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增长原因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增长原因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增长原因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增长原因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中国经济增长迅速,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对外贸易依存度逐年增大。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走高的原因,并对我国今后的外贸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对外贸易依存度国内生产总值外贸政策汇率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作对外贸易系数,是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它以本国对外贸易总额在本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表示。为了准确地表示一国经济增长对外贸依赖程度,我们又将对外贸易依存度分为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反映一国市场对外的开放程度,出口依存度则反映一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一般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表明该国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赖程度越大,同时也表明对外贸易在该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

伴随经济的全球化,对外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比重都在增加。1980~2000年间,世界货物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1%,而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为5.4%。据WTO和IMF的数据测算,1960年全球外贸依存度为25.4%,1970年为27.9%,1990年升至38.7%,2000年升至41.7%,2003年已接近45%。中国作为转型中的发展中大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也逐年提高。

1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逐年增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伴随着外贸的增长,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不断提高。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阶段是1985~1990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出口缓慢增长。1985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为23.1%,其中出口依存度为9.02%,进口依存度为14.08%,1990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首次达到30%,其中出口依存度为16.05%,进口依存度为13.84%,我国出口慢慢赶上并超过进口。这一阶段,主要由于国内资源紧缺和大量技术设备的进口,使进口依存度连续多年高于出口依存度。

第二个阶段是1990年~2000年,在这一阶段,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超出了我国年均GDP的增长速度8.8%。劳动密集型产业崛起,加工贸易的开展,使出口快速增长,出口依存度超过进口依存度,推动外贸稳步上升,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于1994年突破40%。虽然1996~1999年四年内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有所滑落,但是在35%左右徘徊,2000年再次达到43.9%。

第三个阶段是2001年至今(见附图)。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历史性的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超过日本,名列世界第三位,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和世界贸易的增长。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快速增加,2002年突破50%,2005年已经高达63%。据有关学者分析我国已经跻身中等贸易依存度国家行列,即贸易依存度集中在30%~100%之间,如法国、意大利、英国、韩国、德国等。

2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持续走高原因分析

2.1对外贸易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的外贸政策,大力鼓励出口,千方百计地通过出口进行创汇。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调整进出口结构,运用了价格、汇率、利率、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手段调控外贸,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这些外贸政策的实施,导致了我国进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断提升,我国贸易规模列世界排名也不断上升,1997年位居世界第10位,2004年进一步上升

至世界第3位,一直到今天,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稳居世界第3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升甚至出现偏高的现象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外贸政策的产物。

2.2我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比重过高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偏高,包括出口依存度增长过快,与我国的加工贸易增长密不可分。近10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调动了三资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这给大量利用廉价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创造了条件,造成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的过度发展和盲目出口。很多外商看准了中国,作为其加工基地,大量开展加工贸易。因此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看,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初,加工贸易从零起步,比重上升迅猛,1995年加工贸易额超过一般贸易,到2004年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5.28%。2005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已达6905.1亿美元,占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的48.55%,加工贸易出口与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高28.8%和24.2%,远高于出口和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15.3%和14.9%。加工贸易已占我国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

加工贸易是“两头在外,一头在内”的一种贸易方式,通常从事低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于从事高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从事的是低层次的加工贸易,即使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加工贸易也是从事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环节,附加价值不高,国内采购率较低,利用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加工生产后出口,它与国内经济的联系不紧密,因此运用包含加工贸易在内的外贸依存度指标,无法真实反映对外贸易对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如果扣除加工贸易,出口依存度显著降低。

2.3人民币汇率波动影响

从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的相关分析看,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前提下,人民币升值,则外贸依存度下降;人民币贬值,则外贸依存度上升。1978年-1994年期间人民币汇率一直处于贬值中。1978年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换1.5771人民币,1993年下降为1美元兑换5.7620元人民币;而1994年我国实施汇率并轨,国内银行挂牌的美元兑人民币的年平均汇率骤升至8.6187元,因此以人民币计算的进出口总额大幅增加,致使1994年相比1993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猛增11个百分点;1994年~2003年,人民币汇率总体上处于稳定趋势。国内外多项研究成果表明,人民币名义汇率比其购买力平价(PPP)低3倍左右。从2003年至今,人民币受到来自多方因素的影响,汇率小幅上升。但从总体上看,人民币的大幅度贬值,对出口产生了巨大影响,外贸依存度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30%上升到目前的60%。可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的较快提高,人民币贬值是一个重要原因。

2.4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被高估

GDP是对外贸易依存度计算公式中的分母,GDP统计结果对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对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我国是世界上唯一采用产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国家,所以统计遗漏很多。2005年和2006年国家统计局两次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从两次公布的结果看,1993~2004年我国的GDP总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经济普查年度GDP上调了23002亿元,GDP 年均上调7418亿元。与GDP数据修订前相比,GDP数据修订之后我国历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都降低了。2004年对外贸易依存度修订之前是70.01%,修订之后下降了10.2个百分点,1993~2004年年平均下降了4.2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对GDP进行修订之前,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普遍被高估。

此外,GDP包括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其中第三产业可贸易程度较低,所以在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时,第三产业在GDP中比重越大,计算得到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越小。因为第三产业在对外贸易中获取利益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资本、技术输出、服务贸易等方式。在计

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时一般用商品贸易额/GDP,所以作为分子的进出口贸易额就较小。因此,第三产业发达的国家外贸依存度就较低。从全世界范围看,21世纪初,世界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62%,其中低收人国家平均为38.8%,48个中等收入国家为54%,高收人国家(即发达国家)平均为67%左右,第三产业成为主要发达国家产值最大的部门。如美国,其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75%,2005年其对外贸易依存度仅为25%,因而列入较低外贸依存度国家。而我国第三产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以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的贸易依存度就会偏高。

