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摘要:

关键词:

关于产业转移,已越来越多引起各界的重视。2008年4月在武汉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提出的口号就是:“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中部崛起”。着充分说明了产业转移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是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

正因为此,学术界十分重视产业转移研究,并出了不少研究成果。现本文予以走在那综述,旨在推动研究的深入。

一、关于产业转移的定义

苏华、杨三冠在其撰文《国内外产业转移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J](载《价格月刊》2008年滴1期)。认为:所谓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等因素发生变化后,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和地区的一种经济过程。按照涉及的地域范围,产业转移包括国际产业转移和区际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它是伴随着国际直接投资而产生的,突破了国界线的地域限制。区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由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它完全发生在一国之内,没有突破国界线的地域限制。

冯启文在其撰文《金融危机下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与挑战》[J].(载《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认为:产业转移是指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是一种产业空间上移动的现象。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的变化,引起产业在一国内部,以企业为主导的转移活动。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的解决行为和过程,是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主要途径。

二、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

关于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李晓青等归纳为4种:

1、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W.Arthur Lewis)在《美国经济秩序的演变》一书中指出,20世纪60年代,由于二战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几乎为零,而工业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引致非熟练劳动力不足,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生产可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而发达国家所需劳动密集型产品则从发展中国家进口。据此,区域经济学家们把它深入到国际(区域)产业转移问题的研究领域。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966年哈弗大学商学院教授雷索德.费农(Raymond Vernon)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当产品处于创新阶段时,本国生产具有竞争优势,产品可以采取出

口方式进入他国市场,并认为产品周期分创新产品、成熟产品、标准化产品3个阶段。前两阶段,创新国生产和出口该产品,在标准化阶段,进口国开始生产并逐步出口返销创新国。

该理论随后被区域经济学家用来解释区域产业布局和转移问题,其基本含义是:当产品处于成熟阶段时,根据技术扩散程度和生产优势转移情况,可考虑以技术转让和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进入他国市场;当产品处于标准化生产阶段最好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生产转移到具有优势的国家或地区。

3、重合产业论

卢根鑫认为,重合产业是指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的技术构成相似的同类产品生产部门。它们使用相似的机器设备或生产线,运用相似的技术工艺,需要相似比例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相似的商品。产业贸易和产业投资越是发展,这种重合产业就会不断出现、发育、成长,持续演变。当产业深化不能够抵消国别相对较低的成本优势,发达国家重合产业就只有一个调整方向,即产业转移。产业转移的基本形式是产业贸易和产业投资。通过产业贸易,发达国家可以将重合产业所采用的资本品、中间品、无形资产等销售给发展中国家,让后者扩大重合产业生产,以保证将这些产品出口到发达国家,满足后者对这些重合产业产品的需要。通过产业投资,发达国家可将重合产业所采用的大部分生产要素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国家生产发达国家所需要的全部或大部分这类产业的产品,即部分或全部返销发达国家。

4、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产业梯度推动了产业转移。经过近20年的研究积淀,一些学者又结合当前情况提出成本上升、市场因素、企业内在需求、企业改革的机遇、来自欠发达地区的拉力也是推动产业转移的因素。可以看出,这些都是推动产业向外转移的充分条件,但一个区域能否真正吸引(即承接)产业转移,则取决于某产业在该区域的效用。

马子红在其撰文《区际产业转移理论评述》,载《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5期。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际产业转移理论与国际经济学及经营理论的联系日趋紧密,1932年,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在其《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原理》中提出了“雁形产业发展形态说”,主要用于说明当时日本的工业成长模式,反映了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作用。他认为:先行国(地区)和后起国(地区)之间存在着一种梯度的产业传递和吸纳的动态过程,由此形成了先行国(地区)和后起国(地区)一定时期内的产业循环和连锁型变化机制,促进了后起国(地区)产业结构向着更高层次转换。

20世纪70年代,小岛清(Kiyoshi Kojima)对赤松要的“雁形产业发展形态说”

进行了拓展,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论”。他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可称为边际产业——(这也是对方国家具有显在活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依次进行”,而且“‘边际产业’包括‘边际性产业’、‘边际性企业’、‘边际性部门’”主张“对发展中国家工业的投资要按比较成本及其变动依次进行,并从技术差距小,容易转移的技术开始,按次序滴进行转移”。小岛清引进了“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的概念,建议在投资国与接受过之间从“技术差距小的产业依次进行移植”,同时“由技术差距晓得投资国的中小企业作这种移植的担当者”。可以看出,小岛清所说的“产业移植”实际上就是产业转移,他所提出的“技术差距”依次进行产业移植,真正触及到了产业梯度转移的实质所在,重点描绘以海外直接投资为表现形式的产业转移的轨迹,以及由此在产业转移和被转移形成的先后继起的产业发展形态。

当然,赤松要和小岛清均是从后发工业国的角度来研究国际产业转移,并未从发达国家的角度来分析。这一不足,因费农(Raymond Vernon,1966)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说”而得到弥补。费农以要素禀赋差异的存在为前提,利用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来解释产业国际转移现象:产品生命周期可分为新产品、成熟产品、和标准化产品三个时期,不同时期产品的特性存在很大差别;随着产品由新产品时期向成熟产品时期和标准化产品时期的转换,产品的特性会发生变化,将由知识技术密集型向资本或劳动密集型转换;相应地,在该产品生产的不同阶段,对不同生产要素的重视程度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引起该产品的生产要素在要素丰裕程度不一的国家之间转移。因此,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路径是“生产-出口-进口”。虽然费农并没有使用“产业转移”这一概念,但针对企业生产从发达国家到不发达国家的转移过程来看,这种“产业生命周期”的实质就是产业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梯度转移。

冯启文在其撰文《金融危机下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与挑战》,(载《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认为:关于国际产业转移的研究可追索到美国哈弗大学教授雷蒙德.费农(R.Vernon)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通过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要素密集度差异来说明其比较优势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动态传递。

区域间产业转移的雁形模式由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Akametou)最早提出,后来由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大来佐五郎(Okita)推广。被广泛用来解释和理解东亚经济的发展模式,即以日本为领头雁,按照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次转移到亚洲四小龙、东盟国家以及随后的中国沿海省份。这一理论可以借用来解释中国国内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因为中国广阔的地域和众多的人口,地区之间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的差异,丝毫不小于国家之间的差异。

二战以来,国际上发生了三轮大的产业转移:第一轮是上世纪50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联邦德国等地区转移,自己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

