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详细)

游褒禅山记(详细)
游褒禅山记(详细)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2. 理解:阳、穷、咎、极、非常、观、谬等词语;归纳:道、乃、然、盖、文等多义词的义项。

3. 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1. 品读文章,鉴赏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认识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思想,明白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掌握诵读的要领,积累文言字、词、句,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及用法。 【教学难点】

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研习第三段。 【教学思路】

涵咏诵读(整体感知作品)

研习文本(师生质疑解疑,合作整理,把握重点词句)

品读鉴赏?感悟 重读积累 【教学方法】

1. 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

2. 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 作者“有志” “尽吾志”的观点。

3. 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诗文导入

(学生诵读以下两首诗,诗写何人,并比较两首诗的观点有何不同?)

题乌江亭 题乌江亭 杜牧

王安石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也是才华横溢、学富五车的文

学家,他的思路不同常人, 常常对历史上一个已有定论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重新评价, 他与众不同的翻案诗文,而且王安石对于翻案诗文的创作乐此不疲, 家的心声。

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七月写了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 则情

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古代游记大多是抓住景物特点, 美。这位才华横溢、学富五车的文学家,思路不同常人的政治家在文中阐发了哪

些哲理,他的观点 又将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呢?我们一起进入文本去品读和探讨。 二、作者简介

游褒禅山记

1、 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这就是 表达他作为一个政治家、改革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

“登山

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

1.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卒谥文。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

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 2. 政治家的诗政治家的文:

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 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

——《上人书?王安石》 他的文

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雄建峭拔,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被推为“唐 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三、涵咏诵读 教师播放视频朗诵

(学生跟读,学生可以默读或出声读;戈U 出在字音上你有疑问的词语,给长句断句读。 正字音,学

生自由诵读。 学生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生字、多音字、古音异读)

,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译: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 3、 盖其有深,则其至有加少矣。

1、 2、 四、研习课文

边读边思:作者主要游了哪些地方?作者悟出了什么道理?叙议如何一一对应? 明确:褒禅山

华山洞

将作者阐明道理的句子画上横线。

① 游洞的感受一一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② 对于仆碑的感受一一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根据学生的回答确定教学顺序 第一部分:质疑探究?合作解疑

研习第二段

(1 )由学生自由诵读第二自然段, 上标记。

(2) 寻找作者游踪,绘制路线图。

(3) 小组派代表展示积累的重点词语,提出疑问, 梳理总结字词: 其下平矿:平坦开阔。

有泉侧出:从旁边,名词作状。 由山以上六七里:往上走,名作动。 有穴窈然:然,形容词尾。 问其深:深度,形容词作名词。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尽,走到尽头,形作动。 余与四人拥火 以入:连词,表修饰。 其进愈难:那向前进(的事)。 而其见愈奇:那见到的(景致)。 火且尽:将要。 重点句子(诵读并翻译):

1、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译: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一一这是人们所说的 2、 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

①游洞的感受一一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熟悉文本,根据课下注释自译课文,并将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做 其他小组解答,老师指导点拨。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代分数表示法,即十 分之一。

则其至又加少矣:到达的人,动作名。 方是时:这。

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形作名。 则或咎其欲出者:有的人。

盖余所至:发语词, 盖其又深:发语词, 也有“大概”的意思。

也有“大概”的意思。 “后洞”

译: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

4、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译:已经出洞,就有人埋怨那想要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而未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

学生齐读第二段※思考题:第二段主要写什么,有何感受,为何有这样的感受?

明确:简介前洞和后洞,记叙自己游后洞中途而出的体会一一“悔”。

“十一”而已“所见愈奇”,则那未至的“十九”以及更深处境界之更加奇妙。倘若真是“火且尽”,倒也无可奈何了,偏偏力尚足,火尚明,一切条件具备“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就构成了悔的前提。

接着又对举了在共同现实面前的两种不同态度,以他人的“咎”旁衬自己的悔,“悔”自己“随之”,则

是从主观上寻找原因。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有严于自责的精神,由责生悔,由悔生思,由思生悟,有悟生叹,引发了一段大议论,通篇为之振起。

研习第三段

(1)学生自由诵读第三自然段,熟悉文本,根据课下注释自译课文,并将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做上标记。

(2)小组派代表展示积累的重点词语,提出疑问,其他小组解答,老师指导点拨。梳理总结字词:

于是余有叹焉:对于/这件事。

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因为,介词;并且,连词。

夷以近…险以远:表并列,连词。

古人之观于天地:观察,动词。

非常之亦:不平常;景观,名词。常在于险远:形7名,危险遥远的地方。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是“到”的意思,于为介词引出下文地点。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形7名。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担之:帮助,动词。

于人为可讥:对于,介词;是,算得上,动词。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

重点句子(诵读并翻译):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译: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译:(地方)平坦并且路程近,到达的人就多。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译:但世上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偏远的地方。

4、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译:有(坚定的)意志,不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

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译:至厅幽深昏暗是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来帮助他,也不能到达。

6、此余之所得也。

译:这就是我这次游洞的心得收获。

学生齐读第三段

※思考题:在这段,作者一开始就指出古人浏览观赏,“往往有得”,其“有得”的原因是什么呢?那

么,要“有得”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其中最为重要和可贵的是哪一点?

