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圆明园防渗工程谈工程建设与环境协调

从圆明园防渗工程谈工程建设与环境协调
从圆明园防渗工程谈工程建设与环境协调

哭泣之园

——从圆明园防渗工程谈工程建设与环境协调

引言:

当今社会,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大家都在一窝蜂似的追逐于利益。这本来无可厚非,毕竟凡事都有个利弊,有个取舍,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就茫然做出选择的人,反而更让我不屑,因为他们活在盲从中,浑浑噩噩的……

但是人类真是太“聪明”了,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脑中灵光一闪就做出了一个决定:铤而走险,做到真正的见利忘义!这是事实,大家都知道,平民、官员、国家领导们都心里清楚……但是他们真的得到了最大的利益吗?你觉得呢?

正文:

当无数人为了利益而抢红了眼时,一些让人悲愤的事情发生了……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曾经轰动一时的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个事件的前前后后。

2005年3月22日是“世界水日”,这天下午,兰州大学张正春教授在游览圆明园时偶然目睹到一幕骇人的情景:圆明园2200多亩湖底正在进行的铺设防渗膜的“宏伟工程”,几十台挖掘机正在疯狂地破坏着圆明园的景观,所有湖底被挖开,然后铺满了大片白色塑料,四周用水泥严密封闭。据现场的工人们说,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湖水渗漏。但是其职业的直觉让他感到对圆明园的天然湖底进行如此严密的全部防渗处理无异为圆明园“掘墓”。他认为:“圆明园的水系是圆明园的‘命根子’,破坏圆明园的水系则是要圆明园的‘命’!”他立即打电话给人民日报,此事件在经过多家媒体披露之后,立即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

湖底铺设一布一膜防止下渗

在张正春教授揭出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之前,就已经专家和媒体对此事件进行的关注:地球纵观环境教育中心的李皓博士在春节前就已注意到此问题。据她介绍,她在陪海外的朋友参观圆明园时发现了正在热火朝天施工的湖底防渗工程。同时,在去年12月中旬的《北京青年报》对圆明园进行湖底防渗工程之前抽干湖底水,造成大量鱼类和河蚌死亡做了相关报道,题目为《圆明园福海干涸导致河蚌及成群小鱼干死》。

3月31日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被叫停。国家环保总局表示,该工程未进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该立即停止建设,依法补办环评审批手续。

4月13日,在媒体和社会上一直对于圆明园防渗工程炒作了半月之后,此事件的第一次公众听证会在北京环保总局进行,与会的代表分为两派相对而坐,对于圆明园防渗工程展开了激烈的争辩,让这场争论达到了高潮。

5月17日,国家环保总局对外宣布,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的环评单位已经确定。清华大学已与圆明园管理处达成环评委托协议,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事件的争论暂时告了一个段落。

5月25日,北京市政府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首次回应圆明园事件。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副区长于军、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孔繁峙针对圆明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表示将根据《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合理、合法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圆明园防渗膜铺设前后景色对比浩浩荡荡的防渗膜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圆明园有近三百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顶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与众不同,举世无双,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文化价值。可以说,他是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上那无可取代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典型代表!可是是什么让管理者舍得对圆明园下手呢?

圆明园的湖底防渗工程是从04下半年开始的圆明园改造工程的一部分,其主要工作是把湖底的水抽干,铺上防渗膜,再在上面铺上1-1.5米后的土,以便于水生动植物的生长。另外,在湖岸进行砌缝防止侧渗事情揭露后,有关的环境保护组织曾就此征询圆明园的管理部门。管理者解释说,往年公园每年要向园内湖中放水三次,水费约几百万元人民币。铺设防渗塑料一年可以只注水一次。可是,仅仅为了节约水费么?据有关机构声称,这次大规模的铺设塑料的费用高达1.5亿元之多!然而,铺设塑料的费用足可以预购公园所需的几十年、甚至一百年的水。他们就打着“节水”的大旗,开始大张旗鼓的进行了……这样做究竟有没有必要?这样做的后果将是什么呢?

水泥砌缝防止侧渗

围绕圆明园防渗工程的是是非非,自从事件开始之初始,就形成了两派完全对立的观点,正方和反方对于圆明园防渗工程对于环境的影响各执一词

圆明园的水不够用了,经常出现干涸,造成鱼类大量死亡,树木干枯,这是导致圆明园管理者决定进行湖底防渗的主要原因。在工程实施之前委托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进行了调查研究和技术设计,不能说这个决策是少数人的主观决策,它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但是在实施之前没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报请有关部门审批是一个失误。

圆明园的问题在于大环境的恶化,圆明园位于十分恶化的大环境之中,是大环境的恶化导致圆明园的缺水,圆明园问题的最终解决要依靠大环境的改善。圆明园所在的位置是北京西北部山区的洪水冲击扇,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由于冲

击扇的沉积以砂砾为主,透水性极强,大量地下水涌出地面后滞留成湖,海淀的地名由此而来,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圆明园的水是不成问题的

但是现在这种大环境已经不复存在,由于山区径流被大量截流和冲击扇范围内的城市化,地下渗流急剧减少,加上市区范围内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形成大范围的地下水漏斗,城市河湖的地下补给水源消失,湖泊和湿地不断萎缩和消失。圆明园也难逃恶运,它所在地区的地下水位已经下降了近20米,现在的圆明园成了一个大漏勺,只有漏水的份,没有得到外部地下水补给的可能性。这显然不是圆明园的责任,相反它是大环境恶化的受害者。圆明园所采取的技术手段是否合理我在下面讨论,但是可以说它所做的只是一个无奈的自救措施。

如果我们真地爱护圆明园,就不要过分地追问圆明园的责任,而是帮助它找到一条出路。圆明园所在的大环境问题不解决,圆明园就难保生态安全,但是大环境的问题不是那一个人所造成,也不是短时间内所形成,它是几十年城市发展所留下的后果。通过圆明园的问题我们要追问应当如何来挽救北京市的大环境,这需要我们调整发展战略,制订大环境的环境保护规划。

热心命中走访北京环保局

要保护圆明园的生态环境,就需要供给圆明园所需要的水量,称之为生态环境需水量。在过去编制水资源规划时只考虑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牺牲了生态环境用水。圆明园的生态环境用水没有用水指标,也无法得到保证。

关于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研究刚刚开始,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还没有统一的方法。但是从圆明园的多年用水量来看,景区蓄水176万立方米、每年渗漏水量大约251万立方米、蒸发水量大约221万立方米、林草灌溉用水大约127万立方米,合计776万立方米。除去降雨和从水务局分配的150万立方米水量之外,每年缺水约540万立方米。长期缺水必将造成河湖的干涸和植被的破坏,在北京市长期过度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大背景下,北京缺水严重,无法保障圆明园的生态环境需水量。而且,北京市的生产和生活用水量还在不断增加,这种状况在近期内是无法改变的。

面对这样的现实,圆明园所能考虑的就是采取自救措施,包括:减少渗漏、收集利用雨水、处理和利用中水等。这些都请北京市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进行了详

尽的规划,收集利用雨水和中水利用措施需要投资比较大,建设时间长,再生水量相对比较小,采取防渗措施是比较可行的。

这样的措施只不过是救急的选择,问题的最终解决要依靠北京市大环境的改善和生态环境需水量得到保障。正在进行的新一轮的全国水资源规划,特别强调在水资源的平衡中纳入生态环境需水量,包括河道内生态需水量和河道外生态需水量。在水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需要通过压缩生产和生活用水来保障生态环境需水量,对北京来说还要通过南水北调工程来补充水资源的不足。这一目标要通过调整社会产业结构、推广节水技术、减少水资源污染等一系列措施才能实现,不是短时间能够达到的

他在展望什么,是自己的命运还是圆明园的命运?

