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件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件

————————————————————————————————作者: ————————————————————————————————日期:

第一章绪论

整体框架①一般原则,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

②共性问题──一般原则的方法

③学习方法──宏观、中观、微观

④目的:横向、纵向

一、来源与特点:

建筑与其它艺术品异同(艺术包括建筑、雕塑绘画、音乐等。)

1.真实的:现实存在的,形象上有力客观分析薄弱。

历时性,局限性。

2.形象(图象)的:同时性,完整性(信息量大、多、自身形态、局部与整体、周围环境等)、最重要,最基本之层面。

3.意向的:语言、文字

4.三者关系:

三者+使用者的理想、公共的态度和价值综合规则、自然、社会、文化以及人类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生活中各种有意义的事件=较为完整意义的建筑来源。

(1)、双重原型:真实、意象=形象(图像)

(2)、意象=图像(形象)二真实

a.形象是一个过程媒介

b.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方法、体系(平面构图、产体构成、空间布局)

c.受真实限制、结构、经济、技术、精神、审美

上述a.b.c是公建原理的主要之依据

二、研究范围与平衡意识

(一)、综合性学科

1.自然科学特征:工程技术知识

建筑学、结构、给水、排水、供暖、通风、电气、消防、自动控制、声、光、热、材料、概预等。

(与特定的社会物质的生产和科技水平有关、受其限制)

2.人文科学特征:特定的社会政治、文化、艺术(意识形态)

(二)、两对对子(交叉与边缘学科)

1.(1)精神范畴:设计中的理论Theory in Design

建筑设计日益超越原来的物质形态设计而必须运用和借鉴的其他成熟学科的知识。如社会人文学科。

(2)物质范畴:设计的理论:Theory of Design

针对建筑设计本身的要素、方法及过程的分析理论,如形式及空间的构成关系。

功能+技术+形式三者之间的关系加入环境四要素

(3)某一要素取得主导地位,不完全取决于设计师个人的立场,还取决于一定特定时期、地域的社会心理、社会技术与经济水平以及某一群体(集团)的价值等观念的外在因素的影响)。

3.普遍、一般意义层面上的研究、研究的对象是一般原理和方法。

各种思潮流派对一般原理的方法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拓展。

三、建筑的发展与典型

(一)历史发展(纵向)

古希腊──古罗马──封建社会早期──盛期──末期──资本主义社会──现代社会。

(二)建筑的典型(横向)

三大类: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工业建筑

1.居住建筑:民屋、住宅、府邸、别墅、宿舍、公寓、住宅楼。

2.公共建筑:面广、量大,是人们社会活动生活必不可少的场所。

划分并不唯一,有交叉性。

宗教建筑:庙宇、教堂、纪念碑(意识形态的属性)

政府建筑:办公楼、法院。

文化娱乐:剧场、音乐厅、电影院、体育场馆、博物馆(不同)

科学教育:学校、图书馆、幼托、科研实验楼。

商业教育:商店、商场。

交通建筑:汽、火车站、航空、地铁。

医疗建筑:医院、疗养院。

通讯建筑:广播、电视、邮电局。

旅游建筑:旅馆、宾馆。

3.工业建筑:流程、设备。

4.多功能建筑:以一种功能为主,如体育馆兼演唱会。

5.复合功能建筑:综合楼(不同功能综合)底商住宅。

四、小结与问题:

建筑是什么?

(一)各种观点:

经济、适用、美观

工程技术十人文艺术

工程技术十真善美(罗小末)

足迹、空间、雕塑(菲力普·约翰逊)

功能、结构、象征(丹下健三)

(二)、以人的需求为主线

空间为主角(生活、源泉)

形式为语言

技术为支撑

文化为内涵

环境为依托

第二章环境篇

第一节:环境的概念

一、环境:(Environment)

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离不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空间,从山川I湖泊、城市街景,到我们所处的室内空间无之不可谓之为环境。

简而言之,我们周围的一切(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就是我们所说的环境。

日常生活中所提及的环境往往指:江河湖泊、青山绿水、自然环境,但作为建筑师对境的理解必须向广度和深度上延伸。应该比较全面地把握理解环境的概念才能创造出有意义的作品。

不同层级面宏观(城市)中观(地段)微观(场地)

人工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景观

城市功能结构

环境总体框架

空间要素

形体要素

设施用地条件

自然绿地、水域、水文

地质、地形、气候

自然气候条件

自然景观条件

地形地貌、水文地质、

气候层化

人文

城市的意义

城市的历史文化环境

城市的社会化环境

环境的历史文化因素

和地段环境人性化空

场地的历史与文化特

征,居民心理的行为

建筑及其外部环境是人造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有的空间环境。

古代、中古:建筑与环境关系较为密切。

近代社会:自然环境的破坏,人与人关系的淡漠,建筑在建造过程中采用大规模机器运作的实用功利化技术模式。

20世纪60年代:欧美经济发达,社会稳定,对建筑环境提出质的要求,环境的整体性(城市整体视觉环境的恶化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0世纪80年代:观念上发生了极大变化,内涵扩展:涉及文化、社会、心理、行为、生态、美学等领域。

二、环境因素

(一)自然环境:

自然界为我们提供最基本却是最重要的生存条件,同时也是人类艺术灵感的“源泉”。

1.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体融合为一体”的整体环境观:“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生活和行动均应在自然中实现”,基于此,中国的传统居住建筑的设计处处都在谋求与自然之间的关联和融合。

例:四合院、三合院、皖南民居,中国园材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与渗透。

2.“流水别墅”──大自然环境与建筑融合

[如亨利.摩尔的雕塑]

[赖特的自然观]:对于大自然的顶礼膜拜,视自然为上帝的宇宙观-一泛神论者.具有唯物色彩。认为美来源于自然,因此特别强调建筑物的设计要尊重天然环境,每栋建筑都应是基地的唯一的产物。

生物界是依据着一种由它的生命和条件所限制的基本统一感而构成的。美便是这种天赐赠品。于是人们便感受到整个世界的统一……人们可以看到贯穿于一切构成物之中,那种连续和谐和适应性。

“设计是自然的提炼──以一种纯几何方式出现的因素”

“大自然为建筑的王题──设计提供了素材……对建筑施来说,没有比自然规律的理解更丰富和更有启示的美学源泉”──《论建筑》

“我们可以在所有自然生物固有的过程中演绎出规律,用做好的房屋的基本原理”我们本身就是这种天然规律的产物”。

在建筑实践中,力图打破古典主义建筑那种在人与自然之间设置的障碍。首先关注的是使建筑的体量比例尺度布局和地形相协调。

草原住宅:反应了人类活动目的技术和自然的综合。

“住吉的长屋”──将大自然带入建筑中。

3.自然因素(基于地段层级的分析)

1)气候条件:气象因素(日照、风速、降雨、降雪、气温、温度)---一自然气候特征的保护,利用,防御。

“……在深层结构匠层次上,气候条件决定了文化和它的表达方式,它的习俗,它的礼仪……”──柯里亚

2)景观条件:自然形态因素(地形、貌、绿化、水域)──景观条件的协调与对比

a.有机协调:

(1)环境建筑,“不动方,不破相”

具体指以自然环境景观要素为依据,进行模仿、提炼和重整,将建筑的空间与形态融入渗透于自然环境中,最终达到与环境和谐的效果。

(2)良好的视域以及对空间环境的取舍。

“俗则屏之,嘉则收之”

(3)具体方式:依从自然:从属地位旧本住宅获奖方案)

延伸自然:相互(双向)渗透

和自然形态相似:重复环境因素特征。

b.对比协调:指建筑布局与设计采用主动的方式与环境协调,使建筑在环境中变“隐匿”为“显露”的处理手法。

(1)由于当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进步,环境的多样性,新的建筑的引入必定改变原有的环境秩序,建立新的环境形象。即使打破原有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

(2)不是片面追求某种对比效果,而是把握住建筑与环境的内在联系。

(3)此类比于形式美原则中的统一中求变化,与环境协调易取得‘统一的效果,而与环境对比协调较难把握。

注:自然景观环境的内外结构和肌理组织整体统一,但范围过大,

易流于景板平淡或缸少生气。故不能一味地采用“隐匿”的手法去协调环境,应在适当的环境中采用“显露”的方式处理建筑,与环境形成对比,去点缀环境,装饰环境,强化环境的效果。

例:Douglas House Richard Meier

(二)人工环境:指人类为了满足一定的社会生活目的而人为地建造,构筑的空间环境(如人工建设的街道,广场等建筑实体与形成的空间。)

“安居”才能“乐业”,人类迈入文明社会以后,建筑便成为历史文化发展的缩影和见证。几千年来人们都把建造和发问人类的生存环境作为永恒的主题。建筑与其外部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创造环境的秩序。作为一种动态的有机整体,建筑外部环境在时间上与空间上具体表现为环境的关联性、多样性、复杂性、连续性,这正是环境秩序的体现,建筑构成应当对环境秩序的建立起积极作用。建筑应与地段环境的人工要素应有各谐的关系,如地段环境特征的体现,整体历史感的契合。

1.整体框架:

(地段)人工要素及其规律的表现形式,特定的建筑环境条件下,人类各种活动和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

1)建筑构成受环境影响

2)一旦形成便反作用于环境

3)设计过程:环境──建筑──环境[对环境重整和协调即如何介入环境,建立环境新秩序]

4)两种方式:

(1)新建筑视为原有的一部分。

(2)建立或重整原有环境秩序

可利用元素:城市轴线关系/街道网格关系/原有建筑的对位关系/交通要素的合理线组织。

例:海牙市市政厅及中心图书馆

2.形体要素:

建筑形体创造是人们获取空间的物质手段,是形成环境前提。形体与空间具有“图底”关系,二者相互储存,是建筑环境存在方式。

1)形体构成要素:点、线、面、体

2)形体视觉属性:形状、大小、方向、色彩、质感

3)特征:

(1)动态发展的过程:即原有的存在被赋于新的意义,旧的功能被代以新的内容,同时又显示出相对的稳定性。

(2)在一个具有良好的环境结构,形体的展示的是明晰,有序的,他们形成人们认短环境同时,又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活动。