3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几点建议

对外贸易依存度指标在理论界一直是大家争议的焦点,评价各不一致。根据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增作用,出口与国民经济之间形成乘数效应。而出口取决于国外消费者对本国产品的需求情况,如果外国处于经济上升时期,则对本国的产品需求会增大,从而促进本国国民经济增长;但是如果外国进入经济增长衰退期或经济增长不景气,则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下降,从而会将本国带进甚至加速经济衰退。因此,可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的高低是一把双刃剑,任何国家在获得出口增长导致国内经济增长加快的同时,都应该认识到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对于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而言,这一指标不宜过高。否则,会使一国经济对于世界经济的波动十分敏感,并且忽视国内市场的培育和开发。

而有学者研究表明,我国GDP每增长10%,对外贸易的贡献度为2.5%。鉴于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且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仍要从自身优势出发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在今后将更进一步发展。但我们应调整对外贸易的状况和结构,使对外贸易切实拉动并稳定国内经济增长。

3.1继续开放市场,尽快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去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任何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都不能离开世界其他国家。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中国要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快、更深融入到国际经济全球化中去。

3.2进一步扩大内需,稳定国内经济增长

从长期看,为了利用好对外贸易依存度这把双刃剑,减缓国际经济波动可能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应稳定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积极扩大内需,将我国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建立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之上。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形成我国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降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自己掌控企业的生存状况。

我国的国内市场容量潜力巨大,这正是很多外商看好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与繁荣的基础应是国内消费和投资。国内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是今后的重心,对外贸易活动应服从于我国的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在目前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摩擦逐渐增多的情况之下,扩大内需不失为促进经济增长,稳定对外贸易依存度的良方。

3.3加强技术创新,创立国际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

我国目前大力发展的加工贸易能耗高、污染严重、效率低下,始终处于国际分工的最底端。要想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导,必须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从贴牌生产到创立世界品牌,使我国改变给发达国家打工,外贸以数量取胜的面貌,取得自主定价,商品以质量取胜的真正贸易大国地位。

3.4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服务贸易出口

服务贸易是现代经济中附加值高,且最具增长潜力的行业。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轨迹分析,服务贸易的整体增长既优化了一国的产业结构,扩展了一国的经济规模,也降低了外贸依存度。同时服务产品的出口又提升了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的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

重处于较低水平,发展比较落后。因此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中国经济和外贸发展的重要任务,提高服务贸易出口量,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了,才能参与更高层次的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参考文献

1张珣.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与分析[J].战略与决策研究,2006(2)

2张麦花.我国外贸依存度现状与前景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5(9)

3张燕林,郑礼明.我国外贸依存度提高带来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6(5)

4许宪春.GDP数据修订对若干问题的影响(上)[J].统计方略,2006(9)

5孙景舒,普杰.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分析[J].开放导报,2006(2)

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现状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现状分析 摘要:对外贸易依存度作为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的重要,对一国经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保持合理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是当今各国追求的经济目标之一。本文通过对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现状进行分析,剖析了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的原因,指出了其不利影响,并简要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现状影响 对外贸易依存度(foreign-trade dependence,FTD)又称作对外贸易系数,是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它以本国对外贸易总额在本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表示,即(EX+IM)/GDP。为了准确地表示一国经济增长对外贸依赖程度,对外贸易依存度又被分为进口依存度(import depen-dence,ID)和出口依存度(export dependence,ED)。进口依存度反映一国市场对外的开放程度,出口依存度则反映一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一般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表明该国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赖程度越大,同时也表明对外贸易在该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 一、我国目前对外贸易依存度的现状 随着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日益加深, 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外贸依存度呈现出以下现状: 1. 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与国际发展趋势基本保持一致。 1978年-2006年我国FTD不断提升,由1978年的9.8%上升至2006年的65%,与国际发展趋势基本一致。20世纪以来,世界货物贸易的发展速度一直高于全球经济的发展速度。据统计,1980年-2002年间,世界货物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约为6%,而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在此期间年均增长约为5%,世界平均的外贸依存度从1980年的35.9%提高到40%。这表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与地区的外贸依存度在此20多年中是在提高的。由此可见,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是符合国际趋势的。 2.我国的出口贸易依存度总体上高于进口贸易依存度。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不断增长,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依存度也分别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尽管在1985~1990年,由于国内资源紧缺和大量技术设备的进口,我国进口依存度均连续多年高于出口依存度,但自1990年开始,我国出口慢慢赶上并超过进口(1990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为30%,其中出口依存度为16.05%,进口依存度为13.84%),这主要得益于我国采取的一系列宏观经济调控措施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崛起,使得加工贸易发展迅速,出口快速增长,出口依存度超过进口依存度。

