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中心精度检测报告

加工中心精度检测报告
加工中心精度检测报告

加工中心精度检测报告

加工中心精度检测报告

加工中心对刀与刀具补偿操作教程

加工中心对刀与刀具补偿操作教程 时间:2012-05-30 作者:模具联盟网点击: 1479 评论:0 字体:T|T 一、对刀 对刀方法与具体操作同数控铣床。 二、刀具长度补偿设置 加工中心上使用的刀具很多,每把刀具的长度和到 Z 坐标零点的距离都不相同,这些距离的差值就是刀具的长度补偿值,在加工时要分别进行设置,并记录在刀具明细表中,以供机床操作人员使用。一般有两种方法: 1、机内设置 这种方法不用事先测量每把刀具的长度,而是将所有刀具放入刀库中后,采用 Z 向设定器依次确定每把刀具在机床坐标系中的位置,具体设定方法又分两种。 ( 1 )第一种方法将其中的一把刀具作为标准刀具,找出其它刀具与标准刀具的差值,作为长度补偿值。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①将所有刀具放入刀库,利用 Z 向设定器确定每把刀具到工件坐标系 Z 向零点的距离,如图 5-2 所示的 A 、 B 、 C ,并记录下来; ②选择其中一把最长(或最短)、与工件距离最小(或最大)的刀具作为基准刀,如图 5-2 中的 T03 (或 T01 ),将其对刀值 C (或 A )作为工件坐标系的 Z 值,此时 H03=0 ; ③确定其它刀具相对基准刀的长度补偿值,即 H01= ±│ C-A │, H02= ±│ C-B │,正负号由程序中的 G43 或 G44 来确定。 ④将获得的刀具长度补偿值对应刀具和刀具号输入到机床中。 ( 2 )第二种方法将工件坐标系的 Z 值输为 0 ,调出刀库中的每把刀具,通过 Z 向设定器确定每把刀具到工件坐标系 Z 向零点的距离,直接将每把刀具到工件零点的距离值输到对应的长度补偿值代码中。正负号由程序中的 G43 或 G44 来确定。 2、机外刀具预调结合机上对刀 这种方法是先在机床外利用刀具预调仪精确测量每把在刀柄上装夹好的刀具的轴向和径向尺寸,确定每把刀具的长度补偿值,然后在机床上用其中最长或最短的一把刀具进行 Z 向对刀,确定工件坐标系。这种方法对刀精度和效率高,便于工艺文件的编写及生产组织。 三、刀具半径补偿设置 进入刀具补偿值的设定页面,移动光标至输入值的位置,根据编程指定的刀具,键入刀具半径补偿值,按 INPUT 键完成刀具半径补偿值的设定。 一、对刀 对刀方法与具体操作同数控铣床。 二、刀具长度补偿设置 加工中心上使用的刀具很多,每把刀具的长度和到 Z 坐标零点的距离都不相同,这些距离的差值就是刀具的长度补偿值,在加工时要分别进行设置,并记录在刀具明细表中,以供机床操

加工中心零件加工实例

加工中心零件加工实例 本项目主要讲解加工中心操作面板上各个按键的功用,使学生掌握加工中心的调整及加工前的准备工作以及程序输入及修改方法。最后以一个具体零件为例,讲解了加工中心加工零件的基本操作过程,使学生对加工中心的操作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一、加工要求 加工如图 5-3 所示零件。零件材料为 LY12 ,单件生产。零件毛坯已加工到尺寸。 选用设备: V-80 加工中心 二、准备工作 加工以前完成相关准备工作,包括工艺分析及工艺路线设计、刀具及夹具的选择、程序编制等。 三、操作步骤及内容 1、开机,各坐标轴手动回机床原点 2、刀具准备 根据加工要求选择Φ20 立铣刀、Φ5中心钻、Φ8麻花钻各一把,然后用弹簧夹头刀柄装夹Φ20立铣刀,刀具号设为T01,用钻夹头刀柄装夹Φ5中心钻、Φ8麻花钻,刀具号设为T02、T03,将对刀工具寻边器装在弹簧夹头刀柄上,刀具号设为 T04 。 3 、将已装夹好刀具的刀柄采用手动方式放入刀库,即 1 )输入“T01 M06”,执行 2 )手动将 T01 刀具装上主轴

3 )按照以上步骤依次将 T02 、 T03 、 T0 4 放入刀库 4、清洁工作台,安装夹具和工件 将平口虎钳清理干净装在干净的工作台上,通过百分表找正、找平虎钳,再将工件装正在虎钳上。 5、对刀,确定并输入工件坐标系参数 1 )用寻边器对刀,确定 X 、 Y 向的零偏值,将 X 、 Y 向的零偏值 输入到工件坐标系 G54 中, G54 中的 Z 向零偏值输为 0 ; 2 )将 Z 轴设定器安放在工件的上表面上,从刀库中调出 1 号刀具装上主轴,用这把刀具确定工件坐标系 Z 向零偏值,将 Z 向零偏值输入到机床对应的长度补偿代码中,“+”、“-”号由程序中的 G43 、 G44 来确定,如程序中长度补偿指令为 G43 ,则输入“-”的 Z 向零偏值到机床对应的长度补偿代码中; 3 )以同样的步骤将 2 号、 3 号刀具的 Z 向零偏值输入到机床对应的长度补偿代码中。 6、输入加工程序 将计算机生成好的加工程序通过数据线传输到机床数控系统的内存中。 7、调试加工程序 采用将工件坐标系沿 +Z 向平移即抬刀运行的方法进行调试。 1 )调试主程序,检查 3 把刀具是否按照工艺设计完成换刀动作; 2 )分别调试与 3 把刀具对应的 3 个子程序,检查刀具动作和加工路径是否正确。 8 、自动加工

cnc加工中心手动编码常用技巧【珍藏版】

cnc加工中心手动编码常用技巧【珍藏版】 内容来源网络,由深圳机械展收集整理! 更多CNC加工中心设备,就在深圳机械展! 对于数控加工来说,编程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加工的质量与效率,相信大家也是对编程又爱又恨吧。那么如何迅速掌握数控加工中心的编程技巧呢?下面与小编一起学习一下吧! 【暂停指令】 G04X(U)_/P_是指刀具暂停时间(进给停止,主轴不停止),地址P或X后的数值是暂停时间。X后面的数值要带小数点,否则以此数值的千分之一计算,以秒(s)为单位,P后面数值不能带小数点(即整数表示),以毫秒(ms)为单位。 但在某些孔系加工指令中(如G82、G88及G89),为了孔底的精糙度,当刀具加工至孔底时需有暂停时间,此时只能用地址P表示,若用地址X表示,则控制系统认为X是X轴坐标值进行执行。 【M00、M01、M02和M03的区别与联系】 M00为程序无条件暂停指令。程序执行到此进给停止,主轴停转。重新启动程序,必须先回JOG状态下,按下CW(主轴正转)启动主轴,接着返回AUTO状态下,按下START键才能启动程序。