明确:原因在于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要“有得”必须具备“志、力、物”三个条件,这三者

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有坚定的意志,才会有决心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有能力,是实现志向的保

障;有了志向与能力,再加上外界条件的帮助,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否则, “亦不能至也”。

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志、力、物三要素缺一不可。志和力都是内在因素,即使是同样“不能至” ,有

力而志不坚, 板书:

古人有得: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r 志—尽志而不至—无讥无悔I 物——无物相之 ——亦不能至 J

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

能至也”。这三个“不能至”表达了三层意思,提出了达到目的的三个必要条件:

“志” “物” “力”。

提出“志”这个条件时,用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强调“有志” ;在提出“力”和“物”这两个条

件时,又分别把“有志”作为基本前提,也强调了“有志”

。这就揭示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要

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把需要坚定的志向、不断的艰苦努力又需要一定的物质条 件才能完成一种理想追求的道理,说得相当清楚、完备而透彻。三个“不能至”的三层意思,是按照三 个条件的重要性依次排列的,逻辑十分严密。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都不是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而其中“志”又是最根本的。所以作者又对 “志”的重要性,作进一步的强调和申述。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是说有“力”

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

孰能讥之乎?”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通过对比“力足以至”而未 能至和“尽吾志也而未能至”两种情况,得出“可讥”

“有悔”和“无悔” “无讥”两种结果。这一正一

反的两层意思,照应“既其出,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突出了“有志”

的决定作用,并且提出“尽吾志”

,即全力以赴、坚持不懈的高标准要求,从事物的规律性归结到人的

主观能动性,把所议论的道理推进一层。 五、鉴赏感悟

合作探究一

王安石于褒禅山之一游,在未尽力以探寻到奇景的遗憾中结束。而这一游不仅仅就这样结束了,而 是带给了他不断的反省和深刻的思索,他得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这次游山之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作为后之览者,必将有感于斯文,能不能 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你的感悟,并把它化成文字,写在书本上。

参考提示:

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李大钊

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我们可以不完美,但我们努力。 ——

毕淑敏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

20%的人成功---------------- 80%的人不成功

20%的人用脖子以上赚钱 ---------- 80%的人脖子以下赚钱 20%的人正面思考 ----------- 80% 的人负面思考

20%的人认为行动才有结果 -------- 80%的人看到结果才行动 20%的人有目标 ------------- 80%的人爱瞎想 20%的人在放眼长远 ------------ 80%的人只顾眼前

在人会被讥,在己会有悔;尽志而力不足,在己无悔,人亦未能讥。

(内外因)

“有得”

力一一有力而志不坚一一可讥有悔 强调“志”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20%的人计划未来 ------------ 80%的人早上起来才想今天干嘛 20%的人按成功经验行事 ------- 80%的人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20%的人做简单的事情 ---------- 80%的人不愿意做简单的事情 20%的人明天的事情今天做------80%的人今天的事情明天做 20%的人想的是如何能办到 ----------- 80%的人想的是不可能办到 20%的人永远赞美、鼓励 ------------ 80%的人永远漫骂、批评 20%的人会坚持 ----------- 80%的人会放弃

20%的人敢于面对困难 ------------ 80%的人逃避现实

巴莱多定律

例:

志存高远者实繁,达高远视者盖寡。有志者事未必成,皆因其心有余而力不足。人类早年就有翱翔 蓝天之志愿,奈何无扶摇直上之力。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架设一座桥梁,是如此费力。在平时逐步积累, 关键时迸发而出,这就是力,用现在观点看就是素质。多积累善发挥是关键。

并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追溯以住历史,也并非人人能至“险远之地”

,“壮志难酬”之人也

并不是没有,“长使英雄泪沾襟”之人更不在少数。然而, “尽吾志者,可以无悔矣”。人生、治学,“路 漫漫其修远兮”,无论险也罢,难也罢。有志之人定将“上下而求索”而至险远之地,便可无悔矣。

第二部分:质疑探究?合作解疑 研习第一段、第四段

(1) 由学生自由诵读第一、四段,熟悉文本,根据课下注释自译课文。 今异义等)

(2) 同桌互译。

(3) 学生代表翻译。(每行2分) (4) 当堂检测。(每词1分,每句3分) 梳理总结字词: 第一段

唐浮图慧褒始 舍于其址:名7动,筑舍定居。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7动,命名,起名。 距其院东五里:名7状,往东。 有碑仆直,其文漫灭:道路;碑文。 独其为文犹可识:文字。

