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景抒情作文指导

借景抒情作文指导
借景抒情作文指导

教学内容:写景抒情散文模式

教学步骤:

一.优作欣赏:

例1. 飘落心灵的枫叶

我是怀着失落、彷徨的情绪走到这儿来的,可我回去的时候却感觉心里充溢的是一种对命运的顿悟,真实而又朦胧。

早上来公园的时候是起着风的,又因为时近晚秋了,所以小路边的梧桐林虽将那秋日里和熙的太阳捣碎后筛得满地都是,却也禁不住在秋风中洒下些枯黄的树叶来,扬扬洒洒,飘落在地。透过这眼前浮动秋叶的空气,我似乎又看见了父亲那浑浊却又饱含无奈伤痛的眼神,又听见了母亲劳动归来不停的喘息。面对这样的家境,残酷的命运竟让我痛苦地作出决定——为了这个贫困的家放弃学业,随乡邻南下做工。或许这种命运不止降临在我一个人的身上,但我现在才如此真实地感受到命运残忍的一面,它来得如此急促,似乎很快便要冲毁我那还很薄弱的心灵防线。我真的无法接受,没想到生活的阳光道我只是迈了几小步便又要终止。

眼前秋叶仍在不停地随风零落,一片接着一片,这是生活在为我哭泣么?忽然有一种想伸手抓住一片落叶的欲望,于是慢慢地伸出手去,一片火红的梧桐叶立刻飘落到手掌上。仔细端详这片秋叶,竟然发现秋叶曾经被撕裂过,在那业已枯萎的身躯上仍很清晰地留着一道弯曲的疤痕,可是疤痕处却又连着一小片梧桐叶,它是接着疤痕与残损的树叶一起生长着的!又一阵清风吹来,送走了手掌里的树叶,可我的脑海里涌动的依旧是那片沟通心灵的红树叶。猛地觉得这片树叶是生活给我的一种暗示,因为树叶的一生与我的处境竟是如此的神似。那一道深深的伤疤不就是生活迫使我做出的痛苦决定么,为什么它能在伤疤的一端顽强地生长出另一片小树叶,仍然蓬勃地延续着自己短暂的生命?而我,却始终彷徨在绝望的生命线上,总是难以挣脱命运的束缚呢?我应该振作起来,应该对我的一生负责。毕竟生命太珍贵,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失去也会带来无尽的伤痛。

望着这片火红的梧桐树,我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其实生命在为难你的同时也在用自然给你生存的暗示。毕竟生命的长途需要你的跋涉。当我转身走出这片树林时,我的心里默念着:感谢梧桐叶,感谢生命。

例2. 花与女孩儿

一株胚芽,它选择了生长。

一个女孩,她选择了生存。

胚芽含苞待放,是在一个酷热的盛夏,它在与其它花对话时,刚刚知道:自己还有一个月的生命。

女孩得知病情,是在高二的下学期,在一次晕倒之后,她被告知得了白血病,还剩下一年多的时间。

花儿蔫了,它还没有接受阳光,它还没有吮吸雨露,它的生命才刚刚开始呀!

女孩儿哭了,她还没有考上大学,还没有走向社会,她的青春才刚刚揭幕呀!

一个昼夜,花儿没有说话,它用心灵作出了最后的选择———面向着太阳开放,即使短暂的生命只能拥有片刻的芳华:与其哭着死,不如笑着生。

三天三夜,女孩儿不吃不喝,她用心灵作出了最后的选择————不做逃避的懦夫,用温暖的微笑让另一个生命升华;生命只是一种形式,关键是对生活的热爱得以延续。

花的母亲是一片贫瘠的土地,花竭尽自己的全力向上生长着。在每一个阳光普照的清晨,它都愉快地睁开眼睛,跟太阳打个招呼,然后,继续酝酿着自己短暂的美丽。

女孩的前桌儿是一个顽劣的男生,她用全身心的爱温暖男孩冰冻的心灵。一次又一次,女孩耐心地面对男孩漠然的脸,为他讲解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美好。但她却从未告诉过男孩儿自己的秘密。

花儿的顽强不被小草儿知道,但它选择蓬勃。

女孩儿的关怀不被男孩理解,但她选择坚持。

人们驻足于盛开的花儿面前,嗅着它芬芳的气息,赞不绝口:“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男孩剪掉了披肩的长发,改掉了种种的玩世与不恭。为了女孩儿的友谊,他变得勤奋而努力。

花儿笑了,它的生命赢得了人类的称赞。

女孩儿笑了,她的付出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对生活的执着(著)得以在另一个健壮的生命里继续。

一个月后,花儿谢了,它用自己的选择证明:短暂中也能孕育奇迹。

一年之后,女孩死了,她用遗书告诉男孩存在即合理,热爱是一种美。

心灵往往在最关键的时刻作出选择,而那其中又常常包含着美丽,正如这朵花儿、这个可人的女孩儿。

二.例文讲析:

1二.例文讲析:

1.《飘落心灵的枫叶》分析:这篇散文的结构有点类似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属于圆形结构。不同的是本文首段就作了清楚的交代。这样有利于让阅卷老师一下子把握文章的思路。次段写事,即造成自己心绪不宁的原因,并且和话题联系起来,提出选择的原因与作出的选择。三段写景,触景生情,并从中得到启示,获得情感的开解。末段作结,为全文收束,并作升华。

2.《花与女孩儿》分析:本文采用并列式结构,类似于古典诗词中的咏物作品,缘情写物,情景交融,不粘不脱。所以全文均为一段写花一段写人,花中有人,人亦似花,花和人命运相当,生死与共。这种写法有较强的操作性,易于把握。难点在要把相似性处理好,否则会不伦不类。

三.模式归纳:

例1类模式:

第一段:写心情不佳及发生的转变或者只写心情不佳(如《荷塘月色》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写心情不好的原因,交代简要交代事情。

第三段:触景生情,细致描写景物以及景物给自己的感触。(注意与话题联系)

第四段:升华主旨。(最好有一定的哲理。如前文没有交代心情的变化,这里要补充交代)

例2类模式:

一段写景或物,一段写人事,交替进行。(注重其相似性、合理性).《飘落心灵的枫叶》分析:这篇散文的结构有点类似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属于圆形结构。不同的是本文首段就作了清楚的交代。这样有利于让阅卷老师一下子把握文章的思路。次段写事,即造成自己心绪不宁的原因,并且和话题联系起来,提出选择的原因与作出的选择。三段写景,触景生情,并从中得到启示,获得情感的开解。末段作结,为全文收束,并作升华。

2.《花与女孩儿》分析:本文采用并列式结构,类似于古典诗词中的咏物作品,缘情写物,情景交融,不粘不脱。所以全文均为一段写花一段写人,花中有人,人亦似花,花和人命运相当,生死与共。这种写法有较强的操作性,易于把握。难点在要把相似性处理好,否则会不伦不类。

三.模式归纳:

例1类模式:

第一段:写心情不佳及发生的转变或者只写心情不佳(如《荷塘月色》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写心情不好的原因,交代简要交代事情。

第三段:触景生情,细致描写景物以及景物给自己的感触。(注意与话题联系)

第四段:升华主旨。(最好有一定的哲理。如前文没有交代心情的变化,这里要补充交代)

例2类模式:

一段写景或物,一段写人事,交替进行。(注重其相似性、合理性)槐花开了

一连几天,烦心事就像蛛网一样缠着我——又要升级考试了。脑子里头盛满了作业,木呆呆的,低头想想也对:书本原本就是是木头做得嘛,多了,自然是这样了。

走在阳光下,我的感觉开始复苏:街上暖洋洋的,周围的一切原来那么新鲜美好,仿佛我是个刚刚来到这世界的婴儿——此时,想想自己真是太天才了,婴儿,的确是刚落地的婴儿,大口呼吸着……

蓦地,我愣在了那里。在我一张一翕的鼻翼里分明嗅到一丝馨香,淡淡的,而又充满了扩张的欲望,向四处弥漫着。

惊讶之余,我举目四望。道旁的槐树上层层叠叠的开满了花:低的,站在墙上触手可及,高的,就只有仰望的份儿了;开着的,正把花囊撑着,那香气放的毫不保留,没开的,也沐浴着阳光,努力的酝酿着,酝酿着。

是呢,槐花开了。自己今年发现第一棵小草的新绿仿佛还是在昨天。我的心不由的一颤:时间就在我们的不经意间,不停歇地流着,头也不回的流过。花开花落,草木荣枯,漫漫人生路,你几曾驻足观赏过身边的繁花似锦?在人生的单行道上,你何尝留意过车窗外掠过的风景?刚才你不是还为了考试的事心绪不宁吗?

