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

当前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
当前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

当前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

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引起的失业。”此时,劳动力的变化不能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动,有效社会岗位结构、与社会有效就业和求业人口的专业结构发生错位,同时劳动者的现实水平与社会对其知识、技能、经验、素质的要求不相适应,使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人才供需“双缺口”的矛盾局面。当前,我国大学生结构性失业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专业结构性失业、层次结构性失业、区域性结构失业和观念结构性失业,其主要原因是:

1、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滞后于职业岗位的变化导致专业结性失业

专业结构性失业主要指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滞后于职业岗位的变化,使得培养的人才职业技能不能适应新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某些专业的大学生供大于求,而另一些行业对大学生的需求大于供给。从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总体状况来看,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滞后于职业岗位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于市场变化,导致了人才市场上的结构性过剩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胡瑞文研究员认为,在新的形势下,有必要对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做出重大调整,本科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应该调整为中级人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相应地大专、高职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应调整为初级人才(以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技术操作工人为主)。目前我国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非常注重理论的教学,对于学科的基本原理、理论讲述很透彻,但是对于专业实验课程很少涉及。因此,本专科生应适当调整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时间的比例,加强实践教学、现场教学。特别应加强工科类、商科类、农科类大学生的技能训练,以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需要

另一方面,全国人才供求形势和岗位需求都发生了变化。前几年在人才市场热门专业和低办学成本的双重驱动下,许多高校不顾自身条件,盲目争上社会热门专业,造成部分学科专业规模严重失控的状况,其中管理学类、经济类、计算机与电气信息类、外语类、艺术类和新闻传播学类六大专业的表现尤为明显,这些学科规模发展过快,远远超出了人才市场的吸纳能力,是造成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主要原因,需要在今后几年适度调减招生规模。

与此同时,国家工业发展急需的地矿类、能源动力类、机械类、轻纺食品类、化工与制药类等这几年招生规模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在高等教育总规模中的比例有所下降。而这些学科的毕业生需求却比较大,近几年就业率也相对较高,许多小企业和县镇两级的工业企业都招不到大学毕业生,市场空间很大,应该适度扩大招生规模。

2、高等教育培养模式趋同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导致层次结构性失业

层次结构性失业主要指高等教育培养模式趋同,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在工作岗位有限的情况下,造成高层次人才对低层次的职位排挤,导致学历层次越低,失业率越高。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都处在快速发展阶段,然而经济和社会教育不协调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层次、科类结构与经济产业结构的错位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岗位闲置”与“劳动力闲置”的畸形现象日趋严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出现层次结构性失衡。从总体情况看,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供需持平,专科、高职毕业生明显供大于求,出现层次结构性失衡。目前,专科、高职毕业生出现的过剩态势,问题不在于专科生不为社会所需,而在于我们培养出的专科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操作技能不强,特色不鲜明,在人才市场上的不可替代性差,没有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加之我国社会正处转型时期,新兴产业没有发展起来,传统产业处于“减员增效”的调整之中,社会对人才需求增长缓慢,而本科、研究生的供给又正随高校大幅度扩招急剧增加,就出现了很多用人单位,非本科以上学历不用的现象,使得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④。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研究生供不应求的现象不是要求我们盲目发展研究生教育,任何学历层次的教育都必须培养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从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本质要求上来发展教育,才能真正生产出能立足于就业市场的优势人才。

另一方面,出现学科专业结构失衡。要使学科专业结构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各高校就必须依据各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对未来人才需求有一定的预测,并针对性地设置专业,传授学生就业急需的基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然而,很多高校却跟随大众化教育之风,盲目扩大教育规模,以当下的就业热点设置专业、以师资特点决定专业、不参考全国高校专业设置的总体形势,结果造成急需型人才变过饱和人才、热门专业变冷门专业以及各专业毕业生空有其表不具其能,不能胜任该专业相应的社会岗位。如有的高校盲目设置有发展潜力的生物技

术专业吸引考生,却由于自身师资配备的原因,不得不把该专业当生物科学专业培养,而最终高校在顺利“招进来”之后却无法成功“送出去”,进而造成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另外,一些学科内部的专业就业也呈显不平衡现象,同样以教育部有关部门公布的2004年至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部分专业的就业情况为例,历史学专业就业率在85%以上,而同一学科范围内的民族学专业就业率却只能在50%-70%之间徘徊;同属经济学科的金融工程就业率高于85%,而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专业却只有75%-80%的就业率。

3、劳动力过剩与市场需求之间不匹配导致区域结构性失业

区域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尽管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人才过剩,毕业生还拼命往大城市里挤,小城市、内陆地区和西部地区,尤其是边远地区和基层单位人才相对短缺,结果形成了欠发达地区人才紧缺,发达地区人才过剩的局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招生规模的扩大造成高校毕业生剧增。2006年5月19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明确指出:“要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我国高校就此告别“扩招时代”,而短短7年的扩招已经使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迅速增长到546.1万人,在此期间,高校数量的迅速增加也是确保招生规模连年扩张的重要因素,而这些新兴学校在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就业服务指导等方面的年轻不成熟则在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方面埋下了隐患,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前景。

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就业岗位的迅速增长。近几年我国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取得可喜进展,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带动下,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达到1100万个劳动力市场景气度小幅回升。然而,受第三次生育高峰(1983—1992年)影响,2001—2010年期间劳动力资源的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约达1500万人,而城镇需要就业的人数年均维持在2400万人以上,在现有经济结构下,以每年提供1100万个就业岗位计算,年度就业岗位缺口仍在1300万人左右,劳动力供需矛盾十分尖锐

