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脏病的前期表现

老年人心脏病的前期表现

老年人心脏病的前期表现

老年人是心脏病的高发人群,老年人的一些身体变化我们要时刻关注,老年人心脏病通常会有一些前兆,为了方便大家了解,下面北京丰台人和中医医院为大家介绍下老年人心脏病的前兆有哪些症状。

老年人心脏病的前兆一:下肢浮肿。

对于心脏病老年患者来说,他们在早期会出现下肢浮肿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心功能不全引起静脉血回流的受阻。

老年人心脏病的前兆二:鼻子发红。

如果鼻子摁上去是硬梆梆的,就说明是心脏脂肪积累太多;但是如果鼻子尖出现红肿现象,就可能预示着心脏脂肪在肿大或是心脏病变正在扩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红肿的鼻子也是心脏病早期症状之一,老年人不要忽视这一情况。

老年人心脏病的前兆三:皮肤黯淡。

如果老年人是患上了慢性心力衰竭,那么他们在早期,皮肤就会渐渐呈深褐色或是暗紫色,这是因为机体组织长期缺氧、肾上腺皮质功能下降等有关;如果是皮肤黏膜或是肢端呈青紫色,那是由于心脏病患者的血液里还原蛋白增多导致的。

老年人心脏病的前兆四:呼吸短促。

有的老年心脏病患者在进行轻微的活动之后,或是处在安静状态下,会出现呼吸短促的现象。但是不会伴有咳嗽或吐痰。这时,不少老年人会以为这是年纪大的缘故,其实不然,大多数情况下这是左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完整版)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导读: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益于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那么,老人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保持年轻健康的心态,生活才会过得丰富多彩,但是我们都知道,长期保持放松愉快的心情是不太可能的。对于老年人来说,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基础,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对维护心身健康至关重要。那么,评判老年人心理健康都有些什么标准呢? 综合国内外心理学专家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结合我国老年人的实际情况,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基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界定:

*1、有正常的感觉和知觉,有正常的思维,有良好的记忆。就是说在判断事物时,基本准确,不发生错觉;在回忆往事时,记忆清晰,不发生大的遗忘;在分析问题时,条理清楚,不出现逻辑混乱;在回答问题时,能对答自如,不答非所问;在平时生活中,有比较丰富的想象力,并善于用想象力为自己设计一个愉快的奋斗目标。 *2、有健全的人格。情绪稳定,意志坚强。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和外界的事物,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办事较少盲目性和冲动性。意志力表现的非常坚强,能经得起外界事物的强烈刺激。 在悲痛时能找到发泄的方法,而不至于被悲痛所压倒。在欢乐时能有节制地欢欣鼓舞,而不是得意忘形和过分激动。遇到困难时,能沉着地运用自己的意志和经验去加以克服,而不是一味地唉声叹气或怨天尤人。

*3、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帮助他人,也乐于接受他人的帮助。在家中与老伴、子女、儿媳、女婿、孙子、孙女、外甥等都能保持情感上的融洽,能得到家人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尊重。 在外面,与过去的朋友和现在结识的朋友都能保持良好的关系。对人不求全责备,不过分要求于人,对别人不是敌视态度,而从来都是以与人为善的态度出现。无论在正式群体内,还是在非正式群体内,都有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4、能正确地认知社会,与大多数人的心理活动相一致。如对社会的看法,对改革的态度,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对社会道德伦理的认识等等,都能与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态度基本上保持一致。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不接纳社会,与时代前进的步伐不能同向同步。 *5、能保持正常的行为,能坚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活动。其一切行为符合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身份和角色。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小孩和老人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被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能作有限的个性发挥 儿童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准 根据我国青春期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他们达到心理健康应具备以下六个心理品质:一、智力发育正常,即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 二、稳定的情绪。尽管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但不会持续长久。 三、能正确认识自己,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 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理解他人,学习他人长处,友善、宽容地与人相处。 五、稳定、协调的个性,能对自己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控制和调节。 六、热爱生活,能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 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 老年人怎样的心理状态才算是健康呢?有关学者制定了10 条心理健康的标准。一、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需要多层次的环境条件,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工作环 境、家庭环境等等,其中家庭环境对安全感的影响最为重要。家是躲避风浪的港湾,有了 家才会有安全感。 二、充分地了解自己。就是指能够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能否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 三、生活目标切合实际。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条件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来制定生活目标。生活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实际,还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经济能力的范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四、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

心脏不好的9个表现

心脏不好的9个表现 8个守护神保护心脏健康 编者按:心脏,虽然只有我们拳头一般大小,但却是人体血液的输送地,它的健康与否,直接关乎着我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可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长时间的熬夜、酗酒、高油脂的饮食等,导致血管不好的同时,更让心脏不堪重负,稍微受到一些刺激,就很容易有猝死等意外出现,对健康危害严重。人民健康网推出《“健”识早知道》专栏,专为你收集整理平时忽略的健康知识,做您的健康智库,今天就与你聊聊心脏养护的话题。 心脏也有喜怒哀乐 喜。有人会说,心脏每时每刻都在跳动,够累的了还喜欢运动?是的,从心脏形成的时候起(在母体内,处于胎儿阶段),它就开始跳动,一直跳到生命的终结,不必担心它会累坏,每跳动一次,在心跳的间歇期便休息一会儿。同时它也在不停地跳动中逐渐长大,变得坚实、有力。 人体在运动或进行体力活动时,全身各个器官都得到了锻炼,其中受益最大的是心脏。因为人体多做功,就要求心脏多泵血,增大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这本身就是最好的锻炼。美国一项全国性的调查发现,不少人把忽视心脏健康归结于没时间。实际上,只要每天抽出10~20分钟快走,长期坚持下去,对心脏就是一种关爱。 怒。坏情绪是心脏大敌,而抑郁首当其冲。因为抑郁通常和焦虑相伴,晚上的睡眠质量会很差,而心脏得不到休息,使得血压、心率都会升高,对心脏健康非常不好。建议有了困难多和家人朋友沟通,避免发怒、大悲大喜,控制好情绪。有人对正在暴怒者的心脏进行过测试,发现这时心跳急剧加快,有的还变得不规律。心脏不太健康者在暴怒之时骤然停跳送了性命的报道并不少见。

