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爵位

清朝爵位
清朝爵位

大清爵位

宗室男子爵位

宗室男子爵位共分十二级,只授予爱新觉罗的子孙们,分别是:

1、和硕亲王。年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以下爵位依次减半。

2、多罗郡王

3、多罗贝勒

4、固山贝子

以上四种为高级爵位,贝子是当朝皇子的最低封爵,但也有例外,有个别皇子只封得镇国将军。亲王、郡王补服为前后胸加两肩共四团龙,贝勒为前后两团正蟒,贝子为两团行蟒

5、奉恩镇国公

6、奉恩辅国公

7、不入八分镇国公

8、不入八分辅国公

公爵以上为超品,补服均为正蟒方补。所谓“入八分”是八种标帜,表示其显赫的身分。如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其中皮条是指车上有皮鞭可驱散挡路的人,背壶是指车上可带暖壶,护眼指双眼雉翎,不入八分不用在京当差,也不必在京里住。

9、镇国将军(相当于一品武官,补服为麒麟)

10、辅国将军(相当于二品武官,补服为狮子)

11、奉国将军(相当于三品武官,补服为豹子)

12、奉恩将军(相当于四品武官,补服为老虎)

(上面四等爵位每一种又细分为三等,如一等镇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仅俸银和禄米有差别)

低于奉恩将军的称作闲散宗室,视四品官待遇。

爵位世袭,分为降等世袭与世袭罔替。

降等世袭,即每承袭一次要降一级,但降级若干次(亲王降至镇国公,郡王降至辅国公,贝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降至辅国将军,辅国公降至辅国将军)后便不再递降,以此爵传世。

世袭罔替,即以原爵位承袭。例如大清十二家“铁帽子王”。

宗室女子爵位

宗室女子的爵位分别是:

1、固伦公主:居京师俸银400两、禄米400斛,下嫁外藩俸银1000两、俸缎30匹

2、和硕公主:居京师俸银300两、禄米300斛,下嫁外藩俸银400两、俸缎15匹

3、郡主:居京师俸银160两、禄米160斛,下嫁外藩俸银160两、俸缎12匹

4、县主:居京师俸银110两、禄米110斛,下嫁外藩俸银110两、俸缎10匹

5、郡君:居京师俸银60两、禄米60斛,下嫁外藩俸银60两、俸缎8匹

6、县君:居京师俸银50两、禄米50斛,下嫁外藩俸银50两、俸缎6匹

7、乡君:居京师俸银40两、禄米40斛,下嫁外藩俸银40两、俸缎5匹

8、六品格格:居京师俸银30两、禄米30斛,下嫁外藩俸银30两、俸缎3匹

宗室女子额驸待遇:

1、固伦公主额驸:居住京师俸银300两、禄米300斛,外藩俸银300两、俸缎10匹

2、和硕公主额驸:居住京师俸银250两、禄米250斛,外藩俸银255两、俸缎9匹

3、郡主额驸:居住京师俸银100两、禄米100斛,外藩俸银100两、俸缎8匹

4、县主额驸:居住京师俸银60两、禄米60斛,外藩俸银60两、俸缎6匹

5、郡君额驸:居住京师俸银50两、禄米50斛,外藩俸银50两、俸缎5匹

6、县君额驸:居住京师俸银40两、禄米40斛,外藩俸银40两、俸缎4匹

世爵即异姓功臣爵位

世爵等级

1、公爵

2、侯爵

3、伯爵(上三者超品)

4、子爵(正一品)

5、男爵(正二品)

6、轻车都尉(正三品,以上爵位均分一等、二等、三等三个等级)

7、骑都尉(正四品)

8、云骑尉(正五品)

9、恩骑尉(正七品)

晋爵方式

除恩骑尉外,所有爵位的晋爵都是以云骑尉为基础的。

获得2个云骑尉,就晋爵为骑都尉;

骑都尉再加封1个云骑尉,就为“骑都尉兼一云骑尉”;骑都尉再加封2个云骑尉,就晋爵为为三等轻车都尉;

一等轻车都尉再加封1个云骑尉,就为“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一等轻车都尉再加封2个云骑尉,就晋爵为三等男爵。

类推,一直一等公。

这样,清朝的功臣爵位实际分为27个级别:

公爵:一、二、三等公爵;

侯爵:一等侯爵兼一云骑尉、一、二、三等侯爵;

伯爵:一等伯爵兼一云骑尉、一、二、三等伯爵;

子爵:一等子爵兼一云骑尉、一、二、三等子爵;

男爵:一等男爵兼一云骑尉、一、二、三等男爵;

轻车都尉: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一、二、三等轻车都尉;

骑都尉:骑都尉兼一云骑尉、骑都尉

云骑尉:云骑尉

清廷授予蒙古封建主王公爵位,任命为札萨克(旗长)。札萨克世袭,根据清廷的规定和法令处理旗务,并接受清廷的监督。札萨克之下设协理台吉、管旗章京、梅伦、笔帖式等僚属,协理旗务。旗内的土地和属民由札萨克支配,旗下设佐,为基本军事单位,每佐设佐领一人,辖旗丁一百五十人,在旗札萨克领导下,审理丁册,征收税课,排解纠纷,传递信件及征发人丁。佐领之下设骁骑校、领催,协助位领办理军政事务。每六佐复设一参领统辖。在佐之下,每十户设一什长,为最低一级行政单位的管理人。清统治者为了不使旗札萨克享有独立权力,订出会盟制度,在旗之上设盟,合数旗而成。盟不是实质性的管理单位,只是一种实行监督的组织,一般不设办理盟务的衙门。只是在盟内各旗会盟时“简军实、阅边防、理讼狱、审丁册”。盟设正副盟长各一。每3年会盟一次,各盟均有固定的会盟地。盟长由理藩院于盟内各旗札萨克中选人赛清帝任命兼摄。盟长的主要任务是充当会盟的召集人,不能直接干预各旗内部事务,也无权擅自发布政令,只是对各旗札萨克起监督作用,并充当旗札萨克与清政府的中间人。蒙古旧有的部,只在名义上保存下来,不具有任何行政职能。封爵为:

1亲王

2郡王

3贝勒

4贝子

5镇国公

6辅国公

7札萨克台吉

8一等台吉(塔布囊)

9二等台吉(塔布囊)

10三等台吉(塔布囊)

11四等台吉(塔布囊)

12固伦额驸

13和硕额驸

鄂尔多斯七旗,郡王一人,贝勒二人,贝子三人,辅国公一人,一等台吉(各)一人,自为一会盟于伊克召。每会设盟长一人,副盟长一人。惟归化城土默特会盟,不设盟长,均集于本城,听简命大臣裁定。

漠北蒙古藩封

喀尔喀后路土谢图汗二十旗,汗一人,亲王二人,郡王一人,贝勒二人,辅国公七人,一等台吉八人,为一会盟于汗阿林。

东路车臣汗二十三旗,汗一人,亲王一人,郡王一人,贝勒、贝子各二人,镇国公三人,辅国公三人,一等台吉十四人,为一会盟于克鲁伦巴尔河屯。

西路扎萨克图汗十七旗,汗一人,贝勒一人,镇国公三人,辅国公六人,一等台吉九人,为一会盟于扎克毕赖塞钦毕都里也诺尔。

南路赛音诺颜大扎萨克亲王二十二旗,大扎萨克亲王一人,郡王二人,世子一人,贝勒二人,镇国公二人,辅国公八人,一等台吉九人,为一会盟于齐齐尔里克。每岁各以副将军考核,间岁以参赞大臣前往会核,统听于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副将军裁定。

青海蒙古藩封

厄鲁特二十一旗,回特三旗,土尔古特四旗,喀尔喀一旗,亲王一人,郡王三人,贝勒一人,贝子二人,镇国公一人,辅国公五人,一等台吉六人。以上四部落皆散处,不分畛域,听于西宁办事大臣统制。

河套等部蒙古藩封

贺兰山厄鲁特一旗,贝勒一人,镇国公一人。

乌兰乌苏厄鲁特二旗,贝子二人。

推河厄鲁特,一等台吉一人。

额尔济内土尔古特一旗,贝勒一人。

都尔伯特十四旗,特古斯库鲁克汗一人,亲王一人,郡王一人,贝勒二人,贝子四人,辅国公二人,台吉五人。以上各部落,悉听定边左副将军裁定。察哈尔游牧一旗,听治于察哈尔都统。

西藏蒙古藩封

辅国公二人,一等台吉一人,噶布伦四人(内一人用辅国公兼之)。

清代官职表

清朝官职表 文官 正一品 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 从一品 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正二品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总督侍郎内务府总管 从二品 内阁学士翰林院掌管学士巡抚布政使 正三品 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宗人府府丞通政使司通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尹奉天府尹按察使外务部左右丞 从三品 光禄寺卿太仆寺卿盐运使 正四品 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顺天府丞奉天府丞道员外务部左右参议 从四品 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侍读学士国子监祭酒都转运运盐使司同知知府

左右春坊左右庶子通政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六科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郎中顺天府治中奉天府治中钦天监监正太医院院使同知直隶州知州 从五品 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司经局洗马鸿胪寺少卿监察御史员外郎知州运盐司运副盐课司提举 正六品 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国子监司业部院主事宗人府主事寺衙门主事起居注主事都察院都事都察院经历大理寺左右丞钦天监左右监副太医院院判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兵马司指挥钦天监春夏秋冬中五官正太常寺丞神乐署署正府通判 从六品 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五官正钦天监秋冬官正布政司经历布政司理问运盐司运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正七品 翰林院编修通政使司知事通政使司经历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太常寺满洲读祝官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京县县丞兵马司副指挥知县太常寺典簿按察司经历皇史宬尉太仆寺满主簿部院寺内务府司库京府儒学满汉教授京府儒学训导外府教授七品笔帖式 从七品 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掌印中书内阁中书办事中书詹事府主簿光禄寺典簿京府经历钦天监官五官灵台郎祠祭署奉祀布政司都事运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国子监博士国子监助教唐古忒学助教古忒学中书 正八品 国子监学正国子监学录钦天监主簿太医院御医五经博士八品笔帖式四氏学学录太常寺协律郎布政司司库大使运盐使库大使道库大使按察司知事外府经历外县县丞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州学正县教谕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司左右至灵

清清朝官职制度与现代官职对比

清清朝官职制度与现代官职对比 一、清朝宗室爵位 和硕亲王、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等镇国将军、一等镇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一等辅国将军、二等辅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一等奉国将军、二等奉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奉恩将军。笔亲王至公均为超品,镇国将军为正一品,辅国将军为正二品,奉国将军为正三品,奉恩将军为正四品。 “和硕”、“多罗”、“固山”都是满语转音。“固山”就是“旗”,“多罗”指一角,“和硕”指一方,都是指所担当方面范围的大小,以“和硕”为最大。封爵分功封与恩封。功封是因功而封,可以“世袭罔替”——辈辈长子承袭爵位不降级。满族人入关后,有睿、礼、郑、豫、肃、庄、克勤、顺承八家功封的和硕亲王是“世袭罔替”的,俗称八家铁帽子王,后又增加恭亲王,怡亲王、醇亲王、庆亲王。恩封的爵位则是长子承袭时,辈辈经父亲下降—级爵位。但是亲王之子孙降到镇国公为止,不再下降;郡王的子孙降到辅国公为止;贝勒的子孙降到不入八分镇国公为止;贝子的子孙降到不入八分辅国公为止;镇国公子孙降到镇国将军为止;辅国公子孙降到辅国将军为止。亲王年俸白银1万两、郡王5000两、贝勒2500两、贝子1300两、镇国公600两、辅国公300两。