以其乃华山之阻名之也:表判断,为,是;阳:山南,水北。 盖音谬也:发语词,也有“大概”的意思;错误。 第四段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介词,因为,是“以之”的省略。

后世之谬其传:弄错,使…错,使动用法;动7名,流传的文字。 而莫能名者:名7动,识其本名。 何可胜道也哉:尽,完;说,动词。 此所以学者 不可以不深思:……的原因;求学的人。 重点句子(诵读并翻译):

1、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译: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2、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译: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命名。 3、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译:后代的人弄错了它的流传的文字而无人能够识其本名的情况,哪能说得完呢? 4、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译: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并且谨慎地采用它的缘故。

②对于仆碑的感受一一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注意通假字、活用的词语,古

六、鉴赏感悟 (女生读第一段,男生读第四段) 合作探究二

(1)为什么要特别提到碑上的文字?

明确:便于下文写游洞、游洞的感想以及对仆碑的感想,它是后文议论的基础。

(2)由此适当拓展:你听过类似的故事吗?从这里你们收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学习 生活谈谈你的感

悟。

如:三人成虎:三个人都说街市上有老虎,别人便以为真有老虎。

喻谣言一再反复,就会使人信以为真。

宋人掘井: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 “得一

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一块倾倒路旁的石碑,常人也许会不屑一顾,可王安石能对路旁的石碑产生联想。悲叹“古书之不 存”使后世以讹传讹不明真相。因此勉励读书人要“深思” “慎取”。不只是求学,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

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坚持,才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小结】前后洞之游与志力物之辩的对应,构成本文的主线,还有一条副线,即第四段所得出的治学必 须“深思慎取” 泰山之有梁父, 七、重读积累

学生齐读

课文,找出课文中出现的所有“其”字。 查阅《古汉语词典》总结其字的常见用法。

(一)代词,1 )表示第三人称领属关系。译为“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 例:①恐前后受其

敌。(其:代词,其:代词,它,指狼。 )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其:代词,他们的。)一一《师说》

2)用在数词前,译为“其中的”。 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一一《为学》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一一宋苏轼《石钟山记》

3 )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些”。

4 )特殊指代,指“自己”。

副词,1)表推测、估计。译为“大概”、“或许”。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 表祈使。译为“还是”、“可要”。 ①吾其还也。 3) 表反诘。译为“难道”。

①中国其果老矣乎。 一-

(三)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 ……还是……”。 例: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一《马说》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

如果”。

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一一《孟子见梁襄王》

八、完成幻灯片上的题目 (将题目分成五组,随机选择。) 王安石吃饭轶事: 曾吃鱼饵一盘 宴客两菜一汤

北宋宰相中,王安石(1021年?1086年)的邋遢是出了名的,除了懒得换衣裳、不洗澡,个人卫生一

的论点,与第一段对仆碑的考证遥相呼应,是作者的又一思想收获。两者相辅而行,如 使文

势更丰满。

(学习虚词“其”乐无穷)

清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送东阳马生序》

塌糊涂外,在吃的方面同样不拘小节,很有王氏特色”。

王安石和苏轼的故事

大约是苏东坡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

石,王不在,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一一“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

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黄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又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

问旁人,这是什么鸟叫?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但后人评价说,王安石身为宰相,气量心胸也太狭小,他虽懂得地方上的风俗人情,也不应该因苏轼错

改了他的两句诗,而立乌台诗案”,置苏下狱,进而又随便发配人家。这样做,与搞文字狱”何别。其实,从史实上看,王安石罚苏东坡,错改两句诗不过是表面上的次要的原因,实质上主要原因,则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之故,苏轼先后几次被贬.

王安石:到如今仍向东坡

相传,北宋时候,文坛上的两颗巨星一一王安石、苏东坡一道来泰山游玩,望泰岱拔地通天之势,

观天下九点齐烟之景,赏秦松汉柏之挺秀,听溪水丽鸟之长鸣,所到之处,吟诗作赋,游兴不减。却说两位文豪来到岱庙,先到天贶殿拜见了泰山神,又开始赏字观碑,无意中发现一幢石碑向东微微倾斜,引起了二人的兴趣,随行人员也都议论纷纷,有的说是历经数百年,下面的乌龟吃不住劲了;也有的说乌龟欲往东海,以此示人,众说不一。这时,王安石兴致勃勃地问苏东坡道:苏老兄,睹此碑有何

感想,是否也赋诗一首呢?”

