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第一章心理学与教育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活动产生的方式 P4

心理活动是通过反射产生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有机体对体内外的刺激做出规律性的应答。其基本过程是:来自体内外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到达相应的神经中枢,经过分析整合,神经中枢兴奋,发出放应信息,反应信息通过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使效应器发生相应的活动。如果中枢抑制,则不发生反应。或使反应减弱或停止。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三)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P6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认为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标志。

偏重于基础研究的分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偏重应用研究的分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业心理学。

(四)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 P7

一、行为心理学

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特点:一是否定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二是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二、精神分析心理学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提出自我,超我,本我三种力量构成的系统

三、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派(奈塞尔)主张人是信息的加工者,一种丰富的内在资源,并能利用资源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的有机体;认知活动是信息加工,人的认知结构和过程可以采用由感知系统、记

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四种主要成分组成的模型表示。

四、人本主义心理学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认为1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而不是受无意识的欲望驱使并为实现这些欲望而挣扎的野兽。2 人有自由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3研究人的创造力和自我实现,促进人的潜能的发挥,并使其发展为“健康的人”。

第二章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及特征P17

心理发展的含义: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这一过程不仅包含积极、进步的变化,也包括消极、衰退的变化。

通常将个体心理发展化为8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4、个别差异性(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P24

皮尔杰理论的基本概念——图式

图式:指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的行为模式或思维模式。

1、发展的内在机制

认知发展的主要机制是个体心理结构的适应.

适应就是整图式以对环境做出反应的过程,其中包括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根据已有图式来理解新事物或事件的过程。比如儿童把新的玩具放在嘴边吮吸。顺应是当已有图式在探究世界的过程中不能奏效时,个体就会根据新的信息或新的经验对已有的图式进行修改或重新构建,以使新的信息得到更为全面的理解。比如高中生把知识写在卡片上,记住卡片上的内容。

皮尔杰认为当已有的图式不能应对眼前的问题时,就产生了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人们很自然的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调整这种不平衡。比如建立新的图式,或调整旧的图式,直至达到一种新的平衡状态。个体就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实现认知发展的。

2、认知发展阶段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婴儿主要是通过感知觉与运动来获得经验。

(2)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用语言与父母、伙伴交流,初步具有抽象思维能力(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面对问题时,能够遵循逻辑法则进行推理,但不能

离开具体的问题情境或熟悉的经验。

皮尔杰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发:1、教学活动应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和特点

2、针对个别差异实施个别化教学

(三)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P27

最近发展区又译为“潜在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对儿童而言,最近发展区会因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所拥有经验的不同而不同。最近发展区作为一种可能性不是唯一的亦不是统一的,而是因儿童心理发展阶段以及心理发展内容而各异的。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了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性、决定性作用,揭示了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业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这一理论的重要性还在于: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它作为儿童发展的指导,它试图让教师知道运用一些中介的帮助便能使学生达到其最高的发展水平,从而使教师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最高的发展。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可以使我们勾画出儿童最近的未来以及儿童动态发展的全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儿童施加合理的教育和教学影响提供了科学的心理学依据

(三)学生的智力差异与教育

1、智力与智力测验P32

智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具体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

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智力测验是由法国心理学比奈和医生西蒙实

施的,所形成的测验工具被称为比奈-西蒙智力量表。经过多次修订成为——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

计算公式 IQ=智力年龄/生理年龄*100

2、智力差异的表现P34

(1)、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2)、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3)、智力结构的差异

(五)学生的气质类型差异与教育P39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具有动力性的心理特征。因为气质的先天特性,一个人的气质特点没有好坏之分,他只是给人的言行涂上某中色彩,但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也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高低。

现代的气质学说将气质分为四中典型的类型 P39

①胆汁质这种人情绪体验强烈,爆发迅猛,平息快速,思维灵活但粗枝大叶,精力旺盛,争强好胜,勇敢果断,为人热情直率,朴实真诚,表里如一,行动迅捷,生气勃勃,刚毅顽强,但遇事常欠思量,鲁莽冒失,易感情用事,刚愎自用。

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应当采取直截了当的教育方式,但对于这些学生不宜轻易激怒,对其评判要有说服力,注意培养自制的能力,坚持不懈的精神和豪放,勇于进取的个性品质。

②多血质这种人情感丰富,外露但不稳定,思维敏捷但不求甚解,活泼好动,热情大方,善于交往但交情浅薄,行动敏捷,适应力强,弱点是缺乏耐力与毅力,稳定性差,见异思迁。

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育方式,对他们的缺点可以直接指出,并定期提醒。教师应多鼓励这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培养扎实专一的精神,防止见异思迁,创造条件,多给他们活动的机会,充分展示他们朝气蓬勃,足智多谋的优点。

③粘液质这种人情绪平稳,表情平淡,思维灵活性略差但考虑问题细致而周到,安静稳重,踏踏实实,沉默寡言,喜欢沉思,自制力强,耐受力高,内刚外柔,交往适度,交情深厚,这种人主动性差,

缺乏生气,行动迟缓。

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可以采取耐心教育方式,当他们有考虑和做出反应的足够时间,努力培养其生气勃勃的精神,热情开朗的个性,同时发挥他们以诚待人,工作踏实顽强的优点。

④抑郁质这种人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情绪抑制,多愁善感,思维敏锐,想像丰富,不善交际,孤僻离群,踏实稳重,自制力强,但举止缓慢,软弱胆小,优柔寡断。在现实生活中,单一气质类型的人并不多,绝大多数的人是四种气质类型的特征互相混合,渗透,兼而有之的。

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应采取委婉暗示的方式,对其多关心,爱护,不宜在公共场合下指责,不宜给予严厉的批评。应注意培养他们友好,亲切,善于交往,富有自信的精神,同时发挥其敏感,机智,认真,细致,高自尊的优点。

(六)学生的性格差异与教育P41

性格是指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稳定态度,以及在这种态度指引下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个体在后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是人格结构的社会成分,性格具有好坏之分,能直接反应一个人的道德风貌。

学生性格的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性格特征的差异和性格类型的差异

1、性格特征的差异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感特征、理智特征

2、性格类型的差异

⑴内倾型和外倾型的差异

内倾型即内向型,指个性沉着冷静不善于人际交际的人。其特点是沉静,处事谨慎,反应缓慢,适应环境困难,顾虑多,交往少。

外倾型即外向型,是指个性好动,外露,善于人际交际的人。其特点是开朗,活泼情感外露,独立性强,善于交际。

⑵独立型和顺从型的差异

独立型的人具有坚定的个人信念,喜欢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在紧急情况下冷静沉着,较能发挥自己的力量。

