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

牛文军

(内蒙古大学法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

摘要:在社台现代化与垒球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的矛盾,是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关注现代化进程中的步数民族传统文化,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为此,正确认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明确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法律保护的原则.确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法律保护的内容及其规范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法律保护原则;规范体系

分类号:DF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s218(20∞)06.0032.06

我国宪法规定:“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宪法确认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多元一体性的基本文化格局.是对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一体格局的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包括中国56个民族文化的总和,是对中国56个民族文化总和的泛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法律上把5s个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统称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一个中国各民族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多次不断融合的过程。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这是国际社会历史发展的共同趋势。民族文化融合过程中,既有吸收融合,又保留了民族特点。我国各民族应该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在中华民族大家庭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下,既要推动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必须对少数民族文化实行特殊保护。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少数民族文化法律保护提出的必然要求。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法律保护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人类社会已经迈入21世纪,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面貌发生丁极其广泛而又深刻的变化。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全球化发展趋势彰显。这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法律保护赋予了新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1.世界文化多元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与少数

民族传统文化的命运在漫长的岁月中。人类各民族创造丁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模式。一般说来,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这

许许多多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构成了全人类所共有的世界文化。不同民族文化现象差异,反映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构成人类的共同财富,继承和发展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随着全球化发展进程的深化,以信息技术为媒介世界范围内,每个国家、社会集团和个人都越来越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之下,各种文化不断渗透和融合。在这种竞争与比较的格局中,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在寻求心的发展和突破,各民族纠纷走出走出自己的文化模式,开始接触其他民族的文化模式,世界文化呈现一体化发展趋势。其特征主要是:文化性质从工业文化转向信息文化;文化主体由区域文化走向全球文化;世界文化研究与文化的空前发展。世界文化一体化的发展去世使多元文化格局受到冲击。各国的少数民族都面临这既要顺利进入主流文化的现代化社会,又要较好地保留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文化的多元化是人类进步的象征。我们应该认识到,丧失文化的多元性是人类的一种退步。如何处理好“全球一体化”的矛盾,是当代人类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2.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与现代化进程的矛盾

在21世纪多元化社会发展趋势的影响下,目前,世界各国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诸多方面都不同程度底面临这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一个共同问题是:一方面,世界各民族正面临一场深刻的现代化各面,每一个民族都要在现代化和传统文化之间寻找平衡,都要协调处理好现代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现代是每个民族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每个民族都不应当拒绝现代“另一方面,每个繁荣昌盛的民族都应报信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个和本民族的基本特点。丧失现代将意味着民族的消亡。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有利于各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如何在各个方面正确处理好现代化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复杂关系,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21世纪面临的重要课题。

3.正确处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特定民族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淀的文明效果,是民族共同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相对于外来文化来说,是指母文化或本土文化;相对现代文化来说。是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

传统与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俩个环节。历史上形成和积累下俩的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障碍,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事实上,二者即相互衔接又相互矛盾,这种关系主要表现为:(1)

现代化的实现本身就包括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现代化是指在社会系统中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方法的广泛使用为标识的物质状态,以及相适应的精神状态,它体现出生产力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打到的某一高度。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属于社会系统,现代化的实现必然包含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意识形态和现在生活方式等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广泛影响和作用,严格地说,在一个多民族国家,没有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一个社会的现代化是不完全的;(2)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点带话观念的产生,出自该国家,改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根与传统文化,或者说收到传统文化的制约,导向;(3)现代化的实现将加速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边个又将促进现代化的进程;(4)在人类不断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一方面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依据有利的地域生存,另一方面又向其他地域渗透。文化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各文化的相互接触,相互碰撞和相互交融。在这一过程中,异族文化由外入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加以选择和扬弃;(5)现代化进程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一大挑战、一大冲击。一方面,现代化要选择传统文化。如果现代化的道路完全违背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那么现代也终将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所排斥。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也要选择现代化。有一部分传统文化最终要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淡化,消失或改造。总体而言,人类走向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因此,现代化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选择应该是肯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大前提下除旧布新。关注现代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使命。为此,正确认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明确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法律保护的内容及其规范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33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与法律保护的原则

对少数民族文化实施法律保护,必须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出发。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具有以下显著特征:1.自我认同。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其发展过车个中,都要极力维护自己的民族传统,抱持自身文化的特色,即文化学意义上的“自我认同”。因此,任何民族都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时代累积的文明成果。可以强化一个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源泉。

世界各民族,在实现现代化的具体进程和方式上,都各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它们都尽可能地保持了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即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2.传承性。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既有认同感,又具传承性。他们都具备着某种传递和延续生命的手段,都有一整套自身的传承机构。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这个民族成员世代传承相沿的共识符号,是改民族共同主体内聚力和团结的象征。民族传承对每个成员的影响很大,每个成员都深深携刻着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印迹。这种传承性十分稳定和持久,存在于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并作为民族核心要素与民族共同主体香始终。而且,这种传承性协调并维持着一个民族的平衡,对民族的发展具有调适、整合的个能,因此民族文化都不应该强行中断,而应世代延续和发展下去。3.对外适应性。一般数来,当一个民族处于封闭状态,不与其他民族发生任何联系的时候是无所谓适应不适应的;只有当它与异民族发生交往,特别是激烈冲突的时候,发展阶段较低的民族文化才有一个如何适应发展阶段较高的民族文化的问题,但是,这种文化适应,不应该是发展阶段较高的文化取代较低的文化。任何民族都不愿意使本民族的文化融入到异族文化当中,而是希望在本民族文化基础上通过吸收异民族的文化来繁荣和发展自己的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对外的适应性反映了一个民族寻求现代化的愿望。4.非主流性。在当今社会文化的氛围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属于非主流文化或次文化。在一定的社会里,都有一定的文化理论思潮占主导地位,领导文化发展的潮流。如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等,它们都由一定的阻止管理形式有计划地向前推进。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虽然也是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研究和管理,但它们普遍难以成为领导是带的文化潮流,但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一定的角度上,却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拢着一个民族自我人太的凝聚力,在非主流文化的一定区域内它还在发挥着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在本民族内部,还有根深蒂固的作用,仍然发挥这相当程度的社会闺房和制约作用。

根据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实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法力保护的原则主要:

1.集成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宪法第119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资质机关保护

和整理民族的文化遗产。民族区域自治法第6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建设具有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提高各民族热门的社会主义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民族区域自治法第36跳至第42跳,对有关继承

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问题,作了具体规定,如规定自治机关自主地收集、整理、翻译和出版民族书籍;保护民族的民圣古迹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发展民族传统医药;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等等。