苏东坡想起当年王安石和他开了个玩笑,把他贬”到黄州,虽说解开了秋花不比春花落”之谜,却

也受了不少苦,他便想借此捉弄一下王安石,就若有所思地说道:恨当年安石不正”,说完示意王安石

续接。

王安石才思过人,也非等闲之辈,一听安石不正”,早就知道这家伙在算计自己,便也若无其事地

吟道:到如今仍向东坡”。结果王安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引得众人大笑一场。苏东坡也不得不叹服。一字未稳王安石住在钟山时,有一位客人从黄州来。王安石问:近来苏东坡有什么好作品?”客人回答说:

坡在临皋亭住宿,从醉梦里醒来,作了千字的《宝相藏记》,不过改动一两个字罢了。有抄写的稿本,

刚才留在船里了。”

王安石立即派走得快的人去拿回来。当时月亮升起在东方,树影映在地上。王安石在风檐下读起来,高兴得眉开眼笑,说:苏东坡真是人里的俊杰啊!但还有一个字不稳妥。”客人请王安石指出来,愿意

听听道理。王安石说:“如人善博,日胜日负?不如,如人善博,日胜日贫?啊。”

原来,《宝相藏记》写的是佛教藏经记。佛教教义认为,一切皆空”,一切皆幻”因而主张一切世间,无取无舍,无憎无爱,无可无不可”。佛教徒要恪守十戒”,其中之一就是不蓄金银财宝”。所以,一个人善于赌博,赢了钱表面上看是富了,但精神世界更贫了。如人善博,日胜日负”,就是这个意思。

但仅从字面看,也可以解释为一日胜,一日负,或有胜有负,这就不符合原意了。而日胜日贫”就不会产生以上歧义,所以’日胜日负”,不若’日胜日贫”。

苏东坡后来听了王安石的这番议论,抚掌大笑,认为王安石才是真正懂得文章的行家。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质课一等奖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是必修二第三单元中第三篇课文,本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作品多以作者游玩经历中所见所感综述成文,由于散文故事情节性弱行文恣意洒脱加之对文言的厌烦恐惧心理使得高一学生对游记类散文敬而远之。有效地引导学生从思辨的角度深入文本,体会景中蕴含的情感与哲理,感悟文章严谨的行文与作者高尚的情操对培养学生综合思辨能力提高文言阅读兴趣大有裨益。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 2.通过学生合作教师引导,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3.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明白其借鉴意义。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文章“因事见理”的写作手法 3、学会用质疑批判的目光看待问题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人生若只如初见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灵

动的山山水水给了我们飞扬的思绪和无尽的感慨。被誉为“十一世纪的革命家”的王安石在游褒禅山时有什么样的发现与收获呢,带着问题怀着期待让我们一起走进《游褒禅山记》。 二、疏通文本——字斟句酌为哪般 1、齐读文章,纠正易错字音 2、整体感知文章,梳理文章脉络 游山——游洞——感叹——感悟——补记 3、通过导学案检测学生对重要实词虚词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实 词采取生问生答的抢答模式 4、教师总结“其”的用法 三质疑探究——奇文共赏疑义相析 1、为什么说《游褒禅山记》不是“合格”的游记散文 (设计思路:在题解中介绍游记类文体并分析游记类问题的特征后,不难发现文章“即事说理”的特点,让学生学会用批判性的思维去分析文本,为后面深入分析文本做准备。) 预设:其一,文章山水描摹过少 其二,作者半途而废未得风景 其三,议大于叙文体不符 2、王安石在山道旁看到什么表现出王安石什么特点 (设计思路:让学生抓住文本,深入分析文本,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预设: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表现出王安石细心谨慎的特点 3、作者游洞的经历是怎样的表现出了怎样的规律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概括游踪,训练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并能结合生活谈自己感想) 入,题记者少,乃至加少。这种情况又表现出无限风光在险处的人生规律,而人们往往是“就难避轻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 ①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基数词。)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底,达到,动词。今天:表示另提一事,关联词。) ③于是余有叹焉(古义:(于是,对此)在这个时候。今义:由于这个、因此。) 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同寻常。今义:特别,副词。)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治学的人、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三、一词多义 1.道 ①有碑仆道(道路,名词) ②何可胜道也哉?(说,动词) 2.名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命名、取名,名词作动词)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说出名字,名词作动词) 3.其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词,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 ②距其院东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 ③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它,代词,代仆碑) 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代“穴”;后“其”,代词,代好游者) 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前“其”,它,代词,指代后洞;后“其”,那些,代词,代游客) 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它,代词,指华山洞) ⑦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前一个“其”,结构助词,不译;后一个“其”,那个,指示代词) ⑧而予亦悔其随之(自己,代词,指作者) 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 ⑩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4.以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介词)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③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用来,介词)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 5.之 ①而卒葬之(代词,这里)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它,代指华山) ③褒之庐冢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结构助词,的) ④而余亦悔其随之(代词,他) ⑤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游褒禅山记的教案 公开课