顺从型的人容易不加评判的接收别人的观点,自己很少有主见,不善于独立应对复杂的局面和紧急情况。

㈢ A型性格B型性格和C型性格的差异

A型性格,又称型行为模式。特征是:对时间有紧迫感,做事快总感时间不够,长期亢奋,争强好胜,处于紧张状态,对人有戒心,少耐力和容忍,受挫折易变得敌意和攻击。

B型性格,又称型行为模式。特征是:不爱紧张,悠闲自得,不喜争强好胜,有耐力,能容忍。

C型性格,特征是忍藏气愤,过分表现合作忍让,耐心,缺乏主见,屈从权威,回避冲突。

不同的性格特征和类型表现不同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式:A.竞争型B.协作型C.回避型D.参与型E.依赖型F.独立型

第三章学习理论

1、学习的分类P48

按照学习内容: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社会规范的学习

按照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斯纳金和班杜拉)

斯金纳P52: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1、有机体的两类行为:1)、应答性行为:对应应答性条件反射称为S(刺激)

2)、操作性行为:对应操作性条件反射称为R(反应)

操作性条件发射公式:反应—强化

2、强化理论:

强化物:使反应发生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刺激物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当某种行为出现后,给予一个奖励性刺激物使个体行为反应概率增加(食物、金钱)

负强化:当某种行为出现后,撤除一个厌恶刺激使行为反应概率增加(取消处罚、消除痛苦)

惩罚是减少行为发生概率,负强化是增加,因而两者不同。

班杜拉P53:观察学习理论

1、学习分为直接经验学习和观察学习

直接经验学习:个体对刺激做出反应并受到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学习模式:刺激—反应—强化

观察学习:个体通过观察榜样在应对外界刺激时的反应极其受到的强化而完成学习的过程。

2、观察学习的过程:

(1)注意过程:对榜样的知觉

(2)保持过程:信息的存储

(3)生成过程:记忆向行为的转变

(4)动机过程:行为表现

3、观察学习的条件:

(1)外部因素:榜样的特征、榜样行为的效果、社会文化因素

(2)内部因素:个体的认知能力、知识背景、价值取向

3、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奥苏贝尔和布鲁纳)

布鲁纳P57:

1、学习是形成认知结构,学习结果是形成学科知识的类目编码系统

2、学习的过程:新知识的获得、旧知识的改造、知识的评价

3、学习的最佳方式——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的特征:

(1)强调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

(2)直觉思维对发现学习起重要作用

(3)发现学习的关键因素是内在动机

(4)信息提取是发现学习的重要条件

奥苏贝尔P59:意义同化理论

1、根据两个维度把学习进行分类

(1)学习的方式分类: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2)学习的性质内容分类:机械学习意义学习

2、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条件

(1)学习材料必须具备逻辑意义

(2)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

(3)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的同化方式

(1)下位学习:属类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或命题的抽象性、概括性、包摄性

高于新概念或命题时,新旧知识建立了类属联系从而获得新概念货新命题的意义。(2)上位学习:总括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或命题的抽象性、概括性和包摄性低于新概念或命题时,学生把一系列原有命题或概念从属于旗下的新概念或命题。(3)并列学习:组合学习。当新概念或命题与原有观念既无上位也无下位的特殊联系而仅仅能与认知结构中相关内容的一般背景相联系。

第四章学习的认知加工过程

1、注意P66

注意的含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基本特征:指向性: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选择性,是指在某一时间内心理活动总是有选择的朝向特定的对象。

集中性:心理活动倾注或保持在所指向的对象上,同时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或活动。

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各种心理过程而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或心理特征。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注意的基本作用在于对信息进行选择

维持功能:表现在注意时间上的持续

调节和监督功能:可以提高活动的效率

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一种无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是一种初级的、被动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1)刺激物的强度(2)刺激物之间对比差别的显著程度

(3)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4)刺激物的新异性

2、人的主观状态

(1)个体的需要和兴趣(2)个体的情绪和精神状态(3)个体的知识经验

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还需做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在学习和劳动过程产生的

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

(1)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要提高(2)培养间接兴趣

(3)设法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4)加强意志锻炼

(5)合理组织有关活动

有意后注意:也叫随意后注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1)要提高对活动目的和任务的认识,对活动产生直接兴趣

(2)要提高活动的熟练程度,丰富相关的知识经验

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能够清楚地察觉到的对象的数量。注意的广度的大小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有关:对象越集中,排列得越有规律,注意的广度就越大。

活动任务要求越多、越复杂,注意范围越小。

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持久性,是指在一定事物或某项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这是注意的时间特征。

稳定性有狭义和广义之分。(1)狭义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某一事物上所维持的时间

(2)广义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某项活动上保持的时间

与稳定的注意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又称分心。是指心理活动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

或者单调刺激的持续作用引起的偏离注意对象的状态。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1)对象本身的特点(2)主体状态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事物或活动上。

注意分配的条件:(1)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很熟练

(2)通过练习,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已经形成了牢固的联系,它们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自觉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的转移受先前事物的影响,也与新对象的特点有关,与人的神经活动类型也有关系。

2、感觉和感知P71

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觉性成反比,差别阈限与差别感受性成反比

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根据知觉对象反应的事物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特性的不同,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1)物体知觉:着眼于事物的自然特性并以之为反映内容的知觉。

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反应物体空间特性。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方位知觉

时间知觉:人对客观物质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运动知觉:个体对物体空间位移(运动)特性的反映

2)社会知觉:着眼于事物的社会特性并以之为反映内容的知觉

分为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

对他人的知觉:在与他人交往中,通过感官获得他人的外部特征的信息,对这些信息加以选择、组织和解释,进而认识他人的心理活动,形成他人完整形象的知觉

人际知觉: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包括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知觉、他人与他人关系的知觉

自我知觉:通过对自己的言行的观察来认识自己

知觉的基本特征:P73

1)选择性:影响因素: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的动静以及对象的新颖性、个体的需要和知识经验影响知觉的选择性

2)整体性:知觉的组织现象:知觉以事物的组织结构特点为转移3)理解性:影响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知觉者的主观因素

定式也影响对知觉对象的理解

4)恒常性:在知觉过程中,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映像却保持相对不变。

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观察不是一次性的瞬时知觉,而是一种系统的、较持久的知觉。

3、记忆P77

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记忆是对输入人脑中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识记和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和保证,回忆和再认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和证明。

记忆的种类:

(1)瞬时、短时和长时记忆

(2)形象、语义、情绪和运动记忆(重要)

(3)内隐、外显记忆

记忆表象:过去感知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反映。简称表象。

特征:直观性和概括性

表象与知觉相比具有概括性,表象是形象的概括,混杂有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识记:识别和记住事物的过程

识记分类:(1)根据有无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根据所采用的方法: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1)识记的目的和任务(2)识记的方法

(3)识记态度和情绪状态(4)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保持:是识记的结果,是记忆过程的中心环节。

遗忘:影响因素:时间、学习材料的意义、性质、数量、系列位

置、学习程度

再认的速度和确定性影响因素:(1)识记和保持的程度

(2)当前出现的事物和经验过的事物的相似程度

回忆:分为无意回忆和有意回忆(根据是否有预定目的)

4、思维和想象P85

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

思维的种类:

(1)动作、形象、抽象思维(根据思维过程凭借物不同)

(2)发散和集中思维(根据思维过程的指向)

(3)知觉、逻辑思维(根据思维的结论是否经过明确思考)

(4)常规性、创造性思维(根据思维是否具有更多的创新成分并导致新事物)

思维的过程: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系统化、具体化

思维的品质: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和判断性、敏捷性和灵活性、逻辑性

想象P91: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分类: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和有意想象(随意想象,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

有意想象又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产生条件:(1)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2)具有丰富的表象储备

创造想象产生条件:(1)激发创造动机(2)积累知识经验

(3)积极的思维活动(4)灵感的作用

(5)原型启发

幻想: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分为积极的幻想和消极的幻想

第五章知识学习

1、.知识学习的类型P98

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下为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2、知识直观的方式P102

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

3、提高知识直观效果的方法P103

1.灵活选用直观呈现的形式

(1)根据知识学习的实际需要选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

(2)加强词与形象的结合

2.根据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

3.有效指导学生的感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4.让学生充分参与呈现直观知识的过程

4、提高知识概括效果的方法P105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提供丰富的变式

3.科学的进行比较

4.重视知识结构和体系的概括

5.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进行自觉概括

5、知识概括的概念P105

知识概括是指对知识直观所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等深度加工,最后获得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认识。(知识的概括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在知识直观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实现的,是获得理性知识的活动)

6、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P109

1.及时复习

2.合理安排复习次数和复习时间

3.恰当安排复习内容

4.适当进行过度学习

5.反复阅读与尝试背诵相结合

第六章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1、问题解决的概念P114

问题解决就是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经过一系列具有目标引向性的认知操作,使问题的已解决的心理过程。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P117

1.客观:(1)问题情境(2)无关信息的干扰

2.主观:(1)知识经验(2)心理表征(3)思维定势(4)功能固着(5)动机和人格

3、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P125(有展开)

1.指导学生重视知识储备,形成有效的问题解决图式

2.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表征能力

3.教会学生学会反思,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4.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创造力的含义P127

创造力即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从本质上说,创造力也是一种问题解决的过程,是最终生产新颖的产品的活动过程,因此,可以将它看做是问题解决的最高形式)

5、创造力的影响因素P128

1.生理因素

2.年龄和性别

3.知识和智力

4.学校、家庭、社会文化因素(学校:课堂气氛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的期望家庭:父母的特征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家庭教育方式社会文化:社会文化的开放因素社会文化指向因素社会文化的平等因素)

5.心理因素(认知因素感情、动机因素个性因素)

6、创造力培养的策略P133

1.转变教育观念,确立注重创造的教育观

(1)人才观的转变

(2)教学观的转变

2.变革教育手段与方法,使学生真正创造性学习

(1)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

(2)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3)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3.树立新的师生关系观,营造民主、平等、开放的课堂气氛

4.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

第七章学习动机

1、动机及其功能

2、学习动机的含义

3、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4、学习动机的种类

5、学习动机的理论

6、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第八章学习策略与学习迁移

1、学习策略的含义和分类

2、学习策略水平的训练原则

3、学习迁移的概述和分类

4、迁移与教学

第九章动作技能学习

1、动作技能的概念:由身体懂得做所表现出来的技能,即动作技能。如写字、跳舞、

开车等。又称心因性技能。

2、动作技能的形成:东动作技能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练习,从外部的

个别动作开始逐渐使其自动化、系统化。

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1、动作的认知阶段2、动作的联系阶段3、动作的完善阶段

第十章品德学习与培养

1、品德的心理结构:指构成品德的心理成分及其相互关系。品德

的心理结构一般分

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2、品德形成的理论:国外:1、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理论。

2、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

国内:1、李伯黍

2、章志光

3、林崇德

3、品德不良的含义与表现

品德不良的含义: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而尚未达到违法犯罪的地步。

品的不良的表现:1、道德认识肤浅,道德观念模糊,是非善恶不分

2、道德情感扭曲,爱憎颠倒,荣辱不分。

3、道德意志薄弱,缺乏自制能力。

4、行为习惯不良

第十一章学习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的含义: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内外协调的良好心理状态

2、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评价心理健康的一系列准则,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化。

内容:

1、智力水平正常

2、情绪丰富、稳定而协调

3、意志品质健全

4、自我意识正确

5、社会适应良好

6、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相符

7、人格完整统一

3、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推进学校实施素质教育

3、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4、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2、全体性原则

3、差异性原则

4、活动性原则

5、保密性原则5、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是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具体化。

(一):自我意识教育:包括1、自我认知教育2、自我悦纳教育3、自我完善教育(二):学习心理辅导:

包括1、学习动机辅导;

包括a、保持适当的动机水平b、给雨雪上积极的关注和强化

c、归因训练

d、成功体验

2、学习策略辅导

3、考试心理辅导:包括a、排解考试焦虑b、挺高应试能力

(三);情绪情感教育;

包括1、情绪、情感与情绪智力;

包括a、情感、情感的含义b、情绪、情感的功能c、情绪智力的含义

2、情绪情感教育的内容;

包括a、情绪情感认知教育b、情绪情感识别教育

c、情绪情感表达教育

d、情绪情感调控教育

(四);人际交往辅导;包括1、人际交往认知教育

2、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

3、人际冲突的心理辅导

(五);青春期心理辅导

(六):挫折教育:

包括:1、挫折观教育

2、应对挫折方式教育:包括a、拥有积极的心态b、建立积极的心理保护机制

c、学会自我心理按摩d\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3、挫折容忍力训练:包括a、保持适度的抱负水平

b、做好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

c、在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d、丰富挫折经验

4、对挫折应对不良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

6、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途径:

包括1、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现

2、队友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通过建立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来进行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a、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

b、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形式

2、心理咨询:a、心理咨询的原则

b、心理咨询的形式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途径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途径

7、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与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

力。

三个层次:1、基础目标2、中间目标3、终极目标

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终极版)