由此可见,愤怒的情绪对心脏十分有害,不仅如此,任何恶劣的情绪,如极度或持续性紧张、苦闷或焦虑、悲痛、忧愁等,均会危及心脏的健康。这些恶劣情绪如果长期出现或反复发生,常成为心律失常或引起心脏病发作的诱因。 哀。生活放纵无度,会使心脏负担加重,让它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受到干扰和破坏。让它出现了“哀伤”的情绪,饮食不当者,常引起动脉硬化,而冠状动脉硬化的恶果则是冠心病。长期大量吸烟、饮用烈性酒,可直接损害心肌和血管,是动脉硬化的重要因素,是心脏最凶险的敌人。类似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问题往往不被人们重视,却长期损害着心血管系统,让心脏苦不堪言。 乐。美国一项研究发现,心脏病患者在面对某种情况时,发笑的可能性比常人低40%。缺乏幽默可能造成一系列炎性反应,导致冠状动脉囤积脂肪和胆固醇,最终引起心脏病发作。这项研究结果还显示,心脏病患者比较没有幽默感,或在面对尴尬场面时比较不会利用幽默解围。这些人即使是遇到开心的事,也很少发笑。 心脏不好的九个表现 第一,一躺下就气短。患者平卧几分钟后出现气短,坐起后才可稍微缓解。此时应考虑患者可能出现了心衰。这是由于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多,导致气道阻力增加,患者出现气短。此时应及时到心内科就诊,同时排除肺源性疾病的可能。 第二,胸口沉重如有大石。就是平常所说的“胸闷”,若排除情绪因素及其他脏器如呼吸系统功能改变,此时应考虑患者可能存在心肌缺血。如胸闷持续数分钟不能缓解,甚至出现胸口剧烈疼痛,则很可能出现了心绞痛甚至急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应尽快拨打120,赶往最近医院,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先自行含服硝酸甘油片或速效救心丸等药。 第三,衣服和鞋子突然变紧。衣服、鞋子变紧,不少人第一反应可能是自己胖了,但对心脏疾病患者来说,可能提示心功能受损。这是由于心排出量(心室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研究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研究 随着从传统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身疾病越来越引起医务人员的关注。1993年WHO组织了有15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个城市的全球性合作研究,结果显示综合性医院就诊患者的抑郁症和恶劣心境发生率为12.5%。国内调查显示:农村和城市的综合性医院门诊患者中心身疾病占到21.39%和33.2%[1,2]。以抑郁为例,它具有发病率高,筛查率低,危害重的特点。医生筛查抑郁心境障碍的能力却很有限,即使在欧美等重视心理治疗的发达国家也只有46%的医生初步具备这样的能力[3,4],其危害重是不言而喻的。在WHO对于抑郁诊断标准当中涉及到行为学方面表现就有如情绪恶化、食欲下降到自杀等11种之多,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生理功能退化和生活家庭环境的变化使得老年人群成为一个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这种心理障碍从失落感、生活态度消极到性格改变易怒、多疑、焦虑、沉闷等,更为严重到自杀或者伤害他人。老年人容易出现许多以躯体不适为表现的疾病,这其中一部分可以从病理生理学中找到病因,另一部分,也是非常容易使人忽视的就是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指那些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躯体疾病,它们具有器质性病变的表现或者确定的病理生理改变。公认的有心血管内科的冠状动脉痉挛、消化内科的应激性溃疡、皮肤科的神经性皮炎和斑秃等,并且越来越多疾病的诊断逐步向心身疾病靠拢。在2005年的美国精神病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airy)中Richard Mayou等强烈建议在新的一版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即DSM-V)中将更多的躯体化疾患分解为人格疾患和情感疾患,即在评估时将其放在第一轴和第二轴上[5]。 老年人肾上腺皮质功能、垂体功能等生理功能下降,使得他们对应激的处理能力明显逊于年轻人,行动缓慢,活动范围变窄,接触外界的机会减少;另外老年人在接受新事物方面有困难,和年轻人有“代沟”出现,特别是目前计划生育时期的子女均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随着他们结婚生子、自立门户、在外地工作的几率增加,逐步形成了一个“空巢老人”的群体,这些老年人在生活上的无助、对子女的思念等正常的情绪反应都会使得他们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大大增加。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强调“内省”,使得中国人不善于表达,这也使得老年人遇到负性事件不习惯向人倾诉,不善于化解,长期保持这种状态必然会影响到神经内分泌系统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一些日常生活的负性事件作用于个体,由于个体的素质原因,对负性事件产生消极的认知和评价,继而出现负性的情绪反应和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表现为神经内分泌系统负性调控,产生一些靶器官的损害,这就是“素质—应激”的概念。正如Selye所陈述的那样,“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你如何对待它”。 要积极地维护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必须要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应该教会老年人如何去对待生活中的这些负性事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这个问题。