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常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字词句知识的积累。 2、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学习文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作者“尽吾志”的观点。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因事见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一单元我们所学习的古文大都是实用类文言文,其中有史传(《鸿门宴》、《郑伯克段于鄢》)、行状(《段太尉逸事状》)、奏表(《陈情表》)、书信(《报任安书》),那《游褒禅山记》是一篇什么?(游记)。人们常说游记是:“纸上山水”,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对这篇“纸上山水”有了一些初步感受。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王安石一起来继续欣赏褒禅山的风景并一同感悟风景之外的人生体验。 二、课文分析: 1 、第一段:这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都写了褒禅山的什么? 明确:山之名、山之寺、山之洞、山之碑。 2 、第二段:这一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按照游踪可以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华山洞分为前后两洞,前洞什么样?后洞什么样?着重哪一部分?为什么? 明确:前洞平旷,记游者甚众。后洞窈、寒、深,记游者少。着重写后洞。为下一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作者游洞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明确:兴致盎然--有人怠,与之俱出—悔。 3、第三段:这一段主要写游华山洞的心得,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和精华部分。 层次划分: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具体分析志、力、物之间的关系。 明确:王安石揭示了成功的条件就是“志”、“力”、“物”,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 引导学生对此进行讨论。 4、第四段:这一段写由仆碑所得到的感悟,指出对待传闻要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 本段中作者是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出来的? 明确:仆碑—其文漫灭—音谬—古书之不存—谬其传——何可胜道者哉—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第五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游褒禅山记 学习目标: 1. 思想教育目标:认识作者“尽吾志”的思想。 2. 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借游记抒发议论的写法。 3. 能力培养目标:古文的字词句篇。 [学习要点] 一. 作者简介。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 二. 文章结构: 《游褒禅山记》全文可分为五个段落: 第一段先概括介绍褒禅山,然后写发现仆碑,又从碑上残文看出此山原名“花山”。 第二段具体写游洞。先略写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然后较详细地叙述游后洞的经过,表达了“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心情。 第三段写游山的心得体会。先充分肯定古人的“求思”精神,再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它对比,然后精辟地阐述了宏伟的目标、险远的道路与必不可少的主客观条件三方面的内在联系。 第四段就仆碑足以证讹一事,指出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应该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五段交代同游者的姓名和写作这篇文章的时间。 三. 主题思想: 作者在此文中所抒发的感想:无论治学处事,都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无讥无悔,同时还应该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四. 文言知识: (一)“其”的用法: “其”用作实词,主要的作用是用作代词,既可以用作人称代词,也可以用作指示代词。 1. “其”用作人称代词,最通常的是用作第三人称代词。 (1)它可以用在名词之前。表示领属关系,可译为他的、他们的、她的、她们的、它的、它们的。 A. 始舍于其址:译作,最初在它的山脚下建筑庐舍定居下来。“其”代华山的。 B. 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译作,它上面的碑文已被剥蚀得模糊不清了,只是从它上面残留的字还勉强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其”代仆碑的。 C. 其下平旷:译作它的山脚下土地平旷宽广。“其”代华山的。 D.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译作,可是看看它的左右洞壁,来到这里,并且在洞壁上题字记游的人已经很少了。“其”代后洞的。 (2)用为主语或宾语: A.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译作,是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才叫它为华山洞。“其”在这里是作为“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这个主谓结构的主语,只能译作“它”,不能译作“它的”。 B.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的“其”也是作为“其为文”这一主谓结构的主语,应译作“它上面”不译作“它上面的”。 C.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译作,是因为他们探求得深入而且广泛。“其”是“其求思之深……”这一主谓结构的主语,应译作“他们”。 2. “其”的称代作用还可以用于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用于第一人称可译为“我”、“我的”或“自己”。用于第二人称可译为“你”、“您”。 A. 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译作,而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出来因而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洞中奇景的乐趣。这是承前称代,“余”“其”是互文,“其”指代自己。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王安石(1021—1086),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抚州临川(今属江西省临川县)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王安石自幼随做地方官的父亲王益转徙于新淦、庐陵、新繁、韶州等地,至景祐四年(1037),全家始定居于江宁(今南京市)。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考中进士。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开始推行新法。次年十二月拜相,继续推行新法。因为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复拜相。 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晚年退居江宁,潜心于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石忧愤病死。王安石事迹,见《宋史本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宋诗纪事》《宋人轶事汇编》《宋稗类钞》等。 二、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 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名词活用为动词,尽情享受) 4.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5.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6.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7.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8.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9.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10. 则或咎其欲出者。(咎:形容词用作动词,指责。) 1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1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误。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14.往往有得。(得:动词用作名词,收获) (三)特殊句式 1、文言固定句式: (1).有怠而欲出者。(有一个……的人。) (2).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3).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2、省略句:

游褒禅山记(详细)