生活中不能只有苦行。因为,早上开的花到了傍晚才来采撷会是怎样的一种愁肠百转啊!

怎样写好借景抒情的文章(一)

很多学生在写作时一看到涉及景物描写的题目就发怵,很少有同学对景物描写或借景抒情类的作文感兴趣的。其实,还是一个方法的问题。找到了方法,写出一篇漂亮的借景抒情的作文并不是什么难事。

那么,怎样写好借景抒情的文章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做到八个字——眼中有景,心中有景。

眼中有景就是要细心观察并且善于捕捉身边的景物。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城市建筑以及身边的万事万物,只要我愿意,都可以为我所用。

当我们学会了捕捉身边的景物,一缕阳光、一颗小草、一丝清风、一抹残阳,写起来就容易多了。因为景物也是有特点的,抓住了景物的形状、颜色、声音、气味等特点,再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加以修饰,这样,就不会感觉单调乏味了。

然而,有了好的景物描写,还不能算一篇好的作文。要让身边的景物变得鲜活起来,还要做到心中有情。

有景无情,这样的景是没有生命的;有情没景,这样的情只能叫无病呻吟;情景交融才是作文的最高境界。因此,再好的景物描写都是为情服务的。

借一丝盛开的鲜花表达一种愉悦、舒畅的心情;摘一轮明月寄托一份思乡的情怀;雨中漫步叙述一份浓浓的友情。

心中有了情,眼中的景才有了可依托的灵魂。因此,在写作文时,清楚了自己要表达什么情,写的时候就不会漫无目的了。

另外,在叙事类作文中插入借景抒情的手法,作文会更加丰富,更感人。在叙事类作文中适时穿插景物描写,更能增添文章的感染力。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

【技法指导】

借景抒情,就是作者把自己内心要表达的某种情感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借景物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其中,情由景所背负,景为情而浸蘸;情是灵魂,景是载体。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写于1927年7月的散文名篇。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作者“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作者在文章中描述了一幅清幽美妙的图画——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这“曲曲折折的荷塘,密密田田的荷叶,星星点点的荷花,淡淡的月色,脉脉的荷香”,都交融着作者那隐隐的、却又深沉的孤独与苦闷的心绪,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表现出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

当代女作家张洁在《挖荠菜》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

太阳落山了,琥珀色的晚霞渐渐地从天边退去。远处,庙里的钟声在薄暮中响起来。羊儿咩咩地叫着,

由放羊的孩子赶着回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夜色越来越浓了,村落啦,树林子啦,坑洼啦,沟渠啦,好象一下子全都掉进了神秘的沉寂里。

这一段描写选取了一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画了一幅美丽、和平、静穆的晚归图,它同“我”当时那种孤独、寂寞、焦急、悲伤,有家不敢回的复杂心情完全融注在一起,有力的反衬“我”的悲苦境遇。

古人云:“夺人心者,莫先乎情。”刘勰也曾说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作家以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绘景物,所写之景自然是充满主观情志。我们在写作时,要善于借景物来抒发感情,使景中含情。

作文中,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借助对某种事物的赞美或贬斥,抒发自己的某种心态,成为常用技巧之一。这种思想感情寄托于物的笔法,就叫做托物言志。托物言志一般通过象征手法来实现。

茅盾在《白杨礼赞》一文中,所“托”之物是白杨树:

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保持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它伟岸、正直、朴素,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在这篇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了抗日时期我国北方农民,并与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民族精神相合。

巴金的《灯》也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灯》里写了三种灯光,都包含着深邃的象征意义——故居大门内亮起的昏暗的灯光,是旧家庭、旧社会走向没落、崩溃的象征。爱尔克的灯光,象征旧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我的心灵的灯光”象征作者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托物,不是随便取一物勉强比附就可奏效。刘勰说:“比类虽繁,以至切为贵。”“至切”,就是取物与立意要相合。否则,文章就有牵强附会之嫌。

总之,言志抒情是写景状物的灵魂,因此,我们要善于使客观景物与主观情志交融在一起,使山水含情,草木有意。

【名篇精段】

花事最盛的去处数着西山华庭寺。不到寺门,远远就闻见一股细细的清香,直渗进人的心肺。这是梅花,有红梅、白梅、绿梅,还有朱砂梅,一树一树的,每一树梅花都是一树诗。白玉兰花有点儿残,娇黄的迎春正当时,那一片春色啊,比起滇池的水来不知还要深多少倍。

究其实这还不是最深的春色。且请看那一树,齐着华庭寺的廊檐一般高,油光碧绿的树叶中间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样红艳,每朵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这就是有名的茶花。不见茶花,你是不容易懂得“春深似海”这句话的的妙处的。

——杨朔《茶花赋》

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或者就只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因为他们寻找不到足以使草叶变得肥厚的营养,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那细微和叶脉告知你生存该是多么艰难;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又自己生长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扼制。

——林希《石缝间的生命》

【他山之石】

我喜欢秋天

陆秋艳

曾有许多人问过我“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我总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喜欢秋天!”

我喜欢秋天,虽然它没有春天生机勃勃之貌,没有夏天姹紫嫣红之景,也没有冬天银妆素裹之纯,但我仍对它情有独钟。

如果说绿是春天的使者,红是夏天的色彩,白是冬天的打扮,那么黄便属于秋天。在送走夏姑娘的同时,秋婆婆迈着她那矫健的步伐向我们走来,她的到来,使万物脱下了旧衣,换上新装。树儿们都脱下了绿衣裳。换上了秋婆婆精心缝制的新衣。花儿都收敛起绽开的笑容,鸟儿也都成群结队地飞向南方——另一个更加温暖的世界。似乎一切都显出几分无奈,几分孤独,几分凄美。过往行人也来去匆匆,无暇观赏两旁风景。这也许是秋天不能受到大众欢迎的原因吧。

但让我们把目光从这些令人倍感哀伤的景色中移开,移向那金灿灿的田野。田里的庄稼经过几个月的培养,现在已经成熟了,这给人们带来了无可比拟的喜悦。辛勤工作许久的农民们带着满面的笑容,走向金色的田野,收获他们劳动的果实。他们在金色的大海中干得热火朝天,一时间,春天的生机勃勃,夏天的活泼热情,秋天的丰收喜悦全来到了这广阔的田间。一阵秋风吹过,“大海”泛起层层浪,夹杂着人们清脆欣慰的笑声。看着此情此景,还有多少人会不喜欢上秋天呢?

有时会有一场小雨,秋雨小小的柔柔的扑打在人们的脸上,凉凉的。这时,人们忘记了一切不幸,尽情接受秋雨的洗礼。

我喜欢秋天,喜欢那萧条的美,喜欢那丰收的喜悦,喜欢那绵绵的小雨……喜欢它的所有所有。

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喜欢秋天!”尽管它并不很出众。

〖点评〗面对秋天,作者有独特的眼光:纵然有几分肃杀,有几分萧条,但从秋的成熟中,从丰收的喜悦里,作者读出了美。作者巧妙地把对秋的赞美之情,融进了对秋景的描绘之中。

人生如萍

刘懿

一池浮萍,青青绿绿,其中也有点点水色,无风时它像一块布平铺塘面上,没有一丝一毫的皱纹,又像一块天然的青绿铜镜浮在池中。

其中也有几支树杈直插过池面,萍面略显得有些破痕——可是却不能完全划破,这之中更显示出了它的生机。杂草和翠鸟也时不时地打扰着萍面,一漾一漾的,鱼波纹是不能不出现的,使浮萍更显得拥挤和紧张。

狂风大作,起皱折的是浮萍;弯身摆头的是杂草;早已无踪影的是翠鸟,皱折只是一刻,风稍微小时,萍面又恢复了原状。尔后,又是皱折,浮动不定。有时也有鱼儿的“拜访”。风是魔鬼,杂草是细菌,然而却破坏不了它。

风后,萍面依然是完整的——除了少许的杂物。

这,使我不由地想起了文天祥的诗句“身世浮沉雨打萍”。是啊,人生又何尝不像浮萍,平静的人生里时刻都有风波;而风浪又蕴藏着平静的人生。

曲折的人生,又何尝不是风中生存的浮萍,浮萍是为了生根于水中,而人是为了在大千世界中生存。

坎坎坷坷,漫漫人生,对着苍天长叹,叹已逝人生;对黄河咏赞,赞黄河雄姿;对着小草低泣,泣小草无人知晓;站在高山上高唱,唱高山的威武;对小河低吟,吟小河的涓涓……

若人生只有浮萍的平静,没有狂风,那人生就是一杯淡水无味可言;若只有小河的自私,那人间处处是冷若冰霜;若只有大山的高傲,那人间没有无私的爱……

自己的人生,自己的道路,都在自己的脚下,由自己掌握。

人生!浮萍!