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是经济学中争议颇多的议题之一。对于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贸易对经济增长方面。 一、实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概说 在经验实证方面,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受到众多经济学者的关注,相关文献极多。我们这里仅从方法和结果两个方面作一个大略区分: 1. 实证方法 早期的研究集中在贸易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主要是探讨出口是否促进经济增长,大多采用建立在H-O理论基础上的贸易模型进行分析,论证贸易为各国带来的贸易利益,其中既有多国比较研究,也有单个国家的经验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相关研究的焦点转向了注重贸易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研究内容上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构建一些包含政策变量的贸易开放程度指标,取代或补充传统上采用贸易依存度的做法,如利默(E. Leamer, 1988)的开放指数、安德森和尼律(J. Anderson and P. Neary, 1994)的贸易限制指数等。二是尝试将一些反映贸易政策的变量或开放程度指标放进贸易模型当中,探讨贸易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爱德华兹(S. Edwards, 1998)、帕吉克(L. Patrick, 1998)等人的研究是这种研究方法的代表。 此外,学者们对贸易模型构建、指标选取和回归方法与技巧也作了许多改进,如运用协整分析来研究贸易与增长的关系,依然有许多支持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证结果。 2. 实证结果 早期关于贸易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的研究,大多研究得出贸易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结论。在这些研究当中,颇具影响的、以各种方法得到的实证结果可见于如鲍德温(R. Baldwin 1963)、基辛(D. Keesing 1974)、米切里(M. Michaely 1977)、克鲁尔格(A. Krueger 1978, 1980)、巴拉萨(B. Balassa 1978,1982)、费德(G. Feder 1983,1985)、邹(P. Chow 1987)、雷安(R. Ram 1987) 和爱德华兹(S. Edwards 1993)等人的著述。弗兰克尔和罗默(Frankel and Romer, 1999)认为贸易与收入之间有积极的相关关系。 但也有一些学者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认为,并不能得出贸易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结论,如纳克斯(R. Nurkse 1961)、普雷维什(A. Prebisch 1962)、辛格(H. Singer 1964)等较早的研究。晚一些的有庄格与马歇尔(W. Jung and P. Marshall 1985),他们根据采用协整分析的方法(格朗爵式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 causality test)得到的结果认为,过去大量文献所肯定的关于出口与经济增长相关的结论是值得怀疑的。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G. Grossman and E. Helpman 1990, 1991)等人的内生经济增长分析的结论之一是,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模糊的,并非必定有一种相互促进关系。罗吉格斯和罗吉克(F. Rodríguez and D. Rodrik 2000)在考察了一些主要的相关研究后认为,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观点证据不足。 二、实证研究的发展阶段 1. 实证研究的起始阶段 有关贸易促进增长的实证分析在60年代以前主要是收集一些典型国家的有关数据进行简单的对比研究。从60年代末开始,以埃默里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开始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展开对贸易促进经济增长课题的研究。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文献综述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文献综述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国际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趋显着。自16世纪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自由贸易产生分工,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这一观点后,掀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对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热潮。本文对国际贸易理论、增长理论、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并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学者就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以图在浩瀚的文献中找出主流的声音。 一、理论研究方面目前,国内外关于“国际贸易、经济增长的一般动力、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显着。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关于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着重于对外贸易能否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上。 (―)国际贸易视角的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和绝对成本说开创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先河。他的动态生产率理论和剩余产品出口理论代表了对外贸易拉动经济增长

的最初思想。剩余产品出口理论认为,对外贸易使得一国剩余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增加了各国福利,同时由于各国市场的扩大,刺激了各国增加生产,改进技术,从而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推动了经济增长。 近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奠基人大卫.李嘉图在其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赋税原理》书中指出,即使一国各个行业的生产都缺乏效率,成本没有绝对低于他国的产品,但是通过国际贸易仍能得到经济利益:比较成本学说应运而生。李嘉图从进口可以平抑物价的角度论述了对外贸易可以保证英国工业化的资本积累并促进经济增长。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表明,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弥补国际间生产要素分布不均衡的缺陷,使各国都能更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合理的国际分工,使贸易各国的生产率增长均得到提高。 与H-O理论推断相反的“里昂惕夫之谜”揭开了贸易自由化理论的新篇章。约翰.穆勒首先明确区分了贸易利益和发展利益,促使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分析方法由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转变。此阶段主要理论有需求偏好理论、技术差距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美国经济学家巴格瓦蒂于1958年提出“贫困化增长”理论,认为出口较为单一且大量的开放型发展中国

对外贸易依存度及数据

1990-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 一、导论 进出口总额指实际进出我国国境的货物总金额。该指标是反映报告期内我国对外贸易总规模、总水平的重要统计指标。进出口总额统计范围包括对外贸易实际进出口货物,来料加工装配进出口货物,国家间、联合国及国际。组织无偿援助物资和赠送品,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捐赠品,租赁期满归承租人所有的租赁货物,进料加工进出口货物,边境地方贸易及边境地区小额贸易进出口货物(边民互市贸易除外),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进出口货物和公用物品,到、离岸价格在规定限额以上的进出口货样和广告品(无商业价值、无使用价值和免费提供出口的除外),从保税仓库提取在中国境内销售的进口货物,以及其他进出口货物。进出口总额用以观察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方面的总规模。我国规定出口货物按离岸价格统计,进口货物按到岸价格统计。 一般贸易是指指单边输入关境或单边输出关境的进出口贸易方式,其交易的货物是企业单边售定的正常贸易的进出口货物。 计算公式: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征税率-当期全部进项税额 当期应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格×外汇人民币牌价×退税税率 加工贸易是指加工贸易是指经营企业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经加工或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 其他贸易是指除了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以外的贸易方式。 二、数据与图形

表一:1990-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时间序列数据表(单位:亿元) 表二:按贸易方式分货物进出口总额(单位:亿美元)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