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

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如何提高广大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群体水平,已逐步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尤其是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老年人群体寿命逐步增加,如何提高老年人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亿万老年人在身心愉快的状况下安度晚年,已成为老年学研究领域研讨的重要课题之一。下面是为你精心整理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人到老年,机体各部分、各脏器包括大脑在内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老化,功能减退,如视力模糊、两耳失聪、行动不便、皮肤多皱、毛发变白或脱落、代谢下降、免疫功能低下等,这是老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与此同时,也可发生心理方面的改变。 1.情绪改变:有些老人变得多疑善感,容易激动,可为小事而大发脾气,对周围事物总感到看不惯,不称心;有的还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倚老卖老;有的变得郁郁寡欢,苦闷压抑,情绪低落,或是显得淡漠无情,凡事无动于衷。 2.智力改变:记忆力常有减退,以近时记忆较明显,如昨天吃的什么菜,几天前有谁来看望过自己都会想不起来,东西放下就忘,经常要寻找钥匙、眼镜、钢笔等小物件,见到熟人一下子想不起名字,自己也感精力和脑力不足,对空间概念和抽象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

都减退,计算能力也会缓慢迟钝,容易出错,新的知识难以吸收。 3.性格改变:有的老人显得噜苏,说话多重复,过于小心谨慎,唯恐出错;有些变得不修边幅,生活懒散,不注意个人卫生;也有的变得幼稚,喜与孩子们在一起,贪吃零食;或变得自私、贪婪,好占小便宜。 当然,正常老人的这些改变有一定范围,但若过分突出,尤其与一般同龄老人相比,若已明显不同,则要考虑有无老年期精神疾病的可能。 二、老年人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 1.角色转变与社会适应的矛盾。这是老年人退休后带来的矛盾。退休、离休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迁,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是大不一样的。工人退休前后的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更充裕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所以内心比较满足,情绪较为稳定,社会适应良好。但离退休干部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些老干部在离退休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的重心是事业,退休、离休以后,生活的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广泛的社会联系骤然减少,这使他们感到很不习惯、很不适应。 2.老有所为与身心衰老的矛盾。具有较高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的老年人,通常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都不甘于清闲。他们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再为社会多做一些工作,所谓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便是这类老年人崇高精神追求的真实写照。然而,很多年高志不衰的老

心脏功能弱的7种表现

心脏主要由心肌构成,其主要功能是收缩和舒张,维持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脏传导组织具有自律性和传导性,是维持心脏节律性收缩和舒张的基础。通常所说“心脏弱”,是指心脏的心肌收缩功能的储备较小以及心脏调节功能降低,引起心脏收缩功能增加的潜力相对较小。一般肥胖者和缺乏运动的人容易出现,只要日常注意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心脏储备功能可以得到锻炼和提高,一般不需要服用药物和临床干预。“心脏弱”的人体育活动能力相对较差,普通体力活动增加就会出现心慌、气短、气喘吁吁等表现。除心肌疾病导致外,也跟个人体质有较大关系。如果出现这些症状,最好去查一下心电图和心肌酶除外相关疾病。 心脏功能不好的症状 1、心慌气短胸闷

劳累时引起气短(如做一般性家务或连续爬上三层楼)休息后好转,就感到心跳明显加快,并且出现呼吸急促、胸闷等症状。或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常是心脏病发生心功能不全的初期表现。 2、胸痛 劳累、激动、餐后、受寒等引起的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是一种紧缩性压榨性疼痛,常可放射至左肩、左臂,甚至可达左手无名指,时间持续较短。常是冠心病心绞痛的表现或急性心肌梗塞的先兆症状。心脏主动脉病变也可引起心绞痛的表现。 3、头晕晕厥 突然出现一阵心悸、头晕、眼前发黑,有要跌倒的感觉;突然晕厥,意识丧失,常是心脏病排血量突然减少,引起脑缺血所致。 4、局部发紫 口唇、鼻尖、耳垂、指端等部位颜色发紫,是有些心脏病的特征,如肺源性心脏病,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这是血流不畅的表现,说明心脏功能减退。 5、下肢水肿 下肢出现浮肿,早期发现在足背,脚趾,踝关节部,常是右心功能不全时的表现。 6、咳嗽咯血