〖点评〗“平静中有风波,风浪中有平静”是在写浮萍,更是在写人生。作者将对人生的感悟寄寓在对浮萍的描绘之中,这就是托物言志。

【写写练练】

课内作文

1.冬天,小草藏匿了踪迹。你能用独特的眼光去发现小草吗?请以此为题,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2.寒冬的风,许多人是惧怕的。你能发现她的可敬可爱吗?请以“寒冬,风也在唱”为题,写一篇写

景散文。

课外练笔

1.以冬天的某一植物为描写对象,写一段300字左右的借景抒情的文字。

2.以冬天的某一植物为描写对象,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托物言志的文字。

直面挫折学习描写

借景抒情式片段描写的写作技巧

抒情的文章以情感的抒发为写作的主要目的,根据作者抒情的凭借物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抒情的文字可以是结构比较完整的一篇作品,也可以是单纯一个片段的文字。在这里只来探讨一下借景抒情式片段描写方面的写作技巧。

所谓的借景抒情,是指作者把自己内心要表达的某种情感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借景物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在这其中,情由景所背负,景为情而浸蘸,情是灵魂,景是载体。那么我们如何在一个字数有限的片段中达到借景寓意,情景交融的境界呢?

首先,作者在写作时必须有真情实感。一段文字在篇幅不长的情况下,要把作者内心的感受充分的表达出来,用情来感染读者,这种情感必须是真实的。如果虚情假意,矫揉造作,单纯想去靠几个表现喜怒哀乐的词语和几个标点符号去体现,文章必显的枯涩空洞,会让读者一眼就看透华丽外表,使文章也会失去光泽,变得黯淡无光。

其次,把握住抒发感情的方向。一般情况下,片段描写的文字只有一个感情基调,抒发的感情必须统一在这个基调中。在描绘景物时,无论是选择的角度,确立的侧重点还是文章的谴词造句,其倾注的情感必须始终一致,否则就会出现不协调的“杂音”,破坏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

再次,注意对景物的选择,即为情感的抒发找好“婆家”。挑选景物时,所选取的景物具有的特点必须与作者抒发感情的主旨有某些相似或相通之处,景物的这些特点不仅体现在外观形象上,还应蕴含在精神实质中,特别是片段描写,字少意丰,更应该注意做到惜字如金,字字点题,句句显意。

最后,能够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技巧。片段描写的文字虽“体积”小,但“技术”含量高,恰当的表达技巧正是对其进行精雕细刻的一把“锋刀”。为了把感情抒发的淋漓尽致,我们可以在观察景物时,注意观察的角度和顺序,充分调动起各种器官的感知能力;在具体描摹景物时,利用对比、衬托、象征、联想、以小见大等表现手法。这样一方面丰富景物的刻画点,另一方面进一步拓宽景与情的沟通、加深景与情的融合,使读者更有味的去体会作者流露出的那份情感。

此外,还应注意加强作者个人的主观修养。因为作者所描摹的景物,已不是单纯的自然界的景观,而是带有作者主观色彩的情感之景,尽管文字片段篇幅小,但作者个人的气质也会或多或少的渗透在其中,这也会影响到借景抒情式片段描写的表达效果。

写作手法: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写景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此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是写景作文的共同特征。

(佳作欣赏)

(一)太阳又挥动它的画笔,把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也染成美丽的桔红色,把片片房屋的瓦顶涂成了金灿灿的;给路边的树木披上了浅红的衣裳,再瞧那些行人车上被镀上了一层金光。整个北京城都沐浴在夕阳的余辉里。(《观日落》)

分析:文章将日落的动态和北京的各种静态物体融成一体,使静物形成一种活生生的感人的形象。

(二)校园桂花

在飘飘忽忽的秋雨中,校园的那株桂花开了!(首句点题。)它亭亭玉立于花坛之上,宛若披着轻柔薄纱的新娘。(从远处写桂花树静止的形态。)走近一瞧,银灰色的树干托起一团绿云般的树冠,密密肥实的叶片中点缀着一簇簇星星点点的米黄色的小花,好像秋天田野沉甸甸的稻穗,又似节日之夜金灿灿的焰火,煞是好看!(从近处写树干、树冠、叶片、花朵的形状、色彩。)清风徐来,桂枝瑟瑟,芳香四溢,把整个

校园都熏醉了!(从视觉、嗅觉、味觉写桂花的动态。)吸一口,甜津津的;掬一把,清爽爽的。(从味觉、肤觉写花的香味。)只要你从这儿经过,准会给你染上一身浓浓的馨香。古诗赞桂花:"月中有客曾分种,世上无花敢斗香。"可见,桂花的芳香在花的王国里是出了名的。(在嗅觉基础上结合诗句写出总的感受。) 设计意图:我想应该初步让初一年的学生感知写景的目的最终也是为了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我设想通过引导学生品读佳作来理解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是写景作文的共同特征。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说说这些写景的句子美在哪里,只要是学生能说出一定的道理,即给肯定。

五、拓展练习

1、名师指导

(1)你看到了哪些景色?

(2)你看到了哪些颜色?

(3)你听到了什么?

(4)你感受到了景物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我们看到的景物有"湖水、雾、荷花、荷叶、垂柳",看到的颜色有"蓝、绿、白、粉",听到了水鸟叫和荷叶轻轻的摆动声。整体上感受到景物的特点是"宁静、幽美"。可见描绘景物要调动人的所有感官,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体验,绘声绘色、绘景绘形,方能把观察到的事物写得细致、生动。

2、习作参考

这湖水真静啊,平静的像一面镜子,轻盈盈的,没有一丝的涟漪。微风像一双无形的手,把薄薄的晨雾轻轻地驱散了,袅袅升入高空。湖中,荷花散发出淡淡的轻香,碧绿的荷叶微微的摇晃,好象怕惊动了静静的湖水似的。岸边的柳树像舒展腰肢的少女,将长长的柳条垂到湖面上,抚摸静静的湖水......

3、点评

这一段描写,借助人的视觉、味觉,描摹出了湖水的静态美,可见经过多种感官的参与,就能将难以捕捉的景物描摹的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设计意图:作为作文课,课堂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环节,我主要是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通过精选动态视频和设计启发式的问题来让学生进行训练,实现知识的有效运用。,学生的课堂作业展示是很重要的,可以说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真正体现。

作业:面对寒冷的冬天,***感受到的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豪迈;岑参看到的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妩媚;孔子则体会到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哲理。以"校园的冬天"为题,任选校园的一个角落的景色描写进行描写,字数300字左右。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在学完本节课后有创造表达的欲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通过写后的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进步,体验写作的成就感。我设计的习作提示语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使学生能通过写校园的冬天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作文六 借景抒情作文教案

作文六:通过景物表达情感-----借景抒情写作训练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触景生情”、“融情于景” 2、学会借景抒情的写法,作文能做到“情景交融” 3、掌握借景抒情作文的一些具体方法 二、教学重点;掌握融情于景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情景交融的理解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理解“触景生情”、“融情于景” 师:景物能让我们产生某种感情,那么,这也给了我们启示,假如我们有了某种感情,反过来就可以通过景物来抒发。借助景物将真挚的感情表达出来是达到“感情真挚”要求的一条重要途径。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研究“借景抒情”文章的写法。 借景抒情,就是作者把自己内心要表达的某种情感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借景物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其中,情由景所背负,景为情而浸蘸;情是灵魂,景是载体。 我给大家发下了几篇文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借景抒发了真挚的感情,做到情景交融,抒发了真挚的感情,请大家研究研究这几篇文章各抒发了怎样真挚感情? (二)方法指导: 1.张开联想、想像翅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1)突兀地来了一座山,郁郁的,似乎一个不很快活地村姑,没头没脑地在等什么人。接着,一座座秀拔而起的山,便络绎迎接上来,且相互之间绝不关联绝非约好了来的;来的很突兀,似乎不是远远迎上来,而是兀地从地下拱上来;迎风一晃便化作一个个风姿绰约、飘飘逸逸的姑娘,梳了最新潮的发型,穿了时髦的长裙;满面春风挽了装满土特产的篮子,捧了盈盈欲滴的甜笑;走来争相招徕买主,推销货色,使人生出兴奋,想去亲近一番。(《看山》)