2.发展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特点的民族文化事业。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律规定,体现了这一原则。宪法第119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资质机关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法杖和繁荣民族文化。民族区域自治法第36条至

第42条,具体规定了自治机关自主地发展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特点的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民族文化事业;自主地决定本地方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划;自主地发展体育事业等等。

3.国家帮助各少数民族低于加速民族文化的发展。这一原则,在我国的历部宪法、国家机构组织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中,都有原则或具体的规定。如1982年宪法

第4条和第122条规定: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文化的发展;国家从财政、屋子、技术等方面帮助各少数民族加速文化建设事业。当前,主要是应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的原则形成具体的法律规范。

三、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法律保护制度的主要内容

任何文化法律制度的建立,都是以特定的文化载体为基础。少数民族文化法律之都就是以少数民族文化所包罗的文化现象,丰富多彩、纷繁复杂。我国的民族,民俗学者认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象的门类应包括:生活文化、礼仪文化、民间传统文化、科技公益文化、信仰、巫术文化和节日文化等。其中既有物质文化,又有精神文化。一般地说,饮食、衣着、住宅、建筑、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语言、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的传统等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划分这两种形态的民族文化现象,对于确定法律保护制度的具体内容,又有实际意义。

中国政府从法律上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障各民族发展传统文化的权利。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前期和八九十年代,在法律原则和行政体制上,都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作了不同程度的规范。特别的新修订的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之后,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建设,正逐步走向法制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法律保护制度的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古籍整理、医药卫生事业等发面,少数

民族体育事业和少数民族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历史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也是其中必要组成部分。

1.少数民族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事业的法律保护

(1)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的保护

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是构成一个民族文化结构的基本形式,表示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的特征表现为:独特的艺术形式、浓

厚的地方色彩、浓郁的民族感情、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潜在的艺术魅力等。我

国的少数民族我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宝贵财富。

国家在弘扬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发面,通过政策和法律措施,建立领导管理机构、民族文艺团和艺术研究机构,并规范其活动。少数民族文学

艺术的发展繁荣,主要是靠各级人民政府的组织管理和领导帮助。国家从中

央机关到基层政权,自上而下建立了主司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行政管理部门,

国家文化部设有民族文化司,国家民委设有文化宣传司等行政领导管理机构,

转门协调处理少数民族文化事物领导少数民族文艺发展方向。这是少数民族

文化发展和繁荣重要的组织保证。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的优良传统文艺,需

要建立相应的专业团体进行研究、创作和表演,并坚持少数民族传统文艺为

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发展方向。我国从中央到地方,依法建立

了一大批民族歌舞团、民族歌剧、民族文化馆站等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团体,

其任务就是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活跃和

丰富民族地区文化生活,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1952年,中央民

族歌舞团在北京成立,随后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和自治区、资质州也建立了专

业或业余的民族歌舞团,自治县(旗)还建立了乌兰牧骑演出队。为加强少

数民族文学艺术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在中央和有关地方还成立了民族文学

研究所和相应机构;1979年以后,还成立了全国性文艺学术团体,如中国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中国民族音乐学会、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协会、中国少

数民族戏剧协会、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协等;在中央和地方创办了《民族文学》、

《民族文学研究》等一大批民族艺术刊物,为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的创造和评

论提供园地。国家还设置了少数民族文学科研教育机构,设置民族艺术院校或在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院校设立少数民族艺术系科,转门培养少数民族文学艺术人才。

我国在建立、管理少数民族文艺团体方面,制定有相关的地方法规和规章。如1985年《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工作条例》,规定了乌兰牧骑的性质和方针任务、建立程序及其体制编制和队员配备、设施经费和领导管理、演出用语和定期场次等问题,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地方民族文化法规。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培育了一批新型的少数民族文化经济实体,少数民族特有的文艺形式开始了市场化运作。其中出现了很多新的法律问题,如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全力归属、少数民族文化企业的权利义务、少数民族文艺人员的权利义务等问题亟待解决。

(2)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事业的保护

民族区域自治法第38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组织、支持有关单位和部门收集、整理、翻译和出版民族历史文化书籍,……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这就确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发展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事业的自治权。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发展少数民族的新闻、出版建设事业,在中央和有关省、自治区、自治州相继建立了民族新闻、出版机构。如民族新闻方面初成网络,发展迅速。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1年3月和1984年3月.国务院先后批转了国家民委、文化部、国家出版局等中央部委发出的<关于大力加强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的报告)、(关于加强和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的意见),就少数民族图书出版工作的方针任务、民族出版机构的设置和调整、加强编译队伍建设、做好民族文字图书发行工作、妥善解决民族文字图书出版经费、民族自治地方的图书馆建设等问题,作了具体规范。(3)少数民族广播影视事业的保护广播、电影电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展示现代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发展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广播电视网络,不仅是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而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特别是少数

民族的广播影视事业,是新中国成立后*起的一种新型民族文化事业。目

前.民族自治地方已建成门类齐全、初具规模的民族广播电视网络。由于少

数民族地区的广大群众汉语水平较低,语言障碍对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很不

利。而使用少数民族语盲文字开展电视广播。既能保证国家法律政策在少数

民族地区的正确贯彻实施,叉能使少数民族群众通过广播电视得到科技知识

和经济信息。帮助他们发展经济。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广播电视媒体对促

进和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将越来越大。1985年6月广播电视

部发布的(民族广播工作经验交流会纪要)、1987年4月国家语言委员会、广

播电视部发布的(关于广播、电视、电影正确使用语盲文字的若干规定)、1993

年10月2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广播电视管理条倒)、1995年12月15日<新

疆维吾尔自治区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法规和规章,在少数民族的广播影视

事业的法律保护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努力。

2少数民族古籍整理方面的法律保护

古籍是记载和反映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少数民族古籍是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少数民族古籍,包括历史、语盲、文学、宗教、天文、历算、地理、医药、美术、生产技术等.少数民族法制文献资料亦当属其中。据不完全统计,彝族古籍散藏在全国的有1万多部;藏文古籍有l万多种;蒙文的古籍文献有1500多种;满文古籍文献仅档案一项就有150万件以上;维、回、苗、自、瑶、傣等其他民族,也有很多有价值的古籍文献。1981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1982年始在全国范围内有领导、有计划地开展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负责并统一规划少数民族古籍的整理工作。国家民委会同教育部、文化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有关部门,首先建立专门工作机构,以加强组织领导。1984年7月,成立了由国家民委、教育部、文化部、社科院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负责组织、协调、联络和指导全国少数民族古藉整理出版工作。先后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130多个州、盟、地(市)建立了民族古籍整理规划规划小组或相应机构,并建立了7个跨省区的古籍协作小组。其次,国家民委多次召开全国性民族古籍整理工作会议,在汇集各地规划方案,听取专家学者论汪的基础上.制定了民族古籍整理出版的“七五”、“八五”、“九五”规划,使总体布局

