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卢梭的政治哲学思想

论卢梭的政治哲学思想
论卢梭的政治哲学思想

论卢梭的政治哲学思想

[摘要]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极具影响的政治思想家。他的社会政治学说,既包括了对现实政治体制的批判,又包含了对理想社会模式的构建。但无论是现实社会还是理想社会,卢梭都将对人性的探索作为他的理论基石。卢梭所处的现实社会和他向往的理想社会之间的差距是巨大的。为此,他提出了社会变革和人的变革两种方式,力图摧毁不平等的现实,构建美好的理想社会。

[关键字] 卢梭;自然状态;社会契约;社会变革;人的变革

18世纪的法兰西大陆,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封建特权高高在上,不平等的现象俯拾皆是。让·雅克·卢梭(1712-1778)就生活在那个时代,对当下生活的细致体悟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反思,使他成为了法国启蒙运动中极具影响的政治思想家和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他在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阐发了他对当下社会不平等的反思;在著作《社会契约论》中,他提出了一个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模型。在这理想和现实的交织之中,体现的是卢梭平等、民主、自由的政治哲学思想。

一、现实社会和理想社会的共同基础

无论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的现实社会,还是《社会契约论》中的理想社会,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人。卢梭认为研究人的本性、体格和状态是获得有关人类政治社会知识的基础,所以他在著作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说明人类的自然状态。

卢梭所谓的自然状态是指人类在未开化之前的一种原始状态。这种自然状态既不是霍布斯所说的战争状态也不是洛克所说的完美状态,而是把人类的自然状态学说推到了更为原初的时期。在那时人与人之间很少联系,没有语言和理性,甚至没有形成“你的”、“我的”等观念。人们只是依靠灵魂最初的原则来活动,即关切自身幸福和同情他人安危。由此可以说明:人之初是本性为善的存在者。除此之外,在卢梭的自然状态理论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在原初的时期,人类之间几乎没有不平等存在。人与人之间虽然在天赋的生理上有差别,但是对于自然状态中没有任何联系的人们来说,这并不能构成实际上的不平等状态。卢梭的自然状态学说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他虽然是社会契约思想家,却不以社会契约的观念来解释人类社会的起源。他的目的就在于探讨人性和人类的本质,并以此为基础建构他的政治哲学。

所以我认为善和平等就是卢梭所描述的现实和理想社会的共同基础。它们的差异在于现实社会中,“人们通过获得各种本不属于他们本性的或好或坏,使性格完善了或者堕落了”1,并由此产生了人类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在理想社会中,人们之间通过制定契约保障人们的自由和平等。下面我就具体分析卢梭理想社会和现实社会之间的差异。

二、现实的摧毁和理想的构建

卢梭认为,当人类历史从自然状态过渡到社会状态,人类之间的不平等就逐渐扩大了。首先,私有制观念的产生和财产权的建立使得人与人之间有了贫富的差别;然后,政府的成立和官职的设置限定了人与人之间权力的强弱;最后,合法权利转化为专制权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了主奴关系。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在这个过程中被榨干了应有的权利,变得一无所有。

但是人类的不平等又是如何可能的呢?我认为这整个过程可以被概括为“富人的狡计”:既得利益群体力图维护私人财产和不平等,运用法律的形式将他们拥有的特权永远定格下来,同时他们又运用花言巧语使这种法律从表面看来像是在保护所有人的利益。受奴役的人们殊不知他们早已一无所有,甚至“都跑去迎接他们的枷锁,相信(由富人们制定的)法律可以保障自己的自由。”2

也许有人会反驳说,除了法律以外政府同时还会实施社会保障措施来帮助穷人。如果深入地探究下去我们就会发现,这些仅仅能保障穷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措施,其真正的收益者还是那些富人。因为导致社会贫富差距的“元凶”就是那些不合理的制度和不平等的法律,富人们施与穷人一点点的恩惠,其目的是用来换取穷人们对当下不平等的社会制度的认可,然而这些社会制度的大部分是在保护富人们的特权。

人民一旦觉醒,他们引发的革命终将使专制腐败的政府瓦解、不平等的法律得以废除,新的社会制度也将重新被建立。

卢梭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以社会公约来维系的而非特权者的权威。卢梭所谓的社会公约(也可称为社会契约)即“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首先,为了描述他理想中的社会,卢梭引入了“公意”的概念。“公意”是相对于“个

1 [法]卢梭著:《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吕卓译,九州出版社,29

2 [法]卢梭著:《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吕卓译,九州出版社,145

别意志”的概念,但又不等同于“众意”。公意是指不同个别意志的共同点,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会联系的必要条件。具体地说,公意就是追求社会共同体的公共幸福。但是追求公共幸福的同时是否会影响到个人的自由呢?卢梭的答案是否定的,他认为人选择追求公共幸福是人自由的重要表现,然而追求私人利益则是造成不平等的别名。因为如果人人都追求自私自利,同时又限于个人的能力和资源的稀缺性,结果必定是不平等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单纯依靠社会契约是无法建立卢梭的理想社会的,因为社会改造是以人的改造为前提的。所以卢梭的理想不单单是对社会进行平等改造,更是对社会中人的自然改造。(本文的第三部分将对此作更为详尽的说明)

其次,为了保证理想社会的平等性,卢梭在他的社会契约论中提出“每个结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都转让给整个集体。”4这与霍布斯(把除生命权以外的全部权利都转让给代理人)和洛克(只把财产仲裁权转让给代理人)社会契约论中的权利转让有着显著的不同。“个人及其一切权利的转让”存在有两种极端的情况:其一是在人被奴役的情况下,人们被迫把自己的权利全都转移给主权者;其二是人们主动将自己的一切权利奉献出来。在卢梭理想社会中,人与共同体之间的立约前提和条件就是其中的第二种情况。一方面,“集体在接受个人财富时远不是剥夺个人的财富,而是保证他们自己对财富的合法享有,使据有变成为一种真正的权利,使享用变成为所有权。”5另一方面,“每个人既然是向全体奉献出自己,他就并没有向任何人奉献出自己。”6因此在转让了一切权利之后人们依然是自由的而且是被平等的政体和法律保障下的自由。