运用拟人的手法,将山想象成美丽的姑娘,表达了对南方山脉的喜爱。 (2)看!太阳像个好胜心很强的孩子,正在炫耀自己的彩衣,它把彩衣搭在天边,惹得周围一片红彤彤、金灿灿。太阳又像一个很强壮、顽皮的少年,只是探了探自己红红而朝气蓬勃的圆脸。 将太阳拟人化,日出景象被描写得形象丰富,立体感很强。 2.景物的象征意义与情一致,直接写;景物的象征意义与情不一致,改造写。反衬的手法是改造景物的最好方法。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小雅.采薇》 讲析:“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与“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两句中都写到了枫叶,但它所代表的感情却大相径庭。杜牧看了一路风景,陶醉在美好景物中产生了愉快的感情,而经霜的枫叶,层林尽染,如火如霞,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与作者愉快的感情相一致。 但是,这一派美景在莺莺的眼里就不那么可爱了。《西厢记》里有一折戏叫“长亭送别”,讲的是相国夫人找藉口要张生赴京赶考,想以此来拆散张生与莺莺小姐的美满姻缘,莺莺送张生上路,在莺莺的唱词中有这么一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霜打枫叶,红得那么醉人,这是可喜的景物,而莺莺只有悲情,哪有喜悦;也就是说,可喜的景物反而引起人的哀情,情景不一致,怎么办?改造一下,把枫叶说成是“点滴离人泪”,这样情与景就一致了。 怎么改造景物呢?告诉大家一个秘诀,运用反衬的手法,“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请同学们对这首诗作简要的分析。 兵士出征时,心里是愁苦的,诗人写道:“昔我往昔,杨柳依依”,杨柳在春风中飘荡的美好景物反衬了兵士的愁苦,春天是欢乐的季节,兵士却在这时被迫出征,所以显得加倍愁苦。兵士回来时的心情是愉快的,诗人写道:“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风雪交加的冬天赶路是艰苦的,用苦来反衬愉快的心情,表现了兵士急于回家,而不顾雨雪忙着赶路,加倍显出心情的愉快。可见,反衬在表达感情上很有力量,可收到加倍的效果。顺便提一下,这首诗也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典型事例。 3.酝酿真挚感情,做到情景交融

《抒情作文指导》.doc

《抒情作文指导》 导入 看下面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秀才与县官、财主一起饮酒。这吋外面正下着大雪,秀才提议吟诗助兴, 谁如果接不上,就罚酒三杯。秀才先吟第一句:“大雪纷纷落地。”县官想自己的转:一切都是皇上给的,感激Z情油然而生,便接口吟道:“一片皇家瑞气。”财主想显示一下自己的财富,接下去吟了第三句:“再下三年何妨?”正在此时,一个又冻又饿的农民正好从屋前走过,听到这话心想,下三年岂不要把我饿死?就气愤地说:“真是吃饱放屁!”话虽粗俗,但却在理。 面对同一雪景,四个人由于经历、处境不同,抒发的感情也就截然不同,但是他们抒发的感情却是十分真实可信的,都符合各自的身份。 什么是抒情文章?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者文之经”。通过种种表达方式,对所写的人物、事件、景物等抒发作者爱憎好恶的感情,这种写法叫抒情。在记叙文屮,适当地抒情能使文章屮所写的人、事、物、景的形象更加突出,意义更加深刻,从而激发读者的情思,引起读者的共鸣, 有效地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写作离不开抒情,抒情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抒情的作用在于以情感人,即通过自己抒发的感情来激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借景抒情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方法,其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它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例如《第一场雪》里说:“荷!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一层厚的雪,万里江山变马了粉妆玉砌的世界。”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雪的喜爱。 尽管如此,由于人们生活经历、知识状况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存在差异,抒发出來的感情必然也不一样,因此根据具体情况,联系自己的实际,有的放矢,才能借助于景色描写, 抒发出自己的真实感来。 抒情要真挚感人。“世上最是情难抒”,难在不做作,不矫情,不浮夸,要给人一种震撼力和亲和力。 那么,怎样在作文中抒好情呢? 一、抒情要自然真切 孔子说:“情欲信,辞欲巧。”信,就是真实,写作耍抒发真情实感。因为“不精不诚, 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我们必须真实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杜绝空

初中作文专题5:融情于事资料

初中作文专题5:融 情于事

初中作文5-----融情于事侯文飞 所谓融情于事,就是在抒发情感时,将叙事和抒情紧密结合起来,寓抒情于叙事之中。可学习朱自清在《背影》中对“背影”的写法,和阿累在《一面》中对鲁迅胡须的写法。当“我”两次看着父亲的背影并流泪时,读者仿佛亲自目睹了这动人的一幕,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甚至由此联想到自己的经历,而产生强烈的共鸣。如下面这篇《青春的诗行》: 青春的诗行 青春是美好的,她如诗如画、丰富多彩;青春,她又是多姿多味的,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你会品尝到其中各式各样的味道。 青春有时就像咖啡,很苦很苦。进入初三以来,我明显感受到了学习的沉重压力,每天都是很早起床,很晚才回家。特别是冬天,都是顶着星星出去,戴着月亮回来,真可谓披星戴月啊!可是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记得期中考试前夕,老师让我们几个基础较差的同学留下来写卷子,我当时特别不情愿,不停地在下面嘟囔。老师生气地说:“我下班后还在为你们几个补课,你还不领情,你的良心难道被狗吃了?”听了老师的责骂,我别提有多生气,心里真的很苦很苦! 青春有时又像青橄榄,很涩很涩。每次月考成绩下来,同学们都会火急火燎地围上去,当然,有人欢喜有人愁。特别是上期期末考试成绩单下来的时候,看着我那少得可怜、并不理想的分数,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出来,眼泪流到嘴里,我感觉口腔里很涩很涩。回想起那长时期的艰苦努力,我困惑了,这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但是,青春更多时候就像蜂蜜,很甜很甜。每次回到家中,总有爸妈的笑脸迎接,总有那可口的饭菜诱惑,顿时呀,一股股暖意涌上心头。我想,每个人大概都会经历不少的艰难困苦吧,老师克服重重困难来教给我们知识,下班了还给我们辅导,我有什么理由不情愿呢?爸妈克服重重困难来供给我们读书,双休日还取消锻炼陪我学习,我有什么理由不满足呢?学校、家庭和社会尽一切可能帮助我们学习,我有什么资格打退堂鼓呢?想到这里,我檫干眼泪,打开书本,查找问题的根源。终于,在另一次考试中,我收获了喜悦,我品尝到了蜂蜜的香甜。成功的喜悦,老师的赞许,同学的羡慕,爸妈的笑容,都成为了我继续努力的动力,那一刻呀,我发现青春其实还是很甜很甜的呢! 我明白,没有前面的苦与涩,就没有后面的香与甜。咖啡虽然很苦很苦,但当你仔细品尝完之后,你会感受到它的无比醇香;青橄榄虽然很涩很涩,但当你仔细咀嚼之后,你会发现它的无比清甜;学习虽然很累很累,但当你解答完一道难题之后,你会觉得无比惬意、特有成就感,这就是它们的魅力之所在。青春不也是这样吗?她如诗如画、如火如荼、多姿多味,你只有尝试过各种味道之后,才会真正地拥有青春,如果青春中只有甜蜜和一帆风顺,那才会枯燥无味呢。让我们在今后的日子里,一起品尝这多味的青春吧!让我们在品尝之余,尽情地享受这如诗如画、如火如荼、多姿多彩的亮丽青春吧! 侯老师点评:1.本文“我”在文章中是当事人。2.“青春的诗行”意即青春就像诗歌一样优美动人。本题好写抒情散文。文章运用寓情于事和顿悟式技法,采用总分总结构和先抑后扬的写法,把青春比作咖啡、青橄榄,蜂蜜,赋予青

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高考语文复习素材:跟《陈情表》学融情于事

“我的命好苦” ——跟《陈情表》学“融情于事” 文/郭青松 融情于事,是指把感情融入叙述的事件中,让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事”为表,“情”为里。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读者品味起来就更觉得真实感人。如李密的这篇《陈情表》,写自身遭遇不幸的那一段叙述文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这一段叙述文字,真是“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清·林云铭《古文析义》),而无一语不委婉动人,可谓“斯文历叙平生辛苦,亦呜咽,亦感悟,其入人性情者深欤”(清·过珙《详订古文评注全集》)。那么作者的叙述为什么能如此打动人呢?从作文角度看,写文章怎样才能做到融情于事,进而抒发真情呢? 一、放大细节不可少 要想让阅读者对作文中叙述的事情留下深刻印象,就必须努力用“放大镜”放大细节,选取鲜活、典型、感人的细节去表现文章的中心。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作者一上来就说自己早就“遭遇不幸”,然后再从各个小的方面来渲染:父丧,母嫁,少多疾病,全靠祖母才活下来,家庭困难,门庭冷落,形单影只,而祖母又常年卧病在床。这些描写凄楚哀婉。作者极尽铺陈之功,不厌其烦地诉说自己的苦难,写得情深意切,感人肺腑。尤其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这一细节描写,很富有画面感,让人仿佛看到一个孤苦无依、落寞无助的可怜人独自站在那里。 这方面的例文,建议同学们在读一读朱自清的《背影》,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还有于娟的《此生未完成》一书等。 二、句式、修辞显奇效 写作中采用恰当的句式和修辞手法,会使文章显得匠心独运。先看选用句式产生的效果。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这些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借景抒情作文写作指导