M01为程序选择性暂停指令。程序执行前必须打开控制面板上OPSTOP键才能执行,执行后的效果与M00相同,要重新启动程序同上。M00和M01常常用于加工中途工件尺寸的检验或排屑。 M02为主程序结束指令。执行到此指令,进给停止,主轴停止,冷却液关闭。但程序光标停在程序末尾。 M30为主程序结束指令。功能同M02,不同之处是,光标返回程序头位置,不管M30后是否还有其他程序段。 【地址D、H的意义相同】 刀具补偿参数D、H具有相同的功能,可以任意互换,它们都表示数控系统中补偿寄存器的地址名称,但具体补偿值是多少,关键是由它们后面的补偿号地址来决定。不过在加工中心中,为了防止出错,一般人为规定H为刀具长度补偿地址,补偿号从1~20号,D为刀具半径补偿地址,补偿号从21号开始(20把刀的刀库)。 【镜像指令】 镜像加工指令M21、M22、M23。当只对X轴或Y轴进行镜像时,切削时的走刀顺序(顺铣与逆铣),刀补方向,圆弧插补转向都会与实际程序相反。当同时对X轴和Y轴进行镜像时,走刀顺序,刀补方向,圆弧插补转向均不变。

加工中心编程实例

加工中心编程实例: ZH7640立式加工中心由北京第三机床厂生产,采用华中铣床、加工中心数控系统;加工范围600mm×400mm×500mm;刀库可容纳20把刀;可用于镗、铣、钻、铰、攻丝等各种加工。 实例为在预先处理好的100mm×100mm×100mm合金铝锭毛坯上加工图9-22所示的零件,其中正五边形外接圆直径为80mm。 一、工艺分析 本例中毛坯较为规则,采用平口钳装夹即可,选择以下4种刀具进行加工:1号刀为Ф20mm 两刃立铣刀,用于粗加工;2号刀为Ф10mm中心钻,用于打定孔位;4号刀为Ф10mm钻刀,用于加工孔。通过测量刀具,设定补偿值用于刀具补偿。 该零件的加工工艺为:加工90mm×90mm×15mm的四边形→加工五边形×加工Ф40mm的内圆→精加工四边形、五边形、Ф40mm的内圆→加工4个Ф10mm的孔。 二、编程说明 手工编程时应根据加工工艺编制加工的主程序,零件的局部形状由子程序加工。该零件由1个主程序和5个子程序组成,其中,P1001为四边形加工子程序,P1002为五边形加工子程序,P1003为圆形加工子程序,P9888为中心孔加工子程序,P9777为加工孔子程序。 用CAD/CAM软件系统辅助编程。首先进行零件几何造型,生成零件的几何模型,如图9-23所示。然后用CAM软件再生成NC程序。本例先从Pro/E中造型,用IGES格式转化到MasterCAM9.2中(也可以直接用MasterCAM进行零件几何造型),由MasterCAM生成NC程序。 三、NC程序 零件几何模型的程序见表9-5

表9-5 加工中心实例程序

圆周孔循环——加工中心编程实例 作者:发布时间:2007-09-08 04:04:57 来源:繁体版访问数: 105 > 格式:G34 X- Y-I- J- K-;(多打一次孔) X、Y:表示X、Y圆周孔到工件原点之距离(绝对坐标) I:半径 J:最初孔角度,逆时针为正值 K:孔数 O0001 G17 G40 G80 N001 G00 G91 G30 X0 Y0 Z0 T1; M06; G00 G90 G54 X100. Y0.;

加工中心操作实验二

100。 加工中心操作实验二 一、 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了解加工中心加工所需要的基本内容和操作方法。 二、 实验内容 坐标系的设定方法、车刀偏置的测量和输入方法、程序编辑的方法、加工程序的执行方 法等内容。 三、 实验步骤 3.1 设置 3.1.1 测量/输入刀具偏移值 3.1.1.1 创建新刀具 通过“新刀具”键,您可以创建一个新的刀具。 您可以输入刀具编号、切削刀沿位置以 及类型,从而确定刀具的参数。创建新刀具的操作步骤如下: (1) 按下PPU 上的 <偏置 >。刀具列表屏幕将会打开,如图 6-1所示。 图6-1 创建新刀具界面 (2) 按下“新建刀具”。如图6-2所示的刀具列表窗口将会打开。 (3) 选择所需刀具,例如:铳刀。新建铳刀窗口打开。 (4) 在空白处输入刀具编号。 允许刀 号范围为 1至U 32000,而建议刀号范围为 1 到

(5) 用“确认”键确认输入。 成功创建新刀具。 3.1.2创建并删除新刀沿 1. 在“偏置”操作区的“刀具列表”或“刀具磨损”窗口中,如图6-3所示,按下“刀 沿”。 图6-3 偏置界面 2. 打开了刀沿基本画面。 在该屏幕上有三个选项: ” “新刀沿”, “复位刀沿”,“删 除刀沿” 3. 按“新刀沿”建一个新的刀沿。 请注意,新刀沿出现在刀具列表中。按下 “复位刀 沿”,将刀沿更换的所有偏移值复位为零。 4. 若删除刀沿,用光标将相关刀沿高亮显示,并按 “删除刀沿”。出现如图6-4所示的 画面。 刀具表 T D 1 1 ■5 2 1 3 1 19 1 匚何裁培 半径 190.609 0,iHnn ■ z 返 ■ E!憶 附 表 打 列 m 零備 1J 菇 t ? 图6-2 刀具列表界面 Q 穆剥R 飞弗D 蠱 1^0

数控机床的现状与发展

数控机床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数控机床的概念 数控机床就是在数字控制下,能在尺寸精度和几何精度两方面完成金属毛坯零件加工成所需要形状的工作母机的总称。数控机床通常由控制系统、伺服系统、检测系统、机械传动系统及其他辅助系统组成。 国产数控机床的发展现状 一、国产数控机床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逐渐缩小 数控机床是当代机械制造业的主流装备,国产数控机床的发展经历{HotTag}了30年跌宕起伏,已经由成长期进入了成熟期,可提供市场1,500种数控机床,覆盖超重型机床、高精度机床、特种加工机床、锻压设备、前沿高技术机床等领域,产品种类可与日、德、意、美等国并驾齐驱。特别是在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数控超重型机床、立式卧式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数控齿轮加工机床领域部分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中,五轴(坐标)联动数控机床是数控机床技术的制高点标志之一。 它集计算机控制、高性能伺服驱动和精密加工技术于一体,应用于复杂曲面的高效、精密、自动化加工,是发电、船舶、航天航空、模具、高精密仪器等民用工业和军工部门迫切需要的关键加工设备。

