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转换荧光材料在化学生物中的应用

上转换荧光材料在化学生物中的应用
上转换荧光材料在化学生物中的应用

基于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在化学生物中的应用

摘要:稀土掺杂氟化物上转换纳米材料因其特有的发光性能,使其在生物能源、化学、生物医学、光电子动力学等领域已经获得了广泛而重要的应用。本文对上转换纳米材料就当前的修饰、化学无机物的检测,以及在生物分子检测,生物成像标记,免疫分析,疾病诊断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并讨论了上转换材料在化学生物领域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上转换;无机物;生物分子;成像;标记;免疫;疾病诊断;

综述

1引言

上转换纳米材料是一类比较特殊的稀土掺杂无机发光材料,它可以通过多光子机制将近红外光转换成短波辐射,发射出紫外或者可见光,即anti-St?kes发光。该类材料具有如下诸多优点[17, 40]:①化学稳定性良好,发光过程几乎不受温度、湿度、pH等的影响;②光化学稳定性好,长时间在强光或激发光照射下仍具有很高的光学稳定性,且不易被光解;③上转换发光材料发光是anti-St?kes发光,其激发波长一般是近红外或红外光,而在生物体系中,大部分干扰物不会被激发,降低了检测背景,使得灵敏度获得很大的提高;④上转换发光材料的近红外或红外激发光波长长,能量低,所以可以很好的穿透一些生物组织而不会对其产生伤害;⑤上转换纳米材料是稀土掺杂材料,这相比于一些常用的荧光染料,价格低廉。而且其激发光源采用的是廉价高效的980 nm红外激光器,检测装置比较简单;⑥发光波长可调。例如选择NaYF4作为基质,合成过程中掺杂不同的稀土离子可以得到不同颜色的发射荧光。从以上优点可以看出上转换纳米材料是一类非常优越的生物标记材料。

目前稀土发光上转换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很多,主要有共沉淀法、水热法、溶胶-凝胶法、微乳液法、燃烧法、喷雾热解法、气相沉积法等。只要合理调控掺杂离子,这些合成手段都可扩展到制备上转换。然而,为了满足尺寸、形貌可控、上转换发光效率高及生物应用的要求,目前发展了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制备上转换,主要有油酸或者亚油酸协助的水热合成法、三氟乙酸稀土盐热分解法、液相共沉淀法。如果在合成过程当中加入一些金属、非金属或高

聚物还能获得一系列方便使用、更多性能的上转换材料。

目前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在很多领域已经获得广泛应用。通过对其掺杂一些其他物质,譬如金属,氧化物,非金属及高分子有机物,或在其合成后对其表面进行层层组装等修饰而获得了一系列具有很好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的光敏材料。经过修饰后的材料设计成各种生物传感器已广泛用于化学无机物的检测,以及生物分子检测,生物成像标记,免疫分析,疾病诊断等领域。

本文主要基于上转换材料的应用,综述了今年来上转换材料在生物传感器等领域中的各种应用并讨论了其应用前景。

2 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在化学、生物中的应用

2.1 上转换材料的表面修饰

在诸多的合成方法中,大多数合成后表面通常是疏水的有机配体,导致他们不具有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要对上转换用于化学生物研究必须对其进行修饰,使其表面带有一定的亲水基团,例如氨基、羧基、醛基、巯基等。当这些基团修饰上去之后,上转换材料不仅具有一定的相容性,还能更方便的和其他物质进行连接,进一步做成生物传感器,用于化学、生物领域的多种应用。

表面氨基的修饰方法:SiO2包裹法是比较成熟,使用比较广泛的氨基修饰方法。其大概修饰过程是在含有上转换的有机溶剂中,依次加入氨水、水和正硅酸乙酯(TEOS)从而得到硅包裹的上转换,然后加入溶解在有机溶剂的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最后得到表面氨基修饰的上转换。另外通过使用PAH对上转换进行层层组装得到表面带氨基的上转换材料。Wang等用聚乙烯亚胺(PEI)为稳定剂和表面修饰剂,在乙醇和水的混合溶剂中合成出粒径在50 nm左右、表面PEI修饰的N a Y F 4:Y b,E r/T m上转换纳米颗粒。

上转换表面羧基的修饰主要有配体交换法、直接合成法,层层组装法、配体氧化法等。Chow课题组利用两端为羧酸的聚乙二醇取代上转换表面的油胺配体,制备了亲水性的、羧酸功能化的上转换,配体上自由的羧酸可用于连接生物分子。另外使用聚丙烯酸(PAA)对上转换进行后修饰或者在合成中使用PAA做稳定剂和包裹剂,对在合成中加入PAA的上转换,其表面羧基进行活化就可以进一步加以应用。另外在APTES修饰的上转换溶液中加入PB(pH11.0)适量缓冲溶液溶解后的琥珀酸酐也可以得到羧基修饰的上转换。配体氧化法对上转换进

行羧基修饰就是利用Lemieux-von Rudloff试剂(KMnO4 + NaIO4水溶液)将上转换表面的油酸配体氧化成壬二酸配体从而得到亲水性的、羧酸功能化的上转换材料。

上转换表面醛基和巯基的修饰:其修饰过程是在臭氧存在的特定条件下直接氧化其表面的油酸从而使其表面带有羧基或醛基。这种氧化修饰过程对上转换的形态、组成、光学性能没有太大影响。其巯基的修饰过程就是在醛基的基础上加入巯基乙胺(HEMA)从而获得巯基修饰的上转换纳米材料。

另外为了满足需要,比如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对目标物进行分离、提高上转换的光学性质,因此引入了无机壳层修饰法。一般是采用无机物(Ag、Au等)为壳来钝化量子点的表面,这样能大大提高了量子点的荧光量子产率,从而使量子点具有较强的荧光发射。或者在合成后的上转换材料表面在包裹一层磁性Fe2O3,实现了在检测过程中对目标物的分离定性。在上转换材料中掺杂一些碱土金属离子(Li和K),根据碱土金属的数量可以调制上转换的荧光。

2.2基于上转换材料传感器检测无机物

利用上转换纳米荧光材料做成的传感器实现了对一些重金属离子及有害无机阴离子的检测,并且还应用于生物体内的离子成像等。

Zhang等把氨基修饰的DNA通过共价键连接在羧基修饰的上转换纳米材料上,然后加入染料和Hg2+,利用DNA与Hg形成T-Hg-T结构的原理把染料嵌入其中,从而实现了上转换与染料之间的共振能量转移达到检测Hg2+的目的。Liu 等首先通过化合物N719与上转换表面的油胺(OM)链交换,当Hg2+加进去结合到化合物N719上,实现了上转换与化合物N719之间的能量转移,这种传感器达到了对Hg2+1.95ppb的检测限,并且还能应用于体内Hg2+的成像。Zhou等设计一种对Ce4+离子检测的传感器。达到了5×10-6mol/L至5×10-4mol/L的检测范围。Zhang等利用上转换与RB-酰肼设计了一种检测Cu2+的传感器,该种检测Cu2+的方法无荧光背景干扰,容易操作且具有很好的选择性。

Chen等通过sulfanilamide与NO2-、N-(1-naphtyl)-ethylenediamine dihydrochloride(N1NED)在酸性条件下形成在550nm有强烈吸收的化合物4-((4-(2-aminoethylamino)naphthalen-1-yl)diazenyl) benzenesulfonic acid dihydrochloride(ANDBS),然后使其连接到上转换材料上利用ANDBS对荧光的

猝灭实现了对痕量NO2-的检测。L iu等利用含钇的发色团包裹的上转换利用在加入CN-之后上转换荧光的复现原理实现了对CN-的检测,并用于体内CN-的成像。Yao等同样利用钇化合物修饰的上转换基于其LRET原理成功检测了纯水中的CN-。

Heike等把苯酚红和上转换固定在聚苯乙烯材料中,利用氨的特定穿透性质设计了检测氨的传感器。Xie等利用双荧光的上转换纳米棒设计了对体内pH和金属离子的检测。Sun等基于BTB在不同pH中具有不同强度可见光吸收,利用上转换荧光纳米棒设计了检测范围在6-10的pH传感器。Daniela E. Achatz把上转换和氧探针固定在乙基纤维素(EC)当中,利用氧较强的渗透EC的能力做成了检测氧的传感器,该对氧的传感器避免了生物体内荧光背景干扰。Reham Ali 等基于含有上转换材料和长波长吸收的pH探针BTB的聚苯乙烯薄片的光学讯号,设计了检测CO2的传感器,该传感器对CO2的检测范围为0-3%。Garry Glaspell 等将2,4,6-三硝基甲苯(TNT)加入到抗体连接的上转换和染料构成的传感器中,利用TNT替代淬灭剂利用上转换荧光复现检测了TNT。