借景抒情作文写作指导 如何借景抒情 1.有目的地选景、写景 既然“景”已作为抒情的假借物,那么,便不能见什么写什么了,而应从抒“情”的需要出发,选取那些最适宜表达作者胸中“情”愫的“景”点着力刻画。游览和观赏景物是有选择性的,吸引人的地方去了的人就多一些。要选取给你印象最深、最富吸引力的景点,着力描绘。写景时,场景不在大小,只要能给你独特感受而你又能写出新意就行。一篇文章,一般选取两三个景点就可以了。在写作过程中,还要把握好顺序,根据游览空间的变化,先写谁后写谁,做到心中有数。此外,还要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描写中,亦应将笔墨较多的运用于与抒“情”关联最紧密的方面。比如,写圆明圆,目的是抒发不忘耻辱的爱国激情,那么,花草山水之类的美景便不应成为着墨的重点,因为这些景物与“国耻”无关,而以“大水法”为中心的西洋楼废墟,则应一砖一石地“精雕细刻”。 2.直白式抒情与渗透式抒情相结合 在写景的过程中,抒情有直白式和渗透式两种。直白工抒情往往在一段精彩的景物描写之后,说一句或几句总括式的话,将作者的见解或情愫坦白地提示出来。渗透式抒情不显山不露水,在写景中,在词语的运用上、句式的选取上,在绘声绘色的描写中,将作者的喜怒哀乐悄悄地移入“景”中。观赏景物,没有感受是不可能的。景物不同,感受也不一样。视通万里,思接千载,有感而发,人之常情。名山大川,能激起你的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激情;江水奔腾,会使你心胸开阔;人文古迹,又使人联想到历史恒远,而人生苦短……感受是真情的流露。用真情唤起读者的共鸣,这样才能写出好文章。 第1页共5页

怎样较好的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 要较好地运用借景抒情方法,必须做到如下要求: 一、所写景物要与自身情感一致。 自然景物是客观存在的,人的心情、情感是经常变化的。不同的心情,对同一景物的感受也就不同。所以,写景时对景物要有选择,选择能够表现自己心情和情感的景物去写。如心情感伤,你选莺歌燕舞、百花盛开就不恰当;心情激动,你选杨柳依依、晓风残月更不合适。因而,写景与心情一定要一致,才能做到情景相应,情因景生。以景衬人,以人带景,心情好环境就美丽的,心情不好环境就暗淡的。[示例]“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我的叔叔于勒》前句写了出游时高兴愉快的心情,后句写出了归来时失望沮丧。 二、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 自然景物也各有其独特的特征,互不相同,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才能真正的表现出景物的与众不同。写景又是抒情的基础,要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然先要写好景物。抓住要描写的景物与别的景物不同的独特特点,带着自己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去精心描绘,做到景物特点突出,个性鲜明。 三、抒情要真挚自然。 借景抒情,总是以抒情为宗旨的。无论是寓情于景的间接抒情,还是写景基础上的直接抒情,都要做到感情真挚,不能虚假。虚假的感情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在感情真挚的基础上,抒情方式还要自然,要有水到渠成的 第2页共5页

初中作文指导: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精编】

七年级下册作文优质课竞赛 -----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抒情方式及作用。 2、学会借景抒情的写法,作文能做到情景交融。 3、通过阅读、交流、展示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自我,热爱生活,抒发真情。 4、学会理性的思考,真实抒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抒情方式及作用。 2、学会借景抒情的写法,作文能做到情景交融。 教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练习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春天到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在你踏春、赏花、爬山、走亲访友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万物中的美?请你说说哪一种景物吸引力你,是因为什么吸引你的。(雕塑家罗丹:“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发现了美,你该如何赞美她呢? 二、赏析下面两个片段。 片段一:我能感觉到妈妈并没有出去,她好像站在了我的床前。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那里,手里抱着毛毯,眼睛静静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世界上任何形容母亲的好词加上都不为过。我曾经在一本书上读过一篇文章,说所有的母亲都喜欢在孩子睡觉时端详他们……? 片段二:我能感觉到妈妈并没有出去,她好像站在了我的床前。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那里,手里抱着毛毯,眼睛静静地看

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那是第一缕晨曦对娇花的抚弄,那是三月里的春风对碧水的温柔,那是夏日晚霞对嫩柳的辉映,那是月光对修竹的依恋,那是冬日里的朝霞与小草的交谈,妈妈呀,我愿在您温柔的怀里甜甜如梦! 你觉得哪一个片段写得好? ?(片段二之所以比片段一好,就在于作者在叙事之外运用了一种表达方式使文字充满情意和张力,这种表达方式叫抒情。) 二、什么是抒情 (一)、抒情,就是对主观感情的抒发和表达。表达方式除抒情外,还有记叙、描写、议论、说明。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我们写文章,总要表情达意,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和表露作者的感情,这就是抒情。?记叙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人物或事物、描绘景或物的过程中,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把自己内心的情感(或喜或悲,或热爱或厌恶,或赞美或批评)抒发和表达出来。 (二)、从情感的表达方式上讲,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之分。 1、“我爱你,中国!”这是直接抒情。直接抒情比较直白、热烈,多用带有浓重感情色彩的判断句、陈述句等,同时经常会在句中使用感叹词,如“好美啊”、“真想你呀”。直接抒情还经常用于作者感受最深刻、感情最强烈的地方,以精练的语言表达浓郁的感情和强烈的感染力。 间接抒情常用方法 2、间接抒情则比较含蓄。它往往借助于叙述、描写和议论等手法来抒发感情。如“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1)、有的借人抒情,通过对人物行为的描写来表达。 如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到:“妈妈欣慰地笑了。她的眼睛亮晶晶地、盯着我看了很久很久。”通过对妈妈笑了、眼睛亮晶晶地、盯着我看等行为描写,来表现妈妈因“我”的进步而高兴、“我”因自己的行为使妈妈欣慰而自豪的情感。 (2)、有的借物抒情,在对事物状态的描摩中抒发感情。如:“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3)、有的借事抒情,将主观感情隐藏在对事件的记叙之中。

借景抒情写作技法指导

一切景语皆情语 ——借景抒情写作技法指导 教学目标: 1.了解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2.掌握借景抒情描写方法。 3.运用所学方法进行描写训练。 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名家作品,学习如何适时地在自己的文章里运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情。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方法进行描写训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通过两副图的比较,感受景物衬托人物的效果。 二、知识掌握 景物描写的概念:对山水景色、田园风光、草木鱼虫、风霜雨雪等自然风物进行描绘。 景物描写的作用:烘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交代背景;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三、名作欣赏 (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紫藤萝瀑布》 (2)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羚羊木雕》(3)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走一步,再走一步》 (4)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芦花荡》 请问:以上各句分别烘托了作者的何种情感() A. 悲伤 B.愉快轻松 C.宁静喜悦 D. 恐惧 四、方法探究 思考:B、D段添加了哪些景物,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我走在家乡的小路上心情格外舒畅。 B、晴空万里,云漫不经心地挪动着,为秋日增添几分活泼,我的心情正如这活泼的秋日,愉悦而又晴朗。走在家乡的小路上,感受着温暖的阳光,心情格外地舒畅。 C、我迈着沉重的脚步行走着,我的心苦闷极了。

写景抒情散文写作指导word版本

写景抒情散文写作指 导

写景抒情散文写作指导 写景抒情散文是指融写景与抒情一体的散文。写景抒情,是中学生写作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情景相生、情文并茂的优秀作文,这类散文所描绘的景和抒发的情不是简单地结合在一起,而是情景交融,呈现出“情由景生,景因情美”的和谐关系。 在尝试此类散文写作时,应注重以下两方面: 一、景物描写要传神 传神是指描写时不仅能够描绘出景物的特点,而且能给读者如在眼前的感觉。 1、善于观察,抓住特点。 善于观察,即用心体悟身边的景物,并在写作时抓住景物特征。对于景物的感受力是此类散文的写作基础。优秀的写景抒情散文描写的景物既在我们身边,又能挖掘出我们不曾发现的美。景物的特点是客观存在的,由于自身构造因素的不同,不同的景物的形状、色彩、态势、光泽、声响等构造特征千差万别,具有鲜明的个性。因此,我们写景时一定要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本质特征。正如朱自清笔下的“荷塘”,读者看了原型图片之后会发现,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荷塘。如果没看《荷塘月色》,我们很可能日日从旁走过也不觉其美。这也印证了那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同时,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无不具有其独特之处。善于观察,才有所感,这是写作的前提;抓住特点,才能写出与众不同之景,这是写作的要诀。三篇例文抓住校园、乡村、小城不同的特点写作。 2、层次分明。