和具体实施相结合,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少数民族古籍的抢救、搜集、整理、出版和研究工作。如“九五”期间将编制的(全国少数民族古籍目录),是一项巨大的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工程,也是我国文化建设史上的一项大工程。据不完全统计.自1984年以来,全国巳抢救、搜集的少数民族古籍达12万种(部、件、册),包括从结绳记事、说唱口碑到碑铭、石刻;从贝叶经文、竹木简策、丝帛索书到活叶函本、线装典籍;从经、史、文、哲到天文、地理、医药、工艺、美术;从契丹文、女真文、吐蕃文、西夏文、和田文到现行的各民族文字古籍等等,品种繁多,包罗万象。3.少数民族医药卫生事业的法律保护医疗卫生事业是与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有密切联系的一项重要产业,同时也具有文化属性。民族医药学是我国传统医药学的组成部分,有自己的医疗特色和理论体系。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民族区域自治法第40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决定本地方的医疗卫生的发展规划,发展现代医药和民族传统医药。”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性规范.规定了关于发展民族传统医药和现代医药的一系列的具体问题。如:1980年5月卫生部、国家民委、教育部发出的(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医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内地省市对口支援民族地区发展医学教育试行方案)、1983年7月卫生部、国家民蚕印发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会议形成的<关于继承、发扬民族传统医药学的意见>、1983年6月卫生部、国家民委、教育部发出的<关于全国重点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少数民族高级医学人才的意见)等。此外,有的民族自治地方也制定了相应的法规。目前,藏医、蒙医、维吾尔医、傣医等,不仅建立了500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医疗机构、民间诊所,6000多人的民族医疗队伍,而且形成了门诊、医院、科研和教学的民族医学体系。研究整理出版了民族医药典籍80多种、40多万册。有了民族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相互促进及法制的保障,民族医学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文化特征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文化特征 汉语言文学2A班潘爱妮学号:20091202566 序号:56号 论文摘要:云南少数民族建筑具有多元性、丰富性、原生性及景观独特性等文化特征,既反映了 各民族人民与自然的和谐,也反映了各民族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家庭结构,还反映了各民族的文化类型、文化差异、审美心理、宗教信仰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云南民族建筑是各民族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象征,是一份厚重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云南民族众多,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使云南民族民居建筑显得多彩多姿。各式各样、五光十色的民族民居,外有奇丽的风貌,内有智慧的技艺,引人注目,形成了云南突出的民族民居文化。云南各地都有不同的民居建筑。宁菠纳西族、怒江傈僳族的木楞房,元江哈尼族的蘑菇房,西双版纳傣、景颇族的竹楼,大理等地彝、白族的重檐瓦房以及白族由重檐瓦房发展而形成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及彝族发展形成的“一颗印”等,在结构、布局、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典型化和规范化的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点。 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竹楼、土掌房、木楞房随汉文化的不断传入而不断改变。我们对于这个变化,一般将其原因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很多民族在吸取汉族建筑风格和技术后,结合本地、本民族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逐步创建、发展了有自己特色的民居建筑。另一方面,受自然条件、生活习俗、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的制约和影响,各民族的民居仍以木楞房、土掌房、竹楼作为基本的住房,历经几千年不变,只是在工艺和技术上逐步改进。 经过多年的演变,重檐式瓦房成了多元文化结合的典型民居,彝、白族人民更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建了“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六合同春”等壮丽、舒适、体现工艺类的住房,并历经千年以上,成为具有悠久民族传统的住宅。 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一下,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文化特征。 一、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化构成、地理经济和信仰及意识形态。 与中原地区自先秦以来就形成比较明确、清晰的文化传统相比,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构成有明显的特点。在同一时期,有多种不同的文化共同存在,如傣文化从来都是一种独立的文化类型,百淮系文化也自成一家。 从地理经济上看,氏羌文化起源青藏高原的氏羌族群,是一种高原游牧游耕文化,“编百越文化源于我国南方地区的百越族群,稻作、干栏建筑、;发左社,随畜迁徙”是其特点. 纹身为其本质;百淮文化被视为云南的本土文化,或许可称作“以采猎为务”的狩猎文化,剿牛、猎头、喜山居?显然,这种划分是极为粗略的。实际上,每一种都并非纯粹的文化类型,而是杂交各种不同的文化因子于其中,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现象比比皆是。 从族源出发,云南文化可分为氏羌文化、百淮文化和百越文化几种类型。从精神意识看,又有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巫鬼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之分。 这些多元的文化因素在民族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建筑中被划分得很明确。云南少数民族在建筑中众多的忌讳也充分说明了多元性,例如白族、彝族的门楼和壁照是相当重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大纲

《公共体育(Ⅲ)》课程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通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的学习,有效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解认识,深入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俗习惯与文化内涵,将各民族文化内涵融入到民族传统体育之中,使学生掌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社会功能和教育价值。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竞赛规则与实践。 三、基本内容与要求 理论部分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本知识 1.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概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1.2介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1.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赛规则 (一)教学目的:掌握民族传统体育的定义、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社会功能和教育价值,掌握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了解区域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项目的挖掘整理。 (二)重点与难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特点和社会功能。 (三)基本内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社会功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赛规则等。 实践部分

第1章珍珠球 1.1 珍珠球运动的概况、运动特点 1.2 珍珠球基本技术:水区队员的技术、封锁区队员的技术、得分区队员技术。 1.3 珍珠球基本战术:水区队员与抄网队员的战术配合、水区队员与持拍队员的基础配合、珍珠球的防守。 1.4 教学比赛 (一)教学目的:了解珍珠球的起源、发展、运动特点,掌握珍珠球的技术动作和战术运用。 (二)重点与难点:珍珠球的基本技术动作与技战术运用。 (三)基本内容:传投球技术;抄网技术;挡板技术;进攻与防守战术配合。 第2章蹴球 2.1 蹴球运动的概况、运动特点 2.2 蹴球的基本技术:正撞球技术、侧撞球技术、回旋球技术、发球技术 2.3 蹴球的基本战术:失分战术、走球战术、借力战术、开局发球战术、5分球战术、8分球战术、抢分战术、1米战术、回避球战术 2.4 教学比赛 (一)教学目的:了解蹴球的起源、发展、运动特点,掌握蹴球的技术动作和战术运用。 (二)重点与难点:蹴球的基本技术动作与技战术运用。 (三)基本内容:回旋球技术;定位球技术;双蹴球技术;推球技术。 第3章花炮 3.1 花炮运动的概况、运动特点 3.2 花炮的基本技术:握炮技术、传接炮技术 3.3 花炮的基本战术:快攻战术、阵地突破 3.4 教学比赛 (一)教学目的:了解花炮的起源、发展、运动特点,掌握花炮的技术动作和战术运用。 (二)重点与难点:花炮的基本技术动作与技战术运用。 (三)基本内容:跑动与掩护技术;抢空中炮、交手、传接炮技术;抢跑和冲炮台技术;防守配合技术。