另外,卢梭并不认为创设政府的行为乃是人民与他们给自己所加上的首领之间的一项契约。因为他认为政府不过是一个国家的行政机构,只要按照国家主权者(国家全体公民)制定的法律“依法行政”即可,所以政府应该是由人民来任命。政府的职责是:执行国家法律、维持个人自由;政府的宗旨是:为了社会共同体的生存和繁荣。与洛克“双重契约”(即人与社会共同体之间的契约和社会共同体与政府之间的契约)不同,卢梭强调一个国家中只能有一个契约(即人与公众的结合契约)。相比崇尚自由的洛克,拥有激进民主主义思想的卢梭又进一步削弱了政府权力,将国家的最高权利牢牢地稳固在人民的掌握之中。

三、社会的变革最终指向的是人的变革

4 [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3

5 [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33

要想建立理想中的平等的社会,其基础是人本身的改造。卢梭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不断背离人的自然状态的过程。人在社会化的同时本性堕落了、能力退化了,“当人成为社会的人和奴隶的过程中,他越来越衰弱、胆小和卑躬屈膝,同时他生活方式中的柔弱和娇气最终削弱了他的力量和勇气”7。最令人感到惋惜和痛心的是,在现实中被奴役的人们只会不断吹嘘他们在枷锁中享受到的和平和安宁。其实他们自身也没有意识到,作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应该拥有的自由。

卢梭认为社会的变革要依靠人民的革命,然而人的变革要依靠对人的教育。卢梭强烈地批判了当时抑制人性、奴化人民的教育,他认为人先天拥有善良的本性,然而在后天社会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下,人的这一善良本性逐渐被“污染”了,人也逐渐变坏了——“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8我认为,卢梭在《爱弥儿》中不但教育了他的爱弥儿,更是在教育所有的人向理想的公民发展。他所推崇的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教育方法,而是一场人性觉醒的革命!

对人的教育主要被分为两个部分,把人教育成一个人和把人教育成一个公民。前者的教育过程是让孩子在生活的点滴中逐渐体会到人是自由、平等的,以及让孩子的天性得到成长和发展,同时注重保护人天性的善;后者的教育过程是让孩子形成“政府”、“法律”等观念,为步入社会作全面的准备,逐渐承担起公民的责任。我认为,只有经过这样教育的“理想公民”才有可能组成卢梭的“理想社会”。

在现实的社会中,“理想公民”的教育如何可能?卢梭求助于好的社会制度,“好的社会制度知道如何才能够最好地使人改变他的天性,如何才能够剥夺他的绝对的存在,而给他以相对的存在,并且把‘我’转移到共同体中去,以便使各个人不再把自己看作一个独立的人,而只看作共同体的一部分。”9但是现实的社会制度和卢梭理想的社会制度存在着天壤之别,“理想公民”的教育无法实施。我认为人的变革和社会的变革这两者是无法分离的,相对社会的变革,人的变革更为任重而道远。

总的来说,卢梭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是深刻的,其影响也是巨大的。在他的思想的影响下,的确发生了人类历史上重大的社会变革——法国大革命。卢梭坚定的民主信念、以暴力反对专制君主的政治主张、自由与平等的政治理念、以及建立在社会契约之上的政治蓝图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实现。但是社会变革并不代表人的变革的完成,如何成为担当起社会责任的公民

7 [法]卢梭著:《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吕卓译,九州出版社,59

8 [法]卢梭著:《爱弥儿——论教育(上卷)》,李平沤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

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去思考和实践的。

[参考文献]

[1] [法]卢梭著:《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吕卓译,九州出版社,2006

[2] [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

[3] [法]卢梭著:《爱弥儿——论教育(上卷)》,李平沤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4] 赵敦华著:《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 [美]约翰·麦克里兰著:《西方政治思想史》,彭淮栋译,海南出版社,2003

[6] 王彩波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7] 高建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三卷,16世纪-18世纪》,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谈卢梭的政治思想及其影响

谈卢梭的政治思想及其影响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作业 北师大哲学管理系 云南教学点 章俊骏

谈卢梭的政治思想及其影响 关于《西方政治思想史》 北师大哲学管理系云南教学点 章俊骏 主体摘要: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中小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对法国政治思想的影响很大,他的“平等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的 “社会契约论”强调“个人利益不可剥夺,不可转让的同时,也要服 从整体不损害他的利益只会使他自由”,他提出“人民主权学说”,在 法国历史进程中发挥过巨大影响。 关键词:法国,卢梭,政治思想,平等理论,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学说,思想论者的影响 正文: 让·雅克·卢梭(1712年—1778年)是法国启蒙运动中特色鲜明的小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兼著名的文学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卢梭的政治思想在法国历史的进程中发挥过巨大的影响。生前他的小说和政治著作已经赢得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全集在晚年多次出版。特别是在法国大革命中,《社会契约论》一版再版,形成了对卢梭空前的政治崇拜。他的精神和思想鼓舞了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派领袖们。罗伯斯庇尔是卢梭政治学说的忠实实行者,马拉是当时少数真正研读并理解卢梭著作的人之一,圣·鞠斯特在1794年7月事变前草拟过一个建立平等的小私有者民主制的计划。同样,卢梭对科学、文化、艺术的全部否定,他对公意绝对正确的信仰,他对人民直接行使主权的主张,在法国大革命的全部进程,尤其是雅各宾专政时期,也暴露出它们可能有的弊病,为后人留下值得长久思考的课题。

一、平等理论 平等思想是卢梭政治思想的核心。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开篇就提出一个振聋发聩的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①在他看来,要实现个人自由,离不开平等,因为没有平等,“自由便不能存在”。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卢梭提出了人人生而平等,财产占有应该尽可能地平等,以及在法律规定下人人权利平等的原则,为人民主权奠定了一个理论基础。 卢梭相信,人与人之间本来都是平等的,只是人类社会才打破了大自然在它们之间建立的平等;又说,各种等级的人都是一样的,人数最多的等级最值得我们尊敬。从人的天生平等出发,卢梭对封建特权制度作过无所不至的尖刻讥讽。其一,他完全否认国王和贵族的特权地位,公开宣称自己看不起企图在衰败的王权下疯狂挣扎的“这个破落的国王”,并坦白承认自己对贵族的强烈厌恶,包括不喜欢他们的残酷、偏见、卑劣与虚荣心。其二,他辛辣、透彻地批判天主教神学,指责“要信上帝才能得救”这个教条严重地摧残了人的理智,主张不要因为一个人不信上帝而惩罚他。其三,他彻底否定封建的教育制度,认为当时人们的种种智慧都是奴隶的偏见,一切习惯都在奴役、折磨和遏制人们;主张教育要诉诸人的天性,要培养青年人爱人民的习惯。其四,卢梭抨击文明的价值,认为科学、文学与艺术用花冠点缀了专制统治的锁链,使人们身处奴役而不自知。 卢梭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充满了叛逆和革命精神。他尖锐地指出,危机和革命的时代已经来临,旧秩序不可避免地要被革命所推翻。卢梭的激进思想,集中地代表了第三等级中广大小资产阶级劳动者的革命情绪。他的有些想法后来直接变成了法国大革命中的民众实践和法律条文。 力图挖掘造成种种恶果的原因,探寻社会政治不平等产生的根源,是卢梭平等思想中最为深刻的步伐。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里,卢梭首先指出,在自然的状态下存在着一种不可毁灭的真实的平等,人们即便有体质上的自然的不平等,其影响也几乎等于零。由于人类有一种自我完善化的能力,他们学会使用工具和火,发明了农业和冶金业。特别是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财产上的不平等,接着产生了统治和奴役,人们之间便处在暴力和掠夺的最可怕的战争状态。富人通过欺骗穷人的契约,组成了社会,产生了法律,但是一切国家的法律的普遍精神,是袒护强者,欺凌弱者,袒护富人,欺凌穷人。社会把保障私有财产和