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应用,其加工效率相当于2台三轴机床,甚至可以完全省去某些大型自动化生产线的投资,大大节约了占地空间和工作在不同制造单元之间的周转运输时间及费用。国产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品种日趋增多,国际强手对中国限制的五轴联动加工中心、五轴数控铣床、五轴龙门铣床、五轴落地铣镗床等均在国内研制成功,改变了国际强手对数控机床产业的垄断局面。 二、国产数控机床存在的问题 由于中国技术水平和工业基础还比较落后,数控机床的性能、水平和可*性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很大,尤其是数控系统的控制可*性还较差,数控产业尚未真正形成。因此加速进行数控系统的工程化、商品化攻关,尽快建成与完善数控机床和数控产业成为当前的主要任务。目前主要问题有: 三、核心技术严重缺乏 统计数据表明,数控机床的核心技术—数控系统,由显示器、控制器伺服、伺服电机和各种开关、传感器构成,中国90%需要国外进口。如在上海设厂的德国吉特迈集团和意大利利雅路机床集团,在烟台建厂的韩国大宇综合机械株式会社,所有的核心技术都被外方掌握。国内能做的中、高端数控机床,更多处于组装和制造环节,普遍未掌握核心技术。国产数控机床的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技术主要依赖进口,国内真正大而强的企业并不多。目前世界最大的3家厂商是:日

立式加工中心日常检查表

部门所属线体作业名称设备名称设备型号版号页数制造部转向节加工设备日常点检作业立式加工中心VB-610A A 1/1设备分布示意图特殊值方法时间频次一般目视≤1分钟1次/班重要目视、动手≤2分钟1次/班重要目视、动手、嗅≤3分钟1次/班重要目视、动手≤2分钟1次/班重要目视≤1分钟1次/班重要目视、动手≤1分钟1次/班重要目视、动手≤3分钟1次/班重要目视、动手≤2分钟1次/班重要动手≤10分钟1次/班重要动手≤3分钟1次/班 机加工设备点检作业指引 作业步骤: 1.交接班记录检 查;作业目的: 点检标准1.电机无异响、抖动、发 烫、糊味等;2.电机外壳 、扇叶、油管无破损;3. 液压压力在40MPa范围内 1.检查工装、夹具螺丝无 松动;2.胀套、活塞是否 完好;3.工装脚踏开关无 常。 1.连接头有无漏气现象; 2.气压表指针应指在绿色 区域,或在0.6MPa范围内 1.交接班记录,了解设备的班前运行情况;并做好 防范措施。 1.检查指示灯、急停开关 有无损坏,失灵;2.互锁 防护门有无异常; 2.设备安全装置检查; 3.电机装置检查; 4.工装夹具检查; 5.气动装置检查;7.机械(换刀机构)检查;8.主轴冷却机检查、清理过滤网、滤油器;9.保养设备;10.记录当班设备运行情况有无故障。作业人员操作工1.记录本班设备的运行状 态,故障原因等;方便同 事及时预防、排除故障。 1.检查设备各项装置,了解设备状态; 2.维护和保养设备; 3.了解设备的运行情况并做交班记录。 4.若发现设备存在异常情况,要立即通知班组长或设备负责人;便于及时抢修。1.查看油箱有无漏油现 象,油量应在上下油标线 之间;2.手动给油检测给 油压力应在1-1.5MPa范围 1.加工前选择手动换刀, 检查拉刀机构有无震动、 卡刀现象;2.核对加工程 序刀号是否乱刀。 1.空气滤网无破损、灰 尘;2.并查看主轴冷却机 数值是否正常,夏季:-2 ℃、冬季:2℃左右。 1.机床外表无油污、灰 尘;2.加工仓、工作台无 铁屑;3.油水分离器无废 油;4.按时清理滤油设施 。 6.润滑部位检查;

国内外组合机床的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组合机床的研究现状 3.1国内组合机床发展现状 在国内,我们国家的组合机床以及其自动线,加工和生产较大批量的箱体类和轴类零件是它们的主要工作。以往的几十年间,机械制造业由减少产品成本的竞争,发展到如今的新的产品的竞争,由于我们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国的机床行业也随之与世界接轨,机械行业在面临挑战的同时,同时也面 临着新的发展形势:生产的产品技术更新愈来愈快,产品的批量也是愈来愈小了。 我们国家的组合机床总体技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一些高水 平的组合机床以及自动线基本上都是靠进口,这样导致投资规模和产品成本都大大提高。并且用户对产品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人们对于产品的要求越来越个性 化和多样化。为了满足和响应市场的需求,我们需要不断推出新的技术、工艺、产品,组合机床行业的产品已向柔性化、数控化发展。目前,我国组合机床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我国组合机床及自动线的总体水平要相对落后于发达国家。 3.2国外组合机床发展现状 在国外,组合机床的发展则更为迅速,保证产品的质量、生产效率,性能等各种因素的前提下,正大步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机床的配置形式现在越来灵活,加工的精度也是越来越高,机械加工的效率也是越来越高了,组合机床的主要发展动态,概括如下几个方面: (1)数控技术的广泛应用 传统组合机床的控制系统由继电器电路组成,数控技术的出现使控制系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组合机床已逐渐具有一定柔性。以数控编程,数控机床和数控加工技术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数字化制造与以CAD(Computer Aided Design)和CAE(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 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设计相辅相成。利用编程方便、可靠性高的可编程控制器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 troller)来设计主轴进给系统和工作滑台的工作循环可显著提高机床工作效

加工中心几何精度检验word版本

加工中心几何精度检验 检验项目主要有:各直线轴轴线运动直线度、各直线轴轴线运动的角度偏差、各直线轴相会垂直度检验、主轴的轴向窜动、主轴的径向跳动、主轴轴线与Z轴轴线运动间的平行度、工作台面的平面度等。 (1)X轴轴线运动直线度检测 (a)在Z-X垂直平面内(b)在X-Y水平面内 图8-1-7 X轴轴线运动直线度检测安装示意图 根据国家标准可知,X轴轴线运动直线度检测允差为:X≤500mm时,允差为0.010mm;500mm<X≤800mm时,允差为0.015mm;800mm<X≤1250mm时,允差为0.020mm;1250mm<X ≤2000mm时,允差为0.025mm。局部公差要求为:在任意300mm测量长度上为0.007mm。具体检测方法如下: ①将平尺和机床工作台表面擦拭干净。 ②将平尺沿X轴放置在机床工作台中间位置,找正平尺,使平尺与X轴平行。 ③将磁性表座组装好并吸附在机床主轴箱上,将千分表安装在磁性表座表架上。 ④移动机床坐标轴X轴,使千分表测头垂直触及平尺工作面。安装示意图如图8-1—7所示。 ⑤移动机床X轴并读取千分表的变化值,其读数最大差值则为机床X轴轴线运动直线度。 (2)Y轴轴线运动直线度检测 Y轴轴线运动直线度检测实施步骤可参照X轴轴线运动直线度检测步骤,检测允差与X 轴相同,安装示意图如图8-1-8所示。 (a)在Y-Z垂直平面内(b)在X-Y水平面内 图8-1-8 Y轴轴线运动直线度检测安装示意图