4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于就业市场的变化导致观念结构性失业/

观念结构性失业是指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正确,普遍存在对工资期望值过高,希望在相对稳定的国家机关、各类事业单位和收入相对较好的三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就业,由于对岗位的期望值脱离实际而造成的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企业人才相对过剩的结构性失业。

大学生就业观念与社会就业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就可以推进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不适合的则会加重大学生就业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就业观念应该随着就业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就业观念应该具有时间性和变化性。就业观念滞后于就业市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就业观念固执不转变。受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很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还停留在传统水平,部分毕业生甚至没有形成独立完善的就业观念,就业依赖性、就业随意性还很严重。一部分学生盯着“金饭碗”、“银饭碗”不眨眼,非国企不“嫁”,非外企不“娶”,认为非国有企业既无高薪又不稳定,却将以公务员为代表的党政机关作为首选,却不从自身工作能力和大学生就业的总体形势思考,会使就业意愿和就业现实的矛盾更加突出。新就业观念。一些毕业生根据往年就业信息,枉下结论,认为自己的专业是仍然是自己入学时的专业还是就业热门,盲目抬高身价,结果却因为专业就业趋近饱和而无人问津另一方面,就业观念更新不及时。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往往都是在就业前夕才开始关注就业市场的信息,而面对众说纷纭的就业信息,一般大学生又很难辨别真伪,因此不能及时根据就业市场的特点更

就业结构性矛盾下的教育改革与调整_辜胜阻

No.5,2013 General,No. 400 EDUCATIONAL RESEARCH 一、就业结构性矛盾 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制约 由于资本短缺、技术落后,我国经济增 长高度依赖充裕、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低成 本竞争战略推动了我国近几十年的高速增 长,确立了制造业大国的地位。研究结果显 示,劳动力数量增长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率 为24%,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贡献率为24%,劳 动力转移的贡献率为21%,合计占全部因素 的近70%。[1]但廉价劳动力也使得许多企业 缺乏革新技术的动力,安于低价劳动力成本 投入,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和低端产业的恶 性循环,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处于弱势 地位,导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全球价值链 受控于人”,陷入“低端设计、虚弱品牌、微薄 利润”的格局。[2]为此,国家“十二五”规划纲 要提出,在“十二五”时期要以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 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主攻方向和重要支撑。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 企业转型升级,努力从依靠廉价劳动力的“要 素驱动”转向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来提 高劳动生产率的“创新驱动”,从过度依赖“人 口红利”转向依靠技术进步形成“技术红利”。 产业升级与就业结构的调整是紧密相连 的。产业升级就是就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过 程。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要以人力资本作为 技术与运营管理的支撑,在技术集成和服务 不断向高端化发展过程中,技术从业人员占 从业人员比重会随其有一个上升的过程。[3] 这就需要人才供给结构做出相应调整,为产 业升级提供相匹配的人力资源供给。然而, 我国当前社会就业结构性矛盾严重,大量的 中小企业面临“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用不起 人”的难题,成为困扰产业升级的典型问题。 就业结构性矛盾下的教育改革与调整 辜胜阻王敏李睿 [摘要]由人力资源供给结构与就业需求不匹配造成的大学生“就业难”和农民工“用工荒”反映出当前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正面临严重的就业结构性矛盾。解决这一矛盾 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推进产业升级,改变对人力资源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教育改 革,培养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多层次的、不同规格的人才队伍,满足企业转型升级的不同需 求。应深化教育内容调整和教学模式改革,构建协调发展的多层次教育体系,深化人才培 养模式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使教育真正适应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化解人力资源 供给丰富与短缺并存的悖论式问题。 [关键词]就业结构性矛盾;就业难;用工荒;教育发展方式;教育改革 [作者简介]辜胜阻,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教授;王敏,武汉大学博士生;李睿,武汉大学硕士生(武汉430072)

关于中国失业率的分析

关于中国失业率的分析 一、中国失业率的衡量 失业率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失业状况的主要指标。目前,中国官方惟一定期发布的失业率为“城镇登记失业率”。它是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扣除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聘用的离退休人员、港澳台及外方人员)、城镇单位中的不在岗职工、城镇私营业主、个体户主、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之和的比。此定义下的失业人员指拥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16周岁至退休年龄)、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换句话说,凡是没有非农业户口,或者有非农业户口,但是没有进行求职登记的都不算失业者。 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忽略了隐性失业人口,排除了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工,而这两者的失业率是比较高的,因而结果偏低,因此这种统计方法是不合理的。近年我国正在试点采取更加科学的调查失业率,以使失业率更加更反映中国人的失业状况。 二、中国失业率及其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关系

近年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总体上处于小幅攀升态势。1999年到2000年,失业率保持在3.1%左右,2001年升至3.6%,2002年底为4%,2003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将达9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左右。之后的几年里,失业率处于小幅下降状态,2007年金融风暴后,失业率又开始上升。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90年代以来。但同时随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城市经济优化升级,必然导致工人结构性失业,加上我国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体制发展的不完善,自然失业率本身就比较高;进入21世纪之后,社会住处转型时期,科技和人的矛盾日益加深,企业在产业结构升级的时候导致一些人的失业,其中很多失业人口素质低下,无法实现失业人口充分再就业;最低工资的提高,使得劳动力市场需求增加供给减少,非自愿失业更加严重;但由于我国近10年左右的经济一直保持较为平稳高速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加上政府宏观政策的调控,使得失业率虽然总体上升但保持在较低的水平。 总结来说,失业率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下降,随着经济的衰退而上升,这种现象叫做奥肯定律。经济增长时,企业对未来预期高因此对人员的需求也大,中小企业发展起来后也会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经济形势好,人们乐于消费使得内需扩大,经济发展更好就业形势也随之变好,形成良性循环。经济衰退时,反之企业裁员,内需小,大家对未来经济的预期不高,失业率就会下降。同时,失业率不仅受经济波动的影响,还有劳动力市场的完善程度和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有极大的关系。因而现阶段我国要降低失业率,应该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大消费和内需,增加投资,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总之,降低失业率,还是要立足经济周期,根据经济周期的规律采取不同的经济措施,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