圆明园采取防渗措施是在现实环境下所作的一个选择,它比较经济和施工简便,但不一定是最佳的选择。还是可以进一步采取一些技术措施,减少不利的影响,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⑴抓紧补作环境影响评价,报请有关部门审批。

⑵立即检查防渗材料生产厂家的产品说明和合格证书,必要时进行实验分析,确定蓄水后是否会有有害物质析出,在确认安全的条件下才能使用。

⑶对回填的底泥尽快进行化学和生物分析,确定其污染状况和物种数量,在分析的基础上决定是否需要更换或者只进行表层更换。

⑷通过渗漏计算确定合适的渗漏量,在防渗膜上适当开孔。不是完全杜绝湖泊的渗漏,而是减少渗漏,同时满足周边生态需水的要求。

⑸作为生态补偿措施,加强公园内的植被灌溉措施,在比较偏僻的位置设立封闭的保护区,形成湿地和鸟类及小动物的安全栖息地,有利于保护公园内的生物多样性。

⑹整理湖滨带地形,采取渐变的形式,有利于恢复多样的水生植被,增强湖泊的自净能力。

⑺通过技术措施增加水系的循环流动,并且适当设置跌水和小型喷泉,增加曝气,加强水体净化能力。

这次公众对于圆明园的关心和批评是公众参与意愿的表现,也是公众生态环境意识增强的标志,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国家应当及早建立各种公众参与制

度,使公众参与有法可依,减少公众参与的成本,积极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

参照国外的公众参与制度,首先公众参与是贯彻始终的,在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阶段都要有公众的参与。其次,公众参与是多层次的,包括普通市民、利害关系者、专家和各级地方官员等。公众参与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如书面调查、面谈、讨论会和听证会等。项目建设单位主动地依法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环节相应地通过公众参与听取意见,改进工作。实施公众参与,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都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大前提是一致的。参与者应当各抒己见,言而有据,取长补短,避免对立,避免浪费国家管理资源。

总而言之,我们要在工程建设策划之时,多想一想其对于环境的影响,不要被短暂的利益蒙蔽了双眼,真正做到工程建设与环境两不误,这才是真正的睿智!

参考文献:

《地质工程建设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刘海燕,吴海泉,2005年《工程建设环境与安全管理》等铁军2009年

案例11: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决策者与监督者——圆明园防渗事件

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决策者与监督者——圆明园防渗事件 案例摘要:2005年3月,兰州大学的一位教授在圆明园参观时发现,圆明园的湖底居然被铺上了一层塑料薄膜,他担心这将会造成圆明园的生态恶化。事件被曝光后,圆明园管理处进行了解释,理由是为了节约水,而对湖底进行了防渗处理。圆明圆在湖底铺设塑料薄膜的做法被曝光后,引起了强烈反响。为什么圆明园的一项防渗工程,居然引来了这么多的关注?究竟是一项什么样的工程呢? 背景简介: 圆明园是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古代造园艺术的瑰宝,是一段民族历史的记录,在每个中国人心中,它是一个特定的符号。当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俞孔坚看到这些塑料薄膜已经铺在了圆明园的湖底时,研究了多年环境保护的他,感到非常痛惜。俞教授认为,铺上这个水就不往下渗了,水跟土壤的关系没有了,此举将对圆明园的固有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大量的水将无法进入地下,必将导致生态严重恶化。 代管者是否有权决定“国宝”命运: 北京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要恢复圆明园原有“山形水系”,再现当年河流湖泊星罗棋布的美景,确非易事。但作为圆明园的代管者,圆明园管理处是否有权擅自决定“国宝”命运?这种做法是否能够重现圆明园的风采?对于圆明园遗址的整修,应该遵循“重建昔日辉煌”还是“保持遗址现状”的原则,不是某个管理者所能决定的,这个持续多年的争论,随着防渗工程的争论再度凸现出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叶延芳指出,文物价值和文物美在于历史原创性。圆明园的历史原创性更在于废墟悲凉的沧桑感。他认为,现在进行的修复与遗址公园的精神不符。正如很多专家指出的,圆明园是国家的公园,还是企业的公园?是遗址公园,还是商业公园?在其基本功能定位尚未争论清楚的时候,代管者就擅自对圆明园实施改造,是否有欠妥当? 圆明园防渗工程破坏生态: 俞孔坚说,环评报告明确表示,圆明园防渗工程没有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原工程方案存在严重缺陷。而且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缺乏全面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造成水生生态系统严重破坏以及文物遗址的“不可逆”的破坏。报告明确指出,“现有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对后续工程改造所带来的损失是由于工程没有按程序实施环境影响评价造成的”,并且因为“工程大部分已经建设完成,影响了环境现状的调查和分析,给环境影响评价造成了极大困难”。 环评报告同时指出,在目前“防渗膜”已经基本铺设完毕的前提下,“全部撤除防渗膜对土层的翻动会对湖泊生态系统再次造成破坏,并有可能错过水生生态系统恢复的最佳时期”。对此,李迪华教授认为,为了减少损失和尽快恢复圆明园的生态环境,经过严格论证后,使用防渗膜“也可以是一种选择”。而俞孔坚教授在承认目前撤除防渗膜“可能对环境影响更大”后,坚决认为要撤除防渗膜:“不拆除就意味着对违法行为的默许,是对潜在的违法行为的怂恿!”此外,俞孔坚强调,环评报告只是针对“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的,既不是对整个圆明园整治工程的评价,更没有将圆明园遗址的文物价值包含进去,“是不全面的”。 报告书指出,“防渗工程对部分湖岸堆石进行了水泥勾缝等防渗处理,由于工艺比较粗糙,而且与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堆石工艺相违背,将导致湖岸美学价值的降低”。报告书同时称:“湖岸堆石是否构成文物,尚需要文物保护部门进行研究和认证,这已超出本环评报告的任务范畴”。对此,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生态学系教授崔海亭表示:“防渗工程对生态环境和文物的影响,恰恰是它的薄弱环节,也是大家最关心的地方,环评报告提及不多”。李迪华则认为,“即使环评报告在技术上100%支持防渗工程,也不能成为圆明园大规模改造工程,包括大量砍伐林灌和湖岸翻新等的理由和借口”。