中文摘要:一国对外贸易能否促进该国经济增长.以及如何才能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 一直是经济界广泛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改茧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同时这一过程也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那么,究竟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对外 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究竟是如何呢?本文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在理论研究和 实证研究回顾的基础上,运用实证研究的分析万法,得出了中国对外贸易促进了 经济增长的结论。同时,文章还针对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现状,结合 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些有效提高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政策建议。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 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多人开来已经是个毋庸置疑的真理了。的确,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的对外经济与经济增长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1978年对外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中国经济伴随着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大而高速增长。1978年至2002年的25年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由3624.1亿元猛增至104790.6亿元,增长了约28.9倍,年均增长率可达到14.6%。同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379元猛增至8184元,增长了约21.6倍,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3.9%。同期,由于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以及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贸易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也不断上升,1978年,贸易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9.8%;到了2002年这一比重已经上升至49.0%,提高了约五倍。这些数值反映了对外贸易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支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对外贸易的形式与特点也发生了变化。由建国初的机械产品进口和初级产品进口逐渐升级为改革开放初的加工贸易也补偿贸易为主再到新世纪以来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贸易形式。可以说我国经济的主导产业引领者对外贸易的发展。因此,对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着很强的研究价值。 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依据。关于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不能只着眼于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与相关的统计数字。对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也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重点对象。其中重点理论依据有马克思提出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交换与生产的关系”。马克思说:“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是由生产的发展与结构决定的。可见,交换就一切要素来说,或者是直接包含在生产之中,或者由生产直接决定。”从本质意义上讲,生产决定交换,但如果从再生产过程看,作为再生产过程的一个阶段的交换不仅仅是一个消极的被决定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交换也能对生产发生反作用,有时会对生产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或阻碍作用。生产与交换在每一瞬间都互相制约和影响,一直他们被叫做经济曲线的横坐标和纵坐标。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亚当斯密提出的动态生产理论和“剩余产品出口”模型,对以后的理论发展有重要影响。作为最早涉及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问题的古典经济学家斯密认为,分工的发展是促进生产率长期增长的主要因素,而分工的程度则是受到市场范围的强烈制约。对外贸易是市场范围扩展的显著标志,因而对外贸易的扩大必然能够促进分工的深化和生产率的提高,加速经济增长。斯密的这些论述包含了国际贸易具有带动经济增长作用的最初思想。其“剩余产品出口”理论更是着眼于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他首先假定一国在开展国际贸易之前,存在着闲置的土地和劳动力,这些多余的资源可以用来生产剩余产品以供出口,这样对外贸易为一国提供了利用过去未能充分利用的土地和劳动力机会,为本国的剩余产品提供了“出路”。而且,这种剩余产品的生产不需要从其他部门转移资源,也不比减少其他国内经济活动,因而出口所带来的收益以及换回的本国需要产品,也没有机会成本,因而必然促进该国的经济增长。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大为李嘉图创立的比较成本理论,论证了贸易静态利益的基础。实际上在他的著作中,也包含着国际贸易带动经济增长的思想。他认为,对外贸易是实现英国工业化和资本积累的重要手段。并指出,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是资本积累。随着人口的增加,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会因土地收益的递减规律的作用而逐渐昂贵,工资(劳动力价格)也会随之上涨。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工资上涨将使利润下降,从而妨碍资本积累。通过对外贸易,如果转移从外国获得较便宜的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料,就会阻止在本国发生作用的土地收益递减化倾向,促使经济增长。以上是近代几位经济学家对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几种论证。分别站在生产与交换;生产力提高与剩余产品出口;资本积累与边际成本的角度论证了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微观分析。而现代的一些经济学家则更多的站在宏观的角度来分析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罗伯逊的发动机命题也纷争。受古典经济学家上述观点和理论的启发,后来额度经济学家进一步探讨了贸易对经济的带动问题。其中较为著名的是d h 罗伯逊在20世纪30年代首次提出的“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engine for growth)命题。20世纪50年代,r 纳克斯对这一学说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纳克斯在分析19世纪国际贸易的性质时指出,19世纪的贸易不仅是简单地把一定数量的资源加以最适当配置的手段,他实际上是通过对外贸易把中心国家的经济成长传递到其他国家,即中心国家经济迅速增长引起的对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大量需求引发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因此,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一理论认为,①较高的出口水平意味着这个国家有了提高其进口水平的手段。进口中包括资本货物的进口,而资本货物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是特别重要的。资本货物的进口使这个国家取得了国际分工的利益,大大节约了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有助于提高工业的效益,他是经济成长的主要因素;②出口的增长趋向于使有关国家把资金投向国民经济中最有效的领域,即他们享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进行专业化生产,提高劳

近年来中国贸易依存度变化

国际贸易

浅析中国贸易依存度的变化自从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出现了强劲的增长,外贸依存度也随之急剧攀升。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远远高于美国、日本、印度、巴西等经济大国。这一方面表明中国参与全球一体化进程加速,国外市场的需求已经成为我国国内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已经形成相互依赖的伙伴关系,另一方面过高的贸易依存度也暴露出我国贸易目的地集中、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不合理以及战略资源产品进口依存度攀升等诸多弊端。 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对外贸易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进出口额增长迅速,贸易依存度逐年提高,其中第三个阶段是增长最快的。 表二中国贸易依存度(单位:%) ID:进口贸易依存度Import Dependence ED:出口贸易依存度Export Dependence 表三中国与其他大国外贸依存度比较(单位:%)

与世界其他大国外贸依存度进行比较,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不仅高于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也比美国、日本等发达大国高。如表2,随着中国对外开放脚步的深入,进入90年代后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就高居不下,2001年的外贸依存度为44.0%,而美国、日本、印度与巴西的外贸依存度分别仅为19.0%、18.2%、1 9.5%与23.2%。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提高,表明了经济开放度提高,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我国外贸依存度上升的主要原因 (一)工业化进程加快是外贸依存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方面积极深化改革,通过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另一方面加大对外开放,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积极吸引外资,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制造业。目前,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国际竞争力日益提高,外贸持续发展,外贸依存度也相应不断上升。 (二)经济全球化是外贸依存度上升的重要原因。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加速带来的贸易转移,使得外贸依存度在全球范围内都处于迅速提高阶段,1980—2008年,世界平均外贸依存度由34.87%提高到53.3%。同期,我国外贸依存度也从12.5%提高到59.2%,与国际发展趋势基本一致。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加速融入全球经济,参与国际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2001—2008年,我国外贸年均增速比世界贸易年均增速高11.1个百分点,外贸依存度相应上升了20.7个百分点。 (三)贸易方式因素是外贸依存度上升的直接原因。1991年以来,加工贸易占我外贸的比重一直在40%以上,2008年占41.1%。由于加工贸易一进一出重复计算,加之相对于一般贸易,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只体现在国内增值部分,这在相当程度上推高了我国外贸依存度。若剔除加工贸易因素,我国外贸依存度则会大幅下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四)服务业发展水平低是外贸依存度上升的结构性原因。GDP包括服务业,进出口只是货物贸易,服务业不发达国家的外贸依存度相对被高估。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服务业在GDP构成中的比重已超过75%,而我国第三产业比重仅为40%左右,这是我国外贸依存度上升的结构性原因。 外贸依存度增高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大作业

