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首禅诗品析

千首禅诗品析
千首禅诗品析

明月藏鹭--千首禅诗品析

引 言

前人有云:“禅对诗的渗透,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以禅入诗,另一方面是以禅喻诗。”“细分起来,有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的区别”(见袁行霈先生《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诗与禅》)。这是传统士大夫们对禅与诗关系的认识,如宋代韩驹在“赠赵伯鱼”的诗中说:

学诗当初如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

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来皆成章。

再如宋代吴可,在其“学诗”中写道:

学诗浑如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

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

士大夫们学禅,往往是为了写诗,特别是为了写好诗,以期在文坛的竞争中跻身上流。当然,也有不少投身佛门的士大夫中的居士,他们学佛参禅,目的并不是为了写诗这一小技,而是为了参悟大道,以期在苦闷艰险的红尘中得到解脱、或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超人的智慧,使自己在红尘中超然自在。在中国浩若烟海的诗作中,最令人钟爱的往往是隐士诗、田园诗、山水诗、游仙诗、哲理诗这样几类,并传统地把其归入禅诗的范畴。虽不无道理,其中许多诗作的确也禅意盎然,但这毕竟只是士大夫们对禅的仰慕和追求,还谈不上就是禅的本身。

对出家修行的高僧而言,特别是那些见道的禅师们,则完全不同于士大夫。禅师们与士大夫们的根本差别在于,禅师们是处于禅内,他们本身就体现着禅;而士大夫们是大多处于禅外,所表现的往往是对禅的仰慕和追求。

古人云:文以载道。禅师们则是“诗以载道”,或“诗以说禅”。在禅宗的灯录和众多禅师的语录中,那些诗偈不是为诗而写作,更不是为了以诗扬名而写作,而是作为传道的需要,作为说法的一种文章体裁而加以运用。如上所述,许多士大夫参禅的目的是为了诗,而禅师们最初参禅的目的是为了道,仅就目的而言,就天地悬殊,无法类比了。

所以,在禅师们的诗中,也有隐居诗、田园诗、山林诗、哲理诗这一类的诗,但对禅师们而言,这不过是其佛性禅心“随缘而起”的,谈不上什么。禅宗内注重的,往往是一些见道诗、开悟诗,还有一些颇为奇特的临终嘱法诗偈。当然,唐五代以来,禅从神圣的殿堂走下来,“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著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禅也因此面向生活,走向生活。所以,在禅生活中,在那无处不显示着禅的光辉的日常生活中,禅诗的题材就更为广泛了。

以见道诗,开悟诗而言,有一个从说理性到“直显心性”乃至“触事而明”的过程。如六祖大师的那首著名的见道偈,就是说理性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如天台国韶禅师的见道偈,可以说是直显真性的:

通玄峰顶,不是人间。

心外无法,满目青山。

触事而明的则更多了,如灵云志勤禅师的: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再如五代雪峰义存弟子越山师鼐,因赴斋“久坐举目,忽见日光”豁然大悟的:

清风楼上赴官斋,此日平生眼豁开。

方信普通年间事,不从葱岭带得来。

触事而明的见道诗极多,不须一一列举。还有曲折而明的,如五祖法演那首著名的诗:

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

几番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

还有借艳诗来表达自己悟境的,如圆悟克勤那首著名的见道诗。他是因见雄鸡上树高唱而触发,而写出来的却是香艳醉人之作:

金鸭香销锦绣围,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有的见道诗,还与其宗风有关,如南末曹洞宗吉祥元实禅师的:

一位才彰五位分,君臣叶处紫云屯。

夜明帘卷无私照,金殿重重锁至尊。

禅师们的临终偈也是多样的,有的是在临终辞世前,郑重对弟子们交代禅法;有的则是表明自己对生死的自在和无碍。前者如义玄临济禅师的:

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

离名离相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

再如洞山良价禅师的:

学者恒沙无一悟,过在寻他舌头路。

欲得忘形泯踪迹,努力殷勤空里步。

第二类如唐代五台智通禅师的,他的这首辞世偈,的确出语不凡,充分表现出对生死的自在和自信:

举手攀南头,回首倚北辰。

出头看天外,谁是我般人。

再如曹洞宗疏山匡仁禅师的:

我路碧空外,白云无处闲。

世有无根树,黄叶送风还。

在辞世的诗偈中,还有一些预知时日,提前通报自己去世时日,到时果然如期而去的,这里就不必一一列举了。

再说隐遁诗,有的禅师的态度,果决得令人惊异,而且清泌透骨,如马祖那位著名弟子大梅法常禅师的: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

刚被时人知去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再如智舷禅师的,却令人幽冷生畏:

山翠一堆中有寺,溪流四绕外闻钟。

僧寮寻得云封著,虎迹满庭三两松。

当然,在禅师的诗偈中,最多的还是为众说法的开示诗,为的是为众生指示迷津,有的是为众指示入道的门径,有的是让人们一观禅的自在,如酒仙遇贤的:

扬子江头浪最深,行人到此尽沉吟。

他时若到无波处,还似有波时用心。

再如或庵师体禅师的,真不禁使人叫绝:

情解泯时金翳眼,疑团破尽鬼分赃。

被人说著心头事,铁作心肝也断肠。

当然,禅师们对诗偈运用最多的,则是对禅宗“公案”的“颂古”。因为对“公案”是否能彻底理解,是表明自己是否真的大彻大悟了。如宋代张商英(一度为宰相)自以为早就了悟了,当他见到兜率从悦禅师时,兜率从悦问他是否对千七百则公案都一一透彻,张商英说,大多数的公案不成问题,只有少数几则公案尚未明了。兜率从悦说:“既然于这几则公案不能明了,那你那些以为理解了的就大成问题了。”所以,不少禅师对“公案”大作文章,先有汾阳善昭禅师的“颂古百则”,继而有雪窦重显,投子义青、丹霞子淳等,都有“颂古百则”这样的诗偈集问世。宋元明清四代,“颂古”的诗偈集不下百家,数量多达数万。仅《颂古联珠》和《宗鉴法林》等所收录的,就不下两三万首。

另一方面,禅师们在各种佛事活动中,从礼佛、赞佛,到亡僧火化,无不有诗偈之作,而其在生活劳作、师友往来、以及与士大夫们的应酬唱和中,乃至在与下层民众的交往中,都有大量的诗偈创作。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法,为了道。而禅师们自述情怀的诗,因其身分和其特有的精神心理状态,则表现得不多。

十年来,有关禅与诗的专著和论文出版不少,笔者在这里也无须多谈妄议。总之,这部集子的重心在于“禅”,而不在于“诗”一—尽管这是一部禅诗集。笔者的陋意,是通过对这些禅诗的理解,达到加深对禅的认识,要知道,一些相当有分量的禅诗,给人的启示并不低于禅门公案或禅师的开示,至少可以作为对理解公案和禅师语录的补充。何况,禅诗中还常常透露出在“公案”和语录中所从未公开的一些“隐秘”,这就对进一步理解和认识禅及禅师提供了一大方便。所以,如果仅以诗的眼光来看待这些禅诗,便失去这类禅诗的意义了。

中国佛教文献遗佚的情况是严重的,各种《大藏经》也不可能全部予以收录。如《颂古联珠》和《禅宗杂毒海》中,不少禅师虽有部分诗偈被收录进来,但其人其事,却难以查询和考证。笔者虽查阅了大量的典籍,仍有数十位禅师不知着处,只好付诸阙如了。

还需要说明的是,这部禅诗集,主要选自禅宗灯录和语录,故对人们所熟悉的诗僧,如寒山拾得,贯休齐己等,就恕不收录了。因笔者于诗素无专攻,对中国的诗海,所及甚为狭隘,不周之处在所难免,还望识者明鉴。

1996年4日月于成都

明月藏鹭--千首禅诗品析

一﹒大道透长安——禅宗灯录诗偈选析(1)

“灯录”,是指记载禅宗传承“法统”的禅师史传专录。北宋真宗景德年间,法眼宗传人,苏州承天寺道原禅师撰成第一

部传灯录,这就是《景德传灯录》。这部灯录以“七佛”为法源,释迦牟尼佛以下,在印度有二十八代传承至菩提达摩。然后达

摩东来,东土六代祖师相承,于慧能大师下南岳、青原两系分

流约十一代至北宋初期止。《景德禅灯录》较详地记载了唐末五代和宋初禅宗发展和繁荣的景象,记载了“一花五叶”的盛大

局面和众多禅师的风采。《景德传灯录》之后,陆续又有《天圣广灯录》、《续灯录》,南宋时又有《联灯会要》和《普灯录》。南

宋末,杭州灵隐寺大川普济禅师对以上五种灯录加以汇编,去

其重叠和繁冗之处,并加以订正,名之为《五灯会元》。《五灯会元》对前五种灯录梳理得当,禅宗五宗七家的传承脉络一目

了然,故历来为学禅者所珍重。

因灯录为语录体的禅师类传,对禅宗而言,无论于史,还是禅法,都并存于众多的禅师传记中。其上堂开示,早参晚参,机锋棒喝,游历应酬,乃至行住坐卧,无不意气风发,生动活

泼,给人以极大的感染力和睿智的启示。在这些灯录中,还保

存了不少禅师的诗偈,大多是《全唐诗》《全宋诗》中所未收录

进来的。这里奉献给读者们的诗偈,就是从《景德传灯录》和

《五灯会元》选出,略加诠释,供读者们品赏。

七佛偈:

毗婆尸佛偈

身从无相中受身,犹如幻出诸形象。

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品析: 禅宗特别看重“法源”、“法统”,自己是“教外别传”——释迦牟尼佛的嫡传心法,那么释迦牟尼佛的法又由谁传的呢?《五灯会元》,在卷首说:“古佛应世,不可以周知而悉 数也,故近谈贤劫有千如来,暨于释迦,但纪七佛。”佛教把大劫分为过去庄严劫,现在贤劫,未来星宿劫。这位毗婆尸佛,是过去劫千佛的第九百九十八尊。下面我们来看这首偈子。

“身从无相中受身”,宇宙万物之“身相”,不论佛与众生,都是从“无相”中而来。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

无。”佛教的道理也与之相同。试想人类社会、地球、太阳系、乃至整个宇宙,无不在运动变化之中,现在的种种现象,过去未必存在,以后也未必存在。在这生生不已、变化不息之中,反过来看现在所存在的一切,真是如“犹如幻出诸形象”啊!主宰这一切的力量是什么呢?

“幻人心识本来无”,若是客观存在是“幻”,那么人们的心意识这些主观存在呢?既然人都是“幻人”,那这些主观的精神存在,仍然是“无”。既然主观、客观的一切都是虚幻缈无的,

那么人们斤斤计较的那些“罪福”,当然会都“皆空无所住”

了。

尸弃佛偈

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

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品析: 这位尸弃佛,是过去庄严劫千佛中的第九百九十九尊。这 首偈子,大意和上面差不多。

“起诸善法本是幻”,明白了“万法皆空”的道理后,就会知道世间一切都“如梦幻泡影”。人们所熟悉的《心经》,不是从“无眼耳鼻舌身意”一直“无”到“无眼界,乃至无意识

界”,再“无”到“无苦寂灭道”,最后一切一切都是“无所

得”吗!在这从“无”到“无”的过程中,真的是“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啊!在这从无”到“无”的过程中,我们的这个“身”难道不是如同“聚沫”一样吗?这个“心”,不是如同那飘忽不定的“风”吗!既然这一切都如虚如幻,那么这幻化出来,又随之消失的一切,又哪里有什么“根”呢?又哪里有什么“实性”呢?“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这个“无根无实性”的东西,又是虚是实呢?懂得了这个道理,明白了这个道理,会把人们引向哪里去呢?“生为尧舜,死为枯骨,生为桀纣,死为枯骨”,这种消极的,没有人生价值和是非观念的偈语,难道是诸佛向众生宣示的真理吗?其中还有什么没有明说的奥义呢?

毗舍浮佛偈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品析: 这位毗舍浮佛,是过去庄严劫千佛中的最后一尊,其偈语大意和上面两偈差不多,同此心,同此理嘛。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佛教认为,人生乃至宇宙,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一一四种根本因素构成的,人们以这“四大”和合而有,故身非实有,四大分散时,我们这个身体也就随之消失。而我们的心——这个主观的精神存在呢?原本空空如也,什么内容也没有,如同镜子一样。但外面有“境”,对境就“生心”,心意识的活动才得以展开。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既然是“心本无生”,因境有而有,那么如果心前之境空无了,那么心意识的活动,内容也就没有了,以空对空嘛。而世间的罪福、荣辱、得失等一切精神的、行为的现象,都是心与境相对互生时的产物,本来就如梦如幻,既然心与境都空无了,那么罪福等一切现象,也会随之而起,随之而灭的。

拘留孙佛偈

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

了得身心本来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品析: 这位拘留孙佛,是现在贤劫的第一尊佛。如前面三首偈语所说,身心无实、身心皆幻。人们的身心,若要找一个安稳实在、

永恒不变之处,的确是不可能的。但反过来,你若明白,体证了这个道理,“见身无实”,无形无相、不青不黄、无方圆大小,无所着落,那么,就这个,便是“佛身”了。佛的“法身”就是这种状态。同样,你明白了“心识本来无”,“如梦幻泡影”的道理,体证了我们的心原来“如是”,这就是“佛幻”。佛心也如幻,并没有可说可名、有相有状的那个精神实体。

“了得身心本来空,斯人与佛何殊别?”佛与众生的差别,就是佛不仅认识、而且“了得”身心的本性是空。而众生则不认识,更不能“了得”这个空。如果众生认识到了,并且也“了得”

这个空了,那么他与佛还有什么差别呢?他同样是佛了嘛!

拘那含牟尼佛偈

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品析:这位拘那含牟尼佛,是现在贤劫的第二尊佛。总之,这七佛所说的偈语,只说这一个事,并且层层推进。

“佛不见身知是佛”,在《金刚经》中,释迦牟尼佛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可见如来。”在一切佛经中,不论如何赞叹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都是指佛的“应化身”,而非佛的根本——法身。《金刚经》还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是“佛不见身知是佛”。那么,佛有没有“知”呢?佛经上不是常说佛有三身四智吗,三身是法身、报身和百千万亿化身;四智

是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和大圆镜智。没有知,又哪里来这四智呢?是的,这四种神圣伟大,无所不知的智,恰恰是从“无知”中产生出来,若“有知”,就没有这四种佛智了。佛教讲因果,只有“无相”的“因”,才有“三身”的果;只有“无知”的“因”,才有“四智”的果。不在“无”上修持,又哪里来这样的佛果呢!

“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罪”是对“福”

而言,既然人无我、法无我,万法皆空,又是谁在造作和承受这“罪”与“福”呢?既然“生”也空,“死”也空,那又有什么可畏怖的呢?知道并体证一切法空、得大解脱、证大涅槃,已经不生不死了,难道还会担心和惧怕那个生死吗!

迦叶佛偈

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

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品析: 迦叶佛,是现在贤劫的第三尊佛。天空是什么颜色呢?太 阳升起时,天空便光明灿烂;大阳沉没后,天空便阴暗黑沉。日月星辰穿行于空中,给天空带来无穷的景象,但这景象毕竟是由日月星辰所“缘生”的,并非太空的本色啊! 日月星辰在太空中来来去去,生生灭灭,但太空——宇宙却永恒如一。“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来无生无可灭”,以上这种譬喻虽然并不贴切,多少有些接近。“身从无相中受生”,“假借四大以为身”,如果没有这个清净无相之“性”,又以什么来承受这个虚幻的身呢?这

个清净无相之“性”,是超越“四大”,超越生灭的,它不在三界内,不在五行中,说它是佛性,也是“强为之名”,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呢?

“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与这个清净无相之“性”相比,人们的身心,变化不定,生灭不息,真的犹如“幻生”.一般。在这种“幻化”中,哪里还谈得上什么“罪福”可以安居于其中呢?更不用说安居于这“清净无相”的佛性之中

了。

释迦牟尼佛偈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成法?

品析: 释迦牟尼佛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佛教教主,是现在贤劫的第四尊佛。这首偈语,不同于上面六首说身说心、说罪说福,而仅就一个“法”字反复而言,并且玄妙无比。“法本法无法”,法是佛教中最常用的范畴,可以说是统指一切名相、范畴、规律、事物、心、境乃至万事万物。万事有万事之法,万物有万物之法。

但这众多的、目不暇接的法、乃至无上的佛法,是从哪儿来的呢?

开门见山,一语道破:“法本法无法”,一切一切,都是从“无法”中产生出来的。

“无法法亦法”,宇宙的本体是什么?不知道,但可以从浩瀚的宇宙现象中去体会这个本体。人们的佛性是什么?不知道,但可以在生生灭灭的万法中去体悟这个佛性。“无法”,并不排

斥万法。尽管这个“无法”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道不明,但并不妨碍万法各自为阵,各自表现。

“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成法”。“无法”是万法的根据,如果这个“无法”被抽掉了,那么万法就会失去依据而陷入混乱状态之中。从更高的角度上讲,当你体证以“无法”时,那么万事万法,还起什么作用呢?万法都在这个“无法”中沉寂了,无影无踪了,但到了这时,也并不妨碍万法依然森罗如故啊!