圆明园是否应该重建辩论

圆明园是否应该重建辩论 圆明园是否应该重建辩论 正方观点: 中国圆明园学会刘阳对公众的反对表示不能理解。“在讨论圆明园是否重建的问题前,建议所有学者、专家、媒体先去圆明园实地看看。”他在认证微博上写道,“圆明园至少有五处景观如果不进行修缮保护,未来十年内将倒塌或彻底消失!至少八处景点被某中学占据并逐年进行扩张破坏!这些有多少人知道呢!” 重建可以恢复民族荣光、抚平历史伤痕。以保护遗址为纲,保护原有格局,遗址的整修、恢复必须有利于体现圆明园历史的真实性。 没有一个人真正见过圆明园,若让大家看到原来圆明园这么美丽,再与北京的遗址公园作对比,那么圆明园的教育作用不会减弱,只会加强。新园与旧址的强烈对比更能起到警示教育作用。 我不反对重建一个圆明园。有选择高质量的仿制对传承中华文化有益无害。但是重建必须按照详细的史料,所幸古建筑行业对重建是有标准的。 不少人都会口误于“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纠结于英法联军还是八国联军烧了圆明园没有实质意义,重要的是外国侵略者进行了毁灭,对国人来说是耻辱柱。 向国际社会证明中国人不会躺在历史里,而是放眼未来,圆明园是烧不完毁不掉的,春风吹又生。中国人的顽强和伟大的能力与报复,以德抱怨。服天下而不是征天下。 反方观点: 废墟下的圆明园有着独特的历史价值,它在历史上的地位不可磨灭,如果真换成了美轮美奂的新圆明园,其历史价值将被无情“抹杀”掉,屈辱的视觉冲击力将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将是掩耳盗铃式的自欺欺人。重建无异“抹杀”掉废墟上的历史。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留着那个毁损的圆明园可以警醒我们及后代子孙,让我们能够奋发图强,时刻不忘落后要挨打,将自己的国家建设得强大,如果修复,变得漂亮洋气又繁华,就失去了这层警醒的作用。 我们保护或保存文物,无非两个目的,一是从审美角度保留凝聚精彩绝艳的创造力的物品,一个是从历史角度保留集体记忆。如今,从审美角度恢复重建圆明园已被证明是陆地行舟,而从集体记忆角度,圆明园更没必要重建恢复。 鼓吹重建圆明园,恢复所谓“往日荣光”的人,在文化建设的意义上,恰恰是没有文化或文化不自信的表现。文化建设离不开创造和创新,要体现现代人新的价值、审美趣味和精神追求,动辄复古、仿古,“恢复重建”古代的东西,说明我们创新能力不足,历史不再是资源,而成了我们前进路上的负担。 圆明园残存遗址的保留,本来就是一本历史的活教材,并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诫国民,落后就要挨打,并可以用来警示国民勿忘国耻。因此完整地保留圆明园遗址,是完全有必要的。 复建圆明园还不如“无为”,维持原貌,多做一些保护、考古、文物收集的工作,这样既尊重了历史,又是对后人负责,也才是最大的作为。

圆明园环评_结论与建议

15 结论与建议 15.1 结论 本次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为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包括绮春园、福海和长春园。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是在事先没有经过环境影响评价的情况下开工建设的,且大部分工程已经建设完成,被依法责令停工,广受社会关注。本环评工作是在限定时间内,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行的补办,具有高度的特殊性、复杂性、紧迫性与敏感性,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广度和深度上远超越了同等规模的建设项目。 评价单位在详细收集和分析与工程项目有关的各项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大量调查、监测、试验和模拟,对工程的环境影响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和评价,编制了本环境影响报告书,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5.1.1 总体结论 (1)为了防止圆明园生态系统的退化,保障遗址公园发挥基本规划功能,在目前北京市水资源十分短缺的情况下,圆明园必须采取综合的节水与补水措施。 (2)圆明园座落于清河古河道上,防止过度渗漏是节水措施之一。但必须结合地质条件、节水要求和环境影响等进行比较选择,决定防渗的具体形式。圆明园缺少对湖底防渗工程合理性的充分论证。圆明园内的绮春园湖底为 1.5~2.0m厚的粘土层,天然防渗能力较强,不采取人工措施即能基本满足防渗要求;福海之下的沉积地层以砂砾石层为主,但其上的部分区域有厚约0.3~0.6m的底泥层,具有一定的抗渗能力,综合考虑水域功能,需要采取必要的防渗措施;长春园直接座落于砂砾石层之上,各湖底泥层厚度较小,加之近年来大部分时间处于干涸状态,原有底泥部分沙化,导致抗渗能力进一步降低,渗漏严重,需要实施有效的防渗措施。

(3)目前没有使用复合土工膜防渗材料产生环境毒性的报道,但其综合环境友好性低于天然防渗材料。考虑到圆明园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遗址公园的特殊性,应该优先采用相适宜的防渗材料和措施。  (4)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没有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原工程方案存在严重缺陷。在工程设计和建设过程中,缺乏全面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造成了水生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目前,工程大部分已经建设完成,影响了环境现状的调查和分析,给环境影响评价造成了极大困难。现有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对后续工程改造所带来的损失是由于工程没有按程序实施环境影响评价造成的。 (5)圆明园防渗工程大部分已经完工的现实,造成社会、经济、环境多个目标的相互矛盾,必须实施多目标综合决策。该工程的改进方案,以防渗工程实施现状为基础,以“实事求是,因湖制宜,全面统筹,整体优化”为原则,兼顾短期影响和长期效果,综合考虑工程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环评推荐综合改进方案。 15.1.2 大气和声环境影响 (1)项目区域附近大气污染物以PM10为主,其次为SO2和NO2。现状评价结果表明,冬季SO2、CO、PM10日均浓度值均出现一定程度的超标,主要是由于冬季采暖及气象条件所致;PM10春季出现超标现象,可能主要是由于沙尘天气所致;其余季节各污染物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 (2)项目区域由于受到圆明园东路、圆明园西路、五环路交通噪声的影响,夜间噪声较高,长春园东侧厂界处超标;昼间各测点噪声排放均符合相应标准。 15.1.3 防渗材料性能及其环境影响 (1)圆明园防渗工程所用的防渗材料为聚乙烯土工膜与聚酯纤维构成的复合土工膜,在湖底缺氧、蔽光、温度相对恒定以及无强酸强碱苛刻环境的铺设条件下具有很高的稳定性,根据材料老化试验结果保守估计其稳定寿命可达30~50年甚至更长; (2)圆明园防渗材料在稳定寿命内,由于降解或者溶出而向环境释放物质的量是可忽略的;即使高聚材料在正常的使用过程中会发生微量的降解或者溶