(3)形体是环境一个重要层面,是环境特色的物质基础。它更多地涉及视域活动的景观构成,又直接对应着人们的行为因素。

4)建筑形体设计应充分表现出对原有环境理解。

5)若使新建筑与原有的环和谐统一,主要从建筑的整体造型与比例,材料运用,编辑部处理以及新对比等方式进行考虑。

例:上海新天地

3.空间要素:

1)建筑实体

2)外部空间

3)建筑形成的过程就是围合,限定,划分外部空间的过程

4)建筑布局应同时考虑建筑的形体和空间,良好的外部空间完整而有序的。

例:中介空间

4.《城市意象》凯文·林奇

1)image意象是需要经过更改的辩论才能引起视觉的反映

林奇:意象的概念运用于城市空间形态的分析和设计中,城市空间结构不仅是要凭客观物质形象和标准,而且要凭的主观感觉来判断。

2)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成在视觉上的可识别性,可记忆性,可理解性等内容和环境性质,用途,场所特征有关。

3)城市空间环境提出了两个基本要求,可识别性和意象性。

前者是后者的保证,但关非所有的可识别性都可导致意象。

(1)城市环境结构脉络清晰

(2)个生突出

(3)不同个性的人,不同层次的人所共同接受

4)城市意象之五要素:

(1)通道(path)人们经常移动的路线。

(2)边( Edge)常见于两个面的分界线。

(3)区(District)二维面状空间要素

(4)节点(Node)城市结构的转折点(主体、特征、形成的空间力场)

(5)标志(Landmark)点状要素,具体对象

建筑──构成空间、形成区域特征、构成边缘、形成节点、标示的重要元素。城市认知地图──是城市意象基础和标志体系,促进人们导向、定位。

[注]意象:心理上的形象(与表象无太大区别)是专门术语,探讨城市实质环境在人们心中所产生的印象。《环境心理学》

(三)人文要素:包括历史与文化特征,居民心理行为特征。

1.层次的从历史文化角度进行城市、地区、地段、场地单位建筑的空间分析,从而各城市的整体风貌特征相协调。

2.和场地所在地段环境,场所等形成有机、流动、渗透、交叉的延伸关系,使地段具有历史及文化的延续性和地段共同形成具有场所意义的地段空间特征。

3.场地空间环境特征创造,把握社会、历史、文化、经济等深层结构,并和居民心理行为特征,价值取向等相结构且做出分析,创造出具有特征场所空间。

例:

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各种不同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形成了环境意象,有些已同居民的生活融为一体,使得生活环境更加动人(人是外部空间中最活跃的因素)

在建筑设计中要对意象环境予以保留,并继续发挥作用。如:不同的街道由于形状、空间变化,尺度及色彩、外观的独特性,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要的原有的尺度相协调。

例: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上海的里弄、石库门,都有其历史状况,是一定区域、地域文化的承载者,遗憾的是却正在逐渐消失。

4.相关概念:

1)地域:着重指空间概念,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地域文化。

2)民族:强调血缘关系,同一民族可能有不同的地域文化。

3)文化:英:泰“强调文化或文明,既是认识、信仰、艺术、法律、风格习惯以及它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所获得的包括切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性的整体”。

美:克位可波:“人类学中所谓文化,以为着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的整体,以及个人从某集团到来的社会性遗产”。

4)传统:着重指时间概念,不同地域的文化与血缘关系形成不同的传统,传梳是不断文化发展的,其特点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随时间、地域的变化而进行新的变化。

5)地域文化现状:主体──人,人的主观性,差异性。

(1)当今状况:科技进步和信息产生的飞速发展──地域性的差异越来越小──场所感,归属感沦丧。

(2)对设计者而言:追求最新的潮流,抄袭玩弄形式,割裂传统,误导社会文化观,造成人们追求表面化,转瞬即逝事物,从而导致欧陆风、飘板风,种种。世界需要多校化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不同引导引发了设计的多元性,作为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设计领域,尤为重要。

(3)对使用者而言:

6)地域性文化在实际设计中的体观。

ⅰ《建筑的软传统和软继承》。

“硬”传统──形──表象(表层结构)

“软”传统──神──价值观,文化、心态、审美观(深层结构)。

ⅱ再现、共融、再生、提炼

例:共融:一方面:在传统的建筑基础上和现代的新材料新技术相结构。

另一方面:在原有的旧建筑中融入现代的功能。

ⅲ例:上海“新天地”空间环境改造设计。

/用保留下来的老墙体和用玻璃与砼建成的新墙体产生强烈对比,激发了旧建筑的生命力。

/重视松共空间的吸引力:室内步行街、露天广场、院落、营造相结合和叠加,既保留了很多传统商业经营的特色,又创造了共同活动的饿独特情趣,历史与文化此关联、长存。

第二节宏观原则与环境质量

一、人性化原则:

人类进步的根本目标:充分认识与环境双向互动关系;把关心人、尊重人的概念具体体现于城市空间环境创造中,重视人在城市空间环境活动心理和行为,从而创造出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理想空间。

1.意义:内在的,隐藏在建筑外部环境的文化含义,这种文化含义由外部环境的历史、文化、生活等人文要素组成。由于审美意识不同,不同的人对环境意义的理解也不同,建筑的外部空间是比自然空间环境更有意义的空间环境,在漫长的时间历程中,它积淀了居民的种种意志和行为要求,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精神和历史的内涵。在多元化时代,社会生活对建筑环境的要求是多方面,需要多校化的生活环境。

2.多样化:建筑及外部环境的创造受特定环境要素制约而形成的不同的特点、建筑的使用者由于所处的背景不同而对建筑环境有不同要求,人们需要多样性的生活多样的环境――多样的环境才能迁应和强化多样化的生活。

3.领域性:是人们对环境的一种感觉。人与人相遇的场地是具有社会性的领域,如开放的公共交往场所。人们很多日常体验是在公共领域产生的。公共领域不但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场所,也为其他功能及有意义的活动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层次性:私密性、归属性、安全性、可识别性。

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特性适应现同的人的行为要求。

4.开放性:城市是统一,由许多较小的子系统相互作用组合而形成的,建筑及其外部环境,形态构成模式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化,表现为建筑和城市之间的相互接纳和紧密联系。

二、可持续性原则:

注重研究建筑及其外部环境的演变过程以及对人类的影响,研究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探讨如何改善人类的聚居环境,达到自然、社会、经济效益三者的统一。

第三章功能篇

一个城市的伟大之处不以建筑物的高度,公交体系的长度和宽度,或者夜总会,运动场,会议中心的质量数量来衡量。

人比建筑更重要。

规划必须在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反映出城市与其周围区域之间的基本动态的统一性、并且要明确邻里与邻里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以及其它城市结构单元之间的功能关系。

第一节功能的涵义

一、基本功能

特点:以“行为单元”为衡量尺度,注重基本的空间尺寸。

内在的(足迹、人的需求);如流线、功能关系等,以功能关系图为主要内容。

外在的(具体环境);如位置、方法、朝向、风向、道路等,要求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不同的视角加以把握和体察环境的物理要素、人文要素。

人体工程学

单一功能/复合功能

二、情感功能

以“感觉”或“情感”为尺度,即具体的功能,它和环境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注重微观的、特别是个性化的具体体验,从而拓宽了功能的领域,使抽象化的功能注入了丰富的情感,从而变得富有人情味并显得饱满起来。现代主义建筑的基础是从构成主义、特别是受抽象主义绘画的影响,其哲学基础是科学主义的盛行,人民崇尚纯而又纯的东西,加之二次世界大战这一特殊历史事件的冲击,使得“纯净化”得以广泛流传;另一方面,现代主义建筑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有着自己的“误读”。作为现代主义建筑之后的新探索,柯布西埃的“朗香教堂”是“情感功能”的代表作品。达·芬奇曾说:“我们的一切都来源于感觉”,映照着亚里士多德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柯布西埃宣称:现代主义建筑要的是:“典型的情感,典型的需要,典型的尺度”。

认知宏观的,自然、历史、文化、社会等;微观的,个体的体察、体验等

方法拓展(分解、离析、重组、强调等)

三、典型功能

功能的高度概括化化、哲理化

丹下健三的“典型功能”概念

当今世界丰富多彩。人们的生活水准和生活状况各不相同,他们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地理环境,气候、社会经济体制、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都不一致。因此,他们进一步发展的方式也理应不同。人居环境规划必须充分尊重地方文化和社会需要,寻求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将各种要素尽可能地予以考虑,设计一个在功能上和形式上都适宜居住的结构。

——国际建协、华沙宣言 1981 图例:

a)21班幼儿园

b)路易斯·康 P56 (理查德医药大楼)

c)杨廷宝P162(北京和平宾馆)

d)东孝光 P47 (“桥”式住宅)

e)矶崎新 P114(大分县图书馆)

f)浙江大学合肥高新技术区康居工程方案(“道路”功能的拓展)

g)矶崎新P124(群马美术馆)

第二节主要使用的部分设计

一、基本间

(一)合适的大小和形状

1.取决于“行为单元”:参阅相关规范的“面积使用定额”:如中小学校的教室,中学

每班按照50人计算,每人1-1.2M2/人,小学按照每班50-54人计算,0.9-1M2/;

2.形状:以矩形为主,使用灵活、结构合理、施工方便,经济合算;也有例外,如:蜂窝

式住宅,采用三角形为模数;华盛顿国立美术馆亦是如此;也有的是采用圆形。

(二)良好朝向

1.一般朝南为宜;黑龙江和云南等地例外;

2.某些要求光线均匀的房间,如绘图室、美术室、化验室、药房、手术室、陈列室等

要求朝北。

3.自然采光

1)直接的自然光线

2)有足够的照度和均匀的光线

3)采光系数

教室、绘图室、陈列室、比赛厅

4)光线的方向;要求光线投向主要使用区,如陈列室的展品陈列区,体育馆的比赛区,商店的橱窗内,教室的黑板和课桌;在某些房间(如陈列室、橱窗和阅览室)要避免太阳的直晒光,以免展品、商品、图书晒后变质或褪色。

5)避免反射光:光线射到玻璃面或油漆的光亮表面,往往产生一次发射或二次发射——关键在于采光口的设计

4.自然通风:进风口/出风口,平面设计/剖面设计,利用风压

(三)利用率高:平面——门的位置,剖面——楼梯的利用。

(四)开间、进深和层高

1.开间和进深的确定

1)取决于室内家具和设备的布置,满足人们的活动要求;