七佛偈被《景德传灯录》和《五灯会元》列于卷首,是作为禅宗“教外别传”的心印、心法之根源。在释迦牟尼佛这一章节中,介绍了许多典故,如“拈花微笑”等,都是后来禅宗传法的重要公案——教材之一,因该书是介绍禅诗的,这些公案读者只好去看其它有关的书籍了。不过这个七佛偈,广为学佛者传诵,并作为参禅的基本教材之一,熟读七佛偈,经常咀嚼其味,对理解佛理,参悟禅机都会起到极大的作用。

傅翕(二首)

空手把锄头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品析: 善慧大士名傅翕,(489—561),浙江义乌双林人,世称善慧大士、双林大士或傅大士。他生当南北朝时齐、梁、陈三朝,神异颇多,极得梁武帝的尊仰。后世禅师们对他极为仰慕,对他的言行多有诗偈赞颂。他可以说是前禅宗时期妙会禅宗的代表人

物。这首怪诞的诗偈,后来常常为禅师们引用,里面到底有什么“秘意”呢?

这首诗偈,表达了佛教、禅宗常说的“不可思议”,超越生活的境界。“空手把锄头”,明明两手空空,却拿着一把锄头,玩魔术也玩不到如此的地步。“步行骑水牛”,是一人步行,另一人骑水牛吗?不,就是他一人,说他在步行,同时却骑在水牛背上;说他骑在水牛背上吗?他却在步行。这是分身变化,如孙悟空一样吗?当然不是,禅宗是看不起神通的。这里的意思,是要人们从常规的思维逻辑的判断中转过身来。若以常规的思维和判断,这是决不可能的,但一当你超出了常规思维和判断的约束,发现了超出或潜藏在眼耳鼻舌身意中的那个“真我”,就会发现“原来如此”。那个“真我”是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的,永远都是“空手”但却可以“把锄头”。他既未“步行”,也未“骑水牛”,但的确又在“步行骑水牛”。

至于“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这是对常人所知的动静观念的否定。对人们认为是“动”,他却从中看到了“不动”,人们认为是“静”,他却从中看到了“不静”。世人之所以是世人,就是不能超越自己这种社会赋予的思维观念,这种思维观念是如此的顽固,万事万物都必须打上它的烙印,佛教称之为“颠倒见”,不否定这种“颠倒见”,则不能解脱、不能成佛。这首诗偈的意味深长得很,读者应自己领会,若更有高见,就可喜可贺了。

有物先天地

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

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品析: 中国佛教与道家老庄思想历来有不解之缘,而禅宗更是如此。

傅大士的这首诗偈,可以说是对老子《道德经》的心要。众多的文人士大夫,学老庄只得皮毛,未能得其心髓,而傅大士及后来的禅师们,可以说得上是心领神会了。

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傅大士这首诗偈,可以说完全从老子的这几句中脱出。老子所言的是道,但一般的人把这个道,看作是外在的、神秘的、可望而不可得的。不知这个道,原本就是我们自己身中潜藏着的、无形无相的、不生不灭的“自性”。如果大道在外,那么人们就永远无分了。正是因为大道就在我们自身的身心之中,你才可以因之而修,因之而得,因之而证,因之而成啊!

“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正因为如此, 它在冥冥之中为“天下母”,为“万象主”,并不随着万法的生灭而生灭,而永远处在“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状态之中。傅大士正处魏晋南北朝玄学清谈的时代,他一反那种对佛教、老庄的外在化的理解,而把这一切纳于自己的心性之中,自己在万法、万象,包括一切经论中当家作“主”,不以他人的是非为是非,不理会那些荣枯无常的社会现象及文化现象,独往独来,无怪能赢得时人

及后人们的尊崇,也无愧于“大士”这一称号。要知道,“大士”

是当时对菩萨的意译啊!

一﹒大道透长安——禅宗灯录诗偈选析(2)

牛头法融(一首)

答“用心时”偈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

曲谭名相劳,直说无繁重。

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

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

品析: 牛头法融(594—657)禅师,是禅宗内最早形成的宗派——牛 头宗的开山祖师。一般佛教史都说他是成功地把道家思想和佛教——禅宗思想融合的第一人,在马祖石头甚至六祖大师尚未开法时,牛头一宗已有较显赫和广泛的影响了。

在禅宗内,牛头法融禅师是作为四祖道信大师的“旁出法系”,正脉当然属于五祖弘忍和六祖慧能。但恰恰是这个“旁出法系”,对禅宗,特别是对石头一系的影响极大。这一首诗偈,是牛头法融禅师诸多问答中的一部分,很有特色,故录出供读者欣赏、领会。对这位牛头祖师,后面还有多次介绍。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在第26届奥运会上,运动员们有关“心理状态”的谈话,不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没有。运动员们越想夺金牌,越带有各种心理障碍,都可以称之为“用心”,在临场发挥时,就处于“恰恰用心时”的位置上了。但任何运动员的心理处于这样的状态中,就绝对发挥不好——“恰恰无心用”,自己的功能、技巧反而发挥不好,处处被那个“用心”所牵制而不得其“心用”。对禅宗见道的追求同样如此,而且更是如此。

有心于道,道反而隐不可见;而无心于道之时,道却显而愈明。

“曲谭名相劳,直说无繁重。”大道无言,若要在理论上去反复探讨、论证,就会使人陷入“名相”——概念、范畴的海洋中不得自拔,拖累你不能见道。而“直说”——直指人心, 当下即是,哪里会“相劳”,哪里又会“繁重”呢?所以五祖大师说:“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这里是“一切现成”“万法俱足”的,当然就“直说无繁重”了。

“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大家都知道,那些成功的人,精神自在的人,可以说是“得其用”的——在他们的精神和生活圈子内外,似乎总是处在一种“无心”的状态中。用心观察这届奥运会,只有那些让自己处于“无心”状态中的人,才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一旦“用心”,即成为心理障碍,成为自己的包袱,反而失去了自己的优势。在生活中,那些善于“用心”的,恰恰是最苦最累的。这就是精神和生活中的辩证法。所以,每当人们“放得开”,“放得下”之时,让自己处于“无心”状态时,

往往会取得良好的成绩,生活也轻松愉快得多。这里,再回到“日用之谓道”的古训格言上,不是令人深省吗?

“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这一句,补得极妙,“有心”与“无心”

是同一个东西在起作用,它们是“不二”的。若认为这里有一个“有心”,那里又有一个“无心”,这样去“将心觅心”, 岂不成为笑话。有时“用心”处于“无心”状态,有时“无心”又处于“用心”状态,中间都有一个东西在冥冥中作用,操纵于“有心”与“无心”之间,人们若能从中透得出,那才真的得大智慧和大自在。若熟练地运用牛头祖师这首诗偈,也许不久后就会感觉到其中的奥妙。

六祖慧能(一首 附神秀偈一首)

见性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品析: 六祖慧能大师,是中国禅宗的实际创始人。禅宗虽说是达摩大师西来,传佛心印,但慧能大师之前五祖,都是一脉单传,并没广开法门,流布天下。

而禅宗的“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一大纲,也是在慧能大师之时,才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地推展开来。

六祖一樵夫出身,尚未出家,又没有文化,能在五祖弘忍大师的众多杰出弟子中脱颖而出,独得达摩衣钵,在丛林中传为佳话。这一首偈颂,在当时独秀于林、如龙吟虎啸,使当时的佛教精神为之一新。

六祖大师的这首诗偈,原是针对五祖的首席弟子神秀而发。五祖在传法前,一反过去秘传的先例,而公开在弟子们中选贤任能,要大家作偈呈心,优秀合格者,则传给达摩衣法。神秀在五祖门下是众望所归,也是当仁不让,于是就呈上了这么一首偈子:

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是一首常规的“见道偈”,也是修行的正路,于理于法,都无可挑剔。

只是有一条,神秀对于“道心”还需要去“拂拭”这就显得他并未在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没有了手,仍处于用功的阶段。而六祖大师的就不同了,他这首偈诗,如同过来人一样: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菩提智慧,只针对世间烦恼而有,若无烦恼,哪来菩提,菩提又有何用呢?正如祖师们所说:“既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所以,六祖大师这里,就比神秀潇洒自在多了。对照前面的七佛偈,不是优劣自明了吗?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里,心物两遣,一切皆空,内无心,外无境,不像神秀还夹在心境之中苦苦用功,显示了六祖大师尚未得法,已本具祖师资格了,五祖不把衣钵传给他,又传给谁呢?佛法还会有私心吗? 六祖大师得到了达摩衣法,就具有了合法的,公开传法的资格。以他至高无上的智慧,以他妙应万机的方法,揭开了中国禅宗发展的序幕,从此,禅宗就在中华大地上轰轰烈烈地推展开来。

在《坛经》中,六祖大师的诗偈不少,我们将在最后的章节中录出。 石头希迁(一首)

赞唯俨偈

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

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可明。

品析: 石头希迁与马祖道一是六祖大师之后最杰出的禅宗领袖。

通过“江西马祖、湖南石头”这两位大师的努力,培育了一大批极为优秀的禅师,为中国佛教史开创了一个崭新壮阔的局面。石头大师禅风怪谲,被时人称为“石头路滑”,不知多少参学者在他那里跌了斤斗。但却对他晚年所收的这位入门弟子备加惜爱。石头大师传世的诗偈极少,除禅经那样的《参同契》外,惟一的诗偈就是这首赞药山唯俨的了。

药山是山西绛州人,十七岁时到广东潮阳出家,约二十岁左右到石头大师那里,石头大师已七十岁左右了。一见面,他就对石头大师说:“佛经里三乘十二分教,我也知其大概,听说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我实在不知其意,望和尚慈悲指示。”石头大师说:“那样不行,不那样也不行,那样不那样总不行,你怎么理会呢?”一下,药山不知所措。石头说:“你缘法不在这里,且到马大师那里去试试。”药山领命,就去参拜马祖。

马祖指着自己的脸说:“我有时要他扬眉瞬目,有时不要他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者是,有时扬眉瞬目者不是,你又该怎么理会呢?”这一下,药山豁然大悟,便向马祖礼拜,马祖说:“你见到什么道理,居然给我行大礼呢?”药山说:“我在石头和尚那里,犹如蚊子上铁牛啊!”马祖说:“好,既然如此,善自护持。”于是药山就在马祖那里“奉侍三年”,于禅更加圆熟。有一次马祖问他:“你近来有什么新的见解呢?”药山说:“有啊!