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新兴产业。第二轮是60年代、70年代,日本、联邦德国向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转移轻工、纺织和机电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自身开始发展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汽车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第三轮是80年代以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般技术密集型产业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世界加工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三轮国际产业转移,全球产业转移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主要生产要素实现优化组合,生产链条上下游紧密联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市场进一步融合。

苏华、杨三冠在其撰文《国内外产业转移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载《价格月刊》,2008年第11期),认为:关于产业转移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的雁形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日本学者小岛清根据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轮”,认为对外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边际产业)依次进行。对产业转移理论作出贡献的还有费农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这一理论反映了发达国家如何从创新开始,经过发展、成熟、衰退的阶段性演变,实现有关产业向后进国家的转移。在产业区域转移的微观层面上,邓宁用O-L-I模型说明产业组织的所有权也是、区域的因素禀赋优势和交易成本的内部化优势是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主要原因。

三、关于产业转移的模式

戴宏伟、王云平专论《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分析》(载《当代财经》2008年第2期)中认为: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将产业转移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扩张性产业转移和衰退性产业转移

根据产业转移的性质,可以讲产业转移分为扩张性产业转移和衰退性产业转移。扩张性产业转移是指本地产业仍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为了扩大市场份额而采取向周边地区扩张性建厂或与周边地区的企业进行协作等方式而进行的产业整体或部分生产环节的转移;衰退性产业转移则是指本地不再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向外转移。由于两者的目的和出发点不同,因此其产业转移的途径、方式就具有很大差别。一般来说,衰退性产业转移更多地表现为产业整体的、彻底的转移,而扩张性产业转移则更多地表现为产业部分的、渐进式的转移。

2、产业整体转移与部分产业链的转移

产业转移可以以整个产业全部迁移的方式向外转移,也可能是逐步向外转移部分生产环节,最后扩展至整个产业。地区间的产业转移是产业整体还是部分产业链的转移,既取决于产业转出访属于扩张性产业还是衰退性产业,也取决于转移方的战略目的和承接方的承接能力等具体情况。

3、技术转移与资本流动

生产要素流动是产业转移的重要途径,其中,技术转移与资本流动对于创业转移的作用尤为重要。总的来说,产业转移的实质和关键问题是资本转移,资本的流向往往决定产业的转移方向,投资方所考虑的成本、收益等因素,也是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而技术转移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技术转移的程度反映了产业承接地区的投资信心和重视程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业转移的深度和成败。

4、企业协作产业转移与并购性产业转移

一个地区的企业出于与周边地区企业进行协作、降低成本的目的,会将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到合作企业进行生产,如技术合作、合资、OEM等方式。另外,企业并购成功后,为了提高被并购企业的竞争力,并购方也会有目的地向被并购企业转移技术、资本、管理力量等,在转移过程中也往往伴随着产业环节的转移。

5、企业迁移与要素流动

企业是产业的主题,企业迁移是产业转移最重要的实现方式。一个地区产业集群的背后,必然有大批量的同向转移起支撑作用。企业跨地区协作的范围、规模、深度和广度,不仅直接带动了同向的生产要素流动并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更直接决定了区域经济协作的层次及程度。而技术、资金、管理等生产要素的跨地区流动,既是产业转移的一部分,也会有力地推动产业的同向转移。两者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影响。企业跨地区协作、生产要素流动及两者的互动作用是区域经济协作的重要内容,并对区域经济协作的进程产生决定性影响。

陈刚、刘珊珊在其专论《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载《当代财经》2006年第10期)中对产业转移模式归纳为4种:

(1)基于产业转移的过程特征或形态的模式

雁形转移模式是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从产业转移的过程特征或形态的角度归纳出来的著名模式。赤松要以发展中国家为视角分析了发达国家和日本之间的产业转移现象,他考察了日本明治维新以来棉纺织业通过承接转移的发展历程和形态,归纳出“产品进口、国内生产、产品出口”三个阶段的雁形产业转移模式,并认为,后进国可以通过产业转移学习先进国的产业发展经验,吸收其资本和技术,发展相应产业。

(2)基于产业转移方向的模式

从该角度提出的主要模式有:梯度转移(夏禹农、冯文淩,1982;何钟秀,1983;周起业,1989);逆梯度转移模式(郭凡生,1985;谭介辉,1998);边际梯度转移模式(陈建军、叶炜宇,2002);垂直型产业转移模式和水平型产业转移模式(韩文民,王婷,2005);垂直顺梯度工序型转移模式、垂直逆梯度工序型转移模式、水平工序型转移模式(赵张耀、汪斌,2005)。

(3)基于产业转移规模或程度的模式

从该角度提出的主要模式有:整体迁移模式(曹荣庆,2001;蒋文军,2001);部分迁移模式,包括商品输出、市场拓展、资本输出、产业关联、人才联合、要素嫁接式、存量激活等方式(曹荣庆,2001;蒋文军,2001);完整价值链转移模式,包括完整价值链垂直型转移、完整价值链水平转移(赵张耀、汪斌,2005);工序型产业转移模式,包括垂直顺梯度工序型转移、逆梯度工序型转移、水平工序型转移(赵张耀、汪斌,2005)。

(4)基于产业转移的具体途径或方式的模式

从该角度提出的主要模式有:横向兼并或横向一体化;区际直接投资转移模式、直接设厂转移模式、收购兼并转移模式、委托生产或生产外包转移模式、OEM转移模式、对外建立销售网点等。

四、关于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戴宏伟、王云平在其专论《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分析》(载《当代财经》2008年第2期)中认为: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区际产业转移使发达地区可以更容易地甩掉相对落后产业的包袱,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先进产业,从而进一步加快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区域产业转移也为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升产业结构水平带来了机遇,欠发达地区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引进对自身来说相对先进的产业与技术,以“后发优势”尽快提高产业层次与水平,从而实现产业转移方与被转移方的“双赢”。从区域产业分工的角度而言,一方面,产业转移促进了各地的产业结构优化,并进而推动了推动了各地的解决发展;另一方面,各地产业结构优化与交接发展又反过来会进一步促进产业在地区间的不断转移,最终出现“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格局。