2)考虑到结构布置的合理性;

3)考虑到采光方式的影响;

4)视觉条件:如视角、水平视角、垂直视角的要求:

2.层高的确定

1)有利有采光、通风和保暖;

2)与房间的高宽成合适的比例,给人以正确的开间感;

3)考虑房间的不同用途、满足室内的正常活动

4)楼层或屋顶结构层的高度及构造方式

(五)自然采光方式

1.自然采光种类

1)侧墙采光:

(1)普通侧窗:直射光、光线不均匀、容易产生眩目光,有一次反射和二次反射现象

(2)高侧窗:室内窗台高于2.0米以上的侧窗,避免一次反射及眩目光

2)顶部采光

(1)采光口

(2)采光天窗

2.不同建筑类型的采光处理

1)展览建筑

防止直射光:特别是防止西晒

防止眩目光:利用挡光板或发射机遮挡光源——采光口哎呀人工照明的光源

避免反射光:将陈列柜的玻璃面适当倾斜即可避免

防止虚象产生:相对增大陈列处的亮度,减弱观众处照度

2)教育建筑——教室

单面采光——进深一般小于窗顶高的二倍

减少窗间墙的宽度

利用天花板、墙面或室外地面的发射,增加教室深处的照度

防止直晒光——遮阳/折光片/散光玻璃/色彩(偏于浅淡)/光滑程度

3)体育建筑

(1)主要是室内比赛馆

(2)采用侧光、顶光,辅以人工照明

4)商业建筑——营业厅和橱窗

二、常见的几种基本间设计

1.病房(医院)

2.客房(旅馆)

3.教室(学校)

4.阅览室

5.陈列室

第三节辅助部分设计

公共建筑的辅助部分包括:行政管理用房、厕所、盥洗间、卫生间、供应服务用房,

如旅馆、托儿所、幼儿园中的厨房、洗衣房等以及设备用房(锅炉房、通风机房等)和库房、车库等附属用房。

第四节交通部分设计

一、交通要素

1.建筑物的引道

2.建筑入口

3.通道的图形

4.通道与空间的关系

5.交通空间的形式

二、水平交通

1.作为交通功能的过道、通廊

2.兼有其它功能的过道、通廊

3.综合使用的过道、通廊

三、垂直交通

1.楼梯直跑、双跑、三跑等,不应仅限于通过

2.坡度:室内,1:8;室外,1:10

3.电梯:平面及剖面尺寸;防火规范

4.自动扶梯

四、交通枢纽

五、人流疏散

各类公共建筑,因使用性质不同有着不同的人流特点,有的人流疏散比较均匀,有的比较集中。

公共建筑多用平面方式组织人流的活动

交通建筑常用立体方式组织人流的活动

有的交通建筑采用综合的方式(如平面与立体方式的结合)

六、常见类型:

1.阶梯教室

2.影剧院、会堂

3.体育建筑

第四章空间篇

第一节空间的涵义

老子曰:“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均质空间/非均质空间(后现代主义建筑“空间论”)2.空间并非“空”间,而是指人能活动于(海德格尔称之为“诗意地居住”)其间的由具

体的构件围隔而成的内外环境。

3.舒尔兹将空间分为“存在空间”和“建筑空间”——前者指的是“心理空间”,后者指的是“场所空间”;理想上:“存在空间”与“建筑空间”之间应保持结构的同型关系。

一、物理空间(均质空间)

●特点:尺寸、形状、体积、材质、颜色……

1.单一空间

2.复合空间

二、心理空间(非均质空间)

●特点:形式、尺度、体量、质感、力度、方向、方位、光影、比例、节奏、韵律……

整合成明晰的心理图式,形成特殊的视觉心理场(空间知觉场),即“格式塔”。

1.路易斯·康说:“住宅是一种存在于头脑中的‘纯无的观念’,它既无形状,也无尺寸:

一座住宅则是这种观念在具体环境中的转译”;

2.菲力浦约翰逊称之为“洞穴”(或空洞),形容在空间中特殊的心理感觉;

3.苏珊·朗格称之为“虚幻空间”。心理空间的理论基础是现代完形心理学的“空间知觉”理论。

三、场所空间(非均质空间)

1.特点:景观(场景)……沟通文化层面,触及人类的深层意识,形成多层面的建筑体验,

即各种“型”等。

1) “可以安居的场所”:《德伯家的苔丝》描述苔丝对“家”的印象:

2) “土地之灵”:表现了某种确切的性质,这样的性质决不是单纯的,尤其是今天我们的

时代,确实充满了错综复杂和矛盾。

3)心理性综合——由场所、路线、领域构成一个可称之为“场”(FIELD)的东西。

2.场所与节点(中心、目标):“体量一中心”:体量作为表现的条件以及目标,中心作为

传达意义集中点;体量一中心性与闭合性,二者有着“相互伴随”的关系。

1)近接性原理一集中各要素统一成多簇状,就是使体量集中;

2)闭合性原理一作为某种特殊场所,确定从周边分离的一个空间,如“洞窟”。

3.路线与轴线:凯文·林奇:“(路线)是观察者天天、时时(观念上)通过,或可能通过

的道路”。组织空间的轴线实际上并不带有引起真正运动的意向,而是体现把多数要素相互

统一,而且常把这些要素与更大的整体联系起来的一个象征方向。

4.领域与地区:凯文·林奇为地区(DISTRTCT)所下的定义是:“观察者内心可进入其中,并具有某种共同性与同一性特征,因此可认知的”区域。“决定地区的物理特征是主题连续,它是由质地、空间、形体、细部、象征、建筑类型、用途、活动、居民、维持程度、地形等许许多多成份组成”。这许多特征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特征群”(CHARACTERITISTIC CLUSTER)。边界确定则地区形成既被强化,在一般环境中,可分为主要由地形和植物决定的自然领域、与人作为某种特殊活动表现而形成的领域两类,但不论对那种情况。边界和地质(肌理)都是决定性的基本特征,也就是闭合性与类同性这一格式塔原理。在这种呈现同样质地的“背景”(GROUND)上,由于尺度、质地变化或导入特殊边界等原因,特殊的领域即作为明确的“图”而表现出来,而当把存在领域体系具体化时,从某个领域向其他的过渡则成为重要问题。从建筑史看,大门被认为非常重要,其原因即在于此。

四、生态空间(非均质空间)

树立“建筑·人·环境”的整体观念

着眼于现实,关注着人类的未来,如“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等,

环境具有经济的、生态和社会的意义,要反对以“技术”和“国际式”的名义,用极不合理的手段,带来经济的、生态和社会的灾难,要反对无视直接的资源、宏观的环境问题、以及人的联系与交往的建筑物。

我们提倡的是把建筑物置于所在地的文脉上建设经济上合理、复合生态的、有助于社会区建设的建筑方向。

参考文籍

a) 《建筑空间论》…………………………布鲁诺·塞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b)《存在、空间、建筑》………………诺伯格·舒尔兹,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c) 《城市的形象》………………凯文·林奇(领域、边界、道路、节点、标志)

d)《艺术与视知觉》…………………鲁道夫·阿恩海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e) 《中国传统复合空间观念》…………………………许亦农,载《建筑师》期

f) 《人为环境的形式构成》………………………项秉人,《建筑学报》85年2期

g)《行为建筑学引论》……………………………………胡正凡,《世界建筑》期

h) 《建筑设计中轴线的系统变异》…………王绍森,载《建筑学报》年期

第二节空间的构成

一、空间类型

1.空间的层次

1)景观——作为“自然”的人

2)城市——作为“社区”的人

3)建筑——作为“群体”的人

4)家具——作为“个体”的人

2.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

1)建筑内部空间:(比较:路易斯·康——主/辅空间)

(1)主要空间:直接为建筑物使用的生产、生活和工作空间

(2)辅助空间:为保证基本使用目的而设置的辅助空间以及设备用房。如影剧院的受票房、放映室、化妆师,体育建筑中的服务用房(更衣室、沐浴室、按摩室等),以及一般建筑物所共有的公共服务空间,如卫生间、盥洗室、管理室、贮藏室等;还有一些内部人员使用的空间,如办公室、库房、设备用房(锅炉房、通风机房、冷气间)等。

(3)交通空间:联系上述各个空间及供人流、货物来往的空间,包括门厅、大堂、走道、楼梯间和电梯间等。

2)建筑外部空间

(1)集散广场(开敞场地):建筑物沿干道建造时,往往退红线一段距离,形成开敞场地,作为人流交通和疏散的缓冲地带。大型公共建筑由于功能和交通的要求比较复杂,需在建筑物前设置大的开敞场地作为人流的疏散,称之为集散广场,如火车站、码头、体育馆、体育场、剧院、大会堂等。

研究显示:后退红线5—7米,中间适当布置绿化,可以减低噪音15—20分贝;

场地大小:视建筑物的规模、性质和周围地段的大小而定:火车站、码头、体育馆、体育场、剧院、大会堂需要大些:商店、旅馆、饭店等,人流是持续不断的、场地可小些;

(2)活动场地:包括球场、游戏场以及人际交往空间等。

(3)停车场地:汽车停车场和自行车停车场。

车辆的停车面积

各种车辆转变半径

火车站设置公共汽车停靠站、机动车辆(出租车、自行车)停车场等

(4)服务院子

(5)绿化场地

3.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

1)共公空间

2)私密空间

3)“公共性—私密性”的程序或渐变原理

二、构成要素

1.水平要素

1)基面

2)基面抬起

3)基面抬起

4)顶面

2.垂直要素

1)垂直的线

2)独立垂直面

3)L型垂直面

4)平等垂直面

5)U型垂直面

3.四个面:围护物

1)建筑空间的特点

2)围合与开敞(虚与实)

3)光

4)景观

4.洞口的基本变化

1)在面上

2)在转角上

3)在面之间

三、空间关系

1.拓扑关系

1)围合——空间内的空间

2)叠合——穿插式空间(穿插)

3)返接——邻度式空间(邻接)

4)连续——由公共空间连起的空间

2.几何关系

1)集中组式合(含集合关系)