我感到如同皮肤脱落尽,惟有一真实”。马祖赞叹说:“你这所得,可谓协于心体,布于四肢。既然如此,可以用三根篾条束取肚皮,随处住山

去”——可以传法了。药山说:“我是何等人物?怎么敢去住山传法呢?”

马祖说:“不然,没有常行而不住的,也没有常住而不行的。你要明白欲益无所益,欲为无所为的道理。可以给众生作为接引的舟船,用不着久留这里。”药山这才拜别马祖,回到石头那里。

一次他在石上坐,石头问他:“你在这儿坐什么?”药山说:“一物不为,什么也没有做啊!”石头说:“那就是闲坐了。”他说:“如果是闲坐,那也是有所为嘛。”石头说:“你说不为,又不为个什么呢?”药山说:“这个不为,是千圣所不识的啊!”对这样的见解,石头大师极为称赞,因而写了上面那首偈子来鼓励他,赞美他。下面来看这首诗偈:

“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在无始以来,从太古到现在,有那么个东西就与“我”共住一起。但却不知它的名字是什么。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可以作这一句的注释。

这个万古如一,与“我”不分的“这个”与造化同功,与造化共同运行。

“相将”,挟持着万事万物变化流通——“只么行”

“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可明”。这是大道啊!人们都浸润在这个大道中,但自古以来,众多的圣贤尚且没有认识到、把握到,何况那些粗心莽撞的凡夫——这岂是凡夫可以明白的呀!

在这里,石头大师给予了药山唯俨极高的赞誉。的确不负马祖、石头的厚望,以后药山门下,流出道吾、云岩、船子等众多的“龙象”。再下又有洞山、石霜、夹山等一批宗师。真是道在得人,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啊! 大梅法常(二首)

答僧偈(其一)

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

樵客过之犹不顾,郢人哪得苦追寻。

唐·大梅.法常

品析: 在《景德传灯录》和《五灯会元》里,除开如“七佛偈”一类以说佛法为主题的偈子外,大梅法常禅师这首偈子,可以算作第一首有诗性质的禅诗了。

大梅禅师是马祖道一的学生,他初参马祖时问:“如何是佛?”马祖回答说:“即心是佛。”就这么一句话,他就大彻大悟了。后来到浙江四明山里隐居。不知多少年后,他的师兄盐官齐安国师派人进山砍拄杖,迷路走到他住的草庵,见面后很稀奇,就问:“和尚在这里住了多少年了?”这位大梅禅师早已忘记年月,回答说:“只见四山青又黄”。那僧人又问:“出山之路怎么走?”大梅禅师说:“随流去”。那位僧人回去向盐官国师汇报了这一情况,盐官国师说:“我在马祖处参学时有一位师兄,至今没有消息,莫非就是他么?”于是派人去迎请,大梅禅师见是同门师兄相请,就写了两首偈子以示推辞,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庄子在《齐物论》里说:“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大梅法常禅师这首诗偈,的确是“槁木死灰”似的自白。一般的人在逆境中被消磨的生机,在顺境中渐会得以恢复。而这位大梅禅师一经见道,洗尽了七情六欲,如一段被摧残了的“枯木”,尽管年年都有春天的雨露,却再也不会因之绽叶开花了。真是“摧残枯木依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啊!

庄子在《山木》中还说了一个故事,就是以“不材”求生存,有一棵大树粗壮茂荣,但因其味臭,樵夫们不砍,因其七曲八歪,又是空心,“郢人”——木匠们也不光顾。但周围那片林木,却因“有用”而早就被砍干净了。

大梅法常禅师以此为喻,说自己是个“无用”之人,不劳师兄远请,表现出极其高洁的情操。另一方面,禅宗强调“死”,所谓“人心不死,道心不活”。大梅法常禅师在这里,对“死”的境界,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从”

樵人过之犹不顾,郢人哪得苦追寻”的寓意中,又暗示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机与“活法”。

答僧偈(其二)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

刚被世人知去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品析: 禅是充满着朝气和生机的,“死”与“活”是其一体的两面,就世俗的生活和价值而言,必须在其中“死”去;就 其出世的道心而言,也才能在这个“死”中“活”了过来。大梅法常在写了上面这首偈子后,怕被人误解,(如在“婆子烧庵”的公案里,有一位禅师因以“枯木倚寒潭,三春无暖色”来表达自己的禅境,结果供养他的那位婆子不满意,说:“多年来养了一个俗汉”,一把火把那庵烧了)所以立即补上了第二首。两首偈子配合,就相得益彰了。

“—池荷叶衣无数,数树松花食有余。”多年独居无人之地,只有,也甘心于以荷叶为衣,松花为食的日子了。在这里,大梅法常禅师并非是“死人”,而是一个彻底投身于自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大人”。这两句,作为诗很美,但除了少数这样“死心眼”的禅师外,谁又敢真的放下社会文明这个“温室”而投身于其中呢?

“刚被世人知去处,又移茅舍入深居”从这里,可以看到大梅禅师出世意念之坚定,并以此回绝了盐官国师的邀请。

白落梅经典散文系列句子精选

白落梅经典散文系列句子精选 1、喝一壶肝肠寸断的酒,看一场意兴阑珊的雨,唱一首撕心裂肺的歌。只是不要再轻易去爱一个人,不要再犯相同的错。——白落梅《你是锦瑟,我为流年》 2、我种今生因,谁得来世果。高原里浩荡的长风不语,来去无心的白云不语,神山圣湖不语。它们为了一个简单的诺言,可以永生永世守口如瓶。就让我对着温厚宽容的岁月,许下善良的心愿,唯愿这世间的每一条河流都可以清澈无尘,每一座山峦都可以平和沉静,每一片草原都可以不分彼此。愿山河静美,盛世长宁。——白落梅 3、岁月无边,人生有涯。让我们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拥有自己可以拥有的,珍惜自己能够珍惜的。不要让似水年华,匆匆擦肩,不要辜负这仅有的一次人生。——白落梅《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4、情到深时,总免不了问一句:“为什么要让我遇到你。”是啊,假如没有相遇,我也只是一粒平凡的尘土,每天为了生活忙忙碌碌,湮没在茫茫人海中。因为有了相遇,一切开始改变,有了责任和担当,有了喜悦和痛苦。所以有时候宁可不要相遇,宁可一生不要握手,但

人生倘若没有相遇,又将会是多么的索然无味。——白落梅 5、一个开始不信宿命的人,日子过得久了,被春去秋来、花开花谢的因果所感染,变得从此相信命定之说。人到了一定年岁,追求的只是平和与淡定,待到华丽转身,从前的时光已是回不去的浪漫。——白落梅 6、无论时光走得有多远,来时的路,去时的路,还是一如既往,不会因为朝代的迁徙而变更。在漫长的岁月长河里,许多生命都微小如沙砾,我们可以记住的,真的不多。王谢堂前燕犹在,帝王将相已作古,沧桑世事,谁主浮沉?俯瞰烟火人间,万物遵循自然规律,安稳地成长。人的生命,与万物相比,真是渺若微尘。——白落梅 7、永远有人问,为什么美好的总在昨天。那是因为,我们不知不觉爱上一个词,叫怀念。——白落梅《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8、时间很短,天涯很远。一山一水,一朝一夕。奔波忙碌一生,汲汲营营一阵,最终每个人渴望的都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纵算一生云水漂泊,亦可淡若清风,自在安宁。——白落梅《何处是归程》 9、几场梅雨,几卷荷风,江南已是烟水迷离。小院里湿润的青苔在雨中纯净生长。这个季节,许多人都在打听有关莲荷的消息,以