确定了特点,还要按一定顺序描写。描绘景物时有主次、有先后之分,既能凸显细节之美,又给人和谐的整体感。写景的顺序要符合表达需要,特别是在描绘某一场景时,要注意动静结合,还要注意把笔下景物按某种顺序多层次地表现出来,给读者以全方位的感受。如《荷塘月色》,作者依次写了荷叶、荷花、荷香、流水、月色、树影等景物,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摹写均非常细腻,但它们又不是割裂的,如写荷叶,然后是荷叶中的荷花,然后是风送来的花叶的清香,由风的吹动引出流水;写月色,既注重从上至下的流动,又注重从下至上的浮动,从而构成了富有诗情画意的“荷塘月色”。可见,我们在描写景物时,可根据表达的需要对彰显景物特点的细节工笔描绘,使其凸显出来,又不斩断与之相关的背景,将其融进去。例文片段《校园春景》《小城雨景》都很有层次。 3、融入感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中“景”本身并无任何感情色彩可言,但它一经作者写入作品,便会带上作者的感情,不再是纯自然物了。融情于景,往往是作者在描写景物的同时,用抒情的笔调,直接或间接地抒发自己对景物的或褒或贬的感情。写景时要调动想象,把自己对景物的独特、真实的感受表露出来。写景时不妨选择一些带有主观感受的词语绘景,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的关于小煤屑路的描写:“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4、锤炼语言。

如何融情

如何融情入文(记叙文) 江苏徐启根 【技法揭秘】文以情动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应该是作者真情的流淌,力戒矫揉造作,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我心诉我情”。纵观历年中考佳作,考生都是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动情点,以真情感动人。那么,如何融情入文呢? 一、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优秀的文章不但应该言之有物,更应该言之有情,融情于景。融情于景,就是作者不直接抒情,而是把自己的感情融化到对景物的描述中,化情思为景物,让读者在具体的情景中去体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同学们在写作中,不妨尝试运用融情于景的方法:(1)、运用修辞,让景物有情。大自然中的景致本是没有情感的,但我们可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化无情为有情,让景物带上人的情感,让作文动人起来。我们学过的写大自然的课文,无一例外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朱自清《春》中的“春风图”,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把一个生机勃勃、生趣盎然的春天,展现在读者面前。老舍笔下的薄雪“忽然害了羞”,让我们看到了姑娘般的娇美;水因水藻而“不忍得冻上”,让我们体会到了水的万般柔情。再如,2011重庆中考作文《我改变了月光的色彩》这样写道:云雾疾驰着,月光忽明忽暗地泻下,映出一道道尘埃。月光冷冷如白霜,却与昏黄的路灯灯光搅在一起,形成一堆堆难看的泥浆,我行走在泥浆中,步履维艰。 ……仿佛有一束月光穿破虚空,注视着我和烛光一起编织的彩色天堂。 作者借助景物(月光)的描写,来表现自己的心境,情景交融。因考试失败,心情沮丧,月光也是冷冷的,在父亲的开导、小桃的感染及自我努力排解下,“我”看到了希望,所以觉得“一束月光穿破虚空……编织彩色的天堂”。 作文中,不妨也让景物“活”起来,让它们像人一样说话、唱歌、欢笑……这样一来,你的作文也会因这些景物的多情而有灵气了。 (2)、斟酌词句,让语言含情。 融情于景,必须学会精选字词,锤炼自己的语言,努力寻找最合适最贴切的词语来表达思想感情。“吟安一个字”而“拈断数茎须”,这一个字,也许会激活全篇,使作文满篇生情,境界全出。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写出了春天的绚烂与美丽,也饱含了诗人的满怀喜悦之情。“古道西风瘦马”一个“古”、“西”、“瘦”写尽了漂泊在外游子的孤苦、凄凉,可谓字字含情。又如,同样是鸟儿在鸣叫。“窗外的小鸟在唧唧喳喳乱叫”一个“乱”字,就写出一种烦躁不安的心情,“美丽的鸟儿在婉转地歌唱”一个“唱”字就传达出愉快之情。“弯弯的月亮”“弯弯”一词就渲染出一种浪漫、美丽的情怀。“一轮残月”一个“残”字,表达出一种凄凉与伤感;而老舍写山坡上的小村庄的房顶上的雪,着一“卧”字,那安详的情态就恍如在我们眼前,作家对其喜爱、赞美之情便不言而喻了。 二、融情于事,以事传情 融情于事,是指通过记叙事件来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此法要点是将浓郁的感情集于笔端,表面看是冷静的记叙,而实则表现了作者真挚细腻的感情。朱自清的经典名篇《背影》就是如此。 在叙事中传递情感,为使读者动心、动容,产生感情上的共振,要做到以下三点:(1)定好叙事的感情基调。写作文与谱曲一样,必先定好适宜表现主题的基调。基调关系全篇,往往在一开头就形成了一锤定音之势,写欢乐的事,一开头就要让读者进入欢乐的氛围;写严肃的事,一开头就要使读者感受到严肃的意味。而全文的感情色彩、气氛、语

中考作文高分指导:抒情

2019年中考作文高分指导:抒情初中生作文提升全攻略15――抒情,震撼人心的力量知识点透视 情是一篇优秀作品的灵魂,是联系作者和读者的重要纽带,作文的终极目标是以情感人。采取有效的方式把感情表达出来就是抒情。古人所谓的披情入文、一切景语皆情语都是对抒情的最好阐释。抒情从表现形式上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前者是作者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直接表达出来,后者是借助描写、叙述等表达方式把作者的内心情感自然地流露出来。对于一篇文章来说,抒情的方式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等。 抒情的基本要领是真实、充分、融洽。 真实就是不要矫情。情从心出,要打动别人,就得先打动自己。 充分就是要把情感表达到位,不要欲言又止,犹抱琵琶半遮面。 融洽就是选用最合适的方式把情感抒发出来,抒情的成分与文章的主题和谐一致。 名家美文 银杏 郭沫若 银杏,我思念你,我不知道你为什么又叫公孙树。但一般人

叫你是白果,那是容易理解的。 我知道,你的特征并不专在乎你有和杏相仿佛的果实,核皮是纯白如银,核仁是富于营养--这不用说已经就足以为你的特征了。 但一般人并不知道你是有花植物中最古的先进,你的花粉和胚珠具有动物般的性态,你是完全由人力保存下来的奇珍。自然界中已经是不能有你的存在了,但你依然挺立着,在太空中高唱着人间胜利的凯歌。 你这东方的圣者,你这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你是只有中国才有呀,一般人似乎也并不知道。 我到过日本,日本也有你,但你分明是日本的华侨,你侨居在日本大约已有中国的文化侨居在日本那样久远了吧。 你是真应该称为中国的国树的呀,我是喜欢你,我特别的喜欢。 但也并不是因为你是中国的特产,我才特别的喜欢,是因为你美,你真,你善。 你的株干是多么的端直,你的枝条是多么的蓬勃,你那折扇形的叶片是多么的青翠,多么的莹洁,多么的精巧呀! 在暑天你为多少的庙宇戴上巍峨的云冠.你也为多少的劳苦人撑出了清凉的华盖。 梧桐虽有你的端直而没有你的坚牢; 白杨虽有你的葱茏而没有你的庄重。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运用“融情于物”的写作技法,写一篇文章。

学生习作 回乡记 郴州市六中474班李雨蔓指导老师李萍已经很久未回老家了。一向忙碌的父亲这回终于得着空闲,带上我和奶奶回了趟老家。 “老家”!虽然一直不曾在那里久留,但每每几丛茁壮而狭长的狗尾草出现在我眼前时,心底都会像被掀起一层波澜似的,忽然涌起那个和我有着某种联系的小村庄的种种影像,想起那间生养了我父亲的泥瓦房,还有那些已经年迈的亲人们。大抵,不知什么时候起,我也有了恋乡情结。 我的老家,天空蓝,河水绿,秋草黄。在那里,抬头看,便能望见这漫无边际的天——没有天之边际,只有你视线所不能及。天空的颜色,就是纯美诗歌中所写的“如同海水一般的湛蓝”,是纯净的没有一丝杂质的蓝,是会让你的心也纯净的蓝。 老家多“沟渠”——是那种经山间溪涧汇流而成的“沟渠”。这些水流,从山间叮咚而来,软软地,柔柔的围村而去。顺“沟渠”而上,可寻见它的前身——河潭。河潭之大,大到将它后侧满山的青翠都映了进去。潭水的底色是浅绿的,映出的人影和树影是墨绿的,仿佛它的世界里,绿的本真已是最好,容不下再多的浮华之色,如同深山隐士般自顾自平静孤寂,一旦触动,便是难以回转的美丽错误。 溪涧旁的田间小路两侧,是令我难忘却又极其平凡之物:狗尾草。无论我何时回到这里,它都在这片土地上坚守着,代代不息。春夏时