(3)Z轴轴线运动直线度检测 Z轴轴线运动直线度检测实施步骤可参照X轴轴线运动直线度检测步骤,检测允差与X 轴相同,安装示意图如图8-1-9所示。 . (a)在Z-X垂直平面内 (b)在Y-Z垂直平面内 图8-1-9 Z轴轴线运动直线度检测安装示意图 注意:对所有结构型式的机床,平尺、钢丝、直线度反射器都应置于工作台上,如果主轴能锁紧,则指示器、显微镜、干涉仪可装在主轴上,否则检验工具应装在机床的主轴箱上。测量位置应尽可能靠近工作台的中央。 (4)X轴轴线运动的角度偏差检测 根据国家标准可知,X轴轴线运动的角度偏差检测允差为:0.060mm/1000mm。局部公差要求为:在任意500mm测量长度上为0.030mm/1000mm。具体检测方法如下: ①将水平仪和机床工作台表面擦拭干净,将水平仪放置在机床工作台中间位置。 ②找正水平仪,使水平仪与X轴平行,安装示意图如图8-1-10所示。 (a)在Z-X垂直平面内 b)在X-Y水平面内 (c)在Y-Z垂直平面内 图8-1-10 X轴轴线运动的角度偏差检测安装示意图 ③移动机床X轴,读取水平仪的变化值,其读数最大差值则为机床X轴轴线运动的角度偏差。 (5)Y轴轴线运动的角度偏差检测 Y轴轴线运动的角度偏差检测实施步骤可参照X轴角度偏差检测步骤,检测允差与X轴相同,安装示意图如图8-1-l1所示。 (a)在Y-Z垂直平面内 (b)在X-Y平面内 (c)在Z-X垂直平面内

加工中心加工零件的基本操作过程

加工中心加工零件的基本操作过程 加工中心加工零件的基本操作过程 ” 主要讲解加工中心操作面板上各个按键的功用,使学生掌握加工中心的调整及加工前的准备工作以及程序输入及修改方法。最后以一个具体零件为例,讲解了加工中心加工零件的基本操作过程,使学生对加工中心的操作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一、加工要求 加工如下图所示零件。零件材料为L Y12 ,单件生产。零件毛坯已加工到尺寸。 选用设备:V-80 加工中心 二、准备工作 加工以前完成相关准备工作,包括工艺分析及工艺路线设计、刀具及夹具的选择、程序编制等。 三、操作步骤及内容 1、开机,各坐标轴手动回机床原点

2、刀具准备 根据加工要求选择Φ20 立铣刀、Φ5中心钻、Φ8麻花钻各一把,然后用弹簧夹头刀柄装夹Φ20立铣刀,刀具号设为T01,用钻夹头刀柄装夹Φ5中心钻、Φ8麻花钻,刀具号设为T02、T03,将对刀工具寻边器装在弹簧夹头刀柄上,刀具号设为T04 。 3 、将已装夹好刀具的刀柄采用手动方式放入刀库,即 1 )输入“T01 M06”,执行 2 )手动将T01 刀具装上主轴 3 )按照以上步骤依次将T02 、T03 、T0 4 放入刀库 4、清洁工作台,安装夹具和工件 将平口虎钳清理干净装在干净的工作台上,通过百分表找正、找平虎钳,再将工件装正在虎钳上。 5、对刀,确定并输入工件坐标系参数 1 )用寻边器对刀,确定X 、Y 向的零偏值,将X 、Y 向的零偏值 输入到工件坐标系G54 中,G54 中的Z 向零偏值输为0 ; 2 )将Z 轴设定器安放在工件的上表面上,从刀库中调出1 号刀具装上主轴,用这把刀具确定工件坐标系Z 向零偏值,将Z 向零偏值输入到机床对应的长度补偿代码中,“+”、“-”号由程序中的G4 3 、G4 4 来确定,如程序中长度补偿指令为G43 ,则输入“-”的Z 向零偏值到机床对应的长度补偿代码中; 3 )以同样的步骤将2 号、3 号刀具的Z 向零偏值输入到机床对应的长度补偿代码中。 6、输入加工程序 将计算机生成好的加工程序通过数据线传输到机床数控系统的内存中。 7、调试加工程序 采用将工件坐标系沿+Z 向平移即抬刀运行的方法进行调试。 1 )调试主程序,检查3 把刀具是否按照工艺设计完成换刀动作; 2 )分别调试与 3 把刀具对应的3 个子程序,检查刀具动作和加工路径是否正确。

《数控加工中心操作与加工》

行业模块《加工中心操作与加工》 项目1 加工中心的操作编程 学习单元1 加工中心的手动方法 一、FANUC 0i —MATE 系统加工中心控制面板 FANUC 0i —MATE 数控系统分为4个部分,分别是CNC 操作面板,屏幕显示区,屏幕软键和机床控制面板,如图H.1.1所示。 图H.1.1 FANUC 数控系统加工中心控制面板 1 FANUC 数控系统CNC 操作面板 FANUC 数控系统CNC 操作面板如图H.1.2所示,各按键功能见表H1.1。 CNC 操作面板 屏幕显示区 屏幕软键 机床控制面板

图H.1.2 FANUC数控系统CNC操作面板 表H1.1: FANUC数控系统操作面板各键功能 键名称功能说明 0~9 地址、数字键输入输入字母、数字和符号SHIFT 上档键切换字符 EOB 段结束符键每条语句结束后加 “;” POS 加工操作区域键显示加工状态 PROG 程序操作区域键显示程序界面 OFS/SET 参数操作区域键显示参数和设置界面SYSTEM 系统参数键设置系统参数MESSAGE 报警参数键显示报警参数 CSTM/GR 图像显示键显示当前走刀路线INSERT 插入键手动编程时插入字符ALTER 替换键编程时替换字符 CAN 回退键编程时回退清除字符DELETE 删除键删除程序及字符INPUT 输入键输入各种参数 RESET 复位键复位数控系统 HELP 帮助键获得帮助信息 翻页键程序编辑时进行翻页 光标移动键移动光标 2 机床控制面板如图H.1.3所示,面板各按钮说明见表H.1.2所示。