满船空载明月归——读《诗里特别有禅》

从八月开始一直在攻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半缘兴趣半为工作,断断续续终于到了隋唐佛学,满篇古文终于到了理解无能查询无果的瓶颈处,特别是禅宗,偏偏又不想直接跳过,从书架上抽了这本趣味小书来读,以诗解禅,应该是有趣味的。 读之前就立了两个问题,禅是什么?那些参禅的人都在干什么?本期望得知一二,但不想读完收获比期望多。本书大多是偈语诗,还有一些有禅味的诗,以诗谈禅,顺带普及了一下从西天初祖摩柯迦叶、中国初祖菩提达摩到六祖慧能创立南禅宗以及之后的禅宗历史发展和小故事,整体散而不乱,附以一些意境悠远的中国画,观感和读感都很适宜。 作者开篇就说了禅是什么这个问题不易回答,但又给了一个理解的角度,禅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但禅更是一种体验,一种生命形态。也许这个角度有些缥缈,禅在我初识看来偏向于心学,即修心,也可以说是修炼一种心态,禅宗到后来本身也强调在量的积累后的顿悟。但是经过了这些诗的漫谈过后,有一些新的理解加了进来,简单一点就是圆容两个字,稍微扩展开来用作者的一段话,世界是永恒,也是当下;世界是深邃的空寂,又是无限的生机。偏执地看,无论在哪一边都不对,都不能真正把握这个世界,只有泯灭了对立的整体,才能达成对世界的彻悟。然而,这些是禅,但禅又不仅仅是这些。禅是你的禅。 慧能建立的南禅宗,看重心外无佛、顿悟和不离世间。于是这世间的种种都是修行:粗茶淡饭、尔虞我诈、荣华富贵、平平淡淡&&信仰宗教的人想成佛,在世间生存的我们也可以用来寻求精神上的慰藉,甚至超脱,形式是什么不重要,殊途终同归。 禅的内化是来了解和认识自己,而外化后达成自己和他人、自己和世界的一种相处方式,再外延的就是将这份感悟和生活的态度传承下去。就像是内心有光,世界亦是明亮的,打通内心与世界之后,你发现你是世界,却又什么也不是。所以禅如果定义就失了意义。 至于第二个问题,参禅的人在生活。平常心是道。 满船空载明月归,读了本书,问题算是没解答,却又生问题。但心是欢喜的。

戴望舒经典爱情诗歌四首

戴望舒经典爱情诗歌四首(一)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她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二)寻梦者 梦会开出花来的, 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去求无价的珍宝吧。 在青色的大海里, 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 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海吧,然后你逢到那金色的贝。 它有天上的云雨声,

它有海上的风涛声, 它会使你的心沉醉。 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 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 然后,它在一个暗夜里开绽了。 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 当你眼睛朦胧了的时候, 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怀里,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 于是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你的梦开出花来了。

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了, 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 (三)到我这里来 到我这里来,假如你还存在着, 全裸着,披散了你的发丝; 我将对你说那只有我们两人懂得的话。 我将对你说为什么蔷薇有金色的花瓣, 为什么你有温柔而馥郁的梦, 为什么锦葵会从我们的窗间探首进来。 人们不知道的一切我们都会深深了解, 除了我的手的颤动和你的心的奔跳; 不要怕我发着异样的光的眼睛, 向我来;你将在我的臂间找到舒适的卧榻。

禅意诗句

禅意诗句 经典禅诗欣赏 五言禅诗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东山西岭青,雨下却天晴。更问个中意,鹁鸠生鹞鹰。牵驴饮江水,鼻吹波浪起。岸上蹄踏蹄,水中嘴连嘴。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密室开金锁,闲步下松门。谩将无孔笛,吹出凤游云。云开空自阔,叶落即归根。回首烟波里,渔歌过远村。鹤立松梢月,鱼行水底天。风光都占断,不费一文钱。饥来要吃饭,寒到即添衣。困时伸脚睡,热处爱风吹。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识得性,无喜亦无忧。旧竹生新笋,新花长旧枝。雨催行客到,风送片帆归。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打鼓弄琵琶,相逢两会家。君行杨柳岸,我宿渡头沙。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说道春来好,狂风太放颠。吹花随水去,翻却钓鱼船。击水鱼头痛,穿林宿鸟惊。黄昏不击鼓,日午打三更。黄昏鸡报晓,半夜日头明。惊起雪师子,瞠开红眼睛。晓风杨柳岸,春色杏花墙。暑雨琴棋润,熏飚枕簟凉。

枯树云充叶,凋梅雪作花。击桐成木响,蘸雪吃冬瓜。 碧落静无云,秋空明有月。林下道人幽,相看情共悦。 烟收山谷静,风送杏花香。永日萧然坐,澄心万虑忘。 萧萧木叶落,湛湛露珠悬。嘹唳冲云雁,凄清抱树蝉。 兴来美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泥佛不渡水,神光照天地。立雪如未休,何人不雕伪?七言禅诗 闲居无事可评论,一炷清香自得闻。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暖北枝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金鸭香炉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佳人睡起懒梳头,把得金钗插便休。大抵还他肌骨好,不涂红粉也风流。

禅诗精选大全

1、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为己谋. 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 3、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4、 不求大道出迷途,纵负贤才岂丈夫。百岁光阴石火烁,一生身世水泡浮。 只贪名利求荣显,不觉形容暗悴枯。试问堆金等山岳,无常买得不来无。 5、 尘世纷纷一笔勾,林泉乐道任遨游.盖间茅屋牵萝补,开个柴门对水流. 得隙闲眠真可乐,吃些淡饭自忘忧.眼前多少英雄辈,为甚来由不转头. 6、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郊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7、玉兔金乌西坠,江河绿水东流.人生那得几千秋,万里山川依旧. 寿夭穷通是命,荣华富贵自修.看看白了少年头,生死谁知先后. 8、 日日杯深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9、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9.5、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强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0、名利场中底事忙,何如消散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诗万卷,酒千殇。大开白眼看侯王。玉楼金阕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11、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 12、朝臣待漏五更寒,铁甲将军夜渡关.山寺日高僧未起,算来名利不如闲. 13、手把青秧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 14、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15、一言半句便通玄,何用经书千万篇。人若不为形所累,眼前即是大罗天。 16、半山顶上一茅庵,老僧半间云半间。云到三更去行雨,回头却羡老僧闲。 17、世人开口说神仙,眼见何人上九天。不是仙家尽虚妄,从来难得道心坚。 18、白马红缨衫色新,不是亲家强来亲。一朝马死黄金尽,亲者如同陌路人。 19、梦中光景醒时因,醒若真时梦亦真。莫怪痴人频做梦,怪它说梦亦痴人。 20、些小言辞莫若休,不须经县与经州。衙头府邸陪杯酒,赢了猫儿卖了牛。 21、善亦懒为何况恶,富非所望不忧贫。 22、万事无如杯在手,一年几见月当空。 23、是非不到钓鱼处,荣辱常随骑马人。 24、人生未许全无事,事态何须定认真。 25、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 26、笼鸡有食汤锅近,野鹤无粮天地宽。 27、黄金不是千年乐,红日难消两鬓霜。 28、任君盖下千间舍,一身难卧两张床。 29、与其十事九如愿,不若三平两满休. 30、有人问我修行事,云在青山月在天.

10首禅理短诗

10首禅理短诗 转自:诗词课堂 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 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唐·龙牙禅师 ▲早上看到花开满树都是红的,晚上花落了树上已然空了。其实,人世间的事和这花又何尝不是一样的呢:世事都是无常变化的。 ?只看他人短处,不知自己短处 手携刀尺走诸方,线去针来日日忙。 量尽前人长与短,自家长短几时量? ——元·石屋《裁缝诗》 ▲这是一首讽喻诗。裁缝为了做衣,拿着刀尺为他人量短长,却从来没有为自己量短长。这世上的很多人不都是如此吗?有的人穷尽一生都在计较他人的长短,却从未回头正视自己的长短。 ?有时候苦苦寻找的就在身边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唐·无尽藏 ▲每天都在寻找春天,为此走遍无数山峰,鞋都踏破也没有找到春的气息。回到家时,偶然嗅了下梅花,却发现梅花枝头已经布满了春天的气息。有的时候,我们苦苦寻找的,其实,早已拥有了。 ?退一步,是另一种前进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南北朝·契此 ▲农夫一株株地插秧,低头就看见倒映在水里的天空。当我们心里没有杂念的时候就是悟道了。农夫插秧是边插边后退的,正因为他能够退后,所以才能把稻秧全部插好,所以他插秧时的“退步”,正是工作的向前展进。 ?悟道在心不在形 门庭清妙即禅关,枉费黄金去买山。 只要心光如满月,在家还比出家闲。 ——清·张问陶《禅悦》 ▲门庭清净就是闭关入禅了,何必还要枉费钱财去买山闭关呢?只要心里坦荡如月亮,那么,即使在家也比出家悠闲。悟道在心,而不在于形式。 ?人生短暂,不要太在乎过程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 ——唐·鸟窠 ▲人来时赤条条,去的时候也没有征兆。人这一生就像梦一样,所以,何必太在意人生中的事呢。《红楼梦》中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与这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生本来就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所以,又何必又太在意这梦中之事呢。 ?坐看云起,笑对月升,就是闲适人生 岭上白云舒复卷,天边皓月去还来。 低头却入茅檐下,不觉呵呵笑几回。 ——宋·白云守端 ▲看山上白云云卷云舒,天边的月亮升起又落下。低头走入茅房里,不觉笑出声来。这样闲适的生活,夫复何求。 ?何必想太多,珍惜当下美好 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 只今只道只今句,梅子熟时枙子香。 ——元·石屋《山居诗》