【1】、自我:中文中的自我就是我或自己,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身心状况、人与我关系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倾向【2】、人格:是个体的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习惯行为方式的有机整合,它赋予个人在适应环境时独特的模式 【3】、情绪智力:就是准确认识自己和他人情绪、清晰表达自己情绪和调节自己以及他人情绪的能力 【4】、亲和动机:是个体行为的动力,是激发行为,驱使个体趋近目标的动力过程 【5】、智力:是个体差异的重要方面,它反映了人们在活动效率上的差异 【6】、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7】、心理障碍:是指影响个体正常行为和活动效能的异常心理。是心理活动中,由挫折而形成的轻度创伤 【8】、心理健康:是指不仅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而且个人在身体上、心理上以及社会行为上均能保持最高、最佳的状态【9】、动机: 是个体行为的动力,是激发行为,驱使个体趋近目标的动力过程 【10】、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倾向于某种事物,力求认识、参与某种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具有稳定性特征,能够较长时间地维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 ¥¥(填空、简答、论述)【1】、教师可以从哪些策略对压力进行有效的管理 p351 答:1、重视时间管理2、改变生活方式3、学会自我调节4、寻求社会支持 【2】、如何应对愤怒情绪 p225 答:有控制的愤怒表达、敌意的暴怒和压抑愤怒三种方式中,有控制的愤怒表达最具有适应性 【3】、班杜拉关于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 答:1、注意过程:观察榜样行为的主要方面、关键特征2、保持过程:将信息转移到记忆中3、再现过程:模仿再现榜样的行为4、动机过程: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4】、什么方法可以帮助调节愤怒 答:1、培养良好的人格,抵制或缓解愤怒情绪的危害。2、等待可以降低愤怒的生理唤醒水平,从而使自己逐渐平静下来。 3、宽容和宽恕可以减轻愤怒,并使身体平静下来。 4、积极沟通 【5】、智力是从什么为核心的答:抽象型思维【6】、记忆信息加工模型的基本 结构及相互关系 p126 答: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 时记忆。信息加工模型将记忆看 做是由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 时记忆三个相互作用的子系统 所构成,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大脑 存在着与此相对应的三个完全 分离的区域,他们在记忆系统的 信息加工过程中处于不同的阶 段,具有不同的信息加工特性。 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首先必须 经过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的加 工;进入短时记忆的信息则来自 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 【7】、影响问题解决的有关心理 因素p162 答:1问题的本质;2问题表 征是在头脑中对问题信息进行 记载、理解和表达的方式 【8】、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要 点 答: 1、生理需要;2、安全需 要3、归属于爱的需要;4、尊 重需要;5、认识需要;6、审 美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9】、情绪有哪些功能 答:1、适应功能2、组织功能 3、信号功能 【10】、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 答:1自我意识调节2情感调节 3语言暗示调节 4理智调节 5注 意转移调节6合理宣泄调节 7交往心里调节8群体阶段性 心理调节9审美心理调节 【11】、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答:1、乐于学习,目标明确 2、情绪稳定、乐观,能适度地 表达与控制情绪3、善于与同 学、老师和亲友保持良好的人际 关系4、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充 满自信5、能与现实的环境保持 良好的接触与适应 【1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 有三大类形成: 答: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实验 研究 【13】、自我的特性主要有 p56 答:1、自我的独特性:自我的 独特性是指每一个人的自我都 是不同的,是由于每个人的自我 图式的不同,是个性与共性的统 一,是包含社会文化制约性的。 2、自我的一致性:促使人们寻 求和信奉与他们自己所认为的 与自我相一致的信息,回避与自 我不一致的信息。3、自我的私 密性:自我私密性是指在个人的 内心世界中,“我”思、“我”觉、 “我”打算都是隐私的,而不是 暴露在外的。4、自我的主动性: 是指自我会对个体的主观世界 能动地起作用。还表现在自我的 设障上。 【14】、在班杜拉看来,杀一儆 百是什么答:替代性强化 【15】、心理学把自己的内在心 理品质称为: 答:精神自我 【16】、心理学把灵感心境称为: 答:心理状态 【17】、遗忘的理论:(第六章) 答:1、衰退理论2、干扰理论 3、动机性遗忘理论4线索依赖 性遗忘理论 【18】、智力理论主要有: 答:心理测量、多维取向、认知 取向 【19】、动机冲突 p216 答:1、双趋冲突2、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 【20】、四种基本情绪 p223 (快 乐、愤怒、恐惧、悲伤) 答:1、快乐:是达到盼望目的、 紧张解除后随之而来的情绪体 验。2、愤怒:就是平常说的生 气或发脾气,是由于目的和愿望 不能达到或顽固地、一再地受到 妨碍,逐渐积累而成的。3、恐 惧:是企图摆脱、逃避某种可怕 情境而产生的强烈的、不愉快 的、害怕的感觉。4、悲伤:是 失去所盼望的、所追求或有价值 的东西而引起的以不愉快、心情 低落为主要表现的情绪 【21】、习得性无助p72 答: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 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 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22】、经典条件作用的主要现 象有哪些 答:高级条件作用、消退和自 我恢复、刺激泛化和刺激辨别 1、高级条件作用:巴甫洛夫在 实验中发现,狗学会了对铃声产 生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应后,把铃 声与灯光多次配对后,狗可能学 会一见到灯光就分泌唾液。狗对 灯光形成条件反应的过程,叫做 高级条件作用。2、消退和自我 恢复:在条件作用之后,如果条 件刺激反复出现而不伴随无条 件刺激,那么条件反应将逐渐消 弱直至消失,这个过程叫做消 退。假设你训练一只狗在听到铃 声后分泌唾液,但在接下来的时 间里铃响后不给予食物,那么, 狗再听到铃声后的唾液将逐渐 减少直至消失。但是,第二天铃 响后,狗可能又开始分泌唾液, 这种条件反应的再次出现称为 自发恢复。3、刺激泛化和刺激 辨别:某一种条件反应一旦确 定,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其他刺 激,无须经过条件作用学习,也 可以引起同样的条件反应,这种 现象叫做刺激泛化。与刺激泛 化相反的现象是刺激辨别,这 种在条件作用中有选择地只对 条件刺激而不对其他刺激作出 反应的过程,叫做刺激辨别 【23】、小王总是以为他们家的 门没有锁是什么原因? 答:强迫行为 【2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最低是:答:生理需要

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及答案

各位同学,这份资料结合了老师在2班划的重点和我们班划的重点(因为我们2个班的重点稍微有点不同),是我们2个班的新旧学委根据自己的理解从课本上整理的答案,所以,难免会出现错误,请大家谅解,谢谢! 第一章 1、心理学的定义是什么?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也可以说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事实、机制、规律和本性的科学。 2、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者的外部表现(如语言、表情和行为等)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 实验法:是按照研究的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问卷调查法:是一种将要调查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设计成问题,让调查对象回答,以此来搜集研究资料的方法。 3、科学心理学是那年诞生的,创始人是谁? 1879年诞生,创始人是冯特 4、什么是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心理现象的一种,是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心理活动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发展的过程。 第二章 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物质器官。 2、一切心理现象不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从其产生方式来说都是反射。 3、反射的种类有哪些? 反射按照产生的条件不同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放射。 非条件反射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先天反射活动,如眨眼、吸吮,膝眺等都是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 4、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①兴奋和抑制过程的扩散和集中;②兴奋和抑制过程的相互诱导; 5、安慰剂效应(参考《心理学与生活》) 又名伪药效应、代设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安慰剂效应并不是由所服用的药物引