来见它,它便挺拔得高高的,青绿着焕发难以掩盖的生机。我特别喜欢拔它,风华正茂时的它,坚韧难拔,常常是我用尽力气,而它的根却依旧牢牢抓着脚下的泥土,岿然不动。我只好折断它,就是这样长长的一截,握在手中,晃着摇着,不是它依靠我,却是我依靠它。秋冬之时,它又转为鹅黄色,饱经风霜的样子,背也弯了,感叹着随风雨飘零。 溪水环绕着的村中,有一处半旧的屋,就是我的老家了。那是真正的“老家”——是爷爷年轻时,自己一砖一瓦建成的,砖是自己烧的,瓦也是自己烧的,费了不少心力。房屋两层,倒也宽敞。军绿色和白色,带着那个年代流行的简朴元素,装饰着整栋房屋。从正门口迈进去,便能看见老爷爷(爷爷的父亲)的挂像,——有着纯朴的面容。老爷爷在爷爷幼时就已去世,我没有、也不可能见到他,但对他,我保持着一种莫名的情感。对这样重要的血亲,也许就该这般尊重吧。挂像下方是个木橱柜,里面放着些纸钱和一个打火机。橱柜上摆着香炉,橱柜斜下方,是个看起来很不起眼的缸子,用来烧纸钱的。我总还记得有个冬天,爸爸神情淡然地从橱柜里拿出一沓纸钱,拆成合适的份数后,拿打火机点了放进缸里。缸中的火就那样烧着,不住地烧啊烧;烧得黄色的碎纸在缸里飘飞,发出“咝咝”的声响;烧得爸爸的眼眸中也烈火熊熊。 其实,我的这个“老家”早就被空置了——爷爷过世,奶奶进城跟了父亲,家中又没有别的亲人住着。偌大的房,破败的窗,连糊窗的纸都已卷边泛黄。桌边、门边扑满了灰尘,没有什么生气。就算是

2020高考语文 第十三章 借景抒情 “情”“ 景”交融1作文写作指导素材

第十三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学习目标 1.了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手法的特点; 2.能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 3.应用到写作实践中,写出较好的语段或篇章。 写作指津 陶醉于湖光山色、崇山峻岭、草原荒野,多少文人墨客在晨曦晚霞、春华秋实、潮涨潮落、风霜雨雪中展开想像的翅膀。因为大自然的风光、特殊的景观,能寄托人的情感,抒发人的情怀,所谓“情景交融”,就是这个意思。同样一朵花,心情愉快的人,会发现它特别美丽,内心会发出甜甜的微笑;悲伤的人,会觉得这花在流泪,自己更悲痛万分;愤怒的人,会认为这花也在朝他瞪眼,恨不得把这花摘下毁个稀巴烂。这就是“情”与“景”的交融。环境描写、景物描写中蕴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环境与景物描写,作者往往精巧点缀,烘衬渲染,借以抒发自己情感,达到抒情言志的效果。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可以以景衬人,以人带景;也可以情随景生,触景生情,还可以移情于景,借景抒情,抑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以景衬人,以人带景。俗语云“马上看将军,花间看美人”,以景衬人就是让景物为烘托人物服务。为了把景物写活,常常采取以人带景的方式由人物把景物带出来。如这位同学所写:“习惯一人站在窗口,遥望那永恒不变的孤月苍云;习惯一人独立街边,倾听那无限寂寥的瑟风秋叶;习惯一人漫步江南,轻抚那柔似垂柳的烟雨;习惯一人独卧船头,在一片烟雨朦胧中聆听那千古的绝响……”通过人物的视角写景,人在图画中,以雨景烘托人物的心情。人是风景的构成者,写景与写人结合,景物更富有神韵。 情随景生,触景生情。杜甫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某种景物,忽有所感,思绪满怀,进而借着对景物的描写,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这就叫“情随景生,触景生情”。如这段描写:“大街上的人各自演绎雨中的故事。猛地望去,街上已是伞的海洋,编织着五彩的故事,在雨雾中,缓缓地流动着。我放下手中的伞,放飞紧张的心情,享受雨珠,是那样清凉,那样舒适……”描写了雨中所见所感,触景生情,缘情写景,景随情移。此地之景与作者此时之情相互交融,一种油然而生的情感溢上心头。 移情于景,借景抒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来描绘客观景物,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到客观景物之中去,所写之景被作者赋予了浓厚的主观色彩,这就

初中作文专题5:融情于事

初中作文5-----融情于事侯文飞 所谓融情于事,就是在抒发情感时,将叙事和抒情紧密结合起来,寓抒情于叙事之中。可学习朱自清在《背影》中对“背影”的写法,和阿累在《一面》中对鲁迅胡须的写法。当“我”两次看着父亲的背影并流泪时,读者仿佛亲自目睹了这动人的一幕,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甚至由此联想到自己的经历,而产生强烈的共鸣。如下面这篇《青春的诗行》: 青春的诗行 青春是美好的,她如诗如画、丰富多彩;青春,她又是多姿多味的,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你会品尝到其中各式各样的味道。 青春有时就像咖啡,很苦很苦。进入初三以来,我明显感受到了学习的沉重压力,每天都是很早起床,很晚才回家。特别是冬天,都是顶着星星出去,戴着月亮回来,真可谓披星戴月啊!可是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记得期中考试前夕,老师让我们几个基础较差的同学留下来写卷子,我当时特别不情愿,不停地在下面嘟囔。老师生气地说:“我下班后还在为你们几个补课,你还不领情,你的良心难道被狗吃了?”听了老师的责骂,我别提有多生气,心里真的很苦很苦! 青春有时又像青橄榄,很涩很涩。每次月考成绩下来,同学们都会火急火燎地围上去,当然,有人欢喜有人愁。特别是上期期末考试成绩单下来的时候,看着我那少得可怜、并不理想的分数,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出来,眼泪流到嘴里,我感觉口腔里很涩很涩。回想起那长时期的艰苦努力,我困惑了,这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但是,青春更多时候就像蜂蜜,很甜很甜。每次回到家中,总有爸妈的笑脸迎接,总有那可口的饭菜诱惑,顿时呀,一股股暖意涌上心头。我想,每个人大概都会经历不少的艰难困苦吧,老师克服重重困难来教给我们知识,下班了还给我们辅导,我有什么理由不情愿呢?爸妈克服重重困难来供给我们读书,双休日还取消锻炼陪我学习,我有什么理由不满足呢?学校、家庭和社会尽一切可能帮助我们学习,我有什么资格打退堂鼓呢?想到这里,我檫干眼泪,打开书本,查找问题的根源。终于,在另一次考试中,我收获了喜悦,我品尝到了蜂蜜的香甜。成功的喜悦,老师的赞许,同学的羡慕,爸妈的笑容,都成为了我继续努力的动力,那一刻呀,我发现青春其实还是很甜很甜的呢! 我明白,没有前面的苦与涩,就没有后面的香与甜。咖啡虽然很苦很苦,但当你仔细品尝完之后,你会感受到它的无比醇香;青橄榄虽然很涩很涩,但当你仔细咀嚼之后,你会发现它的无比清甜;学习虽然很累很累,但当你解答完一道难题之后,你会觉得无比惬意、特有成就感,这就是它们的魅力之所在。青春不也是这样吗?她如诗如画、如火如荼、多姿多味,你只有尝试过各种味道之后,才会真正地拥有青春,如果青春中只有甜蜜和一帆风顺,那才会枯燥无味呢。让我们在今后的日子里,一起品尝这多味的青春吧!让我们在品尝之余,尽情地享受这如诗如画、如火如荼、多姿多彩的亮丽青春吧! 侯老师点评:1.本文“我”在文章中是当事人。2.“青春的诗行”意即青春就像诗歌一样优美动人。本题好写抒情散文。文章运用寓情于事和顿悟式技法,采用总分总结构和先抑后扬的写法,把青春比作咖啡、青橄榄,蜂蜜,赋予青春以美好的未来,充满了自强不息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文章比喻形象,语句优美,结构紧凑,感情充沛,格调高尚。值得学习。

借景抒情写作技法指导(1)

第十一讲:一切景语皆情语 ——借景抒情写作技法指导 教学目标: 1.了解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2.掌握借景抒情描写方法。 3.运用所学方法进行描写训练。 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名家作品,学习如何适时地在自己的文章里运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情。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方法进行描写训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通过两副图的比较,感受景物衬托人物的效果。