卢梭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卢梭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卢梭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与其的行为、性格, 尤其与他的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生性爱好自然,行为不拘,一生只受过2年正规教育。但他善于学习, 与一些社会名流交往, 深受影响, 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他认为, 所有社会的压迫和腐败, 都是由于文明进化; 科学徒示人以技巧, 而艺术则只召人以浮华,剥夺人类心灵的自由和本性的发展,因此科学和艺术的进步不但不能给人类带来愉快, 却足以使道德堕落。他还认为, 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实在于文明的进步。他指出, 在原始社会,人类不平等的程度极小,而在所谓文明发生之后,不平等的程度加深了,尤其在私有制产生之后, 为了保护私有制, 人们定出法律和道德规范, 名义上是人类行为的共同准则, 实际上则强者压服弱者的工具。因此, 要减轻人类的不平等,只有回归自然,服从自然的法则,脱离社会的约束。他教育遵循自然的著名思想, 就是其社会政治和哲学观点的具体体现。 卢梭主要政治著作是《民约论》,主要的教育思想著作是《爱弥尔》, 而《忏悔录》则是其自己的传记体小说。因此, 从《爱弥尔》中, 我们可以看到卢梭闪闪发光的教育思想。其中, 也蕴涵着他在学前教育课程方面的真知灼见。 1.教育思想 卢梭主张儿童的教育应顺应自然, 以儿童为本位。他在《爱弥尔》中开宗明义地说, “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边坏了。”他认为,人性本善,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内在欲望而行动, 不必加以干涉。一旦受了社会认为的干涉,儿童极易产生不自由、不平等, 甚至产生罪恶。所以他极力主张, 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 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返自然, 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人类的影响。换言之, 教育要发展儿童天生的禀赋,应使儿童有自然的生活,

浅谈卢梭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浅谈卢梭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摘要:概述了卢梭家庭教育思想的渊源,并结合卢梭的代表作《爱弥尔》及《社会契约论》就其家庭教育思想进行了阐述。卢梭认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主张父母重视家庭教育,提倡家庭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天性,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他的家庭教育思想对以后的教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对我们认识和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仍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卢梭;《爱弥尔》;家庭教育 让·雅克·卢梭是法国18世纪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启蒙思想家,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爱弥儿》通过对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发展和教育情况的论述,系统而详尽地反映了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他新颖而独特的见解如同一块玉石,投入了封建社会的浑水中,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涟漪,对当时的封建势力和经院教育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卢梭的家庭教育思想贯穿了《爱弥儿》全文。“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叫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从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1由此可见,卢梭认为教育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儿童出生之后接触到的第一位老师就是父母,因此,他认为儿童接受“人的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概念 关于教育的概念,《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认为:“教育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常认为: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指有计划地形成学生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的活动,与德育同义。”家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层单位。家庭教育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应当是家庭或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2它既包括长辈对后辈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影响,也包括了后辈对长辈以及同辈之间有目的有意识施加的影响。而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对未成年子女或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 二、家庭教育的思想渊源 (一)社会背景 十八世纪的法国流行的还是强迫儿童服从权威,强调机械记忆、利用体罚来恐吓儿童的1[法]卢梭.爱弥儿(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7.

卢梭的生平及其思想

卢梭的生平及其思想 郭晓蓉 (内蒙古大学,01004025,哲学学院2010级) 关键字:社会契约论;自由民主;人民主权;自然状态 主要内容:卢梭是启蒙思想的代表之一,他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也对后人以及世界各地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文学作品更是为许多人所喜爱,被广为流传。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因读他的作品而为之神往,说卢梭“使我双目重光”所提出的“自由是人类的特性”的原则也是受到卢梭的启示。可见,卢梭在历史上的作用或者是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卢梭可以说能够超过德国所有的天才,连著名的莱辛(Lesing)、赫德(Herder)、歌德(Goethe)和席勒(Schiller)都是他的崇拜者。他是法国的大思想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先驱,是启蒙运动的卓越的代表之一。卢梭的一生耐人寻味,要了解他,我们还要从头说起。 一、卢梭的生平 在那黑暗的中世纪之末、近代社会肇始不久的时代里,卢梭敢于在政治社会制度方面、自由平等权利方面超越同时代的众多思想家,历经来自包括朋友在内的多方的诽谤,官方的焚书与追捕,民众的骚扰(他曾遭到石头甚至手枪的威胁),终使他晚年处于阴影之中,以致精神的错乱,这一切都与他生存的环境与经历有关。 卢梭在1712年6月28号出生在“日内瓦共和帮”。他是一个被迫从法国逃离的新基督教的后裔。他的父亲是一个制表匠,很仁慈,但脾气暴躁,他是个冒险者和游荡者的结合体,而且酷爱读书。 卢梭的母亲在他生下来便难产而死。所以在卢梭的一生中他受他的父亲的影响巨大。因此,他常常和他的父亲一起读书,甚至到深夜。他阅读极其广泛,从古希腊的今典著作到启蒙论著,从文学历史到自然科学读物他都有涉及。 卢梭热爱日内瓦,也热爱法国,他的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法国度过的。在卢梭10岁的时候,他从被收养的人的家中出走,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华伦夫人,并在她家他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两人分手后,在1742年,卢梭来到巴黎和百科全书派还有休谟有来往。在巴黎,他写了《社会契约论》、《爱弥儿》等著作。1749年,在狄容学院悬赏作品中,他因为《论科学和艺术》获得了一等奖,使他一举成名,自信心大大的提高。1764年巴黎法院查禁《爱弥儿》一书,并下令逮捕作者。卢梭流亡到了英国。休谟虽然极力想要帮助他但他却猜忌休谟要害他,两人关系破裂。 后来,卢梭不得不回到法国,最终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 卢梭是个感情极其丰富而不免多疑的人。他一辈子都是在流浪之中。他寄人篱下的时候也并没有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格,他的自信、幻想、多愁善感也许就是他成功的源泉。 二、卢梭的主要思想和主张