二、清朝官员等级 清朝入关后,清朝官职有九品,每一品又分正和从。称为“九品十八阶”,九品以下是未入流。九品以上是官,九品以下是吏。 正一品:【正国级】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正国级减】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副职】 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提督【绿营军区司令】

关于贵族的基本礼仪介绍

关于贵族的基本礼仪介绍 在凡尔赛宫廷鼎盛时期,有一个比国王更有权威的主宰便是“礼法”,或称“礼仪”,宫廷礼仪就象歌剧院的芭蕾舞一样,一举手、一投足都有明确的规定。 中世纪时期,贵族礼仪基本是法国人和法国宫廷倡导,并为其他各个宫廷所普遍效仿的。 1、贵族无论是敌是友,在见面时候必须相互致意,男子(如果不穿全身铠甲)规定为左手扶右胸,右手脱帽,身体稍微前躬同时点头。 2、女子规定为双腿略微曲膝同时两手稍提裙摆两侧,点头致意。 3、双方如若在马背上,男子礼节不变,女子只需点头。 4、男子如若全身铠甲,只要未上马就必须脱帽、左手按右胸同时点头致意(不必躬身,因为中世纪全身重型铠甲胸与腰是一体的,不可能让你弯下腰去)。如若在马上,不必脱帽也不必按胸,只点头即可。 5、另外骑马的男贵族遇见站着的贵族,如果对方是比自己爵位高或者是女性,男性贵族只要未着铠甲就必须下马行礼。 6、如果骑马人穿着铠甲,只需点头致敬即可。 7、所有情况下行礼时,武器尖头必须指向地面,(出鞘的刀剑可以不放归鞘内但必须尖端向地),有带弓箭者则必须

将箭放归箭盒内、右手挽弓才能行礼。 8、当时礼节还不允许吻女士的手。贵族晋见国王和王后礼仪中才有吻手:贵族单膝跪下,低头吻国王、王后的手表示崇敬。 9、国王和一般贵族见到负责本国教务的红衣主教时也吻手:他们躬身吻主教左手中指佩带的表示主教身份的大宝石戒指(这种戒指每个主教都有,为教廷钦赐) 10、中世纪吃饭时候必须主人先入坐,客人才能入坐,主人有义务提议喝第一杯酒,第一杯酒之后,主客就可以相互敬酒了. 11、中世纪客人和主人都不允许身穿全套铠甲入席,铁手套、上臂甲、前臂甲和前后胸甲以及头盔都不可以穿着进入饭厅,因为这样的穿戴明显表示自己在防备周围有暗杀,是一种对他人名誉公然的冒犯。不过武器是可以带的。 12、胃口越好,主人越认为举办的宴会获得了成功。边吃边说和边喝边说都是允许的(17世纪之后就渐渐认为是不礼貌的),敬一次酒双方必须干杯到底,没有现在稍微抿一口的说法。 13、吃饭过程中可以宾主双方歌唱,但禁止大声喧哗,如果有吵架闹事现象,不论责任在谁,客人应当立即退席。 14、用餐完毕,客人必须用语言向主人表示感谢款待,退席时候客人行本人在上一段提到的全套礼节致敬。

清朝官职与现代官职对应表

清朝官职与现代官职对应表 正一品:【正国级】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 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 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正国级减】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副职】 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 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 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 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 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 提督【绿营军区司令】 正二品:【副国级】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荣誉称号,相当于总工会主席】 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员兼副部长】 内务府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大区书记,如以前的东北局、华北局等】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中央警备团司令】 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中央仪仗队】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绿营集团军司令】 从二品:【部级】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国务委员】 翰林院掌院学士【社科院院长】 文职外官:巡抚【省委书记】 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副部级】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 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

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 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 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副部级减】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厅级加】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中央信访办副主任】 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 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外交部长】 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北京市副市长】 奉天府丞【直辖市副市长】 各省守巡道员【地委专区书记】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厅级】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中央党校校长】 文职外官:知府【市委书记】 土知府【自治市市委书记】 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厅级减】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各部司长】 太医院院使【首长医院院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爵位制度·简版