失业的原因

失业的原因 1、工作搜寻与摩擦性失业 失业的一个原因是,使工人与工作岗位相匹配需要花时间。实际上,工人有不同的偏好与能力,工作有不同的属性。而且,关于找工作者和空缺职位的信息流动是不完全的,工人在不同地区间的流动也不是即刻的。由于所有这些原因,找一份合适的工作需要时间和努力,这往往会降低入职率。由于不同工作需要不同的技能和支付不同的工资,所以,失业工人可能不接受他们收到的第一个工作机会。由于工人找工作需要花时间而引起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进一步分析,摩擦性失业产生的原因又有两个,一个是部门转移,一个是公共政策。经济学家把需求在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的构成变动称为部门转移。由于部门转移总在发生,且工人改变部门需要时间,所以摩擦性总是存在的。公共政策如失业保障也会导致摩擦性失业。通过减轻失业的经济困难,失业保障增加了摩擦性失业的数量,提高了自然失业率。那些得到失业保障津贴的失业者寻找新工作的压力小了,更有可能放弃没有吸引力的工作机会。这两种行为变化都降低了入职率。 2、实际工资刚性与结构性失业 失业的第二个原因是工资刚性——工资未能调整到劳动供给等于劳动需求的水平。工资刚性与工作配给引起的失业称为结构性失业。工人失业并不是因为他们积极寻找最合适他

们个人技能的工作,而是因为愿意工作的人数与可以得到的工作数之间存在根本性的不匹配。在现行工资下,劳动供给量超过劳动需求量,所以许多工人只是在等待招工。结构性失业产生的原因有三个:最低工资法、工会的垄断力量以及效率工资。这三个原因使工人的实际工资高于均衡水平和工人的供给超过需求。结构性失业产生的原因是尽管存在劳动的超额供给,企业也未能降低工资。

项目8习题和参考答案经济学基础(第二版_陈福明)习题答案

项目八 习题和参考答案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失业; 2.摩擦性失业; 3.奥肯定律; 4.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 二、选择题 1.通货膨胀的实质是( )。 A.货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商品的价值量 B.货币发行量过多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的持续上涨 C.货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的货币量 D.以上都不是 2.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 A.通常用于描述某种总需求的增长引起的价格波动 B.表示经济制度已调整过的预期通货膨胀率 C.通常用于描述某种供给因素所引起的价格波动 D.以上都不是 3.在下列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中,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的原因可能是( )。 A.投资增加 B.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C.预算赤字 D.银行贷款的扩张 4.为了抑制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应该( )。 A.减少税收 B.解除托拉斯组织 C.降低工资 D.控制货币供应量 5.应对通货膨胀,理性消费者的选择应当是( )。 A.花光所有储蓄以扩大消费支出 B.减少消费,扩大储蓄比例 C.保持原有的消费、储蓄比例

D.以上说法都不对 6.假设某个国家的总人口数为8000万人,就业者为4000人,失业者为1000万人,则该国的失业率为 ( ) 。 A.12.5% B.20% C.25% D.以上都不对 7.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下列( )最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A.进口大幅增加 B.政府支出不变同时税收减少 C.出口大幅减少 D.工资不变但劳动生产率提高 8.菲利普斯曲线可以用来说明( )。 A.通货膨胀会加剧失业 B.通货膨胀是由失业引起的 C.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正相关 D.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负相关 9.引起周期性失业的原因是( )。 A.经济结构的调整 B.货币工资的刚性 C.经济中劳动力的正常流动 D.经济体对劳动力的总需求不足 10.在通货膨胀不能完全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将有利于( )。 A.债权人 B.债务人 C.在职工人 D.离退休人员 三、简答题 1.简述失业的种类及异同。 2.说明通货膨胀的类型。 3.通货膨胀的影响有哪些? 4.试述奥肯定律及其主要内容。 四、综合实训 根据本项目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收集材料分析本地区近年的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低及原因。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高职生应如何更