文小编收集文档之云南少数民族风情与文化

文小编收集文档之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 内容摘要:众所周知,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彩,各具特色。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也有各自的语种和文字。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多民族所共有,这也就肯定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饮食节庆建筑 正文 一、云南的少数民族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的数据,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其中云南的世居民族有15个: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全省总人口约4192万人(1999年),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在2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彝族,有400多万;人口最少的是独龙族,仅5500人。 云南民族众多,其形成原因也很多,主要是因为:云南地处高原,崇山峻岭,交通阻隔,各地居民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之中,久而久之,逐渐发展为不同的民族;中原和北方统治民族进入云南,也带来了一些少数民族人口;一些少数民族人口在元明清时期因避难、逃荒或其他缘故,先后从内地迁入云南。由于上述一些主要原因,使得云南成为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

云南25个少数民族分布比较复杂,但突出的特点有两个:一是交错分布、大杂居、个居。全省没有一个单一的民族县(市),也没有个民族只住一个县(市),总的说来,在边疆地区分布居多;二是立体分布,与云南立体地形、立体气候相联系,总的看来,傣、壮两族主要居住在河谷地区,回、满、白、纳西、布依、水等民族主要聚居在坝区,哈尼、拉枯、佤、景颇、基诺等民族居住在半山区,苗、栗、怒、独龙、藏、普米等民族主要聚居在高山区。 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同样,民族文化是指整个民族发展历程中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根据语言发展的历史和语言之间语言要素(即语音、词汇、语法)的异同,可以把语言划分为语族、语支等各种类别。若把历史同出一个“基础语”(即母语)的许多语言归为一大类,则称为“语系”;同一语系的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料简介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料简介 导语: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的特色文化。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料简介,欢迎阅读。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料简介简介:不论是在苗乡,还是在侗寨;不论是布依,还是水家;只要贵客进寨、亲人临门,自家酿造的米酒和热情的歌声便是山里人献给客人的最好的祝福。在演出现场的歌声中,雷山县民俗展示演出队的演员手捧牛角酒杯,来到观众席中为观众敬酒,邀观众一起欢呼,与观众一起分享快乐喜悦。让来自外地的游客在陶醉在苗乡里,亲身体验苗家欢迎贵客们热情,感受到了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料简介简介:踩鼓舞是清水江畔苗族节日都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内容。鼓身木制,鼓面蒙牛皮,由两名妇女敲击,鼓面和鼓身交替击响,发出“咚咚嗒咚嗒咚嗒嗒嗒”的声音,在山寨回荡,激烈而明快,动人心魄,意味着节日的高潮来临了,这时候不论是远方的客人还是当地的人,都会往鼓声聚集,鼓声响的地方叫踩鼓场,人们在踩鼓场上自发的围成几层大圆圈,踩着鼓点,跳着特定的传统舞,故名踩鼓舞。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料简介简介:讨花带”,则是在“芦笙节”之夜,老人们带着孩子逐渐散去,而青年们舞

兴犹浓时,吹起带有含义的曲调,如:“姑娘,请把美丽的花带送给我”、“请把花带拴在芦笙上,大家喜洋洋”等,以此向姑娘表述爱慕之情。姑娘若有意于某个青年时,她就把自己绣制的花带拴在该青年的芦笙上。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料简介简介:锦鸡舞是苗族芦笙舞中别具一格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发源于贵州省丹寨县排调镇境内,主要流传于苗族"嘎闹"支系中穿麻鸟型超短裙服饰的排调、也改、加配、党早、麻鸟、羊先、羊告、也都和雅灰乡境内雅灰、送陇等苗族村寨。有天下第一锦鸡舞之称。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料简介简介:该舞蹈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反排木鼓舞”,是流传于贵州省台江县方召乡反排,是一种世代相传的苗族祭祀性舞蹈,反映了苗族祖先不畏艰难险阻,披荆斩棘,长途迁徙,开辟疆土,围栏打猎,创造美好生活的壮举。这种舞蹈舞是苗族神话中造人之神——“蝴蝶妈妈”的象征,系苗族的祖先姜央打造并开始贡奉,由后人沿袭至今。过去木鼓舞只能在13年一次的祭祀祭祖节跳,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中进行,现已演变为用于健身的民族性舞蹈。舞蹈分为五个章节,以激越的鼓点为主节奏,由踏步、腾越、翻越、甩同边手等基本动作构成。