中外爵位制度简介 中国古代的爵位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爵制,与世袭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制(分赐爵与封爵),与先秦爵制的性质有所不同。爵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 先秦、夏爵制不详,商制细节难明,只有西周至战国时期的爵制尚可大致判明其爵称与爵序。商制,文献所记有侯、甸、男、卫、邦伯,均属地处王畿之外的外服诸侯。殷邦境外的多方或多邦方,常常是商王国征伐的敌国,它们的君长被称为方伯或邦伯。殷邦边境和邦境内的君长,被分别称为侯、伯。它们是商王国的屏藩,常受商王之命征伐多方,商王亦往往派兵助征。方伯和侯、伯称号的不同,反映了这些君长与商王关系的亲疏差别。 西周春秋爵称,大致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级。公、侯、伯、子、男基本上是对诸侯的封爵。 在周王朝辖区内,王是指周天子而言,春秋金文中的称王诸侯,仍限于同周室关系较疏的蛮夷君长,即徐、楚、吴、越4国; 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称公,也有称公诸侯的,所见有周公、召公、毕公、明公、井公、毛公、芮公等。可以肯定的称公诸侯,有宋公戌(宋平公)、宋公差(宋元公)等; 周春秋时代行用最普遍的爵称是侯,金文所见主要是周初始封的周姓诸侯,如■(燕)侯、鲁侯、康侯、邢侯、蔡侯、滕侯、虞侯、荀侯、曾侯等。称侯的异姓国君,除与周室关系非同寻常的姜齐以及取而代之的田齐外,大都是周初褒封的前代帝王之后,或者早已存在的“先封”之国,有铸、陈、纪等; 西周时代称伯的诸侯,多为文献记载较少的小国之君,有的是畿内封君,如荣伯、井伯、杜伯、单伯、散伯、徵伯、过伯、夷伯等。春秋时代明确称伯的国君,主要有郑伯和曹伯; 金文中的子明确属于爵称的,主要有北子和沈子,文献中其他诸子,尚无金文印证; 《春秋》所见男爵仅有许国。 当时,中原各国,一般是伯爵和侯爵。春秋时期,“东夷”诸国的首领徐国率先称王。与其他国家不一样,楚不是周建立的,楚国完全是由当地族民吸收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后自己建立的,与周天子是附属国关系。最初,周天子看不起楚国,认为那是蛮荒之地,因此,只给楚国国君一个子爵。楚国国君熊通即位后,奋发图强,他率军攻灭了权国,实现了几代先王的夙愿,后又率军攻打随国,迫使随国臣服.然后要求随国国君替他面见周天子,请求把爵位提高。公元前704年,随侯回报熊通,周天子拒绝提高楚君的爵位。熊通大怒,说:王不加我,我自尊耳,遂自立为王,后世称楚武王。他在沈鹿会盟诸侯,后又多次征伐,使楚国日益强大。周天子虽然震怒,但也无可奈何。但是在中原地区的诸侯每每提及楚时,要么称之为子爵,要么称其为僭主、僭王,是不被中原诸侯承认的。后来,周王朝的权威已经被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一些有实力和有野心而爵位不高的诸侯便自立为王,由于天高皇帝远,周天子也没办法。像吴国、越国都是很好的例子。从制度看,诸侯称王属于“非法”。 战国除楚国和越国早已称王外,魏、齐、赵、韩、燕、中山等国也在战国中期相继称王,突破了西周以来的诸侯爵称。各国又先后进行变法,废除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统治,并推行与之适应的爵制。三晋和燕、齐的爵秩等级,大体仍为卿和大夫。楚的最高爵位叫执珪,情况较为特殊。秦则从商鞅变法以后,实行奖励军功的20等爵: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秦20等军功爵,累积爵级至关内侯(19级)、彻侯(20级),即可食租税或食邑;自大庶长以下至公士18等爵,“则如吏职”。 两汉汉初,在二十等爵外,又先后分封异姓、同姓为王。诸王封爵,带有浓厚的分封制色彩,与中央集权制相悖。文帝、景帝,特别是武帝奉行削藩政策,限制并削弱诸王权力,诸王遂不得领民亲政,惟衣食租税。同时,列侯(原名彻侯,避汉武帝刘彻讳改)也与二十等爵相分离,与王爵共同构成封爵制度。自关内侯以下,为赐爵制度。封爵优于赐爵的主要权益是:享有封国或食邑;置官属;爵位世袭;衣食租税;具备崇高的政治地位。 汉代封爵制度,对后世影响颇大。诸如诸侯不与政事、惟得衣食租税,非皇子不王,非功不侯,无子国除,绍封继绝等重要原则,均在不同程度上为以后的王朝所沿用。 后代爵制各有变化,不一一赘述。 西方的爵位等级,因为其贵族的爵位跟中国的爵位相似,都是分为五等,所以在翻译西方爵位时也使用了〔公〕、〔侯〕、〔伯〕、〔子〕、〔男〕来翻译了。 以英国为例,贵爵的爵位最高是Duke,便以〔公爵〕作为翻译了,如此类推的分为:侯爵(Marquess)、伯爵(Earl or Count) 、子爵(Viscount)、男爵(Baron or Lord) 。另外,平民部份则有两个阶级,分别为:准男爵Baronet 、骑士Knight ,而这两个阶层又常以〔Sir〕一字直接称呼。在上述的这五个贵族爵位中,又根据其能否传给后代,分为世袭贵族和终身贵族两类。世袭贵族死后可由长子继承,终身贵族仅限本人活着时担任,死后其子不能承袭。另外,英国的爵位制度是可以颁布给女性,其名称分别为:公爵Duchess 、侯爵orch-ioness 、伯爵Countess 、子爵Viscoun-tess 、男爵Baro-ness(orLady)。 女性的封号是跟男的相对,而给平民的称号则没有差异,用样以〔准男爵Baronet〕和〔骑士Knight〕称呼。

清朝官职制度及各官职作用

清朝官职制度及各官职作用_百度知道百度首页 | 百度知道 | 登录 新闻网页贴吧知道 MP3 图片视频百科 帮助设置 百度知道 >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 历史学添加到搜藏已解决 清朝官职制度及各官职作用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9-6-24 15:49 提问者: qujinpeng0536 - 试用期一级最佳答案清朝官职制度 一、清朝宗室爵位 和硕亲王、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等镇国将军、一等镇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一等辅国将军、二等辅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一等奉国将军、二等奉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奉恩将军。笔亲王至公均为超品,镇国将军为正一品,辅国将军为正二品,奉国将军为正三品,奉恩将军为正四品。 “和硕”、“多罗”、“固山”都是满语转音。“固山”就是“旗”,“多罗”指一角,“和硕”指一方,都是指所担当方面范围的大小,以“和硕”为最大。封爵分功封与恩封。功封是因功而封,可以“世袭罔替”——辈辈长子承袭爵位不降级。满族人入关后,有睿、礼、郑、豫、肃、庄、克勤、顺承八家功封的和硕亲王是“世袭罔替”的,俗称八家铁帽子王,后又增加恭亲王,怡亲王、醇亲王、庆亲王。恩封的爵位则是长子承袭时,辈辈经父亲下降—级爵位。但是亲王之子孙降到镇国公为止,不再下降;郡王的子孙降到辅国公为止;贝勒的子孙降到不入八分镇国公为止;贝子的子孙降到不入八分辅国公为止;镇国公子孙降到镇国将军为止;辅国公子孙降到辅国将军为止。亲王年俸白银1万两、郡王5000两、贝勒2500两、贝子1300两、镇国公600两、辅国公300两。 二、清朝官员等级 清朝入关后,清朝官职有九品,每一品又分正和从。称为“九品十八阶”,九品以下是未入流。九品以上是官,九品以下是吏。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光禄大夫、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清朝官职与现代官职对应表知识讲解