卢梭的教育教学思想

卢梭的教育教学思想

————————————————————————————————作者:————————————————————————————————日期:

卢梭的教育思想 卢梭(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爱弥尔》是其最有影响的一部教育代表作品。 1、论人的天性 卢梭是坚定的“性善论”者。他认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在他看来,儿童之所以乖张任性,不是自然造成的,而是由于教育的不良导致的。 卢梭的天性哲学体现在教育上,便要求教育脱离社会文化的监牢而使人性得到发展。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弃恶扬善,恢复其天性。也就是说,教育要“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人要成为“天性所造成的人,而不是人所造成的人”。 2、自然教育理论及其影响 卢梭指出:“教育有三个来源:或来自自然,或来自人,或来自事物。人的器官和能力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学习利用这种器官和能力发展是人的教育,从周围事物经验中获得的是事物的教育。”如果在一个人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如果这三方面的教育是一致的,他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卢梭还进一步指出,“教育的这三种要素,其中自然教育完全非人力所能控制,事物的教育我们对他也只具有一部分的势力;只有人的教育是我们所能够支配的。”因此,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卢梭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自然人并不是回复到原始社会的退化之人,而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即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能力强盛的“新人”。 卢梭猛烈地抨击封建教育。他指出,封建教育不顾儿童天性发展、抹杀儿童天性与成人的区别,以至不根据儿童特点施教,硬将对成人适用的教育强加于儿童,使儿童成为教育的牺牲品。因此,他把儿童的发展和教育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主张根据每个阶段儿童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育。 (1)婴孩期(出生—2岁)。这一时期教育以身体的养护和锻炼为主。通过合理的饮食、衣着、睡眠和游戏,养成健康的体魄,为儿童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 (2)儿童期(2岁—12岁)。这一时期是“理性的睡眠时期”,以感觉教育为主要教育内容。另外,仍应继续培养受教育者的健康身体。他认为,“真正的老师是经验和感觉。”主张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儿童的触觉、听觉、视觉等。反对这一时期让孩子读书。在他看来,读书是孩子们在儿童时期遇到的灾难。他假想的受教育对象—爱弥尔长到12岁还不知道什么叫书。

论卢梭的自由或平等

论卢梭的自由观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思政二班刘自鹏222009********* 摘要:卢梭一生中主要探讨的问题是自由。他认为自由是人的天赋权利,但是现实社会中人却受奴役而不能享有自由,人只有深刻的认识到了自由的本质,才能成为自由的主人,同时人要成为国家主人,获得社会平等地位,也要认清什么事自由,不仅仅是自然自由,认清社会自由就意味着社会解放;人成为自己的主人,获得道德自由,实现人自身的解放。 关键字:启蒙运动自由观卢梭 18世纪的法国,还处于封建时期,但是资本主义工商业有着一定的发展,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涌现出了一批解放人类思想的著作和启蒙思想家。当时的法国是一个封建等级十分森严的国家,天主教是其主要的宗教。然而在这个处于封建后期的国家,正在酝酿着一场思想风暴,正将人们的思想从牢笼中解放出来,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法国的伏尔泰和卢梭等一些出色的思想家,他们的理论抨击了落后的封建制度,轰轰烈烈的掀起了一场思想大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根基,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发言人,从此欧洲开始了一场启蒙运动,形成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 在这场启蒙运动中,卢梭的自由观影响较为深远,其再继承了孟德斯鸠的某些观点,又有了一些创新。孟德斯鸠和卢梭同为法国18 世纪启蒙运动的卓越的思想家, 资产阶级的主要代表。两人都关心自由, 并为实现自由提出了相应的制度性的主张。但二人自由观并不不同。 孟德斯鸠的自由观主要体现在政体方面,孟德斯鸠认为, 在政制中发现政治自由并非十分困难, 因此, 从他关于政制的分析中, 我们将看到自由是怎样产生的。他把政体分成三种类型: 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其中, 共和政体性质是人民全体或某些家族握有最高权力; 君主政体是君主握有最高权力, 但他依据既成的法律行使这一权力; 专制政体是个人依据他的意志和反复无常的爱好治国。。孟德斯鸠坚决反对专制政体, 他认为, 君主政体相对于专制政体来说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国家比较长久, 政制比较巩固, 进行统治的人们, 比较安全。 孟德斯鸠认为, 古代民主政治缺乏个人观念, 近代民主政治强化个人观念。对孟德斯鸠来说,古代民主政治与近代君主政治之间的对比, 既是不同政体之间的对比, 又是不同价值 目标的对比, 他试图通过这种对比来向人们表明, 平等让位于自由, 自由取代平等而成为近代民主政治的价值目标, 是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逻辑使然。① 自由也是卢梭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孟德斯鸠研究进路不同的是, 卢梭以自然自由和平等为其逻辑起点; 并且与孟德斯鸠强调政治自由不同的是, 卢梭在平等问题上的建树更为突出。卢梭认为, 自由与平等是一切立法体系两大主要目标, 而平等是自由的前提。对照一下《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和《社会契约论》这两本书中关于自由的见解, 可以看到卢梭在该问题上的思想发展过程: 从赞美野蛮人的“自然的自由”, 向经历了社会不自由之后的更高的“社会的自由”的转化。这个否定之否定过程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如下三段式: 自然的自由———普遍的奴役和不自由———社会的自由(和道德的自由)。自由演进的三段式是与平等演进的三段式(即自然状态的平等———社会不平等———社会平等)相对应的, 真正的社会自由只有在社会平等的前提下才能实现。⑵正因为平等是自由的前提,卢梭把很大的精力投入到对平等理论的研究中。罗素指出: “自由是卢梭思想的名义目标, 但实际上他所重视的、他甚至牺牲自由以力求的是平等。”⑶ 卢梭也特别注意用法律来帮助实现自由。他认为, 人类由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后, 丧失的只是他的自然的自由, 而获得的乃是社会的自由、道德的自由等。“唯有道德的自由才使人类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因为仅只有嗜欲的冲动便是奴隶状态, 而唯有 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 才是自由。”⑷