2)轴线式组合

3)线型组合

4)辅射式组合

5)组团式组合

6)网格式组合

7)加法空间与减法空间(布尔运算)

第三节空间的组合

一、空间组织的功能要求

1.空间的使用特点

2.空间的使用程序

3.平面布局:遵循使用流程

4.功能关系图

5.合理的功能分区

将空间按不同的功能要求进行分类,并根据它们之间的密切程序加以划分,做到功能分区明确和联系方全,还应对其中的主与辅、内与外、闹与静、清与污等方面加以分析,使不同的功能要求都能得到合理的安排。

1)功能分区原则

(1)主与辅:主要使用空间设置在基地较为优越的地段,保证良好的朝向、景观、采光、通风条件;辅助作用空间从属于前前者;

(2)内与外:根据使用空间的公共性与私密性程度来分区。人流较大,靠近入口或直接进入。(3)闹与静

(4)清与污:医疗建筑中较为突出。

2)功能分区方式

(1)分散分区

(2)集中水平分区

(3)垂直分区

6.合理的流线组织(人、车、物)

1)交通流线的类型

(1)公共交通流线

(2)内部交通流线

(3)供应交通流线

2)流线组织的要求——将“主要人流路线”作为空间设计的“主导线”:读者人流路线(图书馆)、观众人流路线(博物馆),观众进出场路线(体育馆、影剧院等),主要旅客人流路线(火车站)。(1)各流线明确分开,避免干扰

(1)符合使用程序、力求简捷、通畅、明晰、不迂回

(2)灵活性与潜伏设计

(3)与室外道路密切结合

3)流线的组织方式

(1)水平方向的组织

(2)垂直方向的组织

(3)立体方式的组织

7.不同建筑类型的流线组织

1)交通建筑:车流、人流、行包货物流线;

2)医疗建筑:门诊病人流线、急诊病人流线、住院病人流线、各种辅助治疗和供应服务流线; 3)商业建筑:顾客流线、货物流线、服务工作人员流线;

4)展览建筑:观众参观流线、展品运输流线、内部工作人员流线;

体育建筑:观众流线、运动员流线、管理服务人员流线、贵宾首长流线。

良好的物理环境

二、空间的组合方式

1.并联式组合

1)外廊式

2)内廊式

3)混合式

4)复廊式

2.串联式组合

1)单元式组合:医院、托儿所、幼儿园、学校、旅馆、图书馆

2)大厅式组合:具有一个“主体的大空间”,如电影院、礼堂、剧院、体育馆、室内游泳池等建筑。

小空间围以大空间四周布置

小空间围绕主体大空间的底层和看台下布

第一节基本语汇

一、点、线、面、体

1.点

2.线

3.面

4.体

二、光与影

三、材质与肌理

四、色彩

图例:

a)路易斯.康P56(理查德医药大楼)

b)《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二节形式的原理

一、比例比例和尺度是评鉴建筑造型的又一重要标准

个人“感觉”之外,数、几何、西方古典理论、东方文化、人体、自然万物

1.黄金分割①建筑物的整体或者它的局部、或者局部的某个构件

本身长、宽、高之间的大小关系

2.控制线②建筑物的整体与局部、或者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大小关系

3.柱式

4.文艺复兴理论

5.模数制

6.“间”

7.人体比例

二、尺度是怎样掌握并处理建筑整体和各局部以及它们同人体或者人所习惯的某些特定

标准之间的尺寸关系。

●反映建筑物的真实大小

●与人体相协调

●各部分尺度应该统一

●表现一定的思想内容

影响尺度的因素:

●空间的体量

●内部构件的尺寸及其比例的划分

●细部处理

三、对比

点、线、面、体、光影、质地、肌理、色彩

体形的大小、形状、方向

1.总体布局

2.体量和空间决定了建筑物的外轮廓线,最基本且首要的

3.立面设计形的变换面的虚实对比线的方向对比得统一与变化的整体结果

4.材料、色彩

5.光影作用下的明暗对比北立面光影很少

四、节奏(重复)

1.尺寸

2.形状

3.细部特点

五、韵律

⏹线条、形状、形式、或者色彩有规律性地重复着或者和谐的最再现(按照相同或

变化的形式,通过要素或主体的图形反复或替换而表征的速度)

1.有规律的重复

2.有组织的变化(对立、统一、缺一不可)

3.具体手法

A、连续性重复各部分组织,必须具有连续性,以形成统一的规律性

B、有规律的起伏变化

C、交错的变化规律

六、均衡

在设计或构图中诸部分或诸要素令人愉快或协调的布置或比例关系

1.总体布局

2.体量组合

3.内部空间组织

七、稳定

1.利用体量和体形的变化

2.利用材料的质地、色彩和重量感

3.动态的稳定

八、主从(基准)

1.利用连接体形成整体的构图

2.将第三个体量突出,使原来的二者从属,从而形成整体

九、等级

1.特别的尺寸

2.独特的形状

3.关键性的位置

十、轴线

第三节形式的意蕴

一、形式的视知觉

完形心理学(“格式塔”)——“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心理力”的平衡

二、表现不同的内涵和性格

不同的类型的公共建筑,由于功能不同,服务对象和使用情况不一,它们无论在平面上,在外部造型上都具有全然不同的特点,因崦形成了不同的建筑内容和性格。建筑要表现不同的内容和性格。

各类建筑的性格和气氛不一,有的要庄严、气派、崇高雄伟,有的要求活泼开朗、轻快、幽雅。为了表现这些不同的性格和气氛,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和形成了一定的要领和形式,一般认为采用对称的形式是比较庄严、雄伟,不对称的形式比较自由、活泼;实墙体我则显得沉重,开窗面积较大,虚面较多则较轻快;大尺度的建筑显得雄伟气派,小尺度的建筑则感到亲切近。这在我国古建筑中表现得成为明显。如前述的北京故宫则属前便,而园林建筑则采用自由错落的平面和体形组合,以取得由折有致的意境。

内容决定形式,建筑物的性格决定于建筑内容,建筑物不同的功能工巧匠要注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它的外形特点。建筑形成就要有意识地表现这些内容决定的外形上的特征。行政办公建筑——此类建筑一秀较庄严。常采用对我式布置。

中小学建筑——其主要使用房间是教室。它的空间比办公室大,要求充足明亮的光线。立面上常常表现宽大、明亮的窗子,并且常常是以一个教室作单位成组的排列。而一般一个教室者有2-3个开间。此外,为了满足大量学生交通和课间休息,在南方较多采用外廊式布置,因而成组或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what 1.1 什么是公共建筑? 1.1.1 公共建筑定义 建筑:为定义的对象,指人们对自然界进行有目的的改造,以适应自身特定行为模式的一种空间形式,一种场所,一种环境; 空间是建筑的手段而非目的。 公共:强调了建筑的性质与范围,也就是“公共性的建筑”。 公共建筑:承载人们的社会性活动或人们享受社会性服务的行为的相关建筑。 1.1.2 建筑分类 按照建筑的功能分类:可分为“生产性建筑”和“民用建筑”;其中,生产性建筑分为工业建筑和农业建筑; 民用建筑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 医疗建筑、文教建筑、纪念建筑、办公建筑、商业建筑、体育建筑、交通建筑、邮电建筑、展览建筑、演出建筑、景观建筑等,都是公共建筑; 1.1.3 公共建筑发展简史 建筑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居住问题; 原始人群时期: 《易.系辞》:“上古穴居而野处,后圣人易之为宫室”。 《礼记.礼运》:“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 在周口店山顶洞人居住过的洞穴中,发现赤铁矿染红的石株,说明原始人已有爱美的观念和原始的宗教意识。 母系氏族: 仰韶文化遗址:聚落;功能分区(居住区、制陶窑场和公共墓地等); 西安半坡遗址聚落房屋布局以“大房子”(12.5mx14m)为中心展开;“大房子”可能是氏族公共活动(氏族会议、节日庆祝、宗教活动等)的场所。另外,居住区的周围有一条深宽各5-6米的壕沟,估计是防卫用的。居住区内和沟外分布着窖穴,是氏族的公共仓库。居住区沟外的北边是公共墓地,东边是窖场。 公共建筑是随着人们原始的爱美观念、宗教意识、私有观念等的产生,以及生产技术的发展和生产模式的转变等而产生的。 最早的纪念性建筑——巨石建筑,例如辽宁海城县的巨石建筑:石棚、石桌(墓)。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公共建筑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宫室、陵墓、城池、监狱;园林、寺庙(宗教建筑)、长城等; 当然,中国历史上公共建筑类型有很多,例如,书院建筑、戏台、市场、铺子、客栈等。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2010.8 绪论 一、什么是建筑 1、建筑的基本定义 《辞海》——筑造房屋、道路、桥梁、碑、塔等一切工程 《韦氏英文字典》——设计房屋与建造房屋的科学及行业; 构造的一种风格。 是一门工程,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建筑必须建造起来而非仅仅是在纸上作业(paperarchitecture)的图面艺术。 是一门科学,因为建筑所涉及的居住行为、设计行为、材料及技术等等,一直受到相关科学发展的影响而持续前进。 是一个行业,建筑业是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是一个庞大的行业,仅就建筑设计,就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行业。 它有风格可言——是一门艺术 葛罗塔住宅 艾德蒙逊住宅 2、狭义的建筑本质 亚里士多德——人类抵抗风雨的遮蔽物 隆吉——“基本屋舍”(primitivehut) 建筑的狭义本质是提供适合人类居住与活动的屋舍(空间) 美国亚利桑那州与墨西哥边境的天主教堂及前面的凉亭 3、广义的建筑本质

意大利Palmanova市镇设计 美国华盛顿特区宾州大道上的西向广场 哈佛大学已婚学生宿舍 美国波特兰市公共服务大楼 奥利维提展览馆室内环境设计 家具与地毯的搭配 广义的建筑其实就是我们的环境,它是一个整体,一个环环相扣而且必须由小到大紧密配合的层次关系(hierarchy)。 二、建筑的分类 1、建筑 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公共建筑居住建筑 供人们居住和进行公共活动的建筑的总称 供人们居住使用的建筑 供人们进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建筑 2、公共建筑的分类 文教建筑—办公建筑—商业建筑—餐饮建筑—会展建筑—博物馆建筑—演出建筑——体育建筑—交通建筑—宾馆建筑—纪念建筑—医疗建筑—邮电建筑——景观建筑—综合建筑— 三、公共建筑的创作准则 1、“建筑三要素” 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建筑十书》 坚固、实用、美观 2、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建筑方针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 3、我国当代建筑创作准则