游褒禅山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2.理解:阳、穷、咎、极、非常、观、谬等词语;归纳:道、乃、然、盖、文等多义词的义项。 3.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1.品读文章,鉴赏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认识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思想,明白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借鉴意义。【教学重点】 掌握诵读的要领,积累文言字、词、句,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及用法。 【教学难点】 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研习第三段。 【教学思路】 1、涵咏诵读(整体感知作品) 2、研习文本(师生质疑解疑,合作整理,把握重点词句) 3、品读鉴赏?感悟 4、重读积累 【教学方法】 1.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 2.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 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3.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诗文导入 (学生诵读以下两首诗,诗写何人,并比较两首诗的观点有何不同?)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也是才华横溢、学富五车的文学家,他的思路不同常人,常常对历史上一个已有定论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重新评价,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这就是他与众不同的翻案诗文,而且王安石对于翻案诗文的创作乐此不疲,表达他作为一个政治家、改革家的心声。 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七月写了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古代游记大多是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这位才华横溢、学富五车的文学家,思路不同常人的政治家在文中阐发了哪些哲理,他的观点又将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呢?我们一起进入文本去品读和探讨。 二、作者简介 1.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 始舍. 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 名. 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 有泉侧. 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 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 好游者亦不能穷. 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6. 而其见. 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 盖其又深,则其至. 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 火尚足以明. 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 不得极. 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 者,何可胜道也哉。 ●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文言固定句式 1. 其.孰能讥之乎. ? (难道……吗?) 2. 何.可胜道也哉. ! (哪里……呢!) 3.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这就是……的缘故。) (四)省略句、判断句 1.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宾语) 2. 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宾语) 3.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六)状语后置句 1.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七)重点翻译句 1.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八)多义词

游褒禅山记 知识点整理

游褒禅山记 1.读音 褒禅(chán)庐冢(zhǒng)漫天(màn)谬误(miù) 窈然(yǎo)咎(jiù)相之(xiàng) 2.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 (2)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3)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走到……尽头) (4)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照明) (5)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艰险遥远的地方)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动用法,使……错;传:动词活用为名词,流传的文字) (7)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尽情享受) (8)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活用为名词,到的地方)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使动用法,使……昏惑) (10)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11) 则或咎.其欲出者(责备) (12)夷.以近(平坦) 3.特殊句式 (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用“……也”表示判断) (2)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用“……也”表示判断) (3)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状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 (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省略句) (5)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 4.整理“其”和“观”的意义和用法 其 1、其下平旷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则或咎其欲出者 4、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择其一二扣之 6、其皆出于此乎 7、其孰能讥之乎8、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1代词山2代他们3代那个4代自己 5 代其中的 6句首副词表揣测大概7副难道8副一定9假设连词如果 观 1、古之人观于天地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3、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4、大王见臣列观 5、坐井观天 1、观察 2、景象 3、景象 4、一般的台观即章台 5、观看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整理

十七、游褒禅山记 一、通假字 无 二、古今异义 ①) 今天:表示另提一事,关联词。) (于是,对此)在这个时候。今义:由于这个、因此。) ④(古义:不同寻常。今义:特别, 副词。) ⑤ 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三、一词多义 1.道 ①有碑仆道(道路,名词) ②何可胜道也哉?(说,动词) 2.名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命名、取 名,名词作动词)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说出名字,名词作动词)

3.其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词,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 ②距其院东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 ③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它,代词,代仆碑) 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代“穴”; 后“其”,代词,代好游者) 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前“其”,它,代词,指代 后洞;后“其”,那些,代词,代游客) 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它,代词,指华山洞) ⑦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前一个“其”,结构助词,不 译;后一个“其”,那个,指示代词) ⑧而予亦悔其随之(自己,代词,指作者) 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⑩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4.以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介 词)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③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用来,介词)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连词,相当于 “而”,表并列) 5.之

①而卒葬之(代词,这里)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它,代指华山) ③褒之庐冢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结构助词,的) ④而余亦悔其随之(代词,他) ⑤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结 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6.焉 ①于是予有叹焉(兼词,于此,对这件事) ②而人之所罕至焉/ 然力足以至焉(代词,那里,指险远 的地方)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①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侧,从侧面、从旁边) (二)名词作动词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居住)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 命名、取名)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说出) (三)形容词作动词 ①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四)形容词作名词 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深度)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质课一等奖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是必修二第三单元中第三篇课文,本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作品多以作者游玩经历中所见所感综述成文,由于散文故事情节性弱行文恣意洒脱加之对文言的厌烦恐惧心理使得高一学生对游记类散文敬而远之。有效地引导学生从思辨的角度深入文本,体会景中蕴含的情感与哲理,感悟文章严谨的行文与作者高尚的情操对培养学生综合思辨能力提高文言阅读兴趣大有裨益。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 2.通过学生合作教师引导,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3.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明白其借鉴意义。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文章“因事见理”的写作手法 3、学会用质疑批判的目光看待问题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人生若只如初见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灵