基层反映:当前就业难与用工难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应引起重视

优质文档在您身边/双击可除基层反映:当前就业难与用工难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应引起重视 今天,好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基层反映:当前就业难与用工难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应引起重视》范文,供大家在撰写基层反映、社情民意或问题转报时参考使用!正文如下: 近年来,各地用工荒现象越来越凸显,企业高薪聘请却无就业人员能操岗的局面,显现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学毕业生及低学历劳动者就业困难。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已经成为当前就业与用工面临的一大难题,以我市为例,截至目前我市登记失业人员3034人,企业登记岗位需求约9765人。为此,基层建议,从根本上调整就业难与用工难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应着重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人才结构等方面入手,从根本上破解二者并存难题。 一、原因分析 ??? 一是岗位需求与人力供给匹配度差。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产品转型升级、外贸形势变化等原因,用人需求变化速度快,技能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供求缺口较大,加之,人才供给结构变化慢,劳动者能力素质与企业岗位需求不符,导致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的匹配度差距越来越大。 二是教育体制改革滞后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适应。每年人力资源市场中,近1/2求职者为大学毕业生,而在当前工业化中期阶段,中低端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用人比重一直维持在六成以上,人才供需难以对接。部分劳动者尤其是大学毕业生缺乏正确的职业定位和对自身的专业、素质、求职期望和市场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是企业用工成本的承受力与劳动者高期望值之间的矛盾导致供求双方难以对接。一方面,社会工种薪酬体系不完整,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底层劳动群体的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恶劣,社会地位低,求职者多数不愿从事这类工作;另一方面,工人工资增长和企业承受能力存在矛盾,导致中小企业和大型劳动密集企业的普工短缺。 二、对策建议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向服务业倾斜。第一,推动生活性现代服务业发展,如电子商务、社区服务、家庭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等,形成放开搞活就业扶持的相关政策。第二,大力发展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如研发、信息、科技、物流、金融、咨询等智力密集型领域,实施创新研发带动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第三,落实工商登记、财政支持、金融信贷、税收减免等相关扶持政策,主动跟进就业和社会保险政策,在小额贷款、就业资金扶持、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营造良好条件,引导劳动者就业创业。 二是教育培训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第一,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提高在职员工的技能尤其是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的水平,造就高素质的产业大军。第二,重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建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制度,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各个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第三,加大企业参与职业

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

一、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 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 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调查中发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沈阳地区1990年至2004年6月淘汰了30个职业,又新生了60个职业,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上海, 2003年高校中60%的本科生在机械类、电工类、土建类、经济学类和管理工程类等10个专业,而生物制药、城市发展、现代物流、汽车与成套设备、新材料、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大量人才缺口,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又跟不上。紧缺的13大类101个职业岗位需大于供。 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到技能等级证书。 农业人才需求错位问题是结构性矛盾的最突出问题。据统计,我国目前平均每百名农业劳动者中只有科技人员名,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名,而发达国家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1名科技人员,农业从业人员中接受高等教育的达45%—65%.(2003年底统计) 在人才分布上,我国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山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差距也很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调整结构性矛盾,政府要在就业政策制定、就业环境创造、缩小经济区域差距之外,教育本身也是核心所在。解决这个问题,也要从“三教”(教材、教学、教师)入手,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要从宏观经济走势、中观经济变化、微观经济需求为着眼点和落脚点,高校要研究所在区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变化,着眼整合师资资源,提升高校专业设置的科学预测和规划能力,调整教材,创新教学方法,用就业率、学生综合适应能力两把尺子衡量高校的运行质量。 “大学生对就业主渠道,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在养老、医疗、住房及职业福利等社会保障层面缺乏满意度。” 大学生就业难,不仅有高校扩招的原因、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问题、高校自身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于劳动力结构变动与经济结构变动不相适应,导致经济结构与劳动力结构性的矛盾加剧。

结构性失业类型

结构性失业类型 来源:作者:日期:2011-05-27 首先,从导致劳动力供求结构不一致的原因的角度出发,可以把结构性失业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结构调整型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导致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结构包括工种、技能、技术、知识、经验等发生了变化,而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不能相应发生变动而引起的失业。如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促使第一产业、传统产业对劳动者的需求减少,第三产业、新兴产业对劳动者的需求增多。但不同产业对劳动者在工种、技能、知识、经验上的要求显然是不同的。如果原来从事第一产业、传统产业的人员无法对自身各方面素质及时作出调整就不能顺利转入第三产业、新兴产业从而导致失业。此外,产业结构的升级也会促使用人单位提高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不适应要求的低素质劳动者原来即使有岗位也会陷入失业状态。与此同时,许多企业却欠缺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工: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则欠缺相关的人才,从而导致空位的存在。 2.体制转轨型失业。指由于经济体制转变导致劳动力供求结构不一致而产生的失业。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要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生产要素投入组合的选择以成本最小、利润最大化来确定。在严格的成本约束下,国有企业中那些边际生产力低于社会平均边际生产用的职工(无效劳动力)就会下岗失业,而与此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崛起,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但由于种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国有企业中下岗的员工并不能很好地转入非公有制企业。因而下岗失业也是由于供求结构不一致造成的结构性失业。根据《中国统计摘要》(2002)最新统计,2001年全国国有单位在岗职工数比1995年减少了3621万人,下降了32.2% ,城镇集体单位减少了1856万人,下降了59.O% ;两者合计减少5477万人,下降了38%。若扣除正常的退休职工人数(1995-2000年期间,累计782万人,其中企业为612万人),下岗职工实际累计4500万人左右。 3.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型失业。指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引起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素质尤其是技能要求的提高而现实中劳动者的技能满足不了要求而产生的失业。如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一方面,大量员工失业;另一方面,许多城市包括北京、上海、青岛、福州、深圳等都出现技术工人短缺状况。其中,北京某公司实行工资改革,为高级钳工开出的月薪超过五千元。上海发出了“技术人员紧缺,青年技工、技师亟待补充,高级技工缺额较大”的呼吁。另外,据报道,深圳每年急需中、高级技能人才3万余人,而每年的培训能力尚不足l万,缺口很大。与此同时,近几年来该市每年都有1万名失业员工需要再就业。这些失业员工,80%以上没有参加过职业训练,无一技之长,实现再就业较为困难。这些都可认为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引起的结构性失业。 4.技术进步型失业。是指由于技术进步使劳动者的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在工种、技术、知识上不相吻合而造成的失业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在不断地进步。人类社会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科技革命都给人类带来崭新的变化。目前,我们正处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中,这给我们的就业结构带来重大变化。正如英国《焦点》月刊提出的那样:“在今后的15—20年中,将出现一股巨大的科技浪潮,它将像工业革命给我们的祖先造成的影响那样对我