具体来说,可以从产业转移方(发达地区)和产业承接方(欠发达地区)两方面来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1、产业转移对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着产业升级的问题。随着发达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其原有的比较优势会发生变化,其原有产业面临着继续升级或淘汰转移的必然选择。有些产业可以通过技术升级或改造延长产业生命周期,实现产业升级;而有些产业由于各种原因其生产成本过于高昂,就会从本地的产业部局退出,如果存在需求,这些产业会向周边地区进行转移。具体来说,产业转移也存在两种可能:一是发达地区保持较高竞争力的产业会出于扩大产能和市场份额的需求,与周边地区的相关企业进行生产环节或产业链上的联合、协作,这会导致产业向周边地区的扩张性转移。二是发达地区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出于成本和效率的考虑,会

逐步从本地区退出,向生产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即衰退性产业转移。

(1)在扩张性产业转移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企业并不完全退出原生产地,而是通过在周边地区扩建分厂或与周边地区企业进行协作来完成产业转移。这种产业转移能为发达地区的优势产业带来规模经济效率,增强产业竞争力,并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

(2)衰退性产业转移是发达地区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式之一。根据缪尔达尔的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将失去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或衰退产业转移出去,有利于发达地区为那些附加值更高的新产业腾出空间,并提供更多的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和其他资源,集中力量发展先进产业,促使发达地区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的转变,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产业转移对欠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承接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1)产业转移会带来产业结构的成长效应。对于欠发达地区已有的产业来说,产业转移可以提高其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带动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进而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如果通过转移而建立新的产业,则意味着该地区产业结构将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将有利于区域新的主导产业的形成,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欠发达地区在区域分工中的地位。同时,任何产业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产业之间往往存在着广泛、复杂的联系,因此新产业的发展将带动与其前向、后向联系的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2)产业转移有助于承接转移地区吸收自身稀缺的资金、技术等先进生产要素。产业转移总是伴随着生产要素的转移,一般情况下,欠发达地区相对于发达地区拥有土地、劳动力、原材料等要素的比较优势,资本、技术、知识等要素却极为缺乏。产业转移往往可以带来这些地区稀缺要素的注入,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准备基础的要素条件,促使产业结构的升级。

(3)新产业的移入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转移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劳动力从劳动报酬率低的农业等产业转向劳动报酬率较高的产业,最终导致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变,并提高落后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五、关于产业转移研究的应用

研究产业转移,目的是为了知道产业转移。正如“只有一种声音的社会是可悲的”结论一样,产业转移也不能只有一种声音,而应该听到不同的评说。

1、“利弊说”

赖明勇等在期撰文《湖南承接产业转移与“两性社会”建设》(载《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中指出:对于转移进来的产业对承接地的影响,有很多学者从理论方面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以中国为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成为了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张燕生认为国际产业转移促进了中国经济的

发展,国外产业的进入,弥补了我国外汇和资本缺口、提升了国内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以及拓宽了技术来源的渠道;而刘新荣则认为国际产业转移为我国产业发展带来了很多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污染、产业结构偏差等不利影响。

2、“敝帚自珍”说

戴宏伟、王云平在其撰文《产业转移与区域结构调整的关系分析》(载《当代财经》2008年第2期)中指出:在我国近年来的产业转移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欠发达地区发现了春节产业转移对本地经济发展的巨大拉动作用,因此欠发达地区的政府都积极出台政策吸引产业的转入;但一些发达地区却过于顾虑产业转移会带来自身利税等方面的损失,对明明不再适宜在本地生产的产业“敝帚自珍”,以致丧失产业转移的良机。实际上,如前述所述,产业转移不仅会使转移方自身的结构优化和内部联系有机化,促进产业集中和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且会优化被转移方之间的外部联系,因此产业转移是一种“双赢”而非“单赢”。正确认识这一点,对推动区域产业转移、实现转移双方的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3、“严格筛选说”

曹力维等在期撰文《产业转移与重庆产业发展路径研究》(载《城市规划》2010年第2期)中披露:东部沿海外迁企业中纺织、化工、陶瓷等劳动密集型、高污染、高耗能企业是转移的首要目标,从广东省产业转移布局意见来看,这类行业均禁止在广东省发展,由此导致这类行业只有两个出路:一是升级;二是迁往内地。从现状情况来看,生产转移入内地的企业行为较多。

作为长江上游地区,重庆环境污染问题仍然突出,如水资源压力大,城区大气污染仍然严重(全市14个区县的空气环境质量中度污染)。生态破坏尚未得到有效抑制,而同时,重庆市又承担着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和水资源保护的重大责任,因此,对于迁移产业应以生保护为原则进行严格的筛选。

4、“可持续发展说”

戴宏伟、王云平在其撰文《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分析》(在《当代财经》2008年第2期)中认为: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对传统发展观的修正、发展及广泛传播,人民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在单纯以GDP增长为唯一目标,更强调人口、经济、社会、科技、资源、环境等系统的协调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也进一步重申,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必须更多地考虑资源消耗、技术含量、环境保护、人力资源优势发挥等因素,跨国公司的投资和产业转移将受到一定影响。同时,地区间的产业转移也必须考虑到承接方的环保需要,注重解决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这会对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转移产生较大影响。

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摘要: 关键词: 关于产业转移,已越来越多引起各界的重视。2008年4月在武汉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提出的口号就是:“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中部崛起”。着充分说明了产业转移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是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 正因为此,学术界十分重视产业转移研究,并出了不少研究成果。现本文予以走在那综述,旨在推动研究的深入。 一、关于产业转移的定义 苏华、杨三冠在其撰文《国内外产业转移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J](载《价格月刊》2008年滴1期)。认为:所谓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等因素发生变化后,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和地区的一种经济过程。按照涉及的地域范围,产业转移包括国际产业转移和区际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它是伴随着国际直接投资而产生的,突破了国界线的地域限制。区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由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它完全发生在一国之内,没有突破国界线的地域限制。 冯启文在其撰文《金融危机下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与挑战》[J].(载《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认为:产业转移是指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是一种产业空间上移动的现象。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的变化,引起产业在一国内部,以企业为主导的转移活动。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的解决行为和过程,是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主要途径。 二、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 关于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李晓青等归纳为4种: 1、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W.Arthur Lewis)在《美国经济秩序的演变》一书中指出,20世纪60年代,由于二战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几乎为零,而工业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引致非熟练劳动力不足,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生产可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而发达国家所需劳动密集型产品则从发展中国家进口。据此,区域经济学家们把它深入到国际(区域)产业转移问题的研究领域。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966年哈弗大学商学院教授雷索德.费农(Raymond Vernon)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当产品处于创新阶段时,本国生产具有竞争优势,产品可以采取出