图H.1.3 FANUC数控系统机床控制面板 表H.1.2: FANUC数控系统机床控制面板各按钮说明类型按钮/名称功能说明 模式选择自动按此按钮后,进入自动加工 编辑按此按钮后,进入程序编辑 MDI 按此按钮后,进入MDI,手动输入程序 DNC 按此按钮后,可进行输入输出程序(在线加 工) 回原点模式 按此按钮后,机床进入回原点模式 JOG 按此按钮后,进入手动状态 增量 按此按钮后,进入增量模式 手轮 按此按钮后,进入首轮模式,可手轮操作机 床 电源开 接通电源 电源关 关闭电源 主轴倍率调节主轴转速 急停按钮按下急停按钮机床立即停止所有移动 进给倍率可调节机床进给速度 手轮键按此键可用手轮操作机床

数控机床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数控机床的现状和发展 数控机床是数字控制机床是用数字代码形式的信息(程序指令),控制刀具按给定的工作程序、运动速度和轨迹进行自动加工的机床,简称数控机床。数控机床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加工对象改变时只需要改变输入的程序指令;加工性能比一般自动机床高,可以精确加工复杂型面,因而适合于加工中小批量、改型频繁、精度要求高、形状又较复杂的工件,并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果。 因而了解和提升数控机床对我国的制造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国内外数控机床的发展 (1)我国数控机床的发展 我国于1958年研制出第一台数控机床,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两大阶段。建国初期在1958—1979年间为第一阶段,第一阶段中对数控机床特点、发展条件缺乏认识,在人员素质差、基础薄弱、配套件不过关的情况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盲目性大,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改革开放,从1979年至今为第二阶段。在第二阶段从日、德、美、西班牙先后引进数控系统技术,从日、美、德、意、英、法、瑞士、匈、奥、韩国、台湾省共11国家(地区)引进数控机床先进技术和合作、合资生产,解决了可靠性、稳定性问题,数控机床开始正式生产和使用,并逐步向前发展。在20余年间,数控机床的设计和制造技术有较大提高,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培训一批设计、制造、使用和维护的人才;通过合作生产先进数控机床,使设计、制造、使用水平大大提高,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技术的差距;通过利用国外先进元部件、数控系统配套,开始能自行设计及制造高速、高性能、多轴联动加工的数控机床,供应国内市场的需求,但对关键技术的试验、消化、掌握及创新却较差。至今许多重要功能部件、自动化刀具、数控系统依靠国外技术支撑,不能独立发展,基本上处于从仿制走向自行开发阶段,严重缺乏各方面专家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缺少深入系统的科研工作;元部件和数控系统不配套;企业和专业间缺乏合作,基本上孤军作战,虽然厂多人众,但形成不了合力。 (2)国外数控技术的发展 数控机床的起源 1948年,美国帕森斯公司接受美国空军委托,研制飞机螺旋桨叶片轮廓样板的加工设备。1949年,该公司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伺服机构研究室的协助下,开始数控机床研究,并于1952年试制成功第一台由大型立式仿形铣床改装而成的三坐标数控铣床,不久即开始正式生产,于1957年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制造领域中数控加工时代的开始。 数控机床的兴起 195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吉丁斯·路易斯公司首先联合研制出世界上第 一台数控升降台铣床,随后德国、日本、苏联等国于1956年分别研制出本国的第一台数控机床。60年代初,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相继进入商品化试生产,由于当时数控系统处于电子管、晶体管、和集成电路初期,设备体积大、线路复杂、价格昂贵、可靠性差,数控机床大多是控制简单的数控钻床,数控技术没有普及推广,数控机床技术发展整体进展缓慢。 70年代,出现了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小型计算机,特别是微处理器的研制成功,实现了数控系统体积小、运算速度快、可靠性提高、价格下降,使数控系统

FANUC系统加工中心面板各键使用方法

FANUC系统加工中心面板各键使用方法 1 ALTER 修改程序及代码 2 INSRT 插入程序 3 DELET 删除程序 4 EOB 完成一句(END OF BLOCK) 5 CAN 取消(EDIT 或MDI MODE 情况下使用) 6 INPUT 输入程序及代码 7 OUTPUT START 输出程序及指令 8 OFFSET 储存刀具长度、半径补当值9 AUX GRAPH 显示图形 10 PRGRM 显示程序内容11 ALARM 显示发生警报内容或代码 12 POS 显示坐标13 DGONS PARAM 显示自我诊断及参数功能14 RESET 返回停止15 CURSOR 光标上下移动 16 PAGE 上下翻页19 G 准备功能代码 17 O 程序号码由O0001~O999918 N 顺序号码由N0001~N9999 20 X 坐标轴运动方向指令21 Y 坐标轴运动方向指令 22 Z 坐标轴运动方向指令23 H 长度补偿功能代码 24 F 进给(FEED)指令25 R 圆弧半径指令 26 M 辅助功能指令27 S 主轴指速指令 28 T 刀具号码29 D 半径补偿功能代码 30 I . J .K 圆弧起点至圆弧中心距离(分别在X,Y,Z轴上) 31 P 子程序调用代码 32 PROGRAM PROTECT 程序记忆保护开关33 MEMORY 自动执行程序 34 EDIT 编辑35 MDI 手动编辑36 SINGL BLOCK 单句执行 37 BLOCK DELET 指定不执行单句程序(与/ 键共享) 38 OPT STOP 选择性停止(与M01码共享)39 DRY RUN 空运行 40 PRG TEST 不执行M.S.T.码指令41 CYCLE START 循环 动(执行程序)绿灯 42 CYCLE STOP 循环停止(暂停程序)红灯43 PRG STOP 程序停止(与M00共享) 44 HOME 返回X.Y.Z.各轴机械原点;45 JOG 手动进给(行位或切削) 46 MPG 手动 驱动器50 HIGH 手动快速进给 51 SPDL DEC 主轴(RPM) 速52 SPDL 100% 执行程序中S指令 速 53 SPDL CW 主轴顺时钟转动54 SPDL STOP 主轴停止 55 SPDL CCW 主轴逆时钟转动56 SPDL INC 主轴(RPM)增速 57 Z+,Y+,X+ 机床X.Y.Z.轴往正方向移动58 Z-,Y-,X- 机床X.Y.Z.轴往负方向移动59 4-,4+ 机床第四轴60 TRVRS 执行机床各轴移动指令 61 CLNT ON 供应切削液62 CLNT OFF 停止供应切削液 63 CLNT AUTO 自动执行供应切削液64 OVERRIDE 切削速度随控0--150% 65 EMERGENCY STOP 紧急停止66 THERMAL ALARM 主轴负荷过热报警 67 LUB ALARM 润滑油不足报警70 RAPID OVERRIDE 快速行程控制 71 DNC 直接数控:由于外部接口设备输入程序至数控机床,而又因子控机床本身记忆容量有限,需要执行边读边做(即同时执行收取程序和执行程序指令动作),称为DNC操作。当完成DNC操作后,数控机床记忆是不存在的,由DNC输入之程序。 72 BACKGROUD EDIT 背景编程:BG-EDIT ) 当数控机床执行自动(AUTO)加工时,可同时输入或编写另一程序,而不需耍停止操作。 73 MANU ABS 手动绝对值74 PROG RSTAT 程序再起动 75 Z NEGLT 取消执行Z轴指令76 AXIS LOCK 取消执行三轴指令 77Emergency stop紧急停止执行