心脏病发生肺淤血、肺水肿或肺梗塞时,均可有咯血的表现。因此,当出现以上症状时,应疑有心脏病的可能。 7、出汗 突然出现冷汗亦是心脏病发作的一个常见征兆,即使是静坐不动也会不停出汗。 心脏功能弱调理方法 1、适量运动、增强心脏功能 研究发现,步行对心脏健康非常有利。每慢走3分钟就快走1分钟,可以使心率有规律地增快、减慢,有助于改善血管功能。每周3~5次为宜。 2、吃够主食,养护大脑 大脑需要的营养是碳水化合物,而美国营养学家的最新研究显示,主食吃得少的人,坏胆固醇会增高,患心脏病的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评判标准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评判标准 是什么? 1.观感正常,对事物的判断无误,记事有序,过目能记,不致丢三忘四。 2.说话条理清楚,回答问题简单明了,富于联想,善举一反三。 3.情感反应适度,情绪不过大起伏,办事严谨有序。遇事冷静,不易冲动,也不抑郁,能经受悲欢波折。 4.始终保持对学习的热情,活到老学到老。把时间精力用于自己的正当业余爱好,才 会感到精神愉悦生活充实。 5.广交忘年朋友,乐于助人,人际关系融洽,对人态度和蔼,以诚相交,以礼相待。 6.生活、学习、活动正常,具有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能力,以文明为本,自觉遵守社 会公德,爱憎分明。 老年人心理健康注意防伤感 心理健康影响着身体健康,老年人要保持健康,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身心健康,防止伤 感尤为重要,需知,伤感是老年养生之大忌。 伤感,是老年人中很普遍的情绪。造成老年人伤感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 几个方面: 怀旧人老恋旧事,喜欢追忆过去的美好时光。生活中有的老年人总喜欢拿过去和今天比,而且大多数情况是拿过去的好处和今天的不足比,因此,越比对往昔的怀恋之情越重,甚至对今天的一切都看不惯。过多地沉湎于对往事的回忆,失落感越发加重,天长日久, 性格也会随之变得孤僻。 恋友老来失伴,挚友作古,都会使老年人痛心疾首,悲伤过度,极易伤身损志。老年 人的心理活动是很复杂的,如果自身缺乏寄托,很容易演变为精神崩溃。 失落老年人产生失落感是很自然的。如离退休后在家无所事事,一改往昔的忙忙碌碌,清闲的日子往往感到更累。又如老年人有时一些愿望或打算得不到实现,在平常是很自然,能正确对待的,但此时“老了,不中用了”的感觉便会油然而生。 老来防伤感,是健康长寿的要诀。首先,要善于寻找乐趣。闹中求乐,最重要的是不 要自寻烦恼。培养一些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如养鸟、钓鱼、种花、下棋、品茶、看书等等,适当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自觉保持精神上的年轻、活泼。其次,要有超脱感。人生总 有许多不如愿的事,尤其是当今社会由于腐败现象的存在,以及社会风气的变化,看不惯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特点有什么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特点有什么 人到老年,机体各部分、各脏器包括大脑在内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老化,功能减退,如视力模糊、两耳失聪、行动不便、皮肤 多皱、毛发变白或脱落、代谢下降、免疫功能低下等,这是老人正 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与此同时,也可发生心理方面的改变。 1.情绪改变:有些老人变得多疑善感,容易激动,可为小事而大发脾气,对周围事物总感到看不惯,不称心;有的还固执己见,自以 为是,倚老卖老;有的变得郁郁寡欢,苦闷压抑,情绪低落,或是显 得淡漠无情,凡事无动于衷。 2.智力改变:记忆力常有减退,以近时记忆较明显,如昨天吃的什么菜,几天前有谁来看望过自己都会想不起来,东西放下就忘, 经常要寻找钥匙、眼镜、钢笔等小物件,见到熟人一下子想不起名字,自己也感精力和脑力不足,对空间概念和抽象理解、分析和概 括能力都减退,计算能力也会缓慢迟钝,容易出错,新的知识难以 吸收。 3.性格改变:有的老人显得噜苏,说话多重复,过于小心谨慎,唯恐出错;有些变得不修边幅,生活懒散,不注意个人卫生;也有的 变得幼稚,喜与孩子们在一起,贪吃零食;或变得自私、贪婪,好占 小便宜。 当然,正常老人的这些改变有一定范围,但若过分突出,尤其与一般同龄老人相比,若已明显不同,则要考虑有无老年期精神疾病 的可能。 1.角色转变与社会适应的矛盾。这是老年人退休后带来的矛盾。退休、离休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迁,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 离退休的心理感受是大不一样的。工人退休前后的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更充裕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所以内心比较满足,情绪较为稳定,社会适

应良好。但离退休干部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些老干部在离退休 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的重心是事业,退休、离休以后,生活的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广泛的社会联系骤 然减少,这使他们感到很不习惯、很不适应。 2.老有所为与身心衰老的矛盾。具有较高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的老年人,通常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都不甘于清闲。他们渴望在 有生之年,能够再为社会多做一些工作,所谓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便是这类老年人崇高精神追求的真实写照。然而,很多年高志不衰 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并不理想。他们或者机体衰老严重,或者 身患多种疾病,有的在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能力的衰退方面, 也非常明例如一位老人突然遇到丧偶的打击,若是缺乏足够的社会 支持,会很快垮掉,甚至导致早亡。据统计,居丧老年人的死亡率 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率的7倍。除丧偶之外,夫妻争吵、亲友亡故、 婆媳不和、突患重病等意外刺激,对老年人的心灵打击也十分严重。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由许多因素所决定的。大致说来有四个方面。一是生理因素。人到老年大脑和其他生理机能开始退化。如果此时 能有效延缓大脑衰老,这对于人的心理健康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基础。如果大脑衰老过快或者个人不能很好地调适自己,有可能导致心理 上失常。二是环境因素。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与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如果生活在一个良好和谐的环境里,人的心理健康就有一个外部的 良好环境。如果生活在一个经常受到恶性刺激的环境里,有可能产 生不良心理,甚至心理变态。三是生活因素。有意义的活动,良好 的生活习惯有益于人的心理健康,若参与一些不良活动,如赌博、 酗酒等就会损害人的心理康。四是文化因素。一个人有较高的文化 素养,他会对人生有一个正确态度,能正确处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 一切挫折和不幸,而不会因意外情况的产生而导致心理失常。要做 到长寿,老年人要对自己负责,多做心理保健。 1.“动”,就是多运动。“生命在于运动。”实践证明,运动不仅延缓衰老,生物学家的研究已经证明人的肌体“用进废退”,古 人也早就提出“不动则衰”。日本一位研究老人问题的专家指出 “君欲延年寿,动中度晚年。”因此,老年人要注意加强身体的适