孟德斯鸠、卢梭的政治思想

孟德斯鸠的政治思想 (一)孟德斯鸠的法的精神 1 .法的精神是孟德斯鸠全部政治理论的核心。他运用历史的方法从经验和事实出发去探寻国家和法律制度的存在规律,以便为解决社会政治问题提供普遍适用的政治原则。 2 .“法的精神”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与影响、制约它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体现为一种规律性。 3 .提出“法的精神”的目的: (1) 立法者掌握了法的精神中体现的原则,就能够制定出符合人类理性的政治法律制度,建立起理想的社会。 (2) 人民掌握了“法的精神”,就能遵纪守法,使理想的社会制度长治久安。 4 .意义。“法的精神”强调国家政治法律制度与各种相关因素之间的必然性关系,表明孟德斯鸠已从国家外部寻找国家运动的规律了,这种认识是非常深刻的。孟德斯鸠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论证国家政治法律制度受客观规律支配的思想家。 5 .局限性.孟德斯鸠还没能找到国家政治法律制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他不仅将一个国家的良法善政寄托在立法者的智慧上,而且宣扬了一种法律决定一切、法律万能的观点,认为只要有了一种好的法律制度,就可以实现理想的社会。这表明“法的精神”仍是历史唯心主义的。 (二)政体的分类 1 .国家政体可以分为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三种。 2 .共和政体又分为民主政体和贵族政体两种。民主政体由全体人民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贵族政体是由一部分人民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政体。 3 .君主政体是由单独—人依据法律执政的政体,君主掌握最高权力。君主、贵族阶级和政治团体是构成君主政体的三个要素。 4 .专制政体是由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的政体。 5 .孟德斯鸠反对专制政体,主张实行共和政体成君主政体。 (三)政体原则 1 .涵义。政体原则可以解释为使政体行动的东西,是使政体运动的人类的感情。它贯穿在政体之中,指导一切、推动一切,并且恢复一切。 2 .民主政体的原则是品德。主要是指爱祖国、爱平等、爱法律的政治品德,其中心是要求人们遵守法律。 3 .贵族政体的原则是以品德为基础的节制。民主政体的原则也适用于贵族政体。 4 .君主政体的原则是荣誉。荣誉和法制力量相结合可以实现政府的目的。 5 .专制政体的原则是恐怖。专制国家里存在着暴力恐怖和宗教恐怖。 6 .评价。孟德斯鸠用法律和荣誉划分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否认专制政体,主张资产阶级法律制约下的君主政体,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他对君主制的幻想又是保守的,反映出他政体学说的局限性。

谈卢梭的教育思想

浅谈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 心理学院傅樊 学号2009213717 著名教育家卢梭在他的著作《爱弥儿》中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的观点。在这本书中,他主张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天性,反对压抑个性。 总的来说,在《爱弥儿》中,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方法。首先,对于婴儿期,他主张婴儿应该由父母教养,要进行体育锻炼,卢梭反对溺爱儿童。在幼儿期的儿童,卢梭主张进行感官教育。另外,他还提出了智育教育。他认为,教育应该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对于十五岁以后的青少年,他主张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此外,他主张对成年后的男女青年进行爱情方面的教育。虽然,从现代教育的观点来看,他将体育,智育,德育分为几睂阶段来教育显得不科学,但是他的观点在教育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卢梭认为,凡是出于造物主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这点反应了他的性善观。换句话说,他认为,人是一个善良的自然状态,天生如此。一个人出生后,如果不顺应自然和天性,他便会在社会中慢慢变得与自己的天性渐行渐远。 从卢梭的自然教育观出发,我想谈谈,他阐述的关于教育的两个方面。 首先是德育方面。他认为人天性是善良的。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纯净的,没有杂质,我们拥有那个人类起始就有的美好的品质,善良,快乐,乐观,自由。我们爱自己,爱亲人,爱朋友,爱身边的人以及陌生人。我们内心的那种善良让我们总是快乐地向善。没有猜忌,冲突,贪婪,暴力等等。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一份美好,我们总会倾向于让这个世界更和谐更美妙。所以卢梭主张,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上,建议去乡村,也就是安宁,祥和,淳朴的地方。这样,一个孩子在年少时更多的接触便是大自然,而不是尘世的虚浮,这种大自然的陶冶也会对他的将来产生好的影响。 卢梭强调一个自然状态下的人的是没有“你我”之分的,他们有自己想要的并努力去追求,但是他们的欲求只是限于他们力所能及的;他们善于自我保护,但不会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在那样的世界里,就好比中国古代的一个田园诗人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一样,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相亲相爱,没有敌视,仇恨,嫉妒,算计。 其实,是在智育方面。卢梭认为,孩子的成长有不同的阶段,家庭,学校和社会不能任意打乱孩子的成长次序,否则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其实反思我们现在的一些教育,很多家长总是不断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有的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们学习两门语言,有些学校过分重视成绩,让学生学习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的知识,其结果只能是很多孩子被迫去学习他们并不感兴趣的特长,产生抵触情绪,或者在早期的成长中,不仅没学会两门语言,相反,连一门语言也没有学好,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也过于机械化,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没有很好的理解,创新意识也被无形的扼杀掉了。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悲剧。再来看卢梭的观点,他反复强调,儿童天性中包括自由,理性和善良。他们具有纯真的天性,他们的成长应该是在适当的年龄学习适当的知识,在大自然中去捕获他们所缺乏的知识,慢慢体会和成长。就像爱弥儿那样漫步于乡间小道,流连于湖光山色,吸吮天地之精华,回归自然,去学习,去锻炼。 看了这本书后,我对卢梭的自然教育观最大的感悟是,我们要关注孩子的天性,要尊重他们,让他们在一个相对自由的条件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育家卢梭的思想主张

