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辩证――八纲辩证

第六章 辩证――八纲辩证
第六章 辩证――八纲辩证

第六章辩证

辩证,就是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是中医学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辩证过程即是诊断的过程,也就是从整体观出发,运用中医理论,将四诊收集的病史、症状、体征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变部位、疾病性质和正邪盛衰变化,从而作出诊断的过程。

中医学的辩证方法主要有八纲辩证、脏腑辩证、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和三焦辩证等,其中八纲辩证是各种辩证的总纲。脏腑辩证主要应用于内科杂病,它是其他各种辩证的基础。

以上各种辩证方法均各有特点,在不同疾病的诊断上虽各有侧重,但又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

第一节八纲辩证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它们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经过分析和综合,以概括病变的类别、部位、性质以及邪正盛衰等方面情况,从而归纳为阴证、阳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八类基本证候。

一、表里

表里辩证是辨别病变部位深浅、病情轻重和病势趋向的一种辩证方法。人体的皮毛、肌腠、经络在外,属表;五脏六腑在内,属里。外邪犯表,多在疾病的初起,一般比较轻浅;脏腑受病,多为病邪入里,一般比较深重。

(一)表证

表证,是病位浅在肌肤的一类证候。外感六淫之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所致的外感病初起阶段。表证多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的特点。表证的临床表现是以发热恶寒(或恶风)、舌苔薄白、脉浮为主,常兼有头身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二)里证

里证,是病位深在于内(脏腑、气血等)的一类证候。里证可由表邪不解,内传入里,侵入脏腑而产生;或邪气直接侵入脏腑而发病;或由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其他原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

里证包括的证候范围很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则以脏腑的证候为主。里证病程长,不恶风寒,脉象不浮,可与表证相鉴别。其具体内容详见虚实寒热辩证及脏腑辩证部分。

(三)半表半里证

外邪由表内传,尚示达于里;或里证出表,尚未至于表,邪正搏于表里之间的一种证候,称为半表半里证(六经辩证中称为少阳证)。其证候表现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不欲饮食、脉弦等。在这阶段解表治里皆非所宜,必须应用和解法以和解表里治之。

(四)表证和里证的关系

1、表里同病

表证和里证同时在一个病人身上出现,称为表里同病。如病人既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等表证,又有腹胀、便秘、小便黄等里证,此即为表里同病。表里同病,一般多见于表证未解,邪已入里,或病邪同时侵犯表里,亦有旧病未愈,复感外邪所致。

2、表里转化

表证、里证还可以相互转化,即所谓“由表入里”和“由里出表”。表证和里证之间间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主要取决于正邪相争的状况。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邪气过盛,或护理不当,或失治误治等因素,皆能导致表证转化为里证。如外感表邪不解,病情发展,出现高热不退、咳喘痰黄稠或带血,说明病邪由表入里,留阻于肺,形成痰热壅胴的里热实证;若经及时治疗,患者热势逐渐减退,咳喘渐平,则表示里邪外透,由里出表。凡病邪由表入里,表示病势加重;病邪由里出表,表示病势减轻。

二、寒热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热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辨寒热就是辨阴阳之盛衰。辨别疾病的寒热性质,是治疗时立法用药的依据之一。

(一)寒证

寒证是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表现为机体功能活动抑制或衰减的证候。多由外感寒邪,或因内伤久病,耗伤阳气,阴寒偏盛所致。主要临床表现有:恶寒或畏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肢冷蜷卧,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

(二)热证

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伤,表现为机体的功能活动亢进的证候。本证由外感热邪,或素体阳盛,或寒邪入里化热,或情志内伤,郁而化火,或过食辛辣,蓄积为热,而使体内阳热过盛。临床表现有:发热喜凉,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数等。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辨别寒证与热证,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作出判断,应对疾病的全部表现综合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临床多从病人的面色、寒热喜恶、四肢冷暖、口渴与否、二便情况、舌象、脉象等的变化进行辨别,见表:

证/症状面色

寒证苍白四肢

清凉寒热

怕冷口渴

不渴或

热饮不

口渴喜

冷饮大便

稀溏小便

清长舌象

舌淡苔白润

舌红苔黄干脉象迟热证红赤燥热发热干结短赤数(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寒证与热证虽然有着阴阳盛衰的本质区别,但又互相联系,它们既可以在病人身上同时出现,表现为寒热错杂的证候,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互相转化。在疾病的危重阶段,还可出现假象。

1、寒热错杂

寒证和热证同时并存,称为寒热错杂。临床上所见上热下寒、表寒里热、表热里寒等皆属此类。如患者在同一时间内,既可见胸中烦热、频频呕吐的上热证,同时又可见腹痛喜暖喜按、大便稀溏的下寒证,这便是寒热错杂证。

2、寒热转化

临床上先出现寒证,后出现热证,当热证出现,其寒证消失,此谓寒证转化为热证。若临床中先见热证,后见寒证,而当寒证出现时,其热证消失,此即为热证转化为寒证。寒热转化是病情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如某些温热病,在危重阶段,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的元阳,阳气骤虚,可由原来的壮热、目赤而突然转化为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等一派阳气暴脱所致的阴寒危象,由热证转化为寒证。又如,风寒束肺证,初起表现咳嗽、痰涎清稀、苔白滑,但由于失治、误治,寒邪郁久从阳化热而见发热、咯黄稠痰、胸痛、苔黄、脉洪大而数等痰热壅肺的症状,属于由阴转阳,由寒证转化为热证。

3、寒热真假

在疾病过程中,一般情况下,疾病的本质与其所反映的现象是一致的,即热证见热象,寒证见寒象。但在疾病的危重阶段,有时会出现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的证候,即寒证见热象,热证见寒象。因其临床症状与疾病的本质不一致,故需要细心辨别。。

(1)真热假寒

又称阳盛格阴,由于内热过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郁而不能外达四肢,就会出现格阴于外的一些假寒的现象。如四肢厥冷、脉沉等,似属寒证,但其身寒而不喜加衣被,脉沉而有力,并且又可见口渴喜冷饮、咽干口臭、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等热象。这些说明内热炽盛是真,而外呈之寒象则是假。

(2)真寒假热

又称阴盛格阳,由于阴寒内盛,阳气虚弱已极,阳不制阴,虚阳浮越于外,使阴阳不相顺热接而致。临床上表现身热、面红、口渴、脉大等,似为热证;但见其身热而欲加衣被,面红而四肢寒冷,口渴而又喜热饮,饮而不多,脉大但无力,并且又见小便清长、大便稀、舌淡、苔白等寒象。此是阴寒内盛是真,外呈之热象则是假。

三、虚实

虚实辩证,是用以概括和辨别正气强弱和邪气盛衰的两个纲领。实证主要取决于邪气盛方面,而虚证则主要取决于正气虚方面,即“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

辨别疾病属虚属实,是治疗时确定扶正或祛邪的主要依据。

(一)虚证

虚证是指人体的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多见于素体虚弱,后天失调,或久病、重病之后,但因气血阴阳虚损的不同,故而临床上又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区别。

1、血虚证

是指血液不足,不能濡养脏腑、经脉、组织、器官而出现的证候。临床表现有:面色苍白或萎黄无华,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妇人朋经量少、愆期或经闭,舌质淡,脉细无力。

2、气虚证

是指全身或某一脏腑功能减退而产生的证候。临床表现有:面色无华,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疲倦乏力,自汗,动则诸症状加重,舌淡,脉虚弱。

3、阴虚证

由于体内阴液亏损所出现的证候。临床表现有:午后潮热,盗汗,颧红,咽干,手足心热,小便短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4、阳虚证

由于体内阳气不足所出现的证候。临床表现有:形寒肢冷,面色晃白,神疲乏力,自汗,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弱。

(二)实证

实证是指邪气过盛、脏腑功能亢盛所表现出来的证候。由于邪气的性质及其所在的部位不同,因此临床上表现亦不一样。一般常见症状有:发热、形体壮实,声高气粗,精神烦躁,胸胁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痢下重,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脉实有力等。

(三)虚证与实证的鉴别

辨别虚证和实证,主要从病人的形体盛衰,精神状态的好坏,声音气息的强弱,痛处的喜按与拒按,以及舌、脉的变化上相鉴别:

证/症状

虚证病程

久病体质

虚弱形态

精神委

靡,身倦

乏力,气

弱懒言

精神兴

奋,声高

气粗疼痛二便舌象脉象细弱隐痛喜按大便稀溏舌淡嫩,

小便清长少苔

实证新病壮实疼痛拒按大便秘结苔厚腻

小便短赤实而有力(四)虚证与实证的关系

疾病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常由于体质、治疗、护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可使虚证和实证之间发生虚实夹杂、虚实转化等相关变化。1、虚实夹杂

在病人身上虚证和实证同时出现,此谓虚实夹杂。虚实夹杂的证候,有的是以实证为主而兼有虚证、有的是以虚证为主而夹有实证、有虚实证并见并重者等不同情况。如患肝硬化腹水的病人,临床上见腹部膨隆、青筋暴露、二便不利等实象,但又见形体消瘦、气弱乏力、脉沉细弦的虚象。

2、虚实转化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由于邪正相争,虚证和实证还可以相互转化。实证转化成虚证,多因实证失治或误治,或邪气过盛伤及正气而成,出现例如低热、无力、面色苍白、脉细无力等虚证表现。虚证转化为实证,在临床上比较少见,而临证中多见的是先为虚证,继而转化为虚实夹杂证。如脾虚食滞证,见食少、纳呆、身倦乏力等脾虚症状;由于脾失健运,继而会出现脘腹痞满、嗳腐吞酸、大便臭秽、舌苔厚腻等虚实夹杂证。

四、阴阳

阴阳,是概括病证类别的一对纲领,大之可以概括整个病情,小之可以用于对所出现症状的分析。阴阳又是八纲的总纲,它可以概括其他三对纲领,即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因此可以说,尽管病证千变万化,但总括起来又不外乎阴证和阳证两大类。

(一)阴证与阳证

阴证是体内阳气虚衰,或寒邪凝滞的证候,属寒、属虚。此类病证,其机体反应多呈衰退的表现。主要见证有:精神委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清长,舌淡胖嫩,苔白,脉迟弱等。

阳证是体内热邪壅盛,或阳气亢盛的证候。此证属热、属实。此类疾病,机体反应多呈亢盛的表现。主要见证有:身热面赤,精神烦躁,气壮声高,口渴喜饮,呼吸气粗,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洪滑实等。

(二)亡阴证与亡阳证

亡阴和亡阳证是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危重证候。一般是在高热、大汗或发汗过多,或剧烈吐泻、失血过多等,阴液或阳气迅速亡失的情况下出现的。亡阴证,是指体内阴液大量消耗或丢失,而出现的阴液衰竭的病变和证候。主要见证有:汗出而黏,呼吸短促,身热,手足温,烦躁不安,渴喜冷饮,面色潮红,舌红而干,脉细数无力。

亡阳证,是指体内阳气严重耗损,而表现出的阳气虚脱的病变和证候。主要见证有: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精神淡漠,身畏寒,手足厥逆,气息微弱,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脉微欲绝。

亡阴可迅速导致亡阳,亡阳后亦可出现亡阴,只不过其先后、主次不同而已。为此,在临床上应分别亡阴、亡阳的主次矛盾,才能及时正确地进行抢救。

五、八纲之间的关系

在临床应用八纲辩证过程中,虽然每一纲都各自有其独特的内容,但它们之间又相互关联而不能截然分割。如辨别表里应与寒热虚实相联系,辨别虚实

又必须与表里寒热相联系。例如表证有表寒、表热、表虚、表实之区别,还有表寒里热、表实里虚等错综复杂的病理变化。

表证如此,其他之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也基本一样。在一定的条件下,表里、寒热、虚实、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由表入里,由里出表,寒证化热,热证化寒,虚证转实,实证转虚等。有的病情发展到严重阶段,病势趋于寒极和热极的时候,往往出现与疾病本质相反的假象。为此,在运用八纲辩证中,既要掌握八纲其各自不同的辩证、证候特点,又要注意八纲之间的相兼、转化、夹杂、真假;这样,才能对疾病作出全面正确的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