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1、动物心理发展经历哪些阶段?(p15)(刺激感应性阶段、感觉阶段、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 2、自我意识的情感形式也称自我体验。 3、儿童的定义是什么?(p25)(广义的儿童指0-18岁的人类个体,狭义的儿童指童年期,即介于幼儿与少年期之间的个体。) 4、客体永久性是当物体从婴儿的视野里消失时,他能知道这并非是客体不存在了,而是被藏在某个地方。 5、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经过人脑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6、什么是不良行为?(p124)(是违反小学生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行为) 7、什么是元认知?(p199)(一个人具有的关于自己思维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监控,其核心意义是“对认知的认知”。) 8、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是什么?(p83)(小学生的社会活动范围扩大了,其生理进一步发展,促使他们的心理出现了新的特点,表现出明显的协调性和过渡性,自我意识客观化,开始产生社会自我。) 9、智慧技能形成的特征有哪些?(p173)(智慧技能的对象脱离了支持物;智慧技能的进程压缩;智慧技能应用的高效率。) 10、动机是什么?(p131)(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倾向。) 11、需要是什么?(p131)(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状态,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12、什么是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p153-154)(上位学习:指学习者在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新的概括程度更高的观念,即原有的观念是从属观念,而新学习的观念是总结性观念,因而这种学习又称为总结学习。下位学习:指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水平高的观念来学习新的观念,即原有观念是上位观念,而新学习的观念是下位观念,新旧观念之间构成类属关系,所以下位学习又称为类属学习。并列结合关系:当新的概念或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既不是类属关系,也不是总括关系,而是并列结合关系或类比关系时,便产生并列结合学习。) 13、心理发展速度是不平衡的,心理发展既具有连续性,又具有阶段性,个体在心理发展各方面具有差异性。

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考试重点汇总 一、名词解释 1.思维定势也称心向,是指由先前心理活动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并影响着后继同类心理活动的趋向. 2.心理的年龄特征是指个体的心理在某个年龄阶段具有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点。 3.记忆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 4.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5.能力就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6.性格是个人对待客观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7.从众是指个体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在认知或行为上倾向于与群体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8.现代心理学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以及它们活动规律的科学,“是人类为了认识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门学科”。 9.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10.观察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有目的、计划和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 11.个体心理指个人所具有的心理活动或发生在个人身上的心理现象.可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 12.行为是有机体对所处情景的反应,它是由一系列运动、活动和动作构成的。 13.心理的本质: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14.感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知觉过程 15.记忆就是人脑对过去经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的过程.或记忆就是人脑对所得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16.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17.创造性思维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 18.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以需要为中介,是人对客观事物与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19.心境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构成了人的心理活动的背景. 20.挫折是一个人的目的性行为受到阻碍或中断时所感受到的情绪体验.. 21.青少年是指11、12岁~18、19岁这个年龄阶段,相当于我国初中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 22.心理发展的动力是指在青少年主体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他们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需要和青少年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 23.心理健康是指个人生活、适应上所表现的和谐状态,或者说是指一个人没有

医学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整理

医学心理学复习 1.心理现象、心理过程、认识过程、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了哪些内容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印象、思维 心理现象情绪和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意志过程:意志、行为 ~ 个性差异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等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自我意识系统 2. 医学心理学对健康和疾病的主要观点。 医学心理学认为健康和疾病不是对立的概念,而是彼此相互依存、在一定原因和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相互转化的原因和条件可以概括为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从疾病的最严重状态到健康的最顶峰状态是一个生命的连续过程,它处于经常变化而绝非相对静止状态,并呈现不同层次的适应水平,就意味着正常的健康,如果适应良好,就是健康良好,反之,如果适应不良,陷入疾病状态,就意味着健康不良。 3. 医学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及各种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 ——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内容:潜意识理论;性心理学说;人格学说;释梦学说;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说;心理疾病的心理病理学说;心理疾病的心理病理学说;心理防御机制理论等。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学习的结果,包括正常行为、变态行为及其心身反应模式。根据学习的基本规律,可以解释、预测和控制个体行为的获得、维持或消退。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首要研究对象是具有经验的人;研究经过选择的人,关心的是个人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研究对个人和社会有意义的问题;人的尊严和价值的提高应成为心理学的主要涉及的范围。此理论鼓励和指导人们称为精神健全和富有创造性的人,在治疗心理疾患和培养健全人格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并促成了开发健康人潜能的热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思想包括自我实现理论人类的需要层次论和来访者中心理论。 ——认知心理学理论。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认识的信息加工过程,并以此来解释人类的复杂行为,如概念的形成、问题的解决、语言及情感等。认知心理学虽然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它着眼于信息加工模型,把人脑与计算机作类比,将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结合起来,产生了人工智能新学科,这是现代科学的突破,因而具有较为广阔的前景。 ——心理生理学理论。认为心理因素对人类健康和疾病产生的影响,必须通过生理活动作为中介机制。心理生理学重点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尤其是心身关系、心身交互影响等,代表了心理学及疾病研究中的生理学研究方向。 4. 什么是感觉,什么是知觉,两者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方案

名词解释: 1、心理学倾向的社会心理学 ?以美国的Allport为主,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思想、情感、行为怎样受到他人存在的影响。强调的是个体层面的心理学研究,只是考虑到个体心理的大的社会背景。 其理论有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论、场论、精神分析论等。 2、自我意识 也称自我,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所认识到的关于自己的一切,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特征、与他人的关系等 3、人际关系: 广义上: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但此定义没有揭示出人际关系的特殊性. 狭义上: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中发生,发展的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心理关系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侧面. 4、参照群体 就是人们心目中向往的群体,该群体的目标、规范成为个人行为的动机,同时具备多种参照群体,易形成矛盾,当现实生活中自己所属的群体都不能成为参照群体时,个体容易出轨 5、集体行为 在激烈互动中自发发生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不受社会规范约束的众多人的狂热行为 6、态度 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或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态度就是对人、事物和观点的评价。 社会态度的范围比态度略小一些,只是对社会现象的态度 [不包含自然现象的态度] 7、集体行为: 在激烈互动中自发发生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不受社会规范约束的众多人的狂热行为。 8、内在动机: 对活动本身感兴趣,从中的到满足,而无需外在的奖励与推动。 内在动机有三个力引起:1.好奇的内驱力,产生求知欲。2.胜任的内驱力,产生求成欲。 3.互惠的内驱力,产生亲名欲。 9、外在动机: 是活动意外的刺激对人们诱发出来的推动力,不是由于活动本身的兴趣而产生的动力。

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第一章心理学与教育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活动产生的方式 P4 心理活动是通过反射产生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有机体对体内外的刺激做出规律性的应答。其基本过程是:来自体内外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到达相应的神经中枢,经过分析整合,神经中枢兴奋,发出放应信息,反应信息通过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使效应器发生相应的活动。如果中枢抑制,则不发生反应。或使反应减弱或停止。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三)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P6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认为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标志。 偏重于基础研究的分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偏重应用研究的分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业心理学。 (四)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 P7 一、行为心理学 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特点:一是否定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二是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二、精神分析心理学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提出自我,超我,本我三种力量构成的系统 三、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派(奈塞尔)主张人是信息的加工者,一种丰富的内在资源,并能利用资源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的有机体;认知活动是信息加工,人的认知结构和过程可以采用由感知系统、记