教育家卢梭的思想主张 卢梭是一个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那么卢梭的思想主张有哪些?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卢梭的思想主张,希望对你有帮助! 卢梭是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是启蒙运动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其政治上的思想影响深远,对后来的法国大革命以及美国大革命具有指导作用。卢梭的思想主张涉猎甚广,除了政治还包括哲学、教育和文学等方面。 首先,在政治上卢梭的思想主张是天赋人权,将人与社会的关系形象的描述成一钟契约,人是被统治者,政府就是统治者。虽然人生下来都渴望自由,正是因为这种契约的存在,人们才甘心成为被统治者。所以卢梭提出了另一个人的权利平等等思想,在同样的契约下,政府不能是贵族的政府、统治者的政府,应该是全部人民政府。 其次,在哲学上卢梭的思想观点这要针对人的天性,如人天性是善良的,人的自由意志是受到贪念的影响的。其中还有道德和理性的关系,比如道德和理性是不相关的,人的自由是以道德的自然流露为基础等。 最后,再教育上卢梭的思想主张是顺应人性,顺应孩子的天性,改革教育体制等。其实从这里可以看出,卢梭的政治主张与教育主张是相互呼应的,顺应天性正是将孩子从封建的思想观念中脱离出来的

一种方式。卢梭的思想主张在当时已经具有着极高的先进性,但是他还是没有走出自然神论的束缚,毕竟在那个封建愚昧的社会顽固势力过于强大;但是卢梭的思想依旧为后世开辟出新的思想领域。 卢梭生平贡献卢梭的贡献其实是潜移默化的。他的主张,“自然神论”,反对暴政等等,都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严重的抨击,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不满,与人们有了共鸣。在长期处于压迫状态下的人们都会触底反弹,总会想要呼应那么一两声,不然,卢梭的作品也不会掀起那么大的风浪。在教育上,他主张尊重孩子们的本心,反对传统的教育对孩子们的戕害,呼吁对传统教育的改革。这其实也同时是在促进当时封建专制社会体制的改革。 还有一点,我觉得卢梭的贡献是非常大的。文化上,他出版了许多作品,而且他的作品或多或少都对人们产生了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他参与了《百科全书》的创作,这本书对全世界来说都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刊物,哪怕是当代社会。所以,他在文学上的贡献也颇大。 再到后来的法国大革命,还有美国独立革命,都是受到了卢梭思想以及他的主张的影响。所以,卢梭的贡献不是实体,而是对人们的思想以及后来社会体制改革的贡献。 卢梭生平简介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十岁起独自寄居在亲戚家里,然后开始了自己的流浪生涯,最后还遇到对他影响至深的几个女人,并且对他的思想著作产生了影响。后来的卢梭隐居著书,最后在潦倒中死亡。虽

谈对卢梭教育思想的评价

谈对卢梭教育思想的评价 侯静卢梭,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资产阶级教育家。他是西方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他的自然教育论及其思想完成了教育中儿童观的革命,使教育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以杜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现代教育派把他奉为自己的祖师爷。重提卢梭的教育思想,是因为其中涉及到的一些观点、主张对我们当今教育理论和倡导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改革实践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卢梭道德教育思想建构于其自然教育理论基础之上,强调情感因素的重要作用,倡导德育过程遵循自然,尊重德育对象的个性,提倡行为实践,反对说教训诫,对今天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仍具有重要 指导意义。 一、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培养目标———“自然人” “自然”一词,在卢梭看来,主要是指事物的本来面貌、原始倾向,外界不强加干预、没有人为的约束、塑造。涉及到教育,“自然”即是儿童的天性。那么教育为什么要适应自然呢?依照卢梭的说法“凡是出自造物主手里的东西都是好的,一转移到人的手里就都变坏了。”“不了解自己的天性而任意蛮干的天使,比按照自己的天性和平安详地生活的快乐的凡人还弱”。“不按成规来管教你的学生,要放任无为才能一切有为”。他认为人的堕落是腐败社会造成的,人是自然的学徒,自然的学徒是不需要老师的,平庸的老师只能限制他们的智力,把他们束缚在教师自己的狭隘能力的范围之内。

卢梭在自己所著的《爱弥儿》中提到:当爱弥儿(卢梭假设的一个教育对象)能识字读书时,让他看的第一本书应是《鲁滨逊飘流记》,卢梭认为鲁滨逊就是“自然人”的典型,他说:“鲁滨逊在荒岛上,失去了伙伴的帮助,没有技术工具,仍能找到食物,保全生命,而且过得相当舒适”,“我使爱弥儿一心向往着鲁滨逊在荒岛的生活……让他想着自己就是鲁滨逊”,“我想要培养的自然人,并非使他成为一个野蛮人,把他赶到森林中去,而是只要他能够用他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去想,而且除了自己的理智以外,不为任何其他的权威所控制就行了”。可见,卢梭设想的“自然人”不是指完全脱离社会生活、纯生物的人,而是指不受传统束缚而按照其本性发展的人,是具有自身价值的独立实体,是体脑发达、身心健康的人。 二、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方法———“适应自然” 卢梭在提出培养“自然人”的教育思想的同时,也相应地提出了一套教育方法,这些方法归结到一点就是要遵循“自然”的进行。他认为要想不走弯路,必须按照自然的指引,这应是教育的基本准则,是一切教育方法的出发点。卢梭“适应自然”的教育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按照儿童的特点发展儿童的个性。卢梭指责当时的教育,把小孩当成大人看待。他说:“世间的父母和教师不是从儿童造就儿童,乃是完全按成人的要求把儿童造就成学士、博士,野蛮的教育使儿童欢乐的岁月在眼泪、惩戒威吓、奴役中度过。”他认为“自然使儿童变为成人之前,先使他做儿童,若乱此秩序,一定变为没有味道,没