清朝官职与现代官职 对应表

清朝官职与现代官职对应表 正一品:【正国级】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 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正国级减】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副职】 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 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 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 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 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 提督【绿营军区司令】

正二品:【副国级】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荣誉称号,相当于总工会主席】 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员兼副部长】 内务府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大区书记,如以前的东北局、华北局等】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中央警备团司令】 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中央仪仗队】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绿营集团军司令】 从二品:【部级】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国务委员】 翰林院掌院学士【社科院院长】 文职外官:巡抚【省委书记】 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副部级】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 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 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 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 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副部级减】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厅级加】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中央信访办副主任】 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 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外交部长】 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北京市副市长】 奉天府丞【直辖市副市长】 各省守巡道员【地委专区书记】

清代官职品级简表

[歷史資料] 清代官職品級簡表 宗室爵秩: 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将軍、輔國将軍、奉國将軍、奉恩将軍以顯祖宣皇帝 本支爲宗室,其封爵十二個 一品:太師、太傅、太保、内閣大學士、内閣協辦大學士、侍衛處領侍衛内大臣、銮輿衛掌 衛事大臣、一等精奇尼哈番 授:文爲:光祿大夫武爲:連威将軍 從一品: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尚書、都察院左右禦史、總督(巡撫)、侍衛處内大臣、各省駐防将軍、八旗都統、各省總督、總兵、提督 授:文爲:榮祿大夫武爲:振威将軍 二品: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内務府總管大臣、八旗副都統、護軍統領、專城副都統,前鋒統領、護軍統領、專城副都統鎮守總兵、銮輿使 授:文爲:資政大夫武爲:武顯将軍 從二品:内閣學士、各部左右侍郎、翰林院掌院學士、各省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侍衛處 散秩大臣 授:文爲:奉政大夫武爲:武功将軍 三品:都察院左副都禦史、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順天府尹、各省按察使司按察使、輕車都尉、參領、參将、協理事務侍衛領班、一等侍衛、火器營内 外營異長,城守尉 授:文爲:通議大夫武爲:武義将軍 從三品:光祿司卿、鹽運使司鹽運使、協領、遊擊 授:文爲:中議大夫武爲:武異都尉

四品:通政使司通政副使、大理寺少卿、翰林院侍衛學士、侍講學士、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鴻胪寺卿、太醫院院使、太廟尉、二等侍衛、永陵掌關防官、順天府府丞,各省道員、騎都尉、侍衛班領、副參領、佐領、防守尉、都司 授:文爲:中憲大夫武爲:昭五都尉 從四品:内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侍講、知府 授:文爲:朝議大夫武爲:宣武都尉 五品:各部侍中、給事中、參議、光祿寺少卿、欽天監監正、太醫院左右院判,天壇尉、地壇尉、永陵副關防官兼内管領、福陵、昭陵、關防官、同知、知州、雲騎尉、三等侍衛、 守備 授:文爲:奉正大夫武爲:武德騎尉 從五品:各部員外郎、監察禦史、鴻胪寺少卿 授:文爲:奉直大夫武爲:武德佐騎尉 六品:各部堂主事、神樂署署正、盛京管莊、都察院經曆司經曆、都察院都都事廳都事、兵馬司指揮、大理寺左右寺丞、太常寺寺丞、欽天監左右監副、通判、新軍校、骁騎校、前 鋒校、護軍校、千總 授:文爲:承德郎武爲:武略騎尉 從六品:翰林院修撰、州同、大理寺左右寺副、光祿寺罷正、布政司經曆 授:文爲:儒林郎武爲:武略佐騎尉 七品:内閣典籍廳典籍、中書、皇史荿尉司牲官、工都司庫、兵馬司副指揮、知事、大理寺 堂評事、翰林院編修、知縣、恩騎尉、把總 授:文爲:文林郎武爲:武信騎尉

清朝皇室的爵位等级

清朝皇室的爵位等级 前一段时间,只要打开电视机,随手调到任何一个频道都会看到清宫戏,里面很多关于皇室贵族的称呼,如“亲王”、“郡王”、“贝勒”、“黄带子”等名词,相信观众都已经耳熟能详。但是,其中具体含义是什么呢?这些头衔有没有高低之分?估计很多人对此就比较陌生了。 首先说说“黄带子”的来历——按照清朝的制度,凡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亲兄弟的子孙后代,都属于“宗室”,以腰间束黄色绸带为标记,这一类贵族俗称为“黄带子”,特权极重,甚至杀人都可以免罪。另外,努尔哈赤堂兄弟的后代虽然也有皇室血统,但由于血缘关系比较远,所以没有被归入宗室之中,只能被称为“觉罗”,以腰间束红色绸带为标记,表示与皇室有血缘关系,这些人俗称“红带子”,也享受一定特权。 “贝勒”这个词在清宫戏中出镜率颇高,皇帝的很多兄弟或子孙都曾经被封为“贝勒”。在清太宗皇太极正式登基称帝之前,满清(当时称“后金”)的君主是“可汗”,当时贝勒的地位极高,仅次于可汗。但在皇太极称帝之后,增设了亲王和郡王两级爵位,贝勒被排在王爵后面,地位和权势明显下降了。不过,想在清朝封王很不容易,在其290年的历史中,也仅封了一百多位亲王和郡王,很多皇子都在贝勒的爵位上终老一生。 清军入关之后,定都北京,也正式确定了皇室成员的十二级爵位,根据功劳和与皇帝血缘的远近亲疏,由高到低分别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入八分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不入八分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爵位虽然可以世袭,但后人并不能原封不动地继承上一代的爵位,而是降一级世袭,也就是亲王之子降为郡王,郡王之子降为贝勒……依次类推。如果不出现变故,一位亲王之家可以世袭12代爵位。 也有特殊情况,在满清(后金)开国及后来入关的时候,立下重大战功的8位皇室成员,其中6人被封为亲王,2人被封为郡王,为了表示对他们的嘉奖,满清朝廷特许这八位王爷“世袭罔替”,即王爵可以世代相传,后人继承时无需降序,所以被称为“铁帽子王”。 在清朝中后期的雍正、道光和同治年间,先后又有四名亲王受到皇帝的特许,被封为“铁帽子王”。在整个清朝历史中,能够代代相传的王爷,只有这十二家。