世界上最美的爱情诗 四首 四种境界

世界上最美的爱情诗四首四种境界. 第一个境界:《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泰戈尔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而是想你痛彻心脾,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却装作毫不在意;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树与树的距离,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树枝无法相依,而是相互了望的星星,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星星之间的轨迹,而是纵然轨迹交汇,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瞬间便无处寻觅,而是尚未相遇,便注定无法相聚;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鱼与飞鸟的距离,一个在天,一个却深潜海底;

亲爱的,如今,你就在我身边,我们却不能在阳光下相爱。 第二个境界:《致橡树》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来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中华经典禅诗三百首(七言)

中華經典禪詩三百首(七言) 整理蜂见花 插秧詩南北朝契此和尚手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道宋宋守端聲聲解道不如歸往往人心會者稀 滿目春山青草綠更求何處可忘機贈衡嶽僧 唐懷素祝融高座對寒峰,雲水昭丘幾萬重。五月衲衣猶近火,起來白鶴冷清松。題僧院唐靈 溪閑月引相過,帶雪松枝掛薜蘿。無限青山行欲盡,白 雲深處老僧多。簡寂觀唐靈徹古松古柏岩壁 間,猿攀鶴巢古枝折。五月有霜六月寒,時見山翁來取 法華寺上方題江上人禪室唐皎然路入 雪 。 松聲遠更奇,山光水色共參差。 梁朝老掛枝。欲歸山留別韓潮州愈偈唐大顛 辭君莫怪歸山早,為憶松蘿對月宮。台殿不將金鎖閉, 來時自有白雲封。馬上作唐貫休柳岸花堤夕照紅,風清襟袖轡璁瓏行人莫訝頻回首,家在凝嵐一點 中 春送僧唐無名氏蜀魄關關花雨深,送師沖 。 雨到江潯。不能更折江頭柳,自有青青松柏心。 中作唐處默席簾高卷枕高攲,門掩垂蘿蘸碧溪。 閑把史書眠一覺,起來山日過松西。孤猿叫落中岩月偈

唐延壽孤猿叫落中岩月,野客吟殘半夜燈。 時誰得意?白雲深處坐禪僧。千尺絲綸唐德誠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夜靜水寒魚不食, 滿船空載月明歸。春晚書山家屋壁唐貫休柴門 寂寂黍飯馨,山家煙火春雨晴。 贈質上人唐杜荀鶴桶坐雲遊出世塵,兼無瓶缽可隨身。逢人不說人間事,便是人間 無事人。溪上遇雨二首 雨,噴灑前山次獨晴。忽驚雲雨在頭上,卻是山前晚照 籬外誰家不系船,春風 吹入釣魚灣。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門去卻關O 年石上古人蹤唐寒山千年石上古人蹤,萬丈岩前 點空。明月照時常皎潔,不老尋討問西東。 唐拾得無去無來本湛然,不居內外及中間; 顆水精潔暇翳,光明透出滿人間。瀉山牯牛 丈懷海放出瀉山水牯牛,無人堅執繩鼻頭。綠楊芳草春風岸,咼臥橫眠得自由O 唐趙州從諾 四大由來造化功,有聲全貴裏頭空。莫嫌不與凡夫說, 只為宮商調不同。答僧偈唐大梅法常池荷葉衣無盡,滿樹松花食有餘。剛被世人知去處,又移茅舍 入深居。 愁人正在書窗下,一片飛來一片寒。

禅诗100首

日志 已经是第一篇 下一篇:中国人不可不知道... |返回日志列表 [转] 禅诗100首 [图片] [音乐] 分享复制地址日志地址: 请用Ctrl+C复制后贴给好友。 转播到微博..赞赞取消赞 转载自荷芳子 2011年08月30日 20:40 阅读(0) 评论(0) 分类:哲理故事权限: 公开字体:中▼小中大更多▼设置置顶权限设置推荐日志转为私密日志删除编辑 1身是菩提树,心如明境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有尘埃。(神秀示法诗) 2菩提本无树,明境变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示法诗)

3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神照本如开悟诗) 4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已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文偃诗) 5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肝胆此时俱破裂,一声江上待郞来。(分庵主开悟诗) 6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本寂诗) 7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灵云志勤开悟诗) 8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五祖清演开悟

诗) 9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神赞蜂子投窗诗) 10常忆西湖处士家,疏枝冷蕊自横斜。精时一片当时事,只欠清香不欠花。(虚舟普度墨梅诗) 11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草吹尽楚江秋。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悉。(程颢题淮南寺诗) 12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支才一见,回首舞三台。(觉海法因庵主开悟诗) 13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列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寒山吾心诗)

14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刘长卿送上人诗) 15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相打长伏弱,到死不入县。(王梵志我有诗) 16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守安南台静坐诗) 17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糊涂。分明有偈言无信,却受他家一钵盂。(悟新诗) 18山县萧条早放衙,莲塘无主自开花。三叉路口炊烟起,自瓦青旗一二家。(惠洪诗) 19他人骑大马,我独骑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王楚志他人诗)

经典禅诗赏析

经典禅诗赏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1、开善寺 梁·阴铿 鹫岭春光遍,王城野望通。 登临情不极,萧散趣无穷。 莺随入户树,花逐下山风。 栋里归云白,窗外落晖红。 古石何年卧,枯树几春空? 淹留惜未及,幽桂在芳丛。 2、赠法和颂 后秦·鸠摩罗什 心山育明德,留熏万由延。 哀鸾孤桐上,清音彻九天。 3、陵峰采药触兴为 晋·帛道猷 连峰数千里,修林带平津。 云过远山翳,风至梗荒榛。 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 闲步践其径,处处见遗薪。

始知百带下,故有上皇民。 4、祖道赋 隋·慧晓 平生本胡越,闽吴各异津。联翩一倾盖,便作法城亲。清谈解烦累,愁眉始得伸。今朝忽分手,恨失眼中人。子向径何道,慧业日当新。我住邗江侧,终为松下尘。沉浮从此隔,无复更有因。此别终天别,迸泪忽沾巾。 5、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6、题峰顶寺 唐·李白 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7、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8、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9、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0、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1、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唐·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2、阙题

禅与诗

禅与诗 “禅”最早生于古印度,是印度人古代所发明的一种修行方法,汉字“禅”是梵语“禅那”的简称。所谓“禅那”就是静虑的意思,即精神集中、排除一切杂念以求得内心的安宁。其实所谓修行,最先想到的就是僧人打坐,即“坐禅”。佛教发源于印度,所以很好的继承了古印度的修行方式,作为一种超离内心痛苦、达到精神解脱的方法。这时候很容易联想到苦行僧,一个人踏上旅途,或在深山里面孤苦的生活,脱离凡世的牵扯,达到“忘我无我”的程度,甚至有些人痛苦鞭笞自己强迫自己带上各种折磨人的刑具,为挣脱自己的欲念。佛家有七戒:贪,嗔,痴,杀,色,荤,诳语。圣经中有七宗罪:骄傲,贪婪,色欲,愤怒,饕餮,妒忌,懒惰。人性本恶,人的欲望里面包含了太多人生的生离死别,喜怒哀乐,古今中外都不曾例外。佛教认为,宇宙的终极真相是“空”,“空”就是“无限”或者“绝对”,我们最熟悉的一句多半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等境界可不是一般凡人能达到的。何为色?上天有好生之德,让世人有繁衍的通道.而佛家却要戒色,如果世人全戒色那佛是否为无德?在世者想不通,思不透,出世者知为戒淫邪,甘愿受戒。作为世界上无数的凡人之一的我,也曾思考,也曾深虑,不过相信我是无法达到那种神人的境界了,七戒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了,习惯就好。 中国的诗有很大部分都是抒情诗,在中国古人看来,诗的职能根本不是摹仿外部世界,而是传达人们的内心感受,即“诗言志”。内在感情是个很奇妙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透过视觉我们知道桃花是粉红色的,树叶是绿色的,但是我们看不到悲伤的颜色,也不能知晓幸福的形状。我们所有的感情都来源于心上,却无法具体描述,唐僧寒山诗中说“禅心”:“无物堪比伦,叫我如何说?”感情亦如此。可见“禅”与“诗”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异曲同工之妙。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说:“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就是对语言不能很好的表达情感的抱憾。虽然有一系列形容感情的词,“忧伤”、“欢乐”、“愤怒”等等,但是这些词就真的能够表达你的感受吗?真的就能够把你内心的悸动全部完完整整的体现出来吗?我们祖先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原始的方法就是咏歌,也就是说,不是把话平淡的说出来,而是把它叹出来、唱出来。因为同样的一句话,把它平静的说出来和把它叹出来,其所传达的意味是完全不一样的。《诗经》中收录的很多诗,词尾都带有“兮”,这都是中国诗歌原始面貌的遗留。 感情活动的引发除了有外部契机,还有内部的契机,那就是内心的意念。初唐的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前两句是写他想到自己生不逢时:所谓“前不见古人”,是说燕昭王那个时代已经从成为过去的历史,自己不可能见到了;所谓的“后不见来者”,是说自己也来不及见到后世的贤明之主。西方有个说法: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不能自由的选择自己的生和死,因为人总是不经过自己的同意就从这个世界上被夺走。显然诗人通过这首诗所要传达的,就是自己登台时所发生的