评卢梭的公共意志学说——读《社会契约论》

内容提要:本文对卢梭的公意学说做了简单梳理,通过卢梭的叙述路径解读了公意学说在《社会契约论》中所处的地位,利用宗教社会学的观点解释了公意的性质,比较了霍布斯、洛克、卢梭三位思想家的问题意识和解释路径,从而在学术理路上论证了公意学说的意义关键词:卢梭;公意学说;问题意识;解释路径公意学说是贯串《社会契约论》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卢梭思想的不二法门。卢梭的政治思想如此复杂,以至于我们随手都可能在他的话语中找出自相矛盾的地方,把他说成是民主主义者或者是专制主义者,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理解为小资产阶级的首鼠两端,也可以用恩格斯所谓的辩证法思想来评判,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卢梭之为卢梭,他向人们展示的是人之为人的复杂性,他的伟大正在于他提供了许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引起了后人无尽的遐想和探索。他的为数不多的著述构成了一个严整的思想体系,表现出一位哲人对人类现实问题的终极关怀,公意学说是这个体系上的明珠,也是最有争议的学术思想。一、公意学说的提出要正确理解公意学说的理论基石和逻辑前提,不能单从《社会契约论》中找,平等和自由是卢梭契约论思想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平等是自由的前提,而卢梭的平等思想是从平等的对立面开始阐述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回溯的方法找出这种思想的源头所在。简单地讲,原始状态是平等的,人类自身能力的两极分化是不平等的起源,不平等的产生使人们进入了一种奴役状态,而自由是人之为人的资格,是超越人类生命之上的最本质的东西,没有自由,生不如死;但是随着时间的一维性流淌,人们没有了恢复自由的可能,只能去重新争取自由,人们是通过社会契约的方式,放弃全部的天然自由,获得全部的社会自由的,这时,人们的所得等于或大于所失,实现了组建契约的本意,所以,要保障获得全部的社会自由,必须使得社会契约外化的主权和法律符合公意,这里的公意不是众意,我们可以借助于宗教社会学中的“集体精神(collective spirits)”或者“社会力(social force)”来解释卢梭所谓的公意;公意和众意、团体意志、个人意志有着明显的区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少依赖就越利于公意的实现,这意味着人的现有模式要发生转变才能适应这种需要,卢梭在《爱弥尔》中设想了一种特定的教育方式作为完成这种转化的途径。这颇似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现实否定了人类的自然状态,人类改造自身,达到对现实的再次否定,这种否定是借助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实现的,所以这种否定也是辨证的否定,绝不是复古主义。以上是卢梭思想体系的基本逻辑,也是我们寻找公意学说逻辑前提的必由之路。卢梭追溯了现实社会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他认为人类在原始状态下是天然平等的,广袤无垠的森林给他们提供了足够的活动空间,人们的欲求极少,自然界提供的食物和养料足以维持他们的生存,他们不需要依靠别人来生活,他们饿了吃野果,渴了饮溪水,困了就地而卧,连野兽都和他们没有敌意,和平共处。人们在这种状态中不必处心积虑地讨好他人,更没有必要靠奴役他人来实现自己不劳而获的目的,因为那是很不划算的做法:“有没有这样一个人,因为他力量不但比我大,而且还相当腐化、懒惰、凶恶,竟至强迫我替他觅取食物,而他自己却无所事事呢?那么,这个人就必须下定决心时时刻刻注意着我,在他要睡觉的时候,还得十分小心地把我捆绑起来,免得我会逃掉,或者把他杀死,也就是说,他必须甘愿给自己增加一种负担,而这种负担远比他自己想避免的和他所加给我的大得多。”[1]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如此之少,他们之间关系的建立都是偶然的,包括性关系,因此也无所谓义务之说。正因为人们不依靠其他人过活,所以“无欲则刚”,他们的意志得以自由和谐的发展。毫无疑问,他们所处的状态是自由的状态:体力充沛,自我节制,心灵宁静。可是,随着第一次变革促进了家庭的形成和区分,出现了某种形式的私有制,争执和战斗便应运而生,家庭生活使两性都开始失去部分原有的生存技能,合作成了人堕落后的第一件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人与人的关系开始密切并固定化,尊重产生礼让,轻视产生报复,所有这些观念都开始困扰着人类的感情世界。“自从一个人需要另一个人的帮助的时候起;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了,劳动就成为必要的了,广大的森林就变成了须用人的血汗来灌溉的欣欣向荣的

论述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及其意义

论述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及其意义 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受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及其哲学观的影响,所以了解这些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必须首先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的教育理念。 一.时代背景: 卢梭生于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当时人们的思想被牢牢的禁锢在封建礼教之下,人们无丝毫的自由可言,封建制度严重压制着人的天性,所以,卢梭崇尚人性自由的教育思想对当时的封建制度是一个很大的抨击,被称为18世纪启蒙运动的卓越代表之一。 二.“自然教育思想”的思想 卢梭崇尚“归于自然”的思想,其理论依据源于他的天性哲学(自然哲学观),他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教育应顺应人的天性发展。”它的主要理论有: “归于自然”的教育。自然是最好的教师。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因此,卢梭反对那种不顾儿童的特点,干涉并限制儿童自由发展,违背儿童天性的传统的古典教育,提出了教育要顺应自然的思想。 卢梭的“自然人”概念。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这种"自然人",从小就被训练尽可能地自食其力,既没有永远求助于人的习惯,也没有向人夸耀的习惯;能够对事物进行观察、判断、独立的思考和分析;从小就以自然为师获得许多经验,而不以人为师;身体和头脑同时都得到锻炼,不仅身体健壮,而且头脑聪明,富有见识。这种"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是能够尽到社会职责的社会成员,而不是回到原始社会的没有文化的人,也不是脱离现实的野蛮人。 教育阶段论。从教育要“顺应自然”的原则和教育要培养“自然人”的目

卢梭的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 法国教育家卢梭(1712-1778)是自然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55)、《社会契约论》(1762)、《爱弥儿》(1762)等。 (一)教育要顺应自然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因此,卢梭反对那种不顾儿童的特点,干涉并限制儿童自由发展,违背儿童天性的传统的古典教育,提出了教育要顺应自然的思想。 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3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他说,"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这三方面的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在一个人身上这3种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如果这三方面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于同一目的,他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达到他自己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卢梭还进一步分析:"在这3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决定的;事物的教育中人在有些方面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因此,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卢梭所说的"自然"是指人的才能和器官,也就是人的天性。因此,"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卢梭强调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在他看来,如果以成人的偏见加以干涉,剥夺儿童应有的权利,结果只会打乱自然的次序,破坏自然的法则,从根本上毁坏儿童。 卢梭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原理。"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和个别差异。 (二)教育要培养"自然人"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这种"自然人",从小就被训练尽可能地自食其力,既没有永远求助于人的习惯,也没有向人夸耀的习惯;能够对事物进行观察、判断、独立的思考和分析;从小就以自然为师获得许多经验,而不以人为师;身体和头脑同时都得到锻炼,不仅身体健壮,而且头脑聪明,富有见识。这种"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是能够尽到社会职责的社会成员,而不是回到原始社会的没有文化的人,也不是脱离现实的野蛮人。 应该看到,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不受传统(等级、阶段、职业)的束缚,按本性发展;第二,不依附于他人,能够自食其力,具有独立性;第三,具有社会适应性,能够承当社会责任;第四,体脑发达,身心健康,具有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育要注意人的年龄特性 从教育要"顺应自然"的原则和教育要培养"自然人"的目的出发,卢梭强调指出,教育应该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性。根据年龄阶段的分期,卢梭提出,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教育是不同的。 1、在婴儿期,主要是进行体育。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育。因为健康的体魄是智慧的基础,是儿童接受自然的教育的条件。卢梭主张应该让婴儿在乡村环境下自然地生长,注意婴儿对于食物的自然选择能力。他反对用襁褓去束缚婴儿,更反对对婴儿娇生惯养,指出要"锻炼他们的体格,便他们能够忍受酷烈的季节、气候和风雨,能够忍受饥渴和疲劳"。 2、在儿童期,主要是进行感觉教育。这一时期儿童的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能力都发展了,他们的感觉能力也发展了,但还不适宜进行抽象的概念和文字知识方面的教育。应该指导儿童锻炼及发展各种感觉器官,