2.3 上转换纳米材料传感器对生物分子的检测

2.3.1 上转换对核酸的生物传感

Wang等首先用探针DNA包被的磁性纳米粒子和捕获DNA包被的绿色上转换纳米材料共同与目标DNA进行杂交,然后磁分离实现对目标DNA的检测。另外,利用mRNA进行反转录并通过处理后得到生物素修饰的cDNA,cDNA 与目标DNA进行杂交然后通过链霉亲和素与生物素修饰的上转换纳米材料进行共价结合得到一类检测DNA的传感器。Shan Jiang等把染料BOBO-3或POPO-3嵌入杂交后的siRNA、质粒DNA中,与修饰后后表面带正电荷的上转换纳米材料通过静电作用实现了上转换与染料之间的能量转移从而获得一类检测核酸的传感器。Zhang等首先把适体DNA连接到上转换上,该DNA与另一条染料修饰的DNA共同和目标寡核苷酸进行杂交,利用上转换与染料TAMRA之间的能量转移达到检测目标核酸的目的。同时他把单链DNA共价连接到上转换上,当加入目标DNA和染料时,染料嵌入DNA双链中,利用上转换和染料之间的能量转移也得到一类检测DNA的传感器。Moritz M. Rubner等把叠氮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修饰在上转换纳米材料表面,然后与乙炔基修饰的单链核酸进行连接做成

了可以识别互补DNA及非特异性的交联细胞膜的水溶性材料并用于了细胞成像。Minna等利用上转换荧光标记技术检测了寡核苷酸并标记了遗传人体腺病毒。

2.3.2上转换对蛋白质类生物分子检测

张等利用氨基修饰的上转换作为能量供体,带有羧基的藻红蛋白作为受体,利用共振能量转移实现了对藻红蛋白的检测,该传感器对藻红蛋白达到了0.5μg/ml的检测限。Wang等用碳球作为能量受体,上转换作为供体,基于二者之间FRET原理先后设计了检测凝血酶你和金属蛋白酶的传感器。Wang等利用生物素修饰的上转换纳米粒作为供体和AuNPs作为受体,设计的检测抗生物素蛋白的传感器。Terhi Rantanen等利用染料对上转换的荧光猝灭设计了检测核苷酸内切酶和水解酶活性的生物传感器。

2.3.3上转换对其他生物分子的检测

由于上转换纳米材料在生物的检测过程中不产生氧化物中间体,因此在生物领域具有其特有的优势。Song等把抗生物素蛋白修饰在上转换表面使其与生物素修饰的适体主链DNA连接,该适体链与带染料TAMRA的DNA杂交,当ATP 加入时利用其荧光恢复实现对ATP的灵敏检测。Liu等利用单链DNA与石墨烯的特定作用,以石墨烯为能量受体也设计了一种检测ATP的传感器,使其检测限达到0.5μM。Zhang等把伴刀豆蛋白修饰在上转换材料上,把壳聚糖固定在石墨烯上,构建了从上转换到石墨烯能量转移检测葡萄糖的传感器。Deng等把KMnO4还原后得到的MnO2纳米片固定在上转换材料上,谷胱甘肽把MnO2还原使之变成Mn2+离开上转换表面从而实现了对谷胱甘肽灵敏检测。Katri Kuningas 等利用抗体、染料、上转换纳米材料构建了一种检测雌二醇的生物传感器。Terhi Rantanen等基于串联染料受体和上转换纳米材料之间的FRET原理构建了同质生物亲和性分析的传感器。

2.4 上转换纳米材料在免疫分析中的应用

上转换纳米荧光材料也广泛用于抗原抗体分析,其传感器用于多种细菌、霉素的检测。基于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该类传感器不仅用于细胞成像,生物标记,也用于作为中间连接体检测其他物质。其一般过程是首先用Si、PEI或PAA

修饰上转换纳米颗粒,再在其上连接抗原或抗体使其具有生物相容性或获得与其他物质的特异性结合位点。

Wang等把人类免疫球蛋白G(IgG)固定在氨基修饰的Au NPs上,并以此为受体,把兔抗山羊IgG固定在氨基修饰的上转换纳米材料上,当加入山羊抗人IgG时,在Au NPs和上转换纳米粒之间构成了LRET系统从而实现了检测山羊抗人IgG。

图:NaYF4:Yb,Er UCNPs (供体) 和Au NPs (受体)之间的共振能量转移原理示意图Schematic Illustration for the LRET Process between NaYF4:Yb,

Er UCNPs (Donor) and Au NPs (Acceptor)

Katri Kuningas等以上转换荧光体为供体,荧光蛋白或小分子荧光染料为受体构建了检测整个血液中的17β雌二醇生物传感器。Huang等以抗体修饰的磁性纳米粒子作为捕获探针,抗体修饰的上转换纳米粒子作为检测探针,构建了一种灵敏检测人体血清中的癌胚抗原(CEA)。Wang等使用抗原、抗体修饰上转换荧光纳米粒子实现了对海拉细胞的免疫标记和荧光成像。Li等基于上转换侧向流动分析技术快速、定量检测了乙型肝炎B表面抗体。Paul L.A.M. Corstjens等使用同种技术检测了体液和细胞中的IL-10,对血清中IL-10的检测限达到100pg/ml。Qu等基于该方法快速定量检测了布鲁氏菌。Paul L. A. M. Corstjens等基于此检测了吸血虫血清中的抗体。

Nuo Duan等设计了基于磁性Fe2O3纳米粒子和上转换纳米粒子的适体传感器同时、快速、特异性的检测了鼠伤寒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Wu等以抗原修饰的磁性纳米粒子作为免疫传感探针,以抗体修饰的上转换纳米材料作为多

色信标探针,基于其免疫分析同时检测了黄曲霉毒素和棕曲霉毒素。同时,他还以上转换纳米粒子检测赭曲霉毒素A和基于上转换双光的标记技术及磁性纳米粒子的磁性生物分离、浓缩技术实现了同时检测肠病毒71和柯萨基病毒A16。

2.5 上转换荧光纳米粒子的细胞、活体成像及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基于上转换的光学优势、对细胞的无毒性以及其激发光对生物体的无伤害作用,上转换相比量子点更适合用于疾病的诊断、生物体内物质的检测。目前报道了很多关于上转换在细胞、生物体内的成像应用。通过各种修饰及在上转换材料中掺杂其他物质逐步提高了上转换的成像优势和扩大了成像范围。

Liu等通过热分解方法合成了直径在10nm以下的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其高的荧光量子产率实现了对白鼠整个身体的荧光成像,同时他还以18F标记的磁性上转换纳米荧光粒子用于生物体内的组织成像。Zhang等合成了Ag@SiO2@Y2O3:Er纳米结构用于生物成像。Xia等合成了NaYF4:Yb3+,Tm3+@Fe x O y纳米晶体用于小动物淋巴结的荧光成像。Guo等使用表面修饰的上转换荧光纳米粒子基于LRET原理检测质粒DNA在活体细胞中的释放。Wang 等用Si包裹的上转换用于癌细胞的免疫标记及荧光成像。Zhan等使用在915nm 激发的上转换纳米粒子用于体内体外的生物成像而避免了过热辐射。

利用上转换在体内的成像优势还用于跟踪药物的释放(三篇)及癌细胞的监控等医疗领域。Wang等建立了一种水溶性的UCNP-Ce6超分子纳米化合物,其在近红外光激发下通过从上转换到光敏分子之间的能量转移产生了单线态氧。该化合物能进入癌细胞并在红外光照射下诱导细胞死亡,根据上转换在体内成像的特征发射光达到对癌细胞的光动治疗。Chatterjee等使用叶酸、聚乙酰亚胺包被的粒径为50nm的上转换与附酞菁锌非共价吸附应用于活体实验。在活体试验中研究表明,上转换纳米颗粒不仅细胞毒性小,还可以靶向识别癌细胞,并能杀死细胞。

2.6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在动力学中的应用

飞秒上转换光谱学很早就已经用于研究DNA、蛋白质、染料之间的快速衰减和质子或H转移的动力学。T. Fiebig等使用飞秒瞬间吸收和荧光上转化技术适时考察了7-吖吲哚二聚物和DNA碱基对模式的双质子转移动力学。Evrim Atas 等使用荧光上转换技术探讨了非对称亚苯基乙炔基聚合的电子基态能量转移。