清朝和现在的官职对照

清朝和现在的官职对照 (1)、清总体情况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集各种权力于一身的皇帝,总结历史上各朝代的经验,为加强中心集权,削弱、分化大臣权利,以防权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别于以前各朝的官制。 (2)内阁【相当于国务院的领导班子】 明朝时为了进一步集权而不设宰相、中书省等机构,宰相的权利转移到内阁,由内阁来处理国家政务。清朝继续了这一做法,内阁的首辅大学士以及协办大学士都被称为中堂,即宰相的别称,但实权则由军机处把握,在军机处任职的官员称为军机大臣,统称大军机,军机大臣的僚属称为军机章京,又称小军机。【这些宰相相当于政治局常委】。 (3)中心行政机构: 清朝沿袭明朝传统,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管部的大学士及尚书、侍郎等)称堂官。【由于部比较少,所以这些堂官相当于主抓某线条的副总理兼部长】。部下属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一下的七品小京官称为司官。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心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

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相当与中心的直属机构】。 (4)军事系统: 清朝军队主要分八旗和绿营两个系统。八旗又分京营和驻防两部分,京营中侍卫皇帝的称为亲军【北京卫戍区】,由侍卫处(领侍卫府)领侍卫内大臣和御前大臣分掌,而御前大臣持掌乾清门侍卫和皇帝出行随扈【中心警备团】,权位尤重。其他守卫京师的有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虎枪营、善扑营等。骁骑营由八旗都统直辖;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各设统领管辖;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由于都是特种兵,设掌印总统大臣或治理大臣管辖;虎枪营专任扈从、围猎等,设总统管辖;善扑营则专门练习摔角。 驻防八旗【大军区】驻扎于全国各重要之地,视情况不同设将军、都统、副都统、城守尉、防守尉等官。内地将军等只管军事,而驻扎边疆的将军等要兼管民政。清朝的将军是满官的称号,战时则任命亲王为大将军。 绿营即汉兵,驻扎京师的称巡捕营,归步军统领管辖。绿营的建制分标、协、营、汛几级,标又分为督标、抚标、提标、镇标、军标、河标、漕标等,分别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八旗驻防将军、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统率。督标、抚标、军标、河标、漕标都是兼辖,实际各省绿营独立

清朝官职品级

原文地址:清朝官职品级作者:繁木 丞相与内阁 秦汉定制,以丞相为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与太尉、御史大夫地位略等。太尉掌军,御史大夫掌监察,又兼为丞相之副,其相互制约的作用。汉代初期,有时置左右丞相各一人,但一般只置一人,不分左右的。魏文帝置中书监、令,自是事归台阁,历南北两朝,皆以中书监、侍中、尚书令、仆射诸官掌机密,这就是中书监、令成为宰相的起源。而丞相只作为优礼大臣的崇高官位,不甚假以事权。一直到南宋孝宗以后,才又采用左右丞相名称,辽金元亦同。明初亦设左右丞相,不久即废。至成祖时置内阁,只以内阁诸臣参与机务,至此以后不再有丞相之名。 到清时,大学士赞理机务,表率百僚,但兼殿内及六部尚书衔。到雍正以后,军机处成立,为全国政务中枢。至清末,又成立内阁。 六部 清代六部的执掌如下: 吏部:主管文官的登记,资格的审查,成绩的考核及任免、升降、转调、俸给、奖恤等事的审查。人员编制:尚书二人,左右侍郎二人,下设文选司,管理文员的选用;考功司,考功过;稽勋司,掌更名改籍终养服制;验封司,掌封赠袭荫。各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各部同)。 户部:主管户口、赋税、薪饷、铸币。其编制为尚书二,侍郎二,下设十四清史司。属于户部的有下列二机构:户部三库(银库、段匹库、颜料库)、户部仓场衙门。 礼部:主管国家典礼和教育、贡举。编制:尚书、侍郎,下设仪制司、祠祭司、精膳司、铸印局。 兵部:主管练兵、武器和武官一切政令。编制:尚书、侍郎,下设武选司、车驾司、职方司、武库司。 邢部:主管国家的法律刑罚。编制:尚书、侍郎,下设十八司(按省分)和赃罚库司库(收赃银送户部)、律例馆(修法令条文)。 工部:主管土木兴建和水利等。编制:尚书、侍郎,下设营缮司、虞衡司、都水司、屯田司、节慎库、制造库、料作所、琉璃窖监督、皇木厂监督、管理街道厅。 九寺

秦国军功爵:爵位待遇、如何计算军功、授爵程序

精心整理秦国军功爵:爵位待遇、如何计算军功、授爵程序 秦军弩阵秦国军功爵制度,在秦国一统六国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军功爵让下层人,甚至奴隶,都和贵族一样有公平、平等的机会去获得财富和社会地位。这激发了全民的热情,让人有了奋斗的希望和动力。但是由于史籍记载不全,对于秦国军功爵制,我们的认识还是停留在一个 位后,大者封邑,小者尊爵。”《春 ,就表明齐国当时就设置勇爵, 《春秋左传》哀公2年赵简子在铁之战的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上大夫授予县,下大夫授予郡,士授予10万田(亩?顷?),平民、工匠、商人“遂”(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难道是减免?),人臣隶圉,即奴隶,可免除奴隶身份。以上是春秋时期,晋国和齐国关于军功授爵的一些情况。从赵简子的誓词就可以看出,春秋时的授爵,只有贵族身份的人有资格,就连士,也只有赐予田而已,其他的平民、工商、奴隶是不可能被授爵的。在战国时,魏国进行李悝变