古诗经典爱情诗句精选1001

古诗经典爱情诗句精选100句 1、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范成大《车遥遥篇》 2、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三首其三》 3、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4、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苏武《结发为夫妻》 5、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 6、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苏武《结发为夫妻》 7、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生《千秋岁》 8、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周邦彦《玉楼春》 9、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黄増《集杭州俗语诗》 10、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11、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12、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曹雪芹《红楼梦引子》 1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14、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幕幕。——秦观《鹊桥》

15、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牋费泪行。——晏几道《鹧鸪天三首其二》 16、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 17、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戴叔伦《相思曲》 18、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 19、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张仲素《燕子楼》 20、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李冠《蝶恋花》 21、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 22、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二首其一》 23、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佚名《凤求凰·琴歌》 2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李商隐《无题》 25、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26、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27、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28、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29、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卢仝《有所思》

开悟诗100首

[转]历代高僧大德开悟诗100首 2012.10.31 1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境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有尘埃。-- (神秀示法诗) 2 菩提本无树,明境变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六祖示法诗) 3 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 -- (神照本如开悟诗) 4 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已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 (文偃诗) 5 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肝胆此时俱破裂,一声江上待郞来。 -- (分庵主开悟诗) 6 焰里寒冰结,花九月飞。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 (本寂诗) 7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灵云志勤开悟诗) 8 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 -- (五祖清演开悟诗) 9 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神赞蜂子投窗诗) 10 常忆西湖处士家,疏枝冷蕊自横斜。精时一片当时事,只欠清香不欠花。 -- (虚舟普度墨梅诗) 11 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草吹尽楚江秋。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悉。 -- (程颢题寺诗) 12 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支才一见,回首舞三台。 -- (觉海法因庵主开悟诗) 13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列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 (寒山吾心诗) 14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 (长卿送上人诗) 15 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相打长伏弱,到死不入县。 -- (王梵志我有诗)

16 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 -- (守安南台静坐诗) 17 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糊涂。分明有偈言无信,却受他家一钵盂。 -- (悟新诗) 18 山县萧条早放衙,莲塘无主自开花。三叉路口炊烟起,自瓦青旗一二家。 -- (惠洪诗) 19 他人骑大马,我独骑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王楚志他人诗) 20 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身暧北枝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了元诗) 21 祖师遗下一只履,千古万古播人耳。空自肩担跣足行,何曾踏着自家底。 -- (五祖演云诗) 22 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 -- (寒山诗) 23 独坐清谈久亦劳,碧松燃火暖衾袍。夜深童子唤不起,猛虎一声山月高。 -- (俞紫芝诗) 24 碧涧泉水清,寒山月华白。默知神自明,观空境逾寂。 -- (寒山诗) 25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 远。 -- (长卿送灵澈诗) 26 眼入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见精神。因知幻物出天象,问取人间老斫轮。-- (黄庭坚题子瞻墨竹诗) 27 亭亭菊一枝,高标矗晚节。云何殷红色,殉道应流血。 -- (弘一咏菊) 28 岭上白云舒复卷,天边皓月去还来。低头却入茅檐下,不觉呵呵笑几回。 -- (白云端禅师诗) 29 岁月人间促,烟霞此地多。殷勤竹林寺,能得几回过。 -- (朱放题竹林寺诗) 30 众星罗列夜明珠,岩点孤灯月未治。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 -- (寒山众星诗) 31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 (王梵志禅诗) 32 步步穿篱入境幽,松高柏老几人游;花开花落非僧事,自有清风对碧流。 -- (牛仙客沼

诗与禅(一)

诗与禅(一) 关键字:诗禅禅宗是最具中国气派的佛教,也可以说它是中国自己的佛学。佛教自东汉传人中国以来,到唐代禅宗的建立,花了600年的时间,这是中国对佛教这种外来文化的漫长的消化过程。禅宗的通达、印“放的精神,质朴明快和讲求实际的作风,都是中国固有的民族性格的表现。也正因为如此,所以禅宗一出现,就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其影响迅速扩大到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对文学的影响当然也非常显著。唐宋时期,诗人与禅僧交往是一种很时髦的事,象唐代的王维、韦应物、刘禹锡、颜真卿、权德舆,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等人,都与禅僧过从甚密,他们都是禅的爱好者,有的甚至是忠实信奉者,所写的诗有着浓厚的禅味。杜甫是一个“一饭未曾忘君恩”的典型的儒家诗人,但连他也说过:“余亦师粲可,身犹缚禅寂。”(《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韩愈是个排佛很激烈的人,但他后来也忍不住和禅僧交往起来,可见禅宗对当时诗人的吸引力。再从禅僧方面来看,由于禅宗扫除了种种戒律和坐禅仪式,他们也就有充裕的时间去与公卿文士交往、去涉猎外典、去搞艺术。禅宗中的诗僧很多,如唐代的灵一、清江、皎然、灵澈,五代的贯休、齐己,宋代的惠崇,参寥、洪觉范都是很著名的,他们在诗中除了证性谈禅之外,也吟咏世俗情,文人士大夫很欣赏他们的作品。此外,在禅家内部的参禅悟法的功课中,诗歌也是很重要的工具,祖师开示机缘,门徒表达悟境,往往离不开诗。诗与禅的联系既然如此密切,那么人们从理论上来探讨二者的关系,也就是很自然的了。概观唐以后的人对诗禅关系的看法,似乎可以归结出这样几种意见,一是诗禅相异说,二是诗禅相似说,三是诗禅相同说。对于这几种意见,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它们哪个对、哪个错,因为它们有各自的不同角度,所以意见难免有互相抵牾的地方。但如果拨开这些浅层上的现象,我们即可发现各派理论在深层上的相互补充,它等待着我们今人在综合各代各派意见的基础上把它发明出来。 一、诗禅相异说 如果从较为外在的角度来看禅的宗旨,它与诗的对立性是很明显的。佛家所主倡的本体是寂然不动的自性,而禅宗则把这种自性看成是每个人的空明静寂的本来心情,六祖惠能说:内见自性不动,名曰禅。就是说,禅家是以发现自己的本心,回复到自己本心为归依的。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这种“本心”,它实际上是不被外界所惑、不动心起念,没有分别心、没有执着心,当然也更没有感情活动的--种主观状态。惠能所谓“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就是这种境界。黄檗曾把佛心比作恒河的沙子:“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沙亦不喜;牛羊虫蚁践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宝馨香,沙亦不贪;粪尿臭秽,沙亦不恶。”(《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它没有喜怒哀乐之情,因此也就能处处自在,而诗则完全相反。按照中国传统的见解,诗的核心不是别的,就是喜怒哀乐的感情,它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而且中国传统诗论中所特别推崇的是诗人的忧患意识,强调悲愤的感情是好诗的来源,古人赏乐以悲为美,司马迁说诗经三百篇都是“圣贤发愤之所作”,韩愈讲“不平则鸣”,以及后人所谓的“诗穷而后工”、“不愤不作”等等,都是这种例子。如果说,一切感情都属于佛家所要扫灭的“烦恼”之列,那么悲愤的感情是表现得最直接、最强烈、也最折磨人的烦恼,所以也就更为佛家所不容。韩愈有一篇《送高闲上人序》,是写给-位叫做高闲的和尚的,他是个书法艺术的爱好者,特别喜欢学张旭的字。但韩愈老实不客气地告诉他:书法是情感的表现,张旭的书法之所以写得好,是因为他“喜怒窘穷,忧悲愉陕、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而僧人却是“一生死、解外腰,其心必泊然无所起,其于世必淡然无所嗜”,心中没有张旭的情感,只是外在的学习张旭的笔法,“未见其能旭也”。韩愈这里所说的虽然是书法,但其道理尤其适用于诗。后来明末人陈宏绪说:“诗以道性情,而禅则期于见性而忘情,说诗者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而咏歌之,申之曰:发乎情,民之性也。是则涛之所谓性者,不可得而指示,而悉征之于情。而禅岂有是哉?一切感触等于空华阳焰,漠然不以置怀,动于中则深以为形,而况形