文献综述江苏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研究

文献综述--江苏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研究 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按照国外经验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OEM原始设备制造商贴牌生产Gereffi G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9 48 37-70 [2]Humphrey J Schmitz H Governance and Upgrading in Global Value Chains[C]Paper for the Bellagio Value Chain Workshop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University of Sussex Brighton BN19RE UK 2000 [3]Ernst D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A Knowledgecentered Approach[R] Eastwest Center Working Paper2001 [4]Hobday MInnovation in East Asiathe challenge to Japan.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1995[5]Nonaka Ikujiro Toyama Ryoko Konno Noboru SECI Ba and leadership a unified model 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J] Long Range Planning 2000 33 5- 34 [6]Szulanski G Exploring internal stickiness Impediments to the transfer of best practice within the firm[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special issue 1996 17 27- 44 [7]Myrna Gilbert Martyn Cordey- Hayes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to achieve successfu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J]

产业转移模式的理论研究综述

(下转第46页) 5 《华商》 【摘要】就目前的研究理论而言,对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产业转移的概念及类型、产业转移的理论学习和借鉴、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产业转移的效应等方面,对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总体来说少,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分析框架。本文主要是对国内外产业转移模式理论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并认为在以后的研究中加强对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很有必要。 【关键词】产业转移;模式;综述 一、国外产业转移模式的理论 1. “雁形模式”理论“雁形模式””(Flying Geese Paradigm)或译“雁阵范式”,是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最早在其《我国经济发展综合原理》中提出的。后来,山泽逸平和小岛清先生先后对该理论进行了的扩展和完善。 在这一理论模式中,赤松要认为,日本产业通常经历了“进 口新产品”、“进口替代”、“产品出口”、“重新进口”四个阶段并周期循环。其图形成倒“V”字形。如图(1): 图(1)资料来源:胡俊文:《“雁行模式”理论与日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雁行模式”走向衰落的再思考》第24页 日本学者山泽逸平先生将赤松要先生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理论进行了扩展,提出了引进 进口替代 出口成长 成熟逆进口五个阶段。该理论更清晰的说明了后进国家在追赶发达国家以及最后超越的整个过程。 图(2)资料来源:(日)山泽逸平:《日本的经济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第74页 20世纪70年代,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从对外直接投资的角度提出了适合日本国情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比较优势论”, 从而将“雁行模式”理论进一步推向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2. 梯度转移理论该理论源于弗农提出的工业生产生命周期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此后威尔斯和赫希哲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并作了充实和发展。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活动大都发生在高梯度地区。随着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二、国内产业转移的模式的研究 目前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仅仅是作为产业转移的一个很小的 方面去考虑,除了梯度和逆梯度转移模式理论性较强外,其他的转移模式还没有较为系统的阐述。初步归纳起来,现有研究主要是从三个角度提出产业转移模式。 1. 基于产业转移规模视角的模式集群式产业转移是规模最大的产业转移模式。“集群式”的产业转移(郑胜利,2002)即一些有着产业联系的上下游生产企业相继由某一地区转移至另一地区。这种集群转移模式强调的是转移的整体性和网络关系的复制性。 整体转移模式包括整体迁移模式(曹荣庆,2001;蒋文军等,2001)、整价值链转移模式,包括完整价值链垂直型转移、完整价值链水平型转移(赵张耀、汪斌,2005)。 部分迁移模式有要素嫁接式(曹庆荣,2001)、存量激活(蒋文军,2001)、扩张性资本输出、产业关联、部分产业链的转移等模式。 2. 基于产业级差视角的转移模式梯度转移模式(夏禹农、冯文浚,1982)、中心辐射模式(马海霞,2001)逆梯度转移模式(郭凡生,1985)、边际渗透转移模式(陈建军、叶炜宇,2002)、垂直型产业转移模式和水平型产业转移模式(韩文民、王婷,2005)、垂直顺梯度工序型转移模式、垂直逆梯度工序型转移模式、水平工序型转移模式(赵张耀、汪斌,2005)。 3. 基于产业转移的具体形式视角的转移模式从该角度提出的主要模式有:横向兼并或横向一体化、区际直接投资转移模式(陈刚,2001;陈建军,2002b)、设厂(对外建立生产加工点)和设立研发机构转移模式、收购兼并转移模式、委托生产或生产外包转移模式(陈建军,2002b;刘菁、任曙明,2005)、OEM转移模式和对外建立销售网点等(陈建军,2002b)、企业新建投资、并购和非股权方式参与等形式(严双建,2007)。 三、结论 1. 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有关理论有待 进一步的深化。产业转移模式的理论研究综述 朱兰春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研究生创业教育中的知识转移研究综述

研究生创业教育中的知识转移研究综述 目前,關于研究生创业教育中知识转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成果,包括影响因素、转移模式、转移绩效等。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知识源、知识、知识受体、转移媒介、转移情境等方面;知识转移模式包括双螺旋结构等,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因素主要从多个因素和单个影响因素入手,本文从风险评价以及知识转移机制等几方面总结了知识转移的研究现状,并论述了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标签:研究生;创业教育;知识转移 一、研究生创业教育中创新联盟知识转移影响因素 许多学者认为,知识转移过程是以知识需求为纽带,以知识流为载体进行的,主要包括知识发出方、知识接收方、知识库和知识需求等要素。因此,在研究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时,焦点会集中在知识源、知识、知识受体、转移媒介、转移情境等方面。从知识的复杂性、可表达性、内嵌性,知识源转移知识的意愿和能力,知识接收方的吸收意愿和能力及知识转移情境的信任和沟通四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将知识转移过程分为初始、匹配、实施、调整和整合五个阶段,分析各个阶段中影响因素的差异性;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分为四个方面,分别为知识本身的因素,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知识转移的能力,企业的学习能力和知识距离;知识本身、知识供方的转移意愿及能力、知识受方的学习意愿和吸收能力、文化、信任和转移渠道对知识转移存在影响作用;合作伙伴、管理沟通、利益分配、知识特性、合作风险这五个主范畴对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合作存在显著影响;知识转移过程中,初始阶段主要受政府推动或市场需求影响。吸收阶段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知识接受方学习吸收消化新知识的能力。教育理念、领导者重视程度、教学体系的完善程度、评价制度以及资源利用则会影响研究生创业教育中知识转移的效果。 二、研究生创业教育中创新联盟知识转移模式研究 知识转移的过程模型,显隐知识通过四种方式进行转移和扩散,分别为显性知识间的转移、隐性知识间的转移、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移和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移;技术转移的知识双螺旋结构模型,把物理学中“场”的理论引入到知识转移方面,利用该模型分析产学研合作技术转移的机制。研究型大学-企业知识转移的过程模型,模型中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大学研究者、大学技术管理者和大学管理人员、公司和企业;技术创新联盟内企业和科研院所知识转移模型;生产需求型、产业集群型、创新网络系统型三种知识创新模式,分析由知识吸收、知识生产、知识共享、知识转移、知识应用等环节构成的知识创新综合机制,为塑造与知识创新相适应的企业竞争力提供理论框架。 三、研究生创业教育中创新联盟知识转移绩效研究