老年人退行性心脏瓣膜疾病

老年人退行性心脏瓣膜疾病 作者:何青作者单位:100730 卫生部北京医院心内科 【关键词】老年人退行性心脏瓣膜疾病 心脏瓣膜疾病是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疾病之一。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退行性心脏瓣膜疾病(或称老年人钙化性心脏瓣膜疾病)已成为老年人的常见疾病。 早在1904年,Monchkebery首先发现人在衰老过程中会出现退行性变,引起主动脉瓣的钙化、狭窄,1910年Dewisky首先描述了二尖瓣环的钙化。随着心脏超声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人们对此的认识逐步深入。不少国际性研究涉及瓣膜疾病的领域,尤其是发达国家较早地关注到了老年人退行性心脏瓣膜疾病的问题。 1 老年人退行性心脏瓣膜疾病的流行病学现状 赫尔辛基老龄研究(Helsinki Ageing Study)[1],显示577名75~86岁的健康者有53%的人存在主动脉瓣膜的钙化。以多普勒测量瓣口面积小于1.2 cm2计算,存在中度至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在75~76岁人群中为2.5%,而85~86岁人群上升至8.1%。1997年美国Stewart等[2]报道了心血管健康研究(Cardiovascular Health Study)的结果。该研究中有5201例≥65岁老年人,其中男性2239例,女性962例,之前均无心血管性疾病。这一人群经心脏超声筛查,出现瓣膜回声增强和瓣叶增厚但尚无瓣叶活动受限的诊断为主动脉瓣硬化;若瓣叶增厚且收缩期开放减少,前向的跨瓣流速增加(≥2.5 m/s)的诊断为主动脉瓣狭窄。结果提示主动脉瓣硬化的发生率为26%,主动脉瓣狭窄为2%,在≥75岁的人群中,主动脉硬化的发生率为37%,主动脉狭窄为2.6%。与退行性心脏瓣膜疾病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年龄每增长10岁危险增长2倍)、性别(男性为女性的2倍)、吸烟(仍然吸烟者危险增加35%)和高血压(有高血压病史者危险增加20%)。作者认为与主动脉瓣硬化和狭窄相关的临床因素明确,且类似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2003年发表的欧洲心力衰竭研究(EuroHeart Failure Survey)[3]纳入了46788例患者,其中11327例(占24%)患者可疑或确诊为心力衰竭。与冠心病相关的心力衰竭占68%,扩张型心肌病占6%,而29%患者的心力衰竭可能由心脏瓣膜疾病引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欧洲心脏研究(Euro Heart Survey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4]纳入了1020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其中489例(4.8%)合并有明确的瓣膜疾病,其中缺血性二尖瓣反流和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多见。这些瓣膜疾病患者往往是老龄、女性或合并有糖尿病、慢性肾病等,他们常有心力衰竭病史、心脏缺血事件或有过再血管化治疗。患有瓣膜疾病患者院内和30 d病死率明显高于非瓣膜疾病患者,分别为13.4%和15.5%比6.4%和7.7%。在瓣膜性心脏病欧洲心脏研究(Euro Heart Survey on Valvular Heart Disease)[5]中,共5001例瓣膜疾病患者,平均年龄为(64±14)岁。未手术的人群中,44.3%为主动脉瓣病变,其中主动脉瓣狭窄占3/4;34.3%为二尖瓣病变,其中2/3为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的病因中大部分为退行性 钙化性病变,占81.9%,风湿性占11.2%,先天性占5.6%,剩余1.3%为心内膜炎后患者。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病因多为退行性改变,二尖瓣狭窄多为风湿性病变。手术治疗的患者中46%为主动脉瓣狭窄。氯沙坦高血压终点减少干预研究(Losartan Intervention For Endpoint reduction in hypertension study,LIFE)[6]的心脏超声亚组分析,55~80岁的患者中,主动脉瓣硬化的检出率在入组时是40.4%,主动脉瓣狭窄的检出率是1.6%,4年后的随访中,检出率分别上升至63%和4%。解放军总医院1986—1992年尸检心脏瓣膜疾病110例中,中青年组未见钙化,50~60岁有轻度瓣膜钙化,而60岁以上者瓣膜钙化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且

心脏病的早期症状及日常如何预防心脏病

心脏病的早期症状及日常预防 心脏病是日常生活中比较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对于患者来说心脏病的影响是巨大的。小的方面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劳动与活动;严重时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心脏病的形成原因一般有两种。其一,先天性心脏病。其二,后天性心脏病。无论哪一种原因形成的心脏病都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治疗。心脏的防病与治疗关键是“早”。对于早发现患者自身是很关键的角色。发现和确认心脏病我们需要明确的认识到心脏病有那些症状,那些症状是心脏病患者常见的。现在我们就说说心脏病早期症状有那些呢? 心脏病除常见的心悸、心前区疼痛等人们熟悉的症状外,常常还有一些体表征兆。注意观察这些先兆症状,就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一、呼吸:作了一些轻微活动时,或者处于安静状态时,出现呼吸短促现象,但不伴咳嗽,咳痰。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左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二、脸色:如果脸色灰白而发紫、表情淡漠,这是心脏病晚期的病危面容。如果脸色呈暗红色,这是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特征。如果呈苍白色,则有可能是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征象。

三、鼻子:如果鼻子硬梆梆的,这表明心脏脂肪累积太多。如果鼻子尖发肿,表明心脏脂肪可能也在肿大或心脏病变正在扩大。此外,红鼻子也常预示心脏有病。 四、皮肤:心力衰竭、晚期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皮肤可呈深褐色或暗紫色,这与机体组织长期缺氧,肾上腺皮质功能下降有关。皮肤粘膜和肢端呈青紫色,说明心脏缺氧,血液中的还原血蛋白增多。 五、耳朵:心脏病人在早期都有不同程度的耳鸣表现,这是因为内耳的微细血管动力异常,病症尚未引起全身反应时,内耳就得到了先兆信号。如果你的耳垂出现一条连贯的皱褶,极有可能是冠状动脉硬化所致。 六、头颈:如果由锁骨上延伸到耳垂方向凸起一条表筋,如小指粗,很可能是右心功能不全。 七、肩膀:天气明明很好,左肩、左手臂内侧却有阵阵酸痛,这有可能是冠心病。 八、手脚:手指末端或趾端明显粗大,并且甲面凸起如鼓槌状,常见于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或先天性青紫型心脏病患者。