凭吊圆明园

凭吊圆明园 我很喜欢玩游戏,所以也就喜欢上了游戏的音乐,其中有一首《大火的英灵》最震撼人心,播放的场景是在一艘被水怪洗劫一空的船上,船上无一人幸存。村里人把迟迟归来的勇士们送到甲板上,用最古老的方法送他们上路,那就是火。在看到这个场景时,我不由得想起了燃烧中的圆明园,同样震撼人心。 〃〃〃〃〃〃圆明园在火中升华,圆明园在火中燃烧,圆明园在火中闪烁。圆明园,一个在火中前进的英雄。这就是我眼中的圆明园。——杨宇韬:《火的联想》 在今天的北京城郊,有一大片废墟,可说它是废墟,又有些不符,因为那儿还有一些残留下来的阶梯、石柱,就像是主体被毁灭后残留下来的孤独的影子,在向人们诉说着它们被毁灭坏的那一天,一百三十年前的那一天的辛酸往事。 它们。曾经是东方这个古老而又伟大的民族——中国的荣耀的一部分,自豪地屹立在这个可以和“空中花园”媲美的“万园之园”——圆明园中。那里,有大堆的罕世珍品,金银财宝,有美丽的喷水池,有成荫的树木,还有成群的珍贵鸟兽。即使用天堂去形容它,也毫不过分。中国以它为荣,东方以它为傲,世界文明因为有了它而更精彩。 然而,这一切,都改变在一百三十年前的那一天。那一天,看似平静,可已经有一群满怀贪念、野心的豺狼向中国这个文明古国冲过来了,而目标,直指向圆明园。世界文明史上这颗璀璨的明珠,就因为源于这班豺狼之手的一把火,被毁灭,不,是灰飞烟灭了。留下的,只有东倒西歪的圆柱。 作为这个受害民族的后人,我为这座凝聚着人民的智慧和文明的精华的我们曾引以为骄傲的花园的毁灭而悲伤、痛心。但同时,我们也不可避免地看到,导致这场灾难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政府的无能〃〃〃〃〃〃——郑伟杰:《圆明园》 炽热的火焰在圆明园中熊熊燃烧,它烧掉了世界上的一座奇迹,烧掉了人类的一个伟大的结晶,也让圆明园永远变成了一个梦。 圆明园是消失了,可是它的灵魂依然在我们心中,这富丽堂皇的外表,丰富的艺术内涵〃〃〃〃〃〃这些都将永久的镌刻在我们的心中,是我们永远都不能忘却的。 ——黄菁欣子:《一百三十年前的那把火》 我,是一棵树,一棵生长在圆明园外的树。多少年来,我都一直生长在这里。每天,我都会默默注视着这万园之园的的废墟。每当我回忆起一百三十年瓣那场大火,就会觉得有一把利剑刺穿着我的心肺。 那一天,英法联军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圆明园。贪,是人的本性。面对眼产这无以伦比的富丽堂皇,他们原形毕露了。倾刻间他们的良知的化为乌有。他们失去了控制,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无耻最肮脏的疯狂掠夺。——丁小珂:《火烧圆明园之耻》 圆明园里,该走的都走了。 能走的,都走了。

重建圆明园 议论文作文

重建圆明园议论文作文 导读:不久前,我们学习了《火烧圆明园》一课,对是否应该重新修建圆明园,引起了强烈的争论。我的观点是:无论从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教育子孙后代,还是从重展皇家园林风范,开发旅游资源, 发展经济的角度看,都有必要在科学的考古发掘基础上,重建圆明园。 首先,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林园,曾经被誉为“万园之园”。如今尽管满目疮痍,但100多年来,圆明园遗址却无声地昭示着八国 联军的罪行,警醒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 人们。发掘遗址,修复圆明园,恢复皇家园林的风貌,是众盼所归。 其次,从文物部门对约3000位参观者的调查统计,大多数人支持修建圆明园,并愿意为此尽一份力。 第三,国家文物局及北京市的有关专家学者曾多次召开研讨会, 研究发掘保护修复圆明园的方案措施,修复已经列入议事日程,只是 意见稍有分歧,是全部恢复原貌,还是部分修复有代表性建筑物有待 统一认识。 第四,法国著名诗人雨果的诗写到:“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 的一切都汇集于此/时光的流逝会使一切都属于全人类”。这样一座举世无双的皇家御苑,中西合璧的园林建筑群,东方文化艺术宝库,难道我们就让它永远作废墟吗?千百年的仇恨不能随风而去?千百年 的的历史辉煌,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精华的皇家博物馆应该重

见天日。 第五,当恐怖袭击美国纽约后,纽约市长宣布:要重建世贸大厦,并说:不允许任何人改变美国纽约的轮廓。那么我们允许别人改变中国北京的轮廓吗?回答是:“决不允许!”。重建圆明园我想是许多中国人的一块“心病”,只是我们的国力目前还不能让我们实现这一“梦想”。但是,重建圆明园应该从现在开始,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逐步修复。 第六,圆明园修复,才真正是中华民族振兴的标志,上可告慰华夏先祖,今可洗清中华民族之耻辱扬眉吐气,后可明标青史教育后人。如果说只能留下目前的遗址,才能教育后人,那只是一种无奈和儒弱的推辞,或者说借口罢了。 第七,国衰园毁,盛世兴园。如今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已显著提高,科学技术已相对发达起来,重建圆明园的条件越来越具备,当然还需要全中国人甚至世界各国爱好和平和园林艺术的人民共同努力,我希望皇家名苑、万园之园,能在我们这一代重现辉煌。难道有谁不愿意看到比法国凡尔赛宫、比英国白金汉宫还要光彩夺人的圆明园吗? 【重建圆明园-议论文作文】 1.重建圆明园 2.重建圆明园作文「精选」 3.重建圆明园作文 4.必须重建圆明园

圆明园防渗工程带给我们的几点思考(精)

圆明园防渗工程带给我们的几点思考 去年的圆明园防渗工程在社会上引发了很大的争论, 争论的焦点是该不该铺设防渗膜以及铺设后究竟有没有生态危害。我想这个问题之所以能够引起争论, 冷静下来分析的话, 它本身反映的是一种社会进步现象。设想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几年前, 恐怕不会引起这么大的轰动。这个事情本身至少可以给我们带来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 从我国现行管理体制方面分析, 圆明园这次事情的出现, 在一定意义上讲有其必然性。在英文文献里有“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这么个词组, 讲的是“环境治理” 或“环境治道”问题,它说的是针对环境问题,特别是在环境政策的设 定、形成与实施过程中,政府、企业、市民 (包括 NGO/NPO以及地方自治体等利益相关者 (Stakeholder各自所起的作用, 在此姑且称其为环境治理框架中的角色行为。按照利益相关者理论 (Stakeholder Theory,在环境治道过程中, 单靠政府的方针政策, 甚至市场以至技术上的措施是不够的, 而是更加强调行政部门(代表政府,有时是多头平级或上下多级政府、经营管理者(有时是分离的、市民(具有环保意识以至专家学者(包括各个专业的,它涉及环境影响评价问题等各个关系主体价值判断的交织、碰撞与磨合。在这里,政府与市场只是提供一种平台,以另外一种身份来协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 以达成相互之间的对话、协作和理解。拿这次圆明园的事情 来看,我们缺少这种“闭锁环”或者尚没有形成“链条” ,缺少事前的“酝酿”过程。因此,在各种关系尚未理顺的情况下,即使避免了“这次事件” , “下一次事件”接着发生的可能性还是很大。具体操作“事件”的管理者、导致“事件”发生的经营者,出于管理便 利和经营成本的考虑,追求“效益”和“效率”是应该的,但是如果放在“平台”上去“碰撞” , 也许就要修正原有的方案或目标了。事实上,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形成这种环境治理的运营机制。 第二, 从科学原理上讲, 人们在对待自然环境类景观的修复和管理时, 首先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还不够充分,或者说认识尚不到位。恢复生态学里有个词组叫