东莞市产业转型升级研究开题报告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简表) 一、选题意义 近年来,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转型成为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必由之路。而在经济转型中,产业的转型占据重要的战略性地位,他关乎我国整体经济实力和竞争力。近年来,我国产业转型在全国各地的开展过程中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东莞作为我国产业转型的典型城市,其东莞模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对象。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全球化的发展和竞争的不断加剧,东莞的产业转型在新的经济背景下面临着新的机遇和压力。本文将立足当前经济背景,对东莞市产业转型问题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本文是以国外应用最广泛的理论为分析框架,结合东莞市的实际进行的分析,是对理论的实际应用和发展;其次,本文对东莞经济的发展历程

和存在问题应用文献分析法和笔者的工作经验为基础进行实际问题的发现,应用理论对问题进行分析,因而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其结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产业转型的研究较多,从理论到实证,研究成果都很丰富,尤其在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主要的理论有四个分类,分别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产业结构理论是以Petty与Clark提出的配第克拉克定理为基础的,该理论认为产业根据其作用对象和劳动方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三个产业,分别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是对初级要素的生产、加工和服务,并得出产业结构转型的规律是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直到第二产业的边际收益下降,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并且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一次为第一产业减少,第二三产业增加,且最终向第三产业转移。SCP范式最开始由哈佛大学经济学家Joe Bain和Sherer于20实际30年代提出的,认为市场结构由企业的市场行为、企业市场行为在市场上取得的经济绩效等决定,而产业转型则是依赖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这一路径,分析一个产业应当进行战略调整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Joseph T. Mahoney.,J. Rajendran Pandian.,1992)。比较优势理论是以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认为一个国家产业的发展路径和动力是为了获取比较优势。有代表性的理论有H-O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应当生产密集使用具有要素禀赋的资源的产品,有利于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优势,而一个国家或者产业生产具有要素禀赋的产品就会逐渐形成该国家或产业的优势和主导产业,从而形成相应的产业结构,而产业转型就是向这种比较优势发展的过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Porter M.E.发展处的竞争优势理论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理论框架。Porter (1980)首先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提出了企业发展自己竞争优势就是要获取竞争优势,而后在Porter(1981,1985)中提出了产业获取竞争优势的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企业可以将自己的竞争优势建立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上。低层次的竞争优势是一种“低成本竞争优势”,而高层次的竞争优势则是一种“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国家的一个产业转型的路径,就是不断获取高级竞争要素,提高产业竞争力的过程。该理论以钻石模型为体系,为产业转型和升级提供了一个以要素升级为目标的产业升级研究框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产业转型的研究主要是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以实证分析和政策研究为主的,关于产业转型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首先,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研究。郝顺利(2010)以华蓥市为例分析了其作为资源城市转型的问题。作者以国际和国内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成功的经验为借鉴,对华蓥的转型进行了分析,认为针对华蓥的具体情况,应当选择以替代产业发展来改变其过分依赖资源发展经济的产业合作方式。赵磊(2008)以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资源要素现状分析为分析,着重分析了资本、劳动力和科技要素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以发展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济环境、政府指导为重点来完成资源型城市的转型。 其次,对产业转型中生产要素作用的研究。戴景萌(2008)对产业转型中的企业战略进行了研究,作者依据迈克尔波特的理论,认为应当企业应当合成战略联盟,降低产业进入的成本,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张继良、胡荣华(2010)以江苏产业转型为例,建立了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认为竞争力应当是注意国际

产业转移理论综述论文

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从产业转移的概念、理论模式、战略与对策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四个方面对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的现状作了简要概括,并指出随着产业转移规模的扩大及转移方式的多样化,产业转移理论顺应实践需要所产生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方向,预示着产业转移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产业转移;区域;产业结构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of the concept, theoretical model, strategic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four aspects to industrial transfer theory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are briefly summarized, and points out that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transfer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theory to practice need generated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direction, and indicates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theory. keywords: industrial transfer; area; industrial structure 产业转移既是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它是指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把产业的这种空间移动或空间迁移现象。在广义上的产

国际产业转移分析报告

分报告一:国际产业转移 一、国际产业转移理论概述 1.1 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内涵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和地区。它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一个包含着国际产业贸易与国际产业投资的综合过程。它既是对产业构成要素的国际移动的描述,也是对产业形成与演进历史的梳理。 国际产业贸易往往意味着转入国必需的某些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技术设备、原辅材料、中间产品的输入,因而对转入国产业结构发生影响。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下,它有助于转入国产业成长与结构转换。也就是说转入国可以利用这些技术设备、原辅材料、中间产品,建立新的工业部门,改造传统产业部门。国际产业投资往往意味着资本、技术等的直接输入,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下,也能产生与国际产业贸易相同的结果。 国际产业转移是从外在形式来看,与相关国家相关产业之间的贸易和相关国家相关产业之间的投资并无二致。但发达国家与转入国之间的绝大部分贸易,实际上是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两国产业之间的贸易,因此,我们称它为国际产业贸易。发达国家在转入国的投资,尤其是直接投资,一般是伴随着资本输出的较先进技术产业的输出,或者说发达国家较高发展水平的产业向转入国较低发展水平的产业