《老年护理》第5章 老年人的心理卫生试题及答案

《老年护理》第5章老年人的心理卫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指导老年人家庭共同维护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E ) A.指导家人与老人相互理解 B.促进家庭成员的相互沟通 C.认真对待老人的再婚问题 D.老人要善于倾听子女的意见和建议 E.子女与父辈发生矛盾后要尽量回避以减少争执 2、老年人记忆力下降的表现需除外( D) A.记忆的广度降低 B.远期记忆下降 C.再认能力减退 D.回忆能力减退 E.机械记忆下降 3、加强老年人自身的心理健康维护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E ) A.指导老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B.指导老人做好社会角色转换时的心理调适 C.教育老年人正确看待死亡 D.指导老人做好日常生活保健 E.鼓励老人尽量减少脑力劳动 4、"空巢家庭"的含义是( A ) A.无子女共处,只剩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 B.分居老人组成的家庭 C.夫妻一方过世,只剩一人独自生活的家庭 D.无父母,只剩子女单独生活的家庭 E.以上都不是 5、下列容易诱发老年人离退休心理障碍的因素中不正确的是(A ) A.个人爱好 B.居住环境 C.人际关系 D.职业性质 E.以上都不是 6、下列关于老年期心理-精神障碍的特点,正确的是( A ) A.起病潜隐 B病程进展迅速 C.患者表现出典型的精神症状 D.对服用的精神药物的耐受性较好 E.以上都不是 7、指导老年人家庭共同维护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E ) A. 指导家人与老人相互理解 B. 促进家庭成员的相互沟通 C. 认真对待老人的再婚问题 D. 老人要善于倾听子女的意见和建议

E. 子女与父辈发生矛盾后要尽量回避以减少争执 8、加强老年人自身的心理健康维护措施中,不正确的是(E ) A. 指导老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B. 指导老人做好社会角色转换时的心理调适 C. 教育老年人正确看待死亡 D. 指导老人做好日常生活保健 E. 鼓励老人尽量减少脑力劳动 9、老年人对下列哪种情况记忆力较好( A ) A.理解记忆 B.曾感知过而不在眼前的事物 C.生疏事物的内容 D.与过去有关的事物 E.需要死记硬背的内容 10、离退休综合征属于( A) A.适应性障碍 B.文化休克 C.压力源 D.自理缺陷 E.病理改变 11、老年人智力特点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 ) A.知觉整合能力随增龄而逐渐减退 B.近事记忆力及注意力逐渐减退 C.词汇理解能力随增龄而逐渐减退 D.晶态智力并不随增龄而逐渐减退 E.液态智力随年龄增长而减退较早 12、下列哪项不是老年人心理变化的特点(A ) A.日常生活能力下降 B.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下降 C.以自我为中心 D.遗忘 E.定向力下降 13、老年人对刚感知过的事物有印象,但持续时间较短,这种记忆称为(D ) A.逻辑记忆 B.机械记忆 C.近事记忆 D.初级记忆 E.次级记忆 14、下列有关记忆相关因素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 A. 生理因素 B. 精神状况 C. 社会环境 D.性格问题 E.记忆的训练 15、老年人最常出现的认知改变是( C ) A.感觉

心脏有问题的12个信号,需警惕!

心脏有问题的12个信号,需警惕! 引导语:研究发现,在平时生活中多吃些芦笋等食物同样能够起到保护心脏以及预防心脏病的作用,而心脏病患者在平时生活中多吃些芦笋,可有效的减少心脏病的发作。心脏有问题的12个信号,需警惕! 1。胸痛: 是最常见的心脏病信号,常位于胸骨后,是一种紧缩性压榨性疼痛,常可放射至左肩、左臂,甚至可达左手无名指,时间持续较短。有些人表现不典型,有时只是感到气不够用,或心窝难受,有的表现为上腹痛,肩痛,下牙痛,应引起足够重视。 2。心慌、气短: 如做一般性家务或连续爬上三层楼,就感到心跳明显加快,并且出现呼吸急促、胸闷等症状,常是心脏储备功能减弱的表现。 3。不能平卧: 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心脏病表现,早期可能只有把枕头抬高才能睡觉,否则就会感觉胸闷,后期常有不能平卧,或夜间憋醒,必须坐起来才能缓解的情况。 4。发紫: 口唇、鼻尖、耳垂、指端等部位颜色发紫,是有些心脏病的特征,如肺源性心脏病,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这是血流不畅的表现,说明心脏功能减退。 5。咳嗽、咯血: 较长时间咳嗽,特别是原因不明的咳嗽,可能是心脏功能不良的迹象。 6。颈静脉怒张: 两侧颈静脉像蚯蚓一样膨胀起来,说明上腔静脉回流不畅,如按压肝脏时颈静脉怒张更明显,这叫肝颈静脉回流征,说明心脏病变严重。 7。下肢水肿: 下肢出现浮肿,在浮肿处用手指一压就会出现一个坑,早期发现在足背,脚趾,踝关节部,是心功能不良的表现之一。 8。心律失常: 自测脉搏如发现不规则乱跳;或出现脉搏过速,心跳次数大于100次/分;或过慢,小于60次/分,都可能是心脏病的信号。