圆明园环评_改进方案与环境对策措施

10 改进方案与环境对策措施 作为历史上以水景园为特征的皇家古典园林,水系曾是圆明园的核心要素和重要的功能载体。历经一个多世纪的时代动荡和自然变迁,圆明园水体逐步萎缩。自上世纪70年代末启动整治工程以来,在圆明园遗址规划的指导下,山形水系恢复工作得以全面展开。 近年来,北京市干旱少雨的气候,以及不断开采地下水造成的地下水位下降,使得圆明园水域蒸发量和下渗量加剧,在补水紧张的情况下,圆明园出现了部分湖面干涸,水域面积不断减小的局面。为了防止圆明园生态系统的恶化和退化,保障遗址公园发挥基本规划功能,在目前北京市水资源十分短缺的情况下,圆明园必须采取综合节水与补水措施。 10.1 环境影响综合评估 圆明园座落在清河古河道上,局部潜水含水层相对封闭。潜水含水层通过上、下游径流和微弱越流交换,与周边地下水发生水力联系。由于受到连续干旱和局部地下水开采的影响,区内地下水位自1997年以来呈持续下降趋势,导致圆明园区地表水的渗漏量增大。圆明园不同湖泊之下的地层渗透性具有较大差异性,绮春园粘性土层的渗透性较低,渗透系数10-5cm/s左右;福海和长春园区中砂砾石地层渗透性强,渗透系数为10-1~10-3cm/s。防渗工程实施前,若不考虑区域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圆明园东部湖水最大渗漏量为363.4万m3/a。若考虑现状区域潜水水位持续下降,圆明园东部全部采用土工膜防渗,湖水年渗漏量为48.5万m3,圆明园区的潜水位以每年0.11~0.12m速度下降。 圆明园各水体的水质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差异,在相同的外界扰动情况下,长春园的水体水质较为敏感,而福海的水质则相对较为稳定。因此,在长春园水质水量维护中,应尽可能以更高的标准构建其底栖和水生生态系统,并强化水体交换。铺设防渗膜阻碍了天然地层中地下水的下渗过程,在一定水量补给条件下,容易在防渗膜上部的底泥中出现营养物质和盐分的积累,从而加大水质恶化的风险。圆明园东部防渗工程的水体受TN、TP的影响较为显著,防渗工程实施后,

人工湖为什么做防渗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己周围的环境越来越重视,加之我国历来有“依山傍水”的家居理念,居住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的身心健康,现在人们需要一个幽雅的环境来缓解工作压力、放松心情,为了适应现代人的生活居住要求,现在新建小区都规划设计了大面积人工湖等水系,扩大了绿化面积,因此产生的绿化用水和人工湖用水也成为小区日常维护的费用中最让人头痛的问题。 由于我国淡水资源的严重缺乏,人均用水量只有2300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用水量的四分之一,美国的五分之一,俄罗斯的七分之一,加拿大的五十分之一,被列为世界13个主要贫水国之一。加之人工湖不做防水渗漏需补水量大,用水成本高;怎样节约人工湖用水减少水资源的流失,节约维护成本就成了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虽然我们现在采用了雨水收集系统,并对小区进行了雨污分流,将雨水收集起来作为绿化用水和人工湖的补水。可这两个环节也都涉及到严重的渗漏问题,为了保持人工湖等水系统能保持正常水位,减少人工湖补水费用,做好人工湖防渗工作就成为我们的首选,也是不得不选的最佳方案。 对于我们有些专家,在圆明园防渗项目中所说的“人工湖防渗减少地下水飞补充加剧地下水位的下降、影响周围植物的水分供给”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考虑到目前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我想他们忘记了我们人工湖水系水的来源,目前我国大部分人工湖水系的水源除了很少部分是利用雨水和中水回用之外,大部分是靠买水供给,圆明园的来水水库不是无限制供给,地下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人工湖水系做了防渗,即使所有人工湖都不做防渗,地下水位下降也不会因此而好转,而我们将面对的是干枯的人工湖水系,或者花更多的钱去购买高价位地下来补充,这就等于我们地下水一个地方提起来再从另一个地方灌入地下一样。我们为何不想办法把它蓄存起来,为我们居住环境发挥它应有的功效呢?与其让它匆忙的成为人工水系闪电般的过客,为何不能让它多停留下来美化我们的环境,节约环境维护成本呢?人工水系有了足够的水才能让我们的生态景观保持平衡。不敢想象我们成天面对着一个干枯甚至湖底裂着口子的人工水系会是怎样的心情,所以做好人工湖防渗对我们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做好人工水系的防渗减少了人工水系与生产灌溉用水的矛盾,美化了我们的环境,节约了我们的维护成本。 福州驰久环保材料有限公司以产品(防渗膜、HDPE防渗膜、土工膜、土工布、防水毯、排水板、土工格栅、排水网)等土工材料研发、生产、销售为主。 福州驰久环保材料有限公司产品应用范围: 1 、环保,环卫(如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有毒有害物处理场,危险品仓库,工业废弃物,建筑及爆破垃圾等)

圆明园和颐和园

圆明园和颐和园 北京西郊的皇家园林 北京西郊海淀一带原有一片湖泊,地处永定河洪积扇下游,这里又低洼有泉。早在金代,玉泉山上便有金章宗的行宫“芙蓉殿”。元代文人又为海淀湖泊起了一个名字,叫“丹棱游”。到明中叶,因这里不断种稻植荷,渐渐便分割成两个小湖,一个叫南海淀,一个叫北海淀,又逐渐形成了海淀镇。并兴起了园林建筑。明代万历皇帝的外祖父在海淀修过一个十里范围的大花园,叫“清华园”(不是现在的清华园),规模宏伟、风景秀丽,花事尤其著名,号称“京国第一名园”。与它齐名的还有著名书画家米万钟开辟的勺园,取“海淀一勺”之意,在清华园日水的下游。当时这两家又称李园、米园,最享盛名。清华园故址就在今北京大学西墙外,勺园故址则包括在北京大学西墙内。 到了清代,皇帝开始在这片山明水秀的地区大规模兴建离宫别馆,开始了北京西郊营建园林的极盛时期,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前后130多年,皇家园林区就在海淀形成了。这片园林中最重要的有康熙年间在清华园旧址上修建的畅春园,畅春园之北又新建圆明园。附近还连着修起了长春园、绮春园(后改为万春园),又在瓮山(今万寿山)、玉泉山和香山分别新建了清漪园、静明园和静宜园。这些皇室园林中还有一些皇帝赐给宗室大臣的园林,叫做赐园。其中最有名的是淑春园,故址就在今北京大学未名湖周围一带。附近还有镜春园、朗润园、蔚秀园、承泽园等,现都并入了北大校园。划归清华大学的有近春园、熙春园等旧址。渚园周围,还建立了八旗营房和包衣三旗(包衣是满语,即奴仆的意思。清入关前,凡所获各部俘虏,都编为包衣,分属八旗。属镶黄、正黄、正白上三旗的,隶属内务府,属下五旗的,分别隶属王府,在私家世代为仆)。清朝鼎盛时期,从海淀迤逦往北大约二十里范围内,皇家园林连绵不绝。其中规模最宏伟的是圆明园以及与它相毗连的长春园和绮春园,曾被誉为“万园之园”。 “万园之园” 圆明园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园林建筑的奇珍,也是我国古典园林艺术发展的高峰。现在所说的圆明园还包括长春园和绮春园(即万春园)在内,通称圆明三园。遗址在北京大学校园正北,清华校园西北。三园外围周长约20华里,面积总计5200多亩。这里原是明代故园,康熙四十八年(1709)赐给皇四子胤稹(即后来的雍正帝),占地300亩。雍匝即位后,从1725年起大事兴建,扩大到3000亩,造景28处。乾隆即位后继续扩建,到1745年叉造景40处,命宫廷画家按景绘图,并亲自题诗,从这些图和诗可以想见圆明园当时的盛况。以后嘉庆时收并了西面几个赐园,道光皇帝又陆续兴建,从创建以来经过150多年的建设,形成了惊人的巨大规模。三园共构筑各类桥梁100多座,风景点140多处,楼台亭榭、轩廊馆阁等建筑面积计16万平方米,比故宫还多一万平方米。它不仅继承发展了我国传统的园林建筑艺术,创造性地吸收和借鉴了南北名园的胜景,而且还包括了西洋建筑的特色。园内建筑陈设豪华,并收集了全国罕见的文物、珍宝和图籍。所以当时欧洲的有关文献盛赞它是“万园之园”、“人间天堂”、“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 圆明三园建筑形式干变万化,园林布局生动灵活。三园中圆明园面积最大,正门有六部朝房(中央各衙),二宫门有正大光明殿,是皇帝朝会听政的地方。从雍正到道光历代清帝,不但长期在园中居住,而且在这里举行朝政宴会,使圆明园变成了仅次于紫禁城的政治中心。从这里绕过一区山冈,前面就是九个岛屿环抱着一片宽阔的水面,构成了一带宫殿居住区,主要建筑是“九州清宴”,此外有“缕月开云”、“上下天光”,有可以登高远眺的高楼“天然图画”、以及“碧桐书院”、“杏花春馆”、“茹古涵今”……等建筑群。圆明园中最大的人工湖泊叫福海,四周仿照杭州西湖景色,建起了“三潭印月”、“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雷峰夕照”、“南屏晚钟”等景区。福海中还根据古代仙家传说,建了三个小岛,名为“蓬岛瑶台”,海湾里有汉白玉石座伸入,上面建有宫殿,称作“方壶胜境”。