(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大作 业

摘要:随着我国参和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我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增长,同时外贸依存度也显著提高。针对我国外贸依存度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这壹问题,许多学者对我国过高的外贸依存度表示担忧,认为过分地依赖国际市场会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笔者认为,我国外贸依存度升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且没有对我国 国民经济发展带来过多的负面影响。正确见待我国外贸依存度,确定适度的外贸依存度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外贸依存度;GDP结构;进出口总额 定义:贸易国际化的程度,壹般用名义外贸依存度来表示。外贸依存度是指壹国(地区)进出口总值占该国(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用于衡量该国(地区)经济的实现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其比重越高,贸易国际化程度则越高,也就意味着经济发展对外部经济、外部市场的依赖性越高。对外贸易分为进口和出口俩部分,相应的,外贸依存度又分为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 壹贸易依存度历经的三个阶段: 对于外贸依存度,库兹涅茨认为壹国的外贸依存度和其国民经济的规模大小是负关联的关系。胡利斯﹒钱纳里提出了外贸依存度和壹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有关,当壹个国家处于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由于开放程度低,贸易规模较小,外贸依存度也就较低;进入到工业化发展阶段时,壹国需要大量的引进资源和技术,外贸依存度也相应的提高;于发达经济阶段时,壹国外贸主要是资本、技术的输出和服务贸易,外贸依存度就会降下来。 二.我国现阶段正处于: 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对外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加人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参和经济全球化的程度日益加深,对外贸易总额迅速增长。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外贸依存度的演变过程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见图壹): 第壹阶段:1980—1983年,此阶段为对外开放初期,我国外贸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均是比较低的。例如1980年它们仅为12.6%和6%。而到了1983年外贸依存度也是相

国际贸易计算题(含答案)

三、计算题 1. (2014.10)30. 2012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中,按SITC 分类,5^'8类产品的出口额 分别为1135.7亿美元、3341.6亿美元、9643.9亿美元和5346.8亿美元,出口总额为20487.8 亿美元。请计算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化工类产品的比重。(计算结果保留到百分数整数) 解:5类为未列名化学品及有关产品。 化工类产品的比重=)分%(2100出口商品总额 化工类产品出口总额? =)分%(11008 .204877.1135? =6% 答: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化工类产品的比重为6%。 2. (2014.04)30.2012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中,按SITC 分类,5~8类产品的出口额 分别为1135.7亿美元、3341.6亿美元、9643.9亿美元和5346.8亿美元,出口总额为20487.8 亿美元。请计算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机械及运输设备产品的比重。(计算结果保留到百分 数整数)P44 解:7类为机械及运输设备。 机械及运输设备的比重=)分%(2100出口商品总额 口总额机械及运输设备产品出? = )%(11008.204879.9643分? =47% 答: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机械及运输设备产品的比重为47%。 3. (201 4.10)31.2012年,我国的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和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129362.4 亿元、114795.3亿元和519322亿元。计算我国的进口依存度。(计算结果保留到百分数整 数) 解:进口依存度=)分(2 %100国内生产总值 进口总额?

=)分(2 %100519322 3.114795? =22%(1分) 答:我国的进口依存度为22%。 4. (2014.04)31.2012年,我国的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和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129362.4 亿元、114795.3亿元和519322亿元。计算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计算结果保留到百分 数整数)P47 解:对外贸易依存度=)分%(2100国内生产总值 对外贸易总额? =国内生产总值 进口总额出口总额+分)1(%100? =分)1(%100519322 114795.3129362.4?+ =47%(1分) 答: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为47%。 5.(2013.10)30.2011年,我国的出口总额为1.9万亿美元,进口总额为1.7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GDP 为7.3万亿美元。请计算我国2011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计算结果 保留到百分数整数) 解:对外贸易依存度=)分%(2100国内生产总值 对外贸易总额? =国内生产总值 进口总额出口总额+X100% =%1003 .77.19.1?+ =49%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研究 摘要:近年来鉴于改革开放的深入贯彻,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出现偏高趋势。本文对外贸依存度偏高问题进行解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字:贸易依存度全球化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为对外贸易系数(传统的对外贸易系数),是指一国的进出口总额占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其中,进口总额占GNP 或GDP的比重称为进口依存度,出口总额占GNP或GDP的比重称为出口依存度。对外贸易依存度反映一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是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 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公式 用公式表示为: 式中Z为对外贸易依存度,X为出口总值,M为进口总值。一国的外贸依存度越高,表明该国经济对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越大。一般来说,实行开放政策的国家相对于闭关锁国的国家,其外贸依存度会比较高;小国家的外贸依存度会比大国家高一些。比如,新加坡的外贸依存度肯定会比印尼高。有人认为,对外贸易依存度这个指标不能确切地反映一国经济对外部世界的依赖程度。比如,进口值不是该国在一定时期内的GDP。因此,他们主张使用出口依存度这个指标,即用该国出口值占同期GDP的比重来表示该国经济对外部经济的依赖程度。其实,出口总值也不是都算作GDP,只有净出口才算作GDP的一部分。因此,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指标都有其不足之处,不过在没有找到更好的指标以前,我们用这两个指标来大体反映一国经济对外部经济的依赖程度,特别是,通过这两个指标的变化程度来反映一国经济对外部经济依赖程度的变化趋势,还是可取的。 一.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增长现状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它以本国对外贸易总额在本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表示。为了准确地表示一

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国际贸易结构分析 导读:国际贸易水平_省际贸易潜力和经济波动,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国际 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发展与中国的对策探讨,浅析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中国学术期刊文辑(2013)