Wang等使用掺杂上转换荧光剂的新型纳米TiO2催化剂使用可见光研究了酸性红B染料的讲解。同时,他还研究了在可见光和日光下有机染料对包被上转换荧光素的TiO2的有效光催化降解。Anjali Jha等使用荧光各向异性衰减动力学探讨了蛋白质溶解动力学和内滞力学。

2.7上转换纳米材料在其他领域上的应用

2.7.1上转换的生物系统发电

基于上转换的激发光是在近红外光区,而红外光的生物穿透性很好,对生物组织无破坏作用,因此该红外光进入生物体内能作为一种驱动能源。李等制备了掺Ho3+的TiO2上转换发光层,并将其组装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来分析上转换发光层的发光机理及其加入后对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他的结果表明,上转换发光层的引入有效地提高了DSSC 的光电性能,在80mW/ cm2红外光照射下最高光电转换效率达到了0. 12‰,比未加上转换发光层的DSSC 提高了360%。陈等在传统的染料敏化纳米晶太阳能电池内引入上转换纳米棒薄膜,构建了一种980 nm激光驱动的纳米发电机( 980 LDG)。该发动机在1~ 6 mm 厚的生物组织覆盖下,他的发出功率足够驱动许多纳米生物器件。

图:面向生物系统的980 nm激光驱动发电机

2.7. 2 基于上转换荧光纳米粒子的温度传感器

基于上转换的发光特点,几种基于该材料的温度传感器用于了不同温度范围的测量。

Li等把硅酸盐掺杂于Er3+的上转换材料中做成了一种光学温度传感器。该温

度传感器的最高灵敏度和温度分辨率分别为0.0033K-1和0.2K,检测到的温度范围为296K—723K。Lei等把Er3+的上转换材料中掺杂Al2O3做成了一种光学高温传感器,研究了温度范围在295–773K之间的523和545nm的光强度之比,得其最高灵敏度和温度分辨率分别为0.0052K-1和0.3K。Sergio F. León-Luis等设计了基于在氟代碲酸盐中的绿光上转换温度传感器,在540K时获得54?10-4K-1的最高灵敏度。P. Haro-Gonzàlez等研究了掺杂Er3+和Ho3+的上转换纳米材料分别在不同温度范围内的荧光强度之比和最大灵敏度。D.A. Rothamer等使用上转换荧光材料探讨了环境中和高温中的平面温度显像,在980激发下测量到了1100K 的温度。

3 结论与展望

上转换纳米荧光粒子作为新一代荧光标记材料展现了其许多优点,例如对生物体毒性小、化学稳定性高、光稳定性好、光穿透能力强、无背景荧光等。人们对上转换进行合成或合成后修饰进一步改变了其应用范围,满足了对多种物质的检测和生物应用。

基于上转换发光技术生物传感器已具备了稳定、可靠、灵敏的工作性能,基本符合实际检测与分析的要求。目前上转换纳米荧光材料在生物标记、生物检测、生物成像、疾病治疗以及信息存储等领域已得到广阔的应用。相信基于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将会获得更多应用,更多检测环境及生物体中有害或重要物质的传感器将不断问世。另外利用该材料无毒性等特点,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是解决上转换荧光材料分子量大、容易团聚沉淀,生物相容性等缺点是其得到进一步广泛应用的前提。

生物化学第二版答案

生物化学第二版答案

生物化学第二版答案 【篇一:医学生物化学答案】 【篇二:生物化学2010-2011-第二学期-a-答案】 ass=txt>第1 页(共12 页) 年级:09 课程号:1403010140 冈崎片段 dna复制过程中,2条新生链都只能从5’端向3’端延伸,前导链连续合成,滞后链分段合成,这些分段合成的新生dna片段称冈崎片段,细菌冈崎片段长度1000-2000核苷酸,真核生物冈崎片段长度 100-200核苷酸。 1.(√)蛋白质在低于其等电点的溶液环境中解离为带有净正电荷的状态。 3.(√)凯氏定氮法都可以用来测定氨基酸、肽和蛋白质等物质的含量,但是双缩 脲试剂法不能测定氨基酸含量。 去氨基。 机体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氨。 6.(√)酶的变构调节是指酶分子的空间结构受到效应分子的影响而发生一定改变, 从而使酶的活性增强或减弱,其一级结构不受影响。

a.精氨酸b.组氨酸c.酪氨酸d.亮氨酸 3.( b )利用蛋白质分子量的差异进行分离的方法是: a.等电点沉淀b.凝胶过滤层析 c.离子交换层析d.吸附层析 4.( b )在鸟氨酸循环中,中间代谢物中会出现的氨基酸有:a.脯氨酸和苏氨酸b.瓜氨酸和精氨酸 c.酪氨酸和缬氨酸d.鸟氨酸和赖氨酸 5.( d )下列过程不能脱去氨基的是: a.联合脱氨基作用b.氧化脱氨基作用 c.嘌呤核甘酸循环d.转氨基作用 第4 页(共12 页) ―― ―― ― ― ― ― ― :名― 姓― ― ―

线 ― ― ― ――:号―学― ― ― ― ― ― 订 ― ― ― ― ― :业――专― ―

生物化学习题及答案

习题试题 第1单元蛋白质 (一)名词解释 1.兼性离子(zwitterion); 2.等电点(isoelectric point,pI); 3.构象(conformation); 4.别构效应(allosteric effect); 5.超二级结构(super-secondary structure); 6.结构域(structur al domain,domain); 7.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tertiary stracture of protein);降解法(Edman de gradation);9.蛋白质的变性作用(denaturation of protein);效应(Bohr effect);11.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和单克隆抗体(monochonal antibody);12.分子伴侣(molecular chapero ne);13.盐溶与盐析(salting in and salting out)。 (二)填充题 1.氨基酸在等电点时,主要以__________离子形式存在,在pH>pI的溶液中,大部分以________离子形式存在,在pH<pI的溶液中,大部分以________离子形式存在。 2.组氨酸的pK1(α-COOH)值是,pK2(咪唑基)值是,pK3(α-NH3+)值是,它的等电点是__________。 的pK1=,pK2= ,pK3=9,82,其pI等于________。 4.在近紫外区能吸收紫外光的氨基酸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其中_______的摩尔吸光系数最大。 5 .蛋白质分子中氮的平均含量为_______,故样品中的蛋白质含量常以所测氮量乘以_______即是。 6.实验室常用的甲醛滴定是利用氨基酸的氨基与中性甲醛反应,然后用碱(NaOH)来滴定_________上放出的__________。 7.除半胱氨酸和胱氨酸外,含硫的氨基酸还有_________,除苏氨酸和酪氨酸外,含羟基的氨基酸还有__________,在蛋白质中常见的20种氨基酸中,__________是一种亚氨基酸,___________不含不对称碳原子。 8.蛋白质的氨基酸残基是由_________键连接成链状结构的,其氨基酸残基的______称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9.β-折叠片结构的维持主要依靠两条肽键之间的肽键形成________来维持。 10.在螺旋中C=O和N—H之间形成的氢键与_______基本平行,每圈螺旋包含_____个氨基酸残基,高度为___

生物化学实验的答案

生物化学实验的答案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生物化学实验的答案 一、理论考试部分 1.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时,点样的一端应靠近电极的哪一端为什么 2. 答:负极。因为血清中各种蛋白质在PH为8.6的环境中均带负电,根据同性相吸,异性相斥原理,点样端在负极时蛋白质向正极泳动从而实现蛋白质分离。 3.用分光光度计测定物质含量时,设置空白对照管的意义是什么? 答:空白对照是为了排除溶剂对吸光度的影响。溶液的吸光度表示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但是作为溶剂也能吸收,反射和透射一部分的光,因此必须以相同的溶剂设置对照,排除溶剂对吸光度的影响。 4.简述血清蛋白的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的原理? 答:血清蛋白中各种蛋白质离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着与自身电荷相反的方向涌动,而各种蛋白质等电点不同,且在PH为8.6时所带电荷不同,分子大小不等,形状各有差异,所以在同一电泳下永动速度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5.何谓R f值?影响R f值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Rf是原点到层析中心的距离与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之比。Rf的大小与物质的结构,性质,溶剂系统,层析滤纸的质量和层析温度有关, 6.什么是盐析盐析会引起蛋白质变性吗一般我们用什么试剂做盐析的实验 答:盐析是指当溶液中的中性盐持续增加时,蛋白质的溶解度下降,当中性盐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蛋白质从溶液中析出的现象。盐析不会引起蛋白质的变性。一般用饱和硫酸铵溶液进行盐析。 7.简述DNS法测定还原糖浓度的实验原理? 答:还原糖与DNS在碱性条件下加热被氧化成糖酸,而DNS被还原为棕红色的3-氨基-5-硝基水杨酸。在一定范围内还原糖的量与3-氨基-5硝基水杨酸颜色的深浅成正比,用分光光度计测出溶液的吸光度,通过查对标准曲线可计算出3-氨基-5硝基水杨酸的浓度,从而得出还原糖的浓度。 8.依据我们所做的实验,说明影响蛋白质沉淀的因素是什么影响蛋白质变性的因素是什 么沉淀和变性有何联系 答:水溶液中的蛋白质分子由于表面形成水化层和双电层从而形成稳定的亲水胶体颗粒,在一定的理化因素影响下蛋白质颗粒因失去电荷和脱水而沉淀。这些因素包括溶液的酸碱度、盐溶液的浓度、温度、重金属离子以及有机溶剂等。变性蛋白质不一定沉淀,沉淀的蛋白质不一定变性。 8. 什么是碘值脂肪的不饱和程度越大,碘值越大吗在测定碘值的实验中,氯仿的作用是什么 答:每100g脂肪所吸收的碘的克数,即脂肪的碘值。脂肪的不饱和度越大,碘值就越大。氯仿作为溶剂,去溶解脂肪。