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四种主要成分组成的模型表示。 四、人本主义心理学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认为1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而不是受无意识的欲望驱使并为实现这些欲望而挣扎的野兽。2 人有自由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3研究人的创造力和自我实现,促进人的潜能的发挥,并使其发展为“健康的人”。 第二章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及特征P17 心理发展的含义: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这一过程不仅包含积极、进步的变化,也包括消极、衰退的变化。 通常将个体心理发展化为8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4、个别差异性(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P24 皮尔杰理论的基本概念——图式 图式:指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的行为模式或思维模式。 1、发展的内在机制 认知发展的主要机制是个体心理结构的适应. 适应就是整图式以对环境做出反应的过程,其中包括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根据已有图式来理解新事物或事件的过程。比如儿童把新的玩具放在嘴边吮吸。顺应是当已有图式在探究世界的过程中不能奏效时,个体就会根据新的信息或新的经验对已有的图式进行修改或重新构建,以使新的信息得到更为全面的理解。比如高中生把知识写在卡片上,记住卡片上的内容。 皮尔杰认为当已有的图式不能应对眼前的问题时,就产生了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人们很自然的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调整这种不平衡。比如建立新的图式,或调整旧的图式,直至达到一种新的平衡状态。个体就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实现认知发展的。 2、认知发展阶段论

心理学期末复习

心理学期末复习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活动的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概念、理论和实践技巧。期末复习是巩固知识、 掌握重点内容的好机会。在本文中,将介绍一些心理学期末复习的有 效方法,帮助学生高效地准备考试。 一、建立复习计划 复习计划是复习的基础,它有助于学生合理地安排时间和资源。制 定一个详细的复习计划,包括每个章节或者主题需要复习的时间。根 据个人的学习习惯和能力,设置合理的复习目标和时间表。 二、系统地复习课堂笔记和教材 复习课堂笔记和教材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和复习课上学到的知识。重 新阅读教材,将重要的概念和理论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有助于理解 和记忆。可以将课堂笔记整理成系统性的复习资料,便于随时翻阅。 三、利用总结和思维导图 总结和思维导图是整理、归纳知识的有力工具。通过总结,可以准确、简洁地表达概念、理论和实践方法。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以图 形化的方式展示知识结构,提高记忆效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制作总结和思维导图,从而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 四、做题巩固记忆

解答题目是检验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有效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做习题和模拟试卷,检验自己的掌握程度。可以选择较难的题目进行挑战,或者找一些经典题目进行训练,提高解题能力和应变能力。 五、与同学交流讨论 与同学讨论是促进学习的重要途径。可以和同学一起复习,互相讲解和分享知识。通过交流,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并且学习其他同学的观点和思路。此外,还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或者答疑班,共同解决难题和疑惑。 六、放松和休息 适当的放松和休息对复习效果也非常重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复习容易造成疲劳和压力。学生应该合理安排休息时间,放松身心。可以进行一些喜爱的活动,如听音乐、看电影等,帮助缓解压力,提高复习效果。 总结: 心理学期末复习需要系统性地复习课堂笔记和教材,完成总结和思维导图,做题巩固记忆,与同学交流讨论,同时注意放松和休息。通过合理的复习计划和高效的复习方法,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心理学知识,顺利通过期末考试。祝愿大家期末顺利,取得好成绩!

《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学习的本质(选择题概率较大)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联系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学习实质: 1.变化(行为潜能、倾向) 2.经验引起(直接、间接) 3.持久 4.动物也有学习 二、意志行动在采取决定阶段中四种不同的动机冲突(选择题) 1.双趋冲突 2.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 4.多重趋避冲突 三、桑代克的尝试——试误说学习理论的内涵及对教育的启示 内涵:学习是在情境和反应之间形成一定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多次的尝试错误过程建立的。 学习定律: 1.准备律: 如果学习者具备关于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学习就会产生满足感。 2.练习律: 学会了的反应,经过多次重复练习后,会增加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否则这种联结会减弱。 3.效果律: 一种行为之后如果跟随着一种满意的变化,在类似情境中,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 四、皮亚杰道德认识发展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2-5岁) 1.考虑问题以自我为中心,能意识到规则的存在,但不会按照规则进行活动。 2.不存在道德意识。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6-8岁) 1.规则是不可变的,是必须遵守的。 2.按规则办事,只重视行为结果,不考虑行为动机。 第三阶段:自律道德阶段(9岁以后) 1.开始意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规则是可变的。 2.除了看行为结果,还要看行为动机。 五、品德的组成成分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六、如何培养儿童的品德 1.应帮助儿童掌握正确的道德规则 2.给儿童提供正面的榜样 3.恰当地使用奖励和惩罚 4.积极引导儿童开展道德实践 七、维纳的三因素六维度的归因理论模型

心理学期末毕业考核复习重点

《心理学》期末结业考核复习重点 一、填空题 ⒈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交叉或边缘科学。 ⒉人的心理活动极其复杂,它主要包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 ⒊华生的行为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及马斯洛的人本主义被认为是心理学史上的最著名的三大理论流派。 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的心理的实质即指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⒌大脑皮层被中央沟、顶枕裂和外侧裂三条重要的沟裂分为颞叶、顶叶、额叶和枕叶四个区,其中枕叶是视觉中枢。 ⒍人的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构成;其中周围神经系统又分为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三部分。 ⒎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经过学习训练的反射,其生理基础是大脑皮层的暂时神经联系。 ⒏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条件反射又分为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和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⒐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或通路),它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等构成的。 ⒑根据有无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人的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或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或随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亦称随意后注意)。 ⒒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⒓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⒔直接兴趣是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之一,间接兴趣是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之一。⒕有意后注意是指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⒖注意的品质特性有:注意的广度(范围)、注意的稳定、注意的分配和注意转移。 ⒗注意的范围也叫注意的广度,它是在一瞬间(即1/10秒),人能清楚地意识到的对象的数量。 ⒘注意的范围与紧张性有关,紧张性增强注意范围变窄(宽、窄),紧张性降低注意范围变宽(宽、窄)。 ⒙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 ⒚注意分配的条件中,同时从事两种活动,有一种应熟悉;两种以上的活动,只能有一种生疏。 ⒛人们在安静环境看书时,会感到桌上的座钟声时强时弱的“嘀嗒”响声。这是注意的起伏(动摇)现象,它属于正常注意的稳定性品质特性。 21.客观对象颜色相同、大小相同则注意的范围就广(广、窄);客观对象规则排列、集中 排列,注意的范围就广(广、窄)。 22.影响无意注意的客观因素有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对比、刺激物的活动变化、刺激 物的新异性。 23.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人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4.人能够感觉到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别量的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 25.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都成反比。 26.视觉的适应现象有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第一章走进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二、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教学过程的三个侧面: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 一、皮亚杰用图式来解释婴儿抓握、吸吮反射等这种认知结构。皮亚杰所说的适应技能包括同化和顺应 二、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三、顺应: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四、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与经验,语言和表象尚未发生。认知发展的两个成就:发展客体永恒性、合乎逻辑的目标定向行为。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运算是指内容的智力或操作。特点:能运用一些动作图式、能运用符号、思维不可逆、未获得概念守恒。自我中心主义、集体独白。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页脚内容1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掌握了守恒、分类和顺序排列运算的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 这样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五、皮亚杰认为发展有四个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