目录 一、理论篇 FDI与国际贸易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 1 从国民财富实质谈网络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4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测度及方式创新 6 国际贸易水平_省际贸易潜力和经济波动 8 金融危机以来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30 复杂网络视角下中国国际贸易地位的探究_37 国际贸易_外国直接投资_技术进步和收入分配差距 43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发展与中国的对策探讨_ 48 国际贸易的全成本分析_基于政府视角的考察 50 国际贸易对污染_收入关系的影响研_省略_跨国家SO_2排放的面板数据分析 56 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商务英语应用分析 64 国际贸易结构分析_贸易品的技术分布 66 国际贸易水平_省际贸易潜力和经济波动 77 国际贸易谈判中商务英语的沟通技巧 99 国际贸易与城市化的相关性及其贡献的计量研究 101 二、发展篇 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108 国际贸易中涉外贴牌生产中的商标侵权问题研究 110 环境保护_国际贸易与中国产业升级之路 118 基于产学结合办学模式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126 基于回归分析的物流成本对国际贸易影响研究_129 金融危机以来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及趋势131 论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及防范对策_ 138 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关系研究评述 140 浅析低碳经济视角下的国际贸易发展_ 146 浅析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148 外国直接投资的国际贸易效应_基于我国行业数据的分析 151 我国国际贸易中环境成本转移的实证分析 157 我国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机理阐释及经验证据 163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综述171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国际贸易政策内生性理论分析 175

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影响因素完整版

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影响 因素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影响因素 外贸依存度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总额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它是衡量一国贸易开放程度的一个基本指标。若用出口额或进口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 重来计算,外贸依存度又可分为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中国加入WTO后与国际经济的 联系越来越紧密,随着近年来经济发展水平快速增长以及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使我国在国 际上成为了重要的消费市场和供给市场。然而,频繁的贸易往来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 时,也在不断增加我国与其它国家的贸易摩擦。由于国际贸易稳定对一国的经济的发展有 着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目前我国对外贸易的情况进行了解。一个国家对外贸易情况通 常用外贸依存度来表示,它是指一国(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总额占该(地区)国内生产 总值的比重,这一指标能够反映一国经济的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关系。一、2005-2014年我 国外贸依存度的情况(一)外贸依存度的变化趋势从变化趋势上看,我国外贸依存度从2004 年至2006年呈上升趋势,2006年至2009年呈下降趋势,2009年之后开始回升,但增长幅度 与之前相比较低,未达到之前的最高水平。从外贸依存度的比重上看,近十年的外贸依存度 都在40%以上,最高水超过65%。2009年虽然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外贸依存度达到这 十年的最低点,但依存度仍超过40%。 数据库:年度数据 时间:最近10年 指标2014年2013年2012年2011年2010年2009年2008年 进出口总额(人民币 亿元)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

中文摘要:一国对外贸易能否促进该国经济增长?以及如何才能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 一直是经济界广泛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改茧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同时这一过程也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那么,究竟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究竟是如何呢?本文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回顾的基础上,运用实证研究的分析万法,得出了中国对外贸易促进了经济增长的结论。同时,文章还针对U前我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现状,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些有效提高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政策建议。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 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多人开来已经是个毋庸置疑的真理了。的确,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的对外经济与经济增长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1978年对外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中国经济伴随着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大而高速增长。1978年至2002年的25年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由3624. 1亿元猛增至104790. 6 亿元,增长了约28. 9倍,年均增长率可达到14. 6%o同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379 元猛增至8184元,增长了约21. 6倍,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3. 9%o同期,由于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以及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贸易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也不断上升,1978年,贸易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9. 8%;到了2002年这一比重已经上升至49. 0%,提高了约五倍。这些数值反映了对外贸易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支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对外贸易的形式与特点也发生了变化。山建国初的机械产品进口和初级产品进口逐渐升级为改革开放初的加工贸易也补偿贸易为主再到新世纪以来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贸易形式。可以说我国经济的主导产业引领者对外贸易的发展。因此,对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着很强的研究价值。

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

1、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实证研究 从上述图表可以看出: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总体维持在50%上下,2008金融危机后,对外贸易依存度有所下降。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说明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有很大的依赖性,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来自于对外贸易而不是国内消费,国内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而不是消费。 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的原因是:1.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过快,高于GDP

的增长速度 2. 外资企业的增加与外商直接投资带动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 3.中国的贸易导向战略4.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外贸依存度过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外贸依存度好比一把“双刃剑”,其过高的走势既有利又有弊。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可以使中国更主动的参与国际经济,提高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以及带来好的影响力。但另一方面又给中国的经济带来挑战性,对国内经济到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贸易摩擦的频繁化、影响国内产业与国内经济安全。 2、中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数据分析 中国的对外贸易进出口主要是初级产品和工业制品。 2000-2010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 2000年2010年 金额(亿美元)比重% 金额(亿美元比重% 出口商品总额2492.1 100 15777.5 100 初级产品254.6 10.2 817.2 5.2 工业制成品2237.5 89.8 14962.2 94.8 化学品及有关产品121 4.9 875.9 5.6 按原料分类制成品425.5 17.1 2491.5 15.8 机械及运输设备826 33.1 7803.3 49.3 杂项制品862.8 34.6 3776.8 26.9 未分类的其它商品 2.2 0.1 14.7 0.1 机电产品1053.1 42.3 9334.3 59.2 高新技术产品370.4 14.9 4924.1 31.2 出口商品: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文献综述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文献综述 摘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将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结果归纳如下:贸易驱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与贸易具有双向因果关系;某些情况下,进口和出口通过多种途径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作用。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文献综述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国际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趋显著。自16世纪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自由贸易产生分工,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这一观点后,掀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对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热潮。本文对国际贸易理论、增长理论、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并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 一、理论研究方面 目前,国外关于“国际贸易、经济增长的一般动力、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显著。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关于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着重于对外贸易能否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上。 (一)国际贸易视角的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和绝对成本说开创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先河。他的动态生产率理论和剩余产品出口理论代表了对外贸易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初思想。剩余产品出口理论认为,对外贸易使得一国剩余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增加了各国福利,同时由于各国市场的扩大,刺激了各国增加生产,改进技术,从而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推动了经济增长。 近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奠基人大卫·李嘉图在其1817 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赋税原理》一书中指出,即使一国各个行业的生产都缺乏效率,成本没有绝对低于他国的产品,但是通过国际贸易仍能得到经济利益:比较成本学说应运而生。李嘉图从进口可以平抑物价的角度论述了对外贸易可以保证英国工业化的资本积累并促进经济增长。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表明,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弥补国际间生产要素分布不均衡的缺陷,使各国都能更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合理的国际分工,使贸易各国的生产率增长均得到提高。 与 H-O 理论推断相反的“里昂惕夫之谜”揭开了贸易自由化理论的新篇章。约翰·穆勒首先明确区分了贸易利益和发展利益,促使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分析方法由静态分析