生物化学第四版课后参考答案

1 绪论 1.生物化学研究得对象与内容就是什么? 解答:生物化学主要研究: (1)生物机体得化学组成、生物分子得结构、性质及功能; (2)生物分子分解与合成及反应过程中得能量变化; (3)生物遗传信息得储存、传递与表达; (4)生物体新陈代谢得调节与控制。 2.您已经学过得课程中哪些内容与生物化学有关。 提示:生物化学就是生命科学得基础学科,注意从不同得角度,去理解并运用生物化学得知识。 3.说明生物分子得元素组成与分子组成有哪些相似得规侓。 解答:生物大分子在元素组成上有相似得规侓性。碳、氢、氧、氮、磷、硫等6种就是蛋白质、核酸、糖与脂得主要组成元素。碳原子具有特殊得成键性质,即碳原子最外层得4个电子可使碳与自身形成共价单键、共价双键与共价三键,碳还可与氮、氧与氢原子形成共价键。碳与被键合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得性质,使得碳骨架可形成线性、分支以及环状得多种多性得化合物。特殊得成键性质适应了生物大分子多样性得需要。氮、氧、硫、磷元素构成了生物分子碳骨架上得氨基(-NH2)、羟基(-OH)、羰基()、羧基(-COOH)、巯基(-SH)、磷酸基(-PO4 )等功能基团。这些功能基团因氮、硫与磷有着可变得氧化数及氮与氧有着较强得电负性而与生命物质得许多关键作用密切相关。 生物大分子在结构上也有着共同得规律性。生物大分子均由相同类型得构件通过一定得共价键聚合成链状,其主链骨架呈现周期性重复。构成蛋白质得构件就是20种基本氨基酸。氨基酸之间通过肽键相连。肽链具有方向性(N 端→C端),蛋白质主链骨架呈"肽单位"重复;核酸得构件就是核苷酸,核苷酸通过3′, 5′-磷酸二酯键相连,核酸链也具有方向性(5′、→3′),核酸得主链骨架呈"磷酸-核糖(或脱氧核糖)"重复;构成脂质得构件就是甘油、脂肪酸与胆碱,其非极性烃长链也就是一种重复结构;构成多糖得构件就是单糖,单糖间通过糖苷键相连,淀粉、纤维素、糖原得糖链骨架均呈葡萄糖基得重复。 2 蛋白质化学 1.用于测定蛋白质多肽链N端、C端得常用方法有哪些?基本原理就是什么? 解答:(1) N-末端测定法:常采用―二硝基氟苯法、Edman降解法、丹磺酰氯法。 ①―二硝基氟苯(DNFB或FDNB)法:多肽或蛋白质得游离末端氨基与―二硝基氟苯(―DNFB)反应(Sanger反应),生成DNP―多肽或DNP―蛋白质。由于DNFB与氨基形成得键对酸水解远比肽键稳定,因此DNP―多肽经酸水解后,只有N―末端氨基酸为黄色DNP―氨基酸衍生物,其余得都就是游离氨基酸。 ②丹磺酰氯(DNS)法:多肽或蛋白质得游离末端氨基与与丹磺酰氯(DNS―Cl)反应生成DNS―多肽或DNS―蛋白质。由于DNS与氨基形成得键对酸水解远比肽键稳定,因此DNS―多肽经酸水解后,只有N―末端氨基酸为强烈得荧光物质DNS―氨基酸,其余得都就是游离氨基酸。 ③苯异硫氰酸脂(PITC或Edman降解)法:多肽或蛋白质得游离末端氨基与异硫氰酸苯酯(PITC)反应(Edman反应),生成苯氨基硫甲酰多肽或蛋白质。在酸性有机溶剂中加热时,N―末端得PTC―氨基酸发生环化,生成苯乙内酰硫脲得衍生物并从肽链上掉下来,除去N―末端氨基酸后剩下得肽链仍然就是完整得。 ④氨肽酶法:氨肽酶就是一类肽链外切酶或叫外肽酶,能从多肽链得N端逐个地向里切。根据不同得反应时间测出酶水解释放得氨基酸种类与数量,按反应时间与残基释放量作动力学曲线,就能知道该蛋白质得N端残基序列。

《生物化学》作业及答案

《生物化学》作业 一、填空 1. 组氨酸的pK1(α-COOH)是1.82,pK2 (咪唑基)是6.00,pK3(α-NH3+)是9.17,其pI是(1)。 2. 低浓度的中性盐可以增强蛋白质的溶解度,这种现象称(2),而高浓度的中性盐则使蛋白质的溶解度下降,这种现象称(3)。 3. 对于符合米氏方程的酶,v-[S]曲线的双倒数作图(Lineweaver-Burk作图法)得到的直线,在横轴的截距 为__(4)__。 4. 维生素B1的辅酶形式为(5),缺乏维生素(6)易患夜盲症。 5. 在pH >pI的溶液中,氨基酸大部分以(1)离子形式存在。 6. 实验室常用的甲醛滴定是利用氨基酸的氨基与中性甲醛反应,然后用碱(NaOH)来滴定(2)上放出的(3)。 7. 对于符合米氏方程的酶,v-[S]曲线的双倒数作图(Lineweaver-Burk作图法)得到的直线,纵轴上的截距 为__(4)_。 8. FAD含有维生素(5),NDA+含有维生素(6)。 9. 在pH<pI的溶液中,氨基酸大部分以(1)离子形式存在。 10. 在α螺旋中C=O和N-H之间形成的氢键与(2)基本平行,每圈螺旋包含(3)个氨基酸残基。 11. 假定某酶的v-[S]曲线服从米-门氏方程,当[S]等于0.5 K m时,v是V max的(4)。 12. 氨基移换酶的辅酶含有维生素(5),缺乏维生素(6)_易患恶性贫血。 13. 蛋白质在酸性溶液中带净(1)电荷。 14. 蛋白质中的α螺旋主要是(2)手螺旋,每圈螺旋含(3)个氨基酸残基。 15. 缺乏维生素(5)易患佝偻病,维生素C和维生素(6)是天然抗氧化剂。 填空 1.(1)7.59 2. (2)盐溶(3)盐析 3. (4)1/Km 4. (5)TPP (6)A 5.(1)负 6.(2)氨基(3)H+ 7.(4)1/V 8.(5)B2 (6)PP 9.(1)正10.(2)螺旋轴(3)3.6 11.(4)1/3 12.(5)B6(6)B12 13.(1)正14.(2)右(3)3.6 15. (5)D (6)E (二)判断 1. 错 2. 对 3. 对 4. 错 5. 错 6. 错 7. 对 8. 对 9. 对10. 错11. 错12. 对13. 错14. 错15. 错16. 错17. 对18. 对19. 对20. 错21. 错22. 对23. 错24. 错 二、判断 1. 糖蛋白的O-糖肽键是指氨基酸残基的羧基O原子与寡糖链形成的糖苷键。 2. 在水溶液中,蛋白质折叠形成疏水核心,会使水的熵增加。 3. 当底物处于饱和水平时,酶促反应的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 4. 生物氧化只有在氧气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5. H+顺浓度差由线粒体内膜内侧经ATP酶流到外侧,释放的能量可合成ATP。