投资,因此,我们称它为国际产业投资。当产业贸易与产业投资所引起的累积性产业成长达到一定程度时,某些产业在转入国更具有竞争优势时,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便会发生,从而引起产业转入国与产业转出国产业结构的革命性转换。 转出国之所以进行产业转移,是因为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也是它们开发使用过时技术,实现最后价值增值的需要。它们不可能通过转让高新技术来培植与自己竞争的对手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资本输出。产业转出国吸收产业转移通常是谋取外来投资的外部经济效应,即获得技术、管理经验、训练人员以及其它的前向联系效应和后向联系效应 1.2 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 对于转出国而言,从短期来看,国际产业转移对于发达国家也有负面影响,如对国内就业水平的影响和本国产业“空心化”现象。但从长期来看,其正效应大于负效应。因为归根结底,它为本国的结构转换提供了绝好契机。产业转移的条件是该产业产品不可能在本国生产已经失去了昔日的比较优势,不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这样的产业转移出去,可以为那些附加值高的新产业提供更多的资本和劳动力。 鉴于我国目前主要作为产业转入国参与国际产业转移,我们下面着重分析国际产业转移对转入国的影响。 示范效应、溢出效应、关联效应和竞争效应

产业转型升级的财税政策文献综述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E C O N O M I C S 【摘要】财税政策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和杠杆,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拟对产业转型升级及其财税政策的研究成果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并简要评价提出看法,以期为政府宏观引导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财税政策 一、产业转型升级概述 产业结构是指一个经济体中各产业、各行业的构成情况。产业结构升级是指由于产业结构的改善与效率的提高,产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换过程。一般,主导产业的有序更替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保障,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创新起着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一个国家而言,推动产业升级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开发新兴产业;通过引进外资,利用外国现有资本和技术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制定符合国情的产业政策,选择好主导产业。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劳动力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和比重均会不断上升,加速劳动力、资金和技术向第二产业,特别是向第三产业顺利转移,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经成为财政政策的重要目标。产业构成是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达程度的标志,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市场环境尚不完善的条件下,单纯依靠市场机制也许不能有效地使产业结构高级化,若通过推行适当的财税政策,可能会起到较好的作用。 二、国内研究现状 财税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对经济景气及经济波动起到调节和“熨平”作用,而且对经济空间结构的改善、对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利用财税政策引导资源在不同产业及行业间流动,相应地影响其他投资主体的投资方向和存量资产的重新组合,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财政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独特作用也决定了财政政策在产业政策实施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国内文献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于财税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作用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1、针对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产业结构调整的(财税)对策 1996年我国经济运行成功实现“软着路”,市场供求态势由长期的供不应求转为供大于求。经济中产业结构不合理、粗放经营、企业经营机制不活、对市场反应滞后等弊端凸显出来,我国经济开始步入以调整促发展,以调整带动发展,通过对国民经济实施战略性调整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历史新阶段。与经济运行主要矛盾的转变相适应,我国经济理论界对产业结构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并为此进行了深入而热烈地讨论,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财税政策建议。 林兆木(1997)评价了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重大历史意义。他指出经济发展过程是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升级的过程,国内最终需求、中间需求以及出口需求结构的变化会带动制造业发展,引起产业结构、城乡结构、贸易结构等一系列变化,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陈百甫(1998)强调,没有产业结构调整,就没有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没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没有新的产业优势和强劲的国际竞争力;没有产业结构优势,就不可能支撑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1世纪将是一个经济科技竞争更为激烈的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加快企业经营机制转轨的步伐,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从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中获取活力,增强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能力。 马洪(2000)提出,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这为我国在较高起点上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整体科技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实状况,使我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我国应以经济调整为主线,通过结构调整与升级发展经济;应将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发展新兴产业上,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整体水平。 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吴敬琏(1997)、厉以宁(1998)、王永治(1999)等对韩国、日本等政府主导产业结构调整的模式进行反思,剖析了日本政府在发展高清晰度彩电上的失误,分析了美国硅谷模式的制度性特点,并得出初步结论:我国产业政策应更侧重于完善市场机制,培育相关制度,应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对产业结构的基础性作用,消除阻碍产业自主优化结构、自主实现产业升级的制度性因素。 刘溶沧等(2000)则对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充分地阐述。他指出经济增长依赖于产业结构变动 产业转型升级的财税政策文献综述 ○李明 (甘肃省财政科学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 理论探索 156 《当代经济》2012年7月(上)

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a14317878.html, 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作者:梁云刘银国闻帅 来源:《商场现代化》2010年第32期 [摘要]本文从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综述入手,归纳了产业转移现象在20世纪中叶出现以来,国内有关外产业转移研究的情状,总结了目前针对产业转移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今后国内研究具体地域产业转移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模式龙型模式 产业转移现象由来已久,20世纪下半叶开始就成为比较典型的国际经济现象之一,对产 业转移问题的研究也随之成为经久不衰的课题。 一、国外产业转移研究概况 迄今为止,国外理论界有关产业转移的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从产业转移的原因、效应和模式方面对产业转移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考察。其中,形成了著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中心-外围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梯度转移理论、边际产业转移理论和雁行发展模式。第二,建立模型,引入空间因素,用产业扩散来描述产业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的现象。一些学者用“模拟动态”的方法分析了以两个国家为研究对象的模型(如Paul Krugman 和Anthony Venables,1995;Diego Puga 和Anthony Venables1996);另一些学者则提出了更为一般性的多国多产业的产业扩散模型(如 Masahisa Fujita、Paul Krugman 和Anthony J.Venables,2001)。 二、国内有关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产业转移模式方面的研究: 1.产业转移模式 贝毅、曲连刚认为大多数跨国公司在进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时,总是把与知识相关的核心技术部分留在本国,而把硬件和非核心技术转移到其他地方进行生产,形成了“大脑—手脚”的梯度转移模式(贝毅,曲连刚,1998)。谭介辉认为顺梯度型产业转移模式,由于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固有级差的存在,落入“替代—落后—再替代—再落后”或“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陷阱之中,发展中国家永远处于落后状态(谭介辉,1998)。后发国家要真正想实现“赶超战略”打破产业转移中作为发达国家相对落后技术被动接受者的状态,采取适当的发展方式发展以“逆梯度”型为主的对外直接投资,主动获取高新技术,使国内产业获得发展。张洪增认为移植型模式既有后发优势,又存在后发劣势。该模式存在四大缺

知识转移论文:基于创新视角的知识转移研究综述

知识转移论文:基于创新视角的知识转移研究综述 [摘要]分析1996年以来发表的129篇国内外基于创新视角的知识转移研究学术论文,对当前基于创新视角的知识转移研究的研究层次、研究视角、研究对象进行归纳总结,提出一个包含3个维度、15个要素的知识转移研究框架,并总结目前基于创新视角的知识转移理论研究的不足,以为将来知识转移理论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知识转移合作创新创新网络文献综述 [分类号]f062.3 自“十二五”开始,中国后工业化时代已经来临,中国不仅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转变,而且产业升级、企业转型的需求非常迫切,培育并发展企业的核心能力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是重中之重。创新有多种分类方式,比较常见的有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以及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等区分。 创新能力的本质是知识,创新就是利用知识来产生新的知识,有效的知识转移可以为创新能力的提升积累和增加知识基础。知识转移是一个动态学习的过程,是知识势能高的主体向知识势能低的主体转移知识的过程,基于合作创新的知识转移往往是双向互动、在多个行为主体之间同时进行的,知识发送方和知识接收方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经过文