对外贸易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

1、对外贸易依存度:指一国的进出口贸易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进口额+出口额)/GDP ?用于衡量一国经济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的高低 ?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超过60% 2、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工业制成品比重占90%以上最主要的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进出口 3、对外贸易市场结构: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地位 ?以各自的进口额、出口额、进出口额分别占该国进口额、出口额、进出口总额的 比重来表示 ?反映一国出口货物的去向和进口货物的来源 ?最大的贸易伙伴:欧盟最大的对外出口市场:欧盟最大进口来源地:日本 4、转口贸易:货物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或货物供给国与需求国之间,经由第三国贸易商分别签订进口合同和出口合同所进行的贸易。从第三国角度来看,即是转口贸易.(中国最大的转口市场是:香港) 5、过境贸易:从甲国经过丙国过境向已过运送的货物,而货物所有权不属于丙国居民。 6、中国对外经贸的基本理论 绝对成本论 ?由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 ?认为各国应按照各自在绝对成本方面上的优势进行分工,生产并出口绝对成本低的商 品,进口绝对成本高的商品。 ?以己之所长,换己之所需 比较优势理论 ?由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 ?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双方,不一定都要有某一商品的生产绝对成本低,只要各 自生产相对成本较低的商品并进行交换, ?也就是:“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要素禀赋理论 ?赫克歇尔-俄林提出,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 ?每个国家应生产并出口运用本国丰裕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而进口运用本国短缺 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 ?新贸易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技术差距论—波斯纳 技术上的差距可以使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技术上的比较优势,从而出口技术密集

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经济学理论对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本文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1952-2007年的进出口总额和国内生产总值数据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的对外贸易并没有阻碍经济增长。 标签:对外贸易格兰杰因果检验经济增长 1 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对外贸易是否促进经济增长不能完全基于理论分析,本文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进行了定量分析,即利用1952-2007年的相关数据,运用定量分析方法来验证实际中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是否存在促进作用。在指标选取方面,用各年国内生产总值表示经济增长,进口虽然在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被扣除了,但它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因之一,所以本文用对外贸易总额即进出口总额表示对外贸易水平,而不是只考虑出口额。 1.1 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1.1.1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首先用Dickey-Fuller对进出口总额TIE和国内生产总值TIE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二者在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非平稳序列,然后对取对数后的TIE和GDP序列,即LnTIE和LnGDP分别检验,结果它们还都是非平稳序列,分别取一次差分后再进行检验两变量通过了检验,表明进出口总额和国内生产总值都是一阶单整序列。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1.1.2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通过单位根检验确定了进出口总额和国内生产总值都是一次差分序列為平稳序列,即DLnTIE和DLnGDP为平稳序列后,分别在滞后2、3、4期的情况下对进出口总额和国内生产总值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以便确定二者是何种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2。 由表2的检验结果可知:在滞后期为2时,对外贸易水平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经济增长也不是对外贸易的格兰杰原因;在滞后期为3、4期时对外贸易水平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经济增长对对外贸易水平影响不显著。说明在我国对外贸易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积极的。 1.2 误差修正模型(ECM模型) 在确定了进出口总额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后,按照动态回归的建模方法,对我国对外贸易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建立滞后两期的自回

外贸依存度

外贸依存度

一、外贸依存度升高具有必然性 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国对外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它不仅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也同时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开放程度。 我国外贸依存度高: 自从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出现了强劲的增长,外贸依存度也随之急剧攀升。1980年只有12.5%,到1990年已经超过30%,2000年达到44%,2002年为48.8%,2003 年为60%,到2004年的70%,2005年由于人民币的小幅升值,外贸依存度略有降低,约为63.9%。根据WTO和IMF的数据测算,1960年全球外贸依存度为25.4%,1990年升至38.7%,2003年已接近45%。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且远高于美国、日本等经济大国。 导致我国外贸依存度升高的原因? 1、国际背景: 世界经济回升为我国外贸增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世界经济增长率稳步增长,世界贸易止跌回升,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和外贸明显回升,极大地拓展了我国进出口特别是出口的空间。 其次,.美元一定程度的贬值改善了我国的贸易条件,美国面对居高不下的财政赤字及经济复苏乏力的情况,放弃强势美元政策,导致美元贬值,使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更加明显,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我国的出口。

2、国内原因 外贸依存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出口增长率、GDP 增长状况和汇率的变动。 首先,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中加工贸易比重大、增长快。作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形式,加工贸易的快速崛起对提高外贸依存度具有巨大影响。2000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平均增长速度高达26.7%,比同期GDP平均增长速度高出16个百分点,这是造成我国外贸依存度急剧上升的主要原因。 其次,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外贸依存度计算的分母,其增长率也直接影响外贸依存度的变动。中国抓住三次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GDP 总量。但从GDP的构成看,一般情况下,一国GDP构成中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越高,外贸依存度就越低。目前,美国第三产业在GDP构成中的比重已经超过75%,而我国仅为33%左右。这也是我国外贸依存度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再次,汇率的变动直接影响外贸依存度的水平。人民币汇率对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影响通过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和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实施来体现。总体上看,人民币低估是我国外贸依存度提高的又一重要原因。 中国外贸依存度过高的原因分析 1、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过快,明显高于 GDP 的增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从 2004 年至今对外贸易规