生物化学实验理论考试题答案

生物化学实验理论考试题答案 1.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时点样端应靠近电极的哪一端,为什么? 答;电泳时点样端应靠近负极,因为血清中各种蛋白质在PH为8.6的环境中均带负电,根据同性相吸,异性相斥原理,点样端在负极时蛋白质向正极泳动从而实现蛋白质分离。 2.用分光光度计测定物质含量时,设置空白对照管的作用,为什么? 答;空白对照是为了排除溶剂对吸光度的影响。溶液的吸光度表示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但是作为溶剂也能吸收,反射和透射一部分的光,因此必须以相同的溶剂设置对照,排除溶剂对吸光度的影响。 3.简述血清蛋白的醋酸纤维薄膜的电泳原理? 答;血清蛋白中各种蛋白质离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着与自身电荷相反的方向涌动,而各种蛋白质等电点不同,且在PH为8.6时所带电荷不同,分子大小不等,形状各有差异,所以在同一电泳下永动速度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4.何谓Rf值?影响Rf值的因素? 答;Rf是原点到层析中心的距离与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之比。Rf的大小与物质的结构,性质,溶剂系统,层析滤纸的质量和层析温度有关,对同一种物质来讲Rf是一个常量。 5.什么是盐析?盐析会引起蛋白质的变性吗?一般用什么试剂? 答;盐析是指当溶液中的中性盐持续增加时,蛋白质的溶解度下降,当中性盐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蛋白质从溶液中析出的现象。盐析不会引起蛋白质的变性,因为蛋白质的结构并未发生改变,去掉引起盐析的因素蛋白质仍能溶解;一般用饱和硫酸铵溶液进行盐析 6.简述DNS法测定还原糖浓度的实验原理? 答;还原糖与DNS在碱性条件下加热被氧化成糖酸,而DNS被还原为棕红色的3-氨基-5-硝基水杨酸。在一定范围内还原糖的量与3-氨基-5硝基水杨酸颜色的深浅成正比,用分光光度计测出溶液的吸光度,通过查对标准曲线可计算出3-氨基-5硝基水杨酸的浓度,从而得出还原糖的浓度。 7.影响蛋白质沉淀的因素是什么?沉淀和变性有什么联系? 答;水溶液中的蛋白质分子由于表面形成水化层和双电层从而形成稳定的亲水胶

生物化学作业参考答案

《生物化学》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化学变化极其与生理功能相联 系的一门学科。 二、问答题: 1.为什么护理学专业学生要学习生物化学? 答:生物化学在医学教育中起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与医学基础学科和临床医学、护理各学科都有着程度不同的联系。从分子水平阐明疾病发生的机制、药理作用的原理以及体内的代谢过程等,都离不开生物化学的知识基础。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和生化技术,为临床护理观察和护理诊断提供依据,对维持人类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章蛋白质化学 一、名词解释: 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残基以肽键连接的排列顺序称为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2.肽键:一分子氨基酸α-羧基与另一分子氨基酸α-氨基脱水缩合形成的酰胺键。 3.蛋白质的等电点(pI):在某一pH条件下,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数量相等,静电荷为零,此时溶液 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4.蛋白质的呈色反应:指蛋白质分子中,肽键及某些氨基酸残基的化学基团可与某些化学试剂反应显色, 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呈色反应。 二、问答题: 1.什么是蛋白质的变性?简述蛋白质的变性后的临床使用价值。 答:蛋白质的变性是指蛋白质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严格的空间构象受到破坏,从而改变理化性质并失去生物活性的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变性。利用蛋白质变性原理在临床应用中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如: (1)利用酒精、加热煮沸、紫外线照射等方法来消毒灭菌; (2)口服大量牛奶抢救重金属中毒的病人; (3)临床检验中在稀醋酸作用下加热促进蛋白质在pI时凝固反应检查尿液中的蛋白质; (4)加热煮沸蛋白质食品,有利于蛋白酶的催化作用,促进蛋白质食品的消化吸收等。 2.简述蛋白质的二级结构的种类和α-螺旋的结构特征。答:蛋白质二级结构的种类包括α-螺旋、β-折 叠、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四种。α-螺旋主要特征是多肽链主链沿长轴方向旋转,一般为右手螺旋。 每一螺旋圈含有3.6个氨基酸残基,螺距0.54nm。螺旋圈之间通过肽键上的CO与NH形成氢键,是维持α-螺旋结构稳定的主要次级键。多肽链中氨基酸残基的 R基团伸向螺旋的外侧,其空间形状、大小及电荷对α-螺旋形成和稳定有重要的影响。 3.蛋白质有哪些主要生理功能? 答:蛋白质约占人体固体成分的45%,分布广泛,主要生理功能: (1)构成组织细胞的最基本物质; (2)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如酶的催化作用、多肽激素的调节作用、载体蛋白的转运作用、血红蛋白的运氧功能、肌肉的收缩、机体的防御、血液的凝固等所有的生命现象均有蛋白质

生物化学实验习题及参考答案

生物化学实验习题及解答 一、名词解释 1、pI; 2、层析; 3、透析; 4、SDS-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 5、蛋白质变性; 6、复性; 7、Tm 值; 8、同工酶; 9、Km值; 10、DNA变性;11、退火;12、增色效应 二、基础理论单项选择题 1、用下列方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哪一种方法需要完整的肽键() A、双缩脲反应 B、凯氏定氮 C、紫外吸收 D、羧肽酶法 2、下列哪组反应是错误的() A、葡萄糖——Molish反应 B、胆固醇——Libermann-Burchard反应 C、色氨酸——坂口(Sakaguchi)反应 D、氨基酸——茚三酮反应 3、Sanger试剂是() A、苯异硫氰酸 B、2,4-二硝基氟苯 C、丹磺酰氯 D、?-巯基乙醇 4、肽键在下列哪个波长具有最大光吸收() A、215nm B、260nm C、280nm D、340nm 5、下列蛋白质组分中,哪一种在280nm具有最大的光吸收() A、色氨酸的吲哚基 B、酪氨酸的酚环 C、苯丙氨酸的苯环 D、半胱氨酸的硫原子 6、SDS凝胶电泳测定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是根据各种蛋白质() A、在一定pH值条件下所带的净电荷的不同 B、分子大小不同 C、分子极性不同 D、溶解度不同 7、蛋白质用硫酸铵沉淀后,可选用透析法除去硫酸铵。硫酸铵是否从透析袋中除净,你选用下列哪一种试剂检查() A、茚三酮试剂 B、奈氏试剂 C、双缩脲试剂 D、Folin-酚试剂 8、蛋白质变性是由于() A、一级结构改变 B、亚基解聚 C、空间构象破坏 D、辅基脱落 9、用生牛奶或生蛋清解救重金属盐中毒是依据蛋白质具有() A、胶体性 B、粘性 C、变性作用? D、沉淀作用? 10、有关变性的错误描述为() A、蛋白质变性后,其一级结构和空间结构改变 B、蛋白质变性后,其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活性改 变C、加热、紫外线照射、超声波等可以引起蛋白质变性D、变性蛋白质粘度增加,易被酶水解,易沉淀 11、双链DNA热变性后() A、黏度下降 B、沉降系数下降 C、浮力密度下降 D、紫外吸收下降 12、酶的活化和去活化循环中,酶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位点通常在酶的哪一种氨基酸残基上()

生物化学试题及答案 (1)

121.胆固醇在体内的主要代谢去路是( C ) A.转变成胆固醇酯 B.转变为维生素D3 C.合成胆汁酸 D.合成类固醇激素 E.转变为二氢胆固醇 125.肝细胞内脂肪合成后的主要去向是( C ) A.被肝细胞氧化分解而使肝细胞获得能量 B.在肝细胞内水解 C.在肝细胞内合成VLDL并分泌入血 D.在肝内储存 E.转变为其它物质127.乳糜微粒中含量最多的组分是( C ) A.脂肪酸 B.甘油三酯 C.磷脂酰胆碱 D.蛋白质 E.胆固醇129.载脂蛋白不具备的下列哪种功能( C ) A.稳定脂蛋白结构 B.激活肝外脂蛋白脂肪酶 C.激活激素敏感性脂肪酶 D.激活卵磷脂胆固醇脂酰转移酶 E.激活肝脂肪酶 131.血浆脂蛋白中转运外源性脂肪的是( A ) (内源) 136.高密度脂蛋白的主要功能是( D ) A.转运外源性脂肪 B.转运内源性脂肪 C.转运胆固醇 D.逆转胆固醇 E.转运游离脂肪酸 138.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纯合子的原发性代谢障碍是( C ) A.缺乏载脂蛋白B B.由VLDL生成LDL增加 C.细胞膜LDL受体功能缺陷 D.肝脏HMG-CoA还原酶活性增加 E.脂酰胆固醇脂酰转移酶(ACAT)活性降低 139.下列哪种磷脂含有胆碱( B ) A.脑磷脂 B.卵磷脂 C.心磷脂 D.磷脂酸 E.脑苷脂