二、疏通文本 字斟句酌为哪般 1、 齐读文章,纠正易错字音 游山——游洞——感叹——感悟 补记 run 动的山山水水给了我们飞扬的思绪和无尽的感慨。被誉为“十一世纪的革命家” 的王安石在游褒禅山时有什么样的发现与收获呢,带着问题怀着期待让我们一起 走进《游褒禅山记》。 2、整体感知文章,梳理文章脉络 3、通过导学案检测学生对重要实词虚词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实 词采取生问生答的抢答模式 4、教师总结“其”的用法 ** lit JK J 却 rhi me 示在 t±± " 八 以—巧**? L L I N dL!也 N tii ■■ C >的ftflYj ■丁白勺 N 白勺 < 3 > HP 用国妊 z 辛* itT 亦M 不晌丹 (斗 m M —人*加" *.乜,ei C -L * p > - < 2 >■示兼!IflK ? “ H HT L£j 于Lt 匕乎〒 " < 3>谯賀崔卧昉矩4 gr 三质疑探究一一奇文共赏疑义相析 1、 为什么说《游褒禅山记》不是“合格”的游记散文? (设计思路:在题解中介绍游记类文体并分析游记类问题的特征后,不难发现 文章“即事说理”的特点,让学生学会用批判性的思维去分析文本,为后面深 入分析文本做准备。) 预设:其一,文章山水描摹过少 其二,作者半途而废未得风景 其三,议大于叙文体不符 2、 王安石在山道旁看到什么?表现出王安石什么特点? (设计思路:让学生抓住文本,深入分析文本,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预设: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表现出王安石细心谨慎的特点 3、 作者游洞的经历是怎样的?表现出了怎样的规律?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概括游踪,训练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并能结合生活谈自

高中语文必修2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总结

高三年级 高中语文必修2课内文言文挖孔训练(三) 说明:本练习考查的是第三单元的文言字词。请解释加点的字 ......,翻译划线的句子 .......,注 意活用和句式。然后结合教材的注释和课堂笔记,用红笔进行订正 ......,不懂之处做出标志 ........。. 9.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 ..()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 有穴窈然 ..(),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 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 ()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之 观.(),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 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 ..()幽暗昏惑 ....()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知识总结 一、通假字 1.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名词活用为动词,尽情享受) 4.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5.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6.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7.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8.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9.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10. 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形容词用作动词,指责.) 1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1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

游褒禅山记详细教(学)案

. 10、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 【教学重点】 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重难点: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记,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本文它一篇游记。那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1. 作者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后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2.背景资料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划出段落序号、读准字音和停顿 2、指名两学生诵读课文,是顺势正音

游褒禅山记-公开课-教案设计

游褒禅山记教案 2016年12月26日第19周16级语文教研组李春发 【教学目标】 1、学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2、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积累文言知识,了解文言虚词“其”“以”“而”的不同用法。 【重点难点】 1、文言文的背诵以及文言知识的总结、积累。 2、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思想和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本课学习目标: 1、学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2、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二、释题: 游褒禅山记:游:游览褒禅山:地名“记”是一种文体。分为四类:记游、记事、记亭台楼阁、记物。刘勰《文心雕龙》:“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初中学过《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等 文体特点: 1、亭台楼阁名胜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2、山水游记:《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小石潭记》 3、杂物书画记:《核舟记》 文体知识: [记]:本文属于游记。(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让自己来写游记,要写什么内容?) 游记:记录游览中所见、所闻、所感 ........的文章。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情。一般以记为主,以感为辅。 本文兼具记游与议论,记游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三、作者简介: 1、王安石其人之政治篇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1042年登进士第。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69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1074年罢相,次年再为相。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列宁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2、王安石其人之文学篇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正音: 褒bāo 禅chán山始舍shè卒zú葬之庐冢zhǒng 音谬miù 有穴xué窈yǎo然怠dài而欲出咎jiù其欲瑰guī怪相xiàng之 深父fǔ胜shēng道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 五、课文分析: (一)第一段:重点词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舍:名→动,筑舍定居。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动,命名。 距其院东.五里东:名→状,往东。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乃:表判断,是阳:山南水北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句)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判断句) 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错了。第一自然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行文顺序:本名①→别名由来及证明②③→华山洞名来由④→从仆碑看出本名⑤→指出音谬⑥ 第一自然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个空格只填一个字):山之_名_、山之_寺_、山之_洞_、山之__碑。 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 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留个思考的悬念,到第2课时第四段再做分析) 3、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 汉字最初只有“华”huā字,无“花”字,后来有了“花”字,“花”“华”分家,“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huá”。 (二)第二段:重点词句: 有泉侧.出侧:名→状,从旁边 问其深.深:形→名,深度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形→动,到尽头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见:动→名,见到的景象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一:十分之一 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名,到达的人加:更 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动,照明。 则或.咎.其欲出者或:有人咎:责怪,埋怨 译文: 华山洞的下边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沿山路而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复习及答案