我国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017033740.html, 我国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作者:郭贵欢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年第24期 [提要]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技术不断进步,劳动需求量必然减少,失业问题就必然会产生。失业问题也由此成为公众瞩目的社会问题。本文从失业产生的原因、类型、影响以及对策等方面,看待我国失业与就业问题。 关键词:失业;就业;失业率;劳动力;人力资本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14日 凡在一定年龄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在寻找工作的人都叫失业者。衡量这种失业状况的指标称失业率,即失业率是指劳动大军中没有工作而又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失业率的波动反映了就业的波动情况。 一、失业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失业现象产生的历史原因有以下两点,即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以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离。实际上,失业现象是在任何国家都存在的,并不是说哪个国家人口多、劳动力多就有这个问题,任何国家都有。在市场经济国家、从计划到市场转轨过程中的国家以及市场发育不完善、发展水平也不高的发展中国家,各自产生失业的原因是不尽相同的,解决失业与就业的政策方案也千差万别。而中国恰恰是把产生失业的各种原因都占了。首先,有宏观经济的周期现象影响。其次,市场发育还不够。另外,发展中国家,资源不足,市场功能也不太健全,政府财源相对是有限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些特点中国也有。 进一步来看,中国的失业问题特征是强烈经济增长下的高失业状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失业的原因有以下方面: (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存在失业,但我国已迈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中,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必然存在失业。转轨中的国家,计划不起作用了,市场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造成失业。中国目前也是这样。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首先是农村劳动力的解放和流动,出现了大量过剩的劳动力。总之,劳动力的配置由计划机制向市场机制转变,作为失业前提条件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公开化,于是失业也就成为必然。

就业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一)人口数量大,劳动力资源供过于求 甘肃是一个人口大省,截至洲年末,甘肃总人口2618.78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49.23万人,占28.61%。由于人口基数大,由此产生的劳动力总量压力十分突出。受人口基数和人口年龄结 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甘肃正处在劳动年龄人口不断上升的时 期。根据人口普查资料.1984—19N年,甘肃省每年出生人口都 在40万人以上。因此,钽电容16年以后的2000—20to年是甘肃省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蜂期,形成持久的巨大的劳动力供给。20凹— 洲年累计净增劳动年龄人口高达128万人,按目前82%的就业 参与率,四年中累计增加劳动力供给增加t06万人,平均每年历 万人。 (二)就业结构层次低,就业结构与产值结 构偏离大 甘肃省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偏高.凹04年58.58%,高于全 国平均水平11.68个百分点,所创造的增加值仅占GDP的 18.05%,存在较大偏差;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为18.72%,所创造 的增加值占GDP的48.63%;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为22.7%,所创 造的增加值633.3t%。这些数字说明,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 甘肃省就业结构的调整明显滞后于产值结构的转换,存在较大 偏差,第一产业表现最突出,偏离度为—0.69,说明农业劳动力转 移缓慢,富余劳动力多。第二产业偏离度t.6,为正偏离,主要是 企业就业人员演少,劳动密集型企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偏离度O.奶,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伯少的结构没有根本改变。从国际上 看,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一般 达到助%。75%。巴西、埃及、印度、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的第 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也在35%—54%左右。甘肃省第三产业就业 比重22.7%,发展潜力很大,具有较强的吸纳劳动力的潜力。 (三)劳动者整体素质偏低与经济发展的矛 盾加剧,人才流失严重 劳动者整体系质偏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广是劳动者整 体文化水平低,二是劳动者职业技能(特别是新技术新工艺的职 业技能)水平低,三是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占劳动者的比重

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我国劳动力供给偏差分析 摘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结构性失业问题日益凸显,主要原因在于劳动力的流动障碍。由于技能、地理位置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造成的劳动力供给偏差是阻碍劳动力流动的现实原因,劳动力在行业间或区域间的“有效供给”是缓解当前结构性失业的关键,该结论的政策含义是:政府应该大力加强教育和培训措施,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促进劳动力的“有效供给”。 关键词:结构性失业;劳动力供给;偏差分析随着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的变动,我国出现了结构性失业。当前我国结构性失业问题日趋严重,甚至超过了总量性失业,成为我国失业问题之首。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完善就业结构,把就业问题提高到了一个战略高度,促进医学论文发表https://www.360docs.net/doc/d017033740.html,/yxlwfabiao/就业成为了我国当前和以后相当长时间内重大而艰巨的任务。针对结构性失业,笔者尝试从劳动力供给角度进行研究,并借此寻求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的理论依据,为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提供可行性建议。 一、结构性失业的成因结构性失业产生的理论原因,在于劳动者在不同的劳动力市场间的流动障碍。首先假定存在一个由A、B两市场组成的经济体系,两个市场的劳动力供给恒定,且初始状态都是充分就业,均衡工资是W 0,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A、B两市场劳动力供求处于一个稳定的均衡状态,用图1表示如下(其中,S I指I市场的劳动力供给曲线,D I指I市场的劳动力需求曲线,I=A、B)。 经济的发展带动经济结构发生变动,导致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从而不同市场的劳动力供求稳定状态受到了外界各种因素的冲击,A、B两市场的劳动力需求势必也会发生改变。改变分为三种情况:一是需求共同增加,二是需求共同收缩,三是两个市场劳动力需求异动。在劳动力供给恒定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的共同增加或共同减少导致的都是极端结果,或者是整体工资水平的上升,或者是永久性失业的存在(也许会在政府强制力作用下导致整体工资水平下降),因此,这两种情况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是很少见的。在一个经济体系中,尤其是在转型期,经常是劳动力需求的扩张和收缩在不同情况下共存。因此,根据我国国情,重点分析第三种情况。 假定A市场劳动力需求扩张,D A曲线移至D A’,工资由W 0上升到W A,A 市场的就业量保持不变;B市场劳动力需求收缩,D B曲线移至D B’,理论上工资下降至W B,但是由于工资率是缺乏弹性的,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上升而不能下降,因此工资继续保持W 0水平,这种情况下将会产生(S 0-S 1)人失业。 如果两个市场的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则B市场中将会有一部分富余人员流向A市场,使得A市场的劳动力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右移动至S A’。不考虑劳动力的流动成本,这种流动将会缓解B市场的劳动力供给过剩和A市场工资上涨的压力,最终使得两市场劳动力供求重新达到一个新的均衡,均衡工资水平为W 1。如果两个市场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则结果是:(1)A市场将会因劳动力短缺而使工资率远高于均衡水平;(2)B市场由于劳动力需求降低和工资刚性的作用导致劳动者失业。事先假定劳动力供给是恒定的,因此这种失业是由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结构不合理造成的,是典型的结构性失业。将上述A、B两市场扩展到多个市场,分析过程类似。 从上面的分析中得出结论:劳动力在不同市场间的流动障碍是结构性失业产生的主要原因,外在表现为不同劳动力市场工资水平的差异,结构性失业越严重,工资水平差异越大。 二、劳动力供给结构偏差分析在图1的模型中,A、B两市场也可看成是一个经济运行体