验以及平衡化。 六、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最近发展区。 七、最近发展区: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八、埃里克森的心里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发展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九、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信任对怀疑(18个月)、自主对羞愧(18个月到3岁)、主动对内疚(3—6岁)、勤奋对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亲密对孤独(成年初期)、繁殖对停滞(成年中期)、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成年晚期)。 十、影响儿童社会化最主要的三个因素:家庭、同伴和教师。 第三章学生的个体差异 一、斯皮尔曼提出智利的二因素论即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 二、卡特尔将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页脚内容2 三、流体智力:是指基本与文化无关的、非言语的心智能力。 四、晶体智力:是指应用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能力。 五、斯滕伯格认为智力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变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七、谭顶良提出学习风格可以分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 1、学习风格的生理因素:生理刺激:声音、光线、温度;时间节律;感觉通道: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大脑的单侧化。

基础心理学期末考复习重点

基础心理学期末考复习重点 基础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一、调查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对所要研究的对象的状况进行实际 了解,从而收集有关资料的一种方法 二、访谈法;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被研究者)的交谈来收集有关 资料的一种方法 三、问卷法;是将严格设计的问题或白哦个以书面的形式发给研究 对象,请求如实回答,进而收集资料和数据的额一种方法 四、刺激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对条件刺 激和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 程。 五、刺激泛化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 件反应后,其他用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起反应条件 六、接近学习律:刺激的某一组合,如果某种有动作伴随他出现, 则当这一刺激组合再次出现时,那种动作也会随之发生。学习室一次性完成的,要么完全学会,要么完全学不会 七、惩罚: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刺激反应的过程。 八、消退: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个反应,如果在这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这一反应在今后发生的概率便会降低。 九、意义学习:奥苏泊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就是人对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

望,也就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 十一、(罗斯杰)有意义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是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十二、内化:把存在于社会中的文化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从而有意识的知音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 十三、支架式教学:通过支架(教师或有能力的同伴的帮助)的协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儿童自己,最后撤去支架十四、最近发展区: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则是指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最近发展区” 十五、认知学徒制:通过允许学生获取、开发和利用真实领域的活动工具的方法,来支持学生在某一领域学习的模式它强调经验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强调把学习和实践联系起来。 选择填空 1.教育心理学是19世纪政治,经济,教育与心理科学发展的产 物。。 2.教育心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19世纪政治、经济和教育的发展 二、19世纪心理科学的发展 3.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主张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本体,提出“教 育心理学”的口号,在客观上推动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4.1806,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是以 他的唯心主义观念为基础提出来的,虽然不是成功的范例,但对教育心理学的产生确实起来比较大的作用 5.1877年俄罗斯教育家兼心理学家卡普杰列夫出版(教育心理 学) 6.实验教育运动的倡导者梅伊曼,教育学分为研究教育目的的普 通教育学和研究儿童身心发展及教育方法的实验教育学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动机需要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 趋避式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情绪和情感 心境应激激情能力一般能力特殊能力 晶体能力流体能力人格气质性格 认知风格场独立性场依存性 1、什么是需要?需要有哪些基本特性? 2、依据不同的标准,需要一般如何分类? 3、试述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本思想和理论价值 4、列表分析不同动机理论的基本思想 5、什么是动机?动机是如何产生的? 6、简述动机与需要、行为效率之间的关系 7、动机一般如何分类?社会性动机包括哪些种类? 8、什么是情绪情感?具有哪些功能? 9、什么是情绪的维度与极性?研究情绪的维度与极性有什么意义? 10、情绪依据什么分类?可分为哪些种类? 11、情绪有什么生理变化与外部表现? 12、阐述情绪两因素的情绪理论及其经典实验 13、如何调节情绪,使之保持健康状态? 14、什么是能力?说明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 15、能力如何分类?说明各种能力的特点与关系 16、简述智力多元理论的主要思想 17、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理解能力的个体差异? 18、简述最初智商的计算方法,正常智商是如何界定的? 19、遗传和环境对能力发展各起什么作用? 20、什么是人格?人格具有哪些本质特征? 21、气质有哪些典型类型?各有何行为特点? 22、什么是性格?性格与气质有何区别与联系? 23、简述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24、简述“大五人格”理论的主要思想 25、剖析自己的气质、性格,并分析人格形成过程中有哪些因素产生了影响? 26、人格是怎样形成的?受哪些因素影响?

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需要: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双趋式冲突:同时并存的两个目标引起的具有同样吸引强度的动机,但又无法兼得而产生的难以取舍的动机斗争。 双避式冲突:同时并存的两个具有同样威胁程度目标引起的力求躲避的动机,但又不能同时躲避而产生的难以选择的动机斗争。 趋避式冲突:对同一目的同时具有趋近与躲避两种动机,形成欲趋之又避之的动机斗争。双重趋避式冲突: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一个目标又分别具有趋避两方面的作用。对几个目标兼具好恶的复杂矛盾心理状态。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心境: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具有弥漫性。 应激: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当个体意识到自己无力应对当前环境的过高要求,就会体验到一种快速的紧张状态。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能力: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一般能力(智力):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其中抽象概括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特殊能力: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他是顺利完成某种专业活动的心理条件。流体能力: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决定于个人禀赋 晶体能力: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决定于后天学习 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所说的脾气、秉性。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认知风格:个人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是人格差异的体现。 场独立性(FI)的人信息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加工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很少能体察入微。 场依存性(FD)的人在加工信息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与别人交往时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 1、什么是需要?需要有哪些基本特性? 需要: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不同层级需要的关系: ①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潜力越大 ②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才会出现高级需要 ③高级需要满足后,低级需要依然存在,但对行为的影响降低了 ④低级需要关系到个体生存(缺失需要) 需要的发展进程: ①在人的高级需要产生之前,低级需要只要部分地得到满足就可以了 ②从动物到人的进化和个体发展中,高级需要出现较晚 ③人的需要结构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并非都是正三角形的结构,还有多种结构 2、依据不同的标准,需要一般如何分类? ①按照起源分类