容易被误读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之解析

容易被误读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之解析 误读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去解读另一种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术语是各民族文化的精粹,其来源和内涵各具特色。为避免理解和交流过程中出现差异,本文梳理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容易让外界误读的部分文化术语,并从语音来源、历史传承等方面加以解释。 标签:误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各族人民在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包括语言、节庆、婚俗、饮食、手工艺、建筑以及信仰等方面的内容。“术语”是专业领域中用来表示特定理论体系中普遍概念的专用词汇单位,具有凝合性和整体性,无论是单成分术语或多成分术语,表达的都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其特点是准确、严谨、简洁,文化误读,是指读者主观上由于缺乏对词源、文化背景的了解而造成对原意的误解。本文选取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容易被误解的一些术语加以解析,以期加强中外人民和少数民族同胞沟通交流和理解。 一、云南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中容易误读的术语解析 “苦扎扎节” ——亦称“苦扎扎”或“库扎扎”,在哈尼语里是“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康泰”的意思,少数民族语言用汉字音译过来,与汉字本身蕴含的意义大不一样,这是哈尼族犹如汉族过春节一样隆重的传统节日,不是字面上理解的“苦”节,玉溪元江的哈尼族从五月的第一个申猴日起,节日历时3~5天,红河哈尼族每年农历六月欢庆该传统节日。 “赶摆”——又称“做摆”,傣语“赶摆”的原意是盛大节日或集会活动的意思,是傣族丰富多彩的节日统称,少数民族的“赶摆”和其他地方的赶集、赶场、赶街不同,傣族人“赶摆”涵义比集市贸易要宽泛很多,不仅是祭祀、集市、商贸的庙会,一些地区还是未婚青年男女寻找意中人的场合。傣族其他重大节日也叫做“摆”,如摆爽南(泼水节)、摆斋等,参加这些活动,都叫作“赶摆”。规模比较大的“摆”一般在五谷丰收的深秋时节进行。 早期的“赶摆”还是一种宗教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云南德昂族、阿昌族“做摆”之意是祈求村寨和家中人平安生活、消祛灾难,由村寨头人、家族长共同推选出“做摆””的承头人,拜佛祭祀,由佛爷念经,以求富裕安乐。 云南很多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汉语通过音译或意译的方式表达出来,形成汉字书写的文化术语,在交流和使用中望字生义,致使理解上出现偏误。 二、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婚俗文化容易被误读的术语解析 少数民族婚俗文化来源于本民族的伦理道德和特定时期约定俗成的风俗习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社会调查报告 (1)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的社会调查报告 摘要:众所周知,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彩,各具特色。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也有各自的语种和文字。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多民族所共有,这也就肯定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关键词: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饮食节庆建筑 一、云南少数民族的总体情况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云南总人口4144万,少数民族占38.07%,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基诺族、蒙古族、独龙族、满族、水族、布依族等20多个民族的人口都超过8000人。云南少数民族人口呈多样化分布:一些民族既有一定的聚居区,又杂散居于其他民族中;一些民族高度集中于一个地、州甚至一个县、一个乡中;有的民族杂散居于城镇及交通沿线,以村寨聚居;有的民族散居于城镇。人口在5000人以上、并有一定聚居区的25个民族,主要聚居于平坝地区和边疆河谷的有回、满、白、纳西、蒙古、壮、傣、阿昌、布依、水等10个民族,人口约450万;主要聚居于半山区的有哈尼、瑶、拉祜、佤、景颇、布朗、德昂、基诺等8个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500万;主要居住在高山区的有苗、傈僳、藏、普米、怒、独龙等6个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400万。全省没有一个单一民族的县,回族、彝族在全省绝大多数县都有分布。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它的少数民族总人口(1433万)名列第2位(仅次于广西)。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3.41%,居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第7位(次于西藏、新疆、青海、广西、贵州、宁夏)。其中人数最多的彝族占总人口的11%。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doc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 我县是一个土家族和苗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在这里组成了一个大家庭,世代繁衍,相互交融。然而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底蕴,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对于秀山的发展和稳定,构建美丽和谐的新秀山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概述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的、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发展的人文精神的总和。民族文化是一个不以时代划分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历史范畴。少数民族文化在我国是指除了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可划分为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其中包括饮食、服饰、生活用具等等。第二,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包括婚姻、家庭、宗教、丧葬等。第三,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第四,科技知识工艺文化,包括生产技术、天文历法、民间医药、工艺制作等。第五,

信仰崇尚文化,包括宗教、崇拜、祭祀、巫术、禁忌等。第六,节日文化,包括年节各民族特有的宗教、农事、纪念、庆典等。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每一个民族都是以其独特的文化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灵魂。少数民族传统那个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形成的,其特点是由少数民族历史上所拥有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同时也受到相邻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受到历史上各民族关系的影响,也受到本民族内部政治发展、阶级结构的影响。因此,有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不同的外部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不同的内部政治状况,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就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来说,我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具有宗教性特色的文化。在一些少数民族社会中,宗教浸入了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成为民族群体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宗教与社会紧密结合,导致宗教社会化、宗教政治化和传统文化宗教化,是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第二种是具有神灵宗法性特色的文化。第三种是以传统礼俗为主要特色的文化。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现状和对策 (一)现状 文化的发展变化是与新的经济制度的确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建立必然引起原有文化形态的改变和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上的交流也越来越活跃,这种各民族的深入文化交流与融合是民族间在文化上的取长补短,从而更好的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而现在正在推动的城镇化进程,以及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和多样化,也给少数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流失 自古以来,各少数民族就同汉民族一起生活在祖国广袤得土地上,这片沃土孕育了辉煌灿烂得中华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在这个地方相互交融,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得进展和繁荣.但随着社会改革得不断深入,新兴得经济文化给少数民族地区凝固得生活秩序注入了无穷动力[1],随着对外联系得媒介如交通、通讯等得改善,尤其是电视、网络、电话、手机得流行,各少数民族地区接触到了各式各论文联盟样得“文化盛宴”,一些思想前卫得人尤其是青青年对这些新奇、时髦得文化产生了强烈得好奇心和浓厚得兴趣,如此一来,少数民族得许多本土文化就丧失了大量原有得受众群[2]. 一、传统文化得定义、分类和作用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保持在每一个民族中得由历史上流传下来得文化,是每个民族得“固有文化”,它包含着有形得物质文化,但更多得体现在无形得精神文化方面[3],尤其在价值观念、风俗适应、生活方式、心理特征、审美情趣等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 徐万邦先生在其《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一书中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分为以下几个门类:一是衣食住行方面得生活文化;二是婚姻家庭和人一辈子礼仪文化;三是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歌舞、民间游乐等;四是科技工艺文化;五是信仰、巫术文化;六是节日文化[4].不论以上哪一类传统文化,基本上一个民族得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得展现,都与各民族息息相关.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博大精深得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得结果,各少数民族得文化基本上中华文化不可分割得一部分,她得存在丰富了中华文化得内容,对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WwwM同时,各民族得传统文化对其民族成员有着强大得凝聚力,关于维护民族团结起着重要作用,比如语言文字,它不仅是本民族内部交流得重要工具,依然维系本民族得重要纽带.另外,一个民族得传统文化也是那个民族历史、生活环境、价值观念等得载体,是进行民族研究得重要资料:藏族同胞“早穿皮袄午穿纱”,反映得确实是其居住地青藏高原早晚温差大得多变得气候环境;看到碉楼,我们想到了羌族;西藏得布达拉宫,是研究唐蕃关系史得重要文物. 二、传统文化得流失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得不断加快,各民族文化得趋同现象日益突出,现代文化正以惊人得速度冲击甚至取代少数民族文化,使其失去它固有得特色和个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宣言》专门指出:“目前世界上文化物品得流通和交换所存在得失衡现象是对文化多样性得一种威胁”[5],近年来,国家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爱护措施明显增多,但结果不尽如人意,民族传统文化流失、甚至被破坏得现象并没有得到全然性地缓解. 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流失速度较快得是语言、服饰、建筑等几个方面.在云南元谋县,民国初年县城附近得傣族居民仍通行傣语,后来历史变迁,官军驻进了村寨,并要求当地人讲官话(汉语),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该地区能讲傣语得仅限于几位70岁左右得老人,中年人大多也就略知几句日常用语,而青年人则已将讲傣语视为历史上得情况,前后不到一个世纪,一种民族语就面临消逝得可能[6].关于像白族如此没有自己文字得民族,因为没有文字,因此也就不能进行双语教学,除了照顾到学生得同意能力会在幼儿园用白语授课外,小学和初中基本上要求一般话授课,如此一来,白语得功能也就仅限于学生与学生或者老师与学生课下得交流与沟通[7],白语得传承遭遇困境. 少数民族得服饰差不多上是纯手工制作,同时还要配以大量得刺绣、银饰、珠宝等装饰物,因而制作得周期相对来讲较长,花费精力较大,相比较于市场上得服装而言,这成本就显得有点高了,甚至有得条件较差得少数民族还穿不起自己得民族服装,因此选择了汉服.同时,许多少数民族服装由于装饰物较多,穿起来不如汉服那样简洁,因此大多少数民族同胞们在平常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d2815418.html,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 作者:张梦倩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8年第04期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方面面临巨大的挑战,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如何对像云南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进行合理的传承和保护是现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篇文章将对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现状进行介绍并提出合理的保护措施,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国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力度。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优化措施 云南有二十六个少数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杂居区。因为多个民族居住在一起会使得社会生产、生活等方面会有所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有着多样的特色。但是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有一部分在逝去,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本篇文章将对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现状进行介绍并提出合理的保护措施。 1 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现状 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古老的成分,也有现代的成分。其中优秀的文化可以推进社会的发展,而落后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接下来就对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现状进行思考介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文化多层次 在云南不同的区域,文化也是很不一样的。比如说在交通比较落后的地区,民族的传统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等文化基本上完整的保留,一般都是在西双版纳、德宏傣族等。但是在科技的影响下,完整保留传统民族文化的现象是十分少的,在交通比较便利的地方,人们的文化是半汉化的状态,有的时候会穿着汉族的服饰,也会讲汉语。他们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保留了一部分,但是同时也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这种现象在少数民族中是最常见的。当然也有一部分少数民族已经与汉族基本没有什么差别了,他们从服饰、语言、习惯等方面已经被汉化了。在对云南少数民族进行区分可以根据他们汉化的程度来进行判断。 1.2 国家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提高 在现代社会中对于口承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是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热点,国家和社会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会更加深程度的进行发掘、整理等。我国在云南实行了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这使得少数民族文化受到了更多的保护,但是同时它也面临着被现代文化冲击的威胁。比如说旅游可以帮助传统文化资源保存,使得当地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联系进一步加深,这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来说是极为有利的。同时旅游也可能会使得该区域的民族传统文化被破坏而使得该地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困难。