公共建筑原理

公共建筑的设计原理:<1>公共建筑的总体环境布局。<2>公共建筑的功能关系与空间组合。 <3>公共建筑的造型问题。<4>公共建筑的技术经济问题分析。<5>空间组合的综合分析。 公共建筑:是人们日常生活和进行社会活动不可缺少的场所。 公共建筑的类型:医疗建筑,文教建筑,办公建筑,商业建筑,体育建筑,交通建筑,邮电建筑,展览建筑,演出建筑,纪念建筑。 公共建筑与总体环境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延伸,相互惨途,相互补充。 建筑师环境观:1.给人们创造美好的环境,2.注意优美的环境,应该反映出国家,城市,乡镇最突出和鲜明的标志,3.公共建筑与环境艺术是指“生活环境“与视觉艺术”完美结合。 室外环境空间的组成部分:1.群体建筑2.广场道路3.绿化设施4.雕塑壁画5.建筑小品6.灯光造型与夜间的光明艺术效果. 公共建筑总环境布局的基本组成:1)环境中的空间与建筑.2)环境中的空间与场所.3)环境中的空间与绿化。 环境布局的最中目的:满足人们的生活要求,工作,学习方面的要求以及精神方面的要求 环境中的空间与建筑:<1>通过设计组合所形成的空间环境应体现出一定的设计意图与艺术构思.<2>环境中应体现的主体建筑为中心,附属建筑的周围环境共同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的设计思想。<3>满足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方面的物质要求以及精神方面的要求. 场所:1)活动场所2)停车场所3)集散场所 作用:1)主要给人们进行活动,游戏,缓冲,休闲等作用2)主要包括汽车,自行车,停车作用三种类型;3)场所环境满足功能要求的基础上,还应该综合室内空间构图要求,安排一定的绿化,雕塑,壁画与小品来丰富空间艺术效果。 总体环境布局的空间与环境的关系:空间是主要的,环境是与空间相结合.最终目的通过考虑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组合作到两者相互依从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满足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及精神方面的需要. 公共建筑空间环境设计包括:1)利用环境.2)改造环境.3)创造环境. 利用环境作用:从布局出发提炼周围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将其纳入公共建筑人造环境的设计中去,使其成为有机整体。 改造环境的作用:高燥周围环境中的不利因素,保留有特点的因素. 创造环境的作用:充分利用环境的有利因素,排除不利因素根据需要进行整体设计满足设计构思的总体设想. 1:从建筑的实用性质出发,着重分析功能关系,并加以合理的分区,运用道路,广场,交通联系,手段加以组织,使总体空间环境的布局联系方便,紧凑合理 2:在群体建筑造型艺术处理上,需要从性格特征出发,结合周围环境及规划的特点,运用各种形式美的规律,按照一定的设计意图,创造出原完整而又优美的室外环境。 3:运用绿化,雕塑及各种小品等手段,丰富群体建筑的空间环境艺趣,一取得多样统一的室外空间环境效果。 公共建筑的功能问题中核心问题:1)功能区分2)人流疏散3)空间组成4)室外环境的联系。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件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件

————————————————————————————————作者: ————————————————————————————————日期:

第一章绪论 整体框架①一般原则,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 ②共性问题──一般原则的方法 ③学习方法──宏观、中观、微观 ④目的:横向、纵向 一、来源与特点: 建筑与其它艺术品异同(艺术包括建筑、雕塑绘画、音乐等。) 1.真实的:现实存在的,形象上有力客观分析薄弱。 历时性,局限性。 2.形象(图象)的:同时性,完整性(信息量大、多、自身形态、局部与整体、周围环境等)、最重要,最基本之层面。 3.意向的:语言、文字 4.三者关系: 三者+使用者的理想、公共的态度和价值综合规则、自然、社会、文化以及人类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生活中各种有意义的事件=较为完整意义的建筑来源。 (1)、双重原型:真实、意象=形象(图像) (2)、意象=图像(形象)二真实 a.形象是一个过程媒介 b.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方法、体系(平面构图、产体构成、空间布局) c.受真实限制、结构、经济、技术、精神、审美 上述a.b.c是公建原理的主要之依据 二、研究范围与平衡意识 (一)、综合性学科 1.自然科学特征:工程技术知识 建筑学、结构、给水、排水、供暖、通风、电气、消防、自动控制、声、光、热、材料、概预等。 (与特定的社会物质的生产和科技水平有关、受其限制) 2.人文科学特征:特定的社会政治、文化、艺术(意识形态) (二)、两对对子(交叉与边缘学科) 1.(1)精神范畴:设计中的理论Theory in Design 建筑设计日益超越原来的物质形态设计而必须运用和借鉴的其他成熟学科的知识。如社会人文学科。 (2)物质范畴:设计的理论:Theory of Design 针对建筑设计本身的要素、方法及过程的分析理论,如形式及空间的构成关系。 功能+技术+形式三者之间的关系加入环境四要素 (3)某一要素取得主导地位,不完全取决于设计师个人的立场,还取决于一定特定时期、地域的社会心理、社会技术与经济水平以及某一群体(集团)的价值等观念的外在因素的影响)。 3.普遍、一般意义层面上的研究、研究的对象是一般原理和方法。 各种思潮流派对一般原理的方法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拓展。 三、建筑的发展与典型

建筑设计原理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1.公共建筑通常以交通、使用、帮助三种空间组成 2.美国闻名建筑师沙利文提出的名言'形式由功能而来' 3.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采纳的是“自由敏捷的空间组合”开创了流淌空间 的新概念 4.美国纽约赖特设计的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展厅空间布置采纳形式是串联式 5.赖特的古根汗姆美术馆和贝律铭的华盛顿美国我国美术馆东馆是运用几何形构图 6.功能与流线分析是现代建筑设计最常用的手段 7.垂直方向高的建筑需要考虑透视变形的矫正 8.同样大小冷色调较暖色调给人的感觉要大 9.同样距离,暖色较冷色给人以靠近感。 10.欲使过高的天花板感觉低矮一点,该天花板宜选用明色和暖色。 11.若想柱子看起来比较粗,其饰面材料应采纳浅颜色和暖色。 12.为保持室内空间稳定感,房间的低处宜采纳低明度颜色。 13.医院手术室内装饰宜选用灰绿色。 14.色相、明度、彩度是颜色的三要素;物体的三元色为红、黄、蓝;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 15.光源与人眼处于0~30°时眩光最剧烈。 16.尺度的概念是建筑物整体或局部给人的视角印象大小和其实际大小的关系 17.美的比例,必定正确的体现材料的力学特征 18.人民大会堂顶棚采纳层层退晕的划分,加上满天星的灯光效果,主要为了解决顶棚下坠问题。采用 采光与灯光的不同效果,可以调整空间的尺度感。 19.不同文化形成独特的比例形式 20.西方古典建筑高度与开间的比例,愈高大愈狭长,愈低矮愈宽敞 21.‘稳定'所涉及的要素是上与下之间的相对轻重关系的处理 22.总图布置要因地制宜,建筑物与四周环境之间关系紧凑,节省因地;适当处理个体与群体,空间与 体形,绿化和小品的关系;合理解决采光、通风、朝向、交通与人流的组织 23.要使一座建筑显得富有活力,形式生动,在构图中应采纳对比的手法 对比的手法有轴线对比、体量对比、方向对比、虚实对比、颜色对比 24.要使柱子看起来显得细一些,可以采纳暗色和冷色 25.巴西国会大厦在体型组合中采纳了对比与协调的手法 26.展览建筑应使用穿套式的空间组合形式 27.影剧院建筑空间组合的核心问题是观众厅、舞台、休息厅、门厅之间的关系 28.博物馆设计一般要解决好三线问题一一流线、视线、光线。 29.公共建筑对称的门厅,常采纳轴线的方法表示空间的方向感。 30.室外空间的构成,主要依靠于建筑和建筑群体组合 31.在意大利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的布局中,强调了各种空间之间的对比

建筑设计原理

建筑设计原理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1. 公共建筑通常以交通、使用、辅助三种空间组成 2. 美国著名建筑师沙利文提出的名言‘形式由功能而来’ 3. 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采用的是“自由灵活的空间组合”开创了流动空间的新概念 4. 美国纽约赖特设计的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展厅空间布置采用形式是串联式 5. 赖特的古根汗姆美术馆和贝律铭的华盛顿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是运用几何形构图 6. 功能与流线分析是现代建筑设计最常用的手段 7. 垂直方向高的建筑需要考虑透视变形的矫正 8. 同样大小冷色调较暖色调给人的感觉要大 9. 同样距离,暖色较冷色给人以靠近感。 10. 欲使过高的天花板感觉低矮一点,该天花板宜选用明色和暖色。 11. 若想柱子看起来比较粗,其饰面材料应采用浅颜色和暖色。 12. 为保持室内空间稳定感,房间的低处宜采用低明度色彩。 13. 医院手术室内装饰宜选用灰绿色。 14. 色相、明度、彩度是色彩的三要素;物体的三元色为红、黄、蓝;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 15. 光源与人眼处于0~30°时眩光最强烈。

16. 尺度的概念是建筑物整体或局部给人的视角印象大小和其实际大小的关系 17. 美的比例,必然正确的体现材料的力学特征 18. 人民大会堂顶棚采用层层退晕的划分,加上满天星的灯光效果,主要为了解决顶棚下坠问题。利用采光与灯光的不同效果,可以调整空间的尺度感。 19. 不同文化形成独特的比例形式 20. 西方古典建筑高度与开间的比例,愈高大愈狭长,愈低矮愈宽阔 21. ‘稳定’所涉及的要素是上与下之间的相对轻重关系的处理 22. 总图布置要因地制宜,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紧凑,节约因地;适当处理个体与群体,空间与体形,绿化和小品的关系;合理解决采光、通风、朝向、交通与人流的组织 23. 要使一座建筑显得富有活力,形式生动,在构图中应采用对比的手法 对比的手法有轴线对比、体量对比、方向对比、虚实对比、色彩对比 24. 要使柱子看起来显得细一些,可以采用暗色和冷色 25. 巴西国会大厦在体型组合中采用了对比与协调的手法 26. 展览建筑应使用穿套式的空间组合形式 27. 影剧院建筑空间组合的核心问题是观众厅、舞台、休息厅、门厅之间的关系 28. 博物馆设计一般要解决好三线问题——流线、视线、光线。 29. 公共建筑对称的门厅,常采用轴线的方法表示空间的方向感。