辩论圆明园是否要重建 反方

圆明园(清代著名皇家园林) 圆明园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坐落在北京西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 园中面积340多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清皇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1722年雍正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听政”。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劫掠,同治帝时欲修复,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它建筑。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匪盗的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 向正方提的问题 1,圆明园重建的目的是什么 2,历史伤疤是不是会比一道简单的回忆曾经的回忆的风景线来的有意义

3,圆明园的建造对当时国力的影响 4,总会让人觉得在哗众取宠 圆明园的断壁残垣,是英法联军破坏人类文明的铁证!因此,让圆明园在它原来散发过迷人光彩的地方,在它曾经被毁灭的地方,让后人能汲取历史所给予我们的深重启示,激发出更多振兴中华的力量,永远为后人展示一部让人沉思和激奋的书…… 我方观点是圆明园不应该重建。重建是指重新建设或建立;重新组建。圆明园自康熙四十六年始建,到1860年被焚,圆明园以梦幻般的建筑形态存在了150年,以残园废墟之态存在又已150年。我方认为我们可以维护它,保护它,但不应该重建它。 那么,我方之所以认为圆明园不应该重建,原因有三: 不重建圆明园,可警醒世人勿忘国耻,牢记历史。废墟下的圆明园有着独特的历史价值,它在历史上的地位不可磨灭。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留着那个毁损的圆明园可以警醒我们及后代子孙,让我们能够奋发图强,时刻不忘落后就要挨打,将自己的祖国建设得更强大。现存的圆明园遗址是永远的国耻纪念地,是世世代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对其修复会使历史文物的教育价值荡然无存。 重建圆明园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的需求。考虑到中国当今的现状,不将这些物力人力财力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等必须品上,却将之投入到圆明园的建设上,这显然是不应该的。并且重建圆明园耗费的大量金钱和资源,不符合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与其拿来建圆明园不如拿这钱去多帮助几个失学儿童!如果圆明园是

重建圆明园精选作文

重建圆明园精选作文 不久前,我们学习了《火烧圆明园》一课,对是否应该重新修建圆明园,引起了强烈的争论。我的观点是:无论从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教育子孙后代,还是从重展皇家园林风范,开发旅游资源,开展经济的角度看,都有须要在科学的考古开掘基础上,重建圆明园。 首先,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林园,曾经被誉为“万园之园”。如今虽然满目疮痍,但100多年来,圆明园遗址却无声地昭示着八国联军的罪行,警醒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开掘遗址,修复圆明园,恢复皇家园林的风貌,是众盼所归。 其次,从文物部门对约3000位参观者的调查统计,大多数人支持修建圆明园,并愿意为此尽一份力。 第三,国家文物局及北京市的有关专家学者曾屡次召开研讨会,研究开掘保护修复圆明园的方案措施,修复已经列入议事日程,只是意见稍有分歧,是全部恢复原貌,还是部分修复有代表性建筑物有待统一认识。 第四,法国著名诗人雨果的诗写到:“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聚集于此/时光的流逝会使一切都属于全人类”。这样一座独一无二的皇家御苑,中西合璧的园林建筑群,东方文化艺术宝库,难道我们就让它永远作废墟吗?千百年的仇恨不能随风而去?千百年的的历史灿烂,聚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精华的皇家博物馆应该重见

天日。 第五,当恐惧袭击美国纽约后,纽约市长宣布:要重建世贸大厦,并说:不允许任何人改变美国纽约的轮廓。那么我们允许别人改变中国北京的轮廓吗?答复是:“决不允许!”。重建圆明园我想是许多中国人的一块“心病”,只是我们的国力目前还不能让我们实现这一“梦想”。但是,重建圆明园应该从现在开始,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逐步修复。 第六,圆明园修复,才真正是中华民族振兴的标志,上可告慰华夏先祖,今可洗清中华民族之耻辱扬眉吐气,后可明标青史教育后人。假如说只能留下目前的遗址,才能教育后人,那只是一种无奈和儒弱的推辞,或者说借口罢了。 第七,国衰园毁,盛世兴园。如今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已显著提高,科学技术已相对发达起来,重建圆明园的条件越来越具备,当然还需要全中国人甚至世界各国爱好和平和园林艺术的人民共同努力,我希望皇家名苑、万园之园,能在我们这一代重现灿烂。难道有谁不愿意看到比法国凡尔赛宫、比英国白金汉宫还要光彩夺人的圆明园吗?

关于圆明园重建的辩论资料

关于圆明园重建的辩论资料 首先我为正方观点:支持重建! 如果圆明园被重建,国内外必定会有大量游客来一睹其风采,有利于发扬我国传统建筑文化。 . 圆明园的确是我国的国耻,它也是几代皇帝奢侈堆积财宝的一个产物,但目前到北京除了废墟,什么都看不到,那时候的摧残,那时候的神话都是前人吹出来的,真实的圆明园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它到底有何等的壮观?我们这一代人不得而知,要不是有《圆明园》这部电影诞生,那可怜的几张历史照片又怎能诠释的清楚? 国耻归国耻,可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强大了、富强了!既然有商业运作能1:1的实现它,为什么不可以?而且200亿中有130亿用来追回国宝,即使有商业目的在背后,但从根本目的和结果上来看,没什么坏处。让大家越了解圆明园的伟大,就越能理解当时外国列强们残暴的行径。 德俄大战,俄国皇宫被德国人毁了,俄国人执意重建;为了报复,俄国人毁了德国皇宫,德国人也坚决重建;二战期间,华沙被德国人整个夷平了,没有波兰人说重建太花钱,华沙整个城市都被重建了…波兰人都忘了历史了?金阁寺被烧掉了,日本人立刻重建了,现在大家才能看到它的美了…按中国人的道理,那就是假古董了?… 你