9。疲乏无力: 自觉浑身没劲,疲乏无力,可能是心脏病的早期信号。 10。消化不良: 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是心脏功能减退导致胃肠道充血所引起。 11。头晕目眩: 突然出现一阵心悸、头晕、眼前发黑,有要跌倒的感觉,是心脏收缩力减退,引起脑部缺血的表现。 12。出汗: 突然出现冷汗亦是心脏病发作的一个常见征兆,即使是静坐不动也会不停出汗。 如果出现了上述现象之一,建议做一次心脏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心脏病,从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生活中吃什么对心脏有好处 1。杏仁 专家建议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在平时生活中应该适量的多吃些杏仁,因为它具有很好的保护心脏以及强健心脏的功效。就算是正常人在平时生活中多吃些杏仁,同样具有很好的保护心脏以及预防心脏病的功效。而杏仁之所以能够保护心脏,是由于在杏仁中含有大量丰富的维生素B2、维生素E、镁和锌等,这些营养成分都对心脏健康非常重要,同时还具有提升情绪的作用。 尤其是杏仁中所含有的锌,它能有效的缓解心脏的压力,从而避免心脏的压力负担过大。而且杏仁中所含有的维生素e则能帮助心脏消灭自由基,从而帮助受损的心脏恢复正常发的功能。 2。芦笋 研究发现,在平时生活中多吃些芦笋等食物同样能够起到保护心脏以及预防心脏病的作用,而心脏病患者在平时生活中多吃些芦笋,可有效的减少心脏病的发作。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芦笋中含有大量的叶酸,除此之外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锌等营养物质,这些都十分利于心脏健康,同时还具有抗炎以及消炎的功效。因此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在平时生活中应该多吃些芦笋,最好是以清蒸或者是清炒为主。 而且由于芦笋具有热量低容易熟的特点,因此在烹饪的时候可以将其与全麦食物、橄榄油、柠檬汁干酪以及胡椒等一起食用,不仅制作简单同时还具有非常好的保健功效。 3。西兰花 心脏对于我们人体而言非常的重要,但同时它也是非常脆弱的,经常会出现各种问题。专家指出,我们的心脏之所以会经常受损,是由于压力、情绪焦躁、抑郁等干扰所致,如果在平时生活中能够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那么心脏便不会受到这些不良因素的影响。除了要注意保持愉悦的心情之外,同时在平时还应该适量的多吃些富含有b族维生素以及叶酸的食物。

什么是老年人限制型心脏病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什么是老年人限制型心脏病 导语:限制型心脏病危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病因不明,有人认为系嗜酸细胞增多,变性而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那么你知道老年人为什么会导致限制型心脏病呢? 本病包括多发生在热带的心内膜纤维化(Endomyocardial Fibrosis)及大多发生在温带的嗜酸细胞心肌病(Lffler's Cardiomyopathy),本病在我国非常少见。 病因不明,有人认为系嗜酸细胞增多,变性而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病理及病理生理 主要病变为心内膜及心内膜下心肌增厚并有纤维增生,心内膜增厚可达正常的10倍。乳头肌亦可萎缩、缩短、心室腔缩小,心房扩大。心腔内血栓形成。纤维化病变常累及心室流入道而发生房室瓣关闭不全。增厚和纤维化的心内膜及心内膜下心肌,顺应性降低,舒张和收缩功能均发生障碍。舒张期由于心室舒张受限,心房贮血增多,心房扩大,出现类似缩窄性心包炎的血流动力改变。 青壮年常见,无明显性别差异,病变可局限于左心室,右心室或双心室同时受累。由于病变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一、右心室病变所致症状体征起病缓慢、腹胀、腹水。由于肝充血肝肿大或由于腹水致腹壁伸张而腹痛。劳力性呼吸困难及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均可由于放腹水而缓解,说明呼吸困难主要由腹水引起。心前区不适感,出于排血量降低而感无力,劳动力下降,半数有轻度咳嗽、咯痰。主要体征:心尖搏动减弱,心界轻或中度扩大。第一心音减弱。胸骨左下缘吹风性收缩期杂音。可闻第三心音。下肢浮肿与腹水不相称,腹水量大而下肢浮肿较轻。用利尿剂后,下肢浮肿减轻 生活中的小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冠心病疾病常识】 后天性心脏病1

后天性心脏病的症状及治疗 如果是后天性心脏病的话,只要不发作,平常运动什么的都没事,包括剧烈运动。发作起来,心跳非常快,但过了一定时间会自己转到正常位置。还有不发作时,是检测不出心脏有问题的,现用银杏叶晒干泡茶喝对心脏是有益的。 心脏病 心脏病 【认识心脏】 人体“发动机” ●心脏是一个强壮的、不知疲倦、努力工作的强力泵。心脏之于身体,如同发动机之于汽车。 ●如果按一个人心脏平均每分钟跳70次、寿命70岁计算的话,一个人的一生中,心脏就要跳动近26亿次。一旦心脏停止跳动而通过抢救不能复跳,那就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终止了。 ●心脏病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全世界1/3的人口死亡是因心脏病引起的,而我国,每年有几十万人死于心脏病。 【早期症状】 察颜观色早发现 俗话讲,无病早防,防患于未然;有病早治,亡羊补牢未为晚。心脏的防病与治疗关键是“早”。 那么如何在早期发现心脏病呢?那就是察颜观色:心脏病除常见的心悸、心前区疼痛等人们熟知的症状外,常常还有一些体表征兆。注意观察这些先兆症状,就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这些体表征兆包括: ◆呼吸作了一些轻微活动时,或者处于安静状态时,出现呼吸短促现象,但不伴咳嗽,咳痰。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左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脸色如果脸色灰白而发紫、表情淡漠,这是心脏病晚期的病危面容。如果脸色呈暗红色,这是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特征。如果呈苍白色,则有可能是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征象。 ◆鼻子如果鼻子硬梆梆的,这表明心脏脂肪累积太多。如果鼻子尖发肿,表明心脏脂肪可能也在肿大或心脏病变正在扩大。此外,红鼻子也常预示心脏有病。 ◆皮肤慢性心力衰竭、晚期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皮肤可呈深褐色或暗紫色,这与机体组织长期缺氧,肾上腺皮质功能下降有关。皮肤粘膜和肢端呈青紫色,说明心脏缺氧,血液中的还原血蛋白增多。 相关整本阅读:https://www.360docs.net/doc/cb17631452.html,/ebook/be02f758a45177232f60a25e.html ◆耳朵心脏病人在早期都有不同程度的耳鸣表现,这是因为内耳的微细血管动力异常,病症尚未引起全身反应时,内耳就得到了先兆信号。如果你的耳垂出现一条连贯的皱褶,极有可能是冠状动脉硬化所致。 ◆头颈如果由锁骨上延伸到耳垂方向凸起一条表筋,如小指粗,很可能是右心功能不全。 ◆肩膀天气明明很好,左肩、左手臂内侧却有阵阵酸痛,这有可能是冠心病。 ◆手脚手指末端或趾端明显粗大,并且甲面凸起如鼓槌状,常见于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或