加工中心的操作步骤

6. 在数控加工仿真系统中加工训练零件一的操作步骤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点击“开始→ 程序→ 数控加工仿真系统”,选择“数控加工仿真系统”,在弹出的登录用户对话框中,选择快速登录,进入数控加工仿真系统。 1.选择机床 点击菜单“机床/选择机床…”,出现选择机床对话框,在选择机床对话框中控制系统选择FANUC和FANUC 0I,机床类型选择立式加工中心,型号是JOHNFORD VMC-850,并按确定按钮,机床选择结束。 2.机床操作初始化 选择机床后,机床处于锁定状态,需要进行机床初始化操作,即解除锁定状态。 在仿真系统中,不同型号的机床,其机床的初始化操作也不相同。 对于仿真系统乔福加工中心VMC850来说,具体操作步骤是:按下数控系统的电源按钮,然后再按下急停按钮,最后按下系统启动按钮。 3.机床回零 机床回零操作是建立机床坐标系的过程。 回零操作是实际机床在打开机床电源后,首先要作的操作。即在X轴、Y轴、Z轴通过与限位开关的接触,机床找到这三个方向的极限值后,将机床坐标系的值清零,建立机床坐标系的零点。 由于控制系统的延迟特性,如果机床主轴的实际位置,即X轴、Y轴、Z轴的位置距离机床零点太近,为了避免主轴与限位开关发生碰撞,一般数控机床都规定在进行机床回零操作前,机床主轴的X轴、Y轴、Z轴的位置距离机床零点必须大于100mm。 仿真系统的具体操作是: 1)查看是否满足回零条件 用鼠标按下【POS】,接着按下CRT中【综合】下面对应的软键按钮,注意CRT中【机械坐标】坐标系下的X、Y和Z的值,要求这三个值的绝对值不能小于“100.0”。 2)回零操作 用鼠标将【模式选择】旋钮指向【参考点】。转动旋钮的方法是:鼠标停留在旋钮上,按鼠标左键,旋钮左转,按鼠标右键,旋钮右转。 Z轴回零:按下【+Z】按钮。X轴回零:按下【-X】按钮。Y轴回零:按下【+Y】按钮。

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势及国内发展现状

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势及国内发展现状 1.引言 从20世纪中叶数控技术出现以来,数控机床给机械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数控加工具有如下特点:加工柔性好,加工精度高,生产率高,减轻操作者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有利于生产管理的现代化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数控机床是一种高度机电一体化的产品,适用于加工多品种小批量零件、结构较复杂、精度要求较高的零件、需要频繁改型的零件、价格昂贵不允许报废的关键零件、要求精密复制的零件、需要缩短生产周期的急需零件以及要求100%检验的零件。数控机床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使其成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发展的重要装备。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与国际全面接轨,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机床制造业既面临着机械制造业需求水平提升而引发的制造装备发展的良机,也遭遇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加速推进数控机床的发展是解决机床制造业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随着制造业对数控机床的大量需求以及计算机技术和现代设计技术的飞速进步,数控机床的应用范围还在不断扩大,并且不断发展以更适应生产加工的需要。本文简要分析了数控机床高速化、高精度化、复合化、智能化、开放化、网络化、多轴化、绿色化等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我国数控机床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势 2.1 高速化

随着汽车、国防、航空、航天等工业的高速发展以及铝合金等新材料的应用,对数控机床加工的高速化要求越来越高。 (1)主轴转速:机床采用电主轴(内装式主轴电机),主轴最高转速达200000r/min; (2)进给率:在分辨率为0.01μm时,最大进给率达到240m/min且可获得复杂型面的精确加工; (3)运算速度:微处理器的迅速发展为数控系统向高速、高精度方向发展提供了保障,开发出CPU已发展到32位以及64位的数控系统,频率提高到几百兆赫、上千兆赫。由于运算速度的极大提高,使得当分辨率为0.1μm、0.01μm时仍能获得高达24~240m/min的进给速度; (4)换刀速度:目前国外先进加工中心的刀具交换时间普遍已在1s左右,高的已达0. 5s。德国Chiron公司将刀库设计成篮子样式,以主轴为轴心,刀具在圆周布置,其刀到刀的换刀时间仅0.9s。 2.2 高精度化 数控机床精度的要求现在已经不局限于静态的几何精度,机床的运动精度、热变形以及对振动的监测和补偿越来越获得重视。 (1)提高CNC系统控制精度:采用高速插补技术,以微小程序段实现连续进给,使C NC控制单位精细化,并采用高分辨率位置检测装置,提高位置检测精度(日本已开发装有106脉冲/转的内藏位置检测器的交流伺服电机,其位置检测精度可达到0.01μm/脉冲),位置伺服系统采用前馈控制与非线性控制等方法; (2)采用误差补偿技术:采用反向间隙补偿、丝杆螺距误差补偿和刀具误差补偿等技术,对设备的热变形误差和空间误差进行综合补偿。研究结果表明,综合误差补偿技术的应用可将加工误差减少60%~80%;