最新整理经典禅诗欣赏.docx

最新整理经典禅诗欣赏经典禅诗欣赏 南乡子词 携酒上吟亭,满目江山列画屏, 赚得英雄头似雪,功名,虎啸龙吟几战争。 一枕梦魂惊,落叶西风别换声, 谁弱谁强多罢手,伤情,打入于樵话里听。 秦王苻坚墓碑诗暑往寒来春复秋,夕阳西下水东记, 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 xxxx子莫愁诗 衣食无亏便好休,人生世上一蜉蝣。 石崇未享千年富,韩信空成十面谋。 花落三春莺带恨,菊开九月雁含愁。 山林多少幽闲趣,何必荣封万户侯? 知足歌 人生尽是福,惟人不知足; 思量肩担苦,步行便是福; 思量走路苦,骑驴便是福; 思量饥寒苦,饱暖便是福; 思量疾病苦,健康便是福; 思量露宿苦,藏头便是福; 思量荒乱苦,平安便是福; 思量无业苦,佣工便是福;

人生能几时,不要不知足! 得过歌 得过且过,多惜福,少惹祸; 石家豪势倾苍天,项楚乌江竟难度,何如陶潜抚孤松,醉来闲向北窗卧。世事到头终坎坷,快意终须有折挫,得过且过! 石天基莫愁诗 人生在世一蜉蝣,转眼乌头换白头。百岁光阴能有几?一场扯淡没来由。当年楚汉今何在?昔日萧曹尽已休。遇饮酒时须饮酒,青山偏会笑人愁。憨山大师劝世文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作事好商量。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刚刀口易伤。惹祸只因闲口舌,招惹多为狠心肠。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世界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免无常?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无妨。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老病死生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人从巧计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谄曲贪嗔堕地狱,公平正直即天堂。麝因香重身先死,蚕为丝多命早亡。一剂养神平胃散,两盅和气二陈汤。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持手一双。悲欢离合朝朝闹,富贵穷通日日忙。休得争强来斗胜,百年浑是戏文场。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唐伯虎对玉环带清江引词 春去春来,白头空自挨, 花落花开,朱颜容易衰; 世事等浮埃,光阴如过客, 休慕云台,功名安在哉? 休想蓬莱,神仙真浪猜, 清闲两字钱难买,苦把身拘碍; 人生过百年,便是超三界, 此外更无别计策。 极品随朝,谁知倪宫保? 百万缠腰,谁似挑三老? 富贵不坚牢,达人须自晓。 兰蕙蓬蒿,看来都是草,

禅诗精选

禅诗精选 ●一池荷葉衣無盡,數畝松花食有餘;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屋入深居。--潭州龍山--●一住寒山萬事休,更無雜念掛心頭;閒書石壁題詩句,任運還同不繫舟。--寒山--●一年春盡一年春,野草山花幾度新;天曉不因鐘鼓動,月明非為夜行人。--雲蓋智本--●一兔橫身當古路,蒼鷹才見便生擒;後來獵犬無靈性,空向枯樁舊處尋。--雪竇重顯--●一條官路坦然平,無限遊人取次行;莫謂地平無險處,須知平地有深坑。--慈受懷深--●一樹春風有兩般,南枝向暖北枝寒;現成一段西來意,一片西飛一片東。--蘇東坡--●一寸光陰一寸金,勸君念佛早歸心;直繞鳳閣龍樓貴,難免雞皮鶴髮侵。--楚石梵琦--●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以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蘇東坡--●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蘇東坡--●人從巧計誇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諂曲貪瞋墮地獄,公平正直即天堂。--憨山德清-- 二. ●人人自己天真佛,晝夜六時常放光;剔起眉毛觀自得,何勞特地禮西方。--呆菴普莊--●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生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生。--古德--●力耕火種是良方,秋到家家晚稻香;放不下時擔取去,何如福田待

來春。--憨山德清--●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莫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圓澤--●千年石上古人蹤,萬丈巖前一點空;明月照時常皎潔,不勞尋討問西東。--寒山--●千百年來碗裡羹,怨深如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愿雲--●千錘百鍊出深山,烈火焚燒莫等閒;粉身碎骨都無怨,留得清白在人間。--于謙--●山前一片閒田地,叉手叮嚀問祖翁;幾度賣來還自買,為憐松竹引清風。--法演--●已落雙鵰血尚新,鳴鞭走馬又翻身;憑君莫射南來雁,恐有家書寄遠人。--杜牧--●不結良緣與善緣,苦貪名利日憂煎;豈知住世金銀寶,借君閒看幾十年。--跋陀羅-- 三. ●不求名利不求榮,只麼隨緣度此生;一個幻軀能幾時,為他閒事長無明。--洞山良价--●天為羅帳地為毯,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朱元章--●少小離鄉不記家,回思往事總堪嗟;故人猶想兒時面,枯木難開舊日花。--憨山德清--●心如大海無邊際,廣植淨蓮養身心;自有一雙無事手,為作世間慈悲人。--黃檗--●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靜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布袋--●手攜刀尺走諸方,線去鍼來日日忙;量盡別人長與短,自家長短幾時量。--石屋清珙--●月白風清涼夜何,靜中思動意差訛;雲山巢頂蘆穿膝,鐵杵成針石上磨。--瞎堂慧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维诗在盛唐诗坛的地位,诗与禅之融合,即“以禅入诗”,在诗境上开拓了新境界;他的诗一字一句皆出常境,以禅理表现出其妙悟之禅境,这皆是王维诗的极大成就。 苏东坡曾评王维诗画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以画家特有的敏锐的观察力把自己独特的感受溶入山水诗中。正如其名画“雪中芭蕉图”一样,他的许多山水诗在描绘自然景物的外衣下,通过某种思辩形式寄托着作者的禅学寓意,表现了作者的宗教世界观。下面笔者仅就佛学对王维思想的影响以及王维的以禅入诗来简析一下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 一、王维的以禅入诗 在中国文学史上,佛教哲学思想正渗入山水诗的形象里,要到公元八世纪的盛唐时代,唐代诗人以禅理入诗大有其人,然而直至王维,他将禅学与诗学真正融合,入神入化,后人概括为“以禅入诗“,这开拓了山水诗的新境界,是王维对诗坛的巨大贡献,也是王维诗的极大成就。正因为此,王维在文学史上被称为“诗佛”。 李梦阳《空同子》说:“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这实在是会心之言。什么是“僧”诗呢?例如: 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

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 这些就是“僧诗”,它仅仅是纯粹宣扬教义理的诗句。而王维的一些山水诗,或写田园山水,或写花鸟树木,或吟闲适,或咏渔钓,把自己心领神会的禅语包括在具有美学意义的象征性自然图景中,既含蓄隽永、神韵超然,又平淡自然、深入人心。 我们不妨再看看王维的《鹿柴》,此诗可谓“字字入禅”: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清人沈德潜说:“佳处不在语言,与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这里的“空”是佛教常用的一个概念,指世界的虚元。“返照”是禅语这一过程的形象性术语,即依靠启发,让求道者自己领悟,如日光之返照。王维并非直接说明佛家谛义,而将此理隐含在自然景物的描绘中,以使其诗有着“缘物而语”、“与物同化”的悠悠神韵。用当时流行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云门语录》),也正如王维自己所说的“道无不在,物何足忘”(王维《荐福寺光师房花药诗序》)。 二、王维山水诗的禅趣 以禅入诗,使诗境空灵超越,以王维山水诗中所体现的禅趣尤为奥妙,“是乃王维诗为神韵之所宗也”。禅言、禅迹是具体可寻的事实,而禅趣却是心灵的感受。所谓禅趣,即状物明理,托物起兴,以有限见无限,使恍惚之禅机,著述如见。诗之高妙者有禅,所重不在禅,而在趣。

最美爱情诗歌(中英文对照)

世上最美的四首爱情诗 第一境界:《飞鸟与鱼》(泰戈尔)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The farthest distance way in the world 不是生与死 is not the way from birth to the end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 It is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but you don't understand I love you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The farthest distance way in the world 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 is no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you don't know I love you 而是爱到痴迷 It is when my love is bewildering the soul 却不能说我爱你 but I can't speak it out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The farthest distance way in the world 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 is not that I can't say I love you. 而是想你痛彻心脾 It is after missing you deeply into my heart 却只能深埋心底 I only can bury it in my heart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The farthest distance way in the world 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is not that I can't say to you I miss you 而是彼此相爱 It is when we are falling in love 却不能够在一起 but we can't stay nearby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The farthest distance way in the world 不是彼此相爱 is not we love each other. 却不能够在一起 but can't stay together 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 It is we know our true love is breaking through the way 却装作毫不在意 we turn a blind eye to it 所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So the farthest distance way in the world 不是树与树的距离 is not in two distant trees. 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 It is the same rooted branches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but can't depend on each other in the wind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The farthest distance way in the world 不是树枝无法相依 is not can't depend on each other in the wind 而是相互瞭望的星星 It is in the blinking stars who only can look with each other 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but their trade intersect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The farthest distance way in the world 不是星星没有交汇的轨迹 is not in the blinking stars who only can look with each other 而是纵然轨迹交汇 It is after the intersection 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but they can't be found from then on afar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The farthest distance way in the world 不是瞬间便无处寻觅 is not the light that is fading awa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