云南少数民族住屋-形式与文化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住屋-形式与文化研究 扬大禹 天津大学出版社,1997.6 28页-41 干栏体系 干栏在壮语中,干是竹木的意思,栏是屋舍的意思。干栏合称为竹木结构的屋舍。 基本特征是屋分上下层,上层四周编以竹木制的墙壁围合成居住空间,下层架空,通过梯子将上下层贯通。上层住人,下层以圈养家畜家禽或对方柴草杂物, 建构程序:先于选好的地基上,根据大小需要栽立木桩柱,在桩柱上纵横两向捆绑搭建竹木梁架,然后铺上竹篾板或木板构成透空平整的居住层。再于桩柱顶部建屋架,搭接椽檐,最后编制作围护和分割作用的墙壁,盖上预制的草排顶。常在一天内完成。 傣族竹楼,干栏常临水边。既能遮风挡雨,又防潮防兽。 版纳型 平面接近于方形,自楼梯拾级而上先到前廊。前廊有顶无墙,有良好的采光通风视野。 与前廊纵向连接的展,供日常冲洗、晾晒的露天架空平台,实用装饰性强。 与前廊横向连接的正房沿纵向中轴分隔为另列两间,左堂屋,右卧室。堂屋中设火塘,器具会客或客人留宿处,并有固定的位置和方位。卧室不加分隔,席地而卧,由长及幼,从里向外。前廊、堂屋、卧室三者用门联系,构成纵向并列,空间商由开敞到封闭。 歇山式屋面,坡度较陡,重檐居多,屋面交错组合,外形轮廓丰富。 版纳孟连瑞丽金平 景颇族矮脚竹楼 傈僳族千脚落地 德昂族 佤族 布朗 84页-91 气候 干缩湿涨 湿热气候—湿热地区特征雨量大、温度高、辐射强,日间和季节间变化少,需要最大遮阴和最小含热量。厚重的结构和封闭的布置,阻碍通风。要求开敞,低热含量和极大通风。 地形 云南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4%,山坡地。 平坝聚居 材料 就地取材—原始落后、经济水平低、交通运输困难。最大限度地发挥当地材料的物质性。建筑材料所需数量多、所占造价比重大, 竹 濮竹,其高大粗直,直径一般由四五寸到八九寸不等,曾为古代濮人想皇帝进贡的贡品。竹的使用,布依族丧葬仪式上锁吟唱的殡凡经中层记载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从前人们没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与民族文化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与民族文化 摘要 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各少数民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瑰丽多姿的少数民族文化和各种各样记录其历史的档案,这些文化和档案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源和珍贵的档案财富。分析、研究云南少数民族档案和少数民族文化,不仅对发掘和深入研究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而且对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和我国新文化建设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首先分别简述了云南少数民族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然后探讨了他们之间的密切联系,并阐述了云南少数民族档案对于建设少数民族档案文化和新文化的意义。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档案少数民族文化民族档案文化新文化建设