法,就实施爵位退出制,以激励新兴贵族的奋发之心。《说苑》:“食有劳而禄有功”、“夺淫民之禄”。劳,就是军功。所谓的淫民,就是没有军功而饱食终日的旧贵族。对有军功的新贵族授爵,对没有军功的旧贵族夺爵,这就是李悝变法在军功爵制上开始推出夺爵制度。吴起在魏国被排挤,于是到楚国进行吴起变法。《史记吴起列传》:“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韩非子 和氏》: 则上偪主而下虐民, 利于天下。 当封”制度(制定了:“循功劳, 秦帝国秦国爵位级别秦国早期从商鞅变法时,爵位是16级。《商君书》中记录的秦国爵位是17级。之后,秦国的爵位从16级增加到20级。秦灭后,刘邦一股脑照搬秦爵位,因此汉朝爵位也是20级。商鞅变法时所确立的军功爵制,最高就是大良造(另外一个称呼就是:大上造),是没有封侯的。封侯的爵位应该是秦惠王,或者秦昭襄王时才有的。因此,商鞅变法时秦国的爵位,就应该是《商君书》所记载的。秦朝之后的20级爵

大清皇室一览表 清朝 皇室 谱系 清史 清室

大清皇室一览表 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外祖父王杲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弟弟——舒尔哈齐爱新觉罗褚英,长子,广略贝勒。 爱新觉罗代善,次子,礼烈亲王。 爱新觉罗阿拜,三子,镇国勤敏公。 爱新觉罗汤古代,四子,镇国克洁将军。 爱新觉罗莽古尔泰,五子。 爱新觉罗塔拜,六子,辅国悫厚公。 爱新觉罗阿巴泰,七子,饶馀敏郡王。 爱新觉罗皇太极,八子,清太宗。 爱新觉罗巴布泰,九子,镇国恪僖公。 爱新觉罗德格类,十子。 爱新觉罗巴布海,十一子。 爱新觉罗阿济格,十二子。 爱新觉罗赖慕布,十三子,辅国介直公。 爱新觉罗多尔衮,十四子,睿忠亲王。 爱新觉罗多铎,十五子,豫通亲王。 爱新觉罗费扬果,十六子。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崇德 爱新觉罗·豪格,长子,肃武亲王。 爱新觉罗·洛格,早殇 爱新觉罗·洛博会,早殇。 爱新觉罗·叶布舒,四子,辅国公。 爱新觉罗·硕塞,五子,承泽裕亲王。 爱新觉罗·高塞,六子,镇国悫厚公。 爱新觉罗·常舒,七子,辅国公品级。 第八子,早殇。 爱新觉罗·福临,九子,清世祖,顺治帝。 爱新觉罗·韬塞,十子,辅国公。 爱新觉罗·博穆博果尔,十一子,襄昭亲王 ●清世祖章———爱新觉罗福临顺治 皇长子爱新觉罗牛钮 皇次子裕亲王爱新觉罗福全 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顺治十八年立为皇太子,即康熙皇帝 皇四子荣亲王(顺治十四年立为皇太子,但未取名,不久即逝)

皇五子恭亲王爱新觉罗常宁 皇六子爱新觉罗奇绶 皇七子爱新觉罗隆禧 皇八子爱新觉罗永干清 清圣祖仁——爱新觉罗玄烨康熙 爱新觉罗·承祜( hù ) 爱新觉罗·承瑞 爱新觉罗·承庆 爱新觉罗·赛音察浑 爱新觉罗·长华 爱新觉罗·长生 爱新觉罗·万黼(ǔ) 爱新觉罗·允禶(zàn) 以上各子幼殇,未序齿 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yìntí),固山贝子,原名爱新觉罗保清 皇次子爱新觉罗·胤礽(yìnréng),(废)皇太子,后封理密亲王(是在雍正时期封的,跟康熙皇帝没关),原名爱新觉罗皇三子爱新觉罗·胤祉(zhǐ) ,诚隐亲王 皇四子爱新觉罗·胤禛(zhēn),雍正皇帝 皇五子爱新觉罗·胤祺(qí),恒温亲王 皇六子爱新觉罗·胤祚(zuò),幼殇 皇七子爱新觉罗·胤佑,淳度亲王 皇八子爱新觉罗·胤禩(sì),原封廉亲王,后废 皇九子爱新觉罗·胤禟(táng),雍正四年八月二十七殁 皇十子爱新觉罗·胤礻我(é),辅国公 皇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禌(zī),幼殇 皇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祹(táo),履懿(lǚyì)亲王 皇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祥(xiáng),怡贤亲王 皇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祯,雍正即位后,改名为爱新觉罗·允禵(tí),恂(Xún)勤郡王 皇十五子爱新觉罗·胤禑(wú),愉恪(kè)郡王 皇十六子爱新觉罗·胤禄(lù),出继承泽亲王硕塞之后 皇十七子爱新觉罗·胤礼,果毅亲王 皇十八子爱新觉罗·胤祄(xiè),幼殇 皇十九子爱新觉罗·胤禝(jì),幼殇 皇二十子爱新觉罗·胤祎(yī),简靖贝勒 皇二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禧(xī),慎靖郡王 皇二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祜(hù),恭勤贝勒 皇二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祈(qí),诚贝勒

清朝官职与现代官职对应表

清朝官职与现代官职对应表 正一品:【正国级】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 【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 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 【北京军区司令】 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正国级减】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大、政协之类的副职】 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 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 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 【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 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 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 提督【绿营军区司令】 正二品:【副国级】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 员兼副部长】 内务府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大区书记,如以前的东北局、 华北局等】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 【中央警备团司令】 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中央仪仗队】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绿营集团军司令】 从二品:【部级】 文职 京官:内阁学士 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 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 外官:副将 正三品:【副部级】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中纪委副书记】 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 【信访办主任】 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荣誉官职,相当于人 【荣誉称号,相当于总工会主席】 【国务委 员】 【社科院院长】 【省委书记】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 【北京市长】 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 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军级军队领导】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副部级减】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 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厅级加】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 【中央信访办副主任】 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 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 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北京市副市长】 奉天府丞【直辖市副市长】 各省守巡道员【地委专区书记】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 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厅级】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校长】 文职外官:知府【市委书记】 土知府【自治市市委书记】 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厅级减】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 【各部司长】 太医院院使【首长医院院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 从五品:【副厅级加】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 【直辖县书记】 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 副千户 正六品:【副厅级减】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外交部长】 【中央党校 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司经局洗马、