第一节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第一节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第一节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各种类型公共建筑的设计都立足于处理好功能要求、艺术形象和技术条件这三者的关系。其中,物质功能和审美要求的满足是设计的目的,而技术条件则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功能是建筑设计的根本目的,建筑功能涉及到建筑的空间构成、功能分区、人流组织与疏散以及空间的量度、形状和物理环境(量、形、质)等问题。其中空间组织是问题的关键,空间组织是靠合理的动线(人流、物流、货流、设备流)来保证的。 一、公共建筑的单一空间设计 功能是建筑设计的根本目的,所以功能对于单一空间的量、形、质就有相关的规定性: 量——合适的大小(面积)、容量(体积); 形——合理的形状 质——反映空间品质的采光、通风、日照等条件。 一个空间要有合适的量、形,在此基础上要有合理的门窗设计,包括位置、数量、形状、开启方式、高度等,门窗设计是决定空间品质的基本因素,同样是建筑功能问题的重要方面,应在设计中综合考虑,统筹解决。 二、公共建筑的空间构成 各种公共建筑的使用性质和类型尽管不同,都可以分成主要使用部分、次要使用部分(或称辅助部分)和交通联系部分三大部分。设计中应首先抓住这三大部分的关系进行排列和组合,逐一解决各种矛盾问题以求得功能关系的合理与完善。在这三部分的构成关系中,交通联系空间的配置往往起关键作用。 交通联系部分一般可分为: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和枢纽交通三种基本空间形式。 1.水平交通空间 应直截了当,防曲折多变,与各部分空间有密切联系,宜有较好的采光和照明。例如走道。注意当走道兼其他功能时,应注意功能的叠加,如医院门诊部的过道,可兼供候诊之用。某些展览陈列性质建筑的过道,观众可边看边走。走道的宽度是由基本使用功能和防火疏散决定的。 2,垂直交通空间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重点整理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重点整理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是指在公共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和理念。这些原理包括建筑形式、功能布局、空间设计、材料选择等方面,旨在保障公共建筑的实用性、舒适性、安全性和美观性。下面将对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重点进行整理。 2.空间设计原则:公共建筑空间的设计应注重维持室内外环境的和谐和协调。合理运用色彩、光照、声学和视觉效果等元素,营造出舒适、宜人的空间氛围。同时,还需要注重空间的尺度和比例,使人们在其中能够感受到空间的层次感和流畅性。 3.建筑形式原则:公共建筑的建筑形式应符合功能需求和环境要求。需要考虑建筑的尺度、形状、立面设计等方面,使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达到美观和视觉效果的统一 4.建筑材料选择原则:公共建筑的材料选择应根据项目需求和建筑特点来确定。需要考虑材料的性能、耐久性、安全性和环保性等方面。合理选择材料既能满足功能要求,又能够提升建筑的整体品质。 5.环保设计原则:公共建筑的环保设计原则是现代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需要考虑建筑节能、水源利用、室内空气质量等方面。采用可再生能源、高效节能设备和材料,降低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合理设计建筑朝向和采光、通风系统,达到节能效果和优质室内环境。 6.安全设计原则:公共建筑的安全性是设计过程中的重要考量。需要合理安排出入口、疏散通道、消防设施等。并根据建筑物所处的场地特点和环境要求,采取合理的防火、防水、防震措施,确保用户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7.可持续发展原则:公共建筑设计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建筑 的选择、设计、施工到运营管理,都应考虑到社会经济、环境和人文等方 面的可持续性。建筑师需要在设计过程中全面考虑公共建筑的使用效率、 功能密度、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以更好地满足当前和未来的需求。 综上所述,公共建筑设计的原理包括功能布局、空间设计、建筑形式、材料选择、环保设计、安全设计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等。在设计过程中,需 要注重公共性、实用性、美观性和可持续性的统一,为用户提供舒适、安 全和环保的使用环境。

公共建筑原理

公共建筑原理 公共建筑原理 公共建筑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建筑,如政府机构、学校、医院、博物馆等。这些建筑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和普遍性,其设计原则和规范 与其他建筑不同。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公共建筑的原理。 一、设计原则 1.1 公共性 公共建筑是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因此必须考虑到人们的需求和利益。 设计时应注重人性化,使所有人都能够方便地使用和享受到这些设施。 1.2 安全性 公共建筑必须保证安全。除了符合国家规定的消防、电气等安全标准外,还应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 和处理。 1.3 环保性

作为服务于社会的设施,公共建筑还应该注重环保。在设计中要尽量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材料和技术,并在使用过程中注意节能减排。 二、空间布局 2.1 功能分区 在设计公共建筑时,必须根据不同功能进行分区。例如医院应该分为门诊、住院、手术等区域,学校应该分为教学区、宿舍区等。这样可以方便人们的使用和管理。 2.2 通道设置 公共建筑中的通道应该合理设置,保证人流顺畅。例如在医院中,门诊和住院部之间应该设置相应的连接通道,以便病人和医护人员的出入。 2.3 空间比例 公共建筑中空间比例的设计非常重要。合理的空间比例能够给人带来舒适感和愉悦感。例如在博物馆中,展厅的高度和面积应该与展品相适应。

三、材料选择 3.1 安全性 公共建筑材料必须符合国家安全标准。例如在学校中,地板材料必须防滑,防止学生摔倒受伤;在医院中,墙面材料必须易于清洁消毒。 3.2 耐久性 公共建筑是长期使用的设施,因此材料必须具有较强的耐久性。例如在政府机构中,大厅地面采用花岗岩或大理石等耐久性较强的材料。 3.3 美观性 公共建筑作为城市的精神文化标志,其外观和内部装饰必须具有一定的美观性。例如在博物馆中,展厅的墙面和天花板可以采用艺术性较强的装饰材料。 四、设备选型 4.1 功能性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重点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卷首语 1、分析公共建筑设计中的共性问题;运用一般性原则;阐明公共建筑 中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问题.. 2、学习公共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构思方法和必要的组合技巧.. 3、公共建筑类型:医疗建筑、文教建筑、办公建筑、商业建筑、体育 建筑、交通建筑、邮电建筑、展览建筑、演出建筑、纪念建筑等.. 4、公共建筑的设计工作涉及到总体规划布局、功能关系分析、建筑空 间组合、结构形式选择等技术问题.. 5、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分析题目、调查场地、总平设计、建筑设计、 建筑成果表达.. 6、建筑分类:按建筑风格、建筑组合方式、结构类型、使用功能居住 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或高度划分.. 7、建筑设计原则:经济、安全、适用、美观.. 8、公共建筑:面向社会、具备公共参与性或开放性特征的建筑类型.. 第一章:公共建筑的总体环境布局 1总体环境布局的基本组成 1、建筑是什么 ——建筑是为了人类社会活动的需要;利用物质技术;按照科学法则和审美要求;通过对空间的塑造;组织与完善所形成的物质环境.. 2、创造室外空间环境时;应考虑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方面的问题.. 内在:公共建筑本身的功能、经济及美观的问题;

外在:城市规划、周围环境、地段状况等.. 3、室外环境的空间与场所: a、开敞的空间场所集散广场 在共公建筑中;因为人流比较集中而要求空阔的场所;形成一定规模的集散广场;需要各种流线的通行能力和空间构图的需要来确定其规模和布局形式.. 因为这类广场对城市面貌影响较大;同时在艺术处理上要求较高;因此需要充分考虑广场的空间尺度和立体构成等构图的问题;为人们观赏建筑景观;提供良好的位置与角度.. 有些公共建筑;因为城市规划的要求;安排在道路的交叉路口..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主体建筑出路口与转角处人流的干扰;常将建筑后退;形成一段比较开阔的场所;这样处理有利于道路交叉口处的空间处理.. b、活动场地 与室内空间的联系密切;应靠近主题建筑主要部位 c、停车场所 停车场位置;一般要设置在方便易找的地方;如主体建筑物的一侧或后侧;但不应影响整体空间环境的完整性和艺术性为原则.. 高层建筑或大型公共建筑在车辆较多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利用地下停车场或立体停车场;以节约场所用地.. d、大多数公共建筑还需要设置服务性的院落;如锅炉房、厨房等..一般为了出入方便;常设置单独的出入口.. 利用道路边设停车位时;不应影响有效通行宽度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是指在公共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公共建筑设计是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建筑,具有群众性、开放性、功能性和艺术性的特点,因此其设计原则需要充分考虑社会性、实用性和美观性。以下是关于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一些重要内容。 第一,社会性原则。公共建筑的设计应该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设计师应该注重社会的参与性和共享性,尽可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更便利、更舒适、更安全的公共服务。 第二,实用性原则。公共建筑的设计应该以实用性为前提,注重功能的完善和合理性。设计师需要根据建筑的具体用途和功能要求,对建筑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设计,确保各个功能区域的协调和流畅性,提升使用者的体验效果。 第三,美观性原则。公共建筑的设计应该追求艺术性和美观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设计师需要注重建筑的形式、色彩、材质等方面的选择,使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和谐一致,使人们在使用公共建筑时能够感受到美的享受。 第四,可持续发展原则。公共建筑的设计应该考虑到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问题,注重建筑的生态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设计师应该在材料的选择、能源的利用、水资源的管理等方面力求达到环保和节能减排的目标,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第五,安全性原则。公共建筑的设计应该注重人身、财产和生命安全的保障,注重建筑的防火、防盗和防震等安全措施的设置。设计师需要充