宏观经济学题库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题库及答案 1.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是(A)。 A.斯密; B.李嘉图; C.凯恩斯; D.萨缪尔森。 2.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C)。 A.价格决定理论; B.工资决定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D.汇率决定理论。 3.下列各项中除哪一项外,均被认为是宏观经济的“疾病”(D)。 A.高失业; B.滞胀; C.通货膨胀; D.价格稳定。 4.表示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A)。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D.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5.一国国内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根据价格变化调整后的数值被称为 (B)。 A.国民生产总值; B.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D.潜在国内生产总值。 6.实际GDP等于(B)。 A.价格水平/名义GDP; B.名义GDP/价格水平×100; C.名义GDP乘以价格水平;

D.价格水平乘以潜在GDP。 7.下列各项中属于流量的是(A)。 A.国内生产总值; B.国民债务; C.现有住房数量; D.失业人数。 8.存量是(A)。 A.某个时点现存的经济量值; B.某个时点上的流动价值; C.流量的固体等价物; D.某个时期内发生的经济量值。 9. 下列各项中哪一个属于存量(C)。 A. 国内生产总值; B. 投资; C. 失业人数; D. 人均收入。 10.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利息率的灵活性使得(B)。 A.储蓄大于投资; B.储蓄等于投资; C.储蓄小于投资; D.上述情况均可能存在。 11.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实现充分就业的原因是(C)。 A.政府管制; B.名义工资刚性; C.名义工资灵活性; D.货币供给适度。 12.根据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价格水平降低导致下述哪一变量减少(C)。 A.产出; B.就业; C.名义工资;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研究 【摘要】:失业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面临的难题。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经常爆发严重的失业问题,迟至1980年代初和1990年代初,主要发达国家仍都出现了较高的失业率。而我国近年的失业问题也日益严重,虽然每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城镇下岗职工、登记失业人口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却不能有效地减少。探讨失业产生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对策不仅仅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经济理论工作,更是一项迫切而棘手的现实任务。本文对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对社会的影响及对策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探讨。 【关键词】:失业问题,现状,原因,对策 一、关于失业 所谓失业(Unemployment)是指在劳动范围内,有就业能力并且有就业要求的人口而没有就业机会的经济现象。根据失业产生的原因,可以把失业区分为: 1、自愿性失业; 2、非自愿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3、隐蔽性失业。 (一)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失业有很多种类,根据主观愿意就业与否,即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所谓自愿失业是指劳动者所要求的实际工资超过其边际生产率,或者说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作条件和收入水平而未被雇用而造成的失业。由于这种失业是由于劳动人口主观不愿意就业而造成的,所以被称为自愿失业,无法通过经济手段和政策来消除,因此不是经济学所研究的范围。 另一种是非自愿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但仍然找不到工作的现象。这种失业是由于客观原因所造成的,因而可以通过经济政策以及宏观经济管理来控制。经济学中的所研究的失业是指非自愿失业。 (二)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非自愿失业又可以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1、摩擦性失业是指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由于转换职业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失业。这种失业的性质是过渡性的或短期性的。它通常源于劳动的供给一方,因此被看作是一种求职性失业,即劳动力需求方存在职位空缺,而劳动力供给方又存在着与此数量对应的寻找工作的失业者,这是因为劳动力市场信息的不完备,厂商找到所需雇员和失业者找到合适工作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摩擦性失业在任何时期都存在,并将随着经济结构变化而有增大的趋势,但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失业存在是正常的。 2、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也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的,而且通常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结构性失业是由经济产业结构变化或者产业迁移导致的,这些经济变化引起特定市场和区域中的特定类型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于其供给。造成特定市场中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可能由以下原因导致:(1)技术变化。原有劳动者不能适应新技术的要求,或者是技术进步使得机器替代人工,从而劳动力需求下降,此类型失业也称为技术性失业; (2)消费者偏好的变化。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偏好改变,使得某些行业扩大而另一些