浅析卢梭《社会契约论》思想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 14 —20 15 学年第一学期) 课号:课程名称:政治学经典著作选读改卷教师: 学号:136330847 姓名:吕一帆得分: 浅析卢梭《社会契约论》思想 摘要:卢梭,是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在启蒙运动中,他凭借着自身别具风格的人格魅力和思想,为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他所创作的社会契约论中,对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和发展中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得出了用暴力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政权唯一手段的激进的革命结论。他主张建立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民主共和国,并提出人民主权这一富有彻底反封建的革命精神的民主思想,要求实行体现人民主权、体现公意的法律,强调用法治代替君主专制政治。这些思想都具备积极的意义,所以本文将从研究卢梭的思想出发,对他的社会契约论的现实价值进行探究。 关键字:社会契约论,卢梭思想,当代价值 社会契约论是卢梭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 也是其对世界影响最广泛的思想理论。从论社会不平等到社会契约论, 卢梭探寻了人类不平等的产生是随着私有制而来的, 私有制是产生不平等的唯一基础, 进而卢梭通过社会契约系统论证了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从而完成了他的政治思想的建构。所以,对社会契约论的研究,最重要的的便是对这其中所蕴含的思想进行分析,从而探究其对当代社会的参考价值。 一、卢梭社会契约论之思想探究 (一)自然状态 自然状态,是社会契约论的前提。卢梭认为, 在自然状态中人与人之间是没有任何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的, 人与人之间是自由平等的。生活在自然状态中的人们没有任何道德上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没有善与恶的区分, 但人们天生地具有一种天然的怜悯之心,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 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在自然状态中, 人们首先关注的是自己的生命和生存, 人类行为的唯一动机乃是对幸福的追求。卢梭认为自然状态中的人们处于一种相对和平的环境当中。因为人们天然地具有同情怜悯之心, 这被卢梭视为可以避免争斗的人性法则。然而,当私有财产被确立之时, 人与人之间便开始了对财富的争夺, 人性所具有的那种天然的怜悯之心此时已被损人利己之心取代, 自然状态从此被战争状态取而代之。在这种互相争斗的战争状态中, 无论是强者还是弱者、穷人还是富人都无安全可言, 在这个前提下人们开始求助于法律和政治社会的建立。 (二)社会契约 在卢梭看来, 由于在自然状态中生活的人们所处的境地越来越困难, 以至于凭借着自身

论卢梭教育观

论卢梭教育观 卢梭是自然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道德教育思想建构于自然教育基础上,又与他的哲学主张和社会政治思想相一致。因此我们在了解他的德育思想之前必先了解他的哲学观。 让雅克卢梭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是十八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他出生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自幼父母双亡,少年包经忧患,凭自学获得了多种才能。从青年时代起就从事创作活动,深思社会问题,终成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他倡导的自然教育思想,引起了教育领域中一次影响深远的革命。在西方教育史上乃至世界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的道德教育思想建构于自然教育基础上,又与他的哲学主张和社会政治思想相一致的。因此,理解他的包含道德教育思想在内的教育理论必须同时体会他的激进的启蒙思想,了解他的政治哲学。这是研究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卢梭的教育教育观点至今影响的当代对于人类的教育 在卢梭的哲学体系中,特别是在他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天性哲学是关键。他的性善哲学给“归于自 然”作了理论基础,他的“归于自然”是性善哲学的应有结论。卢梭在《爱弥儿》中系统地阐述了性善问题,他肯定人类由于上帝的恩赐,生而秉赋着良心、理性和自由。良心是得自天赋的道德本能,是道德的先天原则。良心的内容是自爱和他爱。卢梭说“人类唯一的自然欲望就其厂‘义来说,便是自爱自利。”又说“儿童第一种情操是自爱。导源于自爱而养成的第二种情操,便是爱他亲近的人。”这样把爱己之心扩展起来而爱别人,就变成为道德,这种道德在人人心中都是生着根的,卢梭还认为本性的最初的冲动始终是正确的,因为在人的心灵中根本没有什么是生来就有的邪恶,邪恶有的是出于个人理性对外界事物做出错误的判断,只想个人利益而漠视公共的利益,从而铁人入歧途,有的出于腐朽社会对天性的戕害,而抵制并消除此两种邪恶对天性的侵蚀,正是要依靠道德教育。 卢梭的人性本善与当时教会的宿罪论是相对立的,教会认为,人是有原罪的,人性是本恶的,在教育上把儿童当作生性玩梗,当然要教育诉之权威原则和高压手段。卢梭以性善论为根据和以“率性发展”为原则,便与封建教育展刀:英勇搏斗。他反对封建教育灌输道德成训的勾当,要求养成善良习行和培养道德觉悟。这些是为道德教育奠定了哲学基础。 卢梭的教育理论 卢梭的道德教育理论主要通过他的长篇小说《爱弥儿》反映出来的。卢梭以爱弥儿从小在自然环境中生活,接受自然教育,不断增长知识才能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一过程,阐明了他的整套教育理论观点。 卢梭认为,人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同的年龄阶段应有不同的教育原则,内容和方法,不可太操之过急办不能延误时机,应适时而行。他提出了根据年龄施教的道德教育分期理论,他认为人的教育可分为四个阶段:在两岁前的婴儿期;两至十二岁的儿童期;以及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期,他都不主张开展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应在十五岁以后才开始,因为这时的青年在已经懂得了所有那些关系到自己的个人道德教育后开始意识到社会关系。这时就可以进行道德教育。如何进行道德教育呢?他的观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儿童生性本善,这是一切道德教育的出发点。 卢梭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人性本善,坚持认为道德教育要在承认人性本善和自爱的基础上进行,否认教会的传统的“原罪”谬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