分考虑用户的安全需求,合理设置逃生通道和紧急出口,确保用户在紧急 情况下能够迅速、安全地离开建筑。 第六,文化性原则。公共建筑的设计应该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注重建筑与当地文化的融合。设计师应该充分了解和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 和审美观念,将文化元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使建筑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 和时代风貌。 第七,经济性原则。公共建筑的设计应该注重经济效益,合理控制建 筑造价。设计师需要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建筑的投资回报效果,合理选择 建筑材料和技术,做到合理经济、现代高效。 总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是在公共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些基 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包括社会性、实用性、美观性、可持续发展性、安全性、文化性和经济性原则等。这些原则的贯彻落实可以帮助设计师创作出 具有社会意义、实用价值和艺术魅力的公共建筑,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知识点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知识点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1. 公共建筑通常以交通、使用、辅助三种空间组成 2. 美国著名建筑师沙利文提出的名言‘形式由功能而来’ 3. 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采用的是“自由灵活的空间组合”开创了流动空间的新概念 4. 美国纽约赖特设计的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展厅空间布置采用形式是串联式 5. 赖特的古根汗姆美术馆和贝律铭的华盛顿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是运用几何形构图 6. 功能与流线分析是现代建筑设计最常用的手段 7. 垂直方向高的建筑需要考虑透视变形的矫正 8. 同样大小冷色调较暖色调给人的感觉要大 9. 同样距离,暖色较冷色给人以靠近感。 10.欲使过高的天花板感觉低矮一点,该天花板宜选用明色和暖色。 11.若想柱子看起来比较粗,其饰面材料应采用浅颜色和暖色。 12.为保持室内空间稳定感,房间的低处宜采用低明度色彩。 13.医院手术室内装饰宜选用灰绿色。 14.色相、明度、彩度是色彩的三要素;物体的三元色为红、黄、蓝;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 15.光源与人眼处于0~30°时眩光最强烈。 16.尺度的概念是建筑物整体或局部给人的视角印象大小和其实际大小的关系 17.美的比例,必然正确的体现材料的力学特征 18.人民大会堂顶棚采用层层退晕的划分,加上满天星的灯光效果,主要为了解决顶棚下坠问题。利用采光与灯光的不同效果,可以调整空间的尺度感。

19.不同文化形成独特的比例形式 20.西方古典建筑高度与开间的比例,愈高大愈狭长,愈低矮愈宽阔 21.‘稳定’所涉及的要素是上与下之间的相对轻重关系的处理 22.总图布置要因地制宜,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紧凑,节约因地;适当处理个体与群体,空间与体形,绿化和小品的关系;合理解决采光、通风、朝向、交通与人流的组织 23.要使一座建筑显得富有活力,形式生动,在构图中应采用对比的手法对比的手法有轴线对比、体量对比、方向对比、虚实对比、色彩对比 24.要使柱子看起来显得细一些,可以采用暗色和冷色 25.巴西国会大厦在体型组合中采用了对比与协调的手法 26.展览建筑应使用穿套式的空间组合形式 27.影剧院建筑空间组合的核心问题是观众厅、舞台、休息厅、门厅之间的关系 28.博物馆设计一般要解决好三线问题——流线、视线、光线。 29.公共建筑对称的门厅,常采用轴线的方法表示空间的方向感。 30.室外空间的构成,主要依赖于建筑和建筑群体组合 31.在意大利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的布局中,强调了各种空间之间的对比 32.中国古代木结构大致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三种 33.建筑构图原理的基本范畴有主从与重点、对比与呼应、均衡与稳定、节奏与韵律和比例与尺度 34.建筑构图的基本规律是多样统一 35.超过8层的建筑中,电梯就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了。 36.建筑的模数分为基本模数、扩大模数和分模数,基本模数为100 mm。 37.一般平屋面的最小坡度为1:50。瓦屋面无望板坡度1:2、有望板1:2.5。石棉瓦坡度为1:3。波型金属瓦坡度为1:4。压型钢板为1:7 38.通风屋面只能隔离太阳辐射不能保温,适宜于南方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一.公共建筑的总体环境布局 (一)总体布局的基本组成 公共建筑的环境艺术总是把生活环境与视觉艺术联系起来,作为建筑师在创作公共建筑时首先遇到的就是总体环境布局的问题。好的 公共建筑设计,其实内外的环境应该是相互。。。的,使之构成整体统 一又和谐完整的因素。 创造室外空间环境时主要考虑两个因素 内在因素---建筑本身的功能经济美观问题 外在因素---城市规划,周围环境,低端状况 内在矛盾的出现和不断解决往往是室外空间组合方案构思的重要依据,而内在因素引发的矛盾具体怎么决绝还要结合考虑外在因素 的具体情况,也就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合理的空间组合不仅可以解决室内各空间之间的适宜的联系方式,还可以从整体关系中解决采光通风朝向,交通的问题,使其产 生一定得经济效果。 室外空间环境组成部分:建筑群体广场道理绿化设施建筑壁 画建筑小品灯光造型艺术等 1.室外环境的空间与建筑 一般公共建筑的室外环境构成主要依据建筑和建筑群体的组合, 室外环境空间中的建筑特别是主要的建筑常位于明显而主要的部 位,主体建筑的特点即使室内空间组合的内在因素也是室外空间 组合的重要依据。主题建筑常形成室外空间布局的构图中心。 通过组合形成的室外环境空间应体现出一定得设计意图和艺术构 思。 美国建筑师老沙里宁曾说过许多不可分割的建筑联系起来成 为一种壮丽的建筑艺术总效果 ---也许没有任何地方比圣马 可广场的造型表现的更好的了 近现代建筑实践中,实体的墙面与空透的门窗,通透的走廊与高 耸的建筑、交织一起所形成的室外空间充分体现出商业建筑轻松 活泼的性格特征,这种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空间环境氛围正是人 们行为心理所需的物质与精神上的场所。 2.室外环境的空间与场所 (1)开敞的空间场所(集散广场) 影剧院会堂体育馆铁路旅客站航空站---流量大集中 交通组织复 杂 旅馆商店等---------------------------人流持续不 断,交通组 织简单,场 所布局紧凑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公共建筑是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 们日常基本需求的场所,更是体现城市的形象和魅力的象征。公共建 筑设计的原理不仅仅是追求美观的外表,还需要关注功能性、可持续 性和社会性等方面。本文将围绕公共建筑设计的原理展开讨论,探索 何为优秀的公共建筑设计。 一、人性化设计 优秀的公共建筑设计要关注人的需求和舒适度。人性化设计包括考 虑人的尺度、视觉和听觉的感受,以及流线的合理布局等。例如,可 以通过使用合适的材料、自然采光和通风等手段来提升建筑内外的环 境质量,为用户创造一个舒适、宜居的空间。 二、功能性设计 公共建筑是为了提供各种服务和功能而存在的。因此,功能性设计 是其核心原则之一。建筑的功能性设计应该基于用户的需求,合理布 局建筑内部空间,保证各个功能区域的流动性和互动性。例如,在一 个图书馆中,阅览区域、借书台和休息区域的布局需要根据读者的行 为习惯和需求进行合理的划分,为用户提供便利和舒适的服务环境。 三、可持续性设计 在当今社会,可持续性已经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优秀的 公共建筑设计应该在保证功能性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这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采用节能技术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等

方式实现。例如,在建筑设计中加入太阳能发电系统,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实现可持续的能源利用。 四、社会性设计 公共建筑设计是为了服务社会大众,因此,其设计应该考虑社会性和包容性。这包括给予不同年龄、性别、身体条件等的人们相同的权利和便利,照顾到残障人士的需要等。例如,在公共建筑中,应提供无障碍设施,例如坡道、扶手等,以方便行动不便的人们使用。 总结起来,优秀的公共建筑设计要关注人的需求和舒适度,注重功能性、可持续性和社会性等方面。这不仅体现在建筑的外观和内部空间布局上,更体现在建筑的环境质量、使用的材料、节能技术等方方面面。因此,建筑师在公共建筑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创造一个全面和谐的空间,让人们在其中享受便捷、舒适和美好的体验。只有这样,公共建筑才能真正成为城市的亮点,为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作出积极贡献。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对称和均衡 量但不同形的组合方式形成稳定而平衡的状态。对称的形态在视觉上有安定、自然、均匀、 均衡则是指物体上下、前后、左 任何事物的 汉语辞典对 有对应关系。现代汉语辞典对“均衡”的解释是“平衡”。“对称”与“均衡”在构成 还包括“和谐、对比、比例、节奏、多样的统一”等等。了解“对称”和“均衡”的相关内 计产品往往以“不对称”的形式来体现美学意义上的“均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中因 在产品形态设计中的“对称”与“均衡”不仅仅是指 对称与均衡是形式法则两种对应的形式。(1)对称: 人们把对称视为