目录 前言 (3) 一、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3) (一)云南少数民族及其档案 (3) (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3) 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对云南少数民族档案的影响 (4) (一)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档案 (4) (二)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产生的内在条件 (5) (三)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是一种文化形态 (6) 三、云南少数民族档案记录并传承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6) (一)云南少数民族档案记录并传播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6) (二)云南少数民族档案积累并传承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6) 四、云南少数民族档案的文化启示 (7) (一)发掘云南少数民族档案的新价值 (7) (二)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化的建设与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 (7) 五、总结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前言 云南各少数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档案,但是很多在历史上由于各种原因流失了,只有少部分流传了下来。这些档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国档案资源中的宝贵财富,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一、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一)云南少数民族及其档案 广义地说,凡是能记录云南少数民族社会生活、反映云南少数民族历史变迁的实物和非实物材料,都是珍贵的少数民族档案。例如各种文字史料、金石文物、木刻、绘画、口传档案等。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总体而言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云南各少数民族在自己历史变迁和社会生活中留下的各种形式的实录,是土生土长的民族档案,真实地反映着云南各少数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和文化形态,如彝族的档案文献、傣族的历史档案、纳西族的古代档案、白族的档案史料等等。另一部分是历史上的中央政权、地方官府和个人形成的官方档案和民间文书,如一些公文、碑刻、家谱、契约、信件等。 云南少数民族自己产生的档案是云南少数民族档案的主体,它们是最富有原生态意义和最具价值的档案。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形成的大量档案,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我国档案资源中独放异彩。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云南各少数民族还形成了大量的照片、录音、录像档案,这些音像档案使少数民族档案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大大丰富,使一些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也能真实、直观地记录自己的活动,留下传之后世的档案材料。(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本文所讲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指世居人口在5 000人以上的25个少数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的一元。这些文化大致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语言、文学、科学、艺术、宗教、哲学、风俗、节日等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 云南很早就和中原保持密切的联系,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它既保存了自己的土著文化,又接受了来自中原的汉文化,这样使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既有本身的乡土性、边缘性的特征,又同时既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核和精神。云南历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调查问卷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调查问卷 同学,您好!我们是2014暑期赴云南调研团队,本次调研主要针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此次调查问卷目的是提前了解大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及相关问题,非常感谢您的配合!祝,假期快乐! 1、请问你是少数民族吗? (若选不是,跳转至第5题开始作答) A、是 B、不是 2、若是少数民族,请问你是什么民族? 3、请问你是否参加过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活动或者节日? A、经常C、有过一两次经历 B、偶尔D、从未 4、请问你是否依旧保留你的民俗习惯? A、完全按照民族风俗生活 B、大部分保留 C、只参与少数重大的民族节日和活动 D、已经完全汉化

5、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你曾经到过云南吗? A、去过C、没有,但比较想去 B、没有,并不感兴趣 6、你知道云南有几个少数民族? A、不知道C、52 B、36D、56 7、你知道哪些云南少数民族?比如(在选项下划勾)*[多选题] A、白族D、独龙族G、景颇族J、我都不知道 B、傣族E、傈僳族H、哈尼族 C、纳西族F、佤族I、彝族 8、你知道或者听说过哪些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比如(在选项下划勾)*[多选题] A、“东方的狂欢节”——火把节 B、傣族的新年——泼水节 C、“昔日繁盛几春秋,百万金钱似水流。”——大理三月街民族节 D、上刀山、下火海——刀杆节 E、最隆重的少数民族舞会——木脑纵歌 F、最有名的斗牛节——苗族斗牛会

G、基诺族的成人礼 H、以上我都不清楚 9、你知道关于云南的哪些影视、音乐、艺术作品,比如(在选项下划勾)*[多选题] A、《彩云之南》C、《阿诗玛》E、我并没有听过这些 B、《五朵金花》D、《云南印象》(大型舞台剧) 10、你听过或吃过以下云南特色小吃吗(请在选项下划勾)*[多选题] A、过桥米线D、傣族竹筒饭G、滇池麻鸭 B、大理三道茶E、宣威火腿H、昭通天麻炖鸡 C、乳扇F、丽江粑粑I、这些我都没吃过 11、若您为汉族,请问你对于少数民族的态度是 A、少数民族与汉族无明显区别,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 B、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比不上汉族,需要汉族的帮助 C、少数民族落后于汉族, D、其他* E 12、若您为少数民族,请问你对于少数民族这一身份的态度是 A、有优越感C、没有特别的感觉E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艺术

西部民居采风 (三) 辛克靖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艺术 云南历史文化悠久,在旧石器时代有元谋猿人。新石器时代,云南大部分地区就有各族的先民活动。公元前1260年左右商代新石器文化遗址证明,当时已形成一个较大的村落,人们已会建造简单的木构架房屋。 风格各异的建筑结构 云南各少数民族传统木结构,有抬梁、穿斗、井干、人字木屋架,密梁平顶五种。抬梁,穿斗式木构架为白族,彝族,纳西族所采用,如白族,纳西族的 三坊一照壁 即三合院, 四合五天井 ,即由四坊组成的四合院。较大住宅则由几个三合院或四合院纵向或横向组成重院,彝族、哈尼族也大体相同。人字木屋架为傣族竹楼中所用,密梁平顶用于土掌房,受汉族影响的白族、彝族、纳西族、哈尼族民居,与汉族建筑一样能做到建筑功能、结构和艺术的统一。傣族、景颇族、德昂族、布朗族、基诺族为干阑式建筑结构,呈现出通透,灵活的建筑风格。彝族、哈尼族,全部或局部采用土掌房,用毛石脚,夯土或土坯墙,密梁铺草抹泥楼面,平屋顶结构,房屋组合符合地形,高低错落,朴素优美,富于变化。呈现出深厚朴实的建筑风格。采用平房的佤族、拉祜族民居用土坯墙或竹笆墙草顶,呈现出原始粗犷的建筑风格。 井干式民居建筑,是古代井干式建筑形式的残余,多为居于高山林区的少数纳西族、傈僳、普米族、独龙族、藏族和彝族采用。可就地取材,不受经济条件限制,施工简单,利于 抗震,是一种用木头叠起来的木楞房,如张衡 西京赋 , 井干叠而百层 ,这种建筑具有原始、古朴、粗放的建筑风格。 一颗印 民居建筑,是以天井为中心,由正房、东西厢房(俗称单房)及入口门廊组成封闭的四合院。瓦顶、土墙平面和外观方方如印,故称 一颗印 。正房三间,两层,前有单层廊(称抱厦),构成重檐屋顶。两边耳房为二层,吊厦式,称 三间两耳 ,主房屋顶稍高,双坡硬山式。厢房屋顶为不对称的硬山式,分长短坡,长坡坡向内院,在外墙处,作一小转折成短坡,坡向墙外。所有房间均朝向天井采光通风,外墙多不开窗,仅在 云南彝族一颗印民居 二楼有个别小窗,形成封闭式的外端,前围墙颇高,常达厢房上屋檐口,围墙正中立一大门。无侧门或后门。平面及空间布局非常紧凑,形成灵巧内向,封闭式的外观特点。在昆明及滇中、滇南等地区的彝族常采用此种建筑结构和造型。 奇特的民居造型 各少数民族民居,在造型上最为典型的如景颇族倒梯形悬山屋面,德昂族歇山屋面呈半圆形如同毡帽的造型,元阳地区哈尼族民居中的脊短坡陡屋面,远望似菌子(蘑菇),哈尼族奇特的住房群 即一个家庭要盖一幢干阑式 大房屋 母房称 拥戈 ,为中心房屋。依照大家庭内成 41 ARCHITECTURE AND C ONS TRUC TION 2000-11

关于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意见[整理版]-6页文档资料

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少数民族传统 体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颁布单位: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 民委发〔2006〕1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宗)委(厅、局)、体育局: 为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将《关于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 二○○六年一月十六日 关于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少数民族体质,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根据《民