二、多项选择题 203.下列物质中与脂肪消化吸收有关的是( A D E ) A.胰脂酶 B.脂蛋白脂肪酶 C.激素敏感性脂肪酶 D.辅脂酶 E.胆酸 204.脂解激素是( A B D E ) A.肾上腺素 B.胰高血糖素 C.胰岛素 D.促甲状腺素 E.甲状腺素 206.必需脂肪酸包括( C D E ) A.油酸 B.软油酸 C.亚油酸 D.亚麻酸 E.花生四烯酸208.脂肪酸氧化产生乙酰CoA,不参与下列哪些代谢( A E ) A.合成葡萄糖 B.再合成脂肪酸 C.合成酮体 D.合成胆固醇 E.参与鸟氨酸循环 216.直接参与胆固醇合成的物质是( A C E ) A.乙酰CoA B.丙二酰CoA 217.胆固醇在体内可以转变为( B D E ) A.维生素D2 B.睾酮 C.胆红素 D.醛固酮 E.鹅胆酸220.合成甘油磷脂共同需要的原料( A B E ) A.甘油 B.脂肪酸 C.胆碱 D.乙醇胺 E.磷酸盐222.脂蛋白的结构是( A B C D E ) A.脂蛋白呈球状颗粒 B.脂蛋白具有亲水表面和疏水核心 C.载脂蛋白位于表面、VLDL主要以甘油三酯为核心、HDL主要的胆固醇酯为核心

生物化学作业--参考答案解析

1、营养不良的人饮酒,或者剧烈运动后饮酒,常出现低血糖。试分析酒精干预了体糖代的哪些环节?(p141 3题) 答:酒精对于糖代途径的影响主要有:肝脏的糖异生与糖原分解反应,也就是来源与去路的影响。 1)研究认为,酒精可以诱导低血糖主要取决于体糖原储备是否充足,然而在人营养不良或 者剧烈运动后,体糖原过度消耗,酒精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饮酒后容易出现低血糖。2)抑制糖异生: ①酒精的氧化抑制了苹果酸/天冬氨酸转运系统,导致细胞间质中还原当量代紊乱,使丙酮酸浓度下降,从而抑制糖异生; ②酒精能影响糖异生关键酶活性-非活性的转换,酶总量,酶合成或降解,从而抑制糖异生,如果糖二磷酸酶-1活性的抑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基酶的表达降低等; 3)影响葡萄糖-6磷酸酶的活性,导致乳酸循环受阻,不利于血糖升高。 4)酒精使胰岛a细胞功能降低,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从而抑制糖原分解,促进糖酵解,造成低血糖。 5)酒精还会影响小肠对糖分的吸收,从而造成低血糖。 2、列举几种临床上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想一想他们为什们有降低血糖的作用?(p141 4题) 答:1)胰岛素 它能增加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促进糖原的合成抑制糖异生,减少血糖来源,似血糖降低; 2)胰岛素促泌剂 ①磺脲类药物,格列苯脲等,通过刺激胰岛beta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胰岛素水平而降低血糖;②格列奈类,如瑞格列奈,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起合成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 3)胰岛素曾敏剂 如噻唑烷二酮类的罗格列酮可以通过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另外如双胍类药,如二甲双胍,它能降低血浆中脂肪酸的浓度而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的利用,也能增加非胰岛素依赖的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4)a-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在肠道竞争性的抑制葡萄糖苷水解酶,降低多糖或蔗糖分解成葡萄糖,抑制小肠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而降低餐后血糖。 3、治疗血浆胆固醇异常升高有哪些可能的措施?理论依据是什么?(p174 3题) 答:1)血浆胆固醇异常升高的治疗措施主要:有调整生活方式与饮食结构、降脂药物治疗、血浆净化治疗、外科治疗和基因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案则应根据患者的血浆LDL-胆固醇水平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情况而决定。而且,降脂治疗的目标亦取决于患者的冠心病危险因素。一般而言,危险因素越多,则对其降脂的要求就越高(即目标血脂水平越低)。 2)但是继发型高脂血症的治疗主要是积极治疗原发病,并可适当地结合饮食控制和降脂药物治疗。 A. 控制理想体重。肥胖人群的平均血浆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显著高于同龄的非肥胖者。除了体重指数(BMI)与血脂水平呈明显正相关外,身体脂肪的分布也与血浆脂蛋白水平关系密切。一般来说,中心型肥胖者更容易发生高脂血症。肥胖者的体重减轻后,血脂紊乱亦可恢复正常。 B. 运动锻炼体育运动不但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葡萄糖耐量,

生物化学实验的答案

生物化学实验的答案 一、理论考试部分 1.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时,点样的一端应靠近电极的哪一端?为什么? 答:负极。因为血清中各种蛋白质在PH 为的环境中均带负电,根据同性相吸,异性相斥原理,点样端在负极时蛋白质向正极泳动从而实现蛋白质分离。 2.用分光光度计测定物质含量时,设置空白对照管的意义是什么? 答:空白对照是为了排除溶剂对吸光度的影响。溶液的吸光度表示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但是作为溶剂也能吸收,反射和透射一部分的光,因此必须以相同的溶剂设置对照,排除溶剂对吸光度的影响。 3.简述血清蛋白的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的原理? 答:血清蛋白中各种蛋白质离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着与自身电荷相反的方向涌动,而各种蛋白质等电点不同,且在PH为时所带电荷不同,分子大小不等,形状各有差异,所以在同一电泳下永动速度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4.xxR f 值?影响R f 值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Rf是原点到层析中心的距离与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之比。Rf的大小与物质的结构,性质,溶剂系统,层析滤纸的质量和层析温度有关, 5.什么是盐析?盐析会引起蛋白质变性吗?一般我们用什么试剂做盐析的实验? 答:盐析是指当溶液中的中性盐持续增加时,蛋白质的溶解度下降,当中性盐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蛋白质从溶液中析出的现象。盐析不会引起蛋白质的变性。一般用饱和硫酸铵溶液进行盐析。 6?简述DNS法测定还原糖浓度的实验原理? 答:还原糖与DNS在碱性条件下加热被氧化成糖酸,而DNS被还原为棕红色的

3-氨基-5-硝基水杨酸。在一定范围内还原糖的量与3-氨基-5 硝基水杨酸颜色的深浅成正比,用分光光度计测出溶液的吸光度,通过查对标准曲线可计算出3-氨基-5 硝基水杨酸的浓度,从而得出还原糖的浓度。 7.依据我们所做的实验,说明影响蛋白质沉淀的因素是什么?影响蛋白质变 性的因素是什么?沉 xx 变性有何联系? 答:水溶液中的蛋白质分子由于表面形成水化层和双电层从而形成稳定的亲水胶体颗粒,在一定的理化因素影响下蛋白质颗粒因失去电荷和脱水而沉淀。这些因素包括溶液的酸碱度、盐溶液的浓度、温度、重金属离子以及有机溶剂等。变性蛋白质不一定沉淀,沉淀的蛋白质不一定变性。 8.什么是碘值?脂肪的不饱和程度越大,碘值越大吗?在测定碘值的实验中,氯仿的作用是什么? 答:每100g 脂肪所吸收的碘的克数,即脂肪的碘值。脂肪的不饱和度越大,碘值就越大。氯仿作为溶剂,去溶解脂肪。 9.简述薄层层析法分离糖类的原理?答:薄层层析的实质就是吸附层析,也就 是在铺有吸附剂的薄层上,经过反 复地被吸附剂吸附以及被扩展剂扩展的过程。而吸附剂对不同的物质的吸附力不同,从而使糖在薄层上的泳动速度不同达到分离的目的。 10.等电点的定义?蛋白质在等电点时有哪些特点? 答:当溶液的PH为一定数值时,其中的蛋白质正负电荷相等,即净电荷为 零,此时的PH值就是该蛋白质等电点。蛋白质在等电点时的溶解度最小。 11.在蛋白质显色实验的黄色反应中,反应原理是什么?实验结果为什么会出现深浅不一的黄色?

