配等因数的影响:plEanqFDPw 1.收入因数 收入是决定储蓄的重要因数,收入的变化会直接决定着储蓄的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储蓄与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着正方向的变化关系,即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储蓄量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储蓄量减少。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户在支付个人所得税之后,余下的全部实际现金收入。DXDiTa9E3d 2.利息率 传统经济学认为,在收入即定的条件下,较高的利息率会使储蓄增加。在本文中,我们选用的利息率是根据当年变动月份加权平均后的一年期储蓄存款加权禾U率。RTCrpUDGiT 3.物价水平 物价水平会导致居民户的消费倾向的改变,从而也就会改变居民户的储蓄倾向。本文用通货膨胀率来考察物价水平对储蓄率的影响。5PCzVD7HxA 4.收入分配 凯恩斯认为,收入分配的均等化程度越高,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就会越高,社会的储蓄倾向就会越低。在国际上,衡量收入分配平均状况最常用的指数是基尼系数。jLBHrnAlLg 三、变量的选取及分析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时期,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因而,要分析各种因素对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国情。1998年后,中国经济运行 进入了一种新的体制约束状态,出现了明显的供给过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与拉

中国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中国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一、高储蓄与高投资 储蓄和投资是紧密相关的,较高的储蓄能够带来较高的投资,而投资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中国在过去30年常保持着高储蓄率和高资本形成率。图1 显示了中国1978-2014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 的贡献和拉动情况。可以看出,投资对GDP 的贡献率是很高的,尤其是在2002年以后,资本形成总额对GDP 的拉动最低在3%以上,对GDP 的贡献最低在30%以上,峰值更达到2009年的87%。 资本形成总额对GDP 的贡献和拉动 贡献(%)拉动(%)(右)0 -70 -30 5090 0-3 35 7 91114-12 78-1282-1286-1290-1294-1298-1202-1206-1210-12 图1 1978-2014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 的贡献和拉动 资料来源:Wind 资讯——宏观数据专题报表 二、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与劳动水平紧密相连,并且对消费、储蓄和投资等行为产生深刻影响,因此人力资本对经济活动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人力资本的评价体系包含了人的受教育程度、技能培训、身心健康等。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人力资本存量和素质都有大幅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90年中国人口普查文盲率为15.9%,人均预期寿命为68.55岁;2010年文盲率降为 4.1%,预期寿命达74.83岁。观察其他数据(如受教育比例等),可以得知,中国的人力资本得到显著的提高。 中国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本的积累有很大相关性。随着当前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经济也将越来越依赖于人力资本这一因素,而在经济发展初期起重要作用的劳动力数量,其影响将变得越来越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