献研究,本文构建一个基于创新视角的知识转移研究框架,并以此为基础,总结国内外学者基于创新视角的知识转移研究,着重梳理中国学者近几年在该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1、研究现状 1.1 文献统计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调研法,选择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和检索工具,以“知识转移”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出1996-2010年6月份发表的相关文献1419篇,并以“创新”作为并列主题词进行检索,共检出相关文献291篇,再以“知识转移+创新”作为并列题名进行二次检索,共检出相关文献70篇,剔除重复论文1篇,得到相关文献69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献62篇,以其作为本研究的中文文献集合。 在emerald数据库以“knowledge transfer"与“inno -vation”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出1990—2010年6 月份的相关文献142篇,再以“knowledge transfer”与“innovation”为题名进行二次检索,共检出相关文献67篇,这67篇论文构成了本文研究的外文文献集合。 陈立敏等曾对2000-2007年发表的282篇有关“知识转移”的中外文文献的关键词及出现频率进行过统计,其中“创新”与知识转移同时作为关键词的出现频率仅为27次,

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策略研究

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策略研究 想要实现对旅游产业顺利的转型与升级,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针对市场需求改革旅游供给。本文将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其对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意义,并站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分析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策略,最后以云南的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例进行分析,通过以目前云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的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其他地区的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标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策略 doi:10.19311/https://www.360docs.net/doc/ca14317878.html,ki.16723198.2017.17.005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机遇 1.1对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有启示作用 我国国民收入的增加,将消费的重点逐渐转移至精神方面,面对日益增加的旅游需求市场,如何为市场提供更加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和旅游供给服务是目前旅游产业的根本。可以发现,我国很多地区的旅游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游客走到哪里旅游产品都大同小异。这种局面如何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我国很多地区的旅游都是以山水旅游为主,这种观光型的旅游产品文化层面涉及比较少,很难与游客形成深层次的互动。想要给游客一个深刻的印象,就需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提供体验和满足的旅游需求,可以适当发展休闲度假游、文化体验游、风味美食游等等,为游客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旅游产品。 1.2对提高我国旅游质量有促进作用 只有提高了旅游的质量与效率,才能够提高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我国旅游产业产品不断丰富的情况下,加上利用“互联网+”,获取旅游信息资源的途径变得越来越便捷,很多观光型旅游产品不能再凭借山水风光采取落后的模式。现在不仅仅是我国国内的旅游产品在不断的进行升级转型,由于出境签证的优惠与便捷国民出境游越来越常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國的旅游产业无法实现有效的转型升级,提升自身的服务品质,这有可能推动我国国民出境游。 1.3对改善我国市场消费环境有积极作用 旅游市场秩序对我国整个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有着积极意义。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旅游都存在各种低价无序竞争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我国的北京、云南等很多地区都非常普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提出了智慧旅游,这个标志着我国的旅游已经进入到智能化时代,游客从获取旅游资讯、选择旅游产品到评价旅游体现都可实现智能化。游客如果在旅游的过程中受到不公平对待等都可以利用网络曝光,这对于当地的旅游市场必定会带来一定的冲击。这一点也提示我国众多的旅游景区需要为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提升自身的口碑。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内容提要: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劳动力供给充裕、价格低廉具有一定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产业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也在我国的社会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劳动密集产业是以低劳动生产率、低附加值和国民的低福利为前提条件,同时,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般是属于资源消耗大的产业,一旦资源环境供求与价格发生变化,成本价格大幅度上涨,以及劳动力成本费用的明显提高,这种以低劳动力成本和低资源成本为支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会难以生存下去。自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的不景气,也使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今,全球经济面临二次探底的危险,我国的“人口红利”逐步退化,“用工荒”现象进一步显现,产业转移也逐渐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何去何从,又该如何转型升级,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一、劳动密集型产业界定的探索 1、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概念 学术界一般都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进行生产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从单位劳动力所使用的技术装备等固定资金量的多少看,固定资产与劳动力匹配比例低,资金量少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产品生产成本中活劳动消耗所占的比重大小看,比重大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资本的有机构成看,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1。 以上这些都是定性的描述,而没有定量的分析。黄艳(2009)引入了劳动-资本系数这一概念来界定我国制造业中的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用I i表示i产业的劳动-资本系数,L i表示i产业的从业人员,C i表示i产业的固定资产,则产业的劳动-资本系数可表示为:I i=L i/C i。劳动-资本系数I i越大,劳动密集型程度越高,资金技术密集程度业就越低;反之,I i越小,劳动密集型程度越低,资金技术密集程度也就越高。 2、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本特点2 ——不可替代性。在当前技术水平下,相当部分劳动仍然无法被技术取代,即使能取代,对于资本短缺而劳动成本相对低廉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使用技术的成本往往高于使用劳动的成本。特别是为了满足市场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或者对精湛手工艺品的追求,必须保留或采用人工作业。 ——发展阶段性。劳动密集型产业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全过程,逐步由占主导地位阶段向占非主导地位阶段过渡。据专家研究,美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持续了110年,日本持续了80年,我国台湾省持续了40年。只有认识到我国的工业化还处于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劳动力呈典型的“无限供