上转换荧光纳米探针的制备及其在染料检测上的应用

上转换荧光纳米探针的制备及其在染料检测上的应用 【摘要】本文通过溶剂热法,成功地制备了Yb3+和Er3+共掺杂的NaGdF4上转换纳米晶。它具有特殊的发光性能,经过表面修饰后,该纳米晶具有良好的生物兼容性,被应用到检测罗丹明B染料上。结果表明,上转换纳米晶和罗丹明B结合,发生共振能量转移,为检测染料提供了一种新的高效途径。 【关键词】上转换纳米晶;制备;染料 0 引言 随着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的不断发展,依赖成像技术进行初步地诊断病情和科学研究的程度越来 越深[1]。由于X射线等成像技术存在辐射大、仪器昂贵等缺点,这就促使了纳米探针的发展。在纳米探针中,上转换纳米探针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热点,它所具有的特殊的发光性能。在生物成像和检测领域都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近些年,有机染料污染对一些水生物来至人类的健康生活构成极大的威胁,因此找到一种快速且高效的检测有机染料的方法十分必要且价值巨大。本文主要应用NaGdF4:Yb,Er上转换纳米晶对有机染料罗丹明B进行检测,并对其形态和结构进一步地进行了研究。

1 实验制备和结构表征 1.1 试剂与仪器 实验中使用的氯化钆(99.9%),氯化镱(99.9%),氯化铒(99.9%),氢氧化钠(≥98%),氟化铵(≥98%),甲醇(99.5%),十八烯(90%),油酸(90%)是从Sigma Aldrich 购买。所有的试剂都直接用于化学反应,未经进一步的提纯处理。 1.2 样品制备 采用热溶剂法制备稀土离子Yb3+和Er3+掺杂的NaGdF4纳米晶:2mL RECl(0.2 M,RE= Lu,Yb and Er)的水溶液被添加3到12ml 十八烯和4ml油酸的混合液中。混合物在加热30min后被加入5ml NH4F (1.5mmol)和NaOH (1mmol)甲醇溶液,随后加热蒸发掉甲醇和水,再加热到310°C 持续加热60min 后冷却。将产物用乙醇清洗3 次后分散在环己烷溶液中保存。 1.3 结构表征 采用H-7650c 型透射电子显微镜来观察纳米颗粒的大小和形貌;采用Hitachi F-2700 荧光光谱仪测试上转化发光性能;测试所用的光源是980nm的红外光、功率可调节的激光器。所有的测试均在室温下进行的。 2 结果与讨论 2.1 光谱特性

生物化学实验习题及参考答案完整版

生物化学实验习题及参 考答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生物化学实验习题及解答 一、名词解释 1、pI; 2、层析; 3、透析; 4、SDS-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 5、蛋白质变性; 6、复性; 7、Tm 值; 8、同工酶; 9、Km值; 10、DNA变性;11、退火;12、增色效应 二、基础理论单项选择题 1、用下列方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哪一种方法需要完整的肽键( ) A、双缩脲反应 B、凯氏定氮 C、紫外吸收 D、羧肽酶法 2、下列哪组反应是错误的() A、葡萄糖——Molish反应 B、胆固醇——Libermann-Burchard反应 C、色氨酸——坂口(Sakaguchi)反应 D、氨基酸——茚三酮反应 3、Sanger试剂是() A、苯异硫氰酸 B、2,4-二硝基氟苯 C、丹磺酰氯 D、-巯基乙醇 4、肽键在下列哪个波长具有最大光吸收() A、215nm B、260nm C、280nm D、340nm 5、下列蛋白质组分中,哪一种在280nm具有最大的光吸收() A、色氨酸的吲哚基 B、酪氨酸的酚环 C、苯丙氨酸的苯环 D、半胱氨酸的硫原子 6、SDS凝胶电泳测定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是根据各种蛋白质() A、在一定pH值条件下所带的净电荷的不同 B、分子大小不同 C、分子极性不同 D、溶解度不同 7、蛋白质用硫酸铵沉淀后,可选用透析法除去硫酸铵。硫酸铵是否从透析袋中除净,你选用下列哪一种试剂检查() A、茚三酮试剂 B、奈氏试剂 C、双缩脲试剂 D、Folin-酚试剂 8、蛋白质变性是由于() A、一级结构改变 B、亚基解聚 C、空间构象破坏 D、辅基脱落 9、用生牛奶或生蛋清解救重金属盐中毒是依据蛋白质具有() A、胶体性 B、粘性 C、变性作用 D、沉淀作用 10、有关变性的错误描述为()

生物化学第四版课后参考答案

1 绪论 1.生物化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就是什么? 解答:生物化学主要研究: (1)生物机体的化学组成、生物分子的结构、性质及功能; (2)生物分子分解与合成及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3)生物遗传信息的储存、传递与表达; (4)生物体新陈代谢的调节与控制。 2.您已经学过的课程中哪些内容与生物化学有关。 提示:生物化学就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并运用生物化学的知识。 3.说明生物分子的元素组成与分子组成有哪些相似的规侓。 解答:生物大分子在元素组成上有相似的规侓性。碳、氢、氧、氮、磷、硫等6种就是蛋白质、核酸、糖与脂的主要组成元素。碳原子具有特殊的成键性质,即碳原子最外层的4个电子可使碳与自身形成共价单键、共价双键与共价三键,碳还可与氮、氧与氢原子形成共价键。碳与被键合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的性质,使得碳骨架可形成线性、分支以及环状的多种多性的化合物。特殊的成键性质适应了生物大分子多样性的需要。氮、氧、硫、磷元素构成了生物分子碳骨架上的氨基(-NH2)、羟基(-OH)、羰基()、羧基(-COOH)、巯基(-SH)、磷酸基(-PO4 )等功能基团。这些功能基团因氮、硫与磷有着可变的氧化数及氮与氧有着较强的电负性而与生命物质的许多关键作用密切相关。 生物大分子在结构上也有着共同的规律性。生物大分子均由相同类型的构件通过一定的共价键聚合成链状,其主链骨架呈现周期性重复。构成蛋白质的构件就是20种基本氨基酸。氨基酸之间通过肽键相连。肽链具有方向性(N 端→C端),蛋白质主链骨架呈"肽单位"重复;核酸的构件就是核苷酸,核苷酸通过3′, 5′-磷酸二酯键相连,核酸链也具有方向性(5′、→3′),核酸的主链骨架呈"磷酸-核糖(或脱氧核糖)"重复;构成脂质的构件就是甘油、脂肪酸与胆碱,其非极性烃长链也就是一种重复结构;构成多糖的构件就是单糖,单糖间通过糖苷键相连,淀粉、纤维素、糖原的糖链骨架均呈葡萄糖基的重复。 2 蛋白质化学 1.用于测定蛋白质多肽链N端、C端的常用方法有哪些?基本原理就是什么? 解答:(1) N-末端测定法:常采用―二硝基氟苯法、Edman降解法、丹磺酰氯法。 ①―二硝基氟苯(DNFB或FDNB)法:多肽或蛋白质的游离末端氨基与―二硝基氟苯(―DNFB)反应(Sanger反应),生成DNP―多肽或DNP―蛋白质。由于DNFB与氨基形成的键对酸水解远比肽键稳定,因此DNP―多肽经酸水解后,只有N―末端氨基酸为黄色DNP―氨基酸衍生物,其余的都就是游离氨基酸。 ②丹磺酰氯(DNS)法:多肽或蛋白质的游离末端氨基与与丹磺酰氯(DNS―Cl)反应生成DNS―多肽或DNS―蛋白质。由于DNS与氨基形成的键对酸水解远比肽键稳定,因此DNS―多肽经酸水解后,只有N―末端氨基酸为强烈的荧光物质DNS―氨基酸,其余的都就是游离氨基酸。 ③苯异硫氰酸脂(PITC或Edman降解)法:多肽或蛋白质的游离末端氨基与异硫氰酸苯酯(PITC)反应(Edman反应),生成苯氨基硫甲酰多肽或蛋白质。在酸性有机溶剂中加热时,N―末端的PTC―氨基酸发生环化,生成苯乙内酰硫脲的衍生物并从肽链上掉下来,除去N―末端氨基酸后剩下的肽链仍然就是完整的。 ④氨肽酶法:氨肽酶就是一类肽链外切酶或叫外肽酶,能从多肽链的N端逐个地向里切。根据不同的反应时间测出酶水解释放的氨基酸种类与数量,按反应时间与残基释放量作动力学曲线,就能知道该蛋白质的N端残基序列。