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结构性问题与对策建议

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结构性问题与对策建议 摘要:2003年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一直徘徊在70%左右,整个社会的就业创造能力出现回缩迹象,给大学生就业形势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我国劳动力总量相对过剩和结构性失业交织在一起,影响了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大学生就业结构性问题源于我国的经济和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结构、高等人才培养结构等问题。破解大学生就业结构性难题的对策: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与完善体制,改善就业环境;优化高校人才培养结构,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总体判断 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三年时间就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预计“十二五”期间,应届高校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近700万人。当前我国大学生面临就业难问题,从表面看,似乎我国高校的扩招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但从动态发展角度和世界范围来看,高校扩招并不是造成大学生就业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与发达国家比较,美国约有2.7亿人口,大学近4000所,若要达到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办2万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1万所大学才够。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从长期劳动力需求和总的劳动力结构来看,我国高素质劳动力仍严重缺乏,高校扩招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但自2003年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毕业生在离校前已落实就业单位的比率,其就业形式还包括自主创业、考取研究生或双学位,以及专科生考取本科生、出国留学及出国工作)一直徘徊在70%左右,由于毕业生供给的刚性增长,大学毕业生待就业人数也逐年同步增加。我国整个社会的就业创造能力出现回缩迹象,给大学生就业形势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二、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结构性问题 我国经济经历了长期的高速增长,理论上讲,创造出的就业岗位数也应该相应快速增长,尤其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会相应放大。但大学生“就业难”客观现实与我国经济社会的高

中国的结构性失业问题隆重登场

【中国的结构性失业问题隆重登场】 失业问题在中国受到官方在政策上的重视,但过去很少变成一个真正困扰中国发展的重大问题。原因在于,中国多年来一直保持着高速经济增长,同时中国有很大的农村社会,不计入失业统计的几亿农民工,在没有工作可做时就悄悄回到农村,不变成政府失业统计上的负担。 不过,从今年开始,情况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失业将作为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隆重登上中国舞台,呈现在决策层的面前,等待中国政府和社会去解决,甚至会影响中国社会的稳定。这种变化来自今年格外复杂的经济问题和就业压力。 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的产业结构调整、去过剩产能、清理“僵尸企业”,同时也在制造规模惊人的失业大军。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日前承认,在削减过剩产能的过程中,有130万煤炭工人和50万钢铁工人可能失去工作,其中大多数可能是国有企业职工。尹蔚民表示,政府将“多措并举”降低劳动力市场的扰乱。这些措施包括拿出1000亿元人民币帮助安置下岗职工;实行企业内部更为灵活的退休程序;再培训工人;以及鼓励企业在内部安置职工。 上述180万人远不是中国需要解决就业问题的全部,中国每年加入劳动力大军的有大约1500万人,包括每年新毕业的大学生和来自私营部门的失业人群。人社部津津乐道的一个重要政绩是,2015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了1312万人。如果今年有1680万人的就业压力需要解决,人社部恐怕就没有这么轻松了。 与过去不同的是,今年新增的失业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产业结构调整和去产能导致的失业人群。安邦咨询(ANBOUND)研究团队此前分析过,这样的失业人群是结构性的,如失业的煤矿工人、钢铁工人,由于他们的年龄、知识结构、技能特点等原因,他们在需要转型才能实现就业的竞争中,会变得非常不适应。我们曾经分析,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的难度常常也是结构性的,对中国政府和社会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 拿钱安置当然是一种解决办法,但这种办法只能解决短期问题。比如国务院已经决定拿出1000亿元来兜底。如果这些钱全部用于180万失业工人的基本保障,相当于每人能发5.6万元钱,按

从宏观经济学分析中国失业状况原因

2011-2012年第二学期《西方经济学》课程论文 专业:市场营销班级:营销10—1 任课教师:吴彤 姓名:莫俊谦学号:10054010141 成绩 从宏观经济学分析中国失业状况原因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激增、经济结构的迅速变化,失业问题在中国这个发展中大国逐渐变得严峻。而随着高校的迅速扩招,高校教育体制的弊病也渐渐暴露,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较以往相比有所下降,大学生也成为失业人口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失业现象在高校中也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中将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简单分析导致中国失业状况的原因。 一、宏观经济学中的三种失业类型 宏观经济学通常将失业分为三种类型,即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以及周期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这种失业在性质上是过渡性或短期性的。它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供给方。在这种现象中,工作机会和寻找工作的人的匹配在经济中并不总是顺利地发生,结果一些人便得不到工作。摩擦性失业被认为在任何时候都存在,但对任何个人或家庭来说,它是过渡性的。因此,摩擦性失业不被认为是严重的经济问题。 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性的,而且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 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当经济中的总需求的减少降低了总产出时,会引起整个经济体系的较普遍失业。比如在1997年的亚洲经济大萧条中,亚洲大量人口失业;再比如在2008年8月的华尔街经济危机中,美国经济大萧条,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度下降,导致了美国乃至全世界的严重的失业问