东盟国家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东盟国家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发表时间:2009-11-20T09:51:17.700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年5月下旬刊供稿作者:王素仙董前 [导读]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以来都为经济学家们所关注 王素仙董前(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摘要: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不同区域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不尽相同,本文首先对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了基本回顾,以东盟为样本,论证了这些理论对东盟国家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知道作用和具体体现,验证了他们的相互促进关系。 关键词:东盟对外贸易经济增长 0 引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新科技革命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和交换活动的国际化进程,大大加深了各国间的相互往来与依赖。当今的世界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封闭锁国而取得经济的迅速发展。发展对外贸易,对任何国家的国民经济而言都显得十分重要。东盟国家尤其是老东盟国家无疑充分认识到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努力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了对外贸易“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功能,使各国的经济取得的了高速的发展。本文将从理论上对东盟国家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做出论证。 1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回顾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以来都为经济学家们所关注。第一次对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系统阐述的是亚当·斯密。他认为:通过开展国际贸易各国可以根据本国的优势进行专业分工,这种分工有利于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对外贸易可以为一国剩余产品实现其价值,使一国产量增加,从而增加了国民财富;对外贸易不仅通过扩大生产使国民财富增加,而且还增加了消费者的利益,从而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大卫·李嘉图则从贸易对一国利润率的影响来说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他认为,一国通过开展对外贸易进口本国生产成本较高的食物和生活必需品,从而降低国内生活必需品的价格,进而可以降低劳动力价格,相应提高厂商利润率,增加资本积累,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约翰·穆勒是古典经济学家中对外贸易发展理论阐述最完整的经济学家。他认为对外贸易除了能够使世界的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从而使贸易各方都能直接得益外,还能对经济增长产生间接的动态效应。对外通商的直接利益在于利用国际分工,实现资源的最合理使用和输入本国进行生产所必需的短缺原材料或机器设备。受古典贸易发展理论的影响,后来的经济学家虽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但得出的结论却基本相同,即国际贸易有助于一国或地区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如马歇尔,俄林,刘易斯等。 1938年,D·H罗伯特逊总结前人的观点和对19世纪这段时期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次提出了“外贸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命题,指出贸易对一国整体经济的带动作用,即将国际贸易放在该国经济增长动力源泉的地位上。20世纪50年代,N.纳克斯及其他一些学者通过对新大陆经济增长进行研究,补充和发展那了这一观点。他们推论出对外出口是推动新大陆地区经济迅速增长的主导部门,即贸易可以带动经济增长。因为就一国而言,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通过一系列的动态转化过程,把经济增长传递到国内各个经济部门,从而带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增长。而就新大陆地区而言,中心国家的经济增长则是通过对边缘国家产品的需求拉动,从而将经济增长传递到边缘国家。在世界银行1987年的《世界发展报告》中,将41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发展战略分成4种类型,及坚定外向型、一般外向型、一般内向型和坚强内向型。世界银行专家的研究发现,对国际贸易依赖比较大的国家和地区比对国际贸易倚赖比较小的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速度快。总之从经济理论和经济发展的实证上,许多学者认为国际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1970年,B.克拉维斯提出不同观点,即“贸易只是增长的侍女”,而不是“增长的发动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还是国内因素,外部因素只构成对经济增长的刺激。对外贸易在不同国家的不同时期又有着不同的重要性,它既不是增长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而且还不一定必然对经济有益。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美国经济学家保尔.罗默、罗伯特.卢卡斯和英国经济学家莫里斯.斯科特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充分吸纳经济增长研究的最新成果,对传统的增长理论做出了重大突破,为我们认识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供了新的途径。它认为贸易活动可以利用知识的溢出效应,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它为贸易促进经济增长提供新的理论基础。主要观点有二:①各国之间开展贸易可以使相互吸收新的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从而更快提高国民收入的总水平,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②由于知识传播和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贸易的开展可以节省不必要的研发费用,避免重复劳动,尤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和人力资本,从而减少失误,形成一种特殊的赶超,迅速发展本国经济。90年代以来阿尔温杨发展了以干中学为核心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考察国际贸易对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和消费者福利的动态效应,又大大推动了新贸易理论的发展。 2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当社会上存在大量闲置资源和过剩的供给能力,而总需求(有效需求)又相对不足时,经济的增长取决于总需求的扩大,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变化,只考虑进出口变动,出口增加,即外国对国内需求增加,从而总需求扩大,通过外贸乘数最终导致经济增长,而进口增加则减少了本国总需求而增加了外国需求,从而延缓经济增长,所以此时净出口与经济增长正相关。而当社会无资源闲置和供给过剩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增加不会引起经济增长,而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大幅度上涨,经济增长取决于供给的改善,此时进口国内短缺的投资品和消费品可抑制物价上涨,同时,进口资本品会产生类似于支出乘数的乘数效应,扩大国内供给,引起经济增长,而在短缺经济条件下,一国出口并不是因为本国供给能力过剩所以寻求国外需求,而是出口创汇以增强进口能力。因此,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变化,进口增加供给,引起经济增长,出口减少供给,延缓经济增长,贸易逆差就是供给增加,导致经济增长,贸易顺差就是本国供给的减少,延缓经济增长。 3 东盟国家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从以上理论回顾中我们可以发现,各种贸易理论都是把贸易作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而言,国际贸易通过以下几个途径作用于国民经济。 3.1 规模经济效应。在东盟这些国家,国内市场相对狭小,如果仅在国内进行贸易,则将缩小企业的活动范围,失去从规模经济中获益的机会。开放贸易扩大了市场,当规模经济非常重要时,向世界市场出口能够提供工业化和快速增长的机会。实行对外贸易政策会加剧了来自国外的竞争。,而竞争的影响是经济增长的另一源泉。在一个对进口实行限制的国家里,企业能够提供低质高价的产品而不必害怕没有市场,而当采取积极的进口政策时,企业必须生产出更好的产品或降低价格,才能生存下去,竞争使劳动效率有更快的提高。世界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