苏南建设生态文明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苏南建设生态文明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党的十八大和国家十二五规划均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苏南地区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必须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转型升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产业,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标签: 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生态产业 F2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生态文明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提出的。从生态文明的发展途径来考察,必须对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即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 1 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之间的辩证关系 转型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如果不能顺利地完成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的恶化就会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产业转型升级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1.1 建设生态文明是推进苏南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济建设,苏南成为江苏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整个长三角经济乃至全国发展最具有活力的区域之一。当前,苏南地区已进入工业化后期,正向现代化阶段迈进。但是,之前苏南经济发展速度实际上是主要依靠大量的资金投入、较高的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和基建规模的扩大来保证的。苏南地区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2007年5月的太湖蓝藻大规模爆发,和民众越来越关注的空气质量问题,给我们敲响了环境污染的警钟。 在推动工业化进程中,苏南五市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统筹规划工业结构和形式,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落实到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具体工作之中。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述评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述评 【文献号】1-351 【原文出处】浙江社会科学 【原刊地名】杭州 【原刊期号】200306 【原刊页号】45,49 【分类号】F11 【分类名】理论经济学 【复印期号】200404 【标题】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述评 【作者】汪斌/赵张耀 【作者简介】汪斌,男,1951年生,浙江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杭州 310027) 赵张耀,男,1972年生,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杭州 310027) 【内容提要】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赋于国际产业转移新的活力,从而对国际产业转移 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挑战。本文就国际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从概念界定、经济动因、客体演化、在当代的新特点 和发展趋势、效应、转移模式等六个方面进行回顾和述评,并就该理论研究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摘要题】产业经济学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国际分工 【正文】

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国内外学界对这一经济现象的研究,已著述颇 多。进入80年代中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产业转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 段,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及趋向。相应地,对国际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在继承原有成果的基础上,已有所突破。 为了对这一经济现象作深入研究,笔者试图对前人的理论作一回顾和述评,并指出其研究的发展趋向。 国际产业转移很早就引起学界的关注,但在对其概念的界定上,迄今尚无统一的定义。目前,比较认同的是 认为,国际产业转移是指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是一种产业在空间上移动的现象。70 年代,特别是80、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产业结构自身的演化,以及跨国公司在全球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 推进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产业转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即:(1)当前的国际 产业转移已不局限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已成为另两种需关 注的渠道。不仅如此,国际产业转移已深入到跨国公司之间和跨国公司内部,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进行资源配置和 公司内分工的一种实现机制。(2)产业转移已不单纯是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调控下进行,国家、跨国公司成为影 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另两股重要力量。(3)突破了原先的把整个产业抛向他国的模式。随着产

产业转移格局中的不同地区产业承接能力分析(老稿)

产业转移格局中的不同地区产业承接能力分析 区域经济学江朦朦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企业为了寻求最有力的生产经营地点,降低生产成本,抢占市场的制高点,无论是国际间还是国内地区之间,都出现了产业转移不断加快的趋势。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本文分析的重点在于产业承接方的承接能力,试图构建一组指标,对国内东中西三大地区产业承接能力进行衡量。 关键字:产业梯度转移理论产业转移承接力主成分分析法 一、问题提出和文献综述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企业为了寻求最有力的生产经营地点,降低生产成本,抢占市场的制高点,无论是国际间还是国内地区之间,都出现了产业转移不断加快的趋势。 产业转移的理论依据是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其前提是不同地区处于产业发展周期的不同阶段,即处于不同的梯度,高梯度地区的产业因成本上升而往低梯度地区转移的趋势。产业梯度转移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地区的边际产业在内外部力量的驱动下,借助企业的跨区投资活动,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从而使产业在国内不同区域间发生空间转移的过程和现象。从微观看,产业转移无疑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但从宏观上看,它对转入区和转出区将产生不同影响,而这种影响既可能是有利的,也有可能是不利的。在现实经济中,为争夺各种有利资源,吸引企业迁入或防止企业迁出,各地区招商引资的竞争近年来也日趋激烈。 国内的学者认为我国地域空间经济发展水平可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和时序选择应当是:由东向西,按技术梯度,由先进技术地带东部逐渐到中间技术中西部地带。根据梯度推移理论,发达地区的产业可以通过梯度推移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从而缩小两地区差距。 在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的关键时期,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本文分析的重点在于产业承接方的承接能力,试图构建一组指标,对国内东中西三大地区产业承接能力进行衡量。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刘易斯关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观点,赤松要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理论”,小岛清的“边际产业转移论”还有弗农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主要焦点都集中在全球范围、洲际范围、国际范围的产业转移大方向上。 我国学者对产业转移的研究,除了一部分关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相关问题外,更多的研究聚焦于国内区域间的产业梯度转移。目前关于国内产业转移的动因、效应以及模式,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研

基于知识流动视角的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国外研究述评.

基于知识流动视角的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国外研究述评 0 引言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纷纷走出国门在全球设立研发机构,研发国际化正在成为跨国公司增强全球竞争能力的必要手段。目前,学者们对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从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动机、研发区位决策、研发国际化的组织结构模式选择和管理机制的角度进行研究,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结论[1-3]。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从知识流动的视角研究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但是由于研究比较分散,还不能形成较系统的理论体系,需要进行梳理和总结才能对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知识流动有清晰的认识。 1 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知识流动的概念界定 知识流动即知识的转移、溢出、扩散的总和。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国公司的创新活动不再局限于某一地区,而是出现了向全球扩散的趋势,技术和人员的全球转移必然伴随着知识的转移、溢出和扩散,因而知识流动的范围也呈现了全球化的趋势。Zanfei[4]将跨国公司获取知识的途径及创新活动的组织方式表现为双向流动网络,并将这个双向流动网络划分为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前者是发生在跨国公司内部的公司机构之间的知识生产及使用活动,后者是指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之间的技术流动。同样,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所产生的知识流动也分为企业内部知识流动和企业外部知识流动。内部知识流动即发生在跨国公司母子公司之间、研发中心与子研发机构之间和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知识流动;外部知识流动是指跨国公司通过研发国际化所获取的外部知识溢出和知识转移,以及跨国公司研发对东道国企业的知识扩散。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知识流动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知识流动模型 2 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内部知识流动研究 2.1 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内部知识流动理论解释 Buckey和Casson[5]用内部化理论解释了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现象,他们认为跨国公司为了更好地利用技术优势,通过内部化的方法向海外进行研发投资,在当地设立研发机构,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于产品的生产和销售。Rugman[6]在Buckey和Casson(1976)研究的基础上把交易费用经济学关于“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分析框架引入到跨国公司国际扩张动机上,把内部化理论作为跨国公司的普适性理论提了出来,就知识而言,跨国公司在国外建立子公司,通过知识的内部转移节省市场交易成本,并使子公司也能具有与母公司相同或相近的知识技术水平,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另一个解释企业内部知识流动的是知识基础理论。Kogut和Zander[7]把跨国公司看作默会知识的集合体,跨国公司的扩展实际上就是利用知识在国外自我复制,而复制的手段就是知识在企业内部的跨国界转移。Spender[8]认为默会知识不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而是具有一定的企业异质性和路径依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