二、知识掌握 景物描写的概念:对山水景色、田园风光、草木鱼虫、风霜雨雪等自然风物进行描绘。 景物描写的作用:烘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交代背景;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三、名作欣赏 (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紫藤萝瀑布》 (2)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羚羊木雕》(3)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走一步,再走一步》 (4)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芦花荡》 请问:以上各句分别烘托了作者的何种情感() A. 悲伤 B.愉快轻松 C.宁静喜悦 D. 恐惧 四方法指导 1.张开联想、想像翅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1)突兀地来了一座山,郁郁的,似乎一个不很快活地村姑,没头没脑地在等什么人。接着,一座座秀拔而起的山,便络绎迎接上来,且相互之间绝不关联绝非约好了来的;来的

很突兀,似乎不是远远迎上来,而是兀地从地下拱上来;迎风一晃便化作一个个风姿绰约、飘飘逸逸的姑娘,梳了最新潮的发型,穿了时髦的长裙;满面春风挽了装满土特产的篮子,捧了盈盈欲滴的甜笑;走来争相招徕买主,推销货色,使人生出兴奋,想去亲近一番。(《看山》) 运用拟人的手法,将山想象成美丽的姑娘,表达了对南方山脉的喜爱。 (2)看!太阳像个好胜心很强的孩子,正在炫耀自己的彩衣,它把彩衣搭在天边,惹得周围一片红彤彤、金灿灿。太阳又像一个很强壮、顽皮的少年,只是探了探自己红红而朝气蓬勃的圆脸。 将太阳拟人化,日出景象被描写得形象丰富,立体感很强。 2.景物的象征意义与情一致,直接写;景物的象征意义与情不一致,改造写。反衬的手法是改造景物的最好方法。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A;今我来思,雨雪霏霏B ——《诗.小雅.采薇》 (注):A往:指出征时。依依:树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 B来思:指归来时。思:动词词尾。雨(旧读(уù):下雪。雨:动词。霏霏:雪下得很大的样子。 讲析:“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与“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两句中都写到了枫叶,但它所代表的感情却大相径庭。杜牧看了一路风景,陶醉在美好景物中产生了愉快的感情,而经霜的枫叶,层林尽染,如火如霞,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与作者愉快的感情相一致。 但是,这一派美景在莺莺的眼里就不那么可爱了。《西厢记》里有一折戏叫“长亭送别”,讲的是相国夫人找藉口要张生赴京赶考,想以此来拆散张生与莺莺小姐的美满姻缘,莺莺送张生上路,在莺莺的唱词中有这么一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霜打枫叶,红得那么醉人,这是可喜的景物,而莺莺只有悲情,哪有喜悦;也就是说,可喜的景物反而引起人的哀情,情景不一致,怎么办?改造一下,把枫叶说成是“点滴离人泪”,这样情与景就一致了。 怎么改造景物呢?告诉大家一个秘诀,运用反衬的手法(点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请同学们对这首诗作简要的分析。 兵士出征时,心里是愁苦的,诗人写道:“昔我往昔,杨柳依依”,杨柳在春风中飘荡的美好景物反衬了兵士的愁苦,春天是欢乐的季节,兵士却在这时被迫出征,所以显得加倍愁苦。兵士回来时的心情是愉快的,诗人写道:“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风雪交加的冬天赶路是艰苦的,用苦来反衬愉快的心情,表现了兵士急于回家,而不顾雨雪忙着赶路,加倍显出心情的愉快。可见,反衬在表达感情上很有力量,可收到加倍的效果。顺便提一下,这首诗也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典型事例。 3.酝酿真挚感情,做到情景交融 四、方法探究 思考:B、D段添加了哪些景物,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我走在家乡的小路上心情格外舒畅。

借物抒情作文指导

八年级上册作文指导(一) 借物抒情 教学目标: 领悟并运用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课前准备: 学生写一篇自己喜爱的动物或植物等,了解它的习性、形貌、内在品质等。 课时安排: 两课时:第一课时,感悟并理解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第二课时,运用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写一篇作文。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童话:有一个圆被去掉了一个三角楔,于是它就去寻找自己丢掉的那个缺口,一路上,它欣赏到了美丽无比的花草树木,跟正在晒太阳的毛毛虫做游戏。有一天,它找到了自己丢失的那个缺口,它成了一个完成的圆了,随后飞快地向前滚动,世界完全变了样,再也没有以前那样美丽了。于是,它果断地丢掉了那个三角楔,又变成了一个残缺的圆,带着残缺和喜悦的一路前行、一路欣赏。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有缺憾的圆,在生命的行程中,我们都要怀着喜悦的心情,一路走来,一路欣赏,感受生活,感悟生命。 (一)感受借物抒情 1.学生背诵《陋室铭》,教师点拨,让学生认识借物抒情。 2.学生背诵《爱莲说》,教师点拨,再次感受借物抒情。 这两篇文章,作者都采用了“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写法,文章虽然展现的“物”,而我们读者却读到了“志”“情”。这样的委婉抒情的写法,可以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回味、欣赏的空间,使文章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3.仿写:大自然时时刻刻给我们以启示:看到幼苗冲破岩层,我们感到生命的顽强;看到江河奔腾不息,我们感到时间的飞逝。, (二)理解借物抒情 1.齐读冰心的赠言。 我们写作一方面是记录自己的生活经历、人生感悟,激励自己走上越来越阳光的生活之路,另一方面,也给他人以启示,及勉励。所以,由外在的物引发自己内心的情,需要你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也需要你有一个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善于感动的心灵。 2.回顾名家的“借物抒情”。 (1)小思的《蝉》 (2)席慕蓉的《贝壳》 小结:初一阶段,我们主要学习了叙事散文的写法,我们要从一件事中懂得一个生活的道理,或者从几件有内在联系的事情中获得某种启示。现在我们学习的借物抒情散文,那视线从自己身上转移到周遭的世界,发现生活之美,感受生命之美。 3.你认为运用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来写文章,应该写出哪几方面的内容?(三)写前引路 任选一篇回答。 1.阅读《勒着青藤成长》 ①勒着青藤的瓜果有怎样的特征? ②由“勒着青藤成长的瓜果”作者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2.阅读《窗外的牵牛花》 ①“窗外的牵牛花”有怎样的特点? ②以“感谢你,窗外的牵牛花”为开头续写一段话,揭示作者的感悟。 3.教师下水作文。《田野中有一棵树》 ①这棵树有怎样的特点?

抒情作文指导

抒情作文指导 导入 看下面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秀才与县官、财主一起饮酒。这时外面正下着大雪,秀才提议吟诗助兴,谁如果接不上,就罚酒三杯。秀才先吟第一句:“大雪纷纷落地。”县官想自己的转:一切都是皇上给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便接口吟道:“一片皇家瑞气。”财主想显示一下自己的财富,接下去吟了第三句:“再下三年何妨?”正在此时,一个又冻又饿的农民正好从屋前走过,听到这话心想,下三年岂不要把我饿死?就气愤地说:“真是吃饱放屁!”话虽粗俗,但却在理。 面对同一雪景,四个人由于经历、处境不同,抒发的感情也就截然不同,但是他们抒发的感情却是十分真实可信的,都符合各自的身份。 什么是抒情文章?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者文之经”。通过种种表达方式,对所写的人物、事件、景物等抒发作者爱憎好恶的感情,这种写法叫抒情。在记叙文中,适当地抒情能使文章中所写的人、事、物、景的形象更加突出,意义更加深刻,从而激发读者的情思,引起读者的共鸣,有效地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写作离不开抒情,抒情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抒情的作用在于以情感人,即通过自己抒发的感情来激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借景抒情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方法,其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它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例如《第一场雪》里说:“荷!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一层厚的雪,万里江山变马了粉妆玉砌的世界。”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雪的喜爱。 尽管如此,由于人们生活经历、知识状况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存在差异,抒发出来的感情必然也不一样,因此根据具体情况,联系自己的实际,有的放矢,才能借助于景色描写,抒发出自己的真实感来。 抒情要真挚感人。“世上最是情难抒”,难在不做作,不矫情,不浮夸,要给人一种震撼力和亲和力。 那么,怎样在作文中抒好情呢? 一、抒情要自然真切 孔子说:“情欲信,辞欲巧。”信,就是真实,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因为“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我们必须真实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杜绝空洞抒情,不能故作多情,为文造情。抒发自己的感情,就要说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即心中怎样想就怎样写,有什么感受就写什么感受,让感情在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这样,文章才能避免矫揉造作,读后使人感到清新、自然。 二、感情要健康真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