游褒禅山记 翻译全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 二、古今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今义: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今义: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今义: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今义:5.于是余又叹焉。古义:今义: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古义:今义: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今义:三、一词多义 1.道 ①有碑仆道 ②何可胜道也哉? 2.名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②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3.其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题目中有“记”不见的就是游记。) 一、导语: 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 学生答: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那些思考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然后通读全文) 二、简介作者并解题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作者要游历褒禅山,作者是怎样介绍褒禅山的好,我们先看第一段。 三、研读第一、二段(一) 1、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一词多义: A.“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B“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C.“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D.“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词性活用: A.“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B.“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C.“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①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整理(有翻译).doc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一、实词 1、道 ①有碑仆道:【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道:道路,名词】 ②何可胜道也哉?:【哪能说得完呢!】【道:说,动词】 2、名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以其乃华山 之阳名之也:【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名:命名、取名,名词作动词】 ②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名:说出名字,名词作动词】 二、虚词 1、其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那,代词, 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 ②距其院东五里:【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 ③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只有从它(仆碑)上面残存的字还能辨认出,叫做“花山”】 【它,代词,代仆碑】 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问它的深度,连那些爱好游玩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前 “其”,代词,代“穴”;后“其”,代词,代好游者】 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大概洞内越深的地方,来到的游客就越少了。】【前“其”, 它,代词,指代后洞;后“其”,那些,代词,代游客】 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它,代词,指华山洞】 ⑦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个主张退出的人】【前一个“其”,助 词,不译;后一个“其”,那个,指示代词】 ⑧而余亦悔其随之:【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自己,代词,指作者】 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入而广泛】【他们,代词,指代“古 之人”】 ⑩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谁还能嘲笑他吗?】【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2、以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以其乃华山 之阳名之也:【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因为,介词】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我与四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③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我的体力还足够(用来)前进,火把还足够(用来) 继续照明。】【用来,介词】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那平坦又近的地方,到达的人便多;险峻并且 又远的地方,到达的人便少。【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 3、之 ①而卒葬之:死后又葬在这里【代词,这里】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代词, 它,代指华山】 ③褒之庐冢也:就是慧褒和尚的墓旁庐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 这样称呼它【结构助词,的】 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代词,他】 ⑤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 鱼、鸟兽,往往有所收获。 ⑥【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焉 ①于是余有叹焉:对于这件事(这种情况)我有所感慨【兼词,于此,对这件事】 ②而人之所罕至焉:【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 然力足以至焉:【但是力量足够到达那里】

《游褒禅山记》

内容备注 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标】 1.学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2.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了解文言虚词“其” “以”“而”的不同用法。【重点 难点】 1、文言文的背诵以及文言知识的总结。 2、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思想和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本课学习目标: 1.学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2.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二、释题: 游褒禅山记:游:游览褒禅山:地名“记”是一种文体。分为四类:记游、记事 记亭台楼阁、记物。刘勰《文心雕龙》:“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文体特点: 1、亭台楼阁名胜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2、山水游记:《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小石潭记》 3、杂物书画记:《核舟记》 文体知识: [ 记 ] :本文属于游记。 游记:记录游览中所见、所闻、所感的文章。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 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情。一般以记为主,以感为辅。 本文兼具记游与议论,记游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三、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故又称“王 文公”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 忧愤而死。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四、正音: 褒 bāo禅chán山始舍shè卒zú葬之庐冢zhǒng 有穴 xué窈 yǎo 然怠 dài 而欲出咎 jiù其欲瑰 guī怪深父 f ǔ胜shēng 道今言“华 huā”如“华 huá实”之“华 音谬 miù相xi àng 之huá” 五、课文分析: (一)、第一段:重点词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名→动,筑舍定居。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动,命名。 距其院东五里名→状,往东。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表判断,是阳:山南水北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句)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判断句)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 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 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 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 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 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错了。 第一自然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行文顺序:本名①→别名由来及证明②③→华山洞名来由④→从仆碑看出本名 ⑤→指出音谬⑥ 第一自然段 :介绍褒禅山概况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个空格只填一个字):山之 _名 _、山之 _寺_、山之 _洞 _、山之 __碑。 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 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3、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 汉字最初只有“华” huā字,无“花”字,后来有了“花”字,“花”“华”分家,“华”才读“ huá ”。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华”的古音而写 的今字,仍然应读“huā ”,而不应该读成“huá ”。 (二)、第二段:重点词句: 有泉侧出名→状,从旁边 问其深形→名,深度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动,到尽头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动→名,见到的景象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