生物化学作业及答案

蛋白质化学(答案) 一、填空题 1、天冬氨酸得pK1(α-COOH) = 2、09,pK2(α-NH2) = 9、82,pK R(R-基团) = 3、86,其pI值就是2、98 。 2、脯氨酸与茚三酮反应产生黄色物质,而其她α-氨基酸与茚三酮反应产生蓝紫色物质。 3、氨基酸序列自动分析仪就是根据Edman 反应原理设计得,该反应利用试剂PITC与肽链上得氨 基酸反应。 4、英国化学家Sanger用试剂2,4-二硝基氟苯首次测定了牛胰岛素得一级结构,并于1958年 获诺贝尔化学奖。 5、通常可以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得含量,这就是因为蛋白质分子中得Phe 、Tyr 与Trp 三种氨基酸有紫外吸收得能力。 6、蛋白质在等电点时溶解度最小,净电荷为0 ,在电场中应不运动。 7、维持蛋白质得一级结构得化学键有肽键与二硫键;维持二级结构靠氢键;维系 蛋白质三四级结构得主要作用力就是次级键,其中以疏水作用力最重要。 8、球状蛋白分子中,一般疏水(非极)性氨基酸侧链位于分子内部,亲水(极)性氨基 酸侧链位于分子表面。 9、蛋白质几乎参与所有得生命活动过程,如胶原蛋白就就是皮肤中得结构蛋白,血红蛋白负责在血 液中__运输_氧气与CO2,免疫反应产生得抗体对脊椎动物具有重要得__保护_作用。 10、一个IgG分子由 2 条轻链与 2 条重链组成,不同得链之间通过二硫键连接,每条链都具 有可变区与恒定区。 11、肌红蛋白具有 1 条多肽链,其最高级结构为三级结构,血红蛋白具有 4 条多肽链,其最高 级结构为四级结构。 12、将肌红蛋白与血红蛋白得α链、β链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它们得结构相似,如70%得氨基酸在二级结 构上形成α-螺旋,每条链均含有一个血红素辅基,用以运输氧气。 13、现有分子量分别为12000(A),21000(B),30000(C)三种蛋白质,将它们得混合物进行凝胶过滤 柱层析,最先流出柱子得就是 C 蛋白,若进行SDS-PAGE,则最靠近胶底端得条带就是 A 蛋白。 二、选择题 1、下列氨基酸中除 a 外,都就是极性氨基酸。 a、 Leu b、Cys c、 Asp d、Ser 2、下列因素中,不影响α-螺旋形成得就是 d 、 a、碱性氨基酸相近排列 b、酸性氨基酸相近排列 c、脯氨酸得存在 d、丙氨酸得存在

最新生物化学实验参考答案资料

《生物化学实验Ⅰ》总复习思考题 部分是自己做的,部分是百度的,各位看官如果要借鉴请酌情考虑,后果自负。 ——江湖游子 1. 请掌握下列生物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正确操作使用方法,并能回答以下问题: (1)离心机使用时为什么要平衡?普通离心机与高速离心机在平衡时有什么不同要求? 平衡是为了让转动物体重心正好在转轴上,如果不在,会对转轴产生很大作用力,有时整台机器会跟着晃动。这对机器损耗很大。转速越高的离心机不光重量很重,使用时还要特别放平衡,就连离心管里面的试液都要放置等量,离心管还要对称放入转子试管孔内,以确保转子平衡运行,而且在调节转速时,还要使用分段升速法。 (2)为什么用高速组织捣碎机进行动、植物组织捣碎时,需采用间歇式方式进行操作? 为了防止产热过高,破坏组织内的蛋白质。防止蛋白变性。 (3)用真空泵进行减压抽滤时,为什么要连接缓冲瓶? 防止负压产生,引起水泵里的水或油泵里的油倒吸,进入滤瓶中,污染滤液。 2.为什么肝糖元只能从刚宰杀的动物肝脏中获取?在提取肝糖元过程中,三氯乙酸、95%乙醇各起什么作用?糖元水解产物中如果存在提取中残留蛋白质时,在用班氏试剂检测水解产物,有什么影响! 动物死亡后,体内的细胞还能存活一段时间,由于进行细胞呼吸作用,肝细胞会消耗肝糖元,所以必须用新鲜的肝脏细胞。三氯乙酸是固定作用(蛋白质能被三氯乙酸沉淀);乙醇:糖元不溶于乙醇,可以提取糖元。班氏试剂使用时需要加热,而加热会时残留的蛋白质变性水解,对最终测得的水解产物颜色可能有影响。(水解的产生的氨气结合铜离子,是铜离子的氧化性失去,导致生产绛蓝色沉淀,实验将失败) 3.请阐述分光光度仪的主要部件及其功能;阐述紫外与可见光的光波长范围;在紫外与可见光范围内测定物质吸光度时,对光源与吸收池有何要求?光电管的功能是什么?为什么说光电管是分光光度仪最脆弱和最易损的部件? 光源(钨灯):发光。 单色器:把混合光波分解为单一波长光的装置。 吸收池:盛放待测流体(液体、气体)试样的容器。该容器应具有两面互相平行、透光且有精确厚度的平面。它藉助机械操作能把待测试样间断或连续地送到光路中,以便吸收测量的辐射(光)通量。 检测器:将单色器分出的光信号进行光电转换,电信号在工作站显示成出峰。 测量装置:通过测得的电流表·记录器·数字示值读书单元的数据来绘制吸收曲线。 紫外光:200至350nm 可见光波长:350至760nm 紫外测定:其应用波长范围为200~400nm的紫外光做光源,在低于350nm的紫外光区工作时,必须采用石英池或熔凝石英池。 可见光测定:用波长为400~850nm的可见光作光源,可以用玻璃池·石英池·熔凝池。 光电管的功能:光电转换,将光信号转化成电信号。 光电管容易产生光电管疲劳:所以不测定时必须将试样室盖盖好,使光路切断,以延长光电管的使用寿命。

生物化学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

1. 举例说明化学与生物化学之间的关系。 提示:生物化学是应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生命现象,在分子水平上解释和阐明生命现象化学本质的一门学科. 化学和生物化学关系密切,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和相互融合。一方面,生物化学的发展 依赖于化学理论和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生物化学的发展又推动着化学学科的不断进步和创新。 举例:略。 2.试解释生物大分子和小分子化合物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提示:生物大分子一般由结构比较简单的小分子,即结构单元分子组合而成,通常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常见的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脂类和糖类。 生物大分子与小分子化合物相同之处在丁: 1) 共价键是维系它们结构的最主要的键; 2)有一定的立休形象和空间大小; 3)化学和|物理性质主要决定于分子中存在的官能团。生物大分子与小分子化合物不同之处在于: (1) 生物大分子的分子量要比小分子化合物大得多,分子的粒径大小差异很大; (2) 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婴复杂得多,维系空间结构 的力主要是各种非共价作用力; (3) 生物大分子特征的空间结构使其具有小分子化合物所不 具有的专性识别和结合位点,这些位点通过与相应的配体特异性结合,能形成超分子,这种特性是许多重要生理现象的分子基础。 3. 生物大分子的手性特征有何意义? 提示:生物大分子都是手性分子,这种结构特点在生物大分子的分子识别及其特殊的生理功能方面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 (1) 分子识别是产生生理现象的重要基础,特异性识别对于 产生特定生物效应出关重要; (2) 生物大分了通过特征的三维手性空间环境能特异性识别前 手性的小分子配体,产生专一性的相互作用。 4.指出取代物的构型: 6.举例说明分子识别的概念及其意义。 提示: :分子识别是指分子间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相互作用,如tRNA分子与氨酰tRNA合成醉的相互作用,抗体与抗原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分子识别是生命体产生各种生理现象的化学本质,是保证生命活动有序地进行的分子基础。 7. 什么是超分子?说明拆分超分子的方法和原理。 提示:在生物化学领域中,超分子是指生物分子问或生物分子与配体分子间相互作用和识别所形成的复合物。超分子的形成过程就是非共价键缔合的过程,是可逆的过程。该过程受介质极性和休系温度的影响,由于缔合是放热的过程,所以当介质极性增大和体系温度升高时,超分子就会被拆分。另外,强酸或强碱环境也可使这种非共价键作用遭到破坏,从而将超分子拆分。 8.缓冲溶液的缓冲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示: (1) 缓冲溶液总浓度:缓冲溶液的总浓度越大,溶液中所含的抗酸抗碱成分越多,缓 冲能力越强。(2) 缓冲比:对于同-缓冲休系的各缓冲溶液,当缓冲溶液的总浓度一定时,缓冲溶液的缓冲能力随缓冲比的改变而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