族区域自治法》和《国务院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有关规定,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是体育运动的重要群体。广泛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少数民族群众强身健体和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特殊需要,是在体育工作中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实际举措,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对西部大开发和各民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二)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进步。形成了四年一届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把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纳入了各省(区、市)的民族体育工作规划;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经过发掘整理,内容不断丰富,规则不断完善,水平不断提高,人才不断涌现;群众性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日益活跃,一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作为全民健身项目进入城乡社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增进交流,推动民族团结,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目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现状与民族地区发展要求和国家群众体育形势相比仍然滞后,还不能适应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一些地区和部门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不到位,责任不落实,对民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在社会转型时期,少数民族面临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冲突、调适的重大问题。在这种历史性的文化变迁大潮中,如何传承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云南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被誉为少数民族之乡。有26个世居民族,由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历史悠久的文化背景,创造了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民族、各地区的具体条件不同,所以,文化的发生或早或迟,发展或快或慢,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缺。但都独立创造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特色文化,并归属于中华大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文化发展多元化日趋明显的当代社会,民族文化受到空前重视。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空前的冲击,正面临消逝的危机。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飞速消逝的情况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云南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不同民族有着各自的历史、文化、心理,各民族的现代化发展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使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显得异常的复杂和艰难。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尊重差异,解决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形成文化多样性已成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 一、现代化进程中,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界定 (一)对少数民族现代化的界定 1.现代化概念的界定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前进的步伐不断加快,但对现代化这个概念的界定还存在一定分歧。大多数人对现代化的理解与描绘较模糊,尚未呈现一个清晰的认识。每位学者对现代化的含义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不同的解说。 我国现代化理论家罗荣渠教授认为现代化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严英龙研究员认为现代化就是以市场原则为取向,以工业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现代生产力对传统生产力的代替,并引起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适应性变革的过程。厉以宁教授认为,现代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下,经济、社会、文化、习惯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发生重要变化的过程。随着这一进程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以不断的改善,社会运行效率得以不断提高。马崇明认为所谓的现代化就是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而导致的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以及社会机构的根本变化。① 2.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界定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是指: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与社会发生同质、同向的变迁。“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行为层面的现代化。简单的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可以理解为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不是用别的文化去代替传统文化,不是让少数民族舍弃传统而另就,而是用传统文化的积极力量推动现代化,通过现代化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 现代化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能够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在现代化进程中传承与发展,创造出新的少数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和其他文化发生交流和碰撞。 (二)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界定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创造的文化的总和,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进入现代社会后,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积淀仍在各民族中不同程度的传承了下来。传统文化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拢聚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生命在现实生活中的延续”②这部分少

浅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浅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一个大家庭,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底蕴,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1、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概述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的、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发展的人文精神的总和。民族文化是一个不以时代划分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历史范畴。少数民族文化在我国是指除了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可划分为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其中包括饮食、服饰、生活用具等等。第二,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包括婚姻、家庭、宗教、丧葬等。第三,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第四,科技知识工艺文化,包括生产技术、天文历法、民间医药、工艺制作等。第五,信仰崇尚文化,包括宗教、崇拜、祭祀、巫术、禁忌等。第六,节日文化,包括年节各民族特有的宗教、农事、纪念、庆典等。 2、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每一个民族都是以其独特的文化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灵魂。少数民族传统那个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形成的,其特点是由少数民族历史上所拥有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同时也受到相邻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受到历史上各民族关系的影响,也受到本民族内部政治发展、阶级结构的影响。因此,有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不同的外部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不同的内部政治状况,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就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来说,我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具有宗教性特色的文化。在一些少数民族社会中,宗教浸入了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成为民族群体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宗教与社会紧密结合,导致宗教社会化、宗教政治化和传统文化宗教化,是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第二种是具有神灵宗法性特色的文化。第三种是以传统礼俗为主要特色的文化。 3、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构 从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类型入手,可以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4个方面来探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构。 (1)物质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载体。一提到“物质文化”,人们不约而同地都会想到表现在器物中的人类的创造和文化信息。在这些器物中反映出了少数民族的创造、意识和心理信息,因此它们虽然是物质、是器物,但又都是少数民族文化的载体,反映了少数民族的文化。

少数民族建筑

竹民俗:云南少数民族竹楼建筑 竹楼是最具代表性、最富有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竹制民居建筑,在云南省境内的傣族、佤族、布朗族、基诺族、德昂族、哈尼族、独龙族、怒族、傈僳族、白族、景颇族、拉祜族等聚居区,竹楼是主要的民居建筑形式。 竹楼是采用干栏式建筑形式,房屋离开地面,建筑在柱桩上,下部架空。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和放置东西。竹楼都背负青山、依山而建,具有防潮、通风散热、卫生舒适、防避虫蛇之害的特点。因就地取材、以竹为楼,梁柱、墙壁、屋面、楼梯、楼面都是取竹而建,俗名竹楼。云南不同民族的竹楼大小、内部设置有差异,但以傣族竹楼最具有代表性。竹楼分上下层,上屋顶呈四面坡形,犹如“孔明帽”,下层呈方形,极富立体感;竹楼与竹楼之间高低起伏不平,富有层次感。

历史文献对云南民族竹楼有明确记述,《唐书?南平獠传》有“多瘴疠,山有毒草、沙虱、蝮蛇,人楼居,梯而上,名曰干阑”之载,宋?周去非《岭外代答》称“上设茅屋,下豢牛棚。棚上编竹为栈,下施椅桌床榻。”元?李京安《云南志略?诸夷风俗》也有“金齿百夷……风土下湿上热,多起竹楼,居濒江,一日十浴”之载述,说明其历史源远流长。云南少数民族竹楼的起源和诞生存在有许多的传说和故事,反映了云南少数民族人因地制宜、旧地取材、适应环境的聪明智慧和创造精神。用竹建造的傣家竹楼充分体现出轻盈、灵巧、别致、实用,极富民族特色和风情。傣家人于村寨旁种植许多高大茂密的竹丛,生机盎然,掩映着土灰色的竹楼建筑,富有诗情画意。 现今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竹楼用纯竹建造则较为少见,竹柱、竹地板、竹梯、竹隔板多被木制品替代,但仍然保留着“竹楼”的形状和名称,“竹楼”无疑已成为云南民族民居的符号,展示着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 到云南民族村最大的收获是每个民族的建筑风格各异,区别非常明显,就是现在大多数少数民族的人口大多在1~2万人左右,但是却能形成自己鲜明的文化传统,真是感叹祖先的智慧和历史长河留下的文化脉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