要去批评为何修出假古董,而不是不修古迹,世界上没有一处古迹不需要持续的修复。如果修复就算假古董,那么所有古迹都是假古董。将来,旅游团到圆明园,就真的记得这段耻辱了?难道艺术不能战胜仇恨?耻辱要用这种方式才能记得。 虽然圆明园是中国的,但作为文化遗产,它是属于世界的,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的损失,也是世界的损失,还是全人类的损失,这绝不是夸大其词。如果天外有人类,或许他们也会扼腕叹息吧。其次,纵观古今中外的园林艺术,中国园林具有其独特的一面,它的建筑材料以林木为主(这也是它那么容易被烧毁的原因之一),而它追求的是与自然的和谐,是意境的创造,它融入了太多中国诗词文人的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这一点是烧不毁的),这是任何其他国家所少有的,即使有也是无法企及的,正因为中国园林的这点独特性,所以它不能说没就没了,本着为世界文明增添一点绿的态度,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得以保存延续,中国应该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尝试和努力。而这,是有可能的。因为圆明园的“独特性”恰恰也是烧不毁的中华精髓。以林木为主的建筑材料,决定了它不会像修长城建金字塔那样劳民伤财,而着眼于诗情画意的意境营造是中国人从来都不缺的但又是独无仅有的。只要用心,我们完全有能力再造一个仙境,没有金银珠宝的点缀,虽然让它失去了博物馆的功能,但这,似乎更符合仙境的本义,与自然更加和谐。

圆明园看历史兴衰

从圆明园看国运兴衰 学生姓名: 1.摘要:通过对圆明园这一历史遗迹的考察,以各时期中国的财政状况为切入点,探究中 国国力的兴衰,并进一步印证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关键词:圆明园,财政,国运,清朝,民国,新时期,社会制度 3.主体部分: 引言:圆明园的兴衰际遇,实际上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自清以来的成败,通过对圆明园的考察,我们希望能从中看出国力的兴衰,总结出更多的教训与经验,更好的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9年),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三园组成。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里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但自1860年10月以来,圆明园相继遭到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的洗劫和焚毁,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页屈辱史。 圆明园堪称清王朝甚至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皇家园林,下面我们就以圆明园为缩影,通过政府财政状况,分析中国国力强弱的变化 一、1709年~1860年——兴建 1、康熙时期(公元1661年—公元1722年) 康熙执政期间,撤除吴三桂等三藩势力(1673年),统一台湾(1684年),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1688年-1697年),抵抗并有力反击了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1689年9月7日),维持了东北边境一百五十多年的边界和平。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以及清王朝的经济政策(如“永不加赋”),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增加了国库收入,为圆明园修建提供了经济基础。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即清圣祖玄烨)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禛,并亲题了园额“圆明园”。 2、雍正时期(公元1722年—公元1735年)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在圆明园南面增建宫殿衙署,占地面积由原来的六百余亩扩大到三千余亩。此后,圆明园不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览的地方,也是他们朝会大臣、接见外国使节、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而与此对应的,是政治的清明与经济上的富庶。 雍正皇帝勤于政务、生活俭朴。胤禛在位仅仅十三年,显得十分短暂。但是,他的政绩很可观,严禁朋党,整顿吏治,强调务实,多所建树,在不少方面实为超过康熙。“耗羡归公”、“养廉银”等制度的实施保证了政治清明,“摊丁入亩”的政策有利于缓解阶级矛盾,同时由于用人和理财有方,雍正时期进入了清朝最富庶的阶段,国库存银达六千万两之多。无疑这会促进圆明园的扩建。 3、乾隆时期(公元1736年~公元1796年) 乾隆帝(即清高宗弘历)即位后,在圆明园内调整了园林的景观,增添了建筑组群,并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这三座园林,均属

圆明园应不应该重建正方立论

谢谢主席,大家好: 众所周知,圆明园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被世人誉为“万园之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它成了中国人不可忘却的耻辱。如今,圆明园是否重建成为了公众的热点话题,我方认为,圆明园应该重建,理由如下: 其一,重建圆明园再现昔日胜景,与现存遗址形成鲜明对比,使国人对历史有真实的认识,更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现在的我们站在圆明园的断壁残垣前,面对这些废墟以及它所带来的苍凉感,只剩下矗立在心头的国耻,而那时候的辉煌,我们却不得而知。教科书中苍白的文字、几张历史照片带给我们的仅仅是圆明园模糊的缩影,其真实的记忆正在与当代国人渐行渐远。如今,更多的人意识到我们有责任守住这一段屈辱的历史,可是同时,我们难道不应该让子子孙孙认识到比圆明园中的残垣断壁所能传递的信息更加丰富的历史意蕴和文化内涵吗?既然如今的中国已经有能力去重建圆明园,我们为何不让这个“月宫般的仙境”重新出现在华夏土地上呢?通过辉煌与苍凉的视觉对比,大家越能了解圆明园的伟大,也就越能理解当时外国列强残暴的行径,更能唤起国人对那段祖国贫弱历史的痛苦记忆,激发国人奋发图强的意志和决心,培养民族自豪感。 其二,圆明园是中国建筑、园林文化的瑰宝,通过复原使得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得以保存延续,成为全世界珍贵的文化产物。一直以来,历史教科书教导我们不要忘记帝国主义对我们国家的耻辱,却要忘了曾经辉煌的圆明园,真是舍本逐末。圆明园是十八十九世纪中华文明艺术的精华,它不仅综合了南北、中外和古今的园林艺术,更是综合了文学、建筑、政治等诸多艺术领域的文化结晶,同时也是一座收藏相当丰富的皇家博物馆。它不光是封建帝国的缩影,还是从千年走来的艺术提炼与浓缩。封建帝国虽已覆灭,但我们不能让如此优秀的艺术也随之灭亡。圆明园的独特性是烧不毁的中华精髓,本着为世界文明增添一点绿的态度,我们完全有能力再造一个仙境,用现代的技术再现昔日的艺术风采和建筑工艺水平。 其三,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们需要带着国际视野和国际眼光,在我们已有的产业上创造新奇迹,寻找新的商机和利益点,这也是曾经的苦难能给予今人乃至后人的最大也是最实际的恩惠,而这,才是对历史、对伤痛最好的铭记。新建后的圆明园,既有着“姣好的容颜”,又有着历史的沧桑和厚重感,外在与潜在相结合,这才是真正的断臂维纳斯,才是真正的“残缺美”,只要经过合理的预算,和科学的“投入-产出”控制,重建圆明园必将是一个利大于弊的利国利民且具有爱国教育意义的项目。 综上所述,为着中华艺术的延续,为了历史的铭记,为了现实的发展,中国应该重建圆明园。这不是简单的破镜重圆,而是洗尽铅华的凤凰涅槃,它必将熠熠生辉。 (但同时更懂得保护自己。圆明园是一个梦,一个没有梦想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我们既要有追梦的勇气,也要有承担梦碎后的胆识和魄力,只有这样,才能继续逐梦。面对曾经的伤痛,不再一味地扼腕叹息,不再藏着,勇敢面对,然后行动,告诉世界:这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它已经逐渐强大!我们在打造明天,同时也在创造历史)结辩说 不错的立论!