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车铣复合加工中心是将车削中心和加工中心的加工特点集于一台机床之上,一次装夹进行多工序完全加工。有立、卧两种形式;加 工特点分为:1)以车削为主,如:台湾崴立的VTC1600、杭州友佳的HT30sy;2)以铣削为主,如:沈阳一机的HTM40100h、齐重 数控的HDVTM160和大连机床的VHT800。以铣削为主的铣车复合加工中心均为多轴五联动机床。 现状水平: 我国在2001年由沈阳数控机床厂制造出我国第一台SSCKZ63-5五轴车铣复合加工中心,该机床引进了德国玛斯廖拉公司 (MAXMULLER)的技术,当时达到了国际90年代末的水平,虽起步晚,起点还是较高的。现在国内已有多家生产厂商可生产车铣复 合加工机床,在CCMT2012展会上就有十多家参展,但技术较为领先的几台展品和所采用的关键功能部件,如:数控系统、直驱双摆 铣头和直驱双轴回转台等均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攻关产品,还有待进一步商品化和产业化。 由于我们的整体技术基础不太坚实,和国外技术相比缺少数十年的经验积累,加之加工手段和工艺性比较薄弱,整体车铣复合加 工技术和欧洲和日本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车铣技术仍掌握在 MAZAK,OKUMAMORISEIKE,DMG和WFL等一流的 机床生产商手中,高端五轴车铣复合加工机床的市场份额也基本被这些企业垄断,国内这些高端设备的用户仍信赖欧洲或日本的产品 。 发展趋势: 车铣复合加工技术的先进理念就是提高产品质量和缩短产品制造周期,是一种集成了现代先进控制技术、精密测量技术和 CAD/CAM应用技术的先进机械加工技术。该技术提供了一种完善的加工解决方法:一次装夹可实现零件多个表面或复杂形面的加工, 大大简化了工件装夹和刀具系统的复杂性,减少了夹具和非生产时间。它不仅能够满足用户在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加工精度,减少零 件传送和库存,减少占地面积等方面的需求,也符合现代社会的节能减排要求,其工艺范围之广和能力之强,已成为当今复合加工机 床的佼佼者,是当前世界范围内最先进的机械加工设备之一。 航空航天、军工、船舶产品的制造领域一直是先进制造技术发挥作用的重要舞台,车铣复合加工技术在这些领域的应用具有很大 的优势,特别是对一些形状复杂的异形零件的加工优势更为凸显。随着航空航天、军工、船舶领域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日益加快,工 序分散的加工设备将会被工序集中的柔性、自动化设备所取代,这为车铣复合加工中心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和应用空间。

数控机床精度检验

数控机床精度检测 数控机床的高精度最终是要靠机床本身的精度来保证,数控机床精度包括几何精度和切削精度。另一方面,数控机床各项性能的好坏及数控功能能否正常发挥将直接影响到机床的正常使用。因此,数控机床精度检验对初始使用的数控机床及维修调整后机床的技术指标恢复是很重要的。 1、检验所用的工具 1.1、水平仪 水平:0.04mm/1000mm 扭曲:0.02mm/1000mm 水平仪的使用和读数 水平仪是用于检查各种机床及其它机械设备导轨的直线度、平面度和设备安装的水平性、垂直性。 使用方法: 测量时使水平仪工作面紧贴在被测表面,待气泡完全静止后方可读数。水平仪的分度值是以一米为基长的倾斜值,如需测量长度为L的实际倾斜值可以通过下式进行计算: 实际倾斜值=分度值×L×偏差格数

水平仪的读数:水平仪读数的符号,习惯上规定:气泡移动方向和水平移动方向相同时读数为正值,相反时为负值。 1.2、千分表

1.3、莫氏检验棒

2、检验内容 2.1、相关标准(例) 加工中心检验条件第2部分:立式加工中心几何精度检验JB/T8771.2-1998 加工中心检验条件第7部分:精加工试件精度检验JB/T8771.7-1998 加工中心检验条件第4部分:线性和回转轴线的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检验JB/T8771.4-1998 机床检验通则第2部分:数控轴线的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的确定JB/T17421.2-2000 加工中心技术条件JB/T8801-1998 2.2、检验内容 精度检验内容主要包括数控机床的几何精度、定位精度和切削精度。 2.2.1、数控机床几何精度的检测 机床的几何精度是指机床某些基础零件本身的几何形状精度、相互位置的几何精度及其相对运动的几何精度。机床的几何精度是综合反映该设备的关键机械零部件和组装后几何形状误差。数控机床的基本性能检验与普通机床的检验方法差不多,使用的检测工具和方法也相似,每一项要独立检验,但要求更高。所使用的检测工具精度必须比所检测的精度高一级。其检测项目主要有: 直线度 一条线在一个平面或空间内的直线度,如数控卧式车床床身导轨的直线度。 部件的直线度,如数控升降台铣床工作台纵向基准T形槽的直线度。 运动的直线度,如立式加工中心X轴轴线运动的直线度。 平面度(如立式加工中心工作台面的平面度) 测量方法有:平板法、平板和指示器法、平尺法、精密水平仪法和光学法。 平行度、等距度、重合度 线和面的平行度,如数控卧式车床顶尖轴线对主刀架溜板移动的平行度。 运动的平行度,如立式加工中心工作台面和X轴轴线间的平行度。 等距度,如立式加工中心定位孔与工作台回转轴线的等距度。 同轴度或重合度,如数控卧式车床工具孔轴线与主轴轴线的重合度。 垂直度 直线和平面的垂直度,如立式加工中心主轴轴线和X轴轴线运动间的垂直度; 运动的垂直度,如立式加工中心Z轴轴线和X轴轴线运动间的垂直度。 旋转 径向跳动,如数控卧式车床或主轴定位孔的径向跳动。 周期性轴向窜动,如数控卧式车床主轴的周期性轴向窜动。 端面跳动,如数控卧式车床主轴的卡判定位端面的跳动。 2.2.2、机床的定位精度检验 数控机床的定位精度是测量机床各坐标轴在数控系统控制下所能达到的位置精度。根据实测的定位精度数值判断机床是否合格。其内容有:

数控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数控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国内外数控技术发展状况 20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科技成果是计算机的发明与应用,计算机及控制技术在机械制造设备中的应用是世纪内制造业发展的最重大的技术进步。自从1952年美国第1台数控铣床问世至今已经历了50个年头。数控设备包括:车、铣、加工中心、镗、磨、冲压、电加工以及各类专机,形成庞大的数控制造设备家族,每年全世界的产量有10~20万台,产值上百亿美元。 世界制造业在20世纪末的十几年中经历了几次反复,曾一度几乎快成为夕阳工业,所以美国人首先提出了要振兴现代制造业。90年代的全世界数控机床制造业都经过重大改组。如美国、德国等几大制造商都经过较大变动,从90年代初开始已出现明显的回升,在全世界制造业形成新的技术更新浪潮。如德国机床行业从2000年至今已接受3个月以后的订货合同,生产任务饱满。 我国数控机床制造业在80年代曾有过高速发展的阶段,许多机床厂从传统产品实现向数控化产品的转型。但总的来说,技术水平不高,质量不佳,所以在90年代初期面临国家经济由计划性经济向市场经济转移调整,经历了几年最困难的萧条时期,那时生产能力降到50%,库存超过4个月。从1995年“九五”以后国家从扩大内需启动机床市场,加强限制进口数控设备的审批,投资重点支持关键数控系统、设备、技术攻关,对数控设备生产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1999年以后,国家向国防工业及关键民用工业部门投入大量技改资金,使数控设备制造市场一派繁荣。“十五“刚刚开始,国防科工委就明确提出了在军工企业中投入6.8亿元,用于对1.2 -1.8万台机床的数控化改造。目前,国际上最大的数控系统生产厂是日本FANUC公司,1年生产5万套以上系统,占世界市场约40%左右,其次是德国的西门子公司约占15%以上,再次是德海德汉尔、西班牙发格、意大利菲地亚、法国的NUM、日本的三菱、安川。国产数控系统厂家主要有华中数控、北京航天机床数控集团、北京凯恩帝、北京凯奇、沈阳艺天、广州数控、南京新方达、成都广泰等,国产数控生产厂家规模都较小,年产都还没有超过300~400套。近10年,数控机床为适应加工技术发展,在以下几个技术领域都有巨大进步。 1.1高速化由于高速加工技术普及,机床普遍提高各方面速度,车床主轴转速由3 000~4 000r / min提高到8 000~10 000r / min,铣床和加工中心主轴转速由4 000~8 000r / min提高到12 000r / min、24 000r / min、40 000r / min以上快速移动速度由过去的10 ~20m / min提高到48m / min、60m /min、80m / min、120m / min,在提高速度的同时要求提高运动部件起动的加速度,其已由过去一般机床的0.5G(重力加速度)提高到1.5~2G,最高可达15G,直线电机在机床上开始使用,主轴上大量采用内装式主轴电机。1.2高精度化数控机床的定位精度已由一般的0.01~0.02mm提高到0.008mm左右,亚微米级机床达到0.0005mm 左右,纳米级机床达到0.005~0.01μm,最小分辨率为1nm(0.000001mm)的数控系统和机床已有产品。数控中两轴以上插补技术大大提高,纳米级插补使两轴联动出的圆弧都可以达到1μ的圆度,插补前多程序段预读,大大提高插补质量,并可进行自动拐角处理等。1.3 复合加工、新结构机床大量出现如5轴5面体复合加工机床,5轴 5联动加工各类异形零件。也派生出各新颖的机床结构,包括6轴虚拟轴机床,串并联铰链机床等。采用特殊机械结构,数控的特殊运算方式,特殊编程要求。 1.4使用各种高效特殊功能的刀具使数控机床“如虎添翼” 如内冷钻头由于使高压冷却液直接冷却钻头切削刃和排除切屑,在钻深孔时大大提高效率。加工钢件切削速度能达1000m / min,加工铝件能达5000m / min。 1.5数控机床的开放性和联网管理数控机床的开放性和联网管理已是使用数控机床的基本要求,它不仅是提高数控机床开动率、生产率的必要手段,而且是企业合理化、最佳化利用这些制造手段的方法。因此,计算机集成制造、网络制造、异地诊断、虚拟制造、异行工程等等各种新技术都在数控机床基础上发展起来,这必然成为21世纪制造业发展的一个主要潮流。2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2.1性能发展方向(1)高速高精高效化。速度、精度和效率是机械制造技术的关键性能指标。由于采用了高速CPU 芯片、RISC芯片、多CPU控制系统以及带高分辨率绝对式检测元件的交流数字伺服系统,同时采取了改善机床动态、静态特性等有效措施,机床的高速高精高效化已大大提高。(2)柔性化。柔性化包含两方面:数控系统本身的柔性,数控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功能覆盖面大,可裁剪性强,便于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群控系统的柔性,同一群控系统能依据不同生产流程的要求,使物料流和信息流自动进行动态调整,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群控系统的效能。(3)工艺复合性和多轴化。以减少工序、辅助时间为主要目的的复合加工,正朝着多轴、多系列控制功能方向发展。数控机床的工艺复合化是指工件在一台机床上一次装夹后,通过自动换刀、旋转主轴头或转台等各种措施,完成多工序、多表面的复合加工。数控技术轴,西门子880系统控制轴数可达24 轴。(4)实时智能化。早期的实时系统通常针对相对简单的理想环境,其作用是如何调度任务,以确保任务在规定期限内完成。而人工智能则试图用计算模型实现人类的各种智能行为。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实时系统和人工智能相互结合,人工智能正向着具有实时响应的、更现实的领域发展,而实时系统也朝着具有智能行为的、更加复杂的应用发展,由此产生了实时智能控制这一新的领域。 2.2功能发展方向 2.2.1用户界面图形化用户界面是数控系统与使用者之间的对话接口。由于不同用户对界面的要求不同,因而开发用户界面的工作量极大,用户界面成为计算机软件研制中最困难的部分之一。当前INTERNET、虚拟现实、科学计算可视化及多媒体等技术也对用户界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图形用户界面极大地方便了非专业用户的使用,人们可以通过窗口和菜单进行操作,便于蓝图编程和快速编程、三维彩色立体动态图形显示、图形模拟、图形动态跟踪和仿真、不同方向的视图和局部显示比例缩放功能的实现。2.2.2科学计算可视化科学计算可视化可用于高效处理数据和解释数据,使信息交流不再局限于用文字和语言表达,而可以直接使用图形、图像、动画等可视信息。可视化技术与虚拟环境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拓宽了应用领域,如无图纸设计、虚拟样机技术等,这对缩短产品设计周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在数控技术领域,可视化技术可用于CAD / CAM,如自动编程设计、参数自动设定、刀具补偿和刀具管理数据的动态处理和显示以及加工过程的可视化仿真演示等。 2.2.3插补和补偿方式多样化多种插补方式如直线插补、圆弧插补、圆柱插补、空间椭圆曲面插补、螺纹插补、极坐标插补、2D +2螺旋插补、 NANO 插补、NURBS插补(非均匀有理 B样条插补)、样条插补(A、B、C样条)、多项式插补等。多种补偿功能如间隙补偿、垂直度补偿、象限误差补偿、螺距和测量系统误差补偿、与速度相关的前馈补偿、温度补偿、带平滑接近和退出以及相反点计算的刀具半径补偿等。2.3体系结构的发展 2.3.1集成化采用高度集成化CPU、RISC芯片和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FPGA、E- PLD、CPLD 以及专用集成电路ASIC芯片,可提高数控系统的集成度和软硬件运行速度。应用FPD平板显示技术,可提高显示器性能。平板显示器具有科技含量高、重量轻、体积小、功耗低、便于携带等优点,可实现超大尺寸显示,成为和CRT抗衡的新兴显示技术,是21 世纪显示技术的主流。应用先进封装和互连技术,将半导体和表面安装技术融为一体。通过提高集成电路密度、减少互连长度和数量来降低产品价格,改进性能,减小组件尺寸,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2.3.2模块化硬件模块化易于实现数控系统的集成化和标准化。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将基本模块,如CPU、存储器、位置伺服、PLC、输入输出接口、通讯等模块,作成标准的系列化产品,通过积木方式进行功能裁剪和模块数量的增减,构成不同档次的数控系统。 2.3.3网络化机床联网可进行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