实验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 1、冯特、费希纳、艾宾浩斯的贡献 冯特:1879年,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费希纳:率先采用心理物理学方法研究色觉和后像,费希纳定律:S = K logR,第一次将人类心理现象进行了量化的表达。创造了三种测量阈限的方法: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平均差误法. 艾宾浩斯:对记忆进行了研究,开创了实验方法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先河。创造了新的研究范式和新的变量测量方法:人工材料,节省法.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2、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 自变量:在实验中研究者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因变量:由操纵自变量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的反应. 额外变量: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变量,在实验中需要对其加以控制3、主、被试效应 实验者(主试)效应:指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实验者的期望。“罗森塔尔实验” 指人类被试者对待实验和实验者的特定态度和动机影响到实验的结果。“安慰剂效应”,“霍桑效应” 4、因素型实验vs函数型实验 因素型实验:是研究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产生的原因或条件是什么的实验。(what) 函数型实验:是研究各种条件怎样影响心理现象或行为的实验,它要探明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how) 5、实验效度:是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 内部效度:是指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影响因素: (1)个体的生长和成熟。 (2)历史因素。 (3)对被试的选择 (4)被试的缺失。 (5)前测的影响。 (6)实验程序的不一致。 (7)主试与被试的相互作用 (8)统计回归因素 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代表性和适用性。 影响因素: (1)实验环境的人为性。 (2)被试者样本缺乏代表性 (3)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6、实验报告的组成部分: 题目、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及附录. 7、试验方法:

大二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动机:是指激励人们进行某种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或内部动力. 2、诱因:是指能满足有机体需要的物体、情景和活动,是有机体趋向或回避的行为目标。3、学习动机: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 4、强化: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当被试表现出主试所期望的动作之后,给被试提供满意快活 的刺激,就叫做正强化;当被试表现出主试所期望的动作之后,某种不愉快的经验或事物因此而消失,就叫做负强化。 5、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是激励固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 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6、归因:人们在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遭遇失败的原因,这种对行为结果的原因的推论就称为归因. 7、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8、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9、学习定式:指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思维方式, 以及需要、愿望、态度等都能构成其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学习发生定势作用,从而使学习活动有一定的方向性。 10、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以人的心 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11、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称之为心理发展。 12、注意:指心理活动队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3、感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柑橘赫尔知觉的过程,是认知过程的开端。 14、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 的联系,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而狭义的通常的心理学意义上的思维专指逻辑思维。 15、想象:是对人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德尔心理过程。 16、情绪与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体验. 17、情绪智力:指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测和驾驭以及对人生的乐观程度和面临挫折的承受能力。 18、气质:指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 与指向性等方面的典型饿、稳定的心理特征。 19、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20、亲社会行为: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21、品德:指个体子在遵守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准则去处理个人与他人、群体和社会之间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2、心理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23、学习:是指因经验而导致的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主观题。 一、自我意识:指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它具有复杂的心理 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为三个反面: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自我意识的形成:1、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来认识自我;2、通过自我观察来认识自我;3、通过分析自己的活动结果来认识自我.

心理学复习要点整理

(知 )注意 情感过程意志过程(情) 研 究 心理学 丄个性心理特征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心理与教育 一、心理现象与心理学 1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 2.心理现象也叫心理活动(简称心理)。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其中核心是思维。 个性心理(简称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自我意识、个性心理特征。 '感觉知觉、f记忆想象 .思维 毛 IIU^< 兴趣志向界观自我认识自我体验 .自我监控能力气质性格 3•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 自身的科学。 4.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设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 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至今才有 一百多年的历史。 5•心理学基本任务:理论任务(p9通过对自己对象的研究,不 断揭示心理意识与外部世界及脑的关系及 其起源的奥秘,从而以最新的科学成就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起到论证和充实的作用),应用任务(通过对心理活动的揭示去解决各实践领域中凡是与人的心理密切相关连的问题p10) 二、心理学与教育关系密切: 1•要提高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必须了解心理学 2.结合教育实际开展研究,有助于心理学的发展 3•心理学与当代教学改革• 三、研究方法p16 1.原则:客观性,分析与综合,教育性 2•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问卷调查及相关法 第二章心理及其发展与学习 科学心理学认为,心理是头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而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第一节 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心理具有物质基础) 反映是物质的普遍特性。P26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p28 心理具有客观源泉 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是脑的机能,但人脑并不会自发地产生心理。只有当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时,人脑才能形成对外界的映象,产生心理。客观现实,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是人类心理的源泉,是人脑加以反映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的实际内容,相比较而言,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二、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一)人脑的结构 人脑由延脑、桥脑、中脑、间脑、小脑、大脑组成。 1.大脑是高级神经中枢,大脑以下部位是低级中枢。 2.大脑两半球皮质分四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3.低级中枢包括延脑、桥脑、中脑、间脑、小脑,低级神经中枢受高级神经中枢控制。 (二)大脑的功能 1.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与心理 (1)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创建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是揭示大脑机能的最有影响的学说。所谓高级神经活动指的是大脑皮层的活动。 (2)神经系统最基本活动的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机体的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3)反射按起源可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不变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易变的反射。形成条件反射的信号:有具体信号和抽象信号两类。 (4)条件反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2.大脑的机能与心理 (1)大脑的主要机能是接受、分析、综合、贮藏和发布各种信息。 (2)大脑两半球的机能是不对称的。它们各自管理着身体相反的那一半。 (3)皮层上四个叶在机能上有所分工。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脑是心理的器官,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它的活动产生并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 二、人的心理(意识)的能动性 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反映形式和人脑的机能,它是社会的产物。 特点:1•意识借助于整个认知过程特别是抽象思维,在人脑中形成关于外部世界的较完整的图景、经验与知识的总和。 2.意识是一种能对自身及心理活动进行审查的功能 3.意识也是以情感、态度的方式体现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带倾向性的内心状态 4.意识是使人的行动具有目的性(意图)并促使其实现的内部调节和控制力量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1)所谓主观能动的反映,指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和经验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带有个人主体的特点;个人的经验也左右着的现实的反映。 (2)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它能支配和调节人的行为,能反作用于客观现实,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 (3)人们心理的主观能动性的大小依赖于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水平,并且也要接受社会道德标准的衡量。 总之,人的心理一方面受客观现实的制约,一方面又受人的主观条件的折射。因此,心理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二节个体心理的发展 一、心理发展:广义上,从受精卵开始到衰老的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狭义上,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是对个体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和提高的过程。 基本规律:1.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2.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3.各种心理机能相互关联协调发展4 具有个别差异性 二、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教育,遗传,环境 1.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某一因素的作用大小、性质依赖于另一 因素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遗传可以影响环境,环境也可以影响遗传3・遗传与 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不是始终不变的,在不同阶段的不同性质的心理机能上是有所不同的 三、成熟与学习对准备的影响 四、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第三节关于学习的基本看法 第三章动机与学习 第一节动机的概述 第二节动机过程与驱力模式 (一)什么是需要 1.需要是当个体或群体因缺乏某种刺激时会呈现一种不平衡状态,对这种不平衡状态以及要求达到新 的平衡的体验。 2•需要的种类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层:第一层生理的需要,第二层安全的需要,第三层 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层尊重的需要,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层次的需要是逐级实现的,必须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一定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 (2)研究小学儿童需要发展时,一般将需要分为四种:活动需要、认知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 第三节动机过程与认知模式 f个性倾向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