(初中应用文)圆明园是否该重建的辩论

圆明园是否该重建的辩论圆明园是否该重建的辩论 正方:应该重建(以下简称正”) 反方:不应该重建(以下简称反”) 正:对方辩友,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圆明园应该重建。我先举一个例子给大家听吧:前苏联和德国在二次大战中是敌对国,当时前苏联在抵抗德国入侵的战争中,有许多文物宫殿被毁坏,战后,苏联政府根据历史记载、画卷、照片等资料,按照原样进行了重建。再举一个例子:美国和英国是二个强盛大国,但它们也遭受过战火的洗礼,美国的白宫也曾被焚毁,也是后来重新修复的。那么多国家有过同样的遭遇,可都进行了重建,所以我方认为圆明园也应该重建。 反:对方辩友,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圆明园不应该重建。对于刚才对方辩友的发言,我想请问:从勿忘国耻”来考虑,废墟与重建哪种效果更好?不用说,肯定是前者更能提醒国人,时刻保持警醒!我们看到这些废墟,就会想起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让我们永不忘记那段耻辱的历史,废墟带来的震撼力远远超过了它昔日的辉煌。圆明园遗址的存在,主要作用就是让子孙后代牢记历史,以史为鉴,不忘国耻。 正:其实我们应该把民族最好的东西留给后人,这才是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珍惜,而不应该把那些屈辱的历史留给后人。而且,在教育国人方面,我们应该

转向自强自尊,而不是自责自哀,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民族振兴。再说了,大家都知道,圆明园是个闻名中外的历史古迹,如果重建的话,那就可以发展我国的旅游业,这不是更好吗? 反:关于对方辩友可以发展旅游业”的观点,我想质问一下对方辩友,你是否想过,重建圆明园要化多少金钱、人力和时间啊,如果这样,我国的国力也会逐渐减弱。 正:可是,对方辩友,如果建好了圆明园,这不是中国强大的见证吗? 反:的确可以见证,但如果重建了圆明园,等于说就是把八国联军的罪行也一起洗刷掉了?他们就可以不承认这个事实。而如果不重建,那这个遗址就是他们罪行的见证,他们想抵赖也抵赖不了! 正:对方辩友,你可曾知道,这个万圆之圆”也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园林艺术的见证啊? 反:可是圆明园只有一个”,如果后人再重建一个,就不具有那种意义了! 正:对方辩友,如果重建了圆明园,就解决了许多人的就业问题,他们可以为圆明园的旅游业服务。 反:但重建圆明园的这笔巨款还不如用来帮助那些失学儿童、贫困家庭,大家说不是吗?更何况圆明园其实是无法恢复的,因为,当时的一些名人书画、奇珍异宝都已经流失海外,你该怎么去重建圆明园呢?

古建筑是否应该重建

古建筑是否应该重建 2006年浙江横店影视城计划筹资200亿重建圆明园,这个消息一经发布就引来了社会地激烈讨论.当这项工程进行到一半就由于种种原因而停止.但由此引起地古建筑是否应该重建地话题却一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地热点话题. 圆明园,世界公认地万园之园.如今就如当初地阿房宫一样葬送在火海中.他凝聚着一个伟大地民族地智慧,是这个民族地骄傲,他承载着康乾盛世地政治,文化和艺术理想,是一部民族地旷世杰作.如今残留地废墟,是一片触目惊心地断壁残垣,使我们挥之不去地伤痛,是否重建,是民族地问题.为此我们进行了这次社会调查来了解大众对此地态度.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仅应该听取历史专家地观点,经济学家地态度和高层领导地决定,我们更应该看看社会地呼声,毕竟,我们是一个社会主义地国家,人民才是社会地主体. 大多数人对重建古建筑持肯定地态度,有些人认为虽然重建古建筑需要先期投入大量地资金,且后期地维护也需要大量地人力物力,但其潜在地社会可发掘财富是巨大地,如中国浙江地横店影视城就是一个很好地正面例子.横店影视城,是一个拥有著名地仿秦汉建筑,秦王宫,仿南宋建筑群----清明上河园等十余处仿古建筑群.吸引了大量剧组地拍摄,而大量从这里拍摄地作品也是人们看到了横店影视城,从而带动了当地地旅游经济地发展.这一系列地影视基地带动了当地地旅游经济,也为横店打造了一面不竭地金字招牌,这是一种绿色地可持续发展地社会资源,完全符合“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地社会发展要求.如再次基础上在建设万园之园地圆明园,势必吸引更大地社会财富流入横店,多少人对圆明园心驰神往,可是只能在历史记录中缅怀着凝聚着古代建筑地精华地园林.圆明园乃是集中国古代建筑之大成地浩大建筑群,主要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地,是清王朝帝王150余年间创造和经营地一座大型皇家宫苑,他巧妙地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地精髓,是中西结合地一个典型例子.并且将中国各地名景纳入其中,如苏州园林,昆明湖等美景,并且严格按照中国古代风水和帝王地规矩建造,里面还珍藏有上下五千年地大量文物和文史资料.是一座建筑大成者也是文化大成者,可是这一切都毁于英法联军地抢劫,虽然重建不能完全复原,但是也能弥补一些国人心中地遗憾. 火烧圆明园早已成为历史,可是他却如一道国人地永远抹不去地伤痛,是中国地历史上地一大屈辱,重建圆明园,有些学者更认为是为了弥补被侵略者无情粗暴撕去地一页,如今地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百年前地东亚病夫了,经济政治实力连世界地超级大国美国都要忌惮三分,曾经地屈辱岁月是我们难以王金也不能忘记却也是不敢忘记地,弥补他不等于要忘记他. 重建圆明园也可以使人们看到大致地古代历史面貌,同时重建工作也需要大量地材料,人力,这会带动内需,当金融危机爆发时,许多国家都把希望寄托于这项政策中,而在我国——一个发展中地大国来说,拉动内需也是十分有利于经济地发展.同时在建造过程中可以培养和锻炼大量地工匠和设计师,许多喜爱古代建筑地人可以借此以展身手.他们在建造过程中可以领会古代建筑地精华所在,可以让他们在将来地工作之中将这些古代精华运用于现代建设之中,是中华建筑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讲一个圆明园重现于世人面前,也可以让住惯西方引进地花园洋房地人们耳目一新,更好地了解古代地建筑甚至爱上古代建筑风格. 在对重建圆明园地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对重建持支持观点地人中80,90后占大多数比重.他们主要是从重建后地经济效益考虑地,60后更多关注地是重建后意味着什么?是要忘记国耻还是为了警示2后人,他们更认为重建是为了忘记历史,也许经历过动荡地年代,他们不愿以后人遗忘,而70后更多地认为这仅仅是社会炒作,而且对于大量地初期地巨大地投入,他们是不赞同地,他们认为,现在地中国虽然发展迅速,但这只是整体上地,中国人口基数大是社会公认地,东西部发展不平横,西部很多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备,医疗水平低下,很多人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连温饱都不能解决,而这项项目地实施是为了少数认得利益,这只会更加加剧社会财富地不平衡流向,如果放弃这项项目,将这些资金投入西部这些不发达地区地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利于改善底层人民地生活,这是一项利于国家地大业,那些地区地地教育不能保证,很多孩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