人们在对自然及审美对象的长 线的距离也相等。 较宜于表现静态 稳固和宏伟。当我们从 上的建筑也被作为重要对象突出出来。(2) 于力学中的 ,人们在社会生 均衡的最大特点是在支点的两 均衡作为一种艺术构 导演需要表现群星荟翠 或分成几小组作为系列。而在表演的谢幕时 。 公共建筑的功能问题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空间构成、功能分区、人流组织与疏散以及空间的量度、形状和物理环境(量、形、质)。 一、公共建筑的空间构成 各种公共建筑的使用性质和类型尽管不同,都可以分成主要使用部分、次要使用部分(或称辅助部分)和交通联系部分三大部分。设计中应首先抓住这三大部分的关系进行排列和组合,逐一解决各种矛盾问题以求得功能关系的合理与完善。在这三部分的构成关系中,交通联系空间的配置往往起关键作用。 交通联系部分一般可分为: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和枢纽交通三种基本空间形式。 1.走道(水平交通空间)布置要点: 应直截了当,防曲折多变,与各部分空间有密切联系,宜有较好的采光和照明。 2.楼梯(垂直交通空间)布置要点: 位置与数量依功能需要和消防要求而定,应靠近交通枢纽,布置均匀并有主次,与使用人流数量相适应。 3.门厅(交通枢纽空间)布置要点: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1. 什么是建筑? 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我们可以把建筑看成是一种人造的空间环境,这种空间环境在满足人们一定的功能使用要求的基础上,还应满足人们精神感受上的要求。著名建筑大师赖特 (F.L.Wright)认为:建筑是用结构来表达思想科学性的艺术。 2.建筑空间形式必须适合于功能要求。这种关系实际上表现为功能对于空间形式的一种制约性,或者简单地讲:就是功能对空间的规定性。 3.建筑功能对于建筑空间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功能决定空间的“量” (二)功能决定空间的“形” (三)功能决定空间的“质” (四)功能决定空间的组合形式 空间组合形式及其各自特点: a.并联式 b.串联式 c.集中式 d.辐射式 e.组团式 f.网格式 g.轴线对位式 a.并联式组合 并联式组合空间是指具有相同功能性质和结构特征的空间单元以重复的方式并联在一起所形成的空间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简便、快捷,适用于功能相对单一的建筑空间。 2.串联式空间组合 各组合空间单元由于功能或形式等方面的要求,先后次序明确,相互串联形成一个空间序列,呈线性排列,故此和组合方式也称为“序列组合”或“线性组合”。这些空间可以逐个直接连接,也可以由一条联系纽带将各个分支连接起来。前者适用于那些人们必须依次通过各部分空间的建筑,其组合形式必然形成序列。 4.获得建筑物正确尺度感的方法: 最重要的参照物---人体本身,建筑是为人服务的,而人体的高度与建筑相比可以看作是恒定的,建筑物的所谓尺度最终都是相对于人体尺度而言的。离开了人,建筑物的尺度也就无从谈起。 获得建筑物正确尺度感的另外一个方法是依靠局部的衬托。 5.静态均衡是指在相对静止条件下的平衡关系,是一种人类建筑史上被长期和大量使用的普通形式。静态均衡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对称的形式,另一种是非对称的形式。 6.对比是指各形式要素之间不同因素的差异。我们通常将要素之间显箸的差异称为“对比”,而将要素之间不显著的差异称为“微差”。 7.“韵律”按其形式特点可分为四种类型。 1.连续的韵律:以一种或几种要素连续、重复排列而成,各要素间保持恒定的距离和关系,可无限地延伸。 2.渐变的韵律:连续的要素在某一方面按照一定的秩序而变化,如逐渐加长或缩短,变宽或变窄,变密或变稀等等。 3.起伏韵律:渐变的韵律如果按照一定规律时而增加,时而减小,或具有不规则的节奏感,既为起伏韵律,这种韵律较为活泼而富有运动感。 4.交错韵律:各组成部分的要素按一定规律交织穿插而成,既为交错韵律。 8.建筑的手法,大体可包括以下内容: 建筑形象的构图、建筑形象的气质,以及通过什么方法达到形态的和谐性等等。 9.在建筑造型设计中、把建筑抽象为最简单的基本形、几何体.然后研究其外形轮廓和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形式关系。这就是几何分析法。几何分析可分为平面分析法和立体分析法两种 10.建筑形象,可以分为外轮廓、内部形象和室内空间三部分。 11.建筑物的轴线分为对称和非对称两大类

(完整版)公共建筑设计原理重点整理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复 习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卷首语 1、剖析公共建筑设计中的共性问题,运用一般性原则,说明公共建筑中带有广泛性和规律 性的问题。 2、学习公共建筑设计的基来源则、构想方法和必需的组合技巧。 3、公共建筑种类:医疗建筑、文教建筑、办公建筑、商业建筑、体育建筑、交通建筑、邮 电建筑、展览建筑、演出建筑、纪念建筑等。 4、公共建筑的设计工作波及到整体规划布局、功能关系剖析、建筑空间组合、构造形式选 择等技术问题。 5、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剖析题目、检查场所、总平设计、建筑设计、建筑成就表达。 6、建筑分类:按建筑风格、建筑组合方式、构造种类、使用功能(居住建筑、公共建 筑、工业建筑)或高度区分。 7、建筑设计原则:经济、安全、合用、雅观。 8、公共建筑:面向社会、具备公共参加性或开放性特点的建筑种类。 第一章:公共建筑的整体环境布局 1整体环境布局的基本构成 1)、建筑是什么? ——建筑是为了人类社会活动的需要,利用物质技术,依照科学法例和审美要求,经过对空间的塑造,组织与完美所形成的物质环境。 2)、创立室外空间环境时,应试虑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双方面的问题。 内在:公共建筑自己的功能、经济及雅观的问题; 外在:城市规划、四周环境、地段状况等。 3)、室外环境的空间与场所: a、开敞的空间场所(集散广场) 在共公建筑中,因为人流比较集中而要求空旷的场所,形成必定规模的集散广场,需要各样 流线的通行能力和空间构图的需要来确立其规模和布局形式。 因为这种广场对城市相貌影响较大,同时在艺术办理上要求较高,所以需要充足考虑广场的空间 尺度和立体构成等构图的问题,为人们赏析建筑景观,供给优异的地点与角度。 有些公共建筑,因为城市规划的要求,安排在道路的交织路口。在这种状况下,为了避 免主体建筑出路口与转角处人流的扰乱,常将建筑退后,形成一段比较宽阔的场所,这样办理有 益于道路交织口处的空间办理。 b、活动场所 与室内空间的联系亲密,应凑近主题建筑主要部位 c、泊车场所 泊车场地点,一般要设置在方便易找的地方,如主体建筑物的一侧或后侧,但不该影响整体 空间环境的完好性和艺术性为原则。 高层建筑或大型公共建筑在车辆许多的状况下,能够考虑利用地下泊车场或立体泊车场,以 节俭场所用地。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经典资料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绪论:建筑的双重属性:物质性、精神性 建筑的三要素:建筑功能物质技术建筑形象 建筑的分类 一、按照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可分为: 1、工业建筑:供人们从事各类生产用的建筑和为生产服务的附属用建筑。(厂房、仓储) 2、农业建筑:供人们从事农业、牧业的种植、养殖、畜牧、贮藏等用途的建筑。 (农机站、温室、农副产品仓库) 3、民用建筑:供人们居住、生活、学习、工作和从事其他公共活动的建筑。 民用建筑:居住建筑:住宅、宿舍、公寓;公共建筑:办公建筑、医院、商场 公共建筑通常可分为如下14种类型: 商业建筑、文化娱乐建筑、教育科研建筑、办公建筑、体育建筑、医疗与福利机构建筑、旅馆建筑、综合性建筑、交通建筑:客运站航空港、邮电建筑:邮局电信局广播电视台卫星地面站、纪念性建筑:纪念馆纪念碑、司法建筑:法院监狱、园林建筑: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市政公用设施建筑:公厕消防站煤气站加油站 二、按建筑的数量与规模分类 1、大量性建筑:指单栋建筑规模不大,但建造数量多,分布较广的建筑(住宅、中小学校、幼儿园、中小型商店) 2、大型性建筑:指规模大、标准高、耗资多的建筑(大型体育馆、影剧院等) 三、按建筑的层数分类 1、《住宅设计规范》规定,低层:1-3层; 多层4-6层;中高层,7-9层;高层,10层及以上 2、《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10层或超过10层的住宅,超过24米高度的其他民用建筑称为高层建筑。 3、1972年国际高层建筑会议将高层建筑分为四类: 第一类:9-16层(最高50米) 第二类:17-25层(最高75米) 第三类:26-40层(最高100米) 第四类:层数超过40层(高度大于100米) 公共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 公共建筑在城市建设中居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因而它是一项具有社会性、艺术性、技术性等综合性很强的设计工作。 公共建筑的设计工作主要涉及到如下几个方面: 总体规划布局、环境背景特色、功能关系分析、体形空间组合、结构形式选择、造型艺术创作 其中关键的问题在于确立正确的创作思想和方法,恰当地处理好功能、技术、经济和艺术等方面之间的关系,这是做好公共建筑设计的基础。同时,还需要考虑地区特点、自然条件、环境特色、民族传统、审美观点、规划要求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因此,公共建筑设计的过程,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全面而又统一地解决矛盾的结果。 第一章:1.3 群体建筑环境的空间组合 ☐建筑群体组合,主要是指如何把若干幢单体建筑组织成为完整统一的建筑群。 ☐若干幢建筑摆在一起,只有摆脱偶然性而表现出一种内在的有机联系时,才能真正地称为“群体”。 ☐这种有机联系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制约: • 必须正确反映各建筑物之间的功能关系。 • 必须和特定的地形条件相结合。 ☐一组完整的建筑群体组合应做到如下几点: • 各建筑物的形体之间彼此呼应、相互制约。 • 各外部空间既完整统一又相互联系,从而构成完整的体系。 • 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相互交织穿插、和谐共处于一体

公共建筑原理整理

第一章: 建筑——是人工发明的空间环境,通常认为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总称。 建筑的分类 1 按使用性质分类1、居住建筑(住宅,宿舍) 2、公共建筑(类型较多) 3、工业建筑(厂房、仓库) 什么是公共建筑 供人们进行各项社会活动的建筑物。除解决好面向广大群众的活动和特殊规定的问题外,其建筑风格、规模、形体和美观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起到丰富城市面貌,改善地区环境的作用。 什么是建筑? 建筑贯穿着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全过程,其涵盖的内容非常的广泛。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我们可以把建筑当作是一种人造的空间环境,这种空间环境在满足人们一定的功能使用规定的基础上,还应满足人们精神感受上的规定。 公共建筑功能关系中的核心问题为: a、功能分区 b、人流疏散 c、空间组成 d、室内外环境的关系 第二章:

建筑群体的概念 建筑群体,重要是指如何把若干幢单体建筑组织成为完整统一的建筑群。 一组完整的建筑群体组合应做到哪几点? 1、各建筑物的形体之间彼此呼应、互相制约。 2、各外部空间既完整统一又互相联系。从而构成完整的体系。 3、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互相交织穿插、和谐共处在一体。 群体之间的有机联系重要受哪两方面因素的制约? 1、必须对的反映各建筑物之间的功能关系。 2、必须和特定的地形条件相结合。 总体环境的基本组成? a.集散广场 b.活动场地 c.停车场地 公共建筑群体空间组合包含哪两个方面? 一是某些类型的公共建筑在特定的条件下,如地形特点、建筑性质等,需要采用比较分散的布局形式,因而产生群体空间组合; 二是以公共建筑组成各种形式的组团或中心,如城市中的市政中心、商业中心、体育中心、展览中心、娱乐中心、信息中心等,也必然形成群体空间组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