宏观经济学论文—失业与通货膨胀的联系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相关问题 摘要:在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始终存在着一对即是紧密相关又是各自独立的重要经济问题---失业和通货膨胀。失业是经济发展中最关乎民生的问题,,自从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我国的失业率逐年走高,越来越高的失业率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关于它的讨论。同样,在经济危机之后,通货膨胀问题也逐渐突出。人们对于二者联系的认识也越来越多。那么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又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呢,通过学习宏观经济学使我对这些问题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关键字:失业通货膨胀经济现象…… 在2013~2014学年的对于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部分)的学习让我对于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与互相影响的情况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经济。宏观经济学的目标是解释同时影响许多家庭、企业和市场的经济变化。 而在我的论文中将阐述有关失业和通货膨胀的相关问题,首先我们先来看看所谓的失业和通货膨胀: 一、失业: 对于我们的教材《宏观经济学原理》【中】高鸿业)中第十六章失业中有关失业的解释,书中把失业分为三类1、摩擦性失业:z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但因为摩擦性失业被认为任何时候存在,却对任何个人和家庭来说都是过渡性的,所以摩擦性失业不被认为是严重的经济问题。2、结构性失业: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的。而且通常起源于劳动需求方。3、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当经济中总需求的减少降低了总产出时,会引起整个经济体系的较普遍的失业。在本书中,还描述了除上述三种失业类型外的,在宏观经济学中还存在的一种失业的分类,即所谓的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前者指个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后者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另外,在(《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美】曼昆)中第28章失业中有关失业的解释,书中把失业分为两类长期失业与短期失业。书中把失业者规定为能够工作且在4周的时间内努力找工作但没有找到工作的人,还包括被解雇正在等待重新被召回工作岗位的人。让我们通过一个表格来看看我国2006~2008年失业的具体情况: 参考文献:【美】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宏观经济学》(第七版),北京,中国人民大

破解用工结构性矛盾的调研报告20110520

**市破解用工结构性矛盾的调研报告 (2011年5月) **市地处鄂南湘北边界,下辖**个乡镇办区,***个行政村。我市总人口***万,其中城镇人口***万,农村人口***万人。几年前,由于国企改制步伐的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大批国企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和新成长劳动力的就业再就业问题曾严重困扰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市积极采取优惠政策扶持就业、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劳务输出引导就业的办法和措施,有效地缓解了“就业难”的紧张局势。而今,随着以“珠三角”及东南沿海一带“招工难”现象的迅速蔓延,我市也无可幸免地陷入到了“就业难”和“招工难”两难并存的境地。 一、我市当前就业状况 我市总人口63.37万,其中城镇人口21.53万,农村人口41.84万人;全市劳动力资源总数35.1万人,其中城镇10.02万人,占总数的28%,农村劳动力25.1万,占劳动力总量的72%;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分别为7.03万、9.77万、18.32万;劳动者主要分布在农林渔牧业、工业、建筑业、批发与零售行业,约占全市从业人数总数的44%。外出务工人员10.65万人,约占全市劳动力资源总量的30%。调查显示,全市共有规模企业109家,岗位需求17652人,实际用工总人数11823人,目前市内缺工总量已达5829人,其中,制造业缺工2450人、化工业缺工1270

人、加工业缺工850人、服务业缺工700人、规模化养殖业缺工600人。劳动密集性行业的制造业、化工业缺工现象最为明显。 二、劳动力“就业难”问题 (一)几种现象 现象一:4个月时间填了11份求职登记表仍未上岗。家住解放中路原面粉厂附近的**,曾是一家经营多年的家电维修个体门店老板,由于生意日渐清淡每月的收入还不够支付门店租金,只好扔掉多年的老本行准备到用工单位上岗。4个时间里,他先后在人力资源市场向11家用工单位投递了个人求职简历,但每次到面试时都因不愿意加班而被拒之门外。当职业指导人员询问袁平不愿意加班的原因时,他说,加班时间长,工资待遇低,大多数市内企业在招工简章上亮出来的工资待遇都包括了长时间的加班工资,而企业实际支付的基本工资非常低。 现象二:在用工单位上岗还不如打短工来得实惠。粟田湖村的**,1991年高中毕业后曾在本村小学担任语文老师,后因教育体制改革离开学校自谋职业。多年来,他一直寄希望于人力资源市场寻求一份满意的工作均未如愿。去年,市场工作人员多次向他推荐湖北**公司、****公司的就业岗位,但均被他拒绝了。刘国军认为,**公司工资待遇不高,工资增幅偏低,就是上岗了也无法维持全家人的生活开支,还不如依托打短工来得实惠,每天都有活干,每天最多工作8小时就可当天领取50—100元的劳动报酬。 现象三:没技能没学历也不愿做环卫保洁工。去年春节后,人力资源市场公布了近80多个公益性岗位,以吸引社区“4050”

从供求总量性和结构性矛盾看大学生就业难

从供求总量性和结构性矛盾看大学生就业难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大学生就业难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出发,仅从劳动力供需不平衡和供需结构不匹配两方面分析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人数本身因逐年扩招增多以及目前培养的大学生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并根据此提出要适当扩招、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合理调控大学生流向、深化教育改革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供需不平衡;供需不匹配 1.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自扩招政策开始后,1998 年的大学生人数由108 万迅速扩招到159 万人,此后,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到2009年末,毕业生人数则达到611 万人,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长,直接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到2010 年7 月,毕业生人数则已经达到了640 万人之多。而2011年的毕业生人数65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如此多的大学生在每年毕业进入社会后,因为就业岗位的配套并不完善,势必会导致每年度累积的就业大学生逐年呈递增之势。同时,伴随着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速也随之放缓,经济增速的放缓伴随的就是就业岗位的需求也开始相对减少。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中国的实体经济因为受到各个方面的压力和影响,其首要表现就是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面临着经营困难,大量的裁员现象已成常态。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在近几年会面临一个相当严峻的局面。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10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1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会很严峻。 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许多专家和学者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加以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本文仅从供需不平衡和供需不匹配两方面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供需不平衡和供需不匹配 2.1供求总量差距性 供求总量差距性问题即供给大于需求的大学毕业生数量过剩问题。根据供求关系可知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非自愿失业”主要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那么大学毕业生为什么会出现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呢?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高校扩招,而经济的发展还没有快到能够吸纳这些毕业生就业的水平和没有创造出适合这些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