老年心脏病患者心率和心肌的临床表现

老年心脏病患者心率和心肌的临床表现 目的:探讨心率、心肌与老年心脏病的关系,为老年心脏病的早期预防、家庭护理、入院治疗提供方案。方法:运用HRV测量法分析240例老年心脏病患者,得出心率异常对老年人的危害;结合入住笔者所在医院的100例老年心脏病患者的实例分析,经过测量将患者分成SMI和SyMI两组,分别对人数、ST 段阵次、心率变化、昼间规律、夜间规律进行测量、对比。结果:SMI昼夜规律差异明显,同时SMI心率变化也非常明显,因此SMI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和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比较高,其危害性比较大。结论:老年人心率异常、心肌缺血症状,应积极治疗原发病,防止心脏重构,改善心功能,而非仅针对心律失常本身给予抗心律失常治疗。 标签:老年心脏病;HRV;SMI;SyMI 2000年11月底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811万,占总人口6.96%,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占总人口10.2%,以上比例按国际标准衡量,均已进入了老年型社会。所以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应不同的特殊性病理和生理学机制的变化。年龄增加对β-肾上腺素和血管弹性均会造成一定影响,而β-肾上腺素和血管弹性的变化又会引发心血管系统的病变,因此心血管系统病变(如心脏病),是老年人健康的最大杀手。一直以来心室晚电位、电交替、R-on-T(室性早搏的一种)、QT离散度、左室射血分数等方法在预测老年心脏病猝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bility,HRV)通过测定正常心搏间期变化、大小和快慢来反映窦房结自律性受自主神经系统调节的作用,得出的数据作为心血管自主神经活动性及其平衡的非侵入性指标。因其数据的高度准确性和精确的分析价值,被临床广泛应用[1]。同时HRV因其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之间良好的相关性,也是反映自主神经功能的指标。本文对入住笔者所在医院的心脏病患者通过HRV测量和心肌缺血的分析,探讨老年心脏病患者心率和心肌的临床表现,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以来入住笔者所在医院的240例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其中男140例,女100例,平均年龄63岁,对每位患者进行HRV测量。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心脏病的诊断标准,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入住笔者所在医院心脏病确诊患者100例,男50例,女50例,年龄60~90岁,分为无症状心肌缺血(SMI)和有症状心肌缺血(SyMI)两组,进行心肌缺血分析。

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各界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而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的关注相对而言比较少。本文采用文献法、观察法并运用个案访谈对以不同居住方式划分的老年群体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实地调查,发现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并结合需求层次理论、撤离理论等相关理论深入分析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其关键因素为老年人对生活、人生的态度,即心态。 关键词:老年人影响因素心理健康 当今社会医疗、经济保障基本健全,老年人物质生活提高,身体健康问题基本可以解决,而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关注较少。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老年人安享晚年、家庭发展及社会和谐进步。因此,在如今人口老龄化趋向加重、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堪忧的情况下研究老年人心理健康颇为重要。 一、老年人心理健康概念及相关研究 1、相关概念 (1)老年人 所谓老年人,是指其年龄起点是建立在客观基础上的主观界定。目前国际上对老年人的界定标准有两个,一个是在1956年联合国推荐的65岁,另一个是1982年世界老龄问题大会上推荐的60岁。前者一般被发达国家所采纳,后者则被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接受。我国在201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本法所称老年人是指六十周岁及以上的公民”。此外,学术界一般也将60岁作为老年人的临界点。由此可见,在中国将60岁及以上的人口界定为老年人是较为合适的。因此,本文依据我国界定老年人的标准及相关社会制度,如退休制度等,倾向于将老年人界定为60岁及以上的人口。 (2)老年人心理健康及其标准划分 国外学者对于心理健康的界定有很多角度,至今也都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亦是如此,学者们众说纷纭。国外学者对于心理健康的界定倾向于人类心理持续状况、适应性及观念态度等。对于心理健康标准划分倾向于多条标准共同满足,多条标准涉及饮食运动、学习能力、社会规范等关于人类全面发展。 我国多数学者对于心理健康的界定较认同于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够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的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够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我国也有许多研究关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相关的学者,也提出了许多关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如我国中科院心理学研究所吴振云教授根据以往研究结果,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归纳出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理论框架应涉及五个主要方面:性格健全,开朗乐观;情绪稳定,善于调适;社会适应良好,能应对应激事件;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认知功能基本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