清朝爵位

清朝依然施行王公侯伯子男爵位制度,也按照晋朝的宗王官于京师的制度。藩王不就藩地方,没有爵土。清朝爵位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每等若干级。十二等大致可分为超品、品级:超品: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将军。蒙古爵位一般按照宗室爵位例,同时保留原来的蒙古尊号,有时在亲王之上依旧设立汗号世袭罔替。异姓功臣爵位当然是封给异姓功臣的。公、侯、伯、子、男是其中的一部分。异姓功臣爵位分为九等。清朝的爵位分宗室、蒙古、功臣三种。 宗室爵 和硕亲王、世子(亲王嫡子)、多罗郡王、长子(郡王嫡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至三等镇国将军、一至三等辅国将军、一至三等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十四级,辅国公之前八等称入八分公,与之后的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等爵位不同。 除了清初受封的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和硕承泽亲王(后世改号为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雍正时怡贤亲王、同治时恭亲王、光绪时醇亲王、庆亲王共十二个王可以世袭罔替外,其余宗亲世爵只能世袭。 功臣世爵 乾隆十六年定制,功臣世爵为以下二十七等: 公,分一至三等,超品 侯,分一等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侯.超品; 伯,分一等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 子,分一等子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子,正一品; 男,分一等男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 轻车都尉,分—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轻车都尉,正三品; 骑都尉,分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及骑都尉二等,正四品; 云骑尉,正五品; 恩骑尉,正七品。 和硕亲王,简称亲王。清朝宗室和蒙古外藩爵位的第一等爵。宗室唯皇子、皇兄弟可以获得此爵位。外藩中只有蒙古“汗”一级的领主才可以获得这个爵

清朝官职列表

清朝官职等级 清朝官职等级 正一品:【正国级】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 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 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正国级减】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副职】 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 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 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 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 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 提督【绿营军区司令】 正二品:【副国级】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荣誉称号,相当于总工会主席】 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员兼副部长】 内务府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大区书记,如以前的东北局、华北局等】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中央警备团司令】 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中央仪仗队】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绿营集团军司令】 从二品:【部级】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国务委员】 翰林院掌院学士【社科院院长】 文职外官:巡抚【省委书记】 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副部级】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 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 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 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 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副部级减】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厅级加】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中央信访办副主任】 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

清朝爵位划分及世袭制度

大清爵位及世袭制度 大清的爵位分为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清朝爵位制度 宗室爵位?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 ?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 ?不入八分镇国 公 ?不入八分辅国 公 ?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功臣爵位?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 宗室男子爵位 宗室男子爵位共分十二级,只授予爱新觉罗的子孙们,分别是: 1、和硕亲王。年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以下爵位依次减半。 2、多罗郡王 3、多罗贝勒

4、固山贝子 以上四种为高级爵位,贝子是当朝皇子的最低封爵,但也有例外,有个别皇子只封得镇国将军。亲王、郡王补服为前后胸加两肩共四团龙,贝勒为前后两团正蟒,贝子为两团行蟒 5、奉恩镇国公 6、奉恩辅国公 7、不入八分镇国公 8、不入八分辅国公 公爵以上为超品,补服均为正蟒方补。所谓“入八分”是八种标帜,表示其显赫的身分。如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其中皮条是指车上有皮鞭可驱散挡路的人,背壶是指车上可带暖壶,护眼指双眼雉翎,不入八分不用在京当差,也不必在京里住。 9、镇国将军(相当于一品武官,补服为麒麟) 10、辅国将军(相当于二品武官,补服为狮子) 11、奉国将军(相当于三品武官,补服为豹子) 12、奉恩将军(相当于四品武官,补服为老虎) (上面四等爵位每一种又细分为三等,如一等镇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仅俸银和禄米有差别) 低于奉恩将军的称作闲散宗室,视四品官待遇。 爵位世袭

分为降等世袭与世袭罔替。 降等世袭,即每承袭一次要降一级,但降级若干次(亲王降至镇国公,郡王降至辅国公,贝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降至镇国将军,辅国公降至辅国将军)后便不再递降,以此爵传世。 世袭罔替,即以原爵位承袭。例如大清十二家“铁帽子王”。 宗室女子爵位 宗室女子的爵位分别是: 1、固伦公主:居京师俸银400两、禄米400斛,下嫁外藩俸银1000两、俸缎 30匹 2、和硕公主:居京师俸银300两、禄米300斛,下嫁外藩俸银400两、俸缎15 匹 3、郡主:居京师俸银160两、禄米160斛,下嫁外藩俸银160两、俸缎12匹 4、县主:居京师俸银110两、禄米110斛,下嫁外藩俸银110两、俸缎10匹 5、郡君:居京师俸银60两、禄米60斛,下嫁外藩俸银60两、俸缎8匹 6、县君:居京师俸银50两、禄米50斛,下嫁外藩俸银50两、俸缎6匹 7、乡君:居京师俸银40两、禄米40斛,下嫁外藩俸银40两、俸缎5匹 8、六品格格:居京师俸银30两、禄米30斛,下嫁外藩俸银30两、俸缎3匹 宗室女子额驸待遇: 1、固伦公主额驸:居住京师俸银300两、禄米300斛,外藩俸银300两、俸缎 10匹 2、和硕公主额驸:居住京师俸银250两、禄米